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律异相卷第三十三(学声闻道诸国太子部下)

  • 均隣儒悟世非常得罗汉道一
  • 帝须出家得罗汉道二
  • 祇陀舍五戒行十善请佛闻法得初道果三
  • 鸠那罗太子失肉眼得慧眼四
  • 诸太子问佛已等有出家者佛出所更皆悉悟道五
  • 最胜王子植德坚固终不可移六

均隣儒悟世无常得罗汉道

有国王号曰梵摩难供养佛僧每至斋日王辄导从往到佛所佛每说法王辄欢喜恭敬听经太子名均隣儒至心精进觉世非常无生不死不贪时荣而白王言佛世难值经法难闻乞作沙门王即听之均隣儒便辞王到佛所乞为比丘佛便以手摩其头头发自堕袈裟著身奉持重戒精进勤修昼夜不倦经三月日便得罗汉王时不知其已得道见其勤苦饭食麁蔬每往供养异于众僧其心不同辄谓之言我国中珍奇七宝饭食甘肴无所不有汝何故乐为沙门乎均隣儒即自轻举上住空中飞行变化分身散体出入无间王见其尔悲喜交集五体投地为均隣儒作礼佛令均隣儒为王说苦空非常四谛之王即意解得须陀洹道(出梵摩难国王经)

帝须出家得罗汉道二

阿育王始登位立弟帝须(出阿育王经云毘多输柯七耀经云善容)为太子而语之言汝可于佛法生善容信弟后游猎入于林中见一仙人五热炙身即起深信头面礼足问曰住此几时何所衣食若为安卧而起贪欲答曰经十二年常食树木果根茅为服铺草而卧见鹿行婬起我欲想帝须疑此苦行尚起欲心佛诸弟子安语乐行见欲能不起心既起欲心何得厌离即说偈言

仙人唐自苦  服气除秽食
食根叶果  爱欲不能尽
释迦牟尼子  衣食足温甘
不舍人所资  频头山浮

帝须复言释迦弟子诳王令作功德王闻告大臣云我弟于外道生信当以方便令得正解我欲澡洗应入浴室卿可以天冠服饰庄严我弟令登我座及王浴时大臣劝帝须帝须从之王见语言我今未灭汝已御王乃命杀之多人执仗而围绕之大臣白王此是王弟愿王忍辱莫起嗔心答曰我当忍辱于七日中暂与其国令其作王种种伎乐及诸婇女以供给之一切臣民皆往问讯行杀之人执刀门立日日启王至第七日以王庄严阿育王大臣诸人将毘多输柯共往问讯阿育大臣时王问言汝七日为王种种伎乐好闻见不以偈答曰

我于七日中  不见不闻声
不嗅甞美味  亦不觉诸触
我身庄严具  及诸婇女等
思惟惧死故  不假及此事
伎女歌舞声  宫殿及卧具
大地诸珍宝  初无欢喜心
以见行杀者  执刀在门立
又闻摇铃声  令我怀死畏
死撅钉我心  不知妙五欲
既著畏死病  不得安隐眠
思惟死将至  不觉夜已过

王复语弟汝于一生中思惟死苦虽得上妙五欲而不生爱出家比丘于十二入思惟无量生死及三恶道苦又思惟人中天上四维驰求终归坏败譬如空村无有居民以无常火烧诸世间佛诸弟子常作此观云何而得起烦恼耶王以方便佛法教化毘多输柯言我于今者归佛法僧王以两手抱其弟颈而语之言我不舍汝为欲令汝信于佛法是故现此方便时毘多输柯以种种花香及诸伎乐供养佛塔以种种饮食供养众僧(出阿育王经)以他日更出游猎至阿练若处见一比丘座名昙无德有一𠌵折取木枝遥拂比丘帝须心喜又作愿言我何时得如彼比丘昙无德(阿育王经云耶舍言亦小异)比丘自逆知帝须心愿即以神力飞腾虚空令帝须见往阿育僧伽蓝坐立池脱衣置虚空中入池洗浴帝须见云我当出家还宫白王言愿必哀念听我出家王言伎乐百味何以出家王种种方便令其心止志意坚固永不肯从而答王言欢乐暂有会当別离大王叹言善哉(出善见毘婆沙第二卷)当先习乞食然后出家时王后园有一大树以草布地使住其下与一瓦钵令入宫乞食毘多输柯即便持钵行入宫内种种上食而便与之王语宫人云何乃与乞者上食从今当以麁食施之乃至麦饭时毘多输柯得而食之不以为恶王语之言勿食此食听汝出家出家之后恒来见我即办衣钵千乘万骑送至鷄寺思此人动不得修道便往毘提国昙无德比丘所出家国中豪贵诸长者子一千人亦随出家一切民疑共相谓言尚舍王位我等何为无数人众皆悉出家王外甥阿嗜婆罗门一男出家(佛法第四)诸侯百官奴婢仆使悉持五戒月持六斋满八支法由是多有刹利出家佛法兴隆外道衰殄都失供养周遍乞食不得诈入佛法而作沙门犹执本法教化人民诸善比丘不与同事时目连子帝须舍弟子付摩哂陀隐静阿休何山诸外道比丘欲以其典杂乱佛法遂成垢浊或事火者或五热炙身或大寒入水或破坏佛法如是展转乃至七年不得说戒阿育遣一大臣入王僧伽蓝白上座言王令众僧和合说戒上座答言诸善比丘不与外道比丘同共布萨大臣从次斩杀及帝须大臣问曰汝是谁耶答曰是王同生弟也于是乃止臣即启王王闻惊愕心生懊恼即到寺中问诸比丘谁得罪耶一比丘言两俱得罪一比丘言无杀心王自无罪王心生疑问诸比丘有能断我疑者若断疑心当更竖立佛法诸比丘言帝须能断遣信迎帝须使传王意曰今佛法已没仰屈大德来共竖立帝须答曰我出家正为佛法今时至矣王夜梦有一白象以鼻摩王头捉王右手明旦问相师相师答曰捉王手者是沙门像也便问信云帝须今至王出迎接帝须捉王手左右拔剑而欲害之王见水中剑影曰昔勅汝往寺令众僧和合说戒僻取我意杀诸比丘今复欲杀我耶王将帝须入园手为洗脚以油摩之请言欲见大德神力帝须周回四方各一由旬弹绳作界东方安车南方安马西方安人北方安铜槃水使各骑界上界外震动外脚皆摇内脚不动王喜曰先疑改也于佛法中恶法得灭帝须为说本生经云佛告诸比丘先筹量心然后作业一切业皆由心也(出毘婆沙第二卷)后得阿罗汉道受解脱乐忆昔王约出家之后恒来见王我于今者应满本约乃至次第行波咤利弗多国早起著衣持钵入国乞食次第行至王城语门人汝入白王云毘多输柯今在门外欲见大王时守门人即白王王言将入即起作礼如大树倒而合掌视之无厌悲泣而言

一切诸众生  当乐在和合
汝今除和合  而味寂静心
我今知汝心  以慧无厌足

大臣善护见毘多输柯著粪扫衣执持瓦钵次第乞食麁好俱受心无分別乃白王言毘多输柯少欲知足所作已办时王捧之置好座上种种饮食自手与之食竟洗钵置之一处为王说法

王今得自在  当修不放逸
三宝甚难值  王应懃供养

身升虚空人民皆见王与大众合掌观之目不暂舍问王言

无复亲友爱  如鸟飞虚空
我以贪染锁  不能自在去
禅定有胜果  一切无罣碍
欲爱之所盲  不能见此法
汝今以神力  轻我起欲爱
我本有慧慢  今汝为最胜
我等著世法  见圣始知畏
今我等啼泣  由汝今舍我

毘多输柯往至边地至已得病以病重故头皆發疮时王闻之即遣给事医药疗治后得小医师给事悉遣令还其体所资唯食牛乳为乞食故往多牛处复有一国名分那婆陀那(梁言增长)彼国皆信外道有佛弟子见以白使夜叉于一念顷即将外道弟子并画像来生大嗔心于分那婆陀那国一切外道悉皆杀之于一日中杀十万八千外道复有一外道弟子爱外道法事形裸神画作如来礼其神足时王复闻是事即勅余人令取此人及其亲属置一屋中以火焚之时王颁勅若有人能得一尼揵首者我当与一金钱毘多输柯入养牛处病来多日鬓发瓜悉皆长利衣服弊恶无有光色时养牛女窃生是念今此尼揵来入我舍便语其夫汝当杀此尼揵取头与王必得金赏夫拔刀往毘多输柯即自思惟见其业报无得脱处即便受死而将头至王所欲求觅金王疑即问其医师及给事人答此是毘多输柯头王闷绝良久大臣白王无漏之人不灭此苦大王当施众生无畏王随其言宣令一切不得复杀尼揵诸比丘生疑问优婆笈多毘多输柯昔造何业今受此报答言过去世时有一猎师多杀群鹿于大林中有一泉水时此猎师张施罗网以其绳羂置于水边多杀诸鹿是时佛未出世有一缘觉于水边食食竟澡洗还树下坐时彼群鹿闻缘觉香不往水边时猎师坐不见鹿来即寻其迹往辟支佛所念言坐是人故令鹿不来即便以刀杀辟支佛昔猎师者即是毘多输柯以杀诸鹿今多病苦复以杀辟支佛于无数年常在地狱受诸苦恼于五百世在人道中生生之处常为他杀今是最后果报虽得罗汉犹为他害于迦叶佛法出家乐行布施常劝化人供养众僧有一佛发瓜塔以香花幡盖种种伎乐而供养之以是业报生于大姓十万年中常修梵行复發心愿以是业缘得阿罗汉(出阿育王经第三卷)

祇陀太子舍五戒行十善请佛闻法得初道果三

祇陀太子白佛言昔受五戒酒戒难持畏脱得罪今欲舍五戒受十善法佛言汝饮酒时有何恶耶答曰国中豪强时时相率赍持酒食共相娱乐以致欢乐自无余恶得酒念戒不行恶也佛言若人能如汝者终身饮酒有何恶哉如是行者乃应生福无有罪也夫人行善凡有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有漏善者受人天乐无漏善者度生死苦涅槃果报若人饮酒不起恶业善心因缘受善果报汝持五戒有何失乎舍卫城中有诸豪族刹利公王因小争竞遂至大怨各各结谋兴兵相伐两家并是国中豪杰皆复亲戚非可执录纷纭鬪战不从理谏深为忧之复自念言昔先王大臣名提韦罗恃其门宗富贵豪强而见轻慢形调戏弄当时忿恚实欲诛灭以事启父父又不听怀毒抱恨非可如何懊恼愁悴不能饮食太后见我忧苦种种谏晓心犹不息因觅好酒劝我令饮时启母言先祖相承事那罗延天今若饮酒恐天必怒诸婆罗门当见谪罚母于夜静时密开宫门不令人知逼迫再三俛仰从之既饮酒已忘去愁恨召集宫女作倡伎乐三七日中从是得息思惟是已即勅忠臣令办好酒及诸甘饍召诸群臣集王殿上忠臣办琉璃椀椀受三升王先倾一椀人办一椀甘露妙药后论国事兼作众妓诸人得酒并闻音声心中欢乐忘失仇恨沛然无忧王复持椀白诸君曰士夫修德历世相承遵奉圣教不应差违诸君何为因于小事忿诤如之若不忍者恐亡国是故重谏幸自宜息诸臣白王敬奉重命不敢违也因是和平酒之功也(出未曾有经下卷)

鸠那罗失肉眼得慧眼四

阿育王夫人名钵摩婆底(梁言芙蓉花)生一男儿形色端正眼为第一人见无不爱乐内人白王夫人生儿王大欢喜故名此儿为达磨(梁言法)婆陀那(梁言增长)即抱此儿示阿育王时王见已欢喜说偈

我儿目端严  为功德所造
光明甚辉耀  如优波罗花
以此功德眼  庄严于一面
其面目端正  譬如秋满月

鸠那罗长大为其纳妃妃名于遮那(梁言金)摩罗(梁言鬘花)时阿育王将鸠那罗往至鷄寺寺有上座六通罗汉名耶舍是时耶舍见鸠那罗未经几时应当失眼即白王言故不令鸠那罗作其自业时阿育王语鸠那罗大德念汝所作汝当随之时鸠那罗礼耶舍足说言大德教我所作耶舍答言眼非是常汝当思惟即说偈言

汝鸠那罗  常思惟眼  无常病苦
苦所集  凡夫颠倒  由之起过

时鸠那罗于宫中静处独坐思惟眼等诸入为苦无常时阿育王第一夫人名微沙落起多往鸠那罗处见其独坐观其眼故而起欲心以手抱之而说偈言

以大力爱火  今来烧我心
譬如火烧薪  汝当遂我意

鸠那罗掩耳说偈

今为我母  此非法爱  应当舍离
开恶道门

母心嗔忿复说偈言

爱心往汝处  而汝无爱心
汝心既有恶  不久须臾灭

鸠那罗言

我今宁当死  不起不净心
若生恶心者  失人天善法
善法既不全  依何而得生

微沙落起多恒伺其过而欲杀之于北有国名德叉尸罗违逆于王阿育王命鸠那罗汝往彼国答王言尔

王心念故倍加庄严严治道路老病死等悉令不见时王与鸠那罗同载一车送之近路将欲分別手抱儿颈见鸠那罗眼啼泣而言

若有人见  鸠那罗眼  心欢喜故
有病皆除

相师见王唯观儿眼不缘余事即说偈言

王子眼清净  王视心欢喜
国土诸人民  见者如天乐
若失此眼时  一切当苦恼

乃至鸠那罗次第行至德叉尸罗国彼国人闻出半由旬严治诸道处处置水以待来众时诸人民即便说偈

德叉尸罗人  执宝甖盛水
及诸供养具  迎鸠那罗王

时王至已人民合掌而作是言我等迎王不为鬪诤亦不与彼大王相嫌但王所遣大臣在我国者为治无道愿欲废之是时人民以诸供具供养鸠那罗王迎至国中时阿育王身遇重病粪从口出诸不净汁从毛孔出一切良医所不能愈王即语诸臣召鸠那罗还我当灌顶授以王位我于今者不贪身命时微沙落起多白王我能令王病得除愈王受其语断诸医师微沙落起多语诸医师外闻男女病如王者可将其入时阿毘罗国有一人病如王不异时病人妇为觅医师医师答言将来我欲见之当为处药妇送与医医送与王夫人时王夫人将此病者置无人处令破其腹出生熟二藏有一大虫虫若上行粪从口出虫若下行便从下出若左右行从毛孔出时王夫人以摩梨遮以置虫边而虫不死复以荜钵以置虫边虫亦不死复以乾姜以置虫边虫亦不死乃至以大蒜置于虫边虫即便死时王夫人以此事具以白王王于今者应当食蒜病即除愈王答言我是刹利不得食蒜夫人复言为身命故作药意食之王遂便食虫死病除便利如本王净洗浴语夫人言汝于今者当何所求随意与之夫人白王愿王七日听我为王王语夫人若汝为王必当杀我夫人又言过七日已我当还王时王许之夫人假作王书与德叉尸罗人令取鸠那罗眼作书已竟须齿印印之王眠夫人欲印书便近王边王即惊觉夫人白王何故惊王曰我梦鹫鸟欲取鸠那罗眼夫人答言鸠那罗子今甚安隐第二更梦王复惊起我今更梦夫人问言梦复云何王答言我见鸠那罗头须发爪悉皆长利而不能言夫人答言其今安隐愿勿忧之王复眠夫人以大王齿窃印之遣使送与德叉尸罗人王又梦自齿悉皆堕落至明清旦澡洗已毕召相师以梦告之相师答言若人有此梦者儿当失眼不异失儿时王闻即便起立合掌向西方神而呪愿言

今一心归佛  清净法及僧
世间诸仙人  于世为最胜
一切诸圣众  皆护鸠那罗

使者执书至德叉尸罗国时彼人民见此书至念鸠那罗故共隐此书而不与之彼诸人民复更思惟阿育大王甚自可畏心不敬信于其自儿尚欲取眼况于我等而不起恶以书与鸠那罗鸠那罗得书已语诸人言若能取我眼者今随汝意时人即唤旃陀罗汝当挑取鸠那罗眼旃陀罗合掌说言我今不能答

若人于满月  能除其光明
是人当能除  汝面明月眼

是时鸠那罗即脱宝冠语旃陀罗言汝挑我眼我当与汝复有一人形貌可憎十八种丑语鸠那罗言我能挑眼时鸠那罗寻忆大德耶舍所说便说偈言

念善知识  是真实说  思惟此义
知眼无常  我善知识  能饶益者
是人已说  眼苦因缘  我常思念
一切无常  是师之教  深自忆持
我不畏苦  见法不住  常依王教
汝取我眼

语丑人言汝当取我一眼置我手中我欲观之时此丑人欲取其眼无数诸人相与嗔骂而说偈言

眼清净无垢  如月在空中
汝今挑此眼  如拔池莲华

是无数人悲号啼哭是时丑人即出其眼置鸠那罗手中时鸠那罗以手受之向眼说

汝于本时  能见诸色  而于今者
何故不见  本令见者  生于爱心
今观不实  但为虚诳  譬如水沫
空无有实  汝无有力  无有自在
若人见此  则不受苦

思惟诸法悉皆无常得须陀洹果又语丑人所余一眼随汝取之时彼丑人复更挑之置鸠那罗手中既失肉眼而得慧眼复说偈言

我于今者  舍此肉眠  慧眼难得
我今已得  王今舍我  我非王子
我今得法  为法王子  从今自在
离苦宫殿  复登自在  法王宫殿

鸠那罗知其取眼是微沙落起多而说偈言

愿王夫人  长寿富乐  寿终常存
无有尽灭  由其方便  我得所作

鸠那罗妇闻夫失眼见便闷绝水洒乃醒啼泣说偈

眼光明可爱  昔见生欢喜
今见其离身  心生大烦恼

鸠那罗语其妇言汝勿啼泣我自起业自受此报复说偈言

一切世间  以业受身  众苦为身
汝应当知  一切和合  无不別离
当知此事  不应啼泣

鸠那罗共其妇从德叉尸罗国还阿育王所二人生来未曾履地其身软弱不堪作业鸠那罗善于鼓琴复能歌吹随其本路乞食济命渐渐游行至于本国欲入宫门时守门人不听其前既不得前而复还出住车马厩于后夜中鼓琴而歌歌曰我眼已失四谛已见复说偈言

若人有智慧  得见十二入
以此智慧灯  得解生死苦
若欲求胜乐  应当思念此

王闻歌声心大欢喜即说偈言

今此说偈  及闻鼓琴  似是我子
鸠那罗声  若是其至  何不见我

王命一人听闻似鸠那罗声清妙哀好令我心乱如象失子回遑不安汝可往看是可将来使人见无二眼皮肤曝露不复可识还白大王是孤独盲人共其妇俱住车马厩时王闻之烦恼思惟而说偈言

如昔所梦见  鸠那罗失眼
今此盲人者  鸠那罗不疑
汝可更至彼  但将此人来
以思惟子故  其心不安隐

使人受教更至其所语鸠那罗言汝是谁儿何所名姓鸠那罗复以偈言

父名阿输柯  增长姓孔雀
一切诸大地  悉为其所领
我是彼王子  名为鸠那罗
姓日法王佛  今为法王子

使人将鸠那罗及其妇至宫中时王见鸠那罗风日曝露以草弊帛杂为衣裳形容改异不复可识时王心疑而语之言汝是鸠那罗不答言是王闷绝堕地傍人见王而说偈言

王见鸠那罗  有面而无眼
苦恼自烧心  从床堕于地

傍人洒王乃得醒悟还至坐处抱鸠那罗置其膝上复抱其颈啼哭落泪手拂头面忆其昔容而说偈言

汝端严眼  今何所在  失眼因缘
汝今当说  汝今无眼  如空无月
形容改异  谁之所作  汝昔容貌
犹如仙人  谁无慈悲  坏汝眼目
汝于世间  谁为怨仇  我苦恼根
由之而起  汝身妙色  谁之所坏
懊恼心火  今烧我身  譬如礔礰
摧折树木  懊恼之雷  以破我心
如此因缘  汝今速说

时鸠那罗以偈答言

王不闻佛言  果报不可
乃至辟支佛  亦所不能免
一切诸凡夫  悉由业所造
善恶之业缘  时至必应受
一切诸众生  自作自受报
我知此缘故  不说坏眼人
此苦我自作  无有他作者
如此眼因缘  不由于人作
一切众生苦  皆亦复如是
悉由业所生  王当知此事

王复说偈

汝但说其人  我不生嗔心
汝若不说者  我心乱不安

时王知是微沙落起多所作唤微沙落起多而说偈言

汝今为大恶  云何不陷地
今汝不为法  于我为大过
汝今既为恶  从今舍于汝
由如行善人  舍不如法利

王嗔火烧心见微沙落起多复说偈言

我于今者  欲出其眼  欲以铁锯
以解其身  以斧破身  以刀割舌
以刀截颈  以火烧身  令饮毒药
以除其命

王说如此事欲治微沙落起多事鸠那罗闻深生慈心复说偈言

微沙落起多  所为诸恶业
大王于今者  不应便杀之
一切诸大力  无过于忍辱
世尊之所说  其最为第一

时王不受儿语以微沙落起多置落可屋以火焚之又复令杀德叉尸罗人是时比丘生疑问大德优波笈多云鸠那罗先造何业今受此报答言昔波罗奈国有一猎师至雪山中多杀群麁又往雪山遇雷电礔礰有五百鹿以怖畏故入石窟中猎师捕之一切皆得若皆杀者肉当臭烂无如之何即挑其两眼使其不死而不知去后渐杀之先猎师者鸠那罗是于无数年常在地狱从地狱出生于人中五百世内常被挑眼今是最后余残果报比丘又问以何因缘生得大姓眼目端严答言过去久远人寿四万岁时佛名迦罗鸠村大出现于世入无余涅槃时有一王曰输颇(梁言严)为佛起四宝塔故时王命过弟不信佛皆掘取塔下物唯土木在一切人民见塔毁坏懊恼發声诸长者子问彼诸人何事懊恼诸人答言世尊之塔本有四宝不谓于今悉皆毁坏时长者子即以四宝如本庄严复令高广有胜于初起金像以置塔中所作已讫复發愿言迦罗鸠村大佛本为世间师愿我后师亦如今日比丘当知昔长者子即鸠那罗是以其修治迦罗鸠村大如来塔故得生于大姓以其造作如来像故今所得身端严第一以其發愿值善师故今遇释迦及见四谛(出阿育王经第四卷)

诸太子问佛已等有出家者佛出所更皆悉悟道五

昔佛在波罗奈国鹿野场上为众说法时大国王太子将从小国王世子五百余人往到佛所为佛作礼却坐一面而听说法诸太子等即白佛言佛道清妙玄远难及自古以来颇有国王太子大臣长者子舍国吏民恩爱荣乐行作沙门者不佛言世间国土荣乐恩爱知幻化梦响卒来卒去不可常保又曰国王太子以三事故不能得道何谓三事一者憍恣不念学问佛经妙义以济神本二者取贪不念布施下贫困群臣将士所有财宝不与民共以修财本三者不能远离婬欲爱乐之事舍弃牢狱忧烦之恼行作沙门灭众苦难以修身本是以菩萨所生为王除此三事自致得佛又有三事一者少壮学问领理国土率化民庶使行十善二者中以财施贫穷孤寡群臣壮士与民同欢三者每计无常命不久留宜当出家行作沙门断苦因缘勿更生死三事不施凡死所得世尊曰昔我前世作转轮圣王名曰南王皇帝七宝导从自念人命短促无常难保但当作福以求道真念常布施世间人民所有财物与民共之已种福德唯当出家行作沙门断绝贪欲乃得灭苦梳头发白拔著案上王涕泣曰第一使者忽然复至宜当出家行作沙门求自然道擎发掌中自说偈言

今我身首上  白发生为被
已有天使召  时正宜出家

行作沙门入山修道毕人之寿即生第二天上为天帝释太子于后领理天下亦如大王复见白发行作沙门经为父子上为天帝下为圣中为太子各三十六反数千万岁终而复始行此三事自致得佛尔时父者今我身是也太子者舍利弗是也孙王者阿难是也更相从生展转为王以化天下时国王太子并诸人民皆大欢喜受佛五戒为优婆塞得须陀洹道(出法句譬喻经第五卷)

最胜王子植德坚固终不可移六

昔卑先匿王有二夫人第一夫人子名流离第二夫人子名祇(梁言最胜)祇初生之日四方奉宝一时俱至王曰吾诸子生未曾如此可名为祇长大学问靡经不通王为別立舍宅七宝所成金银男女在门左右持宝钵满中七珍昼夜持去转满如故太子嫉妬遣兵往夺时有天兵五百余骑卫护祇舍流离军见怖退走还太子祇来问曰我夜遣兵慰劳汝汝伏兵于内欲反耶祇曰不敢不养文武内无寸仗流离遣捡内外皆无流离意解具以启佛佛言祇之殖德遇坚固是故不可夺也维卫佛时有人诣寺饭僧讫以一奴一婢给扫寺庙自尔之后天上人中受福无量即最胜是(出十卷譬喻经第一卷)

经律异相卷第三十三


校注

太【大】王【明】 下【大】第二十三【明】 明本无此目录 非【大】无【宋】【元】【宫】 已【大】几【宋】【元】【宫】 各篇目记数上明本有第字 奇【大】琦【宋】【元】【明】【宫】 饭【大】饮【宋】【元】【明】【宫】 法【大】要【宋】【元】【明】【宫】 始【大】如【元】 善容信【大】信善容【宋】【元】【明】【宫】 果【大】叶【宋】【元】【明】【宫】 茅【大】蔓【宋】【元】【明】【宫】 食【大】飡【宋】【元】【宫】餐【明】 提【大】起【宋】【元】【明】【宫】 御【大】诳【宋】【元】【明】【宫】 婇【大】*釆【宋】【元】【明】【宫】* 伎【大】*妓【元】【明】* 假【大】暇【宋】【元】【明】【宫】 维【大】方【宋】【元】【明】【宫】 我【大】〔-〕【宫】 于【大】*〔-〕【宋】【元】【明】【宫】* 𠌵【大】象【宋】【元】【明】【宫】 水【大】水上【宋】【元】【明】【宫】 出家【大】〔-〕【宫】 一千【大】凡一千【宋】【元】【明】【宫】 嗜【大】耆【元】【明】 八【大】一【宋】【宫】 周遍【大】〔-〕【宋】【元】【明】【宫】 诈【大】托【宋】【元】【明】【宫】 至【大】〔-〕【宫】 及【大】及至【宋】【元】【明】【宫】 捉【大】*投【宫】* 问【大】闻【宋】【元】【明】【宫】 往【大】住【宋】【元】【明】【宫】 摩【大】磨【宋】【元】【明】【宫】 槃【大】盘【宋】【元】【明】【宫】 而【大】〔-〕【明】 问王【大】王问【元】【明】 泣【大】哭【宋】【元】【明】【宫】 差【大】瘥【宋】【元】【明】【宫】 梁【大】*此【明】* 王【大】王王【宋】【元】【明】【宫】 颁【大】复【宋】【元】【明】【宫】 揵【大】下同犍【宋】【元】【明】【宫】下同 鬓【大】须【宋】【元】【明】【宫】 瓜【大】*爪【宋】【元】【明】【宫】* 言答【大】答言【宋】【元】【明】【宫】 复【大】〔-〕【宋】【元】【明】【宫】 婆【大】波【宋】【元】【明】【宫】 羂【大】〔-〕【宋】【元】【明】【宫】 坐【大】至【元】【明】 强【大】族虽【宋】【元】【明】【宫】 失【大】去【宫】 召【大】召集【宋】【元】【明】【宫】 祠【大】嗣【宋】【元】【明】【宫】 鸠那罗【大】鸠那罗太子【明】 耀【大】辉【宫】 于【大】干【宋】【元】【明】【宫】 故【大】何故【宋】【元】【明】 念【大】令【宋】【元】【明】【宫】 苦【大】患【宋】【元】【明】【宫】 沙【大】*妙【宋】*【元】*【明】* 开【大】关【宋】【元】【明】 以【大】磨【宋】【元】【明】【宫】 钵【大】茇【宋】【元】【明】 此【大】如此【宋】【元】【明】【宫】 常【大】当【宋】【元】【明】【宫】 汝今【大】今汝【明】 偈【大】偈言【宋】【元】【明】【宫】 其取【大】取其【宋】【元】【明】【宫】 终【大】命【宋】【元】【明】【宫】 烦【大】懊【宋】【元】【明】【宫】 遑【大】惶【宋】【元】【明】 姓【大】往【宋】【元】【明】【宫】 礔礰【大】*霹雳【宋】【元】【明】【宫】* 说【大】脱【宋】【元】【明】 曰【大】〔-〕【宋】【元】【明】【宫】 诸【大】〔-〕【宋】【元】【明】【宫】 起【大】造【宋】【元】【明】【宫】 已【大】几【宋】【元】【明】【宫】 取贪【大】贪取【宋】【元】【明】 贫【大】分【宋】【元】 危【大】厄【宋】【元】【明】【宫】 梳【大】疏【宋】【宫】 二【大】一【明】 王【大】主【宋】【元】【明】【宫】 孙王【大】王孙【宋】【元】【明】 流离【大】下同瑠璃【宋】【元】【明】【宫】下同 经【大】所【宋】【元】【明】 持【大】抒【宋】【元】 转【大】輙【明】 怒【大】大怒请【宋】【元】【明】【宫】 殖【大】植【宋】【元】【明】【宫】 因【大】田【宋】【元】【明】【宫】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经律异相(卷33)
关闭
经律异相(卷3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