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0]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那提迦市镇之砖瓦堂。尔时,于迦尸、拘萨罗、跋耆、末罗、支提、拔沙、拘楼、般遮罗、婆蹉、戍啰西那等诸国,有关信仰者等之逝往死去之再生,说:「彼是生彼处,彼是生彼处。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十余人皆断五下分结而生天,于彼处入涅槃,不由其世界还来;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九十余人皆断三结,灭除贪、嗔、痴,成为一来者,唯一度还来此世,以尽苦际;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百余人皆断三结,成为预流者,不堕恶趣,确定趣向正觉。」
[P.201]二
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闻:「世尊于迦尸、拘萨罗、跋耆、末罗、支提、拔沙、拘楼、般遮罗、婆蹉、戍啰西那等诸国,有关信仰者等之逝往死去之再生,说:『彼是生彼处,彼是生彼处。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十余人皆断五下分结而生天,于彼处入涅槃,不由其世界还来;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九十余人皆断三结,灭除贪、嗔、痴,成为一来者,唯一度还来此世,以尽苦际;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百余人皆断三结,成为预流者,不堕恶趣,确定趣向正觉。』」那提迦人之信仰者,依此而满足,闻世尊之解说疑问,甚欢喜、欣悦。
三
尊者阿难闻:
「世尊确实于迦尸、拘萨罗、跋耆、末罗、支提、拔沙、拘楼、般遮罗、婆蹉、戍啰西那等诸国,有关信仰者等,逝往死去之再生,说:『彼是生彼处,彼是生彼处。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十余人皆断五下分结而生天,于彼处入涅槃,不由其世界还来;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九十余人皆断三结,灭除贪、嗔、痴,成为一来者,唯一度还来此世,以尽苦际;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百余人皆断三结,成为预流者,不堕恶趣,确定趣向正觉。』然,那提迦人之信仰者,依此而满足,闻世尊之解说疑问,甚欢喜、欣悦。」
[P.202]四
如是,尊者阿难曰:「又确实彼等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甚多长久修行而逝往死去。对于鸯伽、摩揭陀国人,想鸯伽、摩揭陀国人,不认为信仰者无逝往之。然,彼等,亦是信佛、信法、信僧伽,善奉行于教,而彼等逝去者,无世尊之记说,若对彼等有记说者,诚是幸福。甚多人信此,缘此而趣善趣。又,摩揭陀国王斯尼耶频婆娑罗是如法者,依法而为王,不论对婆罗门、居士,对城市之住民,而且对一般人民亦哀愍情深。又,确实人人称赞王,言:『如是彼如法者,依法为我等之王,与我等之幸福而死逝,如是我等,在彼如法者依法而为王之国土生存,斯甚幸福。』彼实信佛、信法、信僧伽,善奉行其教者。人人又实如是言:『摩揭陀王斯尼耶频婆娑罗,至死皆称赞世尊,而且既死矣。』彼之逝去,不由世尊为之记说,若对彼记说,则甚幸福,因甚多人信此,缘此而趣善趣。又,世尊实于摩揭陀国达成正觉。世尊之成正觉,对其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之再生处,如何世尊不为之记说?若世尊对摩揭陀人之信仰者逝去之再生,无为之记说,则摩揭陀之信仰者是甚不幸。缘此,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甚为不幸。如何世尊不为之记说耶?」
[P.203]五
尊者阿难,对摩揭陀人之信仰者,于此独自思惟,清晨起来,则诣世尊之处,敬礼世尊,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白世尊言:「世尊!我如次闻:『世尊于迦尸、拘萨罗、跋耆、末罗、支提、拔沙、拘楼、般遮罗、婆蹉、戍啰西那等诸国,有关信仰者等之逝去及再生处,说:「彼是生彼处,彼是生彼处。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十余人皆断五下分结而生天,于彼处入涅槃,不由其世界还来;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九十余人皆断三结,灭除贪、嗔、痴,成为一来者,唯一度还来此世,以尽苦际;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百余人皆断三结,成为预流者,不堕恶道,确定趣向正觉。」那提迦人之信仰者,因此而满足,闻世尊之解说问题,甚为欢喜、欣悦。』
六
又世尊!此等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甚多长久修行,逝往死去,对鸯伽、摩揭陀国人,不能想鸯伽、摩揭陀人之信仰者无逝去之;然,世尊!彼等亦信佛、信法、信僧伽,奉行于教。而且彼等逝去,无由世尊为其记说,若对彼等,无为之记说则甚诚不幸,因甚多人信此,缘此而趣善趣。又,世尊!彼摩揭陀王斯尼耶频婆娑罗是如法者,依法而为王,不论对婆罗门、居士,对城市之住民,而且对一般人民亦[P.204]哀愍深情。又确实人人称赞王,言:『如是彼如法者,我等生存于彼如法者,依法为王之国土甚是幸福。』世尊!彼亦实是信佛、信法、信僧伽,奉行于教者,人人又实如是言:『摩揭陀王斯尼耶频婆娑罗,至死皆称赞世尊,而且既死矣。』彼之逝去,不由世尊为之记说,若对彼记说则甚幸,因人人信此,缘此而趣善趣。又,世尊实于摩揭陀国达成正觉。世尊之成正觉,对其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之再生处,如何世尊不为之记说?若世尊对摩揭陀人之信仰者逝去之再生,无为之记说,因此,摩揭陀之信仰者是甚不幸。世尊!因此,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甚为不幸。如何世尊不为之记说耶?」
尊者阿难!于世尊面前,长谈有关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从座立起,敬礼、右绕世尊而去。
七
世尊于阿难去后不久,清晨整下衣,著上衣持钵,往那提迦村乞食。往那提迦村乞食,食已由乞食归来,洗足而入砖瓦堂,思虑、考虑有关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P.205]一心集中,坐于所设之座而思惟:「我知彼等之所趣、彼等之祸福,〔知〕彼等尊者如何所趣,有如何之祸福耶?」如是,世尊知见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所趣如何,有如何之祸福耶?如是,世尊于晡时,从独坐立起而出砖瓦堂,坐于僧院荫凉处所设之坐。
八
时,尊者阿难,诣世尊之处,敬礼世尊,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白世尊言:「世尊!见世尊诚是寂静,世尊之颜色,诸根之清净、恬熙,世尊今日过寂静之日乎?」
九
「阿难!汝于我面前长谈有关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从座起立而去,我往那提迦村乞食,食后由乞食归回,洗足而入砖瓦堂,考虑、思虑有关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专心集中,坐于所设之座而思惟:『我知彼等之所趣、彼等之祸福,〔知〕彼等尊者如何所趣,有如何之祸福耶?』阿难!我知见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趣如何之趣,彼等尊者等有如何之祸福?」时,阿难發现有覆藏之夜叉声:「世尊!我是阇尼沙,善逝!我是阇尼沙。」「阿难!汝尚未闻知有如是名,即:阇尼沙耶?」
[P.206]「世尊!我未曾闻有阇尼沙之名,又我闻此阇尼沙之名,身毛竖立。对此我如是思念:『彼,有如是名,即:如阇尼沙,当非寻常之夜叉。』」
一〇
「阿难!發此声不久,恬熙颜色之彼夜叉,现于我面前。而且再發声曰:『世尊!我是频婆娑罗,善逝!我是频婆娑罗。世尊!我生为毘沙门天王之眷属,以此七次。我为人间之王殁于此成为非人间之王而生天。
由此七次,由彼七次,计为十四次之轮回。
经历前世,预知此等之住处。
世尊!我成为长久不堕恶处,知不堕恶趣,我希望为一来者而住。』
此尊者阇尼夜叉之言:『长久我不堕恶趣,知不堕恶趣。』又言:『我希望为一来者而住。』诚是不可思议、稀有之事。依如何之因缘,尊者阇尼沙夜叉如是伟大,得此殊胜智耶?
[P.207]一一
『世尊!非是世尊所教之外,非善逝所教之外者。我由最初则一向归依信仰世尊以来。长久我不堕恶趣,知不堕恶趣,又希望为一来者而住。今我承毘沙门天王之命,为要务遣使我至增长天王处之途中,见世尊入砖瓦堂,思虑、考虑有关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专心集中而住,思惟我知彼等之趣、彼等祸福,彼等尊者有如何所趣,如何之祸福耶?而偶然毘沙门王于其众会,说:彼等〔摩揭陀之〕尊者等,如何所趣、有如何之祸福耶?我于其面前闻、面前受。对此我来拜见世尊,想以此奉告。世尊!我由此二缘而来见世尊。
[P.208]一二
世尊!往昔、甚往昔,始安居月之十五日满月夜,于布萨时,全三十三天之诸天,集坐于善法堂,大天众普坐一切方,四天王四方坐:持国天王在东方面西坐于诸天之前,增长天王在南方面北坐于诸天之前,广目天王在西方面东坐于诸天之前,毘沙门天王在北方面南坐于诸天之前。世尊!全三十三天之诸天,集坐于善法堂,大天众普坐一切方,四天王亦坐四方时,此乃彼等〔四天王〕之坐法,而后有我等之座。世尊!若诸天于世尊之处修梵行,新生于三十三天者,彼等于其色光,凌驾于其他诸天。依此,实是三十三天之诸天满悦、生欢喜:「诚然,天众增大而阿修罗众减少。」
一三
世尊!如是,帝释天知三十三天〔等〕诸天之欢喜,以随喜次偈曰:
[P.209]依此,实是三十三天之诸天,更恬悦、欢喜:「实是天众增大而阿修罗众减少。」
一四
世尊!如是三十三天之诸天,彼等会集善法堂,思虑其目的。而且彼四天王,对其目的,语而又教,自立而不离座。
一五
时,世尊!于北方现大光明,發起光耀,凌驾诸天之神威。帝释天即告三十三天言:「诸卿!见微相,现光明,發起光耀时,该是梵天将出现。现光明,發光耀者,乃梵天出现之前相。
一六
世尊!三十三天之诸天,各坐自座而言:「欲知此光耀有如何之结果,欲实见彼而往其处。」
四天王亦各坐自座而言:「欲知此光耀有如何之结果,欲实见彼而往其处。」闻此,三十三天之诸天,相附和而言:「欲知此光耀有如何之结果,欲实见彼而往其处。」
[P.210]一七
世尊!常童子梵天,对于三十三天之诸天出现时,即化作鄙麤形相而出现,若以梵天之自然容相而出现者,为三十三天之诸天眼所难感触也。常童子梵天现于三十三天之前时,彼之色光,凌驾其他诸天。世尊!恰如黄金体光,凌驾人体,如是,常童子形梵天,现于三十三天之前时,彼以其色光,凌驾其他之诸天。常童子梵天,现于三十三天之前时,在其集会,无与任何天交谈,亦不起立,又无以座接待。一切寂默,于座上结跏趺坐合掌思惟:「常童子梵天,有彼用务而坐于其天之座。」然而,坐常童子梵天之其座之天,得大法悦,得大欢喜。恰如刹帝利之灌顶而新即位,得大法悦,得大欢喜,如是坐常童子梵天之其座之天,得大法悦,得大欢喜。
[P.211]一八
世尊!如是,常童子梵天,化作鄙麤之形相而为儿童形,五髻而现于三十三天之前。彼行于虚空,结跏趺坐于空中。恰如强力之人,善扩其座,又均整于地上如结跏趺坐,如是,实是常童子梵天,行于虚空,结跏趺坐于空中,知三十三天之诸天欢喜,以随喜次偈:
一九
世尊!常童子梵天说此事。常童子梵天说此事时,俱备八种声,即:玲珑、清彻、美妙、和雅、充满、不乱、甚深、广博。世尊!以声告常童子梵天之集会时,其音声不出集会之外。而俱备如是八种声者,称为有梵声。
[P.212]二〇
世尊!如是,常童子梵天,自己化为三十三天之形,于三十三天之各座结跏趺坐告三十三天言:
「三十三天!诸卿如何思惟?彼世尊为众生之幸福,为众生之安乐哀愍世间,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乐而行动者,任何人该归依佛陀、归依法、归依僧伽、于教善奉行,彼身坏死后,或者生于他化自在天、化乐天、睹史多天、夜摩天、三十三天、或者生于四天王天。又虽赴最下界亦可赴乾闼婆界。」
二一
世尊!常童子梵天说此事。常童子梵天说此事时,各各天思惟:「在予座者,唯有一天说。」
[P.213]二二
世尊!常童子梵天,于一身摄己身。一身摄身而结跏趺坐于帝释天之座,告三十三天言:
「三十三天!卿等如何思惟耶?为此等四神足充满神通、为熟达神通、为神通之变幻,岂非由彼世尊、知者、应供者、等正觉者实所善说焉!其四者,比丘是欲等持、勤勇等条件成就而修神通。精进之等持……乃至……心之等持……乃至……思惟之等持及勤勇条件成就而修神通。此等四神足是由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为充满神通、为熟达神通、为神通之变幻而教述。诸卿!于过去之沙门、婆罗门,于种种实现种种神通者,皆是此等四神足之修行者、实习者。又诸卿!于未来之沙门、婆罗门,于种种实现种种神通者,皆是此等四神足之修行者、实习者。又诸卿!现在之沙门、婆罗门,于种种实现种种神通者,皆是此等四神足之修行者、实习者。三十三天!卿等于我亦见如是此神通之威德耶?」
[P.214]「然,梵天!」
「诸卿!我亦实此等四神足之修行者、实习者。是故有如是伟大、有如是威德。」
二三
世尊!常童子梵天说此事。常童子梵天说此事而告三十三天言:
「三十三天!卿等如何思惟耶?彼三路径,为安乐之到达,岂非由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实善开示耶?
其三者,诸卿!或者亲近爱欲、亲近不善法。彼而后听闻圣法,热诚学习,了得一切法。彼成为圣法之声闻,热诚学习,了得一切法,成为不亲近爱欲、不亲近不善法者。彼不亲近爱欲、不亲近不善法而乐生,更乐之喜乐生。诸卿!恰如由愉快而喜悦生,如是实不亲近爱欲、不亲近不善法者,即乐生,更乐之喜乐生。诸卿!实由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为此第一路径之到达乐而开示。
二四
复次,诸卿!或者麤身行不寂灭,又麤口行……乃至……意行不寂灭,彼然[P.215]后听闻圣法,热诚学习,了得一切法。彼热诚学习而成为圣法之声闻,了得一切法,麤身行寂灭……乃至……意行寂灭。彼寂灭麤身行,寂灭麤口行……乃至……意行者,即乐生、更乐之喜乐生。诸卿!恰如由愉快而喜悦生,如是实寂灭麤身行,寂灭麤口行……乃至……意行而乐生,更乐之喜乐生。诸卿!实由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为此第二路径到达乐而开示。
二五
复次,诸卿!或者不如实知『此是善。』不如实知『此是不善。』不如实知『此应被诽难、此不应被诽难者、此可用、此不可用、此是卑劣、此是高尚、此是黑白等分。』彼然后听闻圣法,热诚学习,了得一切法。彼热诚学习而成为圣法之声闻而了得一切法,如实知『此是善。』如实知『此是不善。』如实知『此应被诽难、此不应被诽难者、此可用、此不可用、此是卑劣、此是高尚、此是黑白等分。』如是知、如是见者,即无明灭而明生。彼,无明灭而明生者,即乐生,更乐之喜乐生。诸卿!恰如由愉快而喜悦生,如是乐生,更乐之喜乐生。诸卿!实由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为此第三路径到达乐而开示。
[P.216]诸卿!实由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为此等三路径到达乐而开示。」
二六
世尊!常童子梵天说此事。常童子梵天说此事而告三十三天言:
「三十三天!卿等如何思惟耶?岂非由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为善之到达,而实善说此等四念处焉!其四者,诸卿!比丘对自己而观察身,精勤而思虑、思念,于世间除灭贪著、忧悲。对自己观察身,于此,成正静虑、正心和平。彼于此,成正静虑、正心和平,对于外部之他身知、见生。对自己之受……乃至……于心……乃至……于法观察,精勤而思虑、思念,于世间当除灭贪著、忧悲。对自己于法观察,于此,成正静虑、正心和平。彼于此,成正静虑、正心和平,而对于外部之他法知、见生。
诸卿!由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为善之达到而教示此等四念处。」
二七
世尊!常童子梵天说此事。常童子梵天说此事,而告三十三天言:
[P.217]「三十三天!卿等如何思惟耶?岂非由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为正定之修行、正定之完成而善说七定具焉!其七者,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诸卿!以心一向专念此等七支者,成就其方法及资具,即称谓正定。诸卿!缘正见而正思惟生,缘正思惟而正语生,缘正语而正业生,缘正业而正命生,缘正命而正精进生,缘正精进而正念生,缘正念而正定生,缘正定而正智生,缘正智而正解脱生。
诸卿!若有正语者:『由世尊善说如是法,而非一时显效果现前,欢迎、诱导任何者,依智者而得自知。』又语:『开不死之门。』此实是正语者。诸卿!而非一时显效果现前,欢迎、诱导任何者,依智者而得自知之法,实由世尊之善说,以开不死之门。
诸卿!对佛陀有诚确之信心,对于法及僧伽,有诚确之信心,体得圣乐诫之任[P.218]何人,又任何之生天者,法导者,如八百四十万余之摩揭陀人信仰者等之逝去,彼等皆断三结,成为预流者,不再堕恶趣,确定向正觉,又于此有一来者也。
二八
世尊!常童子梵天说此事。常童子梵天说此事时,毘沙门天王,心中如次思惟:「有如是伟大之师、如是伟大之法语,当为如是伟大之胜智所说,实是不可思议,诚是稀有哉。」
如是,世尊!常童子梵天,知毘沙门天王心中之所念,而告毘沙门天王言:
「毘沙门天王!卿如何思惟:『于过去世有如是伟大之师、如是伟大之法语,当为如是伟大之胜智所说。于未来亦有如是伟大之师、如是伟大之法语,当为如是伟大之胜智所说。』」』」
[P.219]二九
常童子梵天向三十三天说此事。常童子梵天向三十三天说此事时,毘沙门天王,于其面前闻、面前受而语彼会众。
毘沙门天王向彼会众说此事时,阇尼沙夜叉,于其面前闻、面前受而奉告于世尊。
世尊对此事,是从阇尼沙夜叉面前闻、面前受,自认知而语尊者阿难。
此事,尊者阿难于世尊之面前闻、面前受而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故梵行兴隆、徧布,对甚多人附嘱广布,善说于人间。
校注
阇尼沙 Janavasabha 是人牛王之意,今音译为阇尼沙。 Giñjakāvasatha(砖瓦堂)当时砖瓦造之屋,还很新颖,几乎以固有名词呼之。北传汉译为公瓦寔迦精舍。 原语 avinipāta-dhamma 被咒即无生存者,即为不堕恶趣之意。 「记说」者,原语为 vyākaroti,此语原为解说、说明之意,名词为 veyyākaraṇa,普通译为授记,于此之意义,有关死后之运命(祸福)而言。 「身毛竖立」原文 lomāni naṭṭhāni 是 lomāni haṭṭhāni 之误写。 「偶然」原文为 anacchariyaṁ 注释解为 anu-acchariyaṁ 从此而译。 充满。bindu 译为(滴),如水滴全部之质。 不乱。由 avisārī 译之,谓明瞭不分散。 广博。由 ninnādi 译之,谓声响至广远。 一身。原文 ekante(一方),有 ekattena(以身)今取后者之意。 「结跏趺坐」原文 pallaṅkena nisiditvā 有 pallaṅke pallaṅkena nisīditvā,今取后者。 原语 chanda-samādhi-padhāna-saṁkhāra-samannāgata,此在北传之汉译,译为欲定灭行成就,意义缺明瞭,其灭 padhāna(勤勇)梵语化时,误见为 prahāna(舍离)而译,因此即更不明其意义。 心和平者,由原文 vippasidati 而译之。 次之生类,想是指一来者之次的不还者。 以上虽是阇尼沙夜叉,闻自毘沙门天王,照其原样告世尊,又于此世尊告阿难而结束。以下是经编者之言。【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7 册 No. 4 长部经典(第15卷-第23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