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83]第九篇

四二七 鹰本生谭

〔菩萨=鹰〕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粗暴比丘之谈话此一比丘生为族姓子信解脱之教而出家阿阇梨和尚及法友梵志等为彼设想「汝应如斯进如斯退汝应如斯见如斯不见汝应如斯屈伸动作内衣外衣应如斯著钵应如斯持得维持生活之食物应善思考而食应闭五根之门注意食事一心不乱而食应知对向僧院来僧之义务此为对离去僧院僧之义务此为说〔律藏〕犍度之十四义务汝应遂行此八十正大义务此为十三头陀支凡此种种应慎重遂行」对彼加以劝告然此比丘并不从顺彼以无忍耐力不能恭谨容受劝告彼云「予未责难君等君等何以对我责难予为自己成与不成之事独自思考」彼拒绝师等之忠告

比丘等闻知此比丘之不从顺坐于法堂语彼之不德适佛入于法堂问曰「汝等比丘今汝等坐于此处有何语耶」彼等答曰「如是如是之语」佛唤彼比丘前[P.484]来问曰「闻汝不从顺师言是真实耶」彼比丘答云「是为真实」佛言「汝比丘汝于如斯解脱教出家何故不从为汝设想诸人劝告之言汝之前生为汝不从贤人等之言为吠岚婆风(飓风)所吹粉碎为微尘」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灵鹫山菩萨生而为鹰此鹰之子名苏拔多彼为鹰王率数千之鹰具大力养自己之两亲因彼力强能飞翔至非常之远方父向彼劝告曰「予子汝不可飞越如是如是之场所」彼答「谨如尊命」然于某降雨之日彼与他鹰一同高飞他鹰落后彼则飞翔至非常之远方遂误入至吠岚婆风之范围而被吹粉碎为微尘

佛宣明此事现等觉者说以下诸偈

鹫峰之古道     根株多险路
住有一只鹰     奉养老双亲

彼身体强大     赍亲多蛇脂
鹰子具强翼     高飞常远翔
父游知诸方     如是语其子

大洋所围绕     地球圆如轮
下方见圆时     汝应立即归
遥远超彼方     不可有飞翔

然彼持强翼     无鸟能胜己
某日速高飞     下方见山森

地球如父闻     大洋围如轮
圆形横互见     然彼违父言

不守原限界     飞扬更超越
可怕吠岚婆     强鸟粉微尘

不知限度人     应难再复归
鸟为强风捕     终于遂惨死

[P.485]

鸟违父母言     不虑已横死
子妻与婢仆     一切尝不幸

不解古老言     不从古圣教
高飞越限度     如鹰之憍死
不用古老教     人皆毙灾厄

[P.486]佛教示云「汝比丘汝不可倣傚此鹰之前例汝须从为汝设想诸人之谏言」彼比丘为佛作如此之训诫尔后即成为柔顺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粗暴之鹰即是今之粗暴比丘鹰之父即是我

四二八 憍赏弥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憍赏弥附近之瞿私多园对于憍赏弥争斗诸人所作之谈话此一争斗事件为律藏憍赏弥一节所出之故事此处只述其梗概依据传说当时有二比丘住同一僧院一人精通律他一人精通经通经比丘某日偶然往便所时于洗面室中将嗽口之残水留于器中而出尔后通律比丘入洗面室见残留之水出而向通经比丘问曰「彼处残留之水系贵君所为耶」通经比丘答「唯然」通律比丘云「贵君违反戒律而不知耶」通经比丘答「从来不知」通比丘云「法友是为罪过」通经比丘云「如是予将改正」通律比丘云「若君非故意而为乃是大意则不成罪过」如是通律比丘持赦而不咎之态度

然此通律比丘向自己之弟子等谓「此通经比丘犯罪而不自知为罪」通律比丘弟子等遇有通经比丘弟子等云「汝等之师犯罪而不自知为罪」于是通经比丘弟子等向师之前告白于是通经比丘云「此通律比丘以前云我无罪今云我有罪此男为嘘言者」通经比丘弟子等往通律比丘弟子之所言曰「汝等之师为嘘言者」如是[P.487]弟子等相互升高争论此后供养衣食之信者亦分为二派由受比丘教诫之比丘尼开始守护神友人知己最后至于梵天界空中住立之诸神乃至一切不归依者皆分为二派此一争斗之喧嚣终至及于色究竟天

于是有一比丘赴佛之前告知破众诸人之事「彼用正当方法而破众」而被破诸人曰「彼用不正当方法而破众」拥护彼比丘者仍行破众一方诸人所禁之事项佛二度反复曰「僧团已告分裂」于是即赴彼等争执诸人之处对破众一方诸人说破众之恶果对被破一方诸人说不认罪之恶果然后离去

其后于一教区内之同一场所行布萨等仪式时彼等于食堂等处时起争端佛为此「命两派之人交互就座」制定食堂内之作法然佛闻「两派尚有争执之事」佛赴彼场所谕之曰「汝等比丘即应停止勿再争斗」如此每起争执即为说法语佛为此痛心实不忍见彼等中一人言曰「诸位法友佛世尊为法王我等勿为恼佛之事应使佛安住于现法只由我等自身继续为争斗与口论」于是佛向彼等言曰「汝等比丘昔日在波罗奈有自称梵与之迦尸国王此梵与王由拘萨罗王第伽蒂手中夺取王权更将变装生活之第伽蒂王处以死刑结果反被第伽乌王子救助自己之命其后两人之间亲交莫逆有此始末之语汝等比丘与以王芴与以军队之王等能得成如斯之事者皆为有忍耐与亲切之故汝等比丘而况汝等于善说之法与律为出家之身必须有忍耐与亲自示以亲切」佛为此谏言更又三度制止「汝等比丘即应停止勿再争斗」然佛观彼等尚不和睦佛言「此恶人等悉皆取物为凭之状原宥彼等并非容易」于是离去其场翌日佛由托钵归来暂憩于香室后整顿房屋自携自己之钵与衣立止于僧团中央之空中说其次之偈

[P.488]

僧团将分裂     凡俗大声唤
自思非愚人     无知己罪者

颠倒心自贤     随意大口开
叫骂不自制     不知熟为师

侮我并打我     胜我并掠我
愤怒不绝者     无时得心静

侮我并打我     胜我并掠我
弃此愤怒者     心常可安静

盖以怒镇怒     不能得镇定
镇怒以亲和     古今不变法

我等应制情     凡愚无由知
贤者知此道     争斗立即止

争战伤入骨     偏为杀战事
掠取牛马财     王国亦夺去
彼等亲和尚     何汝不和亲

若汝得贤友     行正且坚忍
与彼共游行     逃一切灾厄
更乐思惟道     探求常得进

若汝得贤友     行正且坚忍
与彼共游行     王国得克获
独乐弃王国     无友如大象
游行森林中     孤独汝善活

一〇

孤独生活优     愚人难亲交
如大象少欲     常住森林中
弃离恶行为     净业善独活

[P.489]佛虽如此说法但彼等比丘尚不和睦佛往婆罗伽鲁那迦罗村向跋窭长老说孤独生活之幸福由彼处赴三人族姓子所住之场所对彼等说亲和生活之乐更去其[P.490]地往波陀林滞留三月其后即再归憍赏弥直向舍卫城而去

住憍赏弥信者等相互商谈「憍赏弥此等比丘与我等多害佛为彼等所恼遂去此地我等对彼等不必交往彼等前来托钵亦不与食物使彼等离去此地或去还俗或将对佛信赖」于是依议而行彼等比丘受此宗教上之罪非常困苦往舍卫城向佛谢罪

结分

于是佛述本生今昔之结语「父是净饭大王母是大摩耶夫人第伽乌王子即是我

四二九 大鹦鹉本生谭

〔菩萨=鹦鹉〕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一比丘所作之谈话依据传说此比丘于佛前被授以业处禅定法彼住于拘萨罗国某国境之村近处之森林中村人与此比丘以昼夜之住所诸人于常时往来处所建立小舍对彼尊敬而师事之如是彼于彼处入于雨期然于最初之月其村被火烧尽村人之财产殆归乌有是故村人不与此比丘以好味之食因此此比丘虽住甚好但为恶劣食物所恼使四道四果均不能逮得

如是三月雨期终了时比丘往佛前问候佛以亲切言语与之交谈后问曰「汝盖多为食物所困扰住居尚合意否」比丘于申述一切事情佛知此比丘住居之乐佛语比丘「汝比丘沙门者若住居如意应舍欲望之行动满足于任何食物之所食[P.491]应行沙门之法昔日之贤人生为畜生时自己住居于枯树食树之屑粉尚不为欲望所囚满足而不弃友情不飞往他处汝何故云食物贫乏粗末舍汝之乐住居耶」佛应此比丘之请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在雪山中恒河之岸有一优昙波罗之森林于此森林中住数百千之鹦鹉其中有一只鹦鹉之王彼于自己居住之树无果实时残余之物无论树之芽叶树皮幼芽皆为食物饮恒河之水甚是寡欲而满足决不飞往其他之处所帝释天宫为彼寡欲满足之德所震动帝释思考立即前往观察于彼于是帝释思欲对彼试探依自己之神通力使树枯槁因此其树只余干穴暴露而立于风雨之中由干穴之中散出屑粉此鹦鹉之王食其屑粉饮恒河之水而不飞往其他处所对于风与日光毫不挂虑仍然住于优昙波罗之顶上

帝释知彼之甚是寡欲帝释自思「自彼说示友情之德与彼以赐物于优昙波罗树上结甘味之果」于是彼自变化为一只鵞鸟之姿使其妻须阇化为阿修罗少女之姿立于先头彼到达优昙波罗森林栖于其近处之一树枝上尔时与鹦鹉开始交谈而说第一之偈

树多果实时     鸟群来食实
知树枯无实     飞往他诸所

[P.492]帝释说如是第一偈后为使鹦鹉离去其树而说第二之偈

红嘴鸟何故汝不去     何故坐枯木
春鸟愿闻何缘由     不弃离枯木

于是鹦鹉王向帝释云「鵞鸟予之不舍此树而去为对此树存感谢之念」于是说次之二偈

鵞鸟死生苦乐皆相处     此为友人中友人
不以盛衰舍弃友     常念友人真与善

鵞鸟如是我亦尽亲善     树为我亲亦友人
知树破灭我愿生     如此舍弃何得为

帝释闻彼之言甚为满足对彼赞赏后欲赐彼物而说次之二偈

[P.493]

善哉汝之友情与爱情     我今善得闻此语
汝今如此尊友情     贤者必可与赏赞

汝鸟鹦鹉请谛听     我今与汝以赐物
汝有心中所欲者     任何皆可向我求

鹦鹉之王闻此选择赐物而说第七之偈

鵞鸟若汝与赐物     再使此树活
树枝出果实     结实成累累
甘果连繁荣     美事映光辉

于是帝释与彼赐物而说第八之偈

吾友汝见尊果树之姿     树枝出生多果实
优昙波罗汝可住     甘果连连美映辉

[P.494]帝释说此终了弃鵞鸟之姿彼等夫妻现神通力由恒河以手掬水注入优昙波罗树之干上尔时树之枝干忽然茂盛生甘味之果实露出如意宝山之状美丽荣辉鹦鹉之王见此心中喜悦赞赏帝释而说第九之偈

眺得果实多     我心无限悦
帝释之一族     为我降幸福

帝释与鹦鹉赐物使优昙波罗生出美丽果实后连同帝妻须暗回归自己住所

对此说话佛现等觉者说最后增添之偈

一〇

鹦鹉愿如意     帝释再生实
伴妻贤能去     回归喜林苑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比丘昔之贤人生为畜生尚无贪欲之心然汝于如斯解脱之道出家何故不弃贪欲之心耶汝须早往此处所住居」佛命令彼并对彼说业处之禅定法——彼比丘立即赴森林行观法得阿罗汉位——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帝释是阿那律鹦鹉之王即是我

四三〇 小鹦鹉本生谭

〔菩萨=鹦鹉〕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律藏中之毘兰若品所作之谈话佛于毘兰若渡过雨期其后到达舍卫城时比丘等集合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如来为王族又为佛具大神通力受毘兰若之一婆罗门招待三月间佛滞留之当时彼婆罗门或为恶魔入窍所宿由彼竟未受一日之招待然佛舍弃贪欲之所为三月之间只以少量之水与植物根之粉末支持生命而决不赴他处如来如何以寡欲而为[P.495]满足者耶」时佛来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坐此处为何语耶」彼等答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如来今弃贪欲之法无何不可思议如来于前生生为畜生时尚弃贪欲之法」佛为说过去之事其详细情形与前揭示者同

主分

绿叶蔽诸树     数多果实熟
何故汝鹦鹉     有心乐枯木

我等多年间     栖树食果实
今虽无果实     友情不能变

此树今果枯     无叶亦无实
鸟离此树去     何故汝责求

彼等慕树果     无果离树去
彼等鸟类愚     只敏于自利

善哉友情与爱情     予善得此语
如是尊友情     贤者必赏赞

鹦鹉汝善鸟     我今与赐物
汝心所欲者     皆可向我求

我今无他愿     惟见枯木生
叶茂果多熟     得宝如贫者
心悦我眺望     再三与再四

帝释赍甘露     灌溉此枯木
树枝忽繁茂     快速凉荫生

眺得多果实     我悦实无限
帝释之一族     为我降幸福

一〇

鹦鹉愿如意     帝释再生实
伴妻去彼处     回归喜林苑

[P.496]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帝释是阿那律鹦鹉之王即是我

四三一 哈利达仙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心乱之比丘所作之谈话彼比丘见一盛装之妇人而心乱使指爪与毛发伸长希望还归俗人于是彼为阿阇梨及和尚相伴强制带往佛前时佛向彼比丘问曰「闻汝心乱是为真实耶」彼答云「世尊是为真实」佛问「因何故耶」彼答「见盛装妇人而起烦恼」佛言「汝比丘[P.497]烦恼破坏德行使人无气力生于奈落此烦恼必定使汝恼乱何以故袭击须弥山之风运去一枯叶乃无忝于耻也然为此烦恼随顺智慧而行既得五通得八等至净行之大德亦有不能保心之统一而失去禅定」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某村有八亿金财产之婆罗门家彼之颜色为黄金色人人称以金肤童子之名彼生长后于得叉尸罗受教育养家族及父母死管理财产彼心中自思「财产虽然存在而制作财产之人则已不存在予面临死时必被粉碎而终」彼为死之恐怖所震起以诺大财产与人入雪山为遁世生活七日间即逮得神通与等至于彼处所长久期间居住食森林树根与果食支持身命

某时彼为求盐与酢而下山其后达波罗奈于国王之御苑一泊翌日于波罗奈行托钵达宫城之门国王见彼起归依心呼彼近前而揭橥白天盖使彼坐于国王长椅之上劝彼食以优美好味之食物此比丘述礼以辞之时国王心中感觉更为满足向彼问曰「贵师往何处去」彼答「大王予搜寻雨期之住所」王云「甚善予敬知之」朝食终了后国王伴彼赴御苑为彼于其处建造昼夜之住居规定御苑之守卫为其侍者如是国王向彼解释后离彼处而去此大德其后常于宫城为食事十二年间住于其处

[P.498]某日国王于镇压国境叛乱而出發之际向后云「汝须照顾为我等福田之彼人」王将照料大德之事托付于王后出征而去自此以来王后亲自向大德劝进食事某日王后准备食事完毕但大德迟而未到自己以香汤沐浴完毕著柔软衣裳开窗风凉身体横卧于寝台之上此大德是日稍迟著上下之衣手持钵由空中飞至达到窗边王后闻彼树皮制衣之折音立即站起其衣裳由身体滑落时王后之美姿映入大德之眼中于是彼之心中长达贰百千俱胝年月间所隐藏之烦恼恰如箱中蛇之擡头禅定忽然消失彼心不能保持统一立即进前执王后之手于是二人立即放下窗帘彼与王后行不义后食事终了回归御苑自此以后日日返复非行

彼与王后之非行传徧全市大臣等向国王致书告王曰「哈利达仙人为此不义之行迹」国王自思「彼等思欲离间我等而为如此之言」不与置信其后国王平定叛乱归波罗奈队伍行列整齐巡行市之周围然后来至王后前问曰「闻汝与仙人哈利达有不义之行是为真实」王后答「是为真实」虽然如此国王仍不置信国王自思「如是予将亲向仙人质问」王往御苑会见之后坐于一方以第一之偈质问

予闻婆罗门之言     彼哈利达耽爱欲
然则何处有虚报     尊师必为清净身

[P.499]仙人闻此心中自思「予若答以未耽享乐国王必信予言然此世界除真实无确切之依所弃真实之人如何坐菩提树处即不能成就菩提予必须语以真实」仙人决心不可破戒原以菩萨依场合于五戒之中虽有破杀生偷盗邪淫饮酒之戒但妄语——妄语破事物之条理与虚偽为伴侣——此戒决不可破因此仙人为语真实说第二之偈

大王大王闻风说     不偽乃真实
五欲使心暗     迷入不正路

国王闻此说第三之偈

思惟善事锐智慧     如何如此亡失去
心中燃起爱欲火     如何之力不得镇

于是哈利达仙人说示烦恼之力说第四之偈

大王于此之世间     有四强烦恼
贪嗔憍与痴     智慧光昙暗

[P.500]国王闻此说第五之偈

行净戒律坚     哈利达圣仙
博学为贤者     来此受敬仕

其次哈利达仙人说第六之偈

恶念伴爱欲     相遇甚不幸
贤仙乐法德     忽焉迷岐路

于是国王劝彼舍离烦恼说第七之偈

身体所生烦恼现     污染汝之美心姿
汝舍离此有上幸     人皆认知汝贤人

于是大德再得心之统一力观察爱欲之灾害说第八之偈

诸般爱欲蔽慧眼     生出多苦为大害
我今探求此根源     断除贪欲伴系缚

[P.501]如此说后向国王云「大王请少假以时日」彼得国王许可入于小舍凝视「徧之轮」再得禅定出小舍升至空中结跏趺坐对国王说法「大王予自身住于不适当之处所于多数诸人当中得受耻辱请大王亦进而修解脱之道予将再入无妇人影之森林中」国王悲泣彼立赴雪山再由禅定不堕遂成入梵天界之身

佛知此事件现等觉者说次之偈

哈利达仙人     努励为真理
舍离此贪欲     往生梵天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之理——说四谛之理竟此心乱比丘得阿罗汉位——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国王是阿难哈利达仙人即是我

四三二 足迹善知童子本生谭

〔菩萨=童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童子所作之谈话此童子为舍卫城某居士之子彼于七岁年龄之时既已具有知人足迹之巧慧彼父思欲对彼试验于彼不知之间往友人之家彼不问父之去处彼寻觅父之足迹即往赴父所在之处而立于其面前某日父向彼问曰「予子予未示知予之去处然汝如何知予所往[P.502]之处所」彼答云「父亲予善能分辨父之足迹予有知足迹之巧

于是父更为试彼父于早饭后由家中出發立即往赴隣家于是又出往第二之家第三之家再出回归自己之家门然后到市之北门出市门往左赴祇园精舍向佛恭敬作礼坐而听法彼童子问曰「予父往何处」答云「予等不知」于是童子从父之足迹先由隣家开始依父所行路线赴祇园精舍敬礼佛而立于父之近傍父问「予子汝如何知予来至此处」彼答「予辨认父之足迹而来此处

佛问曰「优婆塞汝为何语」父申述曰「世尊此子巧认足迹予思试彼以如是如是方法来至佛处此子在家因不见予之姿而追迹前来」佛言「优婆塞知地上之足迹无何不可思议昔之贤人于空中之足迹即为分辨」佛应彼〔优婆塞〕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其后行为不检为王诘问之际后誓言曰「若予为邪淫之行使予为马面夜叉」如是后死后生为某山麓之夜叉女住岩石之洞穴于大森林中捕捉由东方至西端往来通行大道之诸人而食习以为常依据传闻彼女三年间奉侍夜叉王多闻天许可彼于纵三十由旬广五由旬之地面捕食行人

某日之事一富有而又美貌之婆罗门率多数之从者登来彼道彼等见夜叉女开大口笑飞跃前来从者诸人尽皆逃去夜叉女奔驰而行迅速如风捕婆罗[P.503]门背脊负彼往洞窟之中夜叉女因接触婆罗门而生烦恼对彼生起爱情于是夜叉女并未食彼而以为自己之夫如是彼等二人相互和睦生活自此以来夜叉女捕人时剥其衣著夺其米与婆罗门以种种美味之食而自己自身则食人肉夜叉女于出外时忧虑其夫逃走于洞穴入口塞以大石然后出發

二人如此亲密度日之间菩萨之前生告终而以婆罗门为父宿于夜叉女胎内十月之后生为男子夜叉女对子与婆罗门生强烈之爱情养育二人其后其子及于长大夜叉女将其子亦与父一同入于洞穴之中紧闭洞户某日菩萨知夜叉女出發将大石搬开伴父出外夜叉女归来问曰「何人搬开石块」子曰「母亲我为取除我等不能坐于黑暗之所」夜叉女觉其子年幼可爱不作作何责言于是某日菩萨向父问曰「我母之口形与父之口形不同是何缘故」父答曰「予子汝母食人肉之夜叉我等二人乃人也」子云「如此我等何为住于此处我等可往人之住处」彼劝其父父云「予子如我等逃出汝母将杀我等二人」菩萨云「父亲勿恐予伴父往人间住处为予之责任」菩萨勉励其父翌日母外出后彼伴其父逃出夜叉女归来不见彼等之姿立即随后追来疾速如风捕获彼等二人女云「汝婆罗门为何逃耶此处于汝有何不足之处」父答曰「予妻汝遗怒于我苦矣此为汝子伴我而出者」夜叉女因对子之爱亦无言责备反安慰二[P.504]于是将二三日间逃亡之彼等再行带归自己之住处

菩萨心中自思「我母必有固定之活动范围予将问母自由活动场所之范围然后逃出其区域之外」于是某日伴母而来坐于其侧曰「母亲我母之物应让与子承受母之自由土地范围请使我闻」夜叉女说示一切之方向及山等之目标向其子说明纵三十由旬横五由旬之地域后云「予子予之活动范围只此可告汝知之」经三日后彼于母往森林之间担父于肩上依母所教之目标飞速如风到达境界之河岸夜叉女归来不见彼等之姿立即随后追赶尔时菩萨伴父已到达河之中央

夜叉女追及立于岸边彼等已知在其自己地域境界之外而始停留于其场不进女云「予子速伴汝父返来予有何罪汝等有何不足予夫汝速归来」彼女向子与夫叹愿恳求尔时婆罗门已渡过河去夜叉女尚又向其子叹愿恳求云「予子汝勿如此请速回返」子答曰「母亲我等为人汝为夜叉我等不能住于汝之身边」于是母问曰「如是予子汝终不归耶」子答曰「母亲我等不归」母云「汝若不归——汝于人世生活苦痛无何技能者则不能生活——予知名如意宝之陀罗尼依其法力可以追出过去十二年间倒退诸人之足迹依此可为汝之生活之法予子汝可受持此尊贵之呪文再去」夜叉女虽然非常苦闷烦恼但为对子之爱[P.505]以此呪文授彼菩萨立于河中向母为敬礼合手如龟状受持呪文再向母为敬礼云「母亲再见」夜叉女云「予子汝不归来予不能活」彼女捶胸对子悲哀忽然心脏破裂死倒于当场菩萨知母已死呼迎其父往母之前积薪附以火葬然后消灭火葬场之火供以种种各色之花悲泣掩埋伴父赴波罗奈

于是精通足迹之童子来至城门之处而立门卫通告国王国王命引导入宫城向国王交谈之时国王问曰「汝能为何事」彼答曰「陛下过去十二年间被盗之物品予寻觅足迹能往追捕」国王命曰「如此汝可仕予」彼云「日可领得千金予将出仕」国王云「甚善汝可如此为仕」于是每日以千金与彼

某日司祭官向王劝说「大王此童子以彼之特別技能力并未作任何事件因此彼果有如此技能与否我等不能得知今且对彼加以试探」国王同意「如此照办」于是国王与司祭官向看守种种宝物之守卫者告以预加秘密注意将最要宝物持出绕宫城三周后架梯子越过墙顶外出然后入裁判所于一旦就座席后再度出發架梯子越过城墙降落市内然后赴水坑之岸边三度围绕水坑之周围[P.506]降下于水坑中放置其宝升往宫城之某高台上

翌日宫城大起骚动谓「有由宫城盗去宝物者」翌日国王佯若不知唤菩萨前来谓曰「吾友诸多宝物由宫城被盗必须追迹搜寻」彼云「大王予于过去十二年间被盗物品前往寻觅彼盗贼之足迹亦能搜索前来今仅一昼夜前被盗去之物品如将其取回并无何稀奇之处予将其取回请勿担心」于是国王命令曰「如此请即取来」彼答曰「陛下谨遵台命」言毕出發彼先向死去亡母礼拜唱念呪文尔时彼立于宫城所建之高台上云「大王發现盗贼二人之足迹」彼追寻国王与司祭官之足迹入国王之寝室由此处而去由高台降下绕宫城三周更追寻往宫墙附近立于墙上云「大王于此场所足迹由墙脱离出现于空中请借梯子一用」彼架设梯子越过墙之顶上出至外侧由此循足迹往裁判所再归宫城又架设梯子越过城墙而下降达至水坑绕彼三次后彼云「大王盗贼降往水坑之中」彼自己将如以前所置之物品取出交付国王而谓曰「大王此二盗贼乃有名之大盗彼等通过此路升往宫城」人民等非常欢喜弹指作响开始挥动布帛

国王于心中思考「此童子往觅足迹能知盗贼藏匿之物品但只不过如此思惟而已彼将不能捕捉盗贼」于是国王对彼问曰「汝已将盗贼盗去之物品取回交付[P.507]于我等然汝能否将盗贼等捕获引渡至我等之所」彼答曰「大王盗贼在于此处不在于远」国王问曰「何人与何人」彼云「大王任何人欲为盗贼者则置之为盗贼可矣物品既已返回王手盗贼又有何必要请王勿寻」国王命令曰「予日日与汝千金汝须捕捉盗贼引渡」彼云「大王宝已取回何有搜寻盗贼之必要」国王断然言曰「我等应须捕盗重于宝物」彼云「大王予不能申告『如是如是之人乃为盗贼』予谨向王一谈昔日所起之事件王若贤明则可理解说此语之动机」于是说昔日之事

——「大王昔日在由波罗奈途程不远之河岸之村住有帕他拉之名舞蹈者某日彼连同其妻入波罗奈歌舞储金于彼庆祝之日终了时买入诸多饮料及米归回自己之村到达河岸尔时彼见新鲜之流水因饮酒坐醉于是不自量力彼思『将此大琵琶结付于首上渡过河去』遂牵妻之手而入河尔时由琵琶之穴灌水琵琶加重彼之身体下沉其妻弃彼登岸立于其处舞蹈者帕他拉载沉载浮大量饮水肚腹膨胀饱满非常尔时彼妻自思『予夫已将死予如何能得彼一歌使予于群众之中歌唱以维生计』其妻云『予夫君今时溺水请向我一歌依此予得维持生计』于是为说此偈

歌之圣手帕他拉     恒河之水运汝去
幸运降临于汝身     向我小歌使我闻

[P.508]于是舞蹈者帕他拉向彼女曰『予妻如何使汝能闻歌常为人之保护者之水今竟将杀我』于是说次之偈

苦者与恼者     此水与润泽
溺中我将死     护者生恐怖」

菩萨说示此偈向王申述曰「大王水为庶民之保护者为生命之所寄国王亦为庶民之保护者若由国王之手边生恐怖之事则何人能得除去」又云「大王此次事件为一秘密予向贤人所说立即得悟大王请与了解」国王云「此种暗示之语予不向不解汝将盗贼捕获引渡与予」于是菩萨向国王云「如是大王请听闻次之语王可了解」于是更语其他之语

——「陛下昔日在波罗奈市外之村有一陶器师彼为制陶器采集粘土彼于同一场所不绝采集于洞穴之中掘穿大孔某日彼于采集粘土时不时生起雨云大雨倾注水盛流入使洞穴之岸崩溃因此彼之头被击破裂彼悲泣而说此偈

有情住大地     种子生彼处
护者生恐怖     今我头粉碎

陛下大地为庶民之依所打碎陶器师之头同样国王为庶民之依所亦与大[P.509]地相等国王起而为盗贼之行动何人能得防之大王予为如是暗示之话大王盗贼为谁将可了解」彼如是申述国王云「予不了解如此隐晦之意义汝须明示『此即盗贼』希望捕来与我」彼尚为拥护国王不能明言「贵君即为盗贼」于是更说其他之语

——「大王昔日此城某人之家被烧彼向他人曰『汝速入内搬出物品』此人入其家搬取物品时门户突闭此人为烟所熏目不得见身受焦热痛苦立其家内悲泣而述此偈

煮沸或防寒     以火尽其务
今烧我手足     护者生恐怖

大王与火同样为庶民所依之人盗取诸宝之包愿大王勿向我寻问谁为盗贼」国王继续主张「汝速捕盗贼引渡交我」彼对国王不言「贵君即为盗贼」更引他例而言曰

——「陛下昔日此市中有一男人因食过量消化不良苦痛心乱悲痛而说此偈

王族婆罗门     食物系生命
今我为食伤     护者生死怖

大王与食物同样为庶民所依之人今盗此宝而去今此包既已得回何故贵君仍追寻盗贼」国王强烈主张云「若汝能捕获盗贼速引渡与我」彼为使国王了解更说他之实例

[P.510]——「大王昔日此市起暴风一男人四肢被击碎其人悲痛而说此偈

暑季最后月(六月)     贤人祈此风
今我四肢碎     护者生恐怖

大王如斯由保护者所生之恐怖请了解此意义」国王云「捕盗贼来」彼为使国王了解更说他之实例

——「陛下昔日雪山之中腰有分出多枝之大树住有数千之鸟然此树之二枝相触生烟火花乱散鸟王说此偈曰

我等日居住     此树散火花
诸友何处疾散去     护者生恐怖

陛下树为鸟类之保护者国王为庶民之保护者若国王为盗贼行为之际谁得防之陛下请善思之」国王云「总之交出盗贼」于是彼更语他之实例

——「大王在迦师国一村落有某豪家此家西侧为一住有残忍鰐鱼之河流此豪家有一子父死之后养母为生其母违反子之意志为子娶某豪家之女此女最初对姑非常重视尔后自己之子女生产众多遂欲将姑除去而此女之母亦在其家同居女于夫前举姑之种种缺点讲离间语『予不能养育汝母请杀汝母[P.511]夫云『杀人为非常重大之事如何能杀己母』妻云『于汝母熟睡之时连诸夜具一同持往投入鰐鱼河内如此将为鰐鱼所杀』夫问『汝母在于何处』答曰『寝于汝母之侧』夫云『如是汝即前往向吾母寝处之寝床结纽作一记号』妻依其言行后告夫曰『已作记号』夫云『汝且稍待俟家族之人先行寝睡』于是自己先作寝状辗转床上然后暗中起床前往将其纽结换至妻母之寝床而归俟其妻起两人一同前往连同结纽寝床一同擡起投入河内女母立即为鰐所杀食

翌日妻知自己之母被杀女云『吾夫吾母被杀今度将杀汝母』夫答『如此甚善予将照办』女云『于火葬场中堆积薪木投入火中杀之』于是两人将睡眠之母运往火葬场内放置于其处尔时夫向妻问『尔持火来耶』妻答『吾夫予忘携来』夫云『汝往持火来』妻云『予一人不能前往又汝行予亦不能停留此处二人一同前往』于是彼等两人去后老母为冷风所吹醒觉知其处为火葬场彼思『此两人思欲杀我今彼等前往执火彼等不知我之力量』老母自语移一尸体于寝床之上以布遮蔽自己逃往同一场所入某洞穴之中彼等两人持火归来思尸体为老母附火葬后离场而去

然老母进入之洞穴一盗贼忘置一包裹而去彼盗贼思回返取包裹归洞穴见一老女彼思『此必为夜叉予之包裹已为夜叉所盗』于是彼伴来一专治恶魔之医生彼医生唱呪文进入洞穴老女见医生云『予非夜叉予二人可分食此宝』医生云『彼此如何信用』老女云『汝舌可置于予舌之上』医生依言尔时老女咬断其舌而吐出专治恶魔医生思此确为夜叉无疑由舌根出血大声叫唤而逃出

[P.512]翌日老母著轻爽之衣服持种种宝石之包裹归来家中彼女见而问曰『老母彼由何处得来』老母云『于火葬场被积薪火葬之人均可得此宝石』彼女希望欲得宝石之包不告其夫往火葬场自投火中夫于翌日不见其妻之姿问曰『母亲我妻今未往母处耶』母向其子云『汝恶人死人如何能归来』母责彼而说此偈

薰香饰花环     喜悦迎新妇
我由家放逐     护者生恐怖

大王妇为姑之保护者同样国王为人民之保护者若由国王之身边生有危险事则如何均无能为用陛下应请注意」国王云「吾友汝语之言予不能解汝将盗贼带来」彼虽然如此仍思拥护国王更说他例

——「陛下昔日此市中有一男人云『天授予一男之子』彼非常喜悦养育此男之子至成年时为其娶妻尔后为自己年老不能工作尔时其子向父云[P.513]『你不能工作请由此处出去』由家中将彼放逐彼为乞食受苦难之惨状维系生命悲痛而说此偈

彼生我欢喜     彼思愿生存
由家放逐我     护者生恐怖

大王父年老应受有力量儿子之保护与此同样一切人民应受国王之保护然今眼前之恐怖由保护一切庶民之国王身边而起由此事即可望得知『如此如此之人即是盗贼』」虽然如此国王尚犹谓「此事真实与否予全然不能了解如将盗贼带来否则汝应为盗贼」再三再四追求谁为盗贼

于是童子向国王问曰「大王如是您终于思欲捕得盗贼耶」国王答「诚然如是」彼云「如是予将于群众中明言『此人与此人即是盗贼』」国王云「如是为之」彼闻此言自思「此国王对予已无再与以拥护之余地如是予今将捕盗贼」彼集合人民来时向彼等说偈

一〇

集合市内外     诸君我言听
水今将發火     安泰生恐怖

一一

国王司祭官     掠夺今王国
汝等自警戒     护者生恐怖

[P.514]彼等人民闻彼之语自思「此国王应保护人民然今欲向他人之上被罪将自己之宝隐置于自己水坑之中而立盗贼之诠议为今后再无窃盗之举动应杀此恶王」于是彼等手执杖与棍棒立起将国王与司祭官当场击杀于是对菩萨行灌顶式即国王之位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优婆塞知地上足迹之事无何不可思议昔日贤人于空中亦能知足迹」佛为说明四谛之理——说四谛竟优婆塞与其子得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父是迦叶精通足迹童子即是我

四三三 多毛迦叶本生谭

〔菩萨=多毛迦叶〕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为一女人所烦恼之比丘之谈话佛对比丘问曰「闻汝为女人所恼此为真实耶」比丘答「是为真实」佛言「比丘得有名声诸人亦得有不名誉烦恼净化之诸人亦有堕落之事何况于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P.515]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有一梵与王子王子与司祭官之子迦叶为友于同一师尊之前作一切学问尔后其父王死王子即位迦叶自思「予友今为国王今后将与予以极大权力然而权力于予又何所用予将向父母及国王告假出家」于是向父母及国王乞假入雪山为隐遁生活七日间得通力与等至拾落穗以维生活彼处出家人等附以名为多毛迦叶

彼绝五官之欲为酷怖之苦行因彼之苦行震动帝释之住居帝释思其原因立即知彼之所为心中自思「此苦行者持非常严竣之苦行力使自己由帝释之地位振落自己将与波罗奈王一同破坏彼之苦行」帝释自己依神通力于午夜中顷入于波罗奈王之寝室于寝室中以身光照耀立于国王近处之空中唤醒国王「大王汝起」国王醒来问曰「君为何人」帝释答曰「予为帝释」国王曰「君有何事而来」帝释问曰「大王贵君岂非欲为全世界唯一之主权者」国王答曰「如何不欲」帝释言曰「如是招多毛迦叶屠杀兽类牺牲奉神如是贵君与帝释相等可得不老不死将得全世界之主权」于是为说第一之偈

圣仙多毛迦叶招     杀生牺牲奉献神
汝与帝释等为王     不老不死得永远

国王闻帝释之言同意承诺「予知照办」帝释云「如是时不可移立即往行」言毕而去

[P.516]翌日国王呼大臣称作萨羿哈者前来谓曰「卿汝到我亲友多毛迦叶处传予言『贵君请往作牺牲祭国王欲为全世界之王国王将赠与汝所希望之土地望请与予一同来行牺牲祭』如是向彼恳求」大臣答「谨遵王命」大臣为知苦行者所住之处所于市中击大鼓巡回传讯一住森林之人申述曰「予知仙人之住所」于是大臣以彼为向导率多数之从者赴彼处所会晤仙人就坐于一方座席通知国王之使命尔时仙人向大臣曰「萨羿哈汝何为而云此事」仙人坚决拒绝说以下四偈

四面海环绕     此护领土境
予行不欲得     萨羿哈汝不知我心

多誉与财宝     婆罗门我对此呪诅
此行诸人人     非行诱衰落

我纵携我钵     无家而行乞
非法之行为     我生优于彼

纵使我无家     徘徊守不害
虽为世界主     我生优于彼

大臣闻彼之语归向国王申述其由国王自思「彼若不来任何事只得停止[P.517]遂噤口不言帝释再于午夜中前来立于空中问曰「大王贵君已招多毛迦叶行牺牲祭耶」国王答曰「招之不来」帝释云「大王贵君可盛装王之王女羌达瓦蒂使萨羿哈伴去告谓『若汝往行牺牲祭国王将此王女与汝』彼对王女生爱著心必可前来」国王同意「予依言照办」翌日萨羿哈伴随王女送去萨羿哈伴王女赴迦叶前会见亲切交谈后使美如天女之王女与之对面彼则于一方等待而立彼未守护根见王女见而同时生爱著心失去禅定大臣知彼已失于爱著心谓曰「圣仙若汝自往行牺牲祭国王对汝将以王女与汝为妻」彼因烦恼颤抖而问曰「国王与予王女耶」大臣答「若汝自身前往施行国王能与王女」彼云「甚善予当照办如得此王女将往行牺牲祭」于是束发为仙人之姿伴王女乘盛装之车赴波罗奈

国王闻仙人来设牺牲兽之系留坑实施一切准备国王见仙人来语之曰「若卿行牺牲祭则予相等于因陀罗牺牲祭终时则予与女于卿」迦叶同意「谨遵王命」翌日国王率迦叶与羌达瓦蒂一同赴牺牲兽之系留坑其处并列象马牡牛[P.518]等一切四足兽迦叶开始著手杀戮一切之兽以供牺牲集于现场庶民见迦叶语之曰「多毛迦叶汝之此举为不适当不适合之事汝何以行如斯之事」于是悲伤说次之二偈

月有力而日有力     沙门婆罗门有力
大海潮时更有力     妇人之力胜诸力

盖为羌达瓦蒂女     为王繁荣与汝语
不见迦叶苦行者     竟为得女行供牺

尔时迦叶为行牺牲祭自思「予先击杀牺牲象之颈」于是举起宝剑象见此为死之恐怖所吓举大声悲鸣其他象牡牛闻其叫声亦为死之恐怖而叫庶民等亦同等举起叫声迦叶闻此大叫之声催动悲情眺望自身之束发尔时于迦叶之眼中映现束发须髯及胸腹之毛彼生悔恨之念云「予犯不适合之罪」为表明感情说第八之偈

[P.519]

因望王女之情怀     予由爱欲为残忍
予今探求此根源     断除系缚之贪爱

尔时国王向彼云「吾友勿恐予与汝王女王国并七宝汝速行供牺」迦叶闻其言曰「大王予早已不望彼之烦恼」于是说最后之偈

予呪世界多爱欲     国王苦行优于五官欲
我舍爱欲修苦行     王国王女汝应有

彼如此说毕心专注于徧业处得一旦失去之超自然力于虚空结跏趺坐为国王说法劝云「王应向解脱之道前进破坏牺牲兽之系留坑」使国王向一般庶民与无畏施如是不顾国王之留住彼由虚空飞行向自己之住所而去其后彼一生涯行梵住遂成受生梵天世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之理——说四谛竟此为爱欲所恼之比丘得阿罗汉位——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萨羿哈大臣是舍利弗多毛迦叶即是我

[P.520]四三四 鸳鸯本生谭

〔菩萨=鸳鸯〕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贪欲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根据传说彼其贪欲贪比丘日常之使用品放弃阿阇梨及和尚之义务朝起入舍卫城于毗舍佉之家一同饮美味之粥与几多之食物昼间更食种种好味之粳米于此仍不满足更由此访问如小给孤独拘萨罗王所说种种之家

某日对此比丘贪欲之事于法堂开始谈论佛来法堂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为何语坐于此处」彼等答「如是如是之语」佛唤彼比丘近前问曰「闻汝贪欲是为真实耶」比丘答「是为真实」佛言「比丘汝何故为贪欲耶汝前生即为贪欲于波罗奈对食象之尸体犹不满足更由彼处出發往恒河之岸居住最终遂入雪山」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有一只贪欲之乌于波罗奈食象之尸肉等徘徊而不满足彼云「往恒河之岸食鱼之脂」往赴其处食死鱼住二三日其后更入雪山食诸种类之果实其后更又达到住鱼鳖众多之大莲池见于彼处有二鸳鸯食水草青苔而住彼思「此鸟具非常美丽之色现为幸福之生活彼等之食物亦必为佳味予将探问彼等之食物为何如与彼食同等之食物自己亦将成为金色」于是往彼等之居所而行为亲切之交谈栖于枝之一端赞美彼等说最初之偈

二鸟相并乐仿徨     我问金色之衣鸟
于人人间被赏赞     何种之鸟善告我

[P.521]鸳鸯闻此说第二之偈

人人皆来赞我等     乐住鸳鸯为赏赞
鸟类崇贵幸福者     仿徨池面无恐怖

乌闻此说第三之偈

鸳鸯汝等于池面     如何食果实
肉由何处来     求来为食耶
汝如何得食     崇高有如是
诸种力与色     使汝如此优

[P.522]于是鸳鸯说第四之偈

我等于此池     更未食果实
我等由何处     得以求肉食
除去烂树皮     即食青苔草
不为口腹欲     身不犯恶行

尔后乌说次之二偈

鸳鸯汝等所语者     悉皆悖我心
我思汝美丽     食物必甚佳
至今我考虑     与前为相异
然则我心中     忽焉现疑念

我食肉与果     米盐及油类
胜战如勇士     得人中佳味
鸳鸯我姿不如汝     不美何理由

[P.523]鸳鸯因乌之色彩不美反问自己具美丽色彩之理由于是说以下之残偈

汝食为不净     见而忽往采
此肉与饮料     贪求多苦恼
汝以树之实     食之心不安
墓场食腐肉     欲望不满足

任意往采食     忽尔赴贪求
欲恼失色力     心之本性污

欲得和平者     仅少贪食味
不稍依暴力     亦无害他事
人之色与力     自然能得者
一切杂色彩     不由食物得

[P.524]于是鸳鸯以种种方法非难于乌乌被非难云「予自己不欲美丽之色彩」呀呀而鸣叫飞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之理——说四谛竟此贪欲比丘得不还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鸟是今之贪欲比丘雌之鸳鸯是罗睺罗之母雄之鸳鸯即是我

四三五 散乱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为淫女诱惑之青年所作之谈话此一事件出于第十三篇小那罗陀苦行者本生谭〔第四七七〕

主分

此女由古之传说学知此一青年苦行者如一度舍弃戒律必可成为自己之物于是此女自思「使此苦行者迷惑须伴彼至人家多住之处」于是向苦行者云「无美色诱惑五官于森林中守持戒律无大效果于诸人众多之住处近诸美色时守持戒律有大效果汝可与我一同前往彼处守持戒律居此森林为何耶」于是说第一之偈

离里林住居     守戒甚容易
入村堪诱惑     较汝尚可尊

[P.525]青年苦行者闻此云「予父往森林不在家中予父归来得其许可而行」女心中自思「彼有父若彼父见予必将以棒端将予打杀予必须先行出發」于是彼女向彼云「予先行向道路付以目标汝由后来」彼于女去后既不取薪亦不备水一人独坐沉思于父归来时彼亦不出迎

其父见此知其子为女所迷其父问曰「吾子汝何故不持薪来不准备饮水与应食之食物只坐而思考耶」青年苦行者曰「父亲人云于森林守戒无大效果于诸人众多住处有大效果予思往其处守持戒律友人向予云『汝由后来』彼已先行予思与彼一同前往若往彼处后住有何人可以师事为宜耶」于是说第二之偈

离林去往村     如何守戒仪
求人可师事     愿父指教之

于是父答说残余之偈

吾子汝今离林去     信汝予听之
与汝同栖者     仕求堪信人

汝今离林去     身口意勿失
求人为师者     应怀抱崇思

汝今离林去     不识行正法
如行解脱道     应崇贤士师

汝今离林去     落魄非人状
猿心动不止     是人勿师事

人避嗔怒蛇     驭者避险路
污物涂道路     汝应远避之

[P.526]

汝如从愚人     灾厄生不绝
愚人勿共住     如同伴敌人

虽然予劝汝     汝从予言否
愚人勿共栖     交愚只苦痛

彼如此受父教诫之后云「父亲予往诸人众多之村恐亦不能得如吾父之贤人予往其处其为恐惧予仍如前住于吾父之前而不他往」于是父再教诫彼后教以徧业处之预备修行彼不久即得神通与等至与父共成应受生梵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之理——说四谛竟受女诱惑之比丘得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青年苦行者是受今女诱惑之比丘又彼女是今之女尔时之父即是我

[P.527]四三六 箱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为女所恼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向彼比丘问曰「闻汝为女所恼是真实耶」彼答「世尊是为真实」佛言「比丘何故汝希望女耶女为罪深忘恩者于前生有阿修罗鬼咽女于腹中与以保护尚望其只忠实于一人虽然如此彼尚不能护女而况汝又何能」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弃爱欲入雪山为隐遁生活得神通与等至食野生果实支持生命距仙人小舍路程不远之所住有一阿修罗鬼时时来此大德之前听法彼亦立于森林中人行往来大道捕人而食当时迦尸国有一家世善良之女具优美之容貌嫁与国境之某村

某日其女往会父母于归途中阿修罗见护卫之诸人现恐怖之相飞扑捉女于是随行诸人纷纷舍弃武器而逃走阿修罗见美妇人坐于车中心起爱著携归自家以为妻自此以来阿修罗以熟酥白米鱼肉甘果等物持来与妇人以衣裳宝石装饰妇人更为保护彼之妇人使彼女入于一箱彼将箱咽入腹中以保护之然某日阿修罗思欲沐浴赴某湖水于是吐出木箱将女由箱中取出使之沐浴涂油著饰对女云「汝身暂居野外与空气接触」使女立于箱傍自己则降往沐浴场所如是彼不疑妇人稍往离处沐浴

[P.528]尔时风神婆由之子飞行空中彼为一魔术者佩带宝剑妇人见彼用手招来于是婆由之子立即降落妇人入彼于箱中张望阿修罗之归来坐于箱上不久见阿修罗来故为现自己之姿于阿修罗尚未近箱之间自行开箱进入横卧于魔术师之上于其上覆盖自己之外套阿修罗至其处见箱未改观思其中只彼之妇人将箱咽入向家中归来然途中忽然思起「予久未造访仙人由此往彼之前问候」于是往仙人之前而来

仙人由远见阿修罗来知有二人隐于腹中彼向阿修罗交谈说第一之偈

三人之友汝等何处来     善来可坐此之席
诸友无事且健全     绝久未曾来

阿修罗闻此自思「予自己一人来此仙人之所然仙人云有三人彼究为何所云彼知实际事情而为此语耶抑或狂气而云此事耶」彼行近仙人恭敬为礼占坐一端与仙人交谈言辞说第二之偈

[P.529]

今予一人来此处     予之外无第二者
圣仙何由作斯语     三人之友何处来

仙人向阿修罗问曰「吾友汝实际欲闻此耶」彼云「予必欲得闻之」仙人云「如是语汝」为说第三之偈

汝与汝妻各一人     彼现隐藏在箱中
依汝常守在腹内     彼与婆由子作乐

阿修罗闻此自思「彼魔术师具大魔术如彼持剑将破予腹而逃」如此思考彼恐惧战栗将箱吐出置于面前

佛现等觉者宣明此事说第四之偈

闻此彼惧剑     立吐箱出见
[P.530]妻著美花环     婆由子出现

正于开箱之际此魔术师持剑唱呪文飞上空中阿修罗见此对大德生满悦之心为赞美菩萨说其他诸偈

汝善明察力     观破斯事实
诸人溺妇人     甚为低下事
护藏如生命     女与他为乐

日夜服侍彼     如行者事火
舍法行非法     善避亲妇事

淫荡露不知     彼于我身中
我思为「我物」     护藏如生命
舍法行非法     善避亲妇事

我今善护彼     贤者如何信
无力护多情     女使人堕灭
恰似在断崖     迷此灾祸毙

规避妇人时     幸福离悲哀
此之禅定乐     至福最上者
如成切望者     应止亲妇事

[P.531]阿修罗如斯语后向大德之足下平伏曰「圣仙予之生命为汝所救予为奸妇险遭魔术师所杀」彼赞美大德大德更为彼说法云「不可加害于女人严守戒律」授彼五戒阿修罗云「女入于腹中加以守护终于不能守护彼女而况住何一人无能守护女者」于是弃女归自己森林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之理——说四谛竟为女所恼之比丘得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得天眼通之仙人即是我

[P.532]四三七 腐肉豺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五根之抑制所作之谈话某时诸多比丘不能守五根之门佛向阿难长老言「此等比丘须加教诫」佛因彼等缺乏抑制集合僧团佛自身占坐于庄严华美之椅子中央向集合之比丘等说法曰「汝等比丘不可为美姿执著于名色等相若如是执著时一旦死去必定堕入奈落等处因此于色等不可执著美相比丘不可执著于名色等境界于现在执著于色等境界诸人为陷于大破灭者是故汝等比丘宁使铁钉打入眼根善为护持」佛更加详细言曰「于汝有应见色时与不应见时于见时勿因见美故而见应见不美如此由汝之境界无堕之事汝之境界为何即四念处圣八正道九出世间法是只要汝等步入自身之境界则恶魔不得有侵入汝等之机会若为烦恼所囚有为见美之事则如腐肉豺由自身之境界堕落」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在雪山中腰森林地之洞窟住有数百野生之山羊而距彼等住所不远之洞穴中住有名为腐肉之豺与妻牝豺委妮同栖某日彼与妻一同散步见彼山羊彼思「以何方法可得食此山羊之肉」于是依某种方法杀每一个別之山羊夫妇食山羊之肉气力增强身体壮大如此山羊之数日渐减少

[P.533]山羊之中有名美拉玛达之牝山羊一只豺虽用尽巧妙方法但不能杀此牝山羊某日彼与妻豺商谈「予妻山羊皆失必须杀此牝山羊以为食此处予洽有一良策汝往山羊之所与彼女亲交为友彼女如对汝信赖予即寝卧偽装死去汝往彼女之所告谓『吾友吾夫死亡吾无依赖除汝之外无一知人汝可与予一同悲泣处理尸体』汝伴彼女前来即可尔时予将扑向牝山羊咬其颈而杀之」妻豺同意「予当照办

于是妻豺出往牝山羊处结为朋友俟牝山羊信赖之时豺妻依夫所云牝山羊曰「我同族之山羊皆为汝夫所食予甚恐怖不能前往」豺妻云「汝勿心忧死者有何作用」牝山羊云「汝夫作法残酷予如何不惧」牝山羊始终不应豺妻再三请求彼女自思「如是豺必真死」于是承诺与豺妻同行然于途中彼女复起疑虑「豺为何事不知」彼女使豺妻先行彼女恐豺仍在用眼监视四周前进

豺闻二人之足音自思「牝山羊已来」举头睁眼眺望牝山羊见豺之形相知云「此恶汉瞒我欲杀偽装横卧为死状」于是急速旋踵逃走豺妻问曰「何故逃走」尔时牝山羊说其理由唱第一之偈

[P.534]

腐肉豺凝视     此为我不喜
此种恶朋友     远避有若无

如此述毕牝山羊逃归自己住所豺妻不能阻止牝山羊对其愠怒往其夫之前沈思而坐尔时豺责其妻说第二之偈

委妮心狂乱     向夫赞友人
旋踵急逃走     忆此牝山羊

豺妻闻此说第三之偈

汝心始狂乱     愚而不怜俐
假死非其时     开眼为凝视

贤人眺得时     非时不凝视
非时若凝视     与豺同受苦

此为现等觉者之偈

[P.535]豺妻委妮安慰其夫腐肉豺云「吾夫勿忧予用方法再一度伴彼女前来俟彼女来时注意捕之」于是豺妻赴牝山羊之前恳求曰「友因汝之来我等得大利益恰于汝来之时予夫恢复生机今又再生汝往与彼为友」于是说第五之偈

汝再示友情     我来访佳宾
夫今再生存     汝来为乐语

尔时牝山羊自思「此恶者骗我今有敌意之行动予不宜出予用方法欺瞒彼女」于是为说第六之偈

予再示友情     访汝为来宾
我有诸从者     疾去备飨宴

于是豺妻就彼之从者而问说第七之偈

我可列飨宴     从者为何者
彼等几多人     彼名请告我

牝山羊示此说第八之偈

灰色鸢色诸猎犬     夜摩犬与锵布伽
[P.536]此即我之诸从者     汝为彼等备食用

牝山羊更续语曰「此各有五百犬随行因此合计有二千之从者随行若彼等无食之时将杀汝等二人以为食」豺妻闻此心中大震豺妻自思「此牝山羊来生大变故予当设法阻止其来」于是说第九之偈

汝今若离家     家财忽灭去
我今为汝友     善向汝传言
汝仍住此处     访问思中止

豺妻为死之恐怖所震如此留言急到其夫之前相伴逃去再不得归其场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我即为在彼场所住于老树之神

四三八 鹧鸪本生谭

〔菩萨=鹧鸪〕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灵鹫山时对提婆达多徘徊杀佛所作之谈话尔时比丘等集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提婆达多陋劣无耻与阿阇世王结托或教唆弓术师或投岩石或放那罗祇梨象欲杀戮最胜有德正等觉者构筑种种方法」尔时佛来法堂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坐此处为何语耶」彼等白佛言「如是如是[P.537]之语」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欲杀我而徘徊非自今日始前生即亦如是然彼不能使我战栗」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有一有名师尊于波罗奈教五百青年婆罗门以学问某日彼心中自思「自己住于此处颇有障碍不能十分教育弟子等予将入雪山地方之森林住于其处以施教」于是晓谕弟子准备胡麻白米油及衣物入于森林距大道途程不远之处建一仙人小舍定居于其处弟子等亦各建小舍于是弟子等之亲戚赠白米等物又彼之地方住者因有名之师尊住于如是如是之场所闻彼教授学问亦赠送米等而住于森林诸人亦为赠物某人为师饮料得搾牛乳赠送一犊及一头牛

于此近师之小舍住有带有二子之蜥蜴狮子与虎亦均师事师尊又有一只鹧鸪常住某处彼闻师尊教弟子等圣典亦能暗诵三吠陀弟子等与鹧鸪非常相亲其后师尊于弟子等学业尚未十分终了之中逝世弟子等将彼尸体火葬筑砂墓手持种种鲜花向墓悲泣

尔时鹧鸪向彼等问曰「何故悲泣」彼等答曰「师尊于我等学问尚在中途既已逝去此能不悲泣耶」鹧鸪云「若谓此事无忧虑之必要予可代教汝等学问」彼等问曰「汝如何得知」鹧鸪答曰「予闻师尊教汝等者予能暗诵三吠陀」彼[P.538]等恳愿曰「如是请汝暗诵愿得受教」鹧鸪云「如是请善听闻」于是恰如由山顶注入河水向彼等说明要所弟子等心悦满足于鹧鸪贤人之前修习学问彼就师尊之宝座教彼等学问弟子等为造黄金之笼上结天盖于黄金器中供入蜜与炒米等物手执种种鲜花表示莫大敬意于是鹧鸪于森林地教五百弟子圣典消息徧知于全世界

此时于印度举行与山上集会相等之大祭消息传来父母向诸弟子遣使送信要诸弟子前来观祭弟子等向鹧鸪贤人告知因由将鹧鸪贤人乃至一切小舍一任蜥蜴照看各归自己之城此时有一恶德仙人放浪诸所来至此处蜥蜴见彼亲切相迎告知米油及其他物品各各场所并请其煮米而食蜥蜴交代完毕便往探取自己食物此仙人早起煮米杀蜥蜴之二子调理甘旨而食昼间杀鹧鸪贤人及犊而食晚间见乳牛归来此亦杀之而食其肉然后枕树根而卧鼾声大作熟睡梦乡

蜥蜴黄昏归来不见二子之姿巡回搜索树神见蜥蜴不见其子而颤抖于是彼依神力立于树叉之空洞上告曰「蜥蜴止颤汝子鹧鸪贤人犊及乳牛皆为此恶人杀之无余汝可咬其颈而杀之」于是说第一之偈

[P.539]

彼之得多食     杀汝无罪子
汝以牙咬贯     当场可杀之

尔后蜥蜴说此之二偈

贪欲苛酷人     血污如褓手
予牙虽欲立     不欲见其所

不知恩之辈     不绝袭空隙
假令与全土     彼亦不满足

蜥蜴如斯说后心中自思「此人醒来予必被食」为保护自己性命而逃走

然而狮子与虎为鹧鸪之朋友彼等有时前来与鹧鸪相会又有时鹧鸪出往对彼等说法归来是日狮子向虎云「友我等长久未会鹧鸪已有七八日之多由今往看鹧鸪望得调知其近况」虎云「谨遵台命」与以同意洽于蜥蜴逃去之时彼等赴其处见恶者之眠状于仙人束发之间有鹧鸪贤人之毛交混周围有乳牛与[P.540]犊之骨虎王见此一切状况见黄金之笼鹧鸪贤人不在虎思「此等皆为此恶人所杀

于是虎蹴仙人之足使之觉醒仙人见虎恐惧战抖虎向仙人问曰「此等之物为汝杀食耶」仙人答「予未杀食」虎吓之曰「汝恶汉汝若未杀谁为杀者汝须坦白否则汝即无命」仙人虽为种种辩解虎终不信问曰「汝由何处而来」彼云「予于羯陵伽国呼卖商品为生活而为种种工作今日来至此处」彼将以前所为一切之事说明尔时虎云「汝恶汉汝未杀鹧鸪则无其他任何人杀之予将汝带至兽王狮子之处」虎使彼行于先头威吓来至狮处狮子见虎王带仙人前来以质问之意说第四之偈

善腕(虎名)汝伴青年来     缘何意仓皇
今汝为何事     我问速语我

[P.541]虎闻之说第五之偈

汝友鹧鸪尊     今已死近去
闻此恶人事     鹧鸪难得吉

于是狮子说第六之偈

此人犯何罪     生活所关联
彼如何告白     疑彼杀鹧鸪

尔时虎向狮子说明说残余之偈

羯陵伽国卖商品     手执刀杖寻险路
马戏团群入持网     众人战中振棍棒

捕捉鸟类朦谷量     时赌骰子放纵活
暗夜罪行常流血     烧手燃指受施食

[P.542]

彼之所行皆履魔     与彼生活相关联
蜥蜴犊牛皆彼杀     鹧鸪之毛残可疑
然此鹧鸪尊之死     如不由彼应由谁

[P.543]尔时狮子向彼男问曰「鹧鸪贤人为汝所杀耶」彼答「唯然予杀而食之」狮子闻彼真实白状思欲赦彼然虎王云「此恶人杀之适当」立于现场突牙刺之穿穴而杀尔后诸弟子等归来因鹧鸪贤人不在悲泣而离去其场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如是提婆达多于前生即思欲杀我而徘徊」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束发仙人是提婆达多蜥蜴是翅舍憍答弥虎是目犍连狮子是舍利弗名高之师是迦叶鹧鸪贤人即是我


校注

「徧之轮」(Kasiṇa-maṇḍala)为修地徧处定所用土制之轮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本生经(卷11)
关闭
本生经(卷11)
关闭
本生经(卷1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