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一(入第四十三经下卷)

△二证入诸法用文四初明证入十句

佛子菩萨摩诃萨入如是大威德三昧智轮

初句明能证之定三昧智轮尚顺梵语若正应云智轮三昧因定最胜名大威德次显所证法谓证佛果法初总明

则能证得一切佛法

无为果为证有为果曰得余八句別

则能趣入一切佛法

趣入释证

则能成就

成就释得

则能圆满

圆满通二

则能积集

积集约因圆

则能清净

清净谓障尽

则能安住

定能安住

则能了达

慧能了达

与一切法自性相应

定慧两亡则自性相应为证入也

△二明离证相

而此菩萨摩诃萨不作是念(至)若干趣向若干境界

以无念方证故尚不念无碍慧境况所证法有若干耶

△三征

何以故

征意有三一何以证而无念耶二何以一定得多果耶三何以因定得果法耶

△四释二初略別释答前三征

菩萨三昧如是体性

一体性离念故

如是无边

二定体虽一用无边故

如是殊胜故

三以殊胜故因得果法

△二广以通释谓文广义通通明上三句于中分二初总标

此三昧种种境界

境是定之所缘

种种威力

威力是定之用

种种深入

深入是定证契三皆定体皆言种种故上云无边具三又多故云殊胜

△二別显

所谓

有二十八句句句皆有上之三义

入不可说智门

入即前深入义不可说者即无边义智门即境界义知智在说说为智门余句或有阙无边义盖文略耳

入离分別诸庄严

入功德智慧不二之庄严

入无边殊胜波罗蜜(至)那由他不可说广大智

可知

入见无边佛胜妙藏

入不空如来藏

入于境界不休息

悲智之境观度无休

入清净信解助道法(至)入知一切诸佛心

△三普德无尽四初正显无尽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至)及佛境界庄严前际

谓非唯上列诸用又能念念入多三昧亦不能尽

△二征

何以故

征意云既念念入多何以不尽

△三释文有十句

知一切法究竟无尽故

释意云此三昧缘境究竟无尽故上总下別

知一切佛刹无边故(至)知一切幻心所缘法无量故

△四喻况于中有其三喻喻前无尽各有喻合前二合中复加征释初如意随求喻

佛子如如意珠随有所求(至)而珠势力终不匮止

喻定心随应出法无尽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不匮不息何以故

征意云何以出法不尽不匮息耶

菩萨摩诃萨成就普贤(至)犹如影像无增减故

释意云了多幻境皆同影像缘至则生何有尽耶体无增减何有匮息耶

△二生心各別喻

佛子譬如凡夫各別生心(至)相续不绝不可思议

喻缘境无尽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普幻门无量法故

△三龙王附降喻二初喻

佛子譬如难陀跋难陀(至)此是诸龙无作境界

喻入法无尽

△三合三初正明入法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合滴如车轴谓入广大法故

住此三昧入普贤菩萨诸三昧门

初句总余句別

智门法门见诸佛门(至)不可说广大幻网门

幻网者一切皆幻互为缘起相交映故

知不可说不可说差別(至)有体性无体性世界门

世界性空是故无体随缘染净是故有体又法性土故有体事土从缘故无体又净刹顺理故有体染刹妄成故无体

知不可说不可说众生想门(至)覆住仰住诸佛刹

皆云门者自他游入故

△二入法时分

于一念中皆如实知

合前降雨之时

△三入时相用合前无边无尽无作境界于中三初十句明其相状

如是入时无有边际无有穷尽

合云无边雨无尽次合无作境无作即无功用故

不疲不厌

身不疲心不厌

不断不息

不求断不暂息

无退无失

谓未入常入故不退已入永常故不失

于诸法中不住非处

无法所入所门故不住非处

恒正思惟

无心不契故

不沈不举

正是入相

△二明其业用

求一切智常无退舍(至)色相身无有断绝

随入一一门皆有斯业门门即不可尽

△三征释所由二初征

何以故

征意有二一云菩萨岂无行满成佛何以业用无际限耶二云设横显无尽可尔何以一一门中用即无尽

△二释亦二一云菩萨本为众生生无尽故用亦无尽二释后意云生及世界既如虗空故随一门即用无尽如芥子中空由此不但一门成多一念亦能成多事矣文三初喻

譬如然火随所有缘于尔所时火起不息

火随薪缘薪多火在喻菩萨生界缘广用无有涯

△二合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一切众生悉使无余

△三转征释

何以故

征意云菩萨何以起多业用

此菩萨摩诃萨为欲度脱(至)满足普贤所有行愿

释意云为普度生满普愿故

△四结示劝修二初结劝勤修谓此菩萨心穷生界定用无涯故应修习文二初举所修之法

是故诸菩萨

此五字该下二段其所修法有十一句前之十句別明无碍轮之业用于中倒牒前来诸文

应于如是种类

业用非一故如合龙喻中入法众多是种类义

如是境界

即定所缘如前妄念缘境喻

如是威德

即通显定用如前宝珠能出生喻

如是广大

此上三种皆悉广大一一无涯如前不见三昧前际故

如是无量

数不可极如前入不可说智门等即无边故

如是不思议

并绝心言如前不作是念有若干菩萨等故

如是普照明

皆与智俱如前虽知诸法无作而能示现一切作业是权实明照故

如是一切诸佛现前住

体用齐于佛境则诸佛现前如前观十力地至萨婆若故

如是一切如来所护念

如来护念如前诸佛摄受入未来诸佛数故

如是成就往昔善根

非但现用自在亦成昔善如前功德解欲悉清净故后之一句举定名体

如是其心无碍不动三昧之中

△二示劝修之相二初略示离过进德

勤加修习离诸热恼(至)顺三昧境界入难思智地

△二別示离过进德二初离过

不依文字不著世间(至)不染著世事不分別境界

△二进德

于诸法智但应安住(至)知时说法不休息

△二总结显示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至)如是摄受一切众生

远则通结前来诸段近则逆结上来进德之文欲一一配属恐厌繁文

△三定满成益文属此定意兼前九于中有四初外感佛加益五初辨加所依

佛子菩萨摩诃萨(至)如是大智慧三昧时

谓在定时故

△二显能加佛

十方各有不可说不可说(至)微尘数诸佛而现其前

△三正显加相

与如来念力令不念失(至)皆悉成就无空过者

△四加以成用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满足(至)转一切佛微妙法轮

△五征释所由二初征

何以故

征意云普行既满何须尽未来际行调生行耶

△二释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至)广大行三昧现大自在

释意云无障碍愿法应尔故已成大愿真能调故

△二内德圆满益四初牒前住定因圆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至)住师子奋迅智心意无碍

通牒上文

△二別示所满

其心恒住十大法藏(至)一切世智无能称述

十表无尽

△三总结究竟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已到(至)示现调伏一切众生

△四征释所由二初征

何以故

征意云菩萨以何能满尔所德耶

△二释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法如是故

△三上摄佛果益三初正明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此三昧(至)令入最上智

△二征

何以故

征意云上是佛德何能摄耶

二释意云住此三昧所以能令所作无余同如来故于中有三初正显无余之业故皆云一切

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至)则住一切智平等性

△二明作业行相

于此法中作如是业不作余业

初句总显依前而作更不作余不足之业次显其作义

住未足心住不散乱心(至)住决定心住不变异心

后总结前作

如是思惟如是作业如是究竟

△三逐难重释谓广前作如是业不作余业文三初略标举

佛子菩萨摩诃萨无异语异作有如语如作

如作通身及意

△二征

何以故

征意云何以不作余耶

△三广释释意云若作异前非菩萨故文有十喻即为十段各自有合初金刚不坏喻

譬如金刚以不可坏而得其名终无有时离于不坏

喻行体坚牢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终无有时离诸行法

△二真金少色喻

譬如真金以有妙色而得其名终无有时离于妙色

喻善业外饰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终无有时离诸善业

△三日轮光明喻

譬如日天子以光明轮得其名终无有时离光明轮

喻智慧圆明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终无有时离智慧光

△四须弥四峰喻

譬如须弥山王以四宝峰(至)终无有时舍离四峰

喻善根超出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终无有时舍离善根

不合四峰若合可以四菩萨行而合之也

△五大地能持喻

譬如大地以持一切而得其名终无有时舍离能持

喻大悲荷负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终无有时舍离大悲

△六大海含水喻

譬如大海以含众水而得其名终无有时舍离于水

喻大愿普育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终不暂舍度众生愿

△七军将明战喻

譬如军将以能惯习(至)终无有时舍离此能

喻习定防冤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终无有时舍离此行

△八轮王护世喻

如转轮王驭四天下(至)令无横死恒受快乐

喻定清物感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乃至令其究竟清净

△九植种生长喻

譬如种子植之于地乃至能令茎叶增长

喻行增物善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能令一切众生善法增长

△十时雨生种喻二初喻

譬如大云施夏暑月降霔大雨乃至增长一切种子

喻法雨普成

△二合二初正合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修菩萨行雨大法雨乃至

云乃至者越初生种直合终成就由应时而降故获斯十四种益

能令一切众生究竟清净

得智果净二障故

究竟涅槃

得断果达无相法故

究竟安隐

得恩果住大悲故

究竟彼岸

得所依清净究竟彼岸果上四自利余皆利他

究竟欢喜

了有情行令他欢喜自离十怖则自欢喜

究竟断疑

得断疑

为诸众生究竟福田

成应供次下七句由此而成

令其施业皆得清净(至)置诸众生一切智处

文并可知

△二征释二初征

何以故

征意云菩萨依何行力说法成斯大益

△二释释意云由成大智证法界故尚能严净无量胜行岂止成众生耶文二初标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法(至)不可思议无量诸行

△二释文三初列所净功德

所谓能净诸智求一切智故(至)常见一切佛兴世故

△二结其广多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至)不可说清净功德

以別说难尽故

△三显能净因

于如是等三昧境界(至)同分善根淳净力故

同分善根者一一善根回向法界成主伴故

广大誓愿欲乐力故(至)无尽之福无对力故

超诸世间等法性相应所修之福故超于世法性不并真故无有对

△四正同佛果益二初正显同佛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至)同去来今一切诸佛

先标次征

何者为十

后列

所谓得诸相好种种庄严(至)诸佛境界同于诸佛

等觉之名由此而立

△二问答料拣先问二初牒前同佛

尔时普眼菩萨白普贤菩萨(至)得如是法同诸如来

△二陈己所疑

何故不名佛何故不名十力(至)何故不名住实际者

上九句疑不名为果下二句问不舍于因

何故修行普贤行愿(至)不能究竟法界舍菩萨道

△二答二初赞问牒疑

尔时普贤菩萨告普眼菩萨(至)乃至不能舍菩萨道

△二正答所问三初法说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至)是则说名普贤菩萨

文有十一段次第答前十一句问在文易了意犹难见谓何得已入十力而普行无息耶今总以喻显如人习诵已得通而数数温习不如久精下香象喻显相虽相似而体不同故缨络云等觉照寂妙觉寂照亦似功用满位比无功用也亦显得果不舍于因尽未来际皆位后普贤故

△喻中分三初举象王依正胜严

佛子譬如伊罗钵那象王住金脇山七宝窟中

伊罗钵那此云香叶常居第一金山之脇

其窟周围悉以七宝(至)调良善顺心无所逆

△二象王神变自在喻

若天帝释将欲游行(至)于一一头化作七牙

准贤首品但有六牙或是译者类后三七便言七耳若作表义于何不可

于一一牙化作七池(至)象之与天更互相似

无能分別此象此天者正意取此以喻菩萨等佛之义

△三不坏本质而能现

佛子彼伊罗钵那象王(至)受天快乐与天无异

△三法合四初具众行严

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合前依正

修习普贤菩萨行愿(至)到诸菩萨行愿彼岸

△二明因果无碍二初明修无碍行所为

为欲安处菩提之座成一切智得最正觉

合前神变自在上为果下为因

增长普贤广大行愿(至)度脱一切苦恼众生

△二正显无碍行相二初总明

不舍普贤道现成最正觉

以法界因果无障碍故

△二別显三初显因门果行文有四果

现不可说不可说成正觉门

智果

现不可说不可说转法轮门

说法果

现不可说不可说住深心门

般若相应果

于不可说不可说广大国土现涅槃变化门

断果

△二显果从因行

于不可说不可说差別世界(至)修普贤行而成正觉

明果从因行及说得时不同随物现故

△二显果门因行

复于一切诸佛刹中(至)种种教化调伏之法

△三结成不坏因而现果

佛子菩萨摩诃萨

此下合前不坏本质而能现

本身不灭

即因不坏合在窟无变

以行愿力于一切处如是变现

即能现果合在天神变

△四征释重合二初征

何以故

征意云因果相违云何因门现果果复为因

△二释意云调众生法应如是故文二初释果作因意

欲以普贤自在神力(至)自在能证一切知故

△二释因现果意四初法说

佛子汝应观此菩萨摩诃萨(至)自在受用一切智法

谓不舍因而现果

△二举前喻显

如伊罗钵那象王不舍象身(至)同于诸天无有差別

△三重以法合

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于佛法中无所分別

上明不舍因而现果下明不坏果而现因

虽知诸法普皆平等(至)而修菩萨行相相续不断

△四叹胜

佛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至)当如是人心得清净

△三结

佛子此是菩萨(至)无碍轮大三昧殊胜心广大智

△三总结十数

佛子此是菩萨摩诃萨所住普贤行十大三昧轮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一


校注

不上须入而字 二疑三 得上须入而时 知当作智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己【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经疏注(卷71)
关闭
华严经疏注(卷7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