《中国古佛雕》序

佛是最高真理的体现者绝对(「不二」)完善(「圆满」)是相对界的形相所无法表示的所以「法身无相」初期佛教是没有佛像的为了适应一般人心起初以菩提树法轮等间接的表征佛的成佛与说法渐渐的佛在过去生中(菩萨)的事迹天神的诚信护持图绘或浮雕的在西元前三世纪已经出现于印度了一世纪中佛(及菩萨天神)像在印度流行起来因时因地而發展演化佛教的造形艺术便成为艺术界的重要一环

佛(菩萨等)像象征著佛教的精神解脱相圆满的解脱者是佛佛因智慧的觉悟而解脱表现为肃穆宁静浑朴自在出家的超脱形象慈悲相慈悲是利济众生的柔和慈忍而强毅的菩萨多数是在家的信敬相如天女的奏乐与奉献香华印度式的衣著轻薄而多少袒露表示了供养的虔敬或是护法龙天如金刚像的威武雄猛表现出降伏魔邪的赤忱形像表示了佛教的精神也就是佛弟子修学的榜样

石雕金铸等佛像的流行已是中期的「大乘佛教」时代那时的佛像是浑朴自在慈和而雄健的我们赞佛是「大智大悲大雄力」正是这一期佛像的风格菩萨是立愿广度众生的表现为精进强毅的少壮形象(初期的圣者阿罗汉被形容为耆年)衣饰华贵表示了菩萨的福德庄严传来我国的早期造像如云冈龙门天龙山等北魏唐时代的石窟雕像是属于这一期的虽从犍陀罗式而渐化于我国的艺术传统但都表现了「大乘佛教」的精神宋代以来佛教渐渐的衰落继承中期的造像艺术也衰落了

印度佛教进入后期佛像是菩萨那样的在家化了菩萨像倾向于天(神)化多数是凶猛的忿怒相也有忿怒相而与明妃相拥抱的这是印度「秘密大乘」的形相在一般人的观感中也许觉得低俗了些后期的印度佛教造像在元明时也曾经西藏传来除保存于蒙藏式的寺院外大都在明代中叶被政府彻底毁去了

杨英风先生毕生献身于艺术从中国的传统艺术进而学习西方的艺术技巧而又回归于再新的中国传统对景观雕塑艺术有精深的造诣受到海内外艺术界的推重陈哲敬先生为旅美收藏家搜集散落于海外的佛雕精品达三十年之久因而与杨先生相知他从收藏的云冈龙门等石窟雕像中精选而编成《中国古佛雕》一书请杨先生要我写一篇序这是表达中期大乘精神的佛教艺术代表中国佛像艺术的顶峰对佛教与艺术都有极高的价值可是我是艺术的门外汉不知从那裡说起只能略说佛像所表征的也就是我们所应修学的以表示我对这本书的敬意


校注

[A1] 民国七八年撰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雨集(五)(卷33)
关闭
华雨集(五)(卷3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