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 大典尊经
第一 诵品
[P.220]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灵鹫山;尔时,容貌殊胜之乾闼婆子五髻,于夜将明,放光徧照灵鹫山而往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却立一面。立于一面之乾闼婆子五髻,如是白世尊言:
「世尊!我由三十三天之诸天,亲闻、亲受,欲奉告世尊。」世尊曰:
「五髻,汝宜语我。」
二
「于久远之前,于十五日布萨之满月夜,三十三天之诸天,皆集会于善法堂,天人之大会众,徧坐于周遭,四天王就坐于四方:东方持国天王于诸天之前,向西而坐;南方增长天王于诸天之前,向北而坐;西方广目天王于诸天之前,向东而坐;北方多闻天王于诸天之前,向南而坐。世尊!三十三天之诸天,皆集会于善法堂,天人之大会众,徧坐于周遭,四大天王坐于四方,此是彼等〔四天王〕之坐法;然[P.221]后乃我等之座。世尊!曾于世尊之处修梵行而新生于三十三天之天众,容貌与光辉,比其他天众殊胜光耀,世尊!是故三十三天之诸天,欢喜、悦乐、喜悦、满足言:『实然!诸天众在增盛,阿修罗众在衰减。』
三
尔时,世尊!天主帝释知三十三天之诸天众欢喜,以偈如是赞叹:
[P.222]世尊!依此三十三天之诸天,更欢喜、悦乐、喜悦、满足言:『实然!诸天众在增盛,阿修罗众在衰减。』
四
尔时,世尊!天主帝释知三十三天之诸天欢喜,对三十三天之诸天言:
『诸贤!汝等实欲闻世尊之八无等法耶?』
『尊主!我等实欲闻世尊之八无等法。』
尔时,世尊!天主帝释,对三十三天之诸天,说示世尊之八无等法:
五
『汝等三十三天之诸天,如何思惟耶?世尊为众生之幸福、众生之安乐、对世间之怜愍,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乐之实践;如是为众生之幸福、众生之安乐、对世间之怜愍,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乐之实践;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六
彼世尊所善说之法是现见、即时、来见、诱导,有智者应自知。如是诱导之说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P.223]七
实依彼世尊善说:「此是善也。」善说:「此是不善也。」善说:「此是邪、此是正,此应亲近、此不应亲近,此是劣、此是胜,此是黑、白调和。」如是善恶邪正、应亲近、不应亲近、胜、劣、黑、白调和法之教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八
彼世尊对弟子等实善说:「到涅槃之道,道与涅槃之结合。」实恰如殑伽河水与阎牟那河水之合流。彼世尊对弟子等实善说:「到涅槃之道,道与涅槃之结合。」如是到涅槃道之教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九
世尊实与有学、圣道者及到漏尽之〔阿罗汉〕为友伴;世尊离开彼等,喜乐倾注一心而住。如是喜乐倾注一心,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一〇
彼世尊已得利养、已得名闻,其他王族等在喜欢享用物质之期间,世尊离爱乐,唯摄取食物以滋〔身〕。如是离爱乐,唯摄取食物以滋〔身〕,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P.224]一一
世尊实如是语如是实行、实如是实行如是语;如是,实如是语如是实行、实如是实行如是语,如此而得法随法行,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一二
世尊确实超越疑惑,脱离犹豫,正志已立,梵行圆满。如是超越疑惑,脱离犹豫,正志已立,梵行圆满,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世尊!天主帝释,对彼三十三天之诸天,说示世尊之八无等法已。世尊!于是,三十三天之诸天,闻世尊之八无等法,更为欢喜、悦乐、喜悦、满足也。
一三
世尊!于此,某诸天如是言:
『诸贤!若〔同时〕四位正觉者,出现此世间,如世尊之说法,此乃为众生之幸福、众生之安乐、对世间之怜愍,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乐也。』
又有某诸天如是言:
『诸贤!且不言四位等正觉者,诸贤!若〔同时〕三位等正觉者,出现此世间,如世尊之说法,此乃为众生之幸福、众生之安乐、对世间之怜愍,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乐也。』
有某诸天如是言:
『诸贤!且不言三位等正觉者,诸贤!若〔同时〕二位等正觉者,出现此世间,如世尊之说法,此乃为众生之幸福、众生之安乐、对世间之怜愍,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乐。』
[P.225]一四
如是言已,天主帝释三十三天如是言诸天曰:
『诸贤!实无理由于一世界,同时出现二位阿罗汉、等正觉者。诸贤!若彼世尊无病、无恼,得长久存在世间,则为众生之幸福、众生之安乐、对世间之怜愍,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乐也。』
尔时,世尊!三十三天之诸天,集会善法堂,对所议论之问题,熟虑、思惟已;关于其问题,四大天王有被受训戒之言,〔四天王〕各不离座而站立。
一五
世尊!尔时,于北方出现胜妙光明,凌驾诸天威神力之光辉显出,世尊!此时,天主帝释告三十三天之诸天言:
『诸贤!若见光明出现、光辉显现之兆相时,梵天必出现;光明出现、光辉显现者,即梵天出现之兆相。
[P.226]世尊!尔时,三十三天之诸天,各自就座而思惟:『欲知其光辉,将成如何之结果,想证认此而往其处。』四天王亦各就自座而思惟:『欲知其光辉,将成如何之结果,想证认此而往其处。』闻如是已,三十三天之诸天亦同意:『欲知其光辉,将成如何之结果,想证认此而往其处。』
一六
世尊!常童子梵天现于三十三天之诸天前时,化作麤形相而出现。世尊!梵天本来之容貌,不入三十三天之诸天之眼界故。世尊!常童子梵天现于三十三天之诸天前时,于容貌、于光辉,皆优胜其他之诸天,恰如金像胜于人像。世尊!如是,常童子梵天现于三十三天之诸天前时,于容貌、于光辉,皆优胜其他之诸天。世尊!常童子梵天现于三十三天之诸天前时,会众中任何天众,皆对梵天不敬礼、不站立、又不请座、一切默然合掌趺坐而思惟:『今常童子梵天若欲任何天众之处者,将坐其天众之座。』世尊!常童子梵天因坐其座,彼天神得到殊胜、欢喜、满足。世尊![P.227]恰如刹帝利王登座继承王位时,得殊胜、欢喜、满足。世尊!如是,常童子梵天因坐其座,彼天神得到殊胜、欢喜、满足。
一七
世尊!尔时,常童子梵天知诸天之欢喜,隐形以偈如是赞叹:
一八
世尊!常童子梵天实说此事。世尊!说此事之常童子梵天,具有八支声,即:玲珑、清彻、美妙、和雅、充满、不乱甚深、广博等音。世尊!常童子梵天向彼会众,授此声时,此外之会众不闻此声音。世尊!具足如是八支声音者,被称为梵音。
[P.228]一九
世尊!尔时,三十三天之诸天,向常童子梵天如是言:『善哉!梵天!我等明白欢喜此,又依天主帝释说彼世尊之八无等法,我等明白欢喜此。』
世尊!尔时,常童子梵天如是言天主帝释:
『善哉!天主帝释!我等欲闻彼世尊之八无等法。』
『然,大梵天!』
天主帝释便向常童子梵天说示世尊之八无等法。
二〇
『汝,大梵天如何思惟耶?世尊为众生之幸福、众生之安乐、对世间之怜愍,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乐之实践;如是为众生之幸福、众生之安乐、对世间之怜愍,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乐之实践,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二一
彼世尊所善说之法是现见、即时、来见、诱导,有智者应自知。如是诱导之说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二二
实依彼世尊善说:「此是善也。」善说:「此是不善也。」善说:「此是邪、此是正,此应亲近、此不应亲近,此是胜、劣,此是黑白调和。」如是善恶邪正、应亲近、不应亲近、胜、劣、黑、白调和法之教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P.229]二三
彼世尊对弟子等实善说:「到涅槃之道,道与涅槃之结合。」实恰如殑伽河水与阎牟那河水之合流。彼世尊对弟子等实善说:「到涅槃之道,道与涅槃之结合。」如是到涅槃道之教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二四
世尊实与有学、圣道者及漏尽之〔阿罗汉〕为友伴;世尊离开彼等,喜乐倾注一心而住,如是喜乐倾注一心,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二五
彼世尊已得利养、已得名闻,其他王族等在喜欢享用物质之期间,世尊离爱乐,唯摄取食物以滋〔身〕,如是离爱乐,唯摄取食物以滋〔身〕,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二六
世尊实如是语如是实行、实如是实如是语;如是,实如是语如是实行、实如是实行如是语,如此而得法随法行,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P.230]二七
世尊确实超越疑惑,脱离犹豫,正志已立,梵行圆满;如是,超越疑惑,脱离犹豫,正志已立,梵行圆满,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世尊!天主帝释向彼常童子梵天,说示世尊之八无等法已。世尊!常童子梵天闻世尊之八无等法,欢喜、悦乐、喜悦、满足。
二八
世尊!尔时,常童子梵天化作麤形相,成为有五髻之童子容貌,显现于三十三天之诸天之前,彼升虚空中,于虚空中结跏趺坐。世尊!恰如伟力之人于广大平地敷座而坐,世尊!常童子梵天,升虚空中,于虚空中结跏趺坐,如是告三十三天之诸天曰:
二九
『三十三天之诸天!汝等如何思惟耶?「世尊于何等长时间,为大智者耶?」
往昔,有称为域主之王,此域主之王名为典尊,有婆罗门之帝师。又域主王有王子名为黎努;典尊婆罗门有童子名为护明。如是黎努王子与护明童子及六人刹帝[P.231]利等八人为友。经过一些日夜,典尊婆罗门殁,典尊婆罗门殁时,域主王悲泣而如是言:
「呜呼!我等备具五欲分,自耽于娱乐,一切之国事皆委托于典尊婆罗门,于此时,典尊婆罗门殁矣!」
如是言时,黎努王子告域主王言:
「父王!对典尊婆罗门之殁,勿如是过度悲泣;父王!典尊婆罗门有童子名护明,比其父更贤明,比其父更为聪明。凡彼父辅佐之国政,应由护明童子辅佐。」
「然也!王子!」
「实然,父王!」
三〇
尔时,域主王告其他一臣曰:「然,汝往护明童子之处,至已,传达护明童子;护明童子!汝有幸福,域主王召护明童子;域主王欲见护明童子。」
彼臣应诺域主王言:「然,大王!」即往护明童子之处,至已,如是言护明童子曰:「护明童子!汝有幸福,域主王召护明童子;域主王欲见汝,护明童子。」
护明童子应诺彼臣言:「然,友!」即往域主王之处,至已,敬礼域主王,交换[P.232]礼仪感铭之语后,却坐一面。域主王对坐于一面之护明童子如是言:
「护明童子!汝辅佐我等,护明童子!汝勿拒绝其辅佐;我以汝父之地位立汝,我将令汝即典尊位也。」
护明童子答:「然,王!」而同意域主王。
三一
尔时,域主王令护明童子即典尊位,使立父之地位。即典尊位,继立父地位之护明童子,父所辅佐之事情,皆辅佐之;父所不辅佐之事情,皆不辅佐;父所实行之业务,皆实行之;父所不实行之业务,皆不实行。于是,众人向彼曰:「彼婆罗门实典尊也,彼婆罗门实大典尊也。」如是之故,生起对护明童子呼称大典尊,大典尊。
三二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往彼六人刹帝利之处,至已,如是言彼六人刹帝利曰:
[P.233]「友,域主王年老、耆宿、耆耄,到达人生之高龄,谁能知其寿量耶?若域主王崩后,众人必立黎努王子即位为王。汝等来,往黎努王子之处,至已,如是白黎努王子言:『我等是黎努王子之亲爱、可意、情深之友伴,凡汝之幸福,亦我等之幸福,汝之不幸时,亦我等之不幸也。域主王年老、耆宿、耆耄,到达人生之高龄,谁能知其寿量?若域主王崩后,众人必立黎努即位为王,汝若得王国,亦请以王国分与我等。』」
三三
刹帝利言:「然,友!」彼六人刹帝利亦同意于大典尊婆罗门,而往黎努王子之处,至已,如是言黎努王子言:
「我等是黎努王子之亲爱、可意、情深之友伴,凡汝幸福时,亦我等之幸福,汝之不幸时,亦我等之不幸也。域主王年老、耆宿、耆耄,到达人生之高龄,谁能知其寿量?若域主王崩后,众人必立黎努即位为王,汝若得王位,亦请将王国分与我等。」
「除汝等之外,何人于我王国,能增进其幸福安乐?若我得王国者,将王国分与汝等。」
[P.234]三四
尔时,经过一些时日,域主王崩逝;于域主王崩逝时,则令黎努王子即位而立为王。继承王位之黎努王,备具五欲分,耽于娱乐。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往彼六人刹帝利之处,至已,向六人刹帝利如斯言:
「汝等!域主王崩逝后,黎努王即位,则备具五欲分,耽于娱乐。汝等来!往黎努王之处,至已,对黎努王如是言:域主王崩逝,黎努王即位为王;汝记忆其约束〔之言〕耶?」
彼六人刹帝利同意大典尊婆罗门:「然,友!」而往黎努王之处,至已,如是言黎努王曰:
「域主王崩逝,黎努王即位为王,汝记忆其约束〔之言〕耶?」
「诸贤!我记忆其约束;然,谁能将此北方广大、南方如车前部形之大地,正分为七分耶?」
「大王!除大典尊婆罗门以外,谁能为之!」
三五
尔时,黎努王召一臣而告曰:
「汝!往大典尊婆罗门之处,向大典尊婆罗门,言黎努王唤汝。」
[P.235]彼臣应诺黎努王:「然,大王!」而往大典尊婆罗门之处,至已,如是言大典尊婆罗门曰:「卿!黎努王唤汝!」
大典尊婆罗门言:「然!友!」而往黎努王之处,至已,敬礼黎努王,交换亲密礼仪之语后,却坐一面。黎努王对坐于一面之大典尊曰:
「然,典尊请将北方广大、南方如车前部形之大地,正分为七分。」
〔典尊婆罗门〕应诺黎努王:「然,大王!」即从北方广大、南方如车前部形之大地,正分为七分;全部分为如车前部之形。
三六
其中央为黎努王之国。区分为:
迦陵伽国之旦多布啰城,阿湿沙迦国之褒[怡-台+(日/工)]那城,
阿槃提国之摩呬沙摩城,苏尾罗国之劳噜迦城,
毘提诃国之弥体罗城,鸯伽国之瞻波城,
迦尸国之波罗奈城,此等依典尊之区分。
[P.236]尔时,彼等六人刹帝利各得自己之所得,成就所愿而喜悦曰:「我等所欲之愿望、希望,我等皆获得矣。」
第二 诵品
三七
尔时,彼六人刹帝利往大典尊婆罗门之处,至已,如是言大典尊婆罗门曰:「典尊是黎努王之亲爱、可意、情深之友,典尊对我等亦为亲爱、可意、情深之友。典尊,汝亦应辅佐我等,典尊!汝勿拒绝辅佐我等。」
大典尊婆罗门同意彼等六人刹帝利言:「然,诸贤。」尔时,大典尊婆罗门辅佐登王位之七人刹帝王,又对七人富贵婆罗门及七百梵行终了者,教授咒文。
[P.237]三八
而后,大典尊婆罗门如是名声振扬。
「大典尊婆罗门是亲见梵天,大典尊婆罗门是亲与梵天对谈、议论。」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如是思惟:「我之名声如是振扬:『大典尊婆罗门是亲见梵天,大典尊婆罗门是亲与梵天对谈、议论。』然,我未曾见梵天,我未曾与梵天对谈、议论。我闻耆宿婆罗门师中之师等,于雨期之四个月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言曾见梵天,与梵天对谈、议论。然,我欲于雨期之四个月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
三九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往黎努王之处,至已,如是言黎努王曰:「我名声如是振扬:『大典尊婆罗门是亲见梵天,大典尊婆罗门是亲与梵天对谈、议论。』然,我实未曾见梵天,实未曾与梵天对谈、议论。我闻耆宿婆罗门师中之师等,于雨期之四个月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言曾见梵天,曾与梵天对谈、议论。是故,我欲于雨期之四个月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除送饮食者外,任何人皆勿来近我。」
「典尊,汝行汝所思之行!」
[P.238]四〇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到彼六人刹帝利处,至已,如是言六人刹帝利曰:「我之名声如是振扬:『大典尊婆罗门是亲见梵天,大典尊婆罗门是亲与梵天对谈、议论。』然,我未曾见梵天,未曾与梵天对谈、议论。我闻耆宿婆罗门师中之师等,于雨期之四个月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言曾见梵天,曾与梵天对谈、议论。是故,我欲于雨期之四个月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除送饮食者外,任何人勿来近我。」
「典尊!行汝所思之行!」
四一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往七人富贵婆罗门及七百梵行终了者之处,至已,如是言七人富贵婆罗门及七百梵行终了者曰:「我之名声如是振扬:『大典尊婆罗门是亲见梵天,大典尊婆罗门是亲与梵天对谈、议论。』然,我未曾见梵天,未曾与梵天对谈、议论。我闻耆宿婆罗门师中之师等,于雨期之四个月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言曾见梵天,曾与梵天对谈、议论。是故,诸贤!应如所闻、如所记忆、详细学习咒文、互相教咒文。我欲于雨期之四个月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除送饮食者之外,任何人勿来近我。」
「典尊!行汝所思之行!」
[P.239]四二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往同身分之彼四十夫人等处,至已,如是言同身分之彼四十夫人曰:
「我之名声如是振扬:『大典尊婆罗门是亲见梵天,大典尊婆罗门是亲与梵天对谈、议论。』然,我未曾见梵天,未曾与梵天对谈、议论。我闻耆宿婆罗门师中之师等,于雨期之四个月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言曾见梵天,曾与梵天对谈、议论。是故,我于雨期之四个月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除送饮食者外,任何人勿来近我。」
「典尊!行汝所思之行!」
四三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于域之东方令作新讲堂,于雨期四个月之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除送饮食者以外,任何人勿来近彼。尔时,经过四个月之后,大典尊婆罗门唯是失望兴起苦恼之念。「虽然曾闻彼耆宿婆罗门师中之师等,于雨期之四个月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言曾见梵天,曾与梵天对谈、议论。但我今实不见梵天,实无与梵天对谈,无与梵天议论也。」
[P.240]四四
尔时,常童子梵天,心知大典尊婆罗门心之所念,恰如力士之屈伸臂,迅速由梵界消失而现于大典尊婆罗门之面前。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因见彼未曾见之容貌,恐怖而身痺、战栗。尔时战栗、身痺、身毛竖立之大典尊婆罗门以偈如次问常童子梵天言:
四五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作如是思惟:常童子梵天准许我质问,向常童子梵天,应问现法之善利,或应问来世之善利耶?
[P.241]尔时,大典尊婆罗门作如是思惟:我熟知现法之善利,他人亦向我问现法之善利;是故我当问常童子梵天来世之善利。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以偈问常童子梵天曰:
[P.242]四六
「梵天!我知舍离我执之法。有一类人舍弃任何大小财物,舍弃任何多寡亲属,剃除须发,著袈裟衣,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梵天!我知舍弃我执之法;梵天!我知心一境相;此时,是人得远离住处,即:阿兰若、树林、山岳、洞窟、山洞、塚间、林薮、野外之藁堆。梵天!我知得此心一境相之法也。
我亦知专注悲解脱之法;此世,是人,令悲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亦然。即徧上下横一切处,于一切有情之世界,悲心俱行,广大无边;令无冤无害心,徧满而住。梵天!我知如是专注悲解脱之法。
梵天!然,我实不知汝所说之『臭秽。』」
「我知汝说之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故,梵天!我愿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典尊!行汝所思之行!」
四七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往黎努王之处,至已,如是言黎努王曰:「大王!当寻求其他之帝师,以辅佐王之统治!我愿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我闻梵天说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故;大王!我愿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典尊!汝若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者,我亦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处,即成为我等所趣之处也。」
四八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往彼六人刹帝利处,至已,如是言〔彼等曰:〕「汝等当寻求其他之帝师,以辅佐汝等之统治;诸贤!我愿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我闻梵天说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故。诸贤!我决定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P.245]尔时,六人刹帝利会集一面而思念:彼婆罗门是贪欲者,是故我等,今以财物诱大典尊婆罗门。
彼等往大典尊婆罗门之处,至已,如是言〔大典尊婆罗门曰:〕「于此等七王国,有甚多财产,故可随汝所欲之量取之。」
「诸贤!因汝等我得甚多财产,其无用也;我愿舍弃如是名誉,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我闻梵天说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诸贤!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四九
尔时,彼六人刹帝利会集一面而思念:「彼婆罗门实爱好女人,是故我等,今依于女人以诱大典尊婆罗门。」
彼等往大典尊婆罗门之处,至已,如是言〔大典尊婆罗门曰:〕「于此等七王国,有甚多女人,故可随汝所欲之女人伴去。」
「诸贤!我有同身分之四十夫人,其无用也。我皆舍离彼等女,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我闻梵天说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诸贤!是故,我愿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P.246]五〇
「典尊!汝若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处,即成为我等所趣之处也。」
五一
「然者,典尊!汝待七年间,经过七年后,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处,即我等所趣之处也。」
「诸贤!七年间实是过长,我不能等待汝等七年间。谁知其寿量?未来无不行,智慧必当证,善根必须作,梵行应当修,生者无不死。我闻梵天说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诸贤!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五二
「然者,典尊!汝请待六年间……乃至……请待五年间……乃至……请待四年间……乃至……请待三年间……乃至……请待二年间……乃至……请待一年间。经过一年间,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处,即成为我等所趣之处也。」
[P.247]五三
「诸贤!一年间实是过长,我不能等待汝等一年间。谁知其寿量?未来无不行,智慧必当证,善根必须作,梵行应当修,生者无不死。我闻梵天说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诸贤!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然者,典尊!请汝待七个月,经过七个月,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处,即成为我等所趣之处也。」
五四
「诸贤!七个月实是过长,我不能等待汝等七个月。谁知其寿量?未来无不行,智慧必当证,善根必须作,梵行应当修,生者无不死。我闻梵天说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诸贤!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然者,典尊!请汝待六个月……乃至……请待五个月……乃至……请待四个月……乃至……请待三个月……乃至……请待二个月……乃至……请待一个月……乃至……请待半个月。经过半个月,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处,即成为我等所趣之处也。」
五五
「诸贤!半个月实是过长,我不能等待汝等半个月。谁知其寿量?未来无不行,智慧必当证,善根必须作,梵行应当修,生者无不死;我闻梵天说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诸贤!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P.248]「然者,典尊!我等将统治王国之事,委属王子或兄弟之间,可待七日。经过七日,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处,即成为我等所趣之处也。」
「诸贤!七日间不甚长,我可等待汝等七日间。」
五六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往彼七人富贵婆罗门及七百梵行终了者之处,至已,如是言七人富贵婆罗门及七百梵行终了者曰:
「汝等宜寻求教授汝等咒文之其他轨范师。诸贤!我愿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我闻梵天说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诸贤!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典尊!汝勿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出家者微力而所得少,婆罗门者有权力而所得多。」
「勿言出家者微力,所得少,婆罗门者有权力,所得多。诸贤!除了我以外有谁更有权力,更有所得耶?我今实是王中之王,是婆罗门之梵天,长者之天神也;我[P.249]舍离此等一切,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我闻梵天说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诸贤!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典尊!汝若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处,即成为我等所趣之处也。」
五七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到同身分之四十位夫人之处,至已,如是言同身分之四十位夫人曰:「汝等若愿意者,可归自家或亲属之家,或选他夫;我欲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我闻梵天说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汝是我等亲族中之亲族,又是我等夫中之夫也。典尊!汝若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处,即成为我等所趣之处也。」
五八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经过七日,即剃除须发,著袈裟衣,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有七人刹帝利王、七人富贵婆罗门、七百梵行终了者、同身分之四十夫人、数千刹帝利、数千婆罗门、数千长者、妇人群集而来之甚多妇人等,皆剃除须发,著袈裟衣,出家追随出家者大典尊婆罗门之后。大典尊婆罗门被会众围绕而游行村[P.250]落,乡镇及都市之间,大典尊婆罗门,凡到村落、乡镇,皆成为王中之王,婆罗门之梵天,长者之天神也。同时,凡彼等人人打喷嚏或困踬,皆称:「归命大典尊婆罗门,归命彼人师。」
五九
大典尊婆罗门以慈俱行,徧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亦然。即徧满上下横一切处,于一切有情界,以慈俱行广大无边,令无冤无害之心,徧满而住。以悲俱行之心……乃至……以喜俱行之心……乃至……以舍俱行之心令徧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亦然。即徧满上下横一切处,于一切有情界,以舍俱行广大无边,令无冤无害之心,徧满而住。于弟子等,示与梵天为友伴之道。
六〇
尔时,凡十分了解大典尊婆罗门一切教之弟子,死后生于幸福之梵界。不十分了解一切教者,死后得〔生〕与他化自在天为友伴、或得与化乐天为友伴、或得[P.251]与兜率天为友伴、或得与夜摩天为友伴、或得与三十三天为友伴、或得与四天王天为友伴也。虽得最低之身者,亦可得乾闼婆身。
六一
〔五髻言:〕「世尊记忆〔此本生〕耶?」
〔世尊曰:〕「五髻!我记忆。其时我是大典尊婆罗门也。我为弟子示与梵天为友伴之道;然,五髻!此梵行非导厌离、离欲、灭、寂静、神智力、正觉、涅槃之法,唯是生于梵界之法也。然,五髻!我之梵行,是导究竟厌离、离欲、灭、寂静、神智力、正觉、涅槃之法也。此是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五髻!此梵行始正是导究竟之厌离、离欲、灭、寂静、神智力、正觉、涅槃之法也。
六二
五髻!凡十分了解我一切法之弟子,得漏灭而无漏于现世自己现证心解[P.252]脱、慧解脱而住。非十分了解一切法者,或断五下分结,不再还来此世界,成为化生者,于彼界得不还法于其处般涅槃。又非十分了解一切法者,或断三结,更于次第灭贪、嗔、痴,成为斯陀含,一次还来此世,灭尽苦蕴。又非十分了解一切法者,或断三结,成为须陀洹,离堕恶趣之法,必定到达正觉之位。五髻!此等一切善男子之出家,有效而不空费,具效果及实果也。」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乾闼婆子五髻,满足、感谢世尊之所说,敬礼世尊,行围绕之礼而去。
校注
「离开」apanujja 认为是 apanudati 的不变分词。 「他之」原本有 maññe 取 aññe 之义,见注。 「他之」原本有 maññe 另一本为 aññe,今依此。 「幸福」原文为 bhava 以中性译之。 于原本有 nāssuda 另一本作 nāssa 今从此。 「欲行牺牲」原本为 yatthu-kāmassa 別本作 yiṭṭha-kāmassa 今依此。 「执著」原本有 ārabhavho 別本作 ārambho 依此。 「效果」原本有 sa-uddisā 別本作 sa-udrayā 依此。 「漏」原本有 āsāvānaṁ 是 āsavānaṁ 之误。【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7 册 No. 4 长部经典(第15卷-第23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