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09]第十七篇
〔菩萨=鸟〕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向拘萨罗王训诫所作之谈话。佛向前来听闻佛法之王言:「大王!王者须正当治国,何以故?王不正时,官吏等亦必不正。」佛如第四篇中所述之训诫,语以蹈邪路与不蹈邪路之祸福,详述其他由诸欲而起之祸患,比喻为如梦如幻。佛言:「大王!彼等(诸人)
彼等旅游他世界时,除依自己所作善业之外,別无所赖。是故奉事劣者,确应舍去;勿为善评,而行放逸,宜勤正而治国。昔日诸王,于佛未出世时,尚能守贤人等之训,正当治国,死后升至天都。」佛应王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之梵与王,因无后嗣,乞愿亦未生男与女。某日,王率多[P.110]数从者往苑中,昼间于王苑游戏后,在沙罗树下展设寝床,王暂睡眠后醒来,忽仰望见沙罗树上鸟巢,起念欲得,王唤从者一人云:「汝登此树,观察巢中存有何物?」从者登树,见巢中有三卵,向王禀告。王云:「仔细经心,不可破坏。」王于小箱中敷以绵屑,嘱从者曰:「将卵放入箱中,安静降下。」从者取卵降下,王接受小箱,问大臣等曰:「此为何鸟之卵?」彼等答曰:「予等不知,应向猎师询问。」王呼问猎师等,猎师等禀曰:「大王!一为枭鸟之卵,一为九官鸟之卵,一为鹦鹉之卵。」「何故一巢之中而有三种鸟卵?」猎师等:「大王!时逢巧合产下,如无故障,则不腐坏。」王喜自思:「以此为予之子。」于是将三卵分別托交三位大臣,云:「以此为予之子,汝等善为育之,孵出时告我。」彼等均慎重守护。
最初枭鸟孵出,大臣呼一猎师至,问曰:「汝观此为雌抑为雄?」猎师观察后答云:「此为雄鸟。」大臣往王前告曰:「大王!陛下生有一子。」王喜,与彼诸多财物。王云:「汝善育子,吾子命名为尾施缚多罗。」大臣依王所言而返。
其后又逾数日,九官鸟之卵孵出,大臣亦请猎师观察,彼闻知为雌鸟,往王前[P.111]禀告:「大王!陛下生有一女。」王喜,与彼财物云:「汝善育予女,吾女之名为昆达利妮。」大臣亦依言而返。又过数日,鹦鹉之卵孵出,大臣亦请猎师观察,猎师答:「此为一雄鸟。」大臣往王前禀告:「大王!陛下生有一子。」王喜与以财物。「汝为予子作大行列举行庆典,为吾子命名为将布迦。」大臣返家,依言而行。
此三只鸟,于三人大臣之家,由王子看护者之手扶育成长,王亦时时呼鸟等为「予子!予女!」然大臣等相互嘲笑:「请观王之所为,对畜生称为『予之子女』,而巡回奔走。」王自思:「此等大臣,不知予之子女等有如何之智慧,予将使彼等完全明了。」
于是遣一大臣往尾施缚多罗之前,问彼:「贵君之父思欲对君有所询问,何时前来为宜?」大臣奉命前往,向尾施缚多罗敬礼,告知王之用意。尾施缚多罗呼养育自己之大臣至,问曰:「父王对予欲有询问,如父王至此,须表敬意。」更又问曰:「父王何时来此为宜?」大臣云:「自今之第七日。」尾施缚多罗闻此向使者云:「请转告父王,自今之第七日。」于是遣返使者。彼归向王报告,王于第七日向都中击大鼓巡回布告,往其子之住处。尾施缚多罗向王表诚笃之敬意,王于尾施缚多罗鸟之家进食,受大飨宴。王归返己之住处,于宫廷建立一大型临时小屋,向都中巡回击大鼓[P.112]布告,而于美饰之临时小屋中,由多数之从者围绕而坐。王向大臣之前云:「引导尾施缚多罗前来。」大臣引导尾施缚多罗止著于黄金椅上。鸟落于父王胸前,与父王戏耍,然后又归止于椅上。尔时王于众多人等中间,向鸟询问王道,唱第一之偈:
一
尾施缚多罗闻此,不答王之询问,先责王之怠慢,唱第二之偈:
二
彼以此偈责王后云:「大王!王者应守三种真理,正当治国。」彼述王道,唱次之诸偈:
三
四
五
六
[P.113]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P.115]尾施缚多罗鸟如是以一偈责王之放逸,以十一偈说述王道之时,对王之询问,如佛之善巧回答,使诸多人等,心中惊叹,几百次扬声喝采。王心甚喜,呼大臣等云:「汝大臣等!有关予子尾施缚多罗如此善巧回答,应如何赐与?」「大王!宜为大军师。」「如此,予与彼大军师之地位。」尾施缚多罗遂即就职,彼自此以来,就大军师之地位,代行父王之事务。
尾施缚多罗问答终
[P.116]又王于数日后,如上述之情况,遣使往昆达利妮之前,第七日往其处,归来后仍坐于临时小屋当中,召唤昆达利妮前来。昆达利妮止住于黄金椅上时,王询问王道,唱偈曰:
一四
昆达利妮如是由王询问王道时,彼女云:「父王思欲试予。」「试吾女将有何语可言?」「予对贵君之王道全部,唯有二句之言说奉告。」于是唱次之诸偈: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P.117]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P.120]昆达利妮亦如是以十一偈说法,王甚喜悦,呼大臣等问曰:「汝等大臣!有关予女昆达利妮如是回答,应对彼女如何赐与?」「宜使为财政大臣。」王云:「如是,予与彼女财政大臣之地位。」昆达利妮就职,由是以来,彼女就财政大臣之地位,代父王执行事务。
昆达利妮问答终
又经数日之后,王复遣使,如上述之状,往智慧者将布迦之前,于第七日往其前,受庄严之飨宴。王归来,仍然坐于临时小屋之中央,使将布迦智慧者止于镂刻黄金之椅上,用头顶戴而来。将布迦智慧者止于父王之膝上戏耍,然后归止于黄金之椅上,尔时,王向彼询问而唱偈曰:
二六
如是王询问大士之际,乃以与其他二者询问不同,用特別之方法询问。尔时智慧者向王伸手如载千金袋之重:「大王!请注意听闻。」于是向王说法:
二七
二八
[P.121]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P.123]如是菩萨仅就此点,赞扬五力,举智慧之力,其言如击打月轮之铿鸣。今以十偈忠告王: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P.124]如是诵十法行偈,更与忠告,唱最后之偈:
四八
如是,大士如天河之奔流,如佛之善巧说法,诸多人等,表大敬意,报以千度[P.125]称赞之喝采。王大喜悦,呼大臣等问曰:「汝诸大臣!持有嫩阎浮果之嘴如予子将布迦智慧者,就彼如此之言,应如何赐与?」「大王!宜赐与将军之地位。」王云:「如是与彼以将军之地位。」于是将布迦就职。彼由此以来,就将军之地位,代行父王之事务。
三鸟受极大之敬意,三鸟共说事相理相之训,王守大士之训,行布施及其他善业,死后得升于天上。大臣等为王之葬式后,向鸟告曰:「我君将布迦鸟陛下!大王之大伞应张置于贵君之头上。」大士云:「王国于予,实无必要,君等请努力治国。」使诸多人等遵守戒法,更将裁判法刻于金板之上:「请依此以行裁判」,言毕入于森林而去。彼之教法有四千年之效力。
结分
佛对王训诫如此之说法,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昆达利妮是莲华色,尾施缚多罗是舍利弗,将布迦鸟即是我。」
五二二 娑罗槃迦仙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大目犍连长老之般涅槃所作之谈话。舍利弗长老由住于祇园精舍如来处得般涅槃之许可,往那罗村于自己出生之房间内,入于涅槃。佛闻知彼入于涅槃,佛往王舍城住于竹林精舍。
尔时住于仙吞山腹之黑石窟有一长老,彼之神通力已达极位,自在往来于天上界及地狱界,于天上界见佛弟子有大权力,于游增地狱见外道弟子感受大苦。彼归人界向诸人言:「某优婆塞及某优婆夷生于某天界享受荣华,外道弟子某男与某女在[P.126]地狱出生于某恶道。」于是诸人信佛教,排斥外道,于是向佛弟子之尊敬增大,而对于外道等之尊敬衰微。彼等对长老抱有敌意:「此恶棍生存,使我等之信者分裂,尊敬衰微,我等将须杀彼。」于是与盗贼名萨玛那姑塔伽以千金,使彼率多数之部下为杀长老而往黑石窟。长老见彼前来,以神通力飞升而去,盗贼当日不见长老而返。翌日又翌日,连续六日前来,长老依然以神通力飞去。
然于第七日,长老昔日所为之顺后业,终于得受果报之机会。彼于昔时,听从妻言,思欲杀双亲,携父母乘车前往森林,假扮盗贼,殴打双亲。而双亲视力微弱,不能善见分別外物,不知其子所为之事,犹只顾虑其子之安危云:「子!盗贼前来杀害我等,汝宜速逃。」彼思:「双亲为予殴打,仍只思予之安危,予为不善之恶事。」于是装扮盗贼逃走之状,庇护双亲,揉其手足云:「父母不必忧心,盗贼已逃。」再伴双亲回归自己家中。此业于如此长久期间,未得受果报之机会,宛如火藏灰中,辗转捕捉此最后之身体,为此长老不能飞行于空中。彼之神通力曾经震撼难陀、跋难陀、陀摩那、毘阇耶他等之上,然因此业力而变成衰弱。盗贼击碎长老之骨如同堆积之麦杆,彼思:「此人已死」,率同部下离去。然长老不久恢复意识,以禅定之用具,包裹身体,运用神通,飞行前往佛所,向佛礼拜云:「大德!予之寿命已尽,[P.127]予入涅槃。」彼于得入涅槃之时,于其场所而入涅槃。尔时六天界一齐骚动,皆云:「我等之师,已入涅槃。」天人携天香、华鬘、香烟及种种之薪木前来,造成九十九拉他那长栴檀香之火葬堆。佛立于长老之侧,埋葬其遗骸;火葬场之周围一由旬之间,天降花雨,天人与人互相交杂而立,七日之间,续行神圣之典礼。佛集长老之骨于竹林精舍之门楼,作舍利庙。
尔时比丘等集于法堂谈话:「诸位法友!舍利弗长老未于如来之前入涅槃,于佛侧未得大赞辞。然大目犍连长老因于佛侧入涅槃,而得大赞辞。」佛来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等答:「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目犍连于予之侧,得受赞辞,非自今始,前生即亦如是。」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菩萨宿于司祭婆罗门妻之胎,经十月后,于夜明时出生。此一刹那,在广十二由旬之波罗奈都中,一切武器,均被烧尽。子出生时,司祭当适外出,偶然上望空中,见星与星间之组合状态,彼知:「依此星而出生之童子,将成全阎浮提中之第一射手。」晨起赴王宫问王夜来善休息否,王云:「予如何能得安乐?今日家中一切武器,悉皆烧毁。」「王勿忧虑,非仅王家如是,都中之武器亦均烧毁,此乃予宅今日诞生童子之故。」「然则,吾师!生如是之童子,究竟将有何事發生?」「大王!并无何事發生,但此童子,于阎浮提洲将成为第一射手。」王云:「吾师!此应庆贺之事,希善育此童子,成年后,送来予处。」于是王赠与乳金千两。司祭接受还家,于子之命名日,因生时武器燃烧,特名之曰火护。
彼童子由多人服侍而成长,十六岁时即具有无上美貌之容姿。其父见其异常發[P.128]育之身体,向其子云:「吾子!往得叉尸罗在名声响亮师尊之前,修习学艺。」彼云:「谨遵父命。」于是携赠师尊之谢礼,拜別父母,赴彼处呈献千两,请教学艺,仅七日即达奥义。彼之师尊,大为满足,将自己所有之宝刀,加上附属品羊角制之弓,同附属品箭筒,自己所著之铠及缠头之巾,悉数授与,云:「火护弟子!予年已老,由今日起,由汝教导此等青年。」师尊将五百青年托付于彼。
菩萨承受师之托付,向师尊拜別,归至波罗奈,会见父母。彼向父母问候,父曰:「吾子!修得学艺耶?」「父亲!予已习得。」父闻其语,即往王宫:「大王!予子修习学艺而归,王将如何差遣」「吾师!可使彼侍于予侧。」「大王!请决定其薪资」「一日使取千两。」「十分厚遇。」司祭满意还家,呼其子近前转告曰:「汝将侍于王侧。」
其后,彼每日侍王各得千两。王之侍臣等言出不平:「我等未见火护之工作,彼一日获得千两。我等愿见彼之伎俩。」王耳闻彼等之言,告语司祭。司祭云:「大王!甚善。」乃转告其子。彼云:「吾父!谨如尊命,由此第七日可以献技。于此期间,请国王集合国中射手。」司祭往王宫向王申告此事。王向都中击大鼓巡回宣布,集合射手前来。所集射手,其数六万,皆知集合之事。王命巡回击大鼓宣告曰:「都中人众,可一见火护之伎俩。」王使准备王宫之庭,自己由多数之从者相伴,坐于美丽之[P.129]椅上,呼集射手等,并呼唤:「火护前来。」
彼将由师尊所授与之弓、箭筒、铠及缠头之巾隐于著物之下,持刀如通常之状态出现于王之傍,立于一方。射手等互相约束:「火护前来表现其弓之伎俩,但因未持弓而来,必由我等之手借弓,可想而知。我等不与其弓。」王呼火护云:「使见汝之技俩。」火护于其四周张幕,立于幕中,脱去著物,穿系甲胄上著铠,头缠头巾,在羊角制之弓上张珊瑚色之弦,背负箭筒,佩刀于左方,手中回旋尖附金刚之铁杵,开幕出现,宛如冲破大地出现盛装之龙王太子,彼向王表敬意而立。多数人众见此而跳起,大声喝采而拍手。
王曰:「火护!使见汝之伎俩。」「大王!贵君之射手中,速如电光之射人,能射毛发之人,能射速比声音之人,能射中(飞)箭之人,请呼此四种射手近前。」王呼彼等近前,于王庭之四角形间隔中构筑道场,于其四隅,使四射手站立,每人配备万根之箭,每人之侧,使立一箭之配手;彼自己(火护)则携带附以金刚尖之铁杵,直立于道场之中央。彼云:「大王!此四人一齐放箭向予發射,予将防卫所放之箭。」王即命令:「依言而行。」彼等四人曰:「大王!予等为如电光之射,毛发之射,当声当音之射,予等皆能,火护为一年幼童子,予等请止其射。」大士云:「尽汝所能,[P.130]向予射之一观。」彼等曰:「甚善」,于是一时一同放箭。大士以一铁杵与以遮挡,适宜与以击落。菩萨击落之箭簇,箭簳,箭羽皆按顺序,整齐排列,堆成箭之小堆,积如城壁之高。射手等之箭已尽,彼知其箭尽,不毁箭之小堆而立起,回至于王傍。多数之人众,大声喝采,拍手跳跃,起大骚动,投下著物及璎珞,如是积聚之财物,达一亿八千两之多。于是王问彼曰:「火护!此为何技?」「大王!此为除箭之法。」「有他人知此者耶?」「大王!于全阎浮洲,除予別无他人。」「如是,使见其他之技。」「大王!彼诸人等立于四隅,四人均不能射予,然予只以一箭可射此立于四隅诸人。」射手等不敢应允站立之事。
大士于是于四隅竖立四株芭蕉,于铁杵之箭端结缚红线,先以一株为目标而放射。铁杵于贯穿后,连续顺次射穿第二第三第四各株,更由最初射穿之处贯穿返还于其手中,四株芭蕉皆被红线相连结。多数人众扬起无数千回之欢声。王问曰:「此为何技?」「大王!此为车轮贯之技。」「更使见他之技。」大士于是使见箭杖之技,箭纲之技,箭之组纽之技,并作出箭之宫殿,箭之屋宇,箭之梯子,箭之莲池,箭开莲花及箭降如雨。
[P.131]如是以及其他共使见十二种珍奇之技,更又以其他之技,将非常大之物射贯七种:计射穿八寸厚之优昙钵罗板,四寸厚之阿萨那树板,二寸厚之铜板,一寸厚之铁板及捆缚一处之百木板。并由麦杆车、砂车、板车之前方放箭贯通至后方,由后方放箭贯通至前方;箭在水中可飞至四乌萨巴,陆上可达八乌萨巴;于一乌萨巴距离之毛发,如同视为茄子,与以射穿。彼使见如此之技,太阳已至西没。
而后王与约定,应任彼为军师之职。「火护!今日时刻已晚,明日授与军师之荣誉,汝须剃须沐浴而来。」王与一万两以为当日之俸金。大士云:「予不需此」,并将一亿八千两之宝,分与诸师,与多数之友人相伴前往沐浴剃须。身著一切璎珞,以无比之荣誉回至家中,摄取种种上品之食物,入于荣华之床而卧。
彼于初夜中夜卧后至后夜时醒觉,盘足而坐。彼思考自己技之始中终末:「予之技艺,自始即为死路,中年将受烦恼之搅扰,最终必至受生地狱。此为杀生,一径大意,甚肆诸欲,必至地狱。王授予军师地位,予将有大权威,多拥有妻子,然[P.132]烦恼之事务亦大,舍之亦难。予今正宜出家,一人入于森林,修习仙人之道。」大士由卧床起而外出,不使一人知晓,由宫殿下,由大门出,一人入森林中,指向瞿陀婆利河畔三由旬之伽维陀林而去。
帝释天知彼之出家,呼毘首羯磨吩咐云:「此火护出家遁世,将集合多数大众前来,汝于瞿陀婆利河畔之伽维陀林中建修道院,整备出家之道具。」毘首羯磨依言而行。大士来至此场所,见只有一人之通路,彼思:「此确为出家之住所。」经通路而行,入于任何人均未發现之修道院,见有出家之道具,彼思:「此帝释天王知予出家。」于是脱去著物衣服,著赤色之树皮上下衣,外披鹿皮之袈裟,发编圆形,肩担扁担,携杖而出草庵,登上经行之处,到处散步;以出家之光辉,于林间大放异彩。彼行观法,于出家后第七日,得八禅及五神通。采拾落物,食森林中之草根树实,只有一人居住。父母朋友亲族一堂,见彼失踪,哭泣各处寻觅而行。
尔时,一山中之人于伽维陀修道院中發现大士,了悟其事,通知其父母,父母又向国王申述,王曰:「汝等同来,前往会彼。」劝诱其父母与多数之伴侣相随,依山中人之言,攀缘寻找,到达瞿陀婆利河岸。菩萨来至河岸,坐于空中说法,使彼[P.133]等皆入于修道院中,彼于此处亦坐于空中为彼等说诸欲为灾之说法,由国王开始,诸人全部出家无遗。菩萨与诸行者群相伴住于其处。
然彼住其处,全阎浮洲皆知,诸王与国人共同前来至彼之前出家,行者之群众,次第增加,集合数千之众。若人怀有贪欲之念,嗔恚之念,侵害之念,大士往其目前,坐于空中说法及观法之语。随彼之教得禅定达于极致者有萨利萨罗,梅恩帝娑罗,巴巴陀,伽罗戴瓦罗,吉萨瓦伽,阿努西萨,那罗多七大弟子。
其后伽维陀道院人满,行者等已无居住之场所。大士呼萨利萨罗曰:「萨利萨罗!此道院于行者等不能相应,汝可伴此行者等住于栴陀钵殊多王之国领蓝巴秋罗迦邑附近之处。」彼同意师言,「谨遵师命」,与数千之行者相伴,移住于其所。然又有多人前来道院出家,道院又见人满。菩萨呼梅恩帝娑罗近前曰:「汝伴此行者等,往苏拉咤州境内之甘水,住于其岸边。」于遣派之后,如是第三班次送出巴巴陀:「大森林中有安阇那山,汝住其附近。」第四班次派遣伽罗戴瓦罗,谓曰:「南路之阿槃提国有格那色罗山,汝可率众住居于附近。」其后迦维陀道院又复人满,结果五处各[P.134]有数千之行者。一方更有吉萨瓦伽向大士乞假往丹达吉王之国领毘勃瓦提城住于军师附近之林园中,那罗多则住于阿兰伽罗山之山脉中,而阿努西萨则仍住于大士之前。
此时,丹达吉王使当时颇受人尊重之歌伎停止职业,彼女依其生性各处游荡,往王苑见一行者自思:「此为不祥之男子,向此男子之身体唾吐,然后自行沐浴。」彼女嚼杨枝,首先第一吐以浓唾,向吉萨瓦伽发之当中吐出,将杨枝投向行者头上,自己洗头而去。王知其事,使彼女再复其原有职业。彼女愚昧自思:「向此不祥之男人唾吐,予始得此荣誉。」其后不久,王使司祭退役,彼往歌妓之所问曰:「汝缘何理由,恢复职业?」于是彼女向彼答曰:「予向王苑不祥男人之体唾吐之故。」于是司祭前往依样向彼男之身体唾吐,果然王亦使其恢复如原来之职务。
此时王领之边地生起暴动,王率各种军兵出發前往战争,而愚昧之司祭向王问曰:「大王!汝望胜利耶,抑望败北耶?」王曰:「当然希胜。」司祭曰:「御苑住不祥之男,王可向彼男身体唾吐,然后再行出發。」王信彼之语云:「与予一同出發者,可往王苑向不祥之男唾吐。」王入王苑,口嚼杨枝,最初真正由王自向行者之发中唾吐,并投杨枝,而后洗头,彼之军队亦如是行之。王去后,军师来见行者,取除杨枝,为行者善加洗头,问曰:「王何为如是?」行者答曰:「予无恶气,只恐天人等發[P.135]怒。此后第七日,国中将成荒芜,汝速逃往他处。」彼惶恐战栗往告于王,王闻其言而不入耳。彼往自己家中,携同妻子逃往他国而去。
娑罗槃迦师已知其缘由,派遣二青年行者,使吉萨瓦伽坐于寝床形之轿中,通过虚空,伴随而归来。王于战争中捕贼还都,王归来后,天人等先行降雨,一切死骸为雨水冲流无遗,然后于清净之砂上降天花之雨,花上降钱雨,钱上降金两之雨,金两之上降天之璎珞雨。人人大为喜悦,拾取黄金璎珞,此时有种种闪光武器之雨降落彼等身上,将诸人切断为稀碎。然后降落大炭火炬,于彼等之上,炎炎燃烧。大山之峰倾倒,于彼等之上降下纵广达六十肘之细砂雨,于是六十由旬之间,完全成为荒漠,此事全阎浮皆知。
而在此国间之诸国,如迦陵誐,阿达迦,毕玛拉陀之三王各自思惟:「昔日于波罗奈之迦尸王迦蓝浮激怒堪忍行者而灭入大地,同此,那利吉拉王迫使行者等过量大食,具千人腕力之阿诸那王激怒鸯耆罗娑仙,而今又有丹达吉王损及吉萨瓦伽行者之起居,以致诸国均遭破灭。此四人之王死后出生之所,我等不解,除娑罗槃迦师之外,无人能言。我等往彼之所一问。」三人与多数之伴者相随,为询问而出發前[P.136]往。三人各自前往,事先并未互相知会,彼等接近瞿陀婆利河时,不期而遇,于是降车,三人同乘到达瞿陀婆利河畔。此一刹那,帝释天坐于凋叶毡之石座上,思考七项询问:「除娑罗槃迦师之外,人界天界无一人能答此问题,予将向彼询问。又此三人之国王为向娑罗槃迦师询问而到达瞿陀婆利河之岸边,此王等之询问,予亦一并为之。」于是率〔忉利、四王〕两天界之天人等由天界下来。
恰于此同日,吉萨瓦伽行者死去,为葬其遗骸,数千之行者,为吉萨瓦伽设立四所栴檀香木之火葬堆举行火葬;从天降下花雨。遗骸葬式终了,大士入于道院,坐于行者群围绕之中。
此王等到河岸时,以大军鼓之响音而来。大士闻此,呼河努西萨行者曰:「汝往观察,此为何音?」
彼携水瓶前往其处,见王等而唱第一询问之偈:
一
[P.137]闻彼之语,诸王降车,敬礼而立。其中额瑟达迦王向彼回答唱第二之偈:
二
于是行者向彼等曰:「诸位大王!善来之事,君等来至应来之所。请先浴水休息,然后往道院礼拜诸仙,向师询问。」为与彼等表亲密,举水瓶溅洒水滴。彼仰观空中,见帝释天王伴天人群,骑伊罗婆那象下来,彼与帝释天王交谈唱第三之偈:
三
帝释天闻此,唱第四之偈:
四
[P.138]于是阿努西萨向帝释天曰:「王!善来之事。王请稍待。」乃取水瓶进入道院,归置水瓶之后,向大士告知三人之王与帝释天王为询问而来。
大士由仙群围绕,坐于广大之园庭中。三人之王,向诸仙敬礼,坐于一方;帝释天亦降来近于诸仙群,合掌礼赞诸仙,敬礼而唱第五之偈:
五
如是帝释天敬礼仙群,避免著座之六种过失,坐于一方。阿努西萨见彼坐于诸仙下风之处,唱第六之偈:
六
[P.139]帝释天闻此唱次之偈:
七
帝释说此语后复曰:「阿努西萨大德!我等终极目的为询问而来,请与我以机会。」阿努西萨闻彼之言,起立与以机会,向仙人群唱次之二偈:
八
九
[P.140]仙人之群闻此云:「可敬之阿努西萨!君为立于大地而不见大地之言。除娑罗槃伽师之外,谁人能答此询问?」
一〇
仙人之群为此言,又向阿努西萨曰:「阿努西萨君!唯卿向师敬礼,以仙群之语,请与答覆帝释天询问之机会。」阿努西萨:「谨如尊命。」予以同意,向师敬礼以与机会,唱次之偈:
一一
于是大士与彼机会,唱次之偈:
一二
[P.141]如是大士与以许可之时,帝释天提出自行准备之问题。佛说明此意义,如次言曰:
一三
一四
于此答其所问而言:
一五
一六
一七
由如此诸偈之询问与应答,当知先后之次序。
然、于如此说时,帝释问大士曰:「大德!贵君于先,言:『可恕一切人之粗恶语,贤者云此堪忍最为第一』,而今又云:『能恕劣者之语,贤者云此堪忍最为第一』,此二者之言,始终不相一致。」大士对彼云:「帝释天王!后者之言,予乃就恕粗恶语之人而言,因彼知对方为劣者。然人之姿,于一见之下,不能知其为优者或劣者,故如最初所云。」人如不住于一处而观察,只见其姿,则难知其为优者或劣者,大士为说明此事,唱次之偈:
一八
帝释天闻此澄清疑念,继又请愿云:「大德!请使予等得闻堪忍之功德。」于是大士向彼唱偈:
一九
如是大士说堪忍之德时,国王等自思:「帝释天只顾自己之询问,不与我等询问之机会。」于是帝释知彼等之意念,暂置自己准备最后所遗之四问题,就彼等之质疑而询问唱偈云:
二〇
于是大士答此唱次之五偈: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P.146]如是大士说明四人王之生处,三人国王等闻之,疑念一扫。于是帝释天就所遗之四问题质疑,唱次之偈:
二六
大士答此唱次之四偈: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P.148]如是大士如升于空中之月,鲜明答此四问之质疑,更又且答他之问事。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P.149]如是大士说诸欲之害时,此三人之国王与其兵士等,当场均舍去欲心。大士知此,为使彼等欢喜而唱偈:
三七
[P.150]大王等闻此,对大士表示谢意而唱偈:
三八
于是大士与彼等以机会,又唱次之偈:
三九
彼等闻此,首肯而述偈:
四〇
于是大士使彼兵士等出家,送出彼行者等而唱偈:
四一
[P.151]行者等首肯彼语,敬礼后升于空中,各往自己之所而去。帝释天亦起座,合掌拜大士如拜太阳,向大士为礼,随伴侣而去。
结分
佛知此事端,述次之偈:
四二
四三
如是佛以阿罗汉果示教之极致,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于目犍连墓,亦有降花雨之事。」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云:
四四
[P.152]五二三 阿兰布萨天女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比丘受原妻之诱惑所作之谈话。此一谭于根本生谭〔第四二三〕中曾经详述。佛对比丘问曰:「比丘!汝厌出家之事为真实耶?」「吾师!是为真实。」「何故厌耶?」答云:「为原妻之故。」「汝比丘!彼妇人对汝作不利者,汝于前生亦为彼妇人破坏禅定,三年间成为痴呆,失去本性而卧,后还复本性,有大悲叹之事。」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迦尸国婆罗门家。达成年后,通一切学艺之奥义,彼入仙人之道而出家,于森林中食草根果实以系命。尔时有一牝鹿食彼涂己精液之草,饮水之后,以此对彼起恋著之心而姙娠。自此以来,牝鹿时来彼处,徘徊于道院之周。大士考察,知其缘由;牝鹿后生一人儿,大士爱如己子而育养,命名为伊西辛伽,继而达分別识物之年龄,使之出家。自己时已年老,伴子往那利林中,谓其子曰:「子!此雪山中住有如花之美妇人等,凡入彼女等之手中者,皆陷于大破灭,汝须注意不可为彼女等之手所乘。」菩萨使子听从,其后死去,生梵天界。
伊西辛伽游戏于禅定,栖居于雪山地方。彼苦行甚剧,使诸根之动作皆失,于是依彼持戒之力,摇动帝释天座。帝释诠索知其缘由,彼思:「此人将使予由帝释天之位坠落,须派天女前往破其戒法。」于是向天人世界巡回探索无遗,于服侍自己一亿二千五百万人之中,除阿兰布萨天女之外,实无能得破戒之人。彼呼女近前,命令前往破伊西辛伽之戒。
[P.153]为示此意义,佛述次之二偈:
一
二
帝释天云:「汝往伊西辛伽之处,收彼入于掌握,破其净戒。」彼命阿兰布萨述次之偈:
三
阿兰布萨闻此,唱次之二偈:
四
五
[P.154]于是帝释天唱次之三偈:
六
七
八
阿兰布萨闻此,述次之二偈:
九
一〇
以下现正等觉者唱次之三偈:
一一
[P.155]一二
一三
于是苦行者问彼女曰: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P.156]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P.157]如是由足底至头发,于行者称赞彼女自己之事时,阿兰布萨默然不语,彼女总结其言,知彼之愚痴,乃唱偈曰:
二六
如是语后,阿兰布萨自思:「予居此处,此人不可能入予手中,予须显示去状。」彼女巧施诱惑,使行者昂奋,彼女向来路而去。
佛为说明此意义,述次之偈:
二七
[P.158]然而行者见彼女起去,自思:「此女去矣!」于是急速振步向前拦阻,于彼女慢慢离去时,用手捉住发毛。
佛为说明此意义,作以下之言: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P.159]阿兰布萨闻此自思:「若予不言,此人必将诅呪于予;今向彼实言。」彼女现身而立,唱次之偈:
三六
彼闻彼女之言,回忆父与之教训:「不守父之言,陷入大破灭。」彼悲叹唱次之四偈:
三七
三八
[P.160]三九
四〇
彼弃欲乐發禅定,现彼沙门之威光,阿兰布萨知彼發禅定,心怀恐惧而忏悔。佛为说明此一意义,述次之二偈:
四一
四二
行者向彼女云:「汝妇人!予恕汝,随汝所好之处而去。」于是放彼女去而唱偈云:
四三
彼女敬礼,乘其黄金之座往天都而去。
[P.161]佛为说明此意义,述次之三偈:
四四
四五
四六
彼女于帝释天之前请惠,唱最后之偈:
四七
结分
佛为此比丘说此法语后,说明四谛——说四谛之理竟,此比丘得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阿兰布萨,是比丘之原妻,伊西辛伽仙是厌出家之比丘,父之大仙即是我。」
五二四 护螺龙王本生谭
〔菩萨=龙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布萨日之行所作之谈话。尔时佛为使守布萨戒之优婆塞等浸润于法悦,佛言:「昔贤者等弃龙王之大荣华,而守布萨戒。」为应大众之请求,佛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王舍城摩竭陀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第一妃之胎,命名为多约达那。彼达成年时,于得叉尸罗,修习学艺,归来见父。父以灌顶之礼,使彼即王位,[P.162]自己则出家入仙人之道,住于王苑中。菩萨每日三度往父处,父受最大之尊敬与奉养。然父因有干扰,徧处观法之预备行亦尚不可得,彼思:「予受尊敬与奉养甚大,然住于此处,不能割断牵绊,予将不告予子,往他处修行。」彼未告知任何人而出王苑,过摩竭陀国,至由弥沙塞国之桑伽巴拉湖流出之堪那宾那河曲处之羌达迦山麓结一草庵,住于其处;行徧处观法之预备行,得禅定与神通,采拾落果物以系命。有护螺龙王由堪那宾那河出,率诸多伴侣,时时前来彼处,彼为龙王说法而使闻。
一方菩萨思欲见父,而不知其行方,经过多方探索后,判定父之居所。为与父会,与诸多伴侣,前往其处,设野营于一方,彼与少数之大臣同往道院。恰于其时,护螺龙王与诸多伴侣共坐,听闻说法,见王之来,向仙士敬礼,起座而去。
王礼拜其父,心感欣慰,著座后问父曰:「尊师!彼来坐于父侧者为何王?」「子!彼乃护螺龙王。」于是彼对龙王优美之姿态,向龙王世界生起向往之欲心。于彼处滞留数日后,计㓰不断送来父亲之食物,彼归还自己之都城,于四门门口设施物所,行震动全阎浮提洲之布施,持戒守布萨日,憧憬龙之世界,彼寿命终了,遂出生于龙之世界,成为护螺龙王。
[P.163]然经时之后,彼对荣华觉悔,自此以后,愿宿于人胎,守布萨日。然因住于龙之世界,守布萨日不能成功,戒法陷于破灭。于是彼离去龙之世界,来至伽那宾那河附近之大道边,一人步行细路之间,盘曲于蚁穴之上,立布萨日之誓以守戒:「予之皮肉及其他任何有所欲者,请即持去。」将自己之身,施与他人。彼卧于蚁穴之上,行沙门之法,十四日十五日过后,于十六日还归龙之世界。
如是彼持戒蜷卧。某日住于边僻乡村有十六人为猎物而来,手携武器,徘徊森林之中。彼等一物不得将归,见彼卧于蚁穴之上,彼等自思:「今日如大蜥蜴者皆未得一只,杀此龙王为食。」彼等谓:「如此大物,捕彼必逃,幸彼蜷卧,以铁签刺之,弱而易捕。」诸人手持铁签近前。菩萨身体大如独木舟,盘曲如须摩那花环,眼如金橘伽果,首似佳雅须摩那花之美丽。彼闻十六人之足音,由盘曲中抬首,张开赤眼,见诸人手持铁签而来,彼思:「予之心愿,今将成就。予之身体,任与施人,予精进决心而卧,此人等用刀切割予之身体,予亦不怒不开眼一见。」彼深恐破坏自己之戒[P.164]法,坚定决心,将首缩入盘曲之中而卧。
于是彼等近彼处,捉彼之尾端,拉曳至地上,以锐利之铁签,自八处突刺,然后以黑蔓树之木棒由伤口处贯穿八处,用扁担担起,登路步行。大士虽被穿刺多处,亦不开眼怒视彼等,于八支木棒担行之中,彼之首下垂而滑落于地上。彼等云:「头部下垂」,于是使彼卧于大道,重新以铁签穿其鼻孔,贯通绳索提起,而尾又下垂,再将尾提起登路而行。
恰于此时,毘提诃国弥𫄨罗城之阿拉罗富豪率领五百车轮,而自己乘坐舒适之马车通过其处。见此村人等如此捕捉菩萨而行,彼与此十六人十六头牛车并各与一握之金币,更与其每人相同之上下衣物及其妻女等衣物璎珞等类之物,而将菩萨释放而去。龙王还家,立即与多数之伴侣往迎阿拉罗,语彼龙世界之胜善,伴彼归至龙之世界;以三百龙女向彼表大敬意,使彼饱享天上之妙乐。阿拉罗住于龙之世界约一年间,享天上之乐后,告龙王曰:「友!予思欲出家。」于是携出家之道具,由龙之世界往雪山地方出家,久住于其处。其后游行来至波罗奈城,住于王苑,次日为行乞入于城中,来至王宫之门口。而波罗奈王见彼,对彼之四威仪遂起信心,呼[P.165]彼入使著席入坐,使摄受上味之食品,自己坐于低席,与彼交谈,唱第一之偈:
一
以下应知为行者与王之间问答偈之次序:
二
三
四
五
[P.166]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P.168]大王!彼龙王更赞美自己之世界,唱次之二偈:
一六
一七
[P.169]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P.170]二四
二五
龙王来至予之近前,唱次之偈:
二六
[P.171]彼阿拉罗更进而言曰:
二七
二八
此后为二人问答之偈: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P.173]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P.175]如此语后,阿拉罗曰:「大王!于是予向龙王云:『友!予不用宝,予欲出家。』[P.176]请受出家道具后,予与龙王同出龙之世界,彼返归后,予入雪山出家。」于是为王说法语,唱次之二偈:
四八
四九
王闻此唱次之偈:
五〇
于是行者激励于彼,唱最后之偈:
五一
[P.177]如是彼为王说法,四年间于雨安居月住于彼处,然后再往雪山,于一生中修四梵住法,死后生于大梵世界。护螺龙王一生涯中守布萨戒,王亦行布施及其他善业,后皆随业生于应生之处。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父行者是迦叶,波罗奈王是阿难,阿拉罗是舍利弗,护螺龙王即是我。」
五二五 小须陀苏摩王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出离波罗蜜所作之谈话。现在本谭与大那罗陀迦叶本生谭〔第五四四〕相同。
主分
昔日波罗奈称为善见之都,梵与王住于其处。菩萨出生于第一妃之胎,彼之面容有如满月之光彩,于是彼被命名为月〔苏摩〕王子。彼达识別事物之年龄,具有遇事好问之习惯,于是彼以多闻之月〔须陀苏摩〕而知名。达成年后,彼往得叉尸罗修习学艺归来,由父王让与白伞,正当治国。彼之王权,实甚优秀,彼自月〔阐陀〕王妃以下有一万六千之妇女。
其后,养育子女之后,彼厌于家庭之生活,思欲入森林出家。某日,彼向理发师云:「予之头上如有白发,请告知于予。」理发师承诺王言,其后發现白发,彼告于王,王曰:「将其拔下,置予掌中。」理发师以黄金之镊拔取,置于王之掌上。王见此惊恐:「予之身体负于年龄。」于是取其白发下殿,于大众人等所见之处,设王[P.178]座而就座。呼唤自将军以下八万诸大臣,司祭以下六万婆罗门等,及其他之都人村人诸人等前来,谓曰:「予之头生白发,已为老人,希知此我将出家。」于是唱第一之偈:
一
大众闻此,均皆丧胆而唱偈曰:
二
于是大士唱第三之偈:
三
[P.179]大臣等不能向王作答,往王母后之处说明此事。王母急来其处问曰:「汝欲出家之事为真实耶?」王母唱次之二偈:
四
五
菩萨对母虽如此之悲叹,亦不答一言,母啜泣不止,退于一方。于是告知父君,父来先唱一偈:
六
大士闻此默然不语,于是父对彼曰:「月!汝纵对父母无有爱情,汝之子女人数众多而年幼,汝若不在,不能生活。汝俟彼等成长后再行出家。」于是唱第七偈:
[P.180]七
大士闻此唱偈曰:
八
大士为如是之言,为父说法,父闻彼之说法,默然不语。然后通知彼之七百䌽女,彼女等下殿至彼之侧,抱彼之足踝悲叹而唱偈曰:
九
大士见彼等投身于自己之足下,闻悲叹之声,唱次之偈:
[P.181]一〇
然后彼等通知彼之第一妃。彼女姙娠身重,将近临月,前来礼拜大士,立于其侧而唱次之三偈:
一一
一二
一三
于是大士唱偈曰:
一四
彼女闻彼之语,悲痛不堪,彼女云:「大王!以今为限,予等已再无好运。」彼女以两手抚胸,拭泪而大声扬泣。大士劝慰彼女而唱偈:
一五
彼女闻彼之语悲痛不堪,登上宫殿,哭泣而坐。此时菩萨之长子發现彼女,惊讶而问曰:「我母何故哭泣而坐?」而唱偈曰:
一六
妃于是唱偈曰:
[P.183]一七
长子闻母妃之语:「母!是何言耶!如是予等岂非为无依之身耶?」彼悲叹而唱偈:
一八
尔时彼弟方七岁,见二人哭泣,来至母侧之近前,问曰:「母亲何故哭泣?」彼闻其故云:「母停止哭泣,予不许父出家。」彼劝慰二人后,与乳母一同下殿往父王之所:「父王!汝厌予等,汝言弃置予等出家,予不许父王出家。」彼紧抱其父之首,而唱偈曰:
一九
[P.184]大士自思,此子乃使予困扰之物,将用如何之方便退之,于是向乳母曰:「此大摩尼宝珠,予今与汝,请抱此儿,勿使予困扰。」彼自己不能退儿之手,因此向彼女为赠物之约束,而唱偈曰:
二〇
彼女受取赠物,劝慰王子伴往他处,心中悲叹而唱偈曰:
二一
尔时大将军自思:「国王陛下自思:『予之财宝过少』,予将说明多宝之事。」彼起立向王礼拜而唱偈曰:
二二
王闻此唱偈曰:
二三
[P.185]库拉瓦达那长者闻此,于王将离去时,前来向王礼拜而唱偈:
二四
大士闻此,以偈答曰:
二五
库达拉瓦纳闻此而去,王呼其弟须摩达多近前谓曰:「吾弟!予如入笼之野鸡,颇感嫌厌,对家庭生活思感不满。今日予将出家,汝可治国。」彼让渡王位而唱偈曰:
二六
须摩达多闻此,自思亦欲出家,今为说明而唱一偈:
二七
然须陀苏摩王拒彼而唱半偈:
二八
[P.186]大众诸人闻此,齐伏于大士之足下唱次之半偈:
于是菩萨曰:「汝等且止勿忧,纵予永久生活,不久亦须与汝等告別。有为之诸行皆无常住者。」于是为大众说法而唱次之诸偈:
二九
三〇
三一
[P.187]大士如是为大众说法终了,登上布婆伽宫殿,立于第七阶之上,以刀断发髻曰:「予与汝等为无任何缘者,各各可取王位。」于是将头缠之饰与发髻一同投向大众之当中,大众诸人接取后,翻转于地上而悲泣。而于彼处升起大片之尘云,立于后方人等见此悲叹曰:「王断发髻与头饰一同投向大众之当中,为此近殿处而起尘云。」于是唱偈:
三二
大士遣一从者持出家之道具前来,使理发师剃去须发,置饰身之具于寝床之上,割去赤布之边缘,著黄色之衣,将土制之钵,挂于左肩之上,手携一杖,于屋上之广场各处来往巡视之后,下降宫殿,步入街路之中,然彼离开时,无人知其行踪。
此时七百之刹帝利族出身之少女等,登上宫殿,见彼不在,惟余装饰之品,由宫殿下,往一万六千妇人之所曰:「汝等重要之主人须陀苏摩大王已出走出家。」于[P.188]是七百少女扬声悲泣而外出。此一瞬间,大众诸人知王出家之事,都中之人震撼,皆云:「大王出家出走。」于是均集于王宫之门前。大众皆曰:「王在此处,王在彼处。」王宫到处凡王所使用之处,各各处所无不寻尽,不见王姿,于是大众悲叹徘徊观望,唱次等诸偈: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以此等偈悲叹而徘徊。
[P.190]如此方方处处悲叹观望,大众复来王宫之庭,唱偈曰:
四九
于是人人弃舍各自家中财产,执子女等之手,往菩萨之所而来;同时父母、妻子、一万六千之舞女亦一同前来,都中宛然全部皆空。地方之住民等亦随后而至。菩萨由绵长十二由旬行列之众相伴,往雪山之方而去。
尔时帝释天知彼出城,呼毘首羯磨近前,命令遣派云:「毘首羯磨!须陀苏摩王[P.191]如愿出城,彼需用居所,集团过大,汝往雪山地方,于恒河岸边,为彼等建长三由旬,幅五由旬之道院。」毘首羯磨依命而为,于道院之中准备出家之道具,设一人通行之道路,然后归往天上界而去。
大士寻觅道路,进入道院,自己先行出家,然后其他诸人出家,如是大众出家,三十由旬之场所一时充满。至如毘首羯磨建造道院之方法及大众诸人出家之状况,乃至菩萨如何整顿道院,一如护象本生谭〔第五〇九〕所述可知。
大士对有起欲念或邪念者,则飞至虚空,往其人之处而来,于空中结跏趺坐垂训,唱次之二偈。
五〇
五一
[P.192]此仙众守彼之训,皆趣梵天之世界,此皆于护象本生谭中叙述可知。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如来非自今始,前生既已遂其大出城之愿行。」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父母是大王之一族,阐陀妃是罗睺罗之母,长子是舍利弗,季子是罗睺罗,乳母是久寿多罗,库拉瓦达那长者是迦叶,大将军是目连,须摩达多王子是阿难,须陀苏摩王即是我。」
校注
室利天(Sirī)吉祥天(Lakkhi)皆为幸运之女神。前者司豪奢(Parivāra),后者司智慧(Paññā)。 迦尸王(Kāsipati),梵与王之居波罗奈,为迦尸民族之首都,故称王为迦尸王。 共生者(Sañjirea)。 大伞,即王位之意。 萨玛那姑塔伽(Samaṇaguttaka)为护沙门之意。又有 Samaṇakuttaka 一语为拟沙门之意。想此语为不正确。 顺后业(Aparāpariyavedaniyakamma)为前之前世,或更以前所为之业,谓今世得果报。 堆积之麦杆(Palālapitthikāraṇa),击骨碎如堆积之麦杆。 乌萨巴(usabha)等于二十野提(Yatthi)与六十四米相当。 夜分,将夜之十二时三分,六时至十时为初分,十时至二时为中分,二时至六时为后分。 凋叶毡之石座(Paṇḍukambalasilāsana),如凋落之叶色(Paṇḍu)毛毡(Lanbala)状之石座(Silāsana)之意。 须阇之夫(Sujampati)帝释天之一名。 摩伽婆(Maghavā)帝释天之一名,博施者之意。 富兰陀罗(Purindada)帝释天之异名。 婆娑婆(Vasava)帝释天之异名。 毘丹尼亚(Koṇḍañña)娑罗槃迦之姓。 破修罗(Vatabhū)帝释天之一名,因彼为破瓦都拉之阿修罗者。 黑眼颜料(Añjana),为使眼之周缘得现黑色而涂之颜料。 乳房之事。 袈裟婆(Kassapa)为伊西辛伽之姓。 胸部之肿物指乳房而言。 与惠(Varaṁ daddāti)为选择自己所欲之愿事,使之遂意。 须陀苏摩(Sutasoma)suta 闻,即好闻之苏摩(月)之意。 白色之大伞,王位之象征。 眼似森暗叶,(Vanatimira-matta-ahkhi)vanatimira 暗森之意。Matta 醉或量之意,Akkhi 眼之意。依注释书之解释,1. Girikaṇṇika smānanettā(等于山耳之眼);2. Kaviḷāratambakhi(有如紫檀花铜色之眼)。英译 With eye like ebany flower 或即依此而来。德译 Mit waldsdūklcn Augem(具有暗森之眼)。在 PIS Dictanary 中,Matta 订正为 Patta 为「如暗森叶之眼」,本文即依此。【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39 册 No. 18 本生经(第19卷-第22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