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第十篇
四三九 四门本生谭
〔菩萨=诸神之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恶口比丘所作之谈话。此故事已于第九篇初头之本生谭详述。于是佛问:「人云汝为恶口比丘,为真实耶?」彼云:「是为真实,世尊!」佛言:「比丘!汝前生不从顺,不从贤人之言,触剪刀之轮。」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迦叶佛之时,在波罗奈都有八亿财产豪商之子名知友者,彼之父母虽已达须陀洹,但彼为破戒不信之徒。其后父死时,家财监护人其母云:「爱子!汝之人生,难以完成,多与施物,持戒行布萨,听闻佛法。」然彼答曰:「母亲!予无施物之必要,母可不必言,予亦随意能为。」然至布萨会某日之事,对此大言之徒,母云:「爱子!今日为特定布萨会之日,汝应往布萨会实修勤行,于精舍终夜听闻教法,予与汝一千金币。」彼欲得金币,应允实习布萨会之勤行。朝食后往精舍度[P.2]过一日,夜间对教法一句亦不入耳,于某场所,横卧而眠,翌日晨起洗面还家而坐。
然其母自思:「今日予子前往听闻教法,必与长老说教者相伴而归。」于是准备粥与嚼食啖食,设席以待彼之归来,但彼子唯独自而归。母见而问曰:「爱子!何故未伴说法者而来?」子曰:「予无需有说教者之必要。」「如是吾子饮粥。」然彼云:「母与我约束与我一千金币,须先与我,而后饮粥。」母云:「爱儿!汝先饮粥,然后汝得千金。」彼续云:「得千金后,再行饮粥。」于是母以千金置于其前。彼于饮粥后,取千金之财袋,开始营商,不久即储有二百万金。
尔时彼思起准备一船,赴海外贸易,彼将船预备妥当后,语其母曰:「母亲!予将乘船赴海外贸易。」母禁止彼曰:「爱儿!尔为独子,我家财宝甚多,出海颇为危险。」然彼曰:「予已决定成行,母虽阻我无用。」其母坚执子手不放,彼强制脱手,将母打倒在地而去,于是登船扬帆出海。
船行第七日,因此执拗之「知友者」之故,船身于大洋中不动,防患之黑羽根之矢,三度落于知友者之手。尔时众人思考:「为此人故,多人之命,将与丧失。」于是与彼以筏,将彼投入海中,而船速即航行。
彼亦乘筏到著某岛,彼处有水晶宫,發现四种鬼女,彼等七日间常期苦痛,又[P.3]七日间感觉幸福,习以为常。彼与彼等共享天之悦乐,彼等前往忍受苦痛时谓彼曰:「我等七日将归,君于我等归来前,居于此地勿悲。」言毕而去。
然彼为欲望所驱,乘彼之板筏,再出至大洋,到著他岛。彼处有银色宫殿,發现八种鬼女,而彼依此同样方法,于他岛發现摩尼宝宫十六种鬼女,其他黄金宝宫三十二种鬼女。彼与彼女等俱共享天之悦乐,然彼于彼等前往忍受苦痛时,再出至大洋。彼见有围以四门之某城,此实为一游增小地狱,为多数堕狱者受业报之处,然对「知友者」而言,则见如一装饰之城,彼思:「予入此城,将可为王。」彼入城处,见为剪刀之轮所托之受苦堕狱者,然在「知友者」见来,彼等头戴剪刀之轮如一朵莲花;当胸五重之绳缚,如同著铠;由身体流出之血,如赤白檀之香;呻吟之声如同梵呗之音。彼近往堕狱者前云:「莲花久托汝等,今可与予?」堕狱者答:「贵公!此非莲华,乃剪刀轮。」然彼诘问云:「汝不与我,莫作是言。」堕狱者自思:「予之罪业将消,彼亦如予为打母者而来此处,可与彼此剪刀之轮。」于是堕狱者云:「贵公请来,取此莲华。」将剪刀之轮,投向彼首,轮落彼之头上,将彼挽倒,即此一刹[P.4]那,知友者实际知为剪刀之轮后,彼云:「汝速取去汝之剪刀之轮,取回汝之剪刀之轮!」此时彼唯有苦闷号泣,然投轮之他者,早已不见。
尔时菩萨与大众俱,游行游增小地狱到著其处,知友者见彼问曰:「诸神之王!我主因陀罗!此轮恰如以杵捣溃胡麻,压制于我,究竟我为何恶业而得此?」于是唱次之二偈:
一
二
尔时,诸神之王向彼说明一切理由,唱次之六偈:
三
四
五
六
七
[P.5]八
[P.6]闻是语时,知友者自思:「此天子对予所业,的确尽知,则将知予之苦恼程度,予将问彼。」于是唱第九之偈:
九
尔时,菩萨为向彼说明唱第十之偈颂:
一〇
如斯语毕,天子赴回自己之住居,然彼则落入苦闷。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知友者是恶口比丘,诸神之王即是我。」
四四〇 黑贤者本生谭
〔菩萨=贤者〕
[P.7]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迦毘罗城附近尼拘律树园时,对微笑所作之谈话。即彼之当时,佛于黄昏于尼拘律园为比丘众围绕散步时,佛于某处面露微笑,长老阿难自思:「世尊之微笑,有何缘因?如无缘因,如来决不微笑,予将讯问。」于是合掌伸手,问微笑之所以。尔时,佛向彼言:「阿难!昔有堪哈仙人,彼住此之地上场所,乐禅定而入定,彼依戒力震动帝释之国土。」佛言此微笑之所以时,长老对其事尚未能了解,佛应长老之愿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在波罗奈住有八亿财产而无子之婆罗门,受持戒律,祈愿授与彼一子息时,菩萨乃于彼梵妻之胎出生,然因其色黑,于命名式之当日,名之曰黑童子。彼十六岁时,如摩尼宝相之美,为作学问被父遣往得叉尸罗修得学艺归来,而后父为彼娶得相应之女,其后,彼继承父母所有之主权。
其后某日彼视察宝库后,坐于华丽之床座,持黄金之器皿而来时,见昔日之亲族,于黄金器皿上雕刻之言语——「如是诸财宝,种种之人得,他人亦如是,能得诸财宝。」——彼思:「得此财宝者尚不了解,此财宝只一表现,何人亦难持去;实际将财宝束包,亦不能运往他界。为五罪所伴随,实无价值,但若行布施,则有价值。身为诸病所伴随,则为无价值,然向持戒者捧献敬礼等之所行,则有价值。生命为无常所克服,则无价值,然为无常等正观(毘婆舍那),则有价值。故应以无价值之财宝,把握为价值而行布施。」彼立即由座立起,往王之近前,乞王之许可行大布施。
[P.8]经过七日,见财产犹未施尽,彼思:「虽有财产,对予竟又何益?于老龄未届之前出家,得达神通与成就法,升到梵天境界。」于是开舍宅所有之门,告曰:「尽能与之物,任彼等(人民)取之。」彼拒斥不净之物,舍弃俗事之快乐,于民众号泣悲鸣之中,出城进入雪山地方,然后就仙人出家,搜索可住之快乐地上,到达某一场所,彼云:「予将住于此处。」彼选一古鲁圣笃树为给食所,留住于树之根源之处。彼舍弃村镇之住所,为阿兰若住者;不构草葺之家,为露天住者、树下住者、常坐不卧者,若欲横卧,则横卧地面。以齿为杵,咀嚼不用火煮炊之物,包有谷壳之物,皆不食之;一日只食一食,成为一食行者。彼如此忍耐地水火风,多修此等苦行之美德,菩萨实于此本生谭中颇为少欲。彼不久得达神通与成就法,欢喜禅定之快乐,住于其处。为采果蓏决不赴他场所,树实熟时食实,花开放时食花,叶發出时食叶,叶不出时食芽,如此,彼以非常满足常住于此场所。彼于每日午前采其树之熟实,早已不为生起欲行前往他所采取,坐于原地于伸手所届之处,采取食物,于其中美味与否,不加试食,尽手之所达者采而食之。依彼戒德之光,使彼帝释以[P.9]黄布所覆之座石發热。实则此座石于帝释之寿命将尽,或为其美德将尽,或有大威德者于其场所为祈愿之时,或依善良而有大威神力沙门及婆罗门戒德之光,方始發热。
帝释自思:「究竟何人欲将予逐出耶?」彼见此森林中住有黑仙人采集树实,彼思:「此仙人为一抑制诸根之可怕苦行者,予使此行者以法语为狮子吼,闻幸福之因,予以福利使之满足,而为此行者之故,使此树不断结树实后再行归来。」彼依大威德速行降落于彼树之根元,而立于彼仙人之背后。彼试以语仙人自己之丑恶,观其怒否而唱第一之偈:
一
黑贤者闻言,思:「何人语我?」彼以天眼观察,知为帝释,并不回顾即唱第二之偈:
二
如斯语后,彼将此等众生之黑性恶业,一一分类说明,且对彼等之一切加以[P.10]非难,复次称扬戒德,如月之升天,为帝释说示教法。帝释闻彼教法,欢喜满足,以福利招致菩萨而说第三之偈:
三
菩萨闻彼自思:「彼为试予,谓予自己之丑恶,观予是否动怒,非难予皮肤之色与食物及住所,今知予不怒,满足而与予以福利。彼沉思默考,以为予为得『帝释之权势及梵天之权势』而修梵行,为此,予为除彼之疑惑,必须对彼说把握四福利,即:『对他人予不起忿怒与嗔恚,或渴望有关他人之幸福,或向他人不生恋爱,乃至愿成无记。』」菩萨为除帝释之疑惑,把握四福利唱第四之偈:
四
[P.11]于是帝释自思:「黑贤者所取福利为最无咎之福利,予将问此等〔四〕福利之功德及罪恶。」彼问黑贤者唱第五之偈:
五
尔时,菩萨向彼云:「如是谛听。」为说次之四偈:
六
七
八
[P.12]九
[P.13]帝释闻对自己之问所答,彼云:「黑贤者!汝以佛之练达答此等之问,予对汝意外满足,故欲汝取另外之福利。」于是为唱第十之偈:
一〇
菩萨于其处唱次之偈:
一一
帝释闻彼自思:「黑贤者已获福利,有关五欲任何物亦不取,只享基于苦行之物。」彼非常满足,更应与其他之福利而唱次偈:
一二
菩萨又以享福利之言,说法唱最后之偈:
[P.14]一三
如是菩萨于六次之机会可得福利,只取基于遁世之物;而彼其身为任持疾病者,若依帝释,则不能任持无病;又知众生于身口意三门之净化亦不属于帝释;虽然如此,彼为说法语,享受此等之福利。他方帝释使其树之果实不断稔熟后,合掌当头向菩萨敬礼,并云:「疾病离脱,此住此处。」语毕回归帝释之住所。菩萨亦入不灭之禅定,得达于梵天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阿难!此为我前生所住之场所。」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帝释是阿那律,黑贤者即是我。」
[P.15]四四二 桑伽婆罗门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以所有资具布施所作之谈话。舍卫城中有一优婆塞闻如来之法语,起欢喜心,向佛申告明日之招待,于自己之门前,作帏幄而严饰,翌日通知设斋。佛由五百比丘围绕,赴其所坐于指定之华丽座席,优婆塞以佛为上道,与五百比丘众以大施物,并云:「明日复施。」如是七日间招待,行大布施,于第七日布施所有资具(必要品)。而当布施中,制作履物甚多,与佛之一双履物,价值千金;与二胜声闻者,价值五百金;其余与五百比丘者价值百金。如斯为所有资具之布施后,彼与自己之从者共同坐于世尊之前。尔时,佛对此以妙音表感谢,佛言:「优婆塞!汝之所有资具之布施,实甚广大,故汝喜悦。当佛未出现于世之古昔,人人皆与辟支佛一双之履物,而于海上遭遇海难无依之时,依履物布施之果报,得以获救。然汝以佛为上道,对教团为所有资具之布施,对汝之履物布施,又如何无所救护耶?」佛应彼之请愿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此波罗奈之名为摩里尼。在摩里尼城梵与王治国时,有一桑伽婆罗门,富裕且为大财产家,彼于四城门与街之中央及自己家门作六处布施堂,每日喜舍六十万金币,向乞食与旅人行大布施。某日,彼自思:「予家之财产将尽,将不得为布施。于财产未尽之间,用船往金地国得来财宝。」彼装船满载商品,呼妻子[P.16]近前,告云:「予归来前,布施不可中绝。」彼由从者及奴隷围绕,取伞著履,正午向港口街路出發。
此一刹那,于香醉山窟有一辟支佛内省,以天眼见有为持财宝来而赴海者,彼知:「此大人为得财宝而出發,海上难免为风险所迫。」彼熟思后,知时间紧迫,彼思:「是人见予,必施舍日伞及履物,依其履物布施之果报,遭遇海难时,将得救护。予应援助于彼。」于是彼通过虚空飞来至桑伽婆罗门近前降落,彼于烈风暑热之中,于整片如燃煤炭烧砂之上步行来至彼之面前。
彼婆罗门见辟支佛时自思:「福田为予而来,今日于此所,予须播种布施行之种子。」彼心欢喜,急近辟支佛前敬礼后云:「尊师!尊身为授予援助,请少移至路侧至此树根元处。」辟支佛来至树根元处时,婆罗门于树之根元敷砂,扩展上衣使辟支佛坐后,以滤过高薰之水为之洗足,涂以香油,脱自己之履物,拂去尘土,涂以香油,使彼著履,而后云:「请著此履物,头上张日伞而去。」与彼日伞及履。彼辟支佛为授与婆罗门援助,取此等物,为使婆罗门信念倍增,于彼向辟支佛凝视之间,辟支佛飞跃往香醉山窟而去。
菩萨见此,起非常欢喜之心,乘船出港而行。而彼到大海之第七日,船出漏洞,汲水不出,诸人受死之恐怖威胁,向自己尊崇之诸神,發出大声求救。菩萨选一使[P.17]者,全身涂油,食熟酥与粉末状之砂糖,使者亦一同食毕后,同登樯桅杆顶,指示方向云:「此方向为我等之城市。」不顾鱼龟之危难,二人一同潜入海中一勒沙婆之距离,其他多人均死于海难,然菩萨与使者俱能泳水渡海。然泳渡七日之间,只以盐水嗽口,完全断食。
彼时护国四天王向玛妮美伽拉女神云:「若归依三宝,或守具足戒律,或尊敬父母之人等,身遭海难受苦,汝应守护彼等。」吩咐女神,加以守护。女神于自己之权势范围,七日间怠于守护。至第七日眺望海中,见戒行具足之桑伽婆罗门,女神自思:「此人落海已七日,若彼死去,予将大受责难。」女神非常战怖,于是以一黄金器皿内盛充满种种美味天之食物,以如风之速力,亲赴其所,立于虚空彼之面前云:「婆罗门!汝七日间未食,请食此天之食物。」婆罗门见女神答曰:「尊神!持来之食物请持去,予为断食者。」
尔时,彼之使者,由后游来,彼不见女神,只闻其声,彼思:「此婆罗门实为情深之人,七日间不为食事,有病死之恐怖,正在悲泣,予对彼加以慰勉。」于是唱第一之偈:
一
彼〔婆罗门〕闻使者言,自思:「使者不得见女神。」彼云:「予非畏死,然有与予对话之人。」于是唱第二之偈:
二
尔时,彼使者对婆罗门唱第三之偈:
三
[P.19]菩萨〔婆罗门〕云:「汝善云。」于是问女神唱第四之偈:
四
女神于其处唱次之二偈:
五
六
菩萨闻此语后,自思:「此女神在海上对予云:『与如是如是之物。』女神果然为依予之净业而欲与之耶?抑或女神依其自身之力而与之耶?予即向彼女讯问。」于是为质问唱第七之偈:
七
[P.20]女神闻此自思:「思此婆罗门,彼思予不知彼所为之净业而向予质问,为此予今向彼说明。」为语其事唱第八之偈:
八
菩萨闻彼事,自思:「何以予于此无依之大海,予之喜舍履物之布施,成为予一切之与乐因缘?呜呼!予向辟支佛之布施,实为一恰当之喜舍。」彼心满足唱第九之偈:
九
[P.21]女神闻彼之言,心甚满意,为造七宝所成之船,长八勒沙婆,宽四勒沙婆,深二十雅提(杖);船由青玉所成,樯有三根;有黄金所成之纲具与银所成之帆及黄金所成之橹舵。女神使船中满载七宝,抱婆罗门乘其装备之船,然彼女神对使者并不留意;婆罗门以自己所行之净业,与使者以利得,于是彼甚欢悦。尔时,女神亦抱彼乘船,然后女神引导其船到达摩里尼城,将财宝安置于婆罗门家中后,回归自己之住所。
于是佛现等觉者唱最后之偈:
一〇
因此,婆罗门一生涯中充满无限之财宝住于家中,而行布施,守持戒律,临终与从者俱达天都。
[P.22]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竟,优婆塞安住于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女神是莲华色尼,从者是阿难,桑伽婆罗门即是我。」
四四三 小菩提童子本生谭
〔菩萨=游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易怒者所作之谈话。即彼比丘于此引导解脱之教而出家,但不能制御怒气。彼易怒而不沉著,他人稍有关乎自己所言之事,彼即忿怒、责难、攻击、反抗。佛闻其易怒之癖性,呼彼近前,问曰:「尔易怒果真实耶?」彼答:「世尊!是为事实。」佛言:「比丘!汝应抑制忿怒,如斯恶行者,实为此世彼世皆无可意,汝于无忿怒正觉者之教出家已,何故發怒耶?昔之学者从外道出家,尚不表现忿怒。」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在迦尸国某街住有一富裕之大资产家,乃大富豪而无子之婆罗门。彼之梵妻祈愿授得一子,尔时,菩萨由梵天世界下降,出生于梵妻之母胎,而于命名式之当日,命名为菩提童子。彼达成年时,住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艺终了归来后,父母违背彼之希望,为其娶同族良家之女,彼女亦由梵天世界降来,美丽非常如天仙美女。彼等于互相相反之希望下结婚,然彼等两人未曾有不净之行,彼等亦不为情欲而互相凝视,即于梦中亦决不为交接之事,彼等之戒行如此清净。
[P.23]其后父母死时,菩萨于彼等葬仪终了,呼其妻云:「吾妻!汝可取此八亿财产,为幸福之生活。」妻反问云:「然则贵君之身?」「财宝于予,实无必要。予入雪山地方出家,以其处为自己之安稳场所。」「然贵君之出家生活,只有男人等辈,为适当耶?」「不然,汝妇人亦可适当。」「如是,予亦不愿以身受取此『吐痰之团子』,财宝于予,亦无必要。予亦欲出家。」「如此甚善。」两人同为大布施之行后,由城市出發,于喜乐之地所造隐居之家而出家,取残余之果蓏以为生活,而居于其所,生活十年,然彼等犹未达到禅定。彼等于其处为出家幸福之生活,经过十年后,为获得盐与酸味之物,游行于田舍,渐次到达波罗奈城,住于王之庭园中。
其后某日,王见园丁持叶包之施物而来,王云:「我欲于庭园游戏,汝将庭园清扫。」于是园丁准备清扫庭园,王与多数家臣一同进入,此一刹那發现彼等二人坐于园之一隅,为出家之幸福状;王眺望非常爱娇美丽之游行尼,王之胸中骚起烦恼,王思:「先问此游行尼与此者二人有何关系。」于是接近菩萨问曰:「出家者!此游行尼与汝有如何关系?」菩萨答曰:「大王!并无何等关系,然在俗之时,彼曾为我妻。」
王闻其事自思:「此女与彼无何等关系,然只在俗时为彼之妻,如此,若予以权势携此女而去,彼将如何?予速携此女入宫。」于是近彼唱第一之偈:
[P.24]一
尔时,菩萨闻此语唱第二之偈:
二
菩萨为如此之狮子吼,然王虽闻此语,因盲目之愚昧,不能镇静自己之执著心,彼命某一大臣:「将此游行尼带往王宫。」彼答:「谨遵王命。」彼女悲叹云:「非法不正,世之常情。」于是被大臣带去。菩萨闻悲泣之声,一度见女,即不再见。大臣遂将彼女悲泣带入王宫。
波罗奈王亦不能长久滞留庭园,急赴宫殿,召见游行尼,对彼女以非常尊敬之待遇。彼女述说世俗之名誉无益与出家之利益,王无论以如何之方法,亦不得彼女之意,王将彼女送入一屋自思:「此游行尼如此不欲名誉,而彼道士携此美妇人前来,竟不怒仅一眼回顾相见。出家人等实有甚多魔术,无论施何策略,对予均将无[P.25]益。如是予将往见彼坐为何事?」于是王不停留,即往庭园而去。
菩萨于彼处坐而缝衣,王与仅有少数从者相伴,静无足音,近于其前。菩萨不视王而仍缝衣,王思:「此道士怒而不与予谈话。」继而自语曰:「此邪恶之道士,最初予不知生怒,若知其生怒,予将抑制此事。」王继自思:「今彼顽固發怒,不与予谈话。」于是王唱第三之偈:
三
菩萨闻此语毕,自思:「此王以予忿怒,不与彼谈话,予将对彼说明,忿怒之力,对予不能支配之事实。」于是为说第四之偈:
四
王闻此语后,自思:「此菩萨究竟述其有关忿怒之事耶?抑或有关其他学艺之事耶?予应即刻向彼讯问。」于是唱第五之偈:
五
[P.26]菩萨闻此已云:「大王!忿怒与种种之危险招大破灭,因此,若一度于予生起,予将已生之忿怒现慈悲心加以镇定。」于是菩萨说明于忿怒之危险而唱次之诸偈: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P.27]王闻菩萨之法语,甚为满足,命一大臣携游行尼来后云:「尊师!无忿怒之道士!汝等二人以出家为幸福,住此庭园,共度时光,予随法为汝等作庇护与防御。」王向彼等乞恕敬礼而去,彼等二人亦共同止住于其处。其后游行尼死,菩萨于彼女死后,赴雪山体得神通力与解脱,然后修习梵住,达梵天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竟,忿怒比丘安住于不还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游行尼是罗睺罗之母,游行者即是我。」
四四四 康哈提帕耶那道士本生谭
〔菩萨=道士〕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不平比丘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姑尸王本生谭〔第五三一〕中将再出现。佛就其比丘问曰:「汝为不平比丘真实耶?」答[P.28]曰:「是为真实。」佛言:「比丘!于佛未出现此世以前之学人等,从外道出家五十有余年,不乐修梵行,对罪业惭愧与畏惧,恐有损伤,自己之不平不向任何人言语。尔何故于此导人解脱之教出家,安住于如我可为尊敬之佛面前,而于四众之中云说不平耶?何为对自己之罪业不守惭愧与畏怖耶?」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拔沙国之憍赏弥都城有名憍赏弥迦王治国时,彼之当时某街有八亿财产互为亲友之二人婆罗门,认知爱欲之弊害,行大布施,二人同舍爱欲,于大众悲泣之间离去,于雪山地方筑隐舍而出家。以拾落穗及林间树根与果蓏维系生命,止住五十年间,终未能达得禅定。
彼等经过五十年间后,为求盐与酸味,向地方出發游行,达迦尸国。彼处某街有提帕耶那道士之在俗友人名曼达宇耶者居住,彼等二人赴彼之前,彼见彼等时甚为满足,为造草庵,施于四依。彼等于其处住三四年后,乞假游行出發至波罗奈,居住于阿提目多迦树茂密之墓地。提帕耶那随意居留其处,再往彼之友人之前,彼处为曼达宇耶道士所居。
某日,一盗贼于街内施行偷盗,取多数财宝逃出时,为家主警觉,知为盗贼,与警官等追逐,而盗贼通过下水沟,快速进入墓地,于道士草葺庵门之侧,放弃诸多之物品而逃走。
[P.29]财宝之持主等發现诸多之物品云:「此恶行者夜为偷盗,昼为道士之姿而游行。」于是恐吓,拷问后,将彼逮捕,带至王所。王未加讯问,命令带去以木橛刺杀。彼等将彼带至墓地,以硬木之树橛突刺,但木橛不能穿通道士身体;于是持来𫟃婆树木橛,仍不能穿通;于是又用铁橛,亦不能穿通。道士自思:「予前生为何业耶?」彼加以观察,浮出忆念前生之智慧,依此观察前生之业。然彼前生之业,究竟为何?乃为以黑檀之木签刺蝇。彼实际乃前生为木工之子,父往伐树场所,彼捕一蝇以黑檀破片作为签状刺杀此时到来时,彼觉察出为此恶业。彼知:「因此恶业,殆不能免。」彼向王之家臣等云:「若欲刺杀我时,可持黑檀之木橛来。」彼等依言以黑檀木橛刺通后,遗留看守之人而去。
守卫诸人隐慝,监视近彼之来者。尔时提帕耶那云:「予自会友以来,已久未见。」彼来至曼达宇耶之前时,于途中闻彼被木橛刺杀消息,于是彼往其场所立于一隅问曰:「爱友!汝究竟何为?」彼云:「予无何为。」又问:「汝能否抑制自己之恶意?」曼达宇耶答:「爱友!予对捕予者及王均不持恶意。」「如是言之,如斯具德者之影,依予观之为可悦意。」于是提帕耶那近木橛而坐。时曼达宇耶身体所流之血滴落于彼之身体上,滴落于黄金色身体上,乾后成为黑色,自此以来,彼命名为黑提帕耶那。彼终夜坐于其处。
[P.30]翌日,守卫者往王城向王报告發生之事,王思:「予为不注意之事耶?」急往其处向提帕耶那问曰:「出家者!汝何故坐于木橛之侧?」提帕耶那云:「大王!予为护此道士而坐。然王是否知悉此人之行状及其所为之事?」王告以就其所行未加讯问,提帕耶那对王云:「大王!为王为必须深思注意以处事,享乐爱欲之愚痴在家者非善云云。」彼为王说示教法。
王认知曼达宇耶无罪之事,命为之拔橛,但虽然拔橛而不能拔出。曼达宇耶云:「大王!予曾因行业之罪,蒙如此之不名誉,由予之体不能拔橛,若思与予寿命,可持锯来,将此橛由近皮肤处锯下。」王如其言,但体内之橛则残留不出。当时恰为彼以细签突刺蝇之肛门,签残留蝇之体内,为此蝇未死亡,待其寿命尽时而死。今彼身亦如是不死。
王向道士等敬礼乞恕,使两人共住于庭园而交谈。自此以来曼达宇耶,以木钉曼达宇耶为名,彼即住于王之近所;然提帕耶那于曼达宇耶之伤愈后,回返自己在俗之友曼达宇耶之前。彼进入草庵时,向彼友曼达宇耶报告彼所见者,彼闻之心欢,持有多量之香鬘油糖赴彼之草庵与提帕耶那寒暄毕,洗足然后涂以香油,而饮水后,坐而闻木钉曼达宇耶所發生事。
尔时彼之子祭施童子于〔僧庵〕廊下之端为球之游戏,其处有一蚁巢为蛇所居。童子于地面投球,滚入蚁巢之穴,落于蛇之头上。童子不知,以手入穴,蛇怒啮彼[P.31]之手,彼因毒之力,身体僵直,倒于其处。彼之父母判为蛇咬,急抱童子来道士前,放置于足下云:「尊师!出家者知药与护符,请使予等之子恢复健康。」道士答曰:「予不知药,无法治疗。」彼等云:「尊师!贵君为出家人,请舍慈悲,诵念真言。」道士云:「善哉!予为诵真言。」于是手托载祭施童子之头,唱第一之偈:
一
彼唱真言,立即由祭施胸部,毒液流出,沈于地面。童子开眼视其父母云:「母亲!」然后转向而卧。尔时黑提帕耶那向其父云:「予已尽力之限度,汝亦应示自己之力。」父云:「予亦唱真言。」于是以手托载其子之胸,唱第二之偈:
[P.32]二
父为唱如斯真言,祭施由腰部毒液流出,沉于地面。童子起立后复坐,然不能复立。尔时彼之父向其母曰:「予已尽自己之力,汝今唱真言使我等之子起立行走。」彼女答曰:「予亦有真言(真实),然在汝身之前,则不能唱。」彼夫云:「汝如实使予子恢复健康。」彼女云:「善哉。」同意为唱真言(真实),唱第三之偈:
三
[P.33]彼女唱真言,所有之毒立即流出,沉于地面,祭施离脱蛇毒,起床开始游玩。此子起立之时,曼达宇耶问提帕耶那之意向唱第四之偈:
四
提帕耶那向彼说明理由唱第五之偈:
五
[P.34]如斯彼告自己意向后,再问曼达宇耶唱第六之偈:
六
于是曼达宇耶说明自己之意向唱第七之偈:
七
然彼如斯云后,曼达宇耶问自己之妻唱第八之偈:
[P.35]八
彼女为答彼唱第九之偈:
九
[P.36]然如斯云后,彼女自思:「予于夫前语未曾说述之秘密终了,彼对予将發怒。予于予等家庭之友道士面前,乞彼宽恕。」彼女为得宽恕唱第十之偈颂:
一〇
曼达宇耶向彼女云:「吾妻!汝起立,予恕汝。然此后勿起悭邪之心,予非不爱汝。」菩萨亦向曼达宇耶云:「吾友!汝集难得之财宝,更又不信善业与果报,行不当之布施,此后应信行布施。」彼云:「予遵君命。」彼同意后,向菩萨云:「尊师!君身受我供物之际,行不当而又不快乐梵行,自此以后,应业如有大果,持镇静清净之心,依禅定充满欢喜以修梵行。」于是彼等向菩萨敬礼而去。自此以来,妻爱其夫,而清净心之曼达宇耶信因果而行布施。菩萨拭去不快,依禅定现神通力得赴梵天境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竟,不平者达预流果——于是[P.37]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曼达宇耶是阿难,妻是毘舍佉,子是罗睺罗,木钉曼达宇耶是舍利弗,黑提帕耶那即是我。」
四四五 尼拘律童子本生谭
〔菩萨=童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即某日之事,比丘等对彼云:「法友提婆达多!佛为汝之庇护者,汝于佛之荫得以出家,受具足戒,了解三藏之佛语,得达禅定,汝之名闻利养尚又辜负十力〔佛〕。」彼弃一草叶答曰:「予所为之德,并未多依沙门瞿昙而受。」彼等于法堂就此事开始谈论。佛适出于其所,问曰:「汝等比丘!今为何语集于此处?」彼等答曰:「如是云云。」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忘恩,对友邪恶,非自今始,前生亦即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王舍城摩揭陀大王治国。当时王舍城之一豪商,为自己之子娶来田舍豪商之女为妻,彼女无子,于是其后对彼女不与尊敬。「我等之子家中住一石女,家门如何繁荣?」豪商故使彼得闻,向诸人闲话。彼女闻后自思:「予将偽装妊娠之状,瞒过此等诸人。」于是向忠实自己之乳母问妊娠之心得,「予之爱母!妊娠究应如何为之?」彼女闻乳母教示,隐瞒月经之时,显示嗜好酸物,更于手足肿涨时期,将手足之手打肿;以布带使每日腹部增大,乳头变黑。凡此种种,彼女于造作之时,除乳母外,不于任何人前为之。其夫亦向彼女与胎儿之注意。
[P.38]如此情况经过九个月,彼女思住父家生产,向翁姑乞假,乘车伴多数从者,由王舍城出發,走向归家之途。然在彼等之前方,时有商队行路,商队过一夜后,晨起出發时,彼女于朝饭之顷到达商队离去之场所。
某日之事,其商队中有可怜一人独行之女人,于夜间在某尼拘律之根元处生子;当日晨起出發时,彼女自思:「予如不与商队一同则不能成行,如有寿命,可复得子。」于是将胎盘及胎内不净物掩埋,舍儿于其处而去。幼儿为树神守护,彼为谁人?彼非凡人,实为菩萨当时如此再生。
彼女洽于次日朝饭之顷,到达其处。彼女自思:「予须排泄方便。」于是与乳母赴尼拘律树之根元。彼女(豪商之妻)于彼处發现一金色之幼儿,彼女喜曰:「爱母!予等终于达成任务。」彼女解开缠附之布,于膝部涂以胎血及胎内不净之物,告诸人以自己生产之事。如是不久,从者为彼女四周张开天幕,充满喜气向王舍城送出信息。而彼女之翁姑以为:「儿媳生子,如何再赴母家,今应速返。」于是遣使告知。彼女折返归路,入王舍城。其家人等往迎彼女,为幼儿命名,因当于尼拘律树根元所生,命名为尼拘律童子。
洽于其日豪商之妹亦于归母家途中,在某树之枝下生子,于是其子命名为树枝童子。是日复有住于豪商之侧有一裁缝之妻于布带之内产子,其子命名为普提迦(贫乏人)。豪商以彼等二人之幼儿与尼拘律童子之诞生日相同,亦接领与尼拘律童子一同养育。
[P.39]三人一同成长,达成年后,彼等往得叉尸罗,勤勉学艺,豪商之子等二人向师尊支付束修二千金币,而尼拘律童子使普提迦童子于自己之侧学习。学艺完全终了,彼等向师尊乞假云:「我等将学习田舍之习惯。」于是一同出發,经过时日之内,到著波罗奈,宿泊于某一轩之寺中。
尔时波罗奈之王亡七日,诸人云:「明日我等将准备祭车。」于是告示之大鼓,徧打于市内。彼等三人横卧于树之根元而眠,普提迦童子于天明即起,接近尼拘律童子而坐。而栖于大树上之雄鸟中,居于上方之雄鸟,落粪于下方雄鸟之体上,下之雄鸟向上之雄鸟云:「谁落此粪?」「亲爱之友!予不知而落粪,请恕我。」「汝以我身体为汝之便所,我之品位,汝尚不知。」尔时,上之雄鸟向彼云:「予实不知触汝之怒,汝究有何品位?」彼曰:「杀予而食肉者,晨起可获得千金,若然,何故予不得夸耀耶?」尔时,他鸟向彼云:「汝有是位之事,即行夸耀,然若杀予食脂肉者晨起成为王者,食中肉者为将军,食附骨肉者为出纳官。」
普提迦童子闻其语后自思:「于我等〔获得〕千金又有何益?取王国者,方可满足。」于是彼徐徐登树,捕获上方睡眠之雄鸟杀之,以炭火烧之,脂肉与尼拘律童子,中肉以树枝童子,附骨之肉则自己食之。食事终了时,彼云:「亲爱吾友尼拘律童子!汝身今日将为王者;亲爱吾友树枝童子!汝身将为将军;然予将为出纳官。」问曰:[P.40]「尔何故知之?」于是告以先前听闻之语。彼等于朝饭时进入波罗奈,于某婆罗门家食熟酥混砂糖之米粥,然后出市外进入公园。尼拘律童子横卧于石板之上,其他二人则横卧于其外侧。
此时人人乘载王者五象征于祭车之内出發,有关此一详细谭见摩诃伽那迦本生谭〔第五三九〕之说明。祭车往公园转方向后,停留作登山之准备,司祭官自思:「公园必有有德者居住。」彼进入公园,發现童子,将衣服自足退下,见其足底,认有王者之相,车轮之印,于是云:「童子适宜为全阎浮提之王,今将波罗奈国与彼治理亦无妨碍。」于是击打铜锣及其他鸣物。
尼拘律童子醒来,将布片由头面扯下,彼观见大众后,复转向而寝。经少时之后,于石板上结跏趺坐。尔时司祭官跪向彼曰:「天!王国临于御身。」而彼答:「善哉!」尔时司祭官使彼于其处财宝积聚之上,立彼而灌顶。
彼即王位后,与树枝童子以将军之位置,得大尊敬而入街。普提迦童子常时与彼等一同出行,自此以来,菩萨(尼拘律童子)于波罗奈如法治理王国。某日,彼思念父母,向树枝童子云:「亲爱之吾友!予无父母不能生活,汝与多数从者前往,陪伴父母来我等之前。」树枝童子加以拒绝云:「此非予之工作。」于是彼命普提迦童子前往,童子云:「谨遵王命。」往彼父母之所向尼拘律父母曰:「贵身之子继承王位,请即前往。」然彼两亲云:「予等为富豪,已为充分,不思前往彼所。」加以拒绝;树枝童子之父母亦云彼等不欲前往,彼向自己之父母亦云,然彼等曰:「予等为裁缝工作之生活,此亦充分。」亦与拒绝。
彼不得两亲之同意,归来波罗奈,彼思:「予于将军之家愈休旅途之疲劳后,再[P.41]往会尼拘律童子。」于是彼行至将军住居之门前,向守卫者云:「将军之友普提迦童子求见,请转告将军。」门班依言通知。
然树枝童子自思:「彼不与我王国而与彼友尼拘律童子。」彼起恨意,而今闻普提迦童子前来,心中大怒云:「彼之友为谁,彼乃乱心奴隷之子,为予掴之。」于是门班扑打彼之手足膝臂,捉捕颈而将彼掷出。
于是彼思:「树枝童子因予而得将军之地位,彼不感谢,而反戈相向,将予痛打掷出。然尼拘律童子为贤明者,为一感谢甚深之善人,予往其人之前。」彼往王之门前,使门班通知:「贵君之友普提迦童子求见。」王呼延见,见彼之来,出座相迎,表示欢迎,然后使之整理须发,著种种装饰物品,款待种种优美美味食物,然后与彼共坐快谈,而问及父母之近况,闻悉不来此方。
树枝童子更又自思:「此普提迦必在王之面前,诽谤于予,然予往其处,使彼不能有何所言。」于是前往王所。普提迦童子于彼之前向王云:「大王!予因旅途劳顿,予思:『往树枝童子之家休息后,再来此处。』因此予往其处,然树枝童子云:『予不识彼。』并痛击于我,引颈掷出,此事王能置信耶?」于是唱次之三偈:
一
二
三
[P.42]尼拘律童子闻此,唱次之四偈:
四
五
六
七
尼拘律童子如是总唱此等时,树枝童子犹立于其处。王向彼曰:「树枝童子!尔不识此普提迦耶?」彼默然无语,王向彼课以王罚,唱第八之偈颂:
八
普提迦童子闻此后自思:「予不欲此愚痴者为予舍命。」于是唱第九之偈:
[P.43]九
王闻彼之言,赦免树枝童子而欲以将军之职与普提迦童子,然彼不希望,于是与彼适于计㓰协定之出纳官之职。以前无此特殊职务之官职,此为此后之新设。其后,普提迦出纳官受子女之祝福而对子女教诫唱最后之偈:
一〇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云:「汝等比丘!提婆达多前生即如此之忘恩。」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树枝童子是提婆达多,普提迦是阿难,尼拘律童子即是我。」
四四六 球茎本生谭
〔菩萨=智贤童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扶养父亲之一优婆塞所作之谈话。彼对贫乏之家庭与以再生。彼母亡故后,彼晨间早起,用杨枝刷牙净面洗手后,即耕作佣工,得金储蓄,准备粥饭,扶养父亲。父向彼云:「爱子!尔单独为内外工作,为[P.44]汝娶一良家之女,如是彼女为汝作家庭工作。」其子答曰:「吾父!女入家庭于父于予决不快乐,父勿为是想,予尽一生扶养尊身,尊身死后,再作考虑。」
彼父不顾子之不喜欢,终于携来一女为子之妻。彼女善于言辞,行为下贱,其夫以其对父能言善语,心中欢喜,而彼所得欢喜之物,皆与彼女,然彼女即交与翁。其后彼女自思:「予夫所得总不与父,仅只与予,彼确已对父失爱。予以方便,违逆我夫,将老人由家赶出。」自此以来,彼女以过热或过冷之水,过于咸辣或全无盐气之食物,乃至非常浓或非常稀薄之粥与翁,如是渐次为敢行虐待之原因。而当彼怒时,彼女亦使用粗暴之言辞,互相喧闹:「何人能与此老人交谈?」彼女到处吐痰,使夫恼怒,而云:「汝观父之所行,『彼亦不可,此亦不可。』」彼女所云,使彼發怒。彼女又谓:「此家汝父所居,否则则予所居。」尔时,彼对彼女云:「予妻!汝尚年少,何处汝皆能生活,然予父年老,若汝不支持予父,汝可由此家出往他处。」彼女惊惧云:「今后决不如此。」于是向翁之足前平伏谢罪,而如日常行法,看顾于翁。
先日以来,彼恼于彼女之所行,彼优婆塞未来佛前听闻说法,直至彼女恢复本来性情,彼来至佛所。尔时佛问曰:「优婆塞!汝何故七八日间未来听闻说法耶?」彼说明其理由,佛言:「汝不从女之言,逐出汝父。然前生汝受其言,伴父至墓场,欲埋之而死时,予年七岁顷,向汝语父母之美德,制止汝杀亲之所行。当时汝闻我之法语,终生看顾汝父,得赴天界。依我与汝此一教诫,汝于后生亦不舍离,依此理由,汝不受彼女之言,逐父他去。」佛依彼之乞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迦尸国某村之一家庭,有一名瓦西塔伽[P.45]之青年独子,彼看顾其父母,其后,母亲亡故,扶养父亲。此谭完全如现在之事实〔序分之语〕,然其相异之处,则如下所述。彼女云:「请观汝父之所行,『此亦不可,彼亦不可。』」彼闻之而怒。复云:「汝父性情粗暴,常事喧哗,老衰为魔所恼,不久将死,予与此等之人不能住于一家。然此人自身,二三日中死逝,汝伴彼前往墓场,于其所掘穴埋彼,然后以锄打碎其头绝命,上覆以土再归。」
彼女再三云时,彼云:「杀人乃重大之事,予如何能杀其人?」「予向汝说明方法。」「如是请讲。」彼女云:「汝于天明之时,往汝父之寝处,大声呼唤,使众闻之:『父亲!汝于某村索债之债务者,予往而不归还,若汝亡故,彼不归还〔债务〕矣,因此,汝与予明日乘车,晨起出發。』汝如此宣告,于其时刻起床,准备车辆,使其乘向其处,伴往墓场,埋于穴中之后,大声呼唤强盗夺财,于杀彼终了塞穴之后,洗头归来。」瓦西塔伽云:「诚为善法。」彼同意彼女之言,准备车辆出發。
然彼有一七岁贤而聪明之子,此子闻母之言语自思:「予母邪见,杀家之祖父,为杀亲之事,予不赞成。」彼静往祖父之侧就寝。瓦西塔伽为妻所告时准备车辆:「父[P.46]亲!请乘车,予等前往清算债务。」彼使父乘车,然童子最先坐于车内,瓦西塔伽不能制止,于是一同往墓场而行。彼父与彼子乘车于其处等待,彼则独自下车,持锄与笼至某一秘密处所,开始掘四角之穴。童子下车,前往其侧,如作不知之状,唱第一之偈:
一
彼父于其时唱第二之偈:
二
童子闻此唱次半偈:
三(A)
然后如斯语后,由父手取锄,于近处开掘一他穴。
[P.47]尔时父往彼处问曰:「爱儿!何故汝欲掘穴?」彼向父说明,唱第三之偈:
三(B)
于是其父唱第四之偈:
四
智贤童子对斯语作答辩一偈与感兴二偈,唱次之三偈:
五
六
七
父闻其子之法语已,唱第八偈:
八
童子闻此云:「父亲!女人者,犯罪不受非难,则再三为恶,然为使不复为如此之事,则必须屈服吾母。」于是唱第九偈:
九
瓦西塔伽闻其贤子之语,心甚满足,彼云:「爱儿!予等回返。」于是祖、父、子三人乘车而去。然此破廉耻之彼女自思:「此不吉者离我家去。」彼女心中欢跃,以有湿气之牛粪扫除其家后,煮米粥而往眺望彼等归来之路时,见彼等前来,而离去之不吉者又复携归。彼女怒鸣曰:「呜呼!汝不运之人,奈何又将此不吉者携归。」瓦西塔伽一言不發,由车上解轭,向彼女云:「汝破廉耻之辈,汝竟何言!」使彼女[P.49]吃强大打击,将彼女之足捕捉掷出,并云:「今后不得再入此家。」然后使父与子入浴后,自己亦入浴,三人食其米粥。然此恶性之彼女,数日间于他家逗留。
尔时子向父云:「予母尚未充分会得明白,尊身为使予母生起烦恼,声言:『如是如是之村,有叔父之女,彼女将前来扶养予父与子及予,予将携彼女前来。』并持华环,香水备车出發,而于某地方徘徊,至黄昏再行归来。」彼依其子之言而行。
近所之女等语彼女曰:「贵女之夫,为携其他之妻前来,往如是如是之村出發。」彼女闻此,恐惧战栗而言曰:「予今零落,无复再归之机会。」而思:「惟有乞愿于己子。」于是急往其子之处,平伏彼足之前言曰:「除汝之外,予无避难之所,今后予对汝父与祖父,看顾如庄严之庙堂,因此,希能再入此家。」子云:「善哉!若母二度勿为此事,予可达成此一约束,母须正心著意。」彼于其父归来时唱第十之偈:
一〇
如此彼向彼父语后,出往伴母归来。彼女向夫与翁谢罪,而自此以后心被调御,具足正法,看顾夫、翁及子。两人均从子之教诫,为布施等之净业,得赴天界。
[P.50]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竟,扶养父者达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父、子及妻是如今之三者,智贤童子即是我。」
四四七 大护法本生谭
〔菩萨=护法童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向迦毘罗城作最初出發之旅行,在其父之尼拘律树园时,对王之不信心所作之谈话。实则于当时,净饭大王于自己之住所向二千比丘众围绕之世尊奉粥饭,而于食事途中交相欢谈,王语曰:「世尊!尊身于修业中,诸神来住虚空,而向予告曰:『汝子悉达多太子为苦行中不取食事而死去。』」其时,佛反问曰:「大王!卿信之耶?」王答曰:「世尊!予不与置信,神住虚空,虽如是告,『菩提树下我子不达成佛,不入般涅槃。』予如是反驳。」佛言:「大王!卿于前生为大护法时,有名之师尊虽然示语:『尔子已死,此为其骨。』然卿自思:『我等之家庭,无幼时死者之事。』不与置信。然卿今又何以能信乎?」彼应王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在迦尸国有名护法之村,其村因为护法家之住所,故得此名。其处有为遵守十善业道护法而知名之一婆罗门住居,在其家上下,由奴隷乃至小使,均行布施守戒,修布萨行。当时菩萨再生于彼之家庭,名护法童子,其后彼达成年,其父与彼一千两(金币),为修得学艺往得叉尸罗。彼往其所于有名师尊前修得学艺,成为五百青年婆罗门中之高足弟子。
[P.51]当时师尊之长男死去,师尊受青年婆罗门等围绕,与亲族一同泣往墓场,举行葬式。师尊、亲族人等及彼之弟子等于其处一同悲泣,惟独护法不悲不泣。其后,彼等五百之婆罗门由墓地返来,坐于师尊近前:「呜呼!如斯有德之青年婆罗门,犹于少时,即死別父母。」彼等相互为语时,护法答曰:「亲爱诸友!汝等云『年少之时』,何以彼尚年少而死,年少之时而死为不合理之事。」时彼等向彼云:「亲爱之吾友!汝对此等有情之死,何以无知?」彼云:「予实知之,然青年之时不死,年老之时方死。」「诸行无常,非变易者耶?」「无常乃为理,然诸有情,青年之时不死,年老之后方死。」彼等问曰:「亲爱之友护法!尔之家如何谁亦不死耶?而汝谓青年之时不死,年老之后方死,此究为汝家之习惯耶?」彼答:「唯然,此为我家之习惯。」
青年婆罗门等以此语告知师尊,于是彼呼护法近前,问曰:「可爱之护法!闻汝家青少时不死,是真实耶?」答曰:「是为真实,师尊!」师闻其言自思:「此汉所云非常不可思议,予往其父之前讯问,若真属实,则予将实践其法德。」
彼对其子应为之义务处理完毕后,经过七八日,呼护法近前云:「亲爱之弟子![P.52]予将旅行,汝可待予归来间,教授此等青年婆罗门学艺。」彼言毕执一只小羊之骨,洒以清净香水,纳入袋中,带领一暂用之小童,由得叉尸罗出發,渐次抵达彼村。彼于此处问:「大护法家为何处耶?」向彼方而行,立于其处之门前。
婆罗门之诸使役中,第一班见师尊者,由师手取过日伞,脱靴,由小童之手接受其袋,小童向彼等曰:「请转告护法童子之父:『卿之子护法童子之师,前来拜望,立于门前。』」门班云:「谨遵台命。」于是向童子之父报告。彼父急往门前:「敬请入内。」引师至家中,坐于坐席之上,然后为之净足,一总应为之事。
师尊食后于对坐欢谈之时,师云:「婆罗门尊者!卿之子护法童子,聪明智慧,成就三吠陀及十八学艺,然于某不幸事件丧命,诸行无常,无可悲者。」婆罗门拍手大笑,师云:「卿何故笑?」彼答:「予子不死,此或为他之某人死去。」师云:「婆罗门尊者!汝子已死,可见骨为信。」于是将骨取出云:「此卿子之骨。」婆罗门云:「此为小羊或犬之骨,而予子不死。予家七代之间,无青年之时夭死之事,尊师乃为虚言。」于此大众皆拍手大笑。
师尊见此不可思议之事,心甚欢喜,师问:「婆罗门尊者!卿之家风,青年之人不死,不得毫无理由,依如何理由,青年之人不死耶?」师唱第一之偈:
一
[P.53]婆罗门闻此后,说明此家依如何之德,青年之人得以不死,唱如下诸偈: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最后彼以次之二偈语正法实修者之美德:
一〇
一一
[P.55]先生闻此云:「予此次之旅行为一竞技之旅行,有效果而非无效果。」而彼充满喜悦向护法童子之父谢罪云:「予为试卿持此小羊之骨而来,卿之子无病息灾,请与我卿之护法。」于是书记于叶之上。逗留其处数日之后,返往得叉尸罗。而彼为修得所有护法之学艺,付送多数之从者以为回报。
结分
佛向净饭大王说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竟,王达不还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父母是大王之家族,师尊是舍利弗,从者是佛陀之随身者,护法童子即是我。」
四四八 雄鸡本生谭
〔菩萨=雄鸡〕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企图杀生所作之谈话。比丘等于法堂云:「诸位法友!提婆达多以使用射手等为杀十力〔佛〕之方便。」就有关提婆达多不德[P.56]开始谈论。适佛出于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集于此处为如何之语?」答云:「为如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此者企图杀我,非自今始,前生即亦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憍赏弥国名憍赏弥迦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竹林精舍某牝鸡之母胎,而其后有几百只鸡为从者栖于森林之中。其近处住有一鹰,彼为方便,日日执一鸡而食以为生,彼除菩萨外,食尽所有残余之鸡,只余菩萨一只。然彼菩萨不放逸,于适当时刻求饵,进住于竹薮之中,使鹰不能捉彼。鹰思:「予以方便说服彼而捕捉之。」于是停留于近彼之枝上云:「我可爱之鸡王!汝何故对予怀有恐怖耶?予欲与汝亲密,此处彼处充满食饵,双方俱于其处觅饵,相互友善生活。」尔时,菩萨对彼云:「君对予而言,不能与汝亲密,汝去。」「君以予曾为恶事之行动,使汝不能信用,今后予将不为如此之事。」「对予而言,予无交如此友之必要,汝去。」如此三度拒绝。「与具有如此性质者,不能亲密。」彼菩萨之音声响彻于密林,于诸神赞同时为法语,唱此等之偈:
一
二
三
[P.57]四
五
六
七
[P.58]次现等觉者四偈,乃由法王所唱:
八
九
一〇
一一
然彼唱此偈终了后,呼唤鹰曰:「尔若居此场所,予知汝所为之事。」对鹰加以威吓,鹰由此处飞向他处而去。
[P.59]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前生如是企图杀我。」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鹰是提婆达多,雄鸡即是我。」
四四九 辉煌耳环本生谭
〔菩萨=天神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丧子长者所作之谈话。某时于舍卫城一事佛长者丧失其爱子,因过于悲伤,忘却入浴与食事,不顾自己之工作,事佛亦呈怠惰,唯只悲泣云:「予可爱之子舍予而死,先予而行。」
晨起,佛眺望世界时,观知彼男可入预流之初地。翌日,佛由比丘等围绕往舍卫城乞食,食事终了,使比丘等还,佛由长老阿难相从,移步至彼男之家。诸人告长者佛来之事,家中人等设座请佛,呼长者来近佛。长者会见佛毕,著座于一面,佛以温暖同情之言辞与语,佛问曰:「优婆塞!汝失一子而悲痛耶?」彼应佛之问,答云:「唯然。」佛续言曰:「优婆塞!古之贤者失子,沉于悲伤,闻贤人之语:『去者不能再得。』知此真理,遂无少悲。」佛应长者之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一有力之婆罗门子,年仅十五六岁为痰病缠绵而死,生天上界。其父婆罗门因失子往墓地,绕于一堆灰之周围悲痛,完全停止工作,终日只沉于愁思。其天神之子见此情状自思:「思惟如何之方法,取去[P.60]其愁苦。」于是前往墓地,值父前来悲痛之时,其子现身,著华丽之饰物,出现于一方,双手抱头,大声哭泣,婆罗门闻声,见为其子,对子心感爱情,行近其子而问曰:「爱子!汝于此墓地之中,何所悲耶?」于是唱最初之偈:
一
青年答以第二之偈:
二
婆罗门同情其子唱第三之偈:
三
对闻此青年述所述偈:
四(A)
[P.61]现等正觉者之佛,为述初句:
(B)彼处日月辉
其余之句为青年所述,婆罗门立即续云:
五
青年更说:
六
婆罗门闻此青年语,悟曰:
七
如是婆罗门闻青年之语,由悲中解脱,感谢青年唱次之诸偈:
八
[P.62]九
一〇
于是青年曰:「婆罗门!予即是汝悲念之子,予已生天界,今后决勿再事叹息,只应行布施,守戒律,勿怠于布萨。」如是述说自己之地位,还天国而去。于是婆罗门亦守其语,为行布施等德行,死后亦生于天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竟,长者得预流果——佛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说法之子天神即是我。」
四五〇 布施比丘本生谭
〔菩萨=帝释〕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行布施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某时,比丘闻佛之教,与其教共鸣,出家以来,多行布施,以行布施为乐。由食器所受之食物,如不分配与他人,则自己不食;所受饮物,如不分配与他人,则自己不入于口;彼如是喜行布施。尔时诸人集于法堂,语其德性。佛来其处问比丘等共为何语,比丘等语布施比丘之事。佛呼彼比丘:「汝行布施,乐为布施之语,为真实耶?」比丘告以实不相违,佛于此曰:「汝等比丘!此比丘前生为不信心者,因无信仰心故,甚至著于草端之油滴,亦不知布施。我制彼比丘自省,教以布施之果,使深染布施之心,虽他生受生,亦不拔去。」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为于富裕家之青年,管理家财,及[P.63]父殁继承财产。某日之事,彼见自己之财产自思:「此处有财产,然未考虑利用之法,因此,予将投出财产,自己为布施之事。」于是建施物堂,终生行大布施。「纵然命尽,亦行此布施,代代不断。」以此教训其子,彼于忉利天再生为帝释。
子亦如父行布施,而对其子遗相同之教训,命终再生成为月天子,其次其子成为日天子,其次之子成为天之御者,其子再生为乾闼婆之子五顶。然第六代之主人为不信心者,顽固而无情爱,吝啬而不布施,烧毁布施会堂,逐打乞食者而追散之,著于草尖一滴之油亦不与。
天主帝释观察前此之行为:「彼等果然继承布施之遗业与否?」观察所见——自己之子行布施,再生成为月天子;其子成为日天子;又其子成为天之御者;又其子再生为五顶;至第六代则此遗业中断。于是帝释自思:「制此恶法,必须使知布施之果。」如是彼集合月天子、日天子、天之御者及五顶谓曰:「我等之家系,第六代主人,烧毁布施会堂,追散乞食者,何物亦不布施,因此,我等对彼思与教化。」于是一同前往波罗奈城。
此时富裕主人之统治事务终了,移足出至第七门仓库眺望街中。帝释向四人云:「君等可随我之后。」言毕接近富裕主人之前而立曰:「若长者能与我以食物!」「婆罗[P.64]门!今此处未有食事,请往他处。」「大长者!婆罗门乞食之时,无拒绝者。」「婆罗门!予家既未调理食事,亦未有食事之材料,请往他处。」「大长者!我为汝唱诗一首,汝请闻之。」「我等无闻汝诗之必要,汝请他往,勿立于此处。」
帝释若不闻其语之状,唱次之二偈:
一
二
主人闻此云:「如是请入家中少坐,予行少量供养。」帝释唱此等偈颂,入内而坐。
其次月天子进出乞食,「予无与汝之食物,汝请他往。」彼闻主人之言云:「大长者!汝屋内有一婆罗门,若有婆罗门之供养,予亦可入内。」主人云:「除婆罗门之供养外,决无其他,汝请他往。」彼若未闻,云:「大长者!先请闻偈。」于是唱次之二偈:
三
四
[P.65]长者闻此语云:「如是请入内,少为供养。」月天子入内坐于帝释近傍。
由此稍后,日天子来求食事,唱次之二偈:
五
六
长者只闻其言,而不向彼观望云:「如是请入坐婆罗门之侧,少受供养。」
继之则为天之御者前来乞食,彼云:「无有食事。」御者唱第七之偈:
七
[P.66]长者云:「如是请入就坐。」
其次不久五顶前来乞食,长者云:「此处无有,请至他处。」「前此予往任何处,均有婆罗门受供养之例,因此予思此家亦有婆罗门之供养。」于是说法唱第八之偈:
八
长者闻五顶之语自思:「予将闻此为何无价值。」于是唱第九之偈:
九
[P.67]五顶答此唱最后之偈:
一〇
长者闻五顶之教云:「如是请入家就坐,少行供养。」于是五顶往婆罗门之侧著座。
尔时长者呼其使者命之曰:「向此婆罗门等供养少许粃米。」女人取粃米谓曰:「可于何处煮食?」「予等不触粃米。」使者云:「主人!婆罗门不触粃米。」「如是施与白米。」使者持白米云:「请取白米。」「予等不取未煮者。」使者云:「主人!彼等不取未煮者。」「如是以锅备以牛之食物与之。」使者为婆罗门以锅准备牛之食物持来与之。
此五人婆罗门吞食,皆满口张颊,结于喉中,转眼吐出,翻倒如同死人。使者[P.68]见此,思为已死,惊向长者报告:「婆罗门等不能吞下牛食而死。」长者自思:「人等非难:『汝此暴汉,对善良之婆罗门与以牛食,使婆罗门不能吞下而死。』」于是命使者:「速行取去婆罗门等锅中之食物,而准备上等之甘食。」长者步出道路,呼集诸人等辩解曰:「予经常以予食之食物供养此等婆罗门,然婆罗门等欲深,大肆罗致食之,遂致结喉而死,诸位应知此非予之过失。」
此时于群集诸人之前,婆罗门起立,环视诸人云:「此富人谎言,彼云供养自己所食之食物,但首先与我等以牛之食物,而于予等如死人状倒卧期间,准备此等食物。」言毕由口中吐出所食之食物于地上使人得见。于是群众非难长者云:「汝盲目之愚人,破坏自己之家规,烧布施之会堂,掴乞食者之首予以追散,皆汝之所为。对此善良之婆罗门等与以牛之食物,汝往彼世之时,可将汝之家财结带于首上而去耶?」
此时帝释问群众曰:「君等知此家财为谁之物?」「予等不知。」「君等以前未闻昔日于此街上有波罗奈大豪商,建立布施堂,实行大布施之人耶?」「唯然,予等曾闻。」「彼长者即予是,因行布施,再生为帝释天神之王;予之子不破遗业,再生为月天子,其子为日天子,其子为天之御者,其子再生为乾闼婆之子五顶。于此诸人之内,居[P.69]于此处者为月天子,此为日天子,此为天之御者,此即恶人之父乾闼婆之子五顶。如此皆为布施福德多者,贤者应善为善事。」为释群众之疑,帝释升至空中,依大威力具多数之从者立放光辉,全市街如现光明照耀。帝释呼群众曰:「我等自天上舍光荣而降,来我家系最后所现之家系秽恶之富人长者处。此恶人灭我等家系之遗训,烧毁布施之会堂,捕捉乞食者之首而追出,舍弃我等之家训,否定布施之教,将来必堕地狱,因此以哀愍降来此处。」帝释示布施之德,为群众说法。
长者于是合掌立誓曰:「天神!予自今以后,不舍传来之家训,多行布施。自今日起,假令一滴之水,由清净牙齿之清凉剂开始,苟为自得食物不与他者,决不入口。」
帝释训彼应须自制,授与五戒,与四人天神之子共同归还自己之住所。长者亦于如是有命之期间多行布施,再生于忉利天上。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此一比丘前生为不信心,不行任何布施,而予训示比丘,使知布施之果。今虽转生,仍不舍其心。」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长者是今之布施比丘,月天子是舍利弗,日天子是目犍连,天之御者是迦叶,五顶是阿难,帝释即是我。」
[P.70]四五一 鸳鸯本生谭
〔菩萨=鸳鸯〕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贪食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此比丘对所与之衣食不能满足,彼云:「何处有施食者耶?」各处行走搜索,闻有美食之语,则大欢喜。尔时对此比丘持有好意之比丘等,怜悯此比丘而向佛申述。佛唤此比丘问其是否如人人所说之贪食,彼申说果如所言。佛言:「比丘!汝依我出离之教而出家,何故贪食耶?贪食乃为罪恶,尔于前生即因贪食,于波罗奈不满足象之死体等而入于大森林中。」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在波罗奈有一只贪食之乌,彼对象之死体等不满足,彼思:「森林为如何之物?」于是彼往森林,对木实亦不满足。彼往恒河之岸巡回行走之间,见一对鸳鸯之鸟,非常美丽,彼云:「此必在恒河岸边,多有肉食。予将问此鸟,往其搜索食物之场所,食同等之物,成为美丽之毛色。」于是接近鸳鸯而坐,唱询问之二偈:
一
二
鸳鸯驳斥其言唱第三之偈:
[P.71]三
乌于是唱二偈:
四
五
于是鸳鸯告以乌之羽色丑陋之原因,训乌说法,唱次之诸偈:
六
七
八
九
一〇
[P.72]鸳鸯为乌说法:「若汝为世间所爱,则须完全离去恶意。」乌云:「对予说汝等饮食之道,又有何益?」于是呀呀而鸣,飞往波罗奈秽物之地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竟,贪食之比丘得不还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乌是贪食之比丘,雌鸳鸯是罗睺罗之母,雄鸳鸯即是我。」
四五二 布利般哈本生谭
此见于隧道本生谭中(隧道本生谭=大坠道本生谭《五四六》)
四五三 大吉兆本生谭
〔菩萨=师尊〕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有关吉兆之经典所作之谈话。于王舍城为起某种事业,有多人集合之中,一人云:「今日为予当吉兆之日。」彼起立出發而去。其他一人闻之曰:「彼男云吉兆等语而去,究竟何为吉兆?」
又其他一男云:「吉兆为见吉祥之相,若人早起外出,见纯白之牡牛、见怀妊之女、或见赤色之鱼、满装之苏油、新搾之牛酪、或见未洗之衣类,或见粥食之事,此外別无吉兆。」其他一男云:「确系如此。」加以赞成。
[P.73]于是又他一男云:「彼非吉兆,吉兆为所闻之事,如闻某人云:『满足』,又如闻:『生长』、『正生长』,或闻:『食』、『啮』等语,除此之外,別无吉兆。」某人闻此语同意赞成曰:「如是如是。」
其次他之一男云:「彼非吉兆,吉兆乃感觉之事,即早起外出,对地有感、或感绿草、湿牛粪、清净上衣、赤色之鱼、金银,或感食物,除此之外,无有吉兆。」又某人闻此语加以赞成:「实为如是。」
如此,用眼见吉兆,用耳闻吉兆,除此以外用感觉所感吉兆,三种主张者互相不能说服对方,于是由地神至梵天界诸神,不能真实得知「此即为吉兆」。因此,帝释自思:「此吉兆之问题,于人天之内,除世尊之外,无能说此者。予往世尊之处询问。」帝释于夜分往佛之处,敬礼合掌發问:「多数之天及人……。」佛为此以十二偈说示三十八种吉兆,反复反复颂出吉兆经典,千俱胝之诸神得阿罗汉位,得预流等三位者不计其数,帝释闻此吉兆后,返还自身之住所。由佛闻吉兆之人天均喜悦云:「善哉所说!」
时在法堂称赞如来之德,诸人曰:「诸子!如来合入人天之心,说此他人完全难近之吉兆问题,使人疑惑澄清,有如升虚空之月。如来完全为大知者。」如来适近其处问曰:「汝等比丘!于此处为何语耶?」比丘申述:「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如是达正觉之我,说示有关吉兆之语,非自今始,我行菩萨之行时,亦为人天解疑,说吉兆之问题。」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P.74]主分
昔日,菩萨生于某街市有势力婆罗门之家,命名为拉其达童子。达青年时,在得叉尸罗修习学问,娶妻,其父母死而调查财宝时,决意为大布施,遂舍欲于雪山地方出家。如是依禅定得神通,食森林之草根、果实,在某地为住居,经时而弟子大增,有五百之追随者。某日之事,弟子等苦行者近菩萨前曰:「师尊!雨季之间,由雪山降下,为准备盐与酸物,思欲往地方行,如此,则予等身体强健,且能各处巡礼。」弟子等乞求许可。菩萨曰:「如是汝等前往甚善,只予一人留住此处。」弟子等闻师之语,为告別之言,下雪山行,到著波罗奈市,住居于王园之内,于其处受大欢迎与尊敬。
某日之事,波罗奈王城诸人集合之时,掀起有关吉兆问题之消息,此于序文中已有说明。惟于此时,为解诸人之疑问,未能發现有关吉兆问题之有力说明者,于是诸人往王园询问行者等吉兆之问题。行者等答王云:「大王!予等不能解说此问题,予等师尊拉其达仙人具有大智,今住于雪山,彼知对此吉兆问题之解说,使合于天界乃至与人界者共同之心。」王曰:「诸位尊者!雪山处于远方,尊师到底不能前来,虽云如此,我等亦难前往,将如之何?汝等前往询问汝等师尊,学得再归,语与我等。」行者应王之请云:「善哉!」同意其请,归至师尊之处申诉问语。师问王之安否及人民之状况时,行者等就眼所见有关吉兆等问题之始末,向师尊谈及自己[P.75]等为求此问题之解答,特別前来向师说明愿望:「师尊!请为我等解说吉兆之问题。」此时弟子之长老向师问以第一之偈:
一
如是弟子之长者问吉兆之问题时,大士菩萨为除人天之疑,为觉者之善导:「如是如是」说明吉兆。
二
[P.76]如是大士说第一吉祥毕,其次说第二之吉祥: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P.78]大士唱此等之偈。大士依此之偈,使彼教说达阿罗汉教之最高顶,以上八偈说示吉祥,依此等吉祥使彼等满足,说最后之偈:
一〇
行者等闻此等之吉兆,停留于七八日间,辞师下山出行。王迎行者等询问,行者等依师所教语王吉兆之问题后,遂还雪山。由此之后,吉兆之事,为世所明。有关吉兆有此规范,人人死后得生天道,菩萨亦于游化完毕与诸仙行者生于天界。
[P.79]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我非只今日,于前生即说吉兆之问题。」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诸仙人是佛弟子等,问吉兆问题之弟子是长老舍利弗,师尊即是我。」
四五四 迦达贤者本生谭
〔菩萨=贤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儿童之死所作之谈话,事情完全与辉煌耳环本生谭相同。佛向优婆塞發问:「优婆塞!汝愁烦耶?」答曰:「唯然。」佛对此云:「优婆塞!古之贤者闻贤人之语,对儿童之死而无悲。」佛应其求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玛伽堪萨王于郁多拉巴达地方之堪萨国阿西丹伽那城治国时,王有二位王子,堪萨与宇婆堪萨,及王女一人,德瓦格芭。王女出生之日,婆罗门预言者来预言曰:「此女之腹所宿之子,将灭堪萨国之堪萨王系。」王为爱情不忍扼杀王女,王思:「彼兄弟二王将可善为图谋。」王年老而薨。因王之死,堪萨继承王位,宇婆堪萨为副王。
二人思考:「若予等使吾妹亡故,则必受非难,如是使彼女独身,不与任何人结婚,使人看守。」于是建造一柱为中心之塔,使王女居住,而以王女之侍女难陀句芭及其夫安达卡温夫使者为看守之人。
时在宇达拉玛都拉地方,有摩诃萨拉王君临治国,彼有二位王子萨伽拉与宇婆萨伽拉,其父王死后,萨伽拉承受王位,宇婆萨伽拉为副王。宇婆萨伽拉与宇婆堪萨于同一师尊处共同修学。宇婆萨伽拉侵入兄王之妇人室内被捕,逃往堪萨国宇婆[P.80]堪萨之处,宇婆堪萨介绍彼与堪萨王,王对宇婆萨伽拉以优厚之待遇。
宇婆萨伽拉事王之时,见德瓦格芭所居一柱为中心之塔,彼问:「此为何人居住?」彼闻其理由,对德瓦格芭寄与同情。某日之事,德瓦格芭见与其兄宇婆堪萨一同仕王之王子,彼女问:「此为何人?」侍女难陀句芭答:「此摩诃萨伽拉国之王子。」于是彼女私恋王子。而宇婆萨伽拉对使者难陀句芭加以用心,彼云:「汝能否使予与王女会面?」彼女云:「王子!此事甚易。」于是彼女转告王女,王女本即倾心于王子,彼女闻使者之言云:「其善。」与以同意。难陀句芭向王子预为转达其意,夜导王子至王女之住居,王子遂得与王女共同居住。
如是二人时时相会之中,王女怀孕,其后王女有孕之事告知兄王。兄之二王子问难陀句芭,使乞求恕罪,言述事之始末,王兄弟闻此思考:「妹不能亡故,生女亦无亡故之必要,若生王子则必须不许存活。」于是将王女配与王子。
王女月满生一女子,兄等闻之,大为喜悦,命名为安佳纳德威。王与彼等名哥瓦达玛那之富村,于是宇婆萨伽拉与王女共住于哥瓦达玛那村。王女又再怀孕,而使者亦同日怀孕。二人月满,同日王女生一男子,使者生一女子,王女恐杀其子,[P.81]秘密将其子送往使者之所,而将使者之女取为己女,于是二人生子女之事向王兄弟告知。王兄弟问:「为男抑或为女?」闻知又生一女,王云:「如此继续养育。」如此以同一方法,王女先后生十人之男子,而使者生十人之女子。十人之男子皆育于使者之处,十人之女子则在王女之所,此事无任何一人得知。
王女德瓦格芭之长子名世天,第二子力天,第三子月天,第四子日天,第五子火天,第六子水天,第七子阿周那,第八子拔周那,第九子伽达贤者,第十子安库拉。彼等作达卡温夫之子,为十人被使役之兄弟。
时间经过,兄弟成长,强而有力,具有残忍粗暴之性质,步入掠夺之行径。终于劫掠向王奉献之贡物,诸人集聚云:「使者安达卡温夫之子十人兄弟行将掠夺王国。」对宫廷之优柔加以非难。王呼安达卡温夫结问曰:「何故汝子等为掠夺事?」王多次遣人,威胁使者,对之责难。使者大为恐怖战栗,求王宽恕,向王告白曰:「大王!彼等非我子,实为宇婆萨伽拉之子。」王集合宫臣协议:「以如何方法捕缚此十人兄弟?」宫臣等云:「大王!彼等为拳斗士,可于城中召开拳斗大会,呼唤彼等至拳斗场再捕杀之。」并于城中鸣击大鼓传布命令云:「自今七日,举行拳斗竞技。」于王宫门前准备拳斗场,周围作栅栏,装饰场内,以胜利之幢竖著于栏杆之上。全城之内涌起热潮,车轮相接,为得座席拥集而来。
彼等命洽努拉与穆提伽往拳斗场,咆哮跳跃,阔步弹指,耀武扬威;而十人之兄弟亦前往欲为公众之掠夺,身著美丽上衣,于香市掠夺香料,于花市掠夺花鬘,[P.82]四肢涂香油,身著花鬘,耳饰耳环,跳跃咆哮,弹指阔步,神彩飞扬出现于拳斗场上。
尔时洽努拉不断弹指拉近,力天见此曰:「予不用手触。」由象小屋中取系象之大绳,大叫一声跳起投绳,围绕洽努拉之腹,绳之两端,卷合为一,旋转于头上,击打倒于地上,然后将之扔掷于栅栏之外。
洽努拉当场摔毙。王呼穆提伽,彼起立跳上,咆哮弹指,力天击彼骨碎,彼叫曰:「予非拳斗士。」力天曰:「予不知汝为拳斗士与否?」捉其双手,扑打倒于地上气绝,然后扔出栅栏之外。穆提伽临死时立誓云:「予将为药叉,吞食此男。」彼于伽拉玛提亚森林中再生为药叉。王起立云:「召捕十人兄弟。」
恰于是时,世天以铁轮为武器,投落于王之兄弟二人颈上。民众战怖,平伏于十人兄弟之足下云:「请饶恕我等。」十王子杀其二人叔父,据阿西丹伽那城,治其国家,迎父母于其地。十王子更考虑:「以全印度之王国为我等之物。」进而往伽拉塞那王所居之阿约迦城,将城包围,平杂木林,破周围之城壁,捕虏其王,王国入于其手。
其次向都瓦拉瓦提地方前进,其市面临海,一方高山耸立,内住有妖怪,有药[P.83]叉护持其市,见敌至辄现驴马之姿,扬起鸣声。此时依药叉之威力,举全城于海中置于一孤岛之上,敌去再行复置于原地。如是之驴马知十王子来,扬起鸣声,使城上升,立于孤岛,城之姿态忽然消失,王子离去其所,城再来立于原地。十王子来,而驴马又如前状。
十王子对都瓦提城之王国不能入手,于是往黑底帕雅那道士之前,表示敬意:「尊师!我等不能得都瓦拉瓦提王国,请告我等以何方法?」道士告曰:「于如是如是之沟所,有一驴马居住,彼见敌而长鸣,尔时城即上升。汝等捕捉其足,彼可告汝等之方法。」王子等作礼而去,往驴马之足下,向驴马请求:「吾友,除汝之外,別无可助予等者,予等攻城之时,请勿长鸣。」驴马告曰:「使予不鸣,势不可得,然汝等中四人先行,取大铁锄,于四方之城门向地中入大铁棒,于城上升时,手持铁锄附著之铁锁与铁棒相结合,于是城即不能举起。」十王子云:「甚善。」彼等于驴马未鸣之间,取锄来向四门打入铁棒。时驴马长鸣,城开始上升,但四门立四持锄者,以附著铁锄之铁锁结住铁棒,城遂不能举起,十王子于是入城杀王,使王国成为彼物。
[P.84]如是彼等十人之兄弟,以铁轮杀及全印度六万三千之王,如是十王子住于都瓦拉瓦提,配分王国为十分,尔时忘却其姊安佳纳德威。于是十兄弟云:「如是可分为十一分。」然最少之安库拉云:「予之一分,请与予姊,予为商贾,以维生活,但诸兄长等使各自之人民对予献与年税。」兄等赞成,将其配分赠与其姊,于是其姊与九人之王子住于都瓦拉瓦提,安库拉则为一商人。尔时人寿为二万岁。
时长兄世天王失去其一爱子,王甚愁恼,舍弃一切工作,终日著于寝床之一部而哭泣不止,伽达贤者自思:「除我之外,无能去兄之忧者,我须以方法除兄之忧。」于是彼扮成狂人巡回于城内,自向空中胡言:「与我以兔,与我以兔。」城中起大骚动,传云:「伽达贤者發狂。」此时大臣罗希内雅向世天王近前告白事由,唱第一之偈:
一
[P.85]闻大臣如是之语,佛知王心动,现等觉者唱第二之偈:
二
王起立,速由王宫而下,往伽达贤者之处,双手紧握其弟,语述第三之偈:
三
伽达闻王之语,仍不关心,仍反覆同一之言不变。王又唱次之二偈:
四
五
贤者闻王之言述第六之偈:
六
王闻此语:「无疑地予弟确已發狂。」于是悲伤述第七偈:
[P.86]七
伽达贤者闻王之语,身不动而立,向王云:「兄长!汝知失生命求兔亦不可得,何故死子而如是悲痛耶?」于是唱第八之偈:
八
伽达语毕立于道之中央云:「兄长!予只望可知(可见)者,然汝悲痛不可知(不可见)者。」贤者为王说法唱次之二偈:
九
一〇
王闻此语云:「可爱者!善哉!汝之意图,为除予忧而试为此。」王称赞伽达贤者说次之四偈:
[P.87]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最后现等觉者说偈:
一五
其次,世天王以伽达童子之力免去忧愁,支配王国甚久。时十王子之童子等思考:「黑底帕雅那道士具有天眼,予等对彼一试。」使一青年童子美装,扮为怀孕之人,于腹部附以如和尚枕状之物,往彼之处问曰:「此妇人何时生子?」行者见此,知此兄弟十人灭亡之时到来,又知今日为自己之死期,彼答王子曰:「汝诸童子!汝等与此男子有何关连?」王子等云:「回答予等问题。」彼等向道人进迫,行者答云:「此男自今至第七日将产竭地罗树(坚木)木片,因此而世天之一族灭亡。总之,汝等取竭地罗树之木片烧灰,投诸流水。」彼等云:「此男一派胡言,男人如何生子?」于是作丝绳绞杀行者。
[P.88]王呼王子等问曰:「何故杀行者耶?」王闻语之始末,心怀死惧,命人看守此男,至第七日由腹部生出竭地罗树木片,烧之成灰,投舍于河中。其后生长为爱拉伽树。
其后某日之事,王子等欲往游水,往城门入口处所设之临时假屋,大为装饰,于中饮食游乐之间,手足互相抵触,遂分成两围,互相乱斗。
时有一人未带棍棒,彼往爱拉伽树摘取爱拉伽树叶,在其摘取完了之时,竟成为爱拉伽树之棍棒,此男依此而席卷一切。其他诸童子亦皆往取成为棍棒,彼等互殴,终至全部灭亡。其中只余世天、力天、姊安佳纳德威及司祭官四人生还乘马车逃逸,彼等四人逃至伽拉玛提亚森林中,此森林为前拳斗士穆提伽依愿生为药叉之所,彼见力天接近,于是化现一城,自为拳斗士之姿,跳跃而大声叫曰:「谁与我战斗?」力天见此云:「兄长!予与此男战斗。」世天阻止不听,彼由车飞降,行近彼前弹指,药叉伸手捕彼,将彼如食球根之野菜而吞入腹中。
世天知其弟被杀,与其姊及司祭官连夜攅行,日出之时行近村落,彼向二人云:「请料理食事前来。」其姊与司祭官入村,彼则隐于灌木之间。时有一猎师名伽拉者,见彼往灌木之间而去,思为野豚,以枪向世天足下投刺,「何人向予投刺?」彼闻人[P.89]声,知被刺者为人,惊而逃去。王惊魂甫定起立云:「汝勿恐惧,可近前来。」彼向前来之男问曰:「汝名为何?」「予名伽拉(老年)。」王曰:「人为老年所刺必死,古人有如是之说,予今必死无疑。」王呼伽拉:「汝其勿恐,前来为予缚伤。」伽拉为世天缚扎伤口后离去。
王非常痛苦,对二人持来之食物亦不能食,王向二人云:「予今将死,君等纤弱,不可能为其他工作而生活,可学此咒文。」于是口教咒文,向彼等告別,当场命终。如是除佳纳德威之外,王之一族全部灭亡。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优婆塞!闻此古贤之语,人可免自己失子之愁而勿悲。」于是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竟,优婆塞证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罗希内雅是阿难,世天是舍利弗,其他者是佛之僧团诸人,伽达贤者即是我。」
校注
原文 Kassapadasabala,译迦叶十力,即迦叶佛之事,为过去古佛中七佛中之第六佛。 「随意能为」原文 ahaṁ yathākammaṁ gamissami,逐字译为「随我所行而行」,今意译为「随意能为」。 黑羽根之矢原文 kāla-kaṇṇi-salākā,译为黑耳之矢,即黑羽根之矢,意味有不幸凶事之前兆。 「铠」原文 ura-cchada-pasādhana 译为防胸之饰,即指铠而言。 「三十二」原文 dvattiṁsā,因音律之关系改为 battiṁsa。 「如法大量富」原文 Vipulañ ca bhogaṁ,注释为 dhammaladdhaṁ dhanarāsim,从注释译为「大量如法之富」。 「恶趣恼无极」从注释为添加之译。 微笑之所以,底本为 Sita-karaṇa(微笑之事),而其次又有 Sita-kāraṇa 可为參照,今采用后者。 五罪所伴随原文有 Pañca-sādhāraṇa-bhāva,脚注为 pañcannaṁ verānaṁ sādhāraṇa-bhāva,译为随伴五罪之事。而五罪即是破五戒。 古鲁圣笃树,原文 indavāruṇika-rukkha,葫芦科植物之一种。 地水火风,原文有 Paṭhaviāpa tejavāyusamo hutvā,译为成如地水火风,如地水火风四大,解作无感觉之意味。 苦行原文为 dhutaguṇa dhutaṅga,即修行法(头陀支)之意。 斯将巴提(Sujampati)帝释之名。(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黑性(kaṇha-bhava)意味罪恶所行之果报。 障害原文为 antarāyakarā,为 ābādhā 之有财释,故译为「障害」之物。而依注释为苦行有障害之意,以故添加为「对苦行」之字义。 此偈亦出于 Milinda-pañha P. 384。 疾病原文为 ārogā,而译注读为 arogā 或改为 ārogyā 较好。 Puṇṇaka-jātaka「奔那伽树本生谭」于本生谭集中未有出现,彼为第五四五本生谭之一部分。 金地国(Suvaṇṇabhūmi)指今之缅甸及泰国地方。 香醉山窟(Gandhamādana)为喜马拉雅山之洞窟。 「福田」(Puññakkhetta)谓教团之圣众。 「勒沙婆」(Usabha)印度里程之名,约二十寻(一寻八尺)。 「外道」底本为 bāhira-āsana,系 bāhira-sāsana 之误。 「吐痰之团子」chaddi-takheḷapiṇḍa,意味出家者财宝为不必要。 「沉默」底本为 tuṇhi-kkhako,今改从脚注 tuṇhi-kkato 且为參酌偈领而为斯译。 「一生」在原文因韵律关系用 aorist,文意上译为未来。 「自他利」(attatha-parattha)为从偈颂之注释插入者。 「暗夜」原语 kāḷapakkha,意为月不出之夜,指无月之十四日间,故暗夜之月乃月不现之状。 四依,为比丘生活四种必要之物,即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拷问,底本为 Potheti,但应改读为 sodheti,如 PTS 巴英字典所云。 sakalika-hīra 译为「刺」。 护符译为 Paritta 真言,或译咒法为宜。 saccakiriya 译为真言,真译为「真实动作」之意,有关于呪法,译为「真言」较佳。 如意堂 opāna-bhūta,从注释为如十字路公共莲池之物,文意上用为施食堂之意,故译为如意堂。 「家之碎屑」为 "kule antimagandhino" 之意译,直译为于家之最后之物。换言之,指堕落者。 石女 Vañjh'itthi(无子之女),从佛教用语而译。 妊娠原语 gabbhiniparihāra,意味妊娠中之起居动作乃至就胎儿之注意。 布带原语 pilotikā-veṭhana。 普提迦(pottika 贫乏人),从注为 potthika,与 pontī 同义,「褴褛」之意且有「贫乏人」之意。 石板(silā-paṭṭa)为石造之休息台,公园内王之休息用石板,即指玉座而言。 王者之五象征(pañca rāja-kakudhabhaṇḍāni)为剑、天盖、王冠、上靴及扇五种。 pottiya 普提迦俗称 pottika 贫乏人,常被如此使用。 「扑打」底本为(koṭṭhāpeti),今从注 koṭṭāpeti 为正。 「王罚」底本祇有王字,依注为 rāja-daṇḍa(王罚、依王命刑罚之意),今从此译。 「殉死」mataṁ seyyo,按文意之意译。 杀亲之所行(Pitughātaka-kamma),底本为 PitughātaKamma,今从脚注而译。 「不受」底本 gahetvā,今从脚注改为 agahetvā。 比拉莉(Biḷālī)及卡兰巴(Kalamba),俱为食用草根之名。 非业(ludda-kamma)谓「残忍之行」。底本有 kamma karosi luddaṁ, kammaṁ K. 为脚注之误植。 不吉之原语为 kāḷa-kaṇṇin,黑耳之意,黑耳为不吉之兆。 「厌离」底本为 Parivajjemu,应为 Parivajjema。 「我等」底本为 amhaṁ,此为单数不合故,从注释译为 amhākaṁ。盖 amhaṁ 为由音律关系而来者。 「通晓吠陀」为 Vedaguno,从脚注读为 Vedaguṇā。 此一偈见于 Dhp. P. 126, Jāt. I. p. 31, Theragāthā P. 35。 「无病息灾」,原文为 ārogo 系 arogo 之误。 「叶」Paṇṇa 单译为叶,按印度之习惯为多罗(tāla)叶,即指贝叶。 「交」ghaṁsati 译为磨或养,依文意上意译为「交」。 「结约破约」,nānā va katvā saṁsaggaṁ,按文字为「结种种协约」之意,从注释意译为「结约又破约」。 「有场所」yattha,从注为 "sahāyassa geho" 指有所指食财之友家。【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36 册 No. 18 本生经(第10卷-第13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