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六(入第一卷经第四纸)

△第十释文第一会中前总四十众大分为二初一同生余是异生故地论云解脱月是同生众故又云同生众请则知兼有地前明知不约地位余释云云不符论意云何名为同异生耶然有二义一谓杂类作诸异生种种形故菩萨得法性身同人作一类菩萨形故二菩萨为同者通诸位故神等为异法界差別德故

其四十众文皆有三一标数辨类二列名结数三摄德圆周今初同生众三初标数辨类

有十佛世界微尘数

标数也下辨世界略有三类一世界二种三海今云世界则非种非海权实共许一三千界一佛化境故或名佛刹佛土皆准此也微尘者七极微量也谓抹三千界并为微尘一尘为一菩萨则数已难量矣况举十数表无尽耶

菩萨摩诃萨所共围绕

辨类也即拣非余众具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今从略耳然有三释一菩提是所求佛果萨埵是所化众生即悲智所缘之境从境立名故名菩萨二菩提是所求之果萨埵是能求之人能所合目故名菩萨三萨埵此云勇猛谓于大菩提勇猛求故摩诃云大大有四义一愿大求大菩提故二行大二利成就故三时大经三无数劫故四德大具足一乘诸功德故前二通地前后二或唯地上更有诸大亦不出此此等并是舍那佛内眷属动止常随故云所共围绕

△二列名结数者夫圣人无名为物立称虽得名千差而多依行德行德皆具而随宜別标文二初列十同名

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

先十同名普者显具法界总相德故后十异名者显具法界別相德故总別相融同一法界今初十名之普是別之总普下十异显即普能別普义方成此是古今诸佛同行普贤之行随于诸位差別不同纵成正觉亦普行摄故先明之

言普贤者体性周徧曰普随缘成德曰贤此约自体又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此约诸位普贤又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此约当位普贤又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此约佛后普贤位中普贤悲智双运佛后普贤智海已满而运即智之悲寂而常用穷未来际又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此约融摄所以先列者为上首故法门主故法界体故一切菩萨无不乘故无一如来非此成故令诸闻者见自身中如来藏性行普行故上虽多义离释今从別称合释无处不贤名曰普贤即体普也此一为总余九为別

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

二德普谓称性之德充于法界以为最胜委照无遗如灯之光

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

三慧普徧照严刹决定高出故

普宝𦦨妙光菩萨摩诃萨

四行普内行圆净智𦦨外烛故称为妙

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

五音普具一切音演佛净土深广高出之行故

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

六智普照佛法界无尽境故

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

七心普智宝严于心顶通行等华高出物表故

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

八觉普徧觉性相声皆悦机故无不归者

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

九福普障无不净称真无尽故

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

十相普无光相之光相徧益众生故六相圆融思之

△二列十异名

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

十德十山皆依大海十地十度皆依佛智海中看月净而且深依智严刹深而且净如海即大如月即明故以名也

云音海光无垢藏菩萨摩诃萨

讲如雷震故曰云音辩才泛滟犹如海光又海上有光天涯无际佛智起用一念普周净惑无穷名无垢藏

功德宝髻智生菩萨摩诃萨

修治二严犹如净宝秘密高显故有髻言

功德自在王大光菩萨摩诃萨

法王出现作用自在二严圆满为功德光

善勇猛莲华髻菩萨摩诃萨

勇猛化生不染化相雨法玄妙如解髻珠

普智云日幢萨摩诃萨

慈云智日互相资映长劫普应高出如幢

大精进金刚菩萨摩诃萨

坚利智慧与精进俱故得称大智为行本为寿因

香燄光幢菩萨摩诃萨

戒等行發是为香𦦨种智高直故曰光幢

大明德深美音菩萨摩诃萨

智光徧照是大明德称真适物名深美音

大福光智生菩萨摩诃萨

大智發光徧照佛境令福非福相所以称大

△二结略显广

如是等而为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尘数

△三摄德圆满二初別叹胜德二

初二句就缘叹

此诸菩萨往昔皆与(至)共集善根修菩萨行

前句往因同行显主伴有由毗即徧也卢遮那光明照义回就方言应云光明徧照然有二义一身光徧照尽空法界乃至尘道二智光徧照真俗重重法界身智能所合为一身圆明独耀具德无边故立斯号又毗者种种义卢遮障义那者尽义入义即种种障尽种种德圆故普贤观经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徧一切处即身亦徧非唯光徧又云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即土亦光矣又云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即德圆义又云净波罗蜜灭有相处即障尽义又云乐波罗蜜不得身心相处不见有无诸法相处即证入义又云如寂解脱乃至般若波罗蜜是色常住法故明皆即应即真为本师矣此经文证本品当辨

言共集善根即备道资粮修菩萨行即作所应作云何共集互为主伴故主伴有三一回向主伴二同行主伴三如相主伴皆称共集

皆从如来善根海生

后句从德海生明长为辅翼谓佛德无边积集妙宝智定盈洽故称为海从生有四一从自佛善根海生已圆十身故二从本师海生佛为胜缘已摄受授法令行得成满故三与遮那同于余佛海生以上云共集故四从法性佛海生以上德海诸佛共同平等一味但称性修即是从生不拣自他故梵本云与佛同一善根海生

△第二就行德以叹夫大士必崇德广业虗心外身崇德故进齐佛果广业故行弥法界虗心故智周万法而不为外身故功流来际而非已故德难名矣略分为三初自分因行德三

初自利行圆

诸波罗蜜悉已圆满

诸度行满谓六度十度八万四千多劫积集究尽事理故云圆满

慧眼明彻等观三世

十眼明彻分別名慧照瞩称眼障翳斯尽智无不瞩故云明彻五眼之中慧眼观理理无异味故云等观十眼之中慧眼观事事无不见故名等观是则委见其事为明深达其性为彻欲以一眼合诸具通事理但举其慧

于诸三昧具足清净

深定已满三昧者此云等持远离沉掉平等持心趣一境故而云诸者其余诸缘亦一境故真如三昧为其定体随境入別尘数多端故云诸也横则无定不穷竖则深入无际故云具足定障永亡故云清净

△二利他行满有三句即三轮化益

辩才如海广大无尽

语含四辩即正教轮辩谓巧显深理才谓巧应机宜万法咸演则广大无涯千难殊对则无竭尽故如海也又海遇风缘则洪浪云涌智逢机请则口辩波腾请者既许无边辩亦广大无尽

具佛功德尊严可敬

身业神通轮谓三业无失智深叵挠为具佛功德故得外仪俨若肃然可敬

知众生根如应化伏

意业记心轮根义总明文含性欲言如应者根有生熟化不失时器有大小授法无谬化谓教化即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伏谓调伏即应折伏者而折伏之由此具行入正法故

△三证理位极亦三句

入法界藏智无差別

证理法也谓以大智证入平等真法界藏依佛性论说有五藏一如来藏谓在缠含果法故二自性清净藏谓在缠不染三法身藏谓果位为功德所依四出世间上上藏谓出缠超过二乘菩萨五法界藏谓通因果外持一切染净有为故名法界内含一切恒沙性德故复名藏此义宽通故今证入言智无差別者所证之藏平等要无分別方契此则智自无差即由上义能所不殊又此能证智与所证藏冥合一味无有境智之异故云无差此复有二一同无相故下经云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亦无少智而入于法二同法界故则能所各互摄尽故下云无有智外如为智所入智摄如尽故亦无如外智能证于如如全摄故若皆一味岂令智同于境而无智耶古德释云智相尽故不有能令智相尽故不无不尔岂令诸相皆尽而智独存是故于境则不碍真而恒俗于智则不碍寂而恒照即境智非一境则不碍俗而恒真智则不废照而恒寂即境智非异境则空有无二智则寂照双融故云无差別也上来所释约真理寂寥与止寂相顺俗谛流动与观照相顺起信等中且为此释未尽其源以令照真不得名照照俗之时不即寂故今正释者谓言用则同而异由境不能照智有照故言寂则异而同境智无异味故同故无心于彼此忘心契合故异故不失于照功智异木石故故真智照理境则唯寂智则寂而常照若约照俗则以后得智照差別之境若约融真俗者境则真俗不二智则权实双行亦为一味而不失止以虽双行而即寂故若约三观及融境智至下常辨

证佛解脱甚深广大

证果法解脱者谓作用自在如不思议法品说于一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等总有十种广如彼说即用而真故甚深用无涯畔故广大上穷彼际故云证也

能随方便入于一地(至)恒与智俱尽未来际

得位极谓普贤身徧于六位随在一位以愿海力持于一切故旧经云在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今此文顺西国若顺此方应云能以方便随入一地以愿海力摄持一切地也然有引梵本广明此中句数开合不同不必应尔何者夫译梵为唐诚乃不易苟文小左右贵于旨不乖中若理不可通则正之以梵本译人意近则会之以旧经言异意同何必广引言恒与智俱者明智穷来际文含二义一望前谓虽在因中一地而愿力持一切地功德皆与智俱尽未来际不离一地如一地余地亦尔是故因门尽于未来但是一一诸位菩萨不见作佛时二望后以尽未来之大智入如来之果海也虽有二义顺前义胜

△二胜进果行德二初得果法

了达诸佛希有广大秘密之境

入佛密境此有二意一佛即密境以三业业具非余测故谓非色现色摩尼不能喻其多非量现量应持不能穷其顶不分而徧一多不足异其体全为法身一毛不可穷其际此身秘密也佛言声也非近非远目连寻之无际身子对而不闻非自非他若天鼓之无从犹谷响而缘發无边法海卷之在一言无内圆音展之该万类是谓佛口密也意则无私成事等觉尚不能知密之至也皆广大无涯超绝奇特故云希有

二佛之密境谓即一乘如来知见禅定解脱深入无际帝网之境时乃说之故云希有久默斯要甚为秘密又权实隐显唯佛方知故云秘密今洞见其源故云了达

善知一切佛平等法

入佛平等亦有二意一佛佛平等谓一切诸佛体性平等法身无二故智慧平等德无增减故内用平等悲愿普应故二佛所证法平等即第一义此二无二称此而了故名善知

已践如来普光明地

明得佛位谓佛有十地如大乘同性经说一甚深难知广明地乃至第十名毗卢遮那藏海智地此十同是佛地约德用成別今普光明当其第一普即广义光明即明甚深难知此文虽略义在普中举初摄后理实皆践又普光明亦十地之总总不出于普法智光故

入于无量三昧海门

证佛三昧谓海印等定皆深广如海并通一实故得称门

△二起果用文有三业

于一切处皆随现身世法所行悉同其事

一现佛身业徧世同事

总持广大集众法海

二同佛意业总持大法

辩才善巧转不退轮

三得佛语业能转法轮不退有四一称理不退无改说故二应机不退无虗發故三利益不退已必定故四制伏不退天魔外道不能动故复有四种不退谓信位证念今当第四念不退也

△三二行无碍德谓引摄佛德不碍修因故文有五句

一切如来功德大海咸入其身

一引摄佛德然有二义一则行成摄果二则诸佛同加

一切诸佛所在国土皆随愿往

二随佛徧生不拣净秽也

已曾供养一切诸佛无边际劫欢喜无倦

三供佛集福十方无边三世无际此一切佛皆供养故欢庆有遇不住福相故长时无厌

一切如来得菩提处常在其中亲近不舍

四长为辅翼义通真应

恒以所得普贤愿海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

五悲愿调生不以偏小利物唯以同体普愿摄物令证菩提方显智体圆足

△二总结多门

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无得而称也菩萨之德焉言不可周宜以类取故云如是无量

△第二异生众中总三十九众相从为三第一杂类诸神众第二八部四王众第三欲色诸天众今初有十九众通名神者灵祇不测故文皆三叚初金刚神众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佛世界微尘数

标数

执金刚神

辨类也以执持此杵守护佛故然一一类皆通有所表如地表心地海表德海等观其叹德则知通意今此表般若坚利导于众行到彼岸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妙色那罗延执金刚神

然诸众立名皆随所得法门为物立称那罗延者此云坚固由见佛妙色皆不可坏故受此名

日轮速疾幢执金刚神

见佛身毛犹如日轮现种种光速摧障恼故名曰幢

须弥华光执金刚神

见佛身光映蔽一切犹如须弥显于大海神通等法如华开敷故

清净云音执金刚神

圆音随类如雷震故

诸根美妙执金刚神

现为世主以美妙根令物悟故

可爱乐光明执金刚神

智光演法令爱乐故

大树雷音执金刚神

宝饰妙相如华严树方便警物如雷震音

师子王光明执金刚神

福深相妙炳著光明如师子王处众无畏

密𦦨胜目执金刚神

慈眼视物为吉祥目神通之𦦨密现物前

莲华光摩尼髻执金刚神

雨此严具及光明故下诸众皆类此知至得法处名当自显恐厌繁文下略不释

如是等而为上首有佛世界微尘数

△三摄德圆满十句分二初二句总彰愿行

皆于往昔无量劫中恒發大愿愿常亲近供养诸佛

由昔愿力得预法会常为亲侍

随愿所行已得圆满到于彼岸

由今行满故能徧侍

△二八句別显满相

积集无边清净福业

福积净业

于诸三昧所行之境悉已明达

智达定境事定之境随事百千理定之境即真如实相不思议定则以无碍而为其境今皆智照故云明达

获神通力随如来住

通随佛住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入用难思

处于众会威光特达

处众超绝

随诸众生所应现身而示调伏

应物调生

一切诸佛化形所在皆随化往

随佛化形

一切如来所住之处常勤守护

护佛住处

△二身众神三初标辨类

复有佛世界微尘数身众神

有二义一身谓神之自身众即同生同名及所随者凡有其一必更有二共有其三三故名众能所合目名身众神二约所主谓此类神专以变化多身为佛事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华髻庄严身众神光(至)有佛世界微尘数

△三摄德圆满

皆于往昔成就大愿供养承事一切诸佛

△三足行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佛世界微尘数足行神

亦有二义一谓依止足行众生及守护故如下善见比丘足行之神持华承足故下德中恋仰如来二足所行处即道路神通表修行履佛所行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宝印手足行神(至)有佛世界微尘数

△三摄德圆满

皆于过去无量劫中亲近如来随逐不舍

△四道场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佛世界微尘数道场神

从所依所守得名下诸神众类皆同此言道场者非唯护佛道场但有庄严道场之处即于中护故下德中愿供养佛表护万行道场及修行者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净庄严幢道场神(至)有佛世界微尘数

△三摄德圆满

皆于过去值无量佛成就愿力广兴供养

△五主城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佛世界微尘数主城神

表行德防御法城心城故如摩耶处说

△二列名结数

所谓宝峰光耀主城神(至)有佛世界微尘数

△三摄德圆满

皆于无量不思议劫严净如来所居宫殿

己德行严佛宫殿者一佛殿为所守之最莹饰为尊佛故二主伴善根互融摄故三莹饰自心佛安处故

△六主地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佛世界微尘数主地神

表深重愿荷负行德故亦表心地为依持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普德净华主地神(至)有佛世界微尘数

△三摄德圆满

皆于往昔發深重愿常亲近诸佛如来同修福业

△七主山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主山神

通表万德高胜性皆闲寂別表智德最高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宝峰开华主山神(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于诸法得清净眼

云清净眼者名中多有光称

△八主林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不可思议数主林神

表以无漏智导于众行森耸建立故德中云皆有可爱光明

△二列名结数

所谓布华如云主林神(至)而为上首不思议数

△三摄德圆满

皆有无量可爱光明

△九主药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主药神

表行德伏惑资益法身若约利他则三业不空如药树王故下德中性皆离垢即伏惑去病也仁慈祐物即进善补益也

△二列名结数

所谓吉祥主药神(至)益气明目主药神

总名主药药既不同神神各別吉祥者主香茅之类也清净光明谓乳石之流名称普闻如药树王雪山忍草等明见十方谓眼药等约法准之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性皆离垢仁慈祐物

△十主稼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主稼神

稼者树五谷也表万行法味资益自他他益称心故德中大喜成就

△二列名结数

所谓柔輭胜味主稼神(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莫不皆得大喜成就

△十一主河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主河神

即河伯之流也表法河流注润益群品又于生死瀑流拯彼漂溺江河淮济清浊俱河故生死法流此皆神主

△二列名结数

所谓普發迅流主河神(至)而为上首有无量数

△三结德圆满

皆勤作意利益众生

勤益生者谓遇㳂流则平波息浪逢泝泳则微动轻风水性之属深止而住居陆行之流富生而应导百川而去害灌万顷而开利为勤作意利益众生约所表法随意消息

△十二主海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数海神

即海若之辈表具含万德一一皆深广也

△二列名结数

所谓出现宝光主海神(至)海潮雷音主海神

三名远尘离垢者瑜伽八十六云现断烦恼离故远尘彼随眠离系故离垢今约近事尘谓尘境垢即烦恼六根对境了彼性空故曰远尘众惑不行诚为离垢心境相借离垢由于远尘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悉以如来功德大海充满其身

△十三主水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主水神

通上河海等水及雨露霜雪等也表法水含润等多义理故

△二列结数

所谓普兴云幢主水神(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常勤救护一切众生而为利益

拯溺为救济危为护已溺邪见贪爱水者救之将沈者护之而为利益即云雨等润發生万物也法合可知

△十四主火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数主火神

即宋无忌之流也以显知慧火烧烦恼薪成熟善品破无明暗耳

△二列名结数

所谓普光𦦨藏主火神(至)而为上首不可称数

△三结德圆满

皆能示现种种光明令诸众生热恼除灭

夫火有二能一能为益二能为损今用益止损表法亦尔示慧光以去暗用益也除惑苦之热恼止损也

△十五主风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主风神

通表方便无住无所不摧別表如下

△三列名结数

所谓无碍光明主风神(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散灭我慢之心

△十六主空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主空神

表法性空別即离染周徧等亦各如名辨

△二列名结数

所谓净光普照主空神(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心皆离垢广大明洁

若情尘乱起翳本性空智日高升则情云自卷空有日而廓尔无际智合理而杳然无涯故云尔耳

△十七主方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主方神

即东方青帝等类也表显邪正方隅使行无迷倒

△二列名结数

所谓徧住一切主方神(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能以方便普放光明恒照十方相续不绝

身智教光无不引摄名普放也无时不放所以称恒如日周天故云相续不绝

△十八主夜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主夜神

表于无明黑暗生死长夜导以慧明令知正路

△二列名结数

所谓普德净光主夜神(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修习以法为乐

夜分亡寝是曰勤修翻彼长迷故以法为乐

△十九主昼神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主昼神

于昼摄化显行德常明也

△二列名结数

所谓示现宫殿主昼神(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于妙法能生信解恒共精勤严饰宫殿

先修正解后勤正行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还生邪见信因解净解籍信深昼之义也上来多主器界故但名神准梵本除金刚神余皆女神表慈育故菩萨同于彼类以摄众生自下摄领有情皆受王称并是丈夫

△第二八部四王众文有八段前四杂类后四能统是天王所统是八部初阿修罗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阿修罗王

亦云阿素落梵音楚夏耳婆沙译为非天佛地论云天趣所摄以多行谄媚无天实行故曰非天依阿毗昙亦鬼趣摄谄曲覆故正法念经鬼畜二摄以罗睺阿修罗是狮子子故伽陀经天鬼畜摄具上说故由此或开六趣或合为五多好鬪诤怀胜负故或居众相山中或居海下如正法念说然有大力者广修福故今之修福有怀胜负谄媚心者多生其中

△二列名结数

所谓罗睺阿修罗王(至)妙好音声阿修罗王

罗睺此云摄恼以能将手隐摄日月令天恼故二毗摩此云丝也质多罗种种也谓此王能以一丝幻作种种事故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已精勤摧伏我慢及诸烦恼

实者因果俱慢故权应偏摧非不断余故云及也

△二迦楼罗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不可思议数迦楼罗王

昔云金翅正云妙翅以翅有种种宝色庄严故此就状翻若敌对翻此云大嗉项以常著龙于嗉中故此鸟能食鱼龙七宝然鸟及龙各具四生谓卵胎湿化后后胜前前劣不能食胜谓卵生鸟不能食胎等胜能啗劣化食四生如增一辨以化食化𫏐得充虗亦表菩萨摄生故离世间品云菩萨迦楼罗如意为坚足乃至搏撮人天龙安置涅槃岸

△二列名结数

所谓大速疾力迦楼罗王(至)普音广目迦楼罗王

大速疾力者增一中说此鸟食龙从金刚山顶铁杈树下入海取龙水未合间还至本树是为速疾大海处摄持力者即是摄彼命将尽者食之而龙受三归及袈裟一缕在身则不可取菩萨亦尔如前引离世间品说又出现云摄取善根熟众生置佛法中此为命尽若心有邪归断见所覆则不可取普观海者即周四天下求命尽龙

如是等而为上首不思议数

△三摄德圆满

已成就大方便力普能救摄一切众生

大方便力即虽了众生空而能入有是十力止观也普能救摄即鼓生死大爱海水取善根熟者如出现品说

△三紧那罗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紧那罗王

紧那罗者此云疑神谓顶有一角形乃似人面极端正见者生疑为是人耶为非人耶因此立称依杂心论畜生道摄亦云歌神以能歌咏是天帝执法乐神即四王眷属表菩萨示众生形而非众生常以法乐娱众生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善慧光明天紧那罗(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精进观一切法心恒快乐自在游戏

要勤观察则得法乐怡神自他兼乐为自在游戏

△四摩睺罗伽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摩睺罗迦王

摩睺罗伽此云大腹行即蟒之类亦表菩萨偏行一切而无行也

△二列名结数

所谓善慧摩睺罗伽王(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修习广大方便令诸众生永割痴网

此类聋𫘤故令方便舍痴

△五夜叉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夜叉王

初一是北方天王即毗沙门是也若从能领是天众摄今从所领为名然四王各领二部从一立称夜叉此云轻捷飞空速疾故亦云苦活此天又领一部名罗刹此云可畏

△二別名结数

所谓毗沙门夜叉王(至)力坏高山夜叉王

毗沙门者此云多闻以福德之名闻四方故此一是天夜叉之王余九是夜叉夜叉即王虽一是天又从所领况九皆夜叉故非天众下三例然如龙中娑竭罗王岂是天耶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守护一切众生

此类飞空啖人故菩萨示为其王翻加守护亦令爱见罗刹不害法身慧命

△六龙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诸大龙王

亦初一是天即西方天王此王主二部谓龙及富单那当单那者此云热病鬼也

△二列名结数

所谓毗楼博叉龙王(至)无热恼龙王

毗楼博叉唐三藏译云丑目毗楼丑也博叉目也日照三藏译云徧也多也楼者具云噜波此云色也博吃叉此云诸根也谓眼等诸根有种种色故以为名此不必丑娑竭罗此云海也于大海中此最尊故独得其名德又迦旧云多舌以嗜语故正云能害害于所害德叉者能害也迦者所害也谓若嗔嘘视人畜皆死也无热恼者即阿耨达池之龙也诸龙有四热恼今皆离故四热至下当释智度论云此龙是七地菩萨须弥藏经云是马形龙主又一切龙总有五种形类一象形善住龙王为主二蛇形难陀龙王为主三马形阿那婆达多龙王为主四鱼形婆楼那龙王为主五虾蟇形摩那斯龙王为主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

外则云行雨施散去炎毒内则慈云广被法雨普沾散业惑之热恼

△七鸠般茶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鸠槃茶王

初一是南方天王即毗楼勒叉此云增长主谓能令自他善根增长故此王更领一部谓薜茘多薜茘多者此云厌魅鬼余如音义

△二列名结数

所谓增长鸠槃茶王(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修学无碍法门放大光明

此类障碍深重故偏明无碍自学权实无碍法界智光以利众生

△八乾闼婆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乾闼婆王

乾闼婆此云寻香谓诸乐儿不事生业但寻诸家饮食香气即往设乐求食自活因此世人号诸乐人为乾闼婆彼能执乐故以名焉亦云食香止十宝山间食诸香粖即帝释执乐神也帝释须乐此王身有相现提头赖咤即东方天王此云持国谓护持国王安众生故此从所领为名更领一部名毗舍阇此云啖精气谓啖有情及五谷精气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持国乾闼婆王(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于大法深生信解欢喜爱重勤修不倦

大法即大缘起法也信解故欢喜深心故爱重既欢既重故不替修行

△第三欲色诸天众天者自在义光明义清净义智论云天有三种一人天谓帝王二生天谓欲色等三净天谓佛菩萨第一义天今通后二然诸天寿之长短身之大小衣服轻重宫殿胜劣俱舍十一及瑜伽等论起世等经皆广辨之恐繁不叙文中先有七段明欲界天后有五段明色界天前中即分为七初月天子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月天子

月者缺也有亏缺故下面颇胝迦宝水精所成能冷能照表菩萨得清凉慈照生死夜如云菩萨清凉月等

△二列名结数

所谓月天子(至)大威德光明天子

初一是总虽标总称即受別名下皆准此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显發众生心宝

水珠见月则流润發光净心遇缘则慈流智發生了既發正因显然生由性成则了非外入生与不生无二發乃發其本心故显發双辨

△二日天子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日天子

日者实也常充实故下面亦颇胝迦宝火精所成能热能照表菩萨智照故又日以阳德月以阴灵一能破暗表根本破惑一能清凉表后得益物又依宝性论法日有四一破暗如慧二照现如智三轮净如解脱四上三不相离如同法界也

△二列名结数

所谓日天子(至)普光明天子

可畏敬幢者为恶者畏其照明为善者敬其辨业以斯超出故以名幢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修习利益众生增其善根

居者辨业成就本行等利益也生长谷稼开敷觉华等为增长善根如出现品

△三三十三天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三十三天王

佛地论等皆言妙高山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释居中故有三十三也下释天名皆依佛地

△二列名结数

所谓释迦因陀罗天王(至)自在光明能觉悟天王

释迦能也因陀罗主也具足应云释迦提桓因陀罗提桓天也即云能天主抚育劝善能为天主故更有异释如音义说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發起一切世间广大之业

發起广大业者令修普贤行故以此天居地天之顶总御四洲虽胜事颇多犹惧修罗之敌若修善者众则天侣增威苟为恶者多则诸天减少故多好劝發况受佛付属大权应为至如坚常啼之心施雪山之偈成尸毗大行破卢志巨悭谈般若于善法堂中扬大教于如来会下等皆是發起广大业也

△四须夜摩天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须夜摩天王

须者善也妙也夜摩时也具云善时分天论云随时受乐故名时分又大集经此天用莲华开合以明昼夜又云赤莲华开为昼白莲华开为夜故云时分也随此时別受乐亦殊故论云随时受乐也

△二列名结数

所谓善时分天王(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修习广大善根心恒喜足

喜足在于第四今慕上而修

△五兜率天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不可思议数兜率陀天王

兜率陀此云喜足论云后身菩萨于彼教化多修喜足之行故得少意悦为喜更不求余为足

△二列名结数

所谓知足天王(至)而为上首不思议数

△三摄德圆满

皆勤念持一切诸佛所有名号

彼天是诸佛上生之处故令修念佛三昧也召体曰名响颁人天为号通号別号皆悉念也不计一方故云一切以诸如来同一法界体德均故念即明记而慧逾增持而不忘故无间断以佛为境何五尘之能惑哉

△六化乐天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化乐天王

论云乐自变化作诸乐具以自娱乐但受自所化乐不犯他故名为善化也变谓转变转麤为妙化谓化现无而忽有

△二列名结数

所谓善变化天王(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调伏一切众生令得解脱

以出世化故得解脱

△七他化自在天王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数他化自在天王

论云令他化作乐具以自娱乐己自在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得自在天王(至)因陀罗力妙庄严光明天王

寂静境门者境为入理之处即是门也根无躁动故称寂静根即门也根无取著方见境空合为门也故鸯掘经云明见来入门具足无减修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勤修习自在方便广大法门

物我自在即广大法门

△第二色界诸天众有五众以第四禅有二众故然四静虑摄天多少下经频列至十藏品当会释之多依十八初二三禅各摄三天皆举最上以胜摄劣故但列一下文说颂徧观诸天第四静虑自摄九天上五小乘圣居非此正被异生位中广果至极故今列之大自在天三千界主所以別列初大梵天王众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不可数大梵天王

佛地论云离欲寂静故名为梵具云梵摩此云清洁寂静谓创离欲染故名清洁得根本定名为寂静

△二列名结数

所谓尸弃天王(至)悦意海音天王

尸弃此云持髻谓此梵王项有肉髻似螺形故亦名螺髻或云火顶以火灾至此故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金色衣禅悦为食

如是等而为上首不可称数

△三摄德圆满

皆具大慈怜愍众生舒光普照令其快乐

本修慈心得生梵世等流相续还慜众生好请转法故智光照物不为汙行故身光發挥若有遇之身心悦乐

△二光音天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光音天王

二禅第三天也智论亦云第二禅通名光音彼天语时口出净光故有云彼无寻伺言语亦无用光当语故名光音瑜伽名极光净谓净光徧照自他处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可爱乐光明天王(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住广大寂静喜乐无碍法门

定生喜乐离寻伺故得寂静名然凡得之舍动求静故非广大味定之喜非无碍法今菩萨即动而静不散不味是为广大无碍法门也

△三徧净天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徧净天王

此天离喜身心徧净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清净名称天王(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已安住广大法门于诸世间勤作利益

身心徧净未为广大物我无二普益世间方为广大也四广果天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广果天王

即第四禅第三天于异生善果此最广故所有功德胜下三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爱乐法光明幢天王(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莫不皆以寂静之法而为宫殿安住其中

此天离八灾患世中最寂今以实智住本寂之宫

△五大自在天三初标数辨类

无有无数大自在天王

梵云摩醯首罗是也于三千界最自在故智论第二云此天有八臂三目乘白牛执白拂一念之间能知大千雨滴下经同此智论第一过五净居有十住菩萨住所亦詺净居号大自在天王又三乘中立此为净土是报身所居约实但是第十地菩萨摄报之果多作彼王耳

△二列名结数

所谓妙𦦨海天王(至)而为上首不可称数

△三摄德圆满

皆勤观察无相之法所行平等

三千界顶非无相不超非离相求故所行平等然上释名叹德多从义便以顺类殊若约实德无不互有皆可虗求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六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己【CB】巳【卍续】
[A14] 采【CB】釆【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但【CB】伹【卍续】
[A19] 己【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经疏注(卷6)
关闭
华严经疏注(卷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