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 须婆经
第一 诵品
[P.204]一
如是我闻。一时,长老阿难,于世尊般涅槃未久,住舍卫城祗树给孤独园。尔时,堵提耶子须婆,于某要事,住舍卫城。
二
时,堵提耶子须婆,告其童子曰:「童子!汝诣沙门阿难之处。诣已,言『堵提耶子须婆、致问长老阿难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气力、安稳而住耶?』以我言致问沙门阿难、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气力、安稳而住已,尚如次言:『长老阿难,慈悲怜愍,请来堵提耶子须婆之住处,则甚幸也。』」
三
彼童子应诺堵提耶子须婆曰:「唯然。」而诣长老阿难之处。诣已,问讯长老阿难,以交谈可感铭之语,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童子,如是告长老阿难曰:
[P.205]「堵提耶子须婆,致问长老阿难,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气力、安稳而住?如是言:『长老阿难,慈悲怜愍,请来堵提耶子须婆之处,则甚幸也。』」
四
如是言时,长老阿难,如是言彼童子曰:
「童子,我今服用药石,而不适宜。然,明日依适宜之机会则往之。」
其时,彼童子则起座,诣堵提耶子须婆之处,诣已,如是言堵提耶子须婆曰:
「我等以卿之言,告彼沙门阿难:『堵提耶子须婆,致问长老阿难,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气力、安稳而住?尚如次言:「长老阿难,慈悲怜愍,请来堵提耶子须婆之处,则甚幸也。」』如是言时,沙门阿难,如是告我曰:『童子!我今服用药石,而不适宜。然,明日依适宜之机会则往之。』如是,明日彼长老阿难,以见其宜,则来访。」
五
时,长老阿难,其夜过后,于午前著衣持钵,以制多迦比丘为随行沙门,而往堵提耶子须婆之住处,至已,坐于所设之座。时,堵提耶子须婆诣近长老阿难,诣已,向长老阿难问讯,交谈亲善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堵提耶子须婆,如是白长老阿难曰:
[P.206]「尊者阿难,长久谨侍、奉事、近住彼尊者瞿昙。尊者阿难,知彼尊者瞿昙,劝道、令入、使诸众安立其处,所称赞之诸法。阿难!如何是彼尊者瞿昙所称赞之诸法、又劝导、令入,使此诸众安立于何处耶?」
六
「童子!彼世尊称赞三蕴。于此处劝导、令入、使诸众安立而住。三者何耶?乃圣戒蕴、圣定蕴、圣慧蕴是。童子!此等之三蕴,是彼世尊所称赞,又于其处劝导、令入、使诸众安立其处。」
「复次,阿难,彼尊者瞿昙,劝导、令入,使诸众安立而住,所称赞之戒蕴者何耶?」
七~二九
「童子!今如来出现于世,是阿罗汉……乃至……童子!比丘具足如是之戒蕴。〔广说如沙门果经第四〇~六三节〕。
三〇
童子!此所谓彼世尊,劝导、令入、使诸众安立其处,所称赞之圣戒蕴。然,于中〔佛法〕实有可应作者。」
[P.207]「阿难!希有哉!阿难!未曾哉!阿难!此圣戒蕴是圆满,而非不圆满。阿难!我不见佛教以外之沙门、婆罗门有如是圆满之圣戒蕴。阿难!若佛教以外之沙门、婆罗门,于自己〔教团〕中,见有如是圆满之戒蕴者,则令彼等满足而〔如是〕念:『此等为我等〔所应〕办者已办矣,已逮得沙门之义,此以上,我等则无有所应作!』然,尊者阿难曰:『确实于此中,实有可应作者。』」
须婆经第一诵品 终
第二 诵品
一~一二
「又阿难!彼尊者瞿昙,劝导、令入、使诸众安立其处,所称赞之圣定蕴者何耶?」
「童子!比丘如何保护其诸根门耶?……乃至……由离生喜、乐、普洽全身〔广说如沙门果经六四~七六节〕。
一三
童子!比丘实离诸欲、离不善法已,尚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彼实以初禅,由离生喜、乐、浸润、普徧充满、徧溢其身,由定生喜、乐,无不普洽彼全身。此亦于彼定中而有。
[P.208]一四~一五
童子!更有比丘灭寻伺……乃至……无不普洽彼全身〔广说如同经七七~七八节〕。……乃至……此于彼定而有。
一六~一八
童子!更有比丘舍喜而住……乃至……无不普洽其全身〔參照同经七七~七八〕……乃至……此亦于彼定中而有。
一九
童子!此乃彼世尊,劝道、令入、使诸众安立其处,所称赞之圣定蕴。更于此中,实有所应作者。」
「阿难!希有哉!阿难!未曾有哉!阿难!此圣定蕴是圆满,而非不圆满。阿难!我不见佛教以外之沙门、婆罗门,有如是圆满之定蕴。阿难!若佛教以外之沙门、婆罗门,于自己〔教团〕中,见有如是圆满之定蕴者,则令彼满足而〔如是〕念:『此等为我等〔所应〕作者已作矣,已逮得沙门之义,此以上,我等则无有所应作。然,尊者阿难曰:「确实于此中,实有可应作者。」』」
二〇~二一
「复次,阿难!彼尊瞿昙,劝导、令入、使诸众安立其处,所称赞之慧蕴者何耶?」
「〔于此有比丘〕,如是心已寂静、纯净……乃至……〔我之识与此相关连者〕。〔广说如同经八三~八四节〕」
[P.209]二二
「童子!比丘如是心寂静、纯净、纯洁、无秽、远离随烦恼,柔软、堪忍、坚住,得不动时,其心倾注、导向智见,彼如是知:『我此身是色所成、四大所造、父母所生、饭粥所长养者,是无常、破坏、粉碎、断绝、坏灭之法,而我之识与此相关连,依此而存在者。』此亦于彼慧中而有。
二三~二四
彼如是心寂静……乃至……〔一切大肢、小肢〕及常异其他之身。〔广说如同经八五~八六节〕。
二五~三五
彼如是心寂静……乃至……证知:『更不来此生。』〔广说同经八七~九八节〕
三六
童子!比丘如是心寂静、纯净、纯洁、无秽、远离随烦恼,柔软、堪忍、坚住,得不动时,其心倾注、导向漏尽智。彼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至灭苦之道。』如实知:『此是漏。』如实知:『此是漏之集。』如实知:『此是漏之灭。』如实知:『此是至漏灭之道。』如是知、如是见时,彼心从欲漏解脱、从有漏解脱、从无明漏解脱。于解脱时,解脱智生。证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来此生。』此亦于彼慧中而有。
三七
童子!此乃彼世尊,劝导、令入、使诸众安立其处,所称赞之圣慧蕴。于此中更无所作也。」
[P.210]「阿难!希有哉!阿难!未曾有哉!复次,阿难!此圣慧蕴是圆满,而非不圆满。又阿难!我不见佛教以外之沙门、婆罗门有如是圆满之圣慧蕴。而于此中〔慧解脱〕实无更应作者。希有哉!尊师阿难!未曾有哉!尊师阿难!犹如扶起倒者,揭露覆盖者,迷者教示以道,暗中持来明灯,使有眼者见诸色。正如是,尊师阿难,以种种方便开示法。尊师阿难!于此,我归依世尊瞿昙,归依法及比丘僧伽。尊师阿难!愿摄受我、从今日始,至命终,归依为优婆塞。」
校注
原本有 āsavānaṁ khayā ñāṇāya(为智漏尽故),此于意义不甚妥当。今依沙门果经之文 āsavānaṁ khaya-ñāṇāya。【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6 册 No. 4 长部经典(第1卷-第14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14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