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三(入第四十四经下卷)

△五如𦦨忍三初征起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𦦨忍

△二释义三初指法同喻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同于阳𦦨

△二別显喻相二初喻体空

譬如阳𦦨无有方所(至)非种种色亦非无色

若开义门亦具五义一空地二阳气三气与空地合而有𦦨四𦦨似水即无水五令渴鹿谓有初喻如来藏二喻无明习气三喻习气熏动心海起于缘生似有之法四喻依他无生五喻凡小执实若十喻论法喻各有多义如彼广说其有无等义如幻忍说

△二喻其相有

但随世间言说显示

△三总以法令

菩萨如是如实观察了知诸法

上明了法下明成忍行

现证一切令得圆满

△三结名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如𦦨忍

△六如梦忍三初征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梦忍

△二释三初标法同喻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如梦

△二正举喻相

譬如梦非世间非离世间(至)非染非净而有示现

然开此梦义亦有五法一所依谓悟心以喻本识二所因谓睡盖以喻无明习气三所现谓梦相差別以喻缘所起法四此梦事非有而有但心变故非现前法五令梦者取以为实初明俱非喻法非有后云而示现有喻法而有双辨为俱句五夺为双非然此四句皆由以是梦故谓一以是梦故有梦事现于梦者为有二既言是梦其性必虗于无实处而见实故然语有则全摄无而为有言无则全摄有而为无以非二相故非但相有性无而已思之三以是梦故必具二义全有之无与全无之有二门峙立不相是故非是半有半无四既言是梦必是双非形夺俱融二相尽故然此俱非不违双是以若不夺无令尽无以为无若不夺有令尽无以为有是故存亡不碍俱泯自在方为如梦自在法门是故经云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此之谓也

△三合喻十句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知一切世间悉同于梦

上句为总下九句为別別中初句近上总句所以略无如梦二字于九句中前八辨梦后一明觉就前八中摄为四对

无有变异故如梦自性故

初二明常无常门体虗无变即是常义自性无恒是无常义

如梦执著故如梦性离故

此二辨真妄门妄由著生真由性离

如梦本性故如梦所现故

此二性相门性本一如相现多种

如梦无差別故如梦想分別故

后二明一异门但是一心一而无別随相分別异异不同又唯是一梦想现多种上之四门各双存互夺以为四句思之可见

如梦觉时故

后一句明觉即止观门谓要在觉时方知是梦正梦之时不知是梦纯昏心故设知是梦亦未觉故觉时了梦知实无梦然由于梦方有觉故所以须辨梦觉之时若离于梦梦觉斯绝观了上之多门止不取于梦妄如此方为了梦法门

△三结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六如梦忍

△第七如响忍三初征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响忍

△二释三初忍行所因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至)修学成就到于彼岸

由闻起观能成忍故

△二成忍之相二初法二初指法同喻略显其相

知一切音声悉同于响

通知一切音声如响

无来无去

明其体空

如是示现

彰其相有

△二了知佛声如响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观如来声

非独但喻世间声故

不从内出

离机无声故非内

不从外出

离佛无声故非外

亦不从于内外而出

二法相依故非内外若言内外和合有者便有二声内外相依即显无性上明即有之无下明即无之有

虽了此声非内非外(至)善巧名句成就演说

牒非前三而能巧现

△二喻显四初喻

譬如谷响从缘所起

真举从缘所起明响无性无性之相已见法中然有五法一空谷二有声此二是缘三声击空谷便有响应此明所起四有而非真此彰无性五愚小谓有亦有有无等义如上准之然此一喻通喻三法一喻上一切声则谷喻喉颡声喻风气二喻上如来声则谷喻如来声喻缘惑三喻一切法今经略无晋本具有大品十喻亦响喻一切则谷喻如来藏声喻无明习气

△二合

而与法性无有相违令诸众生随类各解

但合佛声以从近故然初至令诸众生随类各解言含法喻谓约法则如来之声不违法性而能随类合于上文能巧示现约喻则不违本声事法之性随其呼人类別各解

而得修学

△三转以喻显

如帝释夫人阿修罗女(至)亦不心念令如是出

此有二意一则喻上佛声一音随类二则喻下菩萨无心方能普演

△四重合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于无边世界中恒转法轮

△三忍成之益二初随机徧说

此菩萨善能观察一切众生(至)令随所宜闻法各异

△二权实双行

虽知声无起而普现音声(至)悉以智慧而能了达

以同于响性相无碍故是则由闻如响之教了如响之声發如响之音演如响之法也

△三结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七如响忍

△八如影忍文有

△四別初标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影忍

△二释三初法有十一对分三初七对双遮显性以成止行如影无实故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至)非是世间非出世间

△二二对双照性相以成观行如影虽虗而能现故

非修菩萨行

性则非修

非舍于大愿

相乃不舍

非实

真即俗故非实

非不实

俗即真故非不实

△三二对遮照无碍成双运自在行

虽常行一切佛法而能办一切世间事

双照真俗即权实双行

不随世间流亦不住法流

双遮真俗即权实双寂遮照一时为双运互夺无碍为自在以此结上二段同斯无碍为忍相之深玄

△二喻文具五法初为所依本质

譬如日月男子女人舍宅山林河泉等物

若约影喻別喻菩萨现身则日等喻悲智愿等若约影喻通喻一切法则日等喻因其河泉二种虽通能现且为所现长河飞泉入镜中故

△二明能现之处

于油于水于身于宝于明镜等清净物中

亦有通別別喻机惑及应现处通喻于缘谓无明等然此文具摄论三喻一以油水对上日月为水月喻喻于定地所引境界以水有润滑澄清性故镜等影像阙此润等喻非定地二以于身对上日月为光影喻身映日等而有影故弄影多端故喻于诸识三以宝镜等对上男子等为影像喻喻定地果报以镜中影像离于本质別现镜等之中故喻于果与因处別前映质之影虽因日等影乃随身不于日内而现故喻诸识虽托境生异自在我非在于境上所依能现二段是缘

△三明缘之所起

而现其影

亦有通別二果可知

△四明有之非有

影与油等非一非异非离非合

摄义多门于中一异合离通显影义初一异约此影彼影合离约影对于水等次別显影义

于川流中亦不漂度于池井内亦不沉没

不通二影如月映淮流流水不将月去光临潭上万仞不见光沉喻菩萨同世迁流不漂生死证真寂灭不沉涅槃后双结有无

虽现其中无所染著

喻性相交彻兼于镜像

△五愚小取为有

然诸众生知于此处有是影现亦知彼处无如是影

由以有无定为有无不知即影了不可取故成执著上明取有无故为执著

远物近物虽皆影现影不随物而有近远

举影正义显上为执不知此影无远近故

△二合二初正合前文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不作二解谓自他別

举智境合前本质

而于自国土于他国土

合前油等

各各差別一时普现

合前现影

△二转以喻合非有之有

如种子中无有根芽茎节枝叶而能生起如是等事

上喻下合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善巧方便通达无碍

有无无碍名为方便等

△三结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八如影忍

△四果三初约法性身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忍(至)同于世间坚实之相

得称性之身如影不往而至不分而徧故

△二结成无碍

然此差別即非差別別与不別无所障碍

以无差是差之无差故虽不往而徧令物见殊差是无差之差故虽徧而不在彼此

△三显此身因

此菩萨从于如来种性(至)无边色相清净之身

其无边身近局果中亦通前法

△九如化忍四初标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化忍

化者无而忽有故

△二释三初法二初总标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皆悉如化

标法同喻具能所知既知一切世间不但局于所化情类略标世间应具出世

△二別显二初显所知十句初五染化

所谓

此五不出惑业苦三前四是苦即五蕴相

一切众生意业化觉想所起故

一识由想起

一切世间诸行化分別所起故

二行因识生分別是识故

一切苦乐颠倒化妄取所起故

三受因想起想取爱憎相故

一切世间不实法化言说所现故

四色亦行生无记报色如沫不实名言熏习即是行故

一切烦恼分別化想念所起故

五即是惑惑由想行念即行故业通二处初句意业此句分別皆是业故此中意等从缘无性如化不实本无今有如化相现故仁王经云法本自无因缘生诸净化二义倣此可悉

△二五净化

复有清净调伏化无分別所现故

一方便调生依真智故

于三世不转化无生平等故

二湛然真智由理成故故上文云智入三世了法平等

菩萨愿力化广大修行故

三愿由行满

如来大悲化方便示现故

四慈悲复依方便立故

转法轮方便化智慧无畏辩才所说故

五具无畏辩能转法故

△二別显能知

菩萨如是了知世间出世间化

结前生后世间结前染出世结前净亦结余所不尽谓乃至一法过于涅槃亦如化故或说涅槃不如化者大品云为新發意菩萨恐其惊怖分別生灭方如化故了知之言即是生后

次正显能知上言了知知有六义

现证知

若事若理非比度故

广大知

旁无遗故

无边知

契中道故

如事知

称俗境故

自在知

真俗无碍故

真实知

归一实谛故

非虗妄见所能倾动随世所行亦不失坏

结上六知处真道而不倾行非道而不坏

△二喻

譬如化

应开四义一能化者以喻因缘二化现事喻所起果三现用而无实四愚小谓真故十喻传云犹如化事虽空无实能令众生忧苦嗔恚喜乐痴惑诸法亦尔云何无实如彼化人无生老死苦乐异余人故有四十句初句标次三十七句一向双非以显无实

不从心起不从心法起(至)非生死非涅槃

后二句义通二种

非有非无有

一亦是双非谓无有亦无故二双融性相化不实故非有现化事故非无有对成四句及一异等准前思之

△二合二初化行四初起化用

菩萨如是善巧方便(至)了知世法分身化往

以同化相有故然但云菩萨如是者以上诸非一一通法故指上如是为善巧方便

△二明化智

不著世间不取自身(至)不住于法不离于法

以了化不实故

△三双非显中

以本愿故不弃舍一众生(至)虽无所有而满足佛法

△四结示化旨

了法如化非有非无

△二化益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安住(至)菩提之道利益众生

△三结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如化忍

△四果二初得利他业用之果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忍(至)明照法性平等圆满

△二得依自利立胜名果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至)不能为障名无碍者

△十如空忍四初标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空忍

标云如空如空所喻通一切法佛地论喻清净法界以杂差別相故及中边等论喻圆成实但是此中一义然其喻相小异诸喻诸喻开义多分有五虽然正取所成幻等以喻于法而亦取缘等以显无性此中喻相不间別法直指于空具含多义以喻于法又此诸喻若约能喻五多喻中多取似有以破实有化喻以不有之有破于似有此喻以性相俱绝破于一切又前六遣有会空多依空立有少此一遣有入空少依空立有多又上所喻则通一切此中能喻则具多义所喻各随別义喻一类法龙树十喻以四复次释如空义一近无远有谓如虗空非可见法以远视故眼光回转则见缥色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无所有以凡夫人远无漏慧弃舍实相则见彼我男女等物而实此物竟无所有二约性净不染三约无初中后四约体实无物及佛地论有十复次上八地中空有十义皆是略明然约別义有此不同若约同义诸喻无別故叡公云十喻以喻空空必待此喻借言以会意意尽无会处若得出长罗住此无所住若能映斯照万象无来去余有无无碍等义如前后说

△二释二初忍解之相二初別明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

以空九义喻九种法随义虽別然其总意亦以缘成无性故空然九句各初标法同喻后出所以

了一切法界犹如虗空以无相故

一标事法界如空下出所以者以无相故谓从约无性其相自虗即事当体是理法界故此句为总

一切世界犹如虗空以无起故

二世界共业所起故

一切法犹如虗空以无二故

三轨仪教法一味法界之所流故及余六句并准初句

一切众生行犹如虗空(至)犹如虗空无著无碍故

△三总结

菩萨如是以如虗空方便了一切法皆无所有

△二忍行成益三初总明得如空三业业具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虗空忍智(至)如虗空意意业

△二別显德齐虗空

譬如虗空一切法依(至)智慧诸力不可破坏

上二句一向喻实无依为依

譬如虗空一切世间(至)而菩萨心无有边际

余九句皆显性相无碍从缘有故无性空故又此二相即故便成四句一缘生故空缘生故有二无性故空无性故有三缘生故有无性故空四即反此余一异等并例此知无法出空故皆现其前空不可见是故不现诸法之前余文并显

△三征释得益之由二初征

何以故

征意云所以得者

△二释意云空观成故于中有二初智证齐空

菩萨所作如虗空故(至)皆悉平等一体一味

一体者真如平等故一味者解脱不殊故

一种分量

大小皆称性故

如虗空清净徧一切处(至)于一切法无有分別

△二德用满空

严净一切诸佛国土(至)转于法轮未曾失时

△三结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十如空忍

△四果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忍(至)身智慧力如虗空故

得二十种身前十与十行及离世间大分相似然通相多从德用以立其名可以意得

△四总结十忍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忍

△二偈颂一百七颂大分为二初百颂颂前但颂广释即为十段段各十偈初有十颂颂音声忍于中二初二偈颂所闻佛说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

譬如世有人闻有宝藏处(至)甚深寂灭相

△二有八偈颂能入佛法

闻此深法时其心得安隐(至)供佛令欢喜

于中一偈颂不惊怖畏一偈深信一偈悟解二偈爱乐一偈修习安住后二偈颂趣向而专心忆念

△二颂顺忍

如有大福人获得真金藏(至)亦不分別法

初一偈三句颂思惟次二偈一句颂随顺了知令心清净次一却颂观察平等无违余颂正住修习

△三颂无生忍于中三初三颂标

三十三天中所有诸天子(至)无生故无灭

以前三忍皆是法说故偈初各加其喻

△二有四偈颂释

无灭故无尽无尽故无染(至)方便善说法

△后三结难

此忍最为上了法无有尽(至)置于善道中

△四颂如幻忍二初六偈颂前略说于中有二初四颂指法同喻及显缘相

世间种种法一切皆如幻(至)示现有种种

△二有二偈颂成就忍行

度脱诸众生令知法如幻(至)一切皆如幻

△二有四颂颂广说三初二颂喻

幻作男女形及象马牛羊(至)但随分別现

△次一颂合

菩萨能如是普见诸世间有无一切法了达悉如幻

△三忍行成

众生及国土种种业所造入于如幻际于彼无依著

△五如𦦨忍初一蹑前生后以明观意

如是得善巧寂灭无戏论住于无碍地普现大威力

△二有五偈指法同喻

勇猛诸佛子随顺入妙法(至)远离三颠倒

△三颂喻

譬如热时𦦨世见谓为水(至)智者不应求

△四颂合

众生亦复然世趣皆无有(至)是菩萨方便

△六颂如梦忍正颂前合兼颂标喻

菩萨了世法一切皆如梦(至)广度诸群生

十颂颂前九句一颂无变异次一颂颂自性上二兼颂标法三颂执著翻则解脱兼颂前喻四颂性离五超颂所现六却颂本性七八二颂颂无差別九颂想分別十颂觉时

△七颂如响忍四初一偈颂忍行所因

修行如是行出生广大解巧知诸法性于法心无著

文云修行如是行似结前喻既言知诸法性义同忍行

△二二偈颂闻一切声如响

一切诸世间种种诸音声(至)其心亦如是

△三有二偈颂知如来声如响

瞻仰诸如来及听说法音(至)与法无乖谬

△四余颂忍成之益其喻徧诸偈中

善了诸音声于声不分別(至)于世无所著

△八颂如影忍颂法说十对喻合含在其中十颂分九初二偈颂非世生没

为欲利世间专意求菩提(至)修行意不动

谓了寂故不生饶益故不没

△二有一偈颂不在内外

不住于世间不离于世间于世无所依依处不可得

不住故不内不离故不外

△三有一偈颂非行不行

了知世间性于性无染著虽不依世间化世令超度

了无染故非行化世故非不行

△四有一偈颂非同非异

世间所有法悉知其自性了法无有二无二亦无著

知自性故非同了无二故非异

△五有一偈颂非往非不往

心不离世间亦不住世间非于世间外修行一切智

第二句不往而行余三句非不往

△六有一偈半颂非住非不住

譬如水中影非内亦非外(至)以世不可说

初半偈兼別颂喻故云非内外

△七有二句颂非是出间非出出间

亦不在内外如影现世间

△八颂非修菩萨行非舍于大愿

入此甚深义离垢志明彻不舍本誓心普照智慧灯

△九颂虽常行一切法而能办一切世间事

世间无边际智入悉齐等普化诸群生令其舍众著

其实不实及不住世流法流义通结上故略不颂

△九有十颂颂如化忍四初三偈颂总知一切世间如化

观察甚深法利益群生众(至)菩萨行亦然

△二染法化

一切诸世间及以无量业平等悉如化毕竟住寂灭

△三净法化

三世所有佛一切亦如化(至)化力为说法

言度脱亦如化者为释疑故谓观察众生如化何用化之故此答云化若有实可招来难度既如化化之何妨

△四有四偈颂合

知世皆如化不分別世间(至)智慧亦如是

△十如空忍二初一颂忍解之相

第十忍明观众生及诸法体性皆寂灭如空无处所

△二忍行成益三初颂別显德齐虗空

获此如空智永离诸取著(至)菩萨之所得

△二有三偈颂征释得忍之由

自住如空法复为众生说(至)悉等虗空性

△三有一偈却颂上总明得如空三业

智慧与音声及以菩萨身其性如虗空一切皆寂灭

△二颂结叹二初三偈二利行圆

如是十种忍佛子所修行(至)转于无上轮

言超过一切众者正显十顶之义

△二有四偈显深难测上智所知

所修广大行其量不可得(至)众生莫能测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三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但【CB】伹【卍续】
[A3] 但【CB】伹【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但【CB】伹【卍续】
[A6] 办【CB】辨【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经疏注(卷73)
关闭
华严经疏注(卷7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