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3]第十八篇
五二六 那利妮伽王女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比丘受原妻所作诱惑之谈话。言此时,佛问比丘曰:「何故汝厌出家?」答曰:「为原妻之故。」佛言:「汝比丘!彼妇人对汝为不利者,汝于前生为彼妇人,失败禅定,陷大破灭。」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西北出身之婆罗门大家。达成年后,修习学艺,入仙人之道而出家,得禅定与神通,定居于雪山地方。与阿兰布萨天女本生谭〔第五二三〕中之事相同,一只牝鹿,因此人而妊娠产子,命名为伊西辛伽。其后达于成年,父使彼出家,习遍处观法,不久彼得禅定与神通,于雪山地方浸乐于禅定。因苦行过剧,诸根丧失作用,但依其持戒之威力,使帝释天之宫殿震动。经帝释天诠索,知其理由,彼思:「今以方便,破其戒行。」于是三年之间,迦尸国中不使降雨,国中如火烧之状,稻不结实。人民受饥馑之苦,群集于王庭,呼唤叫骂。王立于窗前问彼等曰:「汝等究为何事?」「大王!三年之间,雨不降[P.194]下,国中枯焦,人民苦甚,王请使雨降下。」
国王谨持戒法,守布萨戒,但雨仍不能降下。尔时帝释天于夜间入彼之寝室,立于空中,光照一方。王见而问曰:「汝为何人?」「予乃帝释天主。」「来此何故?」「大王!汝国不降雨耶?」「诚如所言。」「其不降雨之理由,王知之耶?」「予尚不知。」「大王!雪山地方住一名伊西辛伽之行者,因苦行过剧,失诸根之力;彼时时眺望空中,见天降雨彼即忿怒,因此天不降雨。」「然则如之何为宜?」「破其戒行,则雨下降。」「然则何人能破其行?」「汝女那利妮伽能以为之。王可唤彼女前来告以:『往如是如是之所,往破行者之戒归来。』请遣之前去。」帝释如是教唆于王,回返自己之所而去。
翌日,王与大臣等商谈,呼其女前来,唱第一之偈:
一
彼女闻此唱第二之偈:
二
于是王唱次之二偈:
三
[P.195]四
如是,王为护国,与其女言不能言之语。彼女终于同意允往。
于是王与彼女应与之物,大臣等随之前往送行。大臣等至国之边界,于彼处露营,担负王女,依山中人所告之路寻行,入雪山之中,午前近著于行者之道院。恰于此时,菩萨留其子伊西辛伽于道院之中,自己为采拾果实,入于森林。山中人向道院出發,立于伊西辛伽之住处,使那利妮伽得见,唱次之二偈:
五
六
大臣等于菩萨入森林不在期间,围绕道院警戒看守,王女著仙人之服,上下衣[P.196]裳为金丝之织物,饰一切诸种璎珞,持以丝线卷成之杂色手毬,使入道院,彼等在外护卫而立。王女玩球降至经行处之末端,尔时伊西辛伽坐于草庵入口处之磐石上,见彼女来,恐怖战栗,入草庵立于其中,彼女亦往入口处继续玩毬。
佛为说明此事,述次之三偈:
七
八
九
一〇
于是彼女向彼作树之说明而唱偈曰:
一一
[P.197]如此,彼女说谎言,行者信以为真,彼思:「此人为行者。」于是示亲密而唱偈曰:
一二
「如是承受汝之赐与!」彼女入草庵中,坐于树枝所造之席上,金丝之衣分成二部,全身裸露。行者未曾一度得见女人之身体,彼见而自思:「此人有伤处。」于是言曰:
一三
于是彼女欺彼唱次之二偈:
一四
一五
彼以彼女之虚言信为真实,彼云:「若汝以此为药可以一试。」彼见其阴处唱次之偈:
一六
于是那利妮伽唱偈曰:
一七
[P.199]彼思:「此人所言为真实之事。」彼不知男女之行交为破戒消失禅定,且彼未曾得见女人,不知男女之交,只闻其为药,于是与彼女行交,同时破戒,禅定亦告消失。彼行交二三次数,身体疲倦,外出下湖水中以行水浴,消除疲劳,还至草庵之中而坐,彼仍思彼女为一行者,问其住居而唱偈曰:
一八
于是那利妮伽唱次之四偈: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行者闻此,为使其停留至父还来之前而唱偈曰:
二三
于是彼女自思:「此人原来在森林中养育长大,不知予为女人,然此人之父见予,立即知之而云:『汝来此处何为』,将以棒殴击予头,予头将破裂,予必须于彼父未回之前离去。予来此处之事,已告终了。」彼女告彼之来路,今唱一偈:
[P.201]二四
彼女作如是语,为彼自己逃出设此口实,出草庵向看守之人云:「汝等速还。」寻得原来之路,来至大臣等之所。彼等伴彼女还至野营之处,渐次归往波罗奈城。帝释天甚为满足,即日国中降下大雨。
一方伊西辛伽行者自王女去后,身体發热,彼身战抖入草庵中,身著树皮,忧悲而卧。菩萨日暮还来,不见其子之姿,彼思:「彼往何处?」放置担棒,入草庵中,见其子倒卧。「子!汝有何患?」菩萨抚子之脊唱次之三偈:
二五
二六
二七
[P.202]彼闻父之语,告其理由曰: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〇
[P.207]大士闻彼如此悲叹之呓语,知彼为某一妇人破戒,于是诫彼唱次之六偈: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P.209]彼闻父语知此所谓为女夜叉,于是恐怖翻心,向父请恕:「父!予再不往任何处所,请父恕我。」父又慰彼云:「青年!汝应善观慈、悲、喜、舍。」作梵住观之语,彼依其教实行,再得禅定。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厌出家之比丘得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那利妮伽为其原妻,伊西辛伽是厌出家之比丘,而其父即是我。」
五二七 温玛丹提女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厌出家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据传,此比丘于舍卫城托钵,巡回途中,见一装饰极美容姿之妇人,起恋慕之情,不能转心,还归精舍。自此以来,恰如为箭贯穿之状,为欲念所恼,如迷鹿之瘠瘦,脉管露于四肢,肤呈黄色,怏怏不乐;对四威仪心无一满足,对阿阇梨奉仕等,亦均弃置,[P.210]每日亦不精进于读诵、询问、观法。法友等问曰:「友!汝以前六根清澄,颜色明朗,今与前违,是何理由?」彼答:「诸位道友!予已厌出家。」彼等云:「友!恢复正气,佛之出世难逢,听法门受人身亦同样难得,汝得此难得之人身,念愿尽苦际之事,不顾亲族等之泪颜,依信心而出家,何故为烦恼之虏?烦恼譬如蚯蚓,其皆为愚人间共通之物,以得此为目的者,尚少乐味,诸欲苦多祸多,其患亦大。诸欲犹如骨锁、犹如肉片、犹如草之炬火、犹如炽燃之炭火、犹如见梦之人、犹如借得之物品、犹如树木之果实、犹如铁签、犹如蛇头。汝既入斯教而出家,缘何为无利益诸欲之虏?」彼自己所行错误之事,为诸人训诫而不能满足,相伴而入于佛说法堂。佛言:「何故将此厌世比丘伴来?」比丘等答曰:「此人谓厌于出家。」佛问:「此为真实耶?」彼答:「尊师!是为真实。」佛言:「汝比丘!昔之贤者治国,烦恼虽次第而起,但不为所缚,能制己心,不为不当之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尸毘国阿利咤城尸毘王治国,菩萨出生于第一妃之胎,名曰尸毘王子。王之将军亦生一子名阿西般罗迦,此二人为友,一同生长,十六岁时,同往得叉尸罗修习学艺而还。父王让位与王子,新王任阿西般罗迦为将军之职,彼依正义而治国。
仍于此同一都城有八十亿财产之提利达瓦阇长者,此长者生有一女,容姿无上美好,达于极致,清净相好,于命名之日,名之为温玛丹提。彼女十六岁时,超越[P.211]人间之姿,如天女之美,凡见彼女,不论何人,皆情不自禁,如饮酒中毒,为烦恼之毒气所迷惑而难以自持。于是其父提利达瓦阇往王之所云:「大王!予家出一女宝,只能与王合式相配,请遣善观相好之巧者,前往观察,是否如王之意。」王云:「甚善!」遣婆罗门等前往。婆罗门等赴长者之宅,被恭敬尊重,受粥之供养。尔时温玛丹提以诸类之璎珞饰身,出现彼等之前;彼等见彼女,不能自持,为烦恼之毒气所醉,忘却彼等自己饮食之事,尚未终了,有者取少量食物竟载于头上,有者或投入腋下,有者叩壁,皆现狂气。彼女见彼等云:「此诸人前来观察予之相,而何竟有如此丑态?可攫彼等之颈,出之于外。」彼等胡乱逃归王宫,对温玛丹提甚抱反感,向王曰:「彼女乃一不吉之女,与吾君不相配合。」王因云为不吉之女,乃不对彼女迎聘。彼女闻此消息:「彼谓予为不吉之女,王不迎聘,所谓不吉,有如此之人耶?甚善,若予得见王时,将有所为之事。」彼女对王怀有怒意。尔后其父将彼女嫁与阿西般罗迦,彼对彼女甚为钟爱。
然因如何果报,彼女得如斯之美,乃因施舍赤色著物之果报。据传,彼女昔日于波罗奈都出生于一贫乏之家,彼女于祭日见积善根之妇女等著郁金色之衣裳,及带种种饰物戏乐。彼女自己亦欲著彼样之著物出游,向父母说明,父母曰:「女!予等贫家,予等如何能得如彼之著物?」彼女云:「请许我至富家之宅为得薪之工作,彼方主人知我之价值,予我以著物。」彼女得到两亲之许可,往某家庭谓曰:「如得[P.212]郁金色之著物,予将为作求薪之工作。」于是彼家之人等向彼女云:「汝为三年间工作,观察有无价值,而后付与。」彼女同意:「甚善。」于是开始工作。彼等知彼女之价值,于三年未满之间,与彼女深浓郁金色之衣及其他之著物:「汝可著此与友人等一同浴水。」于是遣退彼女。彼女置其赤衣物于岸边,与友人等前往浴水。
恰于此时,迦叶佛一弟子之法衣,破为寸断,折树枝为上下著,来至此地。彼女见彼自思:「此尊者衣物甚破,予因前生未作施舍,今生不易获得衣物,今将予之衣物分割,以一分施与尊者。」彼女由水中出,著其下衣云:「尊师稍待。」女礼拜长老,分其一分施与长老。长老立于路傍隐秘之处,弃其折枝业之衣,以施得之一片为下衣,另一片为上衣,然后步出,然其衣物之光辉使彼全身如朝日之放光。彼女见此:「此尊者前无此光,而今如朝日之光辉,予将余物亦与尊者。」于是将余下部分亦均施与,而立愿曰:「尊师!请使予后世,得无上之美容,使男人见予,失其原状,世间再无比予美之人。」于是长老述谢礼之辞而去。其后彼女于天上界继续转生,此顷则出生于阿利咤都,如其愿行。
[P.213]于阿利咤城布告迦底迦月之祭,同月之十五日,全城盛大装饰。阿西般罗迦往自己守备场所时,呼彼女谓曰:「温玛丹提!今日为迦底迦祭,国王陛下巡行城中,首先将来至予之家门。汝不可使王见汝姿,王如见汝,将失正气。」彼女向出行之夫答曰:「予将注意。」彼去后,彼女命侍女云:「国王至此宅门,告予得知。」
尔后太阳西沉,满月上升,城中装饰如天人之城,到处灯火通明。王身饰多种璎珞,乘附骏马之车,诸大臣一同随行,于盛大光荣之中巡行都市,首先第一往阿西般罗迦之家门而来。其家以赤砒石色之墙围绕装饰,门上附有望楼,为一无上美丽之宫殿。此时侍女向温玛丹提通告,彼女持花笼,以紧那罗女之魅力,倚于窗口而立,向王之方投花。王仰见彼女,为烦恼之毒气所醉,不能自持正气,即如此为阿西般罗迦家之事,亦不能知。于是呼驭者近前询问,唱次之二偈:
一
二
[P.214]于是驭者语王唱次之二偈:
三
四
王闻此,称彼女之名唱次之偈:
五
彼女知王感动,闭窗入于寝室。王见彼女一瞬之间后,已无巡行都城之心,呼[P.215]驭者曰:「须难陀!马车还宫。」继云:「此祭不适合于予等,只适合于阿西般罗迦将军,王位亦适于彼坐。」王使马车还宫,登上王宫,卧于室中,叹息而言曰: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P.216]一四
于是大臣等告阿西般罗迦曰:「卿!国王陛下巡行城中,行至卿家之门而还,入于御殿之中。」彼往自己之家呼温玛丹提近前:「汝之容姿使王得见耶?」「将军!一大腹大牙之男人,乘车而来,予不知其为王或大臣,后闻为某高贵之人,予立窗前[P.217]向之投花,彼立即回返而去。」彼闻此云:「予为汝陷于破灭。」翌日晨起,至王宫立于王之寝室门口,闻王为温玛丹提而叹息,彼思:「此王恋慕温玛丹提,如不得彼女,彼将死去。为王与予免此不德,予须救助王之生命。」彼还归自己之家,呼通咒文之侍卫一人前来,彼如是云:「如是如是之处,有一内部空心之支提树,汝勿使他人得知,于太阳没时,往彼处坐于树中。予向彼处携供物,到达后,礼拜天人祈愿:『天王!予之王行祭都城时,不作游行归还寝室,叹息而卧,吾等不明其理由。王为天人等甚尽其心,每年向天人设千两之供物,今王为如此如此之事而叹息,请与指示,请对吾等王以生命之施。』予作此祈愿,尔时汝变声色云:『将军!汝等之王非是疾病,王但恋慕汝妻温玛丹提,如王得彼女则可长生,否则即将死去。汝若欲王生,将温玛丹提,献上与王。』汝须如此说话。」于是使彼练习,然后送出。
侍卫往坐于树中,将军来其处祈愿,如前所述而行。将军曰:「谨遵天王之命。」彼拜天人之后,转向大臣等谈称其事,往城中入王宫叩王寝室之门,王已恢复精神,[P.218]问曰:「何人叩门?」「大王!予阿西般罗迦。」于是王开寝室之门,彼入内拜王而唱偈曰:
一五
于是王问彼曰:「阿西般罗迦!予恋慕温玛丹提而叹息,夜叉等知之耶?」「唯然,大王。」「如是世间评判予为一卑劣之汉。」王感耻辱,存留正义,而唱次之偈:
一六
以下为两者问答之偈。
将军:
一七
王:
一八
一九
将军:
二〇
王:
二一
将军:
二二
王:
二三
将军:
二四
王:
二五
将军:
二六
王:
二七
二八
将军:
二九
王:
三〇
将军:
三一
王:
三二
将军:
三三
王:
[P.221]三四
将军:
三五
王:
三六
将军:
三七
王:
三八
将军:
三九
王:
四〇
将军:
四一
王:
四二
将军:
四三
王: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〇
五一
[P.223]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将军: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〇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六六
六七
[P.227]如是阿西般罗迦将军为王说法时,王已弃舍对温玛丹提恋慕之心。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此比丘得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须那陀御者是阿难,阿西般罗迦是舍利弗,温玛丹提是莲华色,其他者是佛弟子等,尸毘王即是我。」
五二八 大菩提普行沙门本生谭
〔菩萨=普行沙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般若波罗蜜所作之谈话。此谭将在大隧道本生谭〔第五四六〕中述出。而彼时佛言:「诸比丘!此非自今始,如来于前生即以智慧打破外道之邪说。」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城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迦尸国有八亿财产之西北出身之婆罗门豪家,彼名为菩提童子。达成年后,往得叉尸罗修习学艺归来,经营家[P.228]庭生活;其后弃诸欲入雪山地方出家,修普行沙门之道,食此处森林之草根树果,以为长住。雨期之初顷,下雪山游行诸处,渐次进达波罗奈之城,入于王苑之中。翌日,彼为普行沙门相应之姿,为托钵巡回于城中,往至王宫之门前。王立于窗前见其镇静之姿,心甚感服,呼彼入自己宫殿之中,使坐于王座以示亲密,听闻说教,不久之后,施以种种上品之食物。大士受取食物后自思:「王家之中有憎有敌甚多,当予有灾祸临身之危难时,何有为予拂除之者?」彼忽發现王之身旁有一赭色之犬,彼取一大饭块,欲与其犬,王知其意,命持犬之食器前来,受取食物与犬,大士施犬而食事终了。王与彼约,于城内王苑中建草屋,与以出家之道具,使彼住于其处。王每日二度三度往访问候,又于食事之际,大士常坐王座,摄受王食,如此经过十二年间。
此王有五大臣,教理经济上之事与精神上之事。其中一人为无因论者,一人为神为论者,一人为宿命论者,一人为断灭论者,而一人为利己论者。其中无因论者教授多人谓:「生类依轮回转生而得清净。」神为论者谓:「此世界乃由天神而造者。」宿命论者谓:「生类之存乎苦乐,唯依前世之作业而起。」断灭论者谓:「只于此一世界即行断灭,并无由此处往其他世界者。」利己论者谓:「唯应愿自己之利益,[P.229]虽杀父母亦在所不惜。」彼等对有关国王之裁判,收取贿赂,以非业主而判为业主等等之不法行为。
然于某日一男人因裁判失败,见大士为托钵进入王宫而来,彼向大士礼拜云:「尊师!贵师于王宫进食,而裁判之大臣收取贿赂,使世间荒乱,何以如不见而不问?今予因五大臣收取恶裁判官之贿赂,原为业主而被判为非业主。」彼为此叹息。大士同情此男,往裁判所,行正裁判,使原业主为业主。诸多人等一齐扬声喝采,声振城市,王闻其声问曰:「此何声耶?」王闻其理由之后,于食事时大士食事终了,坐于其侧问曰:「尊师!今日贵师裁判公事耶?」「唯然,大王。」「尊师!能得贵师之裁判,乃诸多人等之幸福,今后请由贵师担任裁判。」「大王!予等出家之人,此非予等应为之事。」「尊师!为思垂爱于诸多人民,务请担任。贵师无须终日裁判,由王苑来此处时,每日晨朝经裁判所,判决四件,于食后归苑时判决四件,能得如是,则人民实为幸福。」彼因王不断反复约请,大士:「谨遵王命」而予以同意。自此以后,依王之愿请而行。
如是恶裁判官等不得其隙,彼大臣等不能得贿赂而贫乏,彼等自思:「菩提普行沙门出任裁判以来,吾等无有收入。予等谓其为王之敌,割断彼与王之友谊,使王杀彼。」于是彼等来至王前告曰:「大王!菩提普行沙门,企图对王不利之事。」但王不信,王曰:「彼人行正而有智慧,不为此事。」彼等又云:「大王!彼将城中人民,入于自己手中,唯予等五人,彼不能收入。若王思为虚偽,可于彼入宫时,观察人[P.230]众聚集情形。」王曰:「甚善。」立于窗际,眺望彼之前来,见随来之人等,而此愚王深信此诸人皆为彼裁判而来之伴侣,将诸人与以解散。彼呼此大臣等近前问曰:「如何处置为宜?」「大王!可将彼捕缚。」「彼无大罪,何得捕缚?」「如是大王对彼可减其通常之尊敬以为观察,彼若知减待遇,伶俐之普行沙门必将私自单独逃走。」王曰:「甚善。」于是对彼徐徐减少尊敬。
第一日先使坐无蒲团之座席,彼见座席,知王心变。彼于归王苑后即日思去,「必须使王善知之后再去。」于是改思而不去。其后翌日,彼著无蒲团之座席后,平时之王食及他物亦均皆撤去,代之与混合物之食。第三日不许升至阶上,只以混合之食物置于阶段之上与食。彼将食物受取,携归王苑而食。第四日以碎末之粥置于阶段之下与食,而仍受取携归王苑,于彼处食之。
王问大臣等曰:「大菩提普行沙门虽如何减少尊敬而不去,彼将为如何者?」「大王!彼非以食物为目的而动,彼以大伞盖为目的而动。彼若以食物为目的而动,第一日则即将逃走。」「目前应如何处置为宜?」「大王!明日将彼捕杀。」王云:「甚善。」将刀付与彼等曰:「明日汝等立于门之内侧,彼入来时,先断其首,寸寸碎割,秘密投入粪壶之中,浴水而归来。」大臣等同意:「谨遵王命。」「明日彼来依王命而为。」[P.231]彼等于互相交谈后,各自还家。
然王于黄昏,食事完毕后,卧于寝床,追想大士之德,即时涌起悲哀之情,由身体渗出汗水,不能安枕,辗转返侧。尔时其第一妃卧于王侧,王亦不与妃交谈,于是妃对王曰:「大王何故不语,予对王有何过耶?」「妃!并无何事,然彼菩提普行沙门为予等之敌,予明日欲命五大臣杀彼,此五人杀彼后,将彼寸寸切割,投入粪壶之中而舍弃。但予思考观察,彼于十二年之长久期间,向予等作种种诸多之说法,在予眼中,彼无丝毫之过失。予听信他人之言,命令为杀彼之事,以思此之故而烦恼。」于是妃向王曰:「大王!若彼为汝之敌人,杀彼有何烦恼?如为敌人,纵然为儿童,亦应杀之以保自己之幸福。王勿烦恼。」王依妃之言,心得安慰而就眠。
恰于此时,其素性善良赭色之犬,闻得此语,自思:「明日予以自己之力,必须救此菩提普行沙门之命。」翌日晨早,彼由殿上降下,往大门之处,将首置于门栏横木之上,观看大士之来路而卧。彼大臣等手执刀晨起而来,立于王门之内侧。菩萨计算时刻,出王苑向王城之门而来,犬见彼开口现露四齿,大声狂吠:「尊师!何故于此阎浮洲中,不向他所寻求食物?我等之王为夺汝之命,使五大臣持刀,立于王[P.232]门之内侧,汝面临死亡,切勿前进。速速逃生。」沙门知其一之鸣声,觉其意义,遂由彼处退出,还至王苑,为逃走而携带诸种道具。
尔时王立于窗际,不见彼来之姿,彼思:「彼若真为予之敌人,彼还王苑,将准备集合兵士起事,若非为敌人,将携带自己诸道具,准备出行。予先往观察彼之所为。」于是王前往王苑。而大士自己携诸道具:「再见。」彼由草庵出来,于经行处之端所,为王所见,向大士礼拜立于一方,唱第一之偈:
一
大士闻此,想:「王似不知自己之所为。以此教之」而倡二偈:
二
三
于是王感自己之过失而忏悔,唱第四之偈:
[P.233]四
大士闻此,对王曰:「大王!所谓贤士,不得如汝轻信他人之言而不自查察者同住。」彼说明王之不德而唱次之诸偈: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P.234]王曰:
一四
菩萨曰:
一五
[P.235]如斯语毕,大士向王云:「当精进。」离王而去,于某便利之场所托钵,出波罗奈城,往雪山方面暂停,再由其处降下,住于接近国境森林之中。自彼离去以来,彼之大臣等再列裁判之席,恣意掠夺,彼等自思:「若大菩提普行沙门又再还来,吾等均将无命,如何使彼不能复返?」于是彼等又自思考:「所谓人者,不能弃舍所爱著之事物,彼男于此处所爱著之事物为何?」尔后彼等思量:「乃为王之第一妃。」「彼为此妇人,或将返来,此为可忧之事,于彼未返来之间,杀彼妇人。」彼等决心,乃向王告曰:「大王!昨今城内,有某种传说。」「何种传说?」「大菩提普行沙门与王妃相互私通之传闻。」「何以又有此事?」「沙门向王妃传言:『汝能否以自己之力,使王无命,将王位让渡与予?』而王妃向沙门传言:『使王无命为予之责任,汝请速还来。』」彼等向王不断反复申述,王信以为真,「将如何处置?」大臣等云:「可杀王妃。」王不加善思:「如是汝等可杀彼,寸寸碎断,投入粪壶之中。」王如是命令,大臣等依言杀害王妃,传徧城中。王有四子,对王怀有敌意:「吾母缘何无罪而被杀?」王对此甚感恐怖。
大士耳闻次第所發生之事件而自思:「能使王子等息怒而使向王谢罪,除予之外并无他人。如此王之命得救,使王子等亦勿犯罪。」翌日沙门入国境之村落,食由人[P.236]所施之猿肉,受得其皮,于修道院晒乾去臭,将猿皮内著,上缠与肩披。此缘何理由而如是?「此对予大为有用。」彼为如是之言。彼携猿皮,次第前进,到达波罗奈,往王子等之所,向王子等云:「杀父为残忍之事,斯事断不可为,人无年老而不死者,予为汝等相互和好而来。俟予通知汝等,汝等立即前来。」彼与王子训戒后,入于城内之王苑,敷猿皮坐于平石之上。
苑丁见此,急往告王,王闻欣喜不堪,伴大臣等前往其处,礼拜大士后,坐下互为恳切之问候。然大士并不与王交谈,手中只摩猿皮。王见大士如此,问大士曰:「尊师!汝以予为除外之人,只摩猿皮,此猿皮较予更为有用耶?」「诚如所言,大王!此猿皮对予大为有用。予曾乘彼之背到处周游行走,此猿曾为予持水瓶,扫除住居,为种种之行,完成种种义务;又予自心不坚,食其肉而乾其皮,敷彼而坐卧。如是对予实大有用。」如此,彼为打破彼等之谬说,而以猿皮呼猿之名,自己由此说相关之教训而提出此等言辞。如此彼云彼曾著其皮之事,有乘其背而步行之事,有挂水瓶于肩上使之运行之事。曾谓:「汝持水瓶来。」并用其皮清扫地面。曾谓:「汝清扫住居。」而卧于其皮上垫背,两足触及彼皮。又云:「彼为予完成种种义务。」又饥时[P.237]而食其肉:「此予心不坚而食其肉者。」
诸大臣闻此,以为「彼为杀生」,均拍手大笑曰:「试观汝出家人杀猿食肉,携皮游步诸方。」大士见彼等拍手嘲笑:「此诸人等不知予为打破彼等自己之说,而特携来此皮,予思使彼等知之。」首先呼唤无因论者问曰:「友!汝何故向予为此恶口之言?」「汝背叛友人而为杀生。」于是大士云:「然则有人若依汝之自说〔无因论〕,信奉于汝,若为此行,何有如何之恶事?」菩萨为破彼之说而唱偈曰:
一六
一七
一八
[P.238]如是大士说破彼使彼困惑,此王亦于众中觉无颜面,俯首而坐。大士破无因论者之说后,呼唤神为论者云:「友!若汝信奉神明化作说,以为精髓,何故向予为此恶口之言?」而唱偈曰:
一九
二〇
二一
如是,彼恰如以庵罗树所造之槌击落庵罗果,而以神为击破神为论后,呼唤宿命者云:「友!若汝思宿命说为真理,何故向予为此恶口之言?」而唱偈曰:
二二
[P.239]二三
二四
如是彼破宿命论者后,向断灭论者云:「友!汝不为施舍等事,汝思生类只于此世界断灭,不往他世界,汝何故向予为此恶口之言?」大士责彼而唱偈曰: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P.240]如是彼打破断灭论后,呼唤利己论者云:「友!汝主张徘徊于虽杀父母应谋自己利义之意见,何故对予为此恶口之言?」而唱偈曰:
二九
彼述此利己论者之意见后,彼说明自己之意见而唱偈曰: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P.241]如是彼打破利己论者,此五人失去颜面倍感无言以对。彼呼王曰:「大王!陛下伴此掠国土之大盗贼而行,实为愚事;与此等人相交,无论今世来世,将受大苦。」彼为王说法而唱偈曰:
三四
三五
于是为示譬喻更进而说法: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P.243]五〇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P.245]如是大士为王说法后,呼四人之王子近前,与以训诫,说明王之所行,使彼等向大王谢罪后,大士云:「大王!自此以后,未调查而用中伤者之言,切勿如此轻率从事。诸位王子!君等勿为叛王之事。」彼一同与以训诫。于是王向彼曰:「尊师!予对贵师及对妃有罪,此皆彼等大臣之所为。予用彼等之言,为此恶事,予将此五人之大臣,皆予杀之。」「大王!不可作如此之事。」「然则斩断彼等之手足。」「亦不可如此为之。」王曰:「尊师之意,予善了解。」王与同意,将大臣等全部财产没收,[P.246]将头发分作五穗,以革纽缚体,身注牛粪,予以侮辱之后,放逐于国外。
菩萨留于其处数日后,向王告別:「请王保重。」以诫王。前往雪山,得禅定神通,一生涯中修四梵住,死后升梵天界中。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如来非自今始,前生即为智慧者,打破外道之邪说。」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五人邪见之辈是富兰那迦叶,末迦梨瞿舍梨,婆浮陀迦旃那,阿夷多翅舍钦婆罗,尼乾陀若提子,赭色之狗是阿难,大菩提普行沙门即是我。」
校注
四种饰,即摩尼珠、金、银、珊瑚四种。 迦底迦月(Kattika)为印度历十二月中之第八月。在阳历十月十一月之间。 温玛丹提(Ummadantī)一语之注,彼女使人见之發狂,不得使人持常念故称之为「發狂者」。 无因论者 ahetuvādin,神为论者 issarakāraṇavādin,宿命论者 pubbekatavādin,断灭论者 Ucchedavādin,利己论者 khattavijjavādin。 间隔食者(pariyāyabhatta)间隔时日而为食事。【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39 册 No. 18 本生经(第19卷-第22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