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九(入第五十六经下半)

△二正明法界行体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不共法

以称法界起行故不共凡小又悟不由他亦非他共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初自利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不由他教(至)修六度不共法

△二化他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普能摄受(至)勤摄众生不共法

△三上求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善巧回向(至)求佛智慧不共法

△四善巧行于中五初巧离二乘

佛子菩萨摩诃萨到善巧(至)不著己乐唯勤化度

△二巧修三昧

善能入出禅定解脱于诸三昧悉得自在

△三巧顺世间

往来生死如游园观(至)一切众生恒来瞻仰

△四巧住诸乘

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失大乘心

△五巧穷因果

虽念念中示成正觉(至)方便善巧究竟彼岸不共法

△五双行不共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善知权实(至)智慧自在到于究竟

上标下释

所谓住于涅槃而示现生死(至)何况一切童蒙众生

后结

是为第五不由他教权实双行不共法

△六三业随智慧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身口意业(至)随智慧行不共法

△七大悲代他苦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具足大悲(至)常起大悲不共法

△八大慈摄物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常为众生(至)皆悉乐见不共法

△九坚净自他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萨婆若(至)一切智心明净妙宝

上法下喻

佛子如有宝珠名净庄严(至)能令浊水悉皆澄净

后合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不失一切智心宝不共法

涅槃春池可于中说

△十位满常修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自觉(至)不舍尊重佛不共法

△四结劝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至)如来无上广大不共法

△三有二门明所成之德初明业用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业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一切世界业悉能严净(至)令一切愿悉成满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业

△二显得其体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身

然若身若业皆同法界无量略举十耳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不来身于一切世间(至)于一切世间求不得故

此中十身与第九行十身大同小异谓此不来不去即彼不生不灭

不实身一切世间如实得故(至)以如实理示世间故

不实不虗即彼不实不妄

不尽身尽未来际无断绝故(至)一切众魔不能坏故

不尽坚固即彼不迁不坏不迁则横无迁变不尽则竖说无穷

不动身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不动即彼一相故文殊般若云不动法界法界即一相由得一相魔不能动

具相身示现清净百福相故(至)法相究竟悉无相故

此具相无相即彼无相身开之成二

普至身与三世佛同一身故

即彼初二谓入一切世界非趣身及入一切世界诸趣身此合彼开所以开合不同者约位別故此位既胜合初体用同于佛故能于无相以示相故或更有深致非此所知余如十行辨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如来无上无尽之身

△五有五十门答五十问明十地位中行相古德分四初十二门明十地中三业殊胜行寄在初地次九门明造修离障行寄二三地次九门明造修纯熟行寄在四地已上位后二十门报相圆满行寄八地九地已上位此释犹稍近文亦未尽现今亦依次分配十地初地十门次八渐略文势尔故谓二地六门三四各五门五二六一七八各三九地二门十地十三门至文当知今初十门明欢喜地中行若麤相分总为三段初二约身次四辨语后四明意总显彼地三业殊胜若顺彼文且分为二初九明初住地中行后一明安住地中行前中分四初六门明依何身次心一门辨以何因三發心门明为何义四周徧门显有何相今初分二前二约身后四就语辨身语属身故皆是深种善根之所摄故今初分二初约身业用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身业

约色身业用明身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一身充满一切世界(至)众生于中成道身业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悉能觉悟一切众生

△二约法自体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种身

此门约法门自体明身故但云身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诸波罗蜜身(至)随乐随时成正觉故

十中度摄福智等即前深种善根集助道等互有影略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如来无上大智慧身

△二就语辨身业四门皆是所种善根是知彼文虽无已含有若全异彼岂为彼行若全同彼何须重说故彼经文节节皆云若广说有不可穷尽小异何疑即分为四初语体用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语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柔輭语使一切众生(至)随其欲乐令解了故

若约遮释十中初一离恶口二离两舌次二离妄语一麤二细余六离绮语若约表释十种各显一德

△四结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微妙语

△二显语净因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净修语业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乐听闻如来音声(至)菩萨功德净修语业

此二摄法

不说一切众生不乐闻语(至)语四过失净修语业

此二离过

欢喜踊跃赞叹如来(至)如实功德净修语业

此二摄善

以深净心施众生法(至)赞叹如来净修语业

此二法施

于诸佛所听闻正法(至)而受妙法净修语业

后二求法行由此十事能令语净

△四结

是为十

△三净语之果四初标

若菩萨摩诃萨以此十事净修语业则得十种守护

發其言善幽冥应之况其人乎然地经中善知识善护意通由诸善不独由语故度世经亦不蹑前此中标章两向用之若在前段便当显益下二准悉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天王为首一切天众(至)一切法师皆悉守护

△四结

是为十

△四能成所作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此守护已则能成办十种大事

按经即内善外护故能成所作然则地经善集白法善净深心等余句中义亦不独蹑于语然皆蹑者以语例余于理无爽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一切众生皆令欢喜(至)一切涅槃普令明见

十句文意并通二利

△四结

是为十

△二明以何因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心

以大悲为首荷负一切等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如大地心能持能长一切众生诸善根故

荷负心由如大地荷负四重任故

如大海心一切诸佛无量无边大智法水悉流入故

深广心包含无外故

如须弥山王心(至)于出世间最上善根处故

胜心

如摩尼宝王心乐欲清净无杂染故

净心

如金刚心决定深入一切法故

利心

如金刚围山心诸魔外道不能动故

坚心

如莲华心一切世法不能染故

无染心

如优昙钵华心一切劫中难值遇故

希有心

如净日心破暗障故智慧心如虗空心不可量故

无边心此十并语心体也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至)无上大清净心

△三明为何义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發心

为上求下化故發起胜用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發我当度脱一切众生心(至)悉得悟解心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至)无上大發起能事心

△四显有何相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周徧心

以过凡夫地入真如法中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周徧一切虗空心發意广大故

总明悲广智大旷若虗空

周徧一切法界心深入无边故

智契深极

周徧一切三世心一念悉知故(至)一念普现成佛故

余八可知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至)无上佛法周徧庄严

△二即安住地中行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根

由前初住之行令此胜用增上皆光显故名之为根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欢喜根见一切佛信不坏故

上一信成就次六修行成就

希望根所闻佛法皆悟解故

乐欲根即近友乐法多闻能正观故

不退根一切作事皆究竟故

不退者即不著名利于三昧中亦无爱著及贪求故

安住根不断一切菩萨行故

安住者万行念念现在前故

微细根入般若波罗蜜(至)究竟一切众生事故

此二悲智不断上皆教道

如金刚根证知一切诸法性故

即证道之修后三即回向成就

金刚光𦦨根普照一切佛境界故

总求一切地智故即金刚智照彻法性故

无差別根一切如来同一身故

別求法身

无碍际根深入如来十种力故

求功德身谓十力等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至)无上大智圆满根

△二有六门明第二地中行初二明發起净初门自分直明深心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深心

晋经及论皆名直心者然深心有二义一于法殷重名深即乐修善行二契理名深深入理故若语直心但有后之一义正念真如法故今文具二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不染一切世间法深心

由契理

不杂一切二乘道深心

由修行

了达一切佛菩提深心(至)具足一切微细智深心

此七广上契理

修一切诸佛法深心

此一显前修行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至)无上清净深心

△二胜进加以增上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增上深心

即胜进上求增殷重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不退转增上深心积集一切善根故

乐修善行

离疑惑增上深心解一切如来密语故

标契理次三成上离疑

正持增上深心大愿大行所流故

出所因

最胜增上深心深入一切佛法故

彰所入

为主增上深心一切佛法自在故

成德自在后五成上积集善根

广大增上深心普入种种法门(至)成熟一切众生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无上清净增上深心

△二有四门自体净中行彼约別地之行但明于戒而有三聚今文分二初摄善律仪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勤修

通修十度即摄善法戒律仪亦在其中以地相望是修位之首故特名勤修晋经名方便方便修起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布施勤修悉舍一切(至)转至一切众生心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无上大智慧勤修

△二有三门饶益有情戒中行初解诸善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决定解

此门总显智于诸善决起胜解地经约戒但解十善晋经名乐修由有决解故乐修习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最上决定解(至)随意随时成佛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决定解

△二解世界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决定解知诸世界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知一切世界入一世界(至)各別了知心生欢喜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佛刹广大决定解

△三解众生四标初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决定解知众生界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知一切众生界(至)寂静威仪开悟众生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无上大威力决定解

此下入五十七经

△三有五门明三地中行分二前二门明能起厌行二初熏习成气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习气

由此地中厌伏烦恼故于诸行积习熏成气分方能究竟断伏烦恼故名习气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菩提心习气

行本

善根习气

成行

教化众生习气

下化

见佛习气

上见

于清净世界受生习气

受生

行习气

大行

愿习气

十愿

波罗蜜习气

十度

思惟平等法习气

理智

种种境界差別习气

量智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大智习气非习气智

△二增盛摄取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取以此不断诸菩萨行

晋经中名炽然由前积习爱乐得增长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取一切众生界(至)悉以明智而现了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取(至)如来无上无所取法

△三有三门明所起厌行初正显修行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修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修诸波罗蜜修学修慧(至)修示现修勤行匪懈

前八修因后二修果

修成等正觉修转正法轮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无上修修一切法

△二修成胜缘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成就佛法

依托此十能成就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不离善知识成就佛法(至)十力境界成就佛法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如来无上大智慧

△三明修行离过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退失佛法应当远离

別举十过总令远离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轻慢善知识退失佛法(至)恨诸菩萨退失佛法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远离此法则入菩萨离生道

△四有五门明四地中行分三初门明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离生道

前三地寄同世间有见等惑犹如生食在腹四地寄同出世对治清净能离彼生谓离有行得无生故显行纯熟离生涩故广如婆沙今是彼清净对治之因故名为道地经有十法明门初是观察众生今但广斯一句余略不具结云不杂二乘者以于下句双行而修故不同二乘见道离生矣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出生般若(至)而不舍菩萨一切愿行是为十

△四结劝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至)则得菩萨决定法

△二明其清净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决定法

上明能离今显所得出世决定法故故彼文云得彼内法生如来家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决定于如来种族中(至)决定得预如来众会

前五自分后五胜进

决定能显如来种性(至)与一切如来所住无有二

△四结

是为十

△三有三门明对治修行增长分二先二门明修行增长初门正明增长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出生佛法道

从缘出生即增长义亦犹出息增长其多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随顺善友是出生佛法道(至)知佛自在故

上二顺人信法

發大誓愿是出生佛法道(至)知业不失故

此二愿智不虗

一切劫修行无厌足是出生佛法道(至)成熟众生故

此二时处广长

不断菩萨行是出生佛法道(至)徧一切虗空界故

此二无间普徧

殊胜行是出生佛法道(至)以一切善法资持故

后二胜行摄生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大丈夫名号

△二显立殊胜之名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大丈夫名号

由德行内增故嘉名外立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名为菩提萨埵(至)名为胜萨埵觉悟胜法故

上四从境立名

名为最胜萨埵(至)名为上萨埵起上精进故

此二约当体受名上皆自利

名为无上萨埵(至)名为力萨埵广知十力故

此二利他

名为无等萨埵世间无比故

通显胜具二利故上皆自分因名

名为不思议萨埵一念成佛故

后一胜进果称上皆随德立假名故瑜伽四十六明菩萨随德假名有十六种初名菩提萨埵十六名为法师显扬第八庄严论十二皆同此说又商主天子经五义立名恐繁不会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得此名号则成就菩萨道

△二修行对治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道

地经寄位广明三十七品今约实位故增数显十皆为对治并是正道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一道是菩萨道(至)出生智慧及方便故

上二并后一名义皆不共

三道是菩萨道行空无相无愿不著三界故

三道则名义俱共次六名共小乘义唯实教

四行是菩萨道(至)善能分別智慧境界故

定根知三昧入出

六通是菩萨道(至)知诸众生死此生彼故

天眼通见死此生彼

天耳悉闻诸佛说法(至)普及一切无间断故

于六念上加念众生为大悲故亦是广七觉中一念觉故余例此知

随顺菩提八圣道是菩萨道

八正思惟顺一切智

所谓行正见道(至)入九次第定是菩萨道

九次第定皆寂用双行

所谓离欲恚害而以一切语业说法无碍

初禅离欲恚害而逆化众生亦用欲等言说故云一切语业

灭除觉观而以一切知觉观教化众生

二禅虽无觉观不坏净觉以为说因

舍离喜爱而见一切佛心大欢喜

三禅离喜而生法喜

离世间乐而随顺出世菩萨道乐

四禅离乐而受解脱道乐

从此不动入无色定而亦不舍欲色受生

明四无色定但总相显胜

虽住灭一切想受定而亦不息菩萨行故

即灭尽定此定虽尽灭诸不恒行心心所法及灭恒行染汙一分而以厌患想受为先故名灭想受定由非麤想犹有细想是舍受故今实教明即受等性灭故不息菩萨行是以七地云能念念入亦念念起等余如三地及七地中辨

学佛十力是菩萨道(至)而不舍离诸菩萨行

六徧一切下是一切至处道智八是天眼九是宿命今三世悉知况乎宿命余如初会中辨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如来无上巧方便道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九


校注

[A1] 己【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经疏注(卷89)
关闭
华严经疏注(卷8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