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 帝释所问经
第一 诵品
[P.263]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摩揭陀王舍城东安巴产达婆罗门聚落之北毘陀山因陀娑罗窟。其时,天主帝释生起渴仰,欲见世尊。
彼如是思惟:「今,世尊、应供、等正觉在何处耶?」而天主帝释见世尊住摩揭陀王舍城东安巴产达婆罗门聚落之北毘陀山因陀娑罗窟。见已,彼言忉利诸天曰:
「诸天!彼世尊住摩揭陀王舍城东安巴产达婆罗门聚落之北毘陀山因陀娑罗窟。今我等为见世尊、应供、等正觉者,诣往如何?」
忉利诸天应诺天主帝释:「唯然,卿。」
[P.264]二
复次,天主帝释,言乾闼婆子般遮翼(五髻):「般遮翼!彼世尊住摩揭陀王舍城东安巴产达婆罗门聚落之北毘陀山因陀娑罗窟。般遮翼!今我等为见彼世尊、应供、等正觉者,诣往如何?」
〔般遮翼〕应诺帝释:「唯然,卿」。乾闼婆子般遮翼即持麦鲁瓦木之黄琴,加入天主帝释之随行。
如是,天主帝释,受忉利天之围绕,而乾闼婆子般遮翼随其后,犹如力士之伸屈臂、屈伸臂之间,由忉利天没其形,显现于摩揭陀王舍城东安巴产达婆罗门聚落之北毘陀山。
三
其时,由此诸天之神威,毘陀山甚是徧耀,安巴产达婆罗门聚落亦然。而四边聚落之诸人如是言:
「毘陀山,今正在燃火、光焰上辉。何故毘陀山甚是徧耀,安巴产达婆罗门聚落亦然耶?」彼等恐惧而毛发竖立。
四
然,天主帝释言乾闼婆子般遮翼曰:
[P.265]「噢!般遮翼!想如来在行禅定、恬悦禅定之静居,如我等者,似难接近。然汝先去怡悦世尊,而后我等为见世尊、应供、等正觉者而往诣如何?」
乾闼婆子般遮翼应诺天主帝释:「唯然,卿。」即持麦鲁瓦木之黄琴,诣因陀娑罗窟,诣已:「世尊在离我不过远、不过近处,可闻我声。」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乾闼婆子般遮翼弹麦鲁瓦木之黄琴,绮于佛、法、圣者、爱乐而唱歌曰:
五
六
歌已,世尊言乾闼婆子般遮翼曰:
「般遮翼!今汝之歌声和于弦音,弦音和于歌声,而歌声不劣于弦音,弦音亦不劣于歌声。原来绮于佛、法、圣者,爱乐而歌此,汝总有枯萎之时。」
[P.268]「世尊!世尊初成正觉时,住郁鞞罗尼连禅河岸之阿阇惒罗榕树下。世尊!其时对于乾闼婆王浮耽楼。有如日辉耀之跋陀美女,我甚思恋。然彼女另有意中之男人,是御者摩兜丽子尸汉为之所思恋。我如何觅求,始能得彼女,即持此麦鲁瓦木之黄琴,到乾闼婆王耽浮楼之宫居,到已,我弹麦鲁瓦木之黄琴,绮于佛、法、圣者,爱乐而唱此歌:
七
如是歌已,如日耀之跋陀,对我曰:
『我未曾见彼世尊,唯在忉利天之善法堂歌舞时,曾闻世尊之功德。然,卿因赞叹世尊,今我等得相逢。』
[P.269]然而其时虽未〔会见〕世尊,而后我等曾逢遇。」
八
尔时,天主帝释如是思惟:
「然,乾闼婆子般遮翼与世尊,又世尊与般遮翼互相致谊问候。」
如是,天主帝释言乾闼婆子般遮翼曰:
「噢!般遮翼!汝为我向世尊言:『天主帝释及宰相扈从俱,顶礼世尊之足。』」
乾闼婆子般遮翼应诺天主帝释:「唯然,卿。」而白世尊言:
「天主帝释及宰相扈从俱,顶礼世尊之足。」
「般遮翼!天主帝释及宰相扈从俱安乐,神、人、阿修罗、龙、乾闼婆及有其他诸众亦欲安乐幸福。」
如来对此上众致意,天主帝释问讯世尊而入因陀娑罗窟,顶礼世尊,却立一面,忉利诸天及乾闼婆子般遮翼亦入因陀娑罗窟,礼拜世尊,却立一面。
九
其时,由此诸天之威神力,使坦坦不平、恢恢狭小荫暗之因陀娑罗窟之窟内,[P.270]大现光明。然,世尊告天主帝释曰:
「帝释汝之任务繁忙,来临此处,甚是奇特,甚是稀有。」
「世尊!我长久以来,愿诣见世尊,但我于忉利天,任务忙碌,无暇诣见世尊。唯世尊一时,住舍卫国松林精舍,其时,我欲见世尊而往诣舍卫国。
一〇
时,巧逢世尊坐住三昧,而毘沙门天后芬奢提合掌恭敬,侍奉世尊。然我言芬奢提:『夫人!为我禀上世尊,天主帝释及宰相扈从俱,顶礼世尊之足。』
如是言时,芬奢提言我曰:『世尊在静居中,今卿欲见世尊,乃非时也。』
[P.271]『然者,夫人,世尊从彼三昧起时,代为禀告我言:天主帝释及宰相扈从俱,顶礼世尊之足。』」
「世尊!想彼夫人,曾为我禀告世尊,世尊尚忆念其辞。」「天主!彼夫人曾言我,我忆念其辞。然我由卿之车轮音声,而从彼三昧起。」
一一
「世尊!有比我等先生于忉利天之诸天,向彼等我闻知:『如来、应供、等正觉者之出现于世,天众增加而阿修罗减少。』然我亲自见此:如来、应供、等正觉者之出现于世,天众增加而阿修罗减少。世尊!于此迦毘罗城,有信仰佛、法、僧之戒具足者,瞿毘释女。皆舍弃女心而起丈夫心,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界,为忉利天伴,成为我等之公子。而于此处可知此天子瞿波。然,更有三比丘,于世尊之[P.272]处修梵行,而生于低位之乾闼婆。彼等唯有享受五欲之快乐,来我等之处,供御奉事。我等之处,供御奉事之彼等,被天子瞿婆咎责言:『卿等未曾听闻世尊之法乎!汝等之面向于何处耶?我虽为女身,尚信佛、法、僧而戒具足,舍弃女心而起丈夫心,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界,为忉利天伴,成为天主帝释之公子,而于此处,知我是天子瞿婆。然而卿等,于世尊之处修梵行,却生于低位之乾闼婆,见同修梵行,却生于低位之乾闼婆,此愚痴是我等所见者乎?』世尊!天子瞿婆所咎责彼等二人之中,既〔一人〕得念,生于梵辅天之位,有一人还住于其他之欲乐。」
一二
一三
尔时,世尊如是思惟:「此帝释实是长时清净无垢,彼不论问我如何事,皆有重要意义而非徒然。又问而对所答之旨趣,彼立即领解。」
如是,世尊为天主帝释宣说此偈:
第二 诵品
[P.276]一
时允许之天主帝释,又问世尊曰:
「然,世尊!因如何之结缚,天、人、阿修罗、乾闼婆及其他诸众,彼等虽如是念:『我等无恚心、无刑罚、无对敌、无嗔心而过日。』然而是恚心、刑罚、对敌而过日。」
天主帝释先向世尊如是问。世尊答彼曰:
「然,帝释!天、人、阿修罗、龙、乾闼婆及其他诸众,皆有嫉、悭、结。彼等虽以为:『我等无恚心、无刑罚、无对敌、无嗔心而过日。』然而是恚心、刑罚、对敌、嗔心而过日。」
世尊如是答覆天主帝释。心恬适之天主帝释,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而曰:「善哉!世尊,善哉!善逝。闻世尊之解答,断疑惑而灭犹豫矣。」
二
如是,天主帝释,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更问曰:
[P.277]「然,世尊!嫉与悭是以何为缘,由何而起,由何而生,以何为源耶?」
「帝释!嫉与悭是以爱憎为缘,由爱憎而起,由爱憎而生,以爱憎为源。有爱憎时,即有嫉与悭,爱憎灭时,即嫉与悭灭。」
「然,世尊!爱憎是以何为缘,由何而起,由何而生,以何为源耶?何有时,爱憎有,何灭时,爱憎灭耶?」
「帝释!爱憎以欲为缘,由欲而起,由欲而生,以欲为源,欲有时,爱憎有,欲灭时,爱憎灭。」
「然,世尊!欲以何缘,由何而起,由何而生,以何为源耶?何有时,欲有,何灭时,欲灭耶?」
「帝释!欲以寻为缘,由寻而起,由寻而生,以寻为源,寻有时,欲有,寻灭时,即欲灭。」
「然,世尊!寻以何为缘,由何而起,由何而生,以何为源耶?何有时,寻有,何灭时,寻灭耶?」
「帝释!寻以妄想诸支为缘,由妄想诸支而起,由妄想诸支而生,以妄想诸支为源。妄想诸支有时,寻有,妄想诸支灭时,寻灭。」
三
「然,世尊!善灭妄想诸支而得至道之比丘,依何而行耶?」
[P.278]「帝释!我说喜有可亲近及不可亲近之二者:我说忧有可亲近及不可亲近之二者;我说舍有可亲近及不可亲近之二者。帝释!言:『我说喜有可亲近及不可亲近之二者。』乃由何而如是言耶?于此,觉得『我亲近此喜,恶法增长而善法减少者。』如是之喜即不可亲近。又于此,觉得『我亲近此喜,恶法减少,善法增长者。』如是之喜即可亲近。于此中有有寻、伺及无寻、伺者,无寻、伺者为殊胜。
帝释!是故言:『我说喜有可亲近及不可亲近之二者。』
帝释!今言:『我说忧有可亲近及不可亲近之二者。』乃由何而如是言耶?于此,觉得『我亲近此忧,恶法增长而善法减少者。』如是之忧即不可亲近。又于此,觉得『我亲近此忧,恶法减少而善法增长者。』如是之忧即可亲近。于此中有有寻、伺及无寻、伺者,无寻、伺者为殊胜。
[P.279]帝释!是故言:『我说忧有可亲近及不可亲近之二者。』
帝释!今言:『我说舍有可亲近及不可亲近之二者。』乃由何而如是言耶?于此,觉得『我亲近此舍,恶法增长而善法减少者。』如是之舍即不可亲近。又于此,觉得『我所亲近之舍,恶法减少而善法增长者。』如是之舍即可亲近。于此中有有寻、伺及无寻、伺者,无寻、伺者为殊胜。
帝释!是故言:『我说舍有可亲近及不可亲近之二者。』
帝释!善灭妄想诸支而得至道之比丘,依此而行也。」
世尊如是答覆天主帝释,心恬适之天主帝释,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而曰:「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闻世尊之解答,于此,断疑惑而灭犹豫矣。」
四
天主帝释,如是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而更问曰:
「然,世尊!得波罗提木叉律仪之比丘,依何而行耶?」
「帝释!我说身业有可亲近及不可亲近之二者;我说口业有可亲近及不可亲近之二者;我说意业有亲近及不可亲近之二者。
[P.280]帝释!今言:『我说身业有可亲近及不可亲近之二者。』乃由何而如是言耶?于此,觉得『我亲近此身业,恶法增长而善法减少者。』如是之身业即不可亲近。又于此,觉得『我亲近此身业,恶法减少而善法增长者。』如是之身业即可亲近。
帝释!是故言:『我说身业有可亲近及不可亲近之二者。』
帝释!今言:『我说口业有可亲近及不可亲近之二者。』乃由何而如是言耶?于此,觉得『我亲近此口业,恶法增长而善法减少者。』如是之口业即不可亲近。又于此,觉得『我亲近此口业,恶法减少而善法增长者。』如是之口业即可亲近。
帝释!是故言:『我说口业有可亲近及不可亲近之二者。』
帝释!今言:『我说徧寻有可亲近及不可亲近二者。』乃由何而如是言耶?于此,觉得『我亲近此徧寻(徧求),恶法增长而善法减少者。』如是之徧寻即不可亲近。又于此,觉得『我亲近此徧寻,恶法减少而善法增长者。』如是之徧寻即可亲近。
帝释!是故言:『我说徧寻有可亲近及不可亲近之二者。』
[P.281]帝释!得波罗提木叉律仪之比丘。乃依此而行也。」
世尊如是答覆天主帝释,心恬适之天主帝释,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而曰:「善哉!世尊,善哉!善逝。我闻世尊之解答,于此,断疑惑灭犹豫矣。」
五
天主帝释如是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而更问曰:
「然,世尊!得诸根律仪之比丘,乃依何而行耶?」
「帝释!我说以眼知色有可亲近及不可亲近之二者。帝释!以耳知声……乃至……帝释!以鼻知香……乃至……帝释!以舌知味……乃至……帝释!以身知触……乃至……帝释!以意知法有可亲近及不可亲之二者。」
闻如是之天主帝释白世尊言:
「今由世尊对此之略说,我如是知其广义。世尊!以眼知色,如亲近之,恶法增长而善法减少者,以眼所知之斯色乃不可亲近。又世尊!以眼知色,如亲近之,恶[P.282]法减少而善法增长者,以眼所知斯色乃可亲近。又世尊!以耳知声……乃至……以鼻知香……乃至……以舌知味……乃至……以身知知触……乃至……以意知法,如亲近之,恶法增长而善法减少者,以意所知斯法乃不可亲近。又世尊!以意知法,如亲近之,恶法减少而善法增长者,以意所知斯法乃可亲近。
今由世尊之略说,我广知其义。于此,闻世尊之解答,我已断疑惑灭犹豫。」
六
如是,天主帝释,欢喜世尊之所说而更问曰:
「然,世尊!凡沙门、婆罗门,对其信念、戒行、欲求、意趣为同一耶?」
「帝释!非然。凡沙门、婆罗门,对其信念、戒行、欲求、意趣为非同一。」
「世尊!如何沙门、婆罗门,对其信念、戒行、欲求、意趣为非同一耶?」
「然,帝释!世间之体,实是种种而非一,由此种种非一之体〔而成〕世间,有情依据任何之体,皆固执决定『此始真实,其他是虚偽。』是故,沙门、婆罗门,对其信念、戒行、欲求、意趣为非同一。」
[P.283]「然,世尊!凡沙门、婆罗门,对其依凭、安稳、梵行、灭度是为究竟耶?」
「然,帝释!凡沙门、婆罗门,对其依凭、安稳、梵行、灭度为非究竟。」
「世尊!如何凡沙门、婆罗门,对其依凭、安稳、梵行、灭度为非究竟耶?」
「然,帝释!唯断欲解脱之沙门,对其依凭、安稳、梵行、灭度为究竟。是故,非一切沙门、婆罗门、对其依凭、安稳、梵行、灭度皆究竟。」
世尊如是答覆天主帝释,心恬适之天主帝释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而曰:「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闻世尊解答,于此已断疑惑灭犹豫。」
七
天主帝释,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更问曰:
「世尊!爱欲是病、是肿瘤、是箭。爱欲牵引人以致有彼此之生,是故人有高低种种不同之果报。世尊!我闻外道及其他沙门、婆罗门,皆不得要领,长久以来此等之问,由世尊我始得明瞭。今,我疑惑之箭,世尊为我拔除矣。」
[P.284]「帝释!汝曾以此等问其他之沙门、婆罗门耶?」
「世尊!我曾以此等问其他之沙门、婆罗门。」
「然者,帝释!卿如无障碍,可说彼等如何答卿耶?」
「世尊!我在世尊、或如〔世尊〕之前,应无任何障碍。」
「帝释!然者,宜说之。」
「世尊!我往诣远离〔民间〕坐卧阿兰若之沙门、婆罗门处,至已,以此询问彼等,但彼等不明白,反问:『尊者是谁耶?』我答彼等:『我是天主帝释。』彼等更问:『帝释为何事来此处耶?』我为请教所闻所习之法,彼等雀跃欢喜曰:『我等见天主帝释,来请问我等而为之解答。』然,彼等则以我为弟子,但我实非彼等之弟子。今,我是世尊之弟子,已成为预流不堕恶趣,决定向正觉也。」
「帝释!卿以前曾证得如是欢喜耶?」
[P.285]「世尊!以前我曾证得如是之欢喜。」
「然,帝释!卿如何证得如是之欢喜耶?」
「世尊!以前诸天与阿修罗之战斗,然其战斗,诸天胜利而阿修罗败破。战胜已我如是思惟:『今诸天不唯天界之精华,亦享受阿修罗所俱之精华。』然,世尊!我得欢喜是依据刀杖,而非依于厌离、离欲、灭尽、寂静、神通、正觉、涅槃也。然,闻世尊之法,我得此欢喜,非依据刀杖,而依一向远离、离欲、灭尽、寂静、神通、正觉、涅槃也。」
八
「帝释!卿思惟如何果报,而言证得如是之欢喜耶?」
「世尊!我思惟六种果报,而证得如是之欢喜。曰:
[P.286]世尊!我思惟此第一之果报而证得如是欢喜。曰:
世尊!我思惟此第二之果报而证得如是欢喜。曰:
世尊!我思惟此第三之果报而证得如是欢喜。曰:
世尊!我思惟此第四之果报而证得如是欢喜。曰:
世尊!我思惟此第五之果报而证得如是欢喜。曰:
[P.287]世尊!我思惟此第六之果报而证得如是欢喜。
世尊!我思惟此六种之果报,证得如是之欢喜。曰:
九
一〇
尔时,天主帝释言乾闼婆般遮翼曰:
「噢,般遮翼,汝令世尊怡悦,对我裨益甚多。汝令世尊怡悦已,我等诣见世尊、应供、等正觉者。我是父亲,使汝为乾闼婆王,而汝憧憬者,耀如日之跋陀与汝。」
尔时,天主帝释,以手三次触地而白曰:
然,宣说此已,天主帝释得清净无垢之法眼,证知:「凡是集法者,皆是灭法也。」而其余之八万诸天亦然。
[P.289]如是天主帝释之请问,世尊解答此,是故此宣说,名为「帝释所问经。」
【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7 册 No. 4 长部经典(第15卷-第23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