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因缘谭

归命彼世尊     应供正等觉者

因缘谭总序

序偈

救护者大仙     生转百亿次
唯为世间人     行无限利益

礼拜大仙足     于法合掌礼
敬礼诸一切     崇敬之器僧

敬礼此三宝     功德由此生
依彼之威光     除去诸障碍

大仙有光辉     彼乃此由来
本生无戏论     说古本生语

教主之导师     念世之救济
久远实践行     成就菩提资

法藏集成者     寄集总为一
此等为结集     本生古话名

愿此佛种姓     系统永住世
〔大寺〕之长老     利见来乞予

常住无他杂     其心成静寂
弟子有上智     觉友亦同乞

比丘之所属     系统化地部
清净智方便     觉天亦同乞

一〇

大士之行迹     威光不思议
本生之古话     〔说明〕其释义

一一

大寺住者语     予则说其道
善良之佳士     听予说其事

[P.2]三之因缘此本生之释义分为远因缘不远因缘近因缘之三因缘古话加以说明使闻者十分知此因缘后对本生古话始善了解然者今先述此三因缘古话然后再说明本生古话

于是首先应知此因缘古话之段落由大士伏于提槃迦罗〔燃灯〕佛之足下〔以将来必定成佛〕之决心及为度一切之身而死至出生于兜率天都此间之话题为远因缘古话由兜率天降生世间至在菩提道场得一切智此间之话题名为不远因缘古话至近因缘古话则为佛住于各处之话题

现述远因缘古话如下

一 远因缘谭

善慧婆罗门

据传距今四阿僧祇十万劫之昔有一名不死之城彼处住一善慧婆罗门父母皆生活清净之家系远溯至七代间关于族姓无他人可非难之处彼具秀丽可爱无上优美之容貌彼不为他事唯习婆罗门之学艺

彼尚幼少双亲逝去殖其财产任务之执事持铁制之帐薄前来开启金摩尼真珠其他入宝之库「幼主此为贵母君之物此为贵父君之物此为贵祖父贵曾祖父之物」告以远溯至七代间之财产并谓「请与收存」贤明善慧自思「积集如是财产予父予祖及其他诸祖往彼世未持一文而去然予须作为持去之种子」于是申告国王击鼓巡回宣告都中向大众诸人行施自己出家入苦行者之道为明此意此处须述善慧之古话此一古话出于佛种姓经然其中只列出偈语不甚明了是故本文各处以偈文交互语此古话

不死城

去今四阿僧祇十万劫之昔有充满十种声之不死之城就此不死之城佛种姓经中唱如下之偈

[P.3]一二

四阿僧祇百千劫     不死城名美乐都
城中充满十种声     食物饮料俱丰盈

一三

象声马声鼓螺声     车音小鼓笛铙钹
铜锣饮食招客声     〔十种音声〕宣全城
唱佛种姓经中偈

一四

都中各般齐具备     一切业务此处有
城中备有七种宝     诸种之人来寻集
善业之辈来住此     繁荣犹如天人都

一五

不死都中有一人     彼名善慧婆罗门
积聚数亿之财宝     多财多谷为巨富

一六

彼为学生谙神咒     兼亦善通三吠陀
相术史传等诸道     彼已于此达极意

善慧之冥想

某日贤者善慧于宫殿楼台之上盘足独坐静思「贤者来世受生实为苦痛每出生处身坏亦同予为生老病死之身予须求无生无老无病无苦无乐清凉不灭之涅槃解脱生死趣涅槃者必同归此路」于是如是述偈

一七

予独坐时     如是思惟
「再出生苦     身坏亦同

一八

予为生老     病质之身
求无老死     平稳安乐

一九

种种之尸     弃腐烂身
期待欲望     予皆离去

[P.4]二〇

此道应有     此不能无
为脱生死     努力达道」

有与非有生死与涅槃

彼更思惟「于此世中应有苦痛相对之安乐同此有(生存)相对之非有(非生存)恰似除热有寒生亦不能无有贪欲尽时之涅槃有邪恶贱相对无过之善良邪生则(其相对为)弃一切生想亦不能无有无生之涅槃」于是如是述偈

二一

恰似有苦乐亦存
有有亦应望非有

二二

恰似有热寒亦存
有三火时望涅槃

二三

亦有善良有邪恶
生时亦应望不生

过在不求道之人

彼更思惟「恰如埋于粪堆中人见远处有以五色莲花覆于大池时『予应依何道可往彼处』当然寻探往其池之道若彼不探寻〔往彼池之道〕乃非池之过同此洗净烦恼之垢有不灭之大涅槃池不寻探彼者非不灭之大涅槃池之过又恰由四方为盗贼所围之人有其遁逃之路若彼不遁逃乃非路之过是其人之过同此由四方为烦恼所围缚之人虽有可达涅槃安全之路若彼不求非路之过乃人自己之过又恰为疾病烦恼之人可得愈病之医师而不寻求医师以治愈其病者此非医师之过同此为烦恼病所扰之人有善知方法可除烦恼之教师而不往探寻此为其人之过非灭烦恼教师之过」于此如是述偈

二四

恰如陷粪中     见水满之池
达池不努力     过不在其池

二五

洗净烦恼垢     见不灭之池
达池不努力     过不在其池

[P.5]二六

为敌遮四方     见有可退路
其人不遁出     过不在其路

二七

烦恼遮四方     见有安全路
探路不努力     过不在其路

二八

恰似罹病者     有可愈病人
彼不愈其病     过不在医师

二九

烦恼之病苦     为病所苦恼
不往访其师     过不在导者

弃腐烂之身

彼更思惟「恰如爱好净身之人弃自己头上垂下之死尸心情愉快予亦弃此腐烂之躯为无希求之身而入涅槃城恰如船夫不顾旧船而将弃之予亦不顾此九孔滴漏之身放弃而入涅槃城恰如携种种宝与盗贼同行为惧失己宝舍弃盗贼而寻安全道此易毁乏身如同夺宝之贼若予对此起爱著心予将失尊道法之宝是故予弃如同盗贼之肉身而入涅槃城」于此如是述偈

三〇

恰如垂首尸     厌恶而舍弃
弃此得安乐     自由善自主

三一

如积种种尸     弃此腐烂身
以成为无欲     无希求之身

三二

男女不净处     弃去不净物
无欲无希求     予舍此而去

三三

积满种种尸     弃去此肉身
辨用不净处     予舍此而去

三四

犹如其船主     舍弃破漏船
无欲无期待     予舍此而去

[P.6]三五

九孔常漏汁     舍弃此肉身
犹如彼船主     舍弃破漏船

三六

恰如携宝人     与盗贼同行
恐惧失其宝     舍盗贼而去

三七

然予此肉身     如同大盗贼
恐失幸福故     予舍此而去

善慧之出家修行

如是贤者善慧依种种譬喻思惟与出离关联之意义如前所述将自家积蓄多量财宝大施喜舍与乞食旅人及其他之人舍弃物质之欲及烦恼之欲进入不死城独自于雪山地方之有法山近处以设道院树叶之家无五障之不便说「如斯心寂」具八种因缘之经行处为获神通力于道院中脱弃九种不便之俗衣著具十二种德之树皮衣出家入仙人之道如是出家后舍弃八种不便之树叶家屋往居十种便利之树下避摄取诸谷类唯食果实唯坐或起立经行精进努力七日之内获八定五力如其所望获得神通力于此如是述偈

三八

予如是思惟     数亿之财产
贫富咸施后     予入雪山中

三九

距雪山不远     有名有法山
予修善道院     设一佳草舍

四〇

处离五不便     便利有八种
予设经行处     获得神通力

四一

彼处予弃脱     九种不便衣
予著树皮衣     十二种便利

四二

不便满八种     弃树叶家屋
予居往十种     便利之树下

四三

莳收之谷类     一切皆避离
便利有果实     摘取任随予

[P.7]四四

坐立与经行     努力行精进
未经七日间     获得神通力

[P.10]燃灯佛之出世

如是善慧行者获神通力享禅定之乐度日之间遇燃灯佛出世此佛宿于母胎生得菩提转法轮时大千世界悉皆震动扬大念声[P.11]三十二种前兆善慧行者因享禅定之乐度日不闻其声不见前兆于此如是述偈

四五

予达完成域     于教得自在
胜者名燃灯     出世为导者

四六

佛宿胎出生     开悟虽说道
予专乐禅定     不见四种相

燃灯佛来喜乐城

尔时十力之燃灯佛与四十万之漏尽比丘等俱渐次游行到喜乐城住善现大精舍喜乐城住民风闻曰「沙门长者燃灯开最优胜之悟转大法轮渐次游行到喜乐城住善现大精舍」人人持熟酥生酥其他之物及药品衣服之类亲手执香料花鬘倾心于佛法僧众近佛之处捧香礼佛退坐一面一同听闻说法招待佛之明日供养由座起立而去

城民供佛

翌日彼等准备作大施食装饰都城修理十力者前来之道路为水中断之处投入土砂平坦地面撒银白色之砂炒谷物及散花用种种染色之布造旗飘扬路傍排齐芭蕉树与满水之瓶

善慧之飞行见闻

尔时善慧行者由自己之道院升空飞行于诸人上方之空中见者同大喜悦以问诸人如何缘由「君等为谁庄饰道」于此如是述偈

四七

边都之土地     招奉如来至
皆以欢喜心     清扫佛来路

四八

尔时予〔善慧〕     由于道院出
以振树皮衣     飞升空中行

四九

见诸人兴奋     欢悦且狂喜
彼由空中下     先向诸人问

[P.12]五〇

「众人起兴奋     欢悦且狂喜
君等为何人     清扫此道路」

诸人答言「善慧尊师汝不知耶燃灯十力佛得正觉转大法轮各处游行中到著予等之都城今住善现大精舍吾等招待彼世尊修理佛行道路」善慧行者自思「佛之声音世所难闻佛之出世谓更难值予须与此诸人共修佛来之路」于是彼向诸人请曰「汝等为佛修此道路亦请与予一处予亦与汝等修道路」诸人言「同意」知「善慧行者有神通力」想出水所流失此处即分担「此处与彼填补」

善慧身俯泥土之上

善慧对佛生起欢喜心「予以神通力能修膳此处然予修膳此处并未满足今日予须作肉身之奉仕」持运土块来投入其处彼于其处修未终了间十力者燃灯有大威力具六神通随从得漏尽智等四十万人俱天人捧天界之花环及香奏天之音乐诸人捧人界之香及花环以无限佛力如雄黄山顶狮子之走跳状运捧其缮饰步行于道路善慧行者睁目见从所修道路来之十力者具三十二种大人之相以庄严八十种随相包以一寻量之光作摩尼色于空中现种种之电光佛体光明如六金色之浓或为花冠之形或成对出现彼礼拜此无上美颜自思「今日予对佛呈奉生命之喜舍」「请佛勿踏泥中望踏如摩尼珠之板桥与四[P.13]十万诸阿罗汉俱踏予之脊背而行此亦即为予之永久利益与安乐」彼解其发敷羚羊之皮发结树皮之衣于黑色之泥上彼如摩尼珠之板桥卧于泥上于此如是述偈

五一

彼等答予问     「此佛无比伦
胜者名燃灯     出世为导者
我等为此佛     净扫此道路」

五二

予闻彼语「佛」     直即起喜念
「佛佛」频呼唤     予示满悦情

五三

喜悦立其处     兴奋而思惟
「此处莳种子     机会莫空过

五四

汝等若为佛     净扫此道路
与予一处所     予亦净扫路」

五五

尔时彼等许     与予一处地
时予唯「佛佛」     念而扫道路

五六

处所未扫终     前来佛燃灯
胜者大牟尼     六种神通力
证得漏尽智     与彼离垢秽
四十万众俱     缓步行此路

五七

众行迎拜礼     多数鼓打鸣
人天欢呼声     扬震〔于四方〕

五八

天人见人间     人间见天人
彼等同合掌     佛后相随行

五九

天人天界乐     人间人界乐
乐器共打鸣     佛后相随行

六〇

天之曼陀罗     莲华昼度树(珊瑚)
天人升空中     处处散天华

六一

瞻波娑喇喇     尼泊龙树花
奔那伽树花     启他佳香花
地上诸人人     诸花向天投

六二

彼处予解发     兽皮树皮衣
布敷泥土上     平舖卧俯伏

六三

「请佛弟子俱     皆踏予背行
为予之利益     勿踏著泥土」

善慧之誓愿

彼俯伏卧于泥土上再睁目时拜观燃灯十力佛之尊严彼如是[P.14]思惟「若此予望灭尽一切烦恼为僧团中之后辈入喜乐城但予无须虚偽为灭尽烦恼到达涅槃姿态之必要应如燃灯佛达最上之觉者载众人于法船救脱轮回之海而后予始入大涅槃如是实与予相应」彼决心结八法当成佛于是俯卧如是作偈

六四

予今卧地上     生起如是念
「予今如有望     灭尽诸烦恼

六五

予今有何要     不装虚偽相
予达一切智     成佛人天界

六六

予今有力量     独渡有何効
予达一切智     以度人天界

六七

予今有力量     成为大力人
予达一切智     以度众多人

六八

断轮回之流     灭除彼三有
乘正法之船     度越人天界」

六九

然望成佛者     应结此八法
人间得生男     有见佛因缘
出家且具德     奉仕与愿心
结此八种法     决心完成佛

[P.15]燃灯佛之预言

燃灯世尊前来彼处近至善慧行者之头而止立如开镂有摩尼珠狮子之栏佛睁五色净光之眼见卧泥土上之善慧行者佛以意识探向未来「此行者决心成佛而卧此处然行者之愿望能否达成」佛知「行者此后经四阿僧祇十万劫将成名谓瞿昙佛」佛立其处向群众中预言佛言「汝等众人见此处有极度苦行之行者卧于泥土之上耶」诸人「尊师予等确已见到」佛「彼决心要成佛而卧其愿望必达由此四阿僧祇十万劫后将成名谓瞿昙佛生于迦比罗卫城母摩耶夫人父净饭王优婆帝沙(舍利弗)长老为最上首弟子拘利多(目犍连)为第二弟子阿难陀为佛侍者谶摩长老尼为最上首之女弟子乌婆罗般那(莲华色)长老尼为第二女弟子智慧成熟为大出家行大精进于榕树下受乳糜供养往尼连禅河之畔登上菩提道场于阿说他(菩提)树下得上正觉」于此如是述偈

七〇

燃灯知世间     相应受供养
予之头边立     而为说此语

七一

「见结发行者     极度行苦行
经由无量劫     出世彼成佛

[P.16]七二

如来降生处     城名迦比罗
遁出由乐都     精进行难行

七三

如来〔行苦行〕     牧羊树下坐
供养受乳糜     入尼连禅河

七四

胜者由河出     往岸纳乳糜
寻访善整道     附近菩提树

七五

最上菩提场     为行右绕礼
菩提树下觉     有大荣誉人

七六

此佛之出生     母名为摩耶
父名净饭王     彼名为瞿昙

七七

离贪成无漏     得定心寂静
舍利弗目连     上位二弟子

七八

谶摩莲华色     上位女弟子
侍者阿难陀     常随于胜者

七九

离贪成无漏     得定心寂静
世尊菩提树     名为阿说他」

人天欢喜

善慧行者云「佛言予之愿望将可达」充满喜悦诸多群众闻燃灯十力者之语皆大欢喜曰「善慧行者为佛种佛芽」彼等更如是思惟而立愿「恰如渡河直向不能得渡时由河之上游向下方得渡予等依燃灯十力者之教不得入向果者于善慧行者成佛时将能于尊者面前得入向果」燃灯佛称赞菩萨捧八握之花行右绕礼而去又四十万之漏尽者等礼拜菩萨捧香花环而去人间与天人亦同样以捧物礼拜菩萨而去

汝必成佛

大众去后俯卧之菩萨起云「予且调摄波罗蜜」于积花之上盘足而坐菩萨斯坐一万大世界(铁围界)之天人聚集扬欢呼之声曰「善慧尊者[P.17]昔诸菩萨『调摄波罗蜜』而坐时预现前兆今日尊者亦预现无余尊者汝必成佛予等善知人前现此兆者其人必定成佛汝自精进坚强努力」诸人以种种之语称赞菩萨于此如是述偈

八〇

闻此大仙语     人天皆喜悦
「彼为佛种子     彼为佛幼芽」

八一

欢呼之声扬     拍手笑声喧
人天十千界     合掌为礼拜

八二

我等于此世     不得解佛教
待等于来世     当面会行者

八三

恰如渡河人     不能著对岸
指下游渡场     如同渡大河

八四

燃灯胜者去     我等时已过
待等于来世     当面会行者

八五

相应受捧物     燃灯知世间
称赞予之行     去时举右足

八六

在场胜者子     皆行右绕礼
人龙乾闼婆     拜予而离去

八七

世间之导者     弟子众俱去
尔时予喜悦     心欢由座起

八八

尔时予心乐     以乐为悦乐
浸润欢喜情     盘足为静坐

八九

盘足静坐时     予如是思惟
「予专修禅定     上智达彼岸

九〇

于此千世界     无等予仙士
无比神通法     予已得此乐」

九一

予盘足而坐     十千世住者
出言發大声     「知汝必成佛

九二

昔日诸菩萨     盘足为严坐
彼等之前兆     今日再现前

九三

寒去热亦退     此等之前兆
今日得出现     知汝必成佛

九四

十千之世界     无音亦无骚
前兆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P.18]九五

大风亦不吹     大雨不降注
前兆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九六

陆生水生花     皆立即开花
前兆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九七

蔓草与树木     立即结果实
前兆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九八

空中地上宝     皆共立放光
前兆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九九

人天界乐器     立即發音声
前兆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一〇〇

种种色之花     立即由空降
前兆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一〇一

大海水涨满     十千界震动
前兆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一〇二

地狱一万火     立即皆消灭
此火今日消     知汝必成佛

一〇三

太阳无晕昙     星光总显现
前兆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一〇四

天上雨不降     地上水涌出
今日地涌泉     知汝必成佛

一〇五

星群与星斗     空座有光辉
氐星与月合     知汝必成佛

一〇六

栖穴栖窟者     出来依己意
今日出栖处     知汝必成佛

一〇七

生者无不平     立即皆满足
今日皆满足     知汝必成佛

一〇八

尔时病已愈     嫌恶之念消
前兆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一〇九

尔时贪欲减     嗔恚愚痴消
今日总消失     知汝必成佛

一一〇

尔时无怖心     今日亦无之
我等依此兆     知汝必成佛

一一一

尘土不上散     今日亦得见
我等依此兆     知汝必成佛

一一二

可厌香亦消     天上香吹来
今日此香吹     知汝必成佛

[P.19]一一三

除无色界天     一切天人现
彼等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一一四

诸到地狱者     立即皆出现
彼等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一一五

尔时壁户石     此等无障碍
此等同虚空     知汝必成佛

一一六

无论死与生     刹那皆不起
此等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一一七

坚执力精进     不止亦不退
我等今知此     汝必成为佛」

佛语无虚妄

菩萨闻燃灯十力者与一万大世界天人等语愈益得力如次思惟「佛语无虚妄佛语无违误恰如投空落下土块生者必死夜明日升狮吼出穴孕妇产子决难更动而佛语决不虚偽亦复如是予必将成佛」于此如是述偈

一一八

予闻佛之语     十千世界人
大满欢喜悦     尔时予思惟

一一九

「佛语无二意     胜者无语妄
佛无偽装事     予将必成佛

一二〇

如土块投空     必然落地上
如此尊佛语     确实而不变

一二一

如诸生物死     确实而不变
如此尊佛语     确实而不变

一二二

如夜分之尽     太阳必东升
如此尊佛语     确实而不变

一二三

如狮之出穴     必作狮子吼
如此尊佛语     确实而不变

一二四

如宿母胎者     终必出其胎
如此尊佛语     确实而不变」

布施波罗蜜

如斯断定「予必成佛」然成佛之基本应为穿凿之法「然成佛[P.20]根本之法在于何处为上方下方四方之隅耶」探寻周徧法界發现昔日诸菩萨第一为行布施波罗蜜于是予作如此之言以自诫「贤者善慧汝此后应完成第一之布施波罗蜜恰如倾倒之瓶水倾出不能再如原样收容一切财产名誉妻子肢体应毫不吝惜任随来乞者之愿悉皆施舍无余坐于菩提树下而成佛」彼决心坚持第一布施波罗蜜于此如是述偈

一二五

于是于诸处     予探如来本
上方与下方     十方之法界

一二六

当予探寻时     第一布施度
古之诸大仙     依此为大路

一二七

「若欲得菩提     先行第一度
布施波罗蜜     坚持达成满

一二八

水满之水瓶     如何使倾覆
余水尽倾出     更无留止处

一二九

然见乞物者     不问尊与卑
行施无余所     犹如覆水瓶」

护戒波罗蜜

尔后彼思「成佛之基本法应非止此更發现第二之护戒波罗蜜」彼如是思惟「善慧贤者汝此后须完成护戒波罗蜜恰如牦牛不顾生命只重其尾汝亦今后不顾生命唯重护戒成佛」彼决心坚持第二护戒波罗蜜于此如是述偈

一三〇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于此须探寻

一三一

当予探寻时     第二护戒度
古之诸大仙     依此为行所

一三二

「若欲得菩提     次行第二度
护戒波罗蜜     坚持达成满

一三三

恰如牦牛尾     有物牵挂时
待死于彼处     彼不损其尾

[P.21]一三四

于此四阶级     护戒达成满
常行守护戒     如护牦牛尾」

出离波罗蜜

尔后彼思「成佛之基本法应非止此」彼更探寻發现第三之出离波罗蜜彼如是思惟「善慧贤者汝此后须完成出离波罗蜜恰如久住牢狱厌此无爱著心不欲思住其处同此汝见一切生有亦与此牢狱相同厌此一切生有望脱离之唯有向出离之道如是汝将成佛」彼决心坚持第三出离波罗蜜于此如是述偈

一三五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于此须探寻

一三六

当予探寻时     第三出离度
古之诸大仙     依此为行所

一三七

「若欲得菩提     次行第三度
出离波罗蜜     坚持达成满

一三八

恰如久在狱     苦痛起烦恼
彼处无爱著     唯欲力脱离

一三九

一切之生有     视之如牢狱
为由此脱出     速向出离道」

智慧波罗蜜

尔后彼思「成佛之基本法应非止此」彼更探寻發现第四之智慧波罗蜜彼如是思惟「善慧贤者汝此后须完成智慧波罗蜜无论尊卑皆勿轻视亲近问讯一切贤者恰如巡回托钵比丘卑贱或其他种种差別之家次第行乞皆勿轻视以得资粮同此汝向一切贤者亲近问讯汝将成佛」彼决心坚持第四之智慧波罗蜜于此如是述偈

一四〇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于此须探寻

一四一

当予探寻时     第四智慧度
古之诸大仙     依此为行所

一四二

「若欲得菩提     次行第四度
智慧波罗蜜     坚持达成满

[P.22]一四三

如比丘乞食     贵贱中间家
一一皆无漏     斯得己资粮

一四四

汝常问知者     智慧波罗蜜
力行得成满     到达上菩提」

精进波罗蜜

尔后彼思「成佛之基本法应非止此」彼更探寻發现精进波罗蜜彼如是思惟「善慧贤者汝此后须完成精进波罗蜜恰如兽王狮子一切动作坚强精进同此汝于所有生存中于一切动作高强精进必将成佛」彼决心坚持第五之精进波罗蜜于此如是作偈

一四五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于此须探寻

一四六

当予探寻时     第五精进度
古之诸大仙     依此为行所

一四七

「若欲得菩提     次行第五度
精进波罗蜜     坚持达成满

一四八

恰如兽中王     狮子之坐立
坚强常精进     心强意气高

一四九

所有生存中     精进汝坚持
精进波罗蜜     成满得成佛」

堪忍波罗蜜

尔后彼思「成佛之基本法应非止此」彼更穿凿〔探寻〕發现第六之堪忍波罗蜜「善慧贤者汝此后须完成堪忍波罗蜜无论受褒与贬唯有宽恕之恰如大地无论人投清净不净之物大地于彼无亲无怨只有宽恕忍耐同此汝于褒贬惟有宽恕遂将成佛」彼决心坚持堪忍波罗蜜于此如是作偈

一五〇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于此须探寻

一五一

当予探寻时     第六堪忍度
古之诸大仙     依此为行所

一五二

「堪忍波罗蜜     汝今须坚持
心由此不离     达无上菩提

[P.23]一五三

净与不净物     一总投大地
大地皆堪忍     无嗔亦无慈

一五四

称扬与毁訾     一切皆宽恕
堪忍度成满     得达上菩提」

真实波罗蜜

尔后彼思「成佛基本法应非止此」彼更穿凿〔探寻〕發现第七之真实波罗蜜彼如是思惟「善慧贤者汝此后须完成真实波罗蜜即使雷落头上又财宝为或为其他物利欲心等(应知此而善)止吐虚言恰如晓之明星以通所有时季亦不弃自己应行之路而行他路必取自己之路同此汝如不弃真实不吐虚言必将成佛」彼决心坚守真实波罗蜜于此如是述偈

一五五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于此须探寻

一五六

当予探寻时     第七真实度
古之诸大仙     依此为行所

一五七

「真实波罗蜜     汝今须坚持
于此语不违     汝将成菩提

一五八

恰如晓明星     人天界无比
无论何时季     不由其道逸

一五九

汝亦于真实     勿由其道逸
真实度成满     达无上菩提」

决定波罗蜜

尔后彼思「成佛之基本法应不止此」彼更穿凿探寻發现第八之决定波罗蜜彼如是思惟「善慧贤者汝此后须完成决定波罗蜜决定之后决不可动恰如山由各方来风吹打不震不动惟立自之场所同此汝自决定场所不动必将成佛」彼决定坚守第八之决定波罗蜜于此如是述偈

一六〇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于此须探寻

[P.24]一六一

当予探寻时     第八决定度
古之诸大仙     依此为行所

一六二

「第八波罗蜜     汝今须坚持
于此不动摇     汝达上菩提

一六三

山由磐石成     坚立为不动
强风吹不震     峙立于其处

一六四

汝亦于决定     常应为不动
决定度成满     得达上菩提」

慈波罗蜜

尔后彼思「成佛之基本法应非止此」更又穿凿探寻發现第九之慈波罗蜜「善慧贤者汝此后须完成慈波罗蜜对己利与不利皆以同心持之恰如于水善人恶人同等感受冷气如此汝对所有生物以慈爱之情怀等同心遂将成佛」彼决心坚持第九之慈波罗蜜于此如是说偈

一六五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于此须探寻

一六六

当予探寻时     第九为慈度
古之诸大仙     依此为行所

一六七

「若欲得菩提     次行第九度
慈爱无比类     汝今须坚持

一六八

恰如有清水     为除诸尘垢
善人与恶人     寒冷同感受

一六九

利者不利者     慈受平等心
满慈波罗蜜     达得上菩提」

舍波罗蜜

尔后彼思「成佛基本法应非止此」彼更穿凿探寻發现第十之舍波罗蜜彼如是思惟「善慧贤者此后汝须完成舍波罗蜜苦乐平等宛如大地净不净物平等受之同此汝亦苦乐平等汝将成佛」彼决心坚持遂行第十之舍波罗蜜于是如是述偈

[P.25]一七〇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于此须探寻

一七一

当予探寻时     第十为舍度
古之诸大仙     依此为行所

一七二

「第十波罗蜜     汝今须坚持
坚固无可比     证得上菩提

一七三

如弃染净物     皆投于大地
忿怒与慈爱     弃之见平等

一七四

对于苦与乐     汝常使平衡
满舍波罗蜜     达得上菩提」

三种波罗蜜

而彼思惟「于此世界菩萨完全应行使成熟菩提成佛之基本法惟此十波罗蜜而无其他此十波罗蜜上至虚空下至地上无论东西其他各方惟自住于心之内部」彻观如是住于内心之〔此十波罗蜜〕一总紧密再三顺逆思惟执终而遂初执初而决终执中间而果两端执两端而果中间舍肢体而为波罗蜜舍自然之物而近于小波罗蜜舍生命而为最上义波罗蜜此十波罗蜜十近小波罗蜜与十最上波罗蜜如对于流出之油一齐混合可棒搅须弥山回旋大海水彼如是思此十波罗蜜时依其法之威力使四那由他二十万由旬厚之此大地如象踏葭束机押甘蔗發大音而震动又如陶工及油榨机车轮之旋转于此如是述偈

一七五

「此世熟菩提     惟有如此法
无他能胜者     汝今须坚持」

一七六

性质与精髓     形象并思惟
依此法威力     清净世界震

一七七

如压甘蔗机     大地摇且鸣
又如机车轮     旋转为震动

[P.26]大地震动

大地震动喜乐城住民等不能起立如世间末日之风吹倒大沙罗树人人气绝闷倒磁瓶或其他陶工所器物转碾相击粉碎群众战恐往燃灯世尊之处曰「此龙之卷起耶或此是鬼怪天人夜叉何者而起耶非予等所知然群众皆起烦恼此为世界之祸或福耶请佛详细示知」燃灯佛曰「汝等勿恐怖此非降临灾祸之因今日予曾预言『善慧贤者于未来世成瞿昙佛』彼今思惟十波罗蜜依其法之威力使一万世界全体震动」于此如是述偈

一七八

随侍佛群众     失神皆震恐
彼等于大地     倒卧不能起

一七九

陶工所造器     数百数千瓶
其处互相击     打碎成粉末

一八〇

战栗心震恐     心病群众集
来至燃灯所     请佛为开示

一八一

「世将起何事     福耶抑祸耶
世人总烦恼     乞攘有眼者」

一八二

尔时大牟尼     燃灯示彼等
「此大地震动     安心勿怀恐

一八三

今日予预言     示知彼青年
行古胜者法     『来世将成佛』

一八四

成佛基本法     无余彼思惟
为此大地震     十千人天界」

群众欢喜

群众闻如来语皆大欢喜携花环香及涂香出喜乐城赴菩萨处捧花环诸物礼拜行右绕礼然后还都菩萨思惟十波罗蜜誓坚精进由座起立于此如是述偈

[P.27]一八五

群众闻佛语     心始得安宁
一总来予所     再向予礼拜

一八六

予持佛之德     予心甚坚固
尔时拜燃灯     予由座起立

诸天赞祝

菩萨由座起立一万世界诸天人等皆来集捧献天界花香述赞祝之辞曰「尊贵之善慧行者今日汝于燃灯十力者足下立大愿愿汝成就无障碍勿怀怖畏无大惊险体无少病速行波罗蜜证正菩提恰如开花结实之树时来花放实出汝亦适时勿过实现最上菩提」如是祝辞终了彼等各归天界菩萨为诸天盛称自谓「予将完成行此十种波罗蜜将于四阿僧祇十万劫后成佛」彼决心坚持精进飞上空中往雪山地方而去于此如是述偈

一八七

天人与人间     天界与人界
由予之座起     散香撒诸花

一八八

天人与人间     确知予幸运
「汝之愿甚大     如望汝得果

一八九

攘解一切祸     愈除一切病
汝无诸障碍     速证大菩提

一九〇

恰如时间到     花树花开放
然而大雄者     汝开佛智花

一九一

一切正觉者     行十波罗蜜
然而大雄者     亦行十度果

一九二

一切正觉者     开悟菩提场
然而大雄者     亦悟胜菩提

一九三

一切正觉者     皆为转法轮
然而大雄者     汝转大法轮

一九四

恰如十五日     证亘月轮辉
然而汝心满     辉宣十千界

[P.28]一九五

脱出罗睺口     日轮之热耀
汝亦以尊严     解脱世人耀

一九六

恰如诸河川     同流入大海
人天共两界     皆流入汝所」

一九七

彼受此等赞     坚持十种法
遂行此等法     尔时彼入林

——善慧故事谭终——

其后之燃灯佛

喜乐城之住民还都以佛为上首及比丘僧等行大布施佛为彼等说法多人受三归戒出喜乐城更于一生间随顺诸佛之行而行入于无余涅槃就彼应述之事于佛种姓经中尽述无遗于同经中如是述偈

一九八

彼等行供养     佛与比丘众
归依燃灯佛     世间之导者

一九九

使住三归依     或住于五戒
其他之信者     使住十种戒

二〇〇

或与沙门道     四种最上果
或与无比法     四种之解说

二〇一

人间之主得     八种胜禅定
或使某人得     三明六神通

二〇二

牟尼依顺序     教化诸群众
世间导者教     牟尼审为说

二〇三

颊丰肩宽广     是名燃灯佛
度化多众人     脱离众苦界

二〇四

往见开悟者     十万由旬间
刹那往彼处     牟尼使彼悟

二〇五

第一说教时     十亿人得悟
第二说教时     得悟一兆人

二〇六

佛于天宫中     为天人说法
第三说教时     天人九千亿

[P.29]二〇七

于此燃灯佛     有此三集会
第一之集会     集亿万有情

二〇八

胜者那罗陀     闲居峰上时
漏尽离垢者     集会有十万

二〇九

善现大雄者     彼住雪山时
尔时大牟尼     九千亿人侍

二一〇

时予为行者     结发激苦行
往来虚空中     五通达彼岸

二一一

悟得大法者     二十万之众
一二之悟者     其数为无量

二一二

尔时祥者教     清净且微妙
审说悟群生     具不思议力

二一三

四十万之众     六通威神力
了解世间者     常侍燃灯佛

二一四

尔时弃人界     尚未言得志
有学之徒众     非难尚不免

二一五

佛语善花开     无垢无烦恼
依此阿罗汉     人天界光辉

二一六

都名有喜乐     国王称善慧
燃灯师之母     称为须弥陀

二一七

善吉祥帝沙     弟子中长者
燃灯师侍者     彼名为善来

二一八

喜悦善喜悦     女弟中长者
世尊菩提树     称为毕波罗

二一九

燃灯大牟尼     身长八十肘
美好如灯台     沙罗树王花

二二〇

大仙之寿量     具成百千岁
于彼生之间     成佛度群生

二二一

正法度多人     照辉如火聚
与彼弟子众     共入涅槃境

二二二

通力与名誉     御足有轮宝
一切皆归无     诸行总成空

[P.30]二二三

燃灯佛之后     导者憍陈如
光明誉无量     难测亦难及

憍陈如佛

燃灯世尊之后经一阿僧祇劫憍陈如佛出世佛行三度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一兆人第二集会百亿人第三集会九亿人尔时菩萨为转轮王名甚胜者向佛及一兆比丘众行大施食佛向菩萨预言「汝未来世当得作佛」彼闻佛说法以国事托付大臣等而出家彼学三藏得八定及五神通修禅不怠生梵天界

憍陈如佛之城名喜乐父为善吉悦刹帝利族之人母善生妃贤与善贤二人为上首弟子侍者阿㝹楼陀帝沙优婆帝沙为女弟子中之上首萨拉伽利亚尼为佛之菩提树佛之身长八十八肘寿量十万岁

吉祥佛

此佛之后经一阿僧祇劫于同劫中有吉祥善意离日所照四佛出世吉祥世尊之时行三度弟子集会第一集会一兆比丘第二集会为百亿比丘第三集会为九亿比丘佛之异母弟阿难(庆喜)王子与九亿群众共同闻法来诣佛所佛为彼次第说法彼与众获四种解脱及阿罗汉果佛彻见此等良家子前世之行知彼等有能依通力获得衣钵之机根伸右手曰「来汝诸比丘」一同于瞬间皆依通力成得持衣钵之身具如六十岁长者之行仪礼拜之后附随于佛此为佛第三次之集会他之诸佛身光四方不出八十肘但世尊之身光常满一万世界一切树木大地山海等乃至炊釜之类皆如黄金之叶所包佛寿九万岁其间日[P.31]难照自光昼夜之区別判然不分生物常依佛光往来如日中依太阳之光世间之人依夕间花放朝时鸟鸣而知昼夜之区別「然则他之诸佛无此威神力耶」否亦非如是他之诸佛若發是愿望满一万世以上之光明吉祥佛依昔之愿力身光常满一万世界一如他之诸佛一寻量之光

吉祥佛之大施

佛昔为菩萨行受生时拟为一切度与妻子共住似万伽山之山有刚牙夜叉闻大士有施物之志现为婆罗门之姿来大士之所云「请汝之二小儿与我」大士欢喜与二小儿给婆罗门大地海边悉皆震动夜叉于菩萨经行处之端所悬之板前啖食小儿如啖短柱之根菩萨见夜叉开口血潮如火焰喷出虽然如此丝毫不起不快之念彼思「此诚为善施」其身涌大喜悦之念彼云「予依此功德之力于未来世将出如是之光明」佛依此大愿成佛时由身体出现充满如是之光明

烧身供养

佛今有一昔行据传佛为菩萨时见某佛塔云「予须为佛舍弃生命」彼风卷全身如卷炬火向饰有宝玉之把手价十万两金之钵注入熟酥点燃一千灯心之火载于头上全部火燃右绕塔之周围以终夜如是堪忍至日出未受毛孔之热恰如登上莲萼此所谓法者善护自己之故于此如是述偈

二二四

随法行者为法护     善行法者赍安乐
随法行者无恶趣     善行法者有效果

[P.32]依此行之功德力世尊之身光满一万世界

善喜婆罗门

尔时菩萨名善喜婆罗门某时彼思「招待佛陀」往诣佛所闻如蜜之说法向佛申述曰「尊师明日请受予之供养」〔佛〕「婆罗门汝欲招待比丘几人」〔善喜〕「尊师随侍比丘有几人耶」尔时佛恰正行第一集会佛曰「有一兆人」善喜申曰「尊师请与诸众同来予家接受供养」佛与承诺婆罗门为明日之招待于还自宅途中思惟「予非不能施此比丘众之粥饭衣服但座位场所将如何处理」当彼如是思惟使八万四千由旬高处天王之赤黄毛毯色石座带来温味帝释天曰「何人使予将由此座摇落」彼以天眼徧观發现大士而自思惟「善喜婆罗门为招待佛与比丘座席之事踌思予须參与彼处善业之分担」帝释化身为木工之姿手携斧铁现身大士面前云「于何地方以工资雇用予之人耶」大士见曰「汝能为何工作」木工「予无不知之艺家中棚舍人能作者予皆能为」大士「如是予处有工作」木工「主人有何工作」大士「明日予将招待一兆比丘大众彼比丘众所坐之棚舍汝能为耶」木工「若主人与予工资予将为之」大士「予将付与」木工「甚善予将为作」〔木工之帝释〕往见一处有十二十三由旬量之土地如徧处定之对象所用土地之平坦彼即作念「此一场所以七宝建立为一棚舍」棚舍立即破大地而出于金制之柱上载以银制之大斗于银柱之上载金之大斗于摩尼柱之上载珊瑚之大斗于珊瑚柱之上载摩尼之大斗于七宝之柱上载七宝之大斗然后于「每一棚舍之间垂挂铃网」同时铃网下垂微风吹动由五种乐器鸣响出微妙之音恰如天人一同读诵时之状彼念「内侧垂香绳与花环之绳」则绳即下垂彼念「一兆数比丘众之座席与长凳破地出现」则亦立即出[P.33]彼念「每一隅各出一水瓶」则水瓶亦即出现

如是完成之后彼往婆罗门之处云「主人请出观览汝之棚舍请付予资金」大士往观棚舍一见而全身充满五种喜悦彼见棚舍自思「此非人间之所作依予之志德感帝释天界温味是帝释天王作此棚舍于此棚舍之中不可唯为一日之施予将为七日之施」无论外部之施如何菩萨尚不能喜惟有切首涂墨挖眼割肉之施菩萨由此施与始能满意菩萨于尸王本生谭中(故事第四九九)每日以五安玛那量之伽瓦巴那钱币于都城四门及中央行施犹不能与菩萨喜舍之满悦然彼时帝释天王以婆罗门之姿前来乞舍两眼时菩萨挖目与之始起欢喜之心菩萨之心丝毫不趣外向是故今之如是施与菩萨不能满足故此大士思惟「予须于七日之间施此一兆之比丘众」于是于棚舍中设座七日间行乳糜之施人间之力不足天人亦来交相服务于十二十三由旬量之场所尚难容纳比丘于是比丘众各依己之威神力而坐最终之日比丘众洗钵盛入醍醐味熟酥蜜糖及其他之物以为药饵并添加三衣其中最年幼之比丘所受法衣即为十万两之价佛述随喜之辞「彼行如是大施究为如何成就」佛钻研得知「彼于二阿僧祇十万[P.34]劫后将成为瞿昙佛」佛呼大士豫言「汝经如是如是之时后将成为瞿昙佛」大士闻此豫言思惟「佛言予将成佛家族生活于予亦无必要予将出家」于是唾弃己身之荣华诣佛之所而出家于出家后彼学佛之教得神通与禅定命终之后生梵天界

吉祥世尊之都城名上胜父名上胜刹帝利族母名上胜妃善天法军二人为上首弟子侍者所护喜瓦莉与无忧二人为女上首弟子那伽树为菩提树佛身长八十八肘生九万年入于涅槃一万大世界一时总黑暗所有大世界中诸人强烈悲泣

二二五

憍陈如佛后     导者名吉祥
拂去世黑暗     揭举法炬火

善意佛

如是一万世界黑暗世尊入涅槃后有善意佛之出世佛有三次弟子集会第一集会集有一兆比丘第二集会于黄金山上为九十兆第三集会为八十兆尔时大士名无比龙王具大神通大威力彼闻佛出世率龙族之大众出龙之世界向伴一兆比丘之世尊供养天上音乐施比丘法衣每人一领受三归戒佛亦向彼预言「于未来世汝当作佛

佛之都城名安稳父名善施王母名有瑞者妃归依与修身为上首弟子侍者名升输那与优波输那为女上首弟子那伽树为菩提树佛身长九十肘寿命一千岁

二二六

吉祥佛之后     导师名善意
一切法无比     有情最第一

[P.35]离曰佛

其后离曰佛之出世佛行三次集会第一集会其数不明第二集会为一兆第三集会亦同尔时菩萨名越天婆罗门闻佛说法受三归戒合掌头上赞佛舍弃烦恼献上中衣佛亦向彼预言「汝将成佛

佛之都城名有善谷父名广大王母名广大妃婆楼那与梵天为上首弟子侍者名出生贤与善贤为上首女弟子那伽树为菩提树佛身长八十肘寿命六万岁

二二七

善意佛之后     导师名离曰
无譬无等比     最上之胜者

所照佛

此佛之后所照佛之出世佛有三次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有十亿比丘第二为九亿第三集八亿比丘尔时菩萨名未降婆罗门闻佛说法受三归戒向佛及比丘众行大施舍佛亦向彼预言「汝将成佛

佛之都城名善法父名善法王母名善法妃无等与善眼为上首弟子侍者非卑诺酤罗与善生为上首女弟子那伽树为菩提树佛身长五十八肘寿命九万岁

二二八

离曰佛之后     导师名所照
得定心寂静     无比无对等

高见佛

此佛之后过一阿僧祇劫于同劫中有高见莲华那罗陀三佛出世高见佛行三次弟子集会第一八十万比丘第二七十万第三集六十万比丘[P.36]尔时菩萨为夜叉军之长具大神通大威力为数兆夜叉之长「闻佛出世」来向佛与比丘众行大施舍佛亦向彼预言「于未来世汝将成佛

高见世尊之都城名有月父名有称王母名耶输达拉妃人主与非卑为上首弟子侍者名婆楼那孙陀利与善意为上首女弟子阿株那为菩提树佛身长五十八肘寿命十万岁

二二九

所照后高见     正觉两足尊
声誉扬无限     威光难胜者

莲华佛

此佛之后有莲华佛之出世佛行三次之弟子集会第一之集会集一兆比丘第二集三十万第三不在村落集住森林中比丘众二十万人如是如来居森林中菩萨生为狮子见佛入灭尽定發信仰心拜佛行右绕之礼怀欢喜愉悦之念三度为狮子吼七日之间以佛为对象不弃法喜因喜乐故不渔猎获物愿弃生命奉仕于佛佛于七日终出灭尽定见狮子而自思「此狮对比丘众發信仰心将一同礼拜」佛为此念「比丘众来」比丘众立至狮子对比丘众亦發信仰心佛知其心向狮预言「于未来世汝将成佛

莲华世尊之都城名詹卜迦父为莲华王母曰无等沙罗与优婆沙罗为上首弟子侍者名婆楼那罗摩与优婆罗摩为上首女弟子苏那树为菩提树佛身长五十八肘寿命十万岁

二三〇

高见佛之次     正觉两足尊
佛名称莲华     无比对等人

那罗陀佛

此佛之后那罗陀佛之出世佛行三次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集一[P.37]兆之比丘第二集九千亿第三集八千亿之比丘尔时菩萨出家入仙人道于五神通及八定行自在向佛与比丘行大施舍献赤旃檀佛亦向彼预言「于未来世汝将成佛

此世尊之都城名有谷父名善慧刹帝利族母曰阿诺玛妃贤沙罗与胜友为上首弟子侍者名婆悉陀上胜与婆古尼为上首女弟子大苏那树为菩提树佛身长八十八肘寿命九万岁

二三一

莲华佛之后     正觉两足尊
佛名那罗陀     无比对等人

莲华上佛

那罗陀佛之后有莲华上佛之出世佛行三次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一兆之比丘第二于毘婆山上时为九千亿第三之时集八千亿之比丘尔时菩萨名结发摩诃罗咤人向佛与比丘众行施法衣佛亦向彼预言「于未来世汝将成佛」于莲华上世尊时代无外道天人与人间皆归依佛

佛之都城名有鵞父名庆喜刹帝利族母名善生执天与善生为上首之弟子侍者苏摩那无量与无等为上首之女弟子娑罗树为菩提树佛之身长八十八肘身光四方达十二由旬寿命十万岁

二三二

那罗陀之后     正觉两足尊
莲华上胜者     不动似大海

善慧佛

此佛之后经三万劫于同劫中有善慧与善生二佛之出世善慧佛行三次弟子之集会第一于善现之都行集会来十亿之漏尽者第二为九亿第三会[P.38]集八亿人尔时菩萨名上胜为一青年弃积蓄八亿之宝向佛及比丘众行大施舍闻法归依三宝出家得度佛亦向彼预言「于未来世汝将成佛

善慧世尊之都城名善现父名善施王母名善施归依与一切欲二人为上首弟子侍者名海罗摩与须摩罗二人为上首之女弟子摩诃尼巴树为菩提树佛之身长八十八肘寿命九万岁

二三三

莲华上佛后     导师名善慧
无比大威光     诸世上牟尼

善生佛

此佛之后有善生佛之出世佛时亦行三次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六万比丘第二集五万第三集四万比丘尔时菩萨为转轮王「闻佛出世」往诣佛处听法向佛及大众施七宝与四大洲之主权于佛处出家其国之人民借佛来之机会完成园丁(寺男)服务之事对佛及比丘众常行大施佛亦与彼豫言

世尊之都城名善吉祥父名上行王母名發光善现与提婆(天)为上首之弟子侍者名那罗陀龙与龙共鬘为上首之女弟子大竹为菩提树此树筒管小而干粗上方之叶呈孔雀之尾束状而有光世尊身长五十肘寿命九万岁

二三四

精好劫之中     导师名善生
牛肩狮子颊     难测无比类

喜见佛

此佛之后自今一千八百劫之昔于同劫中有喜见义见法见三佛之出世喜见佛亦行三次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一兆之比丘第二集九亿第三[P.39]集八亿人尔时青年菩萨名迦叶通晓三吠陀闻佛说法弃一兆之宝建僧伽蓝受三归五戒尔时佛向彼预言「经一千八百劫汝将成佛

此世尊之都城名非卑父善与王母名为月所护与一切见为上首弟子侍者名所照善生与法与为上首女弟子槴子树为菩提树佛身长八十肘寿命九万岁

二三五

善生佛之后     大名自存者
世界之导师     喜见无等比

义见佛

此佛之后有义见佛之出世此佛亦三次行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九百八十万比丘第二集八百八十万第三亦集同数之比丘尔时菩萨名善界有大威力之苦行者彼由天人世界持来曼陀罗华以作大伞献佛此佛亦向彼授与预言

此世尊之都城名所照父名海王母曰善现息与安息为上首弟子侍者名无畏法与善法为上首女弟子阇康巴树为菩提树佛身长八十肘身光常徧四方满一由旬寿命一万岁

二三六

精好同劫中     牛王义见佛
拂去大黑暗     达最上菩提

法见佛

此佛之后有法见佛之出世此佛亦三次行弟子之集会第一集十亿第二集七亿第三集八亿比丘尔时菩萨为帝释天王以天华天乐向佛供养此佛亦授菩萨预言

此世尊之都城名归依父名为娑罗那王母曰善庆莲华与触天为上首弟子侍者名善眼安稳与一切名为上首女弟子具罗波劫树(一名金网树)为菩提树佛身长八十肘寿命一万岁

二三七

贤劫同劫中     大名法见佛
拂去大黑暗     人天世界光

[P.40]义成就佛

此佛之后自今九十四劫以前于同劫中有义成就佛唯一人出在世间此佛亦三次行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一兆第二集九亿第三集八亿之比丘尔时菩萨名吉祥行者有大威光具神通力彼持来大阎浮果献与如来佛受果实向彼豫言「经九十四劫汝将成佛

此世尊之都城名毘婆罗父为胜军王母曰善触水与善友为上首弟子侍者名离曰喜瓦利与善乐为上首女弟子迦尼割罗树为菩提树佛之身长六十肘寿命一万岁

二三八

法见佛之后     导师义成就
破除一切暗     恰如日东升

帝沙佛

此佛之后自今九十二劫之昔于同劫中有帝沙与弗沙二佛之出世帝沙世尊亦三次行弟子之集会其中第一集会为十亿第二集九亿第三集八亿之比丘尔时菩萨名善生有大财产大名誉为刹帝利族出家入仙人之道具大威力彼闻佛出由天界携来曼陀罗华莲华婆利阇多迦华献与为四众弟子所围绕之佛空中翳成花之天盖佛亦向彼预言「自今九十二劫之后汝将成佛

此世尊之都城名安稳父曰结民刹帝利族母名莲华梵天与上升为上首弟子侍者名上生触与善与为上首女弟子阿萨那为菩提树佛身长六十肘寿命一万岁

二三九

义成就之次     无等无对等
无量无限界     世界最第一
导师帝沙佛

弗沙佛

此佛之后有弗沙佛之出世此佛亦三次行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六[P.41]百万第二集五百万第三集三百二十万比丘尔时菩萨名已胜者王弃大王国于佛处出家学三藏为大众说法完成戒波罗蜜佛亦与彼豫言

此佛之都城名迦尸父曰胜军母曰有瑞者善所护与法军为上首弟子萨比耶为侍者动与近动为上首女弟子阿末罗树为菩提树佛身长五十八肘寿命九万岁

二四〇

贤劫同劫中     无上佛出世
无比世第一     导者弗沙佛

毘婆尸佛

此佛之后自今九十一劫之昔有毘婆尸佛之出世此佛亦行三次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六百八十万比丘第二集十万第三集八万尔时菩萨为有大神通力有大威神力之无比龙王以镂七宝黄金所制椅子献与世尊佛亦向彼预言「自今经九十一劫汝将成佛

此佛之都城名有亲父为有亲王母曰有亲妃破片与帝沙为上首弟子侍者无忧月与月友为上首女弟子波咤梨树为菩提树佛之身长八十肘身光常满七由旬寿命八万岁

二四一

弗沙佛之后     正觉上胜者
其名毘婆尸     具眼者出世

尸弃佛

此佛之后自今三十一劫之昔有尸弃与毘沙浮二佛之出世尸弃佛行三次弟子众之集会第一集十万比丘第二集八万第三集七万之比丘尔时菩萨为伏敌王行向佛及比丘僧众添法衣之大施施以饰七宝之象宝献与象等身量之比丘用具佛亦向彼预言「自今经三十一劫汝将成佛

此佛之都城名有日父名有日刹帝利族母曰有光胜者与出生为上首弟子[P.42]作安稳为侍者玛柯拉与莲华为上首女弟子白莲树为菩提树佛身长三十七肘身光满三由旬寿命三万七千岁

二四二

毘婆尸佛后     正觉两足尊
佛名呼尸弃     无比对等人

毘沙浮佛

此佛之后有毘沙浮佛之出世此佛亦三次行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八百万第二集七百万第三集六百万比丘尔时菩萨名善现王向佛及比丘僧众行增添法衣之大施于佛所出家具十分行德念佛宝得大喜悦佛亦向彼预言「自今经三十一劫汝将成佛

此佛之都城名无譬父为善悦王母曰有称苏那与上胜为上首弟子侍者近寂调伏与共鬘为上首女弟子沙罗树为菩提树佛之身长六十肘寿命六万岁

二四三

贤劫同劫中     无比对等者
佛名毘沙浮     胜者出世间

拘留孙佛

此佛之后于此劫中有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及释迦世尊四佛之出世拘留孙佛只行一次弟子众之集会集四万之比丘众尔时菩萨为安隐王行向佛及大众增添衣钵之大施献涂眼之药及药品闻佛说法而出家佛亦与彼豫言

拘留孙佛之都城名启玛父名火旋婆罗门母曰毘沙佉婆罗门女甚远与共活为上首弟子侍者名觉生黑与詹匐迦为上首女弟子摩河西利萨树为菩提树佛之身长四十肘寿命四万岁

二四四

毘沙浮之后     正觉两足尊
佛名拘留孙     难测无比类

[P.43]拘那含牟尼佛

此佛之后有拘那含牟尼佛之出世佛只有一次弟子之集会集三万之比丘尔时菩萨为巴巴达山之王率大臣众至世尊之所闻佛说法招待佛与比丘众行大布施献机织之上布震旦〔制之〕布绢布毛布黄麻布及金丝布于佛所出家佛亦授彼豫言

此尊之都城名有彩父名祭施婆罗门母日善胜婆罗门女断多与上胜为上首弟子侍者名吉祥生海与善胜为上首女弟子优昙钵罗树为菩提树佛身长二十肘寿命三万岁

二四五

拘留孙之后     正觉两足尊
拘那含牟尼     世间之胜者
世界之长者     人中之牛王

迦叶佛

此佛之后有迦叶佛之出世佛亦有一次弟子之集会集三万之比丘尔时青年菩萨名光护通达三种吠陀奥义善知地上与天界为陶器师作瓶之友

彼与其友俱诣佛所闻法话而出家精进努力修学三藏遂行大小义务为佛教添加光彩佛亦授彼豫言

此世尊出生之都城名波罗奈父名梵施婆罗门母曰有财婆罗门女帝沙与婆罗堕阇为上首弟子侍者名一切友阿㝹罗与优楼频罗为上首女弟子尼拘律(榕树)树为菩提树佛身长二十肘寿命二万岁

二四六

拘那含佛后     正觉两足尊
胜者名迦叶     法王起光辉

[P.44]一切佛

于燃灯十力者出世之劫中有三佛出世然菩萨未受此三佛豫言故此处不举释义书中为示此劫后之一切佛述偈如次

二四七

作欲作慧佛     作依燃灯佛
憍陈如佛陀     正觉两足尊

二四八

吉祥善意佛     离曰圣所照
阿诺玛达西     莲华那罗陀
巴多姻塔拉     〔以上共八佛〕

二四九

善慧善生佛     喜见有大名
阿塔达西佛     丹玛达西佛
世之指导者     义成就佛陀

二五〇

帝沙弗沙佛     正觉毘婆尸
尸弃毘沙浮     拘留孙佛陀
拘那含牟尼     导师迦叶佛

二五一

此等正觉者     得定除贪欲
百条光明现     拂去大黑暗
照辉如火炬     弟子入涅槃

菩提资粮之成满

菩萨于燃灯佛以下二十四佛所立誓过四阿僧祇十万劫于迦叶佛之次除此等正觉者外其他佛不在于燃灯佛以下二十四佛所菩萨受成佛豫言

生人得男性     见佛有因缘
出家且具德     奉仕与愿心
结此八种法     成就佛愿望

彼结合如是八法伏于燃灯佛足下起大愿望「此处彼处努力寻求成佛之基本法」彼谓「当予探寻时见第一布施波罗密」菩萨见出布施波罗蜜为成佛之要件能生出耶山多罗(一切度)〔其次能起赞美诸菩萨德之愿望即能具如下诸德〕

二五二

必达菩提人     完具其肢体
一亿劫之间     长路于轮回

二五三

无间大地狱     世界中间狱
饥渴黑绳狱     一切皆不入
微小诸昆虫     恶趣亦不生

[P.45]二五四

生于人趣中     不成为盲者
听觉无缺陷     亦不为聋哑

二五五

必达菩提人     不生于女性
不为两性者     不属根不具

二五六

不犯五无间     行处常清净
不怀邪见事     理解作业故

二五七

虽住天上界     不生无想天
亦无是因缘     生于净心天

二五八

善人心出离     由生不执生
遂行波罗蜜     行世之利行

施波罗蜜之成满

彼为遂行波罗蜜生为阿奇底婆罗门桑伽婆罗门拘楼王大善见王摩诃哥温达王尼弥大王旃陀王子卫赛哈长者尸义王尾送达罗完行布施波罗蜜之生活实为无数然实际彼于沙沙般提陀本生(Sasapandi-tajatake. 本生谭第三一六)中谓

二五九

见乞食来近     己则弃此身
施无等予者     此予布施度

如是当彼自己弃身之时布施波罗蜜乃成就最上波罗蜜

持戒波罗蜜之成满

彼生为具戒龙王瞻波耶龙王槃达龙王旃坛达(他)龙王伏敌王之子不著敌王子完行持戒波罗蜜之生活实为无数然实际彼于护螺龙王本生(本生谭第五二)中谓

二六〇

虽然被串刺     则虽刃物切
予对彼无怒     此予持戒度

如是当彼弃身之时持戒波罗蜜乃成就最上波罗蜜

出离波罗蜜之成满

同样彼又生为苏摩那萨王子哈提婆罗王子铁屋贤者弃大王国完全行出离波罗蜜数实无量然彼实际于秋拉斯塔苏摩本生(本生谭五二五)中谓

[P.46]二六一

大国入手中     予弃如唾液
更弃无执著     此予出离度

如是彼无欲执弃国王位而出家时出离波罗蜜乃成就最上波罗蜜

智慧波罗蜜之成满

同样彼又生为威乌拉贤者摩诃哥温达贤者库达罗贤者阿拉伽贤者菩提普行沙门大药贤者完全行智慧波罗蜜数实无量然实际于萨兹巴陀本生(本生谭第四〇二)中彼生为贤者赛那伽时谓

二六二

以探寻智慧     为苦婆罗门
由苦患救出     〔精进于〕智慧
世无及予者     此予智慧度

当彼见蛇入鞴中时智慧波罗蜜乃成就最上波罗蜜

精进波罗蜜之成满

同样彼又完行精进波罗蜜及其他数实无量然实际彼于摩诃伽那迦本生(本生谭第五三九)中谓

二六三

中流不见岸     人总有失误
予心终不变     此予精进度

彼渡大海时以精进波罗蜜成就最上波罗蜜

堪忍波罗蜜

在堪提瓦达本生(本生谭第三一三)中谓

二六四

伽西王利斧     断予失意识
惨痛予不怒     此予堪忍度

于是在失去意识状态下忍耐巨烈之痛苦时以堪忍波罗蜜成就最上波罗蜜

真实波罗蜜之成满

于大须陀须摩本生(本生谭第五三七)中谓

二六五

护持真实语     舍弃己生命
予救百刹利     最上真实度

如是舍弃生命护持真实时以真实波罗蜜成就最上波罗蜜

决定波罗蜜

于哑躄本生(本生谭第五三八)中谓

二六六

予不憎父母     予不厌大誉
予受一切智     故予起修行

[P.47]如是弃生命遂修行时以决定波罗蜜成就最上波罗蜜

慈波罗蜜之成满

于一王本生(本生谭三〇三)中谓

二六七

无人威胁予     予亦不畏人
慈爱力坚固     予乐住森林

如不顾自己生命垂慈爱时以慈波罗蜜成就最上波罗蜜

舍波罗蜜

于怖畏本生(本生谭第九四)中谓

二六八

予于墓场中     头枕髑髅眠
群童来集合     示现种种相

如是予被村中儿童等唾吐或赠予花环及香料虽然痛苦与快乐交炽而不失平等心时以舍波罗蜜成就最上波罗蜜以上此处不过简单说述详细意义见阇梨耶毘陀迦(所行藏)经

如是完成诸波罗蜜彼生于一切度之生

二六九

不知乐与苦     大地本无意
依予布施力     大地七震动

如是彼行有使大地震动之大功德寿命尽时由其处死生兜率天由彼伏于燃灯佛足下至出生兜率天都间之话应须知为远因缘本生

二 不远因缘谭

三种之豫告

菩萨住兜率天之都为有佛出现之预告世有三种预告改劫预告佛出世预告及转轮王出世之预告其中「自今经十万年将为劫初」尔时世界群众属欲界之天人等散发泣面以手拭泪身著赤衣姿容怪异徘徊人间[P.48]世间作如次之言曰「善男子由此经十万年为劫初尔时世界将亡大海将乾大地与须弥山王悉皆烧尽至大梵天世界无存善男子须起慈心悲心喜心舍心孝养父母尊敬长者」此为改劫之预告

「由此经千年将有佛出世」世界守护者诸天人等处处徘徊大声呼唤「善男子由此经一千年为佛出世」此为佛出世之预告

由此经一百年转轮王将出诸天人等徘徊四方大声呼唤「善男子今经百年转轮王将出世」此为转轮王出世之预告以上三者为大预告

诸天恳愿

此三者中闻佛出世之预告一万大世界之天人等皆集一处知「某佛将成佛」则往其人之处为成佛之恳愿因恳愿预示前兆故为恳愿之举尔时诸天人等一一世界之四大王天帝释天善时分天兜率天他化自在天及大梵天共集于一世界往兜率天菩萨之处恳愿言曰「菩萨汝完全敢行十波罗蜜非为求帝释天之光荣及魔王梵天转轮王之光荣而敢行乃为救度世界之众人求一切智而敢行今为汝应求菩提之时应求菩提之时机矣

五种之观察

菩萨考虑对天人等之承诺遂行时机国土地方家系母亲及其寿命之五大观察其中第一观察时机「何时为好时机何时为非好时机」于此多〔人间之〕寿命由十万岁增时非好时机何以故尔时生物不知生老死因而佛之说法不具三特相之庄严彼等虽闻无常无我之说讶异「此究为何事」虽闻而不思信故不理解不理解则化导无効故非好时机但由百岁寿命减少时[P.49]亦非好时机何以故此时生物满溢烦恼满溢烦恼而受教不从如附水之印立即消失故亦非好时机因此由十万岁以下百岁以上寿命之长度为好时机是时人寿百岁大士知今应出世之时

然后为洲之观察对四洲及其属岛一并观察「诸佛不出于三洲唯只生阎浮提」此为观察洲「此阎浮提为大洲广有一万由旬诸佛生于何方」此为观察地方于是观察中部地方中部地方者「东之方位有迦旦遮罗村越此有大沙罗树此前为边鄙地方由彼至此为中部地方东南方位有沙罗罗瓦底河此前为边鄙地方由彼至此为中部地方南之方位有白木调村越此为边鄙地方由彼至此为中部地方西之方位有土拿婆罗门村落此前为边鄙地方由彼至此为中部地方北之方位有乌西拉达迦山此前为边鄙地方由彼至此为中部地方」此为律藏中所说之中部地方其长三百由旬幅二百五十由旬周围九百由旬此中部地方中有佛辟支佛之上首弟子二人大弟子共八十人有转轮王其他有大伟力刹帝利婆罗门居士之富豪等出生彼决心谓「此处为迦毗罗卫都城予须于彼处出生

其次为家系观察「诸佛不生毗舍与首陀之家唯生于受人尊敬之刹帝利与婆罗门此二种族今刹帝利为世界之人所敬予将生此一族中净饭王为予之父

其次为母之观察「佛母无爱欲不溺酒十万劫间遂行波罗蜜此生未破五戒大摩耶妃为如是之女性此将为吾母然其寿命如何」而观察知彼为十个月与七日间

下生之宣言

终了此五大观察彼云「诸位天人予成佛时机已至」彼迎天人等愉快承诺继谓「汝等且归」送彼等出彼随兜率天之天人等入难陀园天上世界皆有此园天人等于此处向菩萨云「由此处死去将生善地」使彼忆起[P.50]前世所行善业之效果如是度过时日天人等彼忆起过去善业之间随侍于侧菩萨于是死去而宿于大摩耶妃之胎中次之本生则为说明此

托胎之奇瑞

依据传言其时迦毘罗卫之都遇到阿沙陀祭(秋祭)群众为祭祀之心情大摩耶妃于十五夜之日前七日以来禁止饮酒增饰花环与香料享祭祀之乐于第七日早起而出浴香水行舍四十万两金之大施身装各种类之饰摄上味之食守八关斋戒入装饰之寝殿横卧榻上而见奇梦由四大天王共持卧榻与妃运往雪山地方置广六十由旬之悦意石之平原中七由旬之大沙罗树下彼等立于一隅于是天王等之妃前来运摩耶妃往阿耨达池请妃浴水以除人间垢秽身著天人之服涂香料饰天界之花有白银山于附近中有黄金宫殿设天人卧榻使妃卧其上枕向东方菩萨化为优美之白象由彼处不远黄金山上漫步而下登白银山由北方而来以银索色之鼻握白莲华一声高吼入黄金殿中三度右绕母妃卧榻之周开母妃右胁为入胎状如此菩萨于阿沙陀祭最后之日宿于母胎翌日妃觉醒向王告此梦事王招集六十四位名高之婆罗门等于以绿树之叶或炒谷付以祭饰于地上设高价之座席坐于其处之婆罗门等献混醍醐蜜糖之美味饮料覆以金银之钵大量施舍其他新衣赭色之牛及以外甚多物[P.51]使彼等十分满足后王问此梦之话「吉凶如何」婆罗门等答曰「大王勿虑此乃王妃怀妊宿胎为王子而非王女贵君之王子降生若居家生活为转轮王若出家生活则除被盖而成佛」菩萨宿于母胎同一瞬间一万世界悉皆震动出现三十二种前兆一万之大世界充满无限之光明为见此荣光盲者见物聋者闻声哑者互话伛偻体伸跛者能行受缚者解放枷锁地狱之火皆消饿鬼世界无饥畜生不感恐怖生类悉无疾病并皆话以爱情快风马嘶象吼乐器各自發音饰物自鸣四方清澄凉风柔吹生类快乐不时雨降地中涌水散飞空鸟停飞河川而止流大海水味甘总之有必要者其上覆五色莲花水陆花放满树干茎茎放莲花枝放莲花蔓放莲花于陆地破磐石之上生有七茎莲花空中垂莲花四方雨降莲花空中天上音乐齐鸣一万世界回转散放花环之块如饰于花环座上之压缚花环之束如振牦尾拂子薰郁花之好香全体形成唯一花环世界实为美丽之极

菩萨之母

菩萨宿母胎后为防菩萨与母之灾祸四天子执剑守护菩萨之母[P.52]毫不起欲念名利正达绝顶心境安乐身体无疲菩萨宿于胎内如覆金丝透明摩尼之宝菩萨所宿之母胎如祠之内殿为他人不能宿用之处是故菩萨之母于菩萨诞生后七日死去生兜率天其他之妇女满十月或过十月或坐或卧而产菩萨之母则不如是彼女于十个月间保护菩萨于胎内后立而生产此菩萨之母生子常法大摩耶妃恰如器中盛油十个月间胎中保护菩萨月满之时思惟欲还亲族之家向净饭大王云「予思欲往故乡天臂之都」王曰「甚善」与以承诺王命修理由迦毗罗卫城至天臂城间之道路路旁饰以芭蕉满水之瓶及其他之物妃乘黄金之驾由大臣等肩担及多数侍从相送

降诞

二城之间有二城之人共称为蓝毗尼园之沙罗树游苑尔时各树之花由根干至顶枝一切以一色开放枝之间花之间有五色蜂群及各种鸟群飞绕鸣出美妙之声蓝毗尼园全体宛如阇达罗达园(帝释天之游园)如大伟力王巧整酒宴场所妃见而起游戏沙罗林之念大臣等送妃乘驾入沙罗林妃如王者往沙罗树下思捉沙罗树枝树之一枝如芦茎加温而垂下接近妃手之方妃伸手捉枝同时催动胎气诸人以幕围妃而退其场妃捉娑罗之枝立而生产尔时四大梵天具清净心手持金网接受菩萨立佛母之前曰「贵妃喜庆产生具大伟力之儿」其他之生[P.53]出胎之时有可厌不净污物菩萨不然恰如说法者下座如人之下阶扩展两手两足于母胎中无丝毫不净之物清净洁白如伽师绢布包摩尼宝光耀出胎为向菩萨及佛母表尊敬之意由空中降来二脉水流洗浴菩萨及母体增强气力张金网于梵天之手四大天王接受佳兆触柔羚羊之皮所制衣服由彼等(天人)之手以人间黄麻之褥接受菩萨菩萨由人间之手下而立于大地之上眺望东方数千大世界如一庭苑于此天人人间皆捧香花之类供养曰「大士此处无等汝者无任何胜汝者」如是菩萨徧观四方四隅上下十方不见能等己者彼知「此乃最好方位」菩萨大股迈行七步梵天翳以白伞善时分天执犁毛拂子其他诸天人等持王者标示之其他品物相随而来彼行七步止立庄严發声为狮子吼曰「我为世界第一人者

三生之發语

菩萨于三生中出母胎时發声即是摩诃沙陀(大药)之时益參陀罗(一切度)之时及此生三者大药生时即由其母生之同时帝释天王来以旃檀树心握其手中而去彼菩萨乃握拳出生其母问曰「彼握何而来」答曰「母亲此乃奥沙陀(药)也」因如是握药而来故名奥沙陀陀罗(药王子)取其药投入瓮中来此之盲聋诸人以药愈一切诸疾诸人采其语谓「此药伟大此药伟[P.54]大」彼乃得名为摩诃沙陀(大药)一切度之生出母胎时扩展右手续谓母曰「母亲家有何物作为施舍」母曰「汝生于有宝之家」以儿之手置于自己掌上使其抱持千两之囊次于此生〔如前所述〕菩萨为狮子吼如菩萨三生由母胎出时發声

七者同时出现

菩萨出生时一如宿胎内时现三十二种前兆恰值菩萨于蓝毘尼园出生时罗睺罗之母妃阐那大臣迦留陀夷大臣乾陟马王大菩提树藏宝之四瓶亦出现于世此四瓶中之一为伽乌达一为半由旬一为三伽乌达一为一由旬以上七者同时出现至此迦毘罗卫与天臂两城住民等伴随菩萨还都

阿私陀仙

同日三十三天天人之群振衣嬉戏皆大欢喜咸谓「迦毘罗卫城净饭大王之王子出生此王子将坐于菩提树下成佛」尔时出入净饭大王宫中得八定之黑执天行者(阿私陀仙)饭食终了为昼休登上三十三天坐于彼处休息见此天人等问曰「汝等何故如是喜戏耶予愿闻其理由」天人等答曰「吾友净饭大王出生王子将坐菩提道场成佛转大法轮予等仰佛无限威力能闻法门是以如是欢喜」行者闻彼等语急由天人世界降下入于王宫著座言曰「大王闻汝生王子请与拜见」王命伴来著饰王子向行者礼拜然行者转菩萨之足附于其结发之上盖于此生菩萨礼拜无非是好事若不知者以菩萨之头据于行者之足下则其人之头裂为七瓣

[P.55]行者自思「予不可毁灭自身」即由座起立向菩萨合掌王面见此不思议〔我不觉〕亦向自己王子礼拜行者记忆过去四十劫与未来四十劫之八十劫间事见菩萨具有完全相好乃自思惟「彼成佛耶或不成佛耶」由钻研得知「彼必将成佛」彼自思而微笑「此诚不可思议」然后彼又钻研「予自身能否见彼成佛」彼知「予于中途死去不能得见矣纵有佛百人千人亦不能使予开悟予将出生于无色界天」彼思而泣曰「不得见此不可思议之人成佛予之损失实莫大焉」诸人见之而问曰「尊者先则微笑次则啜泣尊师予等之王子有何障碍耶」行者「王子无他障碍必将成佛」诸人「何故汝啜泣耶」行者答曰「予不能见王子成佛予之损失实莫大焉予因忧自己之事而泣

那拉伽少年之出家

尔后彼思「予之亲族有否何人能见王子成佛」反复钻研思及其甥那拉伽少年于是彼往妹家云行者「汝子那拉伽现在何处」妹「兄长在宅中」行者「唤彼前来」来至己所彼向那拉伽云「少年净饭大王宫中王子出生彼为佛种子自今经三十五年彼将成佛汝将能遇彼汝由今日即可出家」生于八亿七千万宝家之少年思惟「伯父命予出家非不利予」彼立即由库中取来黄色衣物持土制之钵剃除须发身缠黄衣自谓「予之出家当世界最殊胜者」乃向菩萨之方合掌五体投地礼拜纳钵袋中肩负入雪山修沙门道彼于如来开悟成最上觉时前来佛为说那拉伽道(那拉伽经)彼闻法后再入雪山得阿罗汉果履行尊道唯护生命七个月后立于近黄金山之一处入无余涅槃

相好占观

于第五日王洗菩萨之头「行命名式」于王宫涂四种香粉第五于地上撒炒谷物及种种花炊煮不混他物之乳糜招请通三吠陀婆罗门一百八名[P.56]坐于宫中共享以美味之食表大尊敬之意使观王子相好与其成就尔时诸人中

二七〇

拉玛与达伽     拉迦那曼提
昆丹弥普伽     须雅玛须达
其时通六分     此八婆罗门
唱诵诸咒文

或佛或转轮王

只此八人婆罗门观菩萨相好菩萨宿胎中时此等人曾占梦兆其中七人伸二指而为豫言彼等谓「彼王子相好如居家为转轮王如出家者则将成佛」彼等无保留地说明转轮王之光荣然此中最年少青年姓憍陈如彼见菩萨具完全最优相好彼谓「王子无居家之理由彼确将除烦恼盖而成佛」故彼只伸一指豫言唯一之道彼于过去佛所曾立誓愿为达最后之生者故其智慧胜他七人故谓「具此相好不应居家王子必将成佛」彼认此唯一之道故伸一指如是豫言

五群比丘

尔后婆罗门等各各还家呼其子等近前谓曰「吾子予已年老净饭大王王子得一切智予等能否拜不得而知王子如遂行一切智时汝等应入其教而出家」此七人尽所生之生命后随业生于应生之处唯憍陈如青年一人健在菩萨为求菩提敢行大出家后次第来此优罗频罗地方彼生是念「此处为良家子具精勤志者精进努力恰好之地」当彼定居其处之时「大人已出家」彼往婆罗门子等之所谓曰「悉达太子出家彼必成佛若汝等之父平安无事彼等应今日弃[P.57]家出家若汝等亦望亦请出离予将随彼出家」然彼等志不相同三人不愿舍离其他四人则以憍陈如婆罗门为长而出家此五人成为「五群之长老」

王子见何而出家耶尔时王问「予之王子见何而出家耶」臣「有四前兆」王「彼为云何」臣「见老人病人死人出家者」王曰「自今以后此等之物不许近予王子之侧予之王子无成佛之必要予思欲见予之王子握有一万二千属岛所围四大洲之统治权遂行政治四周为三十六由旬群众所围绕步行空中」王为遮蔽此四种前兆之诸人出现于王子目前于四方每一伽乌达设置岗哨当日有同族八万户人集于祝场每户各捧献一子向王申告曰「无论王子成佛或为王予等各献一子若成佛则为刹帝利族出家之沙门敬侍外出若为王则为刹帝利族身之诸子敬侍外出」王择容貌殊胜无稍缺点之妇人随侍菩萨菩萨受无数宫人侍奉于无上荣华富贵中生长

耕种之式

某日王行耕种之式是日宫中饰如天人之宫殿仆役之辈皆著新衣以香料花环之类饰身集于王宫之内王于工作场所结锄千架是日于百八架中除一架外其他牛与网绳皆以银饰王手执锄饰赤色金牛角网绳刺钉皆以金饰王有众多侍臣相随与王子相伴而出于工作场所有一阎浮大树下设王子卧榻翳以上镂金星之伞盖周张缦幕分置警卫王著各类之饰大臣等相随往行锄式场所而去于此处王取金锄大臣等取百八架中少一架之银锄而农夫等取其他之锄一同取锄各处耕锄而行王由此至彼由彼来此于是王感身大荣华

[P.58]树影之奇瑞

坐于菩萨周围之妇人等由幕中外出而言曰「予等往观大王雄风」菩萨环视各处觉察无人急起盘足而坐调出息入息入第一禅定妇人等为往来搬运软硬食物之间归来稍迟见他之树影稍动而菩萨之树影描绘成圆形而静止妇人等思树下唯「王子一人」急还而开幕入内观之见菩萨盘足坐于卧榻之上见其树影之不思议急往王处申述「大王陛下王子静坐他树之影移动唯阎浮树之影圆形而静止」王急来其处见此之不思议王曰「王子予将再度礼拜汝身」王向王子礼拜

三时殿

尔后次第生长菩萨年十六时王为菩萨建三宫殿适于三时一为九阶一为七阶一为五阶四万舞姬侍奉菩萨菩萨如天王受天女之群所围绕为美饰之舞姬所包围不交男子奏乐为乐身感莫大荣华应时住入宫殿之一以罗睺罗之母为第一妃

竞技

王子如感大荣华度日之间某日同族集会之中發出斯话「悉达耽于游乐渡时未习任何一艺如有战争将如之何」王唤菩萨近前「王子同族申言『悉达无习任何一艺耽于游乐渡时』汝思如何始为相应」王子「大王予无习艺必要为示予艺请向都中击大鼓宣告『自今七日集合同族之人请观予艺』」王如其言而行菩萨集合神电射手及断发射手彼于多人之中向同族之人显示为他之弓箭手所不能学之十二种技艺此事如萨拉般伽本生(本生谭第五二二)中所言于是同族之人始不怀疑

四门出游

尔后某日菩萨思欲往游苑呼御者近前「命备车马」御者尊命[P.59]准备高价华丽之车饰各类之饰由国王所用之四头辛度产白莲瓣色之骏马驾驶御者准备车马妥当回报菩萨菩萨似于天人宫殿乘车向游苑而去天人等曰「悉达太子成正觉时近应示前兆」一天子化为老朽之人齿落发白面皱体偻携杖战颤此唯菩萨与御者得见菩萨如大本经所述问御者曰「友此为何人此人毛发不同他人」菩萨闻御者答后心受感动自思「生者老衰随至生实为祸」菩萨归还登上宫殿王向御者问曰「予之王子何故早归」御者「大王彼见年老之人是故早归王子见年老之人将欲出家」王「汝等何故违吾命令舞姬用心使乐荣华出家之心将不生起」王于四方每半由旬增置警卫

尔后某日菩萨如前往苑中游览天人等作出病人令王子见之王子问同以前心受感动还宫升殿王问亦同如上指示更于四方每三伽伟陀增置警卫

尔后某日菩萨同前出往苑中天人等使见死人彼问同以前心受感动还宫升殿王问亦同前如上指示于四方每一由旬增置警卫

尔后某日菩萨又往苑中天人同前使见整然上下著衣沙门彼问御者「友此为何人」尔时世间无佛出世御者不知出家及出家之功德但依天人威力御者答曰「此为出家之人」并说明出家之功德菩萨心为出家所引曳其日即往苑中据〔长部经典〕之诵者谓此四前兆均为一日中所见

最后之庄饰

于其处菩萨为日中游戏浴于王用莲池之中日落之时王子调适身饰坐于磐石座上随侍之人著各种衣服手执各种饰物花环香涂料[P.60]四面围绕王子而立与此同一瞬间帝释天王之座發生暖昧帝释天王钻研「何人将使予由座上摇落」彼知此为菩萨装饰之时帝释呼毘首羯磨云「友毘首羯磨悉达太子今日夜半为大出家而出门今为王子最后之装饰汝往苑中以天人之饰装饰大士」彼遵帝释之命以天人威力瞬间即往其处化为王子理发师之状由理发师之手取来卷布卷缠菩萨之头菩萨以手触之知非人乃天子一度卷缠则须一千幅见来如头被中之宝玉二度缠卷又须一千幅十度则须一万幅布菩萨头小如何须此多布实不可思其中最大缠卷则如奢摩蔓草之花其他则大如屈俊巴伽花菩萨之头则如以莲花丝扩散为贵雅伽花状

菩萨以各类装饰饰身音乐师皆各示其伎俩婆罗门等以「胜利」「庆喜」等语表示敬意诗人乐师案陀罗人以种种贺辞赞辞表示敬意菩萨则乘坐以各种装饰所饰之华丽马车

罗睺罗之诞生

此时罗睺罗之母(王子之妃)生产净饭大王遣使往告菩萨曰「向予王子(菩萨)传予之喜庆」菩萨闻之曰「邪障罗睺罗出为我之系缚」王问曰「予之王子是何言哉」闻其语王「今后予孙命名为罗睺罗王子」菩萨乘华丽马车具大光荣而进入人心极端喜庆之华美庄严都中

大出家

时有刹帝利族幼女枳萨憍昙弥升登华美楼阁高台之上见于都中巡行菩萨之尊姿起喜悦之情唱如次喜悦之偈

二七一

彼母实有幸     彼父实有幸
有斯夫之妇     实为真有幸

[P.61]菩萨闻此而自思「此妇人作如是语〔到底〕人对人皆作如是看法则母心父心妻心皆归寂静然如何灭者心实真正寂静耶」菩萨之心已脱离烦恼故如是思彼思「贪欲之火消时[*]能得安静[*]嗔恚之火愚痴之火消时能得安静慢与邪见等之一切烦恼苦痛消时能得安静此妇人使予得闻善事予为求涅槃而作此游行今日此日予不能不舍弃家庭生活为离家出家之身求取涅槃予将向此妇人当为师而赠其物」彼由首取下价值十万两之真珠首饰赠与枳萨憍昙弥彼妇人自思「悉达太子寄予思慕之情赐予赠物」彼女起喜悦之心

歌舞姬之丑态

菩萨于大尊严华美之中返还自己宫中卧于寝殿于是立即有如天女之姿妇女等以各类之饰饰身熟练舞蹈音乐执各种乐器围绕菩萨开始舞蹈音乐歌唱以乐菩萨之心菩萨之心已脱离烦恼对舞蹈等丝毫不感兴趣不久入眠妇人等亦自思「彼已成眠予等徒劳何为」于是各掷所持乐器而卧味香之油灯寂然燃烧经时不久菩萨醒觉于卧榻上盘足趺坐眺望彼妇人等掷出乐器之卧相或流唾液口沫污染四肢或轧齿鼾声或呓语张口或敞胸怀现怖厌相菩萨见妇人等之丑态出离诸欲之念愈益迫切而在装饰如帝释天宫菩萨所居之大高台上宛如纵横徧地无数刺杀之死尸倾踬之墓场三界如同被火之家「此实为祸此实悲惨」菩萨口唱感叹之偈一心倾向出家

出城

菩萨决心自思「予今必须遂愿出家」彼由卧榻起立行至门前问曰[P.62]「在其处者谁」敷席枕头而卧之车匿答曰「尊王子殿下予为车匿」王子「予今日思欲遂行为大出家汝且去备马」车匿「谨尊命令」彼持马具往马厩而去燃香油灯见犍陟马王立于素馨花叶棚盖之下彼思「今日须备此马」于是附马具于犍陟身上马知「今日所附之坚固马具与平时出游御苑所附之马具不同予之王子今日将遂行心愿为大出家」马心满足而高嘶其声震动扩往都中但天人等遮蔽其音不使他人得闻菩萨于送车匿出后思欲见幼儿一面解趺坐而起立赴罗睺罗母居之处轻开室门于此瞬间见室中香油灯火孤独点燃罗睺罗之母卧于素馨茉莉诸花大量散撒之床上以手置幼儿之头上而眠菩萨置足于地席之上而立彼见此自思「若予退妃之手抱儿妃必醒觉如是则予行将受阻碍待予成佛之后再来相会」于是彼由宫殿下来依本生谭之释义书中所述「罗睺罗王子生将七日」而他之释义书中则未有记载是故不作此解菩萨由宫殿下来来至马侧谓曰「犍陟今日汝须伴予行一夜之途程如是予借汝力成佛将度一切人天世界」彼作是语乘上犍陟之背犍陟由首到尾体长十八肘高亦与此相配疾驰力强全身纯白如洗美丽砗磲之贝此马嘶声及叩蹄之音响彻都中[P.63]是故天人等以自己之威力使其声不为任何人所闻以蔽其马嘶声马脚每一著地则以掌置于其下菩萨坐于马背中央车匿则捉曳马尾夜半来至大门之所尔时王使菩萨于任何时皆不能开门外出置其门之两扉如开其一须用千人之力菩萨有大力以象计算有百亿象之力以人计算为千亿人之力于是菩萨思惟「若门不开则予乘犍陟背上车匿捉尾一同由犍陟支持两足可飞越高十八肘之城壁」车匿思惟「如门不开予使王子乘予肩上以右手抱犍陟之腹腋下靠紧马背飞出城壁」尔时犍陟亦思「若门不开王子乘予背上车匿捉予之尾向上抬起随予飞越城壁」然若城门任何时皆不开放此三者之思考将以其中任何一种以达目的但栖于门傍之天人使门开启此一瞬间魔王思使菩萨归还彼来立于空中曰「汝不可行自今七日出现轮宝汝将为一万二千小岛围绕四大洲之王汝请归还」菩萨「汝为何人」魔王「予乃婆沙婆天」菩萨「予知轮宝出现然予不思王位予将成鸣响一万世界之佛」魔王曰「若是此后汝抱贪欲之念嗔恚之念危害之念时予将前来捉汝」为探寻菩萨之过失彼将形影不离随定菩萨菩萨唾弃归己手中转轮王位如弃敝屣毫不吝惜以大光荣离都于阿沙陀月满月之夜月在天秤之座时出行但心思再一次得见故都当菩萨唯起此心时大地恰如作破裂语曰「大士汝不可向后回观」如陶工之回车菩萨站立向都之[P.64]方向眺望指示此地应为犍陟建纪念之祠犍陟使自己向当行之道具大光荣大尊严与具华美前途而去

天人之奉送

据传此时天人等于前后左右各揭举六万之炬火其他天人等于大世界之边缘亦揭举无量无数之炬火又其他天人等龙及金翅鸟等亦捧献天上之香花环粉香薰香随行巴利奢他伽花恰如出浓云降大雨时之状降下充满天空无有间隙天上升起歌声六十种乐器及六百八十万乐器由四方鸣响宛如海中云雨轰鸣如由犍陀罗中大海之起啸音

阿奴摩河

如是向尊严华美之途前进之菩萨于一夜之间通过三个王国到达远隔三十由旬之阿奴摩(常满)河时然马不能前进耶非不能前行也此马恰如踏据于轴为中心之车轮边缘回旋于一大世界之端而于朝食之前还来餐食自己调煮之食物此时天人金翅鸟及其他诸天由空中撒散之妙香花环积达至股上之高菩萨等必须由此中脱出以将绊脚之好香花环撕裂故前进迟缓只向前行三十由旬途程于是菩萨立于河畔寻问车匿菩萨「此河为何名」车匿「此名阿奴摩河」菩萨云「予之出家亦将为阿努摩(非卑尊胜)」菩萨以踵叩马而为指示马于是飞过幅宽八乌萨巴河之对岸而立

落饰

菩萨由马背下立于广扩如银叶砂之河原呼车匿菩萨云「友车匿汝持予之璎珞与犍陟归去予往出家之处」车匿言「王子殿下予亦出家」菩萨「汝不能出家可归去」菩萨三度劝退使其受璎珞与犍陟而自思惟「予之发髻不与沙门相应」然菩萨无适于切断毛发之物彼思「以刀断之」于是右手执刀左手握被头髻而断之毛发存留二指右卷附著头上毛发之长度至菩萨一生皆为如[P.65]须亦与之配合后发及须均不剃除菩萨握断下之头髻投向空中祝曰「若予成佛止于空中若不成佛落于地上」于是其髻之摩尼宝珠头卷止于空中一由旬处帝释天王以天眼见此将其纳入长一由旬之宝函之中安置于三十三天世界髻宝珠之祠内

二七二

好香薰头缠     菩萨用刀断
投彼向空中     世间第一人
帝释具千眼     垂头见宝髻
纳入金函中     修祠为供奉

迦提伽罗之友情

菩萨复自思惟「此伽尸国产之衣服予为沙门亦不相应」于是有迦叶佛时菩萨之旧友迦提伽罗(瓦工)大梵天思惟自前一佛至今一佛之间相续不朽诚笃之友情彼谓「今日予之友人为大出家而来予将为友人持去沙门之用具

二七三

三件法衣与一钵     剃刀与针及腰带
加漉水布共八种     专心观行比丘用

犍陟之悲死

于是彼持此八种沙门之道具来献菩萨身著阿罗汉之标章缠著最上之出家服时向车匿曰「车匿汝向父王传予之言谓予身平安无事」车匿礼拜菩萨右绕为礼而去犍陟闻菩萨与车匿之语立而自思「予二度不能再见王子矣」彼次第行进不见菩萨之姿悲痛不堪胸张裂而死出生三十三天为犍陟天人车匿与王子告別乃唯一重之悲痛今为犍陟之死更为二重之悲痛所压彼于悲泣中入于都中

菩萨入王舍城

如是菩萨出家其地有名阿奴夷之庵婆树林彼于其处过七[P.66]日间一日行路三十由旬入王舍城菩萨入都次第行乞都中之人拜见菩萨之姿相以为护财狂象入王舍城如阿修罗王入天宫城中起大混乱吏人等往王宫告王曰「大王此人在都中行乞彼为天人耶为人耶为龙耶为金翅鸟耶抑为其他何物予等不知」王立于宫殿之高台见大士而起希有之感命吏人曰「汝等前往察看彼若为怪物出都即告消失若为龙则潜往大地若为人则将食其所得之食」大士持种种食物混合一起归来彼知「此乃充分保予生命之物」彼由进入时通过之门而出往般荼婆山之荫凉处向东方而坐开始进食然菩萨闻而反胃食物欲由口中吐出为彼可厌之食物所烦恼此等食物为菩萨此生所未见菩萨对此自诫曰「悉达汝生于易得饮食之家经三年食香好米饭佐以美味为副食汝见一人著褴褛衣而思惟『何时予将为如是之姿相行乞而食予将有如是之时机耶』如是思考而出家而今竟如是是何故耶」彼如是自诫于是乃从容进食吏人等窥见其状前往告王王闻使者言急出都往菩萨处敬服其殊胜威仪王愿让渡一切主权菩萨曰「予不望物质之欲烦恼之欲予为求最上菩提而出家」王虽尽一切语相劝终未得其承诺王曰「汝确将成佛汝如成佛请先来我国」以上言其概略详情如出家经与释义书中所见之「出家故事中有眼者出家」之文可知

两仙人

菩萨与应诺王次第游行访阿罗逻迦兰仙与优陀罗罗摩子仙得修[P.67]禅定彼知「此非菩提之道」彼对其禅定并不用力彼于人天世界为示自己之力思勤修大精进赴优楼频罗彼谓「此处实为心境愉快之场所」于是安住其地入大精进

五仙人

以憍陈如为首之五出家者于大小村邑王城等处行乞而于此处与菩萨相遇其后六年于菩萨大精进期间彼等思惟「彼今将成佛彼今将成佛」扫除静室奉仕其他大小勤务为菩萨之从仆

苦行

菩萨思为极端之苦行日惟摄食一粒之胡麻与米经过一日或全部断食天人等欲由其毛孔注入滋养液但被拒绝因如是断食菩萨极度瘦细金色之身变为黑色三十二种大人之相好亦隐而不现某时观断息禅大为痛苦所恼失去意识倒卧于经行处之地天人等中有谓「沙门瞿昙已死」有谓「此为阿罗汉之习性」天人等其中谓菩萨已死者往净饭大王之处云「汝之王子已死」大王「予之王子成佛而死耶抑未成佛而死耶」天人「彼未成佛彼倒卧于大精进场所而亡」王闻此语加以拒斥王曰「予未置信予之王子未得菩提而死断无此事」王何故不予置信因王礼拜黑执天行者之日不思议见阎浮树下静坐时之奇瑞故当菩萨恢复意识后起立天人等来王之处告知曰「大王汝之王子平安无事」王曰「予固知王子之不死也

苦行之放弃

菩萨六年之苦行如空中楼阁彼知「此苦行非菩提之道」为求摄取滋养食物彼往大小邑行乞得食于是菩萨之三十二种大人相好复现原状[P.68]身体亦成金色五群比丘等曰「彼为六年苦行不获一切智今往村里行乞为得滋养食物如此之人如何得成就一切智彼趣豪奢放弃精勤吾等对彼具特別之期待恰如大旱之望云霓而今又有何用」于是舍弃大士各携衣钵往十八由旬外之道入仙人堕处修行

乳糜供养

尔时优楼频螺地方之将军村于赛那尼长者之家有名善生之成年少女彼女向一大榕树祈愿「若予嫁入同血统之良家初胎得男每年予将以十万两金供养」彼女作如是之祈愿而正值大士苦行满六年时彼女思于毘舍佉月满月之日捧献供物先以千头牝牛放牧于「杖蜜林」中其乳使五百头牝牛饮之而以五百头牝牛之乳使八头牝牛饮之如是最后所得之乳浓甘而滋养分多行所谓乳之转寄于毘舍佉月满月之日彼女晨起思欲捧献供物天明即起出搾八头牝牛之乳不使犊等行于牝牛乳房之傍而置新乳器于乳房之侧而乳汁自动流入器中彼女见此不思议事即亲手取乳入新器中亲自焚火开始炊煮其乳炊煮时多起乳泡向右回旋一滴亦不外落灶内亦不升烟此时有四护世天子前来于灶上轮流护守大梵天翳以大伞帝释天持炬火前来焚火天人等以天人之威力恰如以棒搾蜂巢之蜜将二万岛欤围绕之四大洲中天人与人间必要之营养物集取前来投入其中天人等时时将此营养之物少量投入而佛成就菩提之日与入于涅槃之日则全部投入锅中

[P.69]善生于此一日中

见于其身之周围出现种种不思议事彼告其下婢芬那(满)曰「芬那予等之神今日甚喜予今见此前所未有之不思议事汝可急往神之住处探视」下婢「谨尊主命」下婢应善生之语急来树侧菩萨于前夜得五大梦彼自熟思「今日必将成佛」彼下决心于天明时整备行装待托钵时至晨起即往树下趺坐身光照耀树之全体芬那来至其处见坐于树下关心东方世界之菩萨身体放出光明由树降下亲来接受供物坐于此处彼女狂喜急归向善生告知其事善生闻语喜悦曰「自今日以后汝即为予之长女」于是以与少女相应之饰品悉数与之而因菩萨成佛之日须得价值十万两之金钵善生起意以乳粥盛于金钵之内于是使芬那持金钵来思盛乳粥向釜中窥探乳粥恰如水中之莲瓣悉数移转钵中盛满钵内善生以他之金钵覆于钵上上围卷布以一切饰饰身置其钵于自己头上以大威神力往榕树之下见菩萨而大喜思菩萨为树神一见之下屈身步行取头上之器放置而开启携馨香之花所浸之水入于金瓶往菩萨之处而立瓦工大梵天所献之土钵前次始终未离菩萨之侧然此瞬间[P.70]然不见菩萨因不见土钵伸右手受水善生以盛乳粥之金钵一同置于大士手上大士观见善生善生见状礼拜菩萨而言曰「尊者请受予所捧献之物请如愿發心」「如予之得适心愿尊者亦得成就心愿」语毕置价值十万两黄金之钵如弃树之朽叶不顾而去

水浴

于是菩萨由自己坐处起立右绕榕树后携钵往尼连禅河之岸彼处有数十万诸大菩萨于达上菩提之日下往河中而为水浴之善住水浴场菩萨亦于岸边置钵下往水浴场而为水浴身著阿罗汉之标章亦即代表数十万诸佛之衣服向东方而坐将以乳粥制成如带核之熟多罗果大小四十九个团子少水而甘悉数食竟此为菩萨于成佛七七日间于菩提道场之食物此七七日间无乳粥以外之食物亦无水浴洗面及大小便惟以定乐向果之乐度日

逆流之奇迹

如是食乳粥毕取金钵云「若能今日成佛此钵逆流而止若不能成佛则顺流而下」语毕投钵钵断水流往河之中央如加速之疾马逆流上行八十肘于一曲角处沉没至迦罗(时)龙王之宫殿与过去世三佛所用之钵相撞發铿鸣之音而止于最下迦罗龙王闻其音谓「昨日一人之佛出世今日一人之出世佛」彼述诗数百句表示赞意龙王由大地升空至满一由旬三伽乌达量时则昨日与今日相同菩萨于河岸满开之沙罗树林中过午而至黄昏花落之时由天人等所饰之幅宽八乌萨巴道路上起立如狮子之状赴向菩提树之方夜叉金翅鸟及其他神众捧天上香花响亘天上之音乐一万世界以一色之香一色之花环發一色喝采之声

四方观察

尔时有刈草之男吉祥由对方而来见大士之状已知其故献草八[P.71]菩萨受草登上菩提道场由南向北而立瞬时南之大世界思将下沉至无间地狱东之大世界上达至有顶天菩萨自思「此非应成上菩提之处」乃右绕往西方向东方而立于是西之大世界思将下沉至无间地狱东之大世界上达至有顶天每立之处如据轴为台足踏大车轮端时之状大地即向一方倾斜菩萨自思「此亦非应成上菩提之处」乃右绕往北方向南方而立于是北方之世界思将下沉至无间地狱而南方之大世界上达至有顶天菩萨自思「此亦非应成上菩提之处」乃右绕往东方向西方而立东方乃一切诸佛盘足趺坐之处此处无有震摇大士知「此处不为一切诸佛所弃又无震动之处应可打破烦恼之牢笼」菩萨取吉祥所献之草振抖其头立即成一十四肘之座此座为绘工陶工难以写制之坚固

菩萨之决心

菩萨于菩提树干前面向东方以如金刚坚固之心「假令我之皮肤筋骨全身血肉乾枯我如不成正觉誓不解此踟趺之坐」彼坐于雷击而不坏不动之金刚座上

恶魔之来袭

尔时魔罗天子曰「悉达太子欲出予之领域予能忍受其出耶」彼往魔军之处告知此事魔音轰动率同魔军而来魔军延续于魔王前方亘十二由旬左右十二由旬后方至大世界之端吼叫之声至上方九由旬之高响彻一千[P.72]由旬之大地为崩裂之状魔罗天子骑高百五十由旬之奇梨尔迦罗(山带)象生有千手持各种武器他之魔王眷属每人各持不同武器具与普通之人不同面貌之怪物等以压倒之势奔向菩萨

另一方面一万世界之天人等向大士赞歌帝释天吹上胜之螺贝螺贝长百二十肘一次吹鸣响彻四月间而后止摩河迦罗龙王更作百句赞诗大梵天王翳白伞而立当魔军渐近菩提道场时天人一人亦难立足面向菩萨当场逃去迦罗龙王潜入大地入曼蛰利迦龙之五百由旬宫殿之内以双手掩面而卧帝释天背负上胜之螺贝立于大世界之边缘大梵天置大白伞于大世界之端还归梵天世界而去天人无一人得能立足

大士唯一人独坐魔王语其眷属曰「汝等大众净饭之子悉达非比他人吾等不能正面作战须由后方进攻」大士环顾三方见天人悉皆逃去其处已空见魔军再由北方推进而来「如是众多魔军为予一人而奋战努力予之父母兄弟及亲族无一人在此但十波罗蜜为予长养之侍者予将以波罗蜜为楯振波罗蜜之刀击退魔军」于是静坐回想十波罗蜜

九岚

魔罗天子思惟「予将以九岚攻击悉达」于是大起旋风瞬时由东及其[P.73]方位起风暴风具有破坏半由旬二三由旬之山峰森林之灌木乔木连根拔起及粉碎大小村邑之威力而依大士之功德威力与以减杀风达菩萨身旁法衣之边皆不能动

于是魔王思惟

「予将以水压倒杀之」于是天将大雨依其威力起千层百层种种异状之云降雨之势破坏大地大洪水达到森林树木之上方但不能使大士之衣有露滴之湿

继之又起岩石之雨大山之峰扬起烟焰飞来空中及达菩萨身边则均变为天上之花毬

继之又起乱击之雨单刃双刃之刀枪剑战扬烟举焰飞舞空中而来及达菩萨身边化为天上之花

继之又起热炭之雨如肉色花之炭火由空中飞来落于菩萨足下化为天上之花

继之又起热灰之雨非常炽热火色之灰由空中飞来落于菩萨足下分散成为旃檀粉末

继之又起砂雨扬起甚微细砂粒烟立扬焰由空中飞来落于菩萨足下化为天上之花

继之又起泥雨其泥土扬起烟焰飞来空中但落于菩萨足下化为天上之涂香

于是最后魔王思惟「予将以此吓走悉达」于是起四种要件(地风)之大黑暗但达至菩萨身边则如被太阳光所征服而黑暗消失

如是魔王虽以此风乱击热炭热灰泥土暗黑之雨仍不能赶走菩萨魔王曰「汝等何故朦胧不动向前捕杀将其赶走」彼命令眷属自乘于奇梨尔迦罗(山带)象之背上执轮盘接近菩萨曰「悉达速由座起立此非汝之物乃我之物」大士闻其语云「汝不遂行十种波罗蜜亦不果行十种最上波罗蜜十种近小波罗蜜五种大施种种利益行利世行菩提行故此跏趺座[P.74]非汝之物乃我之物」焦虑之魔王怒不可遏向大士投出轮盘但此轮盘化为花盖止于菩萨回想十波罗蜜之头上附以利刃之轮盘若于其他场所经彼忿怒投出则虽粗大之石柱亦将如竹笋之被击碎然今对菩萨投出则如投花盖而止魔王眷属皆曰「此次〔看〕彼将由座起立而逃」于是执一大石山投出然在菩萨回想十波罗蜜之前如一花毬滚落于地上而立于大世界边缘诸天人等伸首摇头寻思眺望「此极美之悉达太子非将丧失身体耶太子将如何处置

菩萨曰「昔日果行波罗蜜之诸菩萨成就上菩提之日所得此座今乃为我之物」彼向魔王问云「魔王何人证明汝有所施」魔王云「我有如是多数证人」彼向魔眷伸手尔时魔之眷属齐声叫唤「予为证人予为证人」其音声如震裂大地之状于是魔王向大士云「汝施施物时之证人为谁」大士「汝施施物时之证人为有心识之物然我于此处无任何有心识之证人我于他生所施之施物暂置不论我生为『一切度』时曾行七百徧之大施彼时之证人乃此不具心识之厚载之大地」大士由法衣中伸右手指向大地云「予生为『一切度』行七百徧之大施时之证人为汝耶抑非汝耶」大地曰「予为尔时汝之证人」于是出百之音声千之音声呐喊压倒魔军

魔军退散

如是大士向自身自语云「悉达汝为大施最上之施」当彼回忆「一切度」之施时高百五十由旬之奇梨尔迦罗象屈膝魔王眷属弃其头饰与所著之衣服纷纷向四面八方逃散

[P.75]于是天人之群见魔军逃去曰「魔王已败悉达太子胜矣予等捧献胜利之物」龙诱龙至金翅鸟诱金翅鸟天人诱天人梵天诱梵天手执香花来至大士菩提座前当彼等来至其处时其他一万大世界之天人等献花环涂香而唱种种之赞歌曰

二七四

「祥瑞者佛得胜利     恶害魔王今败北」
菩提道场龙群悦     尔时齐呼胜大仙

二七五

「祥瑞者佛得胜利     恶害魔王今败北」
菩提道场金翅鸟     尔时齐呼胜大仙

二七六

「祥瑞者佛得胜利     恶害魔王今败北」
菩提道场天人悦     尔时齐呼胜人仙

二七七

「祥瑞者佛得胜利     恶害魔王今败北」
菩提道场梵天悦     尔时齐呼胜大仙

其他一万大世界之天人等献花环涂香歌种种赞歌而立

大悟

如是于太阳尚未西倾大士击退魔军恰如表示敬意菩提树之幼芽及赤珊瑚色之叶垂于大士法衣之上彼于初夜获宿住智中夜清净天眼后夜为缘起观当菩萨思量十二句缘起之样式前后及顺逆时一万世界之海端起十二徧震动[P.76]于太阳东升之时一万世界齐声唤出「菩萨获一切智庄严一万之世界」东之大世界端揭举幢幡之光达到西之大世界端西之大世界端揭举者达东之大世界端北之大世界端揭举者达南之大世界端南大世界之端揭举者达北之大世界端大地平面上揭举幢幡之光达到梵天梵天幢幡之光达到大地平面之上一万大世界中诸树开花结实结实诸树颇受负担果实之累茎放茎之莲花枝放枝之莲花蔓放蔓之莲花空中垂下开放之莲花地上破磐石向上生七茎之莲花环顾一万世界如投上花毬之状或如地上扩展花之敷物大世界内部八千由旬之中间为地狱太阳之光不能照明而今则为唯一之光明所照深八万四千由旬大海之水变甘河水止流生盲之人见色聋者闻音跛者能行枷锁自行脱落

如是以无限与庄严表示敬意于出现种种不思议中菩萨获一切智唱一切诸佛必唱之感动之颂

二七八

求屋舍工人     而此不得见
多生驱轮回     辗转生死苦

二七九

屋工今得见     不再构家屋
汝之桷材破     栋梁亦被毁
汝心至灭度     诸爱达灭尽

[P.77]如此由兜率天至此方菩提道场获一切智间之话应知此为不远因缘谭话

三 近因缘谭

近因缘谭为世尊在舍卫城之祗园(给孤独长者之林园)毘舍离大林之重阁讲堂及佛在各处所發生之事谓之〔近因缘谭〕今由开始言之如次所述

初七日

佛唱感动之偈而续坐起如是之心念「予为获得此座经四阿僧祗十万劫间辗转轮回其间惟为获得此座有割取盛饰之头首与人之事有抉善涂黑药之眼目裂心肉与人之事有似阇利王子那样之男儿似罽拏延王女那样之女儿似曼提妃那样之妻为使用人受他人差遣之事是故我座为胜利之座优越之座我坐于此善熟思惟是故我尚不起座」于是安住于数兆种之禅定七日之间唯续坐于其处此依大品所述「时世尊享解脱之乐七日之间惟坐于一座

第二七日

天人等中有思案者「悉达太子今日现有何所为之事执著于座上而不退」佛知天人等之忧虑为与制止升于空中现二神通此与在菩提道场所现神通集合诸亲族时所现神通在波咤之子等集合场所所现神通与犍咜庵罗树下所现之二神通相同佛依此神通制止天人等之忧虑由其座稍移向东面向北方而立曰「我实于此座上获一切智」菩萨目不稍瞬于此座上经过七日此座成为享得四阿僧祗十万劫间遂行波罗蜜果之场所自此以来其处即被称之为「不瞬之祠」

第三七日

尔后由此佛座及佛所立之场所间造经行处佛于此处由东向西延[P.78]续经行此一宝经行处又渡过七日自此以来此处即被称为「宝经行之祠」

第四七日

于第四七日间天人等在菩提树之西北方设「宝之家」佛于此处结跏趺坐详察导人入涅槃及一切物根源之阿毘昙藏经过七日其后通阿毘昙诸人为两种说明「宝之家乃作宝之家或谓佛会得七论之处为宝之家」此二说明于此处皆为相应两者均可采用自此以来其处被称之为「宝家之祠」

第五七日

如是于菩提树附近经过四个七日于第五之七日菩萨由菩提树下往牧羊榕树之处彼于此处更为享探解脱法之乐而坐

魔王丧胆

此时魔罗天子丧胆坐于大道不断思惟得十六原因于地上画十六印记「出城以来纠缠不绝探求其过失予未见此人有任何恶事此人已超越予之领域矣」魔王曰「予未曾敢行如此人之布施波罗蜜是故予与此人不能相同」于是画一印记又同样「予未曾能如此人敢行持戒波罗蜜出离波罗蜜智慧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堪忍波罗蜜真实波罗蜜决定波罗蜜慈波罗蜜舍波罗蜜是故予不能与此人相同」于是画至第十之印记「予未曾能如此人敢行十波罗蜜为得知此世彼世诸人感觉之特別智慧之条件是故予不能与此人相同」于是画第十一之印记同样又「予未曾能如此人敢行十波罗蜜为得知他人意志性向之特別智慧大慈定智双神通智无碍智一切智之条件是故予不能与此人相同」于是画至第十六印记如是彼依此等原因于大道画十六印记而坐

魔女之诱惑

尔时魔王之三位少女名爱嫌恶探寻而至「不见父王究在何处」彼等见彼忧闷發现地上之印记往父之侧「父王何故苦恼」父「吾女此大沙门超出予之领域经予长久探求其过去不能见出此人之过失是故[P.79]予甚苦恼」女「若然父勿忧虑予等诱惑伴其人来」父「吾女此人何人均难诱惑此人安住于不动信念」女云「父亲予等身为女人予等以爱欲之索缚之伴彼前来父王勿忧」彼等接近世尊谓曰「沙门吾等愿仕于膝下」世尊并未关心其语亦未开眼见之彼于无上之蕴聚灭尽心解脱唯坐享孤寂之乐魔女等曰「男人之心种类繁多某男爱幼女某男爱少女某男爱中年之女某男爱老年之女予等须以种种手段诱惑」于是作人间百种幼女之姿如幼女未产之女一度生产之女二度生产之女中年之女及老女等六次接近世尊曰「沙门愿仕于尊者之膝下」世尊对之亳不关心因彼于无上蕴聚灭尽心解脱之故然有某学者曾谓「佛见老女前来谓曰『如此等人应使拔齿白头』于是咒念」此乃误谬之说因佛从不诵念咒语佛曰「汝等速离何故为此徒劳无益之擧耶此乃对未离贪者面前所为之事如来之贪欲已尽嗔恚已尽愚痴已尽」就佛自身断绝烦恼之事在法句经佛陀品中曾唱如次二偈

二八〇

胜者不再胜     此胜无人入
无限无迹佛     如何导此道

二八一

欲与爱之网     无何处可寻
无限无迹佛     如何导此道

魔女等曰「父王向予等所言是真实善逝乃为此世之阿罗汉为难以贪欲诱惑[P.80]之人」彼等为以上之言还往父所而去

第六七日

佛于其处经过七日次赴文隣陀龙王处于其处过七日间因起大雨为防寒气文隣陀龙王以七盘己身奉佛围卷使佛不受寒害如在温室之人享解脱之乐渡过七日

第七七日

其后佛赴罗阇耶达那(王处)树之所于此处享解脱之乐续坐七日之间至此七七日圆满此七七日间佛无洗面大小便及食事唯依禅定之乐道之乐向果之乐而渡过佛于七七最终第四十九日坐于其处时浮起洗面之思帝释天王持阿伽陀诃梨勒(药果)来献佛佛用之此依而通便帝释天献那伽曼树之齿杨枝及洗面用水佛嚼齿杨枝及以阿耨达池之水洗面后又复坐于罗阇耶达那树下

帝梨富沙跋梨迦之供养

尔时有帝梨富沙与跋梨迦二商人率五百辆车由郁迦罗地方往中部地方之途中与之原有血缘亲族之天人等阻止其车劝其献食物与佛彼等携炒面与蜜丸赴佛之侧曰「尊师世尊请以慈心受予等之食物」佛于受乳粥之日已失其钵彼思「如来不能以手受物将如何可耶」于是四大天王知佛之心以青石之宝珠所作之钵由四方持来但为佛所拒复次以菜豆色之石作四钵持来佛喜四天子之念受其四钵加以重叠佛曰「合而为一」于是于钵之边[P.81]缘残留四印成一中形大之钵佛以此高价之石所作之钵受其食物佛于食后而述谢辞此兄弟之二商人等归依佛法唱二归依成为信士二人曰「予等思欲奉戴尊师赐与之物」佛以右手抚摸己顶赠发以为纪念二人捧发还都后为佛发建塔纳入供养

梵天劝请

正等觉者其后赴阿阇波罗(牧羊)榕树之所坐于榕树之下佛坐其处思惟自证法之甚深微妙如诸佛所习称「此法我已证得」云云而抱不欲为他人说法之心境于是娑婆世界之主大梵天思惟「世将毁灭实莫此为甚此世实将毁灭」自一万世界之帝释善侍善知足善化作他化自在及大梵诸天相伴往佛之所劝曰「请尊师世尊说法请尊师世尊说法」向佛请愿说法

初转法轮

佛与承诺而自思惟「予先最初为谁说法」彼察知「阿罗逻迦兰为贤人彼将立即了解此法」次复观察知彼已死七日继又思起优陀罗罗摩子知彼已于前夜死去继又思起五群比丘之事「五群比丘可为最大助力」探知彼等居于波罗奈之鹿野苑中「将往彼处试转法轮」佛于数日之间只在菩提道场之四周巡回托钵决定将于阿沙陀月满月之日往波罗奈于十四日晨耳天明之际携衣钵旅行十八由旬之道路途中遇活命派之苦行者优波迦向彼言自己成佛是日将脯到达仙人堕处五群之长老等见如来由远处前来相互约束「诸法友等此沙门瞿昙为奢靡生活身体壮大诸根丰满面黄金色前来此处予等不可向彼礼拜因彼为王家所生惟只有座席之价值故只为彼设一座席」佛以得知人[P.82]天两界一切生类心理状态之智慧探知彼等之所思佛探知其心暂置对一切人天彻悟之慈心而对彼等扩布特別无上之慈心彼等触及佛之特別慈念随如来之接近彼等竟不守约束一同礼拜出迎如迎一切人时所应为之事然彼等不知佛成正觉只呼瞿昙之名呼之为友而对话于是佛向彼等曰「汝等比丘不可向如来呼名呼友汝等比丘我已为如来等正觉者」佛示知自身为佛坐所设最善之佛座后当阿沙陀星之相合时佛由一亿八千万之梵天等相随呼五群之长老等说转法轮经五群中之阿若憍陈如长老听闻说法获得智慧而佛说此经终了一亿八千万之大梵天共入预流果

无我相经

佛于其处入于安居翌日婆沙波长老留精舍中受佛之教他之四人比丘等出外托钵婆沙波长老于午前中即达预流果如是翌日为跋提耶长老翌日为摩诃那摩长老又翌日为阿说示长老皆使入预流果佛于分月五日集五人之比丘众说无我相经于此说法终了五人之长老等皆入阿罗汉果

耶舍之归佛

佛见一良家子耶舍有归佛之可能彼于夜间起厌世之志弃家出走时佛将其唤止「耶舍汝来」当晚彼即得预流果翌日入阿罗汉果彼招其友五十四人前来佛依出家法使之为出家比丘达阿罗汉果如是六十一人成阿罗汉时佛于雨安居终了行自恣时谓曰「汝等比丘可往四方游行」佛遣六十比丘前往诸方其自身则赴优楼频罗林中

贤群青年之归佛

佛于中途棉树林中指导贤群青年三十人其中最末者得预流果最上者入不还果佛使彼等悉依出家法出家遣往诸方佛自身赴优楼频罗

迦叶之归佛

佛于其处示现三千五百神通有优楼频罗迦叶等结发道士兄弟三人率一千结发道士归依佛法佛依出家法使之出家留住于象头山依「侍火方便之说法」入阿罗汉果

[P.83]频婆沙罗王之归佛

尔后佛思「予将完成频婆娑罗王之约」于是率此千人阿罗汉入王舍城附近之杖林苑王由林苑之守卫得闻佛前来率十二万婆罗门及居士诣佛之所车辆之表附有彫刻黄金天盖放大光明王以头顶礼如来之足与从者共退居一隅而坐但诸婆罗门及居士抱持疑惑「此大沙门为就优楼频罗迦叶修梵行耶抑或优楼频罗迦叶就大沙门修梵行耶」佛知彼等心中所思以偈问长老曰

二八二

「优楼频罗汝住苦行教诲者
汝因何见弃火神
迦叶以此意义我问汝
如何汝今弃祀火」

长老亦知佛心而唱偈曰

二八三

「诸欲妇女(色声味)
我曾以此说供牺
今悟有质皆垢秽
供牺祭祀不染著」

迦叶唱此偈后为示知自己为佛弟子置头于佛之足甲云「尊师世尊予师予为世尊之弟子」于是由一多罗树高二多罗树高三多罗树高乃至七多罗树高七度升降礼拜如来退坐一隅多人见此神通思惟「今得见识阿罗汉有如斯力诚然佛有大威神力」诸人曰「优楼频罗迦叶破邪见网受如来教化」于是皆一心称赞佛德佛言「我之教化优楼频罗迦叶非自今始彼于昔日即受我之教化[P.84]为明此意义佛说大那罗陀迦叶梵天本生谭(故事第五四四)说四种真理尔时摩揭陀王频婆沙罗与十一万人共入预流果位其余一万人宣告为信士王坐于佛所向佛告五愿望归依佛后申告招待明日之供养由座起立右绕世尊为礼而去

王舍城民之拜佛

翌日王舍城之住民不问见佛与否一亿八千万人众悉为拜见如来晨起由王舍城向杖林苑涌来超过三迦乌达之路程上杖林苑到处人满无有罅隙恰如祭日之时多数人众拜见极美十力者之姿不知餍饱后称此为称赞地凡来此场所皆不能不赞誉如来之相好及随形好之光荣色身如此拜见达美之极致十力者之姿多数人众到处骚动林园与道路上无一比丘能得出入

帝释天之开道

是日〔如是混杂佛赴王之招待实甚困难〕佛思欲断食然此擧甚为不佳于是帝释天之座位感觉热暖彼知其理由变身为青年之姿降来十力者之前以天人之威力作一开扩之空地就佛法僧三宝述赞叹之辞

二八四

柔和之人得柔脱     结发行者亦等同
金色世尊似金饰     一同进入王舍城

二八五

离脱行者得离脱     结发之人亦等同
金色世尊似金饰     一同进入王舍城

二八六

度脱之人得度脱     结发行者亦等同
金色世尊似金饰     一同进入王舍城

二八七

十住十力解十法     十无学法彼世尊
一千人众附随后     一同进入王舍城

彼立于佛前唱此等赞佛之偈诸多人众见青年尊严之姿而思「此青年甚美予等前未曾见」彼此互语「此青年由何处而来为谁家子」青年闻之唱偈曰

二八八

柔和一切处     雄士绝伦比
善士阿罗汉     吾为彼侍仆

[P.85]佛通行依帝释天所开之道率同一千比丘众入王舍城

竹林园奉献

王向佛与比丘众行大施王曰「尊师予无三宝则不能生予定时或不定时往诣世尊之所杖林苑甚远予处有竹林园甚近往来使捷相应为佛之住处世尊请受予之林苑」王由金瓶取香花所薰摩尼珠色之水澡十力者手喜舍竹林之园佛受此园之施为佛教建立根基大地及时震动阎浮提中除受取竹林园为佛住处之外无使大地震动之处又除铜掌鍱锡兰岛大精舍为佛住处外亦无使大地震动之处佛受取竹林园向王述谢辞后由座起立率比丘众入竹林园内

舍利弗目犍连之归佛

尔时有舍利弗目犍连二普行沙门住王舍城之附近求不灭之涅槃此二人中舍利弗见阿说示长老托钵前来以起信仰心随长老后闻「诸法因缘生」之偈悟达预流果彼向其友目犍连普行沙门说此偈闻之彼亦达预流果彼等二人会其本师删阇耶说明原委与自己之弟子等俱诣佛处出家二人之中舍利弗七日即达阿罗汉果目犍连于半个月亦到达佛使此二人立于上首弟子地位舍利弗长老于尚未达阿罗汉时行其弟子众之集会

净饭大王之苦虑

如来在竹林园时净饭大王闻讯云「予之王子六年苦行达最上之上菩提转胜法轮住王舍城附近之竹林园内」王闻此传说呼大臣一人近前咐嘱曰「汝率千人往王舍城传予之语『汝父净饭大王思欲会汝』并伴予之王子归来」大臣遵命点头诺王之语率千人急行六十由旬路程于十力者坐于四种弟子(四众)中说法时进入精舍之中彼思「王遣之事暂须搁置」彼坐于听众之端闻佛说法而坐于彼处千人之从众皆得阿罗汉果求佛允许出家世尊[P.86]伸手谓曰「善来汝等比丘」于瞬间彼等悉依神通力持所作出之衣钵如高龄百岁之长老大凡达阿罗汉圣者对任何物皆无挂虑之念彼等由王所遣之事予以保留向佛不传一方面王甚惊讶前往使者不还且无消息于是今更派遣一大臣与前同样率众前往彼行亦行矣但与前同样与伴随之人同得阿罗汉果默然不归王反复派遣九人大臣附一千人众但彼等皆完成自事之果默然住于其处而不归

迦留陀夷之出家

如是无任何一人持来回音国王自思「此等诸人毫无情谊音信皆无谁能完成予之使命」彼于宫廷内环顾无遗终于注目于迦留陀夷彼为王之亲属为王听用信赖甚笃而与菩萨同日所生共同游戏之幼友于是王呼彼近前王曰「迦留陀夷予思欲会予之王子遣九千人而无一人还来报信人之生命时有障碍在予有生之时予思欲会王子汝能否使予得见」迦留陀夷言「大王若允予出家予思能见」王曰「汝之出家与否为汝之心愿汝须使予会见王子」彼遵王命携王书信往王舍城于佛说法时立于听众之端听法同伴人等皆达阿罗汉果佛曰「比丘善来」依出家法彼亦出家

优陀夷之劝诱

佛成佛后最初之雨安居于仙人堕处度过安居终了施行自恣赴优楼频罗于其处度过三月教化结发行者三兄弟率一千比丘于弗沙月满月之日赴王舍城于其处滞在两个月间至此自出波罗奈以来已五个月寒冷期完全度过而迦留陀夷长老来此已逾七八日之久彼〔长老〕于巴迦那月满月之日思惟「寒季过去已至春之季节诸人刈稻所向任何道路皆通大地掩盖青草森林开放美花道路已可通行此为十力者探视亲族之大好时机」于是彼往世尊之处以六十偈赞誉十力者往故乡都城之行

[P.87]二八九

舍叶求此等果树
今已呈红色
光辉如火焰
大雄尊今乃应分法味时

二九〇

不逾寒与暑     乞食无饥馑
地上草木青     此正为其时

以六十偈十力者赴其故乡之都赞叹其所行

佛赴迦毘罗卫城

于是佛曰「迦留陀夷何故汝如是赞誉旅行」长老「尊师父君净饭大王言欲会汝请师返里探亲以示好意」佛曰「善哉优陀夷我探亲族以示好意汝往告知比丘大众准备返乡之旅」长老言「谨如尊命尊师」于是长老向大众传知佛率央伽摩偈陀之良家子弟一万人住迦毘罗卫者一万人共二万漏尽比丘由王舍城出發日行一由旬由王舍城至迦毘罗卫六十由旬将于两个月中到达出为不急之旅

净饭大王之供养

长老思念「世尊出發之事当告于王」彼升入空中出现于王之宫殿王见长老大喜招以高贵之座席王自调种种美味食物施盛于长老之钵长老起立作欲行状王曰「汝就座进食」长老言「予思欲往佛所谒佛」王曰「佛在何处」长老言「大王佛为会见王率二万比丘众于旅行途中」王心甚喜云「汝且进食予为王子之至都之前由此处运到食物」长老承诺王供养长老王以香粉薰香于钵盛最美味之食物谓曰「请献与如来」交付长老之手长老于众人之前投钵于空中然后自己升入空中携食物而来交与佛手佛受[P.88]而食之于是长老日日运来佛始终食王所献之食物长老每当食事终了谓曰「今日佛将至附近今日佛将至附近」并说述与佛德相应之话使王族于尚未见佛之间对佛怀信仰之念是故佛曰「我比丘弟子中能广招在家信者之第一人即迦留陀夷是也」佛使彼立第一位

释族之迎佛

不久佛至释族人等思见此亲族之长老均来集会研钻协议以世尊住处之预备地尼拘律释家游园称为最好之居地并于其处调整一切之准备人人手执香花出迎以一切盛装之小男儿女儿为先导其次为王家之子女其次为释迦族人等献香花粉香等导引世尊入尼拘律游园佛于此处由二万漏尽比丘围绕至于所设美丽之华座

释族惊奇瑞

元来释族具高慢不逊之性质彼等思惟「悉达太子较我等年少为我等弟为我等甥为我等子为我等孙」彼等向年少王子等云「汝等拜佛我等坐于汝等之后」于是彼等坐而不拜佛知其意佛思「我之亲族不拜予将使彼等礼拜」佛入神通足定由定中出升入空中由彼等头上落下尘土如前在犍咜庵罗树下所现相同之二神通王见此奇瑞云「世尊汝于降诞时为拜黑执天仙之足伴至其侧反之予见汝之足反落于婆罗门之头上于是予拜汝之足此为予第一之礼拜又于莳种式之日汝坐于阎浮树之荫所设卧榻之上而阎浮树之树影静止予见之向汝之足礼拜此为予第二次之礼拜今予见前此未曾见之奇瑞予今更又拜汝之足此为予第三次之礼拜」如是王拜世尊于是不拜世尊之释族无一人不向佛各各礼拜如是世尊使亲族礼拜由空中降下著于设席

毘输安呾啰王子本生谭

世尊就座亲族来集达最高潮彼等皆心注于一点而坐尔后大云群出降莲叶雨出铜色水妙音降落思欲濡雨之人则降落于其身对不欲濡雨之人则一滴亦不沾身释族人等相顾语曰「此实不可思议实为稀[P.89]」佛曰「予之亲族得受莲叶之雨非自今日始昔日亦有降注之事」为说明此意义当于毘输安呾啰王子本生谭(故事第五四七)中详述闻佛说法后诸人皆由座起立礼佛而去王与大臣任何一人皆思「请受予等家之供养」故不离去

迦毘罗卫之行乞

翌日佛率二万比丘于迦毘罗卫城各处托钵然无一人招待亦无一人接钵佛立于城门席居之上思惟「昔日诸佛于自己故乡之都如何行乞耶不依顺序唯巡回于权威诸人之家耶抑向各户顺次行乞耶」继而佛知凡每一佛无一不依顺序行乞者佛思「我亦必须依此传统习惯我之弟子等将能傚倣我托钵完成义务」于是彼由住于一端之人家开始次第次第行乞多数大众谓曰「气品高贵之悉达太子步行托钵」于是开二楼三楼乃至以上楼阁之狮子座以见佛就中罗睺罗之母妃思惟「彼高贵之王子于此同一都中具有王者之伟大威光乘金车巡视四方今竟剃落须发身著黄衣手执土器步行托钵予将见其影像如何」于是开狮子窗眺望见佛以种种离欲之相又以其身光之光辉照都之大路周围放一寻之光明饰以三十二种大人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辉映气品高贵佛之尊严彼〔女〕见此开始以「人中狮子」之八偈赞佛

二九一

彼有柔卷发     光滑深碧色
彼有平满额     皎洁似太阳
彼有隆准鼻     高长柔适度
善扩大光明     人中之狮子

〔彼女〕往告王曰「汝之王子步行托钵

净饭大王获二果

王心动转手整衣服怆惶而出阻立于世尊之前王曰[P.90]「尊师何故为使予等怀有耻思何为而步行托钵只为此等比丘不得食物耶汝为何思耶」佛言「大王此为我等之作法」王曰「尊师予等之系统非大选出刹帝利之系统耶此系统中无一步行乞食者」佛言「大王所谓王统乃贵王之系统我等乃为燃灯佛憍陈如佛乃至迦叶佛之佛统此诸佛及其他数千之诸佛亦为行乞依行乞以保生」佛立于街头唱偈

二九二

起勿放逸     修善行法
随法行者     永世乐卧

佛唱此偈终了王即入预流果(初果)

二九三

修善行法     勿修恶法
随法行者     永世乐卧

闻此偈后王即入一来果(二果)尔后王闻大护法本生谭(故事第三五八四四七)入不还果临终之时卧于白伞之下荣耀之卧榻达阿罗汉果如是王不须住森林中精励勤修而得圣果

罗睺罗母之拜佛

王达预流果后取世尊之钵招世尊与比丘众至大宫殿以上味之软硬食物供养食事终了后宫诸人皆出拜世尊唯罗睺罗之母〔妃〕不出侍女等虽向彼女劝告「请向气品高贵之王子礼拜」然彼女不往曰「若于我有德者王子应自来我处来时我当礼拜」王持佛之钵与二位上首弟子入王女之寝殿曰「王女随心礼拜汝等从傍不可言语」佛著所设之座彼女急出捉佛之足踝头擦佛之足甲随心而拜于是王就王女对世尊怀极大之爱情与其德性为如次[P.91]之谈话「尊师我女(王子妃)闻汝身著黄色之衣自此以来彼女亦为黄衣之人闻汝日取一食彼女亦为一食知汝废大卧榻彼女则卧于碎布所作之卧榻知汝不用花环香等彼女亦皆不用予之亲族等致书彼女谓『自愿奉养』然彼女不会见任何亲族一人世尊予女具如是之德性」佛曰「大王今王女知识十分睿智發达有王保护善守其身无何不思议处此人昔日智识尚未十分發达之时无谁保护步行于山麓而亦善守其身」佛语月紧那罗本生谭(故事第四八五)起座而离去

难陀之出家

第二日难陀王子行即位式新殿初入式及婚礼式时佛来其家交钵与王子思欲使彼出家为唱祝咒由座起立而去其妃国美见王子随佛而去谓曰「王子殿下汝须速归」彼女延首而待但彼不敢向世尊言「请受取钵去」如是随往精舍而来彼虽不愿但世尊仍使其出家如此世尊来至迦毘罗卫都城第三日难陀亦为世尊度之出家

罗睺罗之出家

第七日罗睺罗之母〔妃〕为王子罗睺罗著饰伴往世尊之侧彼女「王子汝观有二万沙门相伴面黄金色如梵天姿之沙门乃汝之父君彼有无数积蓄之宝为出家而不稍顾汝往彼处声言『父亲予为王子罗睺罗行灌顶式后予为转轮王因宝为必要请与予宝子乃父之财产之主请予我以王家之财产』」于是王子往世尊之侧对父感得爱情大为欢喜曰「沙门借汝之福荫大为爽快」王子言与自己相应之事而立其傍世尊食毕起座即行离去王子续云「沙门与我王家之财产沙门予我王家之财产」彼随世尊之后而来世尊亦不令王子归去王子亦与随侍人等随世尊同行而不能归去如是王子与世尊同入园[P.92]世尊思惟「此子欲父之宝彼受轮回惹起苦患予将使其于菩提道场得七种贵重之宝使彼成为由出世之亲让渡财产之主」于是招具寿舍利弗近前曰「舍利弗汝可使此王子出家」王子出家大王倍增苦恼大王难耐苦痛王向世尊言曰「愿乞世尊如无父母许可勿使其子出家」王求佛承诺佛即与王以承诺

净饭大王获不还果

翌日佛于王宫中摄取朝食退坐一隅王曰「尊师汝为苦行时一天人来予之所告曰『汝之王子已死』予不信其语『予之王子未达菩提不能死亡』予与斥退」佛曰「昔我虽示汝以骨云汝王子已死汝犹不信而今又如何能信」佛为说明此意为说大护法本生谭(故事第四四七)说此话将终王即入不还果如是佛使父成就三果率比丘众再还王舍城处于寒林之中

给孤独长者

尔时有居士给孤独载五百辆车之物品往王舍城亲友长者之宅于彼处闻佛世尊出世某日清晨甚早天人等以力开门得入诣佛之处听法入预流果

祇园精舍之建立

第二日向佛及比丘众行大施舍得佛承诺于舍卫城招待奉佛归途中四十五由旬间各施一万两每一由旬建一精舍于祇园各方隅布金以一亿八千万两收购起动工事彼为十力者于中央构筑香室(佛之房室)环绕香室为八十位大长老各別室又有一重壁二重壁绘白鸟鹑鸟之长室无顶之棚舍其他坐卧处莲池经行处夜间居住场所昼间居住场所等费金一亿八千万两于适于住居之土地上建立华美之精舍派遣使者乞请十力者前来佛闻使者之传信率比丘大众离王舍城次第行进到达舍卫城内

佛入祇园精舍

一方大长者查精舍落成庆典之准备于如来入祇园之日使男[P.93]子著各类之饰与五百少年等共同出迎男子与少年等手执醒目之五百种五色布幢为十力者之最先导其后由大善贤小善贤二长者之女与五百少女等续持满水之瓶其后为长者盛装之妻由五百妇女相随各各手执满盛食物之钵最后为大长者自身著新衣与五百长者同立于世尊之前方世尊使此信士男子先行彼由诸大比丘众围绕以身光照耀林园内部如黄金染为薄赤之色以无限佛之威力以无比伦之佛祥福入于祇园精舍给孤独长者问佛「尊师此精舍如何」佛言「善哉居士请为现在世及未来世比丘众之布施」长者「谨如尊命尊师」长者取金瓶以水澡十力者之手为献辞曰「此祇园精舍捧献佛与现在世及未来世之四方比丘众」佛受精舍述谢辞并述施此精舍之功德

二九四

人得避寒暑     亦可避猛兽
蛇蚊皆可避     又可避冷雨

二九五

烈风热来避     入定为禅观
保护与安宁     精舍施僧伽
施舍最第一     为佛所称赞

二九六

己知大利益     是为贤智人
乐构此精舍     其处住多闻

二九七

〔布施〕以信心     饮料与食物
衣服坐卧具     应施直心人

[P.94]二九八

彼等为此人     为说除苦法
此处彼知法     无漏般涅槃

精舍落成之庆赞

给孤独长者由第二日开始为落成之庆祝毘舍佉(信士女)为楼台之祝贺四个月终了而给孤独长者精舍落成之庆典继续九个月间此庆赞共费黄金一亿八千万两如是此一精舍合计共费金五亿四千万两之宝

过去大精舍之建立

昔日毘婆尸佛时有普纳巴斯密陀长者敷金瓦求买土地于彼处建一由旬之僧伽蓝尸弃佛之时有锡利瓦多长者敷金板求买土地于其处建三伽乌达之僧伽蓝毘舍浮佛之时有苏提亚长者摆列金象之足求买土地于彼处建立半由旬之僧伽蓝拘留孙佛之时有阿周陀长者敷金瓦求买土地于彼处建一伽乌达之僧伽蓝拘那含牟尼佛之时有乌伽长者摆列金龟买取土地于彼处建半伽乌达之僧伽蓝迦叶佛之时有苏曼伽拉长者以敷金瓦买取林园于彼处建十六伽利萨(面积)之僧伽蓝而我世尊之时有给孤独长者敷一千万之迦利沙波拏(金币)求买林园于彼处建十八伽利萨之僧伽蓝此皆为不弃一切诸佛之场所

以上佛于大菩提道场达一切智后至就大般涅槃床之间为佛在处之话此谓之近因缘谭一切本生谭将准此以为说明

——因缘谭终——


校注

薄伽梵(Bhagavant)普通译为世尊Bhaga 即幸运有吉祥之意因此译为「具福」或「具吉祥」亦为允当 由第三偈之除去诸障碍可与相隔第四九偈之第一〇一一偈之说互相连络第五偈为佛于其久远前生如此古话所述之行事成就菩提之资粮第六偈为佛灭后结集者结集此因缘古话而为本生经第七九偈为述说大寺三长老比丘向本经著释者佛音乞求释义 由人决心将来成佛至成佛之间名其人为大士或菩萨此间必须彻底修行十种波罗蜜修行终了即得菩提而为觉者(佛)此即谓之成就菩提之资粮 结集为 saṅgiti 之译语 化地部(Mahiṁisāsaka 弥沙塞)为小乘二十部之一派为由上座部分出者 大寺住者(Mahāvihāravāsin)为锡兰三分派之一派此一著释为由西元四一二年至四三四年间著者居住于锡兰阿努拉达布拉(Anurādha-pura)城之大寺精舍时所著 佛种姓经(Buddhavaṁsa)经藏五部中小部经典之一部书写过去二十八佛之事迹 十种之声如第一三偈所说象声马声车音小鼓铙钹铜锣及第十饮食招客之声 三种之火即贪嗔痴三毒烦恼譬喻为火 「五种之不便」地面坚硬凹凸场中有树木矮树覆盖过于狭窄过于广阔 「八种之便利」不取财物适于托钵依托钵安稳得食王家压制人民而得财托钵者不扰人民不欲求他人之助无盗贼夺物之虞不亲近国王大臣四方皆无障碍此等亦谓沙门之乐 「九种之不便」价高他人所造用之易污污而须加洗染用久须加补缀难再求得不适于苦行出家者为外敌同受之物须当心不为其取去为用以饰身携带旅行担心为行李之运载 「十二种便利」价廉且甚适当自手得造用之难污洗濯便利用久无须缝纫再求容易造得适于苦行出家者外敌取之无益用之不为饰身著之轻便衣服受用少起欲心一一造树皮衣正当无过一二一旦失去亦无可惜之心 「树叶家屋」并非粗糙之小屋乃行者住家之总称其八种不便为多费手续集合资材之建造树叶土剥落须再复元不断修理坐卧适于老人但于非时而起者心不能住一境且又不能不起防止寒热而使身体虚弱入住者可行多类之恶事覆藏招致非难起执著为自己之物成为有家之第二人与虱油虫壁虎等同居一处成为与极多数者同居 「十种之便利」手续少唯往行处少见烦扰无须费心看顾拂不拂扫皆乐用其处无须非起不可无覆藏可咎之事因于此处为恶者甚觉可耻与屋外相同无遮身体之物无执著之事弃屋内生活之爱著心无多人共住云「此予之家汝可请出」之驱逐事住者愉快树下坐卧之处到处容易获得故无惜心 曼陀罗(Mandārava)译为圆华适意华珊瑚树花 昼度树(Pāricchattaka)音译跛里耶多罗迦波利质多罗意译为昼度天游为忉利天中第一树之名 瞻波(Campaka)译为占婆金色花黄花为白黄色具有香气之花 娑喇喇(Salala)香花之一种 尼泊(Nīpa)阿输迦花(无忧树花)之一种 那迦(Nāga)译为龙此处为龙树花之意 奔那迦(Punnāga)又译芬那迦花亦名龙树花 启他佳(Ketaka)为香花之一种 「八法」请參照第九偈 大世界 Cakkavāla 为铁围山之原语指四大洲及其周围大海所围绕之连峙山脉亦为指依此山脉所围绕之世界故此译为「大世界」 动作(iriyāpatha)通常译为四威仪谓行住坐卧四种之动作 那由他(Nahuta)一千万之四乘幂即于一之后附二十八数之零 由旬(Yojana)约为九哩 原典 Sadā 为「常」之意乃 Tadā(尔时)之误异本有为后者 罗睺(Rāhu)为阿修罗王之一往昔之人信日蚀月蚀乃阿修罗王吞日月 解脱(paṭasambhidā)普通是指四无碍辩即为 attha 义(意义)dhamma 法(道理条件)nirutti 语(语法)及 paṭibhāna 智(才智)四者增一则译为法乐说四者 等至(Samāpatti)为一种禅观此有四色界(四禅)及四无色界八种即所谓八定 三明(Vijjā)为宿住智证明(知过去事之智)生死智证明(知有情生死之智)漏尽智证明(烦恼漏尽之智) 六神通(Abhiññā)为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善慧乃燃灯之父 转轮王(Cakkavati)「转车轮者」之意以普行發布命令如转车轮之意而名一般相信其所投之轮宝(武器)能治理转去复又还来之范围故谓之转轮王或转轮圣王此有统治四洲即全世界者有支配其中一洲者及支酬洲之一部者三种彼「正当平等治国」「胜此世界无刑罚兵戈依法导民」为行理想政治之王者常与佛并举凡转轮圣王出于世间必定成佛 法句经释义第一卷第四卷所出之偈 棚舍(Maṇḍapa)为祭祀与供养之时所建一时之坛场柱与柱上有所装饰但无屋顶 徧处定(Kasiṇa)观法之一种十徧处定又名十「一切处」为一即一切之观法作为对象所观之物有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十种作此观法时须要在石板或地面平坦之处此谓徧处定之道场(Kasiṇamaṇḍala) 安玛那斗量之名约当十斗 伽瓦巴那梵语伽鲁而亚巴那金银货之名 灭尽定(Nirodhasamapātti)又称灭受想定(Saññāvedayitanirodha)属第五禅定入此定者一切精神活动陷于停止状态恰如死去唯有寿暖二者与死之状态相异圣者七日间能入此定 參照前第六九偈 參照前第一二六偈 五无间即五逆罪杀父杀母害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大品五之一三之一二 一伽乌达为四分之一由旬 六分(Chalaṅgavā)为由 Cha+aṅga+vant 之语而来为有「六种支分」之意此六种支分杜瓦与渥伦二人均解释为六种感官之意译为「制六感」然此六支乃指吠陀之六分仪轨(Kappa)文法(vyākaraṇa)语源(Nirutti)音韵(Sikkhā)诗法(Chanda)天文(Jotisattha) 案陀罗人谓为乐师 此处有关 Nibbāyati 与 Nibbuta 两语应须注意此为语言上之游戏在言此之前应须注意次之三梵语1. nir+√vā(吹消)由此语而生出 Nirvāṇa(涅槃)之语2. nir+√vṛ(乐满足感觉幸福)=Nirvita(满足幸福和平)3. ni+√vṛ(围防)=Nivṛta(包围覆盖防止)今本文中之 Nibbāyati 为 1 之被动词(主动词 Nibbāti)Nibbuta 与 1, 2 或 3 相关连即可见为此各语之过去被动分词奇尔达斯谓 Nibbuta 代表 1 与 2即具有 1 nir+√vā 之过去被动分词(消灭)之意2 mir+√vṛ 之过去被动分词(受乐被幸幸福和平)之意瓦伦之意大致与此相同即混杂 1 与 2 而作成一种双关之戏语最近由巴利原典刊行会(Pali text Society)出版之巴利英语辞典之解释稍有不同然吾等以以上之解释为正且认为十分正确而应加以言及之因此枳萨憍昙弥所云为 2 之意义(幸福之意)而菩萨则视作 1 之意义(消归寂静得安静)可作以上等义之解释 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为宇宙全体之意 巴利洽他伽为忉利天上之花 由犍陀罗为须弥七金山之一 乌萨巴为一百四十肘一肘为一尺八寸一乌萨巴约当二百五十二尺 法句经第一五三偈长老偈第一八三偈 法句经第一五四偈长老偈第一八四偈 阇利王子罽拏延王女曼提妃之事见史话第五四七參照 阇利王子罽拏延王女曼提妃之事见史话第五四七參照 阇利王子罽拏延王女曼提妃之事见史话第五四七參照 法句经第一七九偈 法句经第一八〇偈 阴历一个月为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分为两部前半由朔至十五日(满月之日)谓之白分(Sukkabakkha)后半即由满月之翌日至三十日或二十九日(月晦之日)谓之黑分(Kaṇhapakkha)每分月之五日白分当阴历五日黑分当阴历二十日此处于前有「后之阿沙陀星相合时」当为同月之黑分因此分月之五日与阴历二十日相当 原典此经经名为 Ananta 系 Anatta 之误此在锡兰文字之抄本nt 与 tt 易生错误由此而来之误 迦留陀夷(Kāḷudāyi)本名优陀夷(Udāyi)因其容貌黑色彼呼为迦留陀夷次项參照 佛开悟于阿沙陀月之十五日然后赴波罗奈附近之鹿野苑于此处为三个月间之安居至阿湿婆阇月中旬离鹿野苑赴优楼频罗教化三迦叶历时三个月此如本文中所述应为弗沙月之中旬于是月满月之日赴王舍城于其处度过两个月自成道以来至此已经过七个月过波迦那月中旬寒季已了热季开始此处所谓寒期热季乃分一年为寒湿热三个季节一年分为六期巴迦那月为春之初期 见长老偈第五二七偈 法句经第一六八偈 法句经第一六九偈
[A1] 序偈【CB】[-]【南传】
[A2] [-]【CB】序偈【南传】
[A3] 波【CB】婆【南传】
[A4] 南传大藏经此处注标有误今予以修订为[*]
[A5] 南传大藏经此处注标有误今予以修订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本生经(卷1)
关闭
本生经(卷1)
关闭
本生经(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