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一(入第五十卷经下半)

△二別答出现九门先明身者后八依故长行文二初标告

佛子诸菩萨摩诃萨应云何见如来应正等觉身

△二別释其相文三初就法总明次约喻別显后就法总结然总中五徧通向下喻中十身结中十句別结十喻同前出现

今初就法总明文有四节

佛子诸菩萨摩诃萨应于无量见如来身

先总教广见

何以故

次征其所由

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一法(至)一众生见于如来

三反释所以总举五法法是所知法界及调伏法事是调伏众生行事晋经名行身即是正国土是依生是所化

应徧一切处见于如来

四顺以结酬应翻上五成五无量界身为能徧四为所徧一徧法界二徧调伏界三徧调伏加行界四徧世界五徧众生界唯有五界非是略也

△二约喻別显明如来出现有十种身一周徧十方身二无著无碍身三普入成益身四平等随应身五无生潜益身六圆回等住身七无心普应身八穷尽后际身九严刹益生身十严好满愿身此即八地后十身也而为次不同一法身二智身三威势四菩提五庄严六意生七化八力持九福德十愿四是菩提者初成先照是故偈云日光出现五庄严者一一毛孔随好光明所庄严故余文并显显此十身举十喻况一一喻中文各有三谓喻合结今初虗空周徧喻况周徧十方身故下结云以其心无量徧十方故文三初喻

佛子譬如虗空徧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

上直示下征释

何以故

征云至不至別何得俱耶

虗空无身故

以一无身释上二义由无身故无可得至亦以无故无所不至如色中空空若有身身即质聚便碍于色如铁入水水不入铁今由无身故能徧入

△二合

如来身亦如是徧一切处(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

合准喻知此以事空以况理空理空即是法身故经偈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虗空故

为众生故示现其身

即释外疑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一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二空无分別喻况无著无碍身故下结云所行无碍如虗空故文三初喻

复次佛子譬如虗空(至)无有分別亦无戏论

空无分別不碍显色智无分別不碍利生

△二合

如来身亦复如是(至)一切戏论皆永断故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二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三日光饶益喻喻普入成益身普入法界故

△初喻

复次佛子譬如日出于阎浮提无量众生皆得饶益

上总下別

所谓破暗作明变湿令燥(至)行者见道居者办业

后释成

何以故日轮普放无量光故

△二合

佛子如来智日亦复如是以无量事普益众生

上总下別別有十种益合前八句

所谓灭恶生善破愚为智

初之二句合初二句世出世间二相异故

大慈救护大悲度脱

四流之苦与出世之乐拯二乘沈定水之苦与菩提之乐皆合变湿令燥之义

令其增长根力觉分

四即道品通长三乘草木

令生深信舍离浊心

五信合二义一成上义信能增长一切法故二合成熟信能必到如来地故

令得见闻不坏因果令得天眼见殁生处

六七二句合前廓彻虗空六得见闻四谛因果智七得三明十力智如空有日廓净照彻故

令心无碍不坏善根

八有二义令心无碍成上彻空不坏善根成下莲华如赤莲华不遇日光翳死无疑三乘善根若遇智日则便不坏

令智修明开敷觉华

九正合开华已开者合其不坏今未开者令得开故

令其發心成就本行

十合后二句發菩提心即见大道成就本行是办家业后释成

何以故如来广大智慧日身放无量光普照耀故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三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四日光等照喻平等随应身由住真际故无私平等文三初正喻二初喻

复次佛子譬如日出(至)照一切须弥山等诸大山王

喻菩萨十大山王表十地故

次照黑山

黑山喻缘觉以无法空之慧光故不能出生诸功德故

次照高原

高原喻声闻不生佛法莲华故

然后普照一切大地

大地一种通含三聚取于决定能生之处喻正定聚得缘方生喻不定聚砂卤等地喻邪定聚然亦不舍故皆等照

日不作念我先照此(至)有高下故照有先后

△二合

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至)照无碍无障无所分別

△二释疑

佛子譬如日月随时(至)智慧光明种种有异

疑云日月光明是一佛智万殊岂为同喻释云岂不向说但随山地有其高下耶故知但随众生智慧高下不同佛无私智无若干也未违前喻又既约机说异则照高未能兼下照下而犹照高又若舍化先舍于小次舍于中唯菩萨高山尽日蒙照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四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五日益生盲喻喻佛无生潜益身文三初喻

复次佛子譬如日出(至)令身调适离众患故

有目者睹非是独为生盲不见亦未曾灭以潜益故

△二合二初略

如来智日亦复如是(至)不见诸佛智慧日轮

略中五事皆合于盲而无信为总故云无信眼故此即涅槃阐提三罪无信断善即一阐提无解毁见即谤方等毁戒邪命即犯四重作五逆罪

虽不见佛智慧日轮(至)未来苦因皆消灭故

无解等四至恶犹有佛性亦为饶益令离苦集

△二广显二初能益光二初列十光

佛子如来有光明名积集一切功德

初三句成就二种庄严上一福严下二慧严

有光明名普照一切

普照事

有光明名清净自在照

照净理次三成三慧

有光明名出大妙音(至)普解一切语言法令他欢喜

此二成闻慧

有光明名示现永断一切疑自在境界

此一成思修后四成四智

有光明名无住智自在普照

大圆镜智无住普照故

有光明名永断一切戏论自在智

平等性智绝戏论故

有光明名随所应出妙音声

妙观察智随应演故

有光明名出清净自在音庄严国土成熟众生

成所作智严土化生

△二结数分齐

佛子如来一一毛孔放如是等千种光明

以日有千光故结云千实乃无数

五百光明普照下方

五倍自分行

五百光明普照上方

五位胜进行

种种刹中种种佛所诸菩萨众

△二所益众四初益菩萨

其菩萨等见此光明(至)十地十智皆悉清净

有二种益上益圆机顿证佛境下益权机令熟权趣实

彼诸菩萨先所成就诸处诸地

处谓五眼等地谓种性地

见彼光明转更清净一切善根皆悉成熟趣一切智

△二益二乘

住二乘者灭一切垢

△三益生盲

其余一分生盲众生(至)柔輭调伏堪修念智

△四光益恶趣六初拔苦与乐

地狱饿鬼畜生诸趣(至)命终皆生天上人间

△二因起邪见

佛子彼诸众生不觉不知(至)我是梵天我是梵化

△三慈音示正

是时如来住普自在三昧(至)皆是如来威神之力

△四回邪报恩

彼诸众生闻是语(至)此诸众生得净眼故

△五佛与授记

如来与彼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六结光利益

佛子如来智日如是利益(至)令得善根具足成熟

此中诸益多同随好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五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第六月光奇特喻喻佛圆回等住身谓等住三世无增减故文三初喻

复次佛子譬如月轮(至)无有分別无有戏论

△二合

佛子如来身月亦复如是(至)声闻独觉学无学众

一圆智映二乘

随其所宜示现寿命修短不同而如来身无有增减

二常身示延促

一切世界净心众生菩提器中影无不现

三由其机器所见有无菩提器者堪受菩提之人睹意生身若心海澄清妄念都寂则真见佛矣

一切众生有瞻对者(至)所作利益皆得究竟

四所见无向背初及后二皆圆回义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六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七梵王普现喻喻佛无心普应身不分而徧文三初喻

复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至)亦不分身无种种身

△二合

佛子诸佛如来亦复如是(至)亦不作念现若干身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七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八医王延寿喻喻佛穷尽后际身初喻二初彰其现德

复次佛子譬如医王(至)众生见者病无不愈

△二呪力持身

彼大医王知命将𣧩(至)凡所疗治悉得除差

△二合二初合现德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至)炼治法药已得成就

合用药无不尽

修学一切方便善巧大明呪力皆到彼岸

合呪力为方便

善能除灭一切众生诸烦恼病

合见者病愈

△二合呪力持身

及住寿命经无量劫(至)诸烦恼病悉得消灭

前呪药持住多劫故略不重明药呪能持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八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九摩尼利物喻喻佛严利益生身雨宝离贫即严刹故各有体用文三初喻

复次佛子譬如大海(至)令诸众生离苦调适

△二合

佛子诸如来身亦复如是(至)一切众生作大佛事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九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十宝王满愿喻喻佛相严满愿身文三初喻

复次佛子譬如大海(至)非少福众生所能得见

△二合二初正合

如来身如意宝王亦复如是(至)悉令得见所愿皆满

△二释疑

佛子佛身非是少福众生所能得见

初虽合喻已是释疑谓有疑云若念皆见今何不见是故经云少福不见

唯除如来自在神力所应调伏

次疑云亦有贫下薄福之人何以得见故经释云除可调者

若有众生因见佛身(至)乃令得见如来身耳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十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三就法总结

以其心无量徧十方故(至)庄严一一佛身故

十句次第结前十身其有难者已会释

△二偈颂有二十偈次第颂前长行十喻喻各二偈皆前偈喻后偈法合喻各二偈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譬如虗空徧十方(至)非是善逝心弃舍

此下人第五十一经

△三出现语业长行有三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音声

△二释三初就法略说

佛子菩萨摩诃萨

昔人亦以初十入于中十为百后十通前则为千数此亦可通今更一解后结则容通结中十中十则別喻初十但小不次耳今初略说圆音之义略启四门一叙昔二辨违三会通四正释前三非要广在別章但正释文自含众妙四释文者文有十音以显无尽各上向标名下句释相

应知如来音声徧至普徧无量诸音声故

一普徧者即随类音然有二义一约体广无声不至故云普徧无量音声斯则人天等异万类齐闻上云众生随类各得解二者随前一一之音皆能独徧如目连不究其边

应知如来音声随其心乐皆令欢喜说法明了故

二随乐音谓趣举一一类音能随乐欲说种种法上经云如来于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又云佛以一妙音周闻十方国众音悉具足法雨皆充徧此文通证前之二义

应知如来音声随其信解皆令欢喜心得清凉故

三随根解音谓即上说中随说一法大小各闻故云随其信解故宝积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

应知如来音声化不失时所应闻者无不闻故

四随时音谓即上大小之法令闻不闻皆自在故云不失时亦兼随闻一法欣忧不同宝积云或有恐畏或欢喜上四多约即体之用是圆音义后六多约即用之体显一音义

应知如来音声无生灭如呼响故

五外随缘叩我无生灭

应知如来音声无主修习一切业所起故

六内集缘成何有主宰

应知如来音声甚深难可度量故

七甚深者欲言其一则万类殊应欲言其异则一体无生又欲言其一随一音中能具多音故上文云一切众生语言法一言演说尽无余欲言其异即上多音唯宜闻一故下喻云譬如天鼓發种种音懈怠诸天唯闻无常学悟之音故甚深也

应知如来音声无邪曲法界所生故

八纯称法界

应知如来音声无断绝普入法界故

九横入无断

应知如来音声无变易至于究竟故

十竖归一极此十圆融一味是如来圆音是知或谓无声随叩發响或谓如来唯一直声无宫商等异皆大地之一尘耳

△二约喻广说三初结前生后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如来音声

收上十声要不出三约相则广无量约体则无主宰约用则有显示今并双非以显中道

非量

莫穷其边故非量

非无量

随机随时有闻不闻故非无量

非主

多缘集故非有主

非无主

纯一法界生故非无主

非示

当体无生故无能示

非无示

巧显义理故非无示更以四句明体用无碍谓一以用从体由体无不在故能令上十类皆徧一切非唯徧声亦徧一切时处众生如来法界等虽复于色等皆徧恒不杂乱若不等徧则音非圆若由等徧失其音曲则圆非音今不坏曲而等徧不动徧而差韵方成圆音

二以体从用其一一音皆具含真性

三用即体故上十类声皆不可得唯第一义永离所执故法螺常震妙音常寂名寂静音如空谷响有而即虗若不即虗非但失于一音亦不能令圆融自在四体即用故寂而恒宣若天鼓无心而应一切长风随窍万吹不同若不徧同但失于能圆亦非真一梵音随缘自在名为如来圆音妙音非是心识思量境界

△三征释所以

何以故

征意云前言无量等今何双非

△三举喻广释其大意云性相无碍体用相即约法难显寄喻以明有十大喻即为十段段各有三今初劫尽唱声喻喻前第六无主文中分三初喻

佛子譬如世界将欲坏时(至)法尔而出四种音声

言法尔者俱舍第二云生无色界有二种因一者因力谓由近习及数习故二者业力谓上界后报业果欲至故若生色界则有三因谓加法尔力但器坏时法尔有声

其四者何一曰汝等当知(至)是为四

然四种音非是一时初二火劫将坏欲界及初禅时三即水灾坏二禅时四即风灾坏三禅时

佛子此诸音声无主无作(至)诸善业力之所出生

四声各別故非无主但从缘生故非有主

△二合

佛子如来音声亦复如是(至)而能利益无量众生

明佛欲坏生死世间亦有四声说五乘法初一人天合上火灾后三三乘如次合前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一相(至)应如是知

△二响声随缘喻

复次佛子譬如呼响(至)而能随逐一切语言

喻上第五无生

△次合

如来音声亦复如是(至)无言无示不可宣说

△后结

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二相(至)应如是知

△三天鼓开觉喻喻合各三初能开觉

复次佛子譬如诸天(至)墯诸恶趣后悔无及

喻第九无断绝声徧入法界化无断故

△二开觉益

放逸诸天闻此音(至)诣天王所求法行道

△三结用归体

佛子彼天鼓音无主无作(至)而能利益无量众生

△二合三初合能开觉

当知如来亦复如是(至)出于无量妙法音声

上总下別別有十一声义分四节而有二意一者初二通五乘

所谓无著声不放逸声

次六通三乘

无常声苦声无我声不净声寂灭声涅槃声

次一通于第一第二乘

无有量自然智声

后二唯大乘

不可坏菩萨行声至一切处如来无功用智地声

二者初一节配人天三节配三乘

以此音声徧法界中而开悟之

△二合开觉益

无数众生闻是音(至)或习菩萨无上大乘

△三合结用归体

而如来音不住方所无有言说

由不住方等故上能普徧是以庄严论云若佛音声是有法非非法者不能徧至十方反此故能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三相(至)应如是知

△四天女妙声喻

复次佛子譬如自在天王(至)出于如是无量音声

喻上第三随信解声多音随乐故

△次合

当知如来亦复如是(至)皆悉徧至悉令得解

△后结

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四相(至)应如是知

△五梵声及众喻

复次佛子譬如大梵天王(至)大梵天王独与我语

喻化不失时熟者必闻即以根熟为所化众

△次合

如来妙音亦复如是(至)而能成就一切事业

△后结

是为如来音声第五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六众水一味喻

复次佛子譬如众水(至)水无念虑亦无分別

喻无邪曲声从法界生一体性故

△次合

如来言音亦复如是(至)而无念虑亦无分別

△后结

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六相(至)应如是知

△七降雨滋荣喻

复次佛子譬如阿那婆达多(至)而能种种饶益众生

喻欢喜声称根增长故

△次合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至)而能饶益一切众生

离佛无声不从外来离机无声不从内出

△后结

是为如来音声第七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八渐降成熟喻

复次佛子譬如摩那斯龙王(至)降微细雨普润大地

喻无变声以皆至究竟故上先照高山以显顿圆此先小益即是渐圆

△次合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将降法雨

思欲说一乘法也

未便即降

恐破法墯恶道故

先兴法云

是说方便方便含实如云含水

成熟众生为欲令其(至)一切智智无上法昧

△后结

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八相(至)应知是如

△九降霔难思喻

复次佛子譬如海中有大龙王(至)百千无量差別

喻上甚深声虽多差別皆于甚深法界之所流故

△次合

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至)出种种言皆令欢喜

△后结

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九相(至)应如是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一


校注

向疑句 学疑觉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但【CB】伹【卍续】
[A7] 但【CB】伹【卍续】
[A8] 但【CB】伹【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经疏注(卷81)
关闭
华严经疏注(卷8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