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杨君惠南寄赠一部牟宗三先生著的《佛性与般若》,并说书中有论到我的地方,问我有什么意见。我的体力衰弱,正专心于某一论题的探讨,所以一直搁下来。最近在妙云兰若小住,才读完了这部书。我直觉得,这是一部难得的佳作!一、传统的中国学者,从前的理学大师,论衡佛法,大都只是受到些禅宗的影响。近代的《新唯识论》,进一步的学习唯识宗,所以批评唯识,也依唯识宗的见地而说空说有。现在,《佛性与般若》,更广泛的论到地论师、摄论师、天台学与贤首学。在「讲中国哲学之立场」,「展示其教义發展之关节,即为南北朝隋唐一阶段佛教哲学史之主要课题」。在更深广的理解佛学来说,即使我不同意作者的方法,也不能不表示我由衷的赞叹!二、全书以般若与佛性为纲领,大概的说,般若(实相)与佛性,代表了印度的初期大乘(西元二〇〇年以前)与后期大乘(西元二〇〇——五〇〇)。佛法传来中国,通过中国学者的思想方式,形成中国独到的佛学,如天台与贤首宗(禅宗重于行)。天台学为《法华经》圆义,贤首学为《华严经》圆义。其实,《法华经》与《华严经》,是初期大乘经(《华严经》少分属于后期),而天台与贤首的圆义,是西元七世纪,中国学者的卓越成就!三、作者「欣赏天台宗」,自称「主观的感受,不能不与个人的生命气质有关」。欣赏天台学,所以依天台的义例来衡量佛法。但对于通教,有他自己的一番看法。在別教中,赖耶缘起为「始別教」,如来藏缘起为「终別教」,调和了天台与贤首的意见。法界缘起为「別教一乘圆教」,表示《法华经》,应该说天台法华义的纯圆独妙。我以为,「別教一乘圆教」,到底也是圆教。「圆」,正是古代中国佛学者的理想,从出入经论,统贯该综而形成的中国佛学。读了这部书,觉得可讨论的地方很多;但这裡,只想对有关论到我的部分,略作说明。
《摄大乘论讲记》、《中观论颂讲记》,是我四十年前的讲录,该书作者见到了而有所论列。我以为,《中论》但明二谛,说《中论》明三谛,是「违明文」、「违颂义」的。该书说「天台宗根据因缘所生法偈,说空假中三谛,虽不合偈文之原义,……无不合佛意处,甚至亦无不合龙树之意处」(原书二六页);「焉能一见三谛,便觉其与中论相违!说其违原文语势可,不能说其违义也。说违二谛明文亦可,然二谛三谛相函,并不相冲突,故义亦无相违也」(九七页)。「说违原文语势可」,「说违二谛明文亦可」,那么我说三谛说违反《中论》的明文,应该是可以这样说的。我说「违颂义」,该书也说「虽不合偈文之原义」,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我讲《中论》,只是说明《中论》的原义。如依天台(博涉经论)所立的义例,拿来讲《中论》,如说「五种三谛」等,那又当別论。这是古(《中论》)为今(天台)用;如依《中论》,我想是不可能悟出「五种三谛」等妙义的。
关于三智一心中得,我说:「天台宗说三智一心中得,以为是龙树智度论说,真是欺尽天下人!龙树的智论还在世间,何不去反省一下!」我既没有说明理由,话也似乎重了一点!该书广引论文,结论说:「今查智论明文如此,何故欺尽天下人!」(一八——三七页)我想,如论意义的可通或不可通,讨论是很难结果的。既然是重在「智论明文」,我也不妨再引论文,让读者自己去论断。《大智度论》是解释《大品般若经》的。(初品)经上(以下经论文,并见《大智度论》卷二七)说:
「菩萨摩诃萨欲得道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经文是连续的,论文分为三段。第一段,解说道慧,道种慧:「道」,论举一道……一百六十二道,「无量道门」。论文没有明确的分別道慧与道种慧,但道慧与道种慧,总之是菩萨的二慧。第二段论说:
「答曰:……佛一切智、一切种智,皆是真实。……佛是实一切智、一切种智。有如是无量名字,或时名佛为一切智人,或时名为一切种智人。」
第二段所论的,是一切智与一切种智,这二智是佛智。或说声闻得一切智,那是「但有名字一切智」,其实佛才是一切智,佛才是一切智人,一切种智人。成佛,应该一念心中具足一切的,但经上说「欲以道种慧(或简称「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似乎有先后的意义,所以论文在第二段末,第三段初说:
「问曰:如佛得佛道(菩提)时,以道智得具足一切智、一切种智,今何以言以一切智得具足一切种智?答曰:佛得道时,以道智虽具足得一切智、一切种智,而未用一切种智。」(约用有先后说)
「问曰: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答曰:实一切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蜜故,次第差別说。……先说一切种智,即是一切智。道智名金刚三昧,佛初心即是一切智、一切种智。」
「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佛初心即是一切智、一切种智」。一切智与一切种智,是佛智,「一心中得」。上文说「道智名金刚三昧」,金刚三昧是菩萨最后心,下一念就是「佛初心,即是一切智、一切种智」。所以一切智与一切种智,是佛智;道(种)智是菩萨智,是先后而不能说「一心中得」的。道,无论是道慧、道种慧,或道智、道种智,总之是菩萨的智慧,论文说得非常明白,如说:
「初發心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一切善法,尽名为道。此道中分別思惟而行,是名道智,如此经后说:道智是菩萨事。」
「问曰:佛,道事已备故,不名道智;阿罗汉,辟支佛诸功德未备,何以不名道智?答曰:阿罗汉,辟支佛道,自于所行亦办,是故不名道智,道是行相故。……(菩萨所修成)佛(之)道,大故,名为道智;声闻辟支佛(所修之)道,小故,不名道智。」
道智是菩萨智,「道是行相」,也就是修行的道。佛已修行圆满,更无可修,所以不名道智,名为一切智与一切种智。二乘中,阿罗汉与辟支佛,也是「所作已办」,与佛同样的称为「无学」,所以二乘不名为道智。本来,二乘的因行,也是可以名为道的,但比佛的因行——菩萨遍学一切道来说,微不足道,所以不名为道智,而道智与道种智,成为菩萨智的专称。总之,在《大智度论》卷二七中,「一心中得」的,是一切智与一切种智——佛智;道智或道种智是菩萨智,论文是非常明白的!
天台学者的「三智一心中得」,应该是取《大品经.三慧品》的三智,附合于初品的「一心中得」。〈三慧品〉的三智是:「萨婆若(一切智)是一切声闻,辟支佛智;道种智是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种智是诸佛智。」这是将二乘、菩萨、佛的智慧,约义浅深而给以不同的名称。一切智是佛智,从《小品般若》以来,为大乘经所通用。《大毘婆沙论》(卷一五)正义,也说一切智是佛智。佛才是一切智者,二乘那裡能说是一切智!《大智度论》引〈三慧品〉,也说:「佛一切智、一切种智,皆是真实,声闻,辟支佛但有名字一切智,譬如画灯,但有灯名,无有灯用。」所以〈三慧品〉的三智,只是「一途方便」,显示智慧的浅深次第而已。以二乘、菩萨、佛智的浅深次第,与「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相糅合,而说「三智一心中得」,是天台宗学而不是《大智度论》义。论说「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是二智一心中得,论文是这样的明白!
我的《摄大乘论讲记》,提到真谛的思想。真谛的《摄大乘论释》,比对隋达磨笈多、唐玄奘的译本,无疑是有所增附的。该书说:「真谛本人的思想,是向往真心派的。……他之解释摄论,不合摄论原义,乃是事实。」(三一〇页)但依我的理解,真谛将如来藏学糅入瑜伽学,如《摄大乘论释》;将瑜伽学糅入如来藏学,如《佛性论》:真谛存有调和二系的意图。调和二系的基本原理,是出于《摄大乘论》的,真谛是将《摄大乘论》的微言,引申而充分表显出来。所以不能说真谛「两派的混扰」,应该说是站在瑜伽学的立场,而进行二大系的调和。
论到无漏从何而生,我说唯识学有二系:《瑜伽师地论》与《大乘庄严论》,立「本性住种性」与「习所成种性」;《摄大乘论》但立新熏——「闻熏习」。不同意但立新熏的,如护法回复瑜伽学的古说,立本有与新熏二类;或立理性佛性。该书对我所说立理性佛性一段,认为「有相剌谬处」(三一三——三二〇页)。我说得简单了一点,没有说明「原是一个」,所以引起重重的疑难。《瑜伽师地论》(卷三五)所说无漏本性住种,是:「本性住种性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性。」《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的古译,《菩萨善戒经》(卷一)这样说:
「言本性者,阴界六入,次第相续,无始无终,法性自尔,是名本性。」
《瑜伽师地论》的「六处」,只是「阴界六入」的略译。《善戒经》的本性(住种性),与如来藏说对比如下:
「一切众生有阴界入胜相种类,内外所现,无始时节相续流来,法尔所得至明妙善。」(《无上依经》上)
「如来法性,在有情类蕴界处中,从无始来展转相续,烦恼不染,本性清净。」(《大般若经》卷五六九)
「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阴、界、入垢衣所缠。」(《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
如来藏与本性住种,同样是在阴界入中的「胜相」,无始相续流来,法尔所得的,我所以说「原是一个」。只是《瑜伽师地论》主不同意性德本有论,转化为事相的本性住种性。真谛所译的《佛性论》(不可能是世亲造的),以「二空所显真如」为应得因,就是理性佛性。立本性住种的,三乘究竟,五性各別,立理性佛性的,说一乘究竟:沿著不同的思想体系而互相对立。我所说的「不读大乘经的唯识学者」,意指后代的唯识学者。立理性佛性,又立本性住种性,这本来是一事,所以说是「头上安头」。如立理性佛性,就应该《佛性论》那样,「唯是一乘,不能说有究竟三乘」!一乘,这是唯识学者所不能同意的。如承认了,就与自宗(瑜伽)的五性各別不合了。这一段,我觉得没有什么「剌谬处」。该书说:「此理性佛性,亦不能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为同。印顺以诸法法性本具的一切无为功德(接近心性本净说),来意指世亲(指《佛性论》)的理性佛性,据上世亲文,未见其是。」(三一八页)在佛教教典發展史所见,起初,如来藏是「如来藏(真)我」;后来,与心性本净说相合,成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迟一些,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相合,而有「如来藏藏识心」,如《楞伽经》。对于有真我、真心模样的如来藏,瑜伽学系以为是不显了说,为诱引计我外道的方便说;以「清净真如无差別」,解说如来藏,如《大乘庄严经论》(卷三)〈菩提品〉,《摄大乘论释》(卷五)〈所知相分〉,《楞伽经》(卷二)。所以,真谛以「二空真如」为理性佛性,在瑜伽学者的论义中,正是如来藏,不能说「未见其是」。要知道,在佛教中,「经通论別」,经义总是随论者而异说的。如来藏的本义,是另一问题,瑜伽学者是解说为「真如」的。这正如《法华经》的本义是一回事,三论、贤首、天台,甚至唯识学者,各依自宗的义理来解说,都是觉得合于自宗的。「经通论別」,是佛教史上的事实,瑜伽学系以真如为如来藏,不能说不是的。
在我解说「阿赖耶为所知依」处,该书评为:「此解语疏阔,颇有问题。」解说「果断殊胜」的「附论」,也以为「和他讲摄论开头阿赖耶为所知依一语时的话完全相同」(四二一——四二九页)。当然也是有问题了。我讲《摄大乘论》时,确有些沟通阿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的意图。要知道,阿赖耶缘起,内部有不同的见解;如来藏缘起说,并不等于中国学者所说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更不等于一心开二门,真妄互相熏。我是研究印度经论,观察这二系是否可以沟通,沟通的关键何在。我以玄奘所译的《摄大乘论》为讲本,希望取得唯识宗学者的尊重。我觉得,真谛的「一能变」说,阿赖耶有「解性」说,不是真谛的私意,而与《摄大乘论》有关。《摄大乘论》,主要是依《阿毘达磨大乘经.摄大乘品》而造的。这部经没有译出,但从部分的引文来看,在瑜伽唯识学中,是有特色的!《摄大乘论》引《阿毘达磨大乘经》说:
无著解说为:「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举譬喻说:土,如杂染分;金,如清净分;地界(矿藏),如彼二分。依他起性,如矿藏一样,平时只见到泥土,但经过冶炼,就显出金质,金质是本有的。所以,在凡夫位分別心中,依他起现虚妄杂染,而内在有不变清净的真实。因此,《摄论》解释依他起性的定义时,在唯识学共义——「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以外,別立「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故」。世亲解释为:「如是依他起性,若遍计时即成杂染,无分別时即成清净;由二分故,一性不成。」这就是《阿毘达磨大乘经》,依他起通二分的意义。依他起性,依唯识说:「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別。」而一切心心所,以阿赖耶识为本,为「所知依」。无著引《阿毘达磨大乘经》二偈,证成阿赖耶识体与名;但在解释中,仅解第二偈。真谛引如来藏说,解初偈为:「此,即此阿黎耶识界,以解为性。」这虽是无著本论,世亲释论所没有的,但以初偈为如来藏(界),《宝性论》旧有此说。而且,矿藏一般的依他起性,通于二分,即使论无明文,说阿赖耶识有杂染性、清净性——二分,也是不会错的。从依他起通二分中,看出了染净、真妄间的关联所在。如《辩中边论》初品,分「虚妄分別」(依他,心)、「所知空性」(圆成实性)二段。「所知空性」末了说「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这是说空性、真如为「心性本净」了。《大乘庄严经论.弘法品》说:「已说心性净,而为客尘染;不离心真如,別有心性净。」「心性本净」,约圆成实性说,不是依他起虚妄识相,而是不离依他起识(心)的真如本净。心性本净是心真实性,这是瑜伽学所共通的。《大乘庄严经论》所说的「不离心真如」,梵本作「不离法性心」。是「法性心」,那也可说「真如心」了。流支所译的《唯识论》说:相应心是「心意识了」,即一般的虚妄分別心;不相应心是:「第一义谛常住不变自性清净心」。所以真如,法界,是心的法性,本性清净,也是可以称为「心」的。原来,「心清净,客尘所染」,本出于小乘的《增一阿含经》。在部派中,就写作「心性本净」。心性本净就是「心本性净」。本性也可以译作自性(与一切法无自性的自性,梵文不同),所以心性本净,就是心自性净。大乘经中,多数译作「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与心性本净,心自性净,只是译文不同,梵文可说是一致的。瑜伽学者依真如说如来藏,经依他起性(心)通二分,而后(唯识学者所宗依的)《楞伽经》,立「如来藏藏识心」。如来藏是真如別名;「为无始虚偽恶习所熏」,也就是为无始来虚妄遍计所执种子熏,一切种子心识,名为藏识。藏识是虚妄的,而藏识的自真相,就是自性清净如来藏。如来藏与阿赖耶的关系,《密严经》更这样说:「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这样的真心(心真如,法性心)与妄识的关系,印度大乘是顺于唯识学的,在众生位,妄识与真如(心)不离,《大乘起信论》也是大致相同的。
「世亲释论曾这样说:若(与有漏种子)有异者,……阿赖耶识刹那灭义亦不应成。」我这样说,认为有漏习气灭尽了,阿赖耶识也就不能成立;「转阿赖耶识得法身」,「常住为相」。该书不留意《摄大乘论》的特义,专依《唯识论》的见解,评为「这段附论有问题」(四一五——四一六页)。《瑜伽师地论.决择分》,正智属于依他起性。《成唯识论》依据这一原则,说四智菩提,与智相应的净识,都是无漏的有为生灭。然而,唯识学不一定是这样说的,如《楞伽经》说「正智、真如,是圆成性」;所以能起正智的「无漏习气,非刹那法」,也就是不生灭的。《摄大乘论》引《阿毘达磨大乘经》偈说:
「若说四清净,是谓圆成实。自性与离垢,清净道所缘,一切清净法,皆四相所摄。」
四清净总摄一切清净法,是圆成实性,内涵极为广大。「自性(本性)清净」:「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如来藏就是依此而说的。「离垢清净」:真如(等)离垢所显;最清净法界就是成佛。「得此道清净」:如菩提分法,一切波罗蜜多,是菩萨证得真如,证得究竟佛果的圣道。「生此境清净」:法界等流的圣教,(闻熏习),是生此圣道的所缘。这四清净,前二类是「无有变异」——常,所以名圆成实。后二类是「无有颠倒」——谛,所以名圆成实。在这四清净中,佛果德不是「道」,更不是「所缘」。如不是「离垢清净」,常住的圆成实性,又是什么?《摄大乘论》(卷下)所说的佛果,是这样的:
「断,谓菩萨无住涅槃,以舍杂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涅槃谓依他起性清净分;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转依,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
「诸佛法身以何为相?应知法身略有五相:一、转依为相:谓转灭一切障杂染分依他起性故;转得解脱一切障,于法自在转现前,清净分依他起性故。」
大涅槃,法身,都是转依所得的「离垢清净」。转依,是转舍依他起性杂染分,转得依他起性清净分:约依他起性通二分说,是《摄大乘论》特有的胜义。涅槃,约离执证真寂灭说,是断德;菩萨能分证真如,所以转依通于菩萨。法身是佛的自性身,「于法自在转现前」,就是无漏功德佛法的圆满自在;「白法所成」,名为法身,是智德。约依他起性通二分而说转依,安立涅槃与法身,与唯识宗是不完全相同的。
在转染成净中,《摄大乘论》立「闻熏习」,「虽是世间(有漏),而是出世心种子性」。等到引生出世心,无漏圣智现前,现证真如,由此而起的无漏熏习,是否生灭?怕是《楞伽经》那样,「无漏习气非刹那法」!依《摄大乘论》说:闻熏习是寄在异熟阿赖耶识中的,但非阿赖耶所摄。「虽是世间,应知初修业菩萨所得,亦法身摄」;二乘是「解脱身」摄。所以,阿赖耶识为一切染净种子依止,而闻熏习却是摄属法身的(初业菩萨的法身,是法界、如来藏別名,如经说:法身流转五道,名为「众生」)。《辩中边论》(卷上)说:「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法身(法界)摄得闻熏习,能起一切圣法(真谛《摄大乘论释》(卷三)说「圣人依者,闻熏习与解性和合,以此为依,一切圣道皆依此生」,正是这个意思),一直到究竟离障清净,圆满功德,成为最清净法界的法身。该书以为,无漏种「摄属于法身,但他本身并不就是法身」(四一六页)。如说无漏种子不就是法界,也许还可以说。圆满法身是佛的「果智殊胜」,如无漏种子并不就是法身,那又属于什么?从依他起性(阿赖耶识为本)通二分来说,可说有表裡层的。表面上,阿赖耶识为一切有漏无漏种子所依止,一直到成佛为止的;而底裡,从有漏闻熏习以来,一直属于心本净性——真如、法界,或称之为如来藏的。无漏习气是属于阿赖耶识的本净性;到了究竟清净,就失去了阿赖耶识的名字。
阿赖耶识为有漏无漏种子所依止,称为阿赖耶缘起的,《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的成立最早,兴起于印度北方。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为依止,有生死、有涅槃,从众生到成佛的经典,称为如来藏缘起的,兴起于印度南方。妄识为依,真心(有真我意义)为依,成为不同的二大流。《阿毘达磨大乘经》是阿赖耶识、唯识说,立依他起通二分:表面上是赖耶缘起,而内在贯通真心说(主新闻熏习,与如来藏说还有多少距离)。《摄大乘论》就是依此,而有其特色的。《楞伽经》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多同于瑜伽唯识学,而立「如来藏藏识心」,立「无漏习气非刹那」,是在依他起性通二分的基础上,与如来藏缘起更接近一步。我讲《摄大乘论》,「附论」中涉及真、妄的关系,只是表示依他起性通二分,有会通真、妄的倾向。如偏据《成唯识论》,阿赖耶识唯妄唯染,以此来衡量我的讲记,那是由于所依不同,所说也不免不合了!
校注
【经文资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29 册 No. 29 华雨集(五)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