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四(入第七经)

○普贤三昧品第三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来意者前众既集光示法主今将说法是故法主入定受加为近方便故次来也

二释名者普贤明说法主以说普法故三昧是业用以非证不宣故此则人法合举普贤之三昧亦此三昧是普贤所有又三昧境界名为普贤一切如来藏身为普贤故此则普贤即三昧拣余定也若准梵本名普贤三昧威德神变品威德神变皆定之用摄用从体但云三昧也纵佛加光赞皆因定故余会入定受加起定即说同为一品今此开者文多义广劝修学故言义广者建立普贤之行愿故故此比余麤相而设四同六异言四同者入住加出六异者一数异余会入起唯一此会入起俱多故二类异类余法故三利益异定起多人益故四光赞异如来毛孔光明赞故五众请异从定起已待众请故六证相异余会经终方有证相此品益即便地动雨云等故四五二种十地虽有而不具六今此具六故別立品以此说果余皆因故又为诸会本故总故七八九会虽是果定说通因果又非总故

三宗趣者入法界定法界佛加为宗令法界众成法界德为趣望于后品亦说世界海为趣

四释文文有六分初三昧分二初此界入定三初承力入定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至)承佛神力入于三昧

一时说偈竟时二主显佛普德唯普贤故三处依如来者常对佛故四所依座大集云菩萨得莲华陀罗尼故说法处皆有莲华表所入三昧自性无染含果法故五所依因谓所入深广要承力故六正入三昧心境冥故

△二彰定名字

此三昧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

毗卢遮那已广释复有释言广大生息具此三义名如来藏身身即体也依也此有二种一者修成二者本性本性者凡圣俱成修成者唯诸佛有诸佛有者慈悲无边故名为广智慧无上故称为大生相已尽故云生息涅槃云离有常住故名如来万德含摄是谓藏身即是出缠之法身也言本性者谓即藏识包含种子建立趣生故名为广本觉现量与佛等故名之为大新新生故名之为生染净苦乐所不能动故名为息即上法身在缠名藏谓空不空空为能藏藏不空故若以光明徧照解毗卢遮那毗卢遮那即是能观大智如来藏身即所观深理凡虽理有佛智方照又毗卢遮那亦通本有本有真实识知徧照法界义故斯□本觉迷而不知不得其用唯佛觉此能无不为故云一切诸佛拣非凡也亦非因也显于依正离如来藏无別自体故入此也贤首释云诸佛徧于一切即显诸佛无不周徧法界刹海及彼尘中所有诸刹诸刹尘中复有诸刹如是重重不可穷尽言如来藏身者明即此徧刹之身包容所徧法界刹海无不皆在如来身中故名藏身是故融通总有四句一身徧刹海二刹在身中三身徧身内刹四刹入徧刹身即内即外依正混融无碍无障是此三昧所作故以为名将说此法故入兹定三明体相用此定相用无量无边皆悉依于如来藏说略举其要句有十三门乃有十以后二门收五句故摄为六对后之二门各一对故文有四节义唯有三至下当明

△二別释

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于法界示众影像

体用对谓无分別智证平等性以为定体影现法界为胜用也谓以因因性证彼因性成彼果性显果果性如是佛性则具七义一真二实三善四常五乐六我七者清净生佛之性本末不殊况佛果果岂不平等佛平等性即如来藏是故但入如来藏身即是已入佛平等性此为第一契合佛性门言胜用者即示众影像门谓能现能生身土智影也

广大无碍同于虗空法界海漩靡不随入

深广对广者无边不在内外故大者无上究竟实际故无碍者无所障故同于虗空成上三义通为广大无碍门后句即入法漩澓门漩深也

出生一切诸三昧法普能包纳十方法界

出纳对初出生三昧门谓若自相若共相等一切三昧皆从此生此为诸定本故后摄受法界门终归此故法界体性故

三世诸佛智光明海(至)诸安立海悉能示现

境智对初句能成佛智门谓不体此理非佛智故后句示现诸境门然安立言总有三种一者世界安立依报二者圣教安立妙义三者观智安立谛相皆法界藏显示现前

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至)普能容受无边法界

内外含容对即依正含容门谓内含因果智力外令尘容法界由尘全依法界藏现同真性故

成就一切佛功德海(至)流通护持使无断绝

成人持法对即成就摄持门谓初成果人功德大愿后持法轮令不断绝由斯玄理法眼常全故上言四节者初四句明无幽不入释上毗卢遮那徧照之义次四句无德不生释上一切诸佛之义次二句内外含容释上藏义后三句成德持法释上身义言义唯有三者入平等性是定体也广大同空是定相也余皆定用此三圆融总为无碍普贤三昧

△二类通十方及诸尘道分二初举此界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于世尊前入此三昧

△二类彼方二初平徧法界十一句

如是尽法界虗空界(至)能到佛身所现一切国土

初一总明谓尽穷法界后十別指以彰曲尽一尽虗空界二于空中尽十方处三于十方中徧三世时四于三世中微细物处谓毛端等五凡诸小隟无碍之处六或广大百千由旬等处七人天日月光明等处八尽佛眼见处九尽神力到处十佛身能现之处此第十句有二义一结上国土之言通十一段二成下以是身内之刹为微细故

△二重叠无尽

及此国土所有微尘(至)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

略有四重一尽法界尘言及此国土者指前十处之国也二尘中多刹三刹中多佛四一一佛前有多普贤于上诸处皆入此定故普贤身不分普徧麤细深广平满重叠此处入定类通既然法界入定类通亦尔故约主定佛前唯一普贤一切一故若就类通佛前各有尘数一一切故

△二加分三初口加四初诸佛现身

尔时一一普贤菩萨(至)一切诸佛而现其前

此以口加后无结通故此总举重重时处一一普贤前也

△二赞其得定

彼诸如来同声赞言(至)如来藏身菩萨三昧

此虽果定菩萨门入故云菩萨三昧

△三得定所由

佛子此是十方一切诸佛(至)一切诸佛行愿力故

所由有三一伴佛同加佛佛道同故二主佛本愿此二为缘三自修行愿是入定因又上三义前前由于后后余岂无斯行耶法门主故表说普法故

△四辨加所为有十一句分二初总

所谓能转一切佛法轮故

此文二势一辨加所为二显上行愿之相云所为也所为谓何为转法轮故

△二別

开显一切如来智慧海故

上一总摄十智下九即是十海

普照十方诸安立海悉无余故

即安立海

令一切众生净治杂染得清净故

即众生及业海

普摄一切诸大国土无所著故

即世界海

深入一切诸佛诸境界无障碍故

即佛海

普示一切佛功德故

即名号寿量及解脱海变化大用皆功德故

能入一切诸法实相增智慧故

即波罗蜜海到实相岸故

观察一切诸法门故

即转法轮海

了知一切众生根故

即根海

能持一切诸佛如来教文海故

即演说海与下十智令知此十

△二意加二初加二初此土二初一总

尔时十方一切诸佛(至)能入一切智性力智

谓与果海之智而言与者佛力灌注令增长故一切智性即果海也智性即力无倾动故具十力故末后智字即能入也

△二九別

与入法界无边量智

即是世界成就品中十智由与此智故后能说彼智观彼十海而文少不次此句即第三法界安立海智安立无边量故

与成就一切佛境界智

即第四佛海佛海唯佛分齐之境

与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智

即第一

与知一切众生界广大智

即第二众生业海业因微细故云广大

与住诸佛甚深解脱无差別诸三昧智

含二句一即第八佛神变海解脱作用即是神变神变依定加三昧言二含三世智下文云一念知三世由佛不思议解脱力故由加总句故合此二

与入一切菩萨诸根海智

即第五

与知一切众生语言海转法轮辞辨智

即第九

与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身智

即第七愿海以愿力故入法界中一切世界

与得一切佛音声智

即第十建立演说又菩萨根更有多义修十善道有三善根修诸地度精进为根摄受正法信慧为根摄养众生慈悲为根为成佛道悲智为根种种差別皆善知故

△二类通

如此世界中如来前(至)所有普贤悉亦如是

△二释所因二初征

何以故

征意云诸佛有力能与有慈能普何以十智偏加普贤

△二释

证彼三昧法如是故

释云普贤得此三昧法尔应与

△三身加二初此土二初佛手摩顶

是时十方诸佛各舒右手摩普贤菩萨顶

明加被摄受又准梵本明十方佛身皆不来此舒臂不必长而同时摩顶各全触顶互不相碍皆是如来自在业用

△二辨手相用中十句以显无尽二初五德相圆备

其手皆以相好庄严妙网光舒香流燄發

谓𦟛圆纤直等故云相好庄严

△二五妙用自在

复出诸佛种种妙音(至)所有影像皆于中现

意明此手亘十方而包三世收因果而该人法深广体用无边自在非言能说也

△二结通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至)为十方佛之所摩顶

△三起定分所作事竟故于中二初此界二初起定二初起主定

尔时普贤菩萨即从是三昧而起

△二眷属定二初一总明

从此三昧起时(至)世界海微尘数三昧海门起

谓一起一切起由此妙定即是一切三昧海故余定为门皆入此故彼全同此亦受海名

△二九別辨

所谓从知三世念念无差別(至)所有微尘三昧门起

尘数既多略列其十一即能知智三昧谓无一念暂差故云念念无差而不废徧知为善巧智二即所知尘境上能所一对

从现三世一切佛刹三昧门起(至)舍宅三昧门起

三现广刹四现居处即于世界总別一对楞伽经云如来藏识顿现一切身器及诸受用即广刹受用即是舍宅

从知一切众生心海三昧门(至)各別名字三昧门起

五知心念差別六知身相名字即众生色心一对

从知十方法界处所(至)广大佛身云三昧门起

七知广处八知广身即依正一对虽说微尘意彰佛广虗空无方有物处则现唯如来藏是实有物依此建立处所各別随菩萨行刹有净秽随众生业趣类別故微尘中佛复有一义谓如来藏是真佛身其体广大无能知者恒在六七微尘之中一一有情各有藏识故云各有无边大身

从演说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门起

上八约事別別门显此约理趣总该诸法故云一切大般若经理趣分说诸法皆空无生无灭无自性性离一切相不可愿求然第一义湛然常住当知即是此如来藏思益经说处处避空皆不离空深密经说理趣有六一真义理趣谓二障净智所行真实二证得理趣谓于真义得如实知三教导理趣谓自证开示众生此三为本后三解释四离二边理趣谓有问言云何名为真义理趣应答彼言非有非无非常非断五不思议理趣谓有问言云何证得应答彼言谓不思议若于诸法远离戏论尔时证得真胜义性故知言说皆非真义六随众生所乐理趣谓有问言云何教导应答彼言随诸众生意乐各异顺彼所欲方便开示彼真义者即此藏身彼不思议即此三昧无著菩萨说四意趣释一切经亦理趣也如摄论辨上来九句唯第三四从现得名余七皆从所知立称如此等类有一切世界海微尘数合为一定即知此定是一切定耳

△二大众得益二初标益时

普贤菩萨从如是等三昧门起时

亦是得益所由

△二正明得益减数说九初五得菩萨法门

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至)微尘数修行海云

句各一义皆以前定含此诸义故又此五句后后成前前

△二四得佛果法即如来三业

世界海微尘数普照法界(至)功德藏智光明海云

得照藏身之实智

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至)无差別方便海云

得藏身力用之权智

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至)各现众刹海云

身毛现刹

世界海微尘数一一菩萨(至)般涅槃等海云

应垂八相义兼口转亦以藏身合此义故普贤出定他人益者感应道交故如春萌芽阳气久满东风一拂众蘂齐敷诸菩萨象积善已深久同行愿才观胜境万德顿圆冥显双资于何不可

△二类通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至)一一尘中悉亦如是

△四现相作证分然得益心喜喜则地动及有诸瑞诸会闻竟得益故现相居后此会虽即未闻已先得益故先现瑞以此会辨果显殊胜故文四初世界微动

尔时十方一切世界海(至)三昧力故悉皆微动

兼出瑞因由因果二力言微动者是前相故

△二众宝庄严

一一世界众宝庄严

△三出音说法

及出妙音演说诸法

△四佛会雨宝

复于一切如来众会道场海(至)周闻十方摩尼王云

略举十种以显无尽前三事相宝后七法化传通宝并是出世善根所生

△五毛光赞德分二初结前生后

普雨如是十种大摩尼王云(至)于光明中而说颂言

△二正说偈辞十颂分三初总述前定

普贤徧住于诸刹(至)无量三昧皆能入

△二別显徧相分二初直述前徧

普贤恒以种种身(至)彼刹尘中悉亦然

△二举因显徧二初缘力徧

所现三昧神通事毗卢遮那之愿力

△二因力徧四初即体而用故徧

普贤身相如虗空(至)示现普身等一切

前半体后半用身相如空法性身也依真而住法性土也随机普应受用化也法性身土为別不別別则不名法性性无二故不別则无能依所依经论异说统收法身略有十种土随身显乃有五重一依佛地论唯以清净法界而为法身亦以法性而为其土性虽一味随身土相而分二別智论云在有情数中名为佛性在非情数中名为法性假说能所而实无差唯识云虽此身土体无差別而属佛法性相异故谓法性属佛为法性身法性属法为法性土性随相异故云尔也今言如虗空者唯识论云此之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大小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虗空徧一切处故如虗空言通喻身土二或唯大智而为法身所证真如为法性土故无性摄论云无垢无罣碍智为法身故若尔云何言相如虗空智体无碍同虗空故三亦智亦如而为法身梁摄论及金光明皆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名法身故此则身含如智土则唯如四境智双泯而为法身经云如来法身非心非境土亦随尔依于此义诸契经中皆说如来身土无二此则依真之言显无能所方曰依真成如空义五此上四句合为一无碍法身随说皆得亦如之六此上总別五句相融形夺泯兹五说迥然无寄以为法身土亦如也此上单就境智以辨七通摄五分及悲愿等所行恒沙功德无不皆是此法身以修生功德必证理故融摄无碍即此所证真如体大为法性土依于此义身土迥异今言身相即诸功德言如虗空即身之性下经亦云解如来身非如虗空一切功德无量妙法所圆满故八通收报化色相功德无不皆是此法身收故摄论中三十二相等皆法身摄然有三义一相即如故归理法身二智所现故属智法身三当相并是功德法故名为法身其所依土则通性相净秽无碍我此土净而汝不见众生见烧净土不毁色即是如相即非相身土事理交互依持通有四句谓色身依色相土色身依法性土法身依法性土及依色相故又以单双互望亦成五句谓色相身依法性色相土等准以思之此上犹通诸大乘教九通摄三种世间皆为一大法身具十佛故其三身等并此中智正觉摄故土亦如之即如空身而示普身于何不具此唯华严十上分权实唯有第九属于此经若据融摄及摄同教总前九义为一总句是谓如来无碍身土普贤亦尔随义隐显不可累安达者寻文无生局见上言土有五重者一唯法性属前三身二双泯属于第四三具性相五六七八所依四融三世间属于第九五总前诸义即第十依

△二大愿故徧

普贤安住诸大愿(至)分身住彼亦无量

兼显徧于正中之依也重重皆徧今不见者机不应故不见即是虗空身故亦徧不见处故

△三所现超胜

所现国土皆严净(至)令其观者悉得见

△四果德已满不舍因门

一切佛智功德力(至)己往昔菩提行

△三结所由

如是自在不思(至)佛光云中赞功德

自在难思现无不普标入一定实则普游非佛光云安能赞述

△六大众赞请分二初说偈仪

尔时一切菩萨众(至)承佛神力同声赞言

前众问佛佛示法主众睹定起故赞请普贤前但旧众此通新旧故云一切所问同前故但略举

△十颂分三初八叹主请彰其能说二初叹普贤因果深广德明有说因

从诸佛法而出生(至)已严净此法身

已净法身三句明因一句明果因有三义一因修法生义通缘了二由大愿起即是缘因三依如来藏证真平等此为正因真如即是不空虗空即是空藏平等与藏通上二义

一切佛刹众会中(至)等照十方无不见

赞徧住佛刹第三句徧因余皆徧相因中具智庄严故能等照具功德严令无不睹

普贤广大功德海(至)悉能诣彼而明现

赞近诸佛

佛子我曹常见汝(至)一切国土微尘劫

赞常定实境中者不随想转故曹者辈也

佛子能以普徧身(至)法界微尘无不入

赞度生曲尽微尘者细处有多众生故上五各赞一义

△二叹能徧尘刹雨法德明有说果

入于法界一切尘(至)演说如来广大法

赞常演大法如空之言下喻广大前喻无尽无

一切功德光明者(至)说佛所行无等法

赞说无等法无等有二一能说力胜具二严故二所说无等说佛所行故

为度众生于劫海(至)其音广大靡不闻

举因结果显德有由旷劫因圆故能云雨说法

△二举法请正陈所疑

国土云何得成立(至)愿随其义如实说

前品所问虽有多门统其要归莫过三种世间故今三句各显其一又前问总该诸会此令当会答故

△三叹众请明有堪闻之器

此中无量大众海(至)一切诸佛皆随喜

亦名自述此有二义一恭敬一心内堪受法二诸佛随喜外有胜缘故应说也说则上顺佛心下顺物欲

○世界成就品第四

△初来意者前说缘既具此下正陈所说总明果相答法界安立海问故此品来

二释名者世谓三世堕去来今故界谓方分有彼此故又世谓隐覆界亦分齐谓诸有为可破坏世即隐覆无为不可坏法从真性起同无为法即隐覆有为可破坏世各不相杂是其分齐故感娑婆者对华藏而见娑婆感华藏者对娑婆而见华藏言成就者即能成之缘谓十缘等能所合目若以世界之成就即依主释准梵本云世界海成就下文辨海译人略也意云佛果依正闻修方起众生业报本自有之但标世界耳

三宗趣者标列无边胜德广释所知世界海为宗然其意趣乃有多种一令诸菩萨發大信解悟入为趣谓令知佛及菩萨大悲行海广覆无边尽众生界倣而行故世界无边悉严净故众生无边悉化度故刹由心异当净自心及他心故世界重重无尽无尽以大行愿悉充满故佛界生界非一非异能正了知成大智故未能了者熏成种故皆意趣也亦为显此深意故此品来故下颂云离诸谄诳心清净常乐慈悲性欢喜志欲广大深信人彼闻此法生欣悦若不闻此无边无尽无二之境滞于权小普贤行愿何由可成故普贤自说为令众生等文皆是此品之意趣也

四释文三品正陈法海于中分二初二品明果后一品辨因然有二意一约兼明则前二品通答前三十句果问后一品答前十句因问说因为欲成果从多而说分名举果二将前二品望前品末三问通答依正若望下广文正明于依傍显于正留其正报后分广明于中初品通辨诸佛及诸众生所有刹海后品別明本师之所严净又此品明成刹之缘后品別辨果相故此品答安立之问其中虽明形等亦是缘故今初分二先总标纲要即为本分二初承力徧观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至)一切如来神变海

上入三昧内契其源今云徧观外审其相十海之义已如问释但小不次耳但观于十含余三十佛海之中具身等故大愿之中含因等故

△二牒问许说四初牒问略叹二初结前生后

如是观察已普告一切道场众海诸菩萨言

二正牒称叹即从后向前牒上果问三十句也初十句牒上世界海等十问观乃观海叹乃叹智者智之与海反覆相成谓前自智观海微细难知唯佛智方能究尽海难思故佛智难思佛智难思故海为深广若尔何不说智而但说海智离海境安知其相又表唯所证知故但说海十智望海与问开合小异名或小差

△二別释

佛子诸佛世尊知一切(至)清净智不可思议

前问及观但云世界海今加成坏望前与智中亦有成坏之言此乃广略之异耳言清净智者离所知障决断分明故初句贯下置清净言余皆略也然皆以多故广故深故细故重叠难知迥超言念皆云不思议也

知一切众生业海智不可思议

众生即报类差別即善恶等殊从此別义观中开为二句而因果虽殊同是所化众生故此及问并与智中并合为一

知一切法界安立海智不可思议

即世界都称或化众生法谓安立施设方便轨则等也

说一切无边佛海智不可思议

能化诸佛数量无边

入一切欲解根海智不可思议

即所化根欲差別难知而问中合在后之五海五海皆须知根欲故

一念普知一切三世智不可思议

即所应之时前就所观但云三世今就佛智故云一念能知其问及与智皆云佛解脱海者以一念普知三世是佛不思议解脱故

显示一切如来无量愿海智不可思议

称性大愿为现身说法徧化之因故前问是名号海及寿量海与智之中名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智皆由愿力故也

示现一切佛神变海智不可思议

应机作用神变无方

转法轮智不可思议

转称性大法轮海若据问中摄法轮海在演说中若约向观摄演说海在法轮中今此开二演说

建立演说海不可思议

谓随方施设言音差別及法轮随机故与智中亦开名佛音声智

△二九句牒上六根三业十问

清净佛身不可思议

向十约智明不思议此下直就法体为不思议又望前问开合影略显无尽故以总收別但广身光等上一句应机之身修短难测

无边色相海普照明不可思议

现金银等色类无边

相及随好皆清净不可思议

十莲华藏刹尘数相好过于此

无边色相光明轮海具足清净不可思议

圆光大小随机无尽

种种色相光明云海不可思议

随缘放光色类非一

殊胜宝燄海不可思议

常光如燄具众宝色

成就言音海不可思议

圆音无尽深广难测

示现三种自在海调伏成熟一切众生不可思议

三轮摄化谓神足等

勇猛调伏诸众生海无空过者不可思议

调令成益得果不空然其调伏曲有三种一者始终輭语应将摄者而将摄故二者始终麤语应折伏者而折伏故三者有时輭语有时麤语应成熟者而成熟故由具此三故无空过

△三十句牒上最初德用圆备十问

安住佛地不可思议(至)无能毁坏不可思议

前问中略无变化及自在二句以摄在无能摄取句中义如前会亦以前文十海有故神变属身自在属智余并可知

△二许说分齐

如是等一切法(至)威神力故具足宣说

谓具足说故承佛力者当会佛也若言具者何以下文唯说安立及世界海耶经来不尽故又虽说二世界海已通具三十句问谓界必有生而依住故有佛现故安立异故行业感故余可意求

△三说所成益十句摄为五对

为令众生入佛智慧海(至)功德海中得安住故

证智成福对

为令一切世界海(至)如来种性恒不断故

严刹绍种对亦即时处对

为令于一切世界海中(至)无量解海而演说故

显义演教对

为令随一切众生诸根海(至)摧破一切障碍山故

生善灭恶对

为令随一切众生心行海(至)安住普贤愿海中故

净业普愿对此亦通为一经教起之所因也此十亦对前十海十智恐繁不会

△四赞胜诫听二长行辨意十一句分二初总标

是时普贤菩萨复欲令无量道场众海生欢喜故

谓令闻法必生喜故

△二別显喜义亦为五对

令于一切法增长爱乐故令生广大真实信解海故

乐法生信对

令净治普门法界藏身故令安立普贤愿海故

证性立愿对

令净治入三世平等智眼(至)一切世间藏大慧海故

了真入俗对

令生陀罗尼力持一切法轮(至)尽佛境界悉开示故

持法示佛对

令开阐一切如来法门故(至)广大甚深一切智性故

开法增智对

即说颂言

△二正显十颂分二初八赞二初佛出现意

智慧甚深功德海(至)出兴一切诸国土

△二辨定法器三初拣非器

佛境甚深难可思(至)不能通达佛所悟

△二辨法器

若有净信贤固心(至)普贤行人方得悟

△三有一偈结归佛力

众生广大无有边(至)毗卢遮那境界力

△二后二劝

一切刹土入我身(至)是无所行应谛听

然通此十偈亦是牒问以赞前长行总显难思此下略示难思之相而三十句间列不次含义并足欲配委释恐厌繁文

△二广陈本义即是说分二初结集生起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告诸大众言

△二普贤显说于三十句果问中广释世界安立海问余并摄之文二初标举章门三初立数显同

诸佛子世界海有十种事(至)已说现说当说

先告佛子者使时情注其耳目也世界广深目之为海谓积刹成种积种成海海无別体世界都名然事类广多略举其十以表无尽三世同说彰其要胜又显说决定无改易也

△二征数列异

何者为十所谓世界海起具因缘

揽缘成立

世界海所依住

已依住

世界海形状

外状区分

世界海体性

内体差別

世界海庄严

宝等庄严

世界海清净

垢秽不生

世界海佛出兴

佛出差殊

世界海劫住

劫住修短

世界海劫转变差別

随业改变

世界海无差別门

包容必均此十亦摄十八圆满后品当会

△三结略显广

诸佛子略说世界海(至)已说现说当说

言世界海尘者智犹难测言岂具陈非证法云安受兹说然上十事于一一刹多少不定具缘一种或一或二或三或多或成四句谓一成一一成一切等清净一种或一或多或亦无定以有纯秽刹故其次七事各各唯一谓依空住者非依光等故余准思之其无差別一切皆具以约体性平等佛力融摄故说无差所以染净皆具也有云一切世界相望互同名无差者则违下结文结云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尘数无差別故若依相望互同则无有差別之事若将此十望刹种者具缘一种多少不定不得云一以其种中含有多类刹故清净一事不得定言有无以其种中必含净秽故其无差別多少亦均佛出刧住随业转变不得云一依形体严不得云多以其刹种別有体等故若以此十独望刹海形体依住庄严等四许其唯一余必兼多故经云一一世界海有种种形故今言有世界海尘数者约融摄无尽之说也有云约一一刹海中所有诸刹各各一因等故有刹海尘数者孟浪之甚何者且如刹海中刹虽多岂如刹海尽末为尘之多若欲相同即一尘一缘方得相似何得以一刹一缘充一刹多尘之数况积具缘等十有刹海之尘其一具缘自有刹海尘数是则通有刹海微尘数个刹海微尘数矣一刹一缘一依一体安得充耶亦不得言通一切世界海说以下依住云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尘数所依住故

△二依章別释者十事不同则为十段皆有初起具因缘二初长行三初标

诸佛子略说以十种因缘(至)已成现成当成

略举十种通成三世一切佛刹

△二释然佛土之义虽有多种不出其三一法性土二受用土三变化土若开受用有自有他则成四土统唯二种谓净及秽或性及相融而为一有异余宗又此净土一质不成净秽亏盈异质不成一理齐平有质不成搜源则冥无质不成缘起万形故形夺圆融无有障碍土既不等因缘亦殊今文十中分三初三通显

何者为十所谓如来神力故

谓一切净秽等土皆是如来通慧力成为物而取拟将普应佛应统之皆称佛土故莲华藏海佛所严净而内含净秽然就佛言之无国不净既即秽而净故不思议

法应如是故

梵云达磨多此云法尔或曰法性若是法性即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变起外诸器界若云法尔者谓有问言何以诸佛众生起于刹土答云法应如是不可致诘若会此二谓法应如是藏识变起

一切众生行业故

业有善恶国有净秽故净名以万行为因又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谓法性虽一随业成异佛随异类取土摄生涅槃微善观经三心等其类非一上三初因二缘三因

△二四別明有因有缘

一切菩萨成一切智所得故

自受用土因大圆镜智之所成故

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同集善根故

变化土因谓众生菩萨共搆一缘各随行业来生其国凡圣同居下二他受用土因

一切菩萨严净国土愿力故

即初地已上如十大愿中修净土愿是也

一切菩萨成就不退行愿故

即八地已上功用不退行之所成故八地中有净土分

△三后三融摄转变通于因缘

一切菩萨清净胜解自在故

即八地已上搅大海为酥酪变大地为黄金以染为净以净为染自在摄生故十自在中有刹自在穷其因者清净胜解胜解印持随心变故

一切如来善根所流(至)成道时自在势力故

谓成正觉时其身充满十方世界微尘刹土念劫圆融一时成立由二种因一善根所流语因中也二成道势力明果用也此一受用变化相融也即如经初即摩竭陀地坚固等

普贤菩萨自在愿力故

无问成与不成常能融摄又前妙觉此是等觉其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穷其因而为有助谓法尔为其正因以一切智及总以诸因而为缘因故其后三亦融前土非有別体又此十事展转生起谓诸佛土总由佛力何以由之法如是故法尔云何而有异耶业不同故众生由业佛复由何成一切智之所变故生佛有异何以凡圣同居同搆一缘故何以复有纯菩萨国菩萨愿行力故既由行业何可转变胜解自在故云何复得融摄重重佛及普贤自在力故

△三结

诸佛子是为略说十种因缘(至)有世界海微尘数

结略显广如前已释

△二偈颂多以果显因文有九偈束为八段初一颂佛神力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至)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所说无边众刹海(至)智慧神通力如是

据此无边刹海皆遮那严净则下严华藏犹是分明理实而言愿周法界

△二一超颂众生菩萨同集善根

菩萨修行诸愿海(至)菩萨国土徧十方

△三颂第四成一切智自受用土因

菩萨趣于一切智(至)广大刹土皆成就

前半因后半果成惟识云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配经可见

△四颂第六严净愿力及第七不退行愿

修诸行海无有边(至)一一土经无量劫

修诸行海无有边者论云谓平等性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变上经虽云愿力非无有行为分功用有无长行成其二句皆他受用故偈为一初句颂第六次句颂第七以八地已上念念入法流心心趣佛境故后之半偈通其二文

△五一偈却颂第三众生行业

众生烦恼所扰浊(至)一切刹海斯成立

加造业因烦恼所扰造于秽刹欲乐非一感土有殊前与菩萨同修必多善业故此明于烦恼

△六颂菩萨胜解

佛子刹海庄严藏(至)十方所住咸如是

△七有一颂超颂普贤愿力

菩萨能修普贤行(至)清净广大如虗空

以普贤有三一位前普贤但發普贤心即是非今所用二位中普贤即等觉位故此居佛前三位后普贤谓得果不舍因行故长行居后

△八有二颂却颂如来自在

等虗空界现神通(至)此是毗卢所严净

前偈颂果用后偈颂善流略不颂法尔法尔即是法法性故略之又第七偈□□有依第八偈正中有依第九偈融于三世故三共□融摄无碍然其无碍通有十种诸教说土或谓但是无常或云心变理事悬隔多一不融故今经宗要辨无碍一理事无碍谓全同真性而刹相宛然经云华藏世界海法界无差別庄严悉清净故二成坏无碍谓成即坏坏即成等三广陿无碍不坏相而普周故经云体相如本无差別无量国土悉周徧等四相入无碍下文云以一刹种入一切一切入一亦无余及此文云身包一切等其文非一亦是一多无碍五相即无碍文云无量世界即一界故六微细无碍经云清净珠王布若云炳然显现诸佛影等七隐显无碍谓染净异类隐显等殊见不同故八重现无碍谓于尘中见一切刹刹内尘中见刹亦然重重无尽如帝网故九主伴无碍凡一世界必有一切以为眷属下经云毗卢遮那昔所行种种刹海皆清净种种刹即眷属也十时处无碍谓或于一刹现三世劫或于一念现无量刹如今第九偈文又下文云三世所有诸庄严摩尼果中皆显现此十无碍同时具足自在难知散在诸文可以六相融之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四


校注

差一作尽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己【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但【CB】伹【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但【CB】伹【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经疏注(卷14)
关闭
华严经疏注(卷1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