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一十三(入第七十五经下半)

△七女敬顺从有十四偈分三初三忘苦眷德

尔时童女白太子言敬奉来教即说颂言

无量劫海中地狱火焚身(至)甘心受此苦

△二希同胜行即正是發菩提之心

无量生死海以我身肉施(至)愿能眷纳我

△三有五偈劝诣如来

我曾梦见此妙法菩提场(至)供养彼如来

△八太子摄受

尔时太子闻胜日身如来名生大欢喜

由敬佛故心生欢喜

愿见彼佛以五百摩尼宝(至)瞻仰太子目不暂舍

△九母陈庆遂故重赞女十偈分四初一标其遂志

其母善现于太子前而说颂言

此女极端正功德庄严身昔愿奉太子今意已满足

△二有二偈德行悬同

持戒有智慧具足诸功德(至)远离一切过

△三有四偈身语超伦

此女身柔輭犹如来缯纩(至)悉离诸恶业

△四有三偈内心蕴德

心净无瑕垢远离诸谄曲(至)恭敬一切佛

△十正共修行亦分十段初诣佛供养

尔时太子与妙德女(至)五百摩尼以为间错

△二闻经得法

时佛为说普眼灯门(至)胜日身如来者我身是也

△二见中间多佛

彼佛灭后其世界中(至)我皆亲近承事供养

此但略例四十八佛以为流例广明如结中

△三正得法之时

其最后佛名广大解

即六十亿那由他之后

于彼佛所得净智眼(至)菩萨三昧海境界解脱

△四多劫修莹二初于一刹尘劫修行二初多劫修行未穷菩萨之境

佛子我得此解脱(至)心行智慧三昧境界

△二明菩萨难遇见者不空

佛子若有众生得见菩萨(至)三菩提得不退转

△二于百刹尘劫修行二初多劫修证未知菩萨解脱

佛子我见彼佛得此解脱(至)所得普贤解脱门

△二释不知所由二初总显深广

何以故菩萨普贤解脱门(至)与如来境界等

所以不知者以称事理之无边等诸佛之境界故斯则等觉菩萨解脱十地不知故名普贤解脱

△二別显深广难知之相谓一毛法不可穷况多毛多身广大之用以是无尽无边之法门故于中有五初一毛中见器世间

佛子我于佛刹微尘数劫(至)种种方便种种清净

△二见智正觉世间

又于菩萨一一毛孔(至)说种种修多罗恒不断绝

△三见众生世间

又于菩萨一一毛孔(至)种种作业种种诸根

△四见菩萨修行

又于菩萨一一毛孔(至)无边摄取众生方便

△五总结不穷深广

佛子我于佛刹微尘数劫(至)悉见三世法界中事

△四谦己推胜

佛子我唯得此观察菩萨(至)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五指示后友二初指后位

善男子此世界中有佛母(至)众生善根常无休息

如后当释

△二颂前法临行再述故三十一偈分三初一总显菩萨益生

尔时释迦瞿波女(至)承佛神力即说颂言

若有见菩萨修行种种行起善不善心菩萨皆摄取

超颂前见者不空生下女人染心之益

△二有十五偈明远劫前

乃往久远世过百刹尘劫(至)妙相庄严身

长行所无长行语真净發心但论德女今则收其杂善故叙远缘以麤况妙

△三有十五偈正颂长行德女因缘

此后所经劫二百有五十(至)诸劫所行道

△六恋德礼辞

尔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数帀辞退而去

已下入第七十六经

△大文第二有十一人明会缘入实相谓会前诸位差別之缘令归一实法界生于佛果如摩耶生佛故次明之然人虽十一约法唯九约会为十初一为总余九为別故摩耶得智幻法门末后德生亦得幻住始终相会该于中间总別圆融归实无二故摩耶既会缘入实何得更须十人岂不向言总別相会非別无以成总故又显余是所会之缘所以语十表其无尽无尽之缘皆成摩耶之实德故又此一相义当等觉等觉方能亲生佛故等觉却入重玄门中故有十人多明入俗初天主光且须正念无失次可为世师徧穷众艺字智之门无依无尽无著清净清净则净智發光發光则智相无尽无尽则成愿不违方能还归幻住故虽十一不失入实之言始末皆幻方知诸缘体虗即实今初总中文六初依教趣求二初将诣观成三初标将诣观成

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欲诣(至)即时获得观佛境界智

摩耶昔云天后天后能生佛故权教中说生佛七日命终生天晋经指在迦毗罗城则显常不灭矣又上文云此世界者亦表即佛境界是故证得观佛境智然说摩耶或云是实非化或云是化非实或云亦化亦实或云非化非实皆带方便约此宗说即法界实德人法圆融

△二別明观念二初总

作如是念是善知识(至)以如幻愿而持佛身

总念胜德能暗合愿智幻门

△二別

随意生身无生灭身(至)唯是普贤净目所见

別念一十七身唯普眼见冥契下文天后所现

△三思欲亲承

如是之人我今云何(至)思其语言受其教

△二胜缘引导三初主城神显教修心三初以华散

作是念已有主城神(至)众色宝华以散善财

△二正以言教有三十门分三初明十度行

作如是言善男子(至)听受一切佛所说法

有十二门初施后智各有二句中八各一城神既尔令护心城是知无有一事一尘非法门矣心名城者盖其中有正觉法王万德所聚故

△二有十一句即初地净治地法

应扶助心城谓深信一切佛功德海

十种胜行文小不次而数全足上一信

应广大心城谓大慈普及一切世间

二慈

应善覆心城谓集众善法以覆其上

三坚固

应宽广心城谓大悲哀愍一切众生

四悲

应开心城门谓悉舍所有随应给施

五舍

应密护心城(至)逐诸恶法不令其住

六七皆惭愧谓不容恶故

应决定心城谓集一切智助道之法恒无退转

八无疲厌

应安立心城谓正念三世一切如来所有境界

九如说行

应莹彻心城(至)所有法门种种缘起

十知诸经论

应部分心城(至)皆令得见萨婆若道

十一即成就世智故能普晓众生

△三有七句福智圆满

应住持心城谓發一切(至)周徧法界大福德聚

上二是福下五是智

应令心城明了(至)谓正念一切诸佛如来

此三权智

应知心城自性(至)谓以一切智了诸法

此二实智

△三结赞微释及成胜益

佛子菩萨摩诃萨(至)乃至究竟必当成佛

△二身众神密加授法二初赞友令欣

尔时有身众神名莲华法德(至)种种称叹摩耶夫人

△二放光加被

从其耳珰放无量色相(至)乃至徧入身诸毛孔

△三善财获益所谓十眼

善财即得净光明眼(至)见佛平等不思议身故

不思议身者十身无碍故佛平等者佛佛同故故异于前但明法身余可准思

得无碍光眼(至)睹一切刹诸佛出兴故

△三法堂罗刹教求友之方三初教二初教十法增其智

时有守护菩萨法堂罗刹鬼(至)则得亲近诸善知识

△二先标次释

何等为十

有十一心

所谓其心清净离诸谄诳

一直心

大悲平等普摄众生

二悲心

知诸众生无有真实

三智

趣一切智心不退转

四进

以信解力普入一切诸佛道场

五信

得净慧眼了诸法性

六深

大慈平等普覆众生

七慈

以智光明廓诸妄境以甘露雨涤生死热

九益

以广大眼彻鉴诸法心常随顺诸善知识

十一常后是为下结

是为十

△二息其乱三初标

复次佛子菩萨成就(至)则常现见诸善知识

△二征释

何等为十所谓法空清净(至)不舍离不缺减三昧

于境不舍离等者凡夫染境二乘舍境权教纵观空有互陈并为缺减若圆修者触目对境穷尽法源不取不舍故央掘经云摩诃衍者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了了分明见具足无减修等又云所谓眼入处于诸如来常明见来入门具足无减修等

普见一切佛出兴三昧(至)善知识所无过失三昧

△三结

佛子菩萨成就(至)处处值遇诸善知识

三诘遇友者既定慧双游无境不契并为道品则真友悬通能如是行为护正法堂也

△二问

说是语时善财童子(至)城邑聚落求善知识

△三答文有四法

罗刹答言善男子汝应普礼十方求善知识

一以友无不在故

正念思惟一切境界求善知识

二以法为体故

勇猛自在徧游十方求善知识

三身同友徧故

观身观心如梦如影求善知识

四智与境合故如梦如影又前三离境界相四则离心缘相求善友者幸思此言

△二见敬咨问三初见三初睹依二初受行其教蹑前起后

尔时善财受行其教

近蹑罗刹之言远通前三胜友以前二神并未答故即由前来三位调练故得睹斯胜报

△二正明所见三初明莲华

即时睹见大宝莲华从地涌出

所证法界自性无染故曰莲华无明既开不离心内如从地涌亦表性净万行之因从法性地而出现故此即十定中普贤之华也

金刚为茎妙宝为藏(至)无数宝网弥覆其上

△二明上楼观

于其台上有一楼观

谓能证权实二智依于所证而重现故

名普纳十方法界藏

智包无外云普纳十方

奇妙严饰金刚为地千柱行列

总摄五位自分胜进故云千柱行列

一切皆以摩尼宝成(至)阶陛栏楯周帀庄严

其一一事皆有所表恐厌繁文

△三明楼观中宝座

其楼观中有如意宝莲华之座

即智体自空故楼中有座

种种众宝以为严饰

空具性德故广显庄严

妙宝栏楯宝衣间列(至)不可思议微妙功德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一十三


校注

来字更勘 海疑诲 微疑征 境下疑脱八云云注 法下疑脱十云云注 三诘等未详恐有脱字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己【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经疏注(卷113)
关闭
华严经疏注(卷11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