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47]第十九篇

五二九 须那迦辟支佛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出离波罗蜜所作之谈话尔时比丘等于法堂赞叹佛之出离波罗蜜世尊坐于中央言曰「汝等比丘如来非自今始前生亦为大出离之事」于是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王舍城摩揭陀王治国菩萨出生于第一妃之胎命名之日名之为阿林达玛王子与彼同日司祭亦生一子命名为须那迦童子彼等二人一同生长达成年时二人眉目甚美一见之下甚难分別彼此彼等往得叉尸罗修习种种技术然后为作技术上一切实际之适用往各处学习作法二人巡历诸方后归回波罗奈宿于王苑翌日入往市中当日一部人等为招待婆罗门准备乳糜设置座席發现此二青年招入自己等之家中设席款待于彼处为菩萨设置敷以纯白布之座席须那迦处则敷以毛布须那迦见此情状彼知「今日予之亲[P.248]友阿林达玛王子将为波罗奈之王而予将授将军之位」二人食事终了归往王苑

其日为波罗奈王驾崩之第七日王家未有嗣子大臣等由头沐浴身体而集会彼等云「今往当为王者之前」开放华车车出市外次第往王苑而行于苑之入口改变方向然后准备能乘之车而停于苑前菩萨头被布帛寝于吉祥之平石上须那迦青年坐于其前彼闻乐器之音自思「华车向阿林达玛之处而来今日彼将为王将授予将军之位然荣誉等对予无用彼往之后予将离去而出家」于是彼匿于人所不见之处司祭往入王苑中见大士寝居之处命奏各种乐器大士惊醒转身复卧不久坐起结跏趺坐于平石上司祭合掌向彼云「王位已临于贵君」「王家无嗣子耶」「唯然大王」「如是如所请命」于是诸人当场使就王位彼乘马车受大众围绕入于市内大士右绕市街登上宫殿彼醉心于优美之荣誉而忘却须那迦青年

须那迦于入市之后由隐匿之处出来见此平石彼自思「此如朽叶自己之身体亦将衰落而老去」彼住于有关无常等之内观达辟支佛之位此一瞬间彼所持在家者之特征消失而现出家者之特征「予将不再生来此世」彼唱感激之语而向难陀姆罗山窟去

[P.249]大士经四十年之后忆起须那迦之事彼自思惟「予之亲友须那迦究往何处而去」彼虽数度忆起但不得见闻彼之通知大士身美饰于大广间王座之上而坐由乐人俳优及舞蹈者等之围绕浸润于心无不足之满意中彼谓「如有由某处闻来『须那加住此场所』向予报告者与以百金自身亲自见到而来通告者与以千金」彼作此感激之语并作歌歌唱唱最初之偈

竹马之友须那迦     来告予者其为谁
能见彼者与千金     闻知彼者与百金

有一舞姬忆记此歌彼女歌唱如由王口歌出他之舞姬亦均效法歌唱「此为予等之王爱诵之歌」宫女皆来歌唱不久市民及地方人等均能唱此歌王亦时时歌唱经过五十年间王有许多儿女长子名为提迦渥王子

尔时须那迦辟支佛自思「阿林达玛王欲与予相会予且出發前往予使王闻王受爱欲浸润将有恶果出离诸欲将有善果使彼为一出家者之状」于是以神足飞来坐于王苑之中尔时有一发结五髻之七岁男童受母亲之吩咐来至王苑之庭中收集木片而歌此歌须那迦呼童子问曰「童子汝不歌他歌只歌此歌不知他之歌耶」「叔予知然予等之王甚喜此歌故予几次几次为此歌唱」「然则汝见有何人歌此歌之返歌者」「不也予未见之」「如是予将教汝汝往王所歌此返歌」「予能请歌」于是教童子返歌使善记忆送彼出去云「童子[P.250]往王所与王一同歌唱王必与汝优厚之褒美此等木片可以弃置汝其速往」童子允诺善记返歌之后为礼曰「叔予伴王来此前请止居于此处」于是彼急往母亲之处谓母曰「母至急为予沐浴请著美饰今日可救吾母长久贫乏」童子浴后著美饰向王宫之门出發而去向门卫曰「门卫先生请向王申告『一少年欲与大王一同歌唱前来宫门谒王』」门卫急往转报王云「伴彼前来」将童子唤入「汝欲与予一同歌唱」「唯然大王」「然则请歌」「大王予此处不歌王请向市中以大鼓巡回宣告集合大众人等予于众人之中歌唱」王依其言而为于美饰之曼陀婆中座席之中央而坐与彼童子以适当之席位王云「汝试歌唱一观」「大王请王先歌然后予将歌以返歌」于是王先而唱偈

竹马之友须那迦     能告予者其为谁
能见彼者予千金     能知彼者予百金

如是对王先歌感叹之歌五髻少年歌以返歌正觉者佛为说明此事述次之二句

此处五髻之少年     青年婆罗门返歌
竹马之友须那迦     惟吾童子能告尔
与吾千金汝见彼     与吾百金汝得闻

[P.251]〔次之说明应须了解为正觉者佛说之偈

汝于何地方     何国何街村
何处汝见彼     我问汝语我

大王彼于尔之国     实即汝苑中
直干娑罗树     绿辉心爽快

快美如大云     枝根错综生
茂密树荫下     禅定断系缚
人执皆烧热     独彼灭清凉

如斯王行进     亲率四种军
道路使作平     须那迦前行

到著王苑地     如行深森中
彼见须那迦     灭焰入禅定

王向须那迦亦不问候坐于一方彼由自己烦恼之执迷思彼须那迦为一生活惨凄者而唱偈曰

尔实惨出家     剃头缠破衣
父母皆失去     树下为禅定

彼闻此言语     须那迦作答
大王予生非为惨     予已体得法

[P.252]一〇

拒斥正法者     从事非法者
如是实为惨     自损亦损他

须那迦如是非难菩萨菩萨故作不知自己之被非难告彼自己之姓名与彼亲自相互问候而唱偈曰

一一

阿林达玛为予名     迦尸王为世界知
须那迦汝今亲自到此处     汝身今后增安定

于是此辟支佛云「大王予住此处或住他处无稍不愉快之事」彼为王说沙门之幸福而唱偈曰

一二

无财亦无家     比丘常有幸
彼等仓壶笼     不入诸财宝
满足往求家     支身有德行

一三

无财亦无家     比丘第二幸
无难之团食     亦无妨害者

一四

无财亦无家     比丘第三幸
无欲之团食     亦无妨害者

一五

无财亦无家     比丘第四幸
无缚巡彼国     更无何系缚

一六

无财亦无家     比丘第五幸
何处市被烧     彼无被烧物

[P.253]一七

无财亦无家     比丘第六幸
国家有掠夺     彼无被夺物

一八

无财亦无家     比丘第七幸
有贼拥塞路     或有他障敌
有德得安稳     通过持衣钵

一九

无财亦无家     比丘第八幸
何方彼出行     彼行如无求

[P.254]如是须那迦辟支佛说八种沙门之幸福更于其上彼说百千无数沙门之幸然王为乐爱欲之人遮彼之语云「沙门之幸对予何用」彼为示自己浸润爱欲之事曰

二〇

比丘汝为此赞语     其幸实数多
然予贪诸欲     于予竟如何

二一

人界天界欲     此予所爱者
应有何方途     两界均可得

[P.255]于是辟支佛向王曰

二二

贪求诸欲乐     浸润诸欲者
重积诸恶行     生变入恶趣

二三

舍弃诸欲者     无怖于何方
心得统御者     无堕恶趣事

二四

吾为尔譬喻     阿林达玛倾耳汝谛听
贤者以譬喻     得知真实义

二五

水满溢恒伽     象尸见流行
一鸦尠智慧     内心自思忖

二六

实吾为此乘     吾得丰富食
昼夜居彼处     心应有愉快

二七

饥时彼食象之肉     渴饮巴基拉提水
眺望森林与祠堂     翱翔空中彼不去

二八

痴醉喜死尸     恒伽流彼去
伴入海当中     彼处鸟不行

二九

空翔彼食象     食尽欲飞去
或西或向东     或北或向南

三〇

海岛不得到     彼处鸟不行
恰如力尽者     当场落海中

三一

宫毘罗丝丝     摩竭海诸鱼
此鸟身战颤     奔来共啮食

三二

然尔实贪欲     他人共快乐
若不舍贪爱     无异鸦智慧

三三

此等示真实     吾为尔譬喻
应为或不然     以此尔判断

[P.257]如是彼为王以此譬喻与以忠告又为确守其忠告而唱偈

三四

更为一语与二语     慈愍之人应与语
然若更为其余语     贵人之前如奴婢

次之偈为正觉者之偈

三五

无量觉者须那伽     语此终了出行去
彼对此王垂教后     消失踪迹虚空中

菩萨于其视界限度之内尽力眺望于空中行去之彼至眼不见其姿深切感动而自思「彼婆罗门生为卑贱之身竟于生时连绵继续于此予之头上撒落自己之[P.258]足尘升往空中而去予亦将由今日出离而出家」彼希欲出家让国唱次之二偈

三六

经营国者归何处     乃至贤明赞歌者
今予应让此王国     予今秉国已无益

三七

明日死谁知     今日应出家
勿如鸦愚痴     死于求诸欲

如是大臣等闻王欲弃国皆曰

三八

王有青年之长子     提迦渥能增国威
彼今可即吾王位     吾等拥戴彼为王

于是王更述偈说明事之次第可了解如下

三九

急伴王子来     吾子增国威
彼善即王位     可为汝等王

四〇

王子被伴来     增威提迦渥
心爱之一子     见彼王与语

四一

其数约六万     村村并皆满
王子汝善统御之     予今让此国

四二

明日死谁知     今日应出家
如鸦之愚痴     不能成诸欲

四三

六万象之群     并皆有辉饰
黄金之头饰     雪白之装具

四四

枪钩持在手     象师跨其上
王子汝善统御之     予今让此国

[P.259]四五

明日死谁知     今日应出家
勿如鸦愚痴     死于求诸欲

四六

六万马之群     并皆有辉饰
骏马生信度     疾疾为驰驱

四七

剑弓持在握     马师跨其上
王子汝善统御之     予今让此国

四八

明日死谁知     今日应出家
勿如鸦愚痴     死于求诸欲

四九

六万数之车     竖幢结装具
覆以虎豹皮     并皆有辉饰

五〇

持弓著甲胄     车师乘车上
王子汝善统御之     予今让此国

五一

明日死谁知     今日应出家
勿如鸦愚痴     死于求诸欲

五二

六万乳牛群     赤色牡牛群
王子汝善统御之     予今让此国

五三

明日死谁知     今日应出家
勿愚痴如鸦     死于求诸欲

五四

十六千妇女     并皆有辉饰
手饰其色美     耳环著摩尼
王子汝善统御之     予今让此国

五五

明日死谁知     今日应出家
勿如鸦愚痴     死于求诸欲

五六

母于吾幼日     父吾闻彼死去
吾今若无父     吾不耐久存

五七

恰如森林象     幼子相追随
坦途与险途     巡历诸山路

五八

然今父持钵     吾亦追踪行
减轻父负担     勿使父加重

五九

商贾等求财     乘船渡大海
彼处魔鱼袭     商贾等破灭

六〇

然实此罪子     对予致障碍
速伴王子去     愉乐丰宫殿

[P.260]六一

妇女饰黄金     如天之仙女
彼处使彼乐     彼乐诸妇女

大士如是语毕当场使王子即位送归市内自己唯一人出王苑入雪山而去于心情爽快之场所作叶庵为出家仙人食草根树实以生活诸多人等伴王子入波罗奈王子右绕市内登上宫殿佛为说明此事作如次之言

六二

王子被伴去     愉乐丰宫殿
增威提迦渥     妇女见彼言

六三

尔为乾闼婆     富兰陀罗神
名何谁人子     如何知予等

六四

予非乾闼婆     亦非天帝释
迦尸王嗣子     增威提迦渥

六五

汝等有幸福     予为汝等主
增威提迦渥     妇女向彼语
先王何处行     先王何处去

六六

王离泥土去     王今立乾地
无茨亦无丛     步行入大道

六七

予今行步者     难通之道路
生茨亦有丛     予行此难道

六八

吾王今善来     狮子来山窟
汝善为统御     统御吾等主

[P.261]如此所有诸人执乐器演奏为种种舞蹈与歌诵受优美之荣誉彼醉心于荣誉不思其父之事然彼正当治国依业于死后生于应生之处而菩萨得通力与禅定死后生梵天界中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如来非只今生于前生亦为大出离之事」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辟支佛已入涅槃王子是罗睺罗阿林达玛即是我

五三〇 珊乞阇仙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耆婆庵罗园对阿阇世杀害父王所作之谈话阿阇[P.262]世信任提婆达多听其言杀害父王然而提婆达多分裂僧团究竟之果自己之徒众分裂患得疾病最后为向如来请恕乘驾赴舍卫城于祇园之入口被吞入地中王闻大起恐怖「提婆达多为向等正觉者敌对被吞入地中堕入阿鼻地狱自己信任于彼杀害正直之父王自己亦必被吞入地中无疑」彼虽居于王位但心不得安乐彼思暂眠而入睡忽觉坠入九由旬厚之铁板地上为铁枪所击为诸犬所裂食身感苦痛举恐怖之声而坐起

如是彼于某季节祭之满月日受多数诸臣之围绕自望自己之荣誉而自思「予父王之荣誉较予更为优越如此正直之王因予信任提婆达多而被杀害」彼作如是思惟身体發热全身为汗所濡湿彼自思「究有何人能为予除去恐怖」「十力佛之外更无他人」「然予对如来犯有大罪然而有何人能伴予前往拜会如来」「除耆婆之外別无他者」彼如此思惟于是以耆婆为伴作为出發前往拜佛之方便此实为心地澄明轻快之夜」彼宣洩感兴之语「予今日思欲向沙门婆罗门表示敬意」彼作是言富兰那之弟子及其他之人称赞富兰那之德然彼对彼等之言不入于耳彼问耆婆耆婆语如来之德答曰「大王应向世尊表示敬意」于是王准备象之乘物向耆婆庵罗园出發而来近如来前而为敬礼为亲切问候之交谈后对沙门生活现世之果报加以询问彼闻如来有关沙门生活果报爽快之法语于闻经终了时王宣称欲为优婆塞向如来乞求恕罪而离去尔来王行布施守戒与如来结为亲密之交听闻心情愉快之法语如此彼因与善友亲交心无恐怖亦无惊惧身毛竖立之事心得安乐使四威仪皆能安整

某日比丘等于法堂中为如次之谈话「诸位法友阿阇世王曾杀害其父为恐怖所驱虽居辉煌之王位而不得心之安乐对一切威仪动作感受苦恼今来如来之所为善友之亲交无有恐怖享受为王之幸福」佛适出于彼处问曰「汝等[P.263]比丘集于此处为何语耶」答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彼于前生杀父因我而得安乐之生活」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之梵与王有一子名梵与王子尔时菩萨出生于司祭之家名曰珊乞阇彼等二人于王宫一同生长互为亲友达成年赴得叉尸罗修一切技术归来于是王与王子副王之位菩萨则仍居于副王之所

某日之事副王与其父王前往游园见其华美之荣誉彼因荣誉而發贪欲彼思「予父年少与予如同兄弟若待父死予如不至年老不能得此王位彼时纵得王位又有何益勿宁杀父以即王位」彼以此事对菩萨言之菩萨加以阻止「副王杀父之事将堕入可怖之地狱道」副王反复言说菩萨三度阻止于是彼与侍者等商谈彼等同意谋议杀王之方法菩萨知其始末自思「自己与此等人不能居于一处」彼不告双亲由前门出走入雪山出家为仙人修禅定与神通食草根与树实为生王子于彼去后杀其父王享受华美之荣誉然彼闻珊乞阇出家为仙人多数良家子等出走至彼之前出家如此菩萨受多数仙人之围绕住于彼处彼等皆得等至之禅定

王于杀父后暂得享王者之幸福其后为恐怖所驱不能得心之安乐恰如堕地狱受业报之状王忆起菩萨之事自思「彼云『杀父乃极可恐怖之事』彼曾对予阻止彼之主张不能为予采纳彼为自己脱罪而逃避若彼居于此处杀父之[P.264]予将不为且可除去予之恐怖然彼究竟住于何处若知彼之住处予当唤其前来竟无何人知彼之住处者耶」自此以来彼无论于宫中于王廷经常赞叹菩萨

如是经长期岁月菩萨自思「王今忆起予事予往彼处说法必须为王除去恐怖」彼住雪山经五十年之时间有五百之行者等随行翱翔于空中至达耶拔萨王苑中降落由仙人围绕坐于平石之上园丁见此问曰「尊者诸位师尊皆系何名」「珊乞阇贤者」园丁闻之自己亦如是留意彼云「予伴王前来之前请居于此处吾王甚愿会晤贵师」彼向菩萨敬礼至急前往王宫向王申告彼来之事王急来王苑之处慇勤款待后而發问

为说明此事佛述偈如下

彼见梵与王     调御者之主
园丁来申告     垂慈愍者到

珊乞阇仙人     诸仙敬崇者
王出不犹豫     疾往会大仙

战车王系乘     王出不犹豫
诸臣朋友侍     调御主出行

拂子王冠履     佩剑白伞盖
迦尸增威者     取除五王标

王由车降下     去其头面覆
达耶拔萨园     珊乞阇仙坐

王近仙者前     亲自为问候
曾为忆言辞     王坐于一隅

坐一隅之彼     已知应言时
就所犯罪业     出应问之语

诸仙群之前     达耶拔萨坐
予问珊乞阇     诸仙崇敬者

[P.265]

背法诸人人     死后往何处
予亦行背法     请语被问者

佛为说明此事又如次述之

一〇

达耶拔萨坐     珊乞阇言彼
增威迦尸国     王吾语请谛听

一一

行道邪恶者     教之以正道
随善人之言     彼不见荆棘

一二

行道非法者     教之以正道
随善人之言     彼不堕恶趣

[P.266]珊乞阇仙如是教王后更说法曰

一三

正法为正道     非法为非道
非法导地狱     正法至善趣

一四

诸人行非法     生活为不正
死后堕其所     善听语地狱

一五

等活黑绳两地狱     众合地狱二叫唤
此外尚有大阿鼻     热炙极热两地狱

一六

如斯此等八地狱     曾如所示不得逃
惨忍者等满其中     各有十六小地狱

一七

可畏被烧贪婪者     烈焰辉腾大恐怖
身毛竖立可怖畏     生大苦痛催恐怖

一八

四隅有四门     各部有区㓰
铁绕诸城壁     其上有铁覆

一九

铁造此等地     高热起燃烧
一百由旬中     众生常充满

二〇

自制正苦行     骂此诸仙士
头下足向上     彼等堕地狱

二一

彼等杀生者     寸断如鱼苦
诸人犯非行     岁月囚无量

二二

身之内外侧     常为火焰烧
希欲出地狱     近门皆不得

二三

疾走向东方     又驰向西方
奔向北方去     更逃向南方
欲往任何门     诸神皆闭塞

[P.267]二四

诸人堕地狱     其间几千年
受苦实不少     展腕空泣叫

二五

恰如怒毒蛇     其毒能致命
勿伤害善者     自制苦行者

二六

大力引强弓     克伽伽国主
阿诸那大王     彼多行恶法
因害瞿昙仙     千臂被切断

二七

丹达吉王害     吉萨瓦伽仙
全国陷破灭     如树连根除

二八

命高摩登伽     梅伽王害命
诸臣皆破灭     其国成森林

二九

安达伽因哈国王     彼有诸子为恶行
堪哈提巴耶那仙     为彼诸子所杀害
诸子以棒互相杀     死后堕入阎魔处

三〇

且洽王行恶     彼为仙诅咒
彼曾有神通     飞翔于虚空
时到身归灭     堕入地狱中

三一

依情而动者     贤者所不赞
其言适真理     可语无恶意

三二

圣者观诸事     具足明与行
若人含怒意     必将堕地狱

三三

恶待耆宿人     骂詈诽谤者
后裔嗣子绝     多罗树无果

三四

大仙作行整     出家为苦行
杀此诸仙人     地狱堕黑绳
长夜受苦痛     千劫不得生

三五

非法行暗愚     愚王亡其国
人民受苦痛     死入热炙狱

三六

狱中十万岁     其间不得出
身为焰团包     激烈苦痛尝

[P.268]三七

火锋刺身体     焰满放辉光
身为火焰食     毛发爪与共

三八

身之内外侧     常为火焰烧
难耐苦叫号     如象被鞭打

三九

贪欲又嗔恚     杀父极恶者
堕入黑绳狱     长夜受苦痛

四〇

受苦铜釜中     刃杀剥其皮
盲目食粪尿     投入热灰中

四一

炽枪开其口     钩纲裂其舌
赤热溶铁丸     鬼卒投口中

四二

黑犬及兀鹰     巴拉鸟鸦群
铁口诸鸟类     来集食闷身
或食滴血肉     或食裂舌根

四三

身如裂枣树     鬼卒撕裂巡
彼等喜为此     痛苦加罪人
此世杀父者     住此地狱中

四四

子若杀其母     堕入阎魔界
激烈受苦痛     由己业果生

四五

大力狱卒等     加刑杀母人
铁制炽燃枪     多次行突刺

[P.269]四六

血流为己物     由己体中滴
溶如赤铜热     杀母者饮之

四七

粪泥强恶臭     觉饥食腐尸
曾似血流池     浸彼立其中

四八

巨大之蛆虫     铁口吮彼体
贪虫破皮肤     食肉与血流

四九

彼处之地狱     陷入百人深
周围百由旬     腐尸臭气满

五〇

有眼如无眼     眼为臭气失
杀母之业报     受此诸苦痛

五一

堕入刀山狱     尖锐为刃穿
灰河之难路     堕胎女陷入

五二

铁睒婆梨树     刺长十六指
灰河之难路     垂下两岸边

五三

罪人立望辉     遥见如火聚
盛燃为大火     上升一由旬

五四

尖刺为火烧     放出于地狱
男女通奸者     堕入此狱中

五五

各各击转落     彼等头下堕
横贯诸肢体     长夜不得眠

五六

如斯过夜后     拟似巨大山
火燃似水满     进往铜釜中

五七

如是无昼夜     恶行为痴覆
曾自犯恶业     今得受其果

五八

妻为金钱买     对夫不贤淑
翁姑夫兄妹     一总为轻贱
鬼钩彼女舌     与纽同拔出

[P.270]五九

女舌一寻大     舌为蛆虫蔽
死后不能言     苦入热炙狱

六〇

屠猪屠牛羊     渔夫捕鹿者
猎师盗贼等     称赞诸恶者

六一

以剑与铜斧     或依刀与剑
彼等被杀伤     头下堕灰河

六二

朝夕作斧人     彼为铁斧杀
食贫穷他者     其之吐泻物

六三

铁口之乌豺     兀鹰与大鸦
恶犯诸人人     闷身为其食

六四

以鹿杀鹿者     以鸟杀鸟者
彼等秽不善     下堕入地狱

[P.276]如是大士示诸地狱后更向王开示诸神之世界曰

六五

行善于此世     善者皆升天
王观善行之果报     帝释与梵天

六六

今再欲语者     国主应行法
善行于死后     如法行不悔

[P.277]王闻大士之法语自此以后得大安心菩萨暂行滞在于彼处后往自己之住处归去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彼非只于今日阿阇世王于前生亦因我使彼得安心之生活」于是为作本生谭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阇世仙人之群是佛随从者珊乞阇贤者即是我


校注

可与 Mahāvastu, III. P. 450 參照(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阿林达玛(Ariudama)伏敌之意 华车(phussaratha)亦称如意行车为无御者之宝车由马曳之独自行于求愿者之前 难陀姆罗山窟(Nandamūla Gandhamādana)为在香醉山之山窟名辟支佛群居之场所 曼陀婆(Maṇḍapa)为只有支柱上有覆盖之公会堂或寺院为暂时之建筑物古代之彫刻常常描述又寺院或神殿中对本殿(garbhagrha)之前殿亦称为曼陀婆 括弧部分为依注释而补足者见原文二五一页第二行 括弧部分为依原注释而补足者见原文二五一页第二六行 为如法乞食而得之无非难食 于注释中说明为漏尽者之食 巴基拉提(Bhāgirathodakaṁ)读为 Bhāgirathi-udakaṁ(Fausbole)为恒河(Gaṅgā)之別名 宫毘罗(Kumbhila)译为蛟龙为鳄鱼之类 丝丝(Susu)译为猛鱼 摩竭(Mākara)译为鲸鱼等名称为一种想像之海中巨鱼船在海中遇难皆以为为摩竭鱼之所为 妇女饰黄金(Kambussahatthāyo kambussa)注为有黄金即有黄金装饰手之妇女等之意 括弧之部分为依注释而补足者见原文二六一页第六行以下 富兰陀罗(Purindada)帝释之別名原为街市之主或街市破坏者之意 耆婆庵罗园(Jīvakambavana)即 jīvaka-komārabhaeea 为知名之医王耆婆优婆塞所有之庵罗园增一阿含卷四十三(大正藏二页七六二a)译为耆婆伽梨园 沙门果经(汉译南传藏第六卷长部经典)參照 富兰那(Pnraṇa)即富兰那迦叶(Purāṇa-kassapa)六外道之一人此处为是等六师外道之弟子各各语其师之德 沙门果经 四威仪(cattāro iriyāpathā)指行住坐卧而言 等活(Sañjīva)八大地狱之一注释云「堕入此狱之众生为持赤热之种种凶器之狱卒等碎割寸断几次复活 黑绳(Kāḷosutta)八大地狱之第二注释云「狱卒跳叫持种种赤热之凶器于赤热铜地之上为堕地狱者系挂数珠然后击打仆倒地上由其上落下黑绳自己扬声大叫持赤热之斧将苦痛大声呻吟众生切割为八分十六分 众合(Saṅghāta)八大地狱之第三注释注云「大赤热之铁山共聚(Saṅghātenti)之处」更谓「彼处于九由旬赤热之铁地上全面使众生没入至腰部不能动转然后由东方涌出一铁山如雷鸣轰动迫来辗压众生恰如碎胡麻之器通过至西方为止同样由西方涌出一山通过至东方为止 二叫唤(dve Roruvā)分为 Jāla-roruva 与 Dhūnra-roruva 二种汉译为叫唤(Roruva)与大叫唤(Mahā-roruva)二者稍有不同Jala 巴梨语称为焰 Dhūma 称为烟Jālararuva 为于一劫之间住于充满真红火焰之内Dhūmaroruva 为充满灰烟两者之中Jālaroruva 为于受苦众生九处伤口入焰燃烧身体Dhūmaroruva 为由九处之伤口入灰烟烧热身体如坐火凳烧热身体两者同使众生大声叫唤皆被称为叫唤(roruva) 大阿鼻(Mahāvīci)译为无间八大地狱之第六只有巴利文冠以大(Mahā)字注中谓「众生于火焰中使彼等受苦无间断故谓之 Avīci(无间)因甚大故谓之 Mahāvici」又于彼处由东方等之城壁喷出火焰吹向西方等处而彼突出城壁波及其侧百由旬由下方生起者吹向上方向上方升起者吹向下方如此彼处火焰不绝于其端百由旬处充满火焰如同小管(Khīra-valli)依众生无有间隙而充满向无量之行住坐卧互相拥挤之众生燃烧使于自己之场所受其苦痛如此彼处众生受苦无间恰如滴六滴蜜于舌上而至第七滴则为赤铜之溶滴依其燃烧之力使六滴全无效果于是因燃烧之力所余之六不善之果报亦全然为无关心(舍弃)而无效果可知此苦之无间如此称之为苦无间此与其他诸细部(分狱)直径皆为一八〇〇由旬周围五四〇〇由旬与其他小地狱(Ussada)共为一〇〇〇〇由旬其他可知 热炙(Tapana)注为「燃烧不动众生故」更说明谓「于 Tapana 中使众生坐于如多罗树干之赤热铁之锋刃之上其下之地面有锋刃燃烧如是在此地狱燃烧不动之众生使之受苦 极热(Patāpana)注为「过度受燃烧之苦故」更谓「于此处以赤热之凶器打击众生使登上赤热之铁山彼等立于铁山之顶为业缘之风所吹彼等不能立于彼处而完全倒置坠落于其下面地上立有赤热之铁锋之刃彼等触及锋刃尖端贯穿身体而燃烧如是为过度极热之烧苦 小地狱(ussada)依注释云「此等〔大地狱〕之各各四门处又各有四处共为十六小地狱(uasada)全部共有一二八之 ussada 如多罗树连根拔除乃全部毁灭之意 注释有「3 gāvuta(伽浮陀——四分之一由旬)之身体其一切大小诸肢及毛爪一同成为一大火焰 直译为「取其直径以网分之」依注释云「次使食高热之粪尿及赤热之铁丸然彼见运来而闭口于是执长期燃热之长枪开口为直径投入结网之铁钩引出其舌向开口中投入铁丸 巴拉鸟(bala)食腐肉之鸦类 百人深(Satuporisa)之意地狱之一名 刀山(Khuradhāra)为持刃之意注释中有「此为地狱之名狱卒等使巨大之诸刃尖端向上 灰河(Vetaraṇī)汉译灰河地狱下面之灰河(Khāra-nadī)注释解为 Vstarani为地狱中之河名 指(aṅguli)长度之单位为一指幅之长度 灰河(khāra-nadī)注释为 Vetaraṇī注參照 依注释「贫穷之众生以铁斧击打头部使之反吐」此处为狱卒等以赤热之器收反吐之物投入彼等或某者口中如是彼等食他人反吐之食
[A1] 趺【CB】跌【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本生经(卷21)
关闭
本生经(卷21)
关闭
本生经(卷2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