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六(入第四十六经下半)

△八有八门答自在问即分为八初一总明自在兼摄加持文二初总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自在法

△二別全同八地之中十种自在但此深广文不次耳初法自在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至)是为诸佛第一自在法

论经云无中边法门示现故

△二心自在

一切诸佛教化众生(至)是为诸佛第二自在法

无量阿僧祗劫三昧入智故由在三昧观机故化不失时

△三胜解自在

一切诸佛能令尽虗空界(至)是为诸佛第三自在法

大小净秽随解转变故

△四财自在

一切诸佛以神通力(至)是为诸佛第四自在法

一切世界无量庄严严饰住持故

△五命自在

一切诸佛见一众生(至)是为诸佛第五自在法

不可说劫命住持故

△六如意自在

一切诸佛悉能徧往(至)是为诸佛第六自在法

一切国土中如意变化故

△七智自在

一切诸佛为欲调伏(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力无畏不共法相好庄严三菩提示现故

而于一切佛法非已现觉(至)亦不住于有学之地

生界无边机熟相应故念念应成而真成在昔故佛于三世非是新觉亦非不觉住在学地又显虽念念觉离觉相故非三世觉亦离不觉故不住学地

而悉知见通达无碍无量智慧无量自在

即十力等

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是为诸佛第七自在法

△八业自在

一切诸佛能以眼处作耳处佛事(至)第八自在法

六根互用广大佛事是佛业故然非改转一根不变本来具故

△九生自在

一切诸佛其身毛孔(至)是为诸佛第九自在法

一切世界生示现故

△十愿自在

一切诸佛

随心所欲佛国土时示成三善提故文有四节

于一念顷现一切世界(至)示现诸佛自在神力

一一念现多佛于一类界成佛

如于众妙莲华广大庄严(至)种种劫数清净世界

二类显余界

如于一念如是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一切念中

三类显余念

一念一切现

四总结深广一切现者一念便现法界诸形诸神力故

一念无量住

常无现故

而未曾用少方便力是为诸佛第十自在法

而不动如来少许方便故云自在上来十段唯三与八取意而释余八并论经之文

△二圆满自在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无量不思议圆满佛法

谓前十自在八地容有故显如来十种圆满又无一法不自在故方云圆满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至)皆悉成就一切佛法

一切佛法即证成菩提十力等

一切诸佛皆悉成就一切善根

善根通福智

一切诸佛皆悉成就一切功德

功德唯福

一切诸佛皆能教化(至)见者获益功不唐捐

可知

一切诸佛皆具诸佛平等正法

即具有法轮教法

一切诸佛作佛事已莫不示现入于涅槃是为十

△三善巧方便三初总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善巧方便

即于法自在皆权实等无碍故

△二別十初言说自在

何等为十一切诸佛(至)是为第一善巧方便

知实离言绝动摇之戏论而起权开示善根故为自在

△二知见自在

一切诸佛知一切法(至)是为第二善巧方便

证实无能所见而不碍于法真实知见无缚无解而至大自在

△三示现自在

一切诸佛永离诸相(至)是为第三善巧方便

无相知相无性入性亦能示现依正调生

△四三世自在

一切诸佛住于法界(至)是为第四善巧方便

证冥三际之理而演三际益生

△五性相自在

一切诸佛身语意业(至)是为第五善巧方便

三业湛然而包含示现

△六调生自在

一切诸佛知一切法(至)是为第六善巧方便

知非一异而见一切法

△七时分自在

一切诸佛于一时中(至)是为第七善巧方便

知时融入故不住不舍而不坏年劫演法无休

△八辩才自在

一切诸佛恒住法界成就诸佛无量无畏

恒住法界则寂无所住而成就无量无畏十辩演法

及不可数辩

数多故

不可量辩

非心测故

无尽辩

随说一事穷劫不尽

无断辩

任放辩才无有间故

无边辩

触类成辩故

不共辩

下位中之所无故

无穷辩

无能难屈故

真实辩

皆契事理故

方便开示一切句辩

无一句义不能显故

一切法辩

无有一法不能演故

随其根性及以欲解(至)初中后善皆悉究竟

明说之德具七善故或开为十瑜伽八十五云一初善听闻时生欢喜故二中善修行时无有难苦远离二边依中道行故三后善谓究竟离垢等故今文云皆悉究竟诸经论中更有多说恐厌繁文余七经文略无

是为第八善巧方便

△九胜义自在

一切诸佛住净法界(至)远离一切虗妄想著

离说而说故无想著

如是究竟到于彼岸是为第九善巧方便

△十了寂用于中先知本寂二初正显

一切诸佛知一切法(至)无所得故非界

△二释成

然亦不坏一切诸法(至)非因缘非无因缘

谓色等性无非遣之使无故不坏诸法即空无业等

△二不废起用

而能了知正定邪定(至)是为第十善巧方便

△三结

佛子是为诸佛成就十种善巧方便

自下入第四十七卷经

△四广大佛事明神通自在即答前二会神通问文三初总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广大佛事

谓八相等中皆有大用微细相容故以此摄物故名佛事上标名下显胜

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至)唯除如来威神之力

△二別二初征

何等为十

△二释十初明上生佛事四初別明能摄

所谓一切诸佛于尽虗空(至)无量智慧所行境界

△二所摄广多

摄取一切人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阿修罗等

△三能摄殊胜

大慈无碍大究竟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四所摄成益

或令生天或令生人(至)是为第一广大佛事

△二降神处胎佛事二初智德内圆

佛子一切诸佛从兜率天(至)成就广大妙庄严藏

△二神通外用二初一处一时作佛事

受最后身住大宝庄严楼阁(至)诸三昧起而作佛事

△二总摄时处作佛事

佛子如来尔时在母胎中(至)如是皆以种种方便

此中多处准下瞿波乃至十重此略举五皆后后广前前

于一切方

即娑婆与能绕十三刹尘数刹十方无间住故

一切网

彼上诸刹复有眷属刹等围绕交络成网故

一切旋

绕中间海十右旋海故

一切种

尽华藏刹海诸刹种故

一切世界中

尽法界故

而作佛事是为第二广大佛事

△三现生处宫佛事二初无生现生是诞生相

佛子一切诸佛一切善业(至)为众生故示诞王宫

△二无染处染是处王宫相于中四初三学自圆

一切诸佛于诸色欲宫殿妓乐皆已舍离无所贪染

无染是定

常观诸有空无体性一切乐具悉不真实

此一是慧

持佛净戒究竟圆满

此一是戒

△二明四心愍物

观诸内宫妻妾侍从(至)心得自在而起大舍

△三具德摄益

具佛功德现生法界(至)令其间悟心得清净

△四摄益深广

虽处内宫众所咸睹(至)是为第三广大佛事

△四出家佛事二初明出家之意

佛子一切诸佛亦处种种(至)修清净行利益众生

△二出家相

当出家时舍俗威仪(至)长为世间智慧高幢

三业二利故

是为第四广大佛事

△五成道佛事三初真觉旧圆

佛子一切诸佛具一切智于无量法悉已知见

△二应身今满

菩提树下成最正觉(至)修诸功德悉已圆满

△三演法益生

其菩提座具足庄严(至)是为第五广大佛事

此顿演华严

△六转法轮佛事义通权实文二初列

佛子一切诸佛转不退法轮令诸菩萨不退转故

唯菩萨乘通四不退

转无量法轮令一切世间咸了知故

通五乘世咸了故

转开悟一切法轮能大无畏师子吼故

开权显实令悟知见决定有故

转一切法智藏法轮开法藏门除暗障故

通三藏三藏除痴及三障故

转无碍法轮等虗空故

唯顿法事理双绝故

转无著法轮观一切法非有无故

中道法不著二边故

转照世法轮令一切众生净法眼故

世谛法净所知故

转开示一切智法轮悉徧一切三世法故

唯佛法智徧知故

转一切佛同一法轮一切佛法不相违故

唯圆法无异味故

△二结

一切诸佛以如是等(至)心行差別而作佛事

即无量乘为第十轮随机演故

不可思议

十皆圆融为不思议

是为第六广大佛事

△七威仪佛事四初別举入城益物

佛子一切诸佛入于一切(至)众生闻者无不欣乐

△二通显威仪益物

一切诸佛色身清净(至)皆为众生而作佛事

△三言谈示现益物

一切诸佛昔于一切(至)问讯起居而作佛事

其昔字晋本所无即是现益若言昔者乃是举因显果必是普字

△四总结深广

一切诸佛以如是等(至)是为第七广大佛事

△八起行佛事四初身心安住行

佛子一切诸佛或住阿兰若处而作佛事

兰若唯语山林

或住寂静处而作佛事

寂静通城邑

或住空闲处而作佛事

空闲在无物处

或住佛处而作佛事(至)无有休息而作佛事

△二起应上求行

或以天身求一切智(至)求一切智而作佛事

△三说默下化行

或时说法或时寂默(至)即非境界而作佛事

△四时分进修行

或住一日或住一夜(至)是为第八广大佛事

△九起用佛事二初起用所依

佛子一切诸佛是生清净善根之藏

以是能生功德藏故

令诸众生于佛法中(至)具智慧明不由他悟

△二正明起用

或现涅槃而作佛事(至)是为第九广大佛事

△十涅槃佛事別显用中之一于中有三初明涅槃悲恋益

佛子一切诸佛入涅槃时(至)悲号恋慕而作佛事

△二舍利流布益

复为化度一切天人(至)永与世间作所归依

△三总结益物

佛子诸佛世尊虽般涅槃(至)是为第十广大佛事

若将此十配答十问一答本愿二即种性及国土三是无碍四十皆解脱五出现六音声七佛身八智慧九自在

△三结

佛子此诸佛事无量广大(至)唯除如来威神所加

△五无二自在法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无二行自在法

明无畏自在兼答普光无畏之问故于事明审决定无疑故无二不畏他难名为自在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至)诸佛智慧决定无二

上四可知

一切诸佛悉知三世(至)即一佛语决定无二

此三通二义一以理融相二事事即入

一切诸佛悉知三世(至)性无差別决定无二

此二唯理

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诸佛(至)是为十

有三义一同性修故二互回向故三互主伴故

△六明住一切法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住住一切法

明三昧自在兼答普光三昧问故如来所住无非三昧故徧住一切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住觉悟(至)是为十

△七知一切法尽无有余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知一切法尽无有余

明十力自在兼答普光十力之问故十力智慧照境无遗

何等为十所谓知过去一切法尽无有余(至)是为十

△八广大力明神力自在亦答普光十力之问文三初标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

十力是別名大那罗延等是总称故下列中但依总名是则标中十力一一徧下別中別中十门一一具前标中十力则成百门古德将标中十力次第配下十勇健法谓初为广大力等则令別中一门不摄前十不成百门亦令余门无广大义初门无最上等设欲从胜配者应逆次配之

广大力

周法界故

最上力

无加过故

无量力

无分量故

大威德力

可敬畏故

难获力

唯佛得故

不退力

作无屈故

坚固力

当体坚故

不可坏力

缘不坏故

一切世间不思议力

超召言念故

一切众生无能动力

不可摇故

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二征释二初征

何者为十

二释分十初身命不可坏力今逆次配此即不可动力乃至一毛不摇动故文二初正明不可动坏

所谓一切诸佛身不可坏(至)而从雨之终不为损

谓情非情境俱不能坏

△二举况显胜

若有众生为佛所持(至)第一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如令耆婆入火取子入狱问罪等

△二毛孔容持力

佛子一切诸佛(至)第二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即是不可思而诸众生不觉知故

△三毛持大山力

佛子一切诸佛(至)第三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即当不可坏以虽持多大山身心无劳损故文中速行广步多劫行刹为一山之量此山已无边矣况有多山在于一毛况复多毛穷劫持住实谓难思之境矣

△四定用自在力

佛子一切诸佛(至)第四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即是坚固定力安住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六


校注

间疑闻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经疏注(卷76)
关闭
华严经疏注(卷7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