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二(入第四十四经)

○十通品第二十八

△初来意为答第二会中十通问故以二品明业用广大前定此通义次第故亦由依定發通

二释名者通即神通谓妙用难测曰神自在无拥曰通妙用无极寄十显圆晋经本业俱称十明者委照无遗故然通与明经论皆异故智度论第三云直知过去宿命之事为通若知过去因缘行业为明等今以此经通即委照亦得称明如文广说故下经云非诸菩萨通明境界晋经意存顺义今译务不违文

三宗趣者智用自在为宗为满等觉无方摄化为趣

次正释文长分为四初标告举数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至)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通

言十者一他心二天眼三知过去劫宿住四尽未来际劫五无碍清净天耳六无体性无动作往一切佛刹七善分別一切言辞八无数色身九一切法智十入一切法灭尽三昧此十皆言智通者皆以大智为体性故若随相说前八量智后二理智据实唯一无碍大智此十亦是开彼六通天眼天耳神足漏尽各分为二故天眼约见现未分成二四天耳约音声言辞分出五七亦是约闻圣教及诸类言辞故神足约业用及色身分成六八漏尽约慧定分成九十一三不分故六为十然小乘六通智用有分三乘平徧亦非曲尽今一乘十通智用重重徧周法界犹如帝网念劫圆融故尚越彼明况于通用为显圆旨开成十通

△二征数列释二初总征

何者为十

△二別释十初他心智神通三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他心智通

今初标云他心者智以他心为所缘故若直就所缘应名心差別通若所若王种类多种皆能知故并依主受名然智缘他心诸说不同安慧论师云佛智缘他心缘得本质余皆变影护法论师则佛亦变影若缘本质得心外法坏唯识故但极似本质有异因人依唯识宗护法为正以今经望前亦未为失以摄境缘心不坏境故能所两亡不碍存故第一义唯心非一非异正缘他时即是自故以即佛心之众生心非即众生心之佛心为所缘以即众生心之佛心非即佛心之众生心为能缘如是镕融故非一非异若离佛外別有众生更须变影却失真唯识义

△二释相二初知一刹三初总

知一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心差別

△二別有三十类心阙第三无记晋经具有于中分二初八约相总显

所谓善心不善心

此二约性总该诸心

广心陿心

此二约行兼济独善故

大心小心

此二约报天大人小故上四唯善

顺生死心背生死心

此二约向背而顺通三性善唯有漏背唯是善通漏无漏

△二二十一心约人別显

声闻心独觉心(至)独觉行心菩萨行

此六约乘前三是果后三是因即前皆生心及广陿心

天心龙心夜叉心(至)紧那罗心摩睺罗伽心

八部约类即前顺生死及大小心

人心非人心地狱心(至)饿鬼心诸难处众生心

地狱等五约趣以明亦顺生死是不善心余二可知

△三结

如是等无量差別种种众生心悉分別知

△二以少类多

如一世界如是百世界(至)所有众生心悉分別知

△三结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善知他心智神通

△二天眼智神通三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无碍

见自在故

清净

离障故

天眼智通

天眼即通

△二释三初总明多界相殊

见无量不可说不可说(至)如是品类无量众生

其善恶趣等后后展开如问明品

△二別明多类非一

所谓天众龙众夜叉众(至)广大身众生众小众大众

随一一类有前福等

△三委照分明

如是种种众生众中以无碍眼悉皆明见

前但睹其现相此则照其因缘十明之目由此而立上辨能见分明下辨所见委悉

随所积集业随所受苦乐(至)随所缘随所起

言随所者所知非一故后结其无谬

悉皆见之无有错谬

△三结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无碍天眼智神通

△三宿住智神通三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宿住随念智通

谢往之事名为宿住在于过去明了记忆名为随念即宿住之随念宿住随念之通

△二释相二初知凡事二初总

能知自身及不可说不可说(至)微尘数劫宿住之事

△二別

所谓某处生如是名如是姓(至)如是等事皆悉了知

△二知圣事二初约界显多

又忆过去尔所佛刹(至)如是一切悉能忆念

但知其果

△二约人显多

又忆念不可说不可说(至)种植善根皆悉能知

兼知其因皆以菩萨得九世眼如见现在故若不尔者过去之法若不落谢不名过去已落谢无法可知若但曾经心中有种影现前故说忆知者是则但见自心不见彼法又曾不经事应不忆知又但见现在非是过去何名宿住

△三结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知过去际劫宿住智神通

△四知未来际劫智通三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知尽未来际劫智通

亦从境受名

△二释相二初知凡二初明所依劫

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所有劫

但寄多界以显多劫非有际限名及后段皆尽未来此位所知同于佛故

△二显能依事

一一劫中所有众生(至)如是一切皆能了知

义如十地文中所辨然大乘宗未来世法体用俱无今云何知依方便教但见现在因种知当果相非见未来法体若一乘宗于九世中现在体用俱有今称实而知然非现在之现在故称未来此有若是性有即同小乘若是缘有缘今未会云何言有若今时看缘性俱无以是现在未来定非有故若逐未来时看以是未来之现在故还如今有

△三知佛

又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至)如是等事悉能了知

△三结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知尽未来际劫智神通

△五天耳智神通三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无碍清净天耳

略无智通若直云天耳即当体受名若取无碍清净之天耳即依有德业受称

△二释相三初总显德业自在九句皆约用辨德前之标名即是总句

圆满

能互用故

广大

徧闻十方及九世故

聦彻

一时领覧通其源故

离障

离二障故

了达

了所知故

无碍

缘不能碍故

具足

非如权小闻有分限不尽重重故

成就

已证得故

于诸一切所有音声欲闻不闻随意自在

于一切皆自在故谓欲闻则细远无逃欲不闻则近大不挠故云自在

△二別示一方业用二初举多佛欲显闻广

佛子东方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

△二显闻忆持二初闻持教法

是诸佛所说所示所开所演(至)于彼一切皆能受持

△二显持圆满即能持之相二初举所持

又于其中若义若文(至)如其所依如其出道

上文通显佛所说法今辨所说差別

△二辨能持相

于彼一切悉能记持(至)终不忘失一文一句

兼明转化

△三举一例余

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三结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无碍清净天耳智神通

△六无体性智神通三初标有十四名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无体性神通

初一是总通即无体性余皆是別

无作神通

无功作用

平等神通

同理平等

广大神通

能普徧故

无量神通

量难知

无依神通

非谓依体起用

随念神通

但随念即形

起神通

现有作用

不起神通

不动本处

不退神通

作必究竟

不断神通

用无闻歇亦不断佛种

不坏神通

他不能坏

增长神通

能生善根

随诣神通

随何所诣于十三中初二五八是无体性义余即神通义此二无碍故受斯名

△二释相三初明广大

此菩萨闻极远一切世界中(至)即自见身在彼佛所

谓闻多刹佛名即见身在彼多刹故即前广大义

△二明无量不起等义

彼诸世界或仰或覆(至)至于究竟无所取著

谓又于彼佛重闻佛名便往敬事受道无著故

△三明不断义

如是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至)广大种性不断绝故

谓于多时体用无疑故

△三结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六(至)往一切佛刹智神通

△七善分別言音智神通三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善分別一切众生言音智通

从所了得名即依主立称若从所發得名即通持业

三释二初知言辞

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众生种种言辞

上标下列

所谓圣言辞非圣言辞(至)各各表示种种差別

后结

如是一切皆能了知

△二發言辞

此菩萨随所入世界(至)悉令解了无有疑惑

谓随乐差別而發言故上法下喻

如日光出现普照众色令有目者悉得明见

后合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聦慧之者悉得解了

△三结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七善分別一切言辞智神通

△八色身庄严智神通三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至)阿僧祇色身庄严智通

依所现得名即有财立称

△二释三初知无色以色即空故二明能现色以空即色故三双明无色现色所为不碍悲故今初由了法界无定实色举体即空非断空故空中无色不碍色故存亡隐显皆自在故方能随乐现种种色故先明之二正释文文有六句

知一切法远离色相

初一总知色性离相亦无有法而为空故余五別明离何等相

无差別相

离麤妙长短等同一无生体故

无种种相

种种异相虗故

无无量相

离多相故又非大小绝分量故

无分別相

但妄分別求叵得故色空二见皆是情取即与不即二见绝故上通形显

无有黄赤白相

离显相依形有故

△二明能现色以空即色故文二初结前标后

菩萨如是入于法界能现其身作种种色

以即空之色为妙色故又空色不二成上真空不二而二现斯妙色色空融即为真法界缘起无尽即一现多

△二別显不同

所谓无边色无量色(至)具足一切普贤行色

有一百三种或从色相立名或就德用受称可以意求然皆是称法界之色不同变碍但随所显以立色名

△三双明无色现色所为不碍悲故二初结前

佛子菩萨摩诃萨深入如是(至)能现此等种种色身

△二显其所为

令所化者见令所化者念(至)为所化者施种种能事

十句并可智

△三结

是名菩萨摩诃萨(至)第八无数色身智神通

△九知一切法智神通三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法智通

从所知真俗等法受称

△二释相二初明知法即内证事理二明演法即外益众生亦是前明即事常理后明即理恒事用寂寂用无障碍故今初又二初约离言显实

知一切法无有名字

初之三句一向显实上句名无得物之功故

无有种性

缘成无性

无来无去

体绝去来下有三句相对显实然此三对释有三义

非异非不异

一唯约显实则相待而空故异相互无故云不异为遮异言故云不异亦无不异之相可得故云非不异二约双显体即不异相非不异三约双遮相即性故非异性即相故非不异又相非相故不异性非性故非不异故离二边不住中道下二对例知

非种种非不种种非二非不二

△二约二空显实

无我无比

亦初三对一向显实上对无有我所与我为比对故

不生不灭不动不坏

余二可知次下诸对亦通三释准前知之且约显实以释

无实无虗

虗实皆缘显故

一相无相

法性不并真故一相一亦非为一所以云无相

非无非有

有无皆法待对故无

非法非非法

法与非法但假施设并就实求能治所治无不双寂余皆倣此

不随于俗非不随俗(至)非如理非不如理

△二明演法即外益众生三初牒前成智为起用所依

此菩萨不取世俗谛(至)不建立文字随顺寂灭性

△二正明演法

不舍一切愿见义知法兴布法云降霔法雨

△三寂用无碍三初寂不碍用

虽知实相不可言说(至)为说诸法悉从缘起

△二用不碍寂

虽有言说而无所著(至)虽摄众生不舍真实

△三寂用无二

于不二法而无退转(至)普雨法雨而不失时

△三结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一切法智神通

△十一切法灭尽定智通三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法灭尽三昧智通

一切法灭尽者谓五聚之法皆当体寂灭故斯即理灭不同余宗但明事灭唯灭六七心心所法不灭第八但事灭故不能即定而用证理灭故定散无碍由即事而理故不碍灭即理而事故不碍用是以文云虽念念入而不废其菩萨道等亦非心定而身起用亦不独明定散双绝但是事理无碍故七地云虽行实际而不作证能念念入亦念念起及净名云不起灭定现诸威仪皆斯义也事理非一故一切法灭尽之神通非异故灭尽即神通通二释也

二释二初明即定体用自在二初标入定

于念念中入一切法灭尽三昧

△二明不碍用

亦不退菩萨道不舍菩萨事

初二句总未作不退现作不舍正拣事灭以显真灭余句別明

不舍大慈大悲心(至)方便为说种种诸法

△二入定时分自在三初长短随心

此菩萨住三昧时随其心乐(至)住不可说不可说劫

△二威仪不忒

菩萨入此一切法灭尽三昧(至)不疲不懈不可尽竭

△三不碍起用定散双行

虽于有于无悉无所作(至)神通变化无有休息

上六句法下二句喻

譬如光影普现一切而于三昧寂然不动

光影普现寂然无心菩萨亦尔随器亏盈体无来去

△三结

是为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灭尽三昧智神通

△三总叹胜能二初形劣显胜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如是(至)智慧境界不可思议

劣不测故

△二以胜显胜

唯除诸佛及有得此神通(至)此人功德称扬赞叹

谓佛等方测故

△四结数辨果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至)一切三世无碍智神通

○十忍品第二十九

△初来意者为答普光十顶问故义如前释前二已明定通用广今此辨其智慧深奥故次来也

二释名者忍谓忍解印可即智照观达寄圆显十

三宗趣者智行深奥为宗为得佛果无碍无尽为趣然此忍行约位即在等觉后心为断微细无明烦恼若约圆融实通五位寄终极说体即是智不同余宗忍因智果虽是一智随义別说二三四五等诸教不同今此圆教故说十忍

四正释文文有长行偈颂前中有四初举数叹胜二初举数

尔时普贤菩萨告诸菩萨言(至)有十种忍

△二叹胜

若得此忍则得到于一切菩萨无碍忍地

即自分因圆

一切佛法无碍无尽

即胜进果满

△二列名显要初征数

何者为十

△二列名

所谓

前三约法后七约喻

音声忍

约教谓忍于教声从境为名音声之忍

顺忍

约行顺诸法故顺即是忍

无生法忍

若约忍无生理即无生之忍若约无生之智及烦恼不生则无生即忍通二释也又此三忍若通相说前二皆是无生忍之加行顺向无生后一方契若约当位三忍条然以不应此位方有顺无生忍故顺但顺理不是顺忍若尔何异无生顺忍通顺事理二法不同无生偈云法有亦顺知等又依五忍位当寂灭今约三忍明义故当无生如地持说后七约喻并是依主谓如幻之忍等故

如幻忍如𦦨忍如梦忍(至)如化忍如空忍

光统云前四喻音声电化喻顺忍空喻无生电即今之影喻又云幻者起无起相𦦨者境无境相梦者知无知相响者闻无闻相电者住无住相今既云影应云现无现相化者有无有相空者为无为相此则能喻局于一相所喻义通多法在文虽无于理无失

又贤首云观识如幻想如𦦨受如梦声如响行如电色如化总观一切蕴界处等毕竟空故如虗空也此释顺于后偈文意故今影喻亦喻于行

若依摄论第五八喻皆喻依他起性然并为遣疑所疑不同故所喻亦异一以外人闻依他起相但是妄分別有非真实义遂即生疑疑云若无实义何有所行境界故说如幻谓幻者幻作所缘六处岂有实耶二疑云若无实何有心心法转故说如𦦨飘动非水似水妄有心转三疑云若无实何有爱非爱受用故说如梦梦中实无男女等相从何而有爱非爱等受用之事觉时亦尔四疑云若无实何有戏论言说故说如响实无有声听者谓有五疑云若无实何有善恶业果故说如影谓如镜影像故亦非实六疑云若无实何以菩萨作利乐事故说如化谓变化者虽知不实而作化事菩萨亦尔然彼论无空喻而影喻是镜像更有映质光影喻喻种种识无实又有水月喻喻定地境界无实今经以义类同故合在影中至文当知

远公见其无空便以空喻喻无为法非不有理而违下经经云众生及诸法皆如空故若尔云何释空喻耶谓彼疑情虽遣犹谓诸法有不实相故云如空毕竟无物

余义广如摄论及別章说金刚般若九喻亦皆喻有为若大品智论十喻通喻一切楞伽亦通今经长行多同前通而偈所喻亦有局者显义无方故

△二显要

此十种忍三世诸佛已说令说当说

要故同说

△三依名广释十初音声忍三初征起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音声忍

△二释义十一句

谓闻诸佛所说之法

初一总举所闻谓三无性等法余十句显能闻入法

不惊

谓闻无相不惊以解徧计无所有故

不怖

闻无生不怖以解依他必无生故

不畏

闻无性不畏以解真如无性性故又释于真空法闻时不惊越思时不续怖修时不定畏又闻有无所有不惊闻空无所有不怖闻斯二无所有不畏并如诸般若论说

深信

闻慧之始

悟解

闻慧之终初信久解故

爱乐

思慧之初爱法乐观故

趣向

为终久思向修故

专心忆念

修慧之初起加行故

修习

为终正明造修至定根本故

安住

依定發慧证理相应故具如瑜伽菩萨地中

△三结名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音声忍

△二顺忍三初征起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顺忍

△二释中具有四重止观

谓于诸法思惟观察

一创修止观谓止思一境观观事理

平等无违随顺了知

二渐次止观谓止安事境顺其理故名平等无违观达事理名随顺了知偈云法有亦顺知法无亦顺知故

令心清净正住修习

三纯熟止观谓止惑不生名令心清净观彻前境为正住修习

趣入成就

四契合止观寂冥理境止也名为趣入智显于心观也故云成就上四皆止观俱行如是方为真实顺忍

△三结名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顺忍

△三无生法忍三初征起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

△二释义二初总明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至)亦不见有少法灭

若具皆应牒无尽等此二为总故略标之释中具有皆此別义

△二征释二先征

何以故

征意有二一云何以得知无生灭耶二云既称无生法忍何以复言不见法灭

△三释

若无生则无灭

释初征意云真法本自不生从缘之法无性故不生以无生故何有于灭此则以缘集释无生以无生释无灭此中略无缘集偈文具有云何无生释无灭耶此有二意一云若先是生后必可灭本既不生今则无灭二云既即缘无性称曰无生则不待灭竟方无故次云无灭此二为总余可倣之

释第二征意云夫无生忍非独无生必诸法都寂今从初义立无生称故无灭等成无生义若从別义亦可得称无灭忍等是以信力入印度经明此忍能净初欢喜地云一谓得无生忍亦令他住又云无生忍者谓证寂灭故二得无灭忍亦令他住又云无灭忍者证无生故斯文可据

若无灭则无尽(至)若无住则无去无来

又此诸句各有二义一以前前释于后后以后后句成于前前前前有故后后方有前前无故后后亦无二者诸句一一皆在无生句中正无生时诸义顿足以是即事之理非断灭故即理之智无能所故然文旨包含略为三释一唯约理二具理智三唯约智今初云何前前有故得后后有谓生法既灭灭则终尽尽则是垢染法染则前后別异別则方处不同有处则能所非寂不寂则有所欲有欲则有营作作则有所愿求愿则心住愿事住则有去有来今由前前无故后后斯寂故以后后显成无生此顺长行

二双约理智者初二是总含于理智次四显理无生后六显智无生故偈中云其心无染著等理智契合名无生忍

三唯约智者由了从缘无生则智无有起故名无生无生之忍湛然不迁故云无灭无灭故用无断尽次垢念皆离常无差异旁无方所照而常寂遇境无染虽为而无作虽悲而无愿处世而无住等法界而无去来皆以前释后以后成前言亡虑绝寂照湛然名无生忍若唯约知无生理名无生忍未足深玄

△三结名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无生法忍

△四如幻忍三初征起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幻忍

△二释义初略后广略中有二初了幻缘相二成就忍行今初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

文三初指法同前次彰幻所由缘生不实故后显幻相

知一切法皆悉如幻

一切法即是所喻所喻通局已见上文此意明通通为无为故大品云设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言如梦如幻涅槃虽真从缘显故遣著心故广中合云了世如幻则似有为然有法世亦通无为此为有为所隐覆故所以名世故后云菩提涅槃亦皆不见者了平等故

从因缘起

就法喻中各开五法喻开五者如结一巾幻作一马一有所依之巾二幻师术法三所现幻马四马生即是马死五愚小谓有法有五者初巾喻法性二术喻能起因缘谓业惑等三喻依他起法即众生等四喻依他无性即圆成故故下广说皆云非也五喻取为人法今菩萨反此故云解了

今经既云从因缘起能起即第二所起即第三以第二为因令悟第三成于第四遣第五病归第一理然缘亦从缘故缘果俱幻中观论云譬如幻化人复作幻化人即斯意也

然上五义各具有无一巾性有相无为马所隐故二术用有体无以依巾无体故三马相有实无以实无而现故四生即是无死即是有以无碍故五情有理无但妄见故又此五中各有四句唯思可知然皆具德不同四谤若以诸门交络成多四句亦可思准

于一法中解多法于多法中解一法

后显幻相略为二解一约相类谓解一无实则知一切皆然并从缘故故云一中解多等二约圆融复有三义一以理从事说相即性如马头之巾不异足之巾说头即足故一即多等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者贪欲性故诸法即贪欲者即贪欲实性故二以理融事一多相即如马头无別有即以巾为头以巾体圆融故令头即足故云一中解多等

三约缘起相由力则法界同一幻网令一多相即如幻师术力令多即一等贤首品云或现须臾作百年等以幻法虗无障碍故相即既尔相入亦然入则一中有多等

异体既尔同体亦然一门既尔余门思准

△二成就忍行

此菩萨知诸法如幻(至)成就种种神通变化

由知法幻成二种行一忍智现前云了平等二幻用无碍云成通化云何平等释有三义一理事平等如巾马无二故色即空等二理理平等如头足俱巾巾无別故如贤圣同如三事事平等如前一多中说

△二广三初喻二初明性无即体空义

譬如幻非象非马非车非步(至)非是一切种种众物

所非之事亦可次第对前情非情境

△二明其相有即差別义

种种非幻幻非种种

初二句结前生后种种非幻者象等非术故下句反此法合可知

然由幻故示现种种差別之事

正显相有虽互相非然由因起果虗而假现又喻智了平等而起化用

△二法合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观一切世间如幻

上总下別皆言世间者有其二义一可破坏故即喻有为二隐覆名世亦通无为

所谓业世间烦恼世间(至)时世间趣世间

法通五类趣谓五趣

成世间坏世间

成坏约器一期说故

运动世间

通情非情念念移故

造作世间

唯情现营为故

△二成忍行二初成真智行

菩萨摩诃萨观一切(至)不见入正位不出平等性

由了体空故故经结云不出平等性又前法中明即寂之照云了平等此明即智之止故云不见是知无幻之幻方是幻法绝见之见方为见幻

△二明动静无二

是菩萨虽成就佛国土(至)知因缘性无有动转

亦权实不二故经云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由了体空不坏幻相差別故如象生即是象死此二相对应成四句谓此二无二故非异无不二故非一非一即非异故非非一非异即非一故非非异亦绝双照故非亦一亦异若以巾上二义对象上二义辨非一异略有十句一以巾上成象义对象上差別义合为一际名不异此是以本随末就末明不异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为众生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等二以巾上住自位义与象上体空义合为一际名不异此是以末归本就本明不异经云一切众生即如不复更灭等三以摄末所归之本与摄本所从之末此二双融无碍不异此是本末平等为不异以前二经文不相离故四以所摄归本之末亦与所摄随末之本此二相夺故名不异此是本末双泯明不异以真妄平等异不可得故次下四门明非一谓五以巾住自位义与象上相差別义此二本末相违背故名非一楞伽经云如来藏不在阿赖耶中是故七识有生灭如来藏者不生灭此之谓也六巾上成象义与象上体空义此二本末相反相害故非一胜鬘经云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唯如来藏受苦乐等七以初相背与次相害此二义別故名非一谓相背则各相背舍相去悬远相害则相与敌对亲相食害是故近远非一以前经文不相离故八以极相害俱泯而不泯与极相背俱存而不存不存不泯义为非一此是成坏非一以七识即空而是有故真如即隐而是显故九上四非一与次四非异而亦非一以义不杂故十然亦不异以理徧通故法无二故若以不异门取诸门极相和会若以非一门取诸门极相违害极违而极顺者是无障碍法也巾象相对既尔术等相对交络诸句准之上下诸文非一异义皆准此释

△三结名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如幻忍

结文可知

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二


校注

三疑二 界下须入中字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但【CB】伹【卍续】
[A4] 但【CB】伹【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经疏注(卷72)
关闭
华严经疏注(卷7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