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17]第七篇
第一章 尺度品
三九六 尺度本生谭
〔菩萨=辅师〕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王之教诫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三鸟本生谭〔第五二一〕中将被述及。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王之俗事、圣事顾问辅师。王迷于不正之道,以不法治国,征集财产使人民受苦,菩萨思对王教诫,探求譬喻,巡行各处。尔时王之寝室尚未完成,屋顶亦未修葺,只有椽木支持房尖顶。王为娱乐往御苑游步后,入于宫殿眺望,發现圆木房尖顶,心中恐其落于自己头上,外出而立,再行观望。王思:「房尖顶依止于何物,有无可依止之椽?」王问菩萨唱第一之偈:
[P.318]一
菩萨闻此自思:「予得教诫王之譬喻。」于是唱次之偈:
二
三
[P.319]王闻菩萨言语之间,反省自己行动,作如次之语云:「无房顶椽何所支,无椽组合,房顶亦不能立。椽破则房顶落,恰如为不法之王,与自己之友人、辅师、军队、婆罗门、家长均不协同,与彼等不和而分离,则王权失去,王者必须正直。」恰于此时,有持磨独龙伽来者,王云:「吾友!请食磨独龙伽。」菩萨取彼云:「大王!不知此之食法者,感觉苦酸;反之,知食法之贤者,去苦味遗其酸味,磨独龙伽之汁,食之有益。」依此譬喻,教王以集财方法,唱次之二偈:
四
五
[P.320]王与菩萨协议往莲池,见莲花正开,色如旭光之状,不被水污染,王云:「吾友!此莲华生于水中,不被水污而立。」于是菩萨向王教谕:「王亦应如是。」为唱次之二偈:
六
七
[P.321]王闻菩萨之教诫,自此以后,依正法治国,为布施等善行,成为可生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时之王是阿难,贤明辅师即是我。」
三九七 意生狮子本生谭
〔菩萨=狮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仕敌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前之女颜象本生谭〔第二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一卷二四三页〕详细说述。今佛言:「汝等比丘!此比丘非只今日如此,前生亦有仕敌之事。」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狮子,与牝狮子一同居住,伴彼有牝牡之二儿。牡儿之名为意生,彼亦于成长后,娶一青春之牝狮,于是彼等共为五只。意生杀野兽之水牛等,持肉归养双亲及妻与妹。某日,彼于牧场见吉利[P.322]雅之豺,豺不能逃避,即俯向狮子,狮子问曰:「吾友!何故如此?」答曰:「主人!予愿仕贵君。」狮子云:「甚善!汝可仕我。」于是伴彼归至自己住家之洞窟。菩萨见彼云:「意生!豺者无品行有恶癖,劝为恶事者,汝不可置彼于自己之近前。」然菩萨终不能制止。
于是,某日,豺欲食马肉,向意生云:「主人!依我等所未食之物,至今除马之外別无他物,捕马如何?」狮子:「然则马在何处?」豺:「在波罗奈之川岸。」狮子用彼之言,与彼于马在川中沐浴之时前往,捕马一匹,载于自己背脊上,急速回归至自己洞窟之入口。于是,彼之父食马肉后云:「马为王之财产,诸王等将用种种之计谋及熟练之射手射汝,食马肉之狮子不能长生,今后决不可捕马。」狮子不从父言,更又捕之。王闻狮子捕马,于城内作马之沐浴场,狮子其后又前来捕马;王使造廐于小屋之中,与水及粮秣,狮子越栅由廐中,仍来捕马。王呼速如神电之射手问曰:「汝能射狮子否?」彼云:「予能。」于是于栅之近处,狮子前来之道傍作楼以待。狮子前来,使豺立于墓地之外侧,向城中奋迅夺马而来。射手自思:「狮子来势猛烈。」[P.323]彼不射狮子,于其行捕马时,负荷重物,速力迟钝,以锐利之弓由后方射之,矢由狮子之前部通过凌空飞去,狮子叫曰:「予已被射。」射手射后,弓弦鸣声如雷。豺闻狮子与弓弦之音:「予友被射将死,死者已无友情,自今以后,予仍往原森林之住所而去。」彼独言自语,唱次之二偈:
一
二
狮子急进,马落洞窟之入口,自则倒地而死,于是彼之亲族出来,彼则由伤口流血涂满全身。彼等见此为仕恶者而死,见已,父母妹妻,依次唱次之四偈:
三
四
五
六
结分
最后等觉者言如次之偈:
七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仕敌比丘得预流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豺是提婆达多,意生是仕敌之比丘,妹是莲华色尼,妻是谶摩比丘尼,母是罗睺罗之母,父即是我。」
三九八 须达那青年本生谭
〔菩萨=青年〕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养母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睒摩贤者本生谭〔第五四〇〕中将为说述。
[P.325]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贫穷之家庭,名须达那。彼达成年后,得工资奉养双亲,父死之后养母。当时波罗奈之王,喜好狩猎,某日,王伴诸多从者,入一二由旬之广大森林,王向诸人布告:「各各站立自己之场所,凡有鹿由其处逃脱者,彼即为败于鹿者。」于是辅师等于大道傍之小屋,加以修葺与王暂居。诸人包围鹿之居处叫喊,使鹿等骚动而出。时有只羚羊奔来王所,王思射之而施矢,彼悟王之计略,知矢向大肋骨射来,急行旋转如为矢所射之状而倒地,王云:「动物已为我所射。」驰往捕捉,羚羊则跳起,如风之速而逃去。辅师及其他诸人均笑王纵羊,王急追彼,彼力尽疲弊,王以剑两断之,结缚于一杖之两端,恰如担天平之棒归来。王至一菩提树之近前自语:「予暂在此休息。」于是向彼处横卧而熟睡。
于此树上,有一再生夜叉,名摩佉提婆,居于此处,彼得毘沙门天王许可,得食来至此处之物。夜叉当王起立欲去之时,向王云:「汝且稍待,汝为我之食物。」彼捉住王手。王曰:「汝为何人?」夜叉:「予为再生夜叉,我得许可,凡来至此场所者,皆得食之。」王沉著拂退其手问曰:「今日食之耶?何时食之耶?」夜叉:「只要获得,何时皆可食之。」王曰:「今日且食此羊,将予解放,予明日送人使持饭钵前来。」夜叉:「如此不可怠忽,如不派送前来之日,予即前往食汝。」王曰:「予乃波[P.326]罗奈之王,予若无有,则无人能言。」
夜叉承诺与王之约束,将王放免。王入都城向奉仕辅师说明發生之事。王问:「此事如何处理?」辅师:「大王!有无日期限制?」王:「并无日期限制。」辅师:「王之所为误矣。然王勿心忧,狱舍囚有多人。」王:「如是此事由汝处理,救予之命。」辅师:「谨遵王命。」于是每日由狱舍提出罪人持饭钵,一无所知送往夜叉之所。夜叉于食饭后,将人亦食之。不久,狱舍已经无人,王因无人前往送饭,依死之恐怖而战栗。辅师慰王曰:「人对财产之欲望较生命之欲望为强,于象背上负以千金之束:『何人欲得此财宝,可持饭前往夜叉之处。』并击鼓作如上之宣传。」王即按辅师所言布告实行。
菩萨自思:「予之工资,只得一摩沙迦(金币一钱之二十分之一)半之数以养母。得此财宝与母,往夜叉之所,若能征伏夜叉则甚善,若不能时,予母亦可幸福度日。」彼将此事告母,母曰:「吾子!我已充分满足,我不欲财宝。」菩萨两度请求,均被拒绝。第三度,彼不问其母,彼云:「大人!请与我千金,予愿送饭。」彼取千金与母:「母亲勿忧!予征服夜叉,与人人幸福,今日正午归来,使母泪湿之颜展开笑容。」彼告母后,与王臣一同往王之近前,敬礼而立。王:「汝持饭前往耶?」菩萨:「唯然,大王!」王:「有无一同前往者?」菩萨:「大王!请赐汝黄金之靴。」王:「理由为[P.327]何?」菩萨:「大王!此夜叉对立于树根地上之人,始允为其所食,予所立不属于其地,予立于靴上。」王:「其他持何而行?」菩萨:「大王!请赐汝之伞。」王:「伞为何用?」菩萨:「大王!夜叉对立于其树荫下之人,始允为其所食,予今不立于树荫之下,而立于伞荫之下。」王:「其他尚欲持何物而行?」菩萨:「大王!请赐汝剑。」王:「目的为何?」菩萨:「大王!恶魔对手执武器者心生恐怖。」王:「其他尚欲持何物前往?」菩萨:「于黄金钵中盛满王之饭菜。」王:「是何理由?」菩萨:「大王!如予为贤人之状,以土制之钵盛粗末之饭,实不相称。」王:「汝言甚善。」王以所有之物与彼,并亦提供自己之从者。
菩萨告王:「大王勿忧,予今于中午征服夜叉,使王幸福而归来。」于是携必要品而往其处,于树之近处,使诸人等待。穿黄金之靴,以剑护身,头撑白伞,于黄金之钵满盛饭菜,行近夜叉之前。夜叉眺望道路,發现菩萨,「此人与先日来者方法不同,是何缘故?」彼自思考。菩萨行近树前,以剑尖挑饭钵送至树荫之下,自则立于近荫之处唱第一之偈:
一
[P.328]夜叉闻此自思:「予骗彼男入于荫中食之。」于是唱第二之偈:
二
于是菩萨唱次之二偈:
三
四
[P.329]夜叉正悟青年之所云,心中快活唱次之二偈:
五
六
菩萨闻夜叉之谈话〔思〕:「予之工作成就,夜叉依予所言已被征服,多得财宝,完成向王应诺之使命。」彼感谢夜叉唱最后之偈:
七
彼如斯云,更向夜叉言曰:「吾友!汝昔多为恶事,残忍而无慈悲,食他人之血肉,生为夜叉,今后不可再为杀害。」菩萨更教以守戒律能生幸福,破戒律招来不幸,当即授与夜叉五戒,并向彼云:「住于森林,汝有何益?汝来!予使汝住于城市之门,得最上之饭食。」彼与夜叉一同归去,使夜叉持剑及所有之物,到著波罗奈之都。诸人告王曰:「须达那青年伴夜叉前来。」王伴辅师出迎菩萨,使夜叉定居于都门,[P.330]得最上之饮食,入城击鼓,集合众人,宣说菩萨之手段,并与以将军之地位。王自身守菩萨之教诫,为布施之善行,得成生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养母之比丘得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夜叉是央崛摩罗,王是阿难,青年即是我。」
三九九 兀鹰本生谭
〔菩萨=兀鹰〕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养母比丘所作之谈话。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兀鹰之胎,达成年后,使年老视力弱之两亲,栖于兀鹰之巢窟,菩萨持来牛肉之养育。或时,某猎师于波罗奈之墓地,不能中止对兀鹰设网。某日菩萨为探寻牛肉,来至墓地,足挂网上,然彼不思己之事,只虑两亲在巢:「予之两亲,将如何为生!彼等尚不知予被捉,贫而无助,于山之洞窟,渐次衰老而死。」菩萨悲痛唱第一之偈:
一
[P.331]猎师之子闻彼之悲痛: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依以上所唱之偈,猎师之子第二,兀鹰第三,顺次唱此等之偈。
菩萨由死之痛苦脱出,表感谢之意,唱最后之偈后,口中满取肉物而去,归与两亲。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养母之比丘得预流果[P.332]——佛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猎师之子是车匿,两亲是王之一族,兀鹰之王即是我。」
四〇〇 沓婆草花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释子优波难陀所作之谈话。彼出家于佛门,舍少欲知足等之德,而有大欲望。雨安居之初,彼探寻二三之精舍,于某处遗留伞靴,某处残置杖及水瓶,于某处一人居住。彼于某田舍之精舍度过雨安居期时,向比丘云:「比丘应少欲知足。」恰如使月升空,使比丘知四依之知足,说往贤圣族之道;比丘等闻此,舍去美丽之衣钵,而持土钵,著粪扫衣。彼于自己之住处使他人居住,雨安居终了,行自恣之戒后,彼将此等衣钵满载往祇园精舍而去。
彼于途中某森林精舍之后方,足为蔓草所挂住,彼云:「此处必有所获之物」,于是入于精舍。彼处有二老比丘度雨安居,彼等持有粗率上衣两件,华美之毛布一件,二人不能分配,见彼心喜:「尊者!予等对此属于雨安居之物,不能分配,为此我等争论,请为我等分之。」彼云:「甚善!予为分配。」粗率之上衣分与二人,云:「此为持律之我等应得之物。」彼则取毛布而去。而执著于毛布之二人长老亦与彼同往祇园精舍,向持律之比丘等谈及此事件而问曰:「尊者!持律者依掠夺而为生活,究竟被许可耶?」比丘等见优波难陀长老所得衣钵之堆积云:「汝有甚佳之手段,汝得大量之衣钵。」彼云:「诸友!何处予有手段,予为用此方法所得。」彼说明一切。
法堂中开始论议:「诸友!释子优波难陀有大爱欲,为大贪欲。」佛出此处问曰:[P.333]「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缘由。」佛云:「汝等比丘!优波难陀不行正道。比丘等向他人说时,先行自正,然后可教诫他人。」
佛依于法句经而说此偈〔第一五八〕,说明正道法。佛言:「汝等比丘!优波难陀非只此世,于前生亦为大贪欲,又彼不只现世掠夺财产,于前生实亦掠夺。」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川岸树之树神。尔时有名玛耶温之一只豺,娶一牝豺住于川岸之某处。某日,牝豺向牡豺云:「夫君!予起欲望,思食赤鱼。」牡豺云:「汝且静待,予为汝持来。」彼往川岸环绕步行,足为蔓草所挂,彼沿岸行进。尔时有名甘比拉洽林与阿努蒂拉洽林之两只水獭,探鱼而立于岸边,甘比拉洽林见一大红鱼,急速跳入水中,捉鱼之尾,鱼力甚强,曳彼行进。彼向其同伴云:「大鱼与我等二者合力相当,汝速来助我。」于是唱第一之偈:
一
[P.334]对方闻此唱第二之偈:
二
于是二獭一同拉赤鱼至岸上,置于陆地而杀之,彼此吵架:「汝分我鱼。」彼此不能分,置鱼而坐。恰于此时,豺来此处,彼等见彼,共同欢迎云:「沓婆草花色之友!我二人共同捕得此鱼,但不能分配,我等引起争论,请为我等等分。」于是唱第三之偈:
三
豺闻此言,显示自己之能力:
四
彼唱此偈,一面分配:
五
[P.335]豺唱以上之偈,如此将鱼分配而后云:「汝等停止争斗,可食尾与头部。」豺则口啣中部由彼二者眼前离去。彼等如失千片之鱼,坐而悲痛,唱第六之偈:
六
豺又自思:「今日使妻得食赤鱼。」心中欢喜,来近彼女。牝豺见牡豺归来,欢喜相迎:
七
彼女唱此偈,问获得之方法:
八
唱此偈后,豺语其获得之方法,唱次之偈:
九
[P.336]结分
次为现等觉者之偈:
一〇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豺是优波难陀,獭是二人之老人,此事目击者之树神即是我。」
四〇一 达桑那国制剑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爱著前妻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问比丘:「汝为烦恼之事,真实耶?」比丘白佛:「世尊!确为如是。」「为何人而烦恼?」对佛之问,比丘返答言:「为前妻而烦恼。」佛言:「比丘!彼女对汝今为烦恼之原因,前生汝亦为彼女而成精神上之疾病,由死之中,生命为贤者所救助。」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P.337]主分
昔日,摩大瓦大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生于婆罗门之家庭,人人称彼名为赛那伽童子。成年后,彼于得叉尸罗学习一切技术,归波罗奈之都后,为摩大瓦王之俗事、圣事顾问辅师,于全市民之间如日月之徧知,呼为贤者赛那伽。尔时王司祭之子前来向王伺候,彼见饰以一切装饰最美之第一王妃,心为所魅,彼归宅后,何亦不食而卧,彼为友人探问而语其故。王不见司祭之子问曰:「究为何故?」王闻其故,呼彼前来曰:「予将彼女与汝七日至汝家,遇七日至第八日汝伴其归来。」彼云:「谨遵王命。」彼承诺伴妃归家,一同欢乐。彼等互爱,不告而由家门逃出往他王之领土,无人能知二人之行径,恰如船行之进路。王于城中击鼓布告,用种种方法探寻,不能得知彼女之行方。
于是王为彼女起大悲哀,心脏热而流血,自此以来,由内脏出血,病体沉重,王之名医亦不能治愈。菩萨云:「王本无病,此因不能见妃,罹患精神之疾,予当以方便愈之。」彼更向阿由拉及普古萨二贤者王之辅师询谈:「王不见王妃,罹精神之疾病,并非其他病症,我等多用手段,以方便治愈王疾。可于王庭开群众集合大会,[P.338]招来知吞剑戏之人,表演吞剑,使王坐于窗际观赏,王见吞剑者将發质问:『有无较此更难者?』吾友阿由拉请答:『大王!「予将如是如是给与」,将更令比此为难之表演。』吾友普古萨,如王向君质问,君请向王回答:『大王!应诺给与而不与,彼之所言无效,仅依所言,人之生活饮食均不能为;然人依言语实行,遵从约束,给与物品则为更难之事。』其后应为之事,予自知之。」于是集合大众,三人贤者往王之侧云:「大王!王庭有集合盛会,王往观赏,以解苦闷,请王驾出。」于是导王开窗御览。多人演出各各知名之技艺,有人吞三十三安古拉(英吋)尖锐之宝剑。王见之自思:「彼男吞剑,究竟有无更难表演之事,予问贤者。」彼向阿由拉质问唱第一之偈:
一
[P.339]于是说明者唱第二之偈:
二
王闻贤者阿由拉之语自思:「『予能与之』之言,此实较吞剑尤难。予曾言与妃以司祭之子,由是观之,予实为最难之事。」于是王心中之苦恼,渐趋融和。其次王更自思:「此究竟有无比言说:『予能与之』更困难之事?」王与普古萨贤者交谈唱第三之偈:
三
于是贤者普古萨答王唱第四之偈:
四
[P.340]王闻此语自思:「『予以妃与司祭之子』,为予先言,从其约束而与之,此予实为所难为者。」至此王之苦恼更趋融和。尔时彼思:「世无较赛那伽贤者更贤明之人,予将向彼质问。」于是王问彼唱第五之偈:
五
于是赛那伽答王唱第六之偈:
六
王闻菩萨之言深自反省:「予由自己意志,以妃与司祭之子,而因不能抑制自己[P.341]之心,为烦恼所疲,此对予实不相应。若妃有爱著于予,则不能舍王国而逃,今对不爱予而逃去之女,思之何用?」如是思之,王之苦恼如莲叶之水珠,转落消失而去,恰于此瞬间,王之内脏恢愎,王于焉健康而幸福。王赞赏菩萨唱最后之偈:
七
王如是欢喜赞赏菩萨,与诸多之财产。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烦恼之比丘得预流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妃是比丘之前妻,王是烦恼之比丘,阿由拉贤者是目犍连,普古萨贤者是舍利弗,赛那伽贤者即是我。」
四〇二 菓子袋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般若波罗蜜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隧道本生谭〔第五四六〕中亦将被说述。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伽那迦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婆罗门之家庭,人人称彼名赛那伽童子。成年后,彼于得叉尸罗学一切技术,归来波罗奈谒王,王置与辅[P.342]师之地位,与大名誉,彼教王俗事、圣事,为一言辞具有魅力之说法者。彼使王守五戒,又使遵守布施,布萨羯磨,十善业道等之善道,于全国为诸佛出现时之状。每半月王与副王等之一切诸人,集于装饰之法堂,于法堂准备羚羊之皮椅使菩萨摩诃萨坐于中央,以佛之威严说明法要,其教如诸佛说法之状。
尔时,某年老之婆罗门为得钱而游行,彼得一千金币托付于某婆罗门之家族,彼云:「再去乞食」而离去;于彼去时,此一家族将彼之金予以消费,彼归来取金,婆罗门无力偿金,将自己之女与彼为妻。婆罗门伴妻定住于距波罗奈不远之婆罗门村,彼妻年少不能满足欲望,与年少之婆罗门为不法之行。世间之不满足者有十六种,此十六为何?海对一切之川不满、火对燃料不满、王对王国不满、愚者对恶行不满、女人对欲行和化粧及产儿三者不满、婆罗门对赞歌不满、禅定者对禅境之获得不满、有学者对名誉不满、少欲知足者对修习功德不满、努力者对得勇气之事不满、雄辩家对对话不满、知者对会众不满、信者对教团之奉仕不满、供养者对施舍不满、贤者对闻污不满、四果对见如来不满,有如是。
[P.343]此婆罗门女对欲行不知满足,彼女以婆罗门为无物,毫无顾虑,欲为恶行。某日悄然而坐,其夫问曰:「吾妻!汝何为耶?」妻云:「婆罗门!予于汝家,不能工作,请召使役前来。」「予妻!予无金钱,如何召使与金前来?」「汝可得物集金伴来为用。」「予妻!如是为我准备旅行必要物品。」彼女与彼麦粉乾果及麦粉软果结入皮袋之中。婆罗门游行村、市及城下,得七百金币,彼思:「有此之金,可以充分支拂仆婢之金额。」彼于归近自己之村时,于某有水之便利处,开袋食麦粉果子。彼开袋前往取水之时,某空树中之黑蛇,嗅麦粉果子之香而入于袋中,食麦粉果子盘卷而坐,婆罗门归来,未见袋中而结缚背至肩上而行。
尔时途中再生树之树神于树干之穴中云:「婆罗门!若途中汝休息时,汝将死矣,若今日归家,则汝妻将死。」言毕消失。彼回顾不见树神,彼惊惧为死之恐怖所袭,悲泣而到达波罗奈都门之处。恰于其时为十五日之布萨,为菩萨坐于装饰之法座上说法之日,大众手执香花分为数组前往听闻法话。婆罗门见此问曰:「前往何处?」答曰:「婆罗门!今日赛那伽贤者以优美之声与佛之威严说法,汝不知耶?」彼[P.344]思:「贤者现在说法,予今为死之恐怖所袭,贤者能愈大之烦恼,予亦往其处听闻法语。」于是彼与彼等一同前往彼处,围绕摩诃萨,王亦參加坐于会众之端,彼则肩负麦粉果子之袋,一方为死之恐怖所袭,距法座不远之处而坐。摩诃萨则如天降恒伽河或降甘露雨说明法要,使大众闻法满足而喝采。贤者具有炯眼神目,尔时摩诃萨以五种慈悲,开启澄清之目,各方观察,眺望会众,见彼婆罗门而作如是之思:「诸多会众闻法满足而喝采,而彼婆罗门悲哀而啜泣,由其流泪,心中必有悲哀之事;予将为彼说法,使彼无忧而满足,如酸之剥落铜锖,如莲叶之滚落水滴。」于是彼云:「汝婆罗门!予为贤者赛那伽,今为使汝无有悲恼,请汝亲切交谈。」菩萨与彼共语唱第一之偈:
一
[P.345]于是婆罗门语自己痛苦之原因唱第二之偈:
二
摩诃萨闻婆罗门之言,如海上投网,扩其智网而自思:「有情之死,原因甚多,即:有落入海中而死者,又于彼处为猛鱼所捕,或落入恒伽河为鰐鱼所夺,由树上跌落为刺所刺,种种种类之武器所伤,饮毒,跌落,由绝壁落下,或受极寒,或罹疾病等等。于此种种死之原因中,依何种原因,今日于途中休息,此婆罗门则自死,若归家则其妻死?」菩萨思考之同时,见到婆罗门肩上之袋,依彼方便善巧之智得知:「彼袋之中,必有蛇入,侵入于婆罗门朝饭之际,因食麦粉果子,未闭袋口而往饮水之时,闻果子之香而入袋,婆罗门饮水归来,不知蛇入袋之事而结袋取之而去。[P.346]若彼于中途休息,于其场所食晚饭之麦粉果子,开袋置手于其中,则蛇咬彼之手而杀之,此为中途休息者致死之原因;若彼归家中,袋交与妻手,彼女欲见其中之物品,开袋置手其中,则蛇咬而杀之,此为今日归家者妻死之原因。」更依善巧方便得知:「其蛇为黑蛇,大胆而不畏,何以知之?此蛇于袋中,袋触婆罗门之一侧,自己动荡,亦不表示震惊,又于如斯会众之中,亦不显示其自己为存在之事,由此观之,可以了解其为黑蛇,大胆而不畏。」如是摩诃萨有如依天眼得见如是,又如站立之人见此袋之蛇,于王亦參加之会众中,决心依善巧方便之智答婆罗门之质问,唱第三之偈:
三
[P.347]如是告而问曰:「婆罗门!汝之袋中有麦粉果子耶?」「贤者!袋中有之。」「今日朝饭之时食麦粉果子耶?」「唯然,贤者!」「坐于何处?」「森林树之根前。」「食麦粉果子后,前往饮水时,袋之口结否?」「贤者!袋未结口。」「饮水归来,检点袋后而结袋耶?」「贤者!我未检点而结袋。」「婆罗门!予思汝往饮水之时,因麦粉果子之香,蛇于汝不知之中入汝袋中。因此,汝放下袋,于会众之中解开袋口,退后以杖一根先向袋击打,于是蛇必擡首發音,若见黑蛇出,可以解汝之疑。」于是唱第四之偈:
四
婆罗门闻摩诃萨之言,惊怖依言而行。蛇为杖所击,由袋口而出,彼眺望大众而止住。
为说明此事实,佛唱第五之偈:
[P.348]五
蛇擡镰首出来时,有预兆显现摩诃萨如一切智之佛:大众数千挥动衣物,无数数千拍手震响,又如密云之降雨,降七宝之雨;数千善哉之叫声,起如大地震裂之骚动。今以佛之威严,对如是之质问作答,非生之力,亦非种姓、家世、国家、名誉、财宝之力,然则为何力?乃智慧之力。有智慧之人,增知见,开圣道之门,得不死之大涅槃,得成就声闻、独觉智、三藐三菩提;于得不死之大涅槃法,惟有殊胜智慧,其他不过为智慧之从属。故如是云:
依摩诃萨答如斯质问之时,某捕蛇者以口具嵌蛇,捕蛇而放入森林之中。婆罗门近于王前,向王合掌祝福,感谢王而唱半偈:
六
[P.349]彼向王表感谢之后,由袋中取出七百金币,亦向摩诃萨感谢,欲为欢喜之赠物,唱一偈半:
七
菩萨闻此唱第八之偈:
八
摩诃萨如此语毕,与婆罗门一千金币,菩萨问曰:「婆罗门!汝所得之钱,将与[P.350]何人?」「贤者!予为妻而得钱。」「汝妻年老抑或年少?」「贤者!予妻年少。」「若然,汝妻与他男为非行,为使非行得无顾虑,而将汝放逐出外。若汝持金归家,则汝苦心所得之金,汝妻将与自己之情人,因此,汝勿直接归家,将金放置于村外树根某处,将金隐藏而后入家。」菩萨语毕,送彼而出。
彼行近己村,将金藏于树根某处,然后回归自己家中。尔时妻与情人并坐,婆罗门立于门前云:「吾妻!」妻知彼之声,熄灭灯火开门。婆罗门入内时,妻伴情人而出,使立于门前,再行入内。见袋中无任何物,妻问曰:「汝为得物而出门,今何所得耶?」「予得一千金币。」「现在何处?」「予置于如是如是之场所,明晨取来,汝勿心忧。」妻去告彼情人,彼往夺取如自己所藏之物。
婆罗门次日前往,不见其金,往菩萨之处,菩萨问曰:「婆罗门!汝事如何?」「贤者!予金不见。」「汝告知汝妻耶?」「贤者!予曾告之。」菩萨悟其妻告知情人,菩萨问曰:「汝妻有相识之婆罗门耶?」「贤者!有之。」「汝有相识者耶?」「贤者!有之。」于是摩诃萨与七日间之费用,向彼云:「汝往,第一日邀请汝七人、妻七人,合为十四人之婆罗门加以招待飨宴,由次日以后,每日各减一人,至第七日,则为邀请汝一人、妻一人,合为二人之婆罗门与以招待飨宴。而依妻于第七日受招待之婆罗门,汝如知其任何日皆前来,请告我知。」婆罗门依言告摩诃萨:「贤者!予知[P.351]任何日皆前来为食事之婆罗门。」于是菩萨与彼一同遣人呼彼婆罗门前来,问曰:「汝有否由如是如是之树根取此婆罗门一千金币之事?」「贤者!予未有取。」「予为赛那迦贤者,汝不知耶?予可将彼金取来。」彼心生恐怖而自白曰:「予实取之。」「汝如何将金处理?」「贤者!予正藏之。」
菩萨向老婆罗门问曰:「汝仍置彼女为妻耶,或娶他女耶?汝将何为?」「贤者!彼女乃我之物。」菩萨遣人取来婆罗门之金,呼婆罗门之女亦至,由盗人婆罗门之手将金交与老婆罗门之手,而盗人婆罗门与以王罚,由城市放逐,对婆罗门之妇亦与惩罚。与婆罗门以大名誉,使彼住于自己之近处。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多人得预流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婆罗门是阿难,树神是舍利弗,会众是佛之会众,赛那迦贤者实即是我。」
四〇三 阿提阇那婆罗门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阿罗毘附近之阿伽罗婆庙时,就作草庵之规则所作之谈[P.352]话。此故事于前之宝珠颈龙王本生谭〔第二五三、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中,已为说述。佛呼比丘等曰:「汝等比丘!在佛未出世以前,依外道出家之出家者,虽然由王与以施物之选择,但乞求非他人之所好,亦不与他人愉快之感,是故多不乞求。」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生于某街之婆罗门家,人人呼彼名为阿提赛那童子。成年开始,彼于得叉尸罗学习一切技术后,知爱欲之苦痛,出家入仙人之群,得神通力与定力。常住雪山地方,欲求盐酢,出至人里,到著波罗奈住于公园,翌日为乞食游行至王庭;王对彼之行为态度,甚为满足,呼彼近前,坐于宫殿之坛座,给与美食,食已,王由彼闻感谢之言甚喜,得彼之同意,使摩诃萨住于王庭之内,一日施行二三次之招待。
某日,王满足于法语,王云:「自王国以下,汝欲何物,请汝言之。」王使菩萨选择,菩萨不云:「请将此与我。」而其他之乞求者则云:「将此与我。」对自己所欲之物,任意乞求,王心虽不愿,但仍施与。某日国王自思:「他之乞求者或托钵僧,向予乞求『请与我如是如是之物』,而阿提阇那自予与彼选择之时以来,任何之物,亦不乞求,彼实贤能而长于方便,予将问彼。」某日彼于早饭终了,往彼之所,坐于一方,问他人乞求与彼之不乞求之缘由,唱第一之偈:
一
[P.353]菩萨闻此唱第二之偈:
二
王闻此言唱次之三偈:
三
四
五
[P.354]如斯菩萨虽由王给与选择,但决不乞求。菩萨于王述自己之希望时,向王说示出家之道:「大王!乞求之事,为爱欲之享乐者与在家者所行之事,非出家者之所为,出家者由出家之时以来,为与在家不同之清净生活。」为说明出家之道唱第六之偈:
六
[P.355]王闻菩萨之言曰:「尊者!贤明之相从者自知与其友佳物,予亦如是如是与汝。」于是唱第七之偈:
七
闻如是语已菩萨曰:「大王!予为一贫穷之出家僧,牛对予为无用。」菩萨与以拒绝。于是王守彼之教诫,为布施等之善行,出生为天界之身,菩萨亦为不退转之禅定者,得生于梵天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多人得预流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阿提阇那即是我。」
四〇四 猿本生谭
〔菩萨=猿〕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没入地中事所作之谈话。彼没入地中时,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议论:「诸位法友!提婆达多与其同伴一同亡灭。」尔时佛出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与同伴之亡灭,非自今始,前生亦如是亡灭。」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为猿,与五百之猿同伴相伴,[P.356]住于王庭。提婆达多亦生为猿,与五百之猿同伴住于其处。某日,司祭前来庭苑,沐浴后著衣欲去时,某一恶戏之猿先来,止于庭苑入口之弧形门顶,向司祭之头上落下粪便,更又于其仰面见时,落于口中。彼于归去云:「甚善,予知有如何处分汝之方法。」向猿威胁,再行沐浴而去。猿等为彼所怨而倍受胁迫,向菩萨告语,菩萨向一千所有之猿宣告:「住于怨恨者之住所,甚为不宜,一切猿群应离此往他处。」而不从顺之猿,则与自己之同伴相伴云:「此事以后自明。」而不肯离去。菩萨则伴随同伴往森林而去。
某日,女奴隶于日下晒捣米,为山羊所食,彼女向山羊投以松火,火著山羊之体,逃往象舍附近某草屋之壁擦体,火著于草小屋,移至象舍,烧伤象舍中之象背,象医为象治疗;司祭思考捕猿之方法,巡回踱步。彼来向王伺候而坐时,王作是语云:「尊师!我等之象,多有伤者,象医不知治疗,汝知治疗之法耶?」「大王!予知。」「究应如何?」「猿之油脂最善。」「如何可得?」「王庭岂非住有多数之猿耶?」于是王命杀住王庭之猿,持脂肪来。射手前来,五百之猿,全部射杀,猿之大将虽被矢射[P.357]而未倒于彼处,逃来菩萨之住所倒毙。猿等云:「彼来我等之住所而死」,彼等将此猿被射杀之事向菩萨告知,菩萨前来坐于猿群之中央云:「彼等不顾贤者之教诫,住于怨恨者之住所,正所以招致灭亡。」彼对群猿教诫唱次之诸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P.358]如是摩诃萨虽为猿王,而说明应学习戒律之义务。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恶猿是提婆达多,同伴是提婆达多之同伴,贤明之猿王即是我。」
四〇五 婆迦梵王本生谭
〔菩萨=弟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婆迦梵天所作之谈话。彼曾抱持邪见云:「予此状态,常住坚固,为不变不灭法,世间依此別无其他出离之涅槃。」此梵天于前世之生,曾修禅定,生广果天,于其处经过五百劫间之寿命后,生徧净天,于六十四劫间经过其处后,往生光音天,生于其处为八劫间,即于此处,彼起此之邪见。彼由高之梵天界退转之事及生于此处全无记忆之事,即因不知此二事,而抱此邪见。
世尊知彼心起如是之思,如力士于屈伸其臂之间,离祇园精舍而出现于梵天界。[P.359]梵天见世尊云:「尊者!善来。得遇尊者曾来此处之机会以来,已历时甚久。尊者!予此之状态,常住坚固,为绝对不变不灭之法,不生、不老、不死、不灭、不被作,由此以外,无其他最上之出离。」彼如此云已,世尊回答婆迦梵天曰:「婆迦梵天实为无智,何以故?汝以无常之存在云为常住……乃至……有其他之最上出离云为无最上之其他出离。」梵天闻此自思:「世尊向我云:『汝如是云,汝如是云』者,世尊知我之事,对我追问不舍。」梵天恰如一软弱之盗贼,受得二三之打击即云:「何故云此?予为盗贼,则某某亦盗贼,某某亦盗贼。」彼如同举發所有之同伴,彼畏怖世尊之质问,一面举發自己之同伴,而唱第一之偈:
一
佛闻此谈话唱第二之偈:
[P.360]二
婆迦闻此唱第三之偈:
三
世尊教说彼过去之事端,唱次之四偈:
四
[P.361]五
六
七
[P.363]依佛之言,彼忆起自己所作之业,对佛感谢唱最后之偈:
八
结分
如是佛使知佛自身之德,说法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时,一万梵天之心,离执著而由漏解脱。如是世尊成为众多梵天之保护所,由梵天界归回祇园精舍,以上所述之方法而为此法语,于是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袈裟衣苦行者是婆迦梵天,劫波童孺即是我。」
第二章 健陀罗品
四〇六 健陀罗王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药物贮藏学处所作之谈话。此为王舍城所起之事,尊者毕隣陀婆蹉释放园丁之家族,赴王宫以神通为王造黄金宫殿时,众人满足,送长老五种之药品,彼长老则与其眷属教团,因其眷属已持有甚多,于[P.364]是将所得之药物充满于壶、瓶及托钵袋内。众人见此,愤慨思之:「此等贪欲之沙门,实与守宝库门之人无异。」佛闻此事,教以学处曰:「此实为有关病比丘之事。」佛言:「汝等比丘!佛未出现于世之时,人就外道而出家,贤者只持五戒,为翌日而贮存盐及砂糖而遭人非难;虽然如此,而汝等入此得救之教,犹为第二第三之日而贮存。」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菩萨于健陀罗国为健陀罗王之王子,父死后,即王位,正当治国。又于中国,有毘提诃国名,毘提诃王治国。此二人虽为未见之友,但彼此互相坚信,当时人长寿生活为三万岁。
而此健陀罗王,于某一满月布萨会之日,严守戒律,于高殿设华丽之座席,坐于中央之王座上,开窗眺望东方世界,向大臣等作适切之法义说法,于一刹那间,天空上升之圆月为罗睺所覆,月光隐而不现。大臣等将不见月光,月为罗睺所夺之事,向王告白,王观月自思:「此月为外来之污所秽,月光不见;予亦因臣下之污,如月为罗睺所夺,使予为无光之物,对予实不相应。予应如净照天空之月,应舍王位出家,对予更有何必要为他之教诫?予对家族家臣均无执著,予应晓谕自己游行四方,此对予方为相应。」于是王云:「汝等可为所欲为。」王国与彼大臣等,彼则于[P.365]放弃迦湿弥罗及健陀罗两国之王位后,出家入仙人之道,依禅定而得神通,委身于禅定之喜悦,生活于雪山地方。
然而毘提诃王向商人讯问:「有关我友之幸福如何?」时,闻彼入于出家之生活而自思:「予友出家,予在王位又将如何?」于是彼亦舍弃七由旬之弥提罗市、三百由旬之毘提诃国、壹万六千村落之支配权、充裕之宝库、壹万六千之舞姬,不顾子女而入于雪山地方出家,食野生之果实以续命,静静而为宗教之生活。
彼等两同为修行,后日相互邂逅,亦不提往事,而彼此互相调和,静度宗教生活,而毘提诃仙人则对健陀罗仙人加以奉仕。
两人于某满月之日,坐于某树之根元,谈论适法之事时,天空升起之月,又为罗睺所覆。毘提诃仙人观察眺望:「何以月光沉没?」彼见月光为罗睺所夺问曰:「尊师!究竟月为谁所覆,隐而不照?」健陀罗仙人答曰:「弟士!此罗睺污月无光,予因观月为罗睺所夺,予思:『此净月为外来之污而不现光,对予此王位之污,亦恰如罗睺之对月,此王位使予为无光之物,予将出家。』予立即以月为罗睺所夺为缘,[P.366]舍弃王位而出家。」毘提诃仙人问曰:「尊师!君身为健陀罗王耶?」健陀罗仙人答:「唯然。」毘提诃仙人云:「尊师!予为毘提诃国、弥提罗市之毘提诃王,予等实为相互未见之友。」健陀罗仙人问曰:「然尔有如何之缘耶?」毘提诃仙人答曰:「予闻尊身出家时自思:『此人为真正看破出家之功德。』予以尊身为缘,舍弃王位而出家。」彼等自彼时以来,非常亲密而调和,食果蓏而游行四方。
彼等长期住于其处,亦为得盐与酢,由雪山下来,至某国境之村。众人对彼等之举止满足,给与施食,得彼等之同意,于森林中建立使用为休息场所之住居,又为彼等之食事,与中途造一净水之场所为家。彼等于国境村落行乞已,即于彼草葺之家完毕食事,再赴己之住所。而此村之人与彼等食物,有时与盐入钵,有时亦与全无盐气之食物。
某日之事,村人对草笼施与甚多之盐,毘提诃仙人前往得盐,食事之时,充分与菩萨而自己亦取适当量之后,余者入于草笼之中,彼思:「此决定为不得盐之日使用。」将盐保存于积草之内。其后某日,得无盐气之食物时,毘提诃仙人与健陀罗仙人以盛施食之皿,由草笼之内将盐取出云:「尊师!请取此盐。」健陀罗仙人问曰:「今日未由村人得盐,汝由何处入手?」毘提诃仙人答:「尊师!先日由村人得盐甚多,尔时予思:『此决定为不得盐之日使用。』故将余者保存。」然尔时菩萨云:「愚者!尔舍一百由旬之毘提诃国而出家,为无一物之境遇,而于此起盐与砂糖之欲。」菩萨咎诫于彼唱第一之偈:
[P.367]一
毘提诃如斯被咎,难堪而抱敌意云:「尊师!尊身不见自己之罪过,只视予之罪过。实则尊身因自思:『对他人教诫,对自己又有何要,唯应教诫自己。』故舍王位而出家,然于此处何故对予教诫?」于是为唱第二之偈:
二
菩萨闻此终了唱第三之偈:
三
毘提诃闻菩萨之语已云:「尊师!纵令所言为有益之事,而云反对他人使之發[P.368]怒,终非善举。尊身对予恰如以钝刀剃刮,颇为粗暴。」于是唱第四之偈:
四
菩萨闻此唱第五之偈:
五
菩萨为此言已,又举善逝〔佛〕之教诫:「阿难!如陶师之不铸生粘土,我不以尔为对相。而阿难!予为再三再四之咎言,使汝将住为真实者。」此为善逝〔佛〕之教诫,应住于相应之行,恰如陶师再三叩于瓶而不取生烧之物,只取善烧之瓶,为说明此理,彼再唱次之二偈:
六
七
[P.369]毘提诃仙人闻此已,向菩萨言:「尊师!今后请对予教诫,予任性自然之气质,今与尊身之语已相合致,故请师恕予。」彼向菩萨请求宽恕。于是彼等生活亲密,再归雪山,菩萨于其处向毘提诃仙人述说入定修法,彼行之而修得神通力及定力,如是具禅定不退转之二人,得成可生梵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毘提诃是阿难,健陀罗王实即是我。」
四〇七 大猿本生谭
〔菩萨=猿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亲族行善行所作之谈话。此一事件将在跋陀娑罗树神本生谭〔第四六五〕中说明。彼时,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P.370]友!正等觉者对亲族人等行善事。」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缘由。」佛言:「汝等比丘!佛对亲族行善事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猿之胎,达成年时,背高幅宽,强而有力,为八万之猿群围绕,住于雪山地方。尔时在恒河岸边,生有枝茂荫浓叶丰如山岭耸立之庵罗树,彼亦称为尼拘律树,果实甘美,品质高而有香味,大如大水瓶状,其一枝上之果实落于地上,另一枝上者落于恒河水中,而在两枝中间之果实,则落于树之根部。菩萨与猿群俱食果实之间自思:「某时,将因落于水中之果实,我等将有恐怖来袭。」于开花之时节,或于山梨豆大之时顷,使水面之枝,一果无余,使尽食之或落于水中。
而彼时,波罗奈王于水边之上下张网,于彼处沐浴之时,其中有一果实为八万之猿所看漏,此果熟透,为蚁垤所覆,落入河中,挂于网上。王于当时,快乐度过一天,夕刻将欲归宅之时,渔师等曳起张网,见此果物,彼等不知「如是如是之果物」,而献于王。王问:「此果物云何?」渔师等答:「予等不知。」王复问:「何人知之?」渔师答:「森林官能知,大王!」彼王呼森林官至,由彼等闻知「此为庵罗树之实」。[P.371]王以小刀切割,先使森林官食,自己亦食,并与后宫䌽女及大臣等,庵罗树实之美味,浸泌王之全身。彼王为味欲所执,问森林官彼树生长之场所,「彼生于雪山地方之河岸。」王闻彼等之言,结诸多之筏,由森林官指示道路,回流而行,几经时日,正确不知,渐达其场所。森林官告王:「此即其树,大王!」王系留其舟,由多数之从者相伴,徒步往其场所,于树之根部敷床后,食庵罗树之实,品尝种种美味之食物而横卧,于各方面置守卫者,点起火把。
菩萨于诸人入眠深夜之中,伴从者而来。八万之猿由枝到枝回跃而食庵罗之果,王惊醒见猿群,唤起家臣,呼弓箭师至云:「食此果物之猿,勿使逃去,包围彼等,与以射杀,明日,予将食庵罗果与猿肉。」弓箭师受命同意:「谨遵王命。」围树备矢而立。猿等见不能逃,起死之恐怖战栗,来菩萨之前问曰:「弓箭师云:『大王!予等将射欲逃去之猿。』彼等围树而立,我等如之何为宜?」猿等战抖而立。菩萨云:「汝等勿怖,予救汝等之命。」彼安慰群猿,攀登一直干之高枝,延伸至恒河面上,由此一端跃离,可跳越至距离百张弓箭以外场所,抵达恒河之岸某树丛之上而下,决定此处降落之场所。彼云:「此距予之来处甚远。」于是取一根竹茎,由根部切断,[P.372]使之光滑,然后彼思:「必须将竹如此之长缚于树上,如此之长使之悬于空中。」于是,彼又测量此两方场所之位置距离,将竹缚于自己腰上部分之长度忘记算入。彼执竹茎之一端缚于恒河岸边所生之树上,他之一端则结系在自己腰间,彼如风卷残云之速度,跳越距弓箭百张距离以外之场所,但彼未考虑腰间缚竹之长度,未能达到树上,彼只得用双手紧握庵罗树枝向猿群指示:「速速踏我之背脊而越至竹茎上安全渡过。」于是八万之猿向菩萨道別,依其所言而皆逃离。
尔时提婆达多亦为一猿,居于彼等之间,彼思:「此为予见予之敌人最后之时。」彼攀登至上枝,使起弹动,然后飞跃至菩萨背上而降落,菩萨之心脏起如破裂之苦痛,提婆达多使其起非常之苦痛而后离去,于是菩萨则成为孤独之一身。
王未入眠,依猿与菩萨所作之行为,悉皆得见,王卧自思:「猿乃动物,不顾自己之命,使同伴等得以安全。」彼于天明时,对菩萨甚为满意称许,彼思:「杀此猿王,实为不善,以方便解彼下来。」于恒河中立一支柱,于彼处系筏,徐徐解下菩萨,背上披以袈裟衣,用恒河之水沐浴,饮以砂糖之水,于清净体上涂以千度净化之油,床敷以用油光滑之皮供彼卧毕,王坐于低座唱第一之偈:
[P.373]一
菩萨闻此已,向王教诫唱其余之偈: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P.374]菩萨如是予王以教诫后死去,王呼大臣等命令曰:「对此猿王应为诸王之葬式。」又对后宫之䌽女曰:「汝等应著赤衣散发,手执松明,往火葬场立于猿王之周围。」
[P.375]大臣等堆积百乘之薪木造荼毘所,作诸王之样式,行菩萨之葬式。取头盖骨进于王前,王于菩萨之火葬场建庙,点灯火,供养薰香与花环后,于头盖骨上张贴黄金,乘著于枪尖之上以为前导,捧薰香与花环等往波罗奈行进,止于城门之内侧,装饰全市,行七日间供养。尔时,王受取头盖骨为舍利,纳入庙中,一生之间,奉献薰香与花环等。王则遵从菩萨之教诫,开始行布施,为诸善事,正当治国,成可生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从者是佛之眷属,猿王即是我。」
四〇八 陶师本生谭
〔菩萨=游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烦恼之调伏所作之谈话,此事于水本生谭(第四五九)中将为说明。当时舍卫城有五百之同朋出家,住于黄金敷成之祇园精舍,于午夜中起色欲想;佛对自己之弟子等夜三度、昼三度,一昼夜间六次设法,宛如雌鸟护卵、犁牛护尾、母之爱儿、只眼者守眼,与以看守,随时调伏起来之烦恼。佛于当日之午夜中,观察祇园精舍,知比丘等欲想之动向,佛思:「此等比丘之间所起之烦恼成熟,将破罗汉性之根本,故我今调伏彼等之烦恼,使彼等之罗汉性显现。」佛由香室出,呼长老阿难命之曰:「汝集合住于黄金敷成之精舍比丘诸[P.376]人。」大众集合已,佛坐于所设之座,佛言:「汝等比丘!心中为所起之烦恼所左右,实为不正,实则烦恼增大,如仇敌坐大,导致破坏。比丘对如何微细之烦恼,亦必须调伏。古之贤者对仅只微细之业因,尚加注意,调伏心中所起之烦恼,达辟支佛之境界。」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菩萨生于波罗奈之郊外某陶师之家庭。彼达成年,建立家计,得子与女,依陶师之工作养育妻子。
尔时,迦陵誐国之㮈多布罗市有名伽兰多之王,彼与诸多之从者往庭园,在园门之处见结有美丽果实之庵罗树,彼于乘坐象之背上伸手摘取一房(一串),入于园内,坐于华丽石之玉座,与分某些可得者后,自食庵罗之果。于王取庵罗果之后,大臣婆罗门家长等思惟他人亦将来取,于是由彼树上击落庵罗果食之,如此屡次前来,登树用棒敲击,折落树枝,甚至未熟之实,亦均食之无遗。
王于庭园,游乐终日,黄昏乘严饰之象背而归之途中,见彼庵罗树,由象身降下,往树之根部,眺望彼树自思:「此树于晨起见之,尚结实纍纍不倦之态,非常美丽,今其果实被夺而击毁,失去光彩而立。」王再往其他场所眺望时,见未结果实之其他庵罗树,王再思考:「此庵罗树未结果实,如宝石裸山之美丽,然此树为结果实[P.377]而遭不运。如此家庭之生活,实亦类似此木,出家生活实类似无实之树;富裕者有恐怖,贫困者无恐怖,予亦必须为不实之树。」如是彼以果树为所缘,立于树之根元,熟思三性,而完成观念,得辟支佛智慧,于是王思:「胎囊今由予脱落,于三界断除系缚,净化轮回之污积,泪海乾,骨壁破落,予已无再生之系缚。」但彼仍为一切装饰所饰而站立。尔时大臣等言曰:「大王!陛下已十分长期之间站立矣。」王答曰:「予非为王,予为辟支佛。」大臣云:「大王!辟支佛非如王之姿态。」王云:「然彼等为如何之状?」彼等答:「剃除须发,著袈裟衣,与家族种族不相亲近,如风吹过之云,或如由罗睺遁逃之月,住于雪山之上香醉山洞窟之中,大王!辟支佛乃如是者。」
尔时王扬起其手,触摸其头,消去俗人之象征,表现沙门之形:
所谓僧之资具附于身上。彼立于空中向大众说法,然后通往虚空,向高峰雪山中难陀姆罗洞窟而去。
于健陀罗国得叉尸罗市有名那迦吉王,在赴高殿玉座之中央时,一妇人两腕嵌有镂钻宝石之腕环,与彼坐离甚近,正研磨馥郁之香。王见之自思:「此等宝石之腕环离开之时,互相不触,亦无音声。」王凝目注视。尔时彼女将腕环由右手嵌入左手,[P.378]以右手集香,开始磨细,而在左手之腕环与他环相触而出音。王见此二腕环互相接触而出音之事,自思:「相离则此腕环互不相触,然与他物相触则出音;恰如其状,此等生存者相离,则无接触之事,亦无出音之事,彼等为二为三,相互接触,则造成喧嚣。予支配迦湿弥罗与健陀罗二王国之住民,而予亦应如单一之腕环,不支配他人,而只住于支配自己。」彼以腕环之摩擦为对象,居于座上,熟思三性,完成观念,得辟支佛之智慧。余事如前所说。
毘提诃国之弥提罗市有名尼弥之王,朝食后,为大臣所围绕,开窗下望街路。尔时一鹰由屠场取来一片之肉,飞至空中,数只兀鹰与他鸟一同,到处包围此鹰,为食物而用嘴啄、翼打、足踏,鹰不堪己之被击,弃离其肉,为他鸟所取;余鸟弃击此鹰,追击他鸟,彼亦放弃之时,他者更又取彼,而彼等亦同样啄彼。
王见彼等众鸟自思:「任何一鸟,取肉者即有苦痛,任何一鸟,放弃者即有幸福;任谁贪五欲者即有苦恼,不然者即有幸福。此等之事,实多物之普通现象,然予有[P.379]六千之后宫,予如鹰之放弃一片之肉,而弃舍五欲之乐,则可生为幸福。」而彼不断充分考虑,熟思三性,完成观念,得辟支佛之智慧。余事如前所说。
于北部般遮罗国堪匹拉市有名顿穆迦王,朝食之后,为一切装饰所饰,由大臣等围绕,开窗下望宫廷。尔时,牝牛之小舍门户启开,牡牛等由小舍出来,为爱欲追逐一只牝牛,而持有锐利角之一匹大牡牛,见一只牡牛之来,燃起爱欲之嫉妒,用彼之锐角,突向彼之股间,由突裂开口之处,内脏跳出,彼当场死亡。王见此自思:「此等生物,以动物为始,为爱欲而受苦痛,此牡牛因爱欲而死,他之生物亦依爱欲而被困扰。予必须舍弃困扰此等生物之爱欲。」彼立而熟思三性,完成观念,得辟支佛之智慧。余事如前所说。
其后某日,此四人之辟支佛,思行乞游行之时,出难陀姆罗洞窟,于阿耨达湖水中,使用可以洁齿之蒟酱杨子,注意洁〔净〕身体,立于(雄黄)平原整顿下衣,著衣执钵以神通力升至虚空,踏五色之云,在波罗奈郊外路程不远之处降落,而于适当场所挂衣,执钵进入市外,连续乞食,遂来至菩萨之门前。菩萨见彼等欢喜,请彼等入其家,设座使坐,与彼等洗水,供坚软美味之食物,然后坐于一面,敬礼僧伽之长老已,问曰:「尊师!贵师之出家生活,美妙非常,感官甚净,肤色澄[P.380]清;观如何之对象使贵师得入比丘阿阇梨之出家生活?」而如彼向僧伽长老之寻问,向其他长老等处亦来寻问。尔时彼等四人对彼:「予等为如是之国,如是之市,如是之王。」云云之状,告以由世间隐遁之理由,顺次各唱一偈:
一
二
三
四
[P.381]菩萨闻各各之偈云:「善哉,尊师!此诸对象与贵师等出家相应。」彼向各各之辟支佛呈赞许之词,而彼闻四人之说法后,对家庭生活顿失希望。辟支佛归去之时,朝食过后,安乐而坐,菩萨呼妻言:「吾妻!四人辟支佛等弃国出家,无何等执著,亦无障碍,得出家生活快乐之味而生活;然予依工资而生活,家庭生活竟有何用?请汝留于家中,面对儿女之烦劳。」彼唱次之二偈:
五
六
[P.382]彼妻闻彼之言云:「因贵君闻辟支佛之说教,予亦在此家庭不能满足。」为唱次之一偈:
七
菩萨闻彼女之言,默然不语。然彼女瞒过菩萨,欲先行出家,彼女云:「贵君!予往水槽取水,请君照看子女。」有如行往其处,取壶而出,彼女往市外苦行者之前而出家。
菩萨知彼女不归之事,自行养育子女,其后彼等稍长,理解事物之时,使彼[P.383]等试为炊饭之任,某日稍硬、某日稍软、某日甚好、某日甚劣、某日毫无盐气、某日味则过咸。儿童语其父曰:「父亲!今日饭硬、今日饭软、今日甚好、今日无盐、今日则盐气过重。」菩萨云:「诚然,爱儿!」菩萨自思:「此诸子女已知生煮、善煮、有盐、无盐,彼等可适应自己之性而为生活,予应出家。」然后彼托付子女于亲族,彼出家入仙人之道,住于市外。
如是每日往波罗奈乞食之比丘尼(菩萨之前妻)见彼而相谈:「尊者!子女等依付贵君已被杀耶?」菩萨云:「予未杀子女等,予于彼等心已知事物时出家;汝未看顾彼等而出家自乐。」于是为唱最后之偈:
八
如是彼教诫比丘尼使彼女离去,彼女亦信受教诫,向菩萨告別,往彼女欲去之处。实则自当日之后,彼等互相再未会面,菩萨依禅定得神通成为应生梵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五百比丘成阿罗汉——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女是莲华色尼,子是罗睺罗童子,游行尼是罗睺罗之母,游行者即是我。」
[P.384]四〇九 坚法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憍赏弥之近处瞿师罗园时,对优填王之牝象跋陀罗婆提所作之谈话。盖此牝象之装饰与优填王之王统,将于摩登伽本生谭〔第四九七〕中说明。
某日,牝象来至市内,彼见世尊晨起为圣众围绕,具无比佛之尊严,入市内乞食,彼伏于世尊之足前云:「世尊为全知、全世界之济度者!正血统之优填王,于我少时能完成工作,王思:『予因此〔象之〕荫而生活,支持王位与皇后。』予受宠爱与尊敬,以一切装饰而饰身,于住所涂香料,于四方张多彩之幕以围绕,以香油燃灯火,梵香备皿,于侧所据置黄金之壶,使予住于多彩之毛毡之上,而王与我以种种适应美味之食物;然今予年老,不能完成工作,断除所有之尊敬,于是予无援助,亦无资力,于林野食克达迦树之果以维持生活。予无其他扶助,请让优填王知予之美德,再与我原来之尊敬,世尊!」彼悲痛向如来叹愿乞求。佛言:「尔往,我语王再与汝尊敬。」语毕即向王宫之门而出發。王引如来进入,于内殿以佛为上首,向比丘众为大供养。佛于食事完毕感谢,问王曰:「大王!跋陀罗婆提现居何处?」王答:「予不得而知,尊师!」佛言:「大王!以名誉与奉仕者,因彼年老而取去,是为不当,满足而深感谢是为适宜。跋陀罗婆提今年老、老衰,无人保护,于林野食克达迦树果以维持生活。视老年如无关者,于王实为不宜。」佛说明跋陀罗婆[P.385]提之美德后:「请王再与彼原来之尊敬。」佛言毕而辞去。
王依佛言:「依如来之言,实为说明跋陀罗婆提之美德,再以原来之荣誉与彼。」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缘由。」佛言:「汝等比丘!如来语此美德,恢复已失之荣誉,非自今始,昔日亦复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有坚法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再生于大臣之家庭,达成年后,奉仕于王,彼由王受大荣誉,立于最尊贵大臣之地位。时此王有一头力量强大之牝象,此牝象日行百由旬,完成对王使者之任务,于战场交战破敌。王思:「此牝象为予之一大援助者。」于是对彼施以一切之装饰,如同依优填王对跋陀罗婆提所与之状况,超乎一切之尊敬。然彼于年老力弱,王则取去一切之荣誉,自此以来,不被保护,彼于林野食草叶为生。
某日之事,宫廷因容器不足,王呼陶师前来云:「容器实有不足。」陶师云:「予无系车运牛粪之牝牛,大王!」王闻其语,问曰:「予之牝象现在何处?」答曰:「彼任意流浪,大王!」王云:「今后可用牝象往取牛粪。」将彼象交付陶师,陶师云:「谨遵如命。」依言而去。
某日牝象由市中出行时,见菩萨入来市内,伏于菩萨之足前,忧伤悲痛云:「尊[P.386]师!予年轻时,王思予为援助者,与予以大荣誉,今因年老,夺取一切,更不思予之事,予不被保护,于林野食草叶以维持生活。落入如此不幸之予,今又交付为陶师系车,除措予身于君,別无归依避难之所。予对王之奉仕,贵君素悉,今请恢复予已失去之荣誉。」于是唱次之三偈:
一
二
三
[P.387]菩萨闻此语云:「尔勿叹愿,予语王恢愎尔之荣誉。」彼安慰牝象后,入市朝食完毕,往王之前,开始谈话:「大王!某某之牝象为陛下于如是如是之场所,附枪于胸,有无參加战争之事耶?又于如是如是之日,颈缚信件有无被派遣远行四百由旬之事耶?陛下曾与彼以大荣誉,而此牝象今在何处?」对菩萨之问,王答曰:「予将此牝象为运牛粪,交付陶师。」
尔时,菩萨云:「大王!与牝象为陶师系车之事,究为陛下之善事耶?」菩萨向彼王教诫后,唱次之四偈:
四
五
六
七
[P.388]如是菩萨自王开始,向所有集合者与以教诫。王闻此,再与牝象以荣誉,而随菩萨之教诫为布施等净业,成为应生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话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牝象是跋陀罗婆提,王是阿难,大臣即是我。」
四一〇 苏摩达多象本生谭
〔菩萨=帝释天〕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一老僧所作之谈话。彼使一沙弥出家,沙弥为彼之侍者,因重病而死去;彼死之时,老僧悲泣而环绕。比丘等见此,于法堂开始作如下之谈话:「汝等法友!某老僧为沙弥之死而悲泣环绕,失死之正念行处(修行法)。」佛出彼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缘由。」佛言:「汝等比丘!彼死之时,此者为彼哭泣,非自今始,前生即亦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菩萨为帝释天。当时住于迦尸国之某市,[P.389]有一福裕之婆罗门,舍欲入雪山,入仙人之道,出家后拾落穗,于森林取根及果物以维生活。某日之事,彼为求果蓏而往外出,發现一只象子,伴彼归至自己草庵,视若己儿,名苏摩达多,食以草叶,与以看顾。彼象成年,身体渐大,某日因食物过多,为不消化而衰弱,行者使彼入草庵后,为采果蓏而外出,于彼未归之中,象子已死。行者于采果蓏归来之时自思:「他日予子皆来迎予,今日则不如是,彼究往何处?」彼叹息而唱第一之偈:
一
彼如斯叹愿来至经行坛,發现彼已倒毙时,行者紧抱象之颈处,悲叹而唱第二之偈:
二
此一刹那,帝释观察世界自思:「此行者舍妻子出家,今对象子怀我子之想而叹愿,摇动彼心,正气不符。」于是来至草庵,立于空中唱第三之偈:
[P.390]三
彼闻其言唱第四之偈:
四
尔时帝释教诫于彼唱次之二偈:
五
六
行者闻帝释天之言后,正思去忧,拭泪终了,为赞叹帝释唱其余诸偈:
七
八
[P.391]九
彼既述此等之偈,如是帝释教诫行者,归自己之住居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象子是沙弥,行者是老僧,帝释即是我。」
四一一 须尸摩王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大无欲所作之谈话。实即彼时,比丘等坐于法堂,称扬十力(佛)之无欲,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缘由。」佛言:「汝等比丘!我到达彼岸,而成今之无欲,亦无何不可思议,我于几百千万劫之间力行无欲,前生我亦弃三百由旬之迦尸王国,成为无欲而出家。」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托胎于王之司祭正妻,于彼降生之日,波罗奈王亦生一王子,在彼等命名之日,菩萨命名为须尸摩童子,王子被称为梵与童子。波罗奈王闻菩萨与王子同日出生,使人伴菩萨前来,交与乳母,与[P.392]王子一同养育;达成年后,彼等二人美丽具天子之容姿,于得叉尸罗修得一切之学艺而归。与菩萨共同饮食居住之王子为副王,父死后登王位时,以大名誉与菩萨,使立于司祭之地位。昔某日之事,装饰街市,王严饰如帝释天王,乘坐于如伊罗婆那之稳和而又优美之象肩处,使菩萨于后座乘于象背右绕于街市。王母思欲见其子,立于窗前,见右绕街市归来乘于后座之司祭,起恋著之心,入于寝室,而自思:「予如不得此想,予将死于此处。」于是吐出食物,就卧于寝床。
王不见其母问曰:「母君在于何处?」「患有疾病。」王闻而往母亲之侧,问候完毕后问曰:「母君之病体如何?」彼母羞惭,并无何语,于是彼出往就坐于王座后,呼己之妃近前云:「予观母君有不快之色。」于是遣妃前往。王妃为母后擦拭背脊询问,女人彼此对自身之秘密终不能隐瞒,彼女向王妃述其理由。
王妃闻此转告于王,王云:「此事不难,汝往安慰母后,予使司祭为王,使母后为彼之后。」王妃前往安慰母后,王亦呼司祭前来,告知此事云:「请卿与予母寿命,卿如为王,予母为王妃,予为副王。」菩萨云:「此事实难从命。」彼拒绝王之言辞,王屡次恳愿,彼只得接受。于是王以司祭为王,母后为王妃,自为副王。
彼等一时虽度过亲密之生活,尔后家族生活颇感不快,菩萨心起舍欲出家之倾向,对烦恼爱欲已无执著,彼立亦独身、坐亦独身、卧亦独身,恰如为牢狱所系之[P.393]人,又如闭入笼中之鸡。
尔时彼之妃自思:「此王与予不共享乐,独立坐卧,盖此王年少,元气拨剌,予则年老,头现白发,予付虚言向彼云:『大王!君身头上现一根白发。』以一方便,使彼满意,与予享乐。」某日彼女装作为王探索头虱,向王云:「大王!君身年老,君身头上生有一根白发。」菩萨云:「吾妃!如是汝拔此一根白发,置予手上。」于是彼女由王之头拔取一发,将彼投舍,而取自己头上之白发云:「大王!此为君身之白发。」将发置于王之手上。
菩萨见此心起怖战,由如金色板之额流出冷汗,彼戒自己而思:「须尸摩!尔年少而终老,如斯长久之间,恰如村豚回转于粪泥之中,沉湎于欲之污泞而不能舍污泞而去。于尔而言,今非弃欲入雪山出家住于梵行之时耶?」于是为唱第一之偈:
一
如是依菩萨赞叹梵行住功德时,他者(妃)自思:「予对此菩萨思使怀贪欲而彼反思为放弃之行,予心中战栗,今须使彼不为出家之思而赞扬彼身体之美。」妃决定唱次之二偈:
[P.394]二
三
菩萨闻彼女之言云:「吾妃!身往年老之时,此黑发须变如麻布之白状,此当然之事汝已实言,何以故?类如青莲等花环可爱之金色姿,美好而年少优美武士族之少女等,经年老者,见为颜色已褪,肉体颓败之故。吾妃!实此生类不幸之终焉,乃如是耳。」菩萨更以佛之威力说法:
[P.395]四
五
唱以上之二偈。
如是菩萨以此偈示美貌之悲哀,而今于家庭之生活,述其不快云:
[P.396]六
七
菩萨如是说欲乐之悲哀,以佛之威力说法后,呼友(副王)前来,托付王位,而后于亲戚知己朋友忧悲之中,舍弃尊严与权力,入雪山出家,入仙人之道,依禅定得神通而成应生梵天之身。
[P.397]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圣谛之理,数多之众,饮甘露水,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妃是罗睺罗之母,王是阿难,须尸摩即是我。」
四一二 绵树顶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调伏烦恼所作之谈话。此一事件将在水本生谭中说明。又佛于黄金敷成之精舍(祇园)内,见沈沦欲想之五百比丘,集合僧团,佛言:「汝等比丘!对可怖畏者应加怖畏,不断增长之烦恼,如尼拘律树之绕树,使人染者。如是,昔日尝住于绵树顶之树神,见有一鸟食尼拘律树之种子,于自己所住之树枝落粪而自思:『我家此后将遭破坏。』」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再生为住于绵树顶之树神。尔时一只金翅鸟王,现一百五十由旬之己姿,鼓翼令二分大海之水,掴住千寻长之龙尾,龙王放弃口中所含之食物,沿森林之顶向绵树顶方向飞去,龙王自思:「须救自己之被垂悬。」于是化作蛇身向一株尼拘律树中伸入,卷付于尼拘律树上。因金翅鸟之大力与龙王之大躯,尼拘律树连根拔起,然龙王决不弃树,金翅鸟则将尼拘律树与龙[P.398]王一同捕之到达绵树之顶时,龙王横卧于树干之上,金翅鸟裂龙王之腹,食其脂肪后,投舍残骸于海中。尔时一鸟居于尼拘律树上,当尼拘律树被拔时,彼则高飞落于绵树之顶,树神见而自思:「此鸟将落粪于予之树干,于是将生为尼拘律树丛林及无花果之丛林,绵树全体将被遮蔽,而彼时予之住所将被破坏。」
树神思此,心生战栗,于是绵树由顶至根皆生震动。金翅鸟见其身震,问其理由,唱次之二偈:
一
二
此时为说明其理由,树神唱次之四偈:
三
四
[P.399]五
六
金翅鸟闻树神之言,唱最后之偈:
七
金翅鸟如斯云已,更复以自己之威力,将此鸟由彼树赶走。
结分
佛云:「对可怖畏者应加怖畏。」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P.400]谛之理竟,五百比丘等成就阿罗汉——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金翅鸟王是舍利弗,树神即是我。」
四一三 都玛伽利牧羊者本生谭
〔菩萨=贤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拘萨罗国王优遇新人所作之谈话。即某时,此王对依从习惯而来之老兵,不与优遇,勿宁对新来參加之人与以尊敬,然于国境勃發骚动前赴出征时,王思:「受尊敬之新人〔新兵〕将能战斗」,而老兵等则不战斗;又思:「老兵等将能战斗」,而新人之〔新兵〕亦不与战斗,于是匪贼遂为胜者。
败战之王,依优遇新人之失败,知招来自己败北之事,向舍卫国退却后,王思:「何以如是之所为时,予独败北,或者他王以前亦如是败北耶?」王思问十力(佛),于朝食之后,往祇园精舍,向佛问其缘故。佛言:「大王!此非尔一人,昔日之王,亦因优遇他国人而败北。」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拘留国之因陀罗婆罗萨多城优第提拉族出身之拘留国王,名财胜治国时,尔时菩萨再生于其国司祭之家庭,达成年时,于得叉尸罗修得一切之学艺后,再归至因陀罗波罗萨多城,而于父死之后,相续司祭之地位,为国王之圣事俗事之指导者,被呼为毘都拉贤者。
此顷,财胜王不顾老兵之事,只优遇新人之新兵,彼于国境起骚动前赴出征时自思:「新人万事理解,老兵亦万事明白。」结果老兵与新人均不战斗。
败战之王向因陀罗婆罗萨多退却而自思:「予为优遇新人而败北。」某日彼自[P.401]思:「何故只予优遇新人而败北,抑或他王亦尝败北?予向毘都拉贤者寻问。」于是于彼来前侍从而坐时,问其缘故。
尔时,佛宣明彼质问之理由,唱次之偈:
一
菩萨闻此已云:「大王!尊身之叹为何?曾有一名都玛伽利之牧羊者婆罗门,携大群之山羊于森林中作围栏,将山羊入其处,焚火升烟,看视山羊之群,以乳等为生活。彼發现数头金色之鹿前来其处,彼起爱著之念,不看守山羊,而以山羊之看顾示与诸鹿。秋季到来,鹿疾驱奔往雪山,山羊既已死去,鹿亦不见。彼于悲叹度日中,逐患黄疸病而死。此者(婆罗门)优遇新来者后,由其身疲于百倍千倍之叹而死。」菩萨举其例为如次之说:
二
三
四
[P.402]五
六
七
菩萨向王说此教化,彼(王)领会得教化而欢喜,向菩萨喜舍诸多之财宝,自此以来,彼向国民示厚意,开始布施,修诸善行,成可赴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拘留国王是阿难,都玛伽利是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毘都拉贤者即是我。」
[P.403]四一四 不眠班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优婆塞所作之谈话。实则彼为已达预流果之圣声闻,由舍卫城与车乘之队商同来,经过难路;尔时,队长于一有清净之水所,解五百乘之车,调整软硬之美食,以彼为宿处,〔一队〕诸人,到处横卧睡眠,然优婆塞则在队长侧一株树之根部,巡回瞭望。
时,有五百盗贼思欲掠夺队商,持种种样之武器,将队商包围,彼等發现优婆塞在四处巡视,彼等云:「俟此人睡眠,我等开始掠夺。」于是屯留于各处。然彼于初中后夜,均在巡视,盗贼待至次晨,彼等弃石与棍棒等云:「队长!汝为此热心不眠之人而得助命,君为财产之所有者,应向此人与以敬意。」盗贼言毕而去。众人不久醒起,见因此弃舍投向彼等之石等,咸云:「救助我等之命者,乃此人之恩荫。」皆向优婆塞与以敬意。
然优婆塞往目的地之工作完毕,再来舍卫城,赴祇园精舍,稽首如来,敬礼已而坐。佛言:「优婆塞!何故尔未被留意(多日未见)?」彼白佛此一事实。佛言:「优婆塞!不眠醒觉以修德行,非只尔一人,昔之贤者亦醒觉而得美德。」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再生于婆罗门族,达成年后,于得叉尸罗修习一切之学艺归来,为家庭生活,其后遁世出家,入仙人之道,不久依禅定修得神通,住雪山地方。彼立步而不眠,终夜步行以为常,彼步行之终点,[P.404]有栖于树之树神,甚为满意,立于树干之裂口,發问唱第一之偈:
一
菩萨闻彼(树神)之言(云):
二
对此〔树神〕再唱此偈:
三
〔菩萨〕被问,为说明其意义而〔唱〕此偈:
四
五
六
[P.405]菩萨依此解答问题时,树神满足,赞叹菩萨唱最终之偈:
七
树神如是赞叹菩萨后,入己之栖家。
结分
佛为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树神是莲华色尼,行者即是我。」
四一五 酢味粥食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末利王妃所作之谈话。彼女为舍卫城华鬘师首领之女,非常美丽大方。十六岁某日之事,彼女与其他诸女一同往花园时,将三杯之酢味粥食装入花笼。
彼女由市内出發时,见世尊由法体放光,受比丘众围绕入来市内,彼女献上三杯之酢味粥食,佛以由大王捐赠之钵接受,然后彼女向佛足顶礼,得佛所缘之喜乐,立于一隅。佛观彼女而微笑,阿难自思:「如来微笑,究为如何因缘?」于是向世尊發问。尔时,佛向阿难说明微笑之理由:「此女〔供养〕此等酢味粥食之果报,[P.406]今日将为拘萨罗王之妃。」然彼女已往花园而去。
是日,拘萨罗国王波斯匿与摩揭陀王阿阇世战争,败退而乘马归来时,闻彼女之歌声,〔波斯匿王〕心动,策马往花园奔来,美德兼备之女,见王而不逃避,反而接近马之鼻手握马绳。王乘于马背之上问曰:「汝持著否?」王知其未能持著,由马上降下,王为风暑所疲,横卧于彼女之膝上,为暂时之休息,然后使彼女乘于马背,由军队围护入市,而于彼女之家屋使其落归。日暮,王遣乘物以非常隆重尊敬之礼,由其家迎彼女,据宝积之座,举灌顶之式,立彼女为王妃。自此以来,彼女具备忠实之近侍与五美性,受王宠爱,成为爱妻,亦为佛之赞赏者,而彼女向佛供养三杯酢味粥食而得幸福之事,扩及于市之全体。
某日,比丘众于法堂,开始如次之谈话:「汝等法友!末利夫人向佛供养三杯酢味粥食,因此果报,是日举灌顶之式,佛之功德,实大矣哉!」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缘由。」佛言:「汝等比丘!末利夫人向一切知者之佛供养三杯酢味粥食,得为拘萨罗王之妃,非为不可思议,何以故?为佛之功德伟大故。昔之诸贤者亦向辟支佛供养无盐无油之酢味粥〔食〕,而依其果报,于第二自性,得三百由旬迦尸国王之光荣。」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再生于某贫乏之家族,达成年后,于一豪商之前为工作而得资金,以维生活。某日彼由店中得四杯之酢味粥食,彼思:「此对予朝食,甚为相宜。」彼于出發工作时,见四人辟支佛为托钵向波罗奈[P.407]城市而来,彼思:「此等〔辟支佛〕赴波罗奈,而予有四杯之酢味粥食,若予与此等辟支佛为供养如何?」彼接近辟支佛敬礼云:「尊师!予手持有四杯酢味粥食,予愿奉献与尊身,请尊师受纳,实甚庆幸。依此善行,赍予以长久之幸福。」于是以砂定四人之座席,于其上扩展草靶后,辟支佛顺次著席。彼以棕榈叶运水来注浇清水,于四钵之中盛四杯酢味乳食已,而敬礼云:「尊师!依此果报使勿再生于贫乏之家,请为成就全知识之缘。」辟支佛食毕,感谢食事之终,飞升于空中往难陀姆罗岩窟而去。
菩萨就遇辟支佛之事,心感法悦,合掌敬礼,直至辟支佛不见之时,前往工作,其后一生涯之间忆念不忘。彼于死时依其果报,出生于波罗奈国王王妃之胎,名曰梵与王子。彼于独步能行之后自知:「予于此市为一薪金劳动者,于工作出發时,供养辟支佛四杯之酢味粥食,依彼布施之果报而再生于此处。」如于明镜现其颜貌,以宿命智分明得见于前生业之全部。
彼达成年往得叉尸罗,修习一切之学艺后归国,向父王示其学业之成就,而依使父王满足被立为副王;然后,于父殁之后,彼即王位。尔时,臣民为彼近娶拘萨[P.408]罗国王之非常美丽之公主为妃,而于天盖祝日装饰彼之全市如天之都市。彼右绕街市后,登严饰之露台,于其高座立白色之天盖,彼坐于高座中央褥垫之上,彼由四方所围绕——即一方为大臣,一方为著种种灿烂美衣之婆罗门及居士,一方为手持贡物之市内大众,一方立有达到一万六千舞女之群。彼见此恍惚华丽之繁荣时,忆念自己以前之所行,彼思:「此为黄金之伞毂,黄金之华鬘所成之天盖,又此等为几千之象及车乘,此为充满摩尼珠及真珠之财宝,此为充满种种谷物之大地,且此如天女之妇女子等,此等一切之华丽繁荣,独属于予而不属他,此乃因予为向四辟支佛供养四杯酢味粥食之布施故,为此予始得之。」彼忆念辟支佛之功德,宣明自己之行为。彼忆念及此,全身充满喜悦。彼心为喜悦所润,于大众中咏感兴之歌,唱次之二偈:
一
二
[P.409]而菩萨于自己天盖祝日感欢喜悦乐,以此二偈咏感兴之歌,尔时以来众人皆云:「此为我王喜悦之歌。」于是菩萨之舞女,其他之舞蹈家、音乐家,城中之大众,又市内之居住者乃至大臣阶级人等皆云:「此为我等王喜悦之歌。」而加以歌诵。
[P.410]如是经过长期间之时,王妃思欲知其歌之意义,然彼女未向菩萨询问。其后,某日王甚满足于妃之某些美德,王云:「吾妃!以何与尔以适汝望,汝请愿之。」彼女答曰:「谨遵王命,大王!予有所愿。」王:「于象马等之中,予将以何物与尔耶?」妃:「大王!予在陛下庇护之下,予已无何愿望,而如此之物,于予亦无必要;然王若思欲与予者,请说明陛下歌咏之意义。」王:「吾妃!就此愿望,尔有何必要耶?请望其他之物。」妃:「大王!对予其他之物,无有必要,只有此一愿望。」王:「甚善,吾妃!予将语汝。然非只向尔秘密之言,予将布令十二由旬之波罗奈回击大鼓,于王宫之门前,作镂宝玉之天盖,设宝玉之座,由大臣、婆罗门等入市之大众及一万六千之妇女子等围绕,予著于中央所设宝玉之座而语之。」彼女云:「谨遵君命。」与以同意。
王依其所言,如不死众所围绕之帝释天王,为大群集所围绕著于宝玉之座。妃亦施以一切之装饰,设华丽黄金之席后,著于(王侧)之傍观席而向王曰:「大王!陛下满足咏唱之〔天盖祝日之〕吉祥歌,恰如月升于天空,今请向予阐明其意义。」于是妃唱第三之偈:
三
[P.411]尔时,菩萨为阐明彼偈之意义,唱次之四偈:
四
五
六
七
[P.412]菩萨如此详述自己之行果时,闻此而净心之妃云:「大王!若陛下如是明暸存知布施之果报,今日以后,纵令得一碗之饭时,亦请如法与沙门婆罗门食之。」彼女为称赞菩萨而唱次之偈:
八
菩萨同意彼女之言唱次之偈:
九
[P.413]然〔菩萨〕更为此〔言〕后,视妃之言行圆满得达,菩萨云:「吾妃!我于前世之善行已为尔详述,但如尔之美容乃至有爱娇者实无一人,然尔何故如此成就得达圆满?」王为问〔其事〕,唱次之偈:
一〇
尔时彼女对彼〔菩萨〕为说明前世之美举,唱余之一偈:
一一
一二
彼女实以前生之忆念与知识决定而述之。
[P.414]如是自彼等二人共同详述有关自己前世所行终了以来,在都市之四门,市街之中央及宫廷之城门,建立六处之布施堂,激励全阎浮洲应行大布施。彼等二人守戒律,修布萨行,命终成得应生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妃是罗睺罗之母,王即是我。」
四一六 巴蓝塔婆从仆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杀人企图所作之谈话。尔时比[P.415]丘等于法堂开始作下列之谈论:「诸位法友!提婆达多使弓箭师投下岩石,放那罗祇梨象,寻求谋害如来离此世间之方法。」佛来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缘由。」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前生彼仍欲杀我,然彼尚不能使我恐怖而自己单独受苦。」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其妃之胎,因达成年,于得叉尸罗修一切学艺,彼会得咒文,能辨闻动物之叫声。彼奉侍阿阇梨终了,归来波罗奈,父立彼为副王,虽然立为副王,但在父有杀彼之心,是故父不欲见彼。
当时有一牝豺,携二子于夜间人众休息时,经沟入市,近于菩萨宫殿之寝室。有一屋室,其处有一旅人脱靴置于足前之地面,彼则横卧于一面板地之上,尚未入眠,豺之子等空腹饥饿而叫,其母向彼等云:「汝等不可叫唤,此屋内之人脱靴置于地面,横卧于板地,尚未入眠,此人入眠之后,可持其靴来,使汝等食之。」豺自己之言语,菩萨以咒语悟解其言,彼由寝室开窗云:「谁人居于其处?」「大王!予为一旅人。」菩萨:「尔之靴置于何处?」旅人:「大王!置于地面。」王:「汝将其吊于高处。」牝豺闻此,对菩萨心感愤怒。
又某日,豺入其处之街,某人烂醉,思欲饮水,下入莲池之时,落水沉溺,窒[P.416]息而死。然彼著有两件著物,下著之中,有一千金币,并且指有指环,尔时豺之子亦又叫唤:「我等腹空饥饿。」豺云:「汝等勿叫,此莲池有一死人,彼身上有如此如此之物,彼死将被寝置于阶梯之上,汝等可食此人。」菩萨闻其事开窗问曰:「室内谁在?」一人起立:「大王!予在。」「尔往莲池,将死人之著物,一千金币及指环取来后,勿使其尸浮上,使沉入水中。」彼依言而行。
牝豺大怒云:「先日予之子等不得食靴,今日又不得食死人。甚善,今后三日,敌王前来,包围汝城,尔时,汝父将派遣汝前往应战,于是军队将断尔之首,予将饮尔之喉血,以清此怨。予知尔对我怀敌意。」豺吼叫恐吓菩萨后,携其子而去。
第三日敌王前来围城,于是王向菩萨云:「吾子前往应战。」菩萨:「大王!予见某种景像,不可出战,何以故?恐有生命危险故。」王:「以予而言,汝之死与不死何谓?尔速出战。」彼菩萨答:「谨遵王命,大王!」于是率部下不由敌王屯兵之门出,而开他门使出。彼出后,全城恰成空虚,何以故?城中人众皆与彼同出之故,彼于适当之场所设驻屯所而停留。
王因副王出而城空虚,思欲率军队遁走,然敌王仍然围城,王思:「予命休矣。」[P.417]彼思:「予须护生命。」于是携妃、司祭及一从仆名巴兰塔巴,于夜间变装逃走而入森林。菩萨闻王逃走之事实,即入城奋战,败退敌人,继承王位。
然,彼王遁走于某河之岸边,结草葺之庵,食果蓏而住,王与司祭采果蓏而出,巴兰塔巴从仆与王妃常时留居于草庵,于是皇后之胎虽宿有王之子,但彼女常与巴兰塔巴一同共住,与彼为不义之行。某日彼女向巴兰塔巴云:「此事若为王知,尔我到底无命,尔须杀彼。」巴兰塔巴:「予将如何杀之?」妃:「王与尔剑与浴衣前往沐浴,然后于浴场见彼疲惰,以剑断其首,切体为微尘之细,埋入地中。」彼同意:「甚善。」
某日,司祭单独为采果蓏而出,彼攀登距王之浴场侧不远之树上采集果实。王云:「予欲沐浴。」将剑与浴衣交付巴兰塔巴,来至河岸,于彼处沐浴中,王感疲惰,巴兰塔巴思欲杀之,于是掴王之颈,扬起利剑,王畏死而大叫,司祭闻叫声而俯瞰时,见巴兰塔巴杀王,而恐惧战栗,手放树枯,由树落下,进入树丛而坐。
巴兰塔巴闻彼手放树枝之音后,杀王埋于地中,然后思寻:「此放弃树枝之音,为谁所为者?」然彼一无所见,彼于沐浴后而归去。彼归去时,司祭由坐之场所[P.418]而出,见王被切为微尘细块于地面所埋之穴,加以认定。彼沐浴完毕,恐自己被杀,偽装盲目之姿,赴归草庵,巴兰塔巴见彼云:「婆罗门!尔何以如此?」彼故为不知之状:「大王!予目失明而归来,予于森林中,立于毒蛇甚多之蚁巢之侧,予于其处为毒蛇之鼻息所吹,以致失明。」
巴兰塔巴自思:「〔彼〕不知为予,而呼为大王,予将助彼。」彼云:「婆罗门!汝勿心忧,予将与尔看顾。」于是与彼果蓏,使彼满足。
自此以来,巴兰塔巴前往采集果蓏,妃并产子,儿童成长。某日之事,妃于午前时中,愉快而坐,徐徐向巴兰塔巴语如次之事,妃:「尔杀王时,无何人得见耶?」巴兰塔巴:「无人见予,然闻放枝之音,其枝被放弃,究系人为或动物,予则不知,然对予發生恐怖之事时,则由此舍枝之音而来。」于是彼与妃语,唱第一之偈:
一
彼等以为司祭已眠,然司祭未眠,悉闻彼等之语。尔后某日,巴兰塔巴从仆外出采果蓏时,司祭忆起自己之妻,悲叹唱第二之偈:
[P.419]二
此时,〔妃〕问曰:「婆罗门!尔云何耶?」彼更云:「予在沉思。」某日,唱第三之偈:
三
复于某日唱第四之偈:
四
其后,王子成长达十六岁。尔时,婆罗门使彼持棒之一端往浴场(河之浅处),[P.420]开眼凝视于彼。〔王子〕问曰:「婆罗门!尔非盲目耶?」彼:「予非盲目,然此为方便以护命。」彼为此语后云:「卿知卿之父亲否?」王子:「予知。」司祭云:「彼婆罗门非卿之父,卿之父乃波罗奈之王,而彼乃卿等之从仆,然彼与卿之母为不义之行后,于此处杀卿之父而埋藏。」于是取出尸骨示之。
王子非常激怒,尔时,彼向婆罗门问曰:「予将如何为之为宜?」「彼婆罗门于此浅流对卿父之所为,卿亦如法为之。」
于是说明一切之经过。数日之中彼教王子执剑之状,其后某日,王子持剑与浴衣云:「父君!请往沐浴。」巴兰塔巴云:「甚善。」与王子一同出發。彼于〔河边〕降下沐浴时,王子右手执剑,左手掴彼之顶饰,谓曰:「尔实于此浅流掴其顶饰杀求助呼救之予父,予亦使尔如予父被杀之状。」彼恐惧死而战栗,叹唱次之二偈:
五
六
于是王子唱最后之偈:
七
[P.421]如是言终后,彼于其场使彼得以命终,以枝埋隐,而洗净宝剑,彼沐浴后还归草庵,向司祭语彼杀戮之事实,并责其母后云:「我等将如之何?」于是三人赴波罗奈。菩萨授年幼之弟以副王之位,从此修布施等净业,达生天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父王是提婆达多,青年之王即是我。」
校注
须陀伦树之实。 尼利亚为猎师之子名。 四依谓衣服、饭食、床卧具、医药。 麦加陀为王之种族名。 可与第三二三、梵与王本生谭之第四偈(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參照。 此本生谭缺少说过去事之主分。 无央数(Nirabbuda)不能计数之数名。 注释者就此偈云,此梵天尝为苦行者住于沙漠,向经过其处之人给水。某时,有由五百之车所成之一队商,至此沙漠,迷失方向,不能获得薪水,濒临死亡,苦行者见之,依定力使恒河之水流来此处,使其傍出现森林,人人得薪水,再续旅程,注释有此一段故事。 注释者就此偈云,此梵天为苦行者,住于流经森林之河川所添之村。某时,盗贼袭村,捕缚村人,押往山中而行,途中使村人在外等待,彼等入窟中为食事,苦行者闻畜兽之叫声及妇女子之求救声,化为王者之姿,率大军至其处,盗贼见之而逃去,苦行者伴诸人至己村来住,注释有此一故事。 注释者就此偈云,此苦行者尝住恒河之畔时,诸人将二三只船结在一处,于其上设置花殿,于此处开宴,食残之饮食物投舍河中,触怒住河中之龙王。龙王化一大怪异之形出现,将欲倾覆此船,苦行者闻诸人發出惊怖之叫声,依定力化为金翅鸟前往其处,龙王见此,心生恐怖,深潜水中,诸人得以无事。注释有此一故事。 可与第三四六袈裟衣(kesava)行者本生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參照。 五种之药物指酪油(Sappi)、牛酪(Navanīta)、胡麻油(Tela)、蜂蜜(Madhu)及糖蜜(Phāṇita)。此为參考 Mahāvagga, III 1-16 而出者。 Mahāvagga, VI 15-16 曰:「实为对病比丘众适用之药物,即关于酪油、牛酪、胡麻油、蜂蜜、糖蜜等,得受此等后,最高可保存七日间使用。」此处即引用此等之句意。 罗睺(Rāhu)据传说为「象征黑暗之龙头神,罚为太阳与月之反逆者,由口中入为隐饰之魔神」。佛教以此为非天(Asura)中之一魔神。 「决定于不得盐日」为 Aloṇaka-divase bhavissati 之译语。此是 √bhū 未来形之特殊用法,应予注意。 阿难(Ānanda)在此本生谭之末尾出现,指毘提诃王。 生粘土,底本为 Āmaka āmaka-matta,脚注为 Āmaka-matta,为「未十分烧之生烧陶土」之意。 入定修法(Kasiṇa-Parikamma)为决定在隐遁所之时,为凝视(Kasiṇa-maṇḍala)而入于禅定之一种观法。 水瓶,底本为 Kūṭa,此可视为 Kuṭa 之误,译为水瓶。 原文为 Ahaṁ vo Jivitam dassāmi,依文字为「予与汝等命」,今意译如本文。 事,底本为 vaṭṭhu,乃 vatthu 之误。 三性(Tīni lakkhaṇāni)即三法印,指诸行无常、一切苦、诸法无我。 洗水 dakkhiṇodaka 为「贵水」,尊敬而准备之水,为洗手足之水,故名洗水。 婆伽梵 Bhaggavī,从注,婆伽梵即菩萨妻之名。 事物之理解,底本为 attano ayanāya jānana-samatthatam「对自己道之理解」,即对自己生活道之理解义,故译「事物之理解」。 佛之尊严 Buddhasiriya 系 Buddhasiriyā 之误。 佛,底本为 Budha 系 Buddha 之误。 原文 Kathetvā 应作为 Pas. grd 看待。 原文 oṭṭhi-vyādhi(病骆驼)指猎用之骆驼。按文脉上意味为牝象。 牛粪为烧陶土所用之物。 视若己儿译为 Puttaṭṭhāne ṭhapetva,依文字所译为「使住于儿童之住屋」。 泪不乾在文脉上依注译为 assusukkhanakālo n'atthi。 帝释天之象名。(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伽拉(Kālā)为黑蔓之一种。 本生谭中无 Paññā-jātaka,依脚注当为水本生谭 Pāniya-jātaka(459)。 裂腹原文为 Udarassa phāletvā,如以动词为他言之使役法,则 Ud arassa 应为 Udaram。又动调 Phāleti 如系由 Prākṛt 而来,得解为自言,即腹有裂=腹裂。然由文脉观之为他言,故 Udarassa 应正译为 Udaram。 绵树顶原文为 Koṭi-simbali(f),此语多译为绵树之顶,从脚注,因绵树之干及枝非常高大,故此为树名。更住于此树之树神亦呼为绵树顶,因此,绵树顶可称之为大绵树。 「恼蛟」Makasa-ṭṭita 即脚注 Makasa-ṭṭhita 之意译。依文字为「忍耐蚊」之意。 胜法为九种出世间法,即谓四向四果及涅槃之九法,但偈颂只有 Dhamma,今从注释而译。 佛所缘之喜乐(buddhārammaṇa-pīti)谓佛依禅定所得之喜乐。 五美性(pañca-kalyāṇadhamma)谓美发、红唇、美齿、白肌、青春之事。 第二之自性(dutiya-attabhāva)指次世之义。 天盖祝日(chatta-maṅgala-divasa),就其由来,白天盖为王之象征,纪念王之即位祝日,谓之天盖祝日。 不死众(amaragaṇa)此云神之一群。 「为某贱家族」乃依注释之意义而译者。原文为「他之家族」(kula-aññatara),即阶级相异之家庭,指毘舍之家庭。 「手放树枝」与其次「放弃树枝」原文均为 Sākhā-vissajjana,因文义上关系,分別使用,今依主释处理。 妻之一字,于偈之原文为(Bhīru),按字义为恐惶者、怯懦者,此由显示女人性质之处,故用为妻女之义。 顶饰(Cū. 1ā)为头发上之装饰之意。【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35 册 No. 18 本生经(第7卷-第9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