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代净土思想的动向〉读后

〈台湾当代净土思想的动向〉江灿腾先生所作是一篇有意义的文字该文说到我的地方似乎过分推崇了期待也就不免高了些有关佛教思想的史实我想略作补充

我是太虚大师门下的后进受虚大师思想的影响很大大师说「律为三乘共基净为三乘共庇」广义的净土说就是我论列净土思想的原则民国二十九年虚大师讲〈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分佛教为三期「一依声闻行果趣發起大乘心的正法时期依天乘行果趣获得大乘果的像法时期在印度进入第二千年的佛法正是传于西藏的密法中国则是禅宗净土宗依人乘行果趣进修大乘行的末法时期到了这时候(现代)依声闻行果是要被诟为消极逃世的依天乘行果(密净)是要被谤为迷信神权的不惟不是方便而反成为障碍了这是虚大师的晚年定论方便的融摄了密与净而主张现在应弘扬「人生佛教」关于净土二十一冬大师在厦门成立慈(弥勒)宗学会并合编《弥勒上生经》《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瑜伽菩萨戒本》为《慈宗三要》三十五年还在上海玉佛寺讲《弥勒大成佛经》我的赞扬弥勒净土就是依这一思想而来的一般说大师是中国佛教传统其实游化欧美归来已大有变化二十年七月在北平讲《大乘宗地图释》说到「今后之佛学应趋于世界性作最普遍之研究修证与宣扬今后研究佛学非复一宗一派之研究当于经律论中选取若干要中之要作深切之研究而后博通且融会一切经律论成圆满精密之胜解那时已不是早期「上不征五天下不征各地」的中国传统而趋向世界性的佛教了所以二十九年从锡缅回来要说中国佛教「说大乘教行小乘行」缅甸锡兰方面「所说虽是小乘教但所修的却是大乘行」有采取南传佛教长处的意思(上来所引大师说都可在《太虚大师年谱》中找到)有世界性的佛教倾向所以对「天乘行果」的大乘不反对而认为不适宜于现代针对重死重鬼的中国传统而说「人生佛教」大师是深入中国佛学而又超越了旧传统的至于我秉承大师所说的研究方针著重印度佛教正因为这是一切佛教的根源从印度长期發展演变的佛教去研究才能贯摄世界不同类型的佛教

我与大师是有些不同的大师太伟大了「大师是峰峦万状我只能孤峰独拔」大师长于融贯而我却偏重辨异如我论到迦叶与阿难大师评为「点到为止」意思说有些问题知道了就好不要说得太清楚我总觉得还是说得明白些好那知说得太明显了有些是会惹人厌的大师说「人生佛教」我说「人间佛教」「一般专重死与鬼太虚大师特提示人生佛教以为对治然佛法以人为本也不应天化神化不是鬼教不是(天)神教非鬼化非神化的人间佛教才能阐明佛法的真意义(〈游心法海六十年〉)其实大师也说「融摄魔梵渐丧佛真之泛神秘密乘殊非建立三宝之根本可是「点到为止」只说不适宜于现代而已在印度大乘佛教中大师立三宗我也说三系内容大同不过我认为在佛教历史上「真常唯心论」是迟一些的大师以此为大乘根本所以说早于龙树无著我与大师间的不同除个性不同外也许我生长的年代迟些遵循大师的研究方针世界性(佛教)的倾向更多一些我虽「不为民族情感所拘蔽」而对流行于印度或中国的「怪力乱神」「索隐行怪」的佛教与大师同样的不会尊重他们也许我还是个真正的中国人

民国四十年冬我在香港讲《净土新论》「是依虚大师所说净为三乘共庇说明佛法中的不同净土在往生净土以外还有人间净土与创造净土」(〈游心法海六十年〉)〈念佛浅说〉是四十二年冬在弥陀佛七法会中所讲由人记录下来的〈念佛浅说〉中说「照著经论的意趣说不敢抹煞也不敢强调并没有贬低净土法门的价值弥陀诞以后「漫天风雨」「在我的平凡一生中成为最不平凡的一年」「年底年初传播的谣言也越来越多有的说印顺被逮捕了有的说拘禁了三天(最近还有杂志说到我被拘)也有说传说〈念佛浅说〉被「少数教徒」焚毁也就是那个时候江文以为「少数教徒即指大名鼎鼎的李炳南先生」那是传说中的「少数教徒」又转而成为一人了那时的流言传说非常多传说是越说越多的传说就是传说是不用过分重视的民国四十二三年间我受到「漫天风雨」的侵袭(一直影响下去)主要是「一我来台去日本出席世佛会我(到台湾)来了就住在善导寺」(以上引文都见于《平凡的一生》)我在台湾佛教界大家「不以为然」这才是主因衰落的中国佛教界思想只是附带的成分五十四年三月日本藤吉慈海教授来访他「这次访问台湾佛教界一提到印顺似乎都表示不以为然但到底什么事不对大家又说不出来我不好意思说別的只说也许与净土有关吧」(《法海微波序》)「我不好意思说別的」在国际佛教友人面前我还能说「漫天风雨」问题吗「大家又说不出来」我想也是不愿提到具体问题对藤吉教授的谈话如推想为大家对印顺「不以为然」就是为了《净土新论》那可不免误会了

江文末后说「《净土新论》的高超理想却不被台湾佛教界广为接受显然存在著理想与现实的差异」这句话说得非常正确现实的中国佛教或称之为「庶民的宗教」那是佛教已与民间习俗相结合的(不只是「念佛」)流行民间而成为习俗要改革谈何容易然不能适合现实也并非毫无意义如虚大师倡导改革佛教没有成功但对现代佛教界多少有些启發性孔子怀抱大志周游历国毫无成就但他的思想由弟子传述而流传后世至于我如〈游心法海六十年〉说「虚大师所提倡的佛教改革运动我原则上是赞成的但觉得不容易成功出家以来多少感觉到现实佛教界的问题根本是思想问题我不像虚大师那样提出『教理革命』却愿意多多理解教理对佛教思想起一点澄清作用「理论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写一本书就想「台湾(或他处)佛教界广为接受」我从没有这种天真的想法我只是默默的为佛法而研究为佛法而写作尽一分自己所能尽的义务我从经论所得到的写出来提贡于佛教界我想多少会引起些启發与影响的不过也许我是一位在冰雪大地撒种的愚痴汉


校注

[A1] 民国七四年撰
[A2] (ref taixu::vol:1;page:p526-528)
[A3] (ref taixu::vol:5;page:p1010)
[A4] (ref taixu::vol:17;page:p26)
[A5] (ref taixu::vol:18;page:p27)
[A6] (ref taixu::vol:18;page:p28-29)
[A7] (ref yinshun::vol:23;page:p339)
[A8] (ref yinshun::vol:29;page:p51)
[A9] (ref taixu::vol:26;page:p38)
[A10] (ref yinshun::vol:29;page:p53-54)
[A11] (ref yinshun::vol:29;page:p20)
[A12] (ref yinshun::vol:17;page:p120-121)
[A13] (ref yinshun::vol:23;page:p53)
[A14] (ref yinshun::vol:23;page:p64)
[A15] (ref yinshun::vol:23;page:p65)
[A16] (ref yinshun::vol:29;page:p7-8)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雨集(五)(卷6)
关闭
华雨集(五)(卷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