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76]第十四篇

四八四 稻田本生谭

〔菩萨=鹦鹉王〕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养母比丘所作之谈话此一谭将在睒摩贤者本生谭(第五四〇)中再出佛唤此比丘近前问曰「比丘汝真养在家者耶」「是为真实世尊」「彼为何人」「为予之父母世尊」佛言「甚善汝比丘昔之贤者等为动物时虽生为鹦鹉使老父母居巢以口衔饵奉养」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摩揭陀王于王舍城治国时都之东北方有名萨林提耶之婆罗门村于此东北地方有摩揭陀之田其处有一名克西亚哥达之婆罗门住于萨林提耶村彼种植仅千伽利娑田之米谷物熟时建造坚固之垣墙有者为五十伽利娑有者为六十伽利娑以五百伽利娑之田地授与自己之仆役等轮班看守余五百伽利[P.277]娑之田地则以出资雇用一人看守看守人建一小屋朝夕居于其处

在田地东北方山上有一平地生有绢绵树之大树林树上栖有数百只鹦鹉当时菩萨生为鹦鹉群之王子彼成长后姿美力强体如车毂之大小彼之父王老时「予已不能远行汝可护持此群」与支配权于其子自翌日之后彼不使父母往取食物自率鹦鹉群往雪山于野生之稻丛中食所喜之谷类归时取父母满足之食物以养父母

某日鹦鹉等向彼谈论「往年今时摩揭陀之田地稻熟未知现已熟否」「如此遣使往观」于是派遣二只鹦鹉前往鹦鹉翔往降落于摩揭陀之田上此田正为出资雇用之人看守之田彼等食其谷后衔一稻穗归至绢绵树之林落于摩诃萨之足下云「彼处有如是之稻

翌日鹦鹉王率鹦鹉群往其处降落田上看守人到处巡回奔走欲图妨碍鹦鹉食谷但皆无效其他之鹦鹉食谷后空口而归惟鹦鹉王则持诸多稻穗一同衔归奉与父母

[P.278]鹦鹉等由翌日起续往其处食谷看守人自思「若此等之鸟再食数日谷物将一无所有婆罗门以谷之评价为予之酬金予必须向彼告知」于是携一握之谷及持应有之赠物往访婆罗门恭敬问候立于一方婆罗门问曰「看守人稻田熟否」答云「婆罗门君稻已成熟」于是唱次之二偈

稻田稔已熟     哥西雅诸鹦鹉盗食
婆罗门特来向君告     予无能妨止

其中有一鸟     彼为最美者
饱食田中谷     口衔多稻去

婆罗门闻彼之语对鹦鹉王生起爱慕之情问守田人曰「看守者汝知挂网捕捉之事耶」「唯然予知此事」于是〔婆罗门〕向彼语偈云

汝挂马毛网     如法捉彼鸟
必须生捕彼     我欲得此鸟

守田人闻此心喜不负以谷之评价而为酬金之责彼往编织马毛之网侦察鹦鹉王降落之场所「彼今日将于此处降落」翌日晨朝作一如壶大之笼挂于网上以观鹦鹉之接近彼坐于小屋之中

[P.279]一方鹦鹉王由鹦鹉群围绕接近田地彼因无贪欲仍就昨日所食之场所亦即挂网之处其足恰落入其中彼已知自己被捕「若予立即举声为捕虏之哀鸣则予之眷属怖愕将不食而逃予须忍耐至彼等食饵终了」彼知彼等饱食之后愕然于死之恐怖举三度为捕虏之叫声于是鹦鹉等皆行逃散

鹦鹉王叹息「只此予之眷属竟无回返探视我者此概为予之宿世恶业耶」彼唱偈曰

鸟等空飞去     彼等食而逃
只我落捕网     我为何之咎

守田人闻鹦鹉王被捕虏之叫声及鹦鹉向空中逃散之音声「此究为何事」彼由小屋降下往挂网之所见鹦鹉王大喜「予为彼而挂网今彼鸟正为我捕」于是将鹦鹉王由网罗中解下缚其双足往萨林提耶村将年青之鹦鹉交婆罗门婆罗门以强爱之态紧捉摩诃萨之双足置于膝上与彼交谈唱次之二偈

他者腹尚可     鹦鹉汝之腹特大
饱食吾之稻     口衔多谷去

或欲满谷仓     鹦鹉或对我有怨
我问请相告     何处汝蓄谷

鹦鹉王闻此以如蜜之人声唱第七之偈

[P.280]

我对汝无怨     我亦无谷仓
入绢绵树林     与谷付负债
彼处蓄财宝     哥西雅如是汝当知

于是婆罗门问彼曰

何为汝负债     何为汝付债
告我何蓄财     汝可脱罗网

如是鹦鹉王为婆罗门所问为向彼说明唱次之四偈

我翼幼未伸     哥西雅彼时我为雏
彼等斯养我     负债与彼等

一〇

我有老父母     耆耄英气去
运谷为彼等     先作付负债

一一

彼处有他鸟     羽翼皆耗弱
育彼为功德     此称贤者宝

一二

我斯与负债     我斯付负债
我谓蓄财宝     哥西雅如斯汝当知

闻摩诃萨之法语婆罗门欢喜唱次之二偈

一三

此鸟实奇特     德高再生者
人间有德者     如斯实不多

[P.281]一四

稻谷汝饱食     与诸眷属共
我等再相见     鹦鹉见汝我心喜

如斯请向摩诃萨如眺望自己之爱子由足上解脱枷套以煮百度之胡麻油涂脚使坐幸运之座具使食盛入黄金钵之蜜与煎谷饮以砂糖之水

于是鹦鹉王云「婆罗门汝当勉励」为之说诫唱次之偈

一五

食饮于汝家     汝前且愉乐
予友哥西雅     放弃诸武器
应养老父母     多行布施事

婆罗门闻此心甚满足發其感兴唱次之偈

一六

今日于我起幸会     我见最优再生者
我闻鹦鹉嘉言辞     数多功德我将积

摩诃萨拒受婆罗门赠与自己千伽利娑之田地仅只受领其八伽利娑婆罗门掘立石柱以为与彼田地之境界向菩萨合掌云「君可去矣以慰悲叹盼归之生身父母」于是将彼释放彼意满足衔稻穗而归置于父母之前云「母父亲请起进[P.282]」于是双亲之泪颜破涕为笑而起立诸群鹦鹉即刻集会问曰「大君如何而被解放耶」彼向彼等详细说明一切而一方哥西雅实行鹦鹉王之教诫由此以后向正行之沙门婆罗门多行布施

结分

佛为说明此意义唱结语之偈

一七

欢喜愉悦哥西雅     多作食物与饮物
食物饮物持虔施     满足沙门婆罗门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如是汝比丘奉养父母实贤者之惯习」于是佛为说四谛之教——说四谛之法终了之同时此比丘达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鹦鹉群是佛之教团父母是大王之族守田人是车匿婆罗门是阿难鹦鹉王实即是我

四八五 月紧那罗本生谭

〔菩萨=紧那罗〕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迦毘罗城之近郊尼拘律树园时对住于王宫之罗睺罗母所作之谈话原此本生谭应由远因缘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一卷四页以下〕开始叙述然此一因缘谭于杖林之优楼频罗迦叶作狮子吼之前在无戏论本生谭(第一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一卷一四九页以下)中已为叙述由此以后至往迦毘罗城之旅以前将于毘输安呾啰王子本生谭〔第五四七〕中出现

当佛坐于父之王宫食事之间大护法本生谭〔第四四七〕中已有说明佛于食事终了时坐于罗睺罗母之住所为述彼女之德而说本章月紧那罗本生谭佛如是思考于是使王执钵与二大弟子一同往罗睺罗母之住所尔时彼女之下有四万[P.283]舞妓其中千九十人为刹帝利之女彼女知如来之来告彼女等皆著袈裟于是皆依言而行佛至近前依指示之座就座尔时彼女等齐举大声而悲叹罗睺罗母叹已忧愁之情扫去礼佛并对王以应为之尊敬恭敬而就座王开始称赞彼女之德「尊者予媳闻尔被袈裟则己亦被袈裟闻尔不用华鬘彼亦弃华鬘等闻尔卧地上亦卧地上尔出家后彼为寡妇不受由他之诸王所赠之赠物如是难抑之思寄情于汝」如是王赞彼女之德佛言「大王此女于今我最后一生爱我难抑思慕不受他男之导引实不足怪彼女生于畜生之胎时亦难抑对我之思慕而不依他男之导引」佛为应王之求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摩诃萨于雪山地方生于紧那罗胎彼之妻名为月姬彼等二人住于以月为名之银山当时波罗奈王委国政于大臣身被二件袈裟著五具之武器只一人入于雪山彼食鹿之肉思往登一小山

住于月山之紧那罗等于雨季住于山中而不下至夏期始行出山尔时月紧那罗与自己之妻一同下山于各处涂香食花粉缠花为上下衣摇蔓草为戏歌优美之歌声彼等来至小川于湾曲处下水于水中撒花游水然后再缠以花之上下[P.284]在银板状之白砂之上设花床执竹棒坐于床上然后月紧那罗击竹为优美之歌声而月紧那罗女则曲纤手立于其傍且踊且歌

此王闻彼等之声忍足音窃近其处居于隐所观彼紧那罗等彼为紧那罗女而动心彼思「将彼紧那罗射死与此女同栖」于是向紧那楼射出一箭彼痛极而泣唱次之四偈

此事终接近     月姬血溢使我狂
我将失生命     月姬我将止生息

命沈我苦痛     胸烧气已短
月姬是故汝悲痛     勿为他人悲

我死如林草     如河之涸竭
月姬是故汝悲痛     勿为他人悲

我之此泪流     如山麓之雨
月姬是故汝悲痛     勿为他人悲

摩诃萨以此四偈自叹倒于花床失气反转而卧王则鹄立不动今月姬一人[P.285]于摩诃萨自叹时自己正一心陶醉于乐中不知彼被射之事无意中见彼反转倒卧由伤口流出血液「予夫起何痛苦」大声哭泣叹息

王思「紧那罗概已死去」于是彼前进现身月姬见彼「予之爱夫必为此匪贼所射」彼女震动而逃立于山顶骂唱次之五偈

尔恶王子祸     可怜吾爱夫
伤卧林树根     射彼卧大地

此事我心忧     王子汝将常负母
吾恋吾死夫     此事我心忧

我胸忧此事     汝将常负后
吾恋吾死夫     此事我心忧

汝向予为戏     杀我无罪夫
母亦失诸儿     王子妻不得见夫

汝向予为戏     杀我无罪夫
妻失诸儿夫     王子妻不得见夫

王为慰借唱此五偈而悲叹立于山顶之彼女唱偈曰

一〇

月姬勿泣亦勿愁     眼如森暗草(花)
吾以汝为后     服侍于王宫

[P.286]月姬闻彼之言曰「汝何出此言」彼女为狮子吼唱次之偈

一一

必也使我死     王子决不为汝物
汝对予为戏     杀我无罪夫

彼闻彼女之言失去情欲更唱一偈

一二

臆病者贪生     妖女雪山行
食格香药草     汝喜森林兽

彼如是言已毫无留恋而去彼女知彼已去由山上降下将摩诃萨抱起持登山顶使寝于台地之上使彼之头载于自己膝上非常悲叹唱十二之偈

一三

诸山有洞穴     亦有墓岩窟
彼处不见汝     夫予将如何持

一四

散敷此树叶     猛兽仿徨乐
彼处不见汝     予将如何持

一五

散敷此多花     猛兽仿徨乐
彼处不见汝     予将如何持

[P.287]一六

谷川流清水     流中充满花
彼处不见汝     使我如何持

一七

宝石浓蓝辉     雪山之顶丽
彼处乃至如何持

一八

黄金耀金色     雪山之顶丽
彼处乃至如何持

一九

砒石辉铜赤     雪山之顶丽
彼处乃至如何持

二〇

耸立峰险峻     雪山之顶丽
彼处乃至如何持

二一

白银白妙辉     雪山之顶丽
彼处乃至如何持

二二

七宝诸光辉     雪山之顶丽
彼处乃至如何持

二三

香醉山药草     夜叉蔽群栖
彼处乃至如何持

二四

香醉山药草     妖怪蔽群栖
彼处乃至如何持

如是彼女悲叹唱十二偈以手抚摩诃萨之胸知尚有温暖彼女思虑「月尚有生命予当先向诸神激昂求愿使彼苏生」彼女激昂告曰「抑此世界已无守护神[P.288]抑或出旅而不在耶不然则死去耶是故对予之爱君而不为守护耶

因彼女悲叹之力使帝释天之产下炽热彼观察而知其原因为婆罗门装而近其前由水壶汲水向摩诃萨注撒忽然毒消出来生气箭创均已不见摩诃萨欢喜而起月姬见自己爱主健在浸泌愉悦之情向帝释足下顶礼唱次之偈

二五

尔尊者恭礼婆罗门     悯女救爱夫
注撒甘露水     会得无上乐

帝释忠告彼等「自此以后勿由雪山降下往人间所只宜住于此处」帝释如是言已回还自己之住所月姬云「夫君予等处此危险场所一无所是予等仍归月山」于是唱最后之偈

二六

嗟予共诸仿徨行     美谷川边流满花
种种诸树私语处     形影相见交睦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彼非自今始前生彼女对我既难抑思慕不为他男所导引」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那律月姬是罗睺罗母紧那罗实即是我

四八六 大鹗本生谭

〔菩萨=狮子〕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友结优婆塞所作之谈话彼实为舍[P.289]卫城中衰落家庭之子彼遣友向良家之女求婚但被问曰「一旦有事有无可以信赖之朋友与伴侣」答曰「无有」「如是先应交友」彼依忠言相告先与四守门人为友然后次第与警察官司历官大臣等为友更与将军副王相交往而与彼等一同来往后与王亦交往尔后与八十人大上座特別是与阿难上座结交最后与如来亦为友

于是佛使彼归依及安立于五戒王亦与彼权力于是友结之名为人所知尔后王与彼以大家使举行华烛之典礼诸王及大众皆有赠物彼妻以王之赠物与副王而副王与将军如此之风习方法使全市民均对彼倾心至第七日彼恳切恭敬招十力者佛以佛为主向五百人僧团行大布施食事终了闻佛之感谢言辞夫妻共同安立至预流果

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友结优婆塞信赖其妻从彼女之言与一切之人结为友由王得大尊敬与佛交往夫妻均至安立于预流果」佛出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因其女博大名声非自今始前生彼为动物时彼从女之言与多动物结交为友免于子故之悲」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边地之住民数人只为能得多数之肉[P.290]任何处皆设部落仿徨于森林杀鹿等取肉来养妻子距彼等之村不远之处有大天然湖池之南侧一只之雄鹰西侧雌鹰北侧兽王狮子东侧鸟王之鹗栖息于四处一方湖之中有一高堆(岛)之处栖息一龟

尔时雄鹰向雌鹰求婚「请为我妻」于是雌鹰向彼云「贵君有无友人」「予无友人丽人」雌鹰曰「一旦危险之事或痛苦之事于我等發生时须得能除彼拂彼之伴侣先请汝得友」「予与何人为友耶丽人」「请与东侧住之鹗王北侧之狮子与湖中之龟为友」彼容纳彼女之言依如其言而行于是彼等两鸟同栖——于同湖之一岛上有佳兰芭树一株四方亦为水所围——彼等于其树上筑巢而栖

自此以后彼等生有二雏彼等之羽尚未生长完备时某日之事田舍人等一日中于森林中巡回奔跑无何获物「予等不能空手归家须捕鱼或龟」进入湖中向彼岛而行于佳兰芭树下寝处为蚊等所啮为驱逐蚊等旋钻火磨木使之發火起烟烟雾上升使鸟痛苦鶵鸟鸣扬泣声田舍人闻之「此鹰鶵之声起立预备火炬予等不能空腹就寝食鸟肉后再为寝处」于是燃火准备火炬

雌鹰闻彼等之声自思「此等诸人欲食我等之雏我等为拂除此种危险须得友[P.291]人之救助遣夫往鹗王之所」于是雌鹰谓其夫曰「君速往报知鹗王予等之雏遭遇危险」遂唱第一之偈

鄙人燃火炬     希欲食我子
我夫告朋友     眷属再生者

雄鹰急往鹗王之住所扬鸣声使知自己之来得许可入时近前敬礼鹗王问曰「缘何而来」雄鹰被问唱第二之偈

鸟中之优鸟     鹗王我来求庇护
卑鄙之猎人     希欲食我子

鹗王安慰雄鹰「请勿恐怖」唱第三之偈

贤者交友朋     善恶时求幸
汝鹰为汝行义利     当为尽义务

[P.292]于是向彼问曰「友田舍人攀登树耶」「尚未登上仅备火炬」「如是君速行慰我女友告予来事」彼依言而行

鹗王随即翔往于距佳兰芭树不远处下望田舍人正向上攀登鹗王止于一树之顶而于一田舍人攀登近巢时彼使两翼浸入湖水口中衔水运来注于火炬之上使火炬消灭田舍人等曰「誓将食此鹰及雏」于是由树降下再燃火炬攀登又被鹗王消灭

如是行法数度消灭火炬已至夜半鹗王非常疲困下腹之皮已薄眼呈赤色雌鹰见之向夫云「君鰐王非常疲困为使彼暂休请向龟王一谈」雄鹰问彼女之言先近鹗前以偈告之云

有怜悯心者     汝已尽义务
汝为尊贵人     已尽贵人事
应守自己身     勿使皆耗尽
我等可保雏     汝之命有限

鹗王闻雄鹰之言作狮子吼唱第五之偈

为汝力守护     身灭我不惧
我此为朋友     朋友所当为
善者之习惯     彼等弃生命

[P.293]而第六之偈为佛成等正觉者赞鹗王之德所唱

卵生天翔鸟     实为最难业
夜半未来间     鹗为雏尽力

鹰云「鹗王暂时充分休息」语毕往龟之所龟起问曰「友为何事而来」雄鹰被问「实有如是如是之危险鹗王由初更直行奋斗已疲是故予来君所」于是唱第七之偈

己依诸恶业     坠堕诸人欺
依友之怜愍     今尚得安立
我子蒙困厄     我来求庇护
水中之隐者     望求行义利

龟闻此唱答之偈

己身持财谷     贤者保朋友
鹰王我行此义利     为汝尽义务
贵者为贵者     要在行义利

尔时龟之子寝睡于傍彼闻父言自思「不可使予父疲劳予当接受父之工作」于是唱第九之偈

使尔坐安乐     子为父利行
[P.294]为尔行义利     鹰雏可获救

于是父以偈告子曰

一〇

子为父利行     善人之惯习
我身长且大     当无害鹰雏

大龟如是言曰「友勿恐君请先行予今立往」龟送彼出后降入水中掘集泥土然后持往岛处以其泥消灭火种卧于彼处田舍人云「我等食鹰雏何能满足将此污秽之黑龟翻转杀之彼可充分使我等饱食」于是拔取蔓草以蔓草缚之更脱自己缠身布条于各处捆缚但均不能翻转龟身龟反曳引诸人前进落入深水之中

彼等因对龟起贪欲结果与龟一同落水腹中满吞污水疲弊不堪爬至岸上「前为一鹗于夜半之前使我等之火炬消灭今为一龟使我等落入水中吞水满腹今当再制火种待日初升烧此鹰雏而食」于是又开始作火

[P.295]雌鹰闻彼等之言「此等诸人终将于某时食我等之雏而去请往我等之友人狮子之前求援」雄鹰于瞬间即飞往狮子之所雄鹰被问「缘何于此时刻格外前来」于是告以事之始末唱第十一偈

一一

野兽最雄者     人畜皆罕见
畏怖烦恼时     前求最胜者
子等受苦困     我来求庇获
汝为我等王     使我得安乐

狮子闻此唱偈曰

一二

为汝行义利     为汝诛众敌
智者强虑深     努力保朋友

狮王如此唱后云「汝行安慰子等」遣彼之后狮子踏破宝玉色之水向前突进田舍人等见彼接近「鹗先消灭我等之火炬龟又夺去我等之布条今次最后狮子将灭我等之命」诸人为死之恐怖所击各处四散奔逃

[P.296]狮子来至树之根元不见何物于是鹗与鹰近前为礼狮子向彼等说友情之功德「以后不破友法多事勤勉」彼于教训之后离去彼等亦自归住所雌鹰见自己之雏自思「赖朋友等之荫得保我等之子」在此幸福之时与雄鹰共同续语为宣示友法唱次之六偈

一三

汝能交友家多朋     汝交贵友赍幸福
如缠甲胄可碎矢     依友保子我等乐

一四

因朋得救援     我等不逃避
雏鸣心愉快     鸣应亲鸟声

一五

贤者得朋友     诸儿乐财畜
予与子夫共     团圆依友愍

一六

王者勇者为友者     友情圆满得利益
博得名声擅荣达     欲愿多者现世乐

一七

友为赤贫人     夫此亦应交际
汝见我等依友愍     诸子得安全

一八

强力之勇者     鸟为造友垣
如予之与汝     彼施如此惠

[P.297]如此以六偈述友法之德彼等诸友皆不犯友法度此一生从其业而死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彼依妻得安乐非自今始前生既已得安乐」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彼时之雄鹰与雌鹰是此夫妇子龟是罗睺罗大龟是目犍连鹗王是舍利弗狮子实即是我

四八七 郁陀罗迦苦行者本生谭

〔菩萨=司祭〕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诈欺汉所作之谈话即彼出家于导向解脱之教而为得四资具行三种之诈欺比丘等述彼之不德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某比丘出家入于如此导向解脱之佛教而依诈欺以立生计」佛出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实即如是如是之言」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彼即为诈欺汉」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P.298]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王之司祭贤明能达彼某日往公园游见一美女为彼魅惑与彼女同栖彼女为彼而妊娠彼女知之向彼云「贵君予已身重有孕若生子命名应付彼祖父之名」彼思「游女之腹所生者不能命以家名」彼云「善女人此防风树名郁陀罗以此授与汝可对彼命名为『郁陀罗迦』」于是与以附有印形之指环继谓「若为女子可于此养之若为男子达丁年后自行看顾

彼女后生一男名「郁陀罗迦」彼长大问其母曰「母亲予父为何人」「子汝父为王之司祭」「如此予将学诸吠陀」彼由母之手接过附以印形之指环及向教师持礼往得叉尸罗于世间名高师尊之前学习学术彼见一群之苦行者彼思「此等诸人之前将有殊胜之学术予将学之」于是为得学术而出家彼为彼等为各种之勤务向彼等云「诸位师尊请教予贵君等所知之学术」彼等依各自之知识教授于彼于是彼为五百苦行者中无比彼伟大之知者彼实于彼等之中为智慧第一于是彼等集会让师尊之地位与彼

于是彼向彼等云「诸位尊者贵君等常食森林之草根树果住于森林何故不往世人之住处耶」「尊者世人行布施为使感谢而语法语为种种质问予等恐惧不往其处」「诸位尊者汝等护持于我即使转轮王为质问可使我负说教之重荷[P.299]贵君等应请勿怖」彼与彼等共同游行次第来至波罗奈住于王苑翌日一同往城外之村行乞众人为诸多布施苦行者等次日入城内众人亦为诸多布施苦行者郁陀罗迦感谢祝福并答质问众人精神和睦布施诸多之资具

全市人民云「此一团之贤师德高之苦行者来」于是涌起传闻此事入于王耳王问「彼等住于何处」答曰「住于御苑」王云「甚善今日为见彼等前往」有人前往告郁陀罗迦「王为见贵君等前来」彼呼隐者之群集会云「诸师王将来此而一旦为主权者合意予等之生涯将得平安」「尊师然我等应为何事」彼如是云「汝等之中或为蝙蝠行者或为蹲行或卧茨床或行五热苦行或为浴行或于此处彼处诵念真言」彼等各依其言而行而郁陀罗迦则由八人至十人之贤善辩论家引伴置精美之书籍于华丽之桌上由弟子等围绕坐于特设有靠背之椅上

尔时王由司祭及诸多之侍从相随来至御苑见彼等错误之苦行王思「彼等将离恶趣之恐怖」心中喜悦往郁陀罗迦之处恭敬问候坐于一方王心甚满足与司祭共语唱第一之偈

结发者齿污     著粗羚羊皮
颜容不修饰     彼等诵真言
人间生业中     如何能如此
知彼离恶趣     将成解脱者

[P.300]司祭闻此自思「此王错喜场所予不可沉默」于是唱第二之偈

大王若人作恶业     多闻不行法
虽学千吠陀     不行不免苦

郁陀罗迦闻此言自思「王对隐者等尚持和睦之气氛然此婆罗门言行太过击打牛鼻向他人所盛食物投掷污物予将与彼对话」彼为与婆罗门对谈唱第三之偈

学千吠陀人     不行不免苦
吠陀终无益     自制为真谛

[P.301]于是司祭唱第四之偈

吠陀非无益     自制非真谛
若人学吠陀     可以得声誉
能为自制者     实行到静寂

郁陀罗迦闻此自思「予不能与此人为敌予如云予为贵君之子则不能无爱予将语彼予为其子之事」于是唱第五之偈

母只草囊子属父     子实生父之自体
郁陀罗迦我卿子     我为学者之族出

彼云「汝确为郁陀罗迦耶」答云「唯然」「予曾与汝母以标章此物现在何处」子云「婆罗门彼在于此」于是将附印形之指环交与彼手婆罗门见印形指环识之谓其子曰「汝确为婆罗门然婆罗门法汝知之耶」菩萨为问婆罗门法唱第六偈

[P.302]

如何得为婆罗门     如何得为独存者
更又如何至圆寂     如何被称住法者

郁陀罗迦向彼说明唱第七偈

不绝持火婆罗门     灌水建柱供牺牲
婆罗门为静和者     是故称彼住法者

司祭闻此非难彼所说之婆罗门法唱第八偈

灌水非清净     亦非独存者
忍辱与柔和     彼可至圆寂

于是郁陀罗迦云「若谓斯者非婆罗门如何始得为婆罗门」为问彼而唱第九偈

如何得为婆罗门     如何得为独存者
如何始可至圆寂     如何人称住法者

[P.303]司祭欲为彼说更唱偈曰

一〇

无有田地无亲缘     无我所执无欲望
无欲尽老无邪贪     斯行者为婆罗门
婆罗门为静和者     是故称彼住法者

于是郁陀罗迦唱偈

一一

刹帝利与婆罗门     吠舍首陀旃陀罗
此外尚有补羯娑     一切并且有柔和
寂静者有优劣耶     有节制皆圆寂耶

于是向彼示以「到达阿罗汉位无高下之分」婆罗门为之唱偈

一二

刹帝利与婆罗门     吠舍首陀旃陀罗
此外尚有补羯娑     一切并且有柔和
寂静者中无优劣     若有节制皆圆寂

于是郁陀罗迦非难彼唱次之一偈

一三

刹帝利与婆罗门     吠舍首陀旃陀罗
此外尚有补羯娑     一切并且有柔和
若有节制皆圆寂     寂静者无优劣耶
婆罗门位为学者     彼无家系之生耶

[P.304]于是司祭为以譬喻教彼唱次之二偈

一四

种种染色布     宫殿被掩蔽
然此非布荫     其色求不得

一五

于人亦如是     青年若净者
善人知彼德     不问其生处

此时郁陀罗迦不能应答于是不言而坐于是婆罗门向王曰「大王所有此等之诈欺汉等将以诈欺灭全阎浮提可使郁陀罗迦由教团退出以为副司祭其余诸人亦由教团退出与以楯及武器使为从者」王云「甚善师尊」王依其言使彼等随侍王而生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此男非只于今前生已为诈欺汉」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郁陀罗迦是欺瞒比丘王是阿难司祭实即是我

四八八 莲根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之长子〕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持烦恼之某比丘所作之谈话此一本[P.305]生谭将在姑尸王本生谭(第五三一)中再出尔时佛问「比丘汝持烦恼为真实耶」「是为真实世尊」「缘何而来」「依自己之烦恼世尊」佛言「于如此导至解脱之教出家如何恼于烦恼昔之贤者等于佛未出世时出家为外道發誓远离物欲烦恼除去惹起此等之思想」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有八十俱胝财产之婆罗门大家之子命名为金太童子当彼能步行之时次子诞生双亲命名为金次童子如此顺次出生七子而最末者为一女子彼为双亲命名为金子姬

金太童子于年长后由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术归来然其父母欲以传宗接代缚彼向彼云「我等为汝寻得一与自己素性相近之女以接续世代」彼云「母亲父亲予不望接续世代予思三有如火燃之可怖如牢屋穷屈如粪山之可嫌婬欲之事至今梦亦无缘予有其他之兄弟诸人可呼彼等以承继世代」彼几度请求并遣友使友为之请求不望继承友等问曰「吾友然君有何望不欲享诸欲耶」彼告彼等有出家之意向彼之父母闻之呼其他诸子至彼等亦均不望而金子姬亦不希望

其后父母死去金太贤者对父母应作之葬式终了以八十俱胝之财产向可哀之人及流浪之旅人为诸多之布施彼与六人之弟一人之妹及一奴仆一婢女一友[P.306]为出家之计㓰入于雪山彼等于其处在莲池之边美丽之场所结庵为出家之生活食野生之草根与树果

彼等往森林之时皆一同前往如有一人發现一实一叶则呼其他诸人相互语其所见所闻之事更集合拾物恰如村之市场尔时师尊金太苦行者自思「弃八十俱胝财产而出家之我等今仍为此贪欲所支配巡回寻求种种之果实实所不宜自今日起只由自己采来种种果实」于归庵后于黄昏集合弟妹就其事告曰「君等于此处须为沙门之行法由予采集种种果实」于是金次等向彼云「师尊我等依贵君而出家请贵君只于此处为沙门之行法使我等之妹亦请留于此处婢女居于彼女之侧我等男子八人轮班采集果实只有贵君等三人请为班外」于是得彼之同意

自此以后八人之中每人轮班采集种种果实他人各取自分往己住居仅住于己之草庵无理由不能共居一处当班者采来种种果实——其处为一圆形之围地——于其石板之上分为十一部分以钟为号令各持自己之分入于住居有残余者依钟之号令出来不可喧吵以尊重恭敬之态度而行各取自己应取之分持往住居而食行沙门行法之风彼等其后采莲根而食如是行炽热之苦行可惧之苦行绝灭感官之作用为修十徧处之预备修行而住于其处

[P.307]尔时彼等戒德之炽热震动帝释天之宫殿帝释天寻思「此等隐者真正离欲与否」彼思「先向隐者等为一试验」于是依自己之威力使摩诃萨三日间之食分消失不见摩诃萨于第一日不见其食分自思「彼等遗忘予之食分」第二日彼思「自己必有罪过惟以对予过于尊敬而不置予之食分」第三日彼思「是何缘故彼等不置予之食分若自己获有罪过应请赦免」于是于黄昏时彼为钟之号令

一众皆集问曰「何人为钟之号令」「诸君乃予为之」「缘何鸣钟师尊」「诸君三日前何人采来各种果实」一人起立敬礼云「乃予为之师尊」「君作分配时为作予之食分耶」「唯然师尊予已为作长老之食分」「昨日何人采集而来」他之一人起立「乃予为之师尊」彼敬礼而立「分配之时曾否思及于予」「予为贵君依例放置长老之食分」「今日为何人采来耶」他之一人起立「乃予为之」敬礼而立「分配之时曾思及予之事耶」「予为贵君曾作长老之食分

菩萨云「诸君今日予由未得予之食分已第三日矣第一日未见予之食分予思于分配之时将予忘记第二日予思予或有某种罪过然于今日予思予若有罪过乞求赦免故以钟之号令集合诸君诸君虽云为予作莲根之食分然予未得故必须知盗食此者向舍欲爱出家者盗莲根之事实为不适」彼等闻彼之言皆激昂愤慨云「此为野蛮之行为

[P.308]于庵之近处森林中有居于最古树之神降临坐于彼等之傍又有一象于受不动调教之际不能忍受其苦折断木桩走出入于森林时时向隐者之群表示敬意彼亦来此立止于一方又有一弄蛇之猿由弄蛇者之手逃入森林恰亦住于其庵彼于是日向隐者之群表示敬意坐于一方帝释天为试探隐者之群于彼等之傍隐身而立

恰于其时菩萨之弟金次由座起立向菩萨敬礼向余者亦表敬意而后问曰「尊师予使其他诸人除外只予自己可否作一自清」「汝言甚善」彼立于隐者等之正中曰「若予食贵君之莲根即将真正成为此物」彼为立咒咀唱第一之偈

马牛白银与黄金     心魅妻者欲得之
彼具诸子与其妇     婆罗门彼持尔之莲藕去

隐者等闻此皆掩耳云「君莫作是言君之誓过矣」菩萨亦向彼曰「亲爱之弟汝誓过重其言汝未食彼汝著席座」彼立誓而坐时其次弟起立向摩诃萨恭敬为以誓自清唱第二之偈

[P.309]

华鬘迦尸旃檀香     彼欲著者有多子
渴望深者对诸欲     婆罗门彼持尔之莲藕去

彼坐之时其余诸人从各自之意趣各唱一偈

谷物耕地与名誉     诸子财宝一切欲
住家观老家住者     婆罗门彼持尔之莲藕去

彼振权力刹帝利     王上之王强高誉
彼治大地四方端     婆罗门彼持尔之莲藕去

星宿之道为国师     不离贪欲婆罗门
国主敬彼有荣誉     婆罗门彼持尔之莲藕去

完成吠陀研究者     世间思为苦行者
人民对彼一致敬     婆罗门彼持尔之莲藕去

具四长所最上村     彼之享受如帝释
不离贪欲遭死报     婆罗门彼持尔之莲藕去

[P.310]

围诸伴侣为村长     声歌妙舞多欢娱
由王不受何灾难     婆罗门彼持尔之莲藕去

最上王土被征服     有女册立为上首
结分发女最优者     婆罗门彼持尔之莲藕去

一〇

并集婢女之中坐     彼女饮酒不战栗
夸示所得徒步行     婆罗门彼持尔之莲藕去

一一

羯朱嗢祇罗市中     住僧大寺再建者
彼只每日造一窗     婆罗门彼持尔之莲藕去

[P.311]一二

数百桎梏缚六处     由乐森林导王都
被打两刺十钴棒     婆罗门彼持尔之莲藕去

一三

头挂阿拉伽华鬘     耳插锡制之耳饰
以棒击打近蛇口     被缚恭敬走路边
我今發此咒诅誓     婆罗门彼持尔之莲藕去

[P.312]如是彼等十三人以咒诅为誓时摩诃萨自思「或此诸人实并无失而语其失对予發生嫌疑予自己亦须咒诅为誓」于是彼唱第十四偈

一四

实以无失语有失     彼获诸欲且享乐
居于家中直到死     诸师怀疑之人亦如是

然隐者等为誓时帝释天自思「汝等勿畏我为试验诸人使莲根失去此等诸人非难欲爱如吐痰块而为咒诅之誓予须问彼等非难欲爱之理由」于是现姿礼菩萨为问唱次之一偈

一五

此世仿徨人人求     多为欲者与爱者
渴爱愉快生此世     何故隐者无欲爱

于是为答彼之问摩诃萨唱次之二偈

一六

欲爱之故受笞缚     欲爱之故苦畏生
上主人人醉心为欲爱     诸般恶业痴者为

一七

由恶性格生恶故     身形崩时赴地狱
[P.313]然见五欲过失故     是故隐者不称欲

帝释天闻摩诃萨之语而感动唱次之偈

一八

为试汝等诸隐者     取去莲藕埋岸冈
清净离恶隐者住     梵行者此为汝之莲藕食

菩萨闻此唱偈曰

一九

我等非汝玩弄者     汝非伴侣非缘者
千眼者汝缘何事来依止     天王与我隐者汝为戏

尔时帝释天向彼乞赦唱第二十偈

二〇

汝为我师实我父     婆罗门倾踬之人我救护
博学者唯一罪过请赦我     贤者不以怒为力

[P.314]摩诃萨赦诸天王帝释并为帝释向诸隐者之群乞赦而唱偈曰

二一

万物之主我等见     此夜幸福诸隐者
师等一切心和合     予婆罗门藕再得

帝释天向隐者群敬礼归天界而去隐者群亦心生四禅及六神通成达梵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如是汝等比丘古之贤者立誓抛弃烦恼」于是宣明四谛宣明四谛终了持恼比丘得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而唱三偈

二二

我与舍利弗     目犍连迦叶
阿难阿那律     尚有富楼那
尔时共七人     彼此为兄弟

二三

莲华色女为吾妹     久寿多罗尔时婢
家长质多为奴仆     夜叉婆多智利是

二四

波陀乃为尔时象     猿为摩头婆私咤
迦留陀夷为帝释     如斯本生汝觉知

四八九 善喜王本生谭

〔菩萨=帝释天〕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住于近舍卫城之弥迦罗母高楼(鹿母讲堂)对大优婆夷毘舍佉之得八愿所作之谈话某日彼女于祇园精舍闻法后谓将于翌日晨旦供养招[P.315]待世尊与比丘僧伽后彼离去然当夜过半四洲降下绵延大雨世尊告比丘等「汝等比丘如祇园之降雨状四洲皆降汝等比丘使身体濡雨此为我于四洲所降最后之大雨」于是佛与比丘等皆依神通力由祇园消失而现身于毘舍佉之邸宅

优婆夷见之叫曰「诸友实甚奇妙诸友不可思议如来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洪水起而达于膝洪水起而达于腰然即皆无使一人比丘之濡足与衣者」使彼女身毛竖立心扬喜气于是以佛为上首招待比丘僧伽食事之行事完毕向佛作如次之告白「世尊实予愿向世尊乞愿」「毘舍佉诸佛如来实为超越诸愿者」「世尊此乃适当之愿不能非难者」「如是汝说毘舍佉

「世尊予平生对比丘僧伽發愿布施雨季用之外衣来客之食物出行者之衣物病人之食物看病人之食物病人之药及日常之粥又平生發愿向比丘尼布施浴衣」佛继问曰「然则毘舍佉汝望得如何之利益向如来乞八愿耶」彼女语所愿之利益佛言「善哉善哉毘舍佉汝毘舍佉汝望此利益向如来乞求八愿实为甚善」佛许毘舍佉之八愿听许八愿后述礼出發而去

某日佛住于东园时法堂中开始如此议论「诸友大优婆夷毘舍佉虽为女人然由十力者〔佛〕许可得八愿」佛出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毘舍佉由我许可诸愿非自今始前生即已许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弥𫄨罗善喜王治国时生得一男子名善喜王子彼成长后思欲往得叉尸罗学习学术彼往彼处坐于城入口之堂前时波罗奈王之子名梵与[P.316]王子亦往彼处恰亦坐于善喜王子所坐之凳上彼等相互询问彼此相亲一同往师尊前付教授金修习学术不久学术修了向师尊乞暇归路时一同稍行立于歧路时互相拥抱为守友情彼此约束「若予生男子君生女子或君生男子予生女子我等彼此互通婚姻

彼等治世时善喜大王生一男子命名彼为善喜王子梵与王生一女子命名彼女为善慧公主善喜王子成长后往得叉尸罗学习学术归来尔时父王为彼灌顶思欲使即王位王思「予友波罗奈王有女以彼女为彼第一之妃」于是为彼女多以赠物遣大臣等前往

彼等前往未到著时波罗奈王既已问其妃「贵妃为女人最大之苦为何」「共有一夫之女由怒而来之苦陛下」「如是贵妃为使我等唯一之女善慧公主免受其苦我等只与娶一人之人婚配」彼等大臣到来就彼女问名时王云「诸卿予确曾于前就予女与予友约束然予等不愿将予女投入群女之中予欲嫁予女只一人得彼之人

彼等大臣向自己等之王前遣送信息王闻之不悦「我等为大国弥𫄨罗城周围有七由旬国境亘三百由旬宫中至少须持一万六千之女人」然善喜王子闻善慧公[P.317]主具备美容只闻而未见心已为所虏「予只欲得彼一人予不欲一群之女唯请迎彼女一人前来」彼遣使告其父母彼等不能打破其意志送付诸多之财物使众多之从者迎彼女前来为王子第一之妃一同灌顶即位彼善喜大王以正法治世与彼女相爱而同栖

然彼女住于王家一万年不能生男育女市民集于王庭毁谤王云「此为何事」众云「无他缺点唯王无守王统之男子王只夫人一人而我等之王家至少须有一万六千之女王持一群之女其中有一福德之女亦将得一男子」王云「卿等是何言哉予守不持他女之约束不能出为谎言予不欲一群之女」于是彼等为王拒绝而去

善慧夫人闻彼之言自思「王概为真实之言故而不使他之女等前来然予自将为彼选来」于是彼女为妻之同时亦兼立于王母之地位依自之所好选刹帝利之女千人大臣等之女千人家长等之女千人以任何人为对相之歌女千人共为四千人带进宫中彼女等住于王家一万年亦未生男育女依同等之方法別又各三度带来彼女等亦不得男子与女子如此先后共带来一万六千人经四万年与彼女一人度过之一万年共五万年

于是市民再度集会毁谤王云「此究为何事」市民云「大王请王命令诸女[P.318]愿生男子」王云「甚善」王依言谓彼女等「贵女等今后乞愿得生男子」自此以后彼女等不断求愿敬拜种种之神行种种之誓行但仍不生男子于是王向善慧夫人云「贵妃汝应求愿愿生男子」彼女云「诺」彼女于十五日之布萨日行八支具足之布萨于寝殿犹续思八戒愉快坐于寝床他之女等为山羊之誓牛誓于公园行之

依善慧夫人之戒力使帝释天之宫殿震动帝释天巡回善思「善慧夫人乞愿求生男子应授与一男然不能任意授与一男须与彼女适当之子」于是探求见有笼作天子彼即为具足福德之人彼于前生住波罗奈彼于播种时往田地途中见一辟支佛彼向农奴等云「汝等播种」彼自己回返引导辟支佛至于家中飨餐彼与其子同以乌昙跋罗树造有壁之土台以芦草造壁结草庵安置门户造经行台使辟支佛止住于彼处三阅月于雨安居终了时父子二人施彼三衣而去于是先后使七人辟支佛住此草庵皆布施三衣父子二人为作笼者于恒河之岸采竹时见辟支佛皆如是为之彼等于死后生于三十三天往返上下于六欲天之间不断逍遥享受天之荣耀快乐彼等于尔时转生發愿欲生上方之天界

[P.319]帝释天认知其中一人将成如来到彼等天宫之门口问候而向彼云「祝君平安君须往人间界一行」「大王人间界实甚可厌使人不愉快住于彼处诸人植诸布施等之福德望生天界予往彼处将欲何为」「友贵君于天界能享乐之幸福可于人间界亦享乐之可住于二十五由旬高之宝玉瑶台望汝应允」彼于是承诺

帝释天得彼之受诺为隐者之装往王之宫园于彼女等头上之虚空逍遥而现姿云「予向任一女人授男子之愿何人欲得男子之愿」「尊者请授与予请授与予」彼女等伸出数千只手于是帝释天云「予向戒行正当之女等授子汝等之戒如何行又如何」彼女等将上伸之手放下云「若授与戒行正当者请向善慧夫人之前出之」彼翔行于虚空立于彼女寝室之窗前彼女以非常畏敬近前开格子之窗云「尊者贵君授男子之愿与戒行正当之女果为真实」帝释云「唯然予授」「如是请授与予」「然汝之守戒为何请试言以观若合予意愿授与汝」彼女闻彼之言云「如是请闻」为述自己之戒德唱十五之偈

喜妻为大后     最初被导来
善喜与予婚     经过一万年

婆罗门予之身语意     皆为持正觉
毘提诃国王     建都弥𫄨罗
吾敬善喜王     于前亦于后

[P.320]

此等真实语     隐者为生男子故
予言如诈偽     予头裂七处

夫父与我姑     夫母与我翁
彼等生限内     婆罗门为我教导此

喜法之行者     予悦不伤害
昼衣侍彼等     曾无疲倦容

此等真实语故乃至

一万六千女     与予共为妻婆罗门
然而从未有     彼此起妬忿

予喜彼女等利益     任何之女予无憎
予怜彼等为侧室     常与比并如自己

此等真实语故乃至

一〇

奴隶奴仆与使者     以及其他之从者
使用彼等常依法     颜容柔和不动怒

一一

此等真实语故乃至

一二

沙门婆罗门     他之乞食者
常以清净手     饮食为飨餐

一三

此等真实语故乃至

一四

十四十五夜     半月第八夜
神变分之际     具足八支斋
予为行布萨     身常守持戒

一五

此等真实语     为生男子故
予言如诈偽     予头裂七处

[P.321]如是彼女以百偈千偈述德实则其德亦无限际彼女以十五偈述起自己之德时帝释天虽然自己有诸多应为之事但仍不遮彼女之谈话而聆听「汝之德实为众多且未曾有」彼称赞彼女唱次二偈

一六

一切汝正德     王女国中徧名声
善女人汝德汝存知     汝自赞汝德

一七

正生刹帝利     高生有荣誉
毘提诃之主     彼为正义王
今生为汝子     汝须善教养

彼女闻彼之言心意欢喜为向彼询问唱次之二偈

[P.322]一八

汝身不涂油     不为尘垢障
立于虚空中     快言彻我胸

一九

汝为天神耶     隐者大神通
缘何来此处     告予汝为谁

彼为告彼女唱次之六偈

二〇

诸神尊帝释     集于善法堂
我具有千眼     为汝来此处

二一

生类之世界     有女住安静
德高思虑深     崇姑忠实妻

二二

聪明且智慧     行纯之妇女
非人之诸神     欲来见人女

二三

贵妃汝依善所行     又因宿世善
今生于王家     充满一切爱

二四

王女此即汝之德     得获两种彩
死后生天界     今生有荣誉

二五

聪明之妃     善自守法
尚得永安     往我天界
三十三天     我喜见汝

[P.323]帝释续云「天界我应为之工作尚多我将去矣汝勿怠」于是与彼女教诫而去

于是笼作天子于天晓之时由天降入彼女之腹再生人界彼女知此而告王王行护胎之式经十阅月彼女生下一男双亲为彼命名摩诃波罗那两国之住民皆来「主君我等赠王子之乳料」于是每人各投一枚金币于王庭成一堆积王虽拒绝但住民等曰「主君此将为王子长大时之费用」终不再取而去

王子以大尊敬而养育之成长至十六岁时于一切之学术已达圆熟王思考王子之年龄向王妃云「贵妃我子灌顶之时应为彼造一精神愉快之瑶台举行灌顶仪式」彼女云「甚佳甚佳大王」妃亦承诺王召家相师等「诸卿选一工匠于距我住居不远处为我子建一瑶台我将为彼行王位之灌顶」彼等「谨遵王命」为之检察地点

恰于此时帝释天之座示现热相帝释天知其缘由呼毘首羯摩「卿汝行为摩诃波罗那王子建造纵横各半由旬高二十五由旬之宝玉瑶台」派遣前往彼以天工匠之服装往工匠等之处谓工匠曰「汝等且往朝食再来」彼遣去工匠后以棒敲地即时建起如前述之七层瑶台

王为摩诃波罗那王子一同举行瑶台祭礼天盖祭礼成婚祭礼之三种祭礼于祭礼之场所两国之住民斋来參集祭礼经过七年之久而王不召还彼等彼等之衣服装饰硬软之食物等一切为王家之物

[P.324]彼等经过七年之时开始發出非难善喜大王问「此为何故」彼等云「大王我等乐于祭礼之间已过七年何时祭礼始行终了」于是王云「予诸亲爱者我子前此无有笑容彼如發笑汝等可归」于是大众巡回鸣击大鼓集聚演艺者千人分为七组舞踊而不能使王發笑何以故彼已见天之演艺而对此等之舞踊不感愉快

尔时有秃耳与黄耳二人为善巧之演艺者二人誓言「我等将使王笑」于是秃耳于王宫之门前建起奇大命名无双之庵罗树以粗绳上抛挂于树枝然后循绳攀登无双之庵罗树此无双之庵罗树实为毘沙门天之庵罗树于是毘沙门天之奴仆等将彼擒拿切落大小肢节抛下而其余之演艺人等将其肢节结合注水而前之演艺者则被花之上衣与下衣起立歌踊但摩诃波罗那见此决无笑容黄耳演艺者于王庭堆积木材彼与自己伙伴一同入于火中火消之时向积木注水彼与伙伴皆被花之上下下衣起立歌诵王见此亦不见笑容

[P.325]如是彼等不能使彼發笑颇感困惑帝释天见其事遣天之演艺者「亲爱者汝行使摩诃波罗那發笑」于是彼来此处立于王庭空中使见其半身之舞踊即只手只足只眼半边之齿列之舞踊摇摆震动而其余之半边则完全不动摩诃波罗那见此面现微笑然而观者大众则哄笑不能抑制心念不能保持镇静手足摇幌跌倒在王庭之上尔时祭礼到此告终残余之话由以下

王名波罗那
宫殿有黄金

依摩诃波罗那王本生谭(第二六四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六一页以下)与以说明摩诃波罗那王作布施等之福德尽寿命实往天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如是汝等比丘毘舍佉前生亦由我得愿」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摩诃波罗那是跋陀罗善慧夫人是毘舍佉毘首羯罗是阿难帝释实即是我

四九〇 五者布萨会本生谭

〔菩萨=苦行者〕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入于布萨会之五百优婆塞所作之谈话尔时佛于法堂坐于四众中央之庄严佛座之上心境慈爱观见诸人自思「今日将为优婆塞关联之说法」而向优婆塞等言曰「汝等优婆塞汝等于此处入布萨会耶」优婆塞白佛「唯然世尊」佛言「汝等为此实为善举实则布萨会乃为昔日贤者等之习惯昔日贤者等为制御贪欲等烦恼而住止于布萨会中」佛应彼等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摩揭陀国等三国之间有一森林菩萨生于摩揭陀国婆罗门之优良家世成人后舍爱欲而出家入彼森林结庵而住距其庵不远处有一深竹林[P.326]其处有一鸠与自己之妻一同居住一蚁穴有蛇某一茂林有豺某一茂林有熊居住此四物时时往仙人之处闻法

某日鸠与其妻一同出巢为探寻食物而出發雌鸠行于其后为一鹰捉去雄鸠闻妻之悲鸣返回观望见鹰运妻而去鹰杀泣叫之雌鸠予以吞食鸠与妻別由爱情燃起之悲哀而痛心彼思「爱情使予非常苦恼在不能制御之内实不欲探食」彼绝食而往苦行者之近处为制御爱情而加入布萨会中一方蛇亦欲探求食物由住处出来于前村牛之往来处觅食尔时村长之全身纯白美丽之牛因取食物在蚁穴上面用膝行步用角突土为戏蛇惧牛之足音入往蚁穴之中尔时牛用足踏来是故蛇怒啮彼牛于是殒命村民闻牛死去皆一同出来对牛哭泣用花环供养掘穴埋葬而归蛇于彼等去后出来彼思「予为怒而杀生物使诸人之心悲哀今于不能制御此怒之内不欲探求食物」而归来往庵中为制御此怒入布萨会坐于一方同时豺亦为探求食物而行彼發现一匹死象「予得一大食物」彼心欢喜往近前啮象之鼻恰如啮柱时之状且味亦不美彼往啮牙如同啮石[P.327]时之状啮腹如同啮笼时之状啮尾如啮铁皿时之状啮尻如同啮乾酪菓子之状彼因贪食进入内腹之中于是饿时食肉渴时饮血横卧时有内侧与肺为遮蔽彼如是思想「此处为予整备饮食与寝床更何须有往他处行之必要」于是彼喜而不出住于象腹之内侧而其中渐为风与热使象之死体乾枯肛门之出口紧闭豺于腹中痛苦肉血渐少身呈黄色彼寻觅不得外出之方法某日不时生云降雨肛门柔湿现出隙缝豺见有穴思由此穴逃出以头触击肛门但通路狭窄急往出口之处钻动使身体受伤因肛门之阻塞豺之身毛皆拔如同棕榈之树干无毛而出于是彼思「予为贪欲而受此苦恼今于不能制御之内不欲往求食物」于是彼往庵行为制御贪欲入布萨会坐于一方

熊由森林出来彼为激烈欲望之捕虏往末罗国之前村村民等见熊来大叫「熊来」手持弓棒包围熊入茂密之处彼知已被多人包围奔出逃窜彼于逃窜[P.328]之时为弓棒所击打头部负伤滴血归还自己之住居彼思「此苦乃为我之激烈贪欲所致今在未能制御之内不去选择食物」于是往庵而行为抑制激烈之贪欲入布萨会坐于一方

苦行者以自己之出生尊贵起高慢之心不能入于禅定尔时有一辟支佛知其高慢自思「此非卑者彼乃成佛之人物于此劫即将成为一切智者予将使其高慢得以制御到达禅定」于是彼由自己所坐之草庵出来自北部雪山而下坐于彼苦行者石板之上苦行者出见他人坐自己之座席彼因高慢不能自制来至近前弹指鸣声云「汝应识相卑下者汝非人之和尚沙门为何坐予之座位」于是彼曰「善男子何故尔为高慢予为辟支佛智慧之知达者尔于此劫将为一切知之觉者乃为成佛之人物满诸波罗蜜经如是如是之劫而成佛成佛时将名悉达多」于是将名族及第一弟子等悉皆告之并云「尔何故高慢粗暴于尔实不相应」彼与以教诫苦行者虽受如是言后并未向彼敬礼亦未问及何时成佛于是辟支佛云「尔应知尔之生不如予之德之价值伟大若尔能修行亦将如予之飞行于虚空」于是升至虚空以自己之足尘于彼之结发之上撒一圆圈往北部雪山而去

苦行者于彼行时为悲痛所袭彼思「此沙门以如此沉重之身体而如木桶之状悬空而步行予自请生身尊贵而向如是之辟支佛不与敬礼亦未问予何时成[P.329]此予之出生又有何益此世惟有戒行最为伟大予之高慢增上必将堕入地狱在此未能抑制高慢之内将不往探求树实」于是入草庵为制御高慢入布萨会坐于筵席之上此贤善男子制御高慢终了行十徧处实现神通与禅定于是往经行台之一端坐于座席之上

尔时鸠等近前飞来敬礼坐于一方大士问鸠曰「汝等前日此时未曾来此而往探求食物今日入布萨会耶」「唯然尊者」于是彼问「是缘何故」而唱最初之偈

今尔满足少     尔不欲食物
忍耐饥与渴     鸠何故取布萨

鸠闻之唱次之二偈

吾与雌鸠满贪欲     两者皆乐居此地
尔时鹰捉雌鸠去     予无彼女失爱欲

数多之姿別彼女     由心起苦吾烦恼
是故吾入布萨会     贪爱于吾不再起

[P.330]鸠自己说明參加布萨会时大士又向蛇等各各问之彼等亦说明原委以下为问答之偈

曲行逼行者     有二叉舌者
牙装有剧毒     忍耐饥与渴
尔长身之蛇     何故入布萨

村长牛有力     肉隆且震奋
行近来我方     心恐吾啮彼
牛痛心苦闷     毒發而身亡

是故村人出     泣叫来近前
故吾入布萨     吾怒不再起

腐肉墓地多     食物心不喜
忍耐饥与渴     豺何故入布萨

吾入大象腹     乐贪象尸肉
暑风激日光     肛门出口乾

尊者吾瘦为黄色     吾无出行路
大云突降雨     肛门出口湿

一〇

尊者吾由肛门出     月现罗睺口
[P.331]故吾入布萨     贪欲不再起

一一

蚁穴之塔蚁     前此尔杀食
忍耐饥与渴     熊何故入布萨

一二

蔑视自己家     激望末罗村
诸人由村出     弩弓将吾伤

一三

头伤足出血     再归自家来
故吾入布萨     不再起激望

如此四者说明自己之參加布萨会而立向大士敬礼问曰「尊者由先日此时尊者皆前往探寻树实今日未往何故入布萨会」于是唱次之偈

一四

尊者我等答尔问     凡从智慧说
尊者我等重问尔     婆罗门何故入布萨

[P.332]于是彼向彼等说明

一五

无污辟支佛来庵     暂坐之时彼语我
尔时语我未来事     名姓与行一切语

一六

我向彼足不敬礼     高慢所缚不问彼
是故我入布萨会     我愿高慢不再起

大士如斯自语入布萨会之原因教示彼等告別而入草庵彼等亦往各各自己之场所大士不舍禅定成应生梵天界之身而他之诸物亦依彼之教训而安立得成应生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优婆塞此实为昔之贤者等之习惯汝等应住于布萨会」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鸠是阿那律熊是迦叶豺是目连蛇是舍利弗苦行者即是我

四九一 大孔雀王本生谭

〔菩萨=孔雀〕

[P.333]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持恼心之一比丘所作之谈话佛问「汝之烦恼是真实耶」比丘白佛「是为真实世尊」佛言「比丘此欢乐之欲望如汝者能不为所迷耶能吹坏须弥山之大风竟对一枯树之叶而无可奈何前生心地清净之众生七百年间住于制御内心烦恼之行而为欲望所迷」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再生于邻国雌孔雀之胎内彼于胎内成长时其母于寻求食物之土地产卵落下而去因母体健康亦无其他蛇等之害此卵无损因此此一如迦尼迦罗树芽状之金色之卵时期成熟以自己之力破卵生出一金色孔雀之雏其双眼如军迦之赤实嘴呈珊瑚色回绕颈部有三赤线达于背之中央彼成长后身体大如队商之车而甚美丽青孔雀等皆来集合围绕以彼为王

某日彼由池上饮水见自己姿容之美彼思「予于所有孔雀之中姿容最为优美若予与彼等住于人交往之处予将發生危险予将往雪山之处安心居住」于是彼于夜间孔雀等休息之时无人知晓入于雪山越三山脉达第四层彼处在一森林中有一为莲华遮蔽之大自然湖由此距离不远之处近于丘岗耸立一株大尼拘律树彼止于枝上于此山之中央有一愉快之洞窟而彼思欲住于其处于是由山之入口平地处降落

[P.334]彼之场所均不能由下方登临或由上方降下乃一脱离鸟猫蛇人恐怖之处于是彼思「此处为我安居之处」彼即日住于彼处次日由山洞出于山顶向东方而坐见日轮东升彼为求日之守护称念救护咒曰「此一切眼唯一之王升」为求食物则下至地上寻求入夜归来于山顶向西而坐见日轮西沉为求夜之守护称救护咒「此一切眼唯一之王沉」彼如是而住某日一猎人仿徨于森林见坐于山顶之孔雀彼归自己之住家于死时告其子曰「吾子第四层山脉之森林中住一金色之孔雀若王欲求之汝可告之

尔时某日波罗奈王之妃忏摩天晓时入梦彼之梦如是即见一金色孔雀王说法彼女颔而闻法孔雀王说法后起立离去彼女云「孔雀王行速与捕获」于是惊醒醒后始知是梦彼女自思「若予云梦王不介意若云有孕之女人所望者王必留心」于是装作有孕之女著床尔时王来彼女近前问曰「妃汝感何处心意不快」「予有愿望」「妃汝有何欲愿」「予欲闻金色孔雀说法」「妃如何能得此种孔雀」「大王若不能得予将死矣」「妃汝勿忧烦若某处住有此物则必能得之

[P.335]王慰彼女而出坐于王座问大臣曰「诸君吾妃欲闻金色孔雀之法世有金色之孔雀耶」答曰「婆罗门知之」王问婆罗门等婆罗门等如是答之「大王水之生物鱼龟蟹陆之生物鹿鹄孔雀鹧鸪等此等动物与人皆有金色者此为我等之相好咒中所云

王将自己国中之猎师集于一堂问曰「汝等尝见金色之孔雀耶」答云「未尝见之」唯其中一人其父曾见彼谓「予虽未尝见之然予父云某处有金色之孔雀」王向彼云「甚善如是予将能与妃生命汝往捕捉前来」王与以诸多之财物使往

于是彼以财产与妻子向彼处出發而去彼为见大士而张网彼思「今日我将捕得今日我将捕得」如是在未能捕得之中而死去王妃亦因愿望未适而死去王怒含恨「为彼孔雀使予之爱妻死去」王于金板留书将板入于美好之木函中上书「雪山第四层山脉住有金色孔雀食其肉者得不老不死」其后国王死去他王见彼所书之金板文字自思「得不老不死」于是派遣猎师一人彼亦死于其处

如是六人之王承继王位六人之猎师死于雪山第七代之王所遣第七次之猎师自思「予今日捕得予今日捕得」如是七年之间未能捕得猎师自思「何以此[P.336]孔雀之足不于任何网中来食」于是在彼处看守见彼朝夕诵救护咒猎人最后推定「在此场所无他孔雀此鸟必为修梵行者彼依梵行之力与救护咒之力而不为网捕」于是往近处捕一雌孔雀以拍手之音使之鸣举叫声拍手使之舞踊驯熟之后携往山处于菩萨称诵救护咒间于近处张网弹指出音使雌孔雀扬起叫声孔雀闻彼女之鸣声于是七百年间静止之烦恼如蛇被击打时昂起镰首而彼为烦恼所恼不能称念救护之咒急往彼女之近前由空中降下足踏入网七百年间未能捕捉之网瞬间捕捉其足而缚之

猎师自思「此孔雀王经六人之猎师均未能捕得予亦于七年之间未能捕得今日彼为此雌孔雀而恼于烦恼不能称诵救护之咒飞来为网所捕而低头为我所苦之物乃如此之高德如将此物持往为他人之赠物实不相应而王与我之名誉又有何益我将使彼逃走」彼又寻思「此鸟有象之力具有威力予若接近彼思『彼来杀予』为死之恐怖而战栗将伤及其足翼予隐不近彼而立以矢切断彼网如是彼依自己之望可行」于是彼立于隐处以矢搭弓待發

[P.337]一方孔雀亦思「此猎师知予恼于烦恼使予成为被捕之身彼未介意而坐彼现在何处」于是四处巡回观察彼见猎人张弓而立「彼将杀我而携行」彼思被杀之恐怖而战栗愿求助命而唱最初之偈

若尔欲财宝     捕我勿杀我
伴我至王前     汝得多财宝

猎师闻此自思「孔雀王见予搭弓欲射予应安慰于彼」于是唱第二之偈

今我矢搭弓     不为欲杀汝
孔雀王我思坏此网     任尔喜应行

于是孔雀唱次之二偈

猎者昼夜耐饥渴     追我七岁间
捕我入网中     何故欲脱缚

今日离杀生     与众生无畏
尔捕我入网     又欲我脱缚

[P.338]猎师更又云

誓离杀生人     与众生无畏
去世何幸福     孔雀王我此今问尔

孔雀王答曰

誓离杀生者     与众生无畏
现在得称赞     身灭而升天

猎师又云

或云神不在     现生趣断灭
善恶报亦然     布施为愚蠢
阿罗汉等言     是故吾捕鸟

大士闻此为说明他方世界之状态于网棒之前低头唱次之偈

月日两善见     光辉行虚空
下界与他界     何只人间界

[P.339]猎师唱偈云

月日两善见     光辉行虚空
他界非下界     神与人间界

于是大士向彼云

一〇

否认善恶报     业果亦否认
以施为愚蠢     卑说无因论

大士说此时猎师善思唱次之二偈

一一

尔言实真实     如何施无报
善恶报亦然     如何说为愚

一二

为何如何为     如何为行为
苦行如何修     修何等苦行
孔雀王其义汝语吾     为不堕地狱

[P.340]大士闻此之时自思「若予答此问说时人间世界将成空寂予将为说信法沙门婆罗门之状态」为唱次之二偈

一三

地上沙门人间少     不住家内缠袈裟
正时托钵行四方     非时止行为善人

一四

近斯善人尔应问     彼能使尔心欢喜
从自智慧彼语尔     此世彼世说明白

大士如是云使猎师恐惧地狱实则彼已成就为辟支菩萨之波罗蜜如一成熟之莲华尚在寻求触及太阳之光线彼已得完全智而生活彼闻其法语立即领解诸行知悉三法印证得辟支佛智此一知解与大士之由网解脱为同一瞬间彼辟支佛灭一切烦恼立于有生之终端而为感兴之诗唱偈曰

[P.341]一五

如蛇之舍古破皮     如绿树之舍黄叶
今日我舍猎生活     猎师生活我舍弃

彼歌此感兴诗后自思「予今由一切烦恼之系缚解脱然家中尚有诸多之鸟被缚而生予将如何解放彼等」于是向大士问曰「孔雀王予之家尚缚有诸多之鸟彼等应如何与以解放

菩萨具有较辟支佛为大之知方便摄取一切智慧于是菩萨向彼云「尊身依道而破烦恼已证辟支佛智应为有关此之誓言则全阎浮提中被系缚之众生皆被解脱」于是彼入于依菩萨所与之门而为誓言

一六

为数几百鸟     被缚于我家
彼等之生命     我今与解放
今日使彼等     各归自己家

[P.342]彼唱此偈于是依彼之誓言彼众鸟立即由一切之系缚中解放彼等扬溢喜声各往自己之家而去于此瞬间全阎浮提各各之家自猫以下一切被系缚众生皆不存在辟支佛举手触头于是家居之标示消失出家之标示出现彼如六十岁长老之状著衣持八种之必须品向孔雀王合掌云「尊身为予伟大之救主」于是右绕为礼升至虚空向难陀姆罗山顶而去孔雀王则由棒之先端飞起取食物往自己之家而行

结分

猎师于此处七年之间以手结网而住依孔雀王而得解脱佛述说此事唱结语之偈

一七

猎师住森林     亲手为结网
光荣孔雀王     终被彼捕获
彼由苦解脱     如我之解脱

佛为此法语后说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持恼心之比丘得阿罗汉——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孔雀王即是我

四九二 木工养猪本生谭

〔菩萨=树神〕

[P.343]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二年老之长老所作之谈话摩诃拘萨罗王将其女与频婆娑罗王时并与以迦尸村为其女作沐浴之用后波斯匿王于阿阇世王弑其父频婆娑罗王时破坏此村为此發生战斗开始时阿阇世王胜利拘萨罗王败绩彼问大臣「以如何方法可生擒阿阇世王」「大王比丘善巧于咒文王遣使者赴精舍听取比丘等之意见」王曰「甚善」王与同意于是命大臣等云「汝等前往可隐身听取尊者等之意见

在祇园精舍中有多数王者之眷属出家彼等中有二年老长老于精舍附近之草庵居住一为弓术师帝须长老一为曼提达陀长老彼等于夜间睡眠次晨醒觉彼等之中帝须长老点火云「尊者达陀长老」达陀云「尊者何事」帝须「贵君善眠耶」达陀「予未成眠将如之何」帝须「尊者此拘萨罗王实为愚者彼不过只知食盛入食器之食物而已是故为阿阇世王所败」达陀「尊者汝言如何」帝须「彼竟被不过如自己腹中小虫之阿阇世所败」达陀「尊者然则如之何则可」帝须「尊者达陀长老战者实有辎重军战车军及莲华军三种于此等之中以辎重军可捕阿阇世王于某山顶之两侧配置勇士前面显示军势俟了解其进入中间后由两侧之勇士叫嚣而跃上则彼如鱼之入网如鱼之入于筌中即可成擒

王所派遣诸人将此语闻告于王王率大军依言而捕阿阇世王锁缚数日惩处之后对彼教诫曰「尔以后不可再为此事」将彼解放交付其母金刚女为大行列之行军而归

「拘萨罗王以弓术师帝须长老之计㓰擒阿阇世王」比丘等之间开始宣扬法堂中亦同样开始议论佛出于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之事前生弓术师帝须即巧于战争之配备」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P.344]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城近于城门之村住一木工彼往林中伐木见一幼猪落入穴中将其带回命名为「木工养猪」加以养育猪受彼之召使以鼻转木推来以牙牵引墨绳以口衔斧木槌运来供用

彼成长后力强身大木工爱彼如子木工以住于此处恐人伤害将彼逃放于森林于是猪思「予于此森林之中不能单独居住将求得亲类为彼等围绕而居」于是彼往森林茂密之处探索發现甚多猪只彼满足而唱次之三偈

我往山与林     探求为步履
求得我亲族     今我得成遂

树根与实多     食物亦不少
睹此山川乐     居住可平安

一切亲类等     共住于此处
恬淡无欲恼     何处亦无惧

彼等闻此语唱第四之偈

汝求其隐家     此处有敌人
「木工」彼来此处时     杀我最上者

谁为我等敌     亲族汝等善来集
尚未被杀者     我问请答我

[P.345]

兽王有条纹     有力具锐齿
木工彼来此处时     杀我最上猪

我等非无牙     身体具有力
我等共一团     合力将战胜

我等闻尔言     心喜耳亦乐
战时如逃去     我等命将断

于是「木工养猪」使猪等成为一心然后问曰「虎何时将至」「今日晨朝捕一只而去明日晨朝彼将再至」彼于战争巧为布置彼云「立于此之场所必能胜利」彼知便利之地形于是检查各处场所夜间使猪等取用食物晨朝起时彼说明战时有辎重军等三种设莲华军于中央之所安置饮乳之仔猪而以彼之母亲等围绕彼等其外再围以不产仔之牝猪其次为幼猪其次为将出牙之幼猪其次为有大牙之猪其次为年老之猪如是于各处作十组二十组三十组之分队配置有力之军队彼为自己掘一大穴为虎之陷落掘一簸笼式之穴二穴之间为自己作一立足休息之地于是携同有力之战士猪等往各处激励士气而行

[P.346]如是作为之间太阳升起于是虎王由偽行者之庵出来立于山顶猪等见虎告彼曰「贵君敌来」彼云「勿恐一切皆如彼而行」虎摇摆身体如欲出發而放尿猪等亦如彼之状虎见猪等出大吼声彼等亦如彼而为之于是虎见彼等之动作而自思「此非以前之状今日向予敌对分组而立彼等有军师而为此配列今日予不近彼等而归去」彼恐战死而归往偽行者之傍彼偽行者见虎空手而来唱第九之偈

汝于今日离杀生     对诸生物与无畏
见群归来如乞食     虎实有齿爪无勇气

于是虎唱次之三偈

一〇

予之齿爪非不利     予之身体具有力
彼亲族等为一团     是故仿徨我独步

一一

尝见惧战者     逃散求隐家
今共为一群     吟声作哼语
今彼立原地     我恐败彼难

[P.347]一二

彼等有军师     言说皆一致
成团欲杀我     是故我不欲

偽行者闻此唱次之偈

一三

帝释战胜阿修罗     一只之鹰杀群鸟
一头之虎见群兽     杀最上者有此力

于是虎唱偈曰

一四

不论帝释鹰     虽云兽王虎
亲族结一团     虎力不得动

偽行者再行对彼激励唱次之二偈

一五

迦陵频伽鸟     为集作群飞
彼等喜一处     飞翔空中去

一六

彼等之飞行     唯一离群飞
是故为鹰袭     虎亦当如是

[P.348]而彼如是云「虎王汝不知自己之力耶汝勿恐汝唯一度大吼即飞扑上去彼两只不能一同奔逃」彼再激励虎依其言而为

为说明此意义佛为唱偈

一七

偽行者所励     狂持贪欲眼
彼思仍如前     跃向有牙者

于是虎又归往暂立于山顶猪等又告木工「盗贼又复前来」彼激励彼等「勿恐」彼起立至两穴之间暂作休息之处虎出速力近木工养猪之前飞扑上来木工养猪向后回转落入第一穴内虎不能制止其速力前进落入簸笼之形穴内彼如同土块所作之物立于其中木工养猪忽然飞出以牙齿突入其内股刺破心[P.349]食其肉而以口啮之落于外穴彼云「予已捕此奴隶矣」最初往者食满其口最后往者云「虎肉究为何味」木工养猪由穴中上来见猪等曰「汝等不满足耶」「大王贵君杀一只虎尚有其他恶于十虎者在」「彼为何人」「彼为虎常运肉与彼食之偽行者」「如是皆来捕彼恶汉」彼等共同意急行前往偽行者以为虎将立即归来然见猪等由路上奔来彼思「此等猪已杀虎此似为前来杀予」于是急驰攀登乌昙跋罗树上「汝等勿忧彼将立即被捕」于是呼幼猪由树根刨土牝猪用口满含水来大树直立而露根于是命其余之猪等「汝等可往彼处咬断其根」于是倒退膝行以牙切断树根牙利如斧大树断根猛然翻转倒下偽行者落下分裂碎断肉均被食树神见此不可思议而唱偈曰

一八

如树生森林     亲族善团结
猪等为一团     一度虎被杀

彼等之中人与虎被杀佛为说明此事唱他之偈

一九

婆罗门与虎     两者终被杀
猪等皆欢喜     齐为大声吼

[P.350]于是木工养猪问曰「尚有其他之敌否」猪云「大王已无矣」猪等皆曰「吾等为彼灌顶作我等之王」于是求水见偽行者饮水使用之法螺贝以此右旋法螺贝之宝满盛以水运来使木工养猪于乌昙跋罗树根之下灌顶于是以灌顶之水灌撒一牝猪为彼之妃由此以来坐于乌昙跋罗之吉祥贺喜凳上用右旋法螺贝水灌顶成为后世灌顶大典之惯习乃即由此时开始

结分

佛为说明其意义唱结语之偈

二〇

乌昙跋罗树根元     于此猪等齐来聚
木工养猪受灌顶     尔为吾等主君王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弓术师帝须即巧于战争之计㓰」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偽行者是提婆达多木工养猪是弓术师帝须树神即是我

四九三 大商人本生谭

〔菩萨=队商之长〕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住舍卫城之商人等所作之谈话彼等为经商而出發时向佛为大布施立足于归依处与戒律向世尊言曰「若我等健全归来唯一即为向世尊之足顶礼」于是彼等与五百之车共同出發达旷野处迷失道路无水无食于森林中左转右转见一龙住之尼拘律树解车坐于树根彼等见水湿充满之树叶与充满水分之树枝自思「此树通水切其东枝将见我等之饮水[P.351]于是一人登树切枝由多罗之干涌出水流于是大众浴水饮水然后断其向南出之枝由其中出来种种食物大众食之然后向西切枝由其处出来著饰之女人大众与彼女等同乐然后断其向北之枝其中充满七宝装入五百车中于是返回舍卫城守其财宝彼等手执香及花环等往祇园精舍向佛敬礼供养坐于一方敬闻法语而于次日施大布施彼等云「世尊予等以此布施功德让给与我等财宝之树神」于是商人等皆让与功德佛于食事终了后问曰「功德让与如何之树神」商人等语如来由尼拘律树受得财宝之事佛言「汝等知量不住欲望故得财宝前生有诸人不知量住于欲望故失财宝与生命」佛应彼等之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城近处有荒野之土地生有尼拘律树商人等迷失道路见尼拘律树

佛为等正觉说明其意义

商人等为集     乃由诸国来
一人为队长     出往得财宝

彼等行旷野     少食又无水
见大尼拘律     荫凉心欢喜

于此树之荫     彼等坐其处
愚为愚痴蔽     商人等寻思

此树有湿气     而且涌水流
商人我等断其枝     先切东向者

彼等切其枝     无污得清水
满足商人望     既浴且饮用

愚为愚痴蔽     二度彼等思
商人我等断其枝     今切南向者

[P.352]

彼等切其枝     米肉少水粥
生姜与豆汁     多得枝中流

商人遂其望     彼处食且饮
愚为愚痴蔽     三度彼等思

商人吾等断其枝     今切西向者
彼等切其枝     得诸女著饰

一〇

身被种种衣     宝玉与耳环
一人得一女     二十五人居

一一

于此树荫中     女等所包围
商人遂其望     四方侍为乐

一二

愚为愚痴蔽     四度彼等思
商人吾等断其枝     今切北向者

一三

彼等切其枝     金银珠琉璃
价尊白毛布     多得枝中流

一四

又有迦尸布     北方之毛布
商人遂其望     捆缚入车中

一五

愚为愚痴蔽     五度彼等思
吾等断此根     将得更佳物

一六

队商之长立     合掌为乞愿
商人彼树何所逆     幸福与尔等

一七

东枝与尔水     南枝与饮食
西枝与女人     北枝遂欲望
商人彼树何所逆     幸福与尔等

一八

于此树荫中     坐而且發誓
不得伤其根     害友为恶人

一九

势多不纳一人言     彼等对彼不介意
手持锐斧由根断     尼拘律遭彼等袭

[P.353]于是龙王见彼等欲断树根自思「予对此等诸人欲饮时与水更与天食卧榻侍女及满载五百车之诸宝而今又欲由根伐断吾树彼等过分贪欲除队商之长外其他诸人悉数格杀」于是彼召集「如是如是之武装兵士如是如是执弓箭者如是如是著甲胄者」前来

佛为说明此事唱偈

二〇

由此二十五条蛇     坚固之身出临阵
又执弓者有三百     著甲胄者六百多

于是龙王唱偈云

[P.354]二一

此等诸人皆缚打     勿使生命得救助
其中除去商队长     一切诸人为灰烬

龙等依言而行将以上覆盖之物使乘于五百车中而使商队长载入自己车内运往波罗奈将一切财宝置彼家中遣彼归自己龙宫而去

结分

佛为教训使知其意唱次之二偈

二二

是故古贤人     得见自利益
不为贪欲制     解除敌之心

二三

爱欲苦之源     应知其危险
离执去爱欲     出家作比丘

而述此法语后佛言「汝优婆塞等如是前生住于贪欲之诸商人等至大破灭是故不可住于贪欲」于是佛为说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此商人等到达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龙王是舍利弗队商之长即是我

[P.355]四九四 娑提那王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入布萨会之优婆塞所作之谈话尔时佛言「汝等优婆塞昔之贤人等依自己之布萨业以人间之身体往天界长期居住」佛应彼等之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弥𫄨罗城有名娑提那王者从正法以治国彼在城之四门城之中央及宫殿之门前造六布施堂于全阎浮提休假日行大布施每日行六十万之消费彼守五戒入布萨会王国之住民立足于彼之教诫之上积布施之功德死后生于天之城市于帝释天之善法讲堂天子充满而坐称赞娑提那王戒行等之德其他诸神闻之起欲见王之望诸神之王帝释天知彼等之心「诸位欲见娑提那王耶」答曰「唯然天王」于是彼命摩兜丽曰「汝往付马驾超胜车伴娑提那王前来」于是彼云「谨遵王命」同意付马驾车向毘提诃王国而行

尔时为满月之日摩兜丽于诸人夜食坐于门前笑语之时与月轮一同驱车前进诸人望天云「有两月出现于空中」彼等见车通过月轮向前行进乃曰「此非月乃车此天子出现此究为何人结此如意所向之辛头马驱天车而行耶除吾王之外将无他人我等之王实为信心甚深之法王」诸人十分欢喜合掌而立唱第一之偈

欢喜竖毛发     此世不思议
天车现虚空     吾王有光荣

[P.356]摩兜丽驱车由诸人供养香及花环等物崇拜彼右绕城三周往王之宫门之所停车立于西方窗之下端准备登门而立

是日王往巡视诸布施堂并与指示「以如此方法与布施为宜」于是入布萨会过此一日而彼时由大臣等围绕坐于装饰之宫殿屋顶华丽之露台之上向东窗说有关正法之话尔时摩兜丽招手向彼为乘车状而于招手后即伴之而行

佛为说明此意义唱偈

神力伟大之天子     天之御者摩兜丽
彼招弥𫄨罗城主     毘提诃王受招待

王中最优王     乘此天车来
帝释希见尔     三十三天上
诸天皆忆尔     共坐善法堂

娑提那王见     回面乘天车
天车轭千马     驰往诸神前

见此王到著     诸神喜相近
大王尔善来相伴     相伴尔善来
大王诸神之王座     王可坐其傍

帝释喜相迎     毘提诃之王
婆娑婆招待     座席与欲乐

强力诸神之住居     王来居住诚善事
大王一切欲乐悉成就     诸神望汝与共住
三十三天皆共有     所享欲乐非人间

[P.357]诸神之王帝释分与广一万由旬天城市之半一俱胝天女之半及天宫之半与彼于是彼欢乐于所与之幸福依人间之数已过七百年间彼如是居住之内于天界自己之功德已尽心中感不满足为此彼与帝释天如是相语唱次之偈

舞踊歌谣与史话     皆云生天有快乐
今我在天已不乐     寿命将尽近死期
汝为诸王最上者     是否予将作愚人

于是帝释天向彼云

尔之死尚远     寿命亦未尽
有力最上者     尔尚不成愚
然尔功德少     异熟果未尽

一〇

依我天之力     使汝住天上
最上王三十三天内     享非人间乐

[P.358]尔时大士拒绝云

一一

如借他车乘     如借他财宝
由他得布施     如此享幸福

一二

由他得布施     此非我所望
自为之功德     财宝我特有

一三

是故我将行     布施住寂静
摄制又自制     多为诸善行
为时为幸福     无感后悔事

尔时帝释闻彼之言命摩兜丽「汝往汝伴娑提那王往弥𫄨罗城置于王之游园之上」于是彼依言而为王巡回步行于游园之中游园之管理人见彼询问后往那罗陀王之所告禀于是闻王之到来「汝先行为彼王与予准备二席置之」王遣游园管理人先行于是彼依命而行尔时娑提那王问彼曰「何故设二座席之位」答曰「一为贵王一为我王而设」于是王云「他为如何之人将坐于予面前之席上」王坐一席而置足于另一席上那罗陀王出發前往向彼之足敬礼坐于一方彼乃娑提那王第七代之后裔尔时之人寿为百岁之时而大士依功德之力过如此之时光彼执那罗陀王之手于游园巡回散步唱次之三偈

一四

此处有旱田     有水流沟渠
此等诸小川     为此绿草蔽

[P.359]一五

此有莲池乐     鸳鸯鸣声满
曼陀罗之华     白莲青莲蔽
与我共居人     今往何处去

一六

此等旱田为地面     彼处乐园有森林
相知之人何不见     那罗陀予见此如空漠所

尔时那罗陀向彼云「大王贵王因往天界经七百年予乃贵王第七代之后裔贵王之臣下均已堕入死域然此为贵王自己之王国请受取之」王曰「那罗陀予非为王而来此处予为行功德而来予只为欲作功德」于是唱次之四偈

一七

我见天宫殿     光辉耀四方
面向诸天王     亦见诸天子

一八

予住天之居     予享天欲乐
三十三天内     一切欲乐遂

一九

我见为如斯     来此为功德
我只为行法     王位我不望

[P.360]二〇

勿导罪咎道     等正觉者说
有德人进道     我亦欲踏进

如是大士为此等偈以智慧集唱尽知一切尔时那罗陀更向彼云「大王请与指导王国」彼答「王子予不望王位望与我七日间行七百年间之布施」那罗陀云「甚善」接受彼之言行大布施王行布施七日间至第七日娑提那王死生入三十三天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布萨业应真诚住之始为相应」于是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优婆塞之中有者入预流果有者入一来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那罗陀王是阿难帝释天是阿那律娑提那王即是我

四九五 十婆罗门本生谭

〔菩萨=贤者〕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无比之布施所作之谈话此于第八篇苏企罗本生谭中将被详说王当与此布施时对以佛为上首之五百比丘加以考察对灭烦恼之比丘则与之于是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谈论说王之功德「诸位法友王与不等之布施当布施时考察而施与有大果者」佛出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拘萨罗王[P.361]为如我佛之弟子考察而与布施实无不可思议昔之贤者等于佛未出世时即与考察之布施」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拘楼国之因陀罗波罗萨多城之优第提罗系之高罗婆王治国时有彼之大臣毘楼指导俗事与圣事王行动摇全阎浮提之大布施而受布施之食者中守五戒者全无一人皆为破戒者因而布施使王不能满足于是王思「如行考察之布施其果甚大」于是彼望与守戒律人以布施彼思「与贤人毘楼互相商谈」于是于彼侍奉来时使坐于座席向彼咨问

佛为说明此意唱次之半偈其他半偈以下为王与毘楼之问答

爱法优第提罗王     彼向毘楼云考察
毘楼凡来我前求施者     护戒有学婆罗门

离不净行者     食我供养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与

大王护戒有学识     远离不净行
难见婆罗门     食尔供养食

大王婆罗门种类     实则有十种
彼等详区別     我说请听闻

或者背负袋     坚缚如根满
集合诸药草     入浴口诵咒

大王医师与同等     亦称婆罗门
大王彼等语资格     斯可伴来否

[P.362]高罗婆王云

彼等婆罗门相远     不可云彼婆罗门
毘楼汝语他之婆罗门     寻求护戒有学者

离不净行者     食我供养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与

或者车附铃     前行使铮鸣
彼常为行使     驯马能御车

一〇

大王与使者同等     亦称婆罗门
大王彼等语资格     斯可伴来否

高罗婆王云

一一

彼等婆罗门相远     不可云彼婆罗门
毘楼汝语他之婆罗门     寻求护戒有学者

一二

离不净行者     食我供养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与

一三

更有婆罗门     持水瓮曲杖
城村与街市     王之近处行

一四

城村与森林     不施我不走
大王压制者同等     亦称婆罗门
大王彼等语资格     斯可伴来否

高罗婆王云

一五

彼等婆罗门相远     不可云彼婆罗门
毘楼汝语他之婆罗门     寻求护戒有学者

一六

离不净行者     食我供养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与

一七

爪发长如草     齿污体垢秽
尘埃涂满身     彼等乞食行

一八

大王树樵亦同等     亦称婆罗门
大王彼等语资格     斯可伴来否

[P.363]高罗婆王云

一九

彼等婆罗门相远     不可云彼婆罗门
毘楼汝语他之婆罗门     寻求护戒有学者

二〇

离不净行者     食我供养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与

二一

阿梨勒果阿摩勒     庵罗果与阎浮果
威比他佳麦粉果     齿杨子与橡树板

二二

罗阇那树糖果笼     烟管蜂蜜软膏等
大王声高四处为叫卖     彼为商贾到处行

二三

大王与商人同等     亦称婆罗门
大王彼等语资格     斯可伴来否

高罗婆王云

二四

彼等婆罗门相远     不可云彼婆罗门
毘楼汝语他之婆罗门     寻求护戒有学者

二五

离不净行者     食我供养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与

二六

经营农商业     畜养山羊羊
得金与子女     使之论嫁娶

二七

阿摩昼之种     吠舍种同等
彼等为混血     亦称婆罗门
大王彼等语资格     斯可伴来否

高罗婆王云

二八

彼等婆罗门相远     不可云彼婆罗门
毘楼汝语他之婆罗门     寻求护戒有学者

二九

离不净行者     食我供养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与

[P.364]三〇

诸村为司祭     出行享乞食
多求为诸兽     去势并付印

三一

牛豚与山羊     屠杀家畜者
大王屠牛者同等     亦称婆罗门
大王彼等语资格     斯可伴来否

三二

彼等婆罗门相远     不可云彼婆罗门
毘楼汝语他之婆罗门     寻求护戒有学者

三三

离不净行者     食我供养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与

三四

或有婆罗门     手持刀剑盾
立于通路上     引导队商行

三五

彼等牧兽者     盗贼与同等
强取并索要     亦称婆罗门
彼等语资格     斯可伴来否

高罗婆王云

三六

彼等婆罗门相远     不可云彼婆罗门
毘楼汝语他之婆罗门     寻求护戒有学者

三七

离不净行者     食我供养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与

三八

森林造小屋     张网为猎户
兔猫并蜥蜴     鱼龟皆遭捕

三九

大王彼等为猎师     亦称婆罗门
大王彼等语资格     斯可伴来否

高罗婆王云

四〇

彼等婆罗门相远     不可云彼婆罗门
毘楼汝语他之婆罗门     寻求护戒有学者

[P.365]四一

离不净行者     食我供养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与

四二

财宝之欲所驱使     横入床下为窃贼
苏摩酒祭行牺牲     王于其上得入浴

四三

大王理发师同等     亦称婆罗门
大王彼等语资格     斯可伴来否

高罗婆王云

四四

彼等婆罗门相远     不可云彼婆罗门
毘楼汝语他之婆罗门     寻求护戒有学者

[P.367]四五

离不净行者     食我供养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与

如是说明普通一般具有虚名之婆罗门等以下为说明最上之婆罗门等唱次之二偈

四六

大王护戒有学识     远离不净行
此等婆罗门     可享食供养

四七

一食食米食     并且不饮酒
大王彼等语资格     斯可伴来否

王闻其语问曰「友毘楼如是可尊敬之第一婆罗门等住于何处」「大王彼等居于北部雪山之难陀姆罗洞窟之中」「贤者如是以尔之力为予将此婆罗门等伴来此处」王心满足唱次之偈

四八

毘楼此等婆罗门     护戒有学识
毘楼汝速索彼等     可招彼等来

大士云「善哉」接受王言向王曰「如是大王装饰城市一切城中住民皆行布施入布萨会守持戒律击大鼓布告王与臣下共行布萨」而菩萨自己于[P.368]晨早为食事行布萨会日暮取出肉豆蔻色之箱与王共同五体投地平伏其身忆诸辟支佛之群而敬礼祝告曰「北部雪山难陀姆罗洞窟所住五百辟支佛等明日受我等之供养前来受食」于是向虚空八度散撒满握于拳中之花尔时五百辟支佛之处华往落于其上彼等思忖知其理由「诸卿我等将受毘楼尊者招待彼实非卑劣众生彼为成佛人物此劫即将作佛我等应寄以善意」于是承诺其招待大士见华未归来已知彼等承诺菩萨云「大王明日辟支佛等将来请施以尊敬与尊崇

王于翌日为大尊崇于大露台之最净之所设席于无热恼湖之辟支佛思惟其身体要求已生时凌虚空而前来于王庭落下王与菩萨深具信心由彼等之手受钵使坐于宫殿露台之上捧献供养之水后准备硬软之食以为供养食事终时为次日而作招待如是七日间招待行大布施第七日时与彼等必要之物品尔时彼等感谢升于虚空归往彼处必要物品亦与彼等同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拘萨罗王为予之弟子行考察布施实非不可思议昔之贤者于佛未出世时亦同行布施」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毘楼贤者即是我

[P.369]四九六 次第供养本生谭

〔菩萨=苦行者〕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地主所作之谈话彼为善良而信心甚深之人向如来及僧团常为大崇敬某日彼作如是思考「予对佛宝僧宝供养食与柔衣常为大崇敬今将向法宝为之其所为崇敬将应如何为之

于是彼取诸多之香与花环等往祇园精舍敬礼世尊问曰「世尊予欲为法宝之崇敬其崇敬应如何为之」佛对彼言曰「若欲为崇敬法宝当向法宝之保持者阿难以为崇敬」于是彼云「谨如尊命」同意而为对长老之招待次日对长老大为崇敬引导至家中使坐于极为安静之座席敬献香与花环等物施种种优味之食食后并施与作比丘三衣之十分高价布料长老自思「此崇敬乃对法宝之所为对自己颇不相应应与第一之法将为最相应」于是将供养食物入于钵内连同衣料运往精舍交与舍利弗然彼亦自思「此崇敬为对法宝应徧及法主等正觉者为相应」于是彼施与十力尊佛见无比自己至上者于是受入钵供养之食并受取衣之布施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某地主为崇敬法宝而思惟向法宝保持者长老阿难而为布施长老谓『施予为不相应』而施与法将彼亦谓『此对予亦不相应』而奉献与如来如来不能發现其他之至上者依自己为法主故『彼于我相应』于是食彼钵之供养食受衣之布料如是彼钵之供养食相应如法次第至其主之足前」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钵之供养食如法次第至予之所非自今始前生佛未出世时亦有相同之事」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P.370]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止恶行不乱十种王法以正法治国如是行之彼之法庭成空王为發现自己有无不德由住于近处住者开始于任何人问之如宫内之妇人等城内之人城门近处之村均未發现自己之不德者于是彼思「予往地方探讨」于是使大臣等任王国之事彼与司祭变装徧历迦尸国境然亦未發现任何人语王之不德

彼等来至国境之某市坐于无门户之讲堂尔时有市中居住有八十俱胝财产之富豪地主作大行列之入浴而来见坐于讲堂中金色优雅风姿之王心生爱慕之情入于讲堂云「请贵君稍待」彼归家制造种种非常美味之食物为大行列持食事之器皿而来

尔时有住雪山持五神通力之苦行者前来坐于彼处而由难陀姆罗洞窟之辟支佛亦来坐于其处地主与王以洗手水后以种种美味之咖哩食物调入食器运送王前王受之与司祭之婆罗门婆罗门受之与苦行者苦行者行辟支佛之面前以左手按食器右手取水瓮与布施之水后将食物入于钵中于是彼辟支佛不对任何人招待不乞求许可而自食在彼为食事终了时地主自思「予与王食物王与婆罗门婆罗门与苦行者苦行者与辟支佛而辟支佛不向任何人乞许而食此等布[P.371]施之理由为何」「此不向他人乞许而食之理由为何予将依次询问」于是彼向每人各各敬礼發问而彼等亦向彼说明

我见姿优人     王国荒野来
彼住优高阁     大床彼横卧

我此有爱慕     优煮米之食
清净去黑米     覆肉与米饭

尔受此食物     缘何不自食
布施婆罗门     此尔为何法

我师婆罗门     热心诸义务
尊贵应招待     与彼食相应

王之崇信者     我问婆罗门
清净覆肉食     何故王与尔

尔今受此食     不知尔目的
施食与仙士     此尔为何法

我为家所缚     养育我妻子
人间乐爱欲     以法教我王

仙士住森林     年老积修行
我向苦行者     与食甚相应

皮下筋脉见     爪发长如草
齿污体覆尘     我问瘦仙士

一〇

一人尔住林     人生不持望
尔与比丘食     彼有何处优

一一

球根与草根     我掘球状物
摇落黍稻粒     压辗为乾粉

一二

野菜莲根蜜     肉枣阿摩勒
运来为我食     亦为我财产

[P.372]一三

我为厨役故     与非厨役人
我为所有故     与无所有人
我为取得故     与未取得人
是故我与食     与食我相应

一四

我今默然坐     问高德比丘
清净肉覆饭     仙士与尔食

一五

尔取彼之食     独自默然食
他人不劝请     尔取为何法

一六

我不为厨役     亦不使厨役
我不为切割     亦不使切割
知我无所有     远离一切恶

一七

左手供养食     右手取水瓮
仙士与我者     清净覆肉食

一八

所有财产者     彼等施相应
劝请布施物     我思为反对

[P.373]地主闻此言唱次之二结偈

一九

战车之主来此处     此诚对我有幸福
布施之果大无比     由今以前我不知

二〇

王对王国有贪欲     婆罗门有诸义务
仙士贪求根与果     而比丘等得解脱

辟支佛向彼说法往自己之住所苦行者亦复如是王尚住于彼之近处数日归回波罗奈

[P.374]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此钵如法相应往彼处者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如是行之」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欲为崇敬法宝之地主是此地主王是阿难司祭是舍利弗住雪山之苦行者即是我


校注

本篇为杂集(Pakiṇṇaka-Nipāta) 伽利娑(Karīsa)此为由谷物量之单位转为种植谷物土地面积之单位 「田地」此将原语 Kattikhetta 为如此之译语但 Katti 之意义不明暹罗本无此语 破涕为笑底本作 bhāsamānā今如脚注 Cs 取为 hasamānā 闻彼卧于地上亦卧地上底本只有 bhūmisayanā va jātā今依脚注补译 友结底本为 Mittagandhaka今读为 Mittabandhaka 底本为 Makā应为 Mahā 子为父利行此句底本为 putto pitu Caratī atthacariyaṁ今读为 putto hi carati pituattha-cariyam 污秽黑色从底本之脚注加入 Kāla 读之 野兽底本为 Mīga应为 Miga 乃至自体二句底本为 Bhaccā mātāpitā bandhū, yena jato sa yeva so今从 Stede's Dic, bhacca 之条(Mahābhārata I, 74, 110)为 bhastrā mātā, pituḥputro, yena jāto sa eva saḥ 追求不可得底本作 anupajjhatha今读为 Nānup 底本为 Sadā今从注文读为 Yadā 同样之谭见第二八三工匠养猪本生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一三二页) 苏企罗本生谭原无此名此相当于第四二四之燃烧本生谭 阿摩昼之种为婆罗门与吠舍之混种
[A1] 鸪【CB】鹄【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本生经(卷16)
关闭
本生经(卷16)
关闭
本生经(卷16)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