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28]第六篇

第一章 阿瓦利耶品(渡守)

三七六 渡守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渡守所作之谈话此渡守为一无知愚钝之男世间之人如是传说彼既不知佛宝等三宝之功德亦不知其他世俗贤者之功德彼易怒粗鲁且甚凶暴尔时某国之比丘欲侍佛而步行前来某夕抵达阿致罗筏底河岸而向渡守告曰「优婆塞予思渡向彼岸请君出船渡我」彼恳切请求然渡守粗率回答「贤者今日时间已迟可向他处宿泊」比丘强求「优婆塞予来此处不知向何处宿泊请携予至对方一行」彼甚恼怒云「汝来和尚」彼使长老登船冲浪猛进船被浪打长老衣尽湿于蒙暗黄昏之中到达对岸急赴精舍但是日已不能侍佛

次日彼出至佛前向佛敬礼坐于一方佛向彼会谈问曰「汝何时到来」彼白佛曰「昨日来此」佛又问曰「何故今日前来侍佛」彼详细告白理由佛闻其事言曰「比丘彼之易怒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如是今日不只汝为所苦于前生贤人等亦为彼所苦」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婆罗门一族之中成长后[P.229]赴得叉尸罗修得一切技术遂出家长久期间在雪山中食果实等以为生活某时为得盐酢之日用品来至波罗奈之都宿于国王之禁苑翌日行经都中各街行乞尔时国王行经宫苑前来见彼受彼威仪之感动请至宫廷供养饭食并约定停留于宫苑之中而日日起驾来访向彼表示敬意尔时菩萨向彼说明此事「大王王实应舍离四种恶因精进而善持忍成就慈悲之念以正法治国」并教说两种禁戒

地上之主勿發怒     御车之主勿發怒
不可以怒去酬怒     王得国土之尊敬

或在聚落或往林     或往海滨立岸边
我今得说一切处     御车之主勿發怒

如是唱以上之二偈如是菩萨日日向王说此等之偈不倦王非常庆喜施与菩萨价值一百千金之聚落然彼与以拒绝如是菩萨于此处住十二年间彼自深思「予在此处停留甚久思欲由今立即巡锡国内然后归来」菩萨秘密决心不告于王只向园丁语及此事云「予今于此处心感疲倦暂时巡游国内再行归来[P.230]将此事禀告王知」当彼离去来至恒河岸边之渡场彼处有一阿瓦利耶毘陀之愚鲁渡守彼决不知有德人之德又亦不知自己之得与不得彼先渡欲渡恒河之人至对岸然后收取工资有时对不予船资之人發生争斗多数被其打骂实为不得利益之愚者

佛现等觉者就彼唱第三之偈

恒河岸边之渡守     阿瓦利耶毘陀名
渡人然后求船资     争斗不绝少积财

菩萨往渡守之所云「渡守请渡予至对岸」彼问曰「沙门汝得与吾如何之船资」菩萨答曰「吾友予实为汝说示如何增长财宝增长幸福增长法功德」渡守自思「彼将如何对我说得」于是渡彼至对岸强请曰「请与我船资」菩萨向彼云「甚善吾友」于是为说第一财宝增长之法唱次之偈

未渡之前常求资     送对岸后勿求资
船人已渡之后人之心     易变未渡前之心

[P.231]渡守自思「此实不过对予之训诫今彼此外将与我以何物」于是菩萨又云「船人此实增长财宝之法其次今说幸福与法宝之增长汝宜善听」为唱次之偈

或在聚落或往林     或行海滨立岸边
我今为说一切处     奉告船人汝勿怒

如是依此等之偈说幸福与法宝增长之法菩萨告曰「此即为幸福与法宝之增长法」愚痴之彼对其说法更无何等考虑之回转而问曰「此为汝所与之船资耶」菩萨答曰「唯然船人此即为船资」渡守叫曰「如此者于我何用我所欲者由此以外之物」菩萨答曰「船人除此之外予无何物可与汝者」渡守非常震怒「然汝何故乘吾之船」大声咆哮而将修行者拉至恒河岸边蹴其胸而殴其颜

尔时佛言「如是比丘此修行者对王说法而得聚落之赐然为与此同一之说法向无知之船人为之却得颜面之被殴因此若欲为劝言应向有心人为之向无知之人则不可为」于是现等觉者唱次之偈

向王说之     得赐聚落
同一悲教     船人伤面

彼船人殴打菩萨之时彼妻为彼持食物来而见此修行者惊呼曰「夫此修行者为王所归依之人决不可殴打」彼益怒「汝谓不可使我殴此偽装之和尚耶」彼起立殴倒彼女饭盒坏散妊妇遂即流产因此诸人将彼包围「此杀人之恶贼[P.232]叫唤捕彼捆缚押至王前国王加以讯问遂处彼刑罚

佛现等觉者布演此等之真义唱最后之偈

打妻坏饭盒     胎儿堕地上
如明珠投暗     金言亦成空

结分

如是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此比丘得须陀洹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渡守是今之渡守国王是阿难修行者即是我

三七七 白旗婆罗门本生谭

〔菩萨=司祭〕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虚偽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所起之事实于郁陀罗迦苦行者谭(第四八七)中将再说述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闻广知名之师尊向五百之弟子等说示咒文同时有一青年名白旗为彼等之年长者于北方之婆罗门族出生彼就族姓甚为自慢彼于某日与其他之青年等一同经过某村向他村旅行见一旃[P.233]陀罗问曰「汝为何种」答曰「予为旃陀罗」彼对此男身所吹来之风恐触及自己之身体彼叫曰「汝后退可咒之旃陀罗向下风而行」彼急往上风而行然旃陀罗较彼迅速立于上风之处因此彼愈益發怒吼叫曰「汝退可咒之恶奴」彼喧嚣叫骂旃陀罗问彼曰「汝为何种」彼夸称「予为婆罗门」彼旃陀罗又重问曰「汝若为婆罗门得答对予之质问耶」彼云「唯然予对任何问题皆得回答」旃陀罗曰「汝若不得回答予将汝踏倒伏入予之股下」旃陀罗作是言青年自恃无恐「汝来开始」旃陀罗之子得对彼质问之同意乃發问曰「汝青年方位云何」「方位乃东南西北之四方」旃陀罗云「予所问者非如是之方位汝对此事尚且不知咒骂我触汝身体之风实为可厌」于是捉彼之肩使身体弯曲潜入自己之股下

青年等归来将此事实向师尊禀告师向彼问曰「白旗汝被旃陀罗捉而潜入股下之事为事实耶」彼答「唯然是为事实尊师此旃陀罗之子云我方位尚且不知于是捉我潜入其股下今将如何处之予将使其蒙受重击」彼对旃陀罗之子發激烈之怒心于是师尊教曰「白旗对彼不可發怒此旃陀罗子乃一贤人彼对汝非就此方位之质问乃其他意义方位之质问此为汝尚未尝见闻觉知之事世间尚有其他甚多未见未闻未觉知之事

于是师唱次之二偈

汝实勿發怒     發怒非善事
世间诸多事     汝尚未见闻
[P.234]白旗实则父母者     即名为方位
赞美师尊时     亦名曰方位

家长与衣食     名彼为方位
白旗达入高方位     苦难变幸福

[P.235]菩萨对此青年说如是之方位彼愈思愈感耻辱「予被旃陀罗捉而潜入股下」彼遂离此而去往得叉尸罗于知名师尊之前修学一切技术得师之许可离得叉尸罗巡游全国实习一切技艺彼来至某国境之一聚落时见其附近住有五百之苦行者彼习得彼等所学之技术咒文修法遂依彼等亦为一苦行者与彼等一同来至波罗奈之都翌日行乞来至王之宫苑王见苦行者等之威仪而感动请彼等入内宫供养饮食使彼等住于自己之禁苑一日王向苦行者奉献饭食云「今夕到禁苑我将亲自供养苦行者」白旗往禁苑召集苦行者告曰「诸贤今日王将亲临」而彼更向彼等下达命令「实则我等一度被王尊敬将得成一生幸福因此于此场合或为飞跃之行或卧刺座之上或行五火之行或为蹲踞之行或为潜水之行或读诵圣典」彼下此等命令后彼则于自己庵室之门前坐于安乐椅子之上以五色之彩布包装之书籍一册置于极彩之桌上向清秀之弟子四五人發问[P.236]答其义尔时王驾临此处见此等邪行所为之风情大为满足而来白旗之处与彼会谈坐于一面而彼与司祭耳语唱第三之偈

身缠兽皮头编发     齿常不磨口常污
彼愿世人为此修     口诵此等诸咒文
彼等实否知真理     彼等实否获解脱

司祭闻此唱第四之偈

大王多闻博学人     彼亦行邪行
虽依千吠陀     未必行正法
不得由苦脱     不得修善行

王闻此对苦行者失去尊敬之念于是白旗自思「此王对苦行者生有尊敬之念然此司祭如以斧截断与以破坏予必须与彼问答辩难」彼与司祭论议唱第五之偈

[P.237]

虽依千吠陀     修行难脱苦
吠陀为无果     实行不须终

司祭闻此唱第六之偈

吠陀非必为无果     如实修行常真实
知吠陀者博高名     行修行者到涅槃

如是司祭论破白旗之所论使彼等苦行者皆为居士与彼等盾任命为大官奉仕于国王之侧此所以被称为大官族之缘由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白旗是虚偽之比丘旃陀罗是舍利弗司祭即是我

[P.238]三七八 达利穆迦辟支佛本生谭

〔菩萨=国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大解脱所作之谈话所起之事端已于所说故事之中说明

主分

昔日于王舍城摩揭陀王治国时菩萨托生于王妃之胎内而出生彼名呼为梵与王子于彼出生之日王之司祭之子亦同日出生因彼容颜甚美故名为达利穆迦彼等均于宫中养育互为亲密之友人彼等十六岁之时往得叉尸罗修学一切之技术然彼等思考「我等修学一切法则技术亦欲知各国之风俗习惯」于是越村巡街遂来至波罗奈之都泊于某寺院中翌日出往波罗奈之街行乞而行尔时于某家庭「向婆罗门供养饭食欲闻其教」炊粥设席以待其来彼等见此二人行乞巡回而来「有婆罗门来」于其家中请待于菩萨之座席敷以纯白之绢布于达利穆迦之座席则敷以真红之毛布达利穆迦见此状况彼有所悟「吾友将为波罗奈王予将为其将军」彼等于接受供养后而为说法与彼等以称心之法悦终了而去归来至王之禁苑菩萨坐于美丽之王之床几达利穆迦则抚其脚而坐于其侧

尔时波罗奈之王亡故已第七日司祭为王之葬仪终了然王尚未立王储七日之间出动丧车此丧车之仪于摩诃伽那迦本生谭(第五三九)将再说明[P.239]车离都之时由四军之仪仗兵守护由数千之乐器演奏到达宫苑之门前达利穆迦闻乐器之音「丧车已来我友之处今彼将为王将与予将军之地位予将如何若欲为俗人勿宁前往出家」彼对菩萨一言亦不告彼隐于某一场所而立司祭于宫苑之入口停车入来宫苑之内见菩萨坐于美丽床几之上而见其足有吉祥之相司祭「彼具有周围以二千岛围绕四大洲王之威德然其勇气如何」对之抱有疑念一切乐器一时轰鸣菩萨开眼见之由面上取布眺望大众再又用布覆面暂时横卧丧车停止时彼起立于石床上结跏趺坐司祭屈膝云「圣者尊身请即王位」菩萨问曰「王实无嗣子耶」司祭答「唯然陛下」于是菩萨「然则甚善」与以承诺彼等立即于宫苑为彼行灌顶式彼为此伟大之光荣将达利穆迦之事全已忘记彼乘车由大众围绕入都在众人欢呼中到达宫城之门前彼通过文武百官之欢迎登上阶梯尔时达利穆迦自思「今宫苑之中无人居住」彼往坐王之石床尔时彼之面前忽有一枯叶落下彼见落叶悟诸行无常觉得三法印使大地震动悟入辟支佛之境地即此瞬间彼灭居士之相神通及不可思议之衣钵由虚空降来著于彼之身体而立即具足八要具成就行住坐卧之威相如百岁[P.240]长老之状依神通力飞翔于虚空往难陀姆罗岩窟而去

菩萨以正法治国而更得大名声然为彼名声过大反而忘却不思四年间达利穆迦之事但于第四年时彼忆起彼之事故「吾有友人达利穆迦今彼往何处」思欲见彼于是彼于后宫中及于公众之前「我友达利穆迦今往何处若有告我彼之住所者予将与彼最大名誉」王發公告如是反覆不绝忆起彼之事故遂又经过次之十年辟支佛达利穆迦经过五十年后忆起彼知「予友忆予之事」彼心中密思「今彼已近老境而多有王子王女予往说正法使彼出家」彼依神通力由虚空飞来到达宫苑如黄金之像坐于石床之上园丁见彼来至近傍问曰「贤者汝由何处而来」彼答「由难陀姆罗伽岩窟而来」园丁重又问曰「贤者汝名为何」答曰「我为辟支佛达利穆迦」问曰「贤者若然我等禀王得知」答曰「甚善我为居士时我等为亲密之友」「贤者吾王热望会汝予今将汝来之事向王禀知」彼命园丁「速往告知」园丁立即前往告王彼来坐于石床之事王云「我友来访予速往见彼」王乘宝车由大众围绕到达宫苑会见辟支佛向之敬礼坐于一方尔时辟支佛问曰「梵与王依正法治国耶未行邪法耶为金钱而未有压迫人民耶积布施等之善根耶一切如何耶」如是问此等事后亲切交谈[P.241]「梵与王王已达老境今应为断诸欲出家得道之时」彼如是教王说此法唱第一偈

梵与王如泥土泥泞爱欲     呼为怖畏三根本
呼为尘埃名烟尘     断尽诸欲尔出家

[P.242]王闻之说彼因烦恼而自缚之事唱第二之偈

我被系缚染障碍     婆罗门我已处于爱欲中
可怖诸相不得断     常行精进积善根

[P.243]菩萨云「予不能出家」辟支佛达利穆迦则不断念为次之说法

充满爱欲与邪念     友之慈劝皆成空
常念此世思爱恋     愚人常没世流转

众生堕入可怖狱     粪尿污秽皆充满
如是有情执身见     欲念之中不断贪

[P.244]彼说以上二偈如此达利穆迦辟支佛说胎动及由胎动所生之苦今更说由生产所生之苦

秽污所覆恶血污     污秽羊水儿产出
是故此身所触者     一切不悦苦恼因

(a)

不说他闻说尝见     忆出种种不善业

彼唱一偈半

[P.245]今佛现等觉者云「如是彼辟支佛依善巧之所说救王超脱」唱最后之后半偈

(b)

种种微妙之偈文     达利穆迦悟贤者

辟支佛说诸欲之罪障解释自己之所说「大王今出家或不然无论如何我已说诸欲是苦出家为幸福向王说明王今熟虑」彼谏言已毕如金色之鵞王升[P.246]入云中而没其姿归还难陀姆罗之岩窟菩萨合十指叉手合掌弯腰高举于头上见彼之极姿唱南无归命如是彼招彼之王储委以国政于大众悲泣裡断诸欲入雪山结草庵出家入仙人之道不久得神通力与定力于命终同时生梵天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多数之人得须陀洹等——而佛述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国王即是我

三七九 呢鲁黄金山本生谭

〔菩萨=鹅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比丘所作之谈话此比丘近侍佛而得业处往边境之村诸人感服彼之威仪供养于彼得彼之同意于村之森林结草庵而住彼等对彼与最大尊敬之念尔时有常见论者来至此村彼等闻此等论者之所说遂弃长者而加入常见论者行列之中对彼等施与尊敬又次有断见论者来至此处彼等又舍常见论者而为断见论者然裸形外道又来至此处彼等舍断见论者而为裸形论者彼与此等不知德不德人等之相接过不幸之生活彼于雨期安居终了后归来至佛之处向佛问候佛问曰「汝往何处度过雨季」彼答「世尊于邻村度过」佛再问「汝生活幸福」答曰「世尊于不知德不德诸人之间度过诚然不幸」佛言「比丘古之贤者生为畜生时尚不与此不知德不德人等一日相处而生活然汝自己如何在此不知德不德诸人之处而生活耶」于是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金色之鹅鸟彼有一弟鹅[P.247]彼等住于心峰山于雪山中食自然之粳米以为生活一日彼等离去此处由他之路途归心峰山时见名呢鲁之黄金山暂住于其顶上又此山附近有住各种鸟兽甚多之牧场因彼等住此山时此方因其光明而成金色菩萨之弟见之不知其原因「今此处有何种之原因」彼与兄共语唱此二偈

大鸦群与小鸦群     而又美丽如我等
一度飞来至此山     满山成为一种色

有狮有虎亦有豺     野兽之类在此处
全皆等同为金色     此为如何之山名

菩萨闻此言唱第三之偈

此岭名呢鲁     诸山最优山
一度住此处     禽兽皆金色

弟闻此唱最后之偈

不崇敬尊者     充满不逊行
住此无必要     速往他处去

贤愚与勇懦     同等被敬爱
此山无差別     贤者不居住

[P.248]

此山名为呢鲁山     贵贱中庸无区別
呢鲁之山无差別     我等速离呢鲁山

唱如是之偈已彼等鹅鸟飞去归至心峰山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此比丘得须陀洹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弟之鹅鸟是阿难兄即是我

三八〇 疑姬本生谭

〔菩萨=苦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受故妻诱惑者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之内容将在根本生谭(第四二三)中说明此处佛问比丘「汝甚烦恼为真实耶」比丘答「世尊是为真实」佛再问曰「因何而烦恼」彼答「实因故妻而烦恼」尔时佛言「沙门彼女与汝苦恼非自今始前生汝为彼女弃四军入雪山中三年之间受大苦恼」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迦师国某村婆罗门家[P.249]彼成长往得叉尸罗习得诸技艺后出家入于仙人之道食草根与果实得神通力与定力解脱而住于雪山之中尔时有一福德兼备之士由三十三天殁而来至此之场所于某莲池中一莲花台上生为女儿之身他之古老莲花古老枯落时惟此莲花大而膨涨尔时苦行者前来水浴發现彼思「其他莲花皆已枯落惟此莲花大为膨胀而立究为何故」彼著浴水衣游渡涉往莲所见其花开其中卧一可爱之女儿彼有自己女儿之感加以抱持携归草庵养育其后彼女至十六岁时容色益为美丽优于一切诸人但尚未及天女之容色

尔时帝释天为奉侍菩萨来至此处彼见此女问曰「此女为谁」闻其得女之经过问曰「彼女欲得何物」菩萨答「友彼女欲有住居衣服及装饰物品」彼云「甚善贤者」于是造水晶之宫殿以为彼女之住居具备天人之玉座天人之衣服及装饰乃至天人之饮食彼水晶宫于彼女欲升时则如意降落止于地上上升终了再止住于虚空彼女在水晶之宫殿为菩萨作种种奉仕看顾一园丁见此问曰「贤者此为何人」菩萨答曰「彼为我之女儿」彼闻此言往波罗奈之街「大王我于雪山中见如是苦行者美丽之女儿」彼向王告以详细王闻此事心中大受诱惑以园丁为向导引率四军往其场所张布阵营带领园丁伴诸大臣[P.250]访彼草庵而向菩萨会谈云「贤者女人乃梵行者之魔障予为守护汝女

菩萨「此一莲花为何」由于彼之疑念而涉水携归之女故命名彼女为「疑」彼向王云「彼女不能直接携归大王若汝能知此女之名汝可携往」王向菩萨云「贤者若汝言其名予将知之」菩萨答曰「予不可言之由尔自行思考得出即可携往」王曰「甚善」即与承诺自此以来王集合诸大臣「彼女之名云何」集议商谈王举诸多难解之名数之「非此之名耶」彼问菩萨然菩萨皆云「非为彼名」予以否定王如是思考其名之中经历一年之久其间狮子或其他野兽伤害人马更有毒蛇之危险虻蝇之危难为严寒所恼多人死亡王告菩萨「予今为彼女更有何求」王欲归去

尔时疑女开水晶宫之窗而立王见彼女告曰「我等不能得知汝名汝将永住雪山之中我等今将归去」然而女云「大王若汝今归去予将不能得为王妃今三十三天心萝园内有阿萨瓦提蔓草其果实内部含有神酒一度饮之四月之间[P.251]陶醉卧于神床然彼千年始得一度结实诸神之子为饮神酒一醉『我等不远将来将得其果实』为饮神酒而堪忍千年不绝而云『彼实即将善出』而皆看守蔓草不去尔今一年即已倦怠尔欲得希望之果实为幸福决不可厌饱而去」彼女唱次之三偈

心萝园蔓草     阿萨瓦提名
千年只一度     神果始结成
诸神皆热望     心待永世果

大王尔今怀希望     愿得幸福果
彼鸟常希望     小禽亦不绝

纵令期遥远     其望遂充满
大王尔今怀希望     愿得幸福果

王对彼女之言牵引其心再呼集大臣等至过其年为止诠议其名渐得十名然此十名之中并无其真实之名任何一名皆被菩萨所否定王更又云「予对彼女更何所求」王欲归去尔时女再现其姿而立于窗边王云「汝居其处我等业已[P.252]为归之计」女问曰「大王何故为归」王答「因不能得知汝名」尔时女云「大王为何不能明了其名希望实不会无果而终一只青鹭立于山顶亦得充满自己之希望况为王者如何不能得遂其望王须忍耐」而彼女更进而谓曰「一只青鹭于某莲池求饵彼飞去止于某山之顶彼于其日翌日止于彼处思考『予在此顶为幸福之生活若今后不由此下降常坐此处取食物饮饮物能度其日实为幸福』然于其日诸天之王帝释天折伏阿修罗等于三十三天为诸天之王彼思『我之心愿实已满足然于此森林之中有无心愿不满者在』彼顾盼时见此青鹭『予今将满彼之望』尔时恰由青鹭止住栖木不远之处有一小溪帝释天使此小川之流泛滥横溢至山顶青鹭坐于彼处而得为食鱼饮水之生活如是其后水渐次减退而去如是大王青鹭依自己之希望而得果何况大王如何不能得果耶」「王应抱希望」彼女热心劝告王闻女言魅于其姿心为其言所诱遂不能行[P.253]再集合大臣而为作百名更费一年之久彼如此经过三年往菩萨之所问曰「百名之中有其名耶」菩萨毫无情义回答「尔尚未能得知」彼云「如是我更须归去」彼向菩萨会见而去

疑女立于水晶宫之窗边王见彼女「汝止于此我等将归」尔时女问曰「大王何故为归」王「只能依汝之言使我满足而非依汝之爱为汝之甘言所诱我空过三年之岁月今予愈将作归城之思」云

以汝甘言我虽满     以汝亲爱难满胸
其彩虽美如无香     赛蕾芽伽花之鬘

徒记以空言     施与其友者
不与储存财     友情遂破裂

若然彼为实行者     若为豫期始可言
不得实行不可语     不践所言贤者蔑

我军旅已疲     粮食已耗尽
疑世之破灭     今我去时至

[P.254]彼高唱此等之偈「疑」女闻王之言曰「大王尔已知我之名尔正说到我名速将我之名告知我父请携我而行」彼女继续与王共语

大王尔已呼其名     我名在其中
大王汝今可速来     我父许我嫁

于是王往菩萨之所敬礼云「贤者汝女之名为疑」菩萨答曰「汝已知其名可携其行矣」彼向菩萨敬礼来至水晶宫前告曰「汝父将汝与我今须速来」女曰「大王汝来予等向父告別」女由水晶宫降下向菩萨敬礼得其许可遂来王之前王携彼女归波罗奈之都多产子女和平度日菩萨入不坏禅定生梵天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烦恼比丘得须陀洹果——而佛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疑女是故妻王是烦恼之比丘苦行者即是我

[P.255]三八一 米伽罗巴兀鹰本生谭

〔菩萨=兀鹰〕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粗暴比丘所作之谈话佛向此比丘问曰「人谓汝粗暴为事实耶」比丘白佛「世尊诚然如是」佛言「比丘汝非自今始前生汝亦为粗暴而更依粗暴之行不守贤者之教遂遭毘蓝婆风而死」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兀鹰名阿婆蓝那兀鹰彼由诸多兀鹰眷属围绕居住于耆阇崛山(灵鹫山)彼之子名米伽罗巴其力甚强彼能升高至其他兀鹰之上飞翔他之兀鹰等忧心「彼之子飞行甚远」而将其事报告兀鹰之王兀鹰之王呼其子至近前云「众云汝飞过高若飞过高有殒命之事」于是使闻而唱次之三偈

米伽罗巴汝如是高飞     使我最不安
汝高飞太过     超越飞跃度

俯视见大地     方形之田畑
急行速归来     切勿高飞翔

鸟乘翼飞行     疾风忽来袭
翼折身破碎     失去长寿命

[P.256]然米伽罗巴杰傲不逊不顺其父之言升而再升已达父云之限界彼犹超越限界飞行黑风虽然来袭更向顶上突进而遂正面受到毘蓝婆风其风强烈吹触其身彼为强风击打裂为碎片飞散于空中

阿婆蓝那父贤者     其子不守父谏言
超越黑风顶突进     遭遇毘蓝婆强风

妻子与婢仆     此鸟不容谏
临终遭惨祸     粉身成碎片

此处若有人     不闻长者言
飞越往死线     如此不逊鹰
不履圣者言     一切祸难生

此等三偈为现等觉者所说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米伽罗巴是粗暴比丘阿婆蓝那即是我

[P.257]三八二 吉祥黑耳本生谭

〔菩萨=商主〕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给孤独长者所作之谈话彼实由得须陀洹果以来常守不坏之五戒彼之妻子女侍女佣人乃至奴婢皆善守之然某日于法堂开始议论「诸位法友给孤独长者于日常所行甚为清净同时其眷属亦清净耶」尔时佛出问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语而群集耶」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缘由」佛言「汝等比丘古之贤者其眷属亦为清净」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为某豪商布施多财守戒行为菩萨之行其妻亦保持五戒由子女至奴婢均持五戒因此彼被知名为清净眷属商主彼自思「若有人较我更善保清净戒者来此予不应与其人我之坐椅及与予之卧榻而应与以一度未曾使用之不秽之物品」于是于自己屋室之侧预置未曾使用之椅子与卧榻

尔时四天王广目天王之女名黑耳持国天王之女名吉祥二人持诸多之薰香与花鬘云「我等往无热恼湖一游」来至无热恼湖边于彼湖水更有诸多之浴场[P.258]佛之浴场为佛入浴辟支佛之浴场为辟支佛入浴比丘之浴场为比丘苦行者之浴场为苦行者〔之入浴〕四天王等之六欲天天子之浴场为天子等天女等之浴场为天女等各有入浴之场所二人来此「予先入浴」「不然予应在先」就浴场之事互相争执黑耳女云「予有周行世界之力因此予应先第一入浴」吉祥女云「予为有支配诸人主权之源因此予应第一入浴」于是二人云「唯四天王能知于我等之中何者应先第一入浴」二人共至彼天王之处问曰「我等之中熟先足为第一入浴者」持国天广目天云「我等亦难判断」于是使增长天多闻天负其责任彼等云「我等亦难能为将此送往我主之足下」于是引导二人至帝释天之前帝释天闻彼等之话云「此二人俱为我臣下之女于此场合予亦难能判断」于是告彼二人曰「于波罗奈之都有清净眷属之商主于彼之家有未曾使用之椅子与卧榻先得之者即应先第一入浴」黑耳女闻此于瞬间著碧绿之衣服涂绿之香油饰碧绿之宝石彼如石弩之由天而殁及于午夜三更之顷在豪商所住居室之入口[P.259]椅子不远之处放出光明立于空中商主凝视彼女依彼观察彼女为无慈无爱之相彼与彼女共语唱第一之偈

黑姿为谁人     不思优善相
汝为谁人女     语我知汝名

黑耳女闻此唱第二之偈

广目大王女     善为嗔怒娘
我面黑且凶     呼我名黑耳
望汝赐场所     即在汝身傍

于是菩萨更唱第三之偈

如何所行如何戒     汝居住于诸人中
我所欲者欲知汝     黑女请汝善答我质疑

于是彼女说自己之德唱第四之偈

虚偽邪淫粗语者     嫉妒贪欲诈欺者
如斯之人我皆爱     使彼所得归破灭

[P.260]彼女尚更唱次之第五第六第七之偈

忿怒结嗔恨     两舌破友情
恶口无同情     此为我爱者

不正之愚者     不知何所益
含怒受忠言     轻视诸善事

轻举敢妄动     破一切友情
我爱如斯人     斯人丰我心

[P.261]因此菩萨责彼女唱第八之偈

黑女此处无此人     如是邪恶者
汝速离此去     他国都邑等

黑耳闻此抱忧唱次之偈

我本善知汝     汝前无此人
世间有凶恶     自多蓄财宝
我友诸神共     我使彼破灭

彼女去后吉祥天女著金色衣服涂金色之涂香为金色之装饰立于富豪之门前放黄金之光明于平坦之地上等足恭敬站立菩萨见彼唱第十之偈

一〇

汝有神相好     地上立者谁
汝为谁人女     我如何知汝

[P.262]吉祥女闻此唱第十一偈

一一

我为吉祥者     持国大王女
吉祥有吉庆     呼为大智者
我希求屋舍     住于汝之侧

于是商主次又问曰

一二

汝与俱住人     何行持何戒
吉庆女我今發问汝     我等欲知汝

一三

我耐寒暑凌风热     虻蜂毒蛇忍饥渴
昼夜不绝善调伏     尽时不丧其真义
如斯之人我喜爱     我与斯人俱共住

一四

慈心无嗔有舍离     不欺持戒有正直
摄持亲和为柔语     宽裕而又柔顺者
我使斯人增功德     海洋漂波等碧色

一五

无论友情非友情     优者劣者皆同等
为不利者为利者     明中暗中皆等语
[P.263]不發粗言无暴行     无论生死皆为友

一六

愚人若得此一切     爱与幸福得享受
夸赞彼得行邪曲     污浊之言我舍离

一七

自造幸福     自造不幸
幸与不幸     非他人为

吉祥女对商主之问作如是之答

[P.264]于是菩萨欢喜吉祥天女之语告曰「此处有清净椅子卧榻与汝相应坐于其上卧于其上」彼女止于此处翌朝离去往四王天界彼第一入无热恼湖水入浴其卧榻因为吉祥天女使用之物诸人名之为吉祥卧榻此即此卧榻之传说依此等理由今日仍呼为吉祥卧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吉祥天女是莲华色尼清净眷属商主即是我

[P.265]三八三 鷄本生谭

〔菩萨=鷄〕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烦恼比丘所作之谈话佛问此比丘「如何汝烦恼耶」比丘白佛「世尊予见某美装之妇人而起欲念」佛言「比丘妇人者实如猫善欺人以甘言笼络如己意而为遂使人破灭」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某森林之鷄与众多鷄之眷族俱住其森林附近住有一只牝猫彼女除菩萨外巧骗其他之鷄全部与以食尽然唯菩萨不陷彼女术中彼女心中密思「此鷄甚为利巧然彼或不知予之巧妙计㓰与策略予以甘言欺彼『予为汝之妻』使彼入予掌中之时必能食之」于是彼女往彼所栖树之根前问彼唱第一之偈

汝持双美翼     长垂戴冠鸟
汝由树下来     我愿为汝妻

菩萨闻之「予之一切眷族均为彼女所食而今又计欲食吾吾将追逐彼女归去」彼一面思考唱第二之偈

汝猫为一美妙物     汝而四足吾二足
鸟之与兽难婚配     汝往他处求他夫

[P.266]于是彼女自思「此为最佳之思考然予必须另拟善策欺彼而食之」于是唱第三之偈

吾为汝新妻     应为甘言语
得吾清净妻     如意使人闻

菩萨于是思骂彼女追逐使归唱第四之偈

啜我鸟族血     盗之与惨杀
清净妻不净     非愿我为夫

彼女因此言遂被追逐不能再来视彼而去

妖妇常如是     若得见善人
甘言相诱惑     食鷄如牝猫

如何生利益     速亡尚不知
陷入敌术中     后悔残痛恨

[P.267]

如何生利益     速亡尚不知
如鷄之于猫     免得敌奸策

此为现等觉者之偈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烦恼比丘得须陀洹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鷄王即是我

三八四 法幢本生谭

〔菩萨=鸟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欺瞒比丘所作之谈话此处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彼即有欺人之事」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一鸟成长时为多数之他鸟所护住于海洋中一孤岛上尔时迦尸国住某商人捕得一只能示知方位之鸦与之乘船航海出行然船于海洋中遭遇船难于是此知方位之鸦来至此岛自思「此处有甚多鸟群予今拟具对策欺瞒彼等可食此等鸟之卵及雏」彼迅速飞往鸟群之中开口而立一足于地上诸鸟等思其甚不思议「汝究为何者」鸦答「予为持[P.268]法者」诸鸟重问曰「何故汝以一足而立」答曰「予若双足置于地上则大地不能支持」其次鸟等复问「汝何故开口而立」答曰「予之食物除风露之外別无他物」彼如是云再向鸟等曰「予今为汝等说法汝等暂为谛听」彼以说法之口调唱第一之偈

同胞汝等行正法     正法有福报
现世未来世     彼必受福报

彼如是欺瞒说法诸鸟不知彼欲食彼等之卵反而赞彼而唱第二之偈

此实为优鸟     持无上正法
只脚能独立     常为说正法

诸鸟完全信用此偽善者向彼云「尔只吸露不摄其他食物请务必为我等看守卵雏」彼等于是为探求食饵而出發此恶汉于彼等飞去之后食卵与雏饱满果腹彼等归来时彼则澄颜开口一足独立鸟等归来不见雏鸟及卵「究被何物所食」大声鸣叫然就彼鸦之持法者不稍起疑念

然菩萨某日自思「此处至今未起任何祸端自此物来后始起如是之事因此对彼有监察之必要」彼作为与诸鸟一同出發探饵之风貌而立即返回暗中隐于不[P.269]见之场所鸦见诸鸟出發毫无恐惧前往食卵及雏然后再归于开口一足而立鸟王于众鸟归来时呼集彼等所有一切「予今日始知予之雏鸟等之危险予见此知方位之恶鸦食之因此我等必须侭快捕彼」于是鸟群相伴将其包围「彼若有逃走形状希即将其捕捉」于是菩萨唱最后之偈

汝等不知彼恶行     对彼徒事与赞美
彼食我等卵与雏     口中只管说正法

所语之言     与所行异
唯语适法     所行不然

心满邪曲口饰辞     藏入洞穴如黑蛇
庄饰法幢鄙欺人     痴人受欺总不知

嘴与羽翼打碎彼     更以蹶爪刺伤彼
彼之尸身应打碎     彼无生存之价值

[P.270]鸟王如是语毕自行飞临彼之头上以嘴啄之其他之鸟亦以嘴蹶爪强行击打于是彼遂丧命于其处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鸦是欺瞒比丘鸟之王即是我

三八五 难提鹿王本生谭

〔菩萨=鹿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扶养母亲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问彼云「比丘汝扶养家族之事为真实耶」比丘白佛「世尊是为真实」佛重问曰「彼家族为谁」彼曰「世尊乃予之父母」佛言「善哉善哉比丘古之贤者亦扶持其家族古之贤者生为畜生为父母而奉献生命」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拘萨罗国之娑祇多都城拘萨罗王治国时菩萨生为鹿之族彼成长时名难提鹿守道谨行常善扶养父母彼时拘萨罗王喜好猎鹿对人民农业之事等不稍作为由多数之臣下围绕日日出發狩鹿众人互相集议「诸君彼王障碍我等所作之工作我等之生活日日感受威胁今我等围绕安阇那林宫苑作门掘水槽植草如是我等各人手执棍棒入森林敲击杂树杂草追鹿出林如牛之入牧场包围四周将之追入宫苑安置然后闭门告其事于王各自从事各自之家业以为如何」彼此互相商量皆曰「甚善」一同赞成对宫苑作各种准备[P.271]到森林数由旬地方互相采取包围形势尔时难提于某小薮荫中与父母共卧于地上多数之人携盾𫓴种种武器各各手执围绕草薮某人探鹿进入薮中

难提见彼等自思「予今应速舍命以救父母」彼起立往父母之处窃告曰「我父我母今彼诸人来入此薮中予等将被發现唯一方法唯只救命今我父母之命最为重要因此予将为父母舍命予立于薮端当众人开始敲打草薮之时予即将跳出如此彼等以为『于此草薮只有一鹿』不疑其他于是不向深处来入请父母善加注意」彼得两亲许可一声高叫由薮荫中走出彼等众人思考「此草薮中只有一鹿」于是不深入其薮难提走入他鹿群中众人追逐彼等将所有之鹿追入宫苑之中而闭其门扉向王告述缘由后各自归理自己之家业自彼时以来王自行逐一射鹿前往捉之遣人持归鹿亦按班等待当班之鹿凝立于一方众人射而捕之难提沉著饮池之水嚼食牧草然彼尚未到当班之时

如是经过诸多时日彼之两亲思欲见彼「我等之子难提鹿王持如大象之力[P.272]若彼尚生当越栅与我等相会我等如何向彼遣使」父母如是思考之时立于道路之傍见一婆罗门彼等作人间之声问曰「贤者汝往何处」婆罗门答曰「往娑祇多」彼等请求向其子送信为使唱第一之偈

婆罗门若往娑祇多     安阇那林行
我等之嫡子     汝若见难提
年老之父母     汝告愿见彼

彼云「甚善」予以承诺往娑祇多翌日抵达宫苑问曰「难提鹿何处」鹿即飞奔而来立于其侧答曰「予即难提」婆罗门语彼为使之事实难提闻此曰「婆罗门若予思往必能越过此栅然予由王受得种种饮食予由彼蒙多大之恩惠更与此等诸鹿长久共同生活因此予对王与诸鹿未报此等之恩未示自己之全力而去实为不适因此当自己之顺班来时予将为相当此等之报恩后再快乐归去」示此等之意唱次之二偈

日日所饮食     皆王之所赐
婆罗门食彼所赐食     如何得空行

王以矢射我     吾身须亲受
如斯快许诺     再往见吾母

[P.273]婆罗门闻此而归去其后彼之顺班日来到王伴多数之家臣来至宫苑菩萨于一方凝立王以矢搭付弓上开始射鹿菩萨不如他鹿受死之恐怖威胁而为巡回逃避之状而泰然自若显示仁慈教导之风情挺身愉快严肃而立王为其仁慈之风格所威压不能放矢菩萨叫曰「大王何不放矢请速放矢」王答曰「鹿王予不能为此」菩萨严肃而言曰「大王有德者之威德王应知矣」于是王为菩萨之言所感动舍弃弓矢云「此无情木片之矢尚感知汝德而况予为有情之人间如何不知请汝原谅予助汝之命」鹿王问曰「大王王赦我之命然此宫苑中其他之鹿群将如何为之」「予亦救助彼等」如是菩萨如榕树鹿王本生谭(第一二南传藏第三十一卷一九九页以下)所说举凡森林所居之鹿空中所飞之鸟水中所浮之鱼一切皆得身之安全菩萨告王使王护五戒「大王王者实须破恶法实施王之十法依正法而治国

[P.274]

布施持戒与舍离     正义柔和与精进
无嗔无害能忍辱     最后切要须无痴

如是持善法     躬亲为体现
慈心自身生     善心自增进

如是以偈之形说述王之正法彼更于数日之间居于王前王宣言于其国中守护一切有情之命击打金鼓遍历各处而后菩萨云「大王勤政爱民」彼于是为会父母而归

昔吾为鹿王     居住拘萨罗
难提为我名     容美一仁兽

王欲射取吾     安阇那园林
拘萨罗王来     搭矢鸣弓弦

我将受彼矢     亲挺吾之身
王喜我被赦     得归慈母前

此为现等觉者之偈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扶养其母之比丘得须陀洹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父母是王族婆罗门是舍利弗王是阿难鹿王即是我

[P.275]第二章 赛那迦品

三八六 驴马子本生谭

〔菩萨=帝释天〕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比丘受前妻诱惑所作之谈话佛对比丘问曰「汝甚烦恼此为事实耶」比丘白佛「世尊是为事实」佛重问曰「汝因何烦恼」答曰「为前妻而烦恼」于是佛言「比丘此妇人不只与汝以烦恼汝于前生为彼女将被投入火中而死时依贤人得救汝之生命」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赛那迦王治国时菩萨为帝释天尔时赛那迦王与某龙王亲密交际传说此龙王由住所出为向此世界探寻食物尔时某村之儿童等见彼叫曰「此为一蛇」向彼投掷石块时王策游宫苑见之问曰「汝儿童等何所为耶」答曰「打一只蛇」王命曰「汝等不可击彼速速逃去」儿童逃散龙王获救归至其国持甚多之宝玉于夜半来至王之寝宫捧其宝玉献王云「予因贵君之荫得以获命」其后愈益与王相亲结交屡来谒王彼于诸多之龙女中选一最富精力之一人前来侍王并为守护者而云「若不见彼女之姿时请反复念此咒文」彼教王念一咒文而去一日国王往宫苑与龙女共同于某莲池入浴尔时龙女见一水蛇忽然变姿为蛇与水蛇共为爱语王不见彼女之姿「彼往何处」于是反复[P.276]念诵咒文發现彼女之邪行以竹杖强击彼女大为忿怒归还龙王之国龙王问曰「汝如何归来」彼女答「汝友不从主人之命令强击予背」于是使见被击之痕龙王不知事实命四只小龙「汝等往入赛那迦王之寝所怒之以鼻息使之粉碎如吹谷壳之状」龙王命令遣派彼等彼等前来于王在寝室休息之时潜入其室内当彼等潜入室内时王向王妃言曰「王妃汝知今日龙女回归之事耶」王妃答「否大王予一概不知」「今日我于莲池游戏之时彼女变姿与一水蛇共为邪淫以故予示惩戒之意以竹杖强击彼女使彼女不可为此之事彼女归还龙王之国向予友为何偽言恐伤予等之友情故此忧心」幼龙闻此立即离去归国向龙王报告事由龙王甚为后悔一瞬之间即往王之寝所向彼详审说明事情请王原宥云「此为予赎罪之印鉴」于是与王以能知所有音声之咒文「大王此为贵重之咒文若贵君与此咒文于他人于授终之时即没入火中而死」如此告王王云「甚善」与以接受由此以来虫蚁之声皆能得知

某日彼坐于大多罗树之树荫食蜜菓子与砂糖菓子时一片蜜菓子及砂糖菓子之块落于地上为一只蚁虫發现「国王于大多罗树之树荫破坏蜜瓮大量之糖蜜[P.277]与糖菓滴落我等速食其糖蜜与糖菓」彼四处奔走叫集王闻彼等之语不觉失笑王妃坐于王傍心中窃思「大王观何物而为笑耶」然仍默然食其菓子王为水浴后结跏趺而坐尔时恰有一只蝇对其妻云「吾妻速来相交和睦」其妻对主人云「汝且稍待主人彼等家臣将共同为王持来涂香王用涂香于其足下将落香粉予于彼处将沐沾其馥郁之芳香然后我等止于王之背后将甚快乐」蝇虫互语使王闻声失笑王妃自思「王观何物以为笑耶」其次王于晚餐之时一饭块掉落地上蚁等集合叫曰「积饭之车于王之宫廷中破坏而其食物竟无人食」王闻之更为失笑王妃于是执黄金之匙向王奉仕而彼自思「王见予如此必定失笑」彼女与王共往寝所休憩之时王妃问曰「大王何故失笑」王答曰「予对汝无何可笑者」然彼女屡次返复讯问王遂语其语尔时彼女「请王教予王所知之咒文」彼女向王强请「此不能与以任何之人」加以拒绝然王妃强求不止王告曰「若予将此咒文与汝予则必死」妃「纵有任何之事亦务必告我」王妃再次强要王难敌妇人之力遂云「甚善」与以承诺王云「予今与此咒文终了自身将没入火中」于是驱马车往宫苑而行

尔时诸神之王帝释天瞰望地上见此情景「此愚王败于一妇人之力自将投[P.278]急欲赴死予必须救彼之命」于是携同彼妻阿修罗之女须阇往波罗奈彼女化为牝山羊而自己化为牡山羊拟定策㓰「决不使人得见」行于王马车之前而只有曳王马车之辛头马能得见彼其他之物任何皆不能得见彼为引出话端与牝山羊同为爱染之低语驾车之辛头马一匹见彼云「山羊君予前曾闻山羊愚而无耻然未曾真见此事今汝等于此诸人之前敢为此窃隐之事不稍思耻今现前之事实与予以前之所闻完全一致」于是唱第一之偈

山羊愚钝且无耻     贤者所言实真理
愚者虽见而不知     窃隐之事公然为

山羊闻之唱第二之偈

汝亦等同为愚钝     钝马之子应善知
手纲缚汝辔御汝     汝眼常时注地上

吾友应得脱时汝不脱     此非增汝愚钝耶
赛那迦王汝运载     吾友此王更为大愚人

[P.279]王对彼等两者之语善能理解因而闻之更加速驱车马闻此语唱第四之偈

山羊王我诚为愚钝     此为汝善知
我王如何愚     我愿汝教我

山羊闻之唱第五之偈

无上之妙宝     为妻而失去
自己断生命     彼女不为妻

王闻此偈向彼乞愿「山羊王汝必使我等能得幸福请语我今应如何为之」于是山羊王向彼云「大王一切生物之中无有不爱己者今为一爱人而舍弃自[P.280]失去所得之名声为不可称赞」于是唱第六之偈

人王于己为爱如汝者     弃己之爱不为善
自己最胜为最上     伟夫最后将得爱

菩萨如是与王以训言王大为满足问曰「山羊王汝往何处」山羊王答曰「大王我为帝释天我甚为愍念于汝为救汝之死而来」于是王问曰「天王予曾约束向彼女与以咒文之事予今将如何处理为宜」「今尔等二人实无死之必要汝告彼女『此为妖术』并鞭打彼女依此方法彼女便停止得咒」如是教王王大欢喜曰「善哉」予以谨知菩萨与王以教还往帝释天上

王往宫院呼王妃近前问曰「吾妃汝欲思彼咒文耶」王妃答曰「唯然[P.281]」告曰「然汝应从得彼之例法」王妃问「例法为何」王曰「须鞭背百次而不得一言出声」彼女为欲得咒文「甚善」予以承诺王向奴隶使持鞭强击彼女之两肩彼女忍耐二三鞭打终于不能忍耐云「予再不欲得此咒文」于是王向彼女云「汝不云予虽死亦欲得咒文耶」于是击打至裂开彼女之背皮而赦免彼女以后再就此事不能有任何之言说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烦恼之比丘得须陀洹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国王是烦恼比丘王妃是以前之妻辛头马是舍利弗帝释天即是我

三八七 缝针本生谭

〔菩萨=锻冶工〕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有关般若波罗蜜所作之谈话此谭将在大坠道本生谭〔第五四六〕中说明此处佛对诸比丘言「汝等比丘非只今日前生如来即有智慧为善巧方便」于是佛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迦师国某铁匠之家庭彼之父母非常贫穷距由彼等之村不远之处有由千户所成其他铁匠之村于千户之铁匠中有最胜之铁匠之家受王之爱顾富有诸多财宝彼有一女甚为美丽恰如天女于其国中现一切美人之相邻村诸人为订制剃刀锹及其他道具将来此村大抵来者皆见此女而归去彼等归往各各之村于饮茶闲话之时或其[P.282]他集会之时均赞美彼女美丽之姿容不止菩萨闻彼女之事彼只闻传言即已魅于彼女之姿彼思「予欲彼女为自己之妻」于是选最佳种类之铁作一根细坚之针向之通线浸水而又作与针同形之鞘而通线依此等方法逐渐作成七重之鞘彼如何作成此物任何人均不能得教何以故唯有依菩萨之博大知识始能完成彼将针入于管中外观为圆管之形往彼村寻问铁匠长者所住之街到达彼处立于门前叫卖「我此手制之针有否以相当之价买针之人」一面为针之说明立于长者家之附近唱第一之偈

通线圆滑     善磨真直
尖锐上品     有无用者

又再三褒美唱第二之偈

通线润泽     圆状真直
穿刺坚物     有无用者

[P.283]尔时此女为父于朝食之后休息疲劳倚小床几由后方以棕榈之扇煽风闻菩萨优雅之声如新肉呕心又如以千瓮之水洗除伤痛「何人为此优雅之声于住铁匠家之街卖针而步行又为何种商贩而来我欲知之」彼女置棕榈之扇于其处出门立于露台之外与彼共语于是菩萨达成目的彼实为此目的而来此村彼女与彼共语云「青年人于此领域之内一切住民为买针与其他道具而来此村然今汝来此铁匠家村为卖针之事实为至愚纵然终日说针之效用不见一人有由汝手中取针者若汝思得利益请往他村」于是唱次之二偈

鈎针与缝针     此处一切卖
来此锻冶村     有谁能卖针

武器由此处     种种制品出
来此铁匠村     卖针实愚蠢

菩萨闻此语云「贵女汝无所知亦无何等知识而云此语」于是为唱次之二偈

[P.284]

纵为铁匠村     术秀可卖针
真之铁匠师     能知巧拙业

贵女若汝父至此     应知我之针
将汝嫁与我     财宝俱让我

铁匠长者闻此等一切之会话终了问曰「吾女汝与何人对话」女答「吾父与一青年卖针者相谈」彼命女云「呼卖针者前来」彼女立即前往伴彼而来菩萨向铁匠长者敬礼立于其傍于是长者问曰「汝住何处之村」答曰「予住远村为某铁匠家之子」问曰「汝何为而来此」答曰「为卖针而来此」长者云「然[P.285]则使我观看汝之针」菩萨思于众人之前显现威德对长者云「今一人见针莫如于多人之前见之岂不为善」彼云「如此甚善」于是集合多数之铁匠家来菩萨于彼等之中长者云「请将针持来此处」菩萨云「尊师请再持来一铁砧及一充满水之铜器」彼物持来后菩萨由圆筒取出针管铁匠长者手执其针问曰「咄此为针耶」彼答「此为其鞘此非为针」彼虽作种种观察彼处既不见端亦不见尖菩萨由彼等之手取针彼以手指拂鞘彼向大众示知「此乃为针此乃为鞘」于是将针交付长者之手其鞘置于彼之足下继之长者云「诚然此为针焉」此时菩萨又云「此仍为鞘」彼用指拂鞘如此次第以六鞘置于铁匠长者之足下而曰「此乃真实之针」然后置于彼之手中一千之铁匠家盛赞而拍手喝采欢呼震动扬起一千之袖尔时铁匠长者问彼曰「此针有如何之力」菩萨云「尊师可命力士端起铁砧于铁砧之下置以水器于铁砧之中央以针深入突刺以观」为证此事彼向铁砧中央以针之尖突刺见针顺利刺透铁砧达到水面上下不动直如毛发突立所有铁匠家众口皆云「予等多年言有此铁匠即令传闻有如此铁匠家之事亦[P.286]未曾有」于是拍手喝采欢呼震动一千之袖铁匠长者呼其女于此诸多众人之中谓曰「此青年真为汝之夫也」于是于彼之头上行灌顶之仪式彼其后于铁匠长者死后即为其村之铁匠长者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圣谛之理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铁匠长者之女是罗睺罗之母贤者铁匠家之子即是我

三八八 鼻豚本生谭

〔菩萨=豚〕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畏死之某比丘所作之谈话彼生于舍卫国之某名家虽依佛之教出家但非常畏死彼闻见树枝微细摇动棒杖跌倒及鸟兽之音声即生畏死之念如同腹部受伤之兔战栗而驰走比丘等集于法堂开始议论「诸位法友某比丘为死之恐怖所袭对微细之声音即恐怖战栗而逃遁于此世有情之死乃为事实生命无常故于此事实应深心考虑」尔时佛出而问曰「汝等比丘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等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呼彼比丘问曰「汝为死之恐怖所袭事为事实耶」比丘白佛「世尊是为事实」依此事实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彼亦为死之恐怖所袭」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宿于牝豚之胎其牝豚月满之时产有两只之子豚一日牝豚携两子豚出卧于洼地尔时在波罗奈都门之近村住一[P.287]老婆由绵畑之笼采入满笼之绵拄杖于大地而归来牝豚闻其足音为死之恐怖所袭弃置子豚于其处而遁去老婆發现牝豚之子抱持如我子之感放入绵笼带归家中其大者为兄名大鼻与其小者为弟名小鼻亦如其子而育护彼等其后渐次成长为大豚人问老婆「汝不卖此等之豚易钱耶」彼女云「此为予可爱之子」决不卖出

然于某祭日众多博奕之徒饮酒食肉更思「何处能得有上肉之处」因知此老婆家中有豚于是持钱而往彼处彼等问曰「婆婆与汝此钱与我豚一只」彼女喃喃自语「诸君请勿再言予卖此儿与食肉之人世间希有实为愚蠢之事」当下拒绝博奕之徒等曰「婆婆豚非人子莫作是言请让渡一只」彼等屡次请求然终不能入手于是彼等策㓰与老婆饮以多量之酒恰到好处时向老婆云「婆婆汝对豚如此持重究将何为请勿言不近人情之事请取此钱可买己欢喜之物」于是将钱使之握于手中彼女取钱答曰「诸位予不与大鼻请带小鼻离去」彼等返问「彼在于何处」彼女答「于彼处树丛之中」「请婆婆以音声唤出」老婆云「今恰未存食饵」博奕之徒立即出金买来一皿食物老婆取饵向置于门傍之饵槽中满满注入立于其傍等待三十人手持绳索一同站立

老婆呼曰「小鼻速来」大鼻闻声自思「以前我母未曾先呼小鼻之名任何时[P.288]皆先呼予名此必然对我等發生某种恐怖之事」彼告弟曰「我母呼汝之名速往见之再来」彼往其处而来时發现饵槽之傍等待彼等之事呜呼今日予将被杀」小鼻思此突然为死之恐怖所袭身体震颤归来兄处战栗震动而步履蹒跚身体凝然不支大鼻见彼问曰「吾弟汝今日深受震动步调不整汝只往入口之处一见何故为如是之状」彼以彼所见之事端语之唱第一之偈

今日与我新施物     饵槽食满女主立
多人手中持绳网     我等如何得近食

菩萨闻此「汝小鼻我等之母养豚至今日其目的果何为耶今日彼已达到目[P.289]汝何故思想烦恼」菩萨以慈爱之声说佛之妙法唱次之二偈

恐惧低徊求隐处     欲行何处无帮助
小鼻汝今安乐且进食     饲养我等为肉肥

勇于跳入清澄池     洗除一切之汙垢
如是无尽之清香     可得沁身妙香油

彼以心念十波罗蜜其中以慈悲波罗蜜置于当头發出第一句后其音声响彻一切诸方达到十二由旬彼方之波罗奈都城于闻此声响之瞬间国王大臣以下波罗奈之众人悉皆出动其不能出来之人亦均在家倾耳听闻王之家臣包围树丛使地上平坦散布砂石博奕之徒由醉中醒来舍绳为听闻妙法而均立于彼处老婆此时亦由醉中惊醒菩萨出于大众中为小鼻开始说示妙法

[P.290]小鼻闻彼所说而问曰「兄为我说如是然跳入莲池浴水洗去我身汙垢涂新香油无论如何非我等之习惯何故兄为如是之说」于是唱第四之偈

何为无污池     何物云汙垢
清香得无尽     何物妙香油

菩萨闻此云「汝倾耳谛听」于是说佛之方便法

法为无污池     罪乃云汙垢
戒为妙清香     其香实无尽

舍身人欢喜     不舍人不欢
欢乐如满月     满悦舍其命

[P.292]此为所说之偈菩萨如是以妙音依佛之妙相而说法大众报以百千之掌声欢呼而振袖天空轰动一片欢呼之声波罗奈之王以王礼待遇菩萨并以大荣誉与老婆彼等二豚以香水浴之给与衣服以花鬘饰其首部携归都城立为太子之位命诸多侍臣奉仕菩萨更与王五戒一切波罗奈之住民及迦尸国之住民皆使持戒行菩萨为彼等于赍日说法而并详细查问事件与以裁定于彼有生之间不稍行邪法

其后不久国王故去菩萨厚葬其遗骸整理裁判事件为一册之书籍而彼云「见此书籍以裁判事件」对多数之人与法并详加说明彼于一切诸人悲泣之中与小鼻同归森林而菩萨之说法得行于六千年之间

[P.293]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畏死比丘得须陀洹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王是阿难小鼻是畏死之比丘诸人是佛之眷属大鼻即是我

三八九 金色蟹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有关长老阿难自为舍身之事所作之谈话此一谭为于司祭官本生谭〔第五四二〕中就雇弓术师之事于小鵞本生谭〔第五三三〕中就守财象咆哮之事而说者于是彼等诸比丘于法堂开始议论「诸位法友法宝之持者阿难长老得有学之智慧后于守财象奔来时有为等正觉者奉献身命之事」佛出此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彼等白佛「如是如是之缘由」佛言「汝等比丘阿难为我奉献身命非自今始前生亦为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居于王舍城之东方有称为萨林提耶之婆罗门村尔时菩萨生于彼村某农夫之婆罗门家及至成长继承财产于其村之东北某摩揭陀地方之田地拥有千顷施行耕作彼于某日与雇人同往畑中命彼等开始工作彼则为洗面而来至田端大池之傍尔时池中住一金色之蟹实为一美丽可爱之蟹菩萨口咬牙签下入[P.294]池中当彼欲洗面之时其蟹来至近傍于是彼将之捉起包于自己外衣之中归来畑内工作终了之时任何时彼均将蟹放还于池内然后还家自此以来彼每往畑内时先往池中用外衣包蟹而归然后从事工作如是彼等相互建立深厚友情菩萨不断前往畑内

彼婆罗门之眼有五种优良之美性与三种美丽之彩光因其非常美妙清净受极大之好评然于田畑之一隅生有一多罗树树上乌造一巢一雌乌居于树上见彼婆罗门之眼起思欲食之欲望于是彼女向雄乌问曰「吾夫汝能为满吾之愿事耶」彼返问曰「汝究为如何之望」彼女答曰「予无他望惟欲食彼婆罗门之眼」彼云「汝持过奢之望我等如何能食彼」对彼女加以节制彼女教彼云「汝虽不能但己有所思考距此多罗树不远之处有一蚁窝其中住一黑蛇汝使驯熟然后由彼囓杀彼婆罗门尔时汝可剖刳彼眼予亦可以得食」彼云「甚善」与以承诺其后不久彼使黑蛇驯熟同时菩萨播种谷物生芽之时彼蟹已生长甚大

某日其蛇对乌云「蒙君时时照顾予思予须为君有所作为」乌云「若然吾友予之妻欲得此土地主人之眼请君助力得此土地持主之眼此实为彼此种种之看顾」蛇云「甚佳甚佳此事易举为汝取之」蛇鼓励安慰于彼而于翌日婆罗[P.295]门前来途中隐于畑畔道傍树丛之中睨彼之来预备待發菩萨到来首先第一下往池内洗面以示真正友爱之情捉起金色之蟹包入外衣归至畑内蛇见彼归来突然跃至啮其脚部之肉当即倒地而蛇立即向蚁窝方向遁去黄金之蟹于菩萨倒地之同时由外衣中跃出与此前后乌亦飞来落于菩萨胸上乌落即向眼上突出其嘴尔时蟹突然思及「此乌将对予之亲友發生恐怖之事若予捉彼蛇将出来」于是如铁匠以火著夹物之状以铗紧挟乌首使乌痛苦力弱后稍加松弛乌对蛇呼救「吾友何故汝舍我而遁耶此蟹使我痛苦请于我不死之中来助」彼呼蛇唱第一之偈

金色之生物     双眼暴突出
肌滑无毛皮     常在水中住
我今为彼袭     吾友何故汝见弃

蛇闻其言膨胀其头为援乌而出

佛布演此义现等觉者唱第二之偈

[P.296]

头怒吐毒气     黑蛇来袭蟹
举铗欲救友     蟹遂捉此蛇

如是蟹使彼力弱稍加松弛尔时蛇思「此蟹实不欲食乌肉蛇肉究竟为何此蟹捕捉我等」蛇向彼质问唱第三之偈

汝蟹乌与我蛇王     虽捉非汝饵
双眼突出者     何故捉我等

蟹闻之说明捕捉之理由唱次之二偈

此为我亲友     捉我由莲池
彼死我苦恼     彼我一非二

我身见育成     诸人欲害我
肥满且芳醇     乌亦生杀意

[P.297]蛇闻之窃思「予以策略欺彼乌与自己得脱」于是欺彼唱第六之偈

汝以此理由     捕捉我两者
我将为除毒     我使此人起
速赦我与乌     毒深将致死

蟹闻之自思「彼以策略欺予使两者得以逃脱彼尚未知我之巧妙策略予今使蛇得动稍松予铗然乌则不予松弛」于是唱第七之偈

[P.298]

许蛇不许乌     乌将为俘虏
此人成体健     蛇乌等同赦

彼如是云使蛇只得适当之活动而松其铗蛇取毒去菩萨之身体成为自由彼无稍苦痛而起一如平常而立蟹思「予若释放此两者则予友仍不得繁荣杀之为宜」于是如折枯叠之莲台以铗切断蛇乌之首而绝命雌乌见此即由其场所不知向何处飞去菩萨以棒强击蛇之死骸投舍于树丛之中而将金色之蟹送还池内自为水浴然后归往萨林提耶村而去自此以后彼与蟹友谊愈益和睦而生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多人得须陀洹等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唱最后之偈

提婆达多乌     黑蛇为恶魔
贤蟹为阿难     婆罗门为我

雌乌于偈中未说彼女是栴阇摩那祇

[P.299]三九〇 我有鸟本生谭

〔菩萨=商主〕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一商主所作之谈话某时舍卫城有某一商主彼为富豪多持财产然彼以财产既不为自己享乐亦不施与他人对于种种珍味之调理彼亦不喜彼喜食酸米之米粥若为准备有香味之绢布彼则取而置之而著用粗糙之毛织衣服虽为预备骏马所曳之金色灿烂马车而彼则舍弃而乘坐以树叶为伞盖之帷幔马车彼如是一生中不施慈善不与他人功德遂于命终之后堕入叫唤地狱因彼无继世之子其财产由王没收王之家臣费时七日七夜始渐次运入宫中于皆运毕之时王用早餐后赴祇园精舍向佛稽首作礼尔时佛问曰「大王何故近顷未来佛所访问」王曰「舍卫城中某一商主死去彼之财产无继承者运往宫廷费七日七夜之时日彼持诸多之财宝既不自为享乐亦不施与他人彼之财产恰如为鬼神所护之莲池彼对一日之珍味享受亦与拒绝终于落入死魔之国如是贪欲非道之男如何积得如此多之财产而又何故对之不生享乐之心」王向佛讯问佛言「大王财产家得财产而不得享受有如是之理由」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波罗奈有一商主为一不信他人甚为利己之人彼不施任何之物与人对任何人亦不为救助一日彼往伺候国王途中见名称为多迦罗支弃之辟支佛向彼敬礼问曰「尊者得施食否」辟支佛答「予今正[P.300]在行乞」彼命下仆「汝伴此位至家请坐予之座席将为予准备之食物满入于乞钵捧献与彼」下仆引导辟支佛至家中请就座席告于商主之妇于是彼女以种种珍味之食物入满钵中捧献于彼彼得食物之后离商主之家出往街路商主由宫中退出于途中见彼向彼敬礼问曰「尊者已得食物耶」彼答「大商主我已得之」彼见钵中之物心中感觉不满彼思「若我之仆婢或佣人等食此等予之食物彼等将尽力为予工作予今实为失败之事」彼之后来所思使此事不能完全实则布施者惟有完全得具如次三心之人始有大果

布施之前有快乐     布施之心甚丰满
布施终了勿生悔     我等幼儿无死虞
施与之时心欢悦     施与之心宜丰满
施与终了心快乐     如此真诚为慈善

「如是大王某一商主依布施多迦罗支弃辟支佛而得诸多之财宝然于布施后因其不能起净心故不能乐其财产」王问曰「然何故彼无嗣子」佛言「大王其不得嗣子有如是之理由」佛应彼之请求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于百万长者之家彼成长时失去双亲必须养育其弟整理家事彼于门前建布施堂行大布施彼自住于其[P.301]其间生有一子彼之子渐能步行之时彼知诸欲之苦恼及舍家之功德对妻与其子之一切财产托付其弟而命令曰「努力多行布施」于是彼出家入仙人之道获神通力与定力住于雪山之麓然其弟又得一儿彼见其子成长心中窃思「若予兄之子生活财产须颁二分予于此间杀兄之子」于是一日彼携兄子往川上将其沉入川中而杀之而自身浴水归家兄之妻对彼问曰「予子前往何处」彼答「彼游于川上突然失踪多方探寻不见总未發现」彼女哭泣未發一言

菩萨得知此事「此事件必须究明」彼由空中飞来至波罗奈著美衣立于彼之门前然彼之布施堂已完全不见彼思「予家已为此等不善之人所破坏」弟闻彼来访前来向菩萨敬礼导彼入于室内以种种珍味招待彼于食事终了时对坐相互快谈菩萨问曰「不见予子之姿彼往何处」彼答「吾兄彼已死去」「如何缘由而死」「彼于水浴场中死去不知其如何死因」菩萨叱彼曰「汝言不知者如何云汝不知依汝之行为所为予深了解依汝如斯所作非杀彼之人耶依王等之权力汝被没收时思得任何时所有财产耶汝与我有鸟有何差別」于是菩萨以佛之威相而说法唱此等之偈

有鸟有鸟名我有     住于山腹洞穴中
止于毕钵罗树上     我有我有啄熟果

[P.302]

此鸟如此起鸣声     他鸟围绕来群集
食其果实而飞去     彼鸟鸣声仍不止

今有如是人     积蓄多财宝
于己或亲族     不愿快分与

不允为分配     彼不乐衣食
花鬘与粉黛     彼亦不乐饰
朋友与近亲     亦不为救助

我有我有彼叹息     终日只知守其财
盗贼国王及嗣子     无情掠夺彼财去
彼为如是守钱奴     常怀忧虑鸣不止

若为贤者获得财     施与近亲不吝惜
彼于此世得名声     死后享受天上乐

[P.303]菩萨如是说法使再行布施然后还雪山入不坏之禅定成可生梵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大王其某商主杀其兄之子终不得子与女」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弟是某商主兄即是我

三九一 害魔法本生谭

〔菩萨=帝释天〕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为世间利益行脚之事所作之谈话此一谭内容将在大黑犬本生谭〔第四六九〕中说明尔时佛言「汝等比丘非只现在前生如来即为世间之利益行脚」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帝释天尔时有一魔法师以魔术潜入王宫侵犯波罗奈王之王妃彼女之侍女等遂亦知其事王妃自至王前云「大王一男子于夜半潜入我之寝室犯我」王问「对彼能为何印证否」答曰「能为大王」彼女持红皿来彼男子于夜半潜来充分享乐而归时于其背[P.304]上付以五指之痕翌朝告王王命家臣「普往探寻见背后有指纹之人即速捕来」魔法师夜为恶行昼间于骨堂礼拜太阳以只脚停立王之家臣發现彼之踪迹将彼包围彼思「我之所行已被發觉」于是使魔法升于空中而逃去王向见此而归来之诸人问曰「發现行踪否」彼等答曰「大王我等已發现彼」王曰「此究为何人」答曰「大王彼为一出家之人

彼实于夜间为恶行而于日间为出家之姿而生活王自思「此等人日间著用沙门之法衣经行夜间而为恶行」王甚震怒对出家乃至抱有偏见于是發布命令「于我国内一切出家人均予以追放如發现彼等无论何时均可对彼等处罚」并以大鼓鸣传普行公告由三百由旬之迦尸国追放之出家者等均往他国而去如是于迦尸国内普为诸人说法之持法沙门与婆罗门竟无一人因无任何说法者众人之心成为粗暴布施持戒等闲视之死后皆堕恶趣生天者已无一人

帝释天不见有新来诸神而自思「此究为何故」依神通力得知波罗奈之王忿怒抱有偏见将沙门等由国内追放驱逐彼思「除我之外任何他人将无得破王之偏见而予欲为救王与其人民者」于是往难陀姆罗洞穴访辟支佛彼云「尊者请与我一长老辟支佛予今思欲济度迦尸国」彼立即得一长老于是彼持钵著法衣使长者在前自己随从于后亲自合掌敬礼辟支佛自己化为一美丽之青年三度由端至端巡行所有之街到达王宫之门前伫立于空中众人告王云「大王今有[P.305]一美丽之青年伴一沙门立于王宫门前之空中」王由王座起立立于窗际问曰「青年汝具美姿何故著此丑陋沙门之衣执钵归依而立」而如此与彼共语唱第一之偈

尊美如君者     归依丑沙门
是否胜等汝     告我自他名

尔时帝释天向彼云「大王沙门者乃居于尊师之地位者予不得为呼其名今只告尔予之名」为唱第二之偈

诸神正直行     大王不称家系名
告尔予之名     帝释天神主

王闻此由第三之偈问归依比丘之功德

尊敬归依合掌人     我问具足比丘行
[P.306]天王现世彼得何功德     未来将得如何乐

尔时帝释天唱第四之偈

尊敬归依合掌人     若见比丘具足行
于现法中得赞美     身坏即得生天上

王闻帝释天之所说破自己之偏见自生喜悦之心唱第五之偈

幸福之光辉我胸     我见天帝万物父
帝释天见汝尊敬真比丘     善根功德我思积

帝释天闻彼之言对贤者为赞美唱第六之偈

多闻有慧行禅思     奉仕实即为善事
大王尔今见我与比丘     善根功德应多为

[P.307]王闻此唱第七之偈

心离嗔恚常满悦     来行乞者善请受
天帝我舍慢心听训言     归依赞仰不退转

唱如是偈彼由宫殿下降敬礼辟支佛恭立于一面辟支佛于空中结跏趺而坐向王说法「大王魔法师非沙门由此应知此世界非无益若知有持正法沙门婆罗门之事尔应为布施守戒律为斋日之行」帝释天更依帝释天之威相立于空中告诫人民「汝诸人等今后多为善根」「遁去之沙门婆罗门应与呼返」鸣鼓各处探索宣告如是彼等二人归处所而去王其后固守训言多为善事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圣谛之理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辟支佛入于涅槃王是阿难帝释天即是我

三九二 莲花本生谭

〔菩萨=苦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比丘所作之谈话彼去祇园精舍[P.308]拘萨罗国某树林中住于附近某日下莲池發现花开之莲彼立于下风以嗅其香尔时住于森林之女神恐吓于彼「汝盗花香实为盗人之一种」彼闻此语大为恐怖再归祇园向佛敬礼坐于其处佛问「汝往何处」彼答「予居如是如是之森林中然女神如是言语恐吓于予」尔时佛言「比丘嗅莲花之香为女神所恐吓非只汝也古之贤者亦遭恐吓」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迦尸某街之婆罗门家及彼成长往得叉尸罗学一切技术其后出家入仙人之道住于某莲池附近某日下往池中见满开之莲花彼嗅其香而立其处尔时一女神居树之洞穴恐吓于彼唱第一之偈

一茎之莲花     不与汝嗅香
此为一种盗     君乃盗香人

菩萨闻此唱第二之偈

予非用手折     亦非散其花
只遥嗅其香     何指盗香人

恰于此时一男子于池中挖掘莲根伤莲菩萨见此曰「若遥立远方嗅香者[P.309]呼为盗人何故彼男不被如此称呼」菩萨与彼女争论唱第三之偈

若彼掘莲根     伤害莲花者
为此行为人     何故不违犯

于是女神说明不呼彼之理由唱第五之偈

违法无惭人     如保姆污衣
斯人我不语     我惟欲语汝

远离诸欲念     希恒净汝心
兔毛端之罪     应观如飞云

菩萨为彼女意外之言所惊于惊异之余唱第六之偈

女神汝实真知我     深深怜愍我
女神今后见此事     指示我过失

尔时女神唱第七之偈

汝我俱不得长住     我非汝婢常伴汝
比丘今后汝当自勉励     应速求道生善趣

[P.310]彼女为彼如是说法然后回归彼女自身之住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比丘得须陀洹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女神是莲华色尼苦行者即是我

三九三 残滓本生谭

〔菩萨=帝释天〕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东园时对好游之比丘等所作之谈话长老大目犍连震动彼等之住所使彼等惊吓比丘等集于法堂对彼等之不德互相议论尔时佛出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彼等白佛「如是如是之缘由」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前生彼等即为好游」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帝释天当时迦尸国有七兄弟痛感诸欲念之罪过舍诸欲念出家入仙人之道住于美佳园中然彼等于修行中不稍为修行之事尽全力为种种游戏之生活诸神之王帝释云「予将与彼等警告」彼化为鹦鹉来至彼等之住所落于一株树上向彼等警告唱第一之偈

[P.311]

慈悲食残滓     一生实幸福
现法得赞美     未来生善趣

尔时彼等中之一人闻彼之言告其他诸人唱第二之偈

鹦鹉谈人语     贤者不置心
兄弟还来闻此语     来闻彼赞美

尔时鹦鹉遮责彼等唱第三之偈

我歌非为赞汝等     啖腐肉者闻我言
汝等污秽残食者     汝非慈悲滓食人

彼等闻彼之言唱第四之偈

薙发七岁间     出家美佳园
恒食残滓食     如何贬我等

菩萨责彼等唱第五之偈

狮子虎毒蛇     彼等残余食
汝等食彼食     思为真残滓

[P.312]苦行者闻此云「若我等非食残滓者何人今能为如彼等之食残滓者」于是彼向彼等说明真意

婆罗门沙门     乞食受布施
食此残滓者     是真残滓食

菩萨如是叱责彼等归自己之住所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而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彼等七人之兄弟是此等游戏之比丘帝释天即是我

三九四 鹑本生谭

〔菩萨=鹑〕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贪欲比丘所作之谈话佛问彼曰「汝为贪欲之事为真实耶」彼白佛「世尊是为真实」于是佛言「比丘汝贪欲非自今始前生即亦如是于波罗奈时汝由贪欲之心对象马及其他人之尸体不能满足汝思『予欲往得较此更上之物』而入往森林之中」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鹑住于某森林之中食杂草及种子等为生尔时波罗奈有一贪欲之乌彼食象之腐肉不能满足彼思「予今欲食较此以上之物」彼向森林飞来發现啖种种果实之菩萨彼思「此鹑实甚肥大概彼为食甘味之食物所致予亦寻彼之食物食之将欲与彼同等之肥大[P.313]于是彼止于菩萨所住居之树枝上菩萨于问彼之先向彼交谈唱第一之偈

酥酪脂肪等     汝食诸珍味
乌友未悉因何故     如此体瘠瘦

乌闻之唱次之三偈

同住我多敌     求食彼等中
心栗且恐惧     如何有肥时

心恒有恐惧     灾祸使心碎
所食不饱满     鹑友故此我瘠瘦

野生草种食     脂肪少不取
然汝甚肥满     鹑友是为何理由

菩萨闻此说自己肥满之理由

少虑不望多     不为远飞行
满足仅所得     乌友是故予肥大

欲少心自裕     少烦心自乐
容易得节制     生活自快乐

菩萨为唱此等之偈

[P.314]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贪欲比丘得须陀洹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乌是贪欲比丘鹑即是我

三九五 乌本生谭

〔菩萨=鸠〕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贪欲比丘所作之谈话所说之内容与上记之谭同一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一只鸠鸟彼被饲养于波罗奈某商人厨房之巢笼中一只乌鸟与彼相善更亦住于彼处此事应与附言〔第四二鸠本生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一卷三一四页)及贪欲本生谭(同上第三十四卷九一页)參照〕

厨司捉乌拔羽于身体涂以麦粉于颈上付以贝壳之首轮然后投入笼中菩萨由森林归来见彼而戏唱第一之偈

怀念吾友未之见     装饰美丽之花环
须发优美善调制     吾友美乐多风情

[P.315]乌闻之唱第二之偈

爪发生延长     为我事障碍
遂招理发师     切取我毛发

尔时菩萨唱第三之偈

难得理发师     刈去汝毛发
然于汝首上     锵锵鸣者何

尔时乌唱次之二偈

潇洒青年人     首上挂宝珠
我今学彼等     不思为浮薄

美丽善调制     可羡此之髭
我为汝作此     宝珠亦与汝

菩萨闻此唱第六之偈

宝珠美调髭     惟与汝相应
呼汝我将行     最好不见汝

[P.316]彼如是说已彼往他之场所飞去乌于是于彼处倒下而失命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乌是贪欲比丘鸠即是我


校注

本文亦称为郁陀罗迦苦行者谭于第四八七有 uddālaka-jātaka 本偈出于第三二〇喜舍本生谭之第二偈(南传藏第三十四卷)及第三六三惭本生谭之第二偈(本卷四四页) 第六第七之二偈与第三四二猿本生谭之第三第四偈大略相同 与第二六七蟹本生谭之第一偈(南传藏第三十四卷)參照
[A1] 呜【CB】鸣【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本生经(卷8)
关闭
本生经(卷8)
关闭
本生经(卷8)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