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杨敏雄居士

前年在《中国佛教》上知道钟庆吉君推重我所说的《中观今论》并引起佛教界的一些反响我因为晚年衰病不顾问外边事也就没有去多注意这次寄来的文稿中这样说「跟佛龙树印顺学足矣」这真是赞扬得离了谱我凭什么能与佛及龙树并列呢三十年前某法师(现在是杨居士)一再發表文字要台湾法师跟印顺学为我增添了不少的困扰现在竟高推我与佛及龙树并列如不是衰病已久寂寞无闻正不知要引起怎样的骚动呢不过钟君真能知道我对佛法的意趣吗真能知道龙树学与佛陀的正法吗

我在〈福严闲话〉中说「有些人觉得我是个三论学者其实这并不十分确实我从不敢以此自居《中观今论》的〈自序〉中说「我曾在〈为性空者辩〉中说到我不能属于空宗的任何学派我多用性空缘起说但为什么不愿以空宗——中观者自居呢这也许是钟君所从来不曾想到过的我对于佛法——流传于人间的佛法的根本信念与看法如《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序》所说(共八义)这就是民国三十一年写作《印度之佛教》时的意趣其中说到

「佛法源于佛陀的正觉佛的应机说法随宜立制并不等于佛的正觉但适合于人类的所知所能能依此而导入于正觉

「佛陀应机而说法立制就是世谛流布缘起的世谛流布不能不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演变有所發展由微而著由浑而㓰是思想演进的必然程序因时地的适应因根性的契合而有重点的或部分的特別發达也是必然的现象对外界来说或因适应外学而有所适应(融摄)或因减少外力压迫而有所修正在佛法的流行中也是无可避免的事

从佛教的發展演化过程中去体会佛法的根本特性及其發展演化中的种种方便希望撷取更适应于现代文明部分使佛法得到更有利的發扬这是我治佛学的根本立场(參阅〈谈入世与佛学〉的末后部分)

佛正觉的「法」是离言自证而不是人类表达工具——思想语文(身体动作等)所能直接表示的只要落入思想语文就不能不是「二」——相对的如發展为思想体系必为其自身理论所局限而引起诤论也就因此宗教哲学或政治如以自己的思想体系为真理而否定其他一切的都是我所不能同意的(參阅〈「上帝爱世人」的再讨论〉三)我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序》说「佛陀的说法立制(包含修持方法)并不等于佛的正觉而有因时因地因人的适应性在适应中自有向于正觉随顺正觉趋入正觉的可能性——这所以名为『方便』适应时地的方便能引导人或浅或深的趣入佛法予佛法以相当有力的發展但方便到底是方便尤其是特殊方便等到时地转移了过去的妙方便可能成为不合时宜的阻力所以从现代弘法来说我继承太虚大师的思想对于「天菩萨」(以佛菩萨示现夜叉等为主尊的)佛法不敢苟同

我从佛法的探究中發见大乘思想有三大系称之为「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其实古代就有此三系说的只是名称不同)内学院否定真常唯心为佛法正统我却肯认为是的我虽对性空有广泛的同情赞同「性空见」然在佛法的流行中觉得世谛流布的三大系对佛法是互有利弊的(见〈空有之间〉)所以我说大乘三系虽赞扬性空但只是辨了义与不了义(不了义只是不究竟不是全部要不得的)而且予以贯摄如《成佛之道》说

「诸法从缘起缘起无性空空故从缘起一切法成立现空中道义如上之所说——性空唯名依《般若经》及龙树论

「一切法无性善入者能入或五事不具佛复解深密或是无自性或是自相有缘起自相有即虚妄分別依识立缘起因果善成立心外法非有心识理非无达无境唯识能入于真实——虚妄唯识依《解深密经》弥勒无著诸论

「或以生灭法缚脱难可立畏于无我句佛又方便摄甚深如来藏是善不善因无始习所熏名为阿赖耶由此有生死及涅槃证得佛说法空性以为如来藏真如无差別勿滥外道见——真常唯心依《楞伽经》等

「方便转转胜法空性无二智者善贯摄一道一清净

流传中的佛法我分之为「佛法」「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三大类也就是佛教的三个时期如分「大乘佛法」为初期与后期那就有四期了我怎样判摄流传中的一切佛法呢龙树说到四悉檀与觉音所作四部《阿含经》的注释名目意义相当这才知道「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无相违背」(见《大智度论》)的四悉檀是《阿含经》的判摄表示不同的宗趣我从《阿含讲要》(《佛法概论》的初稿)以来就一再说到四悉檀作为贯摄一切佛法的方便我以此四大宗趣判摄佛法如《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说

「依古人的传承解说以修多罗根本部分为主的《相应部》(《杂阿含经》)是显扬真义——第一义悉檀以分別抉择为主的《中部》是破斥犹疑——对治悉檀以教化弟子启發世出世善的(《增支部》)是满足希求——为人(生善)悉檀以佛陀超越天魔梵为主的(《长部》)是吉祥悦意——世间悉檀这是佛法适应世间化导世间的四大宗趣也是学(佛法)者所能得的或浅或深的四类利益

「从(佛法)长期發展的观点来看每一阶段圣典的特色以《相应部》为主的四部阿含是佛法的第一义悉檀无边的甚深法义都从此根源而流衍出来大乘佛法初期的大乘空相应教以遣除一切情执契入无我空性为主重在对治悉檀(「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大乘佛法后期为真常不空的如来藏(佛性)教点出众生心自性清净而为生善解脱成佛的本因重在为人生善悉檀(如来藏佛性的根源——心性本净我在《唯识学探源》中早就说到心性本净在转凡成圣的实践上有它特殊的意义)(四)秘密大乘佛教流行(这是)劣慧诸众生以痴爱自蔽唯依于有著为度彼等故随顺说是法(或说「劣慧所不堪兼存有相说」这是重在世间悉檀佛法一切圣典的集成只是四大宗趣的重点开展在不同适应的底裡直接于佛陀自证的真实佛法的世间悉檀还是胜于世间的神教因为这还有倾向于解脱的成分

你来信说「就义理方面不知导师你的意见如何有多少的百分率符合导师你的意思」我多用缘起性空义他也说缘起性空这当然有些共同处然从佛法化导世间利益众生的意趣如我在上文所说的可说没有一些些的共同在我写作或讲记中你见到有钟君那样的极端吗恶意的丑化古德作人身攻击吗他引用我的著作多数与原文不合试举例说

1.〈揭开谜底〉说「十方佛现在说的兴起是佛教精神的迷失佛经作者要求佛是存在的于是佛轮回成为可能」(见《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p. 848

2.〈空的威力〉说「十方佛现在存有放光说法倒驾慈航全是基于无明妄执后有爱的要求」(《学佛三要》 p. 223《佛法概论》 p. 72

3.〈揭开谜底〉说「《佛法概论》最后一页现在十方佛是众生自我意欲的客观化神化

1.依佛法说十方世界无量众生也多这个世界有佛出世为什么十方世界没有佛出呢现在十方世界有佛我从来没有反对过我在原书中并没有说十方佛现在说的兴起是佛教精神的迷失特別是说「于是佛轮回成为可能」这句话不但我没有说一切经论没有说相信真正的佛弟子都不会这样说「佛轮回成为可能」说得未免过分离谱2.我没有说十方佛现在基于无明妄执后有爱我是说生死轮回众生的死了又再生是基于「后有爱」3.「现在十方佛是众生自我意欲的客观化神化」《佛法概论》末页并没有这样说钟君如不信十方现在佛那是个人信仰自由何必一再引用我的著作来作虚偽的证明要知道人类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现前妄语终归是要为人揭穿的在钟君的文稿中离奇怪诞的想法非常多例如〈空的威力〉中以「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及「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落入空间时间可以轻易的推翻阿弥陀佛照他说落入时空就可以推翻他是佛如真的这样那么释迦牟尼佛生于二千五百余年前的印度有时间有空间也可以轻易的推翻是佛了我实在不了解到现在还自以为信佛的钟君在他的心目中佛到底是怎样的「有人说他(指钟君)拿的是导师的招牌却砸了导师的台不知导师认为如何(来信这样说)」我想多少会有点影响的钟君未必能精读我的一切作品理解我在佛法中的意趣只是偶尔發见一丝微光通过他自己的意解构成自己的想像这才一再引用我的作品而多数是偽证与原文不合「拿我的招牌」对別人说也不过哄哄初学的青年而已对他自己说也只是满足自以为然夸大傲慢的习性而已我是个平凡的人既不曾建起高台又怕什么砸呢佛说「诸行无常」让他在时间中慢慢消失吧

钟君偏执空义以轻毁刻薄恶毒的语句毁斥无边佛法这那裡合于龙树那裡是佛法龙树的《中论》固然是说一切法空然《中论》也说「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佛法是不妨说实有的又龙树《大智度论》说

「诸佛法无量有若大海随众生意故种种说法如是等种种异说无智闻之谓为乖错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

「何等是三门一者蜫勒门二者阿毘昙门三者空门若人入此三门则知佛法义不相违背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罗蜜力于一切法无所罣碍若不得般若波罗蜜法入阿毘昙门则堕有中若入空门则堕无中若入蜫勒门则堕有无中

佛(的教)法是随顺众生意而说的如知道一切是应机说法那适应人心而展开的无边佛法似乎说有实(性)说无实(性)等各各不同而在般若离执(佛法是灭烦恼处)中能贯摄无碍如《大品般若经》说「新發意菩萨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幻心则惊怖(有退失佛法信心的可能)为是新發意菩萨故分別(说)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不如化的不生不灭的涅槃不正是如化生灭外別有不生不灭的常住涅槃吗如知道这是适应初机的方便摄受那是大善巧与一切法如幻如化说有什么可诤呢这可见钟君执空而诽毁一切是与龙树说不相符合的说到佛钟君似乎否定绝大部分的经典是佛说(我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虽与一般的传说有点不同但我末后的结论「大乘是佛说」)他所能接受是佛说的大概是《阿含经》吧希望你告诉他在现存的《阿含经》中没有说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也没有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样钟君所标揭的「佛龙树印顺」所说不全是无稽之谈吗

说到这裡我不愿以空宗自居也可以明白了民国四十四年我在〈福严闲话〉中说

「『予学尚自由不强人以从己』这是我的一贯作风我自觉到我所认识的佛法所授与人的不一定就够圆满

「大家在初学期间应当从博学中求得广泛的了解然后再随各人的根性好乐选择一门深入这无论是中观唯识或天台贤首都好

「对于整个佛法有了广泛的认识然后依著各人的思想见解认为那宗教理究竟了义或者更能适应现代思潮引导世道人心(向上)那么尽可随意去研究去弘扬只要真切明了不作门户之见而抹煞其他因为这等于破坏完整的佛法废弃无边的佛法

你希望我「开示以解迷津」你对佛法有一分信心读过我的几种作品也有好感所以上来说明了我的立场意趣外再真心诚意的告诉你佛法是以修行为主的由于佛法在流行中适应教内的需要求得佛法的明确完整适应外界的阻力不得不作破他显自的说明义理一天天發展起来而有「教法」「证法」分立倾向适应不同时地的文明适应不同人心的思想方式形成不同的思想系这都是应机的方便施设而主要是为了修持的离烦恼以入正法的如得教证兼通的真善知识明佛法宗要示修持正道于佛法而学有所得也许是有可能的如要广博正确的理解教法知同知异而能贯摄无碍这是不能速成的决不能浮光掠影东翻几页西抓几句自以为把握真正的佛法而否斥其余佛法的我说佛法以修行为主譬如说「空」《中论》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阿含经》说「空于五欲」「空我我所」「空于贪空于嗔空于痴」是为了离烦恼而说的所以「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为邪空你想如没有真正的信心没有良善的戒行连生活起居都不能正常充满了贡高我慢敌视一切(存有严重的反抗心理)的恶意于空还能有正见吗不要以为聪明单是聪明有什么用这世间大胡涂事大罪恶都是那些聪明人干的何况以解脱为理想的佛法一点世智辩聪有什么用呢真正的学佛或弘法要有纯正的动机尤其是如不放下诤胜的心理是难以有所成就的


校注

[A1] (ref yinshun::vol:21;page:p221)
[A2] (ref yinshun::vol:9;page:pa1)
[A3] (ref yinshun::vol:36;page:pa2)
[A4] (ref yinshun::vol:36;page:pa2-a3)
[A5] (ref yinshun::vol:36;page:pa2)
[A6] (ref yinshun::vol:12;page:pb15)
[A7] (ref yinshun::vol:12;page:pb15-b16)
[A8] (ref yinshun::vol:12;page:pb16)
[A9] (ref yinshun::vol:12;page:pb16)
[A10] 《大智度论》卷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59, b20-22)
[A11] (ref yinshun::vol:35;page:p878)
[A12] 《中论》卷2〈13 观行品〉(CBETA, T30, no. 1564, p. 18, c16)
[A13]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7〈5 真言事业品〉「劣慧所不堪为应彼等故兼存有相说」(CBETA, T18, no. 848, p. 54, c25-26)
[A14] (ref yinshun::vol:35;page:p878-879)
[A15] 《中论》卷3〈18 观法品〉(CBETA, T30, no. 1564, p. 24, a5-6)
[A16] 《大智度论》卷18〈1 序品〉「诸佛法无量有若大海随众生意故种种说法或说有或说无或说常或说无常或说苦或说乐或说我或说无我或说懃行三业摄诸善法或说一切诸法无作相如是等种种异说无智闻之谓为乖错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CBETA, T25, no. 1509, p. 192, a23-29)〔说〕-【宫】【石】闻=间【石】
[A17] 《大智度论》卷18〈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92, a29-p. 194, b1)
[A1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87 如化品〉(CBETA, T08, no. 223, p. 416, a11-14)
[A19] (ref yinshun::vol:21;page:p221)
[A20] (ref yinshun::vol:21;page:p222)
[A21] (ref yinshun::vol:21;page:p225)
[A22] 《杂阿含经》卷20「于此五欲功德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渴是名空欲」(CBETA, T02, no. 99, p. 144, c7-8)
[A23] 《杂阿含经》卷11(CBETA, T02, no. 99, p. 72, c18)
[A24] 《杂阿含经》卷21「无诤者空于贪空于恚痴空」(CBETA, T02, no. 99, p. 150, a9-10)
[A25] 《大智度论》卷18〈1 序品〉「观真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邪见中无此事但欲以忆想分別邪心取空」(CBETA, T25, no. 1509, p. 194, a15-18)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雨集(五)(卷41)
关闭
华雨集(五)(卷4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