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择居士来,说到高雄菩妙法师發起进行《南传大藏经》的翻译,这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件大事;菩妙法师的大心与卓见,值得随喜赞叹!
《南传大藏经》,是巴利语三藏的日文译本。巴利语,是从恒河流域而向西南传布的,优禅尼一带佛法所使用的当地方言。阿育王时(西元前三世纪),开始传入锡兰(今名斯里兰卡),展转传诵;西元前一世纪末,为了圣教的保存,才全部记录下来。但流传久了,有些已经转译为锡兰文。西元五世纪初,摩竭陀的觉音三藏,南来锡兰,深究三藏与各家注疏。觉音不但为经律论作释,著佛法的纲要书——《清净道论》,还将三藏圣典,全部以巴利语写定。巴利语三藏,从此确定的流传下来。在现存的佛教圣典中,巴利语三藏可说是最古老的了(现存的「混合梵语」圣典,大抵是西元七世纪写下的)!释尊本著人类平等的原则,对于佛说的教法,是「听随国俗言音所解,诵习佛经」的,所以印度佛教界所用的语言,传说有四大类,巴利语就是其中的一种。但在现在,巴利语是从印度传下来的,代表初期的「佛法」,所以受到近代佛法学界的重视。巴利语三藏,是上座部的。上座部有分別说与说一切有二系;分別说又分出化地、法藏、饮光、赤铜鍱——四部。巴利语三藏,属于分別说中的赤铜鍱部;世亲的《成业论》,就这样的称呼它。所以锡兰佛教界自称上座部,也自称分別说者或赤铜鍱部。这虽然是部派的,但所传经律、应用印度中古时期的方言,到底去佛世不远,便于探求印度初期「佛法」的实态。把握佛法的特质,成为佛弟子的信行,在佛法的研究中,可说是太重要了!
巴利语三藏中,「律藏」近于(同一系的)法藏部的《四分律》。「经藏」分五部:前四部与四阿含相当;第五《小部》,其他部派是称为《杂藏》的。《小部》共十五种,有些成立要迟一些(语音也小有差別)。《小部》中的《佛譬喻》(《譬喻》的一分),说到了十方佛的来集;《佛种姓》与《所行藏》,说菩萨的波罗蜜多行;《本生》共五四七则,从传说的事迹中,显出了菩萨的德行与风格。有的部派,依《杂藏》而別立「菩萨藏」,可以想见其间的关系了。「论藏」有七部:六部是阿毘达磨;第七《论事》传说是阿育王时,目犍连子帝须所造(有些内容是后起的),评破其他部派的异义集。巴利语的「论藏」有七部,而说一切有部的「一身六足」,也是七部(赤铜鍱部传五师相承,有部也有五师相承说),这应有古代共同的传说吧!
巴利语三藏的译为华文,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扩大华文佛教的内容:华文佛教,是以中期「大乘佛法」为主,前有初期「佛法」的三藏,下通后期「秘密大乘佛法」的教典。初期三藏,主要从北道经西域而传入。从南方海道来的,在宋、齐、梁间(西元四二四——五一八年),有师子国比丘尼来,依律授比丘尼戒(二部得戒);广州方面,译出《五百本生经》、《他毘利(上座)律》(两部都佚失了);建康译出《善见毘婆沙律》、《解脱道论》(觉音的《清净道论》,是依此而修正充实的)。这些,都从巴利语佛教中来,但没有能受到当时佛教界的重视。现在全部翻译过来,是以弥补这方面的偏缺。
二、从比较研究而正确理解「佛法」:我国过去所译的初期「佛法」三藏,属于众多部派,部帙繁多,但没有巴利语的三藏。如译出而作公正的比较研究,那一定有更好的理解。如「律藏」,过去译有大众部的《摩诃僧祇律》、化地部的《五分律》、法藏部的《四分律》、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五部广律;还有饮光部的《解脱戒经》,正量部的律论等。以过去所译的,与赤铜鍱部律作比较,在组织方面,可以理解律部的成立过程;内容方面,可以發见释尊的「依法摄僧」,制立僧伽律制的原则与实施,更能从部派分化,理解适应不同地区民情而有所差別。
三、探求「佛法」与「大乘佛法」间的通道:佛法本来是一味的,因根机、传承等而有不同的开展。我国以「大乘佛法」为主,一向以巴利语三藏等「佛法」为小乘。然深一层探究,大乘甚深义,本于《杂阿含经》——《相应部》等四部阿含;而十方世界有佛,菩萨波罗蜜多广大行,是从《小部》——《杂藏》中来的。我国佛教界,应依巴利语三藏的汉译本,探求「佛法」与「大乘佛法」的通道,互相尊重,现在佛教已进入世界性的时代了!
巴利语三藏,传入锡兰,又传到缅、泰、高棉等地区。巴利语有语音而没有书写的文字,所以各地都用当地的字母,写下巴利语三藏;近代又有英文、缅文、日文等译本。《南传大藏经》,就是日文的译本。从昭和十年到十六年(西元一九三五——四一),由「高楠博士纪念会」译编刊行的。四十多年前,我国曾發起《普慧大藏经》,编有依《南传大藏经》而分別译出的部分。抗战胜利,太虚大师东还,提议改名为《民国大藏经》。依日文翻译部分,主张依锡兰巴利语本,參考英译本而加以订正。由于政情的急剧变化,不能实现全译与刊行,对中国佛教来说,真是一大憾事!现在,菩妙法师發起来翻译印行,真是太好了!我一心祝愿,愿译藏的完善而能顺利的完成!
【经文资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29 册 No. 29 华雨集(五)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