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四(入第六十七经下卷)

△四师子嚬申比丘尼寄至一切处回向文六初依教趣求

尔时善财童子渐次游行(至)之所舍施日光园中

准律尼之头陀多在王园借外护故表因实际胜光令其善根徧法界之园苑故并皆即智故有光明

说法利益无量众生

△二见敬咨问三初见二初见依报六初无漏林树

时善财童子即诣彼园(至)普熏十方无所障碍

无漏法行而建立故文中有八各有所表思之

△二八解泉流

园中复有泉流陂池(至)弥布其底八功德水

谓轻冷濡美净而不臭调适无患

具足盈满优钵罗华(至)芬陀利华徧覆其上

△三敷法空座而随法严异

无量宝树周徧行列(至)宝铎徐摇出妙音声

上标下列

或有树下敷莲华藏(至)摩尼王藏师子之座

后结

其一一座各有十万(至)一一皆具无量庄严

△四杂明诸严

此大园中众宝徧满(至)光明普照如梵王宫

万行非一故

△五出其所因

尔时善财童子见此大园(至)福德善业之所成就

△六明果用自在

三千大千世界天龙八部(至)不可思议威神力故

△二见正报四初总明徧坐胜德显彰

尔时善财见师子嚬申(至)见者不空如婆楼那天

婆楼那者此云水也以其能满人之愿故然水天之义义味不空则未详所以

能长一切众善根芽(至)所说法门亦各差別

△二別明所徧演法各异有三十处分三初十六为八部人非人等

或见处座净居天众(至)为说法门名无尽解脱

先有七处为天一为净居天说无尽者治彼那含求尽身智故

或见处座诸梵天众(至)名普门差別清净言音轮

二梵王普应但于己众广及三千为说普门则无不应梵音清妙但是世间为说法界胜流方为净妙

或见处座他化自在天(至)为说法门名菩萨清净心

三他化天令得出世净心起世自在故

或见处座善变化天(至)为说法门名一切法善庄严

四化乐乐具庄严不及善故

或见处座兜率陀天(至)为说法门名心藏施

五施归如来藏心则真喜足故

或见处座须夜摩天(至)为说法门名无边庄严

六徧严法界方尽时分之乐

或见处座三十三天(至)为说法门名厌离门

七释天躭欲甚故

或见处座百光明龙王(至)名佛神通境界光明庄严

八龙能通变耀电降雨庄严故

或见处座诸夜叉众(至)为说法门名救护众生藏

九夜叉性好飞空害物故

或见处座乾闼婆众(至)为说法门名无尽喜

十乾闼婆众能奏乐喜乐故上三亦四王众意存八部故阙南西

或见处座阿修罗众(至)名速疾庄严法界智门

十一修罗善幻为庄严故

或见处座迦楼罗众(至)为说法门名怖动诸有海

十二迦楼罗动海怖龙故

或见处座紧那罗众(至)为说法门名佛行光明

十三紧那罗是歌神以佛行光明破其著故又头有一角亦云疑神令同佛觉离疑光明故

或见处座摩睺罗伽众(至)为说法门名生佛欢喜心

十四摩睺罗伽多嗔毒故上来八部除却第八并第十及夜叉众摩睺罗伽约对治说余皆约随便宜随其世能转入出世故紧那罗众通此二义

或见处座无量百千(至)为说法门名殊胜行

第十五一座为人人多行不善行设行仁义亦非胜故故令起出世胜行

或见处座诸罗刹众(至)为说法门名發生悲愍心

十六一座为罗刹则是非人亦治多残害故

△二有二座为二乘

或见处座信乐声闻乘(至)为说法门名胜智光明

声闻智劣故

或见处座信乐缘觉乘(至)名佛功德广大光明

缘觉修福止百劫故缘起智光未能忘缘故

△三有十二座为菩萨文三初为地前

或见处座信乐大乘众生(至)名普门三昧智光明门

说定慧之光

△二为地上

或见处座初發心诸菩萨(至)名一切佛愿聚

初發心者证發心也發十大愿故

或见处座第二地诸菩萨(至)为说法门名妙华藏

华谓十种平等净心故晋经云净心华藏华藏者以真俗双修于难得胜为因含藏故

或见处座第六地诸菩萨(至)为说法门名无碍轮

△三一义常等觉

或见处座执金刚神(至)名金刚智那罗延庄严

说金刚喻定坏散尘习故既为等觉而说明此位非小言回向者约寄位耳他皆倣此

△二总结多类闻法發心

善财童子见如是等(至)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四总显所因释成自在有二初由能化具般若

何以故此比丘尼(至)无数百万般若波罗蜜门

△二由彼所化根已熟

此日光园中所有菩萨(至)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二设敬三初睹胜發心

时善财童子见师子嚬申(至)我当右绕无量百千帀

△二放光摄受

时比丘尼放大光明普照其园众会庄严

△三正申敬仪

善财童子即自见身(至)善财童子合掌而住

△三问法

白言圣者我已先發(至)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三授己法界三初标名体

比丘尼言善男子我得解脱名成就一切智

同佛智故

△二征释其体

善财言圣者何故名为成就(至)普照三世一切诸法

一念普照故

△三辨其业用二初问

善财白言圣者此智光明境界云何

△二答二初明通用二初辨用所依

比丘尼言善男子(至)得出生一切法三昧王

谓由一切智能入王三昧故王三昧者智论第八云一切三昧皆入中故体即如如如体本寂真智契此故名三昧以一切智有其二义一徧知三世一切事故二对于种智名根本智知一切事皆一实故以即权之实智契即事之实理故一切三昧皆入其中

以此三昧故得意生身

又由王三昧体无不徧故意生身随类能成

△二辨能依业用

往十方一切世界(至)我即为说般若波罗蜜

△二明其智用

善男子我见一切众生(至)知法如幻故

又前即差別智用今即无分別智用故触境无取

△四谦己推胜

善男子我唯知此成就(至)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险难

逆行非道下位不能行故

此国有城名宝庄严

逆随世行能生无尽功行藏故

中有女人名婆须蜜多

此云世友亦云天友随世人天方便化故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至)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已下入六十八经

△五婆须蜜女寄无尽功德藏回向六初依教趣求二初依教成益

尔时善财童子大智光明(至)思惟观察见诸法性

谓由闻一切智光故思修趣入得二种益一得见实法性益由前实智故

得了知一切言音陀罗尼门(至)一切菩萨业圆满愿

二得权智之益由前穷三世差別智故

△二趣求为位四初专心寻觅

渐次游行至险难国(至)处处寻觅婆须蜜多女

△二浅识致

城中有人不知此女(至)有何等意而求此女

逆行难知故不自疑者贪顺于悲障行劣故不同前二又于前二已调伏故此中不疑

△三深智赞教二初赞

其中有人先知此女(至)于女色中所有净想

△二教示所在

善男子婆须蜜女于此城内市廛之北自宅中住

市者喧杂北主于灭自宅即毕竟空寂谓在欲行禅处喧常寂故在市廛之北等

△四依教往诣

时善财童子闻是语已欢喜踊跃往诣其门

△二见敬咨问三初见二初见依报

见其住宅广博严丽(至)十大园林以为庄严

毕竟空中无德不具故广显具严

△二见正报

尔时善财见此女人(至)遇斯光者身得清净

具有主伴德用

△二敬问

尔时善财前诣其所(至)善能教诲愿为我说

△三授己法界三初标名体

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离贪欲际

凡夫染欲二乘之人见欲可离菩萨不断贪欲而得解脱智了性空欲即道故如是染而不染方为究竟离欲之际

△二正显业用二初身同类现

随其欲乐而为现身(至)随其乐欲皆令得见

△二以法益生

若有众生欲意所缠(至)一切智地现前无碍解脱

十种三昧皆随受欲便宜得斯甚深三昧

△三得法因缘二初问

善财白言圣者种何善根(至)而得成就如是自在

△二答

答言善男子我念过去(至)以一宝钱而为供养

一宝钱施者有二义一宝而能舍故得离贪二一钱虽微以菩提心故成斯自在

是时文殊师利童子(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四谦己推胜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至)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城名善度

无一善根不度到于究竟处故

中有居士名瑟胝罗彼常供养栴檀座佛塔

瑟胝罗此云缠以义当包摄塔中包摄一切佛故或云摄入摄诸善根入平等故常供佛塔者诸善根中斯为最故未详何缘偏供此答有云以此答中空有栴檀之座为欲普供无尽佛故亦是一理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至)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六瑟胝罗寄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六初依教趣求

尔时善财童子渐次游行至善度城

阙无念法

△二见敬咨问

诣居士宅顶礼其足(至)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三正授法界四初标名

居士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不般涅槃际

般者入也穷诸如来不入涅槃之实际故故出现品云如实际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

△二显体

善男子我不生心言(至)毕竟无有般涅槃者

谓心契实际知佛常住

△三释其外疑

唯除为欲调伏众生而示现耳

并如出现品辨楞伽亦云无有佛涅槃无有涅槃佛

△四显其业用二初辨用所依

善男子我开栴檀座(至)得三昧名佛种无尽

佛种从缘起佛缘理生见理湛然见佛无灭以佛化身即是常身法身故

善男子我念念中入此三昧(至)一切无量殊胜之事

亦是证前不涅槃义举现见故

△二问答境界

善财白言此三昧者(至)诸菩萨众悉亦如是

△四谦己推胜

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萨(至)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长者虽知三世不灭未能一念而知及能所平等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至)修菩萨道即说颂曰

以大悲菩萨众尊重故偏加于颂

海上有山多圣贤(至)彼当示汝大方便

言海上有山者大悲随顺入生死海而住涅槃山故即南印度之南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至)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七观自在菩萨寄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善友名观自在者三业归向必六通赴缘摄利难思名观自在由此能徧随顺众生在补怛落迦山者此云小白华树山多此树香气远闻闻见必欣是随顺义又观自在者或云观世音梵云婆卢枳底此云观也湿伐罗此云自在若云摄伐多此云音也然梵本中自有二种不同故译者随异而法华经观音品云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即观世音也若具三业摄化即观自在故彼中初语业称名除七灾二身业礼拜满二愿三意业存念净三毒而今多念观音者以语业用多故又人多称故今取义圆故云自在然观则能观通一切观世是所观通一切世若云音者亦通所观即所救一切机也若云自在乃属菩萨能化之用文中但有五段阙第六礼辞初依教趣求

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思惟(至)处处求觅此大菩萨

△二见敬咨问先见有三初见胜依正

见其西面

西方主杀显悲救故又令归向本所事故

岩谷之中泉流萦映(至)令其摄受一切众生

△二彰见之益

善财见已欢喜踊跃合掌谛观目不暂瞬

以得胜念熏自心故

作如是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

引至究竟同于佛故

善知识者一切法云(至)便即往诣大菩萨所

△三友垂赞摄

尔时观自在菩萨(至)安住如来智慧光明

大悲深厚随顺受故

△二敬问

尔时善财童子顶礼观自在(至)善能教诲愿为我说

△三称赞授法二初赞

菩萨告言善哉善哉(至)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二授三初标名

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萨大悲行解脱门

△二总显体相

善男子我以此菩萨(至)一切众生相续不断

亦是释名平等教化即是大悲以同体悲故云平等相续不断即是行门又门即普门普门示现曲济无遗故

△三广显业用二初约普门以显业用二初总明

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如来所

以上同如来妙觉真心故

普现一切众生之前

下与众生同体大悲故普现即普门示现然大圣久成正觉号正法明示为菩萨义言等佛耳

△二別明普现之义

或以布施摄取众生(至)与其共居而成熟之

有十一句方法华经三十二应乍观似少义取乃多彼三十二应但是此中或现色身及说法耳

△二约大悲行以显业用为救诸怖畏故于中三初离世怖有十八种

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门(至)离热恼怖离迷惑怖

上三约烦恼即是因怖余皆约果

离系缚怖离杀害怖(至)离大众怖离恶趣怖

缚杀贫三不活开出此下皆五怖中事

离黑暗怖离迁移怖(至)离逼迫心怖离忧悲怖

上约所离

△二即能离因

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至)皆得免离一切怖畏

念即是意三业皆益故

△三进大心

善男子我以此方便(至)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

令进大心方能究竟离二死怖

△四谦己推胜

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萨大悲行门

久成正觉尚不失谦

如诸菩萨摩诃萨(至)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二指示后友二初后友人会

尔时东方有一菩萨

从东来者后位如相智明方证故

名曰正趣

正法徧趣化众生故以智正趣真如相故

从空中来

智体无依方契如故

至娑婆世界轮围山顶

意表如依妄惑显故

以足按地其娑婆世界六种震动

以定慧足除杂慧故

一切皆以众宝庄严(至)然后来诣观自在所

同前会者意显不离随顺众生得如相故又以智会悲成无住故

△二前友指示

时观自在菩萨告善财言(至)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以在此会故阙礼辞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四


校注

人疑入
[A1] 但【CB】伹【卍续】
[A2] 己【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己【CB】巳【卍续】
[A6] 己【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己【CB】巳【卍续】
[A11] 己【CB】巳【卍续】
[A12] 裹【CB】里【卍续】
[A13] 己【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己【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经疏注(卷104)
关闭
华严经疏注(卷10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