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22]第八篇

第一章 迦旃延品

四一七 迦旃延本生谭

〔菩萨=帝释〕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善侍奉其母者所作之谈话其人为舍卫城之一良家子行为正直父死之后专心奉侍其母——为母洗面与扬枝剔齿牙之垢与水浴濯足之服务且以粥米饭哺养其母

其母有时向彼云「汝另外尚有许多家主之事待作何处娶一家与我同等程度之女彼女亦可为我效劳汝可为自己之事务」子「母亲我为求自身之利益与幸福而对母亲之奉侍他人谁亦不能如此奉侍」母「汝可作繁荣家庭之任务」子「在家生活非予所愿予看顾母亲亡故之后予即出家

然彼母亲虽数度反复摧促希望终不得彼之承诺于是未取得彼之同意则由同等程度之家娶来一女彼不敢违拒母命乃与其女同居

彼女自思「予夫精进可惊对母亲奉侍予亦应对母亲善加服侍」于是彼女亦尽心服侍彼母亲彼见彼女尽心服侍其母自此以后彼所得甘旨而又实质之食物尽与彼女

[P.423]彼女其后自思「彼所获甘旨而实质之食物悉数与我彼或欲将其母赶出予将讲求赶出之手段」在这一错误之思考下某日彼女告彼夫曰「予夫君外出时君之母虐待于我」彼默然无语彼女自思「予必须使彼母發怒引起其子之反感

自此以后彼女与粥或为过热或为过冷或是盐多过咸或是淡而全然无味母谓媳妇「过热过咸」彼即满注以冷水母谓「过冷过淡」彼女即大声抗辩「前此谓过热过咸今又谓冷而无味谁能如何使满足

沐浴之水十分高热向母之背上注浇母谓「予背如火烧」于是又满浇以冷水母谓「儿媳如何又过冷」于是彼女又告邻居近处之人「先前谓过热而后又谓过冷谁能忍受如此之轻蔑

母谓媳妇「予之寝床跳蚤甚多」彼女即将寝床取出于其上撢扫自己寝床谓曰「已撢扫矣」然后取入敷被使此大优婆夷(老母)加倍受跳蚤啮咬终夜坐受凌虐而不成眠母告媳妇曰「我终夜为跳蚤所啮」然彼女谓「昨日撢扫寝床前此亦曾撢扫如此谁能如何完成此种任务

「今予将激怒其子」于是到处抹散痰唾鼻涕及白发彼问「家中如何如此垢秽」彼女答云「此为汝母所为」彼告曰「汝不可如此造作」于是开始言争彼女曰「予不能与此恶婆同住于家或者彼住于家或者予住于家汝如何选择」彼闻彼女之言曰「予妻汝尚年轻任往何处皆能随处生活然予母体弱惟有依赖于予汝可往归自家

彼女闻彼言心中恐惧自思「夫与母之间不能分裂夫惟有爱其母之一途若予往自己母家将为寡妇生活为一凄惨之人予须如原来得姑之意善为看顾[P.424]于是彼女自此以后仍与以前同样只管服侍老母

某日此优婆塞(夫)为闻法往祇园精舍恭敬礼佛坐于一方佛云「优婆塞汝修福业无懈怠耶服侍老母行迹已满足耶」彼曰「予母拒斥予意带一家女前来然彼女作如是如是不可为之行迹」彼向佛申诉一切之事彼续云「彼女不能分裂予与予母今已尽心哺养予母」佛闻彼之言而告彼曰「优婆塞今生汝未依彼女之言然前生则汝随彼女之言赶出汝母因我之故再使汝母归家哺养」于是佛应彼之乞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某家之子于父死后只管奉侍其母与上述同样服侍其母一切均如上述所言同样详说而彼女谓「予不能与如此恶婆同住或是彼住于家或是予住于家汝如何选择」彼则采听彼女之言「我母实使予困扰」于是向母告曰「母亲汝在此家中时起争端母可由家出外住于任何喜居之处」彼母哭泣而出走依赖某友之家作零工困苦维持生计

于姑出走之时彼女怀孕彼女向其夫及邻居近处之人告曰「彼恶婆住于家中之时予不怀胎然而今予则有孕」其后分娩幼儿彼女语夫曰「君之母住于家中之时未尝得子然今予则得之依此理由可知恶婆之性

[P.425]老母闻之自思「诚然予被逐出而得子」「此世正法已死若法未死打母逐出之人不应得子亦不应安乐生活今试就法供养死者

于是某日老母携带胡麻粉小锅羹匙往天然墓场以三个骷髅为窑燃火至水边洗净头首及外衣然后归至窑处解散头发开始洗米

尔时菩萨为帝释天主实则诸菩萨众均不放逸因此彼(菩萨)恰于此时巡游世间见此苦难受打击之老母思法已死欲就法供养死者帝释「我将展施我之力量」于是化现为婆罗门形行于大道之上见彼女时由道路下来立于其傍曰「女士于墓场炊食实为少见汝今煮此胡麻饭有何打算」帝释开始说第一之偈

白衣清净新洗发     迦旃延云何依釜为炊事
洗来搀入胡麻粉     作胡麻饭是何因

然彼女对此报以第二之偈

婆罗门我今善煮胡麻饭     此饭并非为己食
今因法死〔行祭祀〕     墓场之中作饮食

[P.426]于是帝释唱第三之偈

迦旃延作应所作汝寻思     法死之说谁告汝
无上神力具千眼     无上法死无此事

闻此言已老母说二偈曰

梵族之人我今之意甚坚定     法死于我今无疑
彼彼之人有罪者     彼彼之人今安乐

予之子妇意气恶     彼驱我后竟产儿
彼女今为全家主     予被驱逐唯一人

帝释因此述第六之偈

我非死者我长生     正为汝我来此处
驱逐汝后妇产子     我使与儿成灰烬

[P.427]〔老母〕闻此曰「不可汝何为而出此言予望予孙不死」为说第七之偈

天王予今求卿望彼事     卿为我来当允我
予与我儿媳与孙     使得住家相融和

此时帝释为彼女述第八之偈

迦旃延汝今求予望彼事     汝被虐而不舍法
汝与汝子媳与孙     善为住家相融和

如此述毕帝释著庄严华美之服依自己之威神力立于空中告曰「迦旃延汝勿畏汝子汝媳因予之威神力而来此处途中将求汝宽恕伴汝归家请为不放逸之生活」帝释于是归己所而去

彼等因帝释之威神力思念彼女(老母)问村中之人曰「予等之母现居何处」村人告以往墓场之处而去彼等闻之向墓场之道寻觅频呼「母亲母亲」發现其母均匍匐于足下「母亲请恕我等之过」请求恕罪而彼女亦怀念其孙于是互相融和而归家由此以来营相和合之生活

彼迦旃延与儿媳     住于家中相融和
儿孙并皆善服侍     天主帝释劝诱者

此为现等觉者之偈

[P.428]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彼优婆塞达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善为哺养其母者即是今正当看顾其母之人彼之妻即是昔日之妻帝释即是我

四一八 八声本生谭

〔菩萨=修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拘萨罗王于午夜中听闻无人能解之声音所作之谈话此一事实在以上铁鼎本生谭〔第三一四〕中所说恰好相同然于此王问「世尊予闻此等音声将發生何事」尔时佛言「大王勿惧卿闻彼声之缘并无任何危险大王闻此种可怕之声不解者非独卿所独闻前生诸王亦闻此类之声从婆罗门之言牺牲一切种类之四只兽思为供养后闻诸智者之言释放为牺牲而集合之动物向街中巡回击打大鼓作不杀生之告示」于是佛应彼王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具有八百万富裕之婆罗门家成人后于得叉尸罗修习诸艺父母殁后调查诸多财富广行布施散财断爱欲入雪山出家出家得禅定与神通后为得盐酢循诸人之道而行入波罗奈住于园中

尔时波罗奈王坐于王之大床午夜之中闻有八种声音第一于王宫近处园中有一只鹤唳鸣声第二继其鸣声之后于象小屋之入口住有一只牝鸦發声而叫[P.429]三住于王宫之屋顶高处一类昆虫發声而叫第四王宫所饲之鸽鸪發声而叫第五所饲之鹿發声而叫第六所饲之猿發声而叫第七所饲之紧那罗發声而叫第八继此声之后则为一独觉经过王宫之顶往游园而去發一感兴之偈声

婆罗奈王闻此八种声而惊惧翌日问于婆罗门等婆罗门等向王申告曰「大王君甚危险应用一切种类四只兽供养」由王许可云「如意为之」婆罗门欢喜雀跃而由王宫退出著手施行供养

然而彼等之中上首行供养婆罗门之内弟子有智有术向师匠云「师尊如此惨虐而杀诸生物切勿为之」师云「汝何无知纵今外面无任何事亦可得诸多鱼肉」弟子云「师尊不可为饱腹而为落地狱之行」闻此其他诸婆罗门等怒彼之劝告而言「彼奴妨害我等之储蓄

弟子畏惧彼等乃曰「诸君侭可以此为食鱼肉之手段」言毕离去至街外往王园寻觅能使王停止此事之如法沙门彼恰好观见菩萨与之交谈「何故君对诸生物无怜悯之心耶王杀诸生物施行供养何故汝不起解救群生使去缚之心」菩萨云「青年予居此处王不知予之事予亦不知王之事」「尊者然则卿应知王[P.430]闻诸声之结果」「予当然知之」「卿既知之何故不向王告述」「青年予如何能于额上结角而往谓『予能知之』若王先至此处听闻予即申述此话

于是青年急往诣王宫王曰「卿有何事」「大王一修行者坐于王园中美丽之石上知王所闻诸声之结果彼谓若王自行往问彼即告之敢请大王前往一闻

王急往其处向修行者敬礼自己亦被修行者荣迎坐后问曰「尊者卿实能知予闻诸声之结果耶」「唯然大王」「若然就彼语我」「大王所闻诸声之缘由于王并无危险然王昔时园中住有一鹤彼因未得养空腹不堪饥饿故發第一之声」菩萨以自己之智慧解析鹤之行为说第一之偈

人云此为一古池     昔日鱼多水亦甚
原为鹤王之住所     亦我诸父之栖处
如今蛙亦生其处     我等尚难为舍离

「如是大王彼鹤为空腹所恼而發声因此王可使彼免于空腹清扫园林使池水清湛」王命从者如说办理

「其次大王于象小屋之入口停落一只牝乌彼为悲痛己子發第二之声为此王亦勿起怖畏之思」于是说第二之偈

谁人能告不法事     摧毁班都拉之眼
谁能复我诸儿巢     我可获得幸福多

[P.431]菩萨说此偈已而即问曰「大王何人为象小屋之象守卫者」王曰「尊者一男名班都拉」「大王此男为只眼之人否」「尊者唯然」「大王于象小屋入口之处有一只牝乌作巢产卵其中孵而生出子乌此象守卫者乘象出入小屋以鞭坏牝乌及子乌等之巢牝乌为创伤所恼發愿破彼之眼作如此申诉若王对乌有怜愍之心唤班都拉前来命其善建坏巢」王即唤彼面责改换职务由他人担任守卫象之职务

「大王王之宫殿顶住有一只木虫残食木皮残食已尽不能食硬材彼不得食然又不能离去故而悲鸣發第三之声为此王亦勿起畏怖」菩萨以自己之智慧解析彼之行为述第三之偈

木虫食木皮     不能普食及
大王食木皮已尽     硬木不喜食

于是王命人设法取出木虫

「大王王之宫殿饲养一只鸽鸪否」「尊者唯然

「大王彼雌鸟思恋以前所栖之森林恋慕焦思彼思『何时究竟予能出笼快乐前往森林』因此發第四之声是故为此王勿起忧惧」于是述第四之偈

[P.432]

实彼哀欲去     由王宫解放
独得树枝巢     善能得其乐

正因如是菩萨云「大王彼鸽鸪恋慕焦思请将彼鸟释放归林」王亦照办

「其次大王王之宫殿饲养一只鹿否」「尊者唯然」「大王彼乃一鹿群之主彼思念自己之牝鹿烦恼不堪焦思苦闷而發第五之声为此王亦无何可畏惧」于是述第五之偈

实彼哀欲去     由王宫解放
渴饮第一水     善行群先头

大士亦又请王释放彼鹿「大王王之宫中饲养一猿否」「尊者唯然」菩萨闻答后曰「彼亦雪山地方所居一猿群之首与诸牝猿为爱欲所虏而仿徨彼为猎师巴拉陀带来此处今恋慕焦思思往彼处發第六之声为此王勿起恐怖」于是述第六之偈

我为爱欲所捕染     我为爱欲所搔乱
外国猎师捕我来     我今〔悲哀〕君何幸

大士请求释放彼猿

「大王于王之宫殿饲养紧那罗否」「唯然」「大王彼亦回忆与牝者同居诸事[P.433]而烦恼苦闷發第七之声某日彼与彼女共同登至高山顶上彼等于彼处摘取色香皆具种种之花且以彼等饰身未思日已将西沉彼等下山时日已沉落天色完全暗暗于是彼女向彼云『吾夫天已全暗留心下降慎勿倾踬』于是互相牵手下降彼回忆思出彼女之语而發出声为此之故王勿起恐怖」菩萨以自身之智慧解析说明其声之原因而述第七之偈

不明缘故天黑暗     高而又高山之上
彼女与我绵私语     慎免绊石使足痛

如是大士说明紧那罗發声之原因请求放彼「大王第八为感兴偈之声此盖为难陀姆罗洞窟中有一独觉居住彼知自己之寿行将尽来至人间居处于波罗奈王园将入涅槃希望彼处之人等为其埋骸设祭供养设塔以为彼等生天之道之因缘彼以神通力来此处于王之宫殿顶上落著时卸下〔生命〕之重担颂入涅槃城之使人知之感兴偈」以下述独觉所述之偈

[P.434]

无疑见生尽端际     断然再不入胞胎
盖我最后之现生     再生轮回我已尽

「彼述此感兴偈来此王国于一花开齐整之娑罗树根元处入般涅槃大王可往为彼供养舍利

大士伴王往独觉般涅槃之处指示舍利王见其舍利具备军队前往献香及华鬘以表敬意依菩萨之言施行供养向一切群生行布施生命之布施于街中击大鼓巡回告示断杀生之祭七日间严修祭祀以香料庄严堆积奉献绝大之敬意将独觉之舍利举行荼毘于大十字路建立塔婆菩萨亦向王说法向王告诫「请勿放逸」然后入雪山行梵住行不断修禅定成为生梵天界者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谓王曰「大王按其声之原因王无任何一种危险须广为供养布施群生以生命之布施」为行布施生命之布施向街中巡回击打大鼓告示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青年是舍利弗修行者即是我

[P.435]四一九 美女苏拉萨本生谭

〔菩萨=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给孤独长者一婢女所作之谈话彼女恰当某祝日与一队婢女等共同前往游园向自己女主人善相夫人请借装饰品善相夫人将自身价值十万金之装饰品借与使用彼女装饰后与一队婢女同往游园出發

尔时有一盗贼对彼女之装饰品生起欲心「杀掉此女掠夺其饰物」于是与彼女相语前往游园与彼女鱼肉及酒等彼女以为「彼以烦恼欲心而如是作为」游园之娱乐已尽黄昏休憩婢女等倒卧之时彼女单独起立赴彼男之前彼曰「此处过于开阔少往外行」彼女自思「此处不能为秘密之行为此男必将杀我为夺我之饰品计算甚善予将使此男眼中见识」彼女曰「贵君予饮谷酒身中乾渴有何饮物请使我饮」相携前往某水井前彼女指绳与小桶曰「请由此处为予汲取饮水」盗贼以绳放入井中彼则屈身汲水之时此大力之婢女以两手由后推男落入井中「如此尚不能死」于是又取一大砖由头上投入盗贼当即死亡

彼女返回街中将装饰品返还善相夫人对女主人曰「予今日因装饰品险遭杀害」于是将一切發生情形加以说述善相夫人又告知给孤独长者长者又向如来申述佛言「诚然长者彼婢女有临机之智非自今始前生即亦如是因此彼男为彼女所杀亦非自今始前生亦有被杀之事」佛应长老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有名苏拉萨街中之美人由五百美丽[P.436]之婢女围绕赌以千金彼女〔才无事〕过日恰于此街又有一有名盗贼名萨多伽具有大象之力夜间侵入诸长者之家任意掠夺抢劫街中之人聚会向王伸诉王呼街中之守护前来王命「起用各处军兵捕捉盗贼斩首示众」守护人缚盗贼之后手巡游街之四方道路于四方道路以鞭击打诸人相携前来死刑场地举街之人大量涌出云「盗贼巧妙被捉

尔时苏拉萨立于窗际观望街内见彼盗贼而心中大动彼女自思「若予能使此军人——强健男子释放废弃此不净生活与此人一同为夫妇之生活」以上如夹竹桃华本生谭〔第三一八〕所说彼女送街之守护者千金将彼放还与彼互敬营夫妇生活

盗贼经三四月后自思「予不能住于如此之处然不能空手而去苏拉萨之饰物价值十万金左右杀苏拉萨而取之」某日彼向彼女曰「予妻某时予为王庭之人所捉于某山顶曾向树神發愿供养彼神未得供养对予恐吓予思前往供养」「甚善予将为汝准备一切」「汝不必为予准备我等二人以一切庄严饰身由多人相伴前往供养」「甚善依汝所言行事

如此彼按计㓰进行彼行至山麓时云「予妻多人观看树神可能不受供养可由我等二人登山供养」彼于彼女「允诺」接受时使彼女手持供物彼自己持五[P.437]种武器武装登向山顶倚于人身百倍高之某崖前之树根下安置供物然后向彼女言曰「予实非为供养而来思欲杀汝以取汝之装饰物品而远走而来汝将装饰品悉数脱下用上衣包成一包」「汝为何欲杀我」「予实为汝之宝物」「汝应回忆予为汝所尽之功德予由汝被缚牵引而行以一富绅长者之子替换与守护者多额之金保全汝命每日虽得千金亦不愿见其他之男人——因此予实为汝救命之主请勿杀我如此予与汝多金而予愿为汝之下婢」彼女向彼诉说而唱第一之偈

金之颈饰与真珠     瑠璃宝物有余多
一切尽取君有幸     愿为下婢听汝使

于是萨多伽曰

美丽之女人汝今速脱衣     悲哀侭多余
不知不杀汝     是否得宝术

当盗贼随其心意说第二之偈时苏拉萨忽然心底浮起临机之思彼女自思「此贼不赦予命予设方便使此贼先行落崖离世而去」于是述一对之偈

自我有记忆     自我有分別
除君更无他     不知有爱人

汝来相拥抱     欲为右绕礼
今后妾与君     相见永无期

萨多伽不知彼女之用意彼云「甚善请汝抱我」苏拉伽三度行右绕之礼[P.438]然后相抱云「如今将向君之四面作告別之礼」首先以头礼于彼之足后向其侧为礼然后有如作背后之礼之样式此妇人使出如大象之力捉住盗贼两处脊梁将彼倒竖投落到人身百倍之地狱中彼于是粉碎为微尘而死山顶所栖之神见此行为乃述如次之偈

实则一切场合     不只男子为贤
妇女亦有贤者     到处更显伶俐

实则一切场合     不只男子为贤
妇女亦有贤者     更为早知义利

实则更早且速     从傍深加考虑
如同绞弓杀鹿     彼女智杀盗贼

人对所起义利     若不速行会得
如愚盗之坠崖     彼恐早被杀戮

若人所起义利     善能速行会得
彼女由盗脱身     得解人之障碍

如是苏拉萨杀盗贼终了由山上降下往自己伴侣之所彼等问「主人在于何处」彼女云「汝等勿问」于是乘车往街之方向归去

[P.439]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彼之二人即是今之二人神即是我

四二〇 善吉祥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王之敕诫各条所作之谈话而彼时由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宿于王第一夫人之胎而出生及长父之死后即王位行大布施彼有一名(善吉祥)之园丁守护者尔时有一独觉离难陀姆拉山窟辗转行乞踏入波罗奈之地于园中过夜至天明翌日为行乞而入于街

王见独觉心中大喜请入王宫使坐庄严之座奉献种种妙味软硬之食王闻感谢之言心喜承诺独觉住止于自己之园中独觉归园后王于〔翌日〕朝食后亲往调理独觉之昼夜宿所且任命园丁苏曼伽拉为独觉从者然后回街而去尔时独觉长时至王宫就食继续留住于其处苏曼伽拉对彼亦尽心服侍

某日独觉呼苏曼伽拉告曰「予于数日间往某村滞留然后归来请向王申告」语毕出行苏曼伽拉向王依言申述独觉滞留其地数日之后于太阳西沉黄昏之时[P.440]又回园中然苏曼伽拉不知彼已归来径回自己家中独觉亦整顿衣钵稍行各处逍遥后坐于一平石之上

但当日园丁之家恰好到来数人之客彼欲向彼诸人供咖哩饭彼思「杀一园中之驯鹿享客」于是持弓往园中探鹿见独觉以为大鹿以箭搭弓射之独觉抱头呼曰「苏曼伽拉」彼愕然大惊「尊者予不知汝之归来予思为鹿而射请原谅我」独觉曰「善哉事已至此无可奈何汝且为我拔箭」于是园丁恭敬拔箭独觉顿感非常痛苦即坐入于涅槃园丁自思「若国王知此对我必不原宥」于是携同妻子而逃亡

独觉忽般涅槃诸天天神以神通力对全市生起一大呼唤翌日诸人赴园中拜彼向王报告「园丁杀独觉而逃亡

王由诸多伴者围绕前往于七日间严修舍利供养奉献诚笃之敬礼举行荼毘如是设祭建立支提照旧如法为政事

苏曼伽拉经一年后思欲知王之心态往访其一友人述说「有关予之事王之心境如何予欲知之」彼之友人于王所谈彼之事王如未有所闻之状友人归告苏曼伽拉曾反复非一次之申述但王颇不快

[P.441]彼于第二年前往第三年带同妻子前往友人知王之情绪稳定使彼立于王宫之入口向王申述彼之归来王召彼使出引见后王问曰「苏曼伽拉汝何故为汝自己而使予之福田独觉亡故」彼答曰「予并非欲杀独觉实则为如是之事情而發生如是之结果」于是说明当时起事之原状尔时王曰「如是汝对此事可勿忧心」王宥其过再派其为园丁

尔时彼之友伴问王曰「大王何以王于二年间闻苏曼伽拉之事竟不發一言又如何于第三年听闻入耳召彼而原宥彼过」王曰「汝知王者不应于忿时而急为任何事因此予前此默然第三年予知对苏曼伽拉予心已柔软故召彼出」于是述王者之职责

粗暴忿怒实自知     王者举鞭莫生硬
无理且自不适合     只为他人多赍苦

然若自知稳健处     对他恶作当交义
如能自知此为义     尔时正当用其鞭

如是他己皆不苦     无欲明辨正非正
王者此处应著鞭     彼有善誉不落威

无思用剑刹帝利     若用强鞭振无心
誉不相应寿亦亡     虽脱此处往恶趣

[P.442]

若为圣说先乐法     语与心行此无上
寂静柔和心安定     两种世界相应度

我为王为男女主     若有忿怒善自持
如是制御众庶民     仁慈正大举其鞭

[P.443]王述此等偈已王以此六偈语自己之事时王之一切家臣等皆大欢喜「如此德行之成就陛下实甚适合」称赞王之德而苏曼伽拉于诸人称王之语毕时〔单独〕起立向王敬礼合掌赞仰王而述三偈

刹帝利威与荣二者     庶民之王者永久不堕落
无忿心常稳     息愤百年寿

刹帝利汝禀斯诸德     善行并善语
有乐无害心     解脱有善趣

如斯善伏与善说     方法手段导方便
忧恼庶民得寂静     如云降水于大地

[P.444]结分

佛为宣示拘萨罗王之勅诫而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独觉〔真〕般涅槃苏曼伽拉是阿难王即是我

四二一 理发师甘伽玛拉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布萨(佛教忏悔式)之仪式所作之谈话某日之事佛呼唤营布萨之优婆塞等云「汝等优婆塞汝等之行诚属适当行布萨者须顺行布施应善守戒〔文〕不起忿怒修慈悲心起居适宜古之诸贤者只以行一部分之布萨行得大名称」佛应彼等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于其街有名斯奇巴利瓦拉之绅商持八十亿之财富最喜行布施之福业彼之妻婢乃至子牛之群于每月六日皆须营行布萨

尔时菩萨生于某贫乏之家为人工作生活极为凄惨彼为寻求工作赴〔绅商〕之家问候立于一面绅商问曰「汝何为而来」「予思得在贵府工作」绅商对其他之工作师等来工作时常云「任何人于我家工作须守持戒〔文〕能持戒[P.445]者方可工作」然而对菩萨并未考虑怂恿其守戒绅商云「其善卿可按自己应得之劳金工作」彼自此以后忠实尽心对自己疲劳毫不介意为绅商作一切工作早晨工作黄昏归家

某日街中宣告祭祀绅商呼婢仆等告曰「今日为布萨之日凡在我家工作者晨间早起炊煮食事适时进食然后为布萨行〔之断食〕

菩萨亦适时而起前往工作但无任何人对彼言及「今日请行布萨工作休止」而其他之工作师则皆晨起进食而后为布萨行者绅商自己与妻子及使役人等相互营行布萨而一切行布萨之人等皆往各自之宅反省戒〔文〕而坐

菩萨日间尽力工作于太阳将西沉时归家尔时炊事女人与彼洗手之水付与钵中满盛之食物菩萨问曰「其他之日此时皆是十分喧闹之声今日往何处而去」答曰「皆为修布萨往自己之宅而去」菩萨闻而自思「于多人修具戒者之间予一人不可止住成为犯戒者于受布萨之诸友予亦可得为布萨之仪式」彼往绅商处寻问绅商向彼云「晨起未受者不能得全仪式然可允许受半仪式」菩萨云「虽然只此予亦愿受」于是在绅商之下修受戒〔文〕施行布萨入自己之家反省戒〔文〕而卧

然于一日之中未摄少量食物恰于朝近时间痛如刀割而起由绅商之处持来种种之药炊事之女劝彼全部吞下彼云「予不能破坏布萨纵失寿命亦须坚守[P.446]于是起大绞痛太阳上升之时意识已不能完全控制众人云「如是将死」于是运彼离家而卧

恰于此时波罗奈王乘华丽之车多数伴从相随巡游街中抵达此处菩萨见王之威仪心起希望望得王者之尊

彼以此半分布萨仪式之荫移生而住宿于王之第一夫人之胎内彼女对新胎儿付出〔甚大之〕关心经十月后产一男子命名为优陀耶王子彼成长后广遂一切诸艺之完成具回忆其诸生之智彼思出自己过去之所行自谓「此实对予少分所行之果报」于是不自觉而颂感兴偈彼于父死时即王位顾盼自己之威仪与荣耀仍然颂出感兴之偈

如是之某日街中准备祭祀多数之人等热中于游览尔时于波罗奈之北门住有一每日为佣工之人作运水之工作所得半钱之金放置于城壁两砖重叠之间于是仍然作运水工作而生活彼与一贫穷妇人同居

彼女向彼云「街中有祭祀若君持有少金予等亦可见大娱乐」「予持有金」「君持几何」「予有半钱」「在于何处」「置于北门两砖之间此处距予住处有十二由旬之处然而汝手中有几多之金」「予亦有金」「如何数量」「亦为半钱汝之半钱与予之半钱〔合并〕恰为一钱于是以一分买鬘以一分买香又一分买酒而[P.447]为娱乐汝往取汝所藏之半钱」彼云「予由予妻得此佳话」满足喜悦语妇人曰「汝勿忧心予往取来」语毕出行

具有象力一般之每日佣工之人既行六由旬已至中午脚踏如敷撒炽燃煤炭之热砂上为得金而喜悦满足身著古黄衣耳饰棕榈叶面歌面走向王宫前之广场前进

优陀耶王开窗而立注视彼之行状王自思「何以彼男如此正不厌风热欢喜满足歌唱而行予将向彼闻问」于是为唤彼前来特遣一男前往

彼男前往彼所曰「大王唤汝」「王对我有何用予不识王」彼为使者强行携往而行见王立于一方

尔时王问彼而说二偈

地燃如煤炭     土炽似热灰
然汝歌唱行     汝不知热耶

上有太阳烧     下有砂砾热
然汝歌唱行     汝不知热耶

彼闻王之语第三之偈

我热不知热     只有热情我
大王我愿诚然多     由热而非热

[P.448]尔时王向彼问曰「汝愿为何」彼申告曰「大王予于北门之处与一贫乏妇人一同共住生活彼女问予『与君祭日为乐君之手中有几钱』予答曰『予之贮蓄放置在北门入口处城壁之间』彼女曰『汝往持彼前来二人共乐』因此遣予往取彼女之言不离我心予今思出为使予热爱之热大王此即予始终之意义

「然汝受此风与热而不厌汝有如何喜乐之原因使汝为之歌唱而行」「大王持彼贮蓄前来彼女云『与汝一同为大乐』——以此原因为满足而予歌唱

王问曰「然汝置于北门入口处之贮蓄共有几多有十万耶」「无有大王」「然则有五万耶四万三万二万一万一之金币半帕达一钱耶」然均被否定云「只有半钱」「可爱之大王彼即予之全部财产予持彼前来原为与彼女一同为乐而去为其欢喜使予受此风热而不为热

王是时向彼云「汝无须受此风热前往彼处予与汝半钱」「大王虽如君言予仍将取来予仍不愿弃舍往取之行予不停止予今即往持取」「汝请归来以二钱与汝二钱逐次增加一亿百亿乃至无量之财与汝汝请归来」王虽言如此彼仍如此言说「大王予愿领受但俟予再去一次归来

[P.449]于是王以绅商身分及种种身分相劝诱但彼仍与前言相同王最后云「与汝半国请汝归来勿往」彼于是承服王命家臣等曰「汝等去为吾友剃须沐浴著华美之服饰伴彼前来」家臣依言而行王分国为二分以半国与彼人云「欲半钱而得北半份」彼被命名为半钱王

彼等两王融和相敬而为政治某日前往游园于彼处游乐后优陀耶王头著半钱王之膝横卧而寝当彼沉眠之间伴随人等各自为应为之娱乐前往各处半钱王自思「长时以来予何可只有半国不如杀彼予自为王」于是拔刀欲刺杀之然彼再思「此王使我凄惨贫穷之人与彼自己为同等之身分立为绝大之王者今杀如是有名誉之布施者等行为为予之起欲实属不宜之所行」如是彼又恢复正气而收刀然彼同样二度三度浮起恶心于是自思「予今几度起意念遂将敢为如是之罪业」彼投剑于地上唤醒优陀王曰「大王请王宥我」彼平伏于王之足下王曰「予友卿我彼此之间均无任何谬误」半钱王曰「大王予有如是如是之罪恶」「予友予宥汝过汝如希望即请为王予愿为副王奉仕于卿」彼云「大王予之所愿非为王土何以故予起恶欲将堕恶处王土为王所有惟请王取之予愿出家予已善见爱欲之根本何以故彼对欲望之人增长故[P.450]自今以后已不再兴此欲望」于是彼颂感兴之偈而唱第四之偈

爱欲我见汝根本     爱欲汝由意同生
我不兴欲望     爱欲如是汝不生

如是述已更为爱欲所系之大众等说法说第五之偈

少欲不满足     多者难满足
无智语可哀     眼觉善洞察

彼如是向大众说法毕向优陀耶王奉献其国面浮泪水舍弃哭泣之大众于后入雪山出家得禅定与胜智力

彼出家时优陀王以以上之一切作感兴偈颂唱第六之偈

此为我之少行果     到达伟大之所得
惟彼梵志善所得     彼之出家欲贪舍

[P.451]然就此等诸偈任何一人亦不解其意某日王之第一夫人问彼偈之意义王无任何言语然于彼有一御用名甘伽玛拉之理发师彼剃王之须最初以剃刀剃之然后拔毛而握发王于其以剃刀剃时心情愉快然拔毛之时感觉疼痛彼(王)于最初之时有愿闻理发师有何愿望之心但后来之时则思欲刎其颈而杀之

如是某日王对王后说事之经过王曰「予后予之御用理发师实甚愚蠢」后云「大王如之何为宜」王云「命其最初拔发然后为剃刀剃之」于是彼女唤理发师告曰「汝今后为王剃须之日王欲汝最初拔发然后为剃刀剃之而王问汝『有何申愿』时汝向王言『大王此外予无其他愿望惟愿使予闻王感兴偈之意义』汝如此说予将与汝诸多财宝

彼云「甚善」加以承诺当剃须之日最初拔毛于是彼为王所问「甘伽玛拉汝之作法今日非最初之举耶」「大王理发师等亦有新奇方法」于是最初拔发然后为剃刀剃之

王问「汝有何愿望」「大王予无余外之愿惟愿闻感兴偈之意义」王耻于语自己贫乏时之所行王告彼曰「于汝之此愿有何利益汝可申述其他志愿」「予只此志愿请王告我大王」彼(王)畏作虚语乃曰「甚善」王与承诺依照酢味粥食本生谭〔第四一五〕中所述整备一切坐于宝座曰「甘伽玛拉予于前生仍然住于此街」于是说明一切前生之所行「予依此事情而唱半偈而今予友[P.452]出家予依然怠惰为一王者依此理由述后半之偈」王为述此感兴偈之意义

理发师闻此自思「以半布萨行而真正获得此为王之幸福诚然善须当为如何今予亦欲出家求自己心之所依」于是彼对亲戚与财富之一切包围完全舍弃只向王告以出家之事往雪山作出家仙人而出家依观「无常无我」之三相增长观智力善成独觉持超人力所生之钵及衣住醉山中五六年已彼云「今将往会波罗奈之王」于是乘虚空往彼处坐于游园华美之石上

守园者善见分別识彼向王报告「甘伽玛拉已成独觉乘虚空而来坐于园中」王闻之曰「予向独觉问候」于是急忙出迎王母亦与王子(今之王)一同出迎

王入游园向彼问候于一方相伴而坐彼与王互相交谈「梵与尔今如何不放逸耶依法为政治耶励行布施等之福业耶」彼直呼王名与之交谈

王母闻此怒曰「此出生卑贱之理发师——剃须之子孙不知自己之事予子乃大地之主生而为刹帝利族之人而彼竟直呼其名『梵与』」于是述第七之偈

诸苦行者舍恶业     诸苦行者舍其性
今依苦行胜一切     今日呼叫梵与名

[P.453]王遮拦其母宣说独觉之德说第八之偈

眼边实得见     彼具忍与柔
诸民之所敬     王者须敬礼

在王遮拦王母之时其余大众起立云「如此卑生者竟呼大王之名实不相合之至」王斥大众语彼功德之故事说最后之偈

汝等切勿责独觉     彼学牟尼牟尼道
盖彼善得渡大海     得渡可至无忧行

王为斯语向独觉恭敬问候王云「尊者请宥我母」「大王予皆为宥恕」王之伴随诸人皆乞宥恕王愿彼承诺停留于自己之宫殿但独觉不允于王等一行立于眼前之际升至虚空与王说诫法后往香醉山而去

[P.454]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如此次第故汝等优婆塞应行布萨行实为有价值之事」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独觉入般涅槃半钱王是阿难第一夫人是罗睺罗之母而优陀耶王即是我

四二二 支提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落入大地中之事所作之谈话此事恰于当日之讲堂中提起之话题「诸位法友提婆达多善为谎言落入大地之中生入无间地狱」佛出问曰「汝等比丘抑为何语而坐」「实为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即有落入大地之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世界成立〕之最初劫时有寿命不可计数之摩诃三摩多王其子曰卢遮卢遮之子曰瓦罗卢遮其子曰迦儒耶那迦儒耶那之子曰瓦罗迦儒耶那瓦罗迦儒耶那之子曰乌婆娑他乌婆娑他之子曰曼陀多曼陀多之子曰瓦罗曼陀多其子曰遮罗遮罗之子曰乌婆遮罗又阿娑奢罗亦为其名彼于支提王国之苏提瓦底市执政具足四种神通即飞翔虚空中而行有四天子由四方持剑守护由体内出旃檀香之香气由口中出青莲华香之香气

彼有一婆罗门之司祭官名迦毘罗而此迦毘罗婆罗门之弟名库拉卡兰巴为与[P.455]王在同先生之家修学之幼年朋友王为王子之时与彼约束「予即王位与汝司祭官之位置

彼虽即王位但不能免其父王之司祭官迦毘罗婆罗门之职而司祭官每于自身亲往奉仕〔王〕之时王对彼礼敬有加给慇勤之所作婆罗门警觉自思「王盖与同年辈诸人相合予愿请王允许出家」于是向王申述「大王予已年老家有予子请王以彼为司祭官予即出家」于是使其子就司祭官之位置而彼入王之游园出家为出家仙人生禅定与神智力依赖其子仍住于彼处

库拉卡兰巴因彼虽出家而未将位置让彼接替心中怀恨某日于心情愉快谈话之时王问彼曰「库拉卡兰巴汝尚未就司祭官之位置」「唯然大王予尚未就予兄尚在」「汝兄非已出家耶」「予兄虽然出家位置已交付其子」「然则汝可为之」「大王应代相传以来位置由兄取得予自不能承继」「如此予使汝为兄而使汝兄为弟」「大王如何为之」「予可为谎言」「大王予兄成就伟大无比之法持有智明彼将以无比之法欺瞒于汝汝之四天子守护即将消夫由体与口所出之香将成恶味汝不能飞翔而由空中落下立于大地继而将入于大[P.456]地之中于是一切将不能如汝之言而为」「汝莫作如是思考予能为之」「何时为之」「自今七日之间

王之此语扩展于市之全体民众之间均起欲知究竟之心「据闻吾王说谎年老为年幼年幼为年老而司祭官位置交付与年轻者究竟说谎者为何种之人为青色耶抑为黄色中之色耶

尔时据云世间皆说真实之言而说谎如是云者诸人尚无所知

司祭官之子亦闻知此语对其父言曰「父亲人言王为虚妄语使汝为年少以予等之位置让与叔父」「吾子王虽为虚言但不能夺我等之位置然则彼究于何日为之」「据谓由今日至七日之中」「如此尔时告知于我

于第七日民众欲见王之谎言齐集于王宫前之广场行列相叠子往告知其父

王著美服出来立于大众正中广场之空中修行者(原来之司祭官)亦乘空来至彼处于王前扩展皮之坐具于空中结跏趺坐已向王曰「大王予闻王以真实为虚以年幼为年老思欲与彼位置然否」「唯然尊师予为如是

尔时彼谏王曰「大王谎言为可怕之功德破坏者将使堕四恶趣盖王为谎言即为杀法者王如杀法自将被杀」于是唱第一之偈

王若杀法实被杀     若不杀法无杀业
如是王如不杀法     被杀之法不杀卿

[P.457]而后彼续谏王告曰「大王王语谎语将失四神力」于是为说第二之偈

因王言谎语     四天子将去
且口生恶息     不飞翔于天
人有自觉者     答他之所问

王闻之甚恐怖往见库拉卡兰巴然彼向王曰「大王勿畏予于最初即已对王说明

王虽闻迦毘罗语但彼仍按自己之言推进彼云「尊者卿年居下库拉卡兰巴年长」于彼谎言之同时四天子云「此谎言者不受保护」于是弃剑于王足前而消失而由王之口中喷出如腐败之牝鸡卵由体内發出如便所喷出之恶臭由空中立即落于地上四神力一切消失

如是司祭官对王曰「大王勿恐若王语真实则一切为王复原」于是说第三之偈

若王说实语     大王原复如旧观
若王为谎语     王支提将落于地中

[P.458]彼云「大王请观王以最初之谎言已消失四神力请王思之而今尚能收回」虽如是言王曰「如是卿欲欺我」于是语谎言王之足踝已落入地中

但婆罗门仍对彼云「大王请再思之」于是说第四之偈

彼旱时不雨     不该雨而雨
人有自觉者     答他之所问

如是彼云「谎言之报足踝已入地中请再思之大王」于是述第五之偈

若实说真实     大王原复如旧观
若王说谎言     王支提将落入地中

然彼三度说谎言「尊者卿年居下库拉卡兰巴年长」此时王膝已入地中于是彼云「大王请再一度思之」为说第六之偈

彼舌如蛇舌     蛇舌有二叉
为人之所问     故意答他者

若实说真实     大王原复如旧观
若王说谎语     王支提更将落地中

彼述此二偈谓王曰「而今尚能回返

[P.459]但王不采其言仍云「尊者卿年居下库拉卡兰巴年长」王四度说谎言腰已入于地中于是婆罗门向彼云「大王请再思之」又为说次二偈

彼舌如鱼舌     大王有舌如无舌
为人之所问     故意答他者

若实说真实     大王原复如旧观
若王说谎语     王支提更将落地中

但彼(王)五度言谎语云「尊者卿年居下库拉卡兰巴年长」王之脐已落入地中因此婆罗门向彼再陈述云「大王请再度思之」为说次之二偈

一〇

彼应生诸女     家不生诸子
为人之所问     故意答他者

一一

若实说真实     大王原复如旧观
若王说谎语     王支提更将落地中

但王不采用其言六度说同样之谎语胸已落入地中婆罗门更谓「大王请再思之」为说次之二偈

一二

子不愿在家     出向诸方去
为人之所问     故意答他者

一三

若实说真实     大王原复如旧观
若王说谎语     王支提更将落地中

彼(王)因与恶友相交之过仍不采用彼之言语第七度仍为同一之言语于是大地向彼开口由无间地狱上来火焰捕彼而去

[P.460]一四

彼王为仙咒     原为行空者
定时埋地中     彼为卑劣者

一五

因欲望入心     诸贤不赞叹
居心不恶者     真实语相应

以上二者为现等觉者之偈

民众等对支提国王非难仙人而又说谎以致落入无间地狱充满恐怖

王之王子前来曰「愿为我等之救助」婆罗门谓曰「汝等之父杀法而为谎言非难仙人堕入无间地狱盖杀法者必自杀汝等已不能栖于此处」对最年长者曰「汝由东门出得见全白之象宝至七处之地以彼为目标经营此市而止住名此市为『象之城』

继唤次子云「汝由南门出直行见全白之马宝以此为目标经营彼处之市而止住名彼市为『马之城』

继又唤第三之子云「汝出西门直行见有鬣之狮子以此为目标经营彼处之市而止住名彼市为『师子之城』

[P.461]继又唤第四之子云「汝出北门见一切皆以宝石制造之车轮以此为目标经营彼处之市而止住名彼市为『北般阇罗城』

继又唤第五之子云「汝不能住于此土由此城中所建之大塔出往西北方向直行见两山相击發出达陀罗之音声以此为目标于彼处经营城市而住名其市为『达陀罗城』

彼等五人依言从往目标于彼场所各营城而住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非只今日前生即为谎语而落入地中」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支提国王是提婆达多迦毘罗婆罗门即是我

四二三 根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为先妻诱惑之人所作之谈话据传舍卫城中有一男子闻佛说法彼思「住于家中不能修得十分满足且十分清净之修行须于善领导人之教团中出家以求苦之绝灭」于是将家中之财产悉数与其子女恳愿向佛出家佛亦使彼受出家仪式

然彼与教授师戒师共同行乞时彼为新入团者參加多人比丘之中于俗家或道场不能获得席位不过只得坐椅或长凳坐于教团新發意者之旁边食物只能获得以匙突出捞取无饭块之粥饭或是糟臭乾硬之米饭及焦糊乾燥之青菜而并无滋养程度之物

[P.462]彼持自己所得之物前往先妻之前于是彼女取彼之钵向彼问明之后舍彼钵中之食物与以善制之粥汤汁咖哩等彼人为味欲所系难以舍先妻而去彼女自思「彼真为予所引诱耶予将试彼

如是某日以一貌丑男人以白土节身使坐于家中更为彼招来数人与以饮食之物彼等边食边乐而坐家中门前车上系牛尚有一车使之停放而自己则坐于私室烧制菓子

彼人前来立于门前一年长之男见曰「夫人一长老立于门前」「与之相告请与辞退」「尊者请往他处」年长者反复一再言说见彼仍不行「夫人长老不去

彼女出来展开窗帘向外眺望「予子之父」女且言且行向彼问候取钵入家且使饮食食事终了再续问候谓老人曰「尊者卿现在为可成就涅槃之圣者我等至今始终未往他家然无夫之家家庭生活不能成立我等将往他家行往远地卿亦劳力精进若以予言为障碍尚乞原宥」老人闻此如心胆破裂

尔时彼曰「予不能舍汝汝勿他往予将还俗将衣物送往如是如是之处还其衣钵我将归来」彼女首肯云「谨如君言

老人往精舍向教授师及戒师还其衣钵彼等问曰「何故如是」答云「不能舍予先妻我欲还俗」于是彼等因彼心厌携彼来至佛前申告「世尊彼心不安意欲还俗」尔时佛向彼问曰「汝心真实不安耶」「世尊是为真实」「何人使汝心不安耶」答云「为予先妻」佛言「比丘彼妇人为汝不利益之本前生为彼脱失四禅受大苦痛赖予而由苦得免得恢复禅定」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P.463]主分

昔日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以王之司祭官之缘宿于彼婆罗门女(妻)之胎中而其诞生之日全市之武器皆烧因此其名为光守护者彼成长后于得叉尸罗学一切诸艺彼于王前显示才干后舍其位于无人得知由正门出行往阿兰若于萨伽达提耶地方之伽维陀迦僧院为出家仙人而出家生禅定与神通力彼住于其处时数千仙人奉侍于彼有同住者甚伙并有七人之年长弟子

彼等之中有名萨离萨拉之仙人离去伽维陀迦僧院于苏拉咤国之甘水河岸为数千之仙人围绕而住有名绵第萨拉仙人于为帕伽卡王所征服之拉姆巴秋拉迦村附近为数千仙人围绕而住有名钵跋多之仙人于阿腊毘国附近为数千仙人所围绕而住有名黑执天仙人于阿槃提之南方地方大岩石附近为数千仙人所围绕而住有名奇萨瓦洽仙人只一人住于丹达奇王之昆巴瓦底市附近园中然有阿努席萨修行者为菩萨之侍者住于其前有名那拉陀之仙人乃黑执天仙人之弟只一人住于中国之阿兰伽拉山脉之间岩窟之内

然由此阿兰伽拉山路程不远之处有一人烟稠密之村其间有大河多人于河中沐浴有最上容色之美人等对诸人不断诱惑坐于河岸之上那拉陀修行者见其[P.464]中之一人心神完全被其吸引失去定力饮食不进气力衰微任受烦恼之支配七日之间只有寝卧

尔时彼兄黑执天由禅定力了知其事乘空而来入于岩窟那拉陀见彼「兄如何来此」「因汝不健特来看护」然彼对其兄云「兄言无有理由空言虚语」彼竟以谎言相责其兄自思「予不能使彼断念」于是携来萨离萨拉绵第萨拉钵跋提萨拉(即钵跋多仙)前来然对方对彼等三人亦以谎言相责于是黑执天仙人自思「予往伴萨拉般伽大师(即光守护者)前来」于是乘空而往伴大师前来

彼大师到来见彼知其任根性之支配大师问曰「那拉陀汝不可放任受诸根之支配」对方闻此语后更后起立云「如是吾师」大师曰「那拉陀任根支配诸人于现实之生涯枯萎且将受苦于次一生涯将堕地狱」于是为述第一之偈

那拉陀人为有爱欲     任根支配者
失现来二世     生涯只枯萎

那拉陀闻此问曰「大师追求爱欲乃为乐事如斯乐事何以云苦」萨拉般伽向彼云「如是请与听闻」为唱第二之偈

乐之后即有苦     苦之后即有乐
由乐彼又得苦     应求无上之乐

[P.465]那拉陀云「吾师此苦不能耐尽到底不能忍受」于是菩萨向彼云「那拉陀盖于苦起之上必须忍耐」为唱第三之偈

有苦须忍耐     不可随苦转
贤者当如是     得乐获瑜伽

彼云「吾师爱欲之乐为最上之乐予不能舍彼」菩萨云「法不可以任何理由弃舍」彼说第四之偈

[P.466]

诚为爱欲之故     亦为利害得失
汝所为者下落     远离诸法不得

如是萨拉般伽依持四偈说法时黑执天仙人诫自己之弟唱第五之偈

家居多苦恼     聚集财亦然
多为布施行     绝尔利之患

佛知以上那拉陀之事已为黑执天仙人说得佛现等觉者而为述第六之偈

如是黑执天     汝云贤者事
诸根善护人     从此无恶事

[P.467]此时萨拉般伽呼唤彼(那拉陀)曰「那拉陀今所说者汝应听闻人若最初不为应为之事彼如往森林中年少者成为有悲有忧之人」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昔日迦尸某邑有一婆罗门之年少者貌好且具有强如象之力彼思「予营农业诸事以养父母将为如何之人持有妻子为布施等福业又将成为何等之人(否)予不养任何人亦不为自己之福业予入森林杀鹿等以自养」于是彼以五种武器随身往雪山杀种种之鹿以啖食于雪山深处威达瓦河岸入于四周有山之大山谷于彼处杀鹿食火焙之肉以度生彼思「予不能永久强壮力弱之时亦不能于森林中仿徨于现今之中将种种之种类鹿赶入山谷结立门户当予不能于森林中仿徨散步时可随心杀鹿而啖食」于是彼依其计㓰而行

然彼时过去已(老之)时彼之工作亦终了于是现实之苦感切实發生自己手足不能任意各处仿徨亦不可能不仅此也食物饮物且亦不见体亦尽萎宛然为一活死人夏季身体亦如大地同样污秽皱纹满面容貌枯萎组织衰颓终日只为大苦所恼

如此度日之间尸毘国之尸毘王欲往森林中食火焙之肉遣国家之宠臣等携带五种武器入森林中杀鹿食肉渐次来至右列之地方见右列之男虽然恐怖而鼓起勇气问曰「可爱之男人君为何人」「贵君予为活死人受自己所为之业[P.468]贵君为何人」「予为尸毘王」「何为来至此处」「为啖鹿之肉」时彼向王曰「大王予亦实为同一原因而来此处成为一活死人」于是详述苦之事实向王说明而述以下残余之诸偈

尸毘王我如被敌捕     落入敌之手
熟练于狩猎     结婚与家小
弃离我而去     此生受自业

我如千倍失     身内无所依
远离诸圣法     恰如活死人

乐欲使他苦     我堕此境中
乐不得上行     如同向火人

[P.469]而如是语已更云「大王予因自己乐欲而使他苦于现生之中如活死人大王请勿为罪业君回自己城中多营布施等福事」王依言而行善满得升天之道——

萨拉般伽大师说此事件之故事使修行者恢复正气彼修行者因彼大师之言心起恐怖向大师敬礼请恕其罪普修十种一切入善复已失之禅定于是萨拉般伽大师不许其住于此处而伴彼回归自己之僧院

结分

佛述此法话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竟心中不安之比丘得安住于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那拉陀即是今之失去安心之比丘萨离萨拉是舍利弗绵第萨拉是迦叶钵跋多是阿那律黑执天是迦旃延阿努席萨是阿难奇萨瓦洽是目犍连而萨拉般伽即是我

四二四 燃烧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无有比类之布施所作之谈话其无有比类之布施依大典尊经之注释有详细之说明于供养日之第二日于法堂中生起[P.470]话题「诸位法友拘萨罗王据详细思惟了知福田以佛为上首向圣者僧伽供养绝大布施」适佛入来问曰「汝等比丘为如何话题集坐于此处」「实为如是如是之缘由」佛受此〔次第〕之说明而言曰「汝等比丘王审思之后于无上福田树立布施无何不可思议昔诸贤者亦于善思之后供养布施」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苏尾罗国之楼鲁瓦城有巴拉达大王王不破十法以四摄事摄受人民对大众立于父母之位置对贫乏人行旅者乞食及乞求供养者等为大布施王妃萨姆达维伽耶第一夫人更是十分贤明为智慧成就之人

彼〔王〕一日视布施堂自思「予之布施施与不持戒之贪欲者不为上施予欲供养持具足戒之独觉乃为第一有价值之布施彼等住于雪山地方然何人能伴来招待彼等予将遣何人前往」将此目的与后言谈

后对彼曰「大王勿忧我等当具备供养之布施力持戒力真谛力送花邀请诸独觉彼等来王之傍时具备一切必需品与以供养布施」王曰「甚善」与以首肯于是击鼓巡回通知「全市住民应善持戒」王自身与周围人等亦共同修行布萨诸务供养大布施执充满须摩那花之金笼由高殿降下立于宫廷前之广场五体投地对东方敬礼告述曰「敬礼东方诸阿罗汉若我等有何等之德垂慈我等请受纳我等食物供养」〔日间七时(由寅至申)〕人手各撒一杯鲜花然东方无有独觉次日无一人前来

第二日向南方敬礼然由彼处仍不见来第三日向西方归命然仍不来第四[P.471]日向北方归命为归命礼后曰「住雪山北方诸独觉请受我等食物供养」于日间七时人手各撒一杯鲜花鲜花飘散落至难陀姆拉山窟五百独觉之上彼诸独觉熟思之结果知招待自己等之事实翌日诸独觉等集议语七人之独觉「国王招待君等应向彼垂慈

独觉等由空中而来降落于王之城门处王见彼等心生欢喜暄恭敬登上高殿表绝大敬意供养布施而于取食行事终了之时翌日复翌日同一作风招待至第五日〔合计〕为六日之食施于第七日具备一切必需品供养布施后准备黄金镂刻之寝台椅子始自三衣乃至沙门一切用品放置于七人独觉等之前恭敬而言曰「此等之物品以为君等之供养」而于彼等取食终了时王与王妃二人恭敬敬礼而立于是彼等表示欢喜之意一行之上首长老说以下之二偈

悭吝家被燃     何物皆取出
于彼有利益     烧之则皆非

如是之世界     为老死所烧
取出行布施     能施不被烧

[P.472]如是上者长老表示喜意向王诫曰「大王慎勿放逸」然后飞翔于上空直接通过高殿之天顶至难陀姆拉山窟降落而施舍与彼长老之必要物品与彼共同飞翔于上空至山窟降落王与后全身充满欢喜如是于彼去后余者诸人亦各说偈

向得法人行布施     善供勇猛精进人
彼能越过地狱河     死后上行诸天处

布施相等于战斗     少数亦能胜多数
少数有信行供养     彼于后世有善乐

善逝思虑叹布施     现世供养诸人人
彼等所施有大果     恰于良田撒种子

行为勿害诸众生     勿从麤言为罪行
人赞慎行无邪勇     人有怖畏不作罪

较劣之圣行     善生刹帝利
中等生于天     最上被净化

种种布施被赞叹     法句更胜于布施
[P.473]往昔近世为证明     具慧有情入涅槃

如是一人一人以偈表示喜意同样诸必需品亦共同飞去如是第七之独觉亦表[P.474]示喜意向王劝说不死之大涅槃告诫王勿懈怠与上述同归往自己之住所王亦与后相伴于一生涯供养布施充实至天界之道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如是诸贤者亦善审思供养布施」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独觉已完全涅槃萨姆达维伽耶是罗睺罗之母巴拉达王即是我

四二五 非处本生谭

〔菩萨=修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心中不安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问此比丘「比丘闻汝心不安为真实耶」「世尊是为真实」「是何缘故」「为有烦恼故」佛言「妇人者不知恩卖友不守信用昔日有贤者每日与千金犹不能[P.475]满足彼女一日不得千金即攫捉彼等之颈而与逐出妇人为如此不知恩者不可为彼女等而落入烦恼」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其子梵与王子与波罗奈长者之子名大富儿为游玩之伴侣不仅友谊甚好且在同一先生之家学习诸艺王子于父殁后登上王位长者之人仍在其处

然波罗奈街中有一美貌之娼妇彼女为美人甚为繁昌长者之子每日与以千金常时与彼女一处相乐父亡得长者之位置以后仍不相舍一如原状每日与千金相乐彼每日三度往王处奉仕某日彼于黄昏出往王处与王谈话之间日已西沉天光暗暗彼由王宫出来彼云「予已无返家时间将往街中娼妇之家」于是遣回使者只一人进入彼女之家

然彼女见彼云「施主汝持千金而来耶」「今日来此相会时间不巧予不返家遣归仆等只予一人前来然明日与汝二千金」彼女思考「若予今日与以承诺他日又将空手而来如此予将无金予今日决不与承诺」于是向彼云「贵君予等不过为一娼妇予等无有千金为酬不能苟且从事汝请持千金来」「明日加[P.476]倍持来奉上」如是屡次请求

街之娼妇命下婢曰「汝等攫捉此辈之颈推出关闭门户」彼女等依言而行

彼乃自思「予为彼女费八百万金然彼女只一日见予空手而来攫颈而推出此妇人为如何之罪恶无耻不知恩而卖友者」彼对妇人之不德沁沁沉思遂离欲产生厌想俗家生活已不得满足于是彼思「予将如何自今日起与俗家生活从此绝缘出家」于是彼不返家亦不谒王出城往入森林生活于恒河之岸立一净居出家得禅定及神通力食林中树根及果实于彼处自营生活

王不见彼问曰「予友现往何处」街中娼妇之行为城中尽人皆知于是左右向王申告事实「缘因如是王之友人耻不还家入森林生活出家

王唤街之娼妇前来「闻汝只一日未获千金攫予友人之颈而追出此真实耶」「大王是为真实」「汝罪恶深重之妇速速往予友之处所伴彼前来如不能伴来汝即无命

彼女闻王之言恐惧乘车率诸多伴侣出城探求彼之行所得其消息往彼处问候「施主贵君予盲目愚钝铸为过错尚乞忍宥二度不为如是」彼云「甚[P.477]予宥汝予对汝无怒」彼女云「若汝请听与予同乘回城而返城之时予愿将家中之金悉数奉上」彼闻彼女之言语之曰「汝妇人予今不能与汝同行然若不得已之事在世出现时彼时将往」于是为说第一之偈

恒河水如静白莲     鸽鸪色白如珍珠
阎浮树结多罗果     彼时实即为彼时

然而彼女闻此语再度请求云「请返回城与予同乘」彼告云「他日一同前往」女曰「何时」彼云「如是如是之时」于是唱残余诸偈

若龟具有毛     织成三重衣
亦成冬之被     实即尔时归

若蚊具有齿     善建瞭望塔
坚固不少动     实即尔时归

若兔具有角     善能作梯子
得有升天用     实即尔时归

若鼠上梯子     不断在啄月
善使罗睺落     实即尔时归

若为蝇群行     荒饮满酒樽
止住燃炭上     实即尔时归

若驴具赤唇     面貌美〔如花〕
善舞且善歌     实即尔时归

诸鸟共诸枭     窃窃为私语
喃喃互喋喋     实即尔时归

[P.478]

若嫩树之叶     遮荫甚坚固
碍雨又碍风     实即尔时归

一〇

若为一小鸟     能持香醉山
用嘴啣山行     实即尔时归

一一

若有航海舟     机具绳索共
有儿善持行     实即尔时归

如是大士只举此等不得有之事说十一偈竟

街之娼妇闻此等语愿大士宥恕往城中谒王申告其事愿王恕命王亦恕其罪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比丘如此之妇人为不知恩卖友者」佛为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彼心不安之比丘达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修行者即是我

[P.479]四二六 豹本生谭

〔菩萨=修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只牝山羊所作之谈话某时目犍连长老止住于为山环绕只有一入口山窟之住处而恰于入口近处为彼之经行处尔时山羊之牧者等相互言曰「山羊皆在此处游息」将羊追入山窟自己等任意游乐

如是某日之黄昏彼等前来收赶山羊而去但有一只牝山羊远离游玩彼未见山羊等离去只有〔单独〕落后突有一豹见落后离去之〔牝山羊〕思欲吞食而立于山窟之入口处牝山羊环视四周忽见彼豹心中自思「彼为杀我啖食而立若予改变方向而逃予即无命莫若为人之作风为宜」彼向豹猛然跳跃顿足向豹之立处作欲捉豹之状然后急逃而入于山羊群之中

长老见彼等之所作翌日往告如来「世尊彼牝山羊如是之所为彼以自己之善巧方便努力而免遭豹〔灾〕」佛言「目犍连今只此次豹未能捉得山羊然于前生山羊泣叫而为豹所杀」佛应彼之请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菩萨受生于摩揭陀国某邑大富〔者〕之家成人之后断爱欲为出家仙人而出家得禅定与神通力长住雪山地方为求盐与酢入王舍城于山窟建庵而住

尔时与今恰为同样之事某日山羊牧者等使山羊游息之时与今之同样有一只豹见一落后而行之牝山羊而欲食彼立于山窟之入口而牝山羊亦见到彼豹[P.480]彼思「予命休矣今设一方便与豹善为妥协使豹心柔软以保性命」于是由远方与彼交谈向彼接近说第一之偈

伯父卿之量好健康善     卿之安宁又如何
卿之安宁如母语     我等愿卿得安宁

豹闻此自思「此一狡猾之羊竟称予为伯父企图朦混彼尚不知予之狞猛」于是说第二之偈

踏予尾者汝山羊     牝山羊伤及我者汝又为
彼女今更语伯父     彼思由此可幸免

牝山羊闻此云「伯父卿莫作是言」于是说第三之偈

卿面向前坐     我来面对卿
卿尾向后方     如何我能踏

于是彼告牝山羊曰「牝山羊汝言云何予之尾无处不有」为说第四之偈

[P.481]

凡及四大洲     海山诸方所
限内皆我尾     如何汝得避

牝山羊闻此自思「此恶徒对甘言不入耳今为敌人与彼相谈」为说第五之偈

先者父母与兄弟     曾经告我如斯言
恶者之尾长且锐     我便飞来由虚空

时豹语山羊曰「予知汝由虚空来之事实然如是来时乃为破坏予之食物而来者」于是说第六之偈

牝山羊汝紧闭汝口     见汝通虚空
鹿群逃散行     我饵为汝坏

牝口羊闻此畏缩死之恐怖口实亦不能出言哭泣叫唤曰「伯父请勿为暴乱之行切望饶我之命」然而对方乘其啜泣之际捉其肩杀而食之

豹为吸血者     懦泣牝山羊
叫唤空鸣喉     恶者无善语

恶者无可导     无法无善语
勇与恶者战     恶者不喜贤

此二者为现等觉者之偈

[P.482]修行者(菩萨)对彼等之行一切皆见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牝山羊正是今之牝山羊豹正是今之豹修行者即是我


校注

底本为 āvuso今取脚注之 upāsaka 英译注为「自负之标征」 比较他人先即谁亦未曾饮水之意(注释) 战斧盾之五种(见奇鲁达斯辞典) 一帕达(pāda)为一金币之四分之一而一钱(māsaka)为一帕达之二分之一 异本名 Pancāla 为多罗维多族之一族云住于森林中之诸人 黑执天(Asita-devala 或 Kāla-devaka)asita 与 Kala 皆是黑之意 底本为 Siva 异本为 Sivi 今采用异本 异本为「妾等不得千金当然无有娱乐」
[A1] 剔【CB】提【南传】
[A2] 鸣【CB】呜【南传】
[A3] 暄【CB】喧【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本生经(卷10)
关闭
本生经(卷10)
关闭
本生经(卷10)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