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一 何欲本生谭
〔菩萨=苦行者〕
[P.1]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布萨羯磨所作之谈话。一日于守布萨日,多数之优婆塞优婆夷等为闻法来坐于法堂时,佛问:「优婆塞等!来守布萨日耶?」答曰:「世尊!唯然。」佛更言:「汝等守布萨日甚为美好,昔人守半布萨之福荫,受多人之褒扬。」佛应彼等之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依正义治国时,王为一信心者,行施保戒守布萨日不怠。王向其他大臣等亦劝行布施及其他之善事,然王之司祭官,阴谗他人,收取贿赂,为假裁判,种种不法行为。
王于布萨日呼唤大臣及其他诸人云:「请守布萨日。」然司祭官不守布萨戒,彼于中午收取贿赂,为假裁判,至其来奉侍王时,王向大臣等问曰:「汝等守布萨日耶?」王向司祭官亦问:「阿阇梨!汝守布萨日耶?」「大王!唯然。」彼为虚言而下宫殿。尔时一大臣诘彼曰:「汝并未守布萨日。」彼答:「予于早晨为食事归家漱口。为[P.2]决心守布萨,予黄昏不食,夜间守戒,如是予守半布萨日。」「阿阇梨!此亦甚好。」司祭官归家依言而行。
又一日,彼于裁判椅上就坐时,一道德坚固之妇人,因诉讼而未能归家,彼女云:「予不犯布萨日。」食事近时,彼女开始漱口。尔时有向司祭官处持来已熟之数串庵罗果者,彼知妇人守布萨日,彼云:「汝可食此,守布萨日。」彼与妇人以庵罗果,妇人依言而食。只此为婆罗门所为之善事。
婆罗门死后,于雪山之麓哥西奇河边,有占地三由旬庵罗林中之欢乐处,有无上美丽之黄金宫殿,装饰美丽之寝床,受一万六千著璎珞具最上容色之天女围绕;彼依业报出生为由眠至醒与宫殿鬼相当之物,只有夜间享受荣华。朝日升起,彼即入庵罗林中,当彼入林之刹那,彼之鬼体消失,化成八十肘长之身体,全身炽燃,如同花已开尽之紧叔树状,两手各生一指,其指有如大锹之爪,彼以其爪抓取其肉而食,疯狂痛苦,呻吟苦闷。黄昏之时,罪体消失,鬼体出现,则有身著绝妙璎珞之舞姬手执乐器,围绕四周,彼享受荣华,升入庵罗林中天宫享乐。
因彼赠与守布萨日妇人以庵罗实之福荫,获得三由旬庵罗林;因收取贿赂,为[P.3]假裁判,自拔脊中之肉而食;又因守半布萨日之福荫,故夜夜享受荣华,受一万六千之舞姬围绕。
尔时波罗奈王厌诸欲之生活,出家为苦行者,于恒河下游之适宜乐土,建一草屋,拾落物为食,维系生命而度日。其后某日之事,由彼庵罗林中落下如瓶状之熟大庵罗果流入恒河之中,向彼苦行者所使用之浴水场流入。彼正洗颜,见庵罗果自河之中间流来,彼入水中取之,持归庵中,置于浴室,以小刀割取足以支持一餐之食,余者用芭蕉之叶包裹,以备来日之食,返复至尽。
然此果食尽,更无他果可食,彼为味欲所缚,彼思:「予欲食此庵罗之果。」于是往河岸而向河注视:「如不得庵罗果入手,决不离此处。」彼决心固守而坐。彼一物不食,任风吹日晒,向河中注视,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坐于其处,至第七日河神诠索,知其缘由:「此苦行者为贪欲之虏,七日之间,不饮不食,注视恒河而坐。不能不以熟庵罗果与彼,否则彼将饿死,予将与之。」于是河神止住于恒河之上空,与彼交谈,唱第一之偈:
一
[P.4]苦行者闻此,唱次之九偈: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P.5]于是河神唱次之八偈:
一一
一二
[P.6]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P.7]于是苦行者唱次之四偈: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P.8]天女〔河神〕闻此唱次之五偈: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P.9]河神如是褒美,使苦行者由其处下,彼云:「汝至庵罗林食庵罗果,可满足自己之欲望。」言毕而去。苦行者食庵罗果满足欲望休息后,于庵罗林中漫步巡回,尔时见鬼之苦状,不能作任何言,然于日没时,见彼鬼由舞姬围绕,享受如天宫之荣华,唱次之三偈:
二八
二九
三〇
[P.10]鬼知彼所云:「贵君不知予为何人,实则予乃贵君之司祭官。夜间予所受之幸福,乃为贵君恩荫,得守半布萨之报;然昼间所受苦,乃为予犯恶报。予为贵君之裁判官时,为假裁判收取贿赂,阴地说人谗言,以此业报,昼间受此苦。」于是唱次之二偈:
三一
三二
彼如此云后问苦行者曰:「贵君因何来至此处?」苦行者详谈一切事之始末。鬼问:「然则大德!有时贵君住于此处耶?抑欲归去耶?」「予不住于此处,欲归自己之庵室。」「甚善,大德!予将常为送上已熟之庵罗果。」于是鬼以自己之通力送彼回至庵室,并与彼约束云:「贵君请住此处勿厌。」言毕而去。自此以后,鬼常以已熟之庵罗果奉献与苦行者,苦行者得续尝其味,彼修行观法、禅定、神通,得出生于梵天界。
[P.11]结分
佛对优婆塞等说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有得预流果、有得一来果、有得不还果者。——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河神是莲华色,苦行者即是我。」
五一二 瓶本生谭
〔菩萨=帝释〕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毘舍佉之友人五百好酒之妇人所作之谈话。此话为由酒祭而出。主人等于酒祭终了时,彼五百妇人等准备强烈之酒云:「予等将为酒祭。」于是皆往毘舍佉之前,「毘舍佉夫人!予等亦将为祭。」毘舍佉答曰:「此为酒祭,但予不饮酒。」妇人等云:「请贵女向佛布施,而予等为祭。」毘舍佉云:「甚善。」彼女承诺,与妇人等告別,为招待佛而行大布施。手中多携香及花环,与彼女等相伴,为听闻说法,于黄昏赴祇园精舍。然此等妇人与毘舍佉相随前往时亦饮酒,到达门楼前亦饮酒,然后与毘舍佉一同前往佛前。毘舍佉礼佛,坐于傍侧,而妇人等中,有于佛之面前舞诵者,有歌唱者,有手脚乱作妨害者,有口论喋喋不休者。佛为使妇人等感觉不安,由眉间放白毫光,四周凄暗,皆感死之恐怖而战抖,于是皆由酒醉醒来。佛由座上消失,出现于须弥山之顶上,使妇人等感觉不安。
佛唱此偈已,彼女等五百人皆入预流果。而后佛来至香室之荫,坐于佛座,尔时毘舍佉向佛礼拜,问曰:「大德!此耻勿使外闻,然饮酒由何时而起?」佛于是为彼女说过去之事。
[P.12]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迦尸国人有一名苏拉之林栖者,为搜寻食物入雪山中。彼处生有一树,于人脊高处出有三叉,于三叉之间有一酒瓶大之穴,降雨之后,水存贮满。穴之周围生有柯子、山楂、胡椒,此等树熟之果实剥落于穴中;树之近傍生有自然之稻,鹦鹉由其处持来稻穗落于树上,鹦鹉食落之稻及谷粒亦落于穴中;如是其水为太阳之热所温蕴而成血色。夏季鸟群来此枯渴,饮水而醉,暂落休息,继又鸣声飞去。此事对森林中犬猿及其他之物,亦皆如此。
林栖者见此,彼思:「若此为有毒,则此等之物,必将死去,但此等之物少休即陶然快乐飞去,故此非毒。」彼自己亦欲饮食肉,其后引火,杀落于树根之鹑、鷄及其他之物,用火烧烤。一手挥舞,一手执肉而食,一日二日居留其处。
然于近处住一名瓦鲁那之苦行者,林栖者前亦曾往其前。彼思:「此饮物可与苦[P.13]行者同饮。」于是将饮物入于一竹筒中,与烧肉一同携往苦行者之草屋。彼劝苦行者曰:「大德!请饮此饮物。」于是二人一同食肉饮此饮物。因此为苏拉与瓦鲁那所發现,故命名为苏拉,亦名为瓦鲁那。
彼等二人以此为一好事,将饮物入于竹筒,用竹棒担往边僻之市,为贩酒者,继而向王奉献。王唤入二人,二人向王捧上饮料,王饮二三口即醉。如是王继续一两日间,王向彼等询问:「尚有此物耶?」「大王!仍有此物。」「现在何处?」「大王!在雪山之中。」「如是,汝等持来。」
彼等前往取一二次。「不能常久继续」,于是调配原料,用树皮及其他之物,皆一同加入,在市中开始造酒。市中人等饮酒,放逸贫穷,市容荒废。彼等酒商由彼处逃出,至波罗奈,仍贩卖酒,继而向王奉献,王呼入与彼等旅费,又于彼处造酒,其市亦同于衰微。彼等由彼处逃出往沙计多,又由沙计多往舍卫城。
尔时舍卫城有沙巴米陀王,王与彼等会见。王问:「汝等有何所需?」「造酒需有准备金,精磨米及五百只瓶。」于是王均与彼等。彼等于五百瓶中贮酒,为守护瓶,每瓶结缚一猫。然猫于酒發酵时溢出瓶外,猫饮由瓶中流出之酒醉寝不醒,鼠来啮[P.14]咬猫之耳鼻须尻及尾而去。近侍向王禀告:「猫饮酒而不醒。」王云:「此二人造毒物害人。」于是将二人刎首。二人临终犹呼唤:「予需要酒,予需要蜜。」王杀彼等,命令将瓶打碎。
猫等之酒气已过,起立而戏耍逍遥,近侍等见此情形,又向王禀告。王曰:「若为毒物,猫等必死,今皆不死,此必为蜜,可以饮用。」于是命令装饰街市,于宫廷中建临时小屋,加以盛饰,小屋中插立白伞,王坐于王座,由大臣等围绕,开始饮酒。
尔时帝释天王观察此世:「何人有孝行不怠,善行三善业及其他之行者?」彼见王饮酒而坐,彼思:「若此王饮酒,则全阎浮提即将灭亡。予必须使其不饮。」于是以盛满酒之一瓶,置于掌上,化为婆罗门之姿,前来王之面前,立于空中曰:「请买此瓶,请得此瓶。」沙巴米陀王见帝释立于空中喊叫,言:「此婆罗门由何处而来?」彼与帝释交谈唱次之三偈:
一
二
三
于是帝释云:「尔其谛听。」为示酒之祸殃而说次之诸偈: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P.17]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P.19]王闻此知酒之祸殃,心喜向帝释为礼,唱次之二偈:
[P.20]二八
二九
帝释闻此现天之本性,现自身立于空中,唱次之二偈:
三〇
三一
如是帝释为王忠告后,归天界而去。王亦不再饮酒,毁酒之道具,守戒行施,得升天界。然于阎浮提又逐渐有强烈饮酒之事。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帝释即是我。」
[P.21]五一三 伏敌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孝行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此一谭与睒摩贤者本生谭〔五四〇〕相同。佛言:「昔贤人弃有金环饰之白伞盖以养亲。」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堪培拉国之北般阇罗之城有般阇罗王,彼第一妃姙娠产一男子。然于前生与妃同仕一夫之女忿怒,彼女曾立诅咒曰:「予必食汝所产之子。」彼女转为夜叉女,今得此机会,于妃之眼前,捕捉如鲜肉色之子,大口吞吃而去。妃二度产子,仍如是被食。第三度妃入产室,护卫兵等围绕宫殿看守,临产之日,夜叉女再度出现捕子,妃大声呼叫:「夜叉女来。」手执武器诸人,闻妃之声飞奔而来,追赶夜叉女怪。夜叉女取得幼儿,无暇啖食而逃走,入下水渠。幼儿思夜叉女为其母亲,口啣彼女乳房,夜叉女顿生爱儿之情,往墓穴中,隐藏幼儿,加以看顾。自此以后,幼儿渐次长大,彼女持来人肉与食,二人共食人肉而生活。儿童自己亦不知其为人,自信为夜叉女之子,但彼不能弃自体消失身形。彼女为使彼能消隐身形,与彼一木棍,彼依此木棍之恩荫,得以消身隐迹,食人肉而巡回各处。夜叉女往毘沙门大王处问候,遂命终于其处。
[P.22]其后妃产第四子时,夜叉女已死,其子得救。因末子为战胜夜叉女之敌而生者,命名为伏敌王子。彼成长后,达一切艺之奥义时,饰以伞盖,统率王事。尔时菩萨宿于伏敌王之第一妃之胎内而生,命名为不著敌王子,彼成长后,学诸艺而为副王。此夜叉女之子其后大意疏忽,失去木棍,不能消身隐形,于墓所以现人形之姿食人。人人见而恐怖,前来向王申告:「大王!一现形夜叉,于墓所食人之肉,逐渐进入市中杀人而食。请与捕捉。」国王允诺,命令捕捉。军队出發,包围墓所,夜叉女之子裸大身体,恐怖死亡,彼哭泣而奔入众人之中。诸人胆怯畏惧,「夜叉前来」,分二组逃散。夜叉亦由其处逃入森林。于是二度人行通路,不能通过。彼以通路之大森林为根据,由路行诸人中捕捉一人入森林中,杀而食之。彼则居住于一尼拘律树根之下。
尔时率领商队之婆罗门,以千金与森林看守人,引导五百之车通过其路。然此夜叉吼叫奔出,人人畏怖,均匍匐而卧。夜叉捕捉婆罗门逃出,放置于木墩之处,但为守卫人追及,于是弃婆罗门而走,往自己所住之树根处而卧。
彼于其处寝第七日,伏敌王命令狩鹿而出都。王恰于出都之时,有于得叉尸罗[P.23]名难陀之孝亲婆罗门,携来各值百金价之四偈,请王过目。王即折返云:「予依偈听命。」授彼以住宅,又出發狩猎,对众宣称:「凡来鹿由其侧逃脱,则取其首。」
尔时跃起一鹿,直向王之方向逃窜而去,大臣等大声嘲笑。王取剑追鹿,来至三由旬之所时,以剑击打,分鹿为二,用木棒担吊而归,到达夜叉所坐之场所,坐于突婆草上稍息,又开始行路。而夜叉忽然跳出向王云:「汝往何处?汝为予之食饵。」彼捉住王手唱第一之偈:
一
王见夜叉恐怖,双股战栗,不能逃脱,于是振起勇气唱第二之偈:
二
[P.24]夜叉闻此唱第三之偈:
三
王闻此,思起难陀婆罗门唱第四之偈:
四
夜叉闻此唱第五之偈:
五
[P.25]王述缘由唱第六之偈:
六
夜叉闻此唱第七之偈:
七
如此云后,于是夜叉放王。王被放云:「汝勿忧心,予于天明即行归来。」王依路标回归自己营舍,随从军队入都。王呼难陀婆罗门至,就千金之座听彼之偈,然与四千金,使乘马车:「送此人回得叉尸罗。」王命仆役送婆罗门。王于次日思欲归夜叉之前,呼其子至,作如次之教言。
为说明此意,佛唱次之二偈:
八
九
王子闻此唱第十之偈:
一〇
王闻此唱次之偈:
一一
[P.27]王子闻此唱偈云:
一二
王闻此唱偈云:
一三
王子闻此唱偈云:
一四
[P.28]王闻此时,知王子之力,王与许可:「善哉!汝行。」彼拜別双亲离都去。
佛说示此意唱半偈:
一五
于是彼与双亲、妹、妻、诸大臣一同出城,彼出城向父问路,十分了解之后,并对他人等训诫,彼如大胆有鬣之狮子,登路指向夜叉之栖处而出發。母见彼去,身体不支倒卧于地上,父则扩展双手大声而泣。
佛说明此意,唱次之半偈:
一五
说示半偈已,父为彼掬诚祈祷,母妹妻为作真实之誓愿,唱次之四偈:
一六
[P.29]一七
一八
一九
[P.30]王子依父之指示向夜叉栖处之道路行进。夜叉自思:「王族之人,非常难测,究为何事,不得而知。」彼攀登树上切盼张望,彼见王子前来:「父归而子来,彼无恐怖之事耶?」夜叉由树降下,向彼以背而坐。王子来至夜叉之前而立,夜叉唱偈曰:
二〇
二一
于是夜叉唱偈:
[P.31]二二
于是王子唱偈曰:
二三
夜叉闻此问曰:「王子!世间无不怖死之生物,汝何无怖耶?」彼向夜叉教说,唱次之二偈:
二四
二五
[P.32]夜叉闻彼之言,心起恐怖,彼思:「此人之肉,予不能食,以某种方便,使之逃走。」于是唱次之偈:
二六
彼依言行近夜叉。
为说明此缘由,佛更唱他偈:
二七
夜叉见王子燃火归来:「此人乃人间之狮子,死对彼犹无所惧,予至今未见有此大胆人。」彼生恐怖,身毛皆竖,彼频频见视王子而坐。王子见夜叉之状唱偈曰:
二八
尔时闻彼言,夜叉唱偈云:
二九
王子闻此云:「若汝不欲食我,何故折薪燃火耶?」夜叉答曰:「予为试汝逃跑与否。」王子云:「汝今更如何能得试我,我于受生为畜生之时,对帝释天王亦不许可试验自己。」于是唱偈云:
三〇
[P.34]夜叉闻此,释放王子而唱偈:
三一
夜叉云:「大勇者!汝请行。」彼放免大士。大士使夜叉镇静,授彼五戒后,思对彼作一试验:「夜叉之眼赤而不瞬,身不见影,亦无恐怖,然此物非夜叉乃为一人。据闻予父有兄长三人,为夜叉女所取,其中二人被食,一人以亲子之爱养育,此必彼也。予伴此者往与父言,立彼为王位。」于是向夜叉云:「据我观察,汝非夜叉,汝乃予父之兄。汝可与我同行,入我家族,与汝白伞,立为王位。」然对方曰:「予非人也。」「汝不信予言,然则汝有可信者耶?」答曰:「此处有一天眼通之苦行者。」于是伴彼同往其处。苦行者一见之下云:「汝等父子何为仿徨于森林之中?」当下即指出二人之骨肉关系,如是此食人鬼始信彼言。于是彼云:「汝应行矣!予之一身受二重之生,王位于我,竟无何益,予今出家。」彼向苦行者之前,为苦行之出家,于是王子向彼拜別而回归都城。
[P.35]佛为说明此意唱次之偈:
三二
王子到达都城时,佛为向城中之人等说明所为之事,唱最后之偈:
三三
王闻王子归来,前往相会。王子与众多之伴侣前往拜王,于是王问王子:「汝如何由彼食人鬼处得以逃脱?」王子:「父王!彼非夜叉,乃父王之兄,予之伯父。」于是完全语其详细经过后云:「父王!必须与伯父相见一面。」王立即巡回鸣鼓,携多数之伴侣来苦行者之所。大苦行者详细说明彼夜叉女将子带去不食而养育,成为夜叉,王与夜叉子乃骨肉之亲。王云:「兄王!请就王位。」「大王!不也,我已满足。」「如是请往住予之乐苑,予与兄王四种之必需品。」「大王!不可。」于是王于彼等苦行者之道院附近山间,造一临时之屋舍,掘大池开辟水田,引来富家千户,起大村[P.36]落,以便向苦行者为施食之事,其村后日成小剑摩瑟昙村。依须陀须摩大士驯伏凶人之场所称之为大剑摩瑟昙邑。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孝亲之长老达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两亲是大王之一家,苦行者是舍利弗,凶人是指鬘大盗,妹是莲华色,第一妃是罗睺罗之母,不著敌王子即是我。」
五一四 六色牙象本生谭
〔菩萨=象王〕
序分
此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青年比丘尼所作之谈话。此一谈话——彼女为舍卫城某良家之女,感家庭生活之悲哀而出家。某日彼女与比丘尼等一同往闻说法,十力〔佛〕坐于清净庄饰之法座说法时,彼女见由无量善业之光惠与彼〔佛〕所生之无上美貌容姿,自思:「予于多次转生中,曾为此君之妻耶?」于此瞬间彼女生起追忆前生之智慧,彼女忆起:「昔日此君为六色牙象时,予为此君之妻。」尔时彼女于忆起之同时,心中涌出喜悦之情,彼女为喜情激动,大笑出声,然再敛思:「妻者为夫所为之事少,不为之事多。究竟予为此君为有为耶,为不为耶?」彼女唤起记忆:「尔时予心中微有恶意,将长百二十拉他那之六色牙象主送交苏努达拉猎师,以毒矢射穿而取命。」彼女专注于此时,悲情上涌,胸中發热,悲不可耐,开始啜泣,终于扬声大哭。佛见此而微笑,来集之比丘等问佛:「世尊!缘何微笑?」佛言:「此青年比丘尼忆起于前生对予所为之罪而哭泣。」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P.37]主分
昔日于六色牙湖水之近傍住有六十匹象,彼等具神通力,能飞行空中。尔时菩萨生为象主之子,身体纯白,颜与足为赤色。彼长成后,高八十肘,长百二十拉他那,鼻长五十八肘,色似银绳,牙周围十五肘,长三十肘,具六色之光。彼为八千头象之长,尊敬信仰辟支佛。彼有小善贤与大善贤二位第一之妃。象王为八千之象所围绕,住于黄金窟中。
此六色牙湖水长广各五十由旬,湖之正中十二由旬处,既无苔草亦无青草,只为摩尼珠色之清湛湖水,其次一由旬之广阔,则只丛生白水莲包围于水面;其次一由旬之广阔,只丛生青莲围绕;而每一由旬之广阔,则由赤莲、白莲,赤莲、白莲之丛生,如前之分別围绕。更于此等七种莲花丛之次,再由白水莲开始,仍如以上交互而生之莲花丛,以一由旬之广阔,如前之围绕而生。其次于只有象脊深之水中,仍为一由旬之广阔,生有赤稻之丛;而于其次水边生有青、黄、赤及白色具有香气柔嫩之花充满灌木之小丛树林。
如是此等十小丛林各有一由旬之广阔,其次为大王豆、小王豆之薮,其次为胡[P.38]瓜、南瓜、瓢箪等蔓草之薮,其次为槟榔树、大甘蔗之薮,其次为如象牙大实之芭蕉林,其次为稻之丛,其次为如瓶大实之面包树林,其次为甘实之钦洽树林,其次为伽卫达树林,其次为杂树之大森林,其次为竹林。
以上为当时之壮观,此于相应部之注中,即为现在壮观之叙述。而于竹林之周围,有山七座,彼等由外侧而言,第一小黑山,第二大黑山,其次水山、月边山、日边山、摩尼边山,第七则曰金边山。其高七由旬,于六色牙湖水之周围,如钵缘之状耸立,其内侧为金色,由此射出光芒,使六色牙湖水如升起朝日状之光辉。外侧之山,一高六由旬、一高五由旬、一高四由旬、一高三由旬、一高二由旬、一高一由旬。
如是为七山所围绕,于其湖水之东北隅,为水与风所击荡之场所有大尼拘律树,其干周围为五由旬,高七由旬,四根树枝向四方扩展六由旬,向上延伸之枝亦有六由旬,即由根计算,高十三由旬。由枝之一方之端至另一方之枝端有十二由旬,如八千小枝所饰之文茶摩尼山之状放光。
而于六色牙湖水西方之金山有十二由旬之黄金窟,六色牙象王于雨期率八千之象住黄金窟,暑季受风与水而立于大尼拘律树之根本小枝之间。
某日之事,「大娑罗林之花盛开」,有象向彼报告。彼携伴侣云:「于娑罗林中游[P.39]戏。」于是往娑罗林,以额上之瘤击打一盛满开花之娑罗树。尔时小善贤向风上而立,以致于身体之上落下枯枝,与夹杂之枯树叶及赤蚁,而大善贤向风下而立,彼女身上落下花粉、花蕊,及树叶。小善贤自思:「彼于自己可爱之妻身上落下花粉花蕊及树叶,而于我之身上落下枯枝并夹杂枯树叶及赤蚁。甚善!我将记下。」彼女向大士忿怒。
他日,象王又携其伴侣为水浴降往六色牙湖水。尔时两匹幼象以鼻取温尸罗草束为象王擦背如擦凯拉萨之山峰,使象王浴水。象王浴水出,二匹之牝象浴水;牝象浴水出,至大士之前,然后八千之象,降入湖水,戏水乐,由湖水取种种之花,装饰大士如银塔状,然后装饰二匹牝象。尔时一象步行巡回于湖水中,取来七芽之大莲花献与大士,大士以鼻受之,将花粉卷散于瘤上,与头象大善贤。小善贤见此:「此七芽之大莲花与自己之爱妻,而不与予。」于是又对彼忿怒。
其后某日之事,菩萨以甘果之实及莲之纤维与茎相结合而出之甘汁供养五百辟支佛时,小善贤以自己所得之果实献辟支佛,彼立愿:「我于死后,生于摩达王之家,成长为名善贤之王女,为波罗奈王之第一妃,受王之爱宠,能满自己之意欲。而后[P.40]语王,遣一猎师,以毒矢射杀此象王,入手得其放六色光芒之牙一对。」
其后彼女绝食,不久即死,宿于摩达国王妃之胎内而生,命名为善贤。其后年长,彼女嫁波罗奈王,得王之爱宠,为一万六千宫女之长。彼女得追忆前生之智慧,彼女自思:「予愿成就,今将取此象王之牙。」
于是身体涂油,著污秽之衣,偽装患病,卧入寝床。王云:「善贤何处?」闻其患病,入于寝室,就寝床之傍而坐,摩挲彼女之脊唱第一之偈:
一
彼女闻此,唱他之偈:
二
王闻此唱偈云:
三
妃闻此云:「大王!予愿难遂,予不欲语。请集合贵君王国中所有猎师,予于其[P.41]中说明。」妃说示此意唱次之偈:
四
王云:「甚善!」王出寝室,命大臣云:「以大鼓传知住于迦尸国三百由旬以内之猎师,一总前来集合。」大臣从王命令,不久住迦尸国之猎师等,各各携带己力相应之奉献物前来报王,猎师之数,共计六万。王闻彼等前来,立于窗前展双手,语妃前来之事:
五
妃闻此呼猎师等,唱他之偈:
六
猎师等闻此答曰:
七
次偈亦猎师等所唱:
八
善贤闻此,彼女徧观全部猎师,于彼等之间,两足大者、具有如饭袋状之腓者、大膝者、大肋骨者、浓须者、铜色之齿者、具丑陋之伤迹者、面目可怖不匀称者,于一切诸人之中,各各方隅察知一徧,彼女發现前世大士之敌猎师苏努他拉:「如得此人,可能得吾命令。」彼得王之许可,携同苏努他拉登上七宫殿之最上阶,开启北侧之窗,伸手指雪山之方向,唱次之四偈: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苏努他拉闻此,为死之恐怖所威胁而云:
[P.44]一三
于是妃唱偈云:
一四
如是妃云:「猎师!予曾立愿:『杀此六色牙象,到手一对象牙,向辟支佛布施。』此非梦境,汝勿恐怖,助予成就此愿。」妃对猎夫勉励。猎夫承诺:「王妃!谨遵台命。」彼问:「此事既已说明,请告彼之栖处。」
一五
[P.45]妃依回忆前生之智慧,见其场所于目前,彼女向猎师谈话,唱次之二偈:
一六
一七
苏努他拉闻此:「妃夫人!谨如遵命,予必杀象取牙持归。」彼与承诺。妃大欢喜,与彼千金,妃云:「汝先归家,经七日后,再往彼处。」猎夫归去。于是妃呼练铁匠至:「汝等为予准备斧、手斧、锹、凿、杖、破竹之刀,刈草之镰,金属之杖杙及铁鈎等物,全部速行制作持来。」妃命令毕,次唤制革人至:「汝等为予准备盛装水瓶之革袋,革纲及腹带,象足所著之履,革制之大伞等物,全部速行制作持来。」[P.46]妃命令毕,练铁匠与制革人全部急作持来,向妃捧交。妃更对猎师之旅,预备必要之物品,及一切器具,纲、刀乃至其他之必需品等无遗,纳入革袋之中。此一切物品如盛入桶之大小。
一方苏努他拉亦备办自己应用之物,于第七日来至妃前,礼拜而立。尔时妃云:「猎师!为汝准备旅之道具请持此袋。」于是具有大力之猎师,彼持有五头象之力,彼持此袋如空手持米果糖袋之状,夹于腋下。小善贤妃与猎师之子女等生活费用,向王说明,于是遣苏努他拉离去。
彼亦向王与妃礼拜后下殿出宫,载物品于车上,率多名伙伴出都,逐次通过大小村庄,到达国境,然后彼遣返村人,与国境之诸人,继续登路。入森林,已无人行道路,于是遣反国境诸人,只一人前进。行三十由旬之间,见沓婆草之薮、苇之薮、草之薮、罗勒之薮、籐之薮、提利瓦伽树及其他之薮,六种茨之薮、蔓草之薮、杂草之薮、似苇及籐之薮、蛇亦难通过之郁葱林薮、树之薮、竹之薮、泥海、水海,及山地等十八种土地,次等通过。彼于沓婆草之薮等处,则用镰刀割去,罗勒之薮等,则用劈竹薮之刀斩断,普通树则用手斧砍倒,极大之树,则用大凿穿通为路。又遇竹薮,则作梯子升至竹顶,砍竹倒于他竹之上,由竹上传导前进,于泥海则敷[P.47]以乾板,然后前进,再敷以一板,如此递相敷板前进,越过泥海。然后造一独木舟,涉过水海,最后到达山麓。然后以铁钩缚纲,向上方投出,紧附于山岩之上,然后攀缘而登。用金刚杵所附著金属之杖掘山,以金属之杙打穴,使固于其处。然后抛鈎,再向上挂紧,使之固定,垂下革纲,捉纲下降,至最下之结杙处,然后左手执纲,右手取槌打纲,引出杙橛,如此向上攀登而行,以此方法登至山顶。由山之他侧下降,如前之状,于第一山之顶上打入杙橛,于革袋上结纲,缠缚于杙上,自己坐于袋中,如蜘蛛吐丝之状,畧续解纲下降,或于革之大伞下如鸟受风之状下降。如是闻善贤言语之教而出都之猎师,越过十七种土地到著山地。
如是彼越过六山登至金边山之顶上,为说明此事,佛唱次之诸偈:
一八
一九
[P.48]二〇
二一
二二
此一谈话之次第如下所述。据言,此猎师经七年七月七日到达大士之住处。如以上所云,彼确定其住处,即于此处挖掘陷阱,思:「予立于此处射象王而取其命。」彼下定决心,入于森林,伐木准备作柱及其他当用之物品。于诸象水浴之时,象王[P.49]所立之场所,以大锹掘四角之陷阱,其掘出之土,如播种之状,散布于水上。又于石臼之上立柱,其上张以横木跳板,然后作矢之大小穴,上置尘土,于一方之侧,作自身之入口。如是陷阱完成,天已夜明,猎夫结布缠头,著黄衣,携涂毒之矢与弓降至陷阱中站立。
佛为说明此意,而唱偈曰:
二三
二四
二五
[P.50]二六
二七
[P.51]如是大士对彼镇定怒心,问曰:「友!汝何故射予?为自身耶,抑为他人而为耶?」
为说明此意,佛唱偈曰:
二八
于是猎夫向彼交谈唱次之偈:
二九
大士闻此,彼知:「此小善贤之作。」忍痛说明曰:「彼女非用我之牙,为杀我而派遣猎师。」于是唱次之二偈:
三〇
[P.52]三一
猎师闻象之言,由坐之场所起立,手执锯云:「待我截牙。」彼近象王之侧,然身高八十肘如山之象,彼不能登,为此不能到达牙之处所,于是大士曲身低头而卧。尔时猎师踏登大士如银绳之鼻上,彼如登于凯拉萨峰上之状,立于前瘤之处,将象王口端之肉,用膝跪卧,押入膝中,猎师由前瘤降下,将锯突入口中。大士感觉剧烈疼痛,由口中滴血。
猎师处变换场所而试,不能用锯切割。大士口中垂血,忍痛问曰:「友!不能切割耶?」「尊者!诚如所言,不能切割。」大士善思之后云:「友!汝掀起予鼻,使握锯柄,因予自己已无掀起己鼻之力。」猎师如言而行。大士用鼻握锯,前后摆动,六色之牙如树牙之状而被切断,于是牙遂为猎师所取。象王曰:「友!猎夫之子!予与[P.53]汝此双牙,非不惜爱,亦非望帝释、魔王、梵天等而与,对予而言,一切智之牙较此等牙为千百倍重要之物。此一善业,对予乃为获得一切智之因缘。」象王与牙问曰:「友!汝来此场所经历如何之过程?」「七年七月七日。」象王云:「汝可归矣!汝依此等牙之神通力,七日之内,即可到达波罗奈。」大士与彼护持使猎师归去。而使彼归后,彼于象等及善贤尚未返回之前死去。
为说明此意,佛曰:
三二
彼去之后,象等未见敌人而返回。
为说明此意,佛曰:
三三
[P.54]善贤亦与象等一同归来,彼等皆于其处悲泣,彼等复又至常来大士家之辟支佛前云:「大德!供养汝等需用品之象王,为毒矢所伤而死去。请往彼探寻安葬之场所。」五百辟支佛亦由空中飞来,降落于圆庭之上。于一瞬之间,二头幼象以牙持来象王之身体,使向辟支佛礼拜,然后置于火葬堆之上举行火葬。辟支佛终夜于墓所诵经。八千之象消火葬之火,而为水浴,善贤立于先头向自己之栖处而去。
为说明此意,佛曰:
三四
苏努他拉亦不到七日之内,携牙到著波罗奈。
为说明此意,佛曰:
三五
[P.55]于是猎师以牙捧献与妃:「王妃夫人!于汝心中怀有些许僻见之象,已为我射杀。」「汝已为我杀死此象耶?」「此即为彼之牙。」猎师献上象牙。妃镂嵌摩尼宝珠多罗叶之扇,承受大士放六色光之牙,置于膝上,彼女不断注视自己前生爱夫之牙:「此人以毒矢取无上美丽之象命,切其牙而来。」彼女忆起大士之事,悲从中来,不能抑制,尔时彼女肝胆皆裂,于同日死去。
佛为说明此意曰:
三六
结分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此等之偈,乃正法结集之诸长老赞十力具足佛之德所集者。
[P.57]然多数大众闻此法语时,得预流及其他之果,而此比丘尼其后于观法修行上到达阿罗汉果。
五一五 三婆婆本生谭
〔菩萨=贤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般若波罗蜜所作之谈话。此谭将于大隧道本生谭〔第五四六〕中说明。
主分
昔日拘楼国之因陀罗波罗萨多都,为拘楼族之财胜王所统治,苏奇罗陀婆罗门为司祭官,为王之利与法双方之教师。王为布施及其他善业,以正法教导国民。某日,王对布施之问题,向苏奇罗陀婆罗门即席请教,为种种之款待,提出询问,唱次之四偈:
一
二
三
四
[P.58]然此范围为入于佛智之深渊问题,唯能向一切智者佛發问,若无佛,则可向求一切智之菩萨發问。然苏奇罗陀自身非为菩萨,不能解答疑问,彼因不具贤者之赞誉,彼语自身之无能力,唱次之偈:
五
王闻彼之言,王曰:「如此,婆罗门!直往彼处。」王与进见之物,欲送彼出,唱次之偈:
六
[P.59]王如是语毕,为得对方书送问题之答案,与以价值百千金之黄金薄板,为旅行之车,护卫之军队,及其他进见之礼物,立即遣彼而往。彼离因陀罗波罗萨多城而去,然彼不直往波罗奈,而往贤者之住处,全体往见。然阎浮提中不得答其疑问之人,次第前行,到达波罗奈市。而于某处设置住居,于朝饭时与数人一同到达郁头兰之家。报知到著,招彼入内时,彼知郁头兰已于自己家中进食。
佛为说明此意唱第七之偈:
七
然郁头兰与苏奇罗陀为青梅竹马之友,为于同一主人之家受教者,因此,彼与苏奇罗陀一同进餐。朝饭毕后,彼此畅谈,彼问:「友!何故而来此?」苏奇罗陀继续被问前来之缘故,唱第八之偈:
八
[P.60]尔时此婆罗门思为多人博得幸福,抱定如塞断恒河之大决心提出此问,然此质问并未得回答之余裕时间。
郁头兰述此之意,唱第九之偈:
九
如此云后:「予之子为一贤者,较予且有智慧,彼能与君明解,请至彼之前。」彼附加此言,唱第十之偈:
一〇
苏奇罗陀闻此,辞郁头兰家,往访巴陀罗伽拉家。巴陀罗伽拉坐于自己家人等当中,共进朝食。
说明此意,佛唱第十一偈:
一一
彼往其处,青年巴陀罗伽拉为彼荐席,互为辞仪就坐后,问其来意唱第十二之偈:
[P.61]一二
尔时巴陀罗伽拉向彼曰:「尊公!予此顷与他人之妻一心情热,心中动荡,因此不能答汝之质问。但予弟桑伽雅少年较予持有优良智慧,请往问彼,彼将答汝之疑问。」为荐彼前往唱次之二偈:
一三
一四
彼火速前往桑伽雅之住居,桑伽雅迎彼问其来意而交谈。
佛为说明此意,唱次之二偈:
一五
一六
然桑伽雅少年彼时恰与他人之妻私通,于是彼云:「尊公!予与他人之妻私通,[P.62]并将行渡往恒河之对岸。朝夕渡河之时,将被死神吞没,因此予心动荡不安,予不能答汝问题。然予之弟三婆婆少年,尚未满七岁,较予持有百千倍之优良智慧。彼将与汝谈话,请往彼处寻问。」
佛为说明此意唱次之二偈:
一七
一八
苏奇罗陀闻此自思:「此一疑问,将为此世所未曾有,予思无能答此问题之人。」于是唱次之二偈:
一九
二〇
桑伽雅少年闻此云:「尊公!三婆婆少年不可思为顽童。若无人能答贵君之质问者,请往问彼。」彼以说明事相之喻赞彼少年,唱十二之偈:
[P.63]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P.64]如是桑伽雅称颂三婆婆时,苏奇拉他自思:「予且發问,听其回答。」彼问:「然则汝弟现居何处?」于是彼开窗伸手指示云:「彼于馆前之街路上与儿童等游戏,彼面如金色之子,彼即为予之弟。请往其侧,向彼询问,彼将如佛之善答汝之疑问。」[P.65]苏奇罗陀闻彼之言,出馆往少年之侧。不知何时,彼少年脱去衣著挂于肩上,两手拾土而站立。
佛为说明此意,唱偈曰:
三三
大士见婆罗门来至自己之前站立,问曰:「尊公!有何事前来?」彼答:「三婆婆!予巡回步旅阎浮提中,无人能达予所提出之问题。」大士自思:「彼有全阎浮提不能解决之疑问,于是来至予处,予当竭尽智力为之解开。」于是自觉惭愧,拂去手中尘埃,由肩去下著物附身:「汝请质问,婆罗门!予将如佛世尊之状,善答于汝。」彼如一切知者之举动。于是婆罗门以偈询问曰:
三四
彼所问之疑问,对三婆婆而言,如中天所悬之满月,清楚而明了,于是向彼言曰:「如是请听。」彼答法施之问题而唱偈曰:
三五
三婆婆立街道上,以如蜜之音声说法之时,其音声扩及于全波罗奈市十二由旬。尔时王、副王及其他一切诸人皆集合前来,大士于多数人等当中进行说法。
[P.66]如是依此偈可知质问之言,今彼继续语法施之问题: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P.67]如是,大士如升空之月,如佛之熟达,彼答婆罗门之质问。多数之人等同声喊叫、拍手,扬起千度万岁之呼声,振起衣著,弹指投以指饰及其他之饰物,如是所投之财宝,升至千万。王亦欢喜,授彼以大荣誉。苏奇罗陀亦向大士奉上千金之璎珞,于黄金薄板以天然生朱色书写疑问之答案,回归因陀罗波罗萨多市语王法施之事。王善保其法,登天上界。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如来非自今始,前生亦为优良之疑问解答者。」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大财胜王是阿难,苏奇罗陀是阿那律,郁头兰是迦叶,巴陀罗伽拉是目犍连,桑伽雅少年是舍利弗,三婆婆贤者即是我。」
五一六 大猿本生谭
〔菩萨=猿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于提婆达多投石所作之谈话。即彼使弓[P.68]师由其后向佛投石,比丘等言提婆达多之恶口,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非自今始,前生即向予投石。」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迦尸村有一百姓婆罗门耕田后放牛,开始为整理锹锄工作。牛等往某林薮中吃食树叶,渐次逃入森林之中。婆罗门于须牛之时,放下锹锄,寻牛不见;悬心搜查,入森林中,各处徘徊,遂来至雪山。彼不知方向,七日之间无食物而仿徨。彼见一镇头迦树而攀登食其果实,足下踏滑,落于六十肘之奈落谷底,于其处经过十日。
尔时菩萨生于猿之种族,食各种果实见彼,积石为踏足之处,将此男引上悬崖。然彼乘猿熟睡之时,欲以石碎猿之头,大士知其行为,跳跃至树上:「君往下行,予以树枝之端传递,教君之出路。」大士使彼男由森林脱出登路,自己则向山麓而隐其姿。
此男对大士犯罪,患得癞病,成为此世之人间饿鬼;彼七年间为痛苦所恼,徬徨步履之中,入波罗奈蜜伽奇拉苑,于栅间扩展芭蕉之叶,颠狂痛苦而卧。尔时波罗奈王往苑中于各处巡回散步,见彼问曰:「汝为何人,汝因何而受苦?」彼向王全部详细谈称经过。
为说明此意,佛曰:
一
[P.69]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其次为婆罗门所唱之偈:
九
[P.70]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P.71]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P.72]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P.74]此男与王谈话之时,谈至中间,大地裂口,彼瞬间死落无间地狱。王于彼被吞入地中时,出苑入都而去。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非自今始,前生即向我投石。」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叛友之男是提婆达多,猿王即是我。」
[P.75]五一七 水罗刹本生谭
此本生谭皆于大隧道本生谭〔第五四六〕中再行载出。
五一八 槃达罗龙王本生谭
〔菩萨=金翅鸟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为虚言被吸入地中所作之谈话。尔时,佛为比丘等非难时,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非自今始,前生因语虚言被吸入地中。」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有五百商人等乘船出海,于第七日,未能见陆,船于大海中破裂,仅余一人,其他诸人皆为鱼类之食饵,而其人乘风之恩荫到著伽蓝比亚港。
彼由海中上岸,裸形寻求食物,于港市巡回步行。诸人对彼非常尊敬:「此沙门少欲知足。」彼依此得生活之道,诸人与彼上下之衣类,彼亦作出不欲之状,诸人对彼愈益尊敬:「世间无此无欲之沙门。」于是为彼制作庵室使住于其处。
于是彼以伽蓝比亚裸形行者之名,通行于市。彼住于其处,受非常之尊敬与供养,龙王与金翅鸟亦前来问候。龙王之名槃达罗。某日金翅鸟王往伽蓝比亚行者之前礼拜,坐于傍侧,作如次之言曰:「大德!予等之一族前往捕龙,彼等大都失败而死去,我等不知此等捕龙之方便,彼等必有何等之秘密。贵君对此等物作关爱之态,[P.76]能否寻问其缘由?」彼云:「甚善!」与以承诺。
金翅鸟礼拜离去时,龙王继之前来礼拜。彼问龙王曰:「龙王!金翅鸟捕汝等之时,彼等大概死亡,究竟如何始能捕得汝等?」「大德!此为我等之秘密,予如言之,则招致一族全部之破灭。」「法友!汝思予为以此者之言向他者传语,予不向任何人言,只自己知,故而询问。汝其信我勿怖言。」于是龙王云:「大德!予将与言。」礼拜而去。
翌日,裸形行者再问,彼未与言。其后第三日,龙王前来,坐于其侧时,裸形行者云:「今日为第三日,对予之问,汝作何语?」「大德!予恐贵君将向他者告语。」「予不向任何人语,勿怖请言。」「如是,大德!请勿告他者。」彼此约束。龙曰:「大德!予等吞入极大重石而卧,于金翅鸟来时,张大口唇,露齿相向,向金翅鸟囓咬。彼等前来捉予等之头,尽力向上飞腾之中,拖近水面,终于不支,死于水中,如是金翅鸟大概以此之故而告终焉。然则彼等捉我等时,何故必须捉头,若此辈愚者捉我等尻尾,使我等倒逆,由口中吐出吞物,则轻而可行。」龙王将此秘密之缘由向此邪人说明。
而于龙王离去之后,金翅鸟王前来拜伽蓝比亚裸形沙门曰:「大德!汝问出龙王[P.77]之秘密耶?」彼云:「法友!予已问过。」于是依龙王一切之言而语之。金翅鸟云:「龙王语这实为不宜,彼以一族灭亡之秘密方法,语诸他人。虽然,予今日首先第一起金翅鸟之风,须捕捉彼等。」于是金翅鸟起风,捉龙王之尻尾,使之倒逆吐出所吞之物,提起飞往空中。槃达罗倒吊于空中:「予之苦由自招。」彼悲叹而唱次之偈:
一
二
三
四
五
[P.78]六
七
八
[P.79]如是槃达罗龙王倒吊于空中,悲叹唱此八偈。金翅鸟闻彼悲叹之声,责龙王曰:「龙王!汝将自己秘密告知裸形沙门,今何故而悲叹耶?」于是唱次之偈:
九
槃达罗闻此唱他之偈:
一〇
于是金翅鸟唱次之四偈: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P.81]由此唱次之偈: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次之五偈由隧道谭中五智慧者问答之所出:
二〇
二一
金翅鸟如是语真理时,槃达罗龙王唱次之二偈:
二二
二三
[P.83]金翅鸟唱次之偈:
二四
闻金翅鸟真理之言,槃达罗龙王继续乞命,唱次之偈:
二五
尔时金翅鸟救助彼命唱今之一偈:
二六
如是语毕,由空中降下,放龙于地上。
为说明此意佛唱次之二偈:
二七
二八
于是金翅鸟云:「汝可归去。」彼放龙王。龙王入彼栖处,金翅鸟亦往自己之栖处。彼思:「槃达罗龙立誓后,予信而放之,然彼对予持如何之气氛?且观一试。」于是往龙之栖处起金翅鸟之风。龙见金翅鸟自思:「金翅鸟王前来捉予。」于是将自[P.85]己身体化为千寻之长大,吞石与砂增加重量,尻尾向下,于盘卷之上,立其镰首而坐,示以欲囓金翅鸟王之状。
金翅鸟王见此,唱一偈曰:
二九
龙王闻此,唱次之三偈:
三〇
三一
三二
如此彼等相互交谈了解,心思合一,二人同往裸形者之庵。
为继续说明此意,佛唱次偈:
三三
以此为因,佛再唱一偈:
三四
于是裸形沙门今唱一偈:
三五
龙王闻此唱次之二偈:
三六
[P.87]三七
龙王如是责彼,继续咒诅,唱此偈云:
三八
如是于龙王之前,裸形沙门之头,割裂为七瓣,彼所坐场所之地面,生出龟裂,彼生入地狱中。龙王与金翅鸟亦各各归其栖处。
佛为说明被吞入地中之事实,唱最后之偈:
三九
[P.88]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非自今始,前生即为妄语被吞入地中。」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裸形沙门是提婆达多,龙王是舍利弗,金翅鸟即是我。」
五一九 山布拉妃本生谭
〔菩萨=苦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胜鬘王妃所作之谈话。此谭在酢味粥食本生谭〔第四一五〕中已详细说明。彼女依向如来供养三碗粥之功德,即于彼日立为首妃之位。彼女植有五种之善业,且有智慧,为佛之施主,为恭敬事夫之妇人。彼女之恭敬事夫,为都中人皆知。其后某日,比丘等集于法堂谈论:「诸位法友!胜鬘王妃善行己务,为恭敬事夫之妇人。」佛来其处问曰:「汝等比丘!今为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答曰:「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王妃恭敬事夫非自今始,前生既已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之梵与王有名吉祥军王子,王于彼成长,立为副王之位。彼之首妃名山布拉,容貌无上之美,身体具有光明,如无风之灯。
其后吉祥军身患癞病,医生亦无法治愈,彼之疮肿破时,受痛苦而叹悔:「王国于我何用,予将往森林,独自凄凉死去。」彼向王申述,舍弃妻女等而去。彼妃山布拉以种种方法制止无效,妃曰:「贵君往森林中,予愿为汝看护。」于是二人一同而去。
彼入森林,于易取果物之树荫水边某场所,造一临时小屋以为住居。王女如何看护于彼?彼女于晨朝早起扫除庵室,准备饮水及用水,取牙刷之杨枝及洗颜水。[P.89]洗颜后,以种种药料涂磨夫之伤处,使食甘果,然后漱口洗手,谓王子曰:「贵君身体保重。」彼女为辞仪后,携笼锹鈎等入森林往取果物。取来各种果物,置于一方,然后用瓶汲水,以种种粉砂为吉祥军洗身;然后再奉献甘果。食事后奉献香水,自己再食果物,准备寝床与敷物。彼于其处就寝,为之洗足,按摩头脊,然后于寝床之侧就寝。彼女如是看护其夫。
某日之事,彼女由森林持果物来时,见一山泷。彼女由头上放下果笼,立于泷边,降下欲为水浴,彼女向身体涂郁金香,然后浴水以洗身体,由水中出,以树皮之著物附身,立于泷边。尔时彼女身体之光,照耀森林之一面,于此瞬间,有一探寻食物而行之魔鬼,见彼女而生爱著,唱次之二偈:
一
二
[P.90]彼女闻魔鬼之言,唱次之三偈:
三
四
五
此后为魔鬼与彼女之对话,如次之偈:
六
七
八
九
[P.91]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P.92]于是依彼女德之力,帝释天宫震动,彼之黄色毛布所包之石座發热。帝释诠索,知其缘由,携金刚之杵,至急飞来,立于魔鬼头上,更唱一偈:
一五
魔鬼闻此释放山布拉。帝释自思:「此物或将返复为恶。」彼以天人之锁綑缚魔鬼,使其二度不能归来,放逐于第三之山间。彼向王女忠告,勿再迟疑,然后回归自己之处。王女亦于日暮后月明之时,归著道院。
为说明此意,佛唱次之八偈: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P.93]二二
二三
吉祥军见彼女如此悲叹自思:「此者如是悲叹,彼女之本性,予尚未了解。若有恋慕私情而为如此之事,则彼之胸将张裂。现且对彼女一试。」彼出坐于草庵之入口。[P.94]彼女亦于悲叹中来至草庵之入口,礼彼之足云:「贵君前往何处?」尔时彼向彼女云:「妻!汝于他日未有此时归来之事。今日何以归来甚迟?」彼唱质问之偈:
二四
于是彼女向彼云:「王子殿下!予于携来种种果实途中,遇一魔鬼,魔鬼恋慕于予,捉予之手曰:『若汝不从吾言,吾将食汝。』尔时予思汝之事,如此悲叹。」于是唱次之偈:
二五
彼女更向彼语其余之话:「王子殿下!予为此魔鬼所捉,自己不能得脱,向天祷告,于是帝释天手执金刚杵前来立于空中,威吓魔鬼,将予释放;鬼为天人之锁綑缚,投弃于第三山之间。如此,予以帝释天之恩荫,拾得性命。」吉祥军闻此云:「汝女性难见真实,雪山中住有甚多之猎师、苦行者及魔术者,有谁相信?」于是唱次之偈曰:
二六
彼女闻彼之言云:「王子殿下!若汝不信予,予以真实之力,治愈汝疾。」彼女充水于壶,立真实之誓,向彼之头注水,唱次之偈:
[P.95]二七
吉祥军之癞病得彼女注以真实之誓水,如酢之洗铜,立即消失。彼等数日之间滞在于其处,然后由森林出,到波罗奈入苑。王知彼等之来,往苑内于其处为吉祥军饰以大伞,立山布拉为首妃,使之灌顶入都,而后自身取苦行者之生活,住于苑内,而往王宫进食。吉祥军只与山布拉以首妃之位,然对彼女不与任何敬意,忘却彼女之存在,只与他女等游乐。山布拉受他妃等嫉妒而瘠瘦,色黄而手足血脉皆现。彼女某日为拂忧而往前来受食之义父苦行者之前,苦行者食毕,彼女礼拜坐于其侧。苦行者见生气颓弱之女,唱偈曰:
二八
彼女闻彼之言曰:「国王陛下!王子殿下对予已不如昔。」于是唱次之五偈:
[P.96]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P.97]如此彼女向苦行者说此气力衰微之缘由,苦行者使唤王出,谓曰:「汝吉祥军!汝患癞病,身体溃烂,入森林时,妃与汝一同居住,不断看护,并以真实之力,愈汝之疾,使汝得即王位,而汝对彼女起卧之场所,竟皆不知。汝为此不相宜之事,如此叛友之行为实为恶业。」彼向其子忠告,唱偈曰:
三四
[P.98]如是彼向其子与以忠告而去。王于其父去后,唤山布拉曰:「妻!此长久期间,予所为之罪,请与宽恕。此后首先与汝一切之权力。」于是唱最后之偈:
三五
自此以后,二人和睦生活,为布施及其他善业,随业而生于应生之处。苦行者修行禅定与神通,升梵天界。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胜鬘非自今始,前生乃对夫尊敬之妇人。」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山布拉是胜鬘,吉祥军是拘萨罗王,父苦行者即是我。」
五二〇 结节镇头迦树神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国王之训诫所作之谈话。王训之事前已详细说明。
主分
昔日于堪培拉王国北般阇罗之都有名为般阇罗王,蹈入邪道,肆意不法治国,彼之大臣等亦皆为不法。国民为苛税所恼,携同妻子入森林中,如鹿之仿徨[P.99]奔走。有村之处皆成无村,人人畏怖王之侍卫,昼间不能住于自宅,于家之周围,以茅草为垣,夜明即逃入森林。彼等昼间为王之侍卫掠夺,夜间则为盗贼抢掠。
尔时菩萨出生于都外之结节镇头迦树为树神,每年由王前受价值千金之供物。菩萨自思:「此王肆意治国,全王国将遭亡灭,除予之外,別无他人能适当教王。王之近侍,每年亦捧千金之供物前来,予将训诫于王。」
于是菩萨于夜间入王之华美屋中,立于枕前,于光明中止于空中。王见彼如朝日之光辉,问曰:「汝为何人,有何缘由前来?」彼闻王言对曰:「予为镇头迦树树神,思欲向贵君有所忠告。」「贵神欲为何忠告耶?」大士云:「大王!汝肆意治国,汝之国为军队到处掠夺,已成荒地。轻率治国之王,非全部国土之主,现世即遭破灭,来世生大地狱。而王为放逸,国内国外诸人亦均流于放逸。是故王须特別精进。」于是谆谆说法,唱次之偈:
一
二
三
[P.100]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P.101]如是大士以十一偈训王:「王勿犹豫,请谨守之,则不亡矣。」大士语毕,归返自己之住居。
王闻彼之言语,亦非常感动,翌日将国事交付大臣,彼与司祭官晨起一同由东[P.102]门出都,只进至一由旬处,彼处一年老之人抱持茨枝而来,将家门周围结缚,封闭门户,携同妻子进入森林,夜间官员去后,归自己家;于门前足为茨刺所刺,彼盘膝而坐,一面拔刺而唱偈曰:
一二
彼以偈骂王,然彼之所骂,乃依菩萨之威神力使然,即可谓凭菩萨,彼为如是骂语。恰于此时,王与司祭官改变身装,立于彼旁。闻彼之言,司祭官更唱一偈:
一三
老人闻此,唱次之三偈:
一四
一五
一六
[P.103]王闻此与司祭官商谈,王云:「阿阇梨!老人语真实之事,过失在于我等,我等归去,正当治国。」菩萨以司祭官身体,现前而立云:「大王!先行调查。」彼等由此村往他村途中闻一老婆之言。据谓,彼女为一贫人,有二人成年之女,老婆非常保重,不许彼等前往森林,自己往森林持来薪木与野菜,看顾二女。彼女恰于此日登林薮拾集野菜,摔落于地上,以死骂王而唱偈曰:
一七
司祭官遮拦彼女而唱偈曰:
一八
[P.104]老婆闻此唱次之二偈:
一九
二〇
彼等闻彼女之言曰:「彼女所言真实。」更往前进闻某百姓之话。据谓,彼耕田时,一名萨利亚之牡牛为锄头所击而倒卧。彼骂王而唱偈曰:
二一
于是司祭官遮拦彼而唱偈曰:
二二
彼闻此唱次之三偈:
二三
二四
[P.105]二五
彼等更进而停留于某村,翌日晨起,一恶牝牛以足蹴搾乳者,使彼与乳一同翻倒。彼骂梵与王唱次之偈:
二六
婆罗门闻此唱偈云:
二七
婆罗门唱偈时,彼再唱之之三偈:
二八
二九
三〇
[P.106]彼等云:「彼言真实。」于是出村沿大道向都之方向而去。然税吏于某村为作刀鞘,杀一幼小有斑之犊牛而取其皮。犊母之牝牛失去其子烦恼,不食草,不饮水,悲叹仿徨而行。村童等见此骂王而唱偈:
三一
于是司祭官唱次之偈:
三二
于是牧童等唱次之二偈:
三三
三四
彼等云:「此言有理。」于是走去。于途中见一乾池,一鸦用嘴啄食一蛙,菩萨于彼等到其场所之时,以自己之威神力使蛙鸣骂王:
[P.107]三五
司祭官闻此与蛙交谈,唱偈曰:
三六
蛙闻此唱次之二偈:
三七
三八
[P.108]王与司祭官闻此自思:「住于森林之畜生如蛙,皆骂我等。」于是还都之后,正当治国,善守大士之训诫,行布施及其他善业。
结分
佛向拘萨罗王说此法语后,佛言:「大王!王者须舍邪道正当治国。」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结节镇头迦树神即是我。」
校注
此篇共为三十集(Tiṁsanipāta)。 于阴历每月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之六日守八斋戒,从而不取午食及夜食,夫妇于此日一昼夜间避免性行,此谓之六斋日。普通一般以十五、三十两日代此六回,守八斋戒。 此身体有富于春秋意。 此乃王谓谤仙之行为积邪业。 前弃王位为弃前之结使结缚,今为庵罗果所羁绊乃住著于后之结缚。 于天秤棒(担竹)上吊挂兽肉,由山下归家途中,见大蜥蜴而起欲望,舍肉而追蜥蜴之意。此为自嘲舍家妻而交他人之妻。大蜥蜴为供人食用之物。【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38 册 No. 18 本生经(第17卷-第18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