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成元法师问

承以佛法相询问题过多不易详说谨略为简言之

关于讯问者(1)龙树是受菩萨戒之比丘(2)比丘以正觉为目标菩萨如释迦因地及弥勒等以成就无上菩提——正觉——为目标菩萨成佛当然胜于比丘惟初心菩萨亦多不及比丘之圣者(3)大众与上座各得佛法之一体各有所长亦各有所蔽(4)龙树宏扬之佛法能否取得主导地位当以后人之信行是否能尽力以赴之为断(5)现世佛法应综贯各地佛教之长而阐扬之以本人之意见尚未有何地能有领导今世佛教之可能者(6)我国佛教应自佛教徒之信仰佛法深知佛法实行佛法乃能生存于今日救度于人类

关于商榷者三宝以僧为重此义确然无误然决非消极的自弃于人间或盲目的滥同世俗决非专谈虚玄之妙义亦非专知形式托钵乞食了事要知佛法之衰问题在僧众之自身没落并非別人故意轻视僧宝尊重僧众要僧众从信行中自己尊重起来

论到佛法中谁堪当选(教中)总统不问为比丘为菩萨并属非法请检《阿含经》阿难答雨势大臣之问如有教王之类即是外道气味

依本人所知佛法本无所谓大乘小乘但在佛法流行中一分偏主保守者慧劣而拘于戒条重于自了者成为声闻一分偏于自由适应时代者慧深而略于琐屑之戒条(并不反对根本及主要戒律)重于化他者成为菩萨因之演成小乘与大乘龙树之破斥小乘并非破斥释迦之阿含与律仅是破斥不知释迦真义而专于支离名相者此等声闻即是不知佛法而自以为是之声闻非佛说之声闻也来文所说多属误会佛法并非讲人情邪者应破印度佛教之亡亡于邪正不分知否

「苦无逼迫性」无逼迫性所以是苦此理乃第一义谛原非俗知俗见者所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本出《阿含经》《阿含经》云「观色如聚沫(泡之一类)」乃至「观识如幻事」大空出《杂阿含经大空经》小空出《中阿含经小空经》凡此等并属释迦正说如何口出钻矛妄肆讥评观来书所说及贵处托钵乞食意存声闻仪制乃于菩萨乘妄肆攻讦惟佛法甚深即《阿含》与广律及各部毘昙显然毫无认识不过依样画葫芦托托钵吃吃饭而已苦哉苦哉须知若欲弘通声闻佛法应于声闻经律论如实信解得正知见然后摄护身心策發定慧以求自证若一概不知仅以托钵不持金银为佛法此佛法之所以江河日下也

贵处组织学院不知日常所学何事不敢悬揣而有所说也雅承商问不敢不以所知者相答质直之处希以容恕


校注

[A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CBETA, T08, no. 235, p. 752, b28)
[A2]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9, a18)
[A3]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201卷-第400卷)》卷350〈60 相引摄品〉(CBETA, T06, no. 220, p. 797, a11)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雨集(五)(卷36)
关闭
华雨集(五)(卷3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