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71]第三篇

第一章 思惟品

二五一 思惟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厌出家比丘所作之谈话彼为住于舍卫城内某良家之子归依佛法而出家某日彼于舍卫城中巡回托钵见一装饰美丽之妇人起爱执之心心情不快而漫步

师尊等见之问其不快之理由知彼欲思还俗「法友佛为爱欲及其他烦恼所恼者除去烦恼说四谛之教导致预流果及其他可伴汝往佛所」于是来至佛所佛曰「汝等比丘何故伴来厌出家之比丘」比丘以其由白佛佛问「比丘所云厌出家之事真实耶」云「真实」问「如何耶」彼于其处说其理由

佛对彼曰「比丘所谓妇人者昔以禅定之力断尽烦恼清净之人尚起烦恼况汝空虚之人如何不起烦恼清净之人一起烦恼世誉至高之人则名誉坠落[P.272]而不清净之人更无足论矣摇动须弥山之风无不摇动古草之伞此一烦恼即使坐菩提道场开悟之人尚且不免动摇汝又如何不为所动」佛为应所求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有八亿财之婆罗门大家达成年后往得叉尸罗学所有学艺归至波罗奈娶妻两亲亡故营死后之哀吊看守多金彼思「此宝今在此处但作出宝物之人已不生存」心情悲痛身体流汗彼长期为家庭生活后与人多财弃浮世之欲抛弃亲族人等入雪山地方于适合己意之土地上葺建一树叶小屋抱拾取落物主义食森林中树根及种种果物以维持生命不久即得神通与禅定思久享禅定之乐「行往人住之里摄取盐味及酸味如此予之身体可以健强又能运动他人向如予之德行高者施舍及礼拜将可往生天人世界」于是彼由雪山降下次第游行于太阳没时到达波罗奈城探求宿所见国王之御苑彼思「此处适宜于单独坐禅」于是入于御苑坐一树下耽于禅定之乐而过夜

翌日打扮身体午前整发及著羚羊之皮衣携托钵之器制心及诸根具威[P.273]只见身前六尺之处以殊胜之姿具备美之焦点惹人注目入于都中为托钵而到处行走抵达王宫门前斯时国王正在大高台上散步由窗间见菩萨具有威仪国王自思「若世间有安静之道不可无此人之身」于是命一大臣「伴彼行者前来」大臣前往取托钵之器「尊师国王召汝」菩萨云「大功德主王不知我」「如是尊师待我归来请待此处」大臣向王申述此事王命大臣「从无行者来我宫中汝往伴彼前来」王并自窗中伸手召唤「尊师可来我处

菩萨向大臣之手交与托钵之器登大高台之上王礼拜菩萨使坐玉座之上自为调粥及以硬食供养食事已毕开始询问王依菩萨之对答间愈益对彼信仰礼拜「尊师现住何处由何处而来」「大王予住雪山地方由雪山地方而来」王次又云「因何缘故」「大王大雨降时须得定住之所」「如此尊师可住苑中四事品物汝勿忧心予将行生入天人世界之助力与善业」王与菩萨约束朝食终了即与菩萨共往御苑以树叶葺建小屋作经行场所及昼夜住处调配出家用之一切道具「请尊师居住快乐」王语毕交代守苑之人而去

[P.274]菩萨尔后十二年间住于其处某时国境地方乱起王思前往镇压呼妃至曰「我妃予或汝必须留于都中」妃曰「是何缘故请王示知」「我妃因彼高德行者在此」妃「如彼之事我将十分留意有关师之琐事予可为之代劳王可放心出發」国王出發之后妃如前之恭仕菩萨

王去之后菩萨于自己洽意之时常时前来入于宫中进食某日菩萨来时甚迟妃调配所有软硬食物进行沐浴然后著饰预备低榻以待菩萨到来而妃则随意著薰香之下衣卧于其处菩萨计时携托钵之器由空中飞至来至大窗入口之处妃闻彼皮衣之声急速起立落下黄色之香衣菩萨不制六根见其隐处而生迷惑尔时用禅定之力抑制但烦恼恰如箱中之毒蛇竖起镰首又如橡树为刃物所伤烦恼生起失去禅定之力六根污染菩萨如同失翼之鸟彼已不能如以前[P.275]坐而进食妃于是为彼将软硬食物纳入器中菩萨以前食事终了时皆由窗飞出行于空中此日不能如是携食物由大阶梯下来往苑中而去妃亦知彼相思于己之事彼归御苑不为食事放钵于寝台之下思妃之美手美足腰之周围股之形状口發呓语七日之间倒卧食物腐败集满青蝇

国王于国境地方镇乱归来施庄饰巡视都中入于王宫之中王思「欲见菩萨」来到苑内见道院荒芜之状「彼或往他处而去矣」王边言边行开启草舍之门口入内见彼卧处王思「彼必何处不适」抛弃腐败之食物整理草舍王问曰「尊师何处不适」菩萨「大王予被刺伤」国王自思「予之敌人不能奈何于我今欲削弱我所重视之人而来刺伤」于是翻转行者身体探索被刺之所但不见伤王问「尊师何处被刺」菩萨「予非由他物所刺乃自刺自胸」菩萨起立著座唱如下之偈

予为贪欲所洗浴     想像思惟所研磨
非为有饰吉祥物     亦非作箭之箭师

非为耳内插真珠     亦非孔雀羽饰者
予之全身为所烧     为此烧物刺我胸

[P.276]

予之血流出     但不见伤痕
失去心之诚     此予自招苦

如此菩萨唱此三偈为国王说法使王出草舍之外菩萨为观法之预备修行再得一度失去之禅定出草舍之外坐于空中与国王以训诫告王曰「大王予将归雪山地方」王云「尊师不可前往」王虽作是说「大王予住此处出此不祥之事予不能住于此处」菩萨不以国王之愿为意升入空中赴雪山地方终生居于其处为生梵天界之身

[P.277]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厌出家之比丘入阿罗汉果有者达预流果有者达一来果有者达不还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国王是阿难行者即是我

二五二 一握胡麻本生谭

〔菩萨=阿阇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一易怒比丘所作之谈话彼比丘实易怒甚不稳〔静〕彼稍受〔人〕言即显示忿怒憎恶与不满

比丘等于法堂中作如下之议论「诸位法友某比丘易怒颇为不稳恰如投入灶中之盐沸然之状如此向无嗔恚为〔本质〕之宗教出家一旦發怒而不能抑制」佛闻其语遣一比丘唤彼比丘而问曰「比丘尔易怒之事真实耶」「世尊实为真实」佛云「汝等比丘此〔比丘〕易怒非自今日始昔日亦同样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有名梵与王子之王子昔日诸王纵然于自己城下虽有世间有名之阿阇梨居住「然而为抑制王子等高慢尊大使之耐寒暑通晓世道」更为己之王子等学艺熟练通达将之派遣至远方国外因此国王唤十六岁之王子至其前与以单底之靴树叶制之遮日伞一千金币「汝可往[P.278]得叉尸罗修习学艺」王送王子出宫王子「谨遵父命」与父母告別登上旅程

不久抵达得叉尸罗往访阿阇梨之宅阿阇梨已为青年婆罗门等讲义完毕起座于家之门口经行时王子到著其家伫立其所彼见阿阇梨立即脱靴折伞向阿阇梨敬礼毕立于〔一方〕阿阇梨知彼之疲劳对此新来者颇加怜悯

王子食事毕暂休息后往阿阇梨前敬礼侍立阿阇梨「由何处来」王子「由波罗奈」阿阇梨「汝为谁之子」王子「波罗奈王之子」阿阇梨「为何而来」王子「为修习学艺」阿阇梨「向阿阇梨之谢礼持来否抑或为随身侍耶」王子「向阿阇梨之谢礼已持来」王子持出千枚〔货币〕钱袋放置于阿阇梨之足前向师敬礼所谓随身侍昼间为阿阇梨听用夜间修习学艺而向阿阇梨出谢礼者则在其家如同长男只修学艺因此阿阇梨亦日夜稳静教授王子修习学艺

王子于就学中之某日与阿阇梨一同前往入浴彼时有一老婆准备于〔天日〕之下扩晒白胡麻坐而看守王子见白胡麻时欲食遂取一握之胡麻食之老婆自思「此辈必系饿急」不语而默然听之王子翌日又于彼时同样为之彼女亦复不言何事彼于第三日亦为此同样之事尔时老婆自思「有名之阿阇梨使诸弟子来予[P.279]处掠夺」于是举双手高声叹叫阿阇梨向后转问「婆婆何故」老婆「先生汝之弟子今日食我白胡麻一握昨日亦一握前日亦一握如此食之予物岂非尽失」阿阇梨「婆婆勿忧予将付汝代价」老婆「先生予不需金望此青年勿再为此事希与教之」阿阇梨「如此婆婆善为看守」于是使二青年捕捉王子双手用竹棍击打王子之背三次「如此之事再不可为」王子向阿阇梨發怒眼中充血由头至足睨视不已阿阇梨知王子發怒

王子热心用功成就学艺后自思「予必杀此人〔阿阇梨〕」彼心中秘记阿阇梨所犯之罪归国之际向阿阇梨敬礼「阿阇梨予如于波罗奈继承王位必遣使者来师前彼时望师前来」王子恳切寄语约束出發而去

彼到著波罗奈后谒见父母禀告学艺之事王思「因长生故予能再见予子〔出世〕于予有生之年愿见其为王之尊严」王使王子登上王位彼于享受王尊严之间追忆阿阇梨所犯之罪燃起嗔恚之火自思「我将杀彼」为唤阿阇梨前来派遣使者前往阿阇梨自思「于青年时彼〔王〕不能宥我」于是不行于王达中年之时彼思「今王能宥我」于是出發来至王宫立于宫门曰「得叉尸罗阿阇梨求见」传禀于王

王喜呼婆罗门使入来至王前谒见王怒眼中充血王呼大臣曰「予友[P.280]为阿阇梨所打之处至今犹痛阿阇梨彼额现死〔相〕『自己将死』而来今日彼将无命」于是唱初之二偈

今我犹思起     为一握胡麻
彼捕我之腕     以棒打我背

汝不乐此生     婆罗门何故汝来此
汝捕我腕者     三度打我者

如此告彼以死威胁闻王之言终了阿阇梨唱第三之偈

下贱之所作     圣者以笞制
为教不为恨     贤者应斯知

[P.281]「因此大王汝自身应如是知于如是之时怀恨实是正理之外大王汝身若不受我如斯之教经时日久则菓子砂糖及种种果物均将取得惑溺于盗行逐渐成为窃盗抢劫强盗等行为王之长时为盗贼赃物一同捕至王前之同时王云『速退对彼罪课以相当之刑罚』汝身受王之所罚遇忧患之事然则[P.282]汝今由何处得如此光荣之身汝身得此主权非我之所为耶」如此阿阇梨说服国王围绕侍立之大臣等闻彼之言皆云「帝王此主权实一方依阿阇梨之恩荫所致」于此一刹那王体会阿阇梨之美德「阿阇梨所有统治权奉献与汝请汝接受王国」阿阇梨云「大王予不望王国」加以固辞王遣使者往得叉尸罗迎来阿阇梨之妻子而后以阿阇梨为司祭官附与大权崇立如父之地位王从彼之谏言为布施等之净业得成赴天上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易怒比丘得不还果多数之人成为预流一来不还佛云「尔时之王是易怒比丘阿阇梨即是我

二五三 宝珠颈龙王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阿罗毘郊外阿伽罗婆寺时对僧房建立规则所作之谈话实则住在阿罗毘之托钵僧等因建立僧房而云此等语「请出人请提供助手」专心于行乞劝进为行乞劝进所恼诸人见比丘等或惊或恐或逃

某时尊者大迦叶来阿罗毘行乞人人见长老前来亦同样如前逃去彼食后由行乞归来呼比丘等问曰「诸位法友以前此阿罗毘得食容易今如何得食困难」尊者闻其原因后于世尊来阿罗毘住在阿伽罗婆寺时往诣世尊之所申述此[P.283]因此佛集比丘众问住在阿罗毘比丘等曰「汝等比丘汝等依行乞建立僧房之事为真实耶」比丘答「世尊是乃真实」佛责比丘等云「汝等比丘此种行乞即令充满七宝住于龙宫之龙王亦不喜好何况向欲得一钱之人等恰似由石中取肉时之难」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生于大富豪婆罗门之家庭彼于能巡回走路之时另他有德者由母胎中出生彼等兄弟二人达成年后对父母之死起悲哀心隐遁于恒河岸边结草庵而住兄之庵在恒河上流弟之庵在恒河下流

某日有一名宝珠颈龙王由栖家外出化作婆罗门状于恒河岸边游步往弟之庵处寒坐于一方彼等互相交谈甚为亲密彼此不能舍离宝珠颈屡次前来行者(弟)之前坐而闲谈临行时对行者表示爱著现出自己之姿将行者盘围抱住载于龙头大镰首之上偎依不久后除去爱著之身解开〔卷曲〕与行者寒归还自己栖所行者对彼恐怖瘠衰可哀颜面褪为黄色筋脉出现于身体之表面

某日彼来至兄前尔时兄问彼曰「汝如何如此瘠衰可哀颜色渐次褪黄[P.284]脉出现身体表面」其弟告彼發生之事「予兄汝意云何汝对彼龙之来喜与不喜」兄「予不喜」兄又问曰「彼龙来汝所时著何庄饰」弟「彼有摩尼宝」兄「汝于彼龙来汝之所未坐之间向彼乞求『请与我摩尼』于是彼龙必不再盘围汝而去翌日汝立于庵之门口俟龙爬来之时向彼再乞摩尼第三日汝于恒河岸边俟龙将出水时向彼再乞于是彼将不再来」行者〔弟〕答「谨遵兄命」回归自己草庵翌日龙来将立起之间弟云「请与汝身摩尼之饰与我」于是龙不坐而走去其后第二日弟立于庵之门口当龙爬行而来之时向彼云「昨日汝未以摩尼宝与我今日予必获得」于是龙不入庵而逃去第三日龙将由水出时弟向彼云「今日为予向汝乞愿之第三日此次汝必予我摩尼宝」龙王立于水中拒绝行者唱如下之二偈

我得许多丰饶食     皆为此一摩尼出
恳切乞愿不与汝     我再不来汝之庵

如持光辉剑青年     乞此宝石汝胁我
恳切乞愿不与汝     我再不来汝之庵

[P.285]斯言终后彼龙王潜入水中往自己之龙宫再不复返而行者不见彼美丽之龙王益形瘠衰可哀渐次褪为黄色筋脉现于身体表面尔时兄之行者前来「见弟之容姿」见弟益为形现黄色「何以汝益形见黄」弟答「因不见彼之美龙」兄闻之自思「此行者与龙王不能相离」于是唱第三之偈

勿愿汝所望之宝     为此多求存憎恶
龙为行者乞摩尼     尔来彼不现而去

[P.286]斯云终后「此后汝勿再悲」兄加以慰借归自己之庵而去其后彼等兄弟二人均得神通而解脱得生梵天界中

结分

佛云「汝等比丘如是住于满七宝龙宫之龙尚不喜恳切求愿更何况为人间」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弟是阿难其兄实即是我

二五四 糠腹辛头马本生谭

〔菩萨=伯乐〕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长老舍利弗所作之谈话某时等正觉者于舍卫城住雨安居游行终了再归时诸人自思「予等应欢待客僧」于是向以佛为上首之僧团布施精舍中之传法僧往各处每数人比丘各依其希望分与布施之物

尔时有一贫穷老婆唯准备一人之份中午之时各人向比丘分配施物派送完毕贫婆来至传法僧之前云「请为我分配一人比丘之施物」彼云「所有比丘皆已分配完毕今只长老舍利弗居于精舍汝可分与长老」彼女云「谨遵台命」心甚满足立于祇园精舍门首于长老来时敬礼由彼之手中取钵导至家中供设座席

「实则为一老婆法将〔舍利弗〕于其家被供设座席」此一风声为多数诚笃信心之人所闻就中拘萨罗国波斯匿王闻得其事王曰「我应向奉侍尊者之〔老婆〕[P.287]使著此衣服使用此等金币以作对长老之飨应」于是将衣服与一千〔金币之钱袋〕一同放入充满食物之器内送与彼女而如王之所为有给孤独小给孤独及大优婆塞卫萨伽亦各有赠送又其他诸人各应自己财力赠送百二百之金币如此唯一日间老婆得〔财富〕十万长老啜彼女所与之粥食彼女所作之饭食表谢意后使彼女得预流果回归精舍

法堂中比丘等就长老之美德开始作如下之议论「诸位法友法将〔舍利弗〕救老婆于贫困为后援者而由彼女所与之食物不厌而食」佛适出于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等云「如是如是之语」佛云「汝等比丘舍利弗为此老婆之后援者非自今日始之事又由彼女与以食物不厌而食亦非自今日始以前亦曾食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于北国之商家居于北国地方之五百伯乐带马来波罗奈贩卖

某伯乐带五百头马向波罗奈之大道而来途中距波罗奈不远处有一街其处尝为大富豪商人所居有大宅邸家族渐次死亡只有老婆一人生存住其宅邸伯乐到达其街「支付宿金」住其宅邸将马系于一隅恰于其日彼之一匹临月牝马产生一仔彼逗留二三日后欲往见王带马出發老婆向彼云「请支付[P.288]宿金」伯乐云「谨遵台命现与支付」老婆云「汝如支付宿金将此马子送我可由宿金中扣除如何」伯乐依其所求而出發老婆对此子马悬念慈爱如对己子与以绞碎炒熟食残饭及草养育此马

其后菩萨〔伯乐〕带同五百头马来时亦宿于老婆之家当众马嗅到由以谷糠为常食之辛头驹马廐之臭味时一匹马亦不入其家因此菩萨问老婆曰「老婆婆汝家有马」老婆「只有一匹马驹予将此一匹驹如同饲育我子」菩萨「老婆婆此马现在何处」老婆「外出漫步」菩萨「何时归来」老婆「恰到归来之时分」菩萨待其驹归来将〔自己〕之马系于外边然后坐下而辛头驹恰于此时漫步归来菩萨观看谷糠腹之辛头驹计其诸相自思「此一辛头马有无限之价值予付老婆以代价将其带走」辛头马进入家中自己之马廐一刹那间他之诸马亦均进入此家

菩萨逗留二三日喜爱马于出發时曰「老婆婆予付代价请将此驹予我」老婆「汝何出此言使我卖子」菩萨「老婆婆汝其食何物而养育」老婆「予[P.289]使其食饭炒饭残饭及草而养育」菩萨「彼入我手使食美味廐张天幕地敷毛毡」老婆「汝能如此则予子幸福请带其行

于是菩萨将马之四足尾部头部分別计值置与合于六个〔千金币〕钱袋使老婆著新衣付装饰立于辛头驹之前驹开眼见婆而流泪然彼抚马脊背曰「我已得养育金我子汝可去」于是驹即出行

翌日菩萨为驹准备美味之食物自思「予今将试见驹是否真正知自己之力」于桶中注入糠汁与食驹不食糠汁〔示意如言〕「予不食此食物」菩萨为试彼而唱第一之偈

汝食草残饭     汝食粥谷糠
此为汝常食     何以今不食

辛头驹闻后唱次之二偈

种姓与行为     不为人所知
汝大婆罗门     粥谷糠已足

然汝能知我     我为一良马
我来知我力     不食汝谷糠

[P.290]菩萨闻之曰「我为试汝而为此汝勿恼怒」于是以美味使彼食之而后带彼一同前往御苑于一方之侧系五百头马他方之侧以美丽帐幔围绕下敷毛毡上张天幕入辛头驹于内

王来见马问曰「此马何故独离」菩萨「大王如不将辛头马单独离置则此等之马将四散奔逃」王问「辛头驹如是可观耶」菩萨「如是大王」王云「如是予将见其快速」于是菩萨整备其马而乘骑「大王请观」于是逐退诸人于御苑中跑马但见马之连锁围绕之状使御苑全部不见间隙菩萨又云「大王请观辛头驹之速力」再度奔驰使人不能见出马影其次再以红布裹缚马腹而驰则人人只能见有红布而彼马奔驰于市内一庭园之莲池水面越过水面之时蹄之[P.291]尖端无少许湿濡更又乘越莲叶之上时竟无一枝莲叶沉入水中

如是显示此马非常之速力后菩萨下马拍手而伸掌马走近前四足并在一起立于掌上尔时菩萨向王曰「大王依所有方法显示其速力之时即令大海之四周对此马而言亦无所不及」王甚满足与菩萨半分王国为辛头马灌顶称吉祥马彼马受王宠爱并大受尊敬其廐建造之华丽有如王之寝室以四种之香水涂床悬挂薰香多束及花环上方镂以金星之天盖四方围绕华丽之幔帐常点香油之灯大小两便所置有黄金之器彼所食者唯适应王意之食物

而此马到来以来全阎浮洲之主权归属于王王从菩萨之训诫为净布施得生于天上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有者为预流有者为一来有者为不还——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老婆是此老婆辛头马是舍利弗王是阿难伯乐即是我

二五五 鹦鹉本生谭

〔菩萨=鹦鹉〕

[P.292]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过余多食不能消化而死之一比丘所作之谈话如此于彼死时比丘等于法堂中就彼之无德开始议论「诸位法友某比丘不知自己腹之分量过余多食不能消化而死」佛适来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究有何语集于此所」比丘答「如是如是之语」佛云「汝等比丘此者缘过食而死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于雪山地方鹦鹉之胎为住于雪山之山腹连绵至海数千鹦鹉之王彼有一只子鸟彼子鸟成长力强之时菩萨之眼力已弱鹦鹉之速力惊人因此彼等年老之时首先眼力变弱菩萨之子鸟入父母于巢持饵来巢喂养

某日彼向有饵场所行进立于山颠眺望大海發现一岛而彼处有美味金色果实之庵罗林彼于翌日取饵之时飞往庵罗林中落下饮庵罗汁取庵罗果实而归与其父母菩萨食其果实时知味曰「我子此非某岛之庵罗果耶」「唯然吾父」「我子往彼岛之鹦鹉必然寿命不能长保汝不可一次前往」但子鸟不听其言而去

[P.293]某日彼饮大量庵罗汁后取与父母之庵罗果实越海而来时因长途搬运身体疲困丢盹瞌睡将辛苦持来之庵罗果实由口中脱落彼渐渐脱离原来之道路来至水面遂坠入水中为一鱼捕食

于应归来之时而不返菩萨知其「坠海而死」而彼之父母因不得食物亦饥饿而死

结分

佛述此昔日之故事后现成正觉之佛乃唱此偈

鸟之于食     限知分量
长时生活     又养父母

然彼过分     摄受食故
彼不节制     于此沉海

不贪食者     善知分量
不节销沉     节制则无

[P.294]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多人或得预流或得一来或得不还或得阿罗汉——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鹦鹉之子是食不节制比丘鹦鹉之王即是我

二五六 古井本生谭

〔菩萨=商队主〕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居住在舍卫城商人所作之谈话彼等于舍卫城收买商品用车满载后为贩卖而出發时招待如来行大布施归依持戒礼敬佛毕「世尊予等为生意而长途跋涉贩卖商品成功无恙归来时再行问候」于是登上旅程

彼等于困难途中见一古井「此井无水然吾等咽喉甚渴试向下挖掘」于[P.295]挖掘间相继获得量多之铁与琉璃等物彼等喜甚将此等财宝满载车中安全归来抵达舍卫城彼等处理持归之财宝毕招待如来行布施后礼敬坐于一方彼等以自己获得财宝方法向佛告白佛云「汝等优婆塞实为满足其财宝知其分量保存财宝支持生活然昔日有不满足不知分量不从贤者之言丧失生命者」于是佛应彼等请求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商人之家庭达成年后为商队主彼于波罗奈买入商品满载车中与多数商人为伴走上难路其处见一古井彼等商人欲思「饮水」向下挖掘相继获诸多铁等彼等获得诸多财宝然不满足思之「此处必更有美好之物」于是更向深处挖掘

尔时菩萨向彼等云「汝等商人贪欲为灭亡之根本吾等既已获得诸多财宝就此满足勿多下掘」彼等不受菩萨阻止继续挖掘

[P.296]然此井为龙所独占住于井下之龙王自己之栖家破坏于土块尘芥落下时怒起除菩萨外均被龙之鼻息击死而后龙由龙宫出付轭于车上满载财宝协助菩萨心情愉快坐于车上使幼龙曳车伴随菩萨至波罗奈入于家后将财宝依顺序善置然后自己等归于龙宫而去菩萨卖财宝行布施奖励全阎浮洲耕作护戒行布萨临终成生天上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昔日之故事后成正等觉之佛唱以下之偈

古井反覆掘     商人欲饮水
铁铜锡及铅     由井中出现

黄金与白银     真珠与琉璃
彼等犹不满     复更向下掘

火神之蛇恐     以火杀彼等
掘之勿过度     过掘则为恶
掘得诸财宝     过掘后失去

佛述此法语已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龙王是舍利弗商队主即是我

[P.297]二五七 哥玛尼阐陀农夫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智慧之称赞所作之谈话比丘等坐于法堂称赞十力(佛)之智慧「如来有大智多智机智敏智锐智达智其智慧超越天界超越人界」适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今集此处为何语」比丘答「如是如是之语」佛云「汝等比丘如来之智慧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汝等比丘昔日波罗奈国结民王治国时菩萨生于王妃之胎其颜清净如善磨黄金之镜面甚为庄严于彼之命名日尊为镜面王子之名至七岁时父使彼修得三吠陀及于此世间所应为之事遂即亡故大臣等为王举行盛大葬仪行死者供养七日间集于宫廷「王子年幼不能即王位当行试验而后继承」某日庄饰街道准备法庭整顿玉座往王子之前「殿下可登法庭」王子「甚善」多名侍者随侍而行登著玉座王子著座时大臣以两足行路之猿著地理师[P.298]之服伴来法庭「殿下此男于父君大王时为地理师乃一有名之智者能透视地中七罗陀那深处之恶场所王城宫殿之位置皆为此男所定殿下采用此男使之就官」王子由上而下熟视此男王子知「其非人乃为一猿」自思「猿对所造之物皆知破坏但不知思考或制造未被造之物」王对大臣等唱第一之偈

此非造家之名工     此只强欲之皱面
被造之物皆破坏     此为此族之性质

大臣等曰「诚如殿下所言」于是伴猿而去而经一二日后复为其猿著饰伴来法庭「殿下此为父君大王时之司法大臣掌司法之事宜采用此男使执司法之事务」王子熟视此男心知「有心有意者之身毛非如此状无心之此猿不能执司法之事务」于是唱第二之偈

有心者无此身毛     猿非如是鼓舞者
吾父结民王之教     此物何事亦不知

[P.299]大臣等闻此偈曰「诚如殿下之所言」于是伴猿而去而复于某日著饰其猿伴来法庭「殿下此男于父君大王时善仕母于家庭善尊敬老年者宜采用此男」王子熟视彼猿自思「猿心易变不能为如彼之善业」于是唱第三之偈

此者父与母     兄弟姊妹友
不能为养事     十车王之教

大臣等曰「诚如殿下所言」于是伴猿而去皆谓「王子贤明能以治国」菩萨[P.300]即王位使市内敲铜锣云「镜面王之敕令下达

尔来菩萨善于治国彼之善政扩及阎浮洲全体而为示彼之贤德对彼有十四问题提出

牛子马笼细工师     村长娼妇青少女
蛇鹿鹧鸪神与龙     苦行者与婆罗门

于是有如下之连锁故事

当菩萨即王位时有结民王侍仆伽玛尼阐陀者如是思考「此王国将依与〔王子同样〕之少年人而繁荣予已年老将不能奉仕少年王子予将于田舍建立农业生活」彼往离街三由旬某村处居住然彼无作农用之牛彼于两天之时向一友人借两头牛一日中耕作食以粮秣后返牛于持主之家时持主与妻同坐家内进食牛善知己家而入正值牛入之时持主端起食皿其妻则放下食皿伽玛尼阐陀思「彼等不招待自己进食」便未亲手交代牛只而归是夜盗人破牛棚将牛盗走牛之[P.301]持主早晨入牛棚不见其牛知为盗人盗走彼思「伽玛尼阐陀应予赔偿」于是往其住所「君返我牛」伽玛尼「牛非已入汝家耶」持主「然汝亲手交代与我耶」伽玛尼「诚然予未亲自交代」持主「如此此即为使汝见王之使者汝来」于诸人之间举起砂石髑髅碎片及他物「此即使汝见王之使者汝来」伽玛尼闻声「使者」随之而去

于共同伴行往王宫途中来至伽玛尼某友人之村时「予甚饥饿入村进食于食毕之前君在此等候」遂入友人之家然友人不在友人之妻见彼「为君尚无调成之食请少待为汝调制」彼女急行循梯登上米仓不慎落地此时妊娠七月之胎儿流产尔时其夫归来见此「汝打我妻使胎儿流产此即为使汝见王之使者汝来」于是捕彼伴行此后伽玛尼即夹于二男中间而行

此时某村之门前一马夫不能制马马渐次接近彼等奔来马夫见伽玛尼告曰「阐陀伽玛尼伯父请用何物打马制止」伽玛尼手握一石投掷洽中马足如折伊兰草茎马足折断因此马夫「予马之足为汝折断此即使汝见王之使者」于是捕彼

[P.302]伽玛尼与三男一同进行自思「如此诸人向王控我牛之代价予尚无法支付而况流产胎儿之偿金又马之代价如何可得予死为宜」中途近于道路森林之中彼见一侧有崖之丘丘之荫处有父子笼细工师编席伽玛尼阐陀「诸友予欲便溺予来之前君等暂居此处」言毕驰登丘上向崖下飞降洽落于父笼细工之头顶笼细工师被一击而死伽玛尼起立子笼细工师「汝为击杀我父之恶汉此即使汝见王之使者」捕其手由树丛中出诸人问「此究为何事」「此人为杀害我父之恶汉」于是伽玛尼居中由四男包围相伴前进

此时于他村之门首有一村长见伽玛尼阐陀「阐陀伯父汝往何处」「往见国王」「汝必能见王予欲向王传言请为代传」伽玛尼「可为代传」村长「予以前美貌有财产获得名誉身体健康今则贫而罹有黄疸是何缘故请向王寻问王为贤能之评判请君告其故并请再得闻王之传言」伽玛尼阐陀承诺「谨遵台命

更往前进于他村之门前一娼妇见彼「阐陀伯父往何处」「往见国王[P.303]「王为贤能之评判请传予之传言」告以如下之事「予以前收入甚丰今则不得如槟榔子之金无人来至予所问王是何缘故请为我语

更往前进于他村门前一少女见彼同样寻问后告曰「余不能居于夫家亦不能居于自家是何缘故请寻问王并请告我

由其处更往前进时于近大道之蚁垤住有一蛇见彼「阐陀汝往何处」「欲往见王」「王甚贤明请传予之传言」告曰「予觅食出时腹饥身细由蚁垤出但穴塞身体折身勉强而出然诸方巡行归来时身体饱满粗壮进入蚁垤无法及穴缘而行入是何缘故请寻问王并请告我

更往前进一只鹿见彼同样寻问后告曰「予于他场所不能食草只能食某树之根请问王是何缘故」由彼处更往前进时一只鹧鸪见彼告曰「予坐于某蚁穴土丘之上鸣声愉快坐于他处不能鸣叫请问王是何缘故

[P.304]而更往前进一树神见彼问曰「阐陀欲往何处」答曰「欲至王前」「王为贤能之评判予以前得受人人崇拜今则一握之嫩枝亦不可得请问王是何缘故

由彼处更往前进时一龙王见彼同样寻问后告曰「王为贤能之评判以前此湖水甚清如宝玉之状今则混浊为浮渣所覆请问王是何缘故

更往前进时近街之某园住一苦行者见彼同样寻问后告曰「王为贤能之评判以前此园野生之浆果皆为甘味今则无味粗糟请问王是何缘故

由彼处更往前进时近于街门居于某堂之青年婆罗门等见彼问曰「吾友阐陀欲往何处」答曰「欲往王前」婆罗门等告曰「如是请持去予等之传言以前予等所学之问题皆善解今则如入开穴瓶之水于头中无少残留而不解诚真入暗请问王是何缘故

伽玛尼阐陀持此十四问题来至王前王坐于法庭牛之持主捕捉伽玛尼阐陀近[P.305]往王前王见伽玛尼阐陀记起而自思「此予父王之侍仆抱予而行者长久期间居于何处」王云「阐陀长久期间居于何处而不见汝为何事而来」阐陀「大王自先王归逝以来予往田舍营农业生活尔时此人以牛之事件出为王之使者伴予来至王前」王「如不伴来汝将不来伴来之事于汝甚善为此予得会汝彼男现在何处」阐陀「大王此即是彼」王「予友汝出为予之使者真实耶」「大王确为真实」王「是何缘故」持主「彼不返还予之二牛」王「阐陀此为真实耶」阐陀「如是请王闻予之所云」于是告语一部事件之始末王闻后问持主「予友汝见牛入汝之家否」持主「大王予未见」王「予友予之事世人称为镜面王汝曾闻之否明白申述」持主「大王予曾见之」王「予友阐陀按汝未亲手交牛是汝负债此男见说未见故意虚言从而以汝手挖取此男之两眼汝自身支付二十四金币为牛之代价」如此言毕命牛之持主退下牛之持主自思「眼被挖取钱有何用」于是跪向伽玛尼阐陀之前乞求曰「阐陀代金与汝请将此亦接受」彼与数金币而逃去

[P.306]其次第二号之男曰「大王此人打我妻使胎儿流产」王「阐陀此为真实耶」阐陀「大王请闻」阐陀详述一切始末于是王问彼曰「然汝打此男之妻使胎儿流产耶」阐陀「大王非予使其流产」王「汝谓阐陀使胎儿流产能得复元否」男「此为不能」王「然则汝意云何」男「予欲得我之子」王「阐陀汝将彼妻伴归汝家俟儿生产时再伴来彼女返还与彼」彼男跪于伽玛尼阐陀足下「请君勿毁予之家庭」彼与阐陀数金币而逃去

于是第三号之男出庭云「为彼打碎予之马足」王「阐陀真实耶」阐陀「大王请听」阐陀详述其事王闻之向马夫云「汝曾云『请打马制止』此事真实否」马夫答「予未说此言」数次被问马夫云「予曾言及」王对阐陀云「此男不顾其言虚言〔未说〕汝可割此男之舌由予等接受一千〔金币〕为马之代价支付此男」马夫与阐陀其他数之金币而逃去

其次笼细工师之子云「大王此人为杀我父亲之恶汉」王「此为真实耶[P.307]阐陀「大王请闻其详」阐陀申述其仔细经过王对笼细工师问曰「然则汝意云何」细工师「大王予欲得吾父」王「阐陀此男欲得父然死者不能伴来汝可伴此男之母归汝家为此男之父」笼细工师之子云「请勿毁坏予之亡父家庭」与阐陀数金币而逃去

伽玛尼阐陀诉讼获得胜利喜向王云「大王有种种之人向王送来传言今向王申述」王「阐陀汝可申述」阐陀以婆罗门等之传言为首逆行一一申述王则逐一答其理由

首先闻第一之传言告曰「以前彼所居之场所有一知时刻之鷄彼等依其鸣声而起执圣典谙诵至太阳升起因此其执持者悉不失去然今彼等所住场所有不按时之鷄鸣或于午夜中鸣或于天晓时鸣依午夜之鸣声而起执持圣典彼等困乏不能谙诵复又就寝依天晓后鸣声而起彼等不能谙诵因此其所执持者均不了解

其次闻第二之传言告曰「彼等以前行沙门之法专心徧净今对沙门之法等闲视之专心为不应为之事以园中之诸浆果皆与侍者等依食之交换邪生活法而生[P.308]是故浆果皆无甜味然若彼等如以前之状行正生活再专心为沙门之法彼等诸浆果将再成甘味如此之苦行者等不知王族之贤明应向彼等言说行沙门之法

其次闻第三之传言告曰「此龙王等互争故使水混浊若彼等如以前之彼此和善则水将再清

其次闻第四之传言告曰「此树神以前保护入森林之人得种种之供物然今不保护不得供物若如以前保护将再得不得之物彼不知有王之居应为彼言说并保护人人通过森林

其次闻第五之传言告曰「此鹧鸪坐于其麓鸣声愉快因蚁垤之下有诸多宝壶可将其挖出

其次闻第六之传言告曰「此鹿于其下喰草因树上有甚多蜂蜜彼慕滴蜜之草而不食他草汝可取其蜜蜂之巢以良蜜送予余者自食

其次闻第七传言告曰「此蛇所住蚁垤之下有诸多宝壶蛇住居看守出时身为财欲所缚而出获食后财爱所不能缚急行进入汝可掘出宝壶取之

[P.309]其次闻第八之传言告曰「此青年妇人于其夫之〔住村〕与其父母住村之间某村有爱人居住依向彼之爱欲使彼女不能居住夫家『予欲往会父母』于爱人之家滞在数日后往父母之家于其处居数日后又记起爱人『予往夫家』再往爱人之家汝告彼女王之所在之事向彼女说明使知『必须住于夫家若云嫌厌王将使人捕缚于汝汝将无命汝须注意』」

其次闻第九之传言告曰「彼娼妇以前由某男之手接受工银工银未果不由他男之手接受工银因此彼女以前收入甚多然今舍自己之习惯由一人之手接受未果更由他男之手接受于初男未了往后男之处因此彼女工银之收入恶化谁亦不近彼女如能守自己之习惯彼女将复原状汝对彼女说之使闻须守自己之习惯

最后闻第十之传言告曰「彼村长以前正直公平解决事件从而为人人所喜好人人爱敬送彼极多之赠物因此彼美貌有财产获得名誉今彼受贿赂解决事件不正因此贫惨而罹黄疸若如以前正直解决事件彼将再复原状汝向彼云使闻应正直解决事件

[P.310]如斯伽玛尼阐陀告以此等数数之传言王依自己之智慧恰如一切智之佛对彼等之一切与以说明而与伽玛尼阐陀多种之施物作为彼居住村之净施与彼归去彼由街出依菩萨所与之传言传于青年婆罗门等苦行者等龙王树神由鹧鸪所坐之场所取得宝物于鹿食草场所之树上取得蜂蜜送蜜与王于蛇住之场所坏蚁垤集取宝物向青年妇人娼妇村长按王之言语传与传言博得大名声归于己村而经其一生后从其业生于应生之处又镜面王行布施积善业死后赴天上界

结分

佛云「汝等比丘如来大智非自今日始前生即为大智」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多人达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伽玛尼阐陀是阿难镜面王即是我

二五八 曼陀多王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一忧郁比丘所作之谈话彼于舍卫城巡回托钵时见一著美饰之妇人而起忧郁于是比丘等伴来至法堂「世尊此比[P.311]丘忧郁」向佛告白佛问曰「比丘汝忧郁为真实耶」答「世尊是为真实」尔时佛云「比丘汝为在家生活何时将能满欲爱欲如大海之无限昔日某王君临为二千属岛所围之四大洲为转轮王以人世之状态治理四大王天之世界又在忉利天之世界三十六帝释之宫殿治理诸天尚不能满自己之爱欲而死汝何时能满其欲」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劫初有摩诃三摩多王其子曰楼夷其子曰跋兰楼夷其子曰迦梨耶那其子曰跋兰迦梨耶那跋兰迦梨耶那之子曰乌逋沙他乌逋沙他之子曰曼陀多彼授七宝与四神通为转轮王彼曲左手与右手拍合由虚空即降下如水晶七宝之雨没膝彼为一如此不可思议之人彼于八万四千年间享王子之乐八万四千年间为副王八万四千年间为转轮王又其寿命不知其数

某日彼不能满足爱欲而忧郁大臣等问曰「大王何故忧郁」王「予思予之福力此一王国为何乐所究在何处」大臣「乐所在天上界

[P.312]彼转轮宝与多数人共赴四大王天世界于是四大王两手捧天华天香众多诸天随之出迎导往四大王天之世界让天之王国王由自己〔率来〕臣众围绕治理天之王国间经长年月然彼处亦不能满其所欲而忧郁四大王问「大王何故忧郁」王「较此天上界之乐所为何处」四大王「忉利天之世界乃为乐所予等不过与其他世界之诸人从者相等而已

曼陀多王转轮宝为自己所率诸人随同往忉利天出發于是忉利天之帝释天王两手携天华天香众多之诸天随同出迎执手曰「大王请来此处

王受众多之诸天围绕时皇太子受轮宝与诸多臣众通往人间世界之路下降入于自己之都中

帝释伴曼陀多至忉利天宫分诸天为二部由自己王国之中央割让与王尔来曼陀多与帝释二王治国如此经过长时帝释以三俱胝六十万年之长生而死他之帝释出生彼亦治天之王国命尽而死如是三十六帝释相继死亡而曼陀多依然如人世之状态治理天之王国如此经过长时间内彼生次之爱欲彼思「只得王国之半分对予无何意义杀帝释由予一人治理

结果未能杀帝释此欲反为破灭之根本为此彼之寿命衰败年老迫身然而[P.313]人世之身体不能坏于天上界于是彼由天上界堕降王之宫廷园吏通知宫中王之降来宫中诸人驰赴王处于宫廷设卧榻王疲衰就卧于床大臣等问「大王王薨之后予等如何申告」王「予王之后汝向多人告此传言『曼陀多大王君临二千属岛围绕之四大洲为转轮王长久期间于四大王天世界治国经三十六帝释寿命之间于天上界治国而死』」大王如此言毕断息从业而生应生之处

结分

佛述此过去之故事后现等正觉唱如下之偈

日月之光辉     光辉亘天下
地上之住者     曼陀王从仆

金银铜诸货     天雨满王欲
欲无味苦痛     知者为贤人

尽如天之欲     快乐尚难求
惟志欲尽者     等正觉弟子

[P.314]如是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忧郁比丘得预流果又他之多人亦达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曼陀多大王即是我

二五九 提利达瓦奢仙本生谭

〔菩萨=苦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阿难尊者由拘萨罗王之妇人手得五百及由王之手得五百共接受千衣之事所作之谈话此事已于第二篇之豺本生谭〔第一五二〕中详细述说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迦尸国之婆罗门家于命名日称提利达瓦奢童子不久达成熟之年于得叉尸罗修习种种技术在度家庭生活之[P.315]因双亲之死大为感慨遁世入于隐遁者之生活住森林中食树根及野生之浆果当彼住于其处时波罗奈王之国境起内乱国王进往国境战败战栗于死之恐怖乘于象脊由一方之血路逃出仿徨于森林之中晨起提利达瓦奢出外探寻野生之浆果而不在王来到彼之庵前

王思「此概为苦行者之庵」由象降下为风与热所疲渴探寻水瓶到处不见探寻结果方發现水井但不见有汲水之绳瓶彼口渴不堪解象腹之束带使象立于水井之侧结带于象足提带降入井中然来至水面结上衣于带之端更向下降其仍然不充分彼用足尖触水愈益觉渴自思「只求愈渴死亦无妨」于是跳入水中充分饮水不能再出立于其处象善受训练不往他处立于其处看护于王

菩萨于黄昏携浆果归来见象自思「此王者之外观虽然如此但只一武装之象是何缘故」往象方接近象知彼接近立于一方菩萨往井边见王「大王勿[P.316]」菩萨奋力挂梯救王出井擦王身体涂菜种油使其沐浴与以浆果解象之武装王休养二三日后与菩萨约束前来王所然后向归途就道王之军队屯于市之近郊见王归来群集于王之四周

一方菩萨于一月半之后到著波罗奈住于游园翌日一面托钵来至王城之门王开大窗眺望宫庭见菩萨而知之由高楼降下前来向菩萨敬礼导入广间使坐玉座饰以白伞自为整理菜肴飨宴菩萨自己亦与共食然后伴往游园于彼处为彼围以回廊修造住家总与修行者必要之诸器具附添园丁作礼而去

自此以来菩萨于宫城为食处受大款待与尊敬大臣等对彼不服自思「若武士受如此款待彼更将如何」于是往副王之所告曰「殿下我王对一苦行者太过执心未悉对彼作何思想殿下应速向王忠告」副王承诺「甚善」与大臣等共往王前为礼唱第一之偈

彼亦无何智所生     既非亲族亦非友
依何彼得持三杖     缘何使彼享美食

[P.317]王闻之告太子曰「太子予往国境因战败二三日未曾归来之事汝尚记忆否」太子答「予尚记忆」王云「尔时予赖其人得以拾回性命」于是详述事之经过王云「太子予命之恩人来予所时纵与予之王国尚不能报予依彼所受之恩」于是唱其他之二偈

战败恐怖之荒野     我独陷入水中时
困苦恼身伸援手     救我苦难沈溺中

依彼努力我得归     离阎魔手还人世
提利达瓦奢受福     我与彼富与供物

[P.318]如是王称赞菩萨之德恰似空中升起之月到处使知彼之德行向彼布施益多尊敬愈高尔来副王大臣等又其他诸人亦均对王不敢有何云问王善守菩萨之训诫行布施积功德到天上界菩萨發神通及等持成生梵天界之身

结分

佛云「古之诸贤人亦为救人而效力」佛告此语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苦行者即是我

二六〇 使者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贪欲比丘所作之谈话此事于第九[P.319]篇之鸳鸯本生谭(四三四)中将再记出而佛告比丘「比丘〔汝之贪欲〕非自今日始前生汝即为贪欲且为贪欲为剑斩头」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其王子达成年后于得叉尸罗修习种种技术因父王之死继治王国彼颇为美食者为此彼具美食王之名实彼一餐费十万〔两〕食如是奢侈之飨宴又为食事而不食于家中为使多人观看自己食事之状为使羡慕自己之福业于城门造宝玉所镂之亭于餐食之时遮以白伞为装饰坐黄金造之玉座王族之少女等随侍以十万〔两〕高价之美丽器皿摄取百味之饮食

有某贪欲之男见其餐食之状思欲食其菜肴不能抑制其欲彼思「甚善予有善巧方便」彼佩套裤高举双手大声高呼「大王予乃使者予乃使者」接近王前而来当时于其国中凡自称「我为使者」者任谁不得遮拦因此多人避于两侧为彼开道彼以快步前进由王之食皿中抄取一块食物纳入口中张大其颊尔时持大刀者思欲「斩彼之头」拔剑欲發王制之曰「勿打」王云[P.320]「汝勿拘泥尽可食之」彼洗手而坐食事终时王与其男自己之饮物及槟榔子问曰「予友汝云『予为使者』为谁之使者耶」答云「大王予为爱欲之使者胃腑之使者爱欲命我『汝往』于是我为使者而来」于是唱初之二偈

遥远来行乞     为此且成仇
我胃腑使者     君主勿怒我

青年无昼夜     来參此庵下
我胃腑使者     君主勿怒我

王闻其语云「此语真实所有世间一切生物皆为胃腑之使者依爱欲之力而行动爱欲实推动一切之生者彼云有趣之事」王颇中意此男而唱第三之偈

婆罗门我将与汝红色牛     千之牝牛添牡牛
使者何不与使者     吾等实即彼使者

如是唱毕王曰「今依此人闻今所未曾闻未曾思之事」王甚欢悦对彼多与褒美

[P.321]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贪欲比丘得不还果多人达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贪欲之男是今之贪欲比丘美食王即是我

第二章 枭品

二六一 莲华本生谭

〔菩萨=长者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诸比丘以华鬘供养阿难陀菩提树所作之谈话此事于迦陵誐王菩提树供养本生谭(第四七九)中详加记载此树因为阿难陀上座所植故称阿难陀菩提树上座于祇园楼门之处植菩提树全阎浮提中皆知

然而地方所住之比丘数人前来祇园为「以华鬘供养阿难陀菩提树」彼等于拜佛翌日入舍卫城往莲华街但华鬘不能入手往阿难陀上座之处告曰「法友予等欲以华鬘供养菩提树前往莲华街一串华鬘亦未入手」于是上座云「诸位法友予为汝等取得而前往」于是向莲华街出發抱来诸多来青莲华而以此与诸比丘彼等手持莲华向菩提树施行供养耳闻此一始末之诸比丘集于法堂语上座之德如花开放「诸位法友地方福德微少之比丘虽往莲华街但华鬘不能入手然上座出發前往则为持来」适佛来其处问曰「汝等比丘今为何语集于[P.322]此处」答曰「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秀语者依善言而得华鬘非自今日始前生即已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长者市内之某池莲华开放一无鼻之男人守池某日为波罗奈祭日之时三人长者思以华鬘为饰与祭以为乐皆云「向此无鼻之男无中生有予以褒扬以乞得华鬘」彼男采割莲华之时彼等来至池端立于其傍其中之一人告彼唱第一之偈

恰如毛发与须髯     割而又割再伸延
如斯尔鼻将再伸     请尔善与我莲华

彼闻言愤慨不与莲华于是第二之男唱第二之偈

恰如秋实种     莳田得伸延
如斯尔鼻伸     请与我莲华

彼对此亦怒不与莲华于是第三之男唱第三之偈

彼等两者为冗语     然彼欲汝与莲华
虽然彼等语不语     此非鼻伸之理由
尔今依我之请求     我友善与我莲华

[P.323]莲华池之守者闻此云「此二人为虚言君为实言莲华与君乃最适当」取诸多莲华束与彼然后回返自己莲华之池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得莲华之长者即是我

二六二 柔软手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起恋情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伴此比丘来法堂问曰「汝真起恋情耶」答「是为真实」佛云「比丘此等女人任其爱欲突进不能制止昔日诸贤者自己不能制止自身之女女等于执父之手而立之间于父不察知时而纵任爱欲与男一同逃走」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第一后妃之胎年长后于得叉尸罗通诸学术技艺归来彼于父死后继承王位正当治国彼于王宫之中[P.324]扶养其女与甥二人某日与大臣同坐彼云「予死之后予甥为王予之女为第一后妃」而后彼等成年之时再与大臣同坐彼云「予甥可伴他女而来予女可嫁他之王家如此予等之亲族增多」大臣等予以保证

于是王与甥于他家禁其前来王宫然此二人彼此相恋王子自思「有何方策可伴王女外出」彼思出一种方法赠贿赂与王女之乳母乳母云「究应如何为之为宜殿下」「乳母究有何法能得伴宫主外出之机会」「予与宫主言之可知分晓」「甚善甚善乳母希如是为之」彼女即往王女之处「汝来宫主予为汝取头虱」使王女坐于低凳彼自坐于高凳使彼女之头伏于自己膝上一面取虱一面搔王女之头王女明瞭「此非乳母以自身之爪搔我此为予叔母之子之爪搔我」王女问「乳母汝往王子处而来」「唯然宫主」「彼何所言」「问予伴宫主外出之手段宫主」于是王女曰「彼如贤明当可了解」为唱最初之偈并云「乳母汝记此偈而往告知王子

若有柔软之手时     更有善驯之大象
暗黑之空雨降时     彼时如欲得成就

乳母记入此偈即往王子之处王子问「乳母宫主何所言」乳母云「他无[P.325]何言只送此一偈」于是唱偈王子明了其意「乳母汝可归去」于是遣归彼女

王子确实知其意义准备一柔软手之小僮又对王所乘吉祥象之看守人施与贿赂驯象使之勿动然后等待此时之到来而于某黑分之布萨日恰于午夜将过之时浓厚黑云降雨「今日即是王女约会之期」彼乘象载柔手之小僮于象背指往王宫出發于面对王宫庭院之广场处之大壁傍系象于窗之直近处濡雨站立一方王女王加护卫不许寝于他处使寝于自己小卧榻上王女判知「今日王子必来」虽然就寝不能入眠「父王予欲浴水」「如此汝往洗浴」王执彼女之手伴至窗前「如此可以浴矣」抱女入于窗外某莲池中而执另一手而立彼女一面浴[P.326]一面伸手向王子王子由其手取下装饰之具换著于小僮之手上抱彼入于莲池王女之傍彼女执小僮之手入父王之手中王执彼手而放彼女之手彼女更由一方之手取除装饰之具著换于小僮第二之手上而后将此手交入父王之手中与王子一同逃去王只思为自己之女水浴终了使彼少年于寝室中就寝塞闭门户封印置护卫者然后往自己之卧榻而眠天明后彼开门户發现少年王问「此为何事」彼告王闻谓王子与王女共同逃去王甚懊悔王思「予握手尚不能为女之守护者如此女人亦非能看守者」于是唱以下之二偈

恰如河水之难满     柔软之言不满意
如斯女等堕地狱     贤者知斯远避去

此等之女有欲情     或持财宝侍彼人
洽如火之烧薪木     更加迅速燃彼尽

[P.327]如斯摩诃萨云「予甥予仍扶养」王以非常之荣誉与尊敬以王女与彼使彼即副王位彼于伯父死后继承王位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时起恋情之比丘证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即是我

[P.328]二六三 小诱惑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起恋情者所作之谈话佛伴彼来至法堂问曰「汝真起恋情耶」答「诚然如是」佛云「此等之女自昔日即为秽净心之人」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为王然彼无王子向彼之夫人等示意祈求王子夫人等祈愿求得王子如此经数年后菩萨由梵天界没于王之第一妃胎再生彼于降生洗浴后为与乳而委之侍女之手彼饮乳而啼哭无法停止于是又交付另他之侍女然彼于女性之手中即啼哭不停于是交下仆之手下仆抱持之间彼即停止啼哭而沉默自此以来男侍者等抱彼巡回各处饮乳时绞乳而饮乳房以布覆盖对彼之口而饮彼次第成长然不能使女人见彼因此王为彼离宫院別设禅堂

彼十六岁时王独自思量「予无其他王子此王子于爱欲不稍乐亦必不望王位予实不善有儿运」然有一巧于歌舞音曲之女人具有魅惑男子使如己意之力[P.329]为一纤美舞踊之女彼女来至王处问曰「王为何思案」王说其理由使闻女曰「此亦无碍大王予对王子诱惑使知爱欲之味」王曰「若汝以女人之味诱惑无此欲予之王子王子于即王位之晨汝即成为第一后妃」「大王此事对予为茶饭事之易王请勿忧」彼女言毕即往护卫之处「予于早晨前来于王子所卧禅堂之外歌唱若王子怒时请告我我即离去若彼倾耳听歌请对我说明其状况」「谨遵台命」诸人承诺彼女早晨来其场所以甜美之声歌唱乐音不能凌驾歌音而歌音亦不见能凌驾乐音王子卧而闻之翌日命更近而歌又翌日命于禅堂中而歌更又翌日则命立于自己近前——如此次第生来欲情之彼从世间一般之法知爱欲之味「此女断不可与诸他人」王子持剑降往街路中追赶诸男于是王将彼捕缚与女共同由都城追放

二人入森林中而后赴恒伽河下游于一面临恒伽河一面临于大海中间之处作一仙居每日度生女坐叶庵之中以球根及种种树根为饭食菩萨由森林中采种种树实而归然于某日彼采树实出外而去于彼不在之间由海中之岛一仙人为行乞于空中飞翔而来彼见有烟而降来至仙处于是彼女「请坐待予煮饭熟[P.330]使仙人就坐彼女以媚态骗诱使失定力于是梵行失去彼如折翼之鸦不能弃彼女而去一日之中居于彼处彼见菩萨归来大急向海中逃去因之菩萨思彼必为敌拔剑追赶仙人努力腾跃空中不成落入海中菩萨自思「此仙人必由空中飞翔而来而其定力已尽落入海中今须助彼脱困」立于海岸唱次之偈

浸海水中而不沉     自以神足翔虚空
因与女人交会故     今尔来落大海中

虚幻无极蛊惑者     此等女人坏梵行
知彼堕沉入地狱     贤者皆应远避去

此等女人持欲情     或持财宝侍彼人
恰似火之烧薪木     更加迅速燃彼尽

仙人闻菩萨之言立于大海当中恢复失去之定力飞翔于空中归还自己之住居菩萨亦思考「彼仙人持如此之行李如负睒婆梨树之棉飞翔空中而去[P.331]己亦如彼得生定力飞翔空中」彼归仙处伴彼女往通人里之道边「汝请归去」菩萨于遣送彼女后入森林中于精神愉快场所作一仙处彼成仙人修行遍处定修得神通与等至再生于梵天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时起恋情比丘证预流果——佛述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对女无味之王子实即是我

二六四 摩诃波罗那王本生谭

〔菩萨=帝释〕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坐于恒伽河岸对跋陀罗上座之威神力所作之谈话某时佛在舍卫城住于雨安居后「欲济度青年跋陀罗」由比丘众围绕行乞到跋提之街佛在伽提亚林中渡过三个月生活以待青年智慧之成熟跋陀罗青年颇有名声为具有八十俱胝财之跋提市富商之独子彼有三时殿于每一殿堂住四个月住一殿堂终了由舞女等围绕以示非常华美华丽而往另他殿堂尔时「欲见青年华丽之状」街中起大骚动殿堂与殿堂之间车轮与车轮台架与台架成重叠之状态

佛于彼处止住三个月后告街中诸人曰「予等归去」街中诸人曰「世尊请明日出發」对佛招待翌日准备以佛为上首之僧众行大布施于街之中央搭建临时屋舍美丽庄饰设座席后告知一切就绪佛从比丘前来坐于其处人人行大布施佛食事毕以美声开始言谢正当此时跋陀罗青年由殿堂往殿堂移[P.332]然是日眺望彼之非常景色者竟无一人唯只被自己之从者诸人围绕而已彼问从者曰「他时自己由殿堂往殿堂移动时街中起大骚动车轮与车轮台架与台架成为重叠状态然而今日除予之从者外竟无一人究为何故」「公子等正觉者于此街之近郊休息三个月今日出發他往佛食事毕今向大众说法街中诸人正闻其法语」「然则可往彼处我等亦将听法」如是彼以盛饰之装饰多数之从者相从前往接近并立于众人之端倾耳闻法舍弃一切烦恼达最上之阿罗汉果如佛所告跋提市之富商曰「大商人阁下君之子著美饰者听闻法语证阿罗汉果因此彼由今日出家耶抑即为直入涅槃耶」「世尊予子今入涅槃为予所不能忍请使其出家然于出家后请伴彼明日来予家一行」世尊对其之招待与以承诺后伴其贵公子归于精舍使受出家之具足戒彼之两亲七日之间表示非常之敬意

佛休止七日间后使贵公子跟随行乞到著拘利村拘利村人等向以佛为上首之僧众行大布施佛食已开始言谢此贵公子于佛言谢时出至村外思量「佛不来时我不起座」彼于恒伽河渡场附近一树之下坐成禅定长老比丘前来亦不起立于佛来时始行立起普通未曾开悟比丘均愤慨云「此比丘如早出家者见大上座[P.333]来亦不起立」拘利村人等为佛结舟筏佛乘舟中问曰「跋陀罗往何处耶」「世尊在于彼处」「汝来跋陀罗可与我等同乘一舟」上座起立同乘舟中当舟至恒伽河中流之时佛云「跋陀罗汝为摩诃波罗那王时所住之宫殿往何处耶」「沈于此处世尊」普通比丘等相互争辩云「跋陀罗上座所云他事」佛云「跋陀罗汝可却梵行者等之疑」尔时上座向佛为礼后行神通力以指尖摘起殿堂之圆盖彼持远达二十五由旬之殿堂飞腾于空中彼之飞腾对住于殿堂之下诸物因破殿堂而显露自身而殿堂由一由旬二由旬三由旬持升于水上于是前生彼之亲族人等因对殿堂之贪欲于殿堂中再生为鱼随殿堂之上腾回奔落于水中佛见彼等跌落云「跋陀罗汝之亲族等均已困惫」上座闻佛之言放下殿堂复归原处

佛渡至恒伽河对岸于恒伽河岸上设座佛于所设优美之座上恰如朝阳之放光而坐于是比丘等向佛问曰「世尊彼殿堂为跋陀罗上座何时住居者」佛云「彼为摩诃波罗那王时」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于毘提诃国之弥𫄨罗有修罗脂王其子亦曰修罗脂又其子曰摩诃波罗那彼等得此殿堂然为得此斯有前业父子二人以芦与乌昙跋罗树之木材为辟支佛建造叶草庵以为住居——此本生谭之前生事件之一切将于 Pakiṇṇaka-nipāta〔第十六篇〕之善喜王本生谭〔第四八九〕中说明

[P.334]结分

佛说此过去之事后现等觉者唱次之偈

钵罗拏那此王名     彼之楼阁黄金造
十六射程幅员广     人云高达千射程

一千射程分百阶     幢柱皆饰黄金造
彼处七组为歌踊     中有六千歌舞者

跋陀罗尔所语之事     昔日斯有之
时我为帝释     尔曾为奉仕

[P.335]尔时普通之比丘等疑云皆晴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摩诃波罗那是跋陀罗帝释实即是我

二六五 箭本生谭

〔菩萨=森林护卫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失精进力比丘所作之谈话佛向彼问曰「汝真失精进力耶」答「诚然世尊」佛云「比丘汝于导悟之教如斯而出家何以失去精进力耶昔之诸贤者处于未能导悟之地位尚不失精进」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森林护卫人之家年长有五百人之诸人相从为护卫人之首领于森林入口处一村度日彼取薪金使人人安全通过森林

然于某日住波罗奈队商首领之家世者与五百之车到达其村彼呼菩萨云「与君千金使予安全通过森林」「甚善」由彼手中接取薪金既得薪金彼即为商人提供性命彼引导商人入森林中但来至森林正中之处时为五百之盗贼所袭其他诸人一见盗贼即平伏爬行护卫人首领只其一人扬声跳起飞奔打斗追散五百盗贼而队商首领之家世者竟由危处无事通过商人通过危处之对面使[P.336]队商露营张幕对护卫人之首领招待种种美味饭菜自己亦用过早餐于是安乐坐定与彼交谈「君于诸强盗贼每人手执凶器袭来之时云何理由不起少许之恐怖心」彼一面讯问而唱第一之偈

汝见弯弓放疾箭     手执油洗之利剑
如斯危险死现前     如何尔身不僵直

护卫人之领首闻此向商人之领袖唱二偈

汝见弯弓放利箭     手执油洗之利剑
如斯危险死现前     数多大喜予自觉

予心生喜战胜敌     予之生命已先弃
生命牵心之勇者     勇猛之业不可为

[P.337]如斯彼于箭如雨降之时且对己之生命全然无有欲望以此为勇者之业得遂使彼知之而送队商之领袖登程后彼亦回归自己之村彼积布施等福业随业而往去处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失精进力比丘证阿罗汉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护卫人之领袖实即我是

二六六 疾风辛头马本生谭

〔菩萨=马〕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某富人所作之谈话舍卫城中有一美貌之女见一美貌之富人心起恋慕染著之情恰如全身燃尽心内燃起烦恼之焰彼女身心均不感喜乐食事不进只一人捉卧榻之支柱而寝彼女之佣人及友人等问曰「汝究患何心病捉支柱而寝有何不快」一度二度虽无应语再三再四讯问遂语其事彼等慰之云「汝勿忧虑予等伴其人来见」于是出發前往与富人[P.338]商谈最初彼与拒绝几度关说终于同意彼等约定「于斯日斯时前来」并告知彼女彼女整顿卧榻自著美饰坐于卧榻之上彼来坐于卧榻之一侧时彼女自思「若予不重自身只今以〔身〕许之予之优越皆无初来之日无相许之理今日不与其人满足他日再与许可」因此当彼男开始为握手等戏谑表示亲爱彼女骂曰「汝且请回予对君无所事用」彼受辱身退起归自己之住居他女等知彼女如此之行为当富人归去时皆来问曰「汝恋慕彼男而憔瘁放掷饮食而寝处因此予等再三再四关说伴其前来何以汝不以身相许」彼女语其理由使闻「如此汝当以善颜对之为宜」彼女等离去然彼富人再不返来会见彼女彼女不能得彼终于绝食而亡

富人知彼女之死持诸多之华鬘薰香涂香来至祇园向佛供养礼拜坐于一方佛问「优婆塞究为何故不见汝姿」彼向佛告白其事「世尊于此间中予为耻事未来奉仕」佛云「优婆塞彼女为烦恼而招汝接近然汝来而不与身许使汝悬耻此事前生亦有对贤者焦恋而招其前来彼来而又不与身许使之困惑而別」于是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辛头马之类名疾风辛头马为王乘用之吉祥马马夫等牵彼于恒伽河浴水然有一匹坤达利牝驴马对彼恋慕无[P.339]法息止为烦恼而反转忧心水草不入细瘦只成皮骨其子子驴马见其母日见瘠瘦问曰「我母汝因何不食草亦不饮水瘦弱不堪到处反转寝处有何不快」驴马最初不言再三再四讯问语其事使子闻之于是子驴马安慰其母云「我母勿忧予伴彼马前来」当疾风辛头马浴水外出时往近于彼请曰「阁下予母恋汝憔瘁异常不摄食物饥饿将死请救我母性命」「甚善予将为助马夫等使予水浴后于恒伽河岸暂作解放以为运动尔时君可伴汝母前来此处」彼归拉曳其母前来放置其处自己于近处藏身马夫等亦于同一场所将疾风辛头马解放

彼见此牝驴马前往接近但彼牝驴马于彼前来接近开始嗅闻自己身体时自思「若予不重自身于最初到来即以身相许予之名声及优越均将消失予必须示以[P.340]不喜之态」于是以足蹴彼马之下颚而逃辛头马之齿根被毁思殆将死去彼云「此驴有何用心」彼受此辱由彼处逃去牝驴马悔恨返来其处卧地啜泣于是子驴马近前讯问唱最初之偈

尔何枯瘦成黄色     缘何尔不喜摄食
此者使由彼处来     如何尔今又逃去

牝驴马闻子之言唱第二之偈

然者若由初开始     热示亲爱之感情
女之名誉将消尽     子然者我则逃走

如斯彼女以女人之性情言子令听闻

结分

然第三之偈乃佛现等觉者之所唱

名高之族所生者     彼生从不喜女人
恰如予之于疾风     长期悔恨故悲泣

佛说此过去之事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终富人之男证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牝驴马是彼女疾风辛头马实即是我

[P.341]二六七 蟹本生谭

〔菩萨=象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妇人所作之谈话于舍卫城有一富人彼伴其妻向地方出發收取账目而收账终了归途为盗贼所捕彼妻美貌有爱娇者盗贼之头主对彼女生起欲情欲杀富人然彼妇人为有德之女贞操坚固信仰深强彼女投身于盗贼首领之足下请愿云「若阁下为对予持恋情欲杀我夫我将饮毒窒息而死予不能与阁下同居予有不情之请勿杀我夫」强盗首领遂解放其夫

彼等二人无事到著舍卫城内通过祇园精舍内部时云「前往拜佛」于是入香室拜佛坐于一方佛问「汝等往何处而来」二人白佛「前往收账世尊途中为盗贼所捕尔时予将被杀我妻向盗贼首领请求始被解放拾得性命」佛云「优婆塞现此妇人救汝生命前生亦曾救贤者之生命」佛为应彼之请求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雪山有大湖水彼处住一大黄金色蟹因彼居住故名蟹湖此蟹甚大有打谷台大小捕杀象以为食大象恐怖不敢下湖捞鱼为饵

[P.342]时菩萨依住于蟹湖近傍象群首领之血统再生于年少牝象之胎彼之母亲为守胎儿往他之山地善守胎儿而产其子渐至分別之时彼体大有力身放光辉呈安阇那色之山状彼与一匹年轻牝象同栖思欲捕蟹伴妻与母来到象群之处会见其父云「父亲我欲捕蟹」父制止云「汝无此力」然其再三再四请求父云「汝可一试」彼集合蟹湖附近全部住象一同来近湖水诸象问「我等挟击彼蟹于湖水下落之时耶抑或取饵之时耶又或上岸之时耶」彼判定于上岸之时后曰「汝等入蟹湖中凡自所见之饵即可取之先行上岸予则由后而行」诸象依其所云而行蟹对最后登岸之菩萨以恰如锻铁店之大铁铗挟住铁棒强力捉住象足牝象不舍菩萨立于近前菩萨虽尽拉曳但不能动蟹反而被蟹拉近自方菩萨为死之恐怖所袭扬声悲鸣群象战栗死之恐怖大举鸣声纷纷落粪[P.343]而逃牝象亦不能注视欲行逃出于是菩萨知会彼女自己已被捉住切勿逃去唱第一之偈

动物持铗角     眼长且突出
皮如骨坚硬     栖水无一毛
我为此物败     惨数我叹泣
实尔为生命     弃我如梦寐

于是彼牝象返来对彼安慰唱第二之偈

我主我非弃尔欲逃去     年龄六十已失力
至此地上四方极     尔为我之最爱者

于是对彼增加勇气云「汝今暂且与蟹商谈使彼对汝解放」于是向蟹恳愿唱第三之偈

[P.344]

大海乃至恒伽河     耐秣陀河所栖蟹
其中最胜尔水栖     我今叹愿放我主

蟹由其语声判知为女人心动而由象足放开铗角象被解放之后茫然不知所措尔时象举足踏蟹之背背骨忽然折毁象举欢喜叫声群象复皆集来彼等将蟹运往平地将之踏碎为赍粉蟹之两只大铗由体上摘下散置一旁彼蟹湖原为与恒伽河连为一体于恒伽河增水时河水流入充满水退时由湖水之水流入河中蟹之两只大铗被抬往恒伽河内一只流入大海他之一只为河中戏水之王家十人兄弟所得作成阿能诃大鼓流入海中之铗为阿修罗取得制成阿兰钹拉铙鼓后彼等与帝释战斗败北弃鼓逃去帝释取之为己物阿兰钹拉云状之雷鸣即就此而言

结分

佛述此法语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彼二人之夫妇证预流果[P.345]——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牝象是此之优婆夷牡象实即是我

二六八 毁园本生谭

〔菩萨=贤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特奇那祇梨(南天竺)地方对某一园丁之子所作之谈话佛于安居终了后出祇园精舍往特奇那祇梨地方托钵时有一优婆塞招待以佛为上首之僧团使之坐于苑囿以粥与硬食充分供应彼云「诸位欲于园囿中游步者请与园丁一同行走」并嘱园丁与圣者诸人种种果物比丘等于游步中發现一无树之场所问园丁曰「此处有穴而不生一树究为如何理由」园丁向彼等说明「一园丁之子向树苗灌水彼思欲使根之长大而灌水因而拔起根观看依根之大小灌水为此此处无树」比丘等往佛处告知此事佛云「此非由今日始前生此一儿童即为毁园者」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威萨赛那王治国时举办大祭园丁思「祭之乐」对苑内之住猿云「此苑林与汝等以非常之恩惠予七日间往观祭乐汝等七日间为树苗灌水」「谨遵台命」猿等接受托付彼与猿以皮制水袋而去诸猿灌水滋润树苗然彼诸猿之首领云「汝等稍待水非时时可得必须节约使用拔起树苗知根之[P.346]大小长根多灌短根少灌非如此灌之不可」诸猿答曰「予等知之」某者拔起树苗某者植而灌之

尔时菩萨为波罗奈某家之子彼因有事故来此苑林见诸猿如今所云而作菩萨问「谁令汝等如此作者」「猿之首领」「如此云者如为汝首领之智慧则汝等之智慧如何实不可知」于是菩萨说明其事唱第一之偈

凡来此处集合者     皆为崇彼作领主
所持智慧若如斯     他者如何实可知

诸猿闻此语唱第二之偈

如是实尔婆罗门     尔虽非难实不知
实不见根将如何     可知树木之成长

菩萨闻此唱第三之偈

我非非难于尔等     亦非难栖他森猿
威萨赛那王嗤汝     为王树苗成如斯

[P.347]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猿之首领是今毁园者之子贤人实即是我

二六九 善生女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给孤独子之妻——文荼长者之女毗舍佉之妹善生女所作之谈话彼女以非常誉满之名声嫁入给孤独之家然彼为大家之女〔故慢心〕强情善怒粗野横暴不仕舅姑与夫威胁家中诸人与以殴打

某日佛率五百比丘往给孤独之家而坐大长者坐于佛傍闻法恰于彼时善生女怒吼仆从之人佛中止法语问曰「此何物之音」「世尊此无敬心之儿媳不仕舅姑与夫不行布施不守戒律无信心净心由晨至晚怒吼喊叫」「如是可唤来此处」彼女前来作礼后立于一方于是佛向彼女问曰「善生为妻者有七种汝为其中之何」「世尊我于如是所为简单之言不明其意义请详细语我」佛云「如是可注意善听」佛为唱如次之偈

心凶不思人利益     心染他者疎我主
金银购物勤杀生     杀害夫人呼彼女
技熟商贾事耕耘     其主为女储财宝
[P.348]其中少许希掠夺     盗掠夫人呼彼女
贪食怠惰不工作     粗暴强横恶言语
虐待奴婢度生活     强势夫人呼彼女
常思他人之利益     守看其主如母子
主蓄财宝善守护     若有如是之妻子
阿母夫人呼彼女     恰如妹之于其姊
自己对主有敬意     谦让听从主支配
姐妹夫人呼彼女     见主之时满心喜
恰如长別友人来     教养有德多奉献
朋友夫人呼彼女     静闻詈骂怯加害
心无邪恶耐其主     从主支配无忿怒
若有如是之妻子     婢女夫人呼彼女

[P.349]善生女此为七种之妻此中杀害夫人盗掠去人及强势夫人与此三种相当者生入地狱其他者生于化乐天世界

此有妻女     呼为杀害
盗掠强势     呼彼女等
不守戒律     粗暴不敬
彼女命尽     往赴地狱
此有妻女     阿母姐妹
朋友婢女     善呼彼等
彼之女等     守戒制己
彼女命尽     往赴善趣

如是佛说此等七种人妻时善生女证预流果当彼被言及「汝为七种之妻中云何」彼云「予当如婢女夫人世尊」请许礼敬如来如是佛为唯一晓谕家妇善生女使之和霭者食事终了回归祇园精舍而于指示比丘众应为之事后入于香室之中比丘等于法堂语佛之德如花开放「诸位法友佛只一谕家妇善生即成和霭得预流果」适佛来此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彼非自今日始前生善生女亦有依我一谕而成和霭之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王之第一后妃之胎年长后于得叉尸罗习学种种学术技艺父死后即王位如法治国彼之母后善怒强横粗野为一叱吼怒喝之人彼思欲谕止母后「然以草率而无根据之言颇为不当[P.350]思如有类似可忠告之事今后注意某日彼出發前往御苑母后亦与子王共往然于途中闻有青坚鸟鸣唤之声从者等闻声塞耳曰「何来此酷声云何有此粗野之声希勿再鸣唤

菩萨由俳优等随从与母后共同于御苑中游步时在一株花满开放之娑罗树下伫立时有一羽拘耆罗鸟以美妙之声鸣叫大众喜其声而互相牵手而言曰「此为如何安稳亲柔之声汝鸣汝鸣更再鸣之」大众伸首止立注意深眺菩萨见此二事自思「甚善今能使母后理解」菩萨云「母后于路之中途大众闻青坚鸟之声大众塞耳不望其再叫粗暴言辞谁亦不好」于是唱次之偈

其身实具美颜色     可爱之人见善声
言辞粗暴人不爱     此世他世皆相同

尔实未见拘耆罗     彼有斑点恶黑色
此鸟具有柔和声     数多之人皆爱护

因此当为亲切语     心和稳者语贤明
其所语者更美丽     说明事义与理法

[P.351]如此菩萨以此三偈为母后说法使母后理解尔来彼女成为正行之人菩萨仅以一谕使母后稳和后随业报而离世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波罗奈王之母后是善生王实即是我

二七〇 枭本生谭

〔菩萨=鵞鸟〕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鸦与枭之斗争所作之谈话尔时群鸦于昼间啮枭而枭于太阳沉没时捥取群鸦之头至死一比丘住于祇园近郊房舍于扫除之时常须弃舍由树上落下七八纳利或更多之鸦头彼将此事向比丘等谈说比丘等于法堂中语如花开放的言论「诸位法友如是如是比丘之住处每日每日必[P.352]须弃舍许多鸦头」佛来其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等答曰「如是如是」比丘等问「世尊由何时起鸦与枭互相为敌」佛云「此为第一劫时以来之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第一劫之人等共集以美貌光辉且有威光及一切优点完具之人为王兽类亦群集以一只狮子为王大海之鱼类以欢喜鱼为王于是鸟群亦寄集于雪山地方某平岩之上「人世有王同样兽类鱼类亦均有王然我等之间尚无王出我等不可一日无君主我等亦应立王决定一适当者即王之位」彼等寻索鸟类选一只枭鸟「此为我等所喜之鸟」彼等互相争辩于是一鸟征求全部意见三度宣言彼于二度宣言均获承诺三度时一鸦起立「请稍待此鸟即王位时以彼之面目怒时如何不得而知此鸟怒眺向我我等如入热锅之胡麻将被灭却此鸟为王我等不喜」为说明此事唱第一之偈

[P.353]

实依一切之同属     此枭即位我等王
若得同属之许可     反对一语我将云

于是与彼许可鸟等唱第二之偈

吾友汝语尔今發言应许可     有何义法可發言
我等为年少鸟群     有智慧亦有光慧

彼得如斯之發言许可唱第三之偈

枭鸟如灌顶     尔等幸福荒
不怒颜如此     怒时将如何
此鸟如即位     我等深不喜

彼叫曰「我等不喜我等不好」鸦向空中飞起枭鸟亦随后追赶尔来彼等相互抱持敌意鸟群遂以黄金鵞鸟为王而散去

[P.354]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灌顶即位为王之青年鵞鸟即是我

第三章 森林品

二七一 泉井污浊本生谭

〔菩萨=仙人师〕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伊西帕他那(仙人堕处)时对污染井水之豺所作之谈话有一豺向比丘众饮水之井中大小便溺污染井水但某日彼近水井而来时沙弥等以土块击打受重创而去自此以后彼再不见返来至此场所比丘等知此事件于法堂议论如花开放「诸位法友污染井水之豺为沙弥惩处以来再未返来」适佛来此处问曰「尔等比丘今为何语集于此处」答曰「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彼非自今日始前生亦曾污染井水」于是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仙人堕处有一井时菩萨生于波罗奈之豪家出家而为仙人彼为仙人之群围绕于仙人堕处营造住居尔时有一豺污染井水而去然于某日豺为仙人等包围以某种方法擒获伴来菩萨之处菩萨与豺交谈唱第一之偈

仙人住森林     长期苦修行
劳苦作一井     如何尔污染

[P.355]豺闻此唱第二之偈

我等饮水必粪尿     此为诸豺之性质
此为我等父祖法     尔今怒此不相应

于是菩萨对彼唱第三之偈

斯事尔等以为正     何者尔等为不正
正与不正之区別     何时我等能得知

于是大菩萨与彼忠告「尔后不可再来」其后彼不再见返来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污井者是此豺仙人群之师实即是我

[P.356]二七二 虎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拘迦利所作之谈话拘迦利之事详于第十三篇陀伽利耶青年本生谭〔第四八一〕拘迦利思欲伴舍利弗及目犍连归去由拘迦利之国来至祇园精舍对佛问候后往上座之所拘迦利云「诸位法友拘迦利国人等期待君等可往彼处」「法友君可前往予等不往」彼为上座拒绝一人独归于是比丘等于法堂议论如花开放「诸位法友拘迦利与舍利弗目犍连二人俱彼不能无此二人结合一处不能分离」佛来此处问曰「汝等比丘今为何语集于此处」答曰「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彼非自今日始前生即与舍利弗目犍连俱而不能无此二人」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某森林中之树神由彼住居不远处森林中有一最大某树亦住一树神狮虎住其森林之中因恐惧彼等无一人作畑亦无伐树者即令前来眺望者亦竟无一人而狮虎以种种之风杀食兽类到处舍弃残骸而去为此森林中充满臭秽之尸体但菩萨对面之树神暗愚不明道理某日向菩萨曰「君为此狮处使我森林充满臭秽尸体我思欲赶走此等野兽」菩萨曰「树君此二种野兽之恩荫使我等之住居受到保护如将彼等赶走我等[P.357]住居将被毁坏人等不见狮虎足迹完全伐取树木建造一村作畑如此为君所不喜」于是唱最初之偈

结合恶友故     毁弃大安稳
贤者卫其眼     己先守优越

结合善友故     弥增大安稳
贤者所当为     应立己生计

虽然由菩萨晓以事物之道理但愚神不能了解某日示以恐怖之外貌赶走狮虎人等不见其足迹判定狮虎移往他之森林于是于森林之一方伐取树木[P.358]神来至菩萨之所云「予不依君之言赶走彼等今人等知彼等不居此处砍伐森林究应如何处理」菩萨云「今彼等兽类住于对方森林汝可往伴彼等前来」于是彼往森林而立于彼等之前唱第三之偈

虎君汝今回返去     归来大森林
勿使伐树木     虎君此林如梦別

彼等虽由树神恳愿俱云「汝去予等不归」而加以拒绝树神只有一人归来森林而人等于数日之间伐森林拓展作畑开始耕作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不贤之树神是拘迦利是狮子是舍利弗虎是目犍连而贤树神实即是我

[P.359]二七三 龟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停止拘萨罗王二大臣之争所作之谈话此一事情已于第二篇中说述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迦尸国之婆罗门族年长赴得叉尸罗习学诸技艺归来彼弃欲出家为仙人于雪山地方恒伽河之边营造仙处修得神道与等至日日耽乐于禅定生活于此本生谭中菩萨得最上之中道圆满舍波罗蜜之行彼坐于叶庵之入口一只一向不见之恶猿前来向菩萨耳孔插入彼之男根菩萨已得中道对此并无妨碍而坐但某日一只乌龟由水中登岸于恒伽河岸开口向阳而眠欲多之猿向龟口插入其男根于是龟睁眼咬住男根如藏宝入箱紧闭不放猿感非常痛苦不堪彼思「究竟谁能解除自己痛苦往何人之处求救」「除去仙人別无他人能解除自己痛苦予应赴仙人之处」彼双手捧龟来至菩萨之处菩萨戏此恶猿唱第一之偈

[P.360]

满溢如婆罗门手     手持食物来者谁
尔于何处行乞食     如何信仰尔近我

恶猿闻此唱第二之偈

我为愚猕猴     触不可触者
助我尔幸福     放我归山去

菩萨与龟交谈唱第三之偈

龟姓为迦叶     猕猴憍陈如
此物犯邪淫     迦叶汝解放

[P.361]龟闻菩萨之言立即心净解放猿之男根猿被解放后向菩萨作礼而去再不返来至其场所龟向菩萨问安后亦归自己之住居菩萨定力不稍减退成赴梵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龟与猿是二人之大臣仙人实即是我

二七四 贪欲本生谭

〔菩萨=鸠〕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贪欲比丘所作之谈话佛向法堂伴来之彼云「比丘汝之贪欲非自今日始前生亦为贪欲而殒命为此昔日之贤者等亦由自己之住居而被赶出」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于波罗奈某长者厨房之厨师为求福德设置笼巢时菩萨生于鸠胎住其巢中渡日有一贪欲之乌经过厨场见各种之[P.362]鱼肉馋欲不堪彼思「究为如何能得机会」彼發现菩萨「决心依此鸠必能得逞」彼于鸠往森林渔饵时尾随其后而行菩萨向彼曰「乌君汝之食饵为如是如是之物予之食饵为如是如是之物为何附于予后而来」「君之所为予甚喜好予与君摄取同饵思欲与君交谈」菩萨与以同意乌与彼于饵场一同渔取同饵故使菩萨得见实则彼于回返突入牛粪堆中食小生物腹满之后来至菩萨之处彼云「君如斯长期渔饵耶君知食物之限度耶今后应勿过迟而出發」菩萨与彼俱归于住居厨师思为鸠之友人伴同归来为乌亦设置另一笼巢乌则如此渡过四五日

然于某日长者之处运来诸多鱼肉乌之馋欲难堪晨起呻声寝处此朝菩萨向乌云「与君渔饵出發」乌云「君其请往予疑腹不消化」「乌君乌甚少有不[P.363]消化之事纵令食入灯心之物仍不稍存于君之腹中更何况咽入其他之物即刻消化无余希汝听从予言见此鱼肉不可沾染」「汝何出此言予疑腹不消化」「如此请多保重」菩萨于忠告后出發而去厨师调理各种鱼肉立于厨场入口处擦拭身体汗水乌今以为偷食之大好机会飞往盛入诸种美味之器皿之上厨师闻啄物之音反身见乌急速跳入捕之拔其全身羽毛只残余头上之饰毛「汝取污我主人之鱼肉」于是以生姜与莳萝实之粉混以酪浆涂乌之全身然后抛入笼巢之中乌身生起剧痛菩萨由饵场归来见乌呻吟戏唱第一之偈

盗人之事暗偷入     此鹤以云为祖父
此鹤头上著冠毛     何者使汝为此状
吾友鸦君有暴性     汝鹤应由此离去

[P.364]乌闻此唱第二之偈

我著冠毛非为鹤     我乃贪欲一乌鸦
我不从尔之言语     尔今归来我拔毛

菩萨闻此唱第三之偈

斯时尔为德     予友尔再见忧患
人间诸种乐     有翼者勿用

菩萨于是云「自今以后予自身亦不能住于此处」立即飞往他之场所而去乌呻吟而亡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贪欲比丘证不还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

「尔时贪欲之乌是此贪欲之比丘鸠实即是我

[P.365]二七五 美丽本生谭

〔菩萨=鸠〕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贪欲比丘所作之谈话两者之事与前之本生谭同其偈如次

主分

坐于鸦住之巢中     此鹤色美为何者
我友鸦君有暴性     此乃彼住之笼巢

我友尔实不知耶     与尔共食之乌是
我不从尔之言语     尔今归来我拔毛

斯时尔为德     予友尔再见忧患
人间诸种乐     有翼者勿用

如此菩萨「予已不能今后在此居住」于是飞往他之场所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贪欲比丘证不还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乌是此贪欲比丘鸠实即是我

二七六 拘楼国法本生谭

〔菩萨=王〕

[P.366]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杀鵞鸟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有二人住舍卫城为朋友出家作比丘受具足戒后所作所为皆取一致某日彼等往阿致罗筏底河水浴于岸砂之上当阳而立亲切交谈恰于此时两只鵞鸟于空中飞翔一青年比丘手捉砂砾云「予当击中子鵞之眼」对方比丘云「汝能击中否」对方又云「汝请少待予当击中此侧之目及对侧之目使汝见之」「如此则予不能」「如是汝可善观」彼捉三角之砂砾由鵞鸟之背后投掷鵞鸟闻砂砾之音返目回顾间不容发为比丘所捉之圆砂砾投中鵞鸟之侧目今由一眼飞出鵞鸟扬声大叫回旋滚落在比丘等之足前各处站立之比丘等见而前来曰「法友君于佛教出家而为杀生实不相应」于是引彼等往见如来佛问曰「汝实为犯杀生戒耶」「是为真实世尊」佛云「比丘汝于此导悟之教出家而为如此之事耶昔日诸贤者于佛未出世时于家中营不清净生活于仅小许之事即感后悔然汝于如斯之教出家尚不感后悔比丘诚须自制身口意」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拘楼国因陀波萨多都坛那奢耶王治国时菩萨再生于王之第一后妃之胎不久彼与父母分別于得叉尸罗习学诸技艺而归由父王使据副王之位[P.367]后父王死去彼即王位不破十之王法实践拘楼国法拘楼之国法为五戒菩萨守清净之五戒而因菩萨如是彼母后妃诸弟副王司祭官婆罗门王领之管理官廷臣驭者长者主税官大臣门卫娼妇婢女等亦皆如是

王母后妃与副王     司祭管理官驭者
长者主税及门卫     此等皆守五戒法

如斯此等一切诸人皆持清净之身守五戒之法王于都城四门中央及王宫入口造六布施堂每日投出六十万金钱向全阎浮提使工作之手皆停之大布施而彼所布施之意愿使彼之布施喜舍得以遍覆全阎浮提

尔时迦陵誐国㮈多布啰都迦陵誐王治国彼国天不降雨因此全国互皆饥馑食物缺乏人多忧思患病于是生起旱魃之恐怖饥馑之恐怖与疫病恐怖之三种恐怖人不得物腕抱子女各处仿徨国中人人聚集一团来至㮈多布啰于王宫入口哀号不绝王近窗而立闻声问曰「何故人民骚动」「大王全国生起三种[P.368]恐怖天不降雨收获全无生起饥馑人不得食物罹病不得药物腕抱子女仿徨请天降雨大王」「昔日诸王不降雨时如何作为」「大王昔日诸王不降雨时行布施执行布萨善守戒七日之间入寝室卧于木床如是方可降雨」王云「甚善」依言实行然仍不降雨王问大臣「予应为者皆为但雨不降究应如何方可」「大王因陀波萨多市拘楼王坛那奢耶所乘用之黑牡牛吉祥象我等如伴其前来当可降雨」「然王有强大军队胜利无望如何伴象前来」「大王彼王不喜战事彼王欲布施喜布施者有求愿者甚至可斩其御饰之头刳出其清净之眼提供全国以行布施即使求象亦不至反对王如求愿必定可得」「然派遣何人求愿为适当」「大王请派婆罗门前往

王由婆罗门村接来八人婆罗门予以崇敬尊重派遣请象彼等持金钱变身为旅行者之姿不敢稍事于途中任何处一宿急速旅行数日之中于都中有人口之[P.369]布施堂摄食彼等满身体之欲后讯问「王何时来布施堂」诸人云「半月之中于三日间即十四日十五日及第八日前来明日为满月因此明日将来」婆罗门等翌日晨起早晨前往东门之处而立菩萨亦于晨起沐浴涂油具一切装饰乘坐美饰之象背多数之从者相随来至东门之布施堂中而后彼由象降下彼亲手与七八人以食物王云「汝等应如是布施」然后乘象前往南门婆罗门等于东门军队守护王未得机会于是往南门窥伺近王王由其门不远处到达一稍高之场所时彼等扬手申示问候王以金刚之突棒使象变更方向向彼等之处而来王问曰「汝等婆罗门有何所欲」诸婆罗门称扬菩萨之德唱第一之偈

尔具净信与戒德     人民之统主我等知之而来此
安阇那色尔之象     黄金交易迦陵誐

[P.370]婆罗门如斯云后菩萨慰之曰「诸婆罗门若汝等以金钱交易此象则汝等之金钱皆尽汝等勿忧予将此著美饰之象赠与汝等」更唱二偈

数多有食无食人     凡来我方此处者
我对彼等皆不拒     我前阿阇梨所言

如是婆罗门     此象赠尔等
相应王所持     此象名声高
庄严且美丽     饰以黄金网
此象附驭者     尔等可牵去

[P.371]乘于象背之摩诃萨作斯语后次由象背降下「若不再附饰予将附饰后赠予」王三度右绕视察见无不著饰之处彼牵象鼻渡与婆罗门之手由黄金之瓮灌以花与香之香味之水然后交与婆罗门等著以附属品受象坐于象背向㮈多布啰归来献象与王然象虽来仍不降雨王更问曰「此何缘故」「拘楼国王坛那奢耶守拘楼之国法因此于彼国每半月或十日降雨一次此为彼王之德如此此兽象应有其德然究其德位如何不得而知」大臣等如此申言王云「如此将附饰之象及附属之物品一同伴随送返彼王而将彼王所守之拘楼法刻于黄金板上持归」于是派遣婆罗门及廷臣前往

[P.372]彼等前往返还王象「大王此象虽去但国中仍不降雨然闻贵国守拘楼法我等之王亦愿遵守派遣我等刻于黄金板上持归请授我等拘楼之法」「诸位予守拘楼之法对之持疑拘楼之法使予之心不能满足故予不能授与汝等

然何故此戒使王不能满足当时每三年迦剌底迦月诸王主持迦剌底迦祭诸王乐此祭日身饰一切庄严之具如神之姿于奇达拉迦夜叉祠前向四方放射美色饰花之箭国王亦乐此祭立于某池岸边奇达拉迦祠前向四方放美色之箭向外之方角飞出三箭均已寻见然放入水中之箭则未见寻到王思「予所放之箭或射中鱼之身体」为杀生而破戒有关此事而持疑以故持戒使彼不能满足

王如此言曰「诸位予对拘楼法持疑然予之母后善守此法于母后之处将可善授」「然大王并无杀生之意无杀意不谓之杀生请授予等王自身所守之拘[P.373]楼法」「如是可与刻付」即向黄金之板刻入「不可杀生物不可取不与之物不可行于欲之邪行不可语妄语不可饮强酒」如此刻入然王云「如斯云者使予不能满足可于母后之处授与

使者等问候终了后来至其母后处申请曰「太后陛下汝为善守拘楼法者请授与我等」「诸位予为守拘楼法者现在予对之起疑此拘楼法使予心不能满足以故不能授与汝等

彼女有二王子兄即为王(菩萨)弟为副王然有某王赠菩萨十万金值之栴檀香及十万金值之黄金饰环彼云欲供养母后于是全部赠与母后母后自思「予不涂栴檀香亦不著饰环可赠与儿媳」然而「长媳为我王之夫人居第一后妃之地位与彼以黄金之饰环次媳生活较差与彼以旃檀香」赠与后自思「予守拘楼法儿媳生活之优劣不成问题然予重视长媳为适当耶予如是为之岂非破戒」持有此疑故云如是

[P.374]于是使者等云「自持之物可随己所好与之陛下持此疑但此外未犯有其他之恶依戒而论只此即不为破戒请授予等拘楼法」于是由彼女授戒刻入黄金之板彼女云「诸位如斯云者使予不能满足然予之儿媳善守戒法可往彼处请其授与

于是彼等往王之第一后妃之处如前状所云请拘楼法彼女所云亦同「现今之戒使予不能满足以故不能传授汝等

某日彼女于大窗之处王右绕都城见由其后坐于象背之副王行状对彼生起恋情之后妃自思「若予得与彼相亲则王死彼即为王如是使予得为夫人」然彼女起疑云「予守拘楼法为有夫之身然以烦恼之心见他之男予已破戒」故如是云

于是使者云「后妃陛下只由心中所起者非是罪过陛下持如是之疑但未犯有何种罪过如是之事非为破戒请授我等拘楼之法」于是由彼女授与刻于黄金之板后妃云「诸位如是云者对此使予不能满足然副王善守戒法可往彼处请彼授与

于是彼等往副王之处如前状所云请拘楼法彼于黄昏前往奉侍于王到著王庭后若欲于王处食事泊宿时则将扯手网绳与驭象突棒投入辕间依此暗记[P.375]从者等归去次晨早来待彼出宫驭者亦守车于翌日晨早牵车至王宫入口处等候若尔时彼欲思归去则将扯手与突棒置于车中往王处奉侍从者依其暗记于王宫入口等待此次之出宫某日彼以此状入于王宫之中彼于入而未入之中降雨王云降雨不肯令彼归去于是彼于王宫食事毕就寝诸人思忖「今将出宫」通霄淋雨等待副王翌日出宫见诸人裸露淋雨等待「自己守拘楼法而使诸人受苦已为破戒」于是生疑为此彼向使者等云「假令谓予守拘栖法而今已起疑故予不能授与」因而谈此事情

于是使者等曰「副王君无使从者等受苦之意志无心之事不为犯过如此持疑如何能为君之罪过」于是于彼之处授戒刻于黄金之板副王云「如斯云者使予不能满足然司祭官善守戒法可往彼处请彼授与

于是彼等受教前往司祭官处请求某日司祭官亦往奉仕于王途中见有某王赠与国王如朝日色状之车彼问「此谁之车耶」「此为送往王处者」彼闻而自思[P.376]「余年已老若王将此车赐予予巡回乘坐其乐何如」彼至王处问候而立时诸人向王献见此车王见之云「此车诚然华丽可与阿阇梨」然司祭官不望此车王数度言说彼亦不稍希望何以故因彼曾作此想「自己身守拘楼之法对他人之物持有贪心自行破戒」彼谈及此事云「诸位就拘楼法予对之有疑其法予不能满足故予不能授法

于是使者等曰「阁下只起贪心不为破戒阁下虽对此事持疑但并未犯任何罪过」于是由彼处授戒刻于黄金板上彼云「如斯云者使予不能满足然王领管理大臣善守此法可于其人之处授与

彼等受教往大臣之处请求某日大臣测量地方之耕地彼结网于棒一端使耕地之地主持之今另一端由自己持之而测量由网之一端起测量而结网之棒达到某一蟹穴之中央彼思「若将棒直入穴中则蟹必死若由穴之对侧而测则侵王田若由此侧则占农田究应如何为宜」但彼又思「穴中诚然有蟹若彼现在必将现姿于此中且下此棒」当棒入内闻蟹有啾鸣之声于是彼作是思[P.377]「棒已下入蟹之背中蟹必死无疑矣自己守拘楼之法为此而破戒」彼谈及此事云「以是理由对拘楼法有疑故予不能授戒

于是使者等云「阁下对蟹并无杀意无心之事不为犯过阁下虽持疑如是但并未犯何罪过」于是于彼之处亦授戒刻于黄金板上彼云「如斯云者使予不能满足然驭者善守此法可于彼之处请授

彼等于是更往驭者处请求某日驭者伴马乘车往御苑王于昼间乐游彼处黄昏乘车出苑彼于未达街市之前恰于日没之时雷云四起驭者恐王被雨向马加以突棒马以非常速度而驰奔而自尔以来来往御苑经过彼处场所马必疾驰而奔何以故马等如此思想「此一场所为一危险之处故我等之驭者加以突棒」驭者亦思「王之被雨与否于我无咎然对此驯良之马而于非场所之处加以突棒为此现今马等时时疾驰而疲劳自己守拘楼之法为此而破戒」彼谈及此事云「以斯理由对拘楼法有疑故不能授与君等

于是使者等云「君并未具有使马疲劳之意志无心之事不为犯戒君对如是[P.378]之事起疑然君无何罪过」于是于彼之处授戒刻入黄金之板上彼云「如斯云者使予不能满足然长者善守此法可于彼处授与

于是彼等往长者之处请求某日彼往自己耕作之地出發巡回见稻由茎出穗归途思欲结稻一束于是取一握稻穗结著于棒端然彼自思「此田有自己向王献上之份然自己尚未献王而取此田之一握稻穗自己守拘楼之法为此而破戒」彼谈及此事彼云「依此理由对拘楼法持疑故不能授与

于是使者等云「君无盗心因无此心故不能宣言偷盗如对是事持疑君如何能取他人之物」于是由彼授戒刻于黄金板上彼云「如斯云者使予不能满足然主税大臣善守此法可至彼处授与

彼等即往大臣之处请求某日大臣坐于财政部入口计量王物中之稻彼由未量稻之堆中取稻作为标帜洽于此时降雨大臣数其标帜并谓「已量之稻已有此数」而将标帜之稻集起投掷于既已量终之稻堆上急急走入财政部内彼站立自思「自己究竟将标帜之稻量过而投于堆上抑或尚未量过而投于堆上」「若自己将彼稻投[P.379]入稻堆无理增多王之持分使稻之持主减少而自己守拘楼之法为此而破戒」彼谈及此事使闻曰「以此理由对拘楼法持疑故不能授与

于是使者等云「君无盗心不能宣言为偷盗若君对是事持疑然君如何能取他人之物」于是由彼授戒刻于黄金板上彼云「如斯云者使予不能满足然门卫善守此法彼可授与

于是彼等往门卫之处请求某日彼于关闭都城之门时间三度扬声然有一贫男与自己之妹一同往森林采集树枝树叶归来彼闻声牵引其妹急急奔来门卫云「都城乃王所居汝不知耶城门按时关闭汝不知耶汝概为伴汝妻于森林中欢娱恋情而来」于是彼男云「否君知此非我妻乃我之妹」彼思「予为无理之事以妹为妻自己守拘楼之法为此而破戒」彼谈及此事谓「以此理由予对拘楼法持疑故不能授与君等

[P.380]于是使者等云「君只为如是思故云此事君不为破戒因如是之事君对拘楼法持疑但并未故意云何虚言」于是于彼之处亦为授戒刻于黄金板上彼云「如斯云者使予不能满足然娼妇善守此法可于彼处请求授与

于是彼等往彼女处请求彼女亦如前同样拒绝何以故诸天之王帝释思欲试见彼女之戒为青年之姿而来而与彼女以千金谓将再来归天上界后三年之间未至彼女恐自己破戒三年之间由他男之手担步罗(槟榔子)之物均不敢受渐次生活贫困彼女自思「授予千金之人三年之间未至予之生活贫困不能竖立门户今往裁判官处言说今后必须收费」彼女往裁判所云「阁下三年前付我资费之男已否死去不得而知今予不能生活如之何为宜」「三年未至汝将何为今后可收取资金」彼女得判决出裁判所时一男积千金捧献彼女伸手欲接受时帝释现姿彼女云「三年前与我千金之人前来予不要君之金货」彼[P.381]女缩手帝释现本形如朝日之光辉立于空中都城之人等全部集来帝释于大众当中曰「予思见试此妇人三年前与彼千金守戒者必须如此妇人」帝释与忠告后与彼女住居满以七宝并谓「今后勿得懈怠」安慰彼女后往天界而去以此理由彼女云「予得资金不取消费向他男人索取资金而伸手以此理由对予持戒不达十分故予不能授与君等」予以拒绝

于是使者等云「仅只伸手不为破戒贵女士之戒可谓纯洁」于是由彼女授戒刻入黄金板上

如是彼等将十一人之人等守戒之事刻入黄金板回归㮈多布啰向迦陵誐王捧献其黄金之板申述事情经过王实践拘楼法满五戒尔时迦陵誐国中降雨解消三怖国家安泰丰饶菩萨于生命有限之内积布施等之福德与其从者共满天国之愿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有者证预流果有者证一来果有者证不还果有者证阿罗汉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如次

娼妇莲花色女是     尔时门卫富楼那
王领管理迦旃延     主税官为拘律陀
尔时长者舍利弗     阿㝹楼陀为驭者
迦叶上座婆罗门     难陀贤者为副王
后妃罗睺罗之母     太妃乃是母摩耶
拘楼王即是菩萨     如斯本生应忆持

[P.382]二七七 羽毛本生谭

〔菩萨=鸠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企图杀生之事所作之谈话现在之事既已明了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鸠彼从众多之鸠于森林中山窟中生活又有一持具足戒之仙人距鸠等住居不远之处近于边境之村作一仙处住于山窟中生活菩萨时时出往彼处闻所值闻之事

仙人常住此处后而他往继而一诈欺汉之螺髻仙人前来居于此处菩萨从鸠等往彼之处向彼问候以示亲爱之情后飞翔仙处于山窟附近渔饵黄昏归至自己住居此诈欺汉仙人住于此处已五十年以上某日边境之村人等调理鸠肉宴彼彼对此美味心起执著彼问「此究为何肉」而彼闻为鸠之肉自思「予之仙处有多数之鸠飞来可杀彼等而食」彼持来谷末生酥乳酪莳萝黑胡椒等置于一处而以棍棒藏于衣物之端不断眺望鸠之飞来坐于叶庵之入口菩萨由鸠等围绕而来彼见知诈欺汉之恶图「彼恶仙人有某种企图而坐概欲食我等同类之[P.383]予将查看一番」于是往下风之处嗅彼身体之味「此人思欲杀我等而食不可与之接近」于是伴鸠等飞离仙人见其不来自思「以美言与彼等言说彼等信赖而来近然后杀而食肉」于是彼唱最初之二偈

数多五十年长日     我等住于岩窟中
有羽毛者汝等勿疑心持稳     彼卵生者来我处

然今者诸鸟彼二生者缘何故     欲行前往他山窟
我仍如前汝不知     长住他处或如旧

[P.384]菩萨闻此立于飞离之处唱第三之偈

我等已知尔     我等非愚者
汝实为其人     我等非他者
于我等生物     尔心有恶意
汝邪命外道     我等实怖尔

诈欺汉仙人自思「彼等识破予之事」于是以棍棒向菩萨投掷然不能中彼云「汝去汝等予完全失败」于是菩萨云「汝虽损害我等但汝堕入四恶趣事不会失败汝若居于此处将被人视为盗人而被捕汝速逃失为宜」菩萨威吓于彼而去彼螺髻仙人已不能住居于其处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仙人是提婆达多前之有德之仙人是舍利弗鸠群之首领实即是我

[P.385]二七八 水牛本生谭

〔菩萨=水牛〕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对鲁莽之猿所作之谈话舍卫城某家饲养一驯顺之猿猿往象之小舍坐于善象之背上于其处放散粪尿以为游戏象自身具有善良天性与忍德无何作为然某日之事他之恶象子取代彼象而居猿思「此仍如平时之物」爬登恶象之背然象用鼻捕猿摔于地上用足踏压使猿崩溃

此一事件于比丘之间普遍传知某日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论议此事「诸友鲁莽之猿思为善象登上恶象之背象夺猿命」彼处佛来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答曰「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彼猿为此行状非自今日始昔日亦如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于雪山地方生于水牛一族之中达青年时具力有大身体仿徨于山麓岩窟山岳及难踰之密林之中

某时彼發现一快恬之树荫于得昼之饵食后立于树荫之下尔时有一只恶戏者之猿由树上降下爬上水牛之背放出粪尿然后捉角用尻尾缠垂于角下摇动以为戏然菩萨具忍辱慈悲怜愍故对猿之粗卤行为并不介意猿则再三行之

[P.386]然某日栖于彼树之树神立于树干向彼云「水牛之王汝受此猿侮辱置而不问为何故请制彼勿作」树神敷衍此意说第一之二偈

今由猿忍受苦痛     汝企图欲为何事
彼轻佻侮辱朋友     如主人充满诸欲

以角突出彼     再以足踏之
如无制彼者     愚夫亦将怒

菩萨闻此答曰「树神予对彼之生类种姓力等不为蔑视若不忍其罪过则如何成就予之愿望纵令其不为彼事彼猿思其他水牛亦将如我而为卤莽之动作彼猿对易怒之水牛如为如此作风彼水牛等将杀彼猿如彼已为其他水牛等所杀则予亦将不免有杀生之苦痛」于是唱第三之偈

彼思仍为我     对他亦造作
尔时彼被杀     彼死我将免

[P.387]过数日后菩萨往他处他之易怒水牛来立于此场所恶猿思「彼亦如平时之牛」于是攀登其背于其处为卤莽之事于是水牛振落彼猿打倒于地上以角贯其心脏以足蹂躏粉碎为微尘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明其真实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恶水牛是此恶象恶猿是此恶猿善水牛之王实即是我

二七九 鹤本生谭

〔菩萨=盗贼〕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半豆及卢呬得迦所作之谈话此六人群中弥多罗与浮摩二人住于王舍城附近阿湿贝与弗那婆须二人住于枳咤山近郊又半豆与卢呬得迦二人住于舍卫城郊外之祇园精舍彼等搅乱依法决定之事项友人无论交情之厚薄均鼓动生事且谓「诸友君等出生之种姓人格决不劣于彼等若君等舍弃自己执见彼等将战胜君等」不使人舍执见于是争论喧哗纷议异说生起比丘等告此事于世尊世尊为宣明此事集诸比丘并亦招集半豆及卢呬得迦佛问曰「汝等比丘汝等自己就某问题持有疑问而勿使他人舍弃执见是真实耶」答云「确为真实世尊」佛云「汝等比丘汝等之行动恰如鹤之与人」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迦尸族某村之某家达成年后[P.388]不营耕作商业等生计率五百之盗贼为彼等之首领为打抢劫盗等生活

尔时波罗奈有一财产家彼贷与某田舍者千钱之金货于尚未返还前死去尔后其妻亦患病卧床将死告其子曰「爱儿汝父贷与某人千钱之金未还而死予今若死彼人将不与汝在予息尚存之间汝往彼人之处索还贷金」尔曰「甚善」即往彼处取〔贷〕金时彼母已死因爱其子再生为牝豺彼于归路等待其子

尔时盗贼首领掠夺过路之人彼与一队共住于此路之上彼牝豺于其儿到达森林入口之时彼牝豺再三遮路使停意谓「爱儿不可入森林彼处有盗贼彼等杀汝夺金钱」其子不知自思「此不吉之牝豺遮我归路」执土块与杖追赶其母进入森林尔时有一鹤鸟见之「此男掌中有千钱之金可杀彼而夺其金」乃鸣叫向盗贼方向飞去青年不知思为「鹤为瑞鸟今我将繁荣」于是合掌诵念「鸣善之神鸣善之神

尔时菩萨知此一切声之意义见到两者之行自思「此牝豺为彼之母是故彼女意谓『彼等欲杀汝夺金钱』心恐而加以阻止又此鹤为彼之敌是故彼意[P.389]『彼等杀之而夺其金』彼如此宣叫此子不知其意愿求彼之幸福于是叱咜追赶其母认愿其不幸之鹤为幸福之欲愿者而合掌此子实太愚蠢」——实则诸菩萨为是伟大之丈夫然因取恶转生之姿夺他人之财物据人云此为星宿之误

青年接近陷入盗贼之内菩萨捕彼问曰「汝何处之住民」青年「波罗奈之住民」菩萨「欲往何处」青年「往某村取千钱之贷金」菩萨「然汝已得贷金耶」青年「诚然已得」菩萨「汝奉何人之命而往」青年「首领予父死母亦罹病母思『予死将不得金』遣予前往」菩萨「汝知汝母今之状态耶」青年「首领予不知」菩萨「汝母于汝出發时已死为怜其子成为牝豺恐汝被杀遮汝之路使停然汝唬吓追赶于彼而此鹤乃汝之怨敌彼欲杀汝夺金向我方飞进汝为自己之愚昧汝思希汝幸福之母为『希不幸者』希汝不幸之鹤为『希幸福者』彼对汝等无少恩惠而汝母乃汝之大恩人汝其持金且去」语毕遣青年而去

结分

佛述此语后为说此等之偈

牝豺住森林     希子之幸福
向彼提警告     思为希不幸
希不幸之鹤     思为希幸福
路上之青年     彼思乃如是

如斯之人     今在此处
闻友忠言     则为曲解

[P.390]

无论何人称赞己     如为怖畏而称扬
彼思其人为友者     如此青年之于鹤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盗贼之首领实即是我

二八〇 毁笼本生谭

〔菩萨=贤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笼之破坏者所作之谈话于舍卫城[P.391]一大臣招待以佛为上首之僧伽彼坐花园中施舍施物食事中彼云「有思欲于花园中散步者可自由行动」于是比丘等漫步于花园中恰于此时花园之卫士攀登叶茂之树上逐次取下大叶彼云「以此制花笼以此制果实笼」边言边造落于树根彼之幼儿将落下之笼个个毁坏比丘等以此事告佛佛云「汝等比丘此非自今日始前生彼即为笼之破坏者」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波罗奈之某家成长后为家庭生活时某日因事往花园中彼处住有多数之猿花园之卫士与前同样落笼猿之首领将落笼逐次破坏菩萨呼唤彼曰「汝将卫士之落笼逐次破坏汝思欲造更美之笼」于是唱第一之偈

无疑汝兽王     制笼应熟练
如此毁坏笼     似思欲別造

猿闻此唱第二之偈

我父与我母     造笼不巧妙
我等坏所造     此我族习俗

[P.392]菩萨闻此唱第三之偈

汝等如此法     实是为不法
汝等法不法     我等决少见

菩萨宣法毕叱责诸猿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猿是坏笼之儿贤者实即是我

第四章 正中品

二八一 正中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舍利弗长老及耶输陀罗长老尼与庵罗果汁所作之谈话即正等觉者于毘舍离之重阁讲堂转胜法轮时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弥率五百释迦族之女相伴而来请佛许可恳愿出家入团尔后此五百之比丘尼受难陀迦之教诲得阿罗汉果又佛在舍卫城近郊时罗睺罗之母夫人自思「予夫出家至一切智者之位予子亦出家同住于彼之近侧予于家内何所作为予亦出家往舍卫城与正等觉者及予子可不断望看生活」于是往比丘尼之草庵出家与阿阇梨及和尚俱同往舍卫城见佛与爱子后住居于某尼寺罗睺罗沙弥前往面见其母

[P.393]某日长老尼罹患腹痛于爱子来访时不能外出与彼会面由他人出而宣告不快之旨彼往母处问曰「我母有何需要」母云「爱子予居家时饮𫍢砂糖之庵罗汁可以宁静腹痛然今为巡回托钵生活由何处得」沙弥云「予将得之持来」于是离去

此具寿(罗睺罗)之和尚为法将舍利弗阿阇梨为大目犍连叔父为阿难父为正等觉者彼实为一大幸运儿虽然如此彼不往他人之前只往和尚之前敬礼作悲颜停立其侧尔时舍利弗长老向彼曰「罗睺罗何故作悲颜耶」罗睺罗「我母为腹痛所恼」舍利弗「彼女何所需要」罗睺罗「饮浇以砂糖之庵罗汁可以快愈」舍利弗「善哉予为得来汝勿忧心

翌日舍利弗伴罗睺罗入舍卫城使沙弥坐于待客室中己则进入王室拘萨罗王劝请长老入座恰于此一刹那花园之卫士持来一笼结实累累纯熟甘味之庵罗果王剥庵罗之皮浇以砂糖亲自压碎充实于长老钵中长老由玉座往待客间付与沙弥云「速持奉汝母」彼持往奉献长老尼食毕同时腹痛宁静

于是王亦遣人谓曰「长老坐于此处未食庵罗之汁汝往察看究竟与他人与否」使者随长老而往得知此事还来报王王思「若佛营家庭生活佛为转轮王罗睺罗沙弥为其宝皇太子长老尼成其宝后宫一切世界之支配权为彼等之物我等亦应须奉仕彼等而生活今彼出家住于我等近处之际如惜物力实为不适」自此以后彼为长老尼不断赠与庵罗果汁

[P.394]长老与耶输多罗长老尼庵罗果汁之事普遍为比丘之僧伽所知某日集于法堂开始议论「诸位法友舍利弗长老与耶输多罗长老尼庵罗果汁甚为满足」佛来此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云「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舍利弗与罗睺罗之母庵罗果汁甚为满足非自今始前生亦为如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迦尸村某婆罗门家达成年时于得叉尸罗修习学艺居家为家庭生活父母死后入仙人出家之道于雪山地方获得诸种神通及定力为诸仙人之群围绕为一群之师经长时之后为得咸味及酸味由山岳地方降下游行到著波罗奈在花园之中住宿

但因仙人之群戒德光耀震动帝释之宫殿帝释熟思知其原因「予须荒废此苦行者之住所如此则彼等之住所破坏于混乱之中不断放浪于各处不能得心之平静如是则我如意得安」「究应用何方法」彼思种种方法之时此一方法浮现彼思「中夜警戒过后予入王第一夫人寝室停于虚空予告彼女云『贵妇人若汝得食正中一庵罗果之实汝将能得转轮王之儿』王由夫人闻得此话必为求庵罗果之实遣使至果树园尔时予使庵罗果消失于是告王果树园中无庵罗之实王问『是谁食之』『苦行者等食之』王闻此必将鞭笞追放苦行者出园如是使彼等烦恼

于是彼于中夜警戒过后入寝室立于空中彼自身显现天王之姿向彼女交谈说第一第二之偈

[P.395]

正中有树     食天果实
怀妊之女     生转轮王

贵妇人汝为王妃     受夫君宠
王将赍汝     正中之果

如是帝释向夫人说此二偈并谕彼女曰「贵女勿懈不可犹豫明朝可告知大王」帝释于是归还住所

翌日彼女偽装卧病并示意于侍女等王高张白色天幕坐于狮子座上观赏舞蹈但不见王妃王问侍女「妃在何处」「夫人卧病」王往夫人处坐于卧榻之侧抚其背而问曰「吾爱汝何病」妃「大王予无他病予思食物」王「欲思何物吾爱」妃「正中庵罗之实予君」王「正中庵罗之实在于何处」妃「予君正中庵罗之实予亦不知然予得此果实则有生命如不能得则无生命」王「予将持来汝勿忧心

[P.396]王慰妃后起立坐玉座呼集大臣等王问「妃欲愿得正中庵罗之果如何可得」「大王二庵罗中间之庵罗即为正中之庵罗可遣人往果树园持来正中之庵罗捧献于夫人」王云「甚善」「如此之庵罗持来」遣人赴果树园中帝释依己之威力如已食之状由果树园消灭一切庵罗果实诸人前来果树园中搜寻各处巡回几徧不能得一庵罗归来向王报告果树园中无一庵罗之事「谁食庵罗」使者「苦行者等大王」王「鞭笞行者等由园中赶出」诸人「善哉」承诺王命予以追赶

帝释之企图成功王妃则不断卧床欲得庵罗果实王则不知何术集大臣与婆罗门王问「正中之庵罗之事汝等知之耶」婆罗门等「大王正中之庵罗乃天人等之食物我等闻传言在雪山之黄金窟中」王「谁能持此庵罗归来」婆罗门「彼处非人所能往可遣一鹦鹉之子是为良策

此时王宫有一鹦鹉之子身体大如王子等车轮之毂力强贤明巧于策略王伴彼来曰「可爱之鹦鹉予多施汝恩惠住汝黄金之笼以金色之皿饲汝熬甘味之谷物饮汝砂糖之水汝亦须为我等勉为一事」鹦鹉「吾王请下命令」王「可爱之鹦鹉王妃欲望正中之庵罗然彼庵罗在雪山之黄金窟中彼为诸神之食[P.397]人不能往其处因此汝可持其实归来」鹦鹉「善哉大王予将持归

于是王对彼以金色灿烂之皿飨以熬甘味之谷物饮以砂糖之水煮炼百次之胡麻油涂其翼下两手取之立于窗际放之于天空彼表忠诚于王飞扬于天空起离人界往于住雪山第一山洞鹦鹉之处寻问「正中之庵罗在于何处教予彼之场所」彼等「我等不知第二山洞之鹦鹉容或知之」彼由彼等闻之由其处飞赴第二之山洞如是连访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之山洞彼处之鹦鹉亦均谓「我等不知第七山洞之鹦鹉容或知之」彼往其处寻问「正中之庵罗在于何处」彼等「如是如是之处位于黄金山洞中」鹦鹉「予为彼之果实而来请导予往其处而由其处得出果实

彼等「此为毘沙门大王之食物不可能接近至其处全树由根以七层铜网作墙一千亿之鸠槃荼罗刹守卫如为彼等發现即无生命一劫之间火在续燃如无间地狱之状汝勿起往彼处之欲望」鹦鹉「若汝等不往请对予说明场所」彼等「汝可通过如是如是之处前往

依其说明充分探求其路往彼场所昼间隐灭己姿午夜警戒过后罗刹等陷于深眠之时彼向近于正中之庵罗前进由树根之处开始攀登而铜网鸣声大[P.398]罗刹等惊醒见小鹦鹉「此概为庵罗盗者」与以拘捕众议纷纷如何处置一人曰「投入口中咽下」他之一人云「以手揑碎散酒为粉」又他之一人云「分割为二烧于余烬之上食之」彼闻彼等评议处置之法毫不恐怖告彼等罗刹云「汝罗刹等汝等为谁之臣下」「毘沙门大王之臣下」彼云「汝等为一王之臣下予亦为一王之臣下波罗奈王遣予为正中之庵罗而来予彼时实已将予之生命捧献与王实则为父母为主君舍生命者无论何人皆生天界是故予亦由此鸟兽生活解放而将生于天界」于是说第三偈

为主弃自己     尽命之英雄
彼得如何位     我亦与之同

彼依如是之偈为彼等说法彼等闻法乃甚满足皆云「此乃适法者不能杀[P.399]放彼归去」于是放开鹦鹉曰「汝小鹦鹉汝被解放由我等之手安全飞去」鹦鹉「予前来访问勿使空虚而归请与一庵罗之实」罗刹「小鹦鹉与汝一果实并非我等之负担但此树之果实附有记号而保存一果实如不符合我等即无生命何以故毘沙门王如一怒睨视投入烧锅千人之鸠槃荼鬼破碎散乱如胡麻之状是故不能与汝然可教汝得处」鹦鹉「可向何人求得予之目的乃为果实请教予得处」罗刹「在此金山脉中有一拜火苦行者名光味住于金得草庵彼为毘沙门王之宠臣毘沙门王不断赠彼以四果实可往彼处求之

彼首肯赞成「甚善」即访问至苦行者前敬礼坐于一方于是苦行者问「由何处来」鹦鹉「由波罗奈王处」苦行者「为何而来」鹦鹉「主上我等之王妃欲望纯熟正中之庵罗为此而来然罗刹不自予我遣来主上之前」苦行者「若然汝坐与汝」毘沙门王赠彼四果于是行者食二果以一与小鹦鹉为食物于食毕之时用细丝线将一果实系于鹦鹉之颈上云「汝去」于是遣小鹦鹉行彼运此果往奉王妃彼女食果满足欲望虽然彼女并未生子

[P.400]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妃是罗睺罗之母鹦鹉是罗睺罗与熟庵罗果之苦行者是舍利弗住果树园之行者实即是我

二八二 善人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拘萨罗国王之大臣所作之谈话彼为王之大辅佐官处理一切之事务王谓「此乃予之大辅佐官」对彼大加优遇其他之人不堪忍耐向王进谗言对彼中伤王信彼等之言不加讯问对此有德无邪心之彼以锁束缚投入狱舍彼于其处单独居住依具足戒体得心之统一成为心之统一者后确认转变有为得须陀洹果

尔后王知为无实之罪使解除锁之束缚较以前更增大优遇然彼云「予将拜佛」持诸多之香料与花环等来至精舍礼拜供养如来坐于一方佛对彼亲密应接两言曰「我等已闻卿起祸」大臣「世尊有之然予因祸而得福坐牢狱而得须陀洹果」佛云「优婆塞转祸为福实不只卿昔之诸贤者亦由己之祸而成福」佛应彼之求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彼第一夫人之胎成长后于得叉尸罗修习学艺父王崩御后登继王位不违王之十法行布施护戒开布萨会

[P.401]然彼有一大臣于后宫为不义之行下仆等知之告王曰「如是如是之大臣于后宫为不义之行」王捕大臣知其真相唤彼前来「尔后不及侍予」予以驱逐彼往奉仕邻国之王此等一切事件如以前之具戒王本生谭(第五一)中所说于是彼王三度试验信彼大臣之言「如是可占领波罗奈王国」于是率领多数之从者迫临国境波罗奈国王五百之将得知此事齐曰「大王如是如是之王欲占领波罗奈王国进入侵略我国土之事可往生擒彼王」王曰「予由伤害他人而保王国又有何用汝等勿为何事」贼王将围困都城大臣等再近王前谓曰「大王不可如是可捕彼前来」王曰「何亦不可为速开城门」王自身由大臣围绕坐于王殿之玉座贼王之亲兵向四门杀入城攀登王宫捕大臣围绕之王缚锁投下牢狱王坐牢狱怜贼生慈悲之喜悦由彼慈悲之感力使贼王之身体發热全身如被二炬火燃烧彼大苦恼问曰「是何缘由」彼等臣下答曰「汝投有德之王入牢狱是故得生此苦」于是彼往菩萨之前乞赦云「汝之国为汝自身之物」将国返还于[P.402]「今后汝之怨敌予将为之重罚」于是与恶大臣课以王罚己则回归城市

菩萨坐于装饰之大坛翳以白天盖之玉座上使大臣等坐于周围与彼等交谈说第一第二之偈

近侍善人     是乃真幸
与一人和     救百人死

如是当为者     和一切世间
若只余一人     自不往生天
迦尸之人众     如是应谛听

如是大萨埵为大众赞叹修习慈悲之功德于十二由旬之大波罗奈城舍白天盖入雪山出家为仙人

[P.403]结分

佛成等正觉者身说第三偈

波罗奈国治国者     堪萨大王说此语
弓矢箭筒皆舍弃     到达和平制止争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贼王是阿难波罗奈王实即是我

二八三 工匠养猪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弓术师帝须长老所作之谈话波斯匿王之父摩诃拘萨罗嫁其女(拘萨罗夫人)与频婆娑罗王并赠与纳税一万金之迦尸村后阿阇世弑父频婆娑罗时拘萨罗夫人亦悲叹衰败而去世波斯匿王自思「阿阇世弑其父予之姊妹亦因夫君先去忧愁而死予不以迦师村与杀亲之盗人」于是彼不以彼与阿阇世二人之间有关此村几度引起战争阿阇世年轻力强波斯匿衰老因此每次挫败摩诃拘萨罗国民亦皆被征服于是王与大臣等咨商「我等屡次被破如何为善」「大王圣者等巧于策略且听祇园精舍比丘等之言语为宜」于是王命间牒「于适宜之时听来比丘等之谈话」彼等尔后即依命而行

尔时有乌陀长老与弓术师帝须长老二位高龄长老位于寺外之草庵中弓术师帝[P.404]须长老于初夜中夜入眠至后夜醒觉折薪燃火而坐云「吾友乌陀长老」「何事吾友帝须长老」帝须「汝眠耶」乌陀「我等不眠将为何事」帝须「汝且坐起」乌陀长老起帝须向乌陀长老言曰「此暗愚大鼓腹之拘萨罗王食物可化粪尿满一土器战术一无所知屡次战败被取偿金」乌陀「如此究应如何」恰于此时间牒立听二人之谈话弓术师帝须长老谈论战术帝须「吾友战争有莲华军战车军辎重军之三军如欲生擒阿阇世于某山腹配置二处山寨守兵由前面使见弱兵知其入山中后遮断入口之道由前后两山寨突击呐喊速能捕彼如被钓之鱼如掌中之蛙子

间牒以此语向王报告王闻之后即令敲响战争之大鼓往作战车军生擒阿阇世而以己女金刚娘嫁与彼甥阿阇世并将迦尸村作为化粧金亦与之

此一事件普为比丘之僧伽所知某日于法堂开始谈论「诸友拘萨罗王以弓术师帝须之战术胜阿阇世」佛来问比丘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如是如是回答时佛云「弓术师帝须巧于战术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如是」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P.405]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森林之树神尔时于波罗奈之近傍有木工村诸人滞留居住一木工为得木柱而入森林见一猪落入陷阱带回家中养育彼成长后身体甚大牙齿弯曲为一行仪善良之猪木工伐木时猪用鼻转木用口衔手斧𬬱木槌等运来并把墨绳之端彼木工恐有人食彼伴往森林放之

彼入森林搜寻闲静居地好之善处住行走之中發现山间一大山洞彼处有球根树根果实为安乐之栖家数百之猪见彼来至彼之住所彼向彼等云「予搜寻君等而行终于相遇此处为一乐所予今后将住于此处」彼等「此处真为乐所然此处危险」彼「予亦以为然予亦见君等住于此处食物如是之多而身体无有血肉不知是何理由君等于此处有何恐惧」彼等「每朝有一虎来所见任何之物皆为捕归」彼「彼常来捕耶时时耶在何处」彼等「常来此处」彼「虎有几只」彼等「只有一只」彼「君等如此众多不敌一头之虎耶」彼等「实际予等不敌」彼「予将生擒彼但只希望君等如予所云而作其虎住于何处」彼等「住于彼山

[P.406]彼于其夜训练猪等论述战术彼云「战争即莲华军战车军辎重军随有三种」彼安排训练莲花军彼实知地利于是彼思「必须于此地开始战斗」置猪儿与母猪于中间其周围牝猪其周围子猪其周围青年猪其周围长牙猪其周围有战力强之猪十头乃至二十头作为密集部队配置于其处于自己阵地之前掘一大圆穴其后掘如箕形渐渐每段加深之洞穴彼由六七十头军猪伴随到处云「汝等勿恐」施以教练教练完毕时已天晓

虎起知「时至」前往面向彼等而立彼立于山之台地开两眼见到猪群工匠之养猪施以暗号「向彼睨视」彼等向彼睨视虎开口逞其威勇猪等亦如法行之虎放尿猪等亦放尿如此虎所为者彼等亦如法为之

虎经熟思「前此猪等见己时即刻逃窜甚至有不能逃走者今不逃与己为敌并共为自己之动作于台地立有一猪彼为彼等之指挥者今之胜利为己为彼尚未可知」于是彼旋踵而归自己之栖家

然有一与虎分食捕肉之偽隐者彼见虎空手而归与虎相谈说第一之偈

[P.407]

若汝于台地     战胜诸猪者
杀彼最胜者     而今唯独归
汝力已烧尽     汝虎汝为无力者

虎闻之说第二之偈

昔日彼等恼怖畏     离散纷乱寻洞穴
今日彼等相集合     群众徒党成一味
彼等如此相对抗     今我难以胜彼等

于是偽隐者激励彼云「汝往汝勿畏汝如咆哮跳跃则一切之物恐怖破碎而逃走

于是虎振起勇气为勇士再往立于山谷王匠之养猪则立于二陷阱之间猪等叫曰「我主贼复来矣」「汝等勿恐今我将擒彼

虎怒号向工匠之养猪攻近当虎迫近自己时养猪急行躲避虎立即落入所掘[P.408]穴中虎急切不能停止如轱轳转动滚入入口非常狭窄之箕形壕中形成如土块所作之物不能周转养猪由穴内飞出如电光之速而行以牙袭击虎之内股撕裂至肾脏之边缘将其五味俱备之肉缠络在牙上打碎虎头叫曰「逮捕汝等之敌」将虎由陷阱中抛出其先到者已食尽虎肉后来者问曰「虎肉为何味」一面嗅闻彼等之口而走

猪等只此并不满足工匠之养猪见彼等之形相云「汝等思有不安」「君杀一头之虎无何死怖然尚有能伴十头之虎而来之偽隐者在」「彼为何人」「乃一恶德之苦行者」「虎尚为予所杀彼对我能为何事予等前往捕彼」立即与猪群一同出發偽苦行者见虎不归自思「若然虎为猪等所捕亦未可知」彼往出迎之时途中与蜂涌而来之猪等遭遇彼取己身周围之物已迟只有逃奔而被追及彼弃周身之物迅速攀登无花果树上「主人我等已无方策苦行者逃至树上」「何种之树」「无花果之树」工匠之养猪指示云「牝猪运水猪子掘土有长牙猪等切断树根余者包围看守」彼等如法而为时大根皆无成为直立之无花果树如自被斧伐[P.409]一击而倒包围而立之猪等将偽隐者于大地上击打粉粹为微尘骨肉皆被食尽

于是工匠之养猪坐于无花果树干上以偽隐者之食器法螺贝运水灌顶被推戴为王又向一只牝猪灌顶作为第一夫人由此以来至于今日皆以无花果树为庆贺之坐椅而以三法螺贝施行灌顶

彼住于森林中之女神见此不可思议之事由某树干之穴显现于猪等之前说第三之偈

众团幸会集     友情不思议
我见如是云     牙力依协力
有牙猪胜虎     得免死恐怖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猪是今之弓术师帝须树之女神即是我

二八四 吉祥本生谭

〔菩萨=家庭僧〕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盗吉祥婆罗门所作之谈话此一本生[P.410]谭所生起之事已于柯地罗树炭火本生谭〔第四〇〕中详述此处更对住于给孤独邸第四楼门之邪见女神为赎罪持五十四俱胝之金而来充满谷仓成为长者友人之事于是彼伴彼女导至佛处佛为彼女说法彼女闻法成须陀洹尔后长者之名声如以前所说之生起

尔时住舍卫城知此吉祥之形相有一婆罗门自思「给孤独原为贫者但今如王者予装为访客至其家盗来吉祥」如此思后往彼之家受到尊敬暄终了长者问「尊者何事前来」婆罗门四周观看「吉祥宿于何处」彼见长者净洗如法螺周身纯白之牡鸡入于金笼之中吉祥即宿于彼鸡冠之中婆罗门向周边观瞧發现吉祥之宿物对长者曰「大长者予教五百弟子密咒而牡鸡不按时啼鸣彼等与予甚为苦恼此为正当报时之牡鸡予为欲求此鸡而来请赐与此鸡」长者云「请持去婆罗门予愿献牡鸡与尊者」即此一刹那吉祥由鸡冠中出往枕上宝珠之中坚固确定而宿婆罗门知吉祥严存于宝珠之中又向长者恳愿赐与宝珠长者「宝珠愿献与尊者」即此一刹那吉祥由宝珠出至枕侧所置护身用之杖中住宿彼知其在于彼处更向长者嘱望赐与长者「尊者可持去」如斯所云之刹那吉祥由杖中出而宿于人称善相夫人之长者第一夫人之额中婆罗门自思「此为不能转让者此为不能乞愿者」于是向长者云「大长者予思欲往大人之家盗此吉祥而来吉祥原宿于大人牡鸡之鸡冠中在予请求之同时彼出而宿于宝珠之内当请宝珠之同时彼又宿于杖中当请求得杖而彼出宿于善相夫人之额内此实不[P.411]能让他人者予亦不能得之盗大人之吉祥为不可能大人之物仍属于大人」言毕离席而去

给孤独长者就此事欲向世尊言说彼往精舍恭敬礼拜坐于一方向如来谈此一切之事世尊闻之而言曰「家主今他人之吉祥不移他处但前生有小善之人所获之吉祥则往善人之前而去」佛应长者之请求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迦师国之婆罗门家成青年后于得叉尸罗修习学艺为家庭生活但父母死而烦恼出家于雪山地方为仙人生活得诸定力经长时后为得盐酢出至人里止于波罗奈王庭园翌日乞食行路时抵达象师之家门象师中意彼之动作行状施与比丘使住自己之庭常为近侍

尔时有一采伐薪木之人由森林运送木材时迟天晚不能到达市内彼于某神殿以木束为枕而卧神殿育有甚多牡鸡栖于近彼之一株树上天明之时彼等之中栖于上方牡鸡以粪落栖于下方牡鸡背上「落粪于予背上者谁」答云「是予」曰「何故」答云「未曾思及」言毕又行落下于是双方互相喧哗「汝有何力量」「汝又有何能力」于是栖于下方之牡鸡云「有杀予者以炭火炙肉而食[P.412]之人明日可储一千金币」而栖于上方之牡鸡云「汝勿为此壮语如食予之肥肉者为王食外肉者男得将军之地位女得王妃之地位食附骨之肉者在家者为王之库头地位出家者得国师之地位」采薪之人闻彼等之谈话〔思〕「登王位将有千金」即速攀登捕杀栖于上方之牡鸡入衣褶中彼信「我将为王」而去城门将开即入市中剥牡鸡洗净其腹与其妻而命之曰「善为调理此鸡之肉」妻将牡鸡之肉与米饭调理捧与其夫「吾夫请食」「贤妻此肉有大效能食此予将为王汝将为第一王妃」彼思「持此饭与肉往恒河岸边沐浴再食」于是置饭钵于岸边己则降至河内沐浴即此刹那风摇水卷岸上饭钵被淘洗运往河中而去下流有一象师首领使多象在河中沐浴见此命人拾起问曰「彼处漂来何物」「主人饭与鸡肉」象师包起封紧「待我等归去之前不可开启」使人送至家中

一方采薪之人口中进入砂水抱膨胀之腹奔回尔时象师之家僧为一得天眼之苦行者彼以天眼观察象师已知其缘由「我之信友不离此象所将有获得成功之时」于是先行坐于象师之家

[P.413]象师归来敬礼坐于一方彼向人云「持彼饭钵前来供应苦行者鸡肉与水」苦行者摄饭而不食其肉曰「此肉予将分配」象师云「请尊者分配」于是分肥肉及各部分肥肉与象师外肉与其妻附骨之肉则自食食事终了时彼云「贵人自今三日之后将登王位好自精进」言毕而去

第三日邻国之王前来包围波罗奈城波罗奈国王命象师著王衣乘象出战王则亲自变装亦出战阵然急行飞来一矢贯王刹那战死象师知王之崩御發出多金曰「欲得金者立于先头出战」于是击起战鼓全军顷刻之间杀敌王而大胜

大臣等为国王送葬之仪式终了协议云「谁将为王」众议「王于生前亲将御衣与象师彼自身亦參战获胜王国应与彼继承」于是彼即王位其妻为第一夫人菩萨成为国师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现正等觉者说此二偈

无吉祥之努力者     如何积集欲多财
持吉祥者巧不巧     与彼同等为享受

不适于彼处     全多异财物
有善业之人     到处生财物

[P.414]佛说此偈宣示「家主此等人似善而实异非有其他之因有善之人虽无矿坑亦生宝石」于是说示此法

此处有宝藏     与一切欲者
无论乞何物     依此皆能与
丽貌与妙声     妍姿与好色
王位与主权     转轮王幸福
天人之王位     依此皆能得
人界之成功     天界之快乐
涅槃之成就     依此皆能得
乃至得友谊     深结诸友情
生命之解放     自主得自在
无碍解解脱     声闻之极致
独觉之地位     依此皆能得
如是大神通     即此善得达
贤者思虑者     称赞善之作

[P.415]于是说明给孤独长者吉祥所宿之宝物并就此鸟作如次之说

鸡与宝珠杖与妻     一总此等充善相
此等宝物归何处     无垢善业之人生

佛述此言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长老家庭僧是正等觉者

二八五 宝珠野猪本生谭

〔菩萨=苦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孙陀利横死所作之谈话当时世尊受人人非常之尊敬其次之谭于犍度中既已说述此则所谓其拔萃者是当时对世尊比丘之僧团集聚之施物与尊敬等同如五大河合为一大河流之程度〔因此〕外道之施物尊敬皆被剥夺恰如日出后之萤火失去光明外道等集于一处商谈「我等自沙门瞿昙出现以来施物尊敬皆被剥夺均对我等之生存现不知之状究与何人结托使沙门瞿昙立得恶评施物与尊敬能归无有」尔时彼等商谈决定「与孙陀利结托可能成就」某日孙陀利入于仙林向彼等问候而立外道等无一言开口彼女屡次问话无人答覆彼女问曰「诸位圣者究因何故所苦而如此」外道「贵姊彼瞿昙之所行夺取我等之施物与尊敬使我等受苦汝不知耶」孙陀利「此际予当如何为之方可」外道「贵姊汝实美人且具福德请汝尽力建立瞿昙之[P.416]恶评使大众信汝之言语使彼无施物与尊敬」于是彼女承诺「甚善予当为之」商量已毕离其处而去

此后彼女携华鬘涂香龙脑香伽陀伽果于薄暮黄昏大众闻佛法话终了向街内归来时彼女向祇园精舍而行习以为〔常〕人问「往何处去」答曰「往沙门瞿昙之前去予于香室与彼共渡〔夜〕明」实则于外道之仙林中过夜晓方返回至祇园道上向街内方向归来人问「孙陀利汝往何处而来」答曰「予于沙门瞿昙之香室共同过〔夜〕情爱殊深往为此事而来

如此数日后〔外道〕与暴汉等以金钱「往杀孙陀利然后弃舍于沙门瞿昙香室之傍烂土堆中」彼等依言而行事加之外道以孙陀利不见而大骚动向王提出告诉王问「汝等以为何地涉有嫌疑」答曰「彼女二三日前似往祇园精舍其后消息我等不知」「如是前往探来」侍仆等受王命到祇园精舍开始搜索于烂土堆中發现死骸运尸归回街内向王报告「沙门瞿昙之弟子等欲匿师之恶行杀孙陀利弃舍于烂土堆中」于是王云「甚善往街中广行告示」彼等出至街上大声告示「请看释子沙门之所行」然后再归至王宫之门前孙陀利之尸骸运至死骸室之台上派人看守舍卫城之住民除圣者圣闻之外皆曰「请看释子沙门之所行」等等谤语比丘之语于街内街外公园森林到处行走比丘等将事之颠末语告如来于是佛云「如是耶汝等可向彼诸人等如是难之

说虚言者入地狱     为云不为者亦然
[P.417]两人俱为行恶事     死后彼世生地狱

弟子说唱此偈王命部下曰「杀孙陀利之犯人非他人耶应予调查」一方彼等暴汉因得金饮窣罗酒(木酒)互相开始争论恰有一人多言「汝小子只一击之下打杀孙陀利弃舍于烂土堆以所得之金食窣罗酒是耶非耶」王之部下「甚善真相大白」逮捕暴汉送往王前「杀人者为汝等耶」暴汉「大王诚为我等」王「受何人唆使而杀」暴汉「受外道之托」于是王呼外道前来「汝等可担孙陀利沿街巡回叫喊『我等思欲立瞿昙之恶评而杀孙陀利实则瞿昙与其弟子无罪有罪者乃我等』」彼等如命行事于是愚昧之大众再信佛教彼等外道被问杀人之罪

尔后大众对佛之尊敬日益弥大弥高某日于法堂开始谈论「汝等法友外道为佛著污点反而自著污点而对佛之施物与尊敬弥大弥高」佛来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言」佛云「汝等比丘著佛污点为不可能著佛污点恰如不染之宝珠虽欲涂泥终不能染」佛应彼等之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某村婆罗门之家达成年后见欲爱之中有苦恼而出家越过雪山地方之三大山王于彼处为苦行者住于仙居于其近处有摩尼珠之洞穴住有三十只野猪然洞穴近处有一狮子来往仿徨善为[P.418]摩尼珠映现其影野猪见影恐惧战栗肉为之落失散血气于是彼等自思「因此宝珠透明而现其影污此宝珠使无光泽」于是往近处湖水中持泥土归来磨此摩尼宝珠然摩尼珠为野猪之毛所磨益形光亮透明野猪今不知可为之术向苦行者寻问使宝珠失去光泽方便之术于菩萨近傍顶礼坐于一方唱最初之二偈

我等三十来洞穴     习惯住此七年间
有时我等作思考     试图消去此珠光

摩而又重磨     珠光只愈清
我问婆罗门     尔知如何行

菩萨闻彼等言唱第三之偈

宝珠之贵     非毘琉璃
清净无污     难消其光
野猪汝等且去     速离此场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苦行者即是我

[P.419]二八六 睡莲根豚本生谭

〔菩萨=牡牛〕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肥女之诱惑所作之谈话此事在小那罗陀苦行者本生谭〔第四七七〕中将详细说明佛问此比丘「比丘汝真炽恋耶」比丘「世尊诚然如是」佛「炽恋何人」比丘「世尊乃一肥女」于是佛云「彼乃为害及汝之女前生汝为彼女之结婚式集来宾客作可观之宴席」佛应比丘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一名大赤之牡牛彼有一弟名小赤同在村之某家劳动此家有一达成年之女与他家订有婚约此家于结婚式时必须准备上等之菜肴于是以米饭饲养一名睡莲根之豚猪使此豚猪经常寝于轩下之床某日小赤向兄曰「兄长我等在此家劳动此家受我等之荫而生活然此家人等只与我等以乾草然彼豚猪养以米饭寝于轩下之暖床究竟彼为彼等所为何事」兄「吾弟汝勿羡望米饭彼女结婚式之日为造上等菜肴使彼肉肥满而养彼再经二三日彼将由床下被牵出宰杀细细切割以为来客之菜肴」于是开始唱最初之二偈

[P.420]

勿羡睡莲根之身     彼所取者死之食
离欲乾草以为食     此为长命之根源

不久家仆来服侍     诸多客人来此处
尔时汝观睡莲根     铁杵之上将倒毙

尔后经二三日于结婚式上诸人来集杀睡莲根制作上等之菜肴而此二只之牡牛见彼之遭遇思谓「我等仍食谷草为宜

结分

佛现等觉者说明此事唱第三偈

快豚之上颚     受杵而倒毙
老牡牛自思     我等谷最上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此比丘得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肥女是今之肥女睡莲根是炽恋之比丘小赤是阿难大赤即是我

二八七 利得轻侮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长老舍利弗之弟子所作之谈话长老[P.421]之弟子至长老之前问候坐于一方问曰「师尊请教予得利得之方法如何能得衣类等之利得」长老谓彼曰「法友具〔次〕之四支(性质)者得集聚利得与尊敬即于自己之内心断绝知耻之心舍弃友人非疯狂而作疯狂之状语诽谤之语如同踊者之行为到处以暴言为必要」彼闻此得利得之方法心生轻侮起立而出长老至佛前语此事佛言「舍利弗此比丘轻侮利得非自今日始前生亦有轻侮之事」佛应长老之求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婆罗门之家十六岁达成年时已穷极三吠陀及十八学艺之蕴奥声名普徧四方为教五百弟子学艺之师尊尔时德行兼备之弟子某日来至师前问利得之方法「此等诸人如何得利得耶」师云「爱弟此诸人得利得依有四因」于是唱最初之偈

可为狂气可阴口     如踊暴言并下流
愚者之中可利得     此为对汝之教诫

[P.422]弟子闻师尊之语轻侮利得唱次之二偈

耻哉婆罗门     财名利得者
行罪为不法     依此得生计

若持钵在手     无家且游行
依法不望得     此生活最胜

[P.423]如斯青年赞出家之德出家入仙人之生活依法行乞食达等至成可生梵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青年婆罗门是今之轻侮利得之比丘师尊即是我

二八八 鱼群本生谭

〔菩萨=河神地主〕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不正直之商人所作之谈话此事既已如前所述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菩萨生于地主之家达成人能分別之年后自持地产彼有弟一人后彼父死某日彼等商酌「应整理父所作之事业」于是赴某村得千金而归于河岸待船中食隔笼所盛之饭毕菩萨以残食与恒河之鱼类并以此功德奉献与河神

神感谢承受菩萨〔回向〕之功德神力增加神思念己力增加知其原因[P.424]方菩萨扩展上衣卧于砂上横身而眠然其弟有几分盗癖如此大金不与菩萨思欲独取作同样金包内包砂砾两包放于一处彼等乘船至恒河中流弟摇动船身思将砂砾之包投水但误将千金之包投下「兄长千金之包落入水中」菩萨「落水之物不能复出汝无须忧心」河神自思「予由彼得〔回向〕之功德为感谢受增神力当护彼之财产」依自己之神通力使一口大之鱼吞下金包自行护之然盗人之弟归家自思「予兄已完全为予瞒过」但解包见为砂砾一时如心〔血〕涸竭紧抱卧榻之台而倒下

尔时渔夫等为获鱼而投网而吞金之鱼依神之通力而挂网渔夫持彼鱼出卖而来至村内众人见大鱼而问价渔夫云「千金与七曼萨伽请即持去」众人曰「今日得见千金价值之鱼」以为谐谑于是渔夫等来至菩萨家之入口云「请买此鱼」菩萨「价值几何」渔夫「七曼萨伽请汝持去」菩萨「卖与他人其价几何」渔夫「于他人须千金与七曼萨伽始能让渡若汝则七曼萨伽即请持去」于[P.425]是菩萨与彼等七曼萨伽将鱼渡交其妻妻剖鱼之腹见千金之包告知菩萨菩萨见彼發现自己所留之记号判定为自己之物彼思「彼渔夫等卖与他人为千金与七曼萨伽原来千金为我之物故对予只卖七曼萨而不明此理者任何人亦不相信」于是唱最初之偈

鱼值超千金     信者无一人
我只七曼萨     买得鱼一系

如是唱此偈终了作如下之思「究竟何人之荫使此金入我之手」于此瞬间河神隐姿于空中说明曰「予为恒河之河神汝与鱼族残食以其功德与我以此之故我来护汝财产」于是唱次之偈曰

与食于鱼族     与我供养德
供养我铭记     铭记汝尊敬

[P.426]神唱此偈语彼弟所为诈偽行为一部之始末「今彼之心脏结果涸竭而倒抱恶心者决不得荣予为不使汝丧失财产持来此处让渡交付此非与汝盗人之弟完全只由汝取」于是唱第三之偈

抱恶心者不得荣     欺兄独取父遗产
欲为盗者为恶行     神亦不向彼献物

神谓对为恶行之盗人不予其金菩萨云「予不忍为如此之事」于是亦分与其弟五百金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商人得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弟是今之不正直商人兄即是我

二八九 诸种愿望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长老阿难达八愿望之事所作之谈话此事应于第十一篇月光王本生谭〔第四五六〕中说述

[P.427]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菩萨生于王之第一夫人之胎达成年后于得叉尸罗修习学艺父死后即王位〔尔时有一原〕为父之司祭〔后〕被废职之贫困住于古家者某日之事菩萨于夜间变装探望彼在街中行走

尔时發生一事盗贼于酒店饮窣罗酒携酒瓶外出归家街中见彼「汝为何人」于是捉其上衣举起酒瓶胁迫欲击打于彼边说边走

即此瞬间彼司祭婆罗门走出立于街上观星知王落于敌手彼呼婆罗门夫人出彼女「君有何事」语时急往彼侧婆罗门向彼女云「我妻我等之王为敌所捕」妻「王者之事无论有无非汝之事其他婆罗门将知此事」王闻婆罗门之语稍行几步谓暴汉曰「予为一贫乏者只有上衣可以与汝请与赦免」再度屡次言说彼等〔遂〕生怜悯而放免于彼王见记彼等之住家而返尔时婆罗门「我妻我等之王由敌手放免」王行亦闻此语遂入宫廷

天明王招婆罗门等问曰「诸师昨夜观星耶」婆罗门「大王予等已观」王「福耶祸耶」婆罗门「我王幸福」王「无何蚀处耶」婆罗门「大王并无所蚀」于是王谓「由如是如是之家招婆罗门来」于是招入前之司祭问曰「尊师[P.428]昨夜卿观星耶」司祭「大王予已观之」王「有何蚀处耶」司祭「大王昨夜君上为敌所捕但立即放免」王云「观星人必宜如是」于是免其他诸婆罗门职向前司祭云「婆罗门予甚满足卿有所需可进而言之」司祭「大王请许予与予妻共作商量」王「汝可往商量而来」于是彼归呼集夫人其子养女女佣问曰「王谓予等望得何物」夫人曰「请携来百头之乳牛」其子青年婆罗门洽达曰「请与我牵车驾之百合色辛头产之骏马」养女曰「请与予摩尼宝环及一切之装饰具」女佣成满曰「请与予臼及筛」而婆罗门〔自身〕则欲得村邑于是将所持之愿望呈到御前王问「婆罗门汝已问汝妻子耶」彼云「予已问过然所问之人等愿望皆不一致」于是唱最初之二偈

一家居住者     大王愿望有种种
我欲赐村邑     妻望百牝牛

洽达骏马车     女望宝珠环
婢女名成满     欲得杵与臼

王命与所有望者次第之物唱次之偈

[P.429]

向婆罗门赐村邑     与其夫人以百牛
洽达赠与骏马车     养女赠与宝珠环
又对婢女名成满     使得臼杵与萝筛

如是王对婆罗门所望之物外并授与其他之荣誉王云「由此以后希汝精励提携予所为之业务」王使婆罗门随侍于自己之身傍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婆罗门是阿难王即是我

二九〇 验德本生谭

〔菩萨=司祭〕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婆罗门试验道德所作之谈话此事之现在〔谭〕及过去谭已于第一篇之验德本生谭〔第八六〕中说此处亦与前同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其司祭「欲试验自己之道德」由金库中每日取一金币二日及三日彼被视为窃盗〔犯〕逮至王前彼于途中并观使蛇之艺王问曰「婆罗门何为而为此行」婆罗门「为试自己之德」于是唱次之偈

实为有盛德     世间无上者
我见剧毒蛇     不杀有德者

[P.430]

我今誓守德     爱世之幸福
为圣者行业     此谓有德者

亲族中所爱     朋友中放光
死后归善趣     再生有德者

如是菩萨依此偈示以美德为王说法「大王于我家中父之所有母之所有予之所造及王之所赐有数多之财产不知际限然予为试道德由库金盗金见其后果始知于世之所生家系及家之地位均不足取唯德为最上予思出家请王允许」王再三再四恳愿不听去入雪山出家为仙人生活达等至出生为梵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试德司祭婆罗门即是我

[P.431]第五章 瓶品

二九一 宝瓶本生谭

〔菩萨=帝释〕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给孤独长者之甥所作之谈话彼以饮酒之恶习荡尽父母之遗产四亿金来长者之前长者云「去为商贾」与以千金彼又消费千金后再来于是又与五百金又再用尽三度前来今再与以两件之旧衣然此旧衣亦变卖无著再来求助〔此次〕为长者提其脖〔筋〕拉出门外于是彼无依赖倚侧壁而命终为〔诸人〕曳出弃置给孤独长者赴精舍向如来语及其甥所發生事件部份之始末佛言「汝如何能使其满足前生予为适彼一切愿望与以宝瓶而不能使其满足」佛应长者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菩萨生于豪商之家父死后自为豪商之主人彼家地中埋有四亿之财产彼只有一子菩萨行布施等之德行命终生为诸天之王帝释然彼之子造遮蔽街路之酒亭由大众围绕饮酒作乐对马戏竞技歌乐舞蹈之人一掷千金耽溺酒色美食宴乐谓曰「汝歌汝舞汝作[P.432]音乐」渔色集会游惰放浪曾几何时四亿财产家财家具全部耗光贫乏褴褛仿徨街头帝释思念知彼贫困为子爱情所牵而来为适彼一切之望与以宝瓶而诫之曰「吾子此瓶善为守护不可破坏此瓶在汝手中决无财产贫乏之事善为注意」言毕自归天界其子尔后又到处巡回饮酒某日大醉将瓶掷向空中用手承接一次未曾接住宝瓶落地而破坏其后彼又陷于贫穷缠褴褛衣手持铜钵乞食遂坐于壁侧而命终

结分

佛为说过去之事后〔更曰

有适一切望之瓶     此一宝瓶暴汉得
此瓶在于彼手中     宝瓶赐与彼幸福

沉醉高慢缺注意     此一宝瓶终毁弃
赤裸一贯缠褴褛     愚者今成落魄人

如此之宝在手中     不知节度只为食
今则宝瓶终毁坏     愚哉彼亦受苦死

佛正等觉者唱偈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坏宝瓶之暴汉是此豪商给孤独之甥帝释即是我

[P.433]二九二 美翼乌王本生谭

〔菩萨=乌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舍利弗长老与耶输陀罗以赤鱼调味混以生酥之粥所作之谈话此事于前正中本生谭〔第二八一〕中所述者完全相同此时长老尼为腹痛所恼善良之罗睺罗告知长老长老使彼坐于待客室中自己则到拘萨罗王殿中持来以赤鱼调味混以生酥之粥与彼彼持之与母长老尼食后腹痛立止王遣人看护尔后与长老尼以同样之食物然某日之事于法堂开始论议云「诸位法友法将舍利弗以如是如是之食物使长老尼得以满足」佛来问曰「汝等比丘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舍利弗与罗睺罗之母所要之物非自今日始前生即有与彼之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菩萨生于乌之胎成年后为八万乌族之首长乌王名美翼其妃名好触司祭官名好嘴彼率六万之乌住于波罗奈城之近傍某日之事彼伴妃好触前往觅饵通过波罗奈王厨房之屋顶尔时厨师为王准备调制鱼肉烹饪完毕取开壶盖散發热气乌妃好触嗅鱼肉之香欲食王之菜肴而患异食症当日无何言语次日彼云「予妻汝来与予一同前往觅饵」彼女云「君请一人前往予患异食之症」「如何异食之症」「予欲食波罗奈王之食[P.434]然予不能得予思予命将绝大王」菩萨坐而思考司祭官好嘴前来问曰「大王君有何不满」王语其事乌将军曰「大王请勿烦思」安慰彼等二人并谓「今日且住此处予将持王之菜肴前来」乌将军留言而去彼集乌众语事之缘由「汝等可持食物来」乌众于是入波罗奈城分乌众为数群于厨房附近各各场所瞭望而立自与八只兵队之乌止于厨房屋顶之上于等待运送王之食物时向乌众云「予于运王之食物时使其壶落地壶落时亦即我无命时汝等四人用口衔满粥食四人攫取鱼肉而往王与妃处使王与妃食之若王问『将军在何处』可答随后即来

尔时厨师准备各色食物已毕担以天秤棒向王宫出發来至御苑时乌将军与乌众以暗号自己飞上厨师运饭人之胸部怒爪打击以如枪尖之嘴啄其鼻端以站立之两足覆彼之颜面时王于阶下大室中来往徘徊由大窗眺望见乌之所行高声唤厨师运食者「厨师汝速抛壶捕彼悍乌」彼即抛壶而将乌牢固捉住王云「速来此处」一瞬之间乌众飞来饱食菜饭依照命令指示运走残食其他[P.435]乌众亦来食其残食八只兵乌前往王与妃处献上食物乌妃好触之异食症亦痊愈

厨师运食人伴乌来至王前王问乌曰「尔乌汝不畏服于我伤厨师运食人之鼻打碎食物之壶不保自己之命汝何故为此之行」乌「大王予之王住波罗奈城之近傍予为彼之将军然王妃好触患异食症欲食大王汝之食物予王告予妃之热望予因此故牺牲予命而来为此今予已将食物送交彼女予之希望成就予为此行依此理由」乌将军释明理由唱次之三偈

大王波罗奈之城     乌王为住居
其名曰美翼     八万众供奉

彼之后好触     妊娠欲食鱼
王之厨房煮     王之新鲜食

彼等为王使     送我来此处
为主供牺牲     是故伤其鼻

[P.436]王闻彼之偈云「予实于人间与大荣誉而予竟无得为信用之亲友虽与以村邑但不见有为予献命者然彼虽为乌为自己之王牺牲生命实甚壮烈彼之声誉优美行为正大」王喜乌之德与彼纯白之伞以表敬意然彼以自己所得之伞向王表示敬意语美翼乌王之德于是王招彼闻法对彼两者供养与自己菜单相同之粥食对其他乌等每日煮一安玛那量之米自己从菩萨之教训护一切众生使无怖畏守持五戒如是美翼乌王之训诫于五百年间行世不衰

结分

佛为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乌将军是舍利弗乌妃好触是罗睺罗之母美翼乌王即是我

二九三 身体厌离本生谭

〔菩萨=苦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男人所作之谈话舍卫城有一男人罹黄疸病医生束手于是妻及子自思「有何人能治疗彼之疾病」彼忽然生起如下之思「若予能由病中起立痊愈予将出家」于二三日后闻得某一疗法身体痊愈赴祇园精舍请出家于佛之前出家入团不久达阿罗汉位某日之事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议论「诸位法友如此名黄疸病者自思『若能由病起愈即将出家』遂出家达阿罗汉位」适佛来其所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P.437]」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不独此者前生智者亦如是云依病起而出家有自行修养之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菩萨生于婆罗门之家于构筑家庭生活中罹黄疸病医生不能治疗妻及子大为悲叹然彼自思「予由此病起即行出家」遂得某种疗法而痊愈赴雪山出家为仙人生活尔后彼达等至与神通味禅定之乐彼谓「长期以来予尚不知此乐」于是發感兴语

我一罹病者     为剧病所苦
日照尘中花     此身速枯萎

诸种身分满     不见高贵人
不贵亦如贵     不净现为净

耻哉此污身     可厌不净病
委身斯懒惰     再生阻善趣

[P.438]唱此偈已摩诃萨制御诸种之不净性及常病性厌离身体尽寿命住四梵住出生为梵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多人等得预流果——佛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苦行者即是我

二九四 阎浮果实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与拘迦利所作之谈话当时提婆达多无所得尊敬拘迦利赴各家云「长老提婆达多为摩诃三摩多王之血统世代连绵为刹帝利族生于(甘蔗)王之家积修养熟三藏达禅定说具有甘露语之法请为长老献物」發为赞赏提婆达多之语提婆达多亦谓「拘迦利出生于北部地方之婆罗门家说法多闻请助拘迦利而献物」为赞赏拘迦利之语如此彼等互为赏赞之语于各家巡回接受招待某日于法堂开始议论此事「诸位法友提婆达多与拘迦利互述不备之德巡回接受招待」适佛出堂问曰「汝等比丘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等语不备之德受招待非自今日始前生亦有如此受招待之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菩萨生为阎浮林之树神彼处有一乌止[P.439]于阎浮树之枝上食阎浮果尔时有豺来向上眺望见乌豺思「若对彼语不备德之赞赏予亦能食其阎浮果」于是向彼呈颂赞赏之辞唱次之偈

汝声美如玉     最胜之鸣手
常在阎浮枝     譬如彼孔雀

尔时乌以赞辞答彼唱第二之偈

得赞良家子     汝出于良家
赞汝如幼虎     吾友善食我献物

如此互赞摇动阎浮之枝果物落地尔时住于阎浮树之树神见彼等语不备德之事食阎浮果唱第三之偈

虚言者相聚     我见之已久
食身〔豺〕食吐物〔乌〕     交互为赏赞

树神唱右偈现可怖之形相将彼等由彼处驱逐赶走

[P.440]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豺是提婆达多乌是拘迦利树神即是我

二九五 下贱者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在其处〔竹林精舍〕时又就彼二人者〔提婆达多与拘迦利〕所作之谈话其现在之事与前者完全相同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近于某村蓖树之树神尔时某村人等拉曳一死老牡牛出至村之入口舍弃于蓖麻树林中有一只豺前来食肉一只乌前来止于蓖麻树上见之彼思「若予向彼语不备德之事予以能食牛肉」于是唱最初之偈

汝肩如牡牛     动如狮子王
动物王我今归命汝     使我有所得

豺闻此唱第二之偈

得赞良家子     汝出于良家
汝颈似孔雀     乌友汝由彼降来

树神见彼等之所行唱第三之偈

汝豺兽中下贱者     汝乌鸟中下贱者
蓖麻树中下贱者     善哉下贱者辈集

[P.441]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豺是提婆达多乌是拘迦利树神即是我

二九六 海本生谭

〔菩萨=海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长老优波难陀所作之谈话彼实为一大食大欲者以车满载资具彼尚不能满足彼当雨季时期于二三精舍过雨安居一精舍中置屣一精舍中置锡杖一精舍中置水瓶一精舍中自住又往乡间之精舍见整备资具万端之比丘等为说圣种之应依之事使彼等取粪扫衣而自取彼等之衣类使彼等取土制之钵而自取美丽之钵金属制之钵金属制之钵取此等于车中满载归来至祇园精舍某日之事于法堂中开始议论「诸位法友释子优波难陀为大食大欲向他人劝说善行自以沙门之资具满载于车中而归来」佛适出堂问曰「汝等比丘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优波难陀向他人说应依圣种之事乃不适当之行首先第一得自制欲后始可向他人说应依圣种之事」于是佛举法句经(一五六)之偈

自己第一     正置为善
而后教他     智者无愧

然后对优婆难陀诃责佛言「汝等比丘优婆难陀为大欲者非自今日始前生于大海亦思必须节约用水」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菩萨生为海神尔时有一只水鸟于海之[P.442]上方巡回飞翔对鱼群与鸟群为制止之语「汝等饮适当之海水节约饮用」海神见之唱最初之偈

汝为何等鸟     飞翔于海原
制止摩迦罗     波上欲伤谁

海鸟闻彼之语唱第二之偈

无限吞水鸟     诸方不满足
我实欲饮海     为海流之主

海神闻彼之语唱第三之偈

此海一度减     立即又成满
未见能饮尽     海水无穷尽

〔海神〕言毕现恐怖之形相追逐海鸟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海鸟是优波难陀海神即是我

[P.443]二九七 爱欲悲叹本生谭

〔菩萨=天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前妻之诱惑所作之谈话现在之事于花祭本生谭〔一四七〕中已述过去之谭将于根本生谭中说述

主分

此男生为竹签刺伤彼于此时间望见空中之〔飞〕鸟彼不顾剧痛之苦为向爱妻传送消息呼唤飞鸟唱次之偈

鸟友上飞高天者     振翼空中行
告予美胫妻     于彼时难挨

刀枪加我身     易怒不知事
我苦彼女怒     受苦我不思

青莲形之铠     枕边金颈环
软衣迦尸产     满足彼爱财

[P.444]彼于如是悲叹中断气出生于地狱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此热恋比丘得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妻是今之妻见此事件之天子即是我

二九八 优昙婆罗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比丘所作之谈话彼于某边境之村邑造精舍而住此为一住居愉快之精舍建于盘石之上心情愉快居于水边有清扫之场所乞食至村不远人人以好意与食尔时一比丘游行来此精舍居住之长老对此新来者相当礼遇翌日伴彼为施食而赴村中人人对彼与食并作翌日之招待

如此新来者寄食二三日中彼思「用一手段骗此比丘将其赶走占领精舍[P.445]对方伺长老之心情愉快时问彼曰「法友汝曾否向佛问候」比丘「吾师至今尚无来见此精舍者故予尚未前往」新来比丘「汝可前往向佛问候归来之前予为汝看守」比丘「吾师如是予往即来」居住比丘向众人云「在予归来之前请勿对长老疏忽」于是出發而去

其后新来比丘向彼等众人中伤原住比丘云「彼原住比丘有如是如是之罪恶」原住比丘向佛表敬意后再行归来对彼不与一席于某处一宿翌日赴村中乞食众人对沙门不为义理致敬彼心忧愁再往祇园精舍向比丘等告述始末彼等于法堂开始议论「诸位法友如是如是比丘由精舍将如是如是比丘逐出」佛出堂问曰「汝等比丘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非由今日始前生彼即将此比丘由居住之处赶出」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菩萨生为森林之树神正当雨季其处连续七周间降雨尔时一赤颜之小猿住于一雨不入之石洞之中某日心情愉快坐于洞口不湿之处一只黑面大猿濡湿苦寒来至其处彼见如斯心情愉快而坐者彼思「予以计策诱彼出洞予将住于此处」彼鼓起肚腹作充分饱满之颜色立于彼前唱最初之偈

优昙婆罗果已熟     榕树之果适猿食
君可出来往食之     何可饥饿等待死

[P.446]于是小猿信彼之语起欲食野生果物之望由洞窟中出發向各方诸处巡回行走何亦未得入手再行归来欲入洞窟见大猿坐于洞窟彼知为其所骗立于大猿之前唱第二之偈

予向长老表敬意     亦如长者为幸福
树实多数如得食     今日之我亦为福

大猿闻彼之语唱第三之偈

猿住森林同一林     我虽欺骗他之猿
年少之猿不此信     何况年老之古猿

于是小猿由彼处离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小猿是原住之比丘大猿是新来之比丘树神即是我

[P.447]二九九 寇玛耶普陀婆罗门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东园精舍时对持游乐性比丘等所作之谈话佛在阶上时彼比丘等居于阶下互相谈论见闻之事或为争论或云恶口佛呼唤大目犍连言曰「汝往使比丘等震惊」于是长老飞扬于虚空之中以足趾击打建筑之塔如海边之水到来震动建物彼等比丘心中恐怖死之威胁跳出立于外面如是彼等持有游乐性之状于比丘间遍知某日之事于法堂中开始议论「诸位法友某比丘等于导向解脱之教而出家但巡回耽于游乐不为沙门之业以为达到诸法无常苦而无我之智见」佛适出堂问「汝等比丘汝等有何语而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等非自今日始前生亦持有游乐性」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菩萨生于某村邑婆罗门之家其名为寇玛耶普陀及长后彼出家为仙人生活住于雪山地方当时其他游乐性苦行者等亦于雪山地方构筑仙居不为遍处定之准备由森林持野生之果物来食谈笑争吵耽于种种娱乐以渡时光然彼等之前有一只猿亦有游乐性变种种颜面于诸苦行者前现诸种种艺苦行者等长期之间住于此处为得盐酢而出往人住之处

彼等去时之后菩萨来此场所以为定居之处猿则一如对彼等同样向彼现艺[P.448]然菩萨弹指与以训诫语猿曰「住于积充分修练出家者之傍应具德行制御身等之业于禅定善使心统一」其后彼猿亦守戒具德行其中菩萨又由彼处前往他所彼等苦行者得盐与酢归来但猿对彼等不作以前之现艺苦行者等问彼曰「吾友汝以前于予等之前作艺今不为此缘何理由」其中一人唱最初之偈

有德者傍为道场     汝作叫声现乐艺
猿友汝为猿应为之事     汝之有德我不喜

猿闻彼之偈唱第二之偈

多闻寇玛耶普陀     我闻第一之净法
汝勿思我如昔我     法友努力禅定住此者

[P.449]苦行者闻彼之偈唱第三之偈

有时岩上播种子     雨虽降下终不生
虽汝闻得最净法     汝猿禅定地甚遥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持游乐性苦行者是此等比丘寇玛耶普陀即是我

三〇〇 狼本生谭

〔菩萨=帝释〕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旧日友情所作之谈话此事在律中有详细说明此章所谓其中之拔萃长老乌波斯那〔法腊〕满二年与同住〔法腊〕满一年之弟子相伴来佛之前受佛之责难离佛前而去其后彼具观达罗汉位具备知足之德修十三头陀行弟子等亦使持十三头陀于世尊三个月独居期间与弟子同到佛前彼因弟子等之事受佛责难又因非法之谈话失礼今二次见佛得佛承认「自此以后凡持头陀行之比丘等许可乐欲前来会我」彼受佛之怜愍而去并向比丘等告知此事其后比丘等持头陀行者前往会佛佛由独居起时抛弃[P.450]粪扫衣于彼处而自著清净衣佛与比丘等于精舍内散步时见各处失落之粪扫衣佛问知此事佛言「汝等比丘此比丘等不能永续〔善〕行之决心如狼之断食行」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菩萨为天主帝释尔时有一只狼住于恒河之河岸岩上雪溶之水流入恒河包围岩石彼仅能坐于岩上无食亦无往得食之路而水益增加彼思「予无食亦无往得食之路如此枯坐不若作断食行为优」于是决心行断食行实行持戒时帝释思念知彼之决心薄弱「予试干扰此狼之心」于是化为羊形近彼之傍而立狼见其现身自谓「他日再为断食之行」起立飞跃向羊扑来捕捉羊则各处跳走难捕其身狼捕羊不得返回原处仍欲不破断食之行再坐于彼处帝释以帝释之神通力立虚空中对彼责难使之痛苦曰「汝持有如此薄弱之意志如何能为断食之行汝不知予为帝释一心欲食羊肉」言毕归天界而去

结分

断他生而活     食血肉之狼
彼欲固决心     企图行断食

帝释知彼决心弱     化为羊形近彼身
食血者顿忘其行     变心破其断食行

[P.451]

恰如此之世     决心薄弱者
虽即决自心     如狼被羊破

以上三偈为等正觉者所称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帝释即是我


校注

「师尊等」原文为「阿阇梨和尚及其他」阿阇梨和尚同为比丘之师 「托钵之器」即是钵由行者之手取过于王宫之中欲以饮食物施与行者之意 「四事品物」为比丘行者生活必须之四种物品即衣服卧具饮食医药 此三偈在本生谭中为最难译之偈予对此译大体尚称满足可与英德译文对照 「现死相」由原语 muccum ādāya 译出按照文字应译为「运死」由前后之文脉推敲加入 lakkhana 成为此译 「受王所罚之忧患」为 rājadaṇḍa-bhaya 之意译者按照文字为「王所罚之恐怖」结果是指死刑 「逃去」为 paṭipajjisu 之译语然于原文 paṭijaggimsu 为「供养」之意于脚注 paṭipajjisu 为「从行」按照文脉用 patipajjati 之 aorist(不定过去式)为妥当 「依行乞」为 saṁyācikāya 之译语然原文有 saññācikāyo 意义难解今从脚注译之 客僧者是 āgantuka 之意译依照文字应译为「向此方来者」文脉之关系译为客僧 传法僧为 dhammaghosaka-bhikkhu 之译文实即传达说法事使命僧之意 辛头驹(Sindhava-potaka)译为辛头马之子 「漫步」为 caritaṁ 之译文脚注为 khādituṁ即「为食生草」此译后者较为妥当今按原文译之 「入巢」原文为 kulāvake katvā文脉上不适当今从脚注之 kulāvake thapetvā 译之 「奖励耕作」为 unnaṅgalaṁ karoti 之译语Rhys Davids 之字典中译为「与安息日」或「使准备祭日」此一正反对解释之起因概为基于 ud+naṅgal 中 ud 之意义依于取法今由于菩萨行中之下化众生之考虑译为「奖励耕作」 地理师(vatthuvijjācariya)为依魔法知家屋之建地适与不适之学者 「十车王」(Dasaratha)按 W. H. D. Rouse 谓为「结民王」之別名 伯父(mātula)母之兄弟之意以下准此 原文为 tvaṁ kammiko hutvā(汝为执行者)今意译「以汝之手」 皇太子(parināyakaratanam)为转轮王七宝之一七宝为轮宝(cakkaratanam)象宝(hatthiratanam)马宝(assaratanam)珠宝(maniratanam)女宝(itthiratanam)家主宝(gahapatiratanam)及主兵臣宝(parināyakaratanam)即皇太子是 原文为 kahāpaṇa(货币)kahāpaṇa 有金货银货铜货今意译为「金货银货铜货」 「持三杖」(tedaṇḍiko)为修行者吊水瓶之杖三根杖捆为一束 乌本生谭(kākajātaka)是一四〇则恐为鸳鸯本生谭 cakkavākajātaka 之误鸳鸯本生谭是在第九篇第四三四则 黑分(kāla-pakkha)一月分为黑白二部由新月至满月之前半曰白分(sukka, or juṇhā-pakkha)后半曰黑分(kāla-, or kaṇha-pakkha) 次之二偈与本生谭第五〇七大诱惑本生谭之二六二七两偈相同 此偈与第二六三小诱惑本生谭第三偈相同 与第五〇七參照大诱惑本生谭 次下之第一三偈各各与第五〇七大诱惑本生谭之第二四二五二七偈相同 第三偈与第二六二柔软手本生谭第三偈相同 可与第四八九善喜王本生谭及 Divy. P. 57 參照 「斯有前业」原文为 Pan'assa今依异本 Pana idaṁ 之所云 「射程」为箭所到达之距离注云射程量有二十五由旬而此宫殿之幅员为半由旬 「黄金造」(haritāmaya)注释解为黄色摩尼造 「降」原文为 vassanto今读为 vassante 坤达利 kundāli 于偈中之予即代表坤达利此处为 kundali 安阇那(añjana)为于眼之周围所涂之化粧料为黑紫色 铗角(singi)注释谓「黄金色之动物〔蟹〕依两铗适用为角」siṅgi 为黄金色之意有角之意 「心动」原文为 akampita今读为 ākampita 与第四六毁园本生谭參照本篇与第四六之故事略同而稍简单但偈则两者不同 此偈可与 Dhp. v. 363 參照 可与本生经第二二六枭本生谭杂宝藏经十(一二〇)乌枭报怨缘(大正藏四四九八页下)僧祇律七(大正藏二二二八八页下)參照 纳利(nālī)为管之义量之单位此处可视为一箕之六八杯量 可与第一五四龟本生谭之序分參照 依注释迦叶家与憍陈如家依嫁娶而结合 可与第四二鸠本生谭參照 「以云为祖父」laṁghīpitāmahā依附于此偈底本之注laṁghī 为跳跃于空中谓云之意据云鹤依雷鸣而受胎故雷鸣为鹤之父云为祖父为如此之说明 可与第四二鸠本生谭第二七四贪欲本生谭第三九五乌本生故事及 cariyā, 15: Mahiṁsarāja 參照 可与 cariyā. 3, kurudhamma 參照 此一句亦见于 Dhp. A. IV. P. 88 「啾鸣」原文为 kirīti 今译作 kilīti 底本及英译为阿难而德译以为罗睺罗方可 「犍度」Khandaka 乃为 Vinaya-piṭaka 之名称然大品小品均无孙陀利之语而于 Vdāna 及 Avadānakalpalatā 之中有此故事 此本生谭与第三〇末尼伽豚本生谭大致相同其不同者为豚之名及偈文之数 「轩下之床」heṭṭhāmañca Rhys Davids 氏于 Buddhist Birth Stories P. 277 中说明「It is possible that the word means the platform or seat in front of the hut, andunder the shade of the overhanging eaves, -a favourite resort of the people ofthe house.」今译置如上 「弟子」saddhivihārika 有译为同精舍者按长老之弟子可如此称呼今置如上译 就不正直商人于第九八邪商本生谭乃第二一八诈骗商人本生谭中既已说明 曼萨伽 Māsaka 为极少值货币之名因之译千金之语时此金之原语为 Kahāpapaṇā 即金货之名称 底本为 Sa由前后关系上看乃 So 之谈今如上译 底本只有 dāro 一字今不取依据异本 「唱次之偈」之一句为依异本补入者 第二八一之正中本生谭中未见此食物之事 异食症(dohaḷa)谓为妊娠妇女对食物等有异常之热望因不见有适当之译语故用医学上之名词 「怒爪」nakhapañjara, pañjara 为构造组成骨组等之意直译应为爪之骨组怒爪之时骨组表现特別明显故如以上之意译 安玛那原语 ammaṇa 与十一 doṇa 相当而依克勒夫(Clough)计算一 doṇa 等于七磅十一盎斯一安玛那等于十贯目(日本量)与米二斗五升相当然现今之 amuṇa 则因地而异在可伦坡地方约当一石二文之量 诸种之身分 nānākunapa 即三十二身分 dvattiṁsakāra 指人身具有一切之物质 此一谭与次之谭为姊妹章两者相接有为一谭之观可并读之 摩诃三摩多 Mahāsammata 有〔被选大王〕之字义据传说乃人类最初之王于贤劫成劫之时已有人居住不久感觉有王之必要由彼等之中选王与以此名乃摩揭陀王之祖先释尊亦为其子孙如大史(Mahāvamsa 8)所云此王乃释尊之本生 此一谭与前为姊妹章可以并读如前所言 有关优波难陀此等之所行可与 Mahāvagga VIII. 25. 1-4 及 III. 14 . 1-4 參照 此指四依法(cattāro nissayā)而言即一当行乞食著粪扫衣兰若树下住病以腐烂药治 「鼓起肚腹」之原语 Kucchiṁ olambitvā 直译应为腹部吊下满腹则为肚腹膨涨之意味今意译如上 指 Mahāvagga I. 31. 3-5 而言 原语为 uposatha断食行(布萨)于婆罗门教断食乃指苏摩祭之前所行之断食
[A1] 暄【CB】喧【南传】
[A2] 暄【CB】喧【南传】
[A3] 忉【CB】切【南传】
[A4] 伐【CB】代【南传】
[A5] 伐【CB】代【南传】
[A6] 剌【CB】刺【南传】
[A7] 剌【CB】刺【南传】
[A8] 暄【CB】喧【南传】
[A9] 输【CB】轮【南传】
[A10] 曰【CB】日【南传】
[A11] 曰【CB】日【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本生经(卷5)
关闭
本生经(卷5)
关闭
本生经(卷5)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