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入第十三经第四纸)

△文殊言说答四初叹众希奇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至)此诸菩萨甚为希有

前众疑问佛令文殊答者以文殊示居此土生有十征来自他方体含万德降魔制外通辩难思化满尘方用周三际道成先劫已称龙种尊王现证菩提复曰摩尼宝积实为三世佛母岂独释迦之师影响而来一切咸见故其说也何不待请敬同佛故何不待告承佛神力佛意许故众既念请佛方现相非夫尊极大士安得理契潜通故上以光示普贤此乃冥加妙德若尔普贤云何定后更请表说所信甚深细故何不入定以果从因同于信会故余如上说何故无加以无定故又承佛神力是冥加故叹众希有者略有五义感应悬隔难一遇故德行内充总称叹故以名表法甚希有故创起信行未曾有故此一众会即是等空法界会故

△二牒问总叹

诸佛子佛国土不可思议(至)三菩提皆不可思议

脱于刹体佛出现者即前威德也阿云无也耨多罗上也三者正也藐者等也又三徧也菩提觉也谓道不可加曰无上也无邪委知为正徧也

△三征叹总释

何以故

征上难思言也下释云

诸佛子十方世界一切诸佛知诸众生乐欲不同

能感之机差別无边如来普应周于法界广难思也结文具显

随其所应说法调伏

又随宜说法意趣难思

如是乃至等法界虗空界

又等法界者举一说法等余多门门不可尽量等法界法门难思

△四广显难思二初总显多端

诸佛子如来于此娑婆世界诸四天下

先举娑婆为首略显十种差別多端准下结通实通法界十句之中不出三业

种种身

一身为总相现十法界不同故云种种

种种名

二名以召实次下广辨

种种色相

三金银等色不同三十二相等异

种种修短

四形有长短三尺丈六乃至无边

种种寿量

五寿命限量或无量劫或不满百年下至朝现暮寂

种种处所

六处谓化处染净等殊

种种诸根

七根谓眼等随感现异

种种生处

八生处有刹利等別

种种语业

九依语之用随方言音施设非一

种种观察

十周旋顾以应群机又观存亡安危可否智照诸境示有多端

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意云今诸众生各称己分而自知见得调伏耳

△二随门別显文分为三初终此品辨身名差別答上佛住之问近广种种身等八句以色相等皆属身故二四谛品辨言教徧周答佛所说法问近广种种语业三光明觉品明光轮穷照答上威德法性菩提三问近广种种观察其五句依报但有现相答广在前会故

今初广上名者然圣人无名为物立称若就德以立德无边涯若随机立名等众生界虽复多种皆为随宜生善灭恶见理而立海印顿现不应生著也文四一娑婆之内自有百亿三初此四洲文皆三节

诸佛子如来于此四天下中

标处举四洲者昔云意取阎浮言总意別余三天下佛不出故然虽不出除北俱卢余容有住下并准之次列名

或名一切义成

即悉达也无事不成就故

或名圆满月

惑断智圆恩荫清凉

或名师子吼

名决定说

或名释迦牟尼

释迦云能仁能仁种故牟尼云寂默契寂理故

或名第七仙

七佛之末故若取贤劫但当第四仙即喻也无欲染故

或名毗卢遮那

广如前释

或名瞿昙氏

唯约姓也此云地主以从劫初代代相承为转轮王故然上云释迦乃是族望此即姓望故智论第二云释迦牟尼姓瞿昙故佛名经亦然

或名大沙门

此云息恶无恶不息故复称大

或名最胜

圣中极故德无加故

或名导师

引导众生离险难故于生死海示众宝故然名含多义略释此十恐文繁博余但随难解之

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总结

△二四洲之隣十界即为十段初东方标处列名总结例上

诸佛子此四天下东次有世界名为善护

四洲之通称也他皆倣此

如来于彼或名金刚或名断言论

证离言故无能说过故

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二南方

诸佛子此四天下南(至)如来于彼或名帝释

为天人主能称物心

或名宝称或名离垢(至)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三西方

诸佛子此四天下西(至)如来于彼或名水天

水利万物天光净故

或名喜见或名最胜王(至)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四北方

诸佛子此四天下北(至)或名瑿罗䟦那

具云瑿湿弗罗䟦那瑿湿弗自在也罗䟦那者声也即圆音自在耳

或名最上施或名苦行(至)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五东北方

诸佛子此四天下东北(至)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六东南方

诸佛子此四天下东南(至)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七西南方

诸佛子此四天下西南(至)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八西北方

诸佛子此四天下西北(至)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九下方

诸佛子此四天下次下方(至)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十上方

诸佛子此四天下次上方(至)或名如盛火

盛火焚薪不择林木佛智利物无拣贤愚

或名持戒或名一道(至)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问余圣教说大轮围内平布百亿上即诸天下安地狱如何此说上下皆有四洲答此教所说事随理融随说法处即是当中纵极上际傍至轮围亦有十方互为主伴以融为眷属本数非多十方界融亦准于此因此略说娑婆融通改非改相略有其五一约事常定如小乘说二随心见异若身子梵王三就佛而言本非净秽四随法𢌞转如上主伴互为五潜入微尘如前会说若约通论诸余净土更有五义谓诸刹相入义相即义一具一切义广陿自在义帝网重叠义并如前后诸文所说

△三总结娑婆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二娑婆隣近即百亿之外文有十方初东方标处列名总结一一倣前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至)或名无等智

列名唯九者勘晋经开晓意下阙一闻慧

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二南方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南(至)或名本性或名勤意

列名唯二新旧二经俱阙八名盖是梵本脱漏准前后例决定不应独此便略

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三西方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至)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四北方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北(至)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五东北方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北方(至)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六东南方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南方(至)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七西南方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南方(至)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八西北方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北方(至)名专念法或名网藏

名有十一者独此有余不成文体此中专念法应即是前所脱闻慧亦是梵本之漏注脱之者误安贝叶

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九下方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下方(至)或名帝释弓

如来念定之弓以明利箭能射业惑阿修罗故然旧经云法命主意取帝释以法教命为天主故今云其弓但一事耳若作宫室字以处取人大同晋本

或名无常所或名觉悟本(至)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十上方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上方(至)令诸众生各別知见

△三类通一切谓尽十方

诸佛子如娑婆世界(至)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准四谛品更有举此例余十方亦如娑婆互为主伴

△四释差別所由

如世尊昔为菩萨时(至)如是知见而为说法

由随物故此有二意一自既由于差別名言等而得成就今还倣古以差別熟他二昔菩萨时随机调物今时出世称本立名如昔教众生令空妄境今成正觉为立超境界名他皆倣此而得成熟之言通自他也

○四圣谛品第八

△释此一品五门分別

初来意者此品广前种种语业即答前佛说法问亦远答前会佛演说海之一问故既知佛可归次知法可仰上名随物立今法逐机差故次来也

二释名言四圣谛者圣者正也无漏正法得在心故谛有二义一者谛实二者审谛言谛实者此约境辨谓如所说相不舍离故真实故决定故谓世出世二种因果必无虗妄不可差失言审谛者此就智明圣智观彼审不虗故凡夫虽有苦集而不审实不得称谛无倒圣智审知境故故名圣谛故瑜伽九十五云由二缘故名为谛一法性故二胜解故愚夫有初无后圣具二故徧说圣谛四谓苦集灭道总云四圣谛带数释也性相云何逼迫名苦即有漏色心增长名集即业烦恼寂静名灭谓即涅槃出离名道谓止观等此约相说通大小乘智论云小乘三是有相灭是无相大乘四谛皆是无相涅槃云解苦无苦名苦圣谛谓达四缘生故空则超筌悟旨成大又涅槃云凡夫有苦而无谛二乘有苦有谛而无真实菩萨无苦有谛而有真实谓若苦即谛三涂之苦岂即谛也二乘虽审知之而不达法空不见真实又二乘虽知苦相不知无量相故大经云苦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瑜伽说苦有一百一十然此经中虽彰名异即表义殊以名必召实故是无量四谛义也约一界一谛即有十千娑婆四谛有四百亿十千名义而文义包博言含性相文究此四非唯但空便为真实今了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无苦无集即无世间无灭无道即无出世间不取不舍同一实谛故斯一品有作无作有量无量皆在其中准第五地中复以十重观察至下当明

三宗趣者以无边谛海随根随义立名不同徧空世界以此为宗务在益物调生为趣又上二皆宗發生净信为趣

四解妨难问既彰佛语业答说法问佛所说法多门何以唯陈四谛答以名虽在小义通大小事理具足谓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所知所断无改易故灭道二谛出世因果所证所修事决定故知断证修能运众生到彼岸故世界有异此独无改况无量无作何义不收是故约此以显差別又为破计引机故谓演彼声闻四谛局法令亡所执引入一乘无边谛海故约此辨何以四谛皆带苦言谓苦灭圣谛等然谓生苦之集故云苦集尽苦之灭名为苦灭至苦灭之道名苦灭道不得单言苦道以道非生苦不同集故又非灭苦不同灭故能证灭苦故云苦灭道

五正释文一品分二初标告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告诸菩萨言

△二正释四初娑婆谛名二隣次十界三类通一切四主伴无穷然此望前品略于单说四洲就初二中一一方内文各有二一別別谛名二结数辨意然其立名或有因从果称果借因名约事约理或总或別如文当知初娑婆中列内四谛即为四別初苦圣谛

诸佛子苦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

罪者摧也谓摧坏色心故

或名迫逼

不可意境逼迫身心此二总显

或名变异

坏苦

或名攀缘

追求苦

或名聚

五盛阴苦

或名

从喻立名刺未拔

或名依根

由苦能生一切恶也

或名虗诳

于下苦中能生乐想

或名㿈疮处

此喻二苦有㿈疮处性自是苦此如五阴苦若加手等触苦上加苦是苦苦

或名愚夫行

行苦也愚人所行故如以睫毛置掌不觉若置眼内为苦不安愚夫不觉行苦如掌内之毛而复以苦反欲舍苦皆愚夫行也

△二集圣谛

诸佛子苦集圣谛(至)或名系缚或名灭坏

初二通显谓有业惑者系缚三界灭坏善根

或名爱著义或名妄觉念

次二別显烦恼

或名趣入或名决定(至)或名随行或名颠倒根

余多通业惑

△三灭圣谛

诸佛子苦灭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无诤

烦恼名诤

或名离尘或名寂静(至)或名灭或名体真实

真实者非唯惑灭而实乃法身常住为灭谛之义故次云住自性也谓本来灭故

或名住自性

△四道圣谛

诸佛子苦灭道圣谛(至)或名仙人行或名十藏

十藏谓信闻等如十藏品说

△二结数辨意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有如是等四百亿十千名

望前名号一四洲有十千今一四天下一谛亦有十千种名四谛历于百亿故有四百亿个十千

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显差別之意也

△二辨隣次十方东方密训二初列四初苦谛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或名分析悉无力

推之于缘无实物也

或名作所依或名极苦或名躁动或名形状物

有形皆苦故

△二集谛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至)或名爱著或名病源

病源者谓有攀缘故

或名名数

△三灭谛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至)或名调伏或名一分

惑由妄起故分数尘沙理不可分可称一分

或名无罪或名离贪或名决定

△四道谛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至)或名猛将或名上行

所之在灭

或名超出或名有方便(至)或名最胜眼或名观方

观方者谓观四谛也更有四方如十定品

△二结

诸佛子密训世界(至)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二南方最胜二初列四初苦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最胜世界中

前名丰溢丰溢是正翻最胜乃义译耳

或名恐怖或名分段(至)或名妄分別或名有势力

生老病死犹四山临人世虽贤豪力无与竞

△二集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至)或名仇对或名非己物

己本性净妄惑何预

或名恶导引或名增黑暗或名坏善利

△三灭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至)或名饶益或名义中义

事善有义灭理尤胜

或名无量或名所应见(至)或名可同住或名无为

△四道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至)或名能烧然

以智慧火烧烦恼故

成名最上品或名决定(至)或名解脱性或名能度脱

△二结

诸佛子最胜世界说四圣谛(至)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三西方离垢二初列四初苦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或名虗妄见或名无有数

无有数者三际无涯故

△二集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至)或名鄙贱或名增长

从惑生惑业故

或名重担或名能生或名麤犷

△三灭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至)或名最胜根或名称会

以事之灭称会理灭

或名无资待或名灭惑(至)或名毕竟或名破印

世之阴苦若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阴才灭彼阴续生今云破印永不生也

△四道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至)或名诸有边

照实即生死可尽也故中论云真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是故即生死非有边无边谓三事难得故非有边难得者容有得义得则生死有边

或名受寄全

业寄于集暂受还亡业寄于道永不可失

或名作究竟或名净分別

△二结

诸佛子离垢世界说四圣谛(至)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四北方丰溢二初列四初苦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丰溢世界中

丰溢自南方界名前品此方名为丰乐梵云微部地(田夷反)丰乐得旨译者不审二名相參耳

或名爱染处或名险害根或名有海分

二十五有各一分也

或名积集成或名差別根(至)或名数所成

数体即集集所成故

△二集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至)或名无尽或名分数

分数者无一理以贯之则惑业万差矣

或名不可爱或名能攫噬

攫搏也噬啮也集之损害犹恶禽兽也

或名麤鄙物或名爱著或名器或名动

△三灭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至)或名无所修

已极故

或名无所见或名无所作(至)或名已除坏

△四道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至)或名无量寿

谓证灭永常今因标果称

或名善了知或名究竟道(至)或名无能胜

△二结

诸佛子丰溢世界说四圣谛(至)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五东北方摄取二初列四初苦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或名种种戏论或名地狱性

未入忍来常有墯性

或名非实义或名贪欲担(至)或名根本空

约性以说同净名五受阴洞达空也

△二集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至)或名速疾或名能执取

由妄惑故爱见罗刹横相执取

或名想或名有果或名无可说或名无可取

妄体本空故无可取故中论云虗诳妄取者是中何所取佛说如是法欲以示空义

或名流转

△三灭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至)或名远恶或名出离

△四道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至)摄取世界中或名离言

灭道俱名离言者灭性离言道令言离故

或名无诤或名教导(至)或名胜智或名能了义

△二结

诸佛子摄取世界说四圣谛(至)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六东南方饶益二初列四初苦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或名不坚或名如贼

五盛阴苦劫害我故

或名老死或名爱所成(至)或名生长或名利刃

△二集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至)或名退失或名无力

于出生死无有力能善法治之不复相拒

或名丧失或名乖违(至)或名取或名意欲

△三灭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至)或名根本或名舍因

无为无因而体是果菩提之道望此亦因独寂灭涅槃得称果果故曰舍因

或名无为或名无相续

△四道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至)或名一切印

无不审决故印义后说

或名三昧藏或名得光明(至)或名不流转根

△二结

诸佛子饶益世界说四圣谛(至)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七西南方鲜少二初列四初苦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或名系缚处或名邪行

体非正道是行性故

或名随受或名无慙耻(至)或名炬火性或名多忧恼

△二集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彼鲜少世界中或名广地

生大苦树故

或名能趣或名远慧(至)或名著处或名宅主

宅主即无明也

或名连缚

△三灭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至)或名绝行处

心路绝故

或名不二

△四道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至)或名广大路

先贤后圣游之而不厌故

或名平等因或名净方便或名最胜见

△二结

诸佛子鲜少世界说四圣谛(至)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八西北方欢喜二初列四初苦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或名恶舍宅或名苦恼性

阙一者普译少出生唐译少失利

△二集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至)或名非实法或名无底

烦恼深故非习道学浮沉不

或名摄取或名离戒(至)或名陿劣见或名垢聚

△三灭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至)或名破依止

身与烦恼互为依止展转无穷唯证灭理方能永破

或名不放逸或名真实(至)或名自在或名无生

△四道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至)或名广大性

道名广大无不在故

或名分別尽或名神力道(至)或名摄解脱

△二结

诸佛子欢喜世界说四圣谛(至)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九下方关𨸎二初列四初苦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或名如坏器或名我所成

我见有故

或名诸趣身或名数流转(至)或名无味或名来去

△二集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至)或名受支或名我心

即我见爱

或名杂毒或名虗称或名乖违或名热恼或名惊骇

△三灭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至)或名广大或名觉分

所觉处故

或名离染或名无障碍

△四道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至)或名究竟实或名入义

能入灭谛第一义故

或名性究竟或名净现(至)或名救济或名胜行

△二结

诸佛子关𨸎世界说四圣谛(至)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十上方振音二初列四初苦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彼振音世界中或名匿疵

身为惑病所藏处故

或名世间或名所依或名慠慢

慢以生苦为业果取因名

或名染著性

性令染故如乐受坏苦谁谓苦耶

或名驶流

刹那性故即行苦也

或名不可乐

苦苦也

或名覆藏

藏苦因故乐藏坏苦故不苦不乐藏行苦故

或名速灭

流转苦也

或名难调

谁不欲舍莫之能出不惮疲苦方能调之

△二集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至)或名至后边

招果不断受苦无穷

或名共和合或名分別或名门

入苦趣故

或名飘动或名隐覆

△三灭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至)或名不可取

取则不灭

或名转还或名离诤或名小

小之则无内不容一物也

或名大

大之则无外法界性也

或名善净或名无尽或名广博或名无等价

△四道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至)或名难敌对

有惑必破不为惑破犹明灭暗无暗不灭暗不灭明何能相敌

或名无限义或名能入智(至)或名殊胜义

△二结

诸佛子振音世界说四圣谛(至)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三类通一切二初举娑婆以类东方

诸佛子如此娑婆世界中(至)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二举东方以类余九

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四主伴无尽二初举此例彼

诸佛子如娑婆世界有如上所说十方世界

谓娑婆为主有密训等尽空世界皆为伴也

△二以彼例此

彼一切世界亦各有如是(至)心之所乐令其调伏

则知密训等尽空世界为主摄伴亦尔则无尽无尽耳此犹约娑婆同类世界而说以结数中同百亿故余树形等异类世界彼一一类皆徧虗空及尽法界是则重重无尽无尽非此所说也如是皆为调伏众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


校注

今疑令
[A1] 已【CB】巳【卍续】
[A2] 己【CB】巳【卍续】
[A3] 刺【CB】剌【卍续】
[A4] 刺【CB】剌【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己【CB】巳【卍续】
[A7] 己【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经疏注(卷20)
关闭
华严经疏注(卷20)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