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75]第十五篇

四九七 摩登伽本生谭

〔菩萨=阐陀罗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跋蹉国王优陀延所作之谈话尔时宾头罗婆罗豆婆遮尊者由祇园飞驰于空中而赴憍赏弥常往优陀延王之御苑以却除昼间之暑气——长老于前生曾统治此国长期在王苑中受多数之廷臣围绕享受幸福彼依过去之业常来此处为却除昼间之暑气而坐乐等至果之安乐

然某日彼往其处坐于盛开之娑罗树下时优陀延王七日之间饮酒甚多云欲游苑由多数廷臣随行来至王苑王著于石制王之座席卧于一侍女之膝上入于沉睡以醒解其烂醉之酒坐于周围歌舞之侍女等放下乐器往入园苑之深处各处搜集花与果物發现彼长老往其近前问候而坐听闻长老坐著说法另一侍女摇膝使王醒觉「彼女人等前往何处」「彼等围绕一沙门而坐」王怒往长老处极尽恶毒之詈骂谗谤「将此沙门以赤铜色之蚁食杀之」王怒气不息打破充满赤铜色蚁笼放于长老之身体上长老立于空中向王忠告后飞回祇园之香殿扉前降落如来问其前往何处彼告以此事于是佛言「婆罗豆婆遮优陀延王恼恨出家者非自今始前生亦复如是」佛应彼之请为说过去之事

[P.376]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摩诃萨生于郊外阐陀罗族之胎名为摩登伽后彼因得种种知识人称摩登伽贤者甚为有名尔时有波罗奈某富豪女名提他曼伽利佳于一月二月之间必率多人往王苑游览某日摩诃萨因事入都于城门入口处遇见彼女彼为闪避寄身恰立于路侧提他曼伽利佳于幕中见之问彼为何人答曰「贵女彼乃一阐陀罗」彼女云「此不得尝见者予今竟见之」于是以香水洗净其目由彼处折返而彼女同来之人等向彼骂曰「汝秽贱之阐陀罗奴今日托尔之荫使我一顿酒食落空」言毕彼等愤怒忘形将摩登伽贤者拳击足蹴结果使彼昏倒而去经时不久意识恢复摩诃萨自思「随从提他曼伽利佳人等无故袭击我无罪之人甚善予必获得提他曼伽利佳此女——纵然不得亦无关紧要——予必竭力而为」彼下定决心往彼女之父家门前而卧其父问曰「君何故卧于此处」「予意无他故唯对贵女提他曼伽利佳有言相告」如是经过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而菩萨之意志终得贯澈由彼第七日诸人伴女出来交付于彼彼女向彼云「君且请起予往君家」「贵妇人予为贵女随从人等所袭予已极弱请扶我起负我于贵女之背而行」彼女如彼所云于市中诸人观看之下出市镇往阐陀罗村

摩诃萨以种姓之相违对女无犯数日之间留住彼女于家中彼思「予须出家使彼女获致最高之财宝与最高之荣誉除此之外別无他法」于是彼向彼女云[P.377]「贵女予须由森林采集食物否则予等无以为生汝于予归来前不可發愁予往森林即归」并嘱告家中之人不可对彼女草率而后向森林出發如是彼出家为沙门七日间勉励不懈获八等至〔八定〕五神通彼思「如是将可扶养提他曼伽利佳矣」彼以神足来至阐陀罗村之入口由空中降下来至提他曼伽利佳门前彼女闻彼归来出迎悲泣而言曰「君何故置予一人孤单而出家」「汝不可作如是之思予将使汝之荣誉较汝先所持者更为崇高——汝于多人之中能谓『予之夫非为摩登伽予之夫乃大梵天』否」「予能作是言贵君」「汝将被问及『贵女之夫今往何处』尔时汝答『彼往梵天世界』如被问及何时归来请汝告知『由今七日之后满月之日破月之面而归』」彼遗此言后往喜马拉雅大雪山而去

提他曼伽利佳于波罗奈城多人之中言彼所教之言如是如是诸人咸信「如彼为大梵天则将不来提他曼伽利佳之处相信决必如是」然至满月之日菩萨洽于月悬中天之时以梵天之姿于距迦尸国十二由旬之波罗奈城辉耀一色之光㓰破月面降至波罗奈之上空回旋三次受诸人以香及华鬘之供养然后转向阐陀罗村梵天之信者等亦均往阐陀罗村集合一处而提他曼伽利佳之住居围以美丽[P.378]之布地面净以四种之香水撒种种之花焚香扩展天棚广设座席以香油燃灯于入口处敷撒银板色之砂播花结于幡上如是装饰其家摩诃萨由空中降来入于其中暂坐于座上尔时提他曼伽利佳洽当有月经之时彼以拇指触彼女之脐只此一触彼女腹中即宿有胎儿摩诃萨向彼女云「汝腹已宿有胎儿不久即将产子汝与汝子将获得财宝及最上之荣誉——汝洗足之水将为全阎浮提〔全印度〕诸王灌顶之水汝之浴水将成不死之药其水注撒于人之头上能避不吉之黑耳向汝之足台触头礼拜者将付出千金能听闻及汝之范围者将付出百金能见到汝之范围为礼者将付出一迦利沙钵拏以上与汝为礼汝不可懈怠」如斯教毕由家外出于多人遥望之中升入月轮之中

梵天之信者等集聚站立一夜至天明次晨早起使彼提他曼伽利佳乘坐黄金之舆诸人肩负于头上入往市内诸人以彼女为大梵天夫人均来近前供养香及华鬘头触彼女足台礼拜者付出有入千金之囊能得听闻彼女音声之范围礼拜者付出有入百金之囊能得见到彼女之范围者付与一迦利沙钵拏如是行列步行于波罗奈市中亘十二由旬实际获得十八俱胝之财宝于市内巡回担架行列步行后于市中心建立一栋长大屋宇四周张幕围绕装饰美丽使彼女住于其中屋宇之前开始营造七座大门及七阶之楼阁自此一切美好新生开始提他曼伽利佳[P.379]即于屋中分娩其子命名之日婆罗门等来集因系由大屋宇中所产之子命名为曼陀婆耶鸠摩罗楼阁逾十阅月完成自此以来彼女得美好之荣誉住于其中曼陀婆耶鸠摩罗由多人侍奉而成长七八年后之时集来阎浮提中最优秀之阿阇梨等教彼三吠陀十六岁后施与婆罗门等全部之食事经常有一万六千之婆罗门前来就食更于四栖门处向婆罗门等施行布施某大祭之日其家准备甚多乳米一万六千之婆罗门等坐于四楼门处受以新酥煮蜜捣碎砂糖与乳米调味——呈砂金之色——而享饕餐彼女之子亦以种种装饰饰身足穿黄金之上靴手执黄金之杖彼云「施酥与蜜」而到处巡回

尔时摩登伽贤者坐于雪山之仙处彼思「提他曼伽利佳之子状况如何」彼知其子未入正道「今日予将出發前往改正其过失教其布施使得布施之大果报」彼如是思后即驰向空中赴阿耨达池洗面然后赴赤砒之岩地著两件染赤之著物系带更由尘土堆上拾得褴褛之上衣穿著手执土制之钵飞驰于空中于四楼门施所之处降落立于路侧曼陀婆耶巡回眺望向彼打量「此近似夜叉之秽污出家者汝究由何处而来」如是与彼作最初之交谈唱最初之偈

[P.380]

尔由何处来     身著贫苦装
栖身粪尿山     褴褛食肉鬼
头面多污秽     周身结鹑衣
尔实为何者     布施尔不适

摩诃萨闻此充满慈爱与彼谈话唱第二之偈

高贵名声者     此尔准备施
人得施食物     急食咽入之
依他之布施     维生尔须知
往取余食物     贱民亦应得

然而曼陀婆耶说偈云

吾所准备食     乃为婆罗门
吾之所为者     相信为利益
尔速行退去     何故立此处
如吾生活者     决不布施尔

[P.381]于是摩诃萨复唱偈曰

人之莳种子     不论高低处
亦不论水地     皆望得收获
然如尔之身     足得行布施

对此曼陀婆耶说偈云

吾今于此世     得见诸田地
于此诸田地     我应莳种子
生尊知呪者     此等婆罗门
彼等于此世     实为爱乐田

于是摩诃萨唱次之二偈

高慢夸生尊     贪欲又嗔恚
倨傲且愚痴     此等为不德
彼等于此世     不为爱乐田

高慢夸生尊     贪欲又嗔恚
倨傲且愚痴     此等为不德
[P.382]彼等于此世     岂为爱乐田

摩诃萨几次如此反复说明激起彼之怒意「此男特多饶舌守卫者往何处速将此阐陀罗奴牵出」即唱偈曰

乌婆觉提耶     汝今往何处
乌婆觉提耶     与班达库器
唯汝二人者     速以杖笞彼
扼彼贱男首     打倒滚地上

彼等闻言急速前来问候云「呼唤我等以为何用」「汝等曾见此秽恶之阐陀罗奴耶」「予等未曾见由何处而来予等不知」「彼为何人为幻术者抑为知呪文者」彼虽如是思立即又云「汝等何故滞立于此处」「我等将何所为」「撕破此男之面以杖篦笞裂其背然后捉其首打倒在地上由此处牵出」然摩诃萨于彼等未达己处之前即已上升至空中而立唱偈云

[P.383]

尔以鼻穿山     尔以齿啮铁
尔咽炽燃火     尔骂詈仙人

摩诃萨唱此偈时彼于此青年及婆罗门等观望之时升往高空

佛为说明此事而唱偈曰

一〇

仙人摩登伽     励彼语真理
婆罗门注视     高行虚空去

彼向东方而行来至市中某街道降落为使知彼之足迹而印于地上于东门之附近索食而托钵啮碎混种种物之食物坐于堂中食其食物市内守护诸神「曼陀婆耶与我等大神之言实甚可恼」诸神不能忍耐而出發前来诸神之中最年长之夜叉捉住曼陀婆耶之襟首予以扭转其他诸神亦捉住其他婆罗门等之襟首而扭转然对菩萨有顾虑因彼乃菩萨之子不能杀之唯使其受苦而已曼陀婆耶之头扭转向背方向手足僵直固定而立眼如死人向上翻瞪——彼身体直硬而倒卧其他婆罗门等到处皆被扭转由口中流液吐痰如儿童诸种相状诸人急往告知提他曼伽利佳彼女闻知急速前来一眼观见己子云「何为而致此」乃唱偈曰

一一

由背扭上体     伸腕不可为
白眼如死人     何物害吾子

[P.384]在场人告彼女而唱偈曰

一二

来此一沙门     身著贫苦装
栖于粪尿山     褴褛食肉鬼
头面多污秽     周身结鹑衣
实即彼沙门     如是语尔子

彼女闻此自思「他人外者应无此力此必贤者摩登伽所为然慈悲甚深之贤者决不可能使如此多人受苦彼究往何方而去」彼女心怀疑问而唱偈曰

一三

广大智慧者     究往何方去
青年诸人人     语吾此之义
吾往彼之前     吾偿子之罪
贤者發慈悲     扭转吾子命

于是在场之人告彼女云

一四

广大智慧者     彼已往大空
恰如十五夜     如月悬中天
次彼向东去     仙人见真理

彼女闻彼等之言「予将寻自己之夫」由侍女围绕持黄金之水瓮与黄金[P.385]之水瓶来至彼地上所印足迹之场所按此足迹而行见彼坐于木凳之上而食彼女向其前行进问候而立彼见彼女将饭少许入于钵中提他曼伽利佳以黄金之瓮供水彼洗手漱口彼女问曰「何故使予子为如此状耶」彼女唱次之偈

一五

上身由背扭     伸腕无作用
白眼如死人     何物害吾子

以下为彼等间问答之偈

一六

实有夜叉极力强     从诸仙人具善见
彼见恶心扰人子     夜叉如斯害尔子

一七

夜叉如斯害吾子     行者然尔决不怒吾子
吾跪尔足愿归命     比丘吾悲吾子吾愿从

一八

吾于彼时与今时     吾今亳末无怒心
尔子多学醉自负     虽学吠陀不知义

一九

比丘人间事实常如此     瞬间起意侵扰人
大慧人我子一罪且宽容     贤者当无强怒意

[P.386]彼女如斯请求宽容摩诃萨云「如是予与汝退散夜叉等不死之药」而唱偈曰

二〇

此为吾之剩余食     无智曼陀婆耶食
尔时夜叉不苦彼     尔子于此亦无疾

彼女闻摩诃萨之言「请君与我不死药」付彼黄金之水瓶摩诃萨将剩余之粥倾入瓶中「先初半分注入汝子之口余者混以水瓮之水注入其他婆罗门等之口中于是皆将成为无病」彼如是言毕升入空中往雪山而去彼女将水瓶载于头上「予已得来不死之药」口中念诵归至自己住处先最初以粥注入其子之口夜叉退散曼陀婆耶拂尘而起「母亲此究为何事」「事汝自己所为汝应自知[P.387]汝试观看汝所布施人等所有之惨状」彼见此诸人等心生后悔彼母云「曼陀婆耶汝实愚昧汝不知布施有大果报应布施者非此等之辈乃如摩登伽贤者诸人今后向此等不守戒之人等不可布施应向守戒之人布施」更说偈曰

二一

曼陀婆耶尔愚少智慧     尔不知福田
布施不善者     秽行被纵者

二二

杂髯著兽皮     口如古水井
见此诸秽姿     不得守无智

二三

攘去无明者     贪受与嗔恚
漏尽阿罗汉     布施赍大果

「因此汝今后不可向此等不守戒律之人行布施凡居于此世得八等至得五神通之正当沙门婆罗门及辟支佛应多向此等人行布施汝向汝辈等人饮以不死药[P.388]使之无病」如斯云毕持未食余之粥置于水瓮之中注入一万六千婆罗门之口于是彼等各各拂尘而起但婆罗门族等人因此诸婆罗门饮阐陀罗者之残食夺去婆罗门族之资格因此受此侮辱人等遂离去波罗奈赴梅佳国住于梅佳王之治下然曼陀婆耶则仍住于原处

尔时于卫陀瓦底市近郊流域之卫陀瓦底河岸住有一婆罗门出家名伽提满陀者此人生来非常骄傲高慢摩诃萨思欲摧破此男之高慢来至此地于是于彼近处上流之地结庵居住某日摩诃萨口啮杨枝彼思「予使此杨枝附著于伽提满陀螺髻之上」于是用心投入河中而彼于河中洗物恰好著于其螺髻之上彼见此物「非人之奴必将消失此究由何处而来此不吉之物耶予将探寻」于是往上流见摩诃萨之居处彼问曰「君何族所生」「阐陀罗族」「向此河中投入杨枝者为汝耶」「此确为予所投」「汝非人之奴不吉之物汝不可住于此处汝往下流往下流住」虽然住于下流摩诃萨投入之杨枝溯河而上仍附著于彼之螺髻之上「汝非人之奴汝若仍住于此处予于第七日定碎汝之头为七瓣」摩诃萨自思「自己若于此处对彼發怒即不能守护自己之戒今设方便摧破彼之高慢」于第七日彼妨碍太阳之上升诸人困扰来至伽提满陀苦行者处问曰「尊者君使太阳不能升起耶」「非也予岂能为此事然在此河岸住一阐陀罗此必为彼奴之所为」诸人[P.389]来至摩诃萨处问曰「尊者贵君使太阳不升耶」「诸君确系予所为」「何故为此」「因贵君等一族之苦行者咀呪我之无罪者汝等招其人来此请求恕罪匍伏于予之足前予将使太阳升起」于是彼等前往将彼男强行捉来而使彼跪于摩诃萨之足前请恕罪后云「请使太阳升起」「不也此时尚不能使太阳升起予若使升则此男之头将碎为七瓣」「如是将如何为宜」「请持粘土之块来」彼等持来「将粘土置于苦行者之头上使苦行者下至水中而立」于是太阳升起太阳光照射之同时粘土碎裂为七块苦行者即跌入水中

如是摩诃萨改悛彼之高慢后彼思「一万六千婆罗门住于何处」彼知住于梅佳王之处「彼等亦当使之改悛」彼以神足飞驰空中往市之近处降落持钵往市内托钵而行彼婆罗门等见彼「彼男于此处住一日或二日予等自己将无立足之处」于是急急向王申述「一人能使幻术与呪文者前来请王捕彼」「甚善」国王接受请求

摩诃萨持混有种种混合食物坐于近墙壁之木凳上彼无余念进食食物之时王遣诸人以刀斩之摩诃萨终于丧命彼于死后再生梵天界——此本生谭说明菩萨生于为秽之阐陀罗家为奴隷种姓之人而以因缘关系终至丧命——诸神忿怒降热灰之雨终使此国由地上诸国中抹除故云如次之状

二四

名高摩登伽     丧命梅佳国
梅佳王与臣     一并遭灭亡

[P.390]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佛言「优陀延王恼恨出家者非自今始前生既已如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曼陀婆耶是优陀延王摩登伽贤者实即是我

四九八 质多三浮陀本生谭

〔菩萨=阐陀罗〕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长老摩诃迦叶尊者前友谊非常良好之二人共住弟子所作之谈话此二人彼此食物分配不均不食二人实有无上之亲密巡回托钵亦必一同出發一同归来决不各別单独行走比丘等坐于法堂赞叹二人之亲密佛出现于彼处问曰「诸比丘坐于此处有何语耶」「如是如是」佛言「诸比丘此二人一生亲密不足珍奇昔之贤人等四生之间相互不破友爱之情」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阿槃提国郁阇尼之都阿槃提大王治国时当时郁阇尼郊外有一阐陀罗村摩诃萨生于此村另一人生为其母妹之子彼一人名曰质多另一人则名三浮陀二人成长后二人熟习阐陀罗族世袭多波那技艺某日彼等云「今将在郁阇尼城门显现技术」一人于城之北门一人于城之东门各演其技艺

于此市中有名提陀曼伽利佳之二少女一人为富豪之女一人为司祭官之女彼女等持多量之硬食及软食等及华鬘香等谓往王苑游玩一人由北门一人由东门而出二人均见阐陀罗子在演技艺问彼为何人闻是阐陀罗子彼女等云「今见不应见之事」二人以香水洗眼而返回随从人等云「汝秽贱之阐陀罗奴托汝[P.391]之荫使予等白得酒肉之食不翼而飞」于是将彼等兄弟痛袭彼等遭遇惨烈之打击待二人各恢复意识醒觉起立回返彼等之处至某场所相遇二人互告惨痛之遭遇而悲泣彼等自思「此因自己生来卑贱始遇如此之痛苦今己不能再为阐陀罗之工作且置生来种姓之事完成作一婆罗门往得叉尸罗修习种种之技术」二人坚定决心往得叉尸罗而出發于闻名四方高尚之阿阇梨门下学种种之技术二人隐匿阐陀罗之生族修得种种之技术广播声名于阎浮提中彼等二人质多贤者技术修了然三浮陀则尚未完毕

于某日一村人欲主办与婆罗门辩论会招待阿阇梨前往然当夜降雨道路多有坑穴翌朝晨起阿阇梨唤质多贤者云「予不能前往汝率弟子等往述祝福之言语汝等得物食之予之部分请持归」语毕遣出彼受命率弟子等出發弟子等于沐浴洗面之间村中诸人调制乳米思已冷却而放置弟子等于尚未冷却间即入内就座诸人施布施之水置器皿于弟子等之前三浮陀生性稍有朦胧彼思[P.392]已冷取乳米之块入口然其恰如炽热之火球烧伤彼口彼混身颤抖未思前后见质多贤者以阐陀罗语云「实为甚热」质多贤者亦于慌乱之中未加正确思考同样以阐陀罗语云「吐出吐出」弟子等相互对视彼此私语「此为何种语言」质多贤者述祝福之言语当场无事完毕弟子等归来此处一团彼处一团而坐思考彼等之言语终于明了为阐陀罗语言于是骂曰「此秽贱之阐陀罗奴长久期间善图诈为婆罗门」于是将二人痛殴其中有一心善之人阻止彼等「何至如此」「此为汝等生来之罪汝等且去往他处出家为生」如是将二人遣送一方弟子等将二人为阐陀罗之缘由告知阿阇梨

二人入于森林出家成为仙人不久由彼处没后转生入栖于尼连禅河岸牝鹿胎彼等由母胎出生后一同行走决不个別分离某日彼等获得食物于某树之下彼此头角与鼻紧紧相接反刍而食一猎师见之放箭于一击之下均被射杀

彼等由彼处没后转生入栖于耐秣陀河岸鹗鸟之胎又于彼处长大后得来食物头嘴互相接合而食而为以网夹取鸟之男發现一击而挂于网夹之上被杀

由此处没后质多贤者生为憍赏弥司祭官之子三浮陀贤者生为北般阇罗王之子彼等由命名之日忆起自己前生之事然二人之中三浮陀贤者不能全部依顺序回忆彼只思出前四世阐陀罗之生活而质多贤者则按顺序四生皆能忆起[P.393]多贤者十六岁之时即出家入喜马拉雅山为仙人修行禅定与神通住于禅定安乐之生活三浮陀贤者于父死后立伞盖而即王位彼于立伞盖庆祝之日于多数诸人中作庆祝之歌心中感激而歌唱二偈诸人闻云「此为我等之王庆祝之歌」于是宫中之女官等音乐师等均歌唱此歌于是逐渐住于都中人等皆歌此王所爱好之歌一方质多贤者住于喜马拉雅地方彼思「自己兄弟三浮陀未悉是否已得王之伞盖」彼经熟思知其已得彼思「此王年轻今尚不能悟年老之后往彼之处说法使之出家」于是五年之间不往外出彼于王所生王子及王女长大之时以神足由空中而来降于王苑坐于吉祥石之台上如黄金之像尔时一青年拾薪而歌王之歌质多贤者唤彼彼来至近前问候而立质多问彼云「君由晨起只歌此歌汝盖不知其他之歌矣」「尊者其他之歌予知之甚多然此为吾王爱好之歌是故予歌此歌」「然则已无返唱国王歌之歌唱者」「尊者已无返歌之歌唱者」「君能歌返歌之歌否」「教之即能」「如是王如歌二歌君请歌此第三之歌」于是教其歌后云「请往国王之前歌之国王欢喜汝将得莫大之领地」于是送彼归去彼急往其母处装饰自己著华丽之衣后前往王宫之门得获向王禀报[P.394]一青年言欲与国王共同歌其返歌「汝往」彼得许可来至王所申致问候彼受王讯问「汝谓能歌返歌」「大王诚然如是请王集会侍臣大众」于是集合王之侍臣彼向王申述曰「大王请歌王之歌然后予歌返歌」于是王唱二偈

人之一切业     所行皆有果
无论如何业     最后皆不空
吾见三浮陀     具有大威力
依其所行业     彼获福之果

人之一切业     所行皆有果
无论如何业     最后皆不空
贤者如质多     实恐亦如斯
有如吾之事     彼有意满时

王歌终了青年续歌唱第三之偈

人之一切业     所行皆有果
无论如何业     最后皆不空
实则如斯事     王应知质多
有如尔之事     已成有意满

王闻此唱第四之偈

尔为质多耶     或闻彼人耶
又尔为何人     得能语彼事
尔善为歌偈     于吾无疑处
优惠封土百     吾将授赠尔

[P.395]于是青年唱第五之偈

吾非为质多     吾闻彼之人
彼为一仙者     语吾此之义
王处歌返偈     王喜与尔惠

王闻此云「此必为自己之兄长质多速往彼处与彼相会」于是命令诸人唱次之二偈

美丽善造作     整装备王车
为象饰结纽     善紧系首饰

击打大小鼓     吹鸣法螺贝
善结最速车     吾今赴仙处
彼处坐仙者     吾与仙者会

彼如斯云毕即乘优美之车仓皇出發而去于王苑入口停车行近质多贤者问候坐于一偶王充满欢喜唱第八之偈

实则吾生活     获得丰余物
吾于廷臣中     善歌此诸偈
吾向有德人     歌此优仙者
放眼见四周     吾心娱极盛

[P.396]彼由见贤者质多时心中充满欢喜「予为兄长展席」命令廷臣续为种种而唱第九之偈

座水与足膏     吾为尊者用
吾等与施食     尊者请受之

如此亲致欢迎后欲以折半王国与贤者唱次之一偈

一〇

予建娱乐居     随侍有女群
吾等统领土     慈愍与承诺

质多贤者闻王之言为其说法唱次之六偈

一一

王见恶行果     又见大行果
吾自行克制     不望子财兽

一二

此世人命寿     实有十十年
然未到极限     恰如断芦萎

一三

彼处何喜戏     何娱望何富
妻子于吾何大王     吾已脱系缚

一四

此吾所了解     吾死不随行
死魔所捉者     何娱何望富

[P.397]一五

大王人中最贱生     阐陀罗生者
人中之劣等     自为罪深业
吾等实尝住     阐陀罗胎者

一六

吾等阐陀罗     昔在阿槃提
尼连禅河畔     生于鹿母胎
耐秣陀河岸     生为鹗禽鸟
今我婆罗门     王生刹帝利

[P.398]如是彼向王说过去之卑贱生及现在贵重之姓更示以生命易过使知福德之力唱下之四偈

一七

命寿将运去     持续亦更短
老逝无可避     亦无所依处
般阇罗吾为如是说     勿为与苦业

一八

命寿将运去     持续亦更短
老逝无可避     亦无所依处
般阇罗吾为如是说     勿赍苦业果

一九

命寿将运去     持续亦更短
老逝无可避     亦无所依处
般阇罗吾为如是说     秽业勿满头

二〇

命寿将运去     持续亦更短
老逝无可避     亦无所依处
般阇罗吾为如是说     勿生地狱业

[P.399]依摩诃萨之言王甚满足唱次之三偈

二一

尔言实真理     恰如仙者语
然吾爱欲深     比丘如吾实难除

二二

恰如象落泥海中     眼边见陆不能行
爱欲泥海吾落入     比丘之道不适从

二三

恰如父母教其子     彼之安乐将如何
尊者如斯之事尔教吾     吾行之后可安乐

于是摩诃萨向彼云

二四

弃去诸爱欲     若尔不敢为
应具正供物     勿为不法者
应须多努力     正行勤布施

二五

使者环游驰四方     劝请沙门婆罗门
奉仕彼等饮食物     衣药乃至坐卧具

[P.400]二六

信仰笃者施饮食     满足沙门婆罗门
力之能限行布施     死无罪过生善趣

二七

纵若心夸尔领有     围绕尔有侍女群
只此之偈心忆持     随臣当中歌颂之

二八

无屋顶盖卧野天     为乳育成运步行
身受野犬群围绕     可谓今日之王尊

如此摩诃萨忠告王后云「予唯忠告贵君而已贵君出家与否悉听尊便予从[P.401]予自身之业果而行」于是升入空中足尘落于王之头上往雪山而去王亦见此甚实感动于是将王国让与长子召集军队向雪山出發摩诃萨知王之到来彼由仙人群围绕来与王一同登山而使王出家教徧处定彼亦获得禅定与神通——如是彼等二人均往生梵天界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如此昔之贤人等互三生四生皆非常亲密」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三浮陀贤者是阿难质多贤者实即是我

四九九 尸毘王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无比之布施所作之谈话此在第八篇〔八集〕之燃烧本生谭〔第四二四〕中已详说尔时王于第七日布施一切之必需品望得祝福但佛別无何语出行而归王于朝食完毕后即向精舍出發王云「世尊何以予不得被祝福」佛言「大王随从人等不清净之故」「实则心贱不至天界」佛以偈说法王大喜悦以尸毘国产千金之上衣供养如来后而归翌日比丘等集于法堂谈此如花开放「诸位法友拘萨罗王以无比之物布施后虽然如此尚未满足布施之心愿十力尊为之说法王以布施尸毘国产千金之上衣诸位法友勿论此王对布施终无满足」佛来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坐此处以为何语」「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外物之布施得以多为布施然昔之贤人使全阎浮提中之工作者皆停止工作每日以六十万金作大布施如此外物之布施犹不能满足而『以爱好之物布施使爱好者获得』凡对来求施者甚至不惜刳目以为布施」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尸毘国之阿利达城尸毘大王治国时摩诃萨生为王子名为尸毘王[P.402]彼长大往得叉尸罗学习种种技术归来向父王显示其技术被与副王之位其后父王死后彼即王位停止错误之生活遵守十戒以正法治国于四门市之中央王宫入口六处设布施所每日以六十万金大舍为布施而于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常往布施所视察布施情况某满月之日王于晨起立白伞盖坐于王座以考虑自己所行之布施「对外物之布施已知自己无有不布施者外物予无一不布施然予对外之布施尚不能满足予望再作内面之布施今日往布施所时如有求施之人不求外物之布施或有提名求内面之布施者若或有人向予提求布施心脏予将以枪刺破胸膛恰如由流水中引出有茎之莲抉出喷撒滴血之心脏为布施若复有人提求布施身体之肉者则予如凿刻文字书写之易状割取身体之肉为布施若或有人提求血布施则向其口中流入或向其钵中流满为布施若或有人前来云『予家之工作不佳请至予家为奴隷工作』则予脱去王衣弃位外出告知予乃奴隷愿为彼工作又或有人提求予之眼目则予如吸取多罗树之髓剖眼而出以为施舍

人为何布施     吾未见不为
何人求吾眼     布施不踌躇」

彼如是思惟后彼以十六瓮香水沐浴身著美丽之服食美味之食后堂堂跨[P.403]坐于美饰之象背往布施所出發帝释知王之决意彼思「尸毘王对来求布施者思欲剖眼布施不知果能布施与否姑且见王一试」于是彼以盲目婆罗门之姿恰于王来布施所时立于较高之处向王大声问候而立王向彼方向使象转向其处问曰「婆罗门汝何所云」帝释答曰「大王国王为布施之决心于此世界中到处无不寄与称赞予为盲目而大王具有双眼」彼如斯云要求乞眼唱最初之偈

盲目一长老     遥远乞眼来
请赐吾一眼     吾等各有一

摩诃萨闻此心中大为欢喜「先时自己坐宫殿中思惟之事今果来到今日实为良机可偿自己最初之愿为未尝布施之布施」于是唱第二之偈

何人教尔来     汝来此请求眼
请求人难弃     人之最优眼
人皆如是云     眼者人难弃

苏加帕底在天界     人间呼彼摩佉婆
[P.404]吾来此处彼所教     乞者来此为求眼

此请物吾无上愿     受请之人赐吾眼
无上之眼赐吾一     人云眼者人难弃

汝为此义来     此义吾所望
达此之目的     婆罗门汝取吾两眼

尔请一只眼     吾与汝两眼
具眼人中行     适尔之所望

王只语此自思「于此处剖眼布施颇不适宜」于是携彼婆罗门进入王宫坐于王座呼医者尸婆至王命令「取出吾眼」一方市中大为骚动「吾王欲剖取双眼布施与婆罗门」于是由将军开始王之宠臣市中诸人及宫中女官等均皆来集为使王心翻悔唱次之三偈

绝勿舍双眼     王为万物舍一切
可与多财宝     水晶及瑠璃

马车系良马     率意可赐与
赐与一大象     黄金之装具

[P.405]

吾等尸毘民     持有诸马车
一切为奉仕     主斯可为布施

于是王唱次之三偈

一〇

一度云与者     然不行布施
持此心意者     彼为陷穽缚

一一

一度云与者     然不行布施
持此心意者     往至阎魔家

一二

如有被请即施与     不被请物不布施
彼婆罗门乞吾物     吾应以之行布施

于是廷臣等问曰「王布施眼有何望耶」唱次之偈

一三

王为命寿或美姿     抑为安乐有强力
人王何所希冀尔布施     尸毘王尔为来世布施眼

[P.406]王对彼等语偈

一四

布施吾非为名声     子财王国吾不冀
古人履行此正法     只此吾意乐布施

摩诃萨不顾廷臣等未能了解摩诃萨之语以偈向尸婆医云

一五

尸婆尔为吾友吾伴侣     善诺吾言尔技高
尔取此眼成吾愿     置彼乞者之掌中

尸婆告王曰「眼布施乃为重大事请善为三思大王」「尸婆予已充分考[P.407]汝勿迟愚予不再多言」于是尸婆自思「自己为一技高之医取眼而用刀剜殊为不宜」彼以种种之药调和以其药粉混涂青莲之花然后以轻抚王之右眼眼即回转而起剧痛之感「大王善思予之力尚能使之恢复原状」「汝速为之勿再迟愚」于是彼再以混涂之药抚之眼由眼窝脱离较先起更大之疼痛「大王请善思予仍能使之恢复原状」「汝不可迟愚」彼三度更强烈著付混涂之药眼因药之效力缓缓回转由眼窝出离只有眼筋悬吊「大王大王请善思予仍有力使之复原」「汝勿迟愚」此时引起剧烈疼痛血由眼窝中流出濡染上衣宫女与廷臣等倒卧王之足前「吾王不可以眼布施」众皆大声悲泣然王忍痛曰「尸婆不可迟愚」尸婆云「谨遵王命」右手执刀割断眼筋取眼置于摩诃萨之手上王以左眼观望其右眼后忍痛言曰「婆罗门」彼呼婆罗门近前云「予爱一切智见之眼百倍千倍胜于此眼」于是付眼与婆罗门彼取之立即纳入己之眼中依彼之神力恰如青莲华之开放适整嵌入眼内摩诃萨以左眼见之「予之布施实[P.408]为美好之布施」内心扬溢欢喜深即感动于是将另一眼亦与布施帝释亦将其纳入自己眼中离王宫而出在多人观看之中出都城而归往天界去

佛为说明此事唱一又半偈

一六

尸婆为王迫     忠实从王言
取出王之眼     付与婆罗门
婆罗门有眼     王则成盲目

不久之后王之眼已愈合眼愈之后由眼窝中生长如丝毛之肉毬盛满内而未达窝之上方完全如绘画中人眼之状一切痛楚均已停止

摩诃萨数日之间住于王宫自思「王国诸事于盲者何用国事委诸廷臣自己将往王苑出家行沙门之法」于是呼集廷臣将此事告知彼等「予欲得一适当之人为予作洗面工作汝等为予充份准备予所需之物为予备绳引导」于是唤御者准备马车然廷臣等不使王乘车而往使乘黄金之舆使坐于王苑莲池之岸边一切守护十分完备而后归去王结跏趺坐对自己之布施思惟尔时帝释之座發热帝释善思得知为王之故「自己将往施惠于王使眼复元」彼来至彼处于距王不远之处来往经行

佛为说明此事唱次之偈

一七

施眼数日后     静居待眼愈
万民增养者     彼呼御者来

[P.409]一八

御者准备马车来     备成告吾知
吾将赴王苑     林畔有莲池

一九

接近莲池岸     彼结跏趺坐
彼处现帝释     苏加帕底神

摩诃萨闻足音问为何人帝释唱偈曰

二〇

吾神王帝释     尔心望何惠
为尔前来访     王者是仙人
一任汝选择

王问此唱偈云

二一

天帝予之财数多     宝藏亦不尠
而今成盲目     予只喜死去

于是帝释云「尸毘王贵君望死然汝究竟欲死耶抑为盲目之故耶」「天帝予为盲目之故」「大王布施者并非一切皆可布施为未来生活应为布施之同时更有为现在生活之理由贵君不顾被乞一眼而布施两眼贵君应为真实之誓言者」帝释言此唱创作之偈

二二

人王尔有诸真实     刹帝利予今宣示汝
尔宣真实言     再与尔双眼

摩诃萨闻此云「尊神勿以其他之方便给与予眼为予布施之结果使予得生眼」帝释云「大王予为帝释诸神之王不能与他人之眼贵君布施之结果贵君能生眼」王云「如是自己之布施为充份」于是为真实之誓言

[P.410]二三

来向吾请者     无论为何族
亦或求何物     吾心所慈爱
若此真实言     使吾眼再生

彼之誓言终了立即生出第一之眼于是为生第二之眼唱次之二偈

二四

来向吾请者     有彼婆罗门
彼欲乞只眼     吾与彼双眼

二五

彼之所为业     吾愈入欢喜
予为尠布施     使彼得安稳
若此真实言     使生第二眼

于此瞬间第二眼生出然此两眼虽生并非如神所生之眼亦非为婆罗门帝[P.411]释所乞之双眼更非为受伤所生之眼此实应称之为实谛波罗蜜眼帝释于彼双眼生时以威神力使王之家臣侍从等均皆来集于是帝释于诸多人众中唱赞叹之二偈

二六

尸毘增养者     尔偈如法言
如斯两天眼     被与尔之前

二七

墙岩障彼方     越山遥展望
四方百由旬     尔得见其相

于是彼于诸多人众中语此偈后升至虚空「慎勿懈怠」向摩诃萨忠告后往天界去摩诃萨由众多人围绕受热烈之崇敬入于市中登入羌多佳宫殿王之双眼复原国内徧知国中人等为来瞻仰持诸多赠物前来摩诃萨自思「于此众多人集合中予将说明自己布施事」于王宫入口建大屋舍于其中立白伞盖坐于王座击大鼓于市中宣告而行集合军队之全部王曰「尸毘国之人民大众今予已得天眼今后如不布施则决不食自己之食」于是王为说法唱次之四偈

二八

此世有何人     乞财不布施
纵为最优者     并最胜果报
尸毘国之民     今皆来此集
今日且观吾     见吾两天眼

[P.412]二九

墙岩障彼方     越山遥展望
四方百由旬     吾得见其相

三〇

自身施舍非他物     任何之物皆施舍
于此世间享生者     应于人间为布施
人间之眼吾布施     吾获非是人间眼

三一

尸毘之民汝等今日见此事     为诸布施自得食
各各自思适己力     且行布施且饮食
尔等一生无罪过     得赴天国升天去

王以此四偈说法由此以后每月二回于每十五日之布萨日集会众多之人常以此四偈说法诸多之人闻此皆为布施等福德之行死后往生天界使天界充满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佛言「如是昔之贤人等对外物之布施不能满足人之前来乞请时甚至剖取自己之眼以行布施」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尸婆医是阿难帝释是阿那律其他诸人是佛之从人等尸毘王实即是我

五〇〇 荣者之愚本生谭

荣者之愚本生谭包摄在大隧道本生谭〔第五四六〕中

[P.413]五〇一 鲁般达鹿本生谭

〔菩萨=鹿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尊者阿难生命牺牲所作之谈话又彼之此次生命牺牲于第二十一篇小鵞本生谭〔第五三三〕中调御守财象事将为之详述如是彼为师牺牲生命时法堂中诸人为以下传言「阿难尊者达有学无碍辩为十力尊牺牲生命」佛见而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而集于此处」「如是如是之言」于比丘答时佛言「汝等比丘彼为予牺牲生命非自今始于前生亦然」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第一妃名曰凯玛菩萨尔时于雪山生为黄金色之鹿其弟名支陀鹿亦为黄金色有妹名须陀娜亦为同色摩诃萨名鲁般达身为鹿王彼住于越二山脉之第三山脉中名称鲁般达湖水之近傍受八万只鹿围绕奉养盲目年老之双亲

尔时距波罗奈不远猎师村住有一猎师之子入雪山见摩诃萨归自己之村后于临终之际告其子曰「我子于我等之区域如是如是之场所住有黄金色之鹿若国王问及可禀告之」某日天明之时凯玛妃得一梦彼女之梦见黄金色之鹿坐黄金之座以恰如响金铃愉快之声向妃说法妃闻法而喝采鹿于法语未终而去妃云「速捕此鹿」于呼唤中醒觉使者闻妃之呼声笑而言曰「此宫殿门窗紧闭密无通风之处而妃云捕鹿」妃于此瞬间始知为梦彼女自思「虽然为梦王对[P.414]女人之愿望不至反对反而注意使予得闻黄金色鹿之语」于是假为罹病卧于床上王来问曰「爱妃有何不快耶」「大王別无他故予有切望」「有何所欲」「欲闻黄金色鹿之语」「爱妃汝对不存在之物而起欲望世间无黄金色之鹿」「若不能得予将死矣」于是以背向王而卧王云「若果有存在可适汝愿」于是王坐于会众之中依孔雀本生谭〔第一五九第四九一〕所述之方法向大臣及婆罗门询问黄金色之鹿究竟有否集合猎师问曰「如此之鹿有谁见之有谁闻之」猎师之子依由父所闻者答之王云「尔若能将鹿伴来此处与尔厚遇」与以费用送彼而出「大王若予不能伴来此鹿则持其皮来如若不能则持其毛来请王勿忧」于是归家以费用金交付妻子后往彼处所以寻鹿王彼思「将于何处挂设蹄套以捕捉之」彼见有水边空地彼撚强力之革纽于摩诃萨饮水场所之木桩处挂设蹄套

翌日摩诃萨与八万之鹿共同探取食物而出發彼思「仍至常时之水边饮水」彼往彼处而下触挂于蹄套之上彼思「予若扬声鸣声被捕则予之缘类一群[P.415]将不饮而恐怖逃窜」彼仍就缚于桩傍自由而如饮水之状八万之鹿饮水已毕由水中出来停留之时彼欲切断蹄套三度以身挣扎第一度割皮第二度割肉第三度割腱皮套深触及骨彼不能断扬声鸣叫被捕鹿群恐怖分三组逃窜其弟支陀鹿于三组均未發现有摩诃萨彼思「今起之怖畏必为吾兄所生」支陀行至彼之近前见彼被捕而摩诃萨见彼云「弟勿近前此处危险」为使彼离去唱第一偈

支陀吾见此等诸鹿群     死之畏怖纷逃去
汝亦应行勿踌躇     汝与彼等共生存

由此以下两者之间交互唱次之三偈

鲁般达我不欲行去     我心沉悲痛
我不能舍汝     于此断生命

彼等盲者无指导     两亲今将到死地
汝亦应行勿踌躇     汝与彼等共生存

鲁般达我不欲行去     我心沉悲痛
我不舍汝缚     于此断生命

[P.416]彼立于菩萨之右侧支持抚慰菩萨小牝鹿须陀娜亦于鹿群中奔逃巡回不见两兄彼女自思「此一畏怖由予之兄长而起」彼女回返来至彼等近前摩诃萨见彼女唱第五之偈

速行逃去胆怯者     我已缚于铁蹄套
汝亦应行勿踌躇     汝与彼等共生存

此处以下三偈与前二四之三偈同

我不欲行去     我心沉悲痛
我不能舍汝     于此断生命

彼等盲者无指导     两亲今将到死地
汝亦应行勿踌躇     汝与彼等共生存

鲁般达我不欲行去     我心沉悲痛
我不舍汝缚     于此断生命

彼女亦同样拒绝立于左侧慰抚摩诃萨

猎师见鹿逃亡闻捕缚鹿之叫声彼云「被缚者恐为鹿王」彼系紧腰带取其杀鹿之枪迅速前来

摩诃萨向来近其前者唱第九之偈

猎师容貌恶     手持武器来
彼今以矢枪     将欲杀我等

[P.417]支陀鹿见彼并未逃走须陀娜不得以自力停留彼女惊惧死之怖畏逃奔少许自思「予舍两兄能往何处」彼女对自己之生命无望额中豫期将死又再返回立于兄之左侧

佛为说明此事唱第十之偈

一〇

吓于畏怖住畏怖     牝鹿逃亡一瞬间
至上困难为生离     今为赴死故回返

猎师近前见三鹿一同站定起慈悲心猎师想像彼等为同胎所生之弟兄彼思「先是鹿王被蹄套所捕缚他之二鹿亦被可敬捕缚彼等何故对彼如是耶」于是向彼问曰

一一

彼等鹿何故     对汝如是亲
彼等自由身     愿为被捕缚
生命之所系     不欲舍汝去

于是菩萨答曰

一二

猎师彼等我兄弟     同母同胎生
虽然舍生命     不欲舍我去

彼闻菩萨之言心中更为温和鹿王之弟支陀知彼心之温和向猎师云「友汝勿只思鹿王其为鹿彼乃八万鹿之王具足德行对一切有类有温和心且有大慧奉养年老盲目之两亲若汝杀此正直者则由杀彼而杀两亲与我及我妹合五匹之生类反之汝救吾兄之生命则汝与我等五匹之生命」于是唱次之偈

[P.418]一三

彼等盲者无指导     两亲今将到死地
五匹生命汝应与     猎师汝应解放吾兄弟

彼闻鹿之言心甚欢喜彼云「鹿王勿怖」唱次之偈

一四

鹿能养两亲     我实欲解放
两亲见大鹿     心中应欢喜

彼如是思惟「由王获荣誉于予何为若予杀鹿王则地裂予将陷入裂缝或电光雷火落予头上我将解放彼等」于是彼近至摩诃萨前打倒棒桩割断革纽抱鹿王寝于岸边以亲切之心轻轻解放蹄套使腱与腱合肉与肉合皮与皮合以水洗血以慈悲心数度为彼擦拭依彼之慈悲力与摩诃萨之完成力一切腱肉与皮相结合足为皮毛所掩蔽无人能知此等之处被伤摩诃萨得幸福而起立支陀鹿见彼心喜感谢猎师唱次之偈

一五

猎师汝与一切亲族共     汝亦正应有欢喜
恰于今日我解放     如见大鹿亲欢喜

于是摩诃萨自思「究竟猎师捕获予等由其职业耶或依其他之命令耶」彼问猎师之理由此老猎师之子云「鹿王予对汝等并无何用然王第一之妃凯玛欲闻汝等之法语为此依王之命令汝为予所捕缚」「友如是之故汝解放吾汝为[P.419]至难事汝速伴予见王为妃说法」「主王为一粗暴者将起何事不得而知予由王得荣誉亦无所用汝请自由归去」摩诃萨再度自思「彼解放予依彼为至难事予当求使彼得荣誉之手段」彼云「友汝以手擦予之脊背」彼擦之后手中充满黄金色之鹿毛猎师之子云「主此等之毛将为何用」「友此等持归使王与妃见『此乃黄金鹿之毛』请汝以此等之偈向妃说法闻汝所云事可使妃望止」并对王云「大王应行如是之法云云」于是摩诃萨教十法行之偈热心授与五戒教诫而去猎师之子置摩诃萨于阿阇梨之地位三度右绕为四处恭敬取毛包以莲华之叶而去两鹿随菩萨而行取食物与水入口前往两亲之前两亲问曰「吾子鲁般达闻汝被捕缚如何而得脱」于是唱偈曰

一六

汝之生命正终时     如何复生又得脱
猎师蹄套之系绊     如何使汝得解放

菩萨闻此唱次三偈

一七

支陀之言悦耳闻     入心说述适心言
依彼所说善言语     是故猎师解放予

一八

须陀娜言悦耳闻     入心说述适心言
依彼所说善言语     是故猎师解放予

[P.420]一九

于耳得闻愉快语     入心得闻适心言
又闻所说诸善语     猎师使我得解放

于是两亲欢喜唱偈云

二〇

鲁般达归来     我等今日喜
猎师与妻共     亦应有欢喜

猎师去森林前往王家向王恭敬坐于一方王见彼云

二一

猎师汝不是云乎     汝持鹿皮来
然依何理由     未持鹿皮至

猎师闻此云

二二

此鹿来我势力内     落入蹄套被捕缚
其他未被捕缚者     皆向鹿王为奉仕

二三

对彼恐怖未曾有     我之毛发皆竖立
我如当时杀此鹿     今日我已失生命

二四

猎师彼等如何鹿     如何正直鹿
彼等如何色     如何之性质
闻汝如是言     极端为赞赏

[P.421]如此王甚吃惊几度询问猎师唱偈曰

二五

彼有白角清净尾     皮肤等同黄金色
足赤其目如涂饰     使人见之生爱慕

彼为是言以摩诃萨黄金色之毛交付王手彼一面说明此等鹿之身体之特色一面唱偈曰

二六

大王彼为如是鹿     如是有正行
奉养双亲王     故我未伴来

而后彼说明摩诃萨支陀鹿须陀娜仔牝鹿之德彼云「大王予由鹿王示以[P.422]自己之毛并命予曰『汝代予依十法行之偈对妃说法』」于是坐黄金之座依此等偈说法使妃望得止王甚满足使猎师之子依大荣誉得大欢喜唱次之诸偈

二七

猎师与汝百尼伽     宝珠与耳环
美如亚麻华     四角长椅子

二八

二人同等妻     牡牛百牝牛
治国依正法     猎师汝为我大用

二九

猎师农业与商业     经营得财货
秋收拾落穗     依此为生活
可以养妻子     勿再为恶业

[P.423]彼闻王语白王云「予住家无用请允许出家」彼得王许可将由王得来之财产付与妻子入雪山出家为仙人修八等至得生于梵天界王亦守摩诃萨之教诫得达天界教诫继续一千年之间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阿难前生为我亦曾牺牲生命」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猎者是车匿王是舍利弗凯玛妃是某一比丘尼两亲是大王之家族须陀娜鹿是莲花色尼支陀鹿是阿难八万鹿是释迦族鲁般达鹿王即是我

五〇二 白鸟本生谭

〔菩萨=白鸟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阿难长老牺牲生命所作之谈话此时比丘亦于法堂谈论有关长老之德时佛见而问佛言「汝等比丘阿难为我牺牲生命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巴布浮达迦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有凯玛第一妃尔时摩诃萨生为黄金色之白鸟由九万白鸟围绕住于奇达库陀山尔时妃亦如前章所述见梦[P.424]金色之白鸟为之说法妃向王告白切愿闻白鸟前来说法王问他人答曰「黄金色之白鸟住于奇达库陀山中」王闻之命造一凯玛池于四隅植有种种之饲料与谷物每日發出此池无有危险之风声又使一猎师之子从事捕捉白鸟作看守白鸟之状王命于白鸟来时作敷设蹄套之方法使摩诃萨为蹄套捕缚然白鸟将军苏木伽于三群白鸟中不得發现而回返凡此等一切在大鵞本生谭〔第五三四〕中将为详述此处摩诃萨亦被棒桩之蹄套所捕缚彼垂落于棒桩之下伸首望白鸟等之去路彼望苏木伽之来彼思「予将于彼到来时一试」当彼到时唱三偈云

此等白鸟群     畏怖尽逃去
黄金苏木伽     尔去可随意

我等一族群     舍弃皆离去
舍唯一之我     速去无顾虑
唯汝因何故     独留而不去

鸟中优者被捕无友情     勿怠速逃去
为使不得苦     苏木伽汝去可随意

[P.425]于是苏木伽坐于泥上唱偈云

提头赖咤白鸟王汝今受苦恼     我不舍汝去
无论生与死     我皆与汝共

如此苏木伽作狮子吼时提头赖咤唱偈云

汝今所说者     圣者之善言
我对汝审查     汝应速飞去

猎师之子迅速取杖向彼等交谈之处而来苏木伽向猎师之子前表敬意并说述白鸟王之德猎师即刻心现温和彼知猎师温和之心再往安慰白鸟王而立猎师前近白鸟王唱第六之偈

飞鸟越大空     来去无足迹
最胜白鸟王     远不见蹄网

摩诃萨云

生命丧失际     灭亡到来时
人虽行接近     蹄网亦不知

[P.426]猎师对白鸟王之言甚为欢喜彼一方与苏木伽共语唱次之三偈

此等白鸟群     畏怖尽逃去
黄金色之鸟     汝独留此处

彼等空飞鸟     求食且求饮
飞去无顾虑     汝独留奉仕

一〇

汝为自由身     侍彼被捕者
彼为汝何亲     何故汝独留

苏木伽云

一一

此鸟我之王     等命为至友
终我之生命     我不舍彼去

猎师闻此心喜彼思「若予有背如此之持戒者则地将陷裂与予报由王获得财产又有何用予将解放彼等」于是唱次之偈

一二

汝为汝之友     欲舍汝生命
我解放汝友     汝可从汝王

[P.427]于是将提头赖咤由棒桩之蹄套中解下伴往岸边解开系缚以温和之心洗血合上腱肉依彼之温和心与摩诃萨之完成力立即足上生皮不见缚处苏木伽见摩诃萨心甚满足不断感谢而唱偈曰

一三

猎师汝与汝亲族     正应共欢喜
鸟王被解放     如我今日喜

猎师闻此云「友汝可行矣」于是摩诃萨向彼问曰「友汝为自己而缚我耶抑或受他人之命令耶」彼闻猎师语其原因自思「以后予往奇达库陀山为宜耶或往市内为宜耶」「予如往市内则猎师之子可得财产妃之切望亦得安静而苏木伽之友情特质亦将为王所知依予之智慧力使无恐怖之凯玛池亦将成为赠物而获得是故往市内较为适宜」彼得此结论向猎师云「猎师汝今日以棒肩负我等一同近于王前我等若有被王解放之希望则将获得自由」「友王甚粗暴汝等速归」「如此已柔和汝猎师使王柔和满足我等更有何困难汝伴我等前往」彼依言而行王见白鸟心喜使坐于黄金之座食以付蜜之谷物饮以入蜜之水合掌乞说法语白鸟王知彼之欲闻法先表佳意此处有白鸟与王对话之偈

一四

王之幸福为如何     王之健康为如何
此一富有之王国     王依正法支配耶

[P.428]一五

白鸟王我之生活有幸福     我之身体有健康
此一富有之王国     我依正法为支配

一六

且如王之大臣中     得无何等过失耶
王之敌人远离耶     恰如南影彼不长

一七

我于我之大臣中     审察彼等无过失
我之敌人已远离     恰如南影彼不长

一八

汝之妃之身分等     柔顺而又语快活
子女美貌有名誉     皆从汝之意志耶

一九

我妻与我身分等     柔顺而又语快活
子女美貌有名誉     皆能随从我意志

二〇

增大国者汝生而良善     敏捷有智慧
到处人喜敬     多有子女耶

二一

提头赖咤白鸟王我生有多诸子女     共有一百零一人
汝向彼等说义务     彼遵汝言不等闲

摩诃萨闻此为与彼等教诫唱次之五偈

二二

虽善具身分     不力行义务
迟后努力者     应落不幸地

[P.429]二三

智慧衰弱者     易生大过失
譬如夜盲人     只能见粗色

二四

对无价值者     使知相应值
此实不相应     不得见真理
恰于山难路     如鹿倒悬崖

二五

生来虽低贱     活气有勇气
正行戒具足     如火于夜辉

二六

我今以此为比喻     养育子女知与语
恰如知者于雨中     如同培养田种子

[P.430]如是摩诃萨终夜向王说法因而妃之切望亦归平静菩萨于是出为王授戒热心教诫后与苏木伽共同由北窗出往奇达库陀山而去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如是昔日彼亦为我牺牲生命」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猎师是车匿国王是舍利弗王妃是某一比丘尼白鸟之群是释迦族苏木伽是阿难白鸟王即是我

五〇三 萨提坤巴(枪群)妥鹦鹉本生谭

〔菩萨=鹦鹉〕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鹿野苑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提婆达多投石其破片伤世尊之足尔时世尊非常疼痛为救护如来多数比丘前来集合世尊见多数比丘众来集佛言「汝等比丘此一场所过于狭小汝等多数集合可以担架将予运至鹿野苑中」比丘等依言而行医生耆婆为如来治疗足痛比丘等坐于佛之近所为以下之座谈「诸位法友提婆达多为一恶人彼之友伴亦为恶人即彼恶人住于恶人围绕中」佛问曰「汝等为何语耶」比丘答云「如是如是」佛言「提婆达多为恶人围绕非自今始彼于前生即亦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优多罗般阇罗市般阇罗王治国时菩萨生于森林处木绵树之山林为鹦鹉王之子彼与兄弟共为二人于此山之上风有盗贼村住有五百之盗贼其下风处住有五百仙人鹦鹉之子于换毛之时忽起旋风为风所袭一只鹦鹉之子[P.431]落于盗贼村之盗贼武器之间于是彼等于其落处命名为枪群而另一只鹦鹉落于仙人住处之砂地花间彼等为其命名为花于是枪群于盗贼中花于仙人中养育成长某日之时王以一切庄严之饰乘最上之车与多数之从臣等共为狩鹿入于市之近处善开花结实之快乐小园中王云「凡由其人之侧使鹿逃脱则其人之首危险」王由车上下来隐于提供彼之屋中手执弓箭而立诸人为追鹿出击打林薮之时羚羊惊起探寻逃路彼见王立之处未有何人于是向此方向突进而逃大臣等问曰「鹿由何人之侧逃脱」彼等知由王之侧而对王嘲笑王甚傲慢不堪嘲笑彼云「予将捕此鹿」王即乘车命御者曰「急速出發」追往鹿行之路从臣等因王车行过速不能追及御者伴王行至正午不得见鹿而折返于此盗贼村之近处见一安乐之洞窟王下车沐浴并饮水上岸御者持来车棚围布于树荫之下王横卧于彼处御者亦坐而为王按摩王时睡时醒住盗贼村居之盗贼为保护于王均进入森林村中只遗留枪群鹦鹉及帕提寇兰巴一厨夫两者恰于此时枪群鹦鹉出村见王彼思「杀此睡眠者我等夺其装饰」于是往帕提寇兰巴之前告知此事

[P.432]佛为说明此事唱次之五偈

般阇罗国鹿猎师     御者之主为大王
军队与共出狩猎     脱离群众入森林

彼于森林见小屋     此为盗贼之所建
鹦鹉由此小屋出     彼言如次之粗言

一青年人乘马车     耳边配戴磨耳环
头顶赤冠耀光辉     如同日中之太阳

王由御者来相伴     日中正午今犹眠
我等速夺彼装饰     彼之一切为我有

王由御者来相伴     于今中夜孤独眠
杀彼隐蔽以树枝     夺取衣珠与耳环

彼闻此言往观知为国王心中恐惧唱次之偈

枪群汝如一狂者     闻汝语何言
王如炽燃火     袭彼得胜难

枪群鹦鹉以偈答彼云

帕提寇兰巴     汝始为發狂
我母近裸形     何故汝嫌盗

[P.433]国王醒觉闻鹦鹉与厨夫共作人间之语互相交谈王自思「此之场所危险」为使御者速起唱次之偈

汝应急起立     御者付马就车行
我不喜此鸟     速往仙人处

御者起立付马就车而唱偈曰

大王车已被付马     强马付车行
大王速乘车     去往仙人处

王于乘坐时信度骏马其快如风之奔驰枪群鹦鹉见车之行狼狈而唱次之二偈

一〇

住于此处众伙伴     诸人皆往何处行
彼等不见此等故     般阇罗王自由去

一一

应取石弓与剑枪     于般阇罗去路上
正应杀彼取其命     勿使自由得解放

如此彼到处叫喊巡回奔走之间王已到达仙人之住处恰于此时仙人等为采[P.434]集果实而外出只有花鹦鹉在仙人之住处彼见王出迎优遇招待

佛为说明此事唱次之四偈

一二

尔时鹦鹉以赤嘴     问候国王礼遇言
大王汝善来此甚相宜     稀有到来自在主
今来此处缘何故     敢请大王共应语

一三

镇头迦果庇雅拉     迦斯玛利与蜜果
大王此等果实小且少     应视为食最上物

一四

此水亦清凉     自山窟来者
大王汝若欲饮之     可饮仙境水

一五

此处住伙伴     采果入森林
王可自立取     我无与汝手

王对彼之优遇甚为满足唱次之二偈

一六

此鸟甚善良     是为最正鸟
然另他鹦鹉     喜为粗恶言

一七

我达仙人处     我对慈者告
缚我欲杀我     生命勿解放

花鹦鹉闻王之言唱次之二偈

一八

我等本兄弟     同为一母生
育成于一树     共往异土地

一九

枪群入盗贼     我来仙人处
彼恶我为善     彼盗我为仙

[P.435]彼为区別彼此之性质唱次之二偈

二〇

伤害与束缚     奸策与诈欺
掠夺与粗暴     此等彼学习

二一

修习真实与正法     节制制根不杀生
施舍床座与饮料     我于此处育成者

今向王说法唱以下诸偈

二二

无论善与恶     持戒与破戒
常从其人者     则为彼支配

二三

无论如何人     为友或奉仕
一切如其人     共住相类似

二四

友爱化为友     渐触渐影响
又如涂毒矣     如污未污矢

二五

智者怖染污     不为恶人友
若有臭气鱼     触草草亦臭
奉仕恶人者     染污亦如是

[P.436]二六

若有格香树     触苏芳树叶
其叶亦芬芳     仕智者如斯

二七

智者果实笼     如彼知成熟
自己知發展     仕善不仕恶
恶人到地狱     善人得善趣

王喜闻彼之法语此时仙人等归来王向仙人等问候云「诸大德等对予同情请住予之居所」王得彼等许可同往市内并与花鹦鹉生命之安全仙人等亦住于此处王使仙人等住于王园尽自己之一生予以照料死后得生天国彼之子亦高揭王伞保护仙人之群其王族继续七代之王续行布施摩诃萨住于森林向通于正业之运命精进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如是提婆达多于前生亦被恶人所围[P.437]」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枪群鹦鹉是提婆达多盗贼是提婆达多之伙伴王是阿难仙人群是佛之徒众花鹦鹉即是我

五〇四 巴拉提雅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茉莉妃所作之谈话某日王与妃因寝室之事争执王怒对妃不顾妃自思「今如来尚不知王对予發怒之事」佛知此事翌日由比丘众围绕入舍卫城托钵到王宫门前王出迎取钵导佛入宫殿比丘众顺次就坐与以洗水招待以精美之食物食事终了时坐于一方佛问曰「大王茉莉妃何故不出」答曰「彼女只醉心于自己之幸福」佛言「汝于前生生于非人之胎与非人之妻作一夜间之分离仿徨悲哀于七百年间」佛应其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帕拉提雅王治国时王思「欲食炭焙之鹿肉」王将王政委之于大臣等自以五种之武器武装其身由一群善加训练之犬围绕自市内出發入大雪山沿恒河而行直至更再向上不能攀登發现向恒河流入之河流沿之前进杀鹿与豚等用炭火焙肉而食后登至甚高之场所彼处有美丽之河流满水之时水及于胸其他处所水仅达于膝种种之鱼与龟游弋其中水边有银板色之砂两岸有种种花实满枝而低垂之树为花实之蜜汁所醉之种种鸟及蜜蜂群所围绕[P.438]荫之下有种种野兽来往寻访于如此美丽之雪山川岸有二人之非人互相拥抱接吻以种种之方式悲鸣而泣王登至彼河岸之犍陀摩罗山见此非人之状自思「彼等非人何故如此悲哀予试问其故」王顾犬而弹指善加训练纯种之犬依王之指示入于薮中之腹道王知犬已隐藏王将弓与箭筒及武器放置于树根之近傍然后蹑足无声徐徐往彼等之前向非人问曰「汝等缘何因由而泣

佛为说明此事唱次之三偈

帕拉提雅王     离位出狩猎
彼往香醉山     得见彼非人

犬群王抑止     弓箭置树侧
往非人住所     彼等为对话

雪山冬去时     止于河岸边
汝等因何故     不绝语悲痛
我问于汝等     疑似人间体
如何于人界     得知为汝名

非人闻王之言默然不语彼之妻女与王语曰

马拉吉利山     班达拉伽山
提库达之山     逍遥水河边
我等实野兽     容貌似人间
[P.439]猎师知我等     呼我人非人

其次王唱三偈

彼此互爱相拥抱     汝等不幸缘何恼
似人体者我问汝     何故林中失望泣

彼此相爱互拥抱     汝等不幸缘何恼
似人体者我问汝     何故林中失望叹

彼此相爱互拥抱     汝等不幸缘何恼
似人体者我问汝     何故林中失望悲

此后两者之间有其他对话之偈

猎师我等某夜将別离     相互忆念无欲望
回顾彼此心悲痛     此夜一过不再来

[P.440]

汝等失财或死父     此一夜间故回顾
汝等因何为別离     似人体者我问汝

一〇

汝见河流速     多树蔽岩间
阻塞河急流     尔时爱人渡
我欲思从彼     共同渡彼岸

一一

安寇拉伽善思花     萨他利优泰伽花
为我爱人饰华鬘     我戴华鬘思逢彼

一二

我集具罗波劫花     郁陀罗华波咤利
此外尚须一种花     其名兴度瓦利他
为我爱人饰华鬘     我戴华鬘思逢彼

一三

娑罗树之华满开     我作华鬘集树华
为我爱人饰华鬘     我戴华鬘思逢彼

一四

娑罗树之华满开     我集诸华与积叶
可作我等寝床用     我等今夜过彼处

一五

我有沉香与栴檀     以石碎破不注意
故为爱人涂肢体     我亦涂香思逢彼

一六

娑罗树与萨拉拉     我集羯尼迦树花
[P.441]我到达时流水满     河川忽然横溢發
夜渡之事我不能     空对岸无方法

一七

尔时我等立两岸     彼此相互共眺望
一度哭泣一度笑     一夜度过甚烦恼

一八

猎师晨朝太阳升起时     水流引退河得渡
我等两者互拥抱     一度哭泣一度笑

一九

猎师昔日此处相別离     不足三满七百年
猎师唯一生命今仅住     谁能得住无爱人

二〇

汝等寿命为几何     若能知得请语我
上座长老有传说     告我寿命勿踌躇

二一

猎师我等寿命一千年     其间生活无恶病
我等不能离贪欲     苦少乐多终生命

[P.442]国王闻此自思「彼等虽为动物为一夜之別离哭泣仿徨七百年间然予于亘三百由旬之大王国舍大名誉而仿徨入于森林中完全未完成予之义务」于是回[P.443]返波罗奈市彼由大臣等问及「大王于雪山曾见如何稀有之事」王即说明一切王自此以来多行布施善用财产

佛为说明此意义唱次之偈

二二

闻此人非人之语     生命苦短王自思
归返治国断狩猎     善用财产行布施

述此偈后更为说明唱次之二偈

二三

闻此人非人之语     汝等协同勿斗争
如彼人非人经验     依己罪业勿烦恼

二四

闻此人非人之语     汝等协同勿争论
如彼人非人经验     依己罪业勿烦恼

茉莉妃闻如来之法语由座起立合掌赞叹具备十力之佛唱最后之偈

二五

依佛之说我归依     闻佛种种有益言
佛说法语断怖畏     赍幸福之沙门
汝将为我永长生

[P.444]拘萨罗王自此后以来与妃共渡和合之生活

结分

佛说此法话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人非人是拘萨罗王人非人之妻女是茉莉妃帕拉提雅王即是我

五〇五 苏马拿萨王子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欲害佛所作之谈话尔时佛告诸比丘「诸比丘彼欲杀我非自今始前生亦如是」佛而说古谭

主分

昔日于拘楼国优多罗般阇罗市雷努王治国时一苦行者名摩诃罗弃多由五百苦行者围绕住于雪山为求盐与酸味游行到优多罗般阇罗市住于王园与伙伴一同行乞到达宫门王见仙群之威仪甚为满足使彼等坐于高处招待精美之饮食以厚遇之王告曰「诸位大德于此雨期请住我园中」王与彼等共往园所为造居处与出家生活之必要物品王于看顾之后离去自此后以来彼等一切生活于王所王无子女切望生王子

雨期终了时摩诃罗弃多云「雪山风景优美我等回返彼处」彼等得王之允许受王之款待与尊敬而后出發途中于正午脱离道路彼与伙伴一同坐于一多荫大树下之嫩草地上苦行者等开始交谈「王家无保持血统之王子彼若能得子即能持续其种族王则实甚幸福」摩诃罗弃多闻彼等之语彼思「王究竟能否生子[P.445]彼知王可生子如是告曰「予诸友等请勿忧心今日晨朝之时天子将降入王第一妃之胎得以再生」其中有一编发之偽梵志彼思「予今往为王家之伙伴」彼于苦行者等出發时假称卧病「我等将行」彼被催促彼云「予不能行」摩诃罗弃多已知其诈病之缘由彼云「如能行时请随后赶来」于是伴随仙群往雪山而去诈欺者至急回返立于王宫之前告王曰「摩诃罗弃多徒众之苦行者归来」王立即召登宫殿使彼坐于指定之席位王向诈欺者寒暄坐于一方寻问仙人等之健康王云「大德汝甚早回返何故如是提前归来」「大王予确已快乐住于仙群中彼等曾谓若王能生子护持种族生得王子实甚幸福予闻此语予思王果能生子与否予以天眼眺望见有大威力之天子降入第一妃苏月玛之胎以为再生予为此向王告述大王予言已毕予将行矣」王云「大德汝勿归去」王甚满足欢喜引导诈欺者住于园中为彼准备场所彼自此以来住于王园受食于是自名为天眼苦行者尔时菩萨由三十三天降下再生彼于命名之日诸人称其名为苏马拿萨王子王子受相当关心而育成此诈欺之苦行者于园之一方侧面作种种羹菜并种植蔬菜播莳蔓草将此等物卖与菜贩收积财产菩萨七岁之时[P.446]王因边境之战乱为平静边境而出發行前嘱托王子「对天眼苦行者不可怠慢」于是某日王子思欲往晤编发梵志前往王园见偽编发梵志上下著有结节之黄衣两手持水瓶向菜田中灌水彼知「此偽编发梵志自己不为沙门之法竟作贩卖蔬菜之业」彼问曰「贩菜之主汝何为耶」王子辱彼不顾而去偽梵志自思「彼只今已为我之敌人尔后彼不知将为何事于此期间应将彼杀之」彼于王归来之时将石板投出于一边打破水瓶拆散草庵之草全身涂油入于庵中遮蔽头部作非常痛苦之状横卧于床上王归市内右绕而不入宫殿思欲晤「吾友天眼」来至草庵门前见状云「此究为何事耶」王入庵内见彼横卧抚其足而唱第一之偈

何人恼害汝     何故汝沮丧
今日无两亲     汝对何人泣
今日于地上     何故绝气卧

偽编发梵志闻此呻吟起立唱第二之偈

大王见汝我满足     地之保护者长久不见汝
[P.447]雷努王汝子侵害我     我不能抵抗

以下依列举之结合偈得知始末

门卫速去身带剑     执行死刑入内室
苏马拿萨王子死     速持彼之首级来

王之使者被遣去     彼向王子如斯云
汝今为王见舍弃     王子汝身不免遭破灭

王子心悲痛     十指合掌云
我欲保生命     应使我见王

彼闻王子语     使者禀白王
王子由远方     得见彼父王

带剑门卫速行至     大王执行死刑者杀我
今日我身犯何罪     我问理由王请答

[P.448]王云「位最高者亦能成最低汝之过失甚大」为说明其过失唱次之偈

朝晚浴于水     常不怠事火
如此梵行者     何故称菜主

王子云「大王予呼其为菜主有何过失」于是唱偈云

大王多罗树根与果实     此等多种彼所有
贮藏保护彼不怠     此婆罗门为菜主

王子更云「予称其为菜主有其理由如王不信可问四门之菜贩」王果使[P.449]人往问彼等告曰「我等确由彼手买得种种蔬菜及果实」王又调查种种蔬菜物品事实已被判明王子之同伴入草庵中将卖得蔬菜之金币及磨沙加货币之束持来示王王知菩萨无罪唱次之偈曰

一〇

王子汝实真实语     彼所有多种
贮藏与保护     为此彼不怠
是故婆罗门     汝称为菜主

此后菩萨自思「与如是愚痴之王近住不如入雪山出家为宜予向众人显示其非予得许可于今日中出發出家」彼向众人敬礼唱次之偈

一一

我集众人闻我言     无论都会田舍人
我王听闻愚人语     毫无理由欲杀我

彼如是云要求离家唱次之偈

一二

树强能扩展     吾为汝分枝
大王向汝足敬礼     大王允许我出家

[P.450]自此以下为王与王子对话之偈

一三

王子多财汝享受     我与汝主权
今日汝为王     出家实甚苦

一四

大王汝虽有财产     于世无所得
昔我于天界     依意乐五欲

一五

大王我于三十三天中     天女围绕享财宝
王愚为他所支配     如斯王族不欲住

一六

为他支配我真愚     王子许我只此一回罪
然若再有如斯过     汝可如意为喜乐

摩诃萨为教诫王唱次之八偈

[P.451]一七

作业不注意     思虑不确实
如用药失败     结果必成恶

一八

注意为作业     确实为思虑
如用药成功     结果是为善

一九

在家怠惰享诸欲     出家不自制欲心
王者所行不注意     發怒贤者失正当

二〇

刹帝利王善注意     不注意事不可为
大王凡事注意而为者     增大名誉与光荣

二一

王应注意科刑罚     保护者速急所作留烦恼
正行为人有决心     事后于汝无悔恨

二二

分別作业于此世     所作为者无悔事
贤者赞赏有幸福     长老赞叹有德者

二三

带剑门卫速行至     执行死刑者杀我
大王时我正坐母膝上     彼等无理且粗暴

二四

大王为得美好之生命     苦难苦痛得解脱
今日杀戮幸逃得     我望出家入雪山

[P.452]如是依摩诃萨说法时王向妃交谈唱次之偈

二五

苏丹玛苏马拿萨此幼子     王子实为有慈愍
我向彼言已成空     今日汝应向彼请

然妃为劝子出家唱次之偈

二六

吾子为比丘行应可喜     注意正法应出家
一切有类刑罚废     无过失者到梵处

于是王唱次之偈

二七

汝言稀有实奇特     苏丹玛汝言实甚苦恼我
[P.453]予言请子且留住     汝更嗾使子出家

妃再唱偈云

二八

乐无过失脱烦恼     游行此世入涅槃
王子有志修圣道     我不得为妨碍事

王闻此言唱结偈云

二九

有想多闻博智慧     其人实应被奉仕
如是得闻诸善说     汝心平静已无忧

摩诃萨向两亲问候云「若予有过失请与谅许」王子对大众合掌而向雪山出發诸人归去时诸神化为人姿而来与菩萨超越七山之顶到雪山依毘首羯磨妙匠所建之草庵为仙道而出家彼于其处十六年间诸神以王族供奉者之姿奉事于彼城中大众亦攻击偽编发梵志至死菩萨得神通力达于梵界

[P.454]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昔日如是彼亦欲企图杀我」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诈欺梵志是提婆达多母是摩耶夫人摩诃罗弃多是舍利弗王子苏马拿萨即是我

五〇六 羌培耶本生谭

〔菩萨=龙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布萨会所作之谈话尔时佛言「优婆塞等守布萨会者为宜昔之贤者舍龙之荣誉守布萨会」佛应彼等之请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鸯伽国之鸯伽王摩揭陀国之摩揭陀王各自治国时在鸯伽与摩揭陀两国之间有一河名瞻波彼处为龙王之住处为羌培耶龙王所支配某时摩揭陀王攻取鸯伽国某时鸯伽王攻取摩揭陀国某日摩揭陀王与鸯伽王战争王败战乘马而逃为鸯伽王之兵士追赶至泛滥之瞻波河边王思「于其死于敌手不如入河而死为宜」于是与马共同入河尔时羌培耶龙王建造一宝石之珍亭受大群水族围绕而享欲马与王皆沉于水中降至龙王之前龙王见充分著饰之王心生爱慕由座起立云「大王勿恐」使王坐于自己之长椅寻问沉水之缘由王语一切于是彼慰王曰「大王勿恐予使王为两国之支配者七日间得大荣誉」至第七日摩揭陀王与龙王离龙王住处彼依龙王之威力捕获鸯伽王夺其生命行两国之政治[P.455]自此以后王与龙王亲密加深王每年于瞻波河畔为造珍宝之亭大出费用向龙王捧献供物龙王由大群水族围绕由龙之住处出来受取供物大众眺望龙王之幸福

尔时菩萨生于贫困之家庭为王之从者与王同往河岸见龙王之幸福而起欲望彼为布施守戒于羌培耶龙王死后第七日死去再生于龙宫王之室床上彼之身体特別伟大如同素馨树之花冠彼见而后悔「予为善业之结果当生六天欲界最高天(他化自在天)恰如储藏室中配置之谷物皆须依予而得然今予再生此兽类之胎生命有何必要」彼起心思欲死去尔时有一名苏摩娜之龙童女见彼自思「此乃有大威力帝释之再生」指示其龙童女等手执种种乐器前来吹奏供养使彼龙之住处如同帝释之住处于是彼舍弃死之观念废弃蛇身一切庄严庄饰坐于床上由此以来彼之名声渐高彼于是治理龙国后又悔恨自思「生为兽类又有何益应为守布萨会可自由往人间界会得真理以为灭苦之道」于是于宫殿中为布萨会然盛装之龙童女来彼之近前使彼破戒彼于其后遂离宫殿前往园中然彼等跟随前往于是布萨破坏彼思「今后予离龙之住处前往人间世界正守布萨会[P.456]」尔后于布萨日彼离龙之住处至某边境之村于大道傍坐于某蚁穴之顶曰「有欲予之皮者可来取之欲使予为蛇艺者予将为之」彼以身体为无条件之施物而不顾彼盘卷而坐守布萨会

大道往来之人见彼皆以香花等物供养而过边境之村人云「龙王有大威力」于彼之座位上建小屋一面撒沙供养香等尔后以来人人信仰摩诃萨予以供养求愿子女摩诃萨于半月之第十四日第十五日行布萨会坐于蚁穴之顶而于半月之第一日则归于龙之住处如此为布萨经过相当之时日某日龙王妃苏摩娜云「大王汝往人间世界行布萨而住人间世界充满恐怖甚是危险若汝發生危险有恐怖时我等依如何之前兆能得知耶试请告我」于是摩诃萨伴妃往吉祥莲池之岸云「吾爱若有人打我受困则莲池之水混浊若我为金翅鸟所捕则水涸竭若我为弄蛇者所捕则水成血色」彼语彼女如是之三前兆为行第十四日之布萨龙由龙之住处出往其处坐于蚁穴之顶身体之光辉照耀蚁穴彼之身体如银蝇之白头如赤羊毛之球菩萨于此生之身体如锄柄之大小于槃达龙王之一生则如人腿之大小而于护蝇龙王之一生则如独木舟之大小

于此当时于波罗奈住一童子往得叉尸罗在有名阿阇梨之侧修学有关以五[P.457]根为对象之咒文彼于归国途中见摩诃萨彼思「捕得此蛇于村都中现艺可得无数之财产」以持有魔力之药品诵魔法之咒文行近彼前摩诃萨听闻魔法咒文时耳中如投入木片燃烧之感头如为剑尖粉碎之痛彼思「彼究为何人」于盘卷之中举头观望彼见弄蛇童子彼思「予之毒强烈若予發怒射出鼻风则彼之身体如一握之谷壳而破碎然尔时予则破戒予不能为」彼闭目纳头于盘卷之中弄蛇之婆罗门口中嚼药诵念咒文向摩诃萨之身体吐唾依药与咒文之威力唾及之处其处即现肿物之状于是彼捉其尾使之直长延伸抑制于山羊足杖之上横卧强行系缚其微弱之头使摩诃萨开口彼向口中唾药使之折齿血满口中摩诃萨惟恐破戒闭目耐此苦状而不观看彼思「予已使龙弱」于是由尾开始恰如粉身碎骨施行击打全身然后用卷带卷起用磨线磨之捉尾用布片抽打磨诃萨之全身涂满血污彼忍受极大痛苦

[P.458]弄蛇者知彼之弱态于是以蔓草作笼放入其中携彼入于边境之村于大众中作艺摩诃萨以青色等等色彩变换圆形四角等形为大小之变化一如婆罗门所望者跳跃并百次千次举起头顶之物大众欢喜与以诸多之财物一日之中彼得一千金币及价值一千之道具最初婆罗门思欲得一千金币之后放彼归去但继思「在此边境之村不过只得如此之财物若能接近国王及大臣则将更得甚多」彼得一如意之货车将道具放置车上心情愉快乘坐其上与多数从者往诸村市等处使摩诃萨作艺彼云「吾等往波罗奈乌伽塞那王处演艺后放彼归去」彼以所杀之蛙与龙王食龙王几度自思「我不可杀生」终不食之彼又与甘旨之谷物摩诃萨自思「予若食此食物将老死于笼中」于是终又不食婆罗门经一月后到达波罗奈于城门前之村作艺获得无数之财物王呼彼至云「汝为我等表演」「大王谨遵王命明十五日为王演艺」王云「明日龙王于王庭舞蹈可集合大众前来观赏」命令击鼓传知次日装饰王庭呼婆罗门至彼入摩诃萨于宝笼之中上覆美丽之毛布彼自己亦就坐王由高台而下由大众围绕坐于王座婆罗门引摩诃萨出笼使之跳舞大众不能自制掀起数千衣服之波浪纷纷解囊于是七宝如雨降落于菩萨身上

彼被捕以来经过一月其间未食何物苏摩娜自思「吾夫长久滞在外面月余[P.459]不见归来究有何事」彼女往池边眺望见水为红色知其为弄蛇者所捕彼女由住处出往蚁穴附近见摩诃萨被捕之场所及其受苦之场所彼女悲痛往边境之村寻找彼女闻發生之事往波罗奈立于会众集合之王庭上空之中哭泣王于彼入于笼中之时云「此究为何事耶」于是向各处眺望见彼女立于上空而唱第一之偈

目如电光晓明星     照耀空中汝何人
汝为天女乾闼婆     我思汝非人间者

今彼等之间有问答之偈

我非为天女     亦非乾闼婆
更非为人类     大王我实为龙女
来此有目的     为寻我夫主

汝心已混乱     诸根生烦恼
眼中流痛泪     汝有何失耶
龙女缘何来此处     我问汝告我

大王强而有伟力     呼彼龙与蛇
某人为生活     捕去为作艺
彼为我夫主     请解彼束缚

具备勇力者     如何陷敌手
龙女汝语其理由     我等知如何

[P.460]

龙可使市为灰烬     具备如是之勇力
然龙尊重行正法     是故努力行苦行

王问「龙于何处被捕」于是龙女为说明唱次之偈

大王龙于十四十五日     于十字路住布萨
某人捕彼为生活     请王解放彼束缚

如是语毕再次请求唱次之二偈

宝珠饰耳环     家住依水处
一万六千女     向汝为归依

不依暴威力     我依正法求
乡村与都会     赔偿牛百头
蛇身与解放     使彼得自由
我今求善者     速解彼束缚

[P.461]尔时王唱三偈

一〇

不依暴威力     我依正法求
乡村与都会     赔偿牛百头
蛇身与解放     使彼得自由
今为求善者     应解彼束缚

一一

猎师我与百尼伽     高价珠耳环
亚麻花美辉     四角长椅子

一二

二人同等妻     牡牛百牝牛
我与此等物     蛇身得自由
今为求善者     应解彼束缚

于是猎师向彼云

一三

大王虽无多赠物     汝之言甚重
我等解束缚     蛇身得自由
今为求善者     应解彼束缚

如是云毕摩诃萨由笼中出龙王出后入于花间舍自己之身庄严为童子之形大地如同崩裂彼出来站立苏摩娜亦由上空降下立于彼之近傍龙王合掌向王敬礼而立

[P.462]佛为说明此事唱次之二偈

一四

羌培耶伽龙     向王为礼云
迦尸王我今礼敬汝     迦尸国之增益者我今礼敬汝
我向汝合掌     能重回居所

一五

人间曾有如是云     龙蛇之言不可信
汝若向我语真实     龙王我等愿见汝居所

于是摩诃萨为使彼信而为誓言唱次之二偈

一六

假令风运山     日月落地上
一切河逆流     大王我不为妄语

一七

大空裂而大洋涸     大地回转富者负
须弥山根遭破坏     大王我终不为妄语者

彼由摩诃萨如是云时仍不相信

[P.463]一八

人间曾有如是云     龙蛇之言不可信
汝若向我语真实     龙王我等愿见汝居所

王唱同一之偈谓龙王曰「汝应感谢我所作之功德相信汝言与否事实之正与不正须有决定」王为说明唱他之偈

一九

汝等实可怖     具有强烈毒
汝有大伟力     迅速善發怒
汝由束缚中     为我所解放
我等之所作     汝等应得知

于是摩诃萨为彼不信而發誓唱偈

二〇

如我不为善业者     可恐形相地狱煮
不得肉身之快乐     再捕入笼近死亡

于是王信彼赞叹而唱偈

二一

汝为真实之誓语     汝不發怒无恶意
恰如夏季人舍火     愿金翅鸟舍龙族

摩诃萨为王赞叹唱次之偈

二二

恰如母对最爱子     大王汝对龙族施哀愍
我今与我龙族共     最大奉仕为王行

[P.464]王闻此欲往龙之住处为令军队准备出發唱次之偈

二三

剑蒲阇骏马     斑色御王车
付龙黄金饰     我往龙住所

次乃等正觉之偈

二四

大鼓杖鼓与锣螺     赠与乌伽塞那王
王受尊敬出發去     灿然光辉女群中

王由市中出發时摩诃萨自己以神通力于龙之住处作诸宝之壁得见有门塔庄严装饰通往龙宫之路王与从者经通路入于龙宫见有美丽之场所与宫殿

佛为说明此事唱次之偈

二五

迦尸国之主     见此黄金殿
黄金堆砌地     蔽以琉璃板

二六

龙王身放光     光彩等太阳
身如青铜色     辉耀如电光
羌培耶住所     直如在天宫

二七

种种树遮蔽     充满诸色香
迦尸国王入     羌培耶之宫

二八

迦尸国之王     进入龙宫时
龙女为舞蹈     齐奏天之乐

[P.465]二九

国王心欢喜     访问龙女群
身涂白檀香     宫中最上品
坐有支柱椅     黄金所造成

当王向此处坐时彼等持来最上之美味向王运送天上之食物又与一万六千之女及其他从者王与从者七日间饮食天之食物乐天之情欲坐幸福之席王称赞摩诃萨之荣誉问曰「龙王汝舍如此之幸福于人间界坐于蚁穴之上何故住于布萨会耶」彼答覆王

为说明此事佛言

三〇

国王乐向龙王语     天宫光辉如太阳
此等最胜非人界     龙王缘何目的汝苦行

三一

龙女圆指赤手足     金环装饰著美衣
血色优美取饮物     殷勤劝进他饮食
如是最胜非人界     龙王缘何目的汝苦行

[P.466]三二

河川平静有鳍鱼     阿达萨鸟昆达鸟
锦鳞游泳天真乐     浅滩充满美妙音
如是最胜非人界     龙王缘何目的汝苦行

三三

苍鹭孔雀天白鸟     美妙鸣声杜鹃翔
如是最胜非人界     龙王缘何目的汝苦行

三四

庵罗娑罗提拉伽     阎浮树与郁多罗
此等诸树花开放     尚有波咤梨树花
如是最胜非人界     龙王缘何目的汝苦行

三五

到处存有汝莲池     天之香气常發散
如是最胜非人界     龙王缘何目的汝苦行

三六

非为财产非为子     大王又非为我延寿命
予所切望人间胎     故我努力行苦行

彼如是云时王唱次之偈

三七

汝有赤眼广阔胸     刈发与髭为庄严
巧涂紫檀香树料     如乾闼婆照诸方

三八

汝有神通大威力     具备一切大欲望
龙王我今问汝何理由     人间如何优此界

[P.467]于是龙王为向彼说明而如是云

三九

大王惟有人间界     清净有节制
我得人间胎     欲能终生死

王闻此唱偈云

四〇

有想多闻博智慧     其人实应受奉仕
龙王我今见汝与龙女     多为善行可转世

于是龙王向彼云

四一

有想多闻博智慧     其人实应受奉仕
大王汝今见我与龙女     一切善行可多为

如此语毕时王欲归去向龙王乞许「龙王我等长留现欲归去」于是摩诃萨向彼云「大王请王取所欲之财物」龙王示其财产而唱偈云

四二

诸多黄金我所有     堆积多罗树之高
由此运去造家屋     且可人人造银壁

[P.468]四三

我有真珠毘琉璃     混合亦有五千车
由此运去撒内室     无有污染无尘垢

四四

最胜王汝心如是广光辉     可筑最胜诸天宫
富而且荣波罗奈     汝住其处智治国

王闻彼语与同意于是摩诃萨于龙王住处击鼓传知云「诸王臣等可随意运取黄金与财物」而积数百车赠为王之财产尔时王得大荣誉由龙宫出發往波罗奈由此以来传闻阎浮提之平地即产黄金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佛言「如是昔之贤者舍龙之幸福而住于布萨」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弄蛇者是提婆达多苏摩娜是罗睺罗之母乌伽塞那王是舍利弗羌培耶龙王即是我

五〇七 大诱惑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圣者堕落所作之谈话此事已于〔第二六三〕详述此处佛亦言「汝等比丘此女亦使圣者堕落」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P.469]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如是此事详述于小诱惑本生谭中〔第二六三〕昔日之事尔时菩萨由梵天世界降生为迦尸国之王子其名为阿尼提健多〔不好妇人之香〕王子王子不安住于妇人之手中饮母乳时亦作男装为之住于远离之禅堂不见妇人之面

佛为说明此事语次之四偈

神子持大力     降由梵天界
一切法充足     生为国王子

爱欲与欲念     梵天界不存
王子悟此道     彼亦厌爱欲

彼于王宫内     设置修禅室
独自入其中     住于深思念

子心父烦恼     国王亦叹息
予只一人子     彼不乐爱欲

第五偈为国王语苦恼之偈

此有如何术     何人告知予
唤起吾子爱     何人能诱导

次之一偈半为等觉者之偈

此有一少女     歌舞容色丽
优于奏管弦     出至国王前

[P.470]

赐为王子妃     予能捉其心

少女唱以上半偈

国王答此向少女云

汝能惑王子     则彼为汝夫

王并云「与此少女十分之便利」王遣少女往侍王子彼女于天明之时携琵琶往王子寝室之边间近所伫立彼女欲诱惑王子以指尖弹琵琶为优美之音声而歌

佛为说明此事作如次之言

少女入王宫     包含诸爱情
扰心使娱乐     歌优美之歌

少女之歌声     入于王子耳
欲乐情涌起     彼向侍臣问

一〇

何人之歌声     样样起高亢
乱心扰吾耳     速行往调查

一一

王子此为一少女     美丽多爱娇
向君有爱情     更增可爱性

一二

伴来使近前     庵室近我身
伴入彼室中     可闻彼歌唱

一三

壁外为歌唱     少女入室内
如森林捕象     陷阱捉王子

一四

王子醒爱欲     嫉妒之念生
惟我独占爱     不使他人生

一五

取剑杀诸人     王子出宫门
惟我爱少女     不使他人生

[P.471]一六

国中住诸人     皆集而叹息
大王君之御王子     杀伤无罪人

一七

王原为武士     国外逐王子
于吾领域内     汝不可为止

一八

王子携妻去     徘徊著海边
安置于草庵     入林拾树实

一九

尔时一仙人     飞来由海上
今待食事时     飞入草庵中

二〇

其妻惑仙者     汝观非行为何事
梵行彼消去     失去神通力

二一

不久将入夜     王子集果实
多数携归来     庵之轩上挂

二二

仙人见王子     急往海边遁
彼思飞空中     反向大海沉

二三

王子见仙人     深沉往水底
涌出怜悯情     彼唱次偈文

二四

飞来依仙术     汝不沉于水
因邪恶妇女     沉往大海底

二五

诈偽惹心动     修业妨梵行
沉堕彼妇人     知者应远避

二六

言语多温柔     犹如川水流
沉堕彼妇女     知者应远避

二七

妇女为己欲     侍人为黄金
如烧火焰薪     忽焉男灼尽

二八

彼闻王子言     仙者得解脱
再复禅定道     飞往空中去

二九

王子见远空     目送仙者行
心内叹无常     决心誓出家

三〇

此世得解脱     王子心欲乐
清净皆舍去     上生梵天界

[P.473]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佛语「如是汝等比丘为妇人圣者亦为堕落」于是佛为说明四谛之理——说示终了不幸之比丘得阿罗汉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阿尼提健多王子实即是我

五〇八 五贤人本生谭

五贤人本生谭包摄于大隧道本生谭〔第五四六〕中

五〇九 护象本生谭

〔菩萨=司祭官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出离之事所作之谈话尔时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如来于前生即已行出离」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有郁瘦歌罗王王之司祭官为王幼时之亲友此二人均无子女某日二人畅叙而坐彼等自思「我等荣誉已达极点但无子女将如之何」尔时王对司祭官云「友若君家有子使继承我王国之王位若予有子则继承君家之财产」二人彼此如是约定

某日司祭官往自己食邑之村归来将由南门而入时见都城外侧有一贫穷妇人[P.474]抱诸多之子共有七人均甚健康一子抱食用之钵与器皿一子持长凳与席又一子在前一子在后随同步行一子牵于妇手其次一子挂于腰间最后一子负于肩上司祭官问妇人曰「此儿童等之父现在何处」「大人此儿童确为无父之人」「然则如何汝有七人之子」妇人不向林外之处而向城门处所生之尼拘律树指曰「大人予向此尼拘律树栖住之树神祈求而得树神授我如此之子等」司祭官曰「汝引我往树处」于是通过妇人引导彼由马车降下近于尼拘律树之根前用手取其枝而摇动不已「汝树神汝对王不公王每年以千金向汝奉献供物而汝对王不授与子息而彼贫穷之女究竟有何等供养汝竟授与子息七人若汝不对我王授与子息由今日至七日后予将必剥汝之根截取而寸断之」司祭官如此胁迫树神而去彼以如此方法日复一日六日之间继续胁迫至第六日彼捉树枝曰「树神今只余一晚若不授与我王王子则明日汝将脱离此世再见

树神善自思考此事已完全判明「若不授与彼婆罗门子息则予之栖所必将破坏予须善为计㓰授彼子息」于是彼往四大天王处告知此事然此诸神无授子之力不与采纳于是其次又向二十八人夜叉大将之处求授亦同样无用于是向诸[P.475]神之王帝释之处禀告帝释自思「究竟与王以子与否」而彼發现有福德成熟四位神子彼等前生于波罗奈为织物师以工作所得分为五分以四分为各各自颁领之分使用而取此第五分共同为布施之善业四人死后均得生入三十三天为生夜摩天国彼等修此六天国顺逆经巡之成就法恰于此时由三十三天没而变生于夜摩天国之时帝释往彼等之处唤止其行「诸兄贵君等须往人间一行变生郁瘦歌罗王第一后妃之胎」「谨遵台命予等前往」但彼等曰「但予等并不出生于王族而为生于司祭官之家予等将于青年之际收弃爱欲而出家」帝释只有承诺将彼等同意之事告知树神树神大喜向帝释问候后归来自己之栖所

翌日司祭官集合强力之男士手执斧与劈刀来至木树根前彼捉树枝而言曰「树神今日为予请托之第七日亦为汝将告別之时」于是树神以大威神力破开树干而出以美妙之声向彼言曰「婆罗门汝只求一子可以止矣予与汝四子」「子息于我不成问题请授与我王子息」「不然只授与汝」「此不公平请授与予及吾王各二子息」「不也不能授王只授四子与贵君然唯得授贵君但此四人之子不能居家于青年时代即应出家」「汝只授与子息即可不使彼等出家乃为我等之事」树神向司祭官惠赐子息之事调适之后入于自己之栖居中自有此事以来对树神之崇拜大为盛典

最年长之神子由天界没生于司祭官夫人之胎命名之日名之为护象为不[P.476]使之出家委诸象役之手养育当彼能站立行步之时第二之神子由天界没生于同一夫人之胎出生后命名为护马交与马役养育长大第三子命名为护牛交与牛役之处第四子命名为护羊交付与羊役之处于是各各长成育为成长美丽之少年

然恐此等青年出家凡出家者均由国中逐出使迦尸国中无一出家之人四人青年性情粗野无论走向何处所到之处必由彼边持来掠夺物

护象年已十六身体见如成年之人王与司祭官思考「子息等已甚长大于树立王标帜伞盖之时彼等究将如何彼等于灌顶仪式完毕其后将于诸人中有破坏规定者出如是则出家者亦必前来此子等见出家者必皆出家如此则国中起大动摇——今且以一子试之然后再采行灌顶之仪式为宜」如是思考二人扮作仙人姿态欲索食物来至护象青年住居之入口处彼见二人大为欢喜往二人之近前问候已毕唱次之三偈

我等实未见     婆罗门汝似天人姿
发结大螺髻     肩上负荷物
齿黑污不洁     头上被尘土

我等实未见     仙人娱正德
外著黄袈裟     身缠树皮衣

尊者请受座与水     为足涂膏油
招待佳肴馔     尊者请受食

[P.477]彼如是对二人一一礼敬尔时司祭官云「汝护象汝不知我等为何人而为是言汝思我等为住于雪山地方之仙人我等非是仙人此为郁瘦歌罗王予乃汝之父司祭官也」「然则何为扮为仙人之姿」「思欲对汝试探」「为何对予试探」「若汝见我等不思出家吾等思使汝取行灌顶得即王位以是之故而来」「父亲王国对予实无意义予欲出家」「汝护象不可」父云「此非汝出家之时机」彼为斯言向子谕其意志唱第四之偈

先学吠陀善理财     护象子孙住居应确立
诸香诸味汝乐受     而后应赞彼牟尼

于是护象以偈答曰

我学吠陀非真理     护得财物为何用
[P.478]虽得子孙不攘老     诸香诸味我解脱
实依我今所为业     我得梵天再生果

王闻青年之言唱偈云

尔言实然有真理     依业尔有再生果
然尔父母斯老去     冀尔健全保百寿

青年闻此云「大王王何出此言」于是唱次之二偈

大王死为不离之友情     老为难绝之友爱
然能得知不死者     可冀健全保百寿

恰如人浮于船舟     驾彼运行至彼岸
如此病老不绝间     运人最后至死手

[P.479]彼向二人教示如此有情之寿命如何短促「大王大王且立于彼处予与大王言语——只此之时予即为病老死所逼迫王勿懈怠」彼遗留忠告向王与父为礼后与自己随从人等弃波罗奈国出家而去诸多人众云「出家乃极正当之事」于是一同随之出發长达一由旬之行列随同护象人等一同来至恒伽河之河岸彼眺望恒伽河之水流为必要之准备而入禅定彼思「此来集之诸人必非常之多」「予将使自己三人之弟两亲王与后妃乃至其扈从人等——一无所遗悉皆出家于是波罗奈市将为全空在此等人众集来之前自己将居留于此处」于是彼坐于其所教导诸多人众

翌日王与司祭官自思「护象舍弃王国与诸多人等往恒河之岸边出家今向护马作一试探使为之灌顶」二人仍为仙人之姿来至彼家之门前护马见二人心甚欢喜来至近前彼此问答仍如以前之言语二人亦说明前来之动机「兄长护象居于予上奈何首先第一持白伞盖来予之处」「此因汝兄无意于王国而请求出家」「予[P.480]兄今在何处」「今坐于恒河之岸边」「予兄所唾弃之痰对予如何为用世间之有情诚为愚而无智慧者是故不能弃舍烦恼然予必弃之」于是彼向王及自己之父说法唱次之二偈

爱如泥海似泞土     魅惑烦恼不得越
溺于其中到魔国     心贱难得渡彼岸

一〇

此者尝为非道业     彼受其果难解脱
彼者成就我守护     非道之业不可为

「贵君等请站立稍待予向君等有语相谈——此时君等已为病老死所追迫」彼[P.481]与此忠告后诸人相从绵亘一由旬往护象之处而去护象坐于空中说法「吾弟来集之诸人甚多我等止于此处为宜」护马答称「甚善

翌日王与司祭官往访护牛之住居而受同前之欢迎彼等说明来访之缘由彼亦与护马同样加以拒绝「予自久以前即思欲出家恰如于森林中走失牡牛予为把握出家生活而仿徨今已發现牡牛之足迹予已發现予等弟兄能行之道予取其道而行」于是彼唱次之偈

一一

恰如林中走失牛     大王为發现彼穷搜索
大王如斯吾失真目的     大王使吾如何不搜索

二人云「一日二日或三日皆可汝来我等之处如何汝使我等安心而后出家」「大王今日应为之事不可明日为之为善之事应于今日今日当下为之」彼如是云唱次之一偈

一二

明日复明日     人徒过时光
不还再不来     推攘贤者善

[P.482]如是护牛以上二偈说法后「贵君请立于彼处稍待予与贵君有语相谈——此时贵君等即为病老死所追迫」于是彼由诸人相随一由旬往彼二位兄长之处而去护象亦由空中向彼说法而教之

又于次日王与司祭官同往访护羊而受欢迎并说来访之缘由王如是云「汝立伞盖继承王位」彼即讯问「予兄等现居何处」「彼等无意于王国弃白伞盖而出家三由旬人等随往坐于恒河之岸边」「兄等唾弃之痰以予之头而受之予实为愚痴之事予亦欲出家」「汝尚年幼尚为我等看顾之身伺至年老再行出家」「是何言耶——实际有情年少年老同皆死去此人年幼而死彼人年老而死死于何人之手足并无标帜予不知予之死期只今予欲出家」于是唱次之二偈

一三

年青处女有光辉     艳姿醉人似桃花
无上快乐味不久     死魔之神捉彼去

一四

年青美貌佳瞳目     黄金之色髯红蓝
吾离爱欲弃家去     大王请与宽恕吾出家

[P.483]彼如斯云「请贵君立于彼处稍待予与贵君有语交谈——此时贵君等即为病老死所追迫」彼向二人问候已毕后诸人伴随一由旬往恒河之岸而去护象于空中说法后云「来此集合之人必定甚多」彼依然坐于彼处

翌日司祭官坐于坐褥当中自思「自己之子等皆已出家自己完全成为如掉落枝叶之一株断木自己亦将出家」于是与其妻商谈

一五

树依枝叶始得名     已掉枝叶只树株
今吾四子并失去     婆斯搋今予应入托钵时

彼唱此偈后呼集婆罗门等六万之婆罗门集合而来彼问曰「君等思欲何[P.484]」「尊师贵君究欲何为」「予思往予子等处出家」「如是地狱不只为贵君而失热予等亦欲出家」彼与其妻遗八十俱胝财产由婆罗门群相随一由旬往子等之居所护象于空中为彼与其随来之人等说法

翌日婆罗门妻自思「予之四子弃白伞盖出家而去吾夫婆罗门亦舍弃司祭官之地位与八十俱胝之财产往予子等之处而去如是予将如何处之——是矣予亦往行与子等相同之道」彼女依古例叙其感动之偈

一六

恰过雨期时     破去陷网罗
鹅自由飞翔     我子背吾去
如苍鹭飞空     如何不追索

「知此以上情形如何能不出家」彼女决心呼集婆罗门之女等「贵女等思欲何[P.485]」「夫人贵女究欲何为」「予思欲出家」「如是予等亦欲出家」彼女舍弃荣耀由婆罗门女等伴随一由旬往其等之处护象亦于空中为彼女及随从之女众说法

翌日王问「司祭官往何处耶」「大王司祭官阁下及其夫人完全舍弃自己之财宝由诸人随从二三由旬前往其子等所居之处」王云「如是将无主之财产没收运往自己之处」命令由司祭官之家运来财产然王之第一后妃见此向王问讯究欲何为「由司祭官之家运来财产」「司祭官今往何处」「与夫人出家而去」后妃闻此自思「此王实愚今将彼婆罗门与其夫人及四子等所弃之粪唾吐之痰运至自己之家实甚迷执予以譬喻使王开眼」于是由屠宰场持来畜肉堆积王苑之中张网围绕惟于垂直向上置一通路秃鹰由远方见肉降来其所然其中之贤者则發现张网自思若身体过重不能直飞上去于是吐弃所食之肉不挂于网直飞上去但愚者之鹰等则连吐弃之肉亦食身体加重不能直飞上而挂于网上侍臣等捕其一只献与后妃后妃持之往王前云「大王请来请王观赏王庭有趣之事物」后妃言毕开启大窗「大王请看请观赏彼秃鹰等」于是唱次之二偈

一七

鸟等食而弃     得逃飞高空
食而不弃者     捕入我手中

[P.486]一八

今有婆罗门     吐弃诸爱欲
大王尔食吐弃食     彼实值赏赞

王闻此终日垂悔恨之泪彼思三界如火烧「今日自己将弃王国而出家」彼深受感动唱赞叹后妃之偈

一九

人坠泥海泞土中     恰有强男举弱者
尔今举喻为渡我     梨我以美偈赞叹汝

彼如斯云毕瞬间即欲出家呼集廷臣等至「尔等欲为何思」「大王王究欲何为」「予思欲往护象之处出家」「如是予等亦欲出家大王」王舍十二由旬之波罗奈市及其王国王云「望白伞盖者可立之继承王位」王为廷臣等围绕诸人相随三由旬向子等所居之处出發护象于空中为王及其从来诸人说法

佛为说明王之出家事唱次之偈

二〇

郁瘦歌罗王     弃国出家去
如龙象断网     今后得自由

[P.487]次日市内最后所余之人等集于一处来至王宫入口彼等请求面谒后妃彼等入于宫内向后妃申致问候立于其傍以偈申述云

二一

王既乐出家     舍弃王国去
郁瘦歌罗王     人中最秀者
妃实亦如王     尔今临国事
请妃统御国     吾等愿守护

后妃闻多人等之所云唱余偈云

二二

王既乐出家     舍弃王国去
郁瘦歌罗王     人中最秀者
吾亦欲一人     仿徨于此世
心舍诸欲爱     弃去徒然乐

二三

王既乐出家     舍弃王国去
郁瘦歌罗王     人中之秀者
吾亦欲一人     仿徨于此世
心舍诸欲爱     弃去所有爱

二四

时间已过逝     夜夜亘绵绵
青春之纽带     逐年消失去
吾亦欲一人     仿徨于此世
心舍诸欲爱     弃去徒然乐

二五

时间已过逝     世世亘绵绵
青春之纽带     逐年消失去
吾亦欲一人     仿徨于此世
成为寂静身     超越一切缚

二六

时间已过逝     世世亘绵绵
青春之纽带     逐年消失去
吾亦欲一人     仿徨于此世
成为寂静身     超越一切缚

[P.488]后妃以此等偈教民众后集合廷臣之夫人等「汝等思欲何为」「后妃夫人贵女究欲何为」「予思欲出家」「然则予等亦欲出家」后妃允其所请于是于宫廷中开启黄金之藏处处充满莫大之财宝后妃于黄金板上刻字云「此为布施故可随意持去」然后将黄金板结缚于宫殿之屋柱之上并以大鼓巡回传知市中如是毫无悋惜舍弃一切之荣誉与财产出市而去尔时市中之人等起大动摇「王与后妃皆言弃国出家而去我等将如之何」于是诸人放弃家庭牵子女之手出市而去店舖排列空无一人亦无一人回顾诸人随同后妃三由旬往彼之处所出發护象于空中为后妃及从来诸人说法于是长达十二由旬诸人随彼向雪山出發

护象使十二由旬之波罗奈市成空彼率出家之诸人众往雪山而行彼等到达其处将行出家生活迦尸国中人众大为动摇而来最终随从护象人等总数长达三十由旬彼与此等诸人相随进入雪山

[P.489]帝释冥想已知其事「护象青年毅然出家其集合之人等当然甚众住居场所当然不足」于是命天匠毘首羯磨「汝往建设长三十六由旬幅十五由旬之仙处为出家者整备必要之物品」天匠受命于恒伽河之河岸居住舒适之场所建造依据命令之仙处于草庵之中作小枝之敷物及树叶之敷物——如是设置座席及造作出家人所需之一切物品每一庵之入口各有一经行之处并区分昼夜之场所具备涂漆之板凳在各各场所有开满种种颜色之香花花薮每一经行处之端则有一充满清水之水桶于各各庵前生长果树——树上均有种种成长之果实凡此一切皆依神力而成毘首羯磨如是建设仙处于草庵中为出家者等整备必要之物品后以自然所生之朱色刻画于壁上云「不问何人凡爱乐出家者可取此资具」更依神力使恐怖之鸟兽音声及人非人等由其场所远离于是向帝释之处归去护象青年经小径进入帝释所赠之仙处见有朱色刻文「帝释知自己断行此大出离之事」彼启扉入庵彼持仙者之标帜出至经行处于是一时往返经行后使其他诸人亦如法行之彼善调仙处使持年幼儿童之妇人居于中央之庵中其次为年老之妇人其次使未产子之妇人入庵周围则为男人之庵围绕

[P.490]时有一王闻波罗奈无王居住而前来彼观市容装饰美丽整齐登上王宫到处积满财宝彼思「弃如是之市而断然出家足证出家实为善举」彼思出家实有正理彼醉心于问道往护象之处而来护象来至森林之一端出而与彼相会坐于空中为其诸人说法而来此仙处诸人全部皆使出家

如此同一情形其他有六人之王出家而此等七人之王均皆弃其财宝而三十六由旬之仙境为此毫无虚隙各处充满凡有爱想而运思之人伟大之护象即向其人说法教以梵住法及徧处法之修行彼等大部分皆修得禅定与神通三分之二再生于梵天界其余第三部分再行三分一入梵天界一生六欲天一则勤于仙人之用而生于人间此三者皆再生于三善趣如此护象所教者无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之世界

结分

于此丹巴攀尼(锡兰)岛使大地震撼之昙摩崛多长老住于卡达堪达伽拉之布萨提婆长老住于鸟婆利曼达伽玛拉雅之摩诃桑伽拉其达长老玛利摩诃提瓦长老住巴吉利之摩诃提瓦长老住瓦曼陀巴巴拉之摩诃锡瓦长老住伽拉瓦利曼他巴之摩诃那伽长老——与库达拉之会众无迦巴迦者之会众秋拉苏塔索玛之会众贤者之会众及护象之会众皆置一切不顾而敢为出离之人佛亦作是言曰「善事应急何以故善事不急则不成就

[P.491]佛说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如是如来于前生亦敢为大出离」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郁瘦歌罗王是输头檀那大王后妃是摩诃摩耶司祭官是迦叶司祭官之妻是跋陀迦比罗护马是阿那律护牛是目犍连护羊是舍利弗其他诸人是从佛之诸人而护象即是我

五一〇 铁屋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大出离所作之谈话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如来于前生即行大出离」佛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梵与王第一之妃怀姙对胎儿注意看顾恰于月满夜明之时分娩王子——于前生有一与彼女同事一夫之女为彼女之恋敌此女立誓云「贵女所产之子予必食之」事实此女自身为一石女对其母子怨恨遂抱此誓变生为夜叉之胎而另一方之彼女则变生为王之第一之妃今遂产此子——然彼夜叉之女今得见有机会前来现恐怖之姿现于后妃之前攫捉王子而逃去后妃大声喧叫「夜叉捉我王子逃去」然对方之夜叉女食此子如食大葱头顷刻嚼食已尽并挥舞手式向后妃怒视威胁而去王闻知此事自思「应以何法对此夜叉之女」除默然之外別无良策

后妃于再分娩王子之时王严重加以警戒然后妃产落王子之同时夜叉女再现食王子而去于第三度摩诃萨得于后妃之胎再生王集合多人问曰「后妃产[P.492]此夜叉女来食究有何法保护为宜」有者答曰「夜叉畏多罗树之叶于后妃手足可结缚多罗树之叶」又有他者答曰「夜叉畏铁屋可造一铁屋为宜」王从后者之言呼集国中之铁匠命造一铁屋且任命一监督者彼等于城内选择适当之场所建造铁屋一切梁柱及屋之各部均完全用铁九阅月中完成一四角铁所造之屋其中常用灯火照明王知后妃产月将满与后妃一同进入此一装饰美丽之铁屋后妃于此屋中分娩一具有福德相之王子命名为铁屋王子王将王子交付乳母之手并派遣多人守护王与后妃一同巡回右绕市中后登上高阁一方夜叉之女不能食子为往毘沙门神处索水遂至丧命

摩诃萨于铁屋中长成具有智慧于铁屋中修习一切技术王问廷臣「予子今年长几岁」「大王王子今已十六勇敢而且有力虽有千之夜叉亦能接受」王闻之思欲让王国与彼于是完全装饰市内命令将王子由铁屋内放出伴来廷臣受命将亘十二由旬之波罗奈市完全装饰并牵引一美丽装饰之吉祥象往铁屋而来王子亦著美饰坐于象背「王子殿下属汝一家之市完全装饰请右绕此市向汝父王迦尸国之王问候今日大白伞盖将入汝手」摩诃萨右绕巡回市中彼巡回眺望精神愉快之森林精神愉快之色彩池沼及土地及至精神愉快之高阁等等[P.493]彼自思「吾父王长久使自己住于牢狱之中不使得见如是美丽之都市究竟自己所犯何过」彼问廷臣等彼等答曰「王子殿下无过殿下有二位兄长有一夜叉连食彼二人因此殿下之父王使殿下住于铁屋之中有此铁屋可保殿下之生命无事」彼闻此言自思「自己于十阅月间如在铁笼地狱如堕沸屎地狱尝受其苦住母胎中而由母胎出生之时开始十六年间住此牢狱铁屋之中不适于眺望外界虽然由夜叉女之手能以逃脱但自己既不能不老亦不能不死王国又为何物一旦君临王国之朝便难有出离之望今日即向父乞愿许得出家于是予往雪山出家如愿

彼由市右绕巡回后入宫向王问候立于其傍王不断望彼美丽之姿心中笼罩强烈父爱之情王转眼望廷臣廷臣等云「大王我等应为何事」「将予之积累如山之财宝完全付与王子并以三法螺贝灌顶戴黄金之华鬘为之树立大白伞盖」但摩诃萨向父王作礼云「王国于我无用予欲出家请王许可」「尔拒绝王国究为何故而请许出家」「大王予于母亲胎中十阅月如居沸屎地狱尝受其苦由母胎生出而又畏怖夜叉只使十六年岁月住于牢狱之中不适于眺望外界完全如堕于小地狱中如此虽然能由夜叉之女逃脱然予既非不老亦非不死之身任何人亦不能战胜死亡予已对生之爱慕之思已尽在病老死尚未追迫之前希望出家实践佛法王国对我已甚饱满请王许我出家」彼于是向父王说法

[P.494]

一夜一度于胎内     住于其中有幼者
胎中恰如生黑云     经过成形无逆转

好战者与具力者     何人不老能不死
一切生老被压服     吾意如斯吾行法

与敌战栗有四兵     以兵致胜王国主
然对死亡不得胜     吾意如斯吾行法

象兵马兵车步兵     虽被包围有逃者
然对死亡不得逃     吾意如斯〔吾行法〕

象兵马兵车步兵     勇者粉碎善击破
然对死亡不得破     吾意如斯〔吾行法〕

暴恶之象交尾期     颞颥之上汗液滴
疯狂闯入各城市     破坏禾苗踏杀人
然对死亡踏不破     吾意如期〔吾行法〕

技术熟练强射手     目不注物射远离
然对死亡不得射     吾意如斯〔吾行法〕

大海山林并大地     一切有尽互长时
一切崩溃时进行     吾意如斯〔吾行法〕

一切男女诸生命     于此世间皆仿徨
如醉汉衣河岸树     吾意如斯〔吾行法〕

[P.495]一〇

幼童青年与老者     男女无性之黄门
身坏如风落树果     吾意如斯〔吾行法〕

一一

青年不似星之王     曾经过去今不再
老者无喜何有乐     吾意如斯〔吾行法〕

一二

夜叉食肉鬼饿鬼     吹散人间以怒毒
然对死亡吹不散     吾意如斯〔吾行法〕

一三

夜叉食肉鬼饿鬼     人人供物以镇怒
然对死亡不得镇     吾意如斯〔吾行法〕

一四

有罪秽国禁锢者     诸王笞打勘罪过
然对死亡不得笞     吾意如斯〔吾行法〕

一五

有罪污国禁锢者     诸王适时可镇压
然对死亡不得镇     吾意如斯〔吾行法〕

一六

刹帝利与婆罗门     财富有力伟大者
死王对之无徧私     吾意如斯〔吾行法〕

一七

狮子虎豹诸猛兽     强力啖食抗斗者
然对死亡不能啖     吾意如斯〔吾行法〕

一八

舞台演技幻术者     常可眩惑人之眼
然对死亡不得惑     吾意如斯〔吾行法〕

[P.496]一九

蛇之發毒有猛毒     彼对诸人可咬杀
然彼不能咬死亡     吾意如斯〔吾行法〕

二〇

其人虽被毒蛇咬     名医可为消去毒
然彼不能消死毒     吾意如斯〔吾行法〕

二一

丹曼达利与勃伽     伟达拉尼诸名医
有人如为毒蛇咬     彼等能消蛇之毒
然闻彼等皆命终     吾意如斯〔吾行法〕

二二

忆持可怖魔法者     以魔药草得隐身
隐身不适见死王     吾意如斯〔吾行法〕

二三

正法护持行法者     能行善法赍安乐
行善法时有善果     不堕恶趣行法者

二四

正法与非法     两者报不同
非法导地狱     正法到善趣

[P.499]如是摩诃萨以二十四偈向父王说法后

「大王贵君之王国请由贵君自身统治王国对予无用对贵君相谈此语之时病老死正向予追迫而来请父王留住」彼如强力之象断一切铁锁又如狮子坏黄金之槛舍弃爱欲向父母礼敬而去彼父王以「王国对吾已无意义」亦弃王国与其子一同出城而去王之出走后妃廷臣婆罗门等富有之家乃至市中一切人众皆弃家追随而去集合之人甚多从王者达十二由旬摩诃萨与彼等一同入喜马拉雅山而去

帝释知彼之出离于是遣毘首羯磨作长十二由旬宽七由旬之仙处为出家者整备一切必要之物

以下摩诃萨出家之事说法教众再生至梵天界以及随彼之人众不堕恶趣等等——一切皆如前谭所云相同可以了解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如来于前生即如此行大出离之事」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两亲是今大王之一家随从人等是今佛之从人等而铁屋贤者即是我


校注

本篇为二十集(Visati-nipāta) Cariuyāpitaka 17Mātaṅga 參照 黑耳(Kaḷakaṇṇi)为不吉凶之意义 迦利沙钵拏(Kahāpana)四角之铜钱为货币之一单位 Manasilā-tala 为雪山之一地名鸡冠石(赤砒)之地之意 Paṁsukūla-saṁghati 粪扫衣 最终之二句出于 Jātaka IV, P. 205 Koṇḍa-damaka 意义不明德译读为 Koṇḍa-dama = ka为大蜥蜴之调御者英译相同 多波那(Dhopana)一种现技艺者 提陀曼伽利佳(Diṭṭhamaṅgalikā)为「常见吉祥女」之意曾出于以前之本生谭 此处于二门所起同样之事件于一次叙述原文用复数形式 实际为从兄弟 十十年(Dasa Vassadasā)依注释为 Dasa-vasadasā即 Dasa-dasakā1. Manda-dasaka(无知之十年一~一〇)2. Khiḍḍā-dasaka(游戏之十年一一~二〇)3. Vaṇṇa-d(美姿之十年二一~三〇)4. bala-d(力量之十年三一~四〇)5. Pañña-d(智慧之十年四一~五〇)6. hāni-d(减衰之十年五一~六〇)7. Pabbāra-d(老衰之十年六〇~七〇)8. Vaṅka-d(腰屈之十年七一~八〇)9. momnūha-d(痴愚之十年八一~九一)10. Sayana-d(床眠之十年九一~一〇〇) 最初之二句出自 Samyutta IP. 2 有关尸毘王谭大致得分三类即施眼与对鹫施眼及对为鹫所进之鸽施肉三者按文献(一)jātaka mālā 2, Sivi; Cariyāpiṭaka 8, Sivirāja(二)Avadānasataka I, P. 183 撰记百缘经四(大正藏卷四二一八a)(三)六度集经一萨婆达本生谭本生鬘论一尸毘王救鸽命缘起贤愚经一(大正藏卷四三五一c)大庄严论经十二(大正藏卷四三二一a)大智度论四(大正藏卷二五八八a)法显传(大正藏卷五一八五八a)西域记三(大正藏卷五一八八三a)等此彫刻之图 Amarā vati(Fergu ssonPLI, XXX III, 1, PL, I, X, 1)Mathurā(Vogel〔Ars Asia tica XV〕, PL, XX. c)Ajaṇtā, Ca ve XVII(Herrin gham, PL, XVI)ete Dhammapada V177 Yamavihāra 依注释为阎魔之支配处即 Uasada 地狱 依注释在 Cariyāpiṭaka 中为等正觉者示法第一之舍利弗长老「更应爱一切智胜过自己之二眼」更为说明而言曰「吾非厌两眼亦非厌己身吾爱一切智布施吾两眼」此偈出自 Cariyāpiṭaka, P. 78 十诵律第三十六(大正藏第二十三卷二六三页)鼻奈耶卷第五(大正藏第二十四卷八七二页)六度集经卷第六之五八(大正藏第三卷三三页)參照 Thānesi 读为 Thānesu四处普通指为额足之五处 由「汝代予依十法行之偈对妃说法」以下至「使妃望得止」之间底本之脚注依照缅甸本补入以下一段诸偈王闻此语使彼坐于镂七宝之王座自己与妃坐于低席之一方向彼恳愿合掌于是彼为之说法云一大王王族对两亲者应行此法行此法者王到天界二大王王族对妻子者应行此法行此法者王到天界三大王王族对友与臣应行此法行此法者王到天界四大王对乘物军队应行此法行此法者王到天界五大王对村落都市应行此法行此法者王到天界六大王对王国领土应行此法行此法者王到天界七大王对沙门梵志应行此法行此法者王到天界八大王对于鸟兽应行此法行此法者王到天界九大王善修此法修法赍乐修此法者王到天界一〇大王应行此法有因陀罗诸神与共及婆罗门王修此法勿等闲视一一此等警句乃为正教仕慧者之王迦梨耶那进达三天猎师之子依摩诃萨说示之方法如虚空之恒河流于地上依佛之威严而说法大众齐呼千之善哉妃闻此法语后切望之心归于平静 尼伽金币名 四角之长椅(Catussada)依译本之脚注读为 Caturassa 「落穗」(uñchāriyāya)与前之格不一致故读为 Uñehāriyā 十诵律卷第三十六(大正藏第二十三卷二六三页)鼻奈耶卷第五(大正藏第二十四卷八七三页)杂宝藏经卷第九之一〇一(大正藏第四卷四八九页)大方便佛报恩经卷第四(大正藏第三卷一四四页)本生谭第五三三第五三四參照 本生谭第一六四之第二偈第三九九之第六偈參照 Hutu 读为 Hetu 本生谭第三九九之第七偈前半參照 支配 anusāsati 依异本之脚注读为 anusāsami 不幸 āpāsu 依异本之脚注读为 āpādāsu 依注释母为盗贼头之妻著折枝之衣是故而谓何故汝嫌盗之意 發挥王威之意 本生谭三〇六參照 娑罗树 Sālissa 如第十四偈读为 Sālassu 沈香 Akalu 与梵语 Agaru 同解 Mudaṁ(集合)依注释读为 Haruntaṁ 所行藏经二四八【南传】~二六三參照 Pāḷinayena janinda 读为 janindaṁ passehi 读为 Phassehi accharāsaṁ 读为 acchāranaṁ 或 accharasaṁ Parivāritā 读为 parivāritena 第十九偈及第二十偈可与本生谭三三二之第三偈与第四偈及与本生谭三五一之第四偈与第五偈參照 viññūpasatthāni 不能解为 vi-ni-upassaṭṭhani应读为 viññū-pa-ssutthāni laddha 读为 laddhmṅ 本生谭三九一之第六偈前半參照 杂宝藏经三之三〇(大正藏第四卷四六三页)所行藏经一六七~一七二mahāvastu 第二卷一七七页~一八八页參照 upoṭṭhayamāno 依异本脚注读为 patthayamāno 龙之敌 adhitthāya 读为 adhitthātum 本生谭第五四三 本生谭第五二四 用带卷线磨布打思为驯蛇之方法 第十一偈与第十二偈前半可与本生谭第五〇一之第二十七偈及第二十八偈前半參照 Samvattayam 读为 Samvattaye 本生谭第五〇五之第二十九偈前半參照 JātakaIII, P. 241 參照 人云此为 Bhaddekaratta-sutta M. III, PP. 187-189 之所说 同偈出于 jātaka III, P. 395 him'aecaye 注释解为 vassān'accaye 依注释——昔日有九万六千只黄金色之鹅鸟于雨季在堪洽那山窟中充分贮藏食米因恐寒气于窟中四阅月中均不外出此时有瘟纳纳蟹蜘蛛于洞之入口处结一大网雨期过后鹅鸟群中有二鹅鸟开辟二穴更有生而有强力之二鹅鸟突破蛛网外出其他鹅鸟均依此通路得以出去此一谭见 jātaka V, P. 469f 最初之二偈亦出于 Saṁyutta 1, P. 3 Dhamapada V, 116 參照 Jātakamālā 32, Ayoghrha Cariyāpiṭaka 23, Ayaghara 參照 Lohakumbhi-niraya 铁瓮之意 Gūtha-niraya 粪尿之意 在注释引用之偈中(出自 Saṁyutta, l, P. 206)最初为羯逻蓝(膜)由羯逻蓝而成頞部昙(疱)由頞部昙生闭户(软骨)由闭户生键南(坚肉)由键南生钵罗奢佉(支节)生发毛爪饮食之物使食母之所食胎儿于母胎由此生长 依注释此一意义详见 Satasuriya-sutta 依注释醉汉见酒竟连围腰之布与为饮酒之代价又生于河岸之树岸崩则与之俱崩有情生命之仿徨恰如此布与树 「黄门」Majjhimaporisa于男女间持两者之相之中性者 tārakārāyā 此云月 三人皆为名医 同偈出于 Theragāthā P. 35; Jātaka I, P. 31; Dhamapada-Aṭṭhakathā P. 10 同偈出于 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P. 90
[A1] 阇【CB】暗【南传】
[A2] 暄【CB】喧【南传】
[A3] [-]【CB】【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本生经(卷17)
关闭
本生经(卷17)
关闭
本生经(卷17)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