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0]第十三篇
四七四 庵罗果本生谭
〔菩萨=旃陀罗〕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提婆达多自行吼啸:「予已成佛,沙门瞿昙既非吾师,亦非为指导者。」彼弃师尊之佛而离去。如是,彼失禅定,策㓰分裂僧团,渐次来至舍卫城。然,于迫近祇园精舍之间,大地张开大口,将彼吞入阿鼻地狱。
于是,比丘集于法堂,谈此语如花开放:「汝等法友!提婆达多弃师尊而去,招来大破灭,闻已出生于阿鼻地狱之中。」佛出于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提婆达多前生亦弃师尊而去,至大破灭。」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王之司祭一家为某种可怖之病而全灭,唯有一子破防壁而逃出。彼赴得叉尸罗,于举世闻名某阿阇梨前学三吠陀及其他之知识,于学习终了后,彼为向诸国行脚,告別阿阇梨而出發,经过各地,来至某边国之城市。于彼近处有贱民旃陀罗族之大村,尔时,菩萨住此村中为一优秀之贤者,彼知获得季节外果物之呪文。彼于晨起担篮箕由村中出行而来至森林中所生[P.201]一株庵罗树之处,彼立于距树七步之场所,唱念呪文,以一杯之水注往庵罗树上,于是朽叶由树脱落衍生新叶,花开散落庵罗成实,须臾果熟味美,有滋养分,恰似天界之果物由树落下。菩萨拾集侭欲食之,余者入满篮箕持归家中,彼卖此果以养妻子。
此青年婆罗门见摩诃萨得季节外之熟庵罗果卖之事,而自思惟:「彼能为此事,必为呪文之力。自己接近其人,亦欲学得世间无比之呪文。」于是,窥见摩诃萨得来庵罗果之方法,结果完全得知,然,彼不明呪文。于是,彼于摩诃萨尚未由森林归来之时,来至其家,故作不知问摩诃萨之妻曰:「师尊何往?」答曰:「前往森林。」彼立于其处,待摩诃萨之归来。不久,见菩萨归来,向前出迎,由其手接过担箕置于家中。摩诃萨善加观察后,突向其妻云:「此年轻男欲学呪文而来,然彼非正人,呪文决不附身。」而此青年亦自思惟:「予自于阿阇梨前为使役而习记呪文。」
如是,彼自尔时以来,于摩诃萨之家办种种之事,采薪、捣米、煮饭、洗面或洗足呈献所需之物。某日,摩诃萨向彼云:「幼徒!汝为我寻一载足之足架可耶?」然,別无足架,彼终夜而坐载摩诃萨之足于其腿上。其后,摩诃萨之妻产子时,彼则尽为办生产时一切之事。某日,彼女向摩诃萨云:「贵君!此青年生性尚好,而只望汝教呪文,我等得其为种种之事,彼能否使呪文附身姑且不论,望汝教彼。」摩诃萨:「甚善。」与以允诺教彼呪文,然后对彼云:「此为世所无比之呪文,依此汝可得[P.202]莫大之财宝,且名声高闻于世。然王与王之大臣问汝,何人为汝之师:汝且勿隐匿予名,何以故?若以言于旃陀罗门下被教之咒文为耻而言以大家婆罗门为师尊之语,则此呪文之效力将永久消失。」彼云:「予如何能匿贵君之名,无论何人询问,予必云由贵君所教。」彼如斯作答,与摩诃萨告別,离贱民旃陀罗之村而去。途中谙诵呪文,不久入来波罗奈之都。于是,彼依法卖庵罗果成莫大之富。
某日,王苑之园长由彼之手中买取庵罗果,献之与王。王食后问曰:「汝由何处得来如此美好之庵罗果?」大臣:「大王!一青年持卖季节外之庵罗果,予从彼者得来。」王:「如是,尔后使彼向此处持庵罗果来,汝可转告于彼。」园长如命而行。自此以来,青年向宫廷持庵罗果来,而由王命彼为王近侍,于是,彼遂为王之用人,得数多之财宝,渐次搏得王之信赖。
某日,王向彼问曰:「青年!汝于季节之外,而由何处得来如此色泽香味俱佳之庵罗果?究竟为龙为金翅鸟为天人或为某何人所授与?抑或彼为依呪文之力?」青年:「大王!并无何人授我彼果,予有世无类比之呪文,予得庵罗果全依呪文之力。」王:「然则,何时予等希见汝之呪文之力?」青年:「甚善,大王!将使御览。」翌日,王与彼共同往王苑出發,王命:「且为一见。」彼应之,近于庵罗树所,离七步而立,唱诵呪文,向树注水,庵罗树如前所述之状,忽焉结果,庵罗果降下如大雷雨状。[P.203]人人风靡振衣,拍手喝采。王食其果毕,与彼诸多之财宝,王续问:「青年!如此世间珍奇之呪文,由何人所教?」青年自思:「若自己答称由贱民旃陀罗前所教,为可耻之事,更使人人对己为恶口之言。予既已习得呪文,今已无失去之理,应语名声优者阿阇梨为宜。」如是,彼云虚言:「于得叉尸罗世间无双之阿阇梨之前所教。」彼如是云,将真之师尊弃去。尔时,呪文之力忽然消失。然何事亦不知之,王非常欣喜与彼共归城内。
而又于某日,王又欲食庵罗之果,至王苑坐于吉祥之石台上云:「青年!汝持庵罗果来。」彼云:「谨遵王命。」近于庵罗果树,立于离七步之所,而唱诵呪文,然,其呪文之力早已失去,尔时彼知消失之事,于是面赤立于其处。王自思惟:「彼于先前在扈从者等当中,取来庵罗果与予等,如厚云所赍之雨状,降下多数之庵罗果。然此次何故全然为固定之状而立,究竟是何缘因?」而问彼唱第一之偈:
一
青年闻此自思:「若予云今日不能取得庵罗果,王必發怒,予须更为虚言相瞒为宜。」于是唱第二之偈:
二
王甚讶异:「先前此男就宿曜之运行未有一言,然此为如何之事耶?」于是唱次之二偈:
三
四
青年闻此自思:「以虚言瞒王已不可能。若自己语以真实,将被王命处刑,虽然如此亦宜,自己不能不语真实。」于是唱次之二偈:
五
六
[P.205]王闻此曰:「此恶人奴,对如此之宝而不注重,对此不能再入手之宝而言,于生来之高下,有何价值?」于是王怒而唱以下之偈:
七
八
九
王之臣下等如命对彼施行责罚。王曰:「汝速往前之师尊之所谢罪,若能再得呪文之时,可反回此处,若不得时,断然不许向此方位前来。」于是,将彼放逐。
彼已无依赖之处:「除师尊之外,自己已为无依赖前往何处之身。前往师前谢罪,而再度请求授与呪文。」彼为悲痛所遮蔽,往师之村。摩诃萨见彼前来,对其妻[P.206]云:「汝观,彼不良者失去呪文,又复前来。」彼来至摩诃萨之所,向师问候,坐于一方。师问:「如何又复前来?」「师尊!予为虚言,为弃师而去,招大破灭。」彼如是言,向师逐一语破诫之事,再请教以呪文而唱偈云:
一〇
于是阿阇梨云:「汝为何言,若盲人豫为指示,则注意坑穴而行,予于先前,对汝亦曾指示,今何为而有颜来至予所?」于是唱次之偈:
一一
[P.207]一二
一三
如是,彼为阿阇梨所逐。彼思:「自己已无何生趣。」于是,进入森林,哀痛而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提婆达多前生即弃师而去,如是至大破灭。」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忘恩之青年是提婆达多,王是阿难,贱民旃陀罗者(阿阇梨)即是我。」
四七五 攀达纳树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卢奚多河河岸时,对一族人等之争论所作之谈话。此一事情于鸠那罗本生谭〔第五三六〕中将为详说。尔时,佛于诸人之前言曰:「大王!」而为作以下之故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其市外有木工以作马车为生计。
尔时,雪山地方有攀达纳之大树,有一黑狮子为获取猎物,往其树之根前横卧。[P.208]某日,一阵大风吹起,吹打其树,落下枯枝于狮子肩上,彼之肩稍有伤损。狮子惊惧飞起跳跃,顾向后方,眺望彼所来之路,无何發现。「他之狮虎未来追奔于己之后,此必为此树所栖之树神不能容我寝于此处。甚善,予将记忆此事。」彼格外之震怒,击打大树云:「予未食汝树之一叶,未害汝树之一枝,汝忍他兽之来,而只不容于我,我究有何过?汝且待二三日,汝树将连根拔起切割为碎块。」彼如是胁迫树神,探索他人而去。
尔时,彼婆罗门出身之木工与二三人共同探索作马车之木材,曳车偶然来至今之场所之边,彼于某处置车,手执劈刀与斧,物色适当之树木,彼恰近于攀达纳树,运步前来。黑狮子见彼,低声自语:「今日得见予敌人之背后,须有所作为。」彼于攀达纳树根之处等待。木工各处眺望,由攀达纳树近处向远离之处而行,狮子自思:「予于彼未往过之前,与彼谈话。」于是唱第一之偈:
一
木工闻此语自思:「此实珍奇之事,兽类而为人之语言,此未曾见之事,亦未曾[P.209]闻之事,此物必知作马车之上好材料。如此甚善,予将问之。」而唱第二之偈:
二
狮子闻此,私自窃笑:「今可善达自己之望。」于是,唱第三之偈:
三
木工闻之甚喜:「幸得今日入森林,有兽教予马车之适材。确甚得宜。」而问狮子唱第四之偈:
四
狮子示此,唱次之二偈:
五
六
狮子如斯教后,莞薾向一方步去,而木工开始伐树。树神自思:「自己并未向狮[P.210]子身上落下何物,而狮子格外之怒,欲使自己之住居崩溃,于是,自己亦将灭亡。今须设某一方便,使彼兽王消灭。」于是,彼身扮樵夫,往木工之前问曰:「君觅得佳树,伐此何所作为?」木工:「欲作马车之轮。」樵夫:「以此树制作马车,由何人所教?」木工:「黑狮子所教。」樵夫:「如是果为其所教耶?由此树固能得作甚佳之马车,然如破取彼黑狮子之喉皮,以铁板为四指宽之幅,包为轮之边缘,则车轮甚为坚固,而君可得莫大之财产。」木工:「但黑狮子之皮由何处取来?」樵夫:「君何愚蠢,此树生于森林之中,不能逃遁,君可往教伐此树狮子之所,向彼云:『君所教之树由何处砍伐?』于是,伴彼前来。如是,彼亦別无疑虑,在彼口中指出由此处伐之及由彼处伐之教示之际,汝由彼时用利斧砍之,使其断息为止。然后,取其皮而食其上肉,然后,伐树为宜。」如是,彼向复仇之路迈进。
佛为说明此事唱次之偈:
七
八
九
木工闻树神之言欢喜,认为有理,彼云:「今日实为幸运之日。」于是,杀黑狮子伐树取之而去。
四七六 敏捷鵞本生谭
〔菩萨=鵞〕
序分
世尊曰:「汝等比丘!示以譬喻:有力强胜者四人之射手,技巧熟练,立于四[P.212]方,一男前来言:『此等四人之力强胜者射手——技巧熟练,立于四方放箭,我于箭尚未到达其地,将之捉来。』汝等比丘!汝等如何思考?『此敏捷之男,持优良之疾速。』实如是言耶?」比丘:「实然,世尊!」佛:「然汝等比丘!如此男之疾速,尚有胜彼如太阳之疾速。汝等比丘!此男之疾速,更如月、太阳之疾速,更又有超越月、太阳如诸神奔驰行天之疾速;而尚有疾速更胜于此者。汝等比丘!如此男乃至诸神之疾速,尚更胜于彼之疾速,即此身寿命消逝。如斯,汝等比丘!汝等应学『须不放逸』。」
由语此经二日之后,比丘等集于法堂,相互交谈:「诸位法友!佛自身立于佛之境界,说明此等有情之命寿易过,力量薄弱;如是,向一般比丘等说示诸多可怖畏之事,此实佛力哉!」佛出于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此非珍奇之事,我达一切智,今示寿命易逝,使比丘怖畏而说法。我于前生于此说而未能言说,生于鵞鸟之胎时,示以命寿之易逝,由波罗奈王开始使王与王之臣下怖畏而有说法之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摩诃萨生于敏捷鵞鸟之胎,为九万只之鵞鸟围绕栖于心峰山。某日,彼与彼之一群共往阎浮提之平原,食某湖水畔自然生长之米;然后,于大空中展开如筵席状戏乐飞舞,由波罗奈都之一端至他端,大群飞归心峰山而去。
波罗奈国王见状谓廷臣等曰:「此鸟亦正如予国王之状。」而彼对鸟起亲爱之情。彼手持华鬘、薰香及涂膏,仰面示敬,并命家臣等执一切乐器为之吹奏。摩诃[P.213]萨见王对自己表示敬意,顾他鵞鸟等问曰:「王对自己表如斯敬意,究何所求耶?」鵞鸟等:「希与贵君交友。」摩诃萨云:「如是,吾等与王结交友谊。」于是,彼与王结交友谊而去。
某日,王向王苑出游时,彼鸟至阿耨达池,以一方之翼著水,以一方之翼取旃檀粉来至王所,以其水洗净王体,然后徧撒旃檀之粉,而于诸人观望中,一群共飞往心峰山而去。自此以来,王急欲与摩诃萨相逢不已,王云:「今日将可见予友之姿。」王向彼飞来之方向眺望而坐。
时,摩诃萨有二只随从之幼鵞鸟,彼等思:「欲与太阳比速」,向菩萨表白其事。然菩萨曰:「太阳之速,实为疾速,汝青年等与太阳比速,非汝等所能。汝等必于中途死去,决不可往。」然,彼等二度三度请求许可。菩萨三度加以阻止,而彼等强情执著,不悟自己之力,不使摩诃萨得知,于太阳尚未升起之前,比疾飞驰而出發。菩萨不见彼等,问曰:「彼等前往何处?」彼闻悉此事后独思:「彼等不能与太阳比速,必于中途死亡,自己须救助彼等之命。」于是,彼往犍陀罗山顶而坐。不久,日轮升起,二只之青年鵞鸟飞起与太阳共同奔驰,摩诃萨亦与彼等一同驰向天空。但一青年鵞鸟于晨朝既已飞行疲倦,翼根之处感觉如火燃之热,彼向菩萨显示:「兄!予已无力。」向菩萨求救。摩诃萨答曰:「汝勿怖畏,予救汝命。」将翼作笼状,卷取彼身,携归心峰山,而将彼放置于鵞鸟共同之中间。摩诃萨再行飞进,往太阳之所,与其他一只,一同驰向天空。彼一只亦于近午之时,与太阳比疾而疲劳,翼根之处[P.214]感觉如火燃之热,而亦向菩萨显示:「兄!予已无力。」摩诃萨同样慰之,将翼如笼状伸出载彼,伴归心峰山。此一瞬间,太阳已达大空之中间。
尔时,摩诃萨自思:「今日可测验自己之体力。」彼以某种之疾速飞达犍陀罗山顶上而坐于其处;其次,由彼处起飞,以某种之疾速飞达太阳之所,而又某时或先,某时或后而飞行。彼思:「如自己与太阳比速,实无用处,有欠熟虑。此事为之,竟有何益?勿宁向波罗奈出發,向自己之友人国王作有义并有法之谈话。」于是,彼即折返,而彼于太阳尚未越过大空之正中,飞越铁围山所有之一端至他端,继续减速,更又飞越阎浮提所有之一端至他端,到达波罗奈都城。波罗奈之市为鵞鸟巡回疾飞所蔽之状,毫无间隙。然,彼次第减速,从而大空出现间隙。摩诃萨减速飞降,止于王宫窗所。王见大喜曰:「予友人来。」于是,置黄金之台为彼之座,云:「君请入内,请坐此处。」于是,唱最初之偈:
一
摩诃萨坐于黄金之台,王以价值百金千金之涂油涂于彼之翼下,又以美味之饭食及甘蜜之砂糖水盛于黄金之皿以为招待。王亲自款待问曰:「友!由何处而来?君[P.215]独自来耶?」彼向王详述其事使闻。于是,王更云:「友!与太阳共比疾速,可使予一见耶?」摩诃萨:「大王!其疾速王不能得见。」王:「然类此之行,请使一观。」摩诃萨:「甚善,大王!以类似之事,使王观之。如是,请王集合能为人所不能得见之疾速神射之射手四人。」王使射手等集合。摩诃萨于其中选择四人,由王宫出至广场,于彼处使竖一石柱,然后于菩萨之首,系一小铃坐于石柱之顶,而四人射手各于石柱近处向四方而立。摩诃萨云:「此四人同时向四方放四只疾速箭,予于此等之箭尚未著地之前取来,使落于其人之足前得见。予逐箭而行之事,可由首挂之铃音得知,但予之姿则不能得见。」于是将彼等同时所放之四箭轻易取来落于彼等之足前,彼则仍止于柱顶使诸人得见其姿。摩诃萨云:「大王!王已观得予疾速。」「大王!此一疾速非予之最上者,亦非中位者,乃最下者,最贫弱者。大王!予之疾速,实如此者。」于是王又问曰:「然则有无其他较贵君之疾速尤为疾速者。」「大王!有者。世间此等有情之寿命,实较予之最上之疾速逝过百倍、千倍乃至十万倍,无有如彼之疾速者,有情乃为如此之疾速而崩坏。」如斯言之,显示一瞬之间即行灭亡,是故,示现有形种种之物,坏逝之状。王闻摩诃萨之语,为死之恐怖所击而不能定持意识,晕倒于[P.216]地上。诸人战颤,向王之面喷水,渐渐恢复意识。摩诃萨向王示教云:「大王!勿怖畏而持死之意识,请王行法,积布施等之福德勿怠。」「友!予如无具有如贵君智慧之阿阇梨,则不能生存。请离去心峰山而栖于此处,请教予法,为予之阿阇梨。」王向彼乞愿,唱次之二偈:
二
三
菩萨云:
四
[P.217]然,王:「今后一切使醉之饮物不摄!」与应为之誓约唱次之偈:
五
于是,菩萨语以最后之六偈: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P.218]王又言曰:
一二
菩萨对此答曰:
一三
如是,摩诃萨教王后,往心峰山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如斯我于前生生于动物之胎,即为说示寿命易坏之法。」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一只青年鵞鸟是目犍连,另一只是舍利弗,鵞鸟之群是从佛之人人,而敏捷之鵞鸟即是我。」
〔菩萨=苦行者〕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粗恶少女诱惑之事所作之谈话。住舍卫城,某家有十六岁之少女,容貌非常美丽,尚未结婚,亦无何人前来提亲。彼女之母自思:「予女年长而无何人前来问请结婚之事,于无法之下,以女为饵如以饵钓鱼之法,引入释迦族比丘一人,使其还俗,予等可依彼人生活。」尔时,舍卫城有一家之子,委身佛教出家,由剃发之时,即无意于学习种种之事,尽情怠惰,惟事于装饰身体。
女家之优婆夷,于其家中准备粥食及硬软食物,立于门前,若比丘等行至路之当中,为其中之美味所诱,女家欲索得其中一人。然,能忆持三藏者及通晓阿毘达磨、毘奈耶者,随多数诸人通过,则未见有可得捕捉之人;又,由彼等之后通过演说妙法者,等同舍断黑云如清风光月之人等托钵前来者之中,亦未见有如是之人。但,唯有一人,由眼端至眼之周围涂以安阇那,美梳其发,著美丽下衣及软而善折之清净上衣,手持有摩尼珠光辉之钵,及握有轻便愉快之日伞,由身体任何之器官见之,均甚为匀称,身体锻练强健。彼女见此男来思之:「此男可捉。」于是,向彼问候,伴彼请入家中使坐,施以粥等款待。食事终了,向彼劝请:「今后出外,务请来此。」彼自此以来,常至此家,后甚亲密。
某日,优婆夷与彼耳语:「予家多娱乐之事,但后继无子,只有女一人,尚未有夫。」彼闻此语问曰:「何为而言此妙语?」彼胸中稍感悸动。于彼归后,彼女向其女教之曰:「汝向彼男施以诱惑,可如自己所思为之。」于是,其女身饰美饰,现女人[P.220]所有之娇态诱惑比丘。——所谓「丑恶之女」,不可以身体之丑恶污浊而论;无论身体之肥与瘦,而依其执著五欲贪爱之浓厚,而被称之为丑恶之女——。
于是,此青年遂成为烦恼之虏,而彼思已不能守佛之教,回归精舍,退返衣钵,语彼之阿阇梨及和尚:「予已厌此生活。」如是,彼等引此比丘带至佛前:「世尊!此比丘云已厌出家生活。」佛问:「比丘!汝真厌此生活耶?」「唯然,真实不虚,世尊!」佛:「何故生厌耶?」比丘:「为一丑恶之女,世尊!」佛言:「比丘!汝于前生,住森林中,彼女即妨碍汝之梵行而为大害。汝如何更又为其女而生厌?」佛应比丘等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生于迦尸国大富豪婆罗门族之家,修习种种工巧后,管理其家之财产,但彼妻生产一子而死去,于是彼思:「予之爱妻如此而去,自己之死亦将不免,居家安闲度日又将何为?自己将出家。」于是,摒弃一切爱著与其子共入雪山之中,彼与其子一同出家,成为仙人,修定力与通力,食树实草根,住森林中。
尔时,住于边境之盗贼等,入至人里袭取某村,捕获俘虏为彼等担负如山之荷物,向边境撤退。俘虏中有一美女,具有虚言之长才,彼女自思:「彼等胁迫我等而行,总使为奴隶。予将请求善为逃亡之方法。」
于是彼女云:「诸君!予之身体疲劳思稍离开停留休息,再行前进。」彼欺骗盗贼而逃往森林中,四处仿徨徘徊之时,菩萨留其子于仙人之处,彼往搜寻果实而他去。——时,为早朝之时——彼女寻至小屋,见苦行者之子,以爱欲诱惑其子破戒[P.221]不守,使彼为自己药笼中之物。彼女云:「汝何为住此森林之中,速归往村中生活。彼处有美好之诸物,种种欲望容易满足。」彼应之曰:「予父先时往取果物,往森林之中。予见予父,然后二人一同出發。」然彼女思虑:「此天真之青年,虽然一无所知,但彼父为一年老出家之人,父若归来,『汝何故留于此处?』将与以打击,掴予双足,投掷于森林之内。不如于其父归来之前逃去。」于是,彼女向青年云:「予先行,希贵君随后前来。」彼女示以路标而去。青年由彼女离去时之后,充满悲哀,不能著手如前工作,抱头萎匿于叶庵之中而倒卧。
摩诃萨取果物归来,發现彼女之足迹。彼思:「此女人之足迹,吾子必已破戒。」彼入叶庵由肩上卸下果物,而问其子唱第一之偈:
一
彼闻父之言起立,向父问候毕,告以不堪勉强住于森林之中,唱次之二偈:
二
三
[P.222]「我子!如是,予将语适于人里之行,使汝闻之。」于是,摩诃萨唱次之二偈:
四
五
苦行者之子,对此简单之言,不明其意义而问曰:
六
父于是向彼说明:
七
八
九
一〇
[P.223]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青年从父之语,恢愎理性而云:「父亲!汝云人之世界,已甚多矣。」于是,父[P.224]向彼就修养慈悲等事施教。彼守父之教,不久修得定力与通力。父子二人入禅定中,再生于梵天之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女是今之丑恶之女,苦行者之子是厌出家之比丘,而其父即是我。」
四七八 使者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为赞叹自身之智慧所作之谈话。比丘等集于法堂,相互谈称:「诸位法友!试观十力尊,巧用种种方便之事:对同族之子难陀,使见天女之群,与以阿罗汉位;对小旅人,与褴褛布片,与无碍辩同时,与阿罗汉位;又,对铁工匠之子,使见莲华,与阿罗汉位等等。以种种方便导诸众生。」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如来『依是而如是』,善知方便、巧用方便,非自今始,前生亦巧于方便。」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国中少量之黄金皆无,此乃因国王压制其国人民,完全将财宝集中之故。菩萨尔时生于住迦尸国某村之婆罗门族,彼于成年赴得叉尸罗,彼思:「向师尊谢礼之金,事后以正当行乞得来,持此而行事。」于是,就某阿阇梨修习学问。学终时,向阿阇梨云:「师尊!予为得向贵君谢礼之金而去。」如此發愿后而出發。彼于国中正当平等而行乞,求得谢礼之金,渐渐积得七尼伽之金货:「以此献予师尊。」彼行至途中,乘舟欲渡恒河,但因其舟颠覆,黄金完全落水。彼自思:「国中得金之事,今为其难,再次求索向师尊谢礼之金,时已[P.225]甚迟。今如坐于恒河堤上断食如何?如此,自己断食之事,不久能为王所知,由彼差某大臣前来,自己与此等诸人缄口不言,则王必自身前来,予将由王直接获得向师谢礼之礼金。」
于是,彼坐于恒河堤上。彼著上衣,将祭祀用之纽结,放置于外面,自己如安置黄金之像,坐于银色均平之砂上。多数之人见彼断食而坐,问彼:「因何而坐?」彼则一言不發;次日,于城门近处某村,诸人闻彼之坐而断食之事,出动前来问彼,但彼无语,彼等见彼之面容憔悴,悲痛而去。第三日,都中之人前来;第四日,市长由都中来;第五,王之家臣等来;第六日,王遣廷臣等,然彼尚无言。第七日,终于王生恐怖,来至彼所,而问彼唱第一之偈:
一
摩诃萨闻此云:「大王!予只向能为取除苦事之人發言,其他之人,皆为无用。」于是,唱次之七偈:
二
三
四
[P.226]五
六
七
八
[P.227]如是摩诃萨以七偈向王说示法后,示以索取向师尊之礼金事,唱次之四偈: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王闻彼之言:「婆罗门!汝勿如此忧思,予为付出尊师之谢礼。」于是赠与失金二倍之额。
佛为说明此事唱最后之偈:
一三
摩诃萨与王以教诫,并与师之礼金。王亦守彼之教,积布施等之福德,正行治国。如斯二人各各从所为之业而逝去。
[P.228]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如是善巧方便。」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师尊是舍利弗,而其弟子即是我。」
四七九 迦陵誐王菩提树供养本生谭
〔菩萨=司祭〕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阿难长老供养大菩提树所作之谈话。如来为集教根机成熟者,向人里出發,其不在时,舍卫城之人等各各手持熏香与华鬘前来祇园精舍,未见其他供养之对象,于是,以手执之物置于香室之入口处而去;虽然如此,但彼等感觉非常喜悦。给孤独长者闻有此事,于如来向祇园归来时,立即往阿难长老之所云:「尊者!此精舍于如来行脚出發时,乃成无可供养处,众人持熏香华鬘前来供养,无有对象,希尊者向如来告白,愿闻此供养对象之有无。」「谨遵台命。」阿难承诺,向如来讯问:「世尊!支提有几?」「阿难!此有三种。」「世尊!彼为何名?」「即:舍利利伽、巴利保吉伽及乌提西伽。」「世尊!如是世尊在世时,能否供养支提?」「阿难!舍利利伽不能供养,此非诸佛入灭后不能供养;而乌提西伽因不具体而以念为礼拜;然而,诸佛使用之大菩提树,则无论佛之在世或灭后,皆是支提。」「世尊!世尊行脚外出,祇园精舍无归依者,因而,人人思行供养,但无供养对象。予思由大菩提树取来种子,植于祇园之门所。」「此为甚善,阿难!汝可莳之。如是,祇园如为我固定住居之状。」
长老阿难告知给孤独长者、毘舍佉及国王,于祇园之门边掘一穴,作为种植菩提树之场所;而又向长老大目犍连云:「长老!予思于祇园之门所植菩提树,请为予由大菩提树取来其实。」「甚善。」长老承诺,奔向虚空,往菩提道场,而其实由枝落[P.229]下,于尚未著地之前,彼以上衣承受,持之而归,付诸阿难。
长老阿难告拘萨罗国王云:「今日植菩提树。」于是,王使众多从臣持必要之物前来;同样,给孤独长者、毘舍佉及其他信者等多人,亦均前来。长老阿难于种大菩提树场所置大黄金之瓮,其底穿孔,瓮中满入泥土,于泥土中入香水,而向王云:「请置此菩提树之实,大王!」将果实交付于王。然王自思:「王国等物,非我手中永久存在,故植此树,给孤独长者最为适宜。」于是,王将果实交付大长者之手。给孤独长者取其香泥,落入其处。香泥由彼手甫行脱离,忽然于众人皆见之前,有锄头大小之菩提树强健伸出,树高达五十肘,四方上下各出五根粗枝,此亦长五十肘;如此一瞬之间,此树成为祇园中最优之主树而耸立,实为壮观之奇迹。王以八百黄金和白银之壶充满香水,又以盛开之莲花等为饰物,徧撒倾注于大菩提树之周围;而以盛满香水之壶一列,摆列于其处。又作七宝之栏杆围绕,散布混以黄金之砂,以为塀障;更建造七宝之楼门,实为庄严之供养。
长老往如来之处白言:「世尊!世尊于大菩提树下成道,请将其成就之法,为众生之利益,今再一次坐于予今所植之菩提树下为之。」「阿难!汝何云耶?我于菩提树下成道所成就之法,如于此处再坐以成就,则他之地面将不能载持我身。」「世尊!为多人之利益,请于此地上之场所能善为载持,于此菩提树下安成就之道法。」于是,佛于某夜,于菩提树下,安浸入道之成就法。长老告拘萨罗之国王及其他诸人,开行菩提树祭。而此树因系长老阿难所植,于是以阿难菩提树而知名。
尔时,比丘等集于法堂,相互谈论:「诸位法友!阿难尊者于如来在世之时,而[P.230]尚能为植菩提树行大供养,实为大德之长老。」佛出于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阿难于前生,亦曾集合四大洲诸人与其眷属,持诸多之熏香与华鬘,于此大菩提座行菩提树祭。」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迦陵誐王于迦陵誐王国㮈多布啰都治国时,彼有二位王子,名大迦陵誐与小迦陵誐。占相者等预言谓:「二人之中,长兄于父王死后,将统治王国;而弟则出家为仙人,度行乞生活,但其子则将成转轮圣王。」经年父王崩殁,兄之王子继承王位,弟之王子以为副王。然,彼思自己之子为转轮圣王,由其子之事,多起憍慢行为,使兄王终不堪忍受,为捕缚小迦陵誐,遣一使者前往。使者到达告曰:「王子殿下!大王意欲捕缚于汝,贵君为保生命速逃。」王子闻此,将自己为印章之指环、细毛之著物及佩剑三种物品,示与来使之宠臣:「今以此等纪念品为证据,望与自己之王子以王国。」彼如此言后,即入于森林之中,而于合意之河畔结庵,为出家之生活。
摩达之国沙竭之市,摩达王生有一女,占相者等预言:「此女为行乞之生活,然其子则成转轮圣王。」全阎浮提诸王闻此消息,立即奔来,包围此市。摩达王自思:「若予将此女与其中之一王,则必激怒他王,予须守此女之身。」王携其女与妃,于人不知中逃出市外入森林中,而于恒河之畔距迦陵誐王子之庵不远之上游,结庵出[P.231]家,拾集树落之实等于其处生活。双亲为守育己女,留彼女于庵中,为采集树实而出行;彼女则摘取种种之花,制作花鬘。彼女于恒河岸上攀登恰如靠梯之满开生花之庵罗树上,向河水之上投掷花鬘,独自为乐。
然于某日,其花鬘投掷悬挂于来恒河沐浴迦陵誐王子之头上,彼见此:「此必为某女性之作,然,此女恐非成人,必为一纤弱之少女。予将搜寻见之。」彼烦恼心动,向恒河之上游行进。女坐庵罗树上,歌美丽之歌声,彼闻其声近至于庵罗树之根傍,见彼女之姿而问曰:「贵女何名?」「予为一人。」王子:「请降下一叙。」女:「否,予不能降,予刹帝利生。」王子:「予亦刹帝利生,请降下一叙。」女:「否,予不能降,只依言语不能为信,若为刹帝利生,请诵刹帝利呪文。」
二人互为呪文之唱合,王女由树降下,如此二人甚相投契。双亲归来,彼女将迦陵誐王子之事及其入于森林中之详情,向其双亲告闻。双亲:「甚善。」与以承诺,将女与彼为妻。二人和睦度日之中,彼女身重有孕,而经十阅月,举一福德相之男儿,命名为迦陵誐。彼长大于父与祖父之前,完全学得一切知识。
时,彼父由宿曜之运行判断,知其兄已死去。「汝不可住森林中,汝之伯父大迦[P.232]陵誐已死去,汝往㮈多布啰获得我等世袭之王国。」彼向其子作如是言,并将彼著身之印章指环、纤细毛衣及佩剑付与其子,并谓:「在㮈多布啰某某之街,住有我等忠实之家臣,汝往其家,通至内室,向彼示此三物,并语彼汝为我子;如是,彼将使汝能即王位。」于是,遣送其子。彼向父母与祖父为告別之问候,彼以其福德而然之神通力,飞行于天空,寻获廷臣之家,通至其内室,彼被问及:「汝为何人?」彼告曰:「予为小迦陵誐之子。」彼出三物品交付使见,廷臣以此事通知王宫之人等;于是,廷臣等立即出布告于市中,命令全市装饰;于是,向彼竖起国王象征之伞盖,使彼得即王位。时,有迦陵誐婆罗豆婆遮司祭告以为转轮王必要之十事,彼一切遂行成就,于十五日布萨会之日,由轮宝池现轮宝、由布萨种现象宝、由云马王种现马宝、由毘富罗山现珠宝,来至彼所;又女宝、居士宝、典兵宝亦均出现。彼将铁围山以内、全世界之主权,皆收入手中。
某日,彼由长远三十六由旬之廷臣群围绕,踦全身纯白可比克拉山之白象,身著庄严美丽之装饰,奔驰于太空,往访于双亲之前。然,当来至诸佛之胜座,大地之脐之大菩提座上方,彼象停足,无论如何亦不能通过其上;王再三、再四抡鞭促进,但均无用。
佛为说明此事,唱最初之偈:
一
时,王之司祭与王同行,彼自思:「天空应无障碍之物,何以王之象不能前进?[P.233]予将善为调查。」于是,彼由空中降下,而认知诸佛之胜座,为大地之脐之大菩提座。尔时,其处限度为王之伽利娑之广阔,而即如兔须之草亦不生长,如银板状纯白光辉之砂,撒于一面;然,其周围之一面,则生有杂草、蔓草与森林所生之大树等,生长茂密,恰如右绕菩提座之状,且向菩提座之一方。婆罗门观察此一带之地域,彼思:「此确为诸佛灭尽一切烦恼之处,因此,纵令天王帝释之大神,亦不能通过行于此上。」
彼赴迦陵誐王之前,语菩提座之状,且告王应下乘。
佛为说明此事唱次之数偈: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P.234]此象经王再三、再四鞭打,难耐痛楚,终于死去。然,王尚未留意象之已死之事,尚仍坐于象背之上。尔时,迦陵誐婆罗豆婆遮云:「大王!彼象早已死去,请由他象取代。」
为说明此事,佛唱第十之偈:
一〇
[P.235]然,依王之福德通力,由布萨种现他之象宝,立即前来出现象背,王乘坐于其上;而先之已死之象,则落往大地之上。
为说明此事,王唱第十一之偈:
一一
如斯,王由太空降下,注视眺望菩提座甚久,且见其奇迹,而赞叹婆罗豆婆遮曰:
一二
但婆罗门拒受此过奖之言词,却由自己自身谦虚立场,赞叹诸佛始能如是。
佛为说明此事,唱次之偈:
一三
一四
王闻诸佛之德毕,内心欢喜不堪,命令凡住铁围山以内者,持诸多之熏香与花鬘前来,于大菩提座前行七日间之菩提树供养。
[P.236]佛为说明此事,唱次之二偈:
一五
一六
如是,王行菩提树之大供养后,往访双亲。于是,伴双亲归㮈多布啰,为种种布施功德之事,死后再生三十三天。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阿难亦为供养菩提树之事。」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迦陵誐王是阿难,迦陵誐婆罗豆婆遮即是我。」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住舍卫城之一施主所作之谈话。彼招待佛至其家,七日之间,以佛为首而尊仰,向僧团为莫大之布施,终了最后之日,向此圣洁之僧团布施一切必要物品。佛于诸人之前言礼,佛言:「优婆塞!贵君之喜[P.237]舍甚大,贵君为人所难为之事,实则此布施行之习惯,由古之贤人等即多行之,无论在家与出家皆须为之。古之贤人等出家,静入森林之生活后,仅食无任何味之撒水迦罗树叶之状态,然遇有乞食者至,则与以自己乞来之任何物,而内心感觉欢喜与幸福。」「世尊!如世尊所言,向多人布施一切必要之物,予已善解。然,世尊所言之谭,则尚未与闻,务请世尊为我等言之。」佛应彼等之所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生于有八十俱胝财产之婆罗门富豪之家名曰阿吉提;当彼站立行走之时,彼之妹降生,其名耶沙瓦提。摩诃萨十六岁成年时,往得叉尸罗求学,学一切学艺终了归来。彼之双亲不久死去,彼于送葬完毕清理家产。「贮藏如是如是之财而死,另有如是如是之财……。」使彼闻之,彼心受击痛。「此等之财宝,现仍得见,然积集之人,早已不见之;彼人等皆遗此财宝而逝去。然予将与此财宝一同而去。」彼如此思考,呼其妹云:「此财宝请汝相续。」妹:「然则,兄将作如何之计?」兄:「予欲出家。」妹:「兄长!予之头不能接兄长唾弃之痰。持有财宝又为何用,予亦出家。」
于是,彼得王之许可,于市中击鼓通知:「欲求财宝者,前来贤者家。」于七日间彼大行布施。虽然如此,财宝未尽。彼独自思量:「自己之生命,刻刻接近死亡,不能愚蠢作此财宝游戏。凡有欲者,可随意持取。」彼开放家扉云:「此家产全部奉献,请随意持取。」如此,彼置黄金之家于后而不顾,在亲友悲泣包围之中,携同其妹出波罗奈而去。彼出行之门,名为阿吉提门。彼泛舟渡河,其渡场被呼为阿吉提渡。
彼来至二三由旬之所,發现一心情愉快之场所,于彼处结树叶之庵,与妹共同出家。彼自出家之时以来,住于村、市、王城之多人,亦一同出家,或出家随彼,[P.238]其群甚众;因此,由诸人所得之物亦莫大,所受之尊敬亦绝大,恰如佛之出现时之状。然,摩诃萨自思:「居于此处,得物莫大,所受尊敬绝大,而随从之众甚多,然予只思一人居住。」彼作是思,于人不知,即其妹亦不晓,只一人离群出行而去,渐行遥远,来至陀眉罗王国。彼于伽维拉港不远处某公园内定居,修行禅定与神通。彼于其处亦由诸人得物莫大,受诸人尊敬绝大,彼不喜此,弃其处飞行于空中,降落于龙岛附近之迦罗树岛。尔时,迦罗树岛被称为蛇岛,彼于其岛之迦罗大树近傍结树叶之庵居住。彼于此处居住,无任何人知晓。
然,彼之妹搜寻其兄,渐行到著陀眉罗王国,然,于彼处,早已不见彼之行踪。彼女住居与其兄所住居之同一处所,修习禅定,但未成功。一方,摩诃萨不出往任何之处而满足于其处,于树实熟时,食其实满腹;树叶萌生时,取其叶撒水而食。诸神王帝释之无垢白石座,为彼此德之火而现炽热之征候:「何人使自己由此座上降落耶?」彼善思考,發现此一贤者。「此苦行者何为而守戒?彼望帝释之位耶?抑或有其他之所望耶?自己将善见调查,彼男何故自求如是苦之生活,彼只食撒水之迦罗树之叶。若彼男望帝释之位,必将撒水之迦罗树叶与我自己,如若不望则必不与。」彼于是变为一婆罗门之姿,来至摩诃萨之所。
菩萨坐于叶庵之门口,向迦罗树叶撒水,然后放于地面之上,彼思:「俟其冷却再食。」恰于此时,帝释为一乞食之人,出现于其前求食而立。摩诃萨见之,心中窃喜:「终于到来,乞食之人出现,今日将适予之所望,予将施物。」彼准备食物入于[P.239]钵中,彼为布施而前进。「此为予之施物,以获一切智为缘。」自己一无所存将食物全部入于婆罗门之钵中。婆罗门得食,稍行而消失其姿。摩诃萨向彼施舍完毕,自己无准备之食物,但心中充满安逸与欢乐度过一日。翌日,彼再准备食物,如前之状坐于叶庵之门口,帝释复以婆罗门之姿前来,摩诃萨与前相同施舍,而其日亦复同样而过。第三日亦同样与彼施物,「终于到来,由迦罗树之叶使自己生出幸福。」彼心中扬溢欢喜。然三日间未尝摄食,彼不顾身体之衰弱,于昼食时,由叶庵出,就施食之事思量而坐于庵之门口之处。帝释见此,俯首巡思:「此婆罗门三日间未尝摄食,为如是衰弱之状;而彼为施舍而欢喜,彼心亦无有不安。彼究有何所望?何故为此施舍,完全不解。自己先且问得其所望之处,欲知其施物之缘由。」于是,彼待正午过时,为装严华美之姿,恰如青年之太阳神状,光辉四射而前来,立于摩诃萨之前问曰:「汝苦行者!贵君为如此热风所吹,受盐之海水包围,何为而求苦行耶?」
佛为说明此事,唱最初之偈:
一
摩诃萨闻此,知彼为帝释,乃答曰:「予决非希冀成就之法,予只希得一切智。」更为说明此意,唱第二之偈:
[P.240]二
帝释闻此非常喜悦而自思惟:「此男实对一切事心怀不满,今住斯森林以求涅槃。自己应对斯人所求,与以任何适助。」于是,与彼恩惠唱第三之偈:
三
摩诃萨选其惠与唱第四之偈:
四
帝释非常欢喜,更适惠与,摩诃萨受此,于是彼此应答以如次之偈: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P.242]「尊者!予已善知,今后决不至贵君所搅扰。」帝释言斯语,为告別之问候而去。摩诃萨尽寿命在其处修梵住,再生于梵天界中。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帝释是阿那律,贤者阿吉提即是我。」
四八一 陀伽利耶青年本生谭
〔菩萨=司祭之弟子〕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拘迦利所作之谈话。某一雨期之事,佛之最优二大弟子舍利弗与目犍连,离多人思欲独住,得佛之许可,来至拘迦利王国拘迦利之住居,如是言曰:「法友拘迦利!予等居于贵君之侧,甚感快乐;贵君居[P.243]于予等之侧,亦感快乐。于此三阅月间,予等思欲于此处生活。」拘迦利:「然,贵君等何以居于予之侧而感快乐?」二人:「若贵君不向任何人洩露『最优之佛弟子二人住于此处』之事,则予等不受干扰,能得安居之生活,因此,居于贵君之侧,予等感觉快乐。」拘迦利:「然则,贵君等何以知予居贵君等之侧,感觉快乐?」二人:「予等于三阅月间能为贵君说法及为作法语之事,因此贵君居于予等之侧感觉快乐。」拘迦利:「诚然诚然!请自由住居。」于是彼心情愉快为彼等提供住居。彼等浸润于成就法之安乐果中,安定度过雨期之日。而彼等住居于其处之事,无任何一人知者,于是彼等无事度过雨期。「法友拘迦利!予等于贵君侧之生活,已过雨期,思将出發,向佛问候。」语毕告別。彼云:「甚善」,与以认可。二人一同往近村巡回托钵,二位长老食事终了,离村而去。拘迦利于送別之后回返向诸人云:「汝优婆塞等!汝等等同兽类,三阅月间,最优之二位佛弟子住于予之近处之寺,而无一人知晓,此二人今已出發。」诸人云:「尊者何以不告知我等?」于是诸人立即准备酥、油及药,又著物与被物等等,来至长老等之所,问候已毕,谓长老曰:「尊者!请与容赦。予等对最优佛弟子住居之事丝毫不知,今日由拘迦利尊者之言始知始末,请怜我等,受纳此酥及著物、被物等物。」拘迦利自思:「长老等少欲知足,此等著物自己不受,必皆与我。」彼与优婆塞等一同往长老之前。但长老等立于指导比丘之立场,将此等赠物一总自己不受,更何能与拘迦利。于是优婆塞等申告曰:「尊者!贵君等不纳此等物品,请怜我等,再一度请至我方。」长老等承诺后,向佛之住所出發。
拘迦利心生愤慨:「此长老等自己不受,亦不与我。」长老等于佛所暂住时日后,各各与随从自己之五百比丘共为千人,托钵出至拘迦利王国。此处之优婆塞等出迎[P.244]与长老等一同引导入寺,每日示以非常崇敬,赠与数多之药与著物、被物等物。与长老一同行乞出發之比丘等,将所得之上衣,各处分赠与同来彼处之比丘,但拘迦利则一件上衣亦未获得,而长老亦未有颁分与彼之言。于是彼诽谤长老而骂曰:「舍利弗与目犍连为心术不正之人,先前不受赠物,而今又皆收受,虽然如此,亦不满足,更不顾及他人之事。」长老等见之:「此男因自己等在此,将为不善之举。」于是与从者比丘等一同离去。村之诸人愿请作四五日之滞留,但彼等终于不返。时有一年幼比丘云:「优婆塞等!长老等如何能住此处?贵君等同家比丘拘迦利对长老等之居住不能相容。」诸人闻此,向拘迦利之所进击而来,「尊者!贵君对长老等住于此处不能相容,汝应出行,向彼等谢罪请返,否则汝可往外所他处生活。」诸人向彼逼迫。彼见优婆塞等之激昂深为畏怖,出發往长老之所愿请,然长老等云:「法友!请且去,予等不返。」终于离去。彼如是不能请返,归来至自己寺院。优婆塞等问彼已否请返长老等人,当然彼答:「不能前来。」「云何不能?」彼等于是思惟:「在此恶人住于此处限内,心地善良比丘等决不能住于此处,须将彼之比丘逐出。」于是向拘迦利云:「尊者!贵君请勿住于此处。汝虽居于予等之所,贵君亦将一无所有。」
彼完全由诸人失去尊敬,取钵与上衣赴祇园精舍,往佛前告白:「世尊!舍利弗与目犍连为心术不正之人,为恶望所支配。」佛告拘迦利:「拘迦利!汝莫作是言,汝对舍利弗、目犍连应勿起嗔心。汝应思彼等为心地善良之比丘。」拘迦利云:「世尊!世尊对之深信为最优之弟子,我以此眼得见,彼二人心术不正、隐覆过恶、持戒不坚。」彼如此云,彼不顾佛之三度抑制,彼仍饶饶不休、反覆争辩。彼由座起外出,出而不久,全身生芥子粒状脓疱,眼见增大如橡树熟实大小,疮破脓血流出。彼呻吟苦痛不堪,倒卧于祇园精舍楼门之处。而拘迦利诽谤二位最优佛弟子之大叫声,使梵天皆闻。
[P.245]尔时都头梵天——昔日为彼之和尚——知彼之如此行为,「此应向长老等谢罪」,前来立于空中云:「拘迦利!汝为此大错之事,对最优之二位佛弟子,应镇静嗔心。」拘迦利:「法友!贵君究系何人?」梵天:「予为都头梵天。」拘迦利:「法友!贵君由世尊确言应得不还果。得不还果者,则由此世界不再还来至此地,因此,贵君概为某处尘山栖居之夜叉。」彼又如斯诽谤梵天,梵天终亦不能使彼满意,于是告曰:「汝为汝自己之言受苦宜矣!」梵天遂归其清净之住居而去。
拘迦利遂即死去,堕入莲华地狱。娑婆主大梵天知彼堕入其处,将此事告知如来,佛如是告知诸比丘等。比丘等集于法堂,就彼之不善,互相谈论:「诸位法友!拘迦利实际诽谤舍利弗与目犍连,而为由自己口中所出之祸,堕入莲华地狱。」佛出此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拘迦利以言语灭身,为自己之口而尝苦,彼非自今始,前生既已为其口而尝苦。」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王之司祭皮肤黄色、齿拔不存一颗,但彼之妻与其他一婆罗门——体型完全与其夫相同——继续非道之关系。司祭屡次示意,但均无用,于是彼自思:「自己假自己之手不能杀此敌人,应设一良策,使彼灭亡。」彼来王之所告曰:「大王!大王之都为全阎浮提中最优之都城,王乃最优之大王。然如此最优之王,而都城之南门极不合宜亦不吉祥。」王:「阿阇梨!究应如何始为宜耶?」「取除古门,运来吉祥合宜之材木,向守护都城之鬼神等奉献供物致祭,然后观星宿运行之吉日兴建。」王:「若然,汝其善为规㓰可矣。」尔时菩萨为一[P.246]名陀伽利耶之青年,彼于此婆罗门处修习学问。
司祭取除古门,准备新材之后,向王告曰:「门材准备终了,明日为星宿运行吉日,切勿逸过此日,奉献供物以为建门致祭。」王:「然则阿阇梨!奉献何物以为祭?」司祭:「有大威力之门,乃为有大威力之鬼神所守护,以一婆罗门——皮肤黄褐色、拔齿无一颗、父母两系血统清净——杀之以其血肉为牺牲,身体奠基于门下,于其上建门,如是则大王之都城安泰。」王:「甚善,阿阇梨!可杀如是之婆罗门以建新门。」司祭喜悦不堪,彼思:「明日当见敌人之脊背向上。」彼兴奋而出。彼归来自己家后,不能噤口,向其妻多言饶舌:「汝不正行之妇人!今后汝将与何人作乐?明日杀汝之情夫以为牺牲。」妻:「何故杀无任何罪过之人?」司祭:「此为王之所言,将以齿茎突出、肤黄褐色婆罗门之血肉为牺牲,建都城之门。汝之情夫齿茎突出、肤黄褐色,予将杀彼以其为供物。」彼女于是尽速告知于其情人之处:「国王将杀齿茎突出、肤黄褐色之婆罗门以为供物,若以生命为大事,贵君与体型同样之婆罗门等一同于明日祭时之前逃出。」彼如所教,彼于市中传知此事,市中齿茎突出、肤黄褐色之婆罗门等,均皆逃亡。
司祭对敌之逃亡之事一无所知,翌朝,彼急至王前告曰:「大王!如是如是之场所,住一齿茎突出、肤色黄褐之婆罗门,请即召捕彼男。」王遣家臣等前往,然彼等[P.247]未發现彼男而归,向王报称:「彼男逃亡不见。」王命搜索他处,侍臣等到处搜索,皆未發现。于是王更命尽速搜查,侍从人等答曰:「大王!除司祭阁下之外,无如此之男人。」王:「然则将杀司祭耶?」家臣:「大王!诚如王言,如因司祭阁下之故,今日门不能建,都城遂不能守护;更如阿阇梨所言:『今日逸过,尔后如不经几百千年,则将不能捕捉此吉星宿运行之日。』因此,多年之间,无有都门,是以将为敌国以可乘之机。杀某一人,而以他之经验深之婆罗门奉献牺牲,终可得以建门。」王:「然而与彼阿阇梨匹敌之婆罗门司祭,得究有居于他处者耶?」家臣:「有之,大王!是为彼之内弟子陀伽利耶青年,请以彼青年任司祭,使建吉祥之门。」
王以使呼彼出,崇彼任为司祭,命如今所述之状为之。彼从多人往都城之门所而去,依王之权威,逮捕前之司祭随行。摩诃萨于应建门之处掘穴,于其周围张幕围绕,彼与先之阿阇梨共入幕内。阿阇梨见穴,已知其难逃之命运:「予之目的今已善达之,予愚而不能噤口,速向恶女饶舌,予今自掘墓穴。」如是彼向摩诃萨云,唱最初之偈:
一
[P.248]于是陀伽利耶对此男唱偈曰:
二
彼如斯云,尚附加言曰:「阿阇梨!因不慎言而堕入苦者,非只贵君,更有其他几人亦为堕入苦者。」于是彼引入过去之史话,使其观之。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有游女名佳里,其兄名顿第罗。佳里日储千金,但其兄顿第罗则玩弄女人,酗酒赌博。彼女时与其金,彼则于得金则随手用尽,彼女欲止而不与,但归无用。某日彼于赌负之后,著物完全被人剥取,彼仅著围腰之物,来至[P.249]彼女之家。然彼女告使女等云:「纵然顿第罗前来,亦不能与以何物,将捉其头颈掷出门外。」彼女等被如是嘱告,依言而行,彼则无计可施,伫立于门之入口处啜泣。
时有一豪商之子,常时向佳里投注千金,是日偶然前来,于彼处见彼问曰:「顿第罗!为何而泣?」顿第罗:「施主!予因赌负,来至妹家,然为使者捉予头颈掷出门外。」富商之子:「汝请待立于此处,予向汝妹言说。」彼入内谓曰:「汝兄著破围腰立于门外,汝何以不与著物?」妹:「予决不与,若彼与贵君有缘,请贵君自身为之。」
然此游女家之惯例,千金之中五百金为游女自身之金,余之五百金则为衣类、香料、华鬘之代金。凡来此处之男,任何一人,均须货换著衣,夜明之后,翌日归时,将货衣脱下,著自己来时之著衣而去。因此,豪商之子亦向彼女货换著物,而将自己著来之著物,交与顿第罗。彼大喜急速飞奔酒屋而去。
佳里嘱咐使者等:「明日此男归去之际,剥取其所著之物。」翌日,彼将出發,使者由四面将彼包围,恰如掠夺之状,剥取其贷换之著物。「青年人!可以行矣」,将彼裸体放出。彼被裸身而去,众人见之皆笑。彼蒙此耻辱自思:「今之如此,原为自己不能噤口而来。」于是心中悲泣。菩萨为说明此事,唱第三之偈:
三
[P.250]其他更有一史话。于波罗奈之某牧场,为饲羊者之怠忽,有二牡羊格斗。尔时,有一只库林佳鸟见之自思:「今此二羊头将撞破而死,予将使之停止。」「二位不可格斗。」彼如斯鸣叫,欲使停止,但彼等一言不發。彼于是落止于牡羊之脊背与头上相劝,然而无论如何亦不能停止,于是彼云:「先行杀予,再为格斗恶习。」彼鸟切入二羊之头与头之间,而彼则恰如为杵捣碎之状。此亦因自己喜好多口,以致身灭。菩萨为说明此事,唱第四之偈:
四
今尚有一史话。住于波罗奈之人等,见一饲牛之重要多罗树,一男攀登于树上取实,当其摘落几多果实时,有一黑蛇由蚁穴中出,开始蠕动爬树。树下人等见之,以棒击打,不能使之落下,彼等向树上之男告曰:「有蛇向多罗树攀上。」树上之男大声吼叫,下面人等扩展一件上衣,握其四角,向树上之男叫曰:「汝可跳落于上衣之上。」于是彼男由树上飞降,落于四人中间上衣之上。但机会不巧,突起大风,不[P.251]能紧握,诸人互相冲撞,头被击中而皆殒命。菩萨为说明此事唱第五之偈:
五
更有一史话。住波罗奈之盗羊人等,某晚盗来一只牝羊,彼等思于森林中食之。为使羊不出声,而紧缚其口,置于竹薮之中。翌日为食羊而来,但忘携杀羊刀具,彼等云:「杀羊烤肉,以解馋欲,速将刀来。」但徧寻不见一人持有杀羊刀具。「无有刀具,杀之而不能取肉。」「如此放彼,此物运佳。」于是使羊逃跑。偶然一作笼之人思欲截竹,彼将作笼用之小刀置于竹之叶间而归。羊被解放,欢喜不堪,于竹薮中飞奔跳跃之间,其后足机会不良,蹴落小刀;盗人闻小刀之落音,回顾得见,于是欢喜雀跃,立即杀羊烤肉,以饱口福。如此,此牝羊自己所为之事,遂招杀身之祸。菩萨为说明此事唱第六之偈:
六
[P.252]如斯言之后:「自己之口,善为慎言,语得中庸者,能由死之苦中得脱。」今再为紧那罗之故事。
住波罗奈一猎师之子,以某种方法捕得二只夫妇之紧那罗。彼将其携归,献与国王。王初见此未尝得见之紧那罗问曰:「猎师!紧那罗为何种之物?」猎师:「大王!此以甘美之声歌唱,能诵快乐之诵,任何人间不能有此种之歌诵。」王闻之,与猎师诸多之财宝后,对紧那罗曰:「汝歌,汝诵。」王下命令。然紧那罗自思:「若予等歌,完全不能传歌之色,则歌失败,则受众人如雨之嘲骂,予等之命,亦将被取;而又诸多饶舌,以为妄语。」如此思量,彼等深恐妄语,故不顾王之屡次催逼,一言不语,而况歌诵,亦不为之。王终大怒命曰:「杀此等物,烧肉将来。」于是唱第七之偈:
七
紧那梨(女)自思:「王今發怒,必杀予等,今可与语。」于是立即唱偈:
八
[P.253]王闻紧那梨之言,心甚满足,即唱偈曰:
九
紧那罗(男)闻王之言自思:「自己不言,王必杀我,今可置语。」于是唱次之偈:
一〇
如斯语后,更云:「大王!予等难从王之所言,非予等沉默不语,因知所言之不正,故仅不语。」彼等为说明此事,唱次之二偈:
一一
一二
王闻此语,非常欢喜:「此为真实语者,贤明之紧那罗。」于是唱最后之偈:
一三
王载紧那罗于黄金所造之笼,呼猎师至命曰:「汝将此紧那罗送往捕彼之场所,与以放之。」于是使彼等逃脱。
[P.255]菩萨更语曰:「阿阇梨!试观此二只紧那罗如此慎言,只于适当之时,为發善言,终被释放。但贵君为恶言,终应受此大苦。」彼说明此譬喻后,向彼安慰云:「阿阇梨!汝勿忧虑,予助汝命。」司祭:「然君能助予耶?」弟子:「星宿运行,尚未适当。」于是使彼待过其日。菩萨于午夜中,持一死之牡羊来:「婆罗门阁下!汝可往他处生活。」而于他人不知之中,秘密遣彼逃生,牺牲奉献羊肉毕,遂建其门。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拘迦利即曾为如斯之言而灭其身。」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齿茎突出、肤黄褐色之男是拘迦利,贤明之陀伽利耶即是我。」
〔菩萨=卢卢鹿〕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某比丘向彼云:「法友提婆达多!佛对贵君所尽之处甚多。贵君就如来出家,了解三藏,由众人得物甚多,并得名誉。」答曰:「法友!自己由佛草叶之恩惠亦未受得。自己依自己而出家,三藏依自己而了解,由众人所得之物及名誉,皆为自己之力。」比丘等集于法堂,相互谈论:「法友提婆达多实不知恩,乃无考虑之人。」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之不知恩,非自今始,前生亦不知恩。彼尝为予助其一命,但彼不感予之善行。」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有八十俱胝莫大财产之某商人储有一子名摩诃达纳迦,彼思:「吾子若作学问,将成疲劳。」于是何等亦均不教彼。因此,彼除歌诵饮食之外,一无所知。双亲为彼迎娶适妻,后未数年相继辞世而去。双亲[P.256]死后,彼诳彼女,为饮酒赌博之伙伴所包围,花费种种金钱,结果财产荡尽,借债生活,然因彼无力偿还,由债权者前来催逼,困苦已极。彼思:「长年生活有何意义?自己生于此世,完全变为他种之生活状态,不如死去为宜。」于是彼向债权者云:「请将借据持来,恒河之岸储有予一族之财宝,予将以之偿债。」于是彼等与此男出發前往。彼教以真如有财宝埋藏之状:「此处埋有财宝,彼处藏有若干。」「自己欲跳入恒河自杀」,彼伺诸人之隙,遂奔往河中跳入,然彼为急流所冲,流动之间,大声悲鸣而呼救。
尔时摩诃萨生于卢卢种类之鹿胎。彼离鹿群,独自栖住于恒河弯曲之处混有娑罗树之庵罗树林,为一盛开花朵堪夸之悠闲场所。彼之身体生有如拭净黄金之皿色光辉之毛,手足纯白,如涂牛乳,尻毛似牦牛,角映银锁之色,眼如摩尼珠所磨首饰美好之状,其口如赤毛球状之艳丽。彼于深夜闻呼救之悲鸣,「此为人声,在自己生命之限度,决不可死。予将对之施救。」如是思量,彼由林薮茂密之寝床起立,奔向河岸,向彼与以安慰之言:「汝勿忧心,予今助汝。」于是急剧轰然跳入河内。彼切流游泳而行,将彼溺男乘载于自己背上,安全运往岸上,更与彼以自己栖居前运来之果物使食。经二三日后,鹿云:「人兄!予将贵君由森林运往波罗奈道上,如是君可安全归去;然不可只为财宝,而云:『彼处有黄金鹿栖居。』无论向大王或大臣,绝对不可言此。」彼曰:「予断然不语。」如此相互约定。摩诃萨得彼之誓约,将彼负载于背上,运往波罗奈之道上而来;然后放下,回返而去。
于彼到著波罗奈之同日,王之第一后妃名忏摩者,于是日晨早,梦见黄金之鹿[P.257]向自己说法。后妃醒后,独自思考:「若世无此鹿,则予不应见有此梦,确有此鹿,予将向大王申述。」后妃如是思已,来至王所,云:「大王!予欲闻黄金鹿之说法。能否得闻,如适得闻,予将得生,如不适闻,则予将死。」王受容其言:「如世间栖有此鹿,当可适与。」于是呼婆罗门等至,问曰:「世间究竟有无黄金色之鹿?」答曰:「有之,大王!」王闻之,于美饰象背上载黄金篮,其中纳入千金之袋,如有何人教以有黄金鹿之所,则与其人黄金袋篮,与以此象及最佳之象;更以偈言刻于黄金板上,命一大臣:「汝往市中诸人处公告予言。」王于是唱此本生谭最初之偈:
一
大臣持黄金板于市中公布。时,此商人之子入波罗奈市中,彼闻此语立即往大臣之所告曰:「请使予拜谒国王,予将示知鹿之所在。」大臣由象背降下,携彼来至王前告曰:「大王!此男能告述鹿之所在。」王问:「汝言真实耶?」彼云:「大王!予言真实,请王赐予光荣。」于是唱第二之偈:
二
[P.258]王闻之,喜此卖友无德汉之言,王问曰:「此鹿栖居何处?」「如是如是之处,大王!」王使彼为引导,与诸多臣一同来至其场所。时彼无德之汉告王将军队暂停,军队停止,彼云:「大王!彼即黄金之鹿,居于彼处。」彼以手指指示,唱第三之偈:
三
王闻彼之言,命令大臣:「包围森林茂密之处,勿使彼逃走,速行捕捉到手。」诸人受命包围,大声喊叫;王与臣下数人立于某处,而彼男亦距其处不远而立。摩诃萨闻其叫声自思:「军队之声非常众多,诚然欲以此人数威胁自己。」彼起立巡回眺望四方紧紧包围之人众,彼见王站立之所:「此乃予之安全之处,必须驰向彼处。」彼作是思,于是奔向王前。王见彼奔来:「此鹿坚强如象,扬起尘砂奔来,备箭威胁彼鹿,若彼奔来,即放箭以弱其力而捕之。」王作是思,急取弓箭准备对向菩萨。
佛为说明此事,唱次之二偈:
四
五
[P.259]王为鹿之美言而动心,放下弓箭,以尊敬之念而立。摩诃萨近于王前,亦以美妙友爱之情,立于王傍;诸人亦放弃围捕,来至王前,将鹿包围。尔时摩诃萨振以如黄金之铃之美声,向王问曰:「何人向王告知此处有鹿栖居?」尔时恶人稍行后退,立于唯仅闻声之处。王答:「由彼处所立之男,教示尔之居所。」于是唱第六之偈:
六
摩诃萨闻之,责彼卖友者,而与王语唱第七之偈:
七
王闻此更唱他之一偈:
八
于是摩诃萨言:「大王!予所责者,非为兽类,亦非鸟类,实对人间有所责焉。」于是唱第九之偈:
九
王闻此对彼男發怒:「如此尽受种种之恩者,不稍感念大德,予将以此弓杀彼。」于是唱第十之偈:
一〇
然摩诃萨自思:「此男不可因自己之故而被灭。」于是唱第十一之偈:
[P.261]一一
王闻之甚喜,赞摩诃萨唱次之偈:
一二
「大王!人于面前所言之事,与另所为之事,完全相违。」摩诃萨欲明此,唱次之二偈:
一三
一四
王闻此:「鹿王!予亦思如是者为不可。予纵失此王国亦断不违反惠与汝之约[P.262]束,请君信予。」王如斯云,使取惠与。摩诃萨于王所谓适切之惠与中,以自己为始,向一切生物与以「无畏」,为王所谓适切之惠与。王与之作适切之约束后,引导菩萨入都。于是都城与摩诃萨均被装饰,而于后妃之前,向之说法。摩诃萨以美妙人间之声,向由后妃开始乃至王与王之臣下说法,更向王教以十种王法,又向大众亦说法之后,再归森林,入于为鹿群围绕之生活。
王对一切生类应与「无畏」,向国中以大鼓布告宣示,自此以来,任何人对兽类鸟类均不能出手伤害。于是鹿群食人间耕作之谷物使成荒田,任何人亦不取妨阻。多人来至王庭,举扬非难之声。
佛为说明此事,唱次之偈:
一五
王闻此唱次之二偈:
一六
一七
大众闻王此言,无如何方法而去。此语立即扩展,为摩诃萨闻之,集合鹿群教[P.263]之:「尔今对人间之谷类,决不可食。」又向诸人曰:「可各自于田舘结树以为标示。」于是人人依言而行。依此标示,其后乃至今日,鹿均不食谷物。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不知恩,非自今始,前生亦如斯不知恩。」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商人之子是提婆达多,王是阿难,而卢卢鹿即是我。」
〔菩萨=舍罗婆鹿〕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佛向自身法将舍利弗简洁發问,而舍利弗详细说明之事所作之谈话。尔时佛向长老简洁發问。此为佛由天上降下时,要略而有顺序之故事:即长老宾头罗跋啰惰阇,以神通力由王舍城商人处得来栴檀之钵时,佛禁比丘等使用神通。时外道等自思:「沙门瞿昙禁止神通奇迹之使用,故今后彼等自身必不使用。」而一无所知之彼等弟子等问曰:「何以贵君等不以神通力取钵?」「自己等对盗取之事,任何亦不为之,而况欲取一毫无价值之木钵?有何人愿以自己精征微妙之力徒现于彼等在家人之前,由此考虑所以不取。但释迦族之沙门伴侣,贪欲且又愚痴,出以神通力往取。切勿思吾等之神通力有何使用困难,自己等眼中并无沙门瞿昙之弟子,若吾等有意乐,可与沙门瞿昙一较神通之竞技。沙门瞿昙为一神通,吾等则为双倍之力使见。」彼等如此之言,比丘等闻知此事,告白世尊:「世尊!外道等欲为神通。」佛:「汝等比丘!任彼等为之,吾亦将为。」
频毘娑罗王得此传闻,出至世尊之处,问曰:「世尊!请为神通如何?」佛:「甚善,大王!予将为之。」王:「然则佛非曾就此已制定禁戒耶?」佛:「唯然,大王![P.264]然此为对我佛弟子所制者,非对诸佛所谓之禁戒。正如大王,贵君御苑之花与果物为对其他人等所禁者,而此规定对贵君则不适用之理相同。」王:「然则世尊于何处为此神通耶?」佛:「于舍卫城城门之处,骞荼庵罗树之下。」王:「予于彼处为作某种准备。」佛:「大王!一切不用。」翌日佛于朝食终了,托钵出行,诸人见之问曰:「世尊往何处?」「将往舍卫城城门之所,于骞荼庵罗树下,为摧破外道之双倍神通而行。」比丘等以此语使闻。
大众:「如佛之神通,实未曾有,吾等将往见之。」于是离开家户,随佛之后而行。他之外道:「沙门瞿昙行神通,吾等亦行自己之神通相与之竞。」于是引率各各之弟子等,追随于佛之后。不久佛至舍卫城,王问:「世尊!即将真正行神通耶?」佛:「即将为之。」王:「何时为之?」佛:「由今日至第七日阿沙荼月满月之日。」王:「世尊!将作幕荫耶?」佛:「均已妥当,大王!在予行神通场所,帝释为作十二由旬宝石之幕。」王:「行此神通之事,可否向市中宣布?」佛:「可与宣布,大王!」
王即命令法之布告者,跨于美饰之象背之上:「佛于舍卫城城门之处,在骞荼庵罗树下,行摧破外道之神通,时为自今七日之后。」于是每日巡回布告。外道等闻佛于骞荼庵罗树下欲行神通,于是投掷私财,砍伐舍卫城附近一带之庵罗树。于满月之夜,法之布告者巡回布告:「今日晨朝将行神通。」彼依诸神之力,如立于全阎浮提中家家之前布告之状,声音响彻。而起心欲往见者均自己到著舍卫城,如是有绵延十二由旬之參观者。
佛于晨朝托钵入舍卫城,尔时王苑之园长名骞荼者持一如水壶大之纯熟美丽庵罗之实,往王所之途中,彼于城门之处会佛,「将此献佛为宜」,彼以庵罗之实向佛[P.265]献上,佛受之坐于其处而食。食终佛言:「阿难!将此核付与园长,植于此处,此将成为骞荼庵罗树。」长老依言,于是园长掘地植之。其核忽破,数根下垂,出锄柄粗细之芽,彼于多人得见之间,成为高达百肘,干枝五十肘之大庵罗树;而于观看之间,开花生实,蜜蜂群集,果实坠满树上,耸立于天空之中。风来吹打,使美味之实落地,后来之比丘等食之而去。黄昏之时,诸神之王熟思:「造七宝之幕,为我等之责。」于是速遣毘首竭摩覆以青莲华十二由旬作七宝之幕;如是一万世界之神前来參集。佛为摧破外道,行双倍神通,即令弟子亦感异常,而多人见此持有信心。佛继站起,坐佛座而说法,使二十俱胝之有情,如饮甘露。然而佛思:「过去佛行神通后,往何处而行耶?」佛知:「乃往三十三天」,于是佛由佛座起立,以右足踏于由犍陀罗山顶,而以左足跨于须弥山之顶上,登上三十三天,坐于昼度树下无垢白石之上,度过雨期,向诸神说有关阿毘达磨之法。
诸人不知佛之去向,因不见佛,各自归家。经三阅月,自恣之日近,长老目犍连往佛之所,告白此事,佛问曰:「舍利弗今往何处?」目犍连:「世尊!彼长老见彼神通而起欢喜心,与出家之五百新比丘,一同在僧伽舍之市安居。」佛:「目犍连!自今七日后,吾将降落于僧伽舍城门之处,如欲见如来者皆可集于僧伽舍。」长老:「谨遵圣命。」受命归来,向诸人告此信息后,将诸人一瞬之间全部运往距舍卫城三十由旬之僧伽舍市。
佛过雨期于自恣终了,告帝释欲归人间,帝释唤毘首竭摩近前命曰:「为十力尊归人间界,为作阶梯。」彼于须弥山顶作阶梯之一端,另一端则作于僧伽舍城门之处;[P.266]其中间者为宝珠造,一方之侧为白银造,另一侧黄金造,为筑此三阶梯;阶梯以七宝造之栏楯围绕。佛行开辟之大神通,由中央宝珠造之阶梯降下,帝释天为持衣钵,须夜摩天为执拂子,娑婆主梵天为持伞盖相随;一万世界诸神雨天香料,天之华鬘,以供养之。当佛立于阶梯最后之阶时,长老舍利弗首先第一拜佛,然后其他诸人拜佛。佛于如斯群集诸人之中自思:「目犍连以有神通力有名,优婆离以善保持戒律有名,然舍利弗具有大智之事,一般尚未遍知。除予之外,实际无有具与彼同等智慧者,予将于一般众中示知彼有智慧之事。」于是先以问题问诸凡人,凡人等如是答之;次问于预流果境界者,得预流果人等如是答之,而凡人等则不解;于是于一来果之境界,不还果之境界,诸漏尽阿罗汉果之境界设问。于各大弟子之境界被问时,各各下位者不知上位之问,上位者则答以适于彼之问,至于最优弟子之境界被问,则最优弟子等答如是,而其他者则不能解;最后舍利弗长老适切被问,此长老答如是,而其他诸人则全然不明。诸人问曰:「与佛问答彼长老为何人?」「法将舍利弗是。」诸人闻之:「实为大智之人。」互相谈论。尔来诸神或诸人之间,于此长老有大智之事,善为遍知。于是佛于佛之境界發问:
佛问:「舍利弗!此简言之意义,应如何详见,汝知之耶?」长老熟思佛问,明了佛所问者为有学无学比丘等应到之道,彼对是问并无何等疑点,然彼思:「依应到之道而言,从诸蕴等能说数多之方法,究依何种方法而说,始能与佛之意向相合致耶?」有关佛之意向抱有疑点。佛知此:「舍利弗对所问已无何等疑点,但有关我之[P.267]意向则有疑点,自己若不示其方法,则不能说明此事。善哉,予将教以方法。」于是谓其方法如是如是以教之,佛言:「此即如是,舍利弗!善为了解可矣。」于是彼已善了解。佛自思量:「舍利弗知我意向,从诸蕴将能十分说示。」长老舍利弗为佛所教方法,其问题明显有如已知百方法千方法之状,彼以由佛所教之方法,说明于佛境界之所问。佛向遍十二由旬诸人群众说法,为使三十俱胝之有情能饮不死之液(甘露)。
佛于诸人散去之后,继续行脚之旅,渐行至舍卫城。到达之翌日,佛外出托钵,得食物归来,向比丘等就诸事说明之后,入于香室。黄昏时,比丘等相互谈长老舍利弗之德,坐于法堂:「诸位法友!舍利弗长老实为大智之人,其智慧实广敏锐彻,对十力尊简单發问之事作详细之说明。」佛出彼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彼对简单所云之事,详细说明。」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生于舍罗婆鹿之胎,栖于森林之中。王好狩猎,且力甚强,彼思他人皆不如己堪称为人。某日王出猎时,向廷臣等云:「任何人于鹿由傍逃过而放之者,处以笞刑。」诸人自思:「任何人立于自己家之当中,而亦多有对自己库房不留意之处。今一鹿跳起,须善加处理,将彼驱向王所立之处,岂非上策。」于是人人时时整备,先安置王于路傍而立,彼等则将大丛林包围,以棍棒及其他诸物即地,惊起舍罗婆鹿,最初于丛中旋转,三度环绕奔驰,搜寻逃出之空隙,然见诸人手执弓箭,毫无间隙,立于周围,实无法可想,只有唯一方法,彼發现王所立之处有隙可乘。彼之眼中闪现光辉,如瓦砾飞投之状,直向王前奔来,[P.268]王见飞奔前来之鹿,立即放箭,但归失败。
须知舍罗婆鹿兽类,巧于避箭,如箭由前面飞来,则急速停止站立,使其飞过;由后飞来,则向前飞奔,由箭逃出;由上而来,则曲背避之;由横飞来,则稍行扭开身体;如狙击腹之当中,则鹿团其身体而倒卧;如此彼于箭飞行恰如风之吹散黑云,蓦地逃窜无踪。王之两侧站立之廷臣等见舍罗婆鹿逃逸,一同来集问曰:「此为何人逐鹿现场?」「此乃王之捕捉场所。」「然王确曾呼叫欲杀此鹿,实际王未能射中,箭坠地面。」彼等无所事是,以此论调,对王作戏笑之谈,如花开放。国王自思:「彼等笑予之事,尚不知予真正之力量。」王一紧身上之著物,取剑徒步而行:「予将捕捉舍罗婆鹿。」于是急急奔出。彼随于鹿后,驰行三由旬,舍罗婆鹿驰往林中,王亦入林。但舍罗婆鹿之行方,有一深六十肘之大穴,为一朽木所覆之穴,其深三十肘处积水,并繁生芦草覆盖。舍罗婆鹿嗅闻水味,知其穴之所在,彼稍回返避之通过,然王直接奔来,遂落入穴中。舍罗婆鹿不闻王之足音,回返视之,不见其姿。「此王必落穴中」,彼往观之,见王在深水中不能立足,焦急疲困。是时鹿已对彼之所为,[P.269]早不存心,心感充满哀怜:「如是弃王而去,王必死去,予今将为王除苦。」于是立于穴端曰:「王请勿怖,予为王除苦。」彼如引自己可爱之子,依岩石支持身体努力向上引王,将此为杀鹿而奔入之王由六十肘之深穴抱起,负载于背上,由森林出,至距王之军队居处不远场所,将王卸下,于是与王以忠告,使誓守五戒。王由摩诃萨身边离去,深感歉咎曰:「舍罗婆鹿王!请与予同来波罗奈。予有十二由旬之波罗奈国,献与贵君,请君统治。」鹿:「大王!不可,予等兽类,不可治国,若王对予持有善意,望请守予先刻所嘱持戒之意,并家臣诸人亦如是守之。」菩萨为忠告后,即隐入森林而去。王思起鹿王之美德,眼中湛满泪水,归来至军队之所,为各军围绕而还都;王命以大鼓巡回宣告:「今后国中之人民,皆应守五戒。」然王对摩诃萨救自己之美德善行,未向任何一人洩露。王于黄昏,食种种美食,卧于美饰之裘床,次晨朝起,思起摩诃萨之美德,出床于椅上结跏趺坐,心中喜溢,唱次之六偈歌,以叙其喜: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王作如斯之歌间,太阳升起。王之司祭,晨朝侍奉王之起居,来至宫门入口,闻王之歌,彼自思:「王于昨日行猎,必定被舍罗婆鹿逃逸,受侍从者嘲讽,为不失王族之荣耀,为杀鹿,而追逐鹿踪,于是落入六十肘之深穴。舍罗婆鹿王思其可哀,不思王对自己所作罪等,救王出穴。故王今作歌,以叙其喜。」于是婆罗门将王之歌,一字一句,皆得闻记,彼对王与舍罗婆鹿所演之一幕情况,正如拂拭洁净之镜映影,见彼之颜,如同原状,完全知其一部之始终。彼以指尖扣扉,王问:「何人?」「大王![P.271]予为司祭。」王启扉:「阿阇梨!请入。」司祭入王之室,述问候后,立王之傍:「大王!王于森林中所为之事,予已全知。王追一舍罗婆鹿落入穴中,彼舍罗婆鹿依岩支持身体,由穴中引王出险。因此,今王思起其鹿之美德,作歌以叙其喜。」于是彼唱次之二偈:
七
八
王闻是语自思:「此男未与自己一同行猎,彼时之事,完全得知,彼如何知晓?当为一问。」于是唱第九之偈:
九
于是婆罗门云:「不也,大王!予决非一切知之佛。予只善思大王之歌偈中一字一句,知其意义而已。」彼如是说明唱第十之偈:
一〇
王闻此甚喜,与彼诸多宝物。自有此事以来,王乐为布施等善行,诸人亦喜善行,由此世死去者,使诸神世界充满。
某日,王欲为射鹄之戏,与司祭一同来至王苑。时诸神之王帝释,见天宫增殖诸多之青年神与女神,彼思:「此究为何故?」而彼知悉舍罗婆鹿由深穴救王,劝王誓守戒律之事。帝释自思:「王以其力,使人人皆为善行,故诸神世界充满,今恰值王来王苑为射鹄之戏,予当以狮子吼赞舍罗婆鹿之美德,且使知自为帝释之事,予立于空中说法,说明慈悲与五戒之德,然后归去。」帝释来至王苑,王取弓搭箭将欲射鹄。尔时帝释于王与鹄的中间,以神力使舍罗婆鹿出现。王见鹿而不能放箭,于是帝释入于司祭身体之中唱偈云:
一一
[P.273]王以偈答之曰:
一二
帝释更唱次之二偈:
一三
一四
王以次之二偈答曰:
一五
[P.274]一六
帝释闻此,恢复本来帝释自身之姿,由司祭之身体出,立于空中,叙王之美德,唱次之二偈:
一七
一八
[P.275]诸神之王帝释为斯语后,更续云:「大王!予本强汝所难为而来,然尔不与予以可乘之隙。好自为之,慎勿懈怠。」遗此忠告,彼归自己之住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舍利弗亦对此简单之问事,而详细知其意义。」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司祭是舍利弗,舍罗婆鹿实即是我。」
校注
可怖之病(Ahivātakaroga),直译为「蛇风病」,一般认为由毒蛇呼气而起者。罹此病之家,由防壁围绕,防病蔓延或防止病情恶化。 婆罗豆婆遮为木工之名。 有关「孔雀踊」(Mayūra-nacca)可參照第三二、舞蹈本生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一卷二六七页以下)。 此处所谓坚法经(Daḷha-dhamma-suttanta)与 Dhanuggaha-sutta(S. N. II, P. 265)(杂阿含第二四、大正藏二、一七一页c)之内容,殆皆相同。(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与此相同之故事,见三四八森林本生谭(汉译南传藏三十四卷三三九页)及四三五散乱本生谭。又可參照一〇六钓瓶女本生谭(汉译南传藏三十二卷一八九页)。 安阇那(añjana)为涂于眼之周围化粧用之涂料(眼膏)。 尼伽(nikkha)一种金币,相当于十五苏万那(Suvaṇṇa)。 此四、五两偈与四七六敏捷鵞本生谭之六、七两偈相同。 支提(Cetiya),总云礼拜之对象,不单限于祭祠;于狭义,指某种之建筑物。此处,谓于佛教内一般礼拜之对象。 舍利利伽(Sāririka),所谓舍利。此处,指佛之入灭后荼毘所得佛之身骨,然,严格来说,佛生前其身体之一部,如发爪亦须包含在内。又,此所谓收藏舍利所营造之塔(Stūpa)亦被包含。 巴利保吉伽(Pāribhogika),为佛日常使用之物,如锡杖、铁钵、袈裟、水瓶、佛座等。如道树、佛足迹等亦应包含于其中。 乌提西伽(uddesika)为佛所营造建立之纪念的建筑物,与狭义之支提(Cetiya)相当,如塔、精舍、法轮等;然,注释家以此类为佛之尊像。但,依此一本生谭所说之状为(avatthukaṁ manamattena)建造之物,勿宁可视为纪念圣地之意义。 「落下」原本作 Parigalantuṁ,依注释读为 Pari-galantaṁ。 王之伽利娑(rāja-karīsa)为面积之单位。因一般使用之单位与王所使用之单位不同,故言王之伽利娑。 与此同类之故事有 Jātakamālā 7, Agastya, Cariyā-Piṭaka I, Akatti。 陀眉罗(Damiḷa),为多罗维多人之国。 龙岛(Nāgadīpa),即今之锡兰岛。 无垢白石座(Paṇḍukambala-silā-āsana)直译为如黄色钦婆罗衣(毛衣)之石座。为帝释常坐之座。 婆娑婆(Vāsava)帝释之別名。 莲华地狱(Paduma-niraya),八寒地狱之七。 齿茎突出(Kaḷāra),原为齿茎突出之意,然若读为(Kaḍāra),则为黄褐色之意。而此处则与齿拔无一存在为同一意义。 若为天(Deva)或为乾闼婆(Gandhabba),则能歌善诵:如为非天,则只不过兽类而已之意。 与此同类之史话见 Jātakamālā 26, Ruru; Cariyā-piṭaka 16, Rururajā;六度集经卷六(大正藏三、三三页a)、九色鹿经(大正藏三、四五二页b)、菩萨本缘经卷下第七(大正藏三、六六页c)、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一五(大正藏二四、一七五页a)等。 第一三、一四之偈与四七六敏捷鵞本生谭之第六、七之偈及四七八使者本生谭之第四、五之偈同。 与此同类之史话见 Jātakamālā 25, Sarabha。 此一史话亦出于 Vinaya III, P 29f; Dh. A, III P. 201f;四分律卷第五一(大正藏二二、九四六页b),毘奈耶卷第六(大正藏二四、八七七页b)等。 所禁者,底本作 Cāritaṁ,今依脚注为 Vāritaṁ。 双倍神通(Yamaka-Pāṭihāriya),此一史话见 Mahāvastu III, P. 115; Diviyāvadāna XII; Dh. A. III, P. 474f; Jātaka I. P. 88;四分律卷第五一(大正藏二二、九四九页a)等。 阿沙荼(Āsāḷhi)月之名,为仲夏,由六月之后半至七月之前半。 今日云云,由日没至次之日没为一日。 不见,底本作 disvā,依脚注为 adisvā。 从天降下之传说见 S. N. 40 10Ṣakka; Diviyāvadāna P. 400; Dh. A. III, PP. 224;杂阿含卷一九(大正藏二、一三四a)、增一阿含卷第二八(大正藏二、七〇七页a)、有部毘奈耶杂事卷第二九(大正藏二、一三四页a)、义足经卷下(大正藏四、一八四页c)等。 善思,底本作 amakkhetvā,依脚注为 Samekkhitvā。 灰河(vetaraṇī),所谓在地狱中之河名。(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37 册 No. 18 本生经(第14卷-第16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