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六(入第五十三经卷末)

△三有三十门答前十行三十句问古德分三初六门明大志旷远行次九门明定慧业用行后十五门明德备成满行然约圆融此意非无今不坏次亦次第显十行中行第一行有三门次二三行各一第四行二门第五行六门次四行各二门第十行中自有九门至文当知

所以用门多少者檀度在初故具三戒忍通世间故唯一定慧尊胜故有多门智中既多故般若中略余次胜故但用二门又此十行虽约十度而义多含是故文中或就十度明义或就行名以释今初三门欢喜行中之行即分为三初明力持五初总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力持

此含总別总者以是十行之首依此十事加持建立能起诸行故度世经名十建立別即局在欢喜行中凡所布施皆为修习诸佛本所修行等故是建立行意

△二征数

何等为十

△三列释

所谓佛力持法力持众生力持

上三三宝即境界持众生即僧宝菩萨之僧即众生世间故余七行持

业力持

悲所作业故

行力持

正起行故

愿力持

愿持行故

境界力持

有悲智境行方成故

时力持

时即起行之时

善力持智力持

上二福智然第十地大尽分中有十一持于第四位加烦恼持故论判行持中初二逆行彼约应化不断所以加之今但约为行本故无烦恼彼有供养持及劫持无境界持及善力持此以第八时中摄劫彼以行摄此善力依境起供故并无异余名并同具如彼释

既数名不同案名以释此无僧宝有教化众生亦未爽通理

上辨陀罗尼即总持文义次云受持即领纳受行今云力持即是加持任持故不相滥

△四结数

是为十

△五显修益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于一切法得无上自在力持

此下入第五十四经

△二大欣慰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大欣慰

正辨欢喜行义彼但见乞者来倍复欢喜今则知由施故见佛供佛等心大欢喜初行多同欢喜地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五初事佛供佛对

所谓诸菩萨發如是心(至)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二闻法近友对

复作是念我于诸佛所(至)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三二利行成对

复作是念我于往昔(至)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四严土化生对

又作是念十方所有(至)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五难见能见难成能成对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至)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四结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欣慰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无上成正觉智慧大欣慰

△三深入佛法三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深入佛法

上经意明预欣当成此中辨其现能证了即前法施之行故彼文云我当尽学诸佛所学证一切智知一切法为众生说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

前六有入字后四以知字为初证入了知二文影显于中初四入器世间

入过去世一切世界(至)入现在世世界数

数谓多少

世界行

行谓刹因

世界说

说谓彼彼果中说法

世界清净

清净谓刹体此是通体上三別明下一总显

入一切世界种种生

种种性即染净等殊斯即別体

入一切众生种种业报入一切菩萨种种行

上二入众生世间后四入智正觉世间

知过去一切佛次第(至)国土众会说法调伏

上三入三世佛下一入法

知世间法声闻法独觉法菩萨法如来法

知差別五乘

虽知诸法皆无分別而说种种法

明权实双行以性不坏相故虽无分別而说种种此中分別即是差別故晋经云虽诸法无一无异而说一异

悉入法界无所入故

释成上义谓悉入法界故无差別无所入故而说种种何者若別有一入处则入时失本相不得说种种以当法自虗名入法界无別可入则不坏种种矣上则辨知此下明说

如其法说无所取著

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既权实双融说亦即说无著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菩提大智慧甚深性

△二有一门明饶益位中行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依止菩萨依此行菩萨行

上明证入今托良缘徧依此十方能饶益但依戒况戒有摄善何所不具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依止供养一切(至)依止一切佛菩提行菩萨行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菩萨依此行菩萨行

△三有一门即无违逆位中行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發无畏心

由依菩萨止善则能于十难作能作难忍能忍为發无畏心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灭一切障碍业發无畏心

障碍难灭

于佛灭后护持正法發无畏心

遗法难护

降伏一切魔發无畏心

恶魔难降

不惜身命發无畏心

身命难舍

摧破一切外道邪论發无畏心

外道难摧

令一切众生欢喜發无畏心

物心难称

令一切众会皆悉欢喜發无畏心

大众难喜

调伏一切天龙夜叉(至)摩睺罗伽發无畏心

八部难调

离二乘地入甚深法發无畏心

下乘难离

于不可说不可说劫行菩萨行心无疲厌發无畏心

上行难修于此十难皆无所畏岂畏众生相恼害耶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无所畏心

△四有二门明无屈挠位中之行初被甲行无疑惑心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至)于一切佛法心无疑惑

此门由前于难无惧故于十所作决志无疑即被甲精进中行后门摄善利乐精进徧在二门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十初十度摄生

所谓菩萨摩诃萨發如是心(至)是为第一發无疑心

初则正明次显无疑三反显失四结次第下九准例

△二事供佛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是为第二發无疑心

△三光明严刹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是为第三發无疑心

△四长时调熟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是为第四發无疑心

△五具一切智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是为第五發无疑心

△六作世明灯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是为第六發无疑心

△七说法开悟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是为第七發无疑心

△八灭障成佛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是为第八發无疑心

△九离妄自觉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是为第九發无疑心

△十决成菩提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是为第十發无疑心

于此十事發誓要期故名被甲

△四劝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于一切佛法心无所疑

△二摄善行不可思议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不可思议

即所摄之善由决志无疑故所为难测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初三单约善根愿智称性名不思议

所谓一切善根不可思议(至)一切法如幻不可思议

△二余七权实双运故不思议于中分二初四约行后三约智智约内明行就外相今初

發菩提心修菩萨行善根不失无所分別不可思议

涉有而一道清净

虽深入一切法亦不取灭度(至)不可思议

悟空而万行沸腾

修菩萨道而示现降神(至)救护众生不可思议

修因而八相果成

虽能示现如来十力(至)教化众生不可思议

现果而大用不舍皆难思也

△二后三约智文三初约二谛相即

知一切法

八中十句勒为五对一境二心三通一切四约修起五即名言亦即五法一相二妄想三如如四正智五名

然各有二意一直就法体无相是真相即是俗常互相即下四例然二约迷悟五对大同小异

无相是相

迷如无相以成于相

相是无相

悟相无相即是如如

无分別是分別

迷于正智无分別即成妄想分別

分別是无分別

悟妄分別即正智无分別

非有是有

了如非有真有如如

有是非有

若执有如则非如有

无作是作

智若无作是作正智

作是无作

若有所作非作正智

非说是说

知名非说是真说名

说是非说

谓名有说非是说名

不可思议

△二约三事融而不融

知心与菩提等知菩提与心等心及菩提与众生等

九中初融三事即心佛众生皆无差別如觉林偈

亦不生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

显离融相名为不融

不可思议

△三权实即而不即三句初明尽而不尽

于念念中入灭尽定(至)亦不尽有漏善根

此约时断以明体用

△二无而不无

虽知一切法无漏而知漏尽亦知漏灭

此将法性对断以明体用二句虽殊俱是权实双行

△三即而不即二初正明

虽知佛法即世间法(至)不于世间法中分別佛法

△二释成上义

一切诸法悉入法界无所入故

悉入法界故说相即无所入故不应世中分別佛法等谓以当法自虗故名相即非世间中有法可得下重释云

知一切法皆无二

不得二中互求

无变易故

亦非世法作彼佛法思之

是为第十不可思议

△四结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不可思议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至)诸佛无上不思议法

△五有六门明无痴乱中行于中有三初二门即无痴之行次二门明无乱之行后二门双明二门引生功德虽痴乱有通今从別说又此三段即是三禅初即饶益有情禅二即正法乐住禅三即引生功德禅今初分二初门不愚巧密之言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巧密语

前既明内行今辨外言彼行文云以正念故善解世间一切言说能持出世诸法言说等皆言密语者泛明有五一说深密法故如出现品名如来密藏等二一言说一切法故上云如来于一语言中等亦如仙陀四实九义瞿声等三近而不闻如身子在座远而无隔如目连寻声等四言近意远如说三乘为究竟等言远意近如说寒时得火名涅槃等亦名隐实说权五以异言说异法如觉不坚为坚固等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于一切佛经中巧密语

初一具五以是总故一切教故

于一切受生处巧密语(至)现成等正觉巧密语

此二含二意谓示而谓实故即第四意此二皆是深密之法即第一意

于一切众生业报巧密语(至)同一成就巧密语

余通前二或并兼五可以意得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善巧微密语

△二不愚善巧之智文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巧分別智

外言既密内智又巧故于利生无有痴暗故彼文云菩萨于善知识所听闻正法所谓甚深法等文义多同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入一切刹巧分別智(至)入一切佛法巧分別智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至)无上善巧分別诸法智

△二正法乐住禅即无乱行二门皆是定体初门明入三昧显处等不同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入三昧

彼文云善入一切诸禅定门此中明十皆通一切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

通辨缘斯十境入定不同別则十门缘境各异

于一切世界入三昧(至)住一切劫入三

上五一重之事下五涉入圆融

从三昧起现不思议身(至)无有休息入三昧

九十皆即一而多故彼行云一念中得无数三昧但从多分对前后说判为定体非无其用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至)诸佛无上善巧三昧法

△二明徧入则解类皆徧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徧入

亦犹小乘说十徧处即令三昧渐更增广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众生徧入(至)一切如来种种供养徧入

前明一切如众生身谓童子身等虽能一切身入而不必一时今此随入一类皆徧一切如海初来一切皆水等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大智徧入法

△三有二门明引生功德禅初门明作用无碍故称解脱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解脱门

即不思议解脱梵云毗木叉此云胜解脱谓殊胜作用亦由依禅成八解脱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一身周徧一切世界(至)游戏神通解脱门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解脱门

△二于境无壅故曰神通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神通

如依四禅引六通用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忆念宿命方便智通(至)无有障碍方便智通

此十若以六摄前四可知次五神境

随众生心现不思议(至)不可说变化身方便智通

后一漏尽成菩提故

随不思议众生心(至)三藐三菩提方便智通

约位不同与十通小异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至)种种示现令其修学

△六有二门明善现位中行初门正明行体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明

正显行体即是般若故曰智明然皆权实无碍之智故称善巧非如十度唯约根本但约增微分成五行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二前七单约一智分三初三约所化

所谓知一切众生业报(至)皆如金刚善巧智明

先事次理后即事归理

△次三约能化

能以无量微妙音声(至)或不受生善巧智明

亦初约事次句约理后即事归理

△三离能所想会归般若

舍离一切想受境界善巧智明

念想观除不受境界为入理善巧故

△二后有三句辨双行三初明无说之说无成之成善巧智明

知一切法非相非无相(至)于无量劫分別演说

谓双非照寂离于言道而能差別照事有说非相遣相非无遣无一性遣多无性遣有即性相俱寂

住于法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巧智明

无成之成法界之体实无所成照斯法界即说成佛

△二明无生起生智明文三初正明无缘之缘兼显无化之化于中二初明无缘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众生(至)了达受生不可得故

谓众生真心称理不可得故若无于缘即无所化

△二明真心随缘不坏缘起则亦有所化于中二初知所化文有三节初有八句別知缘相

而知因

谓无明等

知缘

缘谓业行

知事

即识名色等

知境界

即触受尘境

知行

即现在受取有

知生

即生支

知灭

即老死

知言说

总是随俗缘生不离三世故

△二有十二句六对通知染净迷悟

知迷惑知离迷惑(至)知生死知涅槃

迷理则倒惑杂染悟皆反此

知可得知不可得知执著知无执著

随俗则俱可得第一义中二俱叵得得非得约理著非著约智

△三明知心行

知住知动

住谓本性动谓客尘

知去知还

随客尘则去而莫归见本性则还源反本

知起知不起

有还有去皆是起心还住两亡寂然不起

知失坏知出离

起则诸善失坏不起则出离盖缠

知成熟

触境寂知是为成熟上通物我后知根机唯约自说

知诸根知调伏

根谓六根不为境牵即是调伏

△二结双行

随其所应种种教化未曾忘失菩萨所行

谓智随曲化不失无行

△二征释

何以故菩萨但为利益众生(至)不违一切世间所作

所以尔者为物發心故

△三结名

是多缘起善巧智明

△三平等教化智明三初明实不碍权

菩萨摩诃萨于佛无著(至)其心广大等法界故

△二明权不碍实

知种种说法知众生数(至)不可倾动当成正觉

△三结名

于生死海平等济渡一切众生善巧智明

△四结数

是为十

△五劝修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大善巧智明

△二明离智障解脱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解脱

脱二障故梵云毗木底此云解脱与前不同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烦恼解脱邪见解脱

此二烦恼障

诸取解脱

业障取增为业故

蕴处界解脱

报障上四脱凡三障下六脱智障

超二乘解脱

此一拣劣

无生法忍解脱(至)悉能了知一切三世解脱

余皆显胜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教化成熟一切众生

△七有二门明无著位中行初门明游处纵情后门明栖止适悦皆通二利权实方便而无所著今初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园林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生死是菩萨园林(至)尽虗空一切世界故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无上离忧恼大安乐行

△二栖止适悦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宫殿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菩提心是菩萨宫殿(至)作一切法王自在事故

四梵住者即四无量亦色因故故度世云修四梵行慈悲喜舍余九可知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至)于一世间神力自在

△八有二门明难得位中行初门内心愿乐愿即行体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所乐

既处宫殿则情欣胜乐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乐正念心不散乱故(至)摧灭一切异道法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如来无上法乐

△三外德庄严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庄严

具以众德庄严愿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力庄严不可坏故(至)求一切智无退转故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一切无上法庄严

△九有二门明善法位中行初门明外缘不动后门明内心不舍又此明心坚后明深入皆是力义今初分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發十种不动心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于一切所有悉皆能舍(至)亦无退转不动心

十中二及第九是思择力余皆修习力第八句中有十一信

成就有根信

生佛果故

无浊信

不杂不信浊故

清净信

净无烦恼故

极清净信

无细念故

离垢信

离所知垢故

明彻信

彻事源故

恭敬供养一切佛信

向果位故

不退转信

自分坚故

不可尽信

德无尽故

无能坏信

下动故

大欢喜踊跃信

证真如故

不动心成就出生一切智(至)信受不谤不动心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无上一切智不动心

△二内心不舍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不舍深大心

由不动故能穷理事理深事广故云深大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不舍成满一切佛(至)集一切诸佛法深大心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能不舍一切佛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六


校注

下疑不
[A1] 但【CB】伹【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经疏注(卷86)
关闭
华严经疏注(卷8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