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五(入第四十五经卷末)

○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

△初来意者上约化益尽一切时今明菩萨徧一切处故次来也故僧祇中明法界毛端之处皆有多多普贤此则据实而谈今约机缘所宜指有方所使物欣厌翘心有归若知能住菩萨毛含刹海所住之处尘纳无边则未有一方非菩萨住亦远答前寿量海问菩萨随机住寿异故昔将此品远答第二会初问意十句非唯义意不同抑亦文不相次

二释名者菩萨大悲随机住处能住非一故名曰诸诸菩萨之住处故以为名

三宗趣者随机应感方所为宗使物归凭及悟无方以为其趣

次正释文分二初集经者叙

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于众会中告诸菩萨言

亦心王说者随所统王皆自在故亦表心随智住无障碍故

△二正说住处有二十二处前十依八方山海以上下二方非凡能至故不明之山海包藏仁智栖止表大智高深故能止能照故后十二处城邑杂居曲尽物机表大悲无遗故则知菩萨无不在矣今初第六是海中之山第十海中之窟余皆是山文十初仙人山

佛子东方有处名仙人山(至)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仙人山者相传是东海蓬莱山若尔则亦兼海

△二胜峰山

南方有处名胜峰山(至)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胜峰即德云所住晋本名楼阁山即婆施罗所住

△三金刚𦦨山

西方有处名金刚𦦨山(至)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金刚𦦨在西海之濵

△四香积山

北方有处名香积山(至)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香积山昔云应是雪北香山

△五清凉山

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至)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清凉山即代州鴈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然但云东北方者其言犹漫按宝藏陀罗尼经云我灭度后于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有山号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菩萨众于中说法及与无量无数药叉罗刹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供养恭敬斯言审矣

其山灵迹备诸传记

余幼寻兹典每至斯文皆掩卷长叹遂不远万里委命栖托圣境相诱十载于兹其感应昭著盈于耳目及夫夏景胜事尤多历历龙宫夜开千月纤纤细草朝间百华或万圣罗空或五云凝岫圆光映乎山翠瑞鸟翥于烟霄唯闻大圣之名无复人间之虑入圣境者接武革凡心者架肩相视互谓非凡触目皆为佛事其山势寺宇难以尽言自大师晦迹于西天妙德扬辉于东夏虽法身长在而鸡山空掩于荒榛应现有方鹫岭得名于兹土神僧显彰于灵境宣公上禀于诸天汉明肇启于崇基魏帝中孚于至化北齐数州以倾俸有唐九帝之回光五天殉命以奔风八表亡躯而竞托其有居神州而一生不到亦奚异舍卫三亿之徒哉愿皆修敬

△六金刚山

海中有处名金刚山(至)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金刚山谓东海近东有山名之为金刚虽非全体是金而上下四周乃至山间流水砂中皆悉有金远望即谓全体是金又海东人自古相传此山往往有圣人出现然晋本此处当其第九以与第十庄严窟俱在海中故而今居此者意是八方之内东北方摄故若不然者何以正说八方忽然语海又晋本海中有二住处一名枳怛那现有菩萨名昙无竭有万二千菩萨眷属言枳怛者具云昵枳多此云踊出金刚语体踊出语状昙无竭者此云法生亦云法勇亦云法尚今言法起与生勇义同即常啼之友也菩萨眷属十倍今经或前译之误

△七支提山

东南方有处名支提山(至)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支提山者此云生净信之所有舍利者为塔无舍利曰支提或山形似塔或彼有支提故以为名昔云既指清凉为东北则东南影响吴越然吴越灵山虽众取其形似者天台之南赤城山也直耸云际赩若霞起岩树相映分成数重其间有白道猷之遗踪或即当之矣然剑川有三学山中有欢喜王菩萨屡持灯而出名虽不同而天竺望之即是东南亦有见其持宝冠者则密示其名也希后贤以审之

△八光明山

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至)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光明山昔云应是与补怛洛迦山相连以晋译观音住山为光明今文非观音住处而云光明故言连也

△九香风山

西北方有处名香风山(至)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香风山疑是香山西畔

△十庄严窟

大海之中复有住处(至)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对上第六海中故云复有晋本云二名功德庄严窟

△后十二处城邑杂居初毗舍离

毗舍离南有一住处(至)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毗舍离者即毗耶离此云广严城亦曰广博即是中印度净名所居之城言南者按西域记第七云此城南十四五里有塔是七百贤圣重结集处更南八九十里有僧伽蓝其侧有过去四佛座及经行遗迹之处应是其所晋本第二更有一处名巴连弗邑有处名金灯僧伽蓝昔云具言波咤补怛啰此云黄华子即黄华女之子创居此处亦中天摩伽陀国具如西域记第八今经阙此一处

△二摩度罗城

摩度罗城有一住处(至)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云摩度罗者亦曰摩偷罗此云孔亦云密盖并是古世因事为名亦中印度言满足窟者彼国有舍利弗等塔及文殊师利塔于王城西五六里有山寺是乌波毱多所造寺北有岩中间有石窟是毱多度人安筹之所具如西域记第四说安筹虽是后事多是安圣窟中

△三俱珍那

俱珍那城有一住处(至)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俱珍那者具云俱陈那耶俱珍姓也此云大盆那耶法律也谓池形如大盆往昔有仙于侧修法律后人以此为姓因为城名

△四清净彼岸

清净彼岸城有一住处(至)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清净彼岸城是南印度目真此云解脱即龙之名隣陀云处即龙所居处

△五摩兰陀国

摩兰陀国有一住处(至)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摩兰陀国未详所在晋经无国但云风地谓有风孔处即龙所居

△六甘菩遮国

甘菩遮国有一住处(至)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甘菩遮国正云绀蒲即是果名其果赤白圆满乍似此方林檎而复三约横文此国多端正女人颈似绀蒲三约文成以女名国出生慈者大集经中但名慈窟

△七震旦国

震旦国有一住处(至)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震旦国即此大唐亦云真丹或云支那皆梵音楚夏此云多思惟以情虑多端故前为成八方故清凉直云东北今在诸国之类故举国名那罗延者此云坚固昔云即青州界有东牢山现有古佛圣迹此应是也然牢山乃是登州亦青州分野其山灵迹亦多然今之到此山者在蔚州界灵迹显著不减清凉时人称谓普贤所居往往有睹彼亦有五台南台有窟难究其底时称那罗延窟或即是此

△八疏勒国

疏勒国有一住处(至)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勒国具云佉路数怛勒是彼国山名因山立号或翻为恶性因国人以立名然牛头山在今于阗国此云地乳佛灭百年方立此国具如西域记以集经之时未开尚属疏勒故耳晋本但云边国故或指江表牛头今译既明定非此也

△九迦叶弥罗

迦叶弥罗国有一住处(至)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迦叶弥罗晋译为罽宾此翻为阿谁入即末田地乞地之所略如音义广出西域记第三

△十增长欢喜城

增长欢喜城有一住处(至)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增长欢喜城古释云即南印度尊者窟者即上座部所居之所

△十一庵浮棃摩

庵浮棃摩国有一住处(至)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庵浮棃摩此云无垢即是果名此国丰而且胜故以为名在中印度境

△十二乾陀罗国

乾陀罗国有一住处(至)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乾陀罗国此云持地多得道果者护持不为他国侵害故或云香徧徧国香草先發生故苫婆罗者是香华树名与初品苫末罗梵言轻重耳徧窟侧近多生此故相传云是佛留影之所具如西域记及大集月藏分第十此品之终都无结束或是经来不尽阎浮既尔余界异类界等可以倣之法界身云则无在无不在矣

自下入第四十六卷经

○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

△初明来意先通后別通则此下五品为答第二会初如来地等十句问故古德但有三品答前谓前明修生之因今辨修生之果因圆果满故次来也若答前问何以重请由因果隔绝念法希闻因德尚深果必玄妙故念请耳別明此品则前品因终此品果始故次来也

△二释名者如来果法回超言虑故以为名斯即佛之不思议法也

△三宗趣先总后別总明说佛果德体用心言罔及而为其宗令诸物情亡言绝想速满为趣別就宗中三门分別一通辨佛德若说百四十不共佛法通于权小若五法摄大觉性犹通于权若言唯一味实德者约理顿说若言具足无尽德者是此所明故后文中初标十问答具多门类通十方一一无尽二別显义相诸佛功德不出二种一者修生二者本有初谓信等本无今有后谓真如具性功德此二无碍应成四句一唯修生二唯本有以性相区分故三本有修生谓如来藏待彼了因本隐今显故四修生本有无分別智冥符理故若权教所明二德不杂法报四句亦有差殊依此经宗虽有四义而无四事本有如真金修生如严具然由严具方显金德严具无体全揽金成故唯金不碍严具唯法身而不碍报化唯严具亦然既互全收故十身无碍八相该于法界丈六徧于十方诸根毛孔各无限量亦不碍量量与无量无有障碍三显不思议之义泛明有四一理妙难测二事广难知三行深越世四果用超情今文通四正辨后一就后一中复开为四一何者不思议略辨十种一智超世表二悲越常情三无思成事四同染恒净五所作秘密六业用广大七多少即入八分圆自在九依正无碍十理事一味文并具之恐繁不引

二于何不思议此有四位一过世间二越权小三超因位四显法体三云何不思议亦有四种谓非闻思修及报智境四何用不思议亦有四种谓令信向故起行求故随分证故圆满得故前三是宗唯取第四何用为越即此宗趣可以释名

次正释文五品分二初之一品总明佛德后之四品別显佛德古德将后二品为平等因果此但三品今依贤首初品总显佛德体用次品別显胜德之相后品別明胜德益用又初品明德次品明相后品明好今初分四初请分二初明请人

尔时大会中有诸菩萨作是念

△二正显所念

诸佛国土云何不思议(至)诸佛解脱云何不思议

十法皆云不思议者即前果用超情离于说相故此十句义并多含皆通真应不得一向就应而辨然此十问摄前普光后二十句所成果问谓身摄六根智摄佛境佛地及最胜三问自在摄五一神力曰神通三十力四无畏五三昧此并前开此合前境界中开出国土所化所依之境故前所行中开出出现本愿种性种性即是悲智之行本愿唯就因辨行故出现是佛普贤行故出现与行互有宽陿下出现品行是其一故前之无碍此开解脱作用无碍名解脱故所以开合者显义无方故名多同者显不异故音声即辨才虽无开合名有宽陿义旨大同此十义相第二会中已曾解释至下说分文中重明

△二加分三初加因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

神知机故

△二显加相

则以神力加持

三业加故上句为总下三句別

智慧摄受光明照耀威势充满

谓意语身以光照者即教光故

△三加所为

令青莲华藏菩萨

为具说德故文有八句

住佛无畏

外制无畏

入佛法界

内证深寂此意业胜

获佛威德

威德内充

神通自在

神用外彻此身业胜

得佛无碍

具四无碍是语业胜

广大观察

徧观机教为广大

知一切佛种性次第

知性无差是为次第

住不可说佛法方便

授记善巧是为方便皆说德也所以加青莲华藏者果德离言借因显故因果同时故性德无染最超胜故一德具含一切德故

△三证分十句

尔时青莲华藏菩萨(至)则能知见一切佛法

上四自利下三利他

以大悲心观察众生(至)受行一切诸菩萨法

上皆自分后三胜进

于一念中出生佛智(至)总持辩才皆悉具足

△四说分二初承力总告

承佛神力告莲华藏菩萨言

告莲华藏者非同佛心无以受佛之德故亦名莲华不言青者不碍能说为最超胜故

△二正显佛德略有二义一总下五品共答十问此之一品答佛种性佛以功德为种性故次有二品答于佛身次一品答本愿后一品答出现其国土问初会已广余或经来未尽或前后摄之二者此品具答十问谓佛德无量略显三十二门门皆具十则有三百二十种德以显无尽昔以初十标宗略答具答十问所余唯有別答而超次答前十问今谓三十二门如次答前十句问故而门门中皆含答十欲显佛德一具一切亦显所问包含广故而标门名多不同前者为显佛德无边际故文分为十初之二门答国土问次二门答本愿问三二门答种性问四二门答出现问五五门答佛身问六二门答音声问七三门答智慧问八八门答自在问九三门答无碍问十有三门答解脱问以身及自在含前普光诸问多故用门亦多而文多有三谓标释结其中义相至文当显今初二门答国土问者国土即是所依所住即分为二初门明其常住法门后门明其徧住法界不唯国土不在方所为真土也

今初文二初标

佛子诸佛世尊有无量住

△二释相

所谓

文有九句显于如来应机说法含答十问则知十问皆成住处下皆倣之

常住大悲

起应之心答种性问悲为种性故

住种种身作诸佛事

演法之身答佛身问

住平等意转净法轮

转法之意答本愿问本愿平等利一切故

住四辩才说无量法

能转之辩答音声问音出辩故

住不思议一切佛法

所转之法答自在问自在不思议故

住清净音徧无量土

转音周徧答国土国土是音所至故

住不可说甚深法界

所显之理答智慧智慧能住法界故

住现一切最胜神通

能化之通答神通问

住能开示无有障碍究竟之法

演法之益答无碍问文唯九句脱于出现或通诸句出现皆能作前九故答此品中十问既尔答初二会类例可知

△二普徧法界明其徧住谓六根三业徧法界土文分为三初标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法普徧无量无边法界

无量是事法界无边是理此二无碍及事事无碍法界并为所徧

△二列释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至)普入诸趣而无染著

含答三问一正答身其普徧诸趣是有悲性及出现义

一切诸佛有无边际(至)住于无碍平等法身

次之六句是身別相亦是于身兼答普光眼等六问出妙音声答音声问

一切诸佛有无边际无碍解脱示现无尽大神通力

答三问谓无碍答第九解脱答第十神通力答自在

一切诸佛有无边际(至)而于其中不生染著

別答国土

一切诸佛有无边际(至)悉能通达一切佛法

答本愿及智慧问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至)法界无边际十种佛法

△二有二门答本愿问二初明乘愿现其八相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念念出生智

然愿以后得智为体从其愿智生八相等非生智也上标次征列结下文倣此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至)无量世界从天来下

乘愿下生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能示现无量世界菩萨受生

受生种族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能示现无量世界出家学道

学解脱道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至)菩提树下成等正觉

明其出现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至)无量世界转妙法轮

音声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至)教化众生供养诸佛

化生严国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至)不可言说种种佛身

现佛身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至)如来自在一切智藏

自在相严福严严如来藏故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至)无量无数清净众生

是无碍故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至)于三世中成等正觉

即智慧正徧知故

是为十

△二明愿不失时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不失时

行止在缘根熟化现本熟便舍非愿不周若机熟失时便违本愿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不失时

出现

一切诸佛成熟有缘不失时

成本愿有缘

一切诸佛授菩萨记不失时

知种性与记

一切诸佛随众生心示现神力不失时

自在

一切诸佛随众生解示现佛身不失时

现身

一切诸佛住于大舍不失时

智住于舍

一切诸佛入诸聚落不失时

六根无碍

一切诸佛摄诸净信不失时

净国摄信

一切诸佛调恶众生不失时

强音调恶

一切诸佛现不思议诸佛神通不失时

即不思议解脱

是为十

△三有二门答种性问二初门双明报化种性皆真正故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无比不思议境界

体相超言念故云不思议下位不及故云无比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至)徧满十方无量世界

现身

一切诸佛说一义句悉能开示一切佛法

音声

一切诸佛放一光明悉能徧照一切世界

乘愿放光如其本愿所得光故

一切诸佛于一身中悉能示现一切诸身

出现

一切诸佛于一处中悉能示现一切世界

国土

一切诸佛于一智中悉能决了一切诸法无所𦊱

智慧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能徧往十方世界

自在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现如来无量威德

威德种族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普缘三世佛及众生心无杂乱

无杂之碍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与去来今一切诸佛体同无二

解脱体同

是为十

上之五段皆略指陈兼答十问已下恐繁说者随宜

△二唯明法身为种性

佛子诸佛世尊能出生十种智

从无性中出其智慧非答智慧故

何者为十所谓一切诸佛(至)了生灭智是为十

十句句各分二皆上句知性即无性之性为其能生下句即是出生智用

△四有二门答出现问二初门明徧现常现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普入法

非有出没方为真现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至)三种自在普化众生

三种自在即三业化也

一切诸佛皆悉具足(至)一念普现三世诸佛

普现三世诸佛况自身耶又一现即一切现以三世佛无二体故如文殊般若中辨

一切诸佛皆悉具足(至)普立三世劫数是为十

△二明出现之相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难信受广大法

谓大用无涯故云广大凡小莫测故难信受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至)住十力中是为十

△五有五门答佛身问即分为五初总显无过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大功德离过清净

如来三业随智慧行故三业等事不出于身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至)离过清净是为十

別中多同出现品身之十相

△二明过不生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究竟清净

拣异因净故云究竟惑障诸垢永不起故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至)所有眷属究竟清净

上之五句功德身净

一切诸佛所有种族究竟(至)色身相好究竟清净

此二色身

一切诸佛法身无染究竟清净

法身

一切诸佛一切智智无有障碍究竟清净

智身

一切诸佛解脱自在所作已办到于彼岸究竟清净

后一意生等身净也

是为十

△三身之业用

佛子诸佛世尊于一切世界(至)能徧观察是为十

亦多同出现品身相

△四智慧相应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无尽智海法(至)是为十

即如来六根三业皆智慧深广相应故亦是別广智身问故

△五业用无断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常法(至)无边际故是为十

助佛身中意业恒常用无断故

△六有二门答音声问二初明以音声辩说兼答普光辨才问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演说无量(至)是为十

△二明种种说法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为众生作佛事

谓六尘四大举动施为皆能显法成其利益无非佛事非独音声如净名说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至)为众生作佛事

上二一身二音

一切诸佛有所受为众生作佛事(至)为众生作佛事

此二皆智受为成檀故不受令彼倣佛行少欲故又以无所受受诸受故

一切诸佛以地水火风为众生作佛事(至)是为十

△七有三门答智慧问初明智慧最胜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最胜法

此之一门总明权实因果之智兼答普光最胜之问智慧最胜故结云住十力地兼答佛地之问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大愿坚固(至)是为十

四即三念处行余可思之

△二明智慧离障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无障碍住

以其智慧无碍故一切无碍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皆能往(至)是为十

△三智慧成益由内具智严故外具诸严文三初标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最胜无上庄严

超下位故所以最胜上无加过故云无上

△二別中十义结名自显初相好身

何等为十一切诸佛(至)第一最胜无上身庄严

△二圆满音

一切诸佛皆悉具足(至)第二最胜无上语庄严

△三以功德严意

一切诸佛皆具十力(至)第三最胜无上意庄严

△四放光

一切诸佛皆悉能放(至)第四最胜无上光明庄严

△五微笑

一切诸佛现微笑时(至)最胜无上现微笑庄严

授菩提记其缘甚众离世间品亦复重明

△六法身

一切诸佛皆有法身清净无碍

真如出缠故云清净无碍即法性法身本智反照故

于一切法究竟通达住于法界无有边际

即是智慧法身智契法界俱无边际

虽在世间不与世杂

应化法身

了世实性行出世法

功德法身严理智故了世实性成上不杂生下出世行出世法则功德备矣

言语道断

即虗空法身亦是实相法身体绝百非言亡四句唯证相应故

超蕴界处

显是无为翻有漏蕴成五分法身若翻界处则外六尘亦国土身则十身圆融成真法身矣

是为诸佛第六最胜无上法身庄严

△七常光

一切诸佛皆有无量(至)最胜无上常妙光明庄严

△八金等妙色

一切诸佛皆有无边妙色

上句为总余五是別

可爱妙色清净妙色(至)第八最胜无上妙色庄严

△九具真应种

一切诸佛皆于三世佛种中生

三世佛种即真如无性故应种可知

积众善宝究竟清净(至)第九最胜无上种族庄严

△十慈悲

一切诸佛以大慈力(至)无诸渴爱身行永息

起必智俱故无渴爱动与道合故身行永息

心善解脱

成上无爱

见者无厌

成上行息此皆功德亦无爱见成下大悲

大悲救护一切世间第一福田无上受者

既为第一福田故受施中更无过上

哀愍利益一切众生(至)大慈大悲功德庄严

△三结

是为十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五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住【CB】生【卍续】(cf. T10n0279_p0242a24)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经疏注(卷75)
关闭
华严经疏注(卷7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