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90]第十一篇
四五五 养母象本生谭
〔菩萨=象〕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养母之长老所作之谈话。现在此一本生谭之事件与睒摩贤者本生谭〔第五四〇〕之事件相类似。
佛向比丘等言:「汝等比丘!诸子不可怒此人。昔之贤人等,虽生于畜生之胎,离母七日不食憔悴,虽得受国王适当之待当,彼云:『无母予则不食。』彼与母相会,始为食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于雪山地方生为象胎,全身美丽纯白,有八万之象相从。然而彼之母盲目,彼以种种美味之果物与诸象,命彼等送与母食,然诸象不与彼女,而迳自食,彼调查得知其事,彼思:「予弃象群,自养吾母。」夜间不使他得知,伴母往羌都拉那山麓,立于某池之侧之山窟安置其母,以便扶养。
[P.91]时有住波罗奈都之某林务官迷失方向不能确定,而大声哭泣,菩萨闻彼之声自思:「彼人迷路,然有予立于此处,决不使其人至于破灭。」彼行近其前,林务官恐怖欲逃,彼见之而问曰:「友!汝丝毫不必恐怖,亦勿逃走,汝何故哭泣而行?」「予失道路,今日已第七日。」象云:「吾友勿怖,予将伴汝往人行之路。」彼象使彼坐于自己背上,由森林载出归去。
彼男乃一恶人,彼思:「回至都中,予将向王报告。」彼用目测度树与山峦,由森林出往波罗奈都。恰于此时,王所乘用之象死去,于是王命击打大鼓巡回布令云:「若谁發现适于王所乘用之象者,其人向王提出申告。」彼男往王之前云:「大王!予见一适于陛下乘用,全身纯白具备戒德之象王,予可为引路向导,请王派遣象师等与予一同前往捕捉。」王曰:「甚善。」与以同意,于是派遣象师与林务官多人共同相从前往。
象师与彼男共同前往,见菩萨入池摄取食物,菩萨亦见象师,菩萨自思:「此危险非由他人所起,乃由彼一男人所为,然予有大力,纵有千头之象,亦能击杀,若予發怒,则能供王国兵士所乘之各种兽类溃灭。然若予發怒,则有损予德,是故今日虽以剑斩杀,予决不动怒。」于是决心垂头不动而立。
象师进入莲华池内而立,见彼具足相好,象师云:「汝来,予子!」以类银之绳捉象之鼻,其后至第七日到达波罗奈都。
菩萨之母因其子不归自思:「彼因王之伟大之役人等伴去,然今彼不在,此森林[P.92]之树林将继续成长。」象母悲叹唱次二偈:
一
二
象师于途中向王發送书信,王将都城严加装饰,象师向菩萨遍撒美香,伴往准备装饰之象舍,以种种色幕围绕,向王告其原由。王携种种极美味之食物,往与菩萨。彼云:「无予母,予不摄食。」彼不食团食,而王请彼食事,唱第三之偈:
[P.93]三
菩萨闻此唱第四之偈:
四
时王问彼曰:
五
菩萨唱第五之偈:
六
依第六之偈,王闻知其事,放象使归唱第七之偈:
七
以下第八第九为现等觉者之偈:
八
[P.94]九
菩萨之母自思:「天降雨耶?」母对雨洩露不平,唱第十之偈:
一〇
于是菩萨为恢复彼〔母〕之元气,唱第十一偈:
一一
彼母对王感谢唱最终之偈:
一二
王欣菩萨之德,由距池不远之处,设定村落,与菩萨与母永久之看顾。
[P.95]其后菩萨之母亡故,彼为之营行葬式,而后向伽蓝达伽隐居地方行去,于其场所有五仙人由雪山下来住居,于是菩萨与彼等以看顾。
王为菩萨作石之肖像,施以非常之尊敬,全阎浮提之住民每年集会施行象祭。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之理——说明四谛竟,养母比丘得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女象是王妃摩诃摩耶,养母之象即是我。」
四五六 月光王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长老阿难得优惠所作之谈话。世尊由最初成道二十五年间,并无一定之侍者,某时为长老那伽波罗,某时为那耆多、优波摩那、须那呵多、周那、娑竭陀,某时为弥企哥随侍世尊。
某日,世尊向比丘等言曰:「汝等比丘!我今年龄已老,我对某比丘等言:『我等由此路而行。』但彼等由他路而往,又某比丘等将我之钵与衣投诸地上;故诸子要我指定一人比丘为不变之侍者。」于是由舍利弗为首,诸长老均合掌低头而立云:「世尊!予愿随侍,予愿随侍!」佛言:「诸子之愿望,予甚谅察,然有此意愿已足。」佛与拒绝。因此比丘等向长老阿难云:「君无求于侍者之地位耶?」长老云:「若世尊不以自己之所得衣与我,不以钵之食物与我,不许与佛同住芳香之住居,不携予往[P.96]受招待;又若世尊能往予所受招待之处,若有由外国及远方来会世尊之予之同伴,得即刻引见世尊,若予有疑惑时,得即时许近世尊问明,又若世尊于予不在中所说之法,于予归来时能为予说,如此予方随侍世尊。」长老提出此四拒斥及四愿望之八条优惠,世尊当即许可彼之愿望,于是彼由尔时以来二十五年间成为一贯之常随侍者。
彼于五点达此最高之地位,彼具备七种幸福:即遭逢圣教之幸福,理解圣教之幸福,知宿因之幸福,为自利询问之幸福,位圣处之幸福,如理作意之幸福,与佛决定事务之幸福。彼于佛前得八优惠之许可,于佛之教为有名,光辉如悬于中天之月。
于是某日诸人于法堂开始谈论:「诸君!如来与长老阿难以优惠使之满足。」佛适出堂问曰:「汝等比丘!诸君今于此处为何语而坐?」彼等答:「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此非只今生,前生我亦与阿难以优惠使之满足,前生我亦与彼种种希望之物。」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彼之王子月光童子,于得叉尸罗接受学业。某夜,彼因向教师有所询问,于黑暗之中,由教师之家归往自己之住居,尔时有某婆罗门巡回行乞,童子因归自己住居而未见彼,以腕冲突,坏彼入食物之钵,婆罗门倒地哭泣。童子哀悯,返来执手扶起,婆罗门曰:「贵君坏我行乞之道具,请偿予食物之代金。」童子告曰:「婆罗门!今予不能与汝食物代金,然予为迦尸国王之王子月光童子,故于予即王位时,请汝向予要求财产。」童子于学业终了拜辞教师,归返波罗奈之都,向父王展示学问,父王曰:「予望我生能见子为王。」于是使童子继承王位。
[P.97]彼名月光王以正义治国,彼婆罗门闻此消息:「予今将往取食物代金。」彼往波罗奈之都而行。彼见王向庄严之都城右旋为礼时,立于某高处场所,伸手高呼万岁,然王未见而通过。婆罗门知王未能得见,开始议论唱第一之偈:
一
二
尔后婆罗门与王之间更依问答之言辞,说其他诸偈:
三
[P.98]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P.100]菩萨并与彼以非常之名誉。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不只为今生,前生我亦依优惠使阿难满足。」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婆罗门是阿难,王即是我。」
四五七 法天子本生谭
〔菩萨=天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没入地中事所作之谈话。诸人于法堂中开始谈论:「提婆达多对如来持敌意而没入地中。」尔时,佛适出堂问曰:「汝等比丘!诸子今为何语,坐于此处?」答曰:「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于今世加害我胜者之法轮,没入地中,彼于前生,亦加害法轮没入地中,死后生无间地狱。」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为欲界之法天子,而提婆达多则为非法天子。彼等之中,法天子庄严天界,驾乘庄饰优美之天车,由天女围绕,于满月之布萨日(斋戒日),月之黄昏时,于村市都中,诸人为食事后,坐于各自之[P.101]门前为乐谈说时,天子立于空中说法曰:「远离杀生等之十不善业道,成就母之孝养法,父之孝养法及三种(身口意)之善行法,如是为之,死后生天,享大名誉。」劝起人人行十善业道,使阎浮提右旋;然非法天子则劝起人人行依杀生物等方法为十不善业道,使阎浮提左旋。
时彼等乘车于空中相会,彼等之徒众相互问曰:「君等为谁之徒?」「君等为谁之徒?」相互答曰:「予等法天子之徒。」「予等非法天子之徒。」于是由道分离为二分。法天子告非法天子曰:「我友!君为非法,我为法,故道适于我。君应下车,让道与我。」于是唱第一之偈:
一
于是以下更为偈问答: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此等六偈乃由彼等之问答对话所生。
[P.103]由菩萨说此偈之刹那,非法天子不能立于车上,头下颠倒落于地上,地即开裂,尔时,彼生于无间地狱之中。
世尊知此事,以现等觉者之智,述残余之偈:
八
九
一〇
一一
[P.104]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非只今生,前生即已对予为持敌意而没入地中。」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非法天子是提婆达多,徒众即是彼之徒众;法天子即是我,徒众即是佛之徒众。」
四五八 优陀耶王子本生谭
〔菩萨=帝释〕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乖离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此事件将在姑尸王本生谭(第五三一)中载出。佛向彼比丘问曰:「比丘!汝真违背教团耶?」彼答曰:「世尊!是为真实。」佛言:「比丘!汝何故因烦恼而乖违此出离之教耶?昔之贤人于广泛十二由旬之繁荣都城苏伦达那治国,与美如天女之妇人,虽同居一室达七百年,决不放纵五官,以贪欲心观看彼女。」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迦尸王于迦尸国苏伦达那之都城治国时,王无王子与王女,彼向自己之后等云:「欲得王子。」尔时菩萨由梵天世界殁,彼宿于第一后之胎,尔时彼使多数之人心中增大欢喜而出生,命名为优陀耶跋陀。此童子于将学步时,又有其他之有情由梵天界殁,彼生于王之他后之胎而为王女,彼女亦命名为优陀耶跋陀。
[P.105]童子成年后,极一切学术之蕴奥,而彼生来为一禁欲者,梦寐中亦不知淫欲之法,彼之心不染著于诸烦恼。王使王子即位,并告彼:「使生起种种娱乐。」菩萨云:「予不望王位,予之心亦不染著于诸烦恼。」彼与拒绝,王屡劝慰,彼用赤阎浮檀金作一女人之像,告父母云:「如得此像之女人,则予接受王位。」彼等持此黄金之像,巡回至一切阎浮提亦不得此容色之妇人。于将王女优陀耶跋陀装饰使立于像侧时,彼女较黄金之像尤为优美,于是二人虽皆不欲,诸人将此异母妹之优陀耶跋陀童女为第一之后,使菩萨即就王位,然彼等二人均为禁欲之生活。
其后及父母去世,菩萨执掌政治,两人虽同住于一室,但决无依贪欲放纵五官相见之事,虽然如此,彼等互相约束云:「予等之中最初死者,生于次所而来,必须告以:『我已生于如是之场所。』」
时菩萨即位后七百年而去世,然并无他王,由优陀耶跋陀后發布政令,大臣等推行政治。菩萨于三十三天为帝释天,为受非常之名誉,七日间未能回想过去之事,而彼依人间世界计数,發觉已逾七百年,彼思:「予以财宝一试王女,为狮子吼而说法,完成约束归来。」
彼一时代人间寿命为一万岁。王女是日夜间,紧闭门户,使卫兵站立,彼女[P.106]于七层装饰美丽之宫殿御室中,唯只一人思自己之贞洁而坐。时帝释持一满盛黄金货币之金钵,出现于寝室,立于一方,与彼女交谈唱第一之偈:
一
于是王女唱次之二偈:
二
三
时帝释唱第四之偈:
[P.107]四
王女闻此唱第五之偈:
五
彼闻彼女之狮子吼,不能立足,为离去之状而隐身消失。次日彼于同一时刻携银钵盛金币,与彼女交谈,唱第六之偈:
六
王女自思:「彼得与我谈话,将屡次前来,故今予不与彼谈话。」于是彼女不作[P.108]任可言语,帝释知彼女不语之事,即由彼处消失。而次日彼携铜币盛以铁钵而来曰:「夫人!请使予依爱欲之乐得到满足,如此,予以盛铜币之铁钵向汝奉上。」王女见彼唱第七之偈:
七
菩萨摩诃萨闻此语云:「王女陛下!予为一细算之商人,予不达目的决不失去财产。若贵女愈益年青,增加容色,予则向汝增加持来之赠物,然汝日日减少青年之容色,因此予亦灭少财宝。」于是唱次之三偈:
八
九
一〇
[P.109]于是王女唱一偈:
一一
时帝释语彼女唱一偈:
一二
[P.110]彼女闻天界之美,问往彼处之道,更唱一偈:
一三
时帝释语彼女,更唱一偈:
一四
[P.111]王女闻彼之言,赞赏而更唱一偈:
一五
于是菩萨更唱一偈:
一六
王女闻言喘息流泪:「夫君!汝优陀耶跋陀王耶?予无汝不能生活,汝使予能得住于君侧之方法,教诲于予。」于是更唱一偈:
一七
时菩萨教诲彼女唱次之四偈:
一八
一九
[P.112]二〇
二一
如是菩萨摩诃萨与彼女教训,彼女亦信乐彼之法语而为赞赏,唱最终之偈:
[P.113]二二
菩萨与彼教训回归自己之住所。彼女于翌日将政治交付于大臣等,于自己之都中心情愉快之御苑,出家为仙人之道,修行正法,寿命终时,生于三十三天为菩萨之侍女(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之理——说明终了,乖离之比丘得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女是罗睺罗之母,帝释即是我。」
四五九 水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对制伏烦恼之事所作之谈话。某时,舍卫城之住民,有在家五百人之同伴,听闻佛之说法,出家受戒,住于张黄金之床某家,夜半之时,思起爱欲——一切详情如前所述——尊者阿难,以世尊之命令,于集合比丘众时,为佛设座著席。佛不问:「诸子起爱欲之思耶?」而对全部一切诸人言曰:「汝等比丘!烦恼非为小事,时时所起之诸烦恼,为比丘所应制伏。昔日之贤人等,于佛未出世时,制伏烦恼得辟支佛之智。」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P.114]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迦尸国某村有二友人携水瓶往田中,置于田之一隅,二人整理田地,若喉渴时,前往饮水。彼等之中一人为饮水而往田端,彼吝惜自己之水,由他人瓶中取饮;黄昏时彼由田出,于洗身时反省:「今日依身门有无为恶之事?」彼思出盗饮他人之水,心怀恐惧战栗,彼思:「此贪欲如增大,则予将投入恶趣。予须制伏此一烦恼。」于是将盗水而饮之事置于念头,愈益为观念之修行,终至得辟支佛之智,而对获得之智经过不断思考而去。
时其他之一人,洗身起立,向彼云:「吾友!予等归家。」彼答:「君且归去,予于家已无用,予已成为辟支佛矣。」「辟支佛如君之状耶?然则辟支佛为如何之人物?」「辟支佛有二指长之发,著袈裟衣,住于北面雪山之香醉山洞窟之中。」于是彼摩头,于刹那之间消失在家之相,著纯红之重衣,缠似电光之腰带,偏袒赤色之上衣,以云色之粪扫衣置于两肩,蜂色(黑)粘土制之钵吊于左肩之下,彼立于空中说法,然后升至高空,降于香醉山之洞窟。
又迦尸国之村有某地主于店中坐定,见某人携妻前来,彼放纵五官眺望彼容色优美之妇人,彼自思:「若予贪欲炽盛,予将堕入恶趣。」于是彼恐惧战栗,愈并积[P.115]累修行观念,生辟支佛之智,立于空中说法,而后往香醉山洞窟而去。
又迦尸国村落之住民,父子二人一同行路,盗贼于森林入口处埋伏等待,捕获彼等父子,捉其子云:「持财宝来,领取汝子。」将父亲放回。又捕获兄弟二人,捉其弟而放其兄。又捕获师父与弟子,捉其师而放弟子,因弟子爱惜学问,往持财宝前来,领取其师。
时有父子已知盗贼埋伏等待,父云:「汝行予待其捕。」子云:「父莫作是言,父行,予待其捕。」父云:「汝莫作是言。」父子相互争辩之中,为盗贼所捕,盗贼问曰:「汝等相互有何关系?」「予等无任何关系。」彼等故意以为妄言。彼等由森林出,黄昏洗身体之时,其子默检自己之戒德,见自为妄言:「予此恶行增大,将堕恶趣。予须制服此烦恼。」于是彼愈益积观念之修行,生辟支佛之智,而后立于空中为父说法,向香醉山之洞窟而去。
又迦尸国之村落某地主禁止杀生,然于献牺牲祭礼之时,多人集合向彼曰:「地主!今为牺牲祭之时,予等思欲杀鹿及豚向夜叉神为牺牲之供献。」地主曰:「汝等可从前此之习惯。」于是诸人多为杀生。彼见诸多之鱼肉:「此诸人如此滥杀生物,因予之一言,使彼等杀生。」彼深致后悔,于是凭窗而立,愈益积观念之修行,得辟支佛之智,立于空中说法,然后往香醉山洞窟而去。
[P.116]又迦尸国之村落有某地主禁止卖酒,多人云:「以前在此时期,有酒祭之祭日,予等应如何为之?」彼云:「汝等依先祖之例为之。」于是诸人为祭,饮酒喧哗,或挫手足,或割颈截耳,彼等被捕缚,多受刑罚。地主见彼等心中自思:「若予不与承诺,彼等将不尝受此等苦痛。」彼因此事,深致后悔,于是愈益修行观念,生辟支佛之智,立于空中说法:「汝等不可怠惰。」然后往香醉山洞窟。
其后五人之辟支佛为行乞而至波罗奈之都,下降立于自家之门下,善整服装,善缠身躯,以庄严之步法托钵达到王宫之门前。王见彼等起净信之心,招入王之宫殿,洗彼等之足,涂以香油,招待以软硬美味之食物。于是王坐于一方问曰:「诸位大德!尚在青年而出家,乃殊胜之事,于此青年时代诸位出家,视诸爱欲,以为祸患。然诸位修行观念之对象,出家之动机为何?」彼等向王语云:
一
二
三
四
五
彼等顺序说述五偈。
王闻每人之回答,述赞赏之辞曰:「诸位大德!出家于诸君最为适当。」
王听闻彼等之法,起净信之心,与衣服医药,送出辟支佛等。彼等亦向王作礼,离其处而去。
尔时以来,王于物质之欲望,离欲而不关心,虽然摄取上味之食物,然对妇人不语不见,以离欲心起立行止。入王室静坐,观白壁为准备定,不久即起禅定,彼达禅定,呵斥爱欲而唱次之偈:
六
[P.118]时彼之第一之后自思:「此大王闻辟支佛之说法,为不满足之状,不与我等谈话,自入王室,是故予须把握此王。」后往王室之门口,立于门前,闻王呵斥爱欲感慨甚深之偈,后云:「大王!贵君呵斥爱欲,但世间无有爱欲之快乐者。」后赞美爱欲唱他之一偈:
七
菩萨闻此,叱彼女曰:「此死恶婆,汝为何言,爱欲有何快乐,爱欲实为转成苦痛之物。」于是唱残余之诸偈:
八
九
一〇
一一
[P.119]菩萨摩诃萨向后如是说法,于是集合大臣等:「汝等大臣!汝等统治国家,予将出家。」多数人民悲泣,菩萨升起立于空中,与诸人教训,然后由空中飞向北方至雪山,于心情愉快场所结庵,出家为仙人之道,命终之后,彼继生于梵天世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烦恼非是小事,纵然微小烦恼,贤人亦应调伏。」于是佛说明四谛之理——四谛说明竟,五百人之比丘等,达阿罗汉位——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辟支佛等已般涅槃,后是罗睺罗之母,王即是我。」
四六〇 优万伽王子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踰城出家所作之谈话。某日比丘等集于法堂,为佛德之语:「诸位!若十力之世尊为在家者,彼于一切世界之中央为转轮王,具备七宝,成就四神足,将有千人以上之子相从;然世尊舍弃此殊胜之威神力,见爱欲之过患,夜半由〔从者〕车匿相伴,乘〔爱马〕犍陟,踰城于阿拏摩河岸出家,为六年之苦行,成等正觉。」尔时世尊出堂问曰:「汝等比丘!诸子今为何语坐于此处?」彼等云:「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如来非只今生大踰城出家,前生佛亦于有广泛十二由旬波罗奈之都,舍王位而出家。」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蓝玛之都有名一切施王。今日波罗奈之都,于优陀耶王子本生谭〔第四五八〕谓之苏伦达那都,于小斯塔索玛王本生谭〔第五二五〕谓之斯达萨那都,于数那难陀仙本生谭〔第五三二〕谓之布拉夫玛瓦达那都,于堪达哈拉司祭官[P.120]本生谭〔第五四二〕谓之普帕瓦提都,而于此优万伽王子本生谭则谓之蓝玛都。如此都名时时变更。
于此之都,一切施王有千人之王子,王与长子优万伽以副王之位。彼于某日,晨起驾华丽之车,以非常之威严,游行御苑;彼见树梢及草叶尖端,枝端及蜘蛛巢穴等处,如悬真珠之网之露滴,问曰:「驭者!此为何物?」「副王!此为寒期所下之露滴。」彼闻驭者之答,日中游于御苑,黄昏归时,不见露滴,彼问驭者:「我今不见露珠,露珠今往何处?」驭者答:「副王!露珠于太阳升起时,即碎入地中。」彼闻而恐惧战栗:「此等有情之寿命行作(状态)亦如露滴,予于病、老、死尚未逼迫之中,乞愿父母,出家为宜。」彼以露滴为观念之对象,见三界如火宅,于是不往自己之住居,向坐于庄严具备之法庭中父王前礼拜,坐于一方,乞愿出家,唱第一之偈:
一
时王对彼制止,述第二之偈:
二
[P.121]童子闻此唱第三之偈:
三
佛唱半偈说明以上之次序:
四(A)
余半偈为王所唱:
四(B)
童子后又唱第五之偈:
五
童子唱此偈,王无回答之语,彼向童子之母曰:「王后!汝子向父望得承诺出家。」后闻此语:「贵君此为何言耶?」后急切息不得喘,坐黄金之舆,急往法庭哀愿,唱第六之偈:
六
[P.122]童子闻此唱第七之偈:
七
虽云如此,彼女哀愿,再三再四,于是菩萨摩诃萨向父唱第八之偈:
八
王闻王子之言,谓后曰:「我后!汝且乘舆归去,请登(喜增)宫。」彼女闻王之言,不能居于彼处,由妇人等围绕而去,登上宫殿:「我子之事究竟如何?」彼女站立远望法廷之门。
菩萨于母去时,更向父乞愿,王不能拒绝彼之愿望,王云:「我子!如是可依汝之所思,允汝出家。」王与承诺,彼得许可时,菩萨之末弟财胜童子礼拜父王:「父王!请许予亦出家。」王一并承诺。兄弟二人拜王,舍弃爱欲,多人围绕,由法廷出,后眺望菩萨摩诃萨:「予子出家,蓝玛都城将空虚矣。」后悲叹而唱次之二偈:
九
[P.123]一〇
然菩萨亦未立即出家,彼与末弟财胜童子一同拜辞父母,出都而去,而使多人归回,两人进入雪山,于适心之场所结庵出家为仙人。而后起得禅定神通,以树根果物渡一生涯,死后生至梵天世界。
最后为佛偈说明其义:
一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非只现在,如来前生亦弃舍王位而出家。」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父母是今之大王族,财胜童子是阿难,优万伽即是我。」
四六一 十车王本生谭
〔菩萨=贤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父亡之地主所作之谈话。彼于父亡之时,为愁叹所打击,放弃一切工作,只为悲泣。佛于晨起眺望世间,观彼已达预流[P.124]果之状态,于是翌日,佛往舍卫城步行托钵,食已,遣去诸比丘等,只一年少沙门随行,前往彼家。交谈而坐,佛以爱语问曰:「优婆塞!汝悲痛耶?」「唯然,世尊!父亡之悲,使予逼恼。」佛言:「优婆塞!昔之贤人如实知八世间法时,而无丝毫之悲痛。」佛应彼之乞求,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有十车大王其人,舍恶行以正义治国,彼之一万六千夫人之最年长第一之后,产有二王子及一王女。长子名罗摩贤者,次子名相童子,王女名清凉。
其后第一之后殁,王为彼女之死而悲叹,由大臣注意营办彼女之葬式,王又以其他夫人置于第一后之地位。彼女甚合王意,至受宠爱。彼女其后妊娠,注意胎儿,产一王子,名芭拉陀童子,王爱此一王子,谓后曰:「予与汝任何选择之物。」彼女接受其言亦暂置之。然童子七岁之时,彼女至王前云:「大王!汝前许予子可选择任何之物,今请与彼。」「王后!汝可选择所欲之物。」「大王!请让予子继承王位。」王弹指曰:「汝死恶婆!予之二王子如日之光辉,汝杀彼等,则汝子之王位有望。」彼女为王叱责,心甚恐惧,回返自己后室,然其后数日,屡屡向王乞求王位。
然王不与彼女所选之物,王自思:「妇人者乃不知恩之反逆者,彼女或偽为制造予之书信,或偽行贿赂使杀王子。」于是彼呼王子近前,谈此事情:「吾子等!汝等住于此处实甚危险,汝等往邻国或往森林,于予死荼毘时返来继承属我家族之王位。」[P.125]又呼占相师前来询问自己寿命之期限,彼等云:「有十二年之寿命。」王闻之云:「吾子等!今后十二年来揭王之天盖。」彼等云:「谨遵王命。」向父涕泣拜辞,出王宫而去。王女清凉亦云:「予亦愿随兄等一同前往。」向父乞假,悲泣而去。
彼等三人由多人围绕出离王城,多人归去,三人次第入于雪山,向有水而又易得种种树实之处结庵,依果实彼等三人维系生命而活。
相贤者与清凉女对罗摩贤者请求云:「兄长如我等父执地位,请住此庵,予等持树实前来养育兄长。」得兄之同意。自此以来,罗摩贤者,残留其处,余者持种种果实养彼。
如是彼等以种种果实生活居住之时,十车大王过于心悬王子等,第九年而殁。后于王之葬仪毕,为自己之子揭示天盖,大臣等云:「天盖之主现住森林之中。」不与王位。芭拉陀童子云:「予将往森林伴出予兄罗摩贤者揭示王之天盖。」彼执王之五种标章,整饰四种军队,到达彼之住所,于不远之处安置阵营,于相贤者与清凉女往森林时,彼入于庵之境内,罗摩贤者于门前如善据黄金之像毫无怖畏安乐而坐。彼行近其前,礼拜而坐于一方,告以王所發生之事,与大臣等一同稽颡涕泣。罗摩贤者决无悲伤亦无涕泣,彼之五官一无变化。
芭拉陀于黄昏泣而坐时,他之二人持种种之树实归来,罗摩贤者自思:「彼等尚[P.126]在年幼,彼等尚无如予之了解事物之智慧,因此忽然告以『予等之父已殁』,彼等将不堪悲痛,心脏破裂,予以方便使彼等下入池中而立,使之闻此突然發生之事。」于是向彼等指示前方一池云:「汝等时常不归,此为汝等之惩罚,下入此水中而立。」唱前半之偈云:
一(A)
彼等依兄之言,即下往水中而立。时彼向彼等告以發生之事,唱残余之半偈:
一(B)
彼等闻父死之报告而气绝,彼再语彼等,彼等再度气绝,如是三度气绝,大臣由池中将倒卧之彼等运出,使坐于地上。彼等苏息之时,一切诸人相互涕泣悲汉而坐。
尔时芭拉陀童子自思:「予之兄姊相童子与请凉女闻父之死,悲痛不堪,然罗摩贤者竟无悲泣,彼不悲之原因究竟为何?予将向彼闻见。」于是彼询问而唱第二之偈:
二
时罗摩贤者以自己不悲之理由向彼说明:
三
[P.127]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依此等偈,彼说明世之无常。
[P.129]集会之诸人听闻罗摩贤者说明世无常之说法,均止住悲痛。
而后芭拉陀童子礼拜罗摩贤者云:「请兄受承波罗奈都之王位。」「吾弟!汝可与相童子及清凉女伴往执行政治。」「吾兄!汝如何?」「吾弟!父王告予『逾十二年返来为政』,予若今往,违背父言,今后三年将往。」「其间谁掌政治?」「汝可为之。」「否,予等不能为。」罗摩贤者云:「如是,于予归前,以此履物治之。」于是脱下自己之草鞋与之。彼等三人取履物礼拜贤者,由多人围绕,往波罗奈之都。
[P.130]彼之履物于三年间执掌政治,大臣等置草鞋于凤辇乘,决定诉讼。若决定恶时,则履物相互击打,见履物之指示,再改正决定;若决定正当,则履物无音而静止。
贤者经过三年,出森林达波罗奈之都,入于御苑。童子等知彼返来之事,彼等由大臣等围绕前往御苑,以清凉女为第一之后,行二人之灌顶式。菩萨摩诃萨于是即位,乘严饰之车,为多人围绕而入都,右旋为礼,升至善月王宫之大广间,自此以来,彼于一万六千年间,以正义而为政治,升往天界。
一三
此为现等觉者之偈,说明其讯息。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明四谛竟,此地主达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十车大王是净饭大王,母是摩诃摩耶夫人,清凉女是罗睺罗之母,芭拉陀是阿难,相童子是舍利弗,徒众是佛之徒众,罗摩贤者即是我。」
四六二 防护童子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放弃精进努力之一比丘所作之谈话。彼为舍卫城之住民,上好门第之子,闻佛说法而出家,彼完成由阿阇梨(轨范师)及和尚(亲教师)所命之义务,通晓两波罗提木叉,满过五年,彼思:「予欲得业处,将住森林。」彼向阿阇梨及和尚乞假,往拘萨罗国某边疆之村。于彼处,信乐彼之威[P.131]仪作法,诸人为彼造柴庵,互通闻问。雨期近至,彼努力用功统一心意,依非常之精进,三个月间,修习业处,然彼尚不能认识曙光,彼思:「予确如佛说四种人中之最平淡无奇者,予住于森林将有何益?」「予往祇园精舍,得拜见如来殊胜之颜色,听闻甜蜜之说法。」彼放弃精进,由森林出,渐次往祇园精舍而来。
于是由阿阇梨、和尚、友人及知己等问其返来之理由,彼言其事情。彼等对彼责难:「何故为如此事?」伴彼往佛前,佛言:「汝等比丘!何故伴来汝等不欲之比丘?」告曰:「世尊!此比丘放弃精进而归来。」佛问比丘曰:「是真实耶?」答曰:「世尊!是为真实耶。」佛言:「比丘!汝为何放弃精进耶?于此教法不精进怠慢之人,不能得最上之阿罗汉果,而精进之人则能成就此法。汝于前生为有努力堪忍教训者,依此理由,汝为波罗奈都之国王百子中之末子,能守贤者之教训,而能得王之白天盖。」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有防护童子为王之百子中之末子。王云:「每子一人应各学适当之学。」与每子以一大臣为师。时菩萨为童子之师,为一贤人学者,立于王子父执之地位。大臣等使学习学业终了之王子见王,王与彼等以地位而后送出;防护童子已极一切学术之蕴奥,彼问菩萨:「师尊!若予父派遣予至其他地方,予将如何为之?」菩萨曰:「王子!若汝被提供地方时,汝不接受,汝向王云:『大王!予为末子,予如亦出往他处,陛下膝下空虚,予愿侍王左右。』」于是某日防护童子向王礼拜立于一方,王向彼问曰:「我子!汝之学业终了耶?」「唯然,大[P.132]王!」「汝可选择汝所好之地方。」「大王!汝之膝下空虚,予愿侍王左右。」王甚满足:「甚善。」王与同意。
其后彼居王之膝下问菩萨曰:「师尊!今将如何?」菩萨云:「请向王索取一处古之御苑。」彼云:「谨如君命。」彼由王得受御苑后,以彼处所生之花与果实,结交亲近都中之有力者。彼复问菩萨:「现将如何?」菩萨云:「王子乞愿于王,向市内诸人施与食物及著物。」彼如其言,对市内之人,一人不遗施与食物与著物。彼更问菩萨求王许可,对宫中使者、马匹、军队,悉皆无有遗漏,与以施物。此外对由外国前来使者住居之照顾,对诸商人税金之平均分担,即一切应为之事,彼皆自行之。如是彼从菩萨摩诃萨之忠告,对一切宫城内外人人、市民、国民及外来人等,恰如铁练之状,依各各四摄事而结缚亲近。于是彼受人人之喜爱。
其后,王于临终,大臣等集于床前问曰:「大王!陛下归隐之后,与谁王之白天盖?」王答曰:「予之诸子对王之白天盖有同等之权利,然可与汝等中意之人。」彼等于王崩后,葬式终了,于第七日集会说明:「大王遗言:『汝等中意者揭王之白天盖。』予等中意于防护童子。」于是由王之一族围绕,以黄金饰房之白天盖为彼所揭。防护大王依菩萨之忠告,以正义治国。
[P.133]他之九十九人童子云:「予等父王驾崩,诸人使防护揭得天盖,彼为末弟,天盖不可加诸于彼,天盖应为我等长兄所揭。」彼等一同以书信送交防护大王:「天盖应与我等,否则诉之战争。」于是包围都城。王向菩萨告知此事,问曰:「我等今将如何?」彼答曰:「大王!不可与陛下之兄等战争,即将陛下之君父所有之财产分作百分,向九十九位兄长發送通知谓曰:『诸位此皆父王之所有物,请与分取,予与诸兄不起战争。』」彼依照施行。此时彼之长兄布萨童子告其他诸弟曰:「诸君!无人能有胜王者,我等之末弟虽为敌人而决不敌对,反将父王之所有物送与我等,且云『予决不与诸兄战争。』然我等不能一时皆揭天盖,我等唯有使一人揭起天盖,应使彼为王,并谒彼向彼受取王领而后归回我等之地方。」于是彼等一切童子解散都之包围,停止敌对行为而入都,王亦使大臣等对彼等表示敬意而出迎。童子等率诸多从者步来登上王宫,对防护大王表示恭顺,坐于低之座席;防护大王坐白天盖下狮子座上,名声吓吓,威风堂堂,而王下眺所至场所,悉皆震骇。
布萨童子眺望防护大王之威容自思:「予等之父王,恐已知自己殁后防护童子为王之事,故与我等地方而不与彼。」于是彼与王会谈唱次之三偈:
[P.134]一
二
三
防护大王闻此说自己之德,唱次之六偈: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时彼布萨童子闻彼之德,唱次之二偈:
一〇
一一
[P.136]防护大王与一切兄等非常之荣誉,彼等于彼之前滞留月半,彼等云:「大王!诸地方盗贼起时,予等以为监督,陛下可安享国政之乐。」于是各各归返自己之地方。王从菩萨之忠言而行,寿命终后,往生天国。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比丘!如此汝于前生堪从忠告,然今生汝何故不精进耶?」佛为说四谛之理——说明四谛竟,彼比丘达预流果——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防护大王是此比丘,布萨童子是舍利弗,其余弟兄是大小长者,徒众是佛之徒众,与忠言之大臣即是我。」
四六三 苏婆罗迦贤者本生谭
〔菩萨=贤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般若波罗蜜(最上智慧)所作之谈话。某日黄昏之时,等待如来出堂说法之比丘等,集于法堂:「诸君!佛实为大智、广智、明智、速智、利智、锐智者,具备临机应变之方便智,其智广大如大地,甚深如大海,广阔如虚空,于一切阎浮提(全世界)所起之智,无得凌驾十力之世尊者——譬[P.137]如于大海所起之波,不能超越其岸,又如达岸时,波即破碎。如依其智,无任何人能超越十力之世尊者,若达佛之足前,其人必被破碎。」如是比丘等说明十力世尊之大般若波罗蜜(最上之大智慧)。佛适出堂问曰:「汝等比丘!诸子今为何语,坐于此处?」答云:「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世尊非只今生为具智慧者,彼于前生智慧尚未成熟时,即为一具智慧者,彼虽盲目,于海洋中依海洋之标帜而知『此海中有如是如是之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在巴鲁国巴鲁王治国时,巴鲁之海滨有一港村,尔时菩萨生为巴鲁海滨船户头之子,身为可爱之黄金色,彼名苏婆罗迦童子。彼于多人服侍下成长,十六岁时,极乘船学术之蕴奥,其后父殁,彼即为船户之头,操乘船之业。彼为贤者,具备智慧,彼所乘坐之船,决无灾害發生。
其后彼之两眼为盐水所害而失明,彼自其时以来,虽为船户之头,但不作操船之业,彼思:「予将赖王以生活。」彼往王之前。时王任命彼为评价鉴定之工作,自此来,王之象宝、马宝、真珠宝、摩尼宝(宝石)等等之鉴定,使彼为之。
尔时,某日之事,有率黑岩顶色象而来之人等曰:「此可为王所乘用之象。」王见其象云:「可使贤者见之。」于是诸人率象往彼之前。彼以手抚摸象之身体,告曰:「此不适为王者之象,彼之后足伤残。何以故?母象产时,未能以肩承受,于是落于地上,后足伤残。」诸人问牵象而来人等,彼等云:「贤者之言,是为事实。」王闻此[P.138]事,甚感满足,与彼铜币八枚。
复于某日,有牵一匹马来之人等云:「此可为王之马乘。」王又使将此马送贤者之前。彼以手抚摸后云:「此马不适为王者之马乘,何以故?此马生而母死,故此马未得母乳,未能十分發育。」彼之所云又为真实,王又闻此,甚感满足,与以铜币八枚。
尔时某日,又持车来人等云:「此可为王之车乘。」王亦使送彼所。彼以手抚摸车后云:「此车为空洞之木所作,故不适王乘用。」彼所云又为事实,王又闻之与铜币八枚。
时有向王持来价值甚高之毛毡之人等,王又命送彼之前,彼以手抚摸后云:「此毡有被鼠啮破之一洞。」诸人检视,發现其处告王,王甚满足,与铜币八枚。
彼自思:「此王对鉴定如是希有之事,只与以铜币八枚,此赠物只可为理发师之礼物,此王概为理发师之子,奉仕此王实无利益,予将归自己之住所。」于是回归巴鲁海滨之港。
彼住于其处时,商人等准备乘船出海,彼等考虑:「我等将使谁同乘?」「苏婆罗迦贤者所乘之船,决不蒙害,彼为贤者,善巧方便。彼虽盲目,但苏婆罗迦贤者为一殊胜之盲目者。」于是往彼之前乞愿曰:「请为我等之船头。」彼云:「诸君!予为盲目之人,如何能为操船之工作。」「头主!汝虽盲目,但对予等而言,实为第一人。」[P.139]于是一再恳求,彼与承诺:「甚善,诸君!予依诸君之言,乘船前往。」于是乘入彼等之船。
彼等依船向大洋驶出,船七日间,无事进行,尔后不时风起,四个月之间,漂流于大海上,到达库罗玛拉海域。彼处有身体似人,口如剃刀之鱼类,出没于水中商人见此鱼类,向菩萨问其海之名,唱第一之偈:
一
摩诃萨因彼等问,依自己乘船之经验较量,唱第二之偈:
二
而此海产金刚石,摩诃萨自思:「若予语彼等『此为金刚石海』,则彼等为贪欲而采多量之金刚石,船将沉没。」彼不语彼等,使船系留,而以方便握一网绳如取鱼状,投纲捞取金刚石之宝,投入船中,而将其价值少之物品弃于海中。
船过其海,往火鬘海之处而行,其海燃烧如火聚,如悬于中天之太阳放大光明。诸商人以偈问彼:
三
摩诃萨复向彼等继续说偈:
[P.140]四
而此海多产黄金,摩诃萨依如前状,由其处采黄金投入船内。船更过海,达辉耀光如乳酪之酪鬘海,商人以偈问其名:
五
摩诃萨继续以偈语之:
六
而此海多产白银,彼仍以如前之方便采之,投入船中。船更过海,到达海面辉耀如青色草禾又如谷物之畑,名青色草鬘海。商人以偈问海之名:
七
彼继续以偈说明:
八
而此海多产青摩尼(绿柱玉)之宝,彼仍以如前之方便采宝玉,投入船中。船过其海,到达如苇林之状,又如竹林之状之苇鬘海。商人以偈又问其名:
[P.141]九
摩诃萨继续以偈说明:
一〇
而此海多产竹色之瑠璃,彼又使采投入船中。商人等过苇鬘海见瓦拉巴姆迦海,彼处海水由四面八方卷起拥近船边,四方有如同绝壁之大洞卷起之水波,生出恐怖劈耳之音声,如使心脏破裂。商人等见此,恐怖战栗以偈问其名曰:
一一
菩萨继续告其名曰:
一二
[P.142]菩萨摩诃萨云:「诸君!到达此瓦拉巴姆迦海,决无能有归还之船,船到此海,必至沉没破灭。」然此船中有七百人乘坐,彼等为死之怖畏,如在无间(阿鼻)地狱被煎煮之众生,异口同音放出悲哀之声。摩诃萨自思:「除予之外,无任何人能救此等诸人之安全。予将立愿,救助彼等。」于是向彼等云:「立即用香水使予沐浴,使予著新衣服,预备盛物之钵,置于船之先端。」彼等急忙照办,摩诃萨以两手执盛物之钵,立于船头發愿唱最终之偈:
一三
四个月之间行遇异国之船,今归路如有神通,依神通之威力,仅一日之间到著巴鲁滨港,而船更又向陆上行近过八宇沙婆丈,立于船头家之门前而止。摩诃萨[P.143]分与彼等诸商人金、银、摩尼、珊瑚、金刚石等,并与彼等教训云:「此等诸宝,诸位已充分获得,今后决再勿为航海之事。」菩萨一生涯为布施之善业,生于天之都城。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如来前生即为如此之大智者。」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徒众是佛之徒众,苏婆罗迦贤者即是我。」
校注
象居之处,食树芽而荒,树不能成长,今因彼不在,而不食,树木得以繁荣生长之意。 巴利语 Nāgasamāla 汉译那伽波罗又译象护,原语为 Nāgapāla。 五点(Pañcasu ṭhānesu)按英译之注,五点为五之 abhabbaṭṭhāna(不可能处),意义为何不明。 三十三天一日一夜,当人间世界之百年。可与杂阿毘昙心论卷二、俱舍论卷十二、S. Hardy; Manual of Buddhism P. 25 參照。 人间之寿命依时代为由八万岁至十万岁。 货币 Māsaka 指一般以铜、木等制造之小货币而言。汉译为一钱。 Kahāpaṇa 为四角之铜币,重 1 Penny 之六分之五,约当三四钱重。 原典为 Tan cāpi jahāti avītarāgo,原典之注为 Taṇhāvasiko puggalo ettakena piyasena atitto maraṇakāle avitarāgo va taṁ vijahati……,英译德译皆误,应译为「未离欲者,虽有如何之财产国土、父母妻子、眷属、从仆等,死时不能将之持去,一切舍弃,一人堕于恶趣」。 英译于第四一二,德译于第三〇五及第四〇八中举出。 指身口意三者。 香醉山 Nandamūlaka 为辟支佛所住之洞窟。 Sarā 谷物所造之酒(谷酒)。meraya 植物之汁所造之酒(调和酒)。 原文 Ye Janā patham'āsu no,注 Ye no gāme janā paṭhamaṁ evarūpā āsuṁ ahesuṁ(于我村最初如此之人人)。 「真珠之网」,底本为(muttājālākāre nalagge)应读为 muttājālākārena lagge 方为正确。 「汝急去」云,为后命令侍女之言,「为贤者」为向王子之传言。 八世间法 aṭṭha lokadhammā:一、得(Iābha)二、不得(alābha)三、称(yaso)四、讥(ayaso)五、毁(nindā)六、誉(pasaṁsā)七、乐(Sukhaṁ)八、苦(dukkhaṁ)。 弹指,嘲弄人时或叱责人时所作之表示。 揭天盖乃即王位之意。 王之五标章 pañca rājakakudhabhaṇḍani:一、扇(vāḷavījanī),二、冠(uṇhīsa),三、剑(khagga),四、天盖(Chatta),五、履物(pādukā)。 四种之军队 Caturaṅginī senā:一、象兵(hatthāruhā),二、马兵(assāruhā, anika-ṭṭhā),三、车兵(rathikā),四、步兵(pattikārikā)。 「螺贝之首」(kambu-gīvo)注为「似黄金之相首」(suvaṇṇalingasadisagīvo),此在 Stede 辞典中释为 having a neck shaped like a shell, i. e. in spirals, having linesor folds, considered as lucky。英德两译亦有类似之说明。 业处 Kammaṭṭhāna,巴利佛教有四十业处之数,即十遍处、十不净观、十念、四无量、四无色、界差別、食厌观。 在德译之注,举预流、一来、不还、罗汉四种。然四种人依汉译亦有几种,例如:一、从暗趣暗,二、从暗趣明,三、从明趣阇,四、从明趣明;又一、顺流行者,二、逆流行者,三、自住者,四、到彼岸者等是。 「最平淡无奇者」(padaparama),英德两译为 The most devoted to worldly conditions; der weltlichkeit am nächsten,两者为同样之注释。于 Stede 之辞书中说明为 one whose highest attainment is the word(of the text, and not the sense of it)。 「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Paññāpāramī 为梵语之 Prajñā-pārāmitā,普通汉译为般若波罗蜜(多),译为度或到彼岸。巴利语波罗蜜(pāramī)为最极最上之义。 原文为 tumhehi ārocitasaññāya niyyāmako bhavissāmi 译为「自己盲目,不能见海与空,诸君以观察告予,予依其言之状况判断,驶船操作」之意。 宇沙婆 usabha,一宇沙婆等于百四十肘,即二百尺余,故八宇沙婆约一千六百余尺。【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36 册 No. 18 本生经(第10卷-第13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