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昭慧尼

淫欲不是生死根本但在现实人间淫欲「是障道法」这是我从佛法得来的见解世间是苦「苦」体是每一众生(依五蕴六处和合而有的)自体何以有此生死苦果「集」起生死的是爱爱的内容为「后有爱喜贪俱行爱彼彼喜乐爱」佛曾深感众生的难以教化问题为每一众生有「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深藏的爱著窟宅以上是佛法根本阿含及广律所说众生生死不已原因是烦恼烦恼是无量数的可分二类「分別生」的主要是人类文明發达所引起的文明越进步烦恼越多这在现实人间是严重的可以造成最大的恶业但断除了还是在生死中「俱生」的其中一分是一切众生所同有的一切众生所必有的这虽是微细的不妨得人天善果但却是最为难断的如末那相应的四种烦恼「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一切都加一「我」字)佛法以爱为集谛经说「爱无过于己」这是有意识或无意识中所必有的所以说自我爱为生死根本你以自杀殉情来表示是淫欲而不是自我爱这是不知爱的内容从自我爱而延扩起来经说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欲爱是物欲(淫欲在内)的爱著有爱是自体存在的爱著无有爱是否定自己超越自己(自杀爱著涅槃解脱等)的爱著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如没有尊重自己(人格道德)的一念能为仁义而死吗其他有些在生死中的众生是没有淫欲的你既然知道那也就不再说了

解脱生死重在断除烦恼欲界人类如淫念与淫事多不论什么法门都是不可能解脱的所以说「淫欲障道」在某一期间(长短不定依根性及精进程度而不同)暂断淫欲精进修行止观相应引發无我净慧就能断我见而得初果证果后在家弟子如为事业与淫欲所累就不能进修得二果得二果的也是这样所以初果二果的在家圣者依然能生男育女如离欲界烦恼进得三果那在家也不再有淫念了如得四果虽然年富力壮女性不再有月经(身体健康正常)男性也不会梦遗不净出家的可得四果在家可得三果在家而得四果那就不是当下涅槃就一定出家了但有的部派说阿罗汉也有在家而不出家的三果圣者如死后生天那是没有淫欲的色界但凡夫依禅定力也能生色界所以没有淫欲并不等于断除生死根本欲能障道而不是生死根本这是我对佛法的理解

生在人间维持个体生命的是饮食延续种族生命的是淫欲古人说「食色性也」性是出于本能的一般人的饮食或行淫是不离烦恼的如恰当——适合个体的正常需要适合当时社会的正常制度这不能说是罪恶不会因此而生天堕地狱也不会因此而流转生死(不感总报)烦恼有二类一是恶(不善)的一是无记(不可说是善是恶)的无记的虽然微细到底是不清净的所以名为有覆无记本能的自我爱也属于此引起淫欲的欲爱与嗔疑等不同人及大多数畜生(鸟兽虫鱼等)淫欲是本能的到一定时期生理变化而自然發现凡属本能的不能说是善是恶如食草的牛羊等不能说有「不杀生」的美德蜘蛛结网捕虫而食等也不能说是专造「杀生」的恶业如烦恼依本能而起率性而动无记所摄所以在世间法中饮食男女是正常的否则人类都要下地狱了众生以自我(我是「主宰」义)爱为中心欲界人类的欲爱——爱著占有的「物欲」非常强贪心炽盛發展为经济的争夺淫欲也一样每逾越正常食色性也而食色成为人与人间永不解决的困扰(苦并不限于食色)人类的知识进步依自我(主宰)爱而来的占有欲人是不可能没有的于是有家庭国家国际(到现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秩序)这是容许私欲而又加以限制从容许说是保障私有所以要保障私有正因私有欲出于人性不可能没有的(共产制否定私有经济于是大多数怠工造成不可免的贫困)但过于纵容私有又会造成另一型态的困难如自由经济制的周期性衰退私有占有可说有正常的一面但从佛法(出世法)来说源于人性而来的私有占有世间是不可能有彻底的解决从个人(在世间)来说衣食等经济事项如能少欲知足是容易解决的(当然不是彻底的解决)而淫事有关双方不能专凭自己意志来决定如漠视对方会增添家庭的纠纷困扰比衣食问题是更难解决的所以佛制出家以不畜私产为原则而淫欲则完全禁止总之根源于自我爱而来的私有占有世间是永不能解决的共产党否定经济私有制造成永远的贫困一杯水主义在一般民众来说那是说不完的悲惨事实佛制出家的完全禁止淫欲如不能安心于佛法喜悦之中即使持戒谨严不敢违犯内心矛盾也不过人天功德不能趣向圣道解脱的真正的「梵行已立」是无漏圣道的成就

「如人间理想的实现」是古代佛弟子的理想我是遵循古人的理想而说罢了北俱卢洲式的「迹近神话」其实是古人对原始社会的怀念文明愈进步人类的问题越多于是古人想起原始社会的淳朴犹太人心目中的乐园中国所传葛天氏无怀氏之民都好在「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蒙昧时代知识未开私欲也不發达饮食男女都任性而行当然人与人间的问题也少些其实是不可能没有问题的鸟类争食即使吃不完狗也会为食而相争为了异性的追逐公犬互咬是常见的虽说古代知识未开总要比禽兽聪明得多怎能没有人与人间的困扰呢不过比文明进步的要安和得多大乘净土是进一步的理想国衣食自然智慧發达佛法流行男女问题也得到解决早期的东方阿閦佛国有出家(没有僧制)也有在家有声闻也有菩萨有男子也有女人却没有现实人间的苦难特別是女人「妊身产时身不疲极亦无有苦亦无有臭处恶露」这是理想的人间净土莲华化生原从印度神教梵王从莲华中出现说而来是理想的天国净土这样的净土没有饮食男女问题最高的理想没有在家出家的差別本不必说没有女人传说印度的梵天没有女人都是丈夫相(无有女人的净土与此传说有关)其实在梵文中梵天是中性名词可说是没有男女之相的(梵文有男性女性中性如现代语文中的他它一样)你问「到底是方便适应抑或是究竟施设」我所说的只是顺著古人的理想而作此说如彻底的说是世间(以每个众生自体为本而活动于时空之中)就是苦苦是本质的即使没有男女淫欲如化生天国或低级动物依自体分裂而繁殖的也还是在苦中想像美好的世间而又以为没有苦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要是世间苦是不可免的(但苦有轻重的不同)这才要有出世法的必要

你的意见限于人类似乎觉得女人特別苦其实男女不同就有不同的苦科学不断發明可能有「助于女性生产撕烈的剧苦」如试管婴儿的成功无痛分娩等但这还不是苦「连一念淫心都犯戒」说来话长不说也罢你读佛书能有所启發论列也有条理也有充实信仰我可说是非常欢喜的最好能对佛法根本的经律论下一番功力应于佛法获得更完善的见解(近代人的写作都只能作參考)


校注

[A1] (1)《瑜伽师地论》卷27「云何集圣谛谓若爱若后有爱若喜贪俱行爱若彼彼喜乐爱等名集圣谛」(CBETA, T30, no. 1579, p. 434, c13-15)(2)《瑜伽师地论》卷67「遍诸事者谓如此爱名顺后有爱若喜贪俱行爱若彼彼喜乐爱名遍诸事」(CBETA, T30, no. 1579, p. 673, a1-3)
[A2] (1)《摄大乘论本》卷1(CBETA, T31, no. 1594, p. 134, a18-19)(2)《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3(CBETA, X51, no. 824, p. 336, c3 // Z 1:82, p. 236, c10 // R82, p. 472, a10)
[A3] 《大乘广五蕴论》卷1(CBETA, T31, no. 1613, p. 854, c8-9)
[A4] 《杂阿含经》卷36(CBETA, T02, no. 99, p. 263, b20)
[A5] 《长阿含经》卷8(CBETA, T01, no. 1, p. 50, a21-22)
[A6] 《诗经大雅》「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雨集(五)(卷38)
关闭
华雨集(五)(卷3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