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53]第五篇

第一章 摩尼耳环品

三五一 摩尼耳环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污染拘萨罗国王内宫之大臣所作之谈话此谭已于前

主分

菩萨于此处为波罗奈王恶棍之大臣携同拘萨罗王使之取得迦尸国将王投入牢狱之中王入禅定于空中盘足而坐盗贼王之身体發热彼往波罗奈王之所唱第一之偈

国马摩尼珠耳环     妻子一同均被夺
所有财富无残余     何故忧时汝无苦

[P.154]菩萨闻此唱次之二偈

财富先舍人     人不先舍富
汝贪欲者有财富无常     忧时予不苦

月升盈而亏     日暖物速没
汝敌者予知世界法     故予不自苦

菩萨如斯语后为盗贼王说法次就彼之所行唱曰

在家乐欲不懒惰     出家应有自制心
王不可为无虑行     贤者不可有怒质

刹帝利王有虑行     无虑之行不可为
大王王为有虑之行者     声誉名闻可增大

[P.155]菩萨语毕〔拘萨罗王〕向菩萨谢罪交还王国回自己之国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拘萨罗王是阿难波罗奈王即是我

三五二 善生居士子本生谭

〔菩萨=居士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丧父之居士所作之谈话彼因父亲亡故而悲泣徘徊各处不能忘忧佛见彼可有入预流果之可能性佛于舍卫城托钵步行之机会由一沙门随行来至彼家就预设之座彼来向佛敬礼而坐佛问「信士汝悲痛耶」彼白佛云「尊师唯然」佛言「友昔之贤人等闻贤人等之言虽丧父亲亦不悲痛」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某居士家名为善生彼达成年时祖父死亡彼之父亲因父之亡故沉于深忧由墓场持来骨片于自己之庭前建立土塔纳入其处每于外出他往向塔供花追思而悲叹不作沐浴不用涂香不为食事亦不看顾工作

菩萨见此而自思「予父自祖父亡故以来悲伤而厌事各处徘徊除予之外[P.156]他人不能与父以觉醒予将以一方便使父止悲」彼于都城之外發现一头死牛持来水草置于牛前谓曰「汝食汝食汝饮汝饮」每一来者见彼云「善生汝疯狂耶何故以水草与死牛」彼不作任何之答于是彼等往其父之所云「汝子疯狂以水草与死牛」居士闻此语失去对父之悲痛而起对子之悲痛彼急往子处云「吾子善生汝甚利巧何故以水草与死牛」为唱次之二偈

汝刈取绿草     频频云食食
死朽一老牛     何故与之语

饮料与食物     欲起死之牛
恰如乏智者     汝之语无效

菩萨闻此唱次之二偈

彼之头如昔     手足尾亦然
耳亦如原状     予思牛将起

祖父头手足     不见土塔侧
父身空悲泣     可谓乏智慧

[P.157]菩萨之父闻此语自思「予子甚贤明辨此世与彼世当为之事为为使予觉醒而为此事」彼云「吾子贤者善生予悟『诸行无常』此后予不再悲伤如此子之作为实可排除父之悲伤」彼赞誉其子〔唱次之四偈〕

如火注苏油     吾心在燃烧
犹如水注火     彼消一切忧

吾胸所穿矢     彼为我拔取
予为悲所击     除予对父悲

今吾得拔矢     离悲成无浊
青年我闻汝〔之语〕     不泣亦不悲

同情有智慧     恰如此善生
转父之悲哀     彼能如是为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居士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善生即是我

三五三 张枝本生谭

〔菩萨=师匠〕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跋祇之鳄山恐怖林中时对菩提王子所作之谈话菩提王子为优填王之子此时住于鳄山招来一名技巧之木工建造一座其他国王不能比并之宫殿名曰拘迦那大宫殿建造后彼因邪悭之心「此木工将为其他国王建[P.158]造如此之宫殿」于是抉取木工之两眼比丘众闻知此事于法堂生起话题「诸位法友菩提王子如是如是抉取木工之双眼实为暴虐残忍无慈悲之行」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前生彼即为暴虐残忍无慈悲者非今如此前生彼挖抉千人之王眼杀之以肉施行祭神」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于得叉尸罗名闻四方之师尊印度中之武士族及婆罗门族之青年悉皆至彼处修习学艺波罗奈王之子梵与王子亦于彼所学三吠陀彼之性情粗暴残忍无情菩萨依人相术见其粗暴残忍无情之性质告诫彼曰「汝粗暴残忍而无慈悲无慈悲者虽得权威不能长保一旦失去权威即如海上之难船不得寄身因此不可为无慈悲者」菩萨为唱次之二偈

肉身安稳与丰饶     梵与此等安逸不常保
己利失时不可迷     恰如海中逢难船

人自所为事     后见己之身
为善者得善     为恶者得恶
自行播莳种     收得相同果

[P.159]彼礼拜师尊还波罗奈向父示所修学艺即副王之位父死同时登上王位彼有一性质残忍之司祭名频祇耶彼为名誉之欲所驱使而自思「予王悉数取得印度中之王如此王为唯一人之王予为唯一人之司祭」彼向王进言得其承诺王率大军出都包围某王之都城俘虏其王依同一手段遂掌握全印度之主权携回一千之王彼欲取得得叉尸罗之主权来至其所时菩萨实行都城之修理免为他物所破坏

波罗奈王于恒河之畔大尼拘律树下张幕上悬天盖下设卧榻住于其处彼率全印度一千之王战斗但不能取得得叉尸罗彼问司祭「尊师我等与侭此一千之王一同前来而不能取得得叉尸罗将如之何」「大王抉千人王之眼剖其腹[P.160]携五种之香肉为出生于此尼拘律树上之天人行祭于树之周围造起边缘使血存留其中五指之深如此予等立即得获胜利」王许可照办于幕中置大力之力士将千人之王一一唤入击打陷入昏迷状态抉取其眼杀之而取肉残骸流入恒河依言行祭击打祭祀大鼓而行出战

然此时由彼之瞭望台上来一夜叉抉彼之右眼而去彼大感疼痛气为疼痛而颠倒还至尼拘律树下仰卧于卧榻之上恰于此时一只鹫鸟持一尖椎之骨飞来止于树顶食肉而舍骨骨之尖端如铁签落中王之左眼而崩溃尔时王思起菩萨之言彼喃喃自语「菩萨谓『自己之业收得相应之果恰如此等生物收得与种子相当的果实』菩萨之所云今已得见其言」彼唱次之二偈

此为师尊语     菩萨如是云
汝勿作邪业     使苦及汝身

频祇耶于此尼拘律树下     饰予涂以旃檀精
予害千人刹利种     后予还受此苦恼

[P.161]彼如是悲叹思起第一妃之事

优婆利四肢同黄金     涂以旃檀粉
素般迦那迦     如彼树枝直
予未见彼女     予死大苦恼

彼喃喃唱出此偈死而生于地狱有权威欲之司祭不能得护彼王自己亦不能得权威彼死而军队四散奔逃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盗贼之王是菩提王子频祇耶是提婆达多闻名四方之师尊即是我

[P.162]三五四 蛇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与幼子死別之居士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与妻死別与父死別居士之故事相同此处佛亦如以前往居士之家彼出来礼拜而坐佛问「友君悲痛否」彼云「尊师唯然我子亡故故我悲叹」「友应坏之质者坏应灭之质者灭此非唯一人之事亦非唯一村之事于无量数大世界之中三世界之中无不死者因此被制作〔有为〕之物无一能长保者一切有情为应死之质物所作之物皆为应坏之质物昔之贤人等子死之时云『应灭之质者灭』而无悲痛」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波罗奈门外之村婆罗门家依农事维持生计支持一家彼有一子一女子达成年由同等家世之家娶来儿媳如此合女之使者共为六人即菩萨妻子媳及使者为一同互相和睦欢乐之生活菩萨教他之五人而言曰「汝等各自于应得之处行施护戒法守布萨日行生死观常念己等之死——此等有情确实皆死生则不定一切有为之法皆是无常为应灭之质者须昼夜勤劳勉励」一同皆曰「谨遵如命」举家应诺勤劳勉励行生死观

其后一日菩萨与子一同出往耕田其子掘一尘堆与以焚烧其侧有一蚁窝[P.163]中栖毒蛇烟触彼眼蛇怒奔出自思「必此奴所为」以四毒牙向彼啮噬子即倒死地上菩萨见子倒死置牛来见知子已死将子抱起使卧于一树根之傍以衣物覆盖既不哭泣亦不悲哀「应坏之质者坏应死之质者死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终当死去」彼唯念无常仍耕种田地彼见一邻人通过田侧问曰「汝归家否」彼应曰「诺」「如是请于过我家时向予家内言『今日不必持来二人份之饭食仅持一人份前来前此女仆一人运来饭食今日则四人一同著清净衣裳携带香与花前来』」邻人应诺而往向婆罗门之妇依言转告「何人赖汝传言」「由贵主人所言」妇人知自己之子已死然未见表现痛心之状此心善积修练彼女著清净衣裳手携香花持食物与其他诸人一同往畑中而来其中皆无一人哭泣悲叹者菩萨坐于其子仰卧之树荫下进食食事终了皆集积薪木作火葬堆供养香花施行荼毘无谁落一滴泪者彼等皆作死之观念修行

依彼等戒法之力帝释天之座生起暖意彼云「究为何人使予由此所暖动[P.164]彼穿凿洞观知因彼等德之威光使座發热彼起信仰之念自思「予往彼等之家使其每人作狮子吼然后使彼等之家充满七宝予必须如此为之而归来」于是急往其处立于墓场之侧问曰「汝等何为」「尊者予等烧人」「汝等并非烧人乃在杀鹿烧烤」「尊者并非如此予等乃在烧人」「然则彼为汝等之敌人」于是菩萨云「尊者彼为予真实之子非为敌人」「然则彼为汝之可憎之子」「尊者彼实为予最可爱之子」「然则何以不泣」菩萨为说明不泣之理由唱第一之偈

如蛇舍古皮     己之身舍去
斯人已往死     其身无用时

此被烧之身     不知亲属悲
故吾无悲泣     彼已往去所

[P.165]帝释天闻菩萨语问婆罗门妇曰「尊夫人死者为汝之何人」「尊者此为宿于予身十个月饮乳取手立足哺育之子」「尊夫人父为男人可以无悲母亲之心柔软何为不泣」彼女为说明不泣之理由

彼由彼世不招来     今由此世不告去
去时犹如同来时     此处又有何悲泣

此一被烧者     不知亲悲泣
故吾无所悲     彼已往去所

彼女唱上之二偈

帝释天闻婆罗门妇之语问妹曰「贵女士彼死者为汝何人」「尊者彼为吾兄」「为姊妹者对弟兄应有爱情而汝何故不泣」彼女亦为说明自己不泣之理由

我泣我身瘦     于我竟何益
亲属与朋友     徒增不快感

[P.166]

此一被烧者     不知亲悲泣
故此吾不悲     彼已往去所

彼女唱上之二偈

帝释天闻其妹之说明问死者之妻曰「尊妇人此人为汝之何人」「尊者彼乃予之夫」「为妇人者夫死即为寡妇成无依之身汝何不悲泣」彼女为说明自己不泣之理由

如逐空中月     悲泣在少年
追逐死者悲     同为无效事

此一被烧者     不知亲悲痛
故此吾不悲     彼已往去所

彼女唱上之二偈

[P.167]帝释天闻妻之语问使者曰「汝妇人此人为汝之何人」「尊者彼为予之主人」「汝曾受此人压制虐待所驱使耶因此汝思彼死之为宜而不泣耶」「尊者非如汝所说亦与主人不相符合我等之少主人堪忍力强情深而有怜悯之心彼为予抱于胸前而育成者」「然则汝何故不泣」彼女为说明不泣之理由

恰如水瓶破     不能得再接
追逐死者悲     同为无效事

一〇

此一被烧者     不知亲悲泣
故此吾不悲     彼已往去所

彼女唱上之二偈

帝释天闻一切正语起信仰心「汝等善励修行死之观法今后汝等无须以自己[P.168]之手工作我乃帝释天王我将持来无限之七宝汝等勉励勤行施舍守持戒法多行布萨」帝释教彼等后向其家持来无量七宝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居士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使者是久寿多罗女是莲华色子是罗睺罗母是谶摩而婆罗门即是我

三五五 苏油王子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拘萨罗国王之大臣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与前(第二八二善人本生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一二九页)出者相同此处国王对尽职之大臣授与大荣誉后对中伤之语信受为真缚彼投入牢狱彼坐于其处即入预流向王思起彼德与以赦免彼手携香华往佛所礼佛而坐于是佛向彼问曰「闻汝遭遇不运之事」彼白佛云「唯然有之世尊然予之不运实即予之幸运予已得预流向」佛言「信士转不运为幸运非只汝而已昔之贤人等亦为幸运」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宿于第一妃之胎而出生命名为苏油王子其后彼于得叉尸罗修习学艺正当治国彼之大臣中一人有污染内宫者为王亲见得知将彼逐放于国外

时万伽王于舍卫城治国彼往此王之处出仕如前所云之状使王听信自己之[P.169]往取波罗奈国王取得其国以锁缚菩萨投入牢狱中菩萨入于禅定升入空中盘足而坐万伽王感觉全身發热彼往见菩萨尊严之颜如黄金之镜开放之莲华问菩萨而唱第一之偈

他人悲且泣     他人颜有泪
汝颜色澄清     苏油何故汝不悲

菩萨语王以自己不悲之理由总唱以下之偈

悲过去无益     不赍未来乐
万伽故我不悲痛     悲痛亦无友

悲者色青瘦     食亦不甘味
如箭射痛恼     空为敌者悦

村里与森林     大海与陆地
悲不达于吾     吾不见其踪

自己所有欲     无有满足者
全部之大地     不与彼乐事

[P.170]万伽王闻此四偈向菩萨谢罪还国而去大士将国托付大臣等入雪山地方出家修禅定不怠成为生梵天世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万伽王是阿难而苏油王则是我

三五六 伽蓝第雅青年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法将舍利弗所作之谈话据传长老对猎夫渔夫平日不守戒法者来每于会面时则云「汝等应受戒法」而授彼等戒法彼等因对长老尊敬之念不能违背其语而受得戒法但虽得受而不遵守仍为自己[P.171]之商估长老呼自己之弟子云「此人等于予之处接受戒法但不遵守」「尊师彼人等不喜持戒而师为授之彼人等不能违背师语而受此后师对此等诸人停止授与戒法」长老闻之甚不喜欢

比丘闻此传说于法堂中开始议论「诸位法友长老舍利弗每逢见者即为授戒法之事」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彼于前生每逢见者未曾请求虽不愿依而授与戒法」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婆罗门家达成年后于得叉尸罗为名闻四方师尊之长弟子此师尊每遇渔夫等未曾请求即云「汝应受戒汝应受戒」而授与戒法虽受戒法而无遵守者师尊对弟子等语此事弟子等云「尊师彼人等不喜而师与授戒因而破之因此今后师只对请求之人授与而对未请求人等则请勿授」师尊于是怀后悔之念虽然如此每逢会面者仍授戒法

如是某日之事由某村来人招请师尊谓请读婆罗门之经文彼呼青年伽蓝第雅云「予不前往汝率五百青年前往受取读经〔谢礼〕持来予之一份」彼前往于归来途中见一洞穴自思「我等之师每逢会面者未作请求而授戒法自此以[P.172]予将使师尊只对唯请求者始与授戒」此青年等皆精神愉快而坐彼则起立取起大石投入洞穴之中几度几度投入青年等向彼云「汝君何为」彼不作何言众人急速归还向师禀告师来与彼共语唱第一之偈

一人于林中     取石投山窟
伽蓝第雅徒     汝欲为何事

彼闻此欲使师悟唱第二之偈

土山与石山     绕海有大陆
欲使平如掌     投石填山窟

婆罗门闻此唱第三之偈

大地汝一人     不堪平如掌
伽蓝第雅汝思埋此窟     无果离生界

[P.173]青年闻此唱第四之偈

大地唯一人     不能使平坦
婆罗门汝亦与彼同     不得导异见

师尊闻此知自己受挫谓曰「伽蓝第雅汝言适切自今以后予不为此事」于是唱第五之偈

伽蓝第雅汝以简捷形     向吾说是义
大地一人力     不得使平坦
同此异见者     人亦不可导

如此师尊向青年述说谢意青年亦于教师后相携而还家

[P.174]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婆罗门是舍利弗而伽蓝第雅青年即是我

三五七 鹑本生谭

〔菩萨=象〕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某日之事比丘于法堂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提婆达多粗暴而残忍无情彼对生物不存爱怜之情」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彼亦无爱怜之情」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象之一族年长后身体可爱而长大为象群之长率领八万头之象栖于雪山地方尔时有一只雌鹑于象群徘徊之处产卵卵被十分保温破卵而出来雏鹑鹑之羽未伸尚不能善飞之中大士率领八万之象群搜获食物行进途中来至其所鹑见此自思「此象王以足踏予之子将被杀害予将请求勿伤予之子」彼女并两翼于一处立于象王之前唱第一偈

汝大象年龄六十栖森林     拜汝誉高象群长
我以两翼合掌礼     我儿力弱请勿伤

[P.175]大士云「汝心勿忧予将保护汝子」八万之象悉数通过于雏鹑之上象王呼母鹑近前云「予等之后一独行之象前来彼不用吾等之语彼来汝可向其乞愿以图子等之安全」言毕而去母鹑向彼出迎以两翼行合掌礼唱第二之偈云

汝大象独行栖于森林中     石山土山来求食
我以两翼合掌礼     我儿力弱勿伤害

彼闻鹑语第三之偈

汝鹑予杀汝儿等     对予有何悲
杀汝百千者     只用左脚蹄

[P.176]彼如斯云用脚踏毙鹑之子等流小便大吼而去鹑落于树枝之上云「今汝吼叫而去数日之中将知予之所为汝不知智慧之力较汝身体之力伟大予将向汝示知」鹑骂彼唱第四之偈

力非用于一切处     此力乃为害愚者
象王儿等力弱遭汝害     我将陷汝于不利

彼如斯云数日间彼伺奉一鸦鸦甚满足云「予为汝能为何事」鹑云「主人予无他求惟愿您用嘴啄伤彼独行象之眼」「谨遵如命」鸦与允诺于是鹑又向一青蝇伺奉青蝇云「予能为汝为何事」鹑云「彼鸦啄伤独行象之两眼贵君可于其处产卵」青蝇允诺「谨遵如命」于是鹑又伺奉一蛙蛙云「为汝能为何事」「彼独行象于搜寻水时汝于山之绝壁顶上鸣叫当彼升至山之绝顶之时贵君降至崖下鸣叫此为予向汝之所愿」蛙闻鹑之语云「谨遵如命」予以同意

[P.177]此后一日鸦以嘴啄伤象之两眼蝇即产卵于其中象为蛆虫所食痛极颠狂喉乾不堪步行搜水尔时蛙于山之绝顶鸣叫象思「彼处有水」登往山上蛙下降往崖上鸣叫象云「此处有水」向崖下而行转落崖下丧失生命鹑知彼死云「予已败敌」彼欢喜满足于象之死骸上巡回走过其后从业而往其应往之所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对任何人不可构造敌意有如此大力之象尚为此四只生物一同之力而殒命

蛙与青蝇鸦与鹑     此等四者毕象命
见怨生怨有怨者     勿怀怨对任何人

此为现等觉者所唱之偈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独行象是提婆达多而群象之长即是我

三五八 小护法王子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奸计杀〔佛〕事所作之谈话[P.178]于其他之本生谭提婆达多使菩萨恐怖之事尚且不能然在此小护法王子本生谭中菩萨出生七个月时使斩断手足及首为弄刀之戏于山本生谭中则为扭捩其首而杀之炙其肉于灶上而食于堪忍宗本生谭中〔第三一三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二二八页〕则为鞭彼两千次斩断手足及耳鼻捉髻扯倒在地上使之仰卧以足蹴其腹而去菩萨于当日即丧失生命于小难提猿本生谭及大猿本生谭〔第五一六〕彼使人杀害〔菩萨〕如是长久期间奸计于杀害之事于佛世之时彼仍奸计于此

于是一日于法堂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提婆达多为欲杀佛用尽手段雇射手杀正等觉者以石投之放那罗义利猛象」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为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彼奸计杀予非自今日始前生即已如是然尚不能使我怖畏昔我为护法王子时我为彼自身之子杀我以为弄刀之戏」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有大光辉王时菩萨宿于第一月妃之胎出生命名为护法于彼生满七个月时母以香水浴彼著饰玩耍而坐王来妃之住居妃使幼儿玩耍为爱子所牵见王未有起立国王自思「今为幼儿尚起慢心不思予为何人幼儿长大更将不思予为人矣于今时之中不免杀之」王坐王座呼盗贼处刑吏近[P.179]前云「汝去准备」处刑吏肩缠黄色之衣服手执赤色之花环肩担大斧携处刑之道具前来拜谒国王「大王有何吩咐」「往妃之寝殿携护法来

妃知王忿怒而归抱菩萨啜泣而坐处刑吏来至其处捶妃之背由妃手中夺取王子往王之所向王云「大王如何处置」王云「持一板来置于其前使彼睡卧」彼依言而行月妃悲叹随幼儿之后而至复次处刑吏问王曰「大王如何处置」「斩断护法之手」月妃云「大王陛下予子为七月之婴儿何亦不知此非其罪若有罪在我因此请断我手」妃为明此意义唱第一之偈

草妃背王意     向王缺敬礼
大王请释护法儿     愿断草妃手

王视处刑吏「大王如何处置」「不可犹豫斩断其手」命令之同时处刑[P.180]吏以锐斧如切幼笋斩断王子之两手王子之手虽被切断但不泣亦不悲堪忍与慈爱第一之菩萨堪忍此苦月妃将被切之腕端以裙包裹生血涂襟而悲叹往返行走

复次处刑吏问「大王陛下如何处置」王命曰「斩断双足」月妃闻此唱第二之偈

草妃背王意     向王缺敬礼
大王请释护法儿     草妃愿断足

王再命处刑吏彼又切断王子双足月妃亦用裙包裹其中为生血所涂而悲泣妃云「大光辉王大王陛下手足被切之婴儿必须母亲养育草妃愿作女工养育我子请将子交付草妃」处刑吏问曰「大王有何指示予之任务是否终了」「否尚未完毕」「如何处置」「斩断其首」于是月妃唱第三之偈

草妃背王意     向王未敬礼
大王请放护法儿     草妃愿切首

如斯语毕伸首待斩

复次处刑吏问曰「大王如何处置」「切彼之首」彼切断王子之首问曰「依大王陛下指示任务是否终了」王云「尚未完毕」「然则如何处置」「用刀尖接取为弄刀之戏」处刑吏将王子死骸投往空中然后用刀尖接取为弄刀之戏然后投于床上骨肉分散月妃用裙包菩萨之肉伏于大地而哭泣

[P.181]

勿害己生子     世无如此王
亲朋与大臣     应向彼陈谏

勿害己实子     世无如此王
亲友与同族     应向彼陈谏

唱以上之二偈唱此二偈已月妃以双手抚胸押心肉唱第三之偈

王子大地主     涂以栴檀精
腕断命切除     草妃命已尽

彼女如斯悲叹如竹林焚烧之竹心脏碎裂当场命亡王亦不能留于座上而落于床上床板破裂为二王又落于地上于是二十四万由旬厚度之大地亦不[P.182]堪承受王之恶德裂开一大穴由无间地狱现网如用传家毛巾包裹之状捕王投入无间地狱大臣等则为月妃及菩萨之死料理善后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提婆达多月妃是大爱道护法王子即是我

三五九 金鹿本生谭

〔菩萨=鹿〕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舍卫城某良家女所作之谈话据传此女为居于舍卫城之〔舍利弗目犍连〕两大弟子之信者家中之女信心诚笃有纯净之心归依佛法僧三宝行善且贤乐施与及其他善行虽然如此仍与于舍卫城中素性相同之邪教信者之家结缘论嫁于是彼两亲云「予等之女信心诚笃有纯净之心归依三宝乐施与及其他善行汝等宗旨相违如汝等不允依其所望为施舍參寺闻法守戒法行布萨则予等不允出嫁汝等自身可由同宗旨之家娶得女人

为彼女两亲之拒绝男家云「汝等之女来予等之宅后一切如其所望予等决不阻碍请允嫁女」「如是可与应从」于是于星运之吉时举行庆祝婚仪将女由自己之家伴来彼女克尽妇道勤劳不怠谨事其夫如天对翁姑守分

一日彼女语夫云「君予思欲供养来予等家之长老等」「甚善如汝所愿实行供养」彼女一日招待长老等表大敬意奉献美味之食物坐于一方彼女云「诸位尊师此家人等为邪教信者无信心不知三宝之德因此只由予一人实行供养请与受之」长老承诺常时仅于女处饮食次彼女复向夫云「君长老等常[P.183]时来予处何故君不能相见」女夫闻此「甚善彼此相见」翌日长老等食事终了女告知其夫夫往长老之所与长老等会见坐于一方于是法将〔舍利弗〕为彼说法彼对法将之说法与行仪起信仰心自此以后彼为长老设座漉水于食事中间听闻法门其后彼之邪教终告破坏

于是一日长老为彼二人说法说明圣谛之理说明终了二人均入预流果自此以后自其父母以下使者佣男之辈一总舍弃邪教归依佛法僧三宝一日彼妻向夫云「予欲出家」彼谓「甚善予亦欲出家」于是与多人之伴侣一同送彼女往比丘尼道院使彼女出家自己又往佛所乞愿出家佛使彼出家后授与具足戒彼等二人共修观法不久即达阿罗汉果

于是一日法堂之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如是如是年少比丘尼自己与夫有出家之缘出家而修观行达阿罗汉果」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此女使夫由贪欲之羂得免非自今始前生彼女亦使昔之贤人等由死之羂得免」言毕默止佛应彼等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菩萨于雪山地方出生于鹿之族中成长后[P.184]美丽可爱为黄金色手脚如涂漆两角似银绳两眼如摩尼宝珠颜如卷赤毛布之光亮彼之配偶牝鹿亦甚美丽两鹿和睦快乐生活各种之鹿有八万只均相随于菩萨

彼等于此于此生活中一猎夫于鹿之通路敷设羂索一日菩萨步履于群鹿之先脚为羂索所缚彼思「切断〔羂〕索」用力挣扎而皮破再挣而肉破再挣而筋破羂系入骨彼不能挣断羂索觉死之恐怖于被捕时扬声悲鸣鹿群闻此恐怖逃散其妻亦逃于鹿群中巡回不见菩萨「彼必触及灾难」于是急往彼所流泪泣叫云「君汝非持大力者耶而如何不能挣脱速速加力挣脱」彼女使彼加力唱第一之偈

大鹿汝振勇     汝为金脚者
奋力断草羂     我独林中乐

[P.185]菩萨闻此唱第二之偈

全力我振勇     自由不能得
强固草之羂     紧缚捉我足

于是牝鹿云「君心勿忧予以自己之力向猎夫愿求付出予之生命救助汝之生命」彼女安慰大士紧抱涂血之菩萨居于其处猎夫携带刀枪如劫末之大火奔来牝鹿见此向菩萨云「君猎夫前来予以予之力使汝得释放汝心勿忧」彼女退往猎夫之来路立于一面拜彼而言曰「恩主予夫黄金色善品行为八万之鹿王」彼女言菩萨之德为使鹿王获释请杀自己而唱第三之偈

猎夫敷展树叶床     请拔汝之刀
汝今先杀我     次再杀大鹿

猎夫闻此思为不可思议「人间尚无为自己之夫而奉献生命者而况兽类不待[P.186]言矣此为何耶此鹿以人言而为善声善语予今日应与此鹿及夫之生命」彼对彼女起信仰心而唱第四之偈

牝鹿發人语     未见亦未闻
牝鹿汝今身有幸     大鹿亦如之

牝鹿见菩萨之得乐大喜而述谢意唱第五之偈

今日放大鹿     喜悦如我愿
猎夫汝为此义举     一切亲族乐

菩萨更又思考「予之生命牝鹿之生命八万鹿之生命皆为此猎夫之所赐[P.187]彼助予予亦应助彼」由自己德之最优者而言「对施与者当然应与返施」彼往获食之所發现一摩尼珠之山施之与彼「友自此以后勿为杀生以此立家而养妻子施舍及为其他之善行」菩萨与彼训诫而往森林之中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猎夫是车匿牝鹿是此年少比丘尼鹿王即是我

三六〇 须逊第妃本生谭

〔菩萨=金翅鸟〕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厌出家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问彼曰「比丘汝厌出家为真实耶」比丘白佛「是为真实」佛言「汝何所见」答「因见一美貌妇人」佛言「妇人为不可守者昔之贤人等伴彼女往金翅鸟之栖所加以守护而不能如愿」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铜〕王治国时彼之第一妃名须逊提为眉目美丽之女尔时菩萨生为金翅鸟之一族彼时龙岛称为塞鲁玛岛菩萨住于岛中金翅鸟之栖所彼化为青年之相往波罗奈与铜王相互赌博有见彼之姿颜美貌向须逊提妃报告「如斯之青年与予等之王一同赌博」彼女思欲见之一日身著美艳装饰[P.188]至赌博场内混杂于使者之间见彼彼亦见妃二人互起爱著之念金翅鸟王以威神之力使都中吹起大风家屋倒塌人人恐怖由王城之中逃出

彼以自身之威力使世间黑暗彼伴妃通行于空中到著自己栖所之龙岛须逊提亦不知其来去之处彼与妃共同行乐而与王共同赌博

王有一音乐师名天之乾闼婆为侍者王不知妃之行踪呼彼音乐师谓曰「汝往陆道海道一总各处搜索无遗發现妃之行踪」王遣其行于是彼携带路用由都门之外搜寻到达婆留迦车国此时婆留迦车之商人等欲乘船往金地而行彼往商人等之处云「予为一音乐师请免船资予将为汝等演奏音乐请携予前往」彼等云「甚善」彼乘船出海船亦顺利走出一同谓彼曰「请为予等演奏音乐」「予将演奏然予演奏时鱼类将出而骚动破坏我等之船」「汝只演奏人间之音乐则鱼类将不出骚动请与演奏」彼云「然予演技甚劣请勿为怪」彼弹琵琶线音不碍歌声所奏之乐音色美妙使鱼类骚动一尾摩竭鱼跳落船上船被破坏彼音乐师卧于船板之上任风漂行到著龙岛金翅鸟之栖所一株尼拘律树侧

须逊提妃于金翅鸟王往赌博时由宫殿下降至海滨散步逍遥于彼处见音乐师[P.189]彼女识彼问曰「何以来至此处」音乐师说明一切「汝勿忧心」妃对彼安慰携手登上宫殿使彼睡于卧榻之上彼恢复元气与以天人之食以天人之香水沐浴著天人之衣服饰以天人之香花次再使彼卧于天人之卧榻如是对彼照料金翅鸟王归来时则将彼藏慝往时则与彼纵情婬乐如是一月又半之时波罗奈住民之商人等为得薪柴及水到达此岛尼拘律树下彼与此等商人一同乘船返还波罗奈谒王王正在赌博彼取琵琶奏乐唱第一之偈

提米罗树放香气     小海于傍發潮音
须逊第妃虽远离     铜王陛下诸欲恼人实刺吾

金翅鸟闻此而唱第二之偈

如何汝渡海     如何见龙岛
乐天汝与彼女会     汝云如何事

[P.190]于是乐天(乾闼婆)唱次之三偈

婆鲁迦车诸商人     为欲求宝船出海
船为摩竭鱼所坏     我依船板得漂浮

彼女身有栴檀香     常慰劳吾优柔语
彼如生母抱其子     彼女对吾行抱持

饮食衣服与卧具     彼女一切供养吾
彼女又自抛爱眼     铜王陛下如是之事汝应知

音乐师语毕金翅鸟起悔悟之念「予虽住金翅鸟之栖所但不能守护彼女如此无身价之女人又有何用」于是彼将彼女运回交还铜王而去自此以后即不再来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明圣谛之理竟厌出家之比丘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金翅鸟王即是我

[P.191]第二章 色高品

三六一 色高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为向〔舍利弗目犍连〕殊胜弟子二人所作之谈话某时之事二人大长老等「于雨安居间住空屋以为乐」向佛拜辞弃弟子群自身携衣钵离祇园而去住于某边鄙村落森林之中以一食残食之男供长老等之役使住于同处之傍彼见长老等之和睦生活自思「此二人生活非常融洽予能否使彼二人之关系分裂」彼往长老舍利弗之所问曰「尊师汝与彼尊者大目犍连长老彼此有无某种怨怼」「汝何出此言」「尊师彼于我见面时云『舍利弗之出生种姓族类地位其他各点如见闻书籍知识及神通等等之上如何能与我一同』侭为举出汝之缺点」长老發笑言曰「汝勿言且他去

彼其后一日又往大目犍连长老之处为同样之话长老亦發笑而言曰「汝勿言且他去」于是即往长老舍利弗之处问曰「彼食残食之男往汝处作某种之言耶」「唯然法友与予谗言可将彼驱去为宜」「诚如所言逐彼离去」于是目犍连谓曰「汝不可住于此处」弹指追彼离去二人和睦相处赴佛之处礼拜而坐佛于会见后问曰「安居生活快乐否」「世尊食残食者一人欲分裂我等友谊分裂不成而逃走」佛言「舍利弗此人思欲分裂汝等分裂未能成就而逃非自今始前生亦复如是」佛应长老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森林中之树神此顷狮子与虎栖于[P.192]森林之山窟中有一只豺奉仕此二狮虎食彼等之残食身体壮大一日彼思「我尚未曾食狮虎之肉我须使此二者相互恶化使二者冲突打架而死然后我食其肉」彼往狮子之处问曰「主人汝与虎先生似乎彼此含有嫌隙」「汝由何而知」「主人彼于我往见时云『狮子身体之毛色高大素性力量及能率均不及我之十六分之一』彼侭举君之缺点」狮子问后云「汝勿言且去彼决不云此事」豺于是又往虎之所语相同之话虎闻其言往狮子处问曰「吾兄君为如是如是之言」唱第一之偈

色高生有力     精进且刚牙
强腕无能胜     汝曾为此言

刚牙狮子闻此唱次之四偈

色高生有力     精进力腕强
刚牙无能胜     予曾为此言

全等斯共栖     友强腕者汝若兴害意
今与汝共住     我心实不快

好闻他人语     如实生信者
与朋友疾离     且多起怨怼

心常放逸疑无因     只求瑕疵非友谊
[P.193]如儿偃卧母之怀     不信谗言真友谊

狮子以此四偈说友之德使虎闻之虎云「是予之过」彼向狮子谢罪彼等仍于其处和睦生活而豺则逃往他处

结分

佛述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豺是食残食之男狮子是舍利弗虎是目犍连而对事体经过目睹者森林中栖住之神即是我

三六二 验德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以德试验之婆罗门所作之谈话据传王云「此〔婆罗门〕为德具备之人」而比对其他之婆罗门更加另眼看待彼自思「王以我为『具德者』比对其他之人特別看待又以我为『过目不忘多闻者』学问品行皆甚伟大我今将加以试验」一日彼由知藏官(库官)室盗取金货知藏官对彼表示敬意而无任何之言然彼于第三次时则以彼为盗贼于饭时加以逮捕引至王前王问「此何为者」官云「彼盗王之宝」王问「婆罗门此真实耶[P.194]答曰「大王予非盗王之宝予因对学问与品行何者伟大發生疑问思欲探究其中之理三度窃取金货而被此人所缚伴来王之眼前予至今始知品行较学问尤为重大予已无为家族生活之必要予请求出家」彼被许可出家自己宅门不曾一顾往祇园精舍向佛發愿出家佛许彼出家受戒彼于受戒后不久达内观之结果入最上果(阿罗汉果)

于法堂之中开始论议「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婆罗门为试自身之品行出家修行内观达阿罗汉果」佛出彼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不只此人前生亦有贤人等试品行而出家为自身等得安住之处」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某婆罗门家达成年后于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艺往波罗奈谒见国王王与彼司祭之地位彼守五种戒法王以彼为正直之人持有敬意彼思「究竟王对予之德行持有敬意或认予具有闻而不忘之才」一切与如上所说之故事相同然于此处婆罗门云「今予知品行较学问尤为重大」而唱次之五偈

戒胜抑学胜     吾先怀疑惑
今知戒胜学     吾已无疑惑

生空族亦空     戒为最上者
凡不具戒者     学亦无有要

不立于法刹帝利     不依法之毘舍种
凡此两者弃此世     将生恶道定无疑

刹帝利与婆罗门     毘舍首陀旃陀罗
弗拘沙(清扫夫)等皆守法     升入天界为平等

[P.195]

种族友吠陀     来世不安乐
己持清戒者     来世得安乐

大士语如是之戒德王许其出家即日入雪山出家入仙人道得神通与禅定成为生梵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试品行出家入仙人道者即是我

[P.196]三六三 惭本生谭

〔菩萨=长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给孤独长者之友住于边鄙地之长者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二者皆于第一篇第九章最后之本生谭〔第九〇忘恩本生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一卷一九五页〕中详细说明然此处住于边鄙地长者之男等失去一切之路费失自己之所有物而逃向波罗奈之长者求援长者云「对向自己之处来者不为应为之事者为不知报恩之人」于是唱次之诸偈

主分

嫌无惭耻意     只言汝为友
不为胜行者     吾不思为友

身行口始言     不行口不言
不行而言者     贤者所藐视

常行放逸疑无因     只求瑕疵非友者
如儿卧于母怀中     挚友不被他分裂

具有效果与功德     担负人间之重荷
心中生起欢喜事     赍与赞赏增快乐

独处有妙味     味寂静妙味
吸法悦妙味     无恶无怖畏

[P.197]如斯大士恐交恶友依独栖达不死之大涅槃把握教之极意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波罗奈之长者即是我

三六四 萤本生谭

此一萤本生谭问答于大坠道本生谭(第五四六)中将详细说出

三六五 蛇使本生谭

〔菩萨=谷物商〕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老人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以前萨拉迦猿本生谭〔第二四九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三卷二七〇页〕中已详加说明此处则[P.198]说此老人对一村中出家少年责骂鞭笞少年逃避脱去法衣再使少年出家仍如前状三次还俗又再出家使少年不喜再见彼

法堂之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老人与自己之沙弥不能为共同或各別之生活沙弥知其恶处不喜见彼少年为一心地善良者」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此沙弥前生即心地善良度日知人之恶点二度不喜再见其人」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经商谷物之家达成年后贩卖谷物以营生计

时有一弄蛇人捕一猿调教诸艺使其弄蛇当波罗奈告示祭日之时彼托猿于谷物商之处七日间步履巡回弄蛇舞踊商人亦与猿种种食物至第七日弄蛇人由热中祭乐场中归来以竹杖三度打猿携彼往园中加以捆缚然后自己就寝猿解其缚跳上庵罗果树食庵罗果弄蛇人醒觉见猿在树上彼思「必须以甘言诱出加以捕获」彼与猿谈话唱第一之偈

汝友有善颜     吾因赌博负
投予熟庵罗     因汝而有食

猿闻此唱残余之偈

吾友汝实为偽者     虚言以赞吾
何时见闻汝     对猿有善颜

[P.199]

弄蛇者如我在汝心     汝尚在我心
汝狂入谷仓     鞭笞饥饿吾

我思苦卧事     至今吾战栗
纵然登王位     不与庵罗果

住室之良家     幸福且无欲
贤者如斯者     适当结友谊

猿为斯语后入森林中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弄蛇人是此老人猿是沙弥谷物商即是我

[P.200]三六六 棍比耶夜叉本生谭

〔菩萨=队商〕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厌出家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向彼问曰「比丘汝厌出家是真实耶」比丘白佛「世尊是为真实」问「见何耶」白曰「见著饰物之妇人」佛言「比丘此五种之欲乃一棍比耶夜叉混以毒物置于路上如蜜之物」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队商之家达成年后由波罗奈载五百车商品为贩卖而出發行至大道森林之入口时召集队商于前教示曰「此路上有含毒之树叶花及果实汝等食此前所未食之物如不问予即不可食又怪鬼类弃置盛以生姜饭之袋及种种搀毒之甜蜜果实如不告我则不可食」于是出發前行有一名棍比耶夜叉于森林中央道路某处敷展树叶搀入毒性之蜜汁自己则于道路近傍为采集蜜汁之状叩击树木各处徘徊不知者思为「此乃为修功德而置者」取而食之即丧失生命而为怪鬼类来食人

菩萨之队商等或有贪欲之性质者不能忍耐而食贤明人等云「使菩萨闻知而后食」于是持蜜叶而站立菩萨见此使持蜜叶者舍弃而最初食者已死半分食[P.201]者与以吐药使毒物吐出更与四种之蜜以救助惠荫彼得以保住生命菩萨则往自己所望之处卖去商品还归自己之家

毒物为蜜色     蜜味与蜜香
棍比耶夜叉     森林内投毒
为饵求食者     以为彼食物

人思此为蜜     误而食其毒
因而得苦果     彼等遭逢死

善虑此之毒     贤者能避之
病毒被烧者     幸福得安乐

人间亦如是     诸欲如投毒
为欲所缚者     肉身为死虏

弱者亦同此     助长增烦恼
常避此等欲     超越世之执

结分

佛述此等唱现等觉者之偈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厌出家比[P.202]丘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队商之长即是我

三六七 九官鸟本生谭

〔菩萨=少年〕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佛说「诸位法友提婆达多尚不能使我怖畏」所作之谈话

主分

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菩萨出生于某资财富有之家幼年之时与其他幼童等同在村之入口尼拘律树下玩耍时有一贫困生活之医生彼于村中不得任何工作离家来至此处见一蛇于树叉处出首而眠彼思「予于村中未得分文今骗此儿童等使为蛇咬然后予为愈之可有收获」彼向菩萨云「汝见九官鸟之[P.203]子可以捕之」「唯诺予将捕之」「汝观彼眠于树叉」彼不知为蛇登树上攫取其首始知为蛇然亦不能退返于是急行捉住而投出蛇落于医生项上紧紧缠绕强力啮之医生倒地彼即逃去诸人集合大士前来为诸人说法

彼指此黑蛇     九官鸟之子
彼为邪教导     终为蛇啮倒

不打不杀者     彼欲打杀之
如斯败卧事     如此倒地人

不打不伤者     彼欲打伤之
如斯败卧事     如此倒地人

如人握尘土     逆风投散之
此尘伤其身     如此倒地人

对无害者兴害意     违逆清净无执人
对此愚者祸还来     犹如逆风投细尘

菩萨唱此等之偈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贫乏生活之医生是提婆达多知物之少年即是我

[P.204]三六八 竹铐本生谭

〔菩萨=少年〕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有关般若波罗蜜所作之谈话尔时佛言「汝等比丘不只现在前生如来即有智慧方便善巧」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资产财富之家一总应为如前之故事然唯此处医生之死村人谓其杀人以革纽缚起诸儿童等云「此事应引至王前」于是将彼等送往波罗奈菩萨于途中教示其他诸儿童等「汝等勿惧勿怖于王前应有快乐气氛国王陛下将先问我等然后由予承接」皆曰「甚善」依菩萨之言予以同意

王见一同不畏不怖气度大方自思「村人谓此辈杀人以革纽缚来彼等遭遇此等苦痛而不怖畏气度大方此辈缘何心不忧虑予将问彼等」于是唱第一之偈

落入敌手中     以竹铐打缚
颜色甚沉著     何故汝无忧

菩萨闻此唱他之四偈

依忧与依叹     不得少许利
知彼之忧苦     使敌心欢愉

[P.205]

贤者应知事决处     灾祸逢时不动容
彼之颜色仍依旧     敌者见之心烦恼

读诵神咒及爱言     依予家系善施与
得利之法亦有时     依彼致力为家计

此利吾与他     皆知非应得
无忧心断念     业牢今奈何

[P.206]王闻菩萨说法调查事之缘由判明彼等无罪除去革纽授大士以大名誉任命为王自身之圣事俗事两方之顾问大臣宝其他诸儿童等亦授大名誉各各授与土地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波罗奈王是阿难儿童等是首位次位之长老而贤明少年则是我

三六九 知友本生谭

〔菩萨=天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不从顺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四门本生谭中将再说明

主分

彼知友者被投入海中因彼之欲深更向前行于地狱中被煮之有情所居之突起地狱彼思为一都会入于其中头为入挂有剃刀之车轮时菩萨为天子巡回至突起地狱彼〔知友者〕见而问唱第一之偈

对天人言予何为     如何邪事予曾为
予之头将被拔去     车轮在予头上绕

[P.207]菩萨闻此唱第二之偈

悦乐兴宴水晶宫     白银宫与摩尼宫
超梵天有黄金宫     汝有何要来此处

尔后知友者唱第三之偈

比此更有一富乐     此处应有如彼处
依如是想我前来     汝今见予陷破灭

于是菩萨唱其他之偈

以四欲得八     以八得十六
十六三十二     汝贪得车轮
因贪得灾者     车轮顶上绕

欲上难扩充     因贪乃至于
世间贪欲人     头负刀车轮

知友者为此话已身被磨碎车轮倒下彼不再能言天子回归天上自己之处

[P.208]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知友者是此不从顺比丘天子即是我

三七〇 苏芳树本生谭

〔菩萨=鵞鸟〕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调伏烦恼所作之谈话此故事在水本生谭〔第四五九〕中将再说明此处佛呼比丘言曰「烦恼乃可怖之物纵令少许亦如尼拘树林之状使人陷于破灭昔之智慧者等皆以为可怖之物」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金色鵞鸟之一族达成年后住于心峰山之黄金窟中食雪山地方之自然池沼中之稻食后归还如是彼于往来之中途有大苏芳树彼往时于其处休息而往还时亦于其处休息而还于是与宿于其树之树神相亲其后有一鸟于一株尼拘律树上啄食一粒果实往落于苏芳树上落粪于树叉之间其后尼拘律树成株当其四指大时芽叶赤色非常美丽鵞王见此呼树神曰「苏芳树君尼拘律树生于树上生长而行破坏不可使之生长破坏汝之宫殿汝应拔除之应怖之物当怖之」彼与苏芳树神共语唱第一之偈

[P.209]

鵞鸟敬告苏芳树     贵君尼拘律苗生汝处
根干行将抱汝腰     汝之生命将断除

苏芳树神闻彼之语不与接受唱第二之偈

尼拘律树生长善     予将赖彼得茁壮
犹如予之父或母     彼亦如是为生长

鵞鸟于是唱第三之偈

乳树生乳汁     汝腰实可恐
予将呼飞去     不喜其生长

如是言毕鵞王展翼向心峰山飞去自此以后再不来息其后尼拘律树生长于树生一树神因尼拘律之生长苏芳树毁坏树神宫殿与树枝一同落下尔时树[P.210]神回忆云「鵞王言见此未到之灾难然予未依其言」树神悲叹唱第四之偈

我今甚恐怖     喻如须弥山
不守鵞鸟语     我今逢大难

尼拘律树生长苏芳树皆被破坏仅余树株树神之宫殿消灭无余

生长危害己所依     贤士不赞此生长
深恐自己之溃灭     智者努力绝其根

此第五之偈为现等觉者之偈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五百之比丘达阿罗汉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金色之鵞鸟即是我

[P.211]第三章 半品

三七一 长灾拘萨罗王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于憍赏弥城引起纷争者等之谈话当大众皆来祇园精舍忏悔时佛呼彼等言曰「汝等比丘汝等为予之实子为由予口所生之幼子父所与之教训而为幼子踏破蹂躏实为不宜然汝等不行予之教训昔之贤人等使杀两亲夺王位之贼于森林中入自己手中因向贼云『两亲所与之〔教训〕不可违背』而不与杀戮」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于此本生谭之中于僧伽贝达伽本生谭中有详细说明

主分

长寿王子于森林之中彼取枕于自己之膝而卧之波罗奈王之髻彼云「今可切割杀予两亲之贼为十四片」彼将刀举起只于此一刹那彼忆起两亲所与之教训彼思「纵令舍弃生命亦不可违背两亲之教训只可对王予以责难」于是唱第一之偈

大王王所为如是     一切任予意
使予由苦脱     是为何道理

王闻之唱第二之偈

我所为如是     一切随汝意
使予得脱苦     并无何道理

[P.212]于是菩萨唱其他之偈

善行为于外     善言表于外
死时为有护     非是他财宝

骂我与打我     胜我夺我物
如是怀思者     不得息其怒

骂我与打我     胜我夺我物
不怀如是思     其怒自平息

以怒为怒者     终难得镇定
以爱可镇怒     此为永久法

菩萨如此语毕云「大王予不伤卿请卿杀予」彼以手中之刀使王握之王曰「否予决不对汝伤害」王立誓后与彼一同还都王向大臣等介绍「诸位[P.213]拘萨罗王之王子是长寿王彼为对予施与生命之人对此人不可与任何伤害」王以自己之姬妻与之使彼坐于其父王之王位自此以后二人彼此和睦共行王事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父母是今王族长寿王子即是我

三七二 鹿儿本生谭

〔菩萨=帝释天〕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老人所作之谈话彼使一儿童出家为沙弥对彼恭谨仕奉后得病死老人因彼之死悲痛不堪大声喊叫哭泣到处狼狈巡回比丘等亦不能使其断念于法堂中开始议论「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老人因沙弥之死而泣叫徘徊此概为彼怠于死观之修行」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此非今始前生此者之死彼亦泣叫徘徊而走」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成为帝释天之身时有迦尸国一住民彼入雪山地方出家修仙人之道取种种果实维持生命一日彼于森林中發现一丧母之鹿儿彼伴归道院与以食物养育鹿儿形体殊胜美丽无比行者看顾如子不厌其烦某日鹿儿食草过多消化不良而亡行者云「我儿死去」泣叫徘徊于各处时帝释天王巡察世界發现行者「予将使其感化」立于空中[P.214]唱第一之偈

舍弃在家身     出家为沙门
汝由死者后     忧心非善事

行者闻此唱第二之偈

帝释天不论人或兽     同为共住者
胸中起爱念     不能无忧虑

于是帝释天唱次之二偈

已死又叹死     泣叫诉愚痴
仙人汝勿泣     贤者言无益

婆罗门死者已去     泣若复苏
相互皆集     为亲者泣

帝释天说此语行者知泣之无益彼谢帝释天唱次之三偈

[P.215]

如火注苏油     不断燃烧我
如以水注之     消怖无所余

我胸插一箭     彼实为拔取
烦恼忧我儿     今已尽除去

为吾拔取箭     离忧心澄澈
婆娑婆予今闻汝言     无忧亦无泣

帝释天于教诫行者后归自己之处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行者是此老人鹿是沙弥帝释天即是我

三七三 鼠本生谭

〔菩萨=师尊〕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有关对阿阇世王所作之谈话此本生谭于稃本生谭(第三三八南传藏第三十四卷)中详细说明此处佛见王仍同样一度与王子戏一度闻法佛知「王因〔王子〕将起恐怖之事」佛言「大王昔之诸王对可疑者疑而云『予等成为荼毘之烟时彼等仍将归来为王』终能退除不幸恐怖之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于得叉尸罗出生于一婆罗门家为一名高之师尊波罗奈王之雅瓦王子在彼之前修习一切学艺彼思欲得离去之许可向师尊说明师尊自思「此者将为其子而有灾难」彼依人相术得知「予将为之让[P.216]」彼于是寻一譬喻之例尔时彼有一马脚生肿物为愈其马伴马至廐中近廐有一井由其廐出来一鼠咬马脚之肿物马不能避一日马不能耐痛鼠来咬其肿物马以脚踢杀落于井中马夫等不见鼠云「此间鼠来咬其肿物近顷不见彼往何处」菩萨善知其理由「彼等不知鼠往何处杀鼠投入井中之事唯予知之」彼以此理由为譬喻作第一之偈赠与王子彼今继续探寻譬喻彼马之肿物痊愈时由其处出而入于麦畑「可食麦」菩萨见马首由垣穴突入以此为喻作第二之偈赠与王子而第三之偈则以自己智慧之力缀成亦赠与王子菩萨云「王子汝登上王位后往黄昏水浴场之莲池时行至最上之阶梯中唱第一之偈汝入汝住居之宫殿时行至最下阶梯中唱第二之偈然后行至阶梯之最高之中唱第三之偈

彼王子还为副王父王崩后继承王位彼得一子王子十六岁时思得王位欲杀其父王向其属下人等云「予父尚年少待吾父为荼毘之烟时予已年老瘠弱此时予得王位有何利益」属下皆言「王子殿下汝自不能往边鄙之地作贼[P.217]将以某种手段杀之以取其位」彼云「甚善」于王宫中前往王于黄昏浴水之莲池近傍〔思〕「于彼处杀王」于是彼手持短刀站立王于黄昏云「莲池之上景色奇丽予将为水浴」王遣一婢女名鼠者前往莲池水面扫除發现王子王子恐自己工作暴露将彼女切成两段投入池中王往水浴其他人等云「今日鼠婢女未还彼女前往何处前往何处」王曰

何处能行去     斯言人骚动
唯吾一人知     鼠被杀井中

王唱第一之偈来至池畔

王子云「予之事已为予父所知」于是恐惧而逃向自己之从者告知经过七八日时彼等又向王子云「王子殿下若王得知决不沈默彼概以想像之言请即杀之」彼于后日再手执短刀立于阶梯之下各处等待下手之机会王曰

此处又彼处     汝还如驴马
杀鼠投井中     今又欲食王

[P.218]王唱第二之偈而来王子又以为父所發现恐怖而逃去经半月后「今可扔掷铁铲杀王」于是取一长柄之铁铲等待王曰

汝幼无智者     初立为少年
今取长铲待     不与汝生命

王唱第三之偈毕登至阶梯之最上阶彼于是日不能得逃彼伏于王之足下云「大王饶命」国王责彼系之以锁投入狱中王于白伞之下坐于装饰王座云「吾等之师尊乃闻名四方之婆罗门知予有此灾难授予三偈」王大欢喜自述感兴唱余下之偈

居天堂世界     无儿女孝心
我儿为所魅     不得由灾脱

修习一切学     劣优与中等
知一切之意     虽然不应用
如是有时节     闻者有意义

[P.219]其后王死王子登上王位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四方闻名之师尊即是我

三七四 小弓术师本生谭

〔菩萨=帝释天〕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有关故妻诱惑所作之谈话彼比丘白佛「世尊予因故妻而厌出家」佛言「比丘此妇人为汝不利之事非自今始前生即为此女而有被以刀切首之事」佛应比丘等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帝释天时波罗奈有一青年婆罗门于得叉尸罗修学一切学艺人呼其名为小弓术师贤者尔后其师云「此人修学与我同等之学艺终了」以自己之女许彼为妻彼伴女往波罗奈旅行途中有一大象所居[P.220]之空旷之处彼处无一人能入小弓术师贤者对彼遮路并不在意伴妻进入森林于林之中部大象出来彼以箭射穿象之额头箭由后方穿出象当场倒地弓术师贤者安全通过其处更进而达到他一森林其处有五十人盗贼于道路打劫彼亦不听人之遮拦迳入其处贼等杀鹿于道侧为料理肉食彼适来至餐食之处贼等见彼附有装饰道具及美饰之妻一齐抖搂精神欲行捕捉

贼首善观人相彼见此人知为非常之人不许任何人立起弓术师贤者向其妻云「汝往请求与我等一串肉食将肉持来」彼女前往云「请与一串肉」贼首云「此为予未曾见有之人」命令与彼女以串肉众贼说「竟然请他品尝煮肉」彼等将未煮之肉串递过弓术师贤者只自视甚高彼怒云「竟与我以未煮之肉」众贼云「汝何言汝为男人我等亦非女人」语中含毒起立相向而来弓术师贤者以四十九只箭射倒四十九人但无射贼首之箭彼之箭囊恰有五十只箭其中一只射象四十九只射贼彼将贼首打倒坐其胸上「予取此贼之首」由妻之手[P.221]持刀使近前来此一刹那其妻起恋慕贼首之念以刀靶交贼之手使夫握刀鞘之尖贼首拔刀出鞘切断弓术师贤者之首贼杀彼后伴女而行行走中间问其家世女云「吾为得叉尸罗四方闻名箭师之女」「如何与彼男相结合」「予父谓『此子修习学艺与予相等』喜而将予嫁与此人予因对汝生有爱情使自己家中招赘之夫主为汝所杀」贼首自思「自家招赘之夫被杀他日彼又發现一男予将依然如此被杀予必须舍弃此女」二人行至途中遇一浅川到处积满流水彼云「川中鰐鱼猛恶一同如何得过」女云「汝将饰物道具及予之上著一同持往彼岸然后返来伴我渡过」男云「甚善」将饰物及道具一切携带无余入川故作深渡之状到达彼岸弃女不顾而去女见此高呼「夫主汝何故无端欲行弃我请还来伴我而行」彼女与彼共语唱第一之偈

婆罗门一总汝荷取     汝已到彼岸
由今速还来     使我一同渡

盗贼闻此立于对岸唱第二之偈

长亲不相亲     有信者无信
[P.222]妇人汝欲更换新     吾亦换他人
吾今由此去     更为远旅程

盗贼云「吾由此更有远行汝且立此」女闻泣叫贼则持饰物道具而逃彼女因愚而欲深陷于如此之破灭成为无依之身来至耶拉伽拉草丛之中卧地而泣在此一刹那帝释天巡察世界见彼女为过欲而损身主人情人均皆丧失帝释思对之「与以嘲弄羞辱」与摩兜丽(天之御者)及五髻(乾闼婆)往其处立于川岸帝释命令「摩兜丽汝化为鱼五髻汝化为鸟予化为豺口中食肉经过彼女面前予行其处摩兜丽汝由水中跳出落于予前于是予弃口中之肉跳往取鱼此一刹那五髻汝挑起肉片飞往空中摩兜丽汝则跳没于水中」于是摩兜丽为鱼五髻为鸟帝释天为豺口含一片之肉来至彼女之前鱼由水中跳出落于豺之前豺弃口中肉片为取鱼而跳起鱼跳起落于水中鸟则挑起肉片凌空而去豺则双方丧失女于耶拉伽拉草丛中见之面现阴郁而坐彼女知此「因[P.223]欲过深受损鱼肉均不可得」如家之破栋纵声大笑豺闻此唱第三之偈

耶拉伽拉丛     谁为呵呵笑
此处无歌踊     亦无拍掌者
汝此美牝犬     何故泣时笑

彼女闻此唱第四之偈

汝豺江步伽     愚昧乏智慧
鱼肉均被夺     如同乞食悲

于是豺唱第五之偈

易见他人过     见己之过难
失夫与情人     汝亦如是悲

[P.224]女闻豺之语云

兽王江步伽     诚如汝所言
今后吾将行     从顺依夫者

帝释天王闻彼女之无品行不道德之言唱最终之偈

盗土器者     将盗金器
汝既犯罪     再又为恶

帝释为斯语使彼知耻悟非归自己之处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厌出家比丘入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弓术师是厌出家之比丘彼女是比丘之故妻帝释天王即是我

三七五 鸠本生谭

〔菩萨=鸠〕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关于一欲深比丘所作之谈话有关欲深之故事前已屡屡详述佛对此比丘问曰「比丘汝之欲深为真实耶」比丘白佛「世尊予实如是」佛言「比丘此非自今始前生汝即欲深为欲深而失去生命」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P.225]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鸠之一族栖于波罗奈长者厨房之柳篮中有一只鸦贪食鱼肉与彼为友栖于同所一日彼见诸多之鱼肉思欲食之现出呃逆之状卧于柳篮之中鸠云「君来同我前往拾饵」鸦云「予消化不良而卧君自前往」彼自不往鸠行之后彼思「妨碍予之敌者已去于是可以随心所欲食鱼及肉」而唱第一之偈

今我安易无病障     鸠之出行我欢喜
我今随心得欲为     如是肉菜我著力

厨夫等煮鱼肉而出厨房使风吹身体之汗彼由篮出隐于盛美味食物之钵中[P.226]钵乃哗啦作响厨夫急来捕鸦以生姜及白芥子为粉混入腐酪以小石摩洞擦入身体之中以线缚彼之颈投入柳篮之中而去鸠返来见此云「何处来此蠢物乃卧于予友篮中予友粗暴归来必将杀彼」鸠嘲鸦唱第二之偈

汝有冠之鹤     以鹿为祖父
此贼为谁者     汝鹤速由此处去
予友鸦凶猛     彼归汝无命

鸦闻此唱第三之偈

我被厨司儿     抓我为如是
揑粉涂我身     汝止勿笑我

彼尚为戏言更唱第四之偈

善浴善涂     饮食物饱
琉璃之玉     系于汝颈
迦且遮罗     汝往该城

于是鸦唱第五之偈

无论汝之友与敌     迦且遮罗不可去
我于彼处切断尾     颈上为我悬小石

[P.227]鸠闻此唱最后之偈

汝今遭逢此     如是汝之运
人间之荣华     非鸟受用所

鸠为是言诫鸦不住其处展翼飞往他所鸦则亡命于其场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欲深之比丘入不还果——于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鸦是欲深之比丘鸠即是我


校注

与第二五二一握胡麻本生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七页)及第三〇三一王本生谭(同上二〇〇页)參照 此二偈已于第三三二之偈中揭出可參照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车鞭本生谭之偈 可与妻之死別故事參照第三二八不可悲本生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不可悲本生谭) 可与父之死別故事參照第三五二善生居士子本生谭(本卷三页) 大世界即铁围山之事三世界即三有之事谓欲界色界无色界 山本生谭(Daddara-jātaka)虽于第一七二(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三卷六三页)及第三〇四(同上第三十四卷二〇二页)皆曾载出但无如以上所引用之文意 小难提耶猿本生谭底本为 Cullanandaka-j. 今从异本及第二二二(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三卷二〇〇页)读为 Cūlanandiya-j. 依注释书提米罗树在尼拘律树之周围小海为在尼拘律树侧之海 此为第三二〇喜舍本生谭之第二偈所出參照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喜舍本生谭之偈 此为第三六一色高本生谭第五偈所出 此为法句经第二之五偈 可參照第四一罗娑伽长老本生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一卷三〇四页)第八二知友本生谭(同上第三十二卷一二六页)第一〇四知友比丘本生谭(同上一八六页) 此处之大知友本生谭即指四门本生谭(第四三九)而言 「犹如予之父或母」彼生长后至如父母老后时期儿女即为所依赖者此句为将为予之依赖之意 尼拘律树分泌如乳汁状之胶质甚多故称为乳树 于现存之本生谭中无僧伽贝达本生谭之名此或系山提贝达本生谭(第三四九破和睦本生谭)之误 tālaṁ vā susamāhitaṁ 为手掌落下即不能鸣之意 可与第四二鸠本生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一卷)及第二七四贪欲本生谭(同上第三十四卷)參照 此偈及次之第六偈出自上记之贪欲本生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本生经(卷7)
关闭
本生经(卷7)
关闭
本生经(卷7)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