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九十(入第五十七经下半)

△五有二门明五地中行初门明胜慢对治行后门明后二分中行今初分二初总标四门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无量道(至)无量庄严道

以此四门同显道义义皆无量类例相从故总标之约义须分故后二属后

△二別明初门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量道

谓十平等心及随如道行皆是菩萨正道所游路故以触境皆如道无不在况虗空等十一一无量道岂有涯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

十中初四各一无量后四即佛界无量

虗空无量故菩萨道亦无量

虗空无量亦横亦竖

法界无边故菩萨道亦无量

法界非横非竖虗空法界约无分量余八广多无量兼无分量

众生界无尽故(至)劫数不可尽故菩萨道亦无量

劫数即竖论无量余七横论无量

一切众生语言法无量故菩萨道亦无量

语言亦属众生亦是调伏界无量

如来身无量故菩萨道亦无量(至)菩萨道亦无量

△四结

是为十

△二无量助道法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量助道

即不住道行胜及彼果胜中行以智契如是谓正道万行资缘皆为助道此二合行名不住道今以圆融之修无不契如并为正道皆互相资并为助道故举虗空等十不异前章然正道不随事转同称无量助道随事故随所等事名无边无尽等

△二释

所谓如虗空界无量(至)积集助道亦如是无有量

△三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量智慧

△第六有一门明六地中行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量修道

般若现前为真修故无去来等即十平等等故前四即胜慢对治中行摄十平等后六即彼果胜中行不住道行胜十种观缘彼已广故此略不明四中前三约法后一约喻法中彼从別义开成前八今总明之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不来不去修身语意业无动作故

不起心

不增不减修如本性故

称本性

非有非无修无自性故

遣修相亦可配三性三无性如理思之

如幻如梦如影如响(至)修离一切执著故

举七喻通显无著后六果胜中行

空无相无愿无作修明见三界而集福德不休息故

虽证三空而集福德

不可说无言说离言说修远离施设安立法故

不著教法不可说者理圆言徧言不能诠故无言说者性无言故离言说者忘言方会故

不坏法界修智慧现知一切法故

不坏事法界

不坏真如实际修普入真如实际虗空际故

不坏真理

广大智慧修诸有所作力无尽故

总明权实之智故力无尽上皆自分修

住如来十力四无所畏(至)现见一切法无疑惑故

即胜进修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至)则得如来一切智无上善巧修

△七有三门明七地中行初门权实双行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庄严道

即彼地中乐无作行对治十种方便智及双行果發起胜行中以权实交饰故曰庄严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三初五自行无染

佛子菩萨摩诃萨不离欲界(至)是为第五庄严道

△二随有摄化四初无染而化

已到一切世间彼岸(至)是为第六庄严道

△二处正入邪

安住正道正智正见(至)是为第七庄严道

△三持犯权实

常善护持如来净戒(至)是为第八庄严道

△四人法权实

不由他教得无碍辩(至)是为第九庄严道

△三总显因果权实三初因圆示缺

善根具足诸行究竟(至)于一切国土示现受生

示现受生是因未满故

△二同界境界而不舍因因有十句

与三世诸佛同一境界而不废菩萨行

行通二利

不舍菩萨法

法即教法

不懈菩萨业

业谓利他

不离菩萨道

道谓正智

不施菩萨仪

仪谓制听

不断菩萨取

取即愿求

不息菩萨巧方便

巧谓权变上皆所作

不绝菩萨所作事

事总语因体

不厌菩萨生成用

用即因成大用

不止菩萨住持力

力即长用不绝

△三征释

何以故菩萨欲疾证阿耨多罗(至)是为第十庄严道

△四劝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亦不舍菩萨道

△二明念念进趣行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足

即彼障对治中修行无量种及双行分中菩提分差別等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持戒足殊胜大愿(至)一切菩提分法不退转故

上二约行一戒二进

神通足随众生欲(至)不离一佛刹往一切佛刹故

此二约通一总二別

深心足愿求一切殊胜法故(至)一切所作咸究竟故

此二约心一愿二誓

随顺足不违一切尊者教故(至)佛所说法不疲懈故

此二约法一顺二持

法雨足为众演法无怯弱故(至)一切诸恶悉远离故

后二约德一演二伏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悉能徧至一切世界

△三明取授自在行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手

即双行分中能作大义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深信手于佛所说一向忍可究竟受持故

上一约取谓念念修习一切佛法向佛智故余九约授于中前五明四摄

布施手有来求者随其所欲(至)舒展右掌相迎引故

上布施下爱语

供养诸佛手集众福德(至)悉断一切众生疑故

此二句皆利行摄

令超三界手授与众生出欲泥故

即同事共一手作出故后四即四家

置于彼岸手暴流中救溺众生故

苦情净故

不悋正法手所有妙法悉以开示故

示诸谛故

善用众论手以智慧药灭身心病故

般若力故

恒持智宝手开法光明破烦恼暗故

舍烦恼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普覆十方一切世界

△八有三门明第八地中行以内证无生故皆约内事明内德圆满即分为三初腹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腹

明含容清净德即彼集地分中无住道清净等故及净忍分中得无生故亦是得胜行分中离一切贪等故世人之腹多含秽恶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离谄曲腹心清净故(至)清净心腹离诸恶故

上六明恶无不离

观察饮食腹念如实法(至)出离道腹善成熟深心故

此三明善无不积若能如是凡即佛腹

远离一切边见垢腹令一切众生得入佛腹故

后一亦恶无不离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悉能容受一切众生

△二藏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藏

前总举其腹今別明五藏由得胜行诸佛劝起一念出生含摄成熟无量德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不断佛种是菩萨藏(至)令其得入不退法轮故

上三出生三宝

觉悟正定众生是菩萨藏(至)令未来因悉得成就故

此三成熟三聚邪定亦有佛性为未来因故起悲为缘涅槃云一阐提人虽复断善由佛性力未来善根还得生长即其义也

满佛十力不可坏因(至)于一念中悉明见故

后四摄授佛果最后即一切智也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不可坏大智慧藏

△三心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心

即五藏之一最为胜故五藏主故即此地能成诸善无功用心前初地中明心梵云质多即虑知心对身口故今此梵云缬唎陀耶此云肉团心对余藏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精勤心一切所作(至)积集相好福德行故

上二摄善一勤二䇿

大勇健心摧破一切(至)除灭一切诸烦恼故

此二破恶一破缘二破因

不退转心乃至菩提(至)知心不动无所著故

此二成行一坚二净前六自利

知众生心随其解欲(至)不以別乘而救护故

此二摄生一智今悟二慈拯救大梵住即四无量

空无相无愿无作心(至)乃至不能动一毛故

后二成德一深二固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至)则得如来无上大智光明藏心

△九有二门明九地行法师入有备外严故初门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被甲

明大地十心如被甲胄防外护内将趣入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被大慈甲救护一切(至)于一切法离疑惑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悉能摧伏一切魔军

△二住地心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器仗

器仗似外以住地心穷十稠林无不破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布施是菩萨器仗(至)远离一切邪命故

上五顺仗破障

善巧方便是菩萨器仗(至)不断菩萨行教化众生故

此三句违仗破障如令贼破贼故

说如实法是菩萨器仗能破一切执著故

此一非顺非违仗如以良谋不用兵仗无不破故

一切智是菩萨器仗不舍菩萨行门故

后一功成立德器仗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长夜所集烦恼结使

△十有十三门明十地行十地德圆故寄六根四仪业用明之且分为三初一总标德首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首

居受职位首出众圣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涅槃首无能见顶故(至)三千界中最为胜故

上三果首

第一善根首三界众生(至)于一切处常尊胜故

此三标之以因释之以果

般若波罗蜜首长养一切(至)能令三宝种不断绝故

后四直明行首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无上大智慧首

△二六根胜德初明十眼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眼

明十眼者即大尽分中如实知见一切法故

△二释

所谓肉眼见一切色故

前五名同诸教而体用不同诸宗肉眼见障内色故智论三十七说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等天眼方见远等仍有分齐今肉眼见一切色已过二眼故四十四自指云不思议经应见远此中不说

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故

然天眼是假和合不见实相今明见心即似同于彼然心通性相则亦不同

慧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

此中慧眼似彼法眼此中法眼似彼慧眼所以互者以彼慧眼不能见众生尽灭一异不能度生今显实过权反此明能

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

彼中法眼虽知于法不能徧知众生方便道今反此故明知一切意欲异权故耳

佛眼见如来十力故

彼佛眼无细不知今举胜况劣又十力无不该故

智眼智见诸法故

智眼见事即法眼开出

光明眼见佛光明故

光明眼通身智光义兼法慧

出生死眼见涅槃故

然涅槃不可见绝见方见见圆寂故

无碍眼所见无障故

总见诸眼境界皆无障故此即一眼具多为不坏相须列十眼

一切智眼见普门法界故

即是普眼非但见法界重重亦乃法界即眼故为普门故知十眼全以无碍法界而为其体若辨次第以肉眼见生受苦次以天眼了知其心次別知根境次引入如实次令得佛力次寻光而见次同归寂灭后等同法界余如別章

△三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无上大智慧眼

△二耳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耳

然眼等六根由得解脱神通无上故令见闻嗅触等皆自在故总就行辨此门亦即释名分中闻持如来大法雨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闻赞叹声断除贪爱闻毁呰声断除嗔恚

上二离顺离违

闻说二乘不著不求闻菩萨道欢喜踊跃

此二弃小欣大

闻地狱等谓苦难处(至)知彼皆是无常之法

此二愍苦厌乐

闻有赞叹诸佛功德(至)發心修行愿到彼岸

此二满果圆因

闻十方世界一切音声(至)而恒不舍化众生事

后二了俗同真悲智俱运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成就此法(至)无上大智慧耳

△三鼻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鼻

嗅行香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闻诸臭物不以为臭(至)非香非臭安住于舍

上四闻香体俱舍有四总名为香一好香谓沉檀香二恶香谓葱薤等三等香四不等香谓于前二增益依身名为等香损减依身名不等香故亦不离好恶今此中俱闻闻其上二更无別体非香非臭对前成三谓如柴炭等

若闻众生衣服卧具(至)皆知彼过去所行之行

此三闻香表用瑜伽中上二界既无鼻舌二识亦无香味二尘语其无麤此闻有顶香者明其闻细菩萨力故又有顶言余处多明是色究竟准晋经中闻非想香则有顶言亦是三有之顶既有通果之色亦有通果之香

若闻诸声闻布施持戒(至)亦不废舍诸菩萨行

后三闻出世人法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成就此法(至)无量无边清净鼻

△四舌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舌

演法味故下三为成六根非显三业三业前已有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开示演说无尽众生行舌(至)开阐大乘助道舌

前五约辨显德后五约用

徧覆十方虗空舌(至)灭一切生死烦恼令至涅槃舌

降四魔魔即天魔生即蕴魔死及烦恼文中皆具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至)覆徧一切诸佛国土无上舌

△五身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身

随行成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人身为教化一切诸人(至)示现一切众生身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成就此法则得如来无上之身

△六意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意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上首意發起一切善根故

上一总明余九別显

安住意深信坚固不动(至)深入佛三昧无我我所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无上意

△三有四门明四仪动止行初行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

动游行法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闻法行爱乐于法故(至)令速转还故

转还者转有漏定还无漏故

趣向法义行速得智慧故(至)不断生死相续故

不断生死者若断生死非真涅槃故

成满一切佛法行不舍菩萨法行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有来无去行

△二住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住

止息散动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菩提心住曾不忘失故(至)学成佛威仪故

前七自分住后三胜进住

出生神通住圆满大智故(至)力无畏一切佛法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智无上住

△三坐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坐

多时安处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转轮王坐兴十善道故(至)于自他心得自在故

前四世坐以摄物后六法坐以成德

师子坐能说法故(至)金刚坐降伏众魔及外道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正觉坐

△四卧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卧

放舍身心合法体故十事各同卧之一义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寂静卧身心憺怕故

加行调身心

禅定卧如理修行故

习修

三昧卧心身柔輭故

得定前三显定后七定益亦兼余善

梵天卧不恼自他故

己卧

善业卧于后不悔故

离尸伏故

正信卧不可倾动故

离依倚

正道卧善友开觉故

思明相故互警觉故

妙愿卧善巧回向故

右脇卧

一切事毕卧所作成办故舍诸功用卧一切惯习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悉能开悟一切众生

△五所住处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所住处

知有栖止之处所故前明能住此辨所住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以大慈为所住处(至)得授记莂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无上无碍所住处

△六所行处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所行处

前辨能行此辨所行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以正念为所行处满足念处故

初四自行上一依四念阿难四问佛令依住今辨依行余可思准

以诸趣为所行处正觉法趣故(至)而不断菩萨行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至)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慧所行处

△六有五十一门答上因圆果满若克实而论成如来力下四门方明果满前皆因圆以八相前五犹属因故为明八相皆示现故通入果中即分为二初三十二门明因圆究竟即等觉位后一十九门明现果圆满行即妙觉位前中分三初一十四门明因行体性二初四门起行方便三初二门意业观察二初观察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观察

解方便故达通塞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知诸业观察微细悉见故(至)了达无根故

上三观所化次四观能化法

知诸法观察不坏法界故

理法

见佛法观察勤修佛眼故

果法

得智慧观察如理说法故

教法

无生忍观察决了佛法故

行法后三观位

不退地观察灭一切烦恼超出三界二乘地故

超劣

灌顶地观察于一切佛法自在不动故

得位

善觉智三昧观察于一切十方施作佛事故

同果用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如来无上大观察智

△二普观察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普观察

审虑周徧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普观一切诸来求者(至)令除疑惑破有见故

前六以六度治六蔽众生后四双明二利之行

普观一切平等善友顺其教命住佛法故

顺人

普观一切所闻之法疾得证见最上义故

证法

普观一切无边众生常不舍离大悲力故

下化

普观一切诸佛之法速得成就一切智故

上成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至)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慧普观察

△二身业自在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奋迅

谓实德内充威德外溢如师子王奋迅威势更有异释如法界品辨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牛王奋迅映蔽一切(至)摧伏众魔及外道故

前五寄喻

勇健奋迅能于生死(至)咸令受益心欢喜故

此四约法上皆自分后一胜进

如来奋迅一切智智(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四结

是为十若诸菩萨(至)于一切法无上自在奋迅

△三语业宣畅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师子吼

既勇健无畏则能决定宣唱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唱言我当必定成正等觉(至)是大悲大师子吼

次句令物度苦脱集安道证灭

我当令佛法僧种无有断绝(至)如说而作大师子吼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如来无上大师子吼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九十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己【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经疏注(卷90)
关闭
华严经疏注(卷90)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