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子第一
- 师子王为猕猴欲舍命一
- 师子王有十一胜事二
- 师子食象哽死木雀为拔得苏后遂忘恩三
- 师子有二子为猎者所杀同生长者家得道四
- 师子王堕井为野干所救五
- 师子虎为善友野干两舌分身丧命六
- 师子等十二兽更次教化七
过去世有一师子王。在深山窟。常作是念。我是一切兽中之王。力能视护一切诸兽。山中有二猕猴。共生二子。时二猕猴问师子王。王若能护一切兽者。我今二子以相委付。我欲余行求觅饮食。时师子王即便许之。猕猴留寄二子即舍而行。是时山中有一鹫鸟王。厥名利见。师子王睡。即便抟取猕猴二子处崄而住。师子王即悟。即白鹫言。
鹫王答曰。
师子又曰。
说是偈已。即至高处欲舍其身。鹫王复曰。
师子王生住深。山大谷。方颊巨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眉高而广。口鼻渊方齿齐而利。吐赤白舌双耳高上。修脊细腰其腹不现。六牙长尾髦发光润。自知气力牙爪锋芒。四足据地安住岩穴振尾出声。若有能具如是相者。当知真师子王。晨朝出穴嚬申欠呿。四向顾视發声震吼。为十一事。一坏实非师子诈作师子。二自试身力。三令住处净。四使子知处。五群辈无怖心。六睡者得觉。七诸兽不敢放逸。八诸兽得来依附。九调大香象。十告诸子息。十一庄严眷属。凡闻师子吼。水住深潜。陆行藏穴。高飞堕落。厩中香象振锁断绝失粪怖走。犹如野干。虽学师子至百千年。终不能作师子之吼。若师子子生始三岁则能哮吼。香山径有师子。飞鸟走兽绝迹不闚。一切畜生。师子为最(出涅槃经第二十五卷又大智论)。
佛告目连。勇智菩萨。昔光明佛时作师子王。吾为梵志修于净行。时师子王晨朝跱立八处不动。奋迅身体便大雷吼。走兽伏住飞者堕落。然后乃起。旷野山泽案行属界求觅群兽。逢一象王杀而食之。脾骨哽咽死而复苏时告木雀。与吾挽骨。后若得食当相报恩。木雀闻之入口尽力拔骨乃得去之。时师子王后日求食大杀群兽。木雀在侧少多求恩师子不报。佛告目连。时师子王。以此偈报木雀曰。
尔时木雀。复以此偈。报师子曰。
时师子王竟不报恩。舍之而去。木雀自念。吾恩极重反见轻贱。今当追逐要伺子便。不报恩者终不行世。在在处处终不相离。时师子王复杀群兽恣意食之。饱便睡眠无所畏惧。时彼木雀飞趣师子。当立额上尽其力势喙一眼坏。师子惊起左右顾视不见余兽。唯见木雀独在树上。时师子王语木雀曰。汝今何为乃坏吾目。时彼木雀以偈报之。
昔者山中有两比丘。闲居行道逮得神通。去之不远有一师子。产生二子养之稍大。欲行所索。持子寄二道人。窟边求食。或五日一还见。与道人相近附。遂复舍行。日月转久。后日道人各行不在。猎师遇之意欲射之。狩迸入林。猎师意念。此数与道人相依附。吾作道人被服。尔乃得之。岩窟中有留袈裟法衣。猎师著往师子所。师子谓是道人。喜共赴之。猎师打杀剥取其皮作裘卖之。道人行还不见师子子求之不得。定意观之知为猎客所杀。便以神足追而夺之。以为坐褥恒摩娑呪愿欲令解脱。未久复坐禅。观知趣何道。而为中国大长者家作双生子。始入胞胎其母未觉。道人问。长者何所渴乏。曰吾家大富唯乏儿子。道人语之。吾能使有儿。长者大喜尔为蒙恩。道人语曰。若必得子何以报恩。曰长大便当给道人为弟子。道人呪愿而去。从是遂觉有身。后生二男相似如一。年转八岁复来到其家。儿有宿缘自然爱敬。道人语长者。识昔约不。长者以本誓不得已。便以二儿各施道人。道人将作沙弥。精进未久亦皆得道。亦恒自坐皮上试共坐禅。观此皮神所生。便知是己身故皮。展转相照便共至师前。礼足谢曰。实蒙大恩(出譬喻经第五卷)。
过去世近雪山下。有师子兽王。作五百师子主。是师子王后时老病瘦眼暗。在诸师子前行堕空井中。五百师子皆舍离去。尔时有一野干见师子王。作是念言。我所以得此林住安乐饱满肉者由师子王。今堕急处云何当报。时此井边有渠水流。野干即曰。以脚通水。水入满井师子浮出。时此林神而说。偈言。
过去世雪山下有二兽。一名好毛师子。二名好牙虎。共为善知识闭目相舐。是二兽恒得濡好肉啖。去是不远有两舌野干。作是念。我至二兽边言。我与汝作第三伴。汝听我入。师子虎言。随意两舌野干啖二兽残肉身体肥大。作是念。是好毛师子好牙虎。共为善知识更相亲爱。闭目相舐恒啖好肉。或时不得必当啖我。我先方便令心別离。语师子言。虎有恶心于汝师子。食啖皆是我力。师子言。云何得知。两舌野干答言。虎明日见汝时闭目舐汝毛者当知恶相。往语虎言。师子于汝有恶心言。有所食啖皆是我力。虎言。云何得知。答言。明日见汝时闭目舐汝毛者当知恶相。是二知识中。虎生畏想。是故先往师子所言。汝于我生恶心耶。师子言。谁作是语。答言。两舌野干。好毛复问言。汝于我亦生恶心耶。虎言不也。虎语师子言。汝若有是恶语者不得共作善知识。好毛言。是两舌野干有如此言。云何不喜共我住耶。即说偈言。
阎浮提外东方海中。有琉璃山名之为潮。高二十由旬具种种宝。其山有窟名种种色。是昔菩萨所住之处。纵广一由旬高六由旬。有一毒蛇在中而住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曰无死。高广亦尔。是昔菩萨所住之处。中有一马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曰善住。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羊修声闻慈。其山树神名曰无胜。有罗刹女名曰善行。各有五百眷属围绕是二女人常共供养如是三兽。
阎浮提外南方海中。有颇梨山高二十由旬。有窟名曰上色。纵广高下亦复如是。亦是菩萨昔所住处。有一猕猴修声闻慈。复有窟名口誓愿。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鷄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曰法林。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犬修声闻慈。中有火神。有罗刹女名曰眼见。各有五百眷属围绕。是二女人常共供养是三鸟兽。
阎浮提外西方海中。有一银山名菩提月。高二十由旬。中有一窟名曰金刚。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猪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香功德。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鼠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高功德。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牛修声闻慈。山有风神名曰动风。有罗刹女名曰无护。各有五百眷属围绕。是二女人常共供养如是三兽。
阎浮提外北方海中。有一金山名功德相。高二十由旬。中有一窟名为明星。广一由旬。高六由旬。昔菩萨处中。有一师子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曰净道。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兔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曰喜乐。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龙修声闻慈。山有水神名曰水天。有罗刹女名修惭愧。各有五百眷属。是二女人常共供养如是三兽。是十二兽昼夜常行阎浮提内。人天恭敬功德成就。已于诸佛發深重愿。一日一夜常令一兽游行教化。余十一兽安住修慈。周而复始。七月一日鼠初游行。以声闻乘教化一切鼠身众生。令离恶业劝修善事。如是次第至十三日。鼠复还行。乃至尽十二月至十二岁亦复如是。故此土多有功德。乃至畜兽亦能教化。是故他方菩萨。常应恭敬此佛世界。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得睹见是十二兽。欲得大智大定大神通力。欲受一切所有典籍。欲增善法。是人当以白土作山。纵广七尺高十二尺。种种香涂金薄。薄之四边周匝二十尺。所散瞻婆华当以铜器盛。诸种种非时之浆置之四面。清净持戒日三洗浴。敬信三宝。离山三丈正东而立。诵如是呪住十五日。当于山上见初月像。尔时则知见十二兽。见已所愿随意即得。若能修行苦行即得。眼见是十二兽诸菩萨等。或作天像或作鬼像鸟兽之像。游阎浮提教化如是种种众生。若为人天调伏众生。是不为难。若为畜生调伏众生乃是为难(出大集经第二十四卷)。
佛独游行欲求静寂。到憍萨罗国波利罗耶娑罗林宝树下住。时五百群象。象行王恒在后。常得浊水残草。厌其群众独来树下。遥见佛。以鼻拔草蹈地令平。以鼻盛水洒尘草铺为座。屈膝请佛令坐。三月供养。佛知象意。即受其请。而说颂曰。
有一象王名曰善住。身体纯白七处平住。力能飞行。赤首身毛杂色。六牙纤𦟛。与八千象王以为眷属。住香山娑罗树下。娑罗树王有八千浴池。纵广五十由旬。其水清凉以七宝为堑。五色杂华集间池内。象王念欲入池八千象应念而至。有持盖扇者。有唱赞前导者。或有象王洗尾背髀足者。有拔华根与王食者。有采华散王上者。八千象亦复洗浴共相娱乐。大小便利。诸夜叉鬼。移山林外(十诵律云阿耨达池有善住象王宫殿。增一阿含云。香积山侧有八万四千白象)释提桓因所乘最下象。转轮圣王乘之名曰象宝。金壁山中有八万岩窟。八万象止憩其中。身色纯白。头有杂色。口有大牙。齿间金填(出长阿含经第十八卷又出增一阿含楼炭经)。
往古世时。有闲居一象。生一子。堕地未久。其母终亡。去彼不远仙人所处。有威神。功德具足志怀大哀。遥见象子。其母命终才能举足。东西游洋不能自活。即时扶还所止。饮食之以水果。彼时象子。仁和贤善功德姝妙。乐于义理。既得安隐无有忧患。于时仙人卧起同处。身形转长衣毛鲜泽。则以水浆供养仙人其好果苽。然后自食。仙人愍哀观其德行爱念如子视之无厌。时天帝释即时發念。今此仙人志在象子倚念无厌。今我宁可別令愁感。时帝释示现试之化使象子忽然死地而血流离。仙人见象子死愁忧涕泣。余仙人闻来谏晓之。不能除忧。时天帝释住在虚空。为仙人说偈。时天帝释令象子活。仙人大喜。仙人者和尚身是。象子死者弟子是也。天帝释者则我身也(出佛说弟子过命经)。
过去世时有三亲友。象猕猴鵽鸟(僧祇律第二十七今云巅多鸟)依一尼拘律树止。共相谓言。既同依此木宜相恭敬。猕猴鵽鸟共问象言。汝忆事近远。象言。我忆小时行此树齐画我腹。象与鵽问猕猴。猕猴答言。我忆小时此树举手及头(僧祇律云尿此树上)象语猕猴。汝生年多我。象与猕猴共问鵽。鵽言。我忆雪山右面有大尼拘律树。我食果子来此便转即生此树。共相谓言。鵽生年多。象以猕猴置其头上猕猴。以鵽置其肩上。共游人间。从村至村。从邑至邑。常说偈言。
时鵽说如是法。人皆随从法训流布。汝等于我法中出家。应更相恭敬。如是佛法流布。自今已去听随长幼恭敬礼拜迎逆问讯。时诸比丘闻佛教。诸比丘长幼相次恭敬礼拜(出四分律四分第三卷又出十诵律七法第六卷)。
有远方民。将一大牛。肥盛有力。卖与舍卫城人。城人买欲以杀之。在城门中与佛相遇。牛遥睹佛。心中悲喜。绝锁驰走人不能制。直趣如来屈前两脚。悲鸣泪出口自说言。大圣难遭亿世时有。唯垂弘慈一见济拔。佛言甚可。久远世时有转轮王。王四天下千子七宝。治以正法人民安宁。又有四德。视民如子民奉犹父。沙门梵志长者人民身未曾病。四域宣德彻于十方。王出游四方还欲向宫。逢见亲旧为债主所拘云。负五十两金系缚著树。王七宝侍从停住不进。怪之所以。报云。解之令去当倍卿百两。即解还家。其人数数诣王宫门求金不得。债主已避不知处所。遂在生死。周旋往来无数之劫。不偿所负至于今生。堕此牛中。债主所卖数千两金。时转轮王则我身是。其债主者此牛是也。佛为圣王保之为偿。竟不与之故来求救。佛告牛主。佛为卿分卫倍偿牛直。牛主不肯还欲得牛。佛复重告。吾称牛身斤两轻重与若干金。故不肯与矣。时释梵天悉俱来下。白佛。万千亿两吾等致之。将牛到祇洹中。七日命尽忽生天上。寻自忆识念佛功德。来还人间散华供养报佛恩德。佛为说经。即得立不退地无生法忍。乃还天上(出生经第四卷)。
过去世有异旷野。水牛王顿止其中。游行食草而饮泉水。时水牛王与众眷属。有所至凑独在其前。颜貌姝好威神巍巍名德超异忍辱和雅行止安详。有一猕猴住在道边。见水牛王与眷属俱。心怀忿怒兴于嫉妬。便即扬尘瓦石。而坌掷之轻慢毁辱。水牛默然受之不报。行过未久。更有一部水牛王寻从后来。猕猴见之亦复骂詈扬尘打掷。后一部众。见前牛王默然不校效之。忍辱不以为恨。是等眷属过去。未久有一水牛犊。寻从后来。随逐群牛。于是猕猴逐之骂詈毁辱轻易。水犊怀恨不喜。见前等类忍辱不恨。亦复学效。去道不远大丛树间。时有树神游居其中。问水牛王。卿等何故睹此猕猴猥见骂詈。而反忍辱默声不应。水牛报曰。
诸水牛过去。未久有诸梵志。大众群辈仙人之等从道而来。时彼猕猴亦复毁辱。诸梵志等。即时捕捉脚蹋杀之。于是树神即复颂曰。
过去有人有一黑牛。复一牛主为财物故唱言。谁牛力胜我牛者。若胜我输物。若不如者输我物。时黑牛主答言可尔。时载重物系牛车左。共相轻笑谓。黑曲角。以杖击之牵是车去。牛闻之即失色力不能挽重上坂。时黑牛主大输财物。是得物人后复更唱令。黑牛闻声即语其主。可答言尔。主言不能。所以然者。汝弊黑牛大输我物。今复作者输我物尽牛语主言。先在众前形相轻我。闻恶名故即失色力。是故不能挽重上坂。今授主语莫出恶言。在他前时便语我言。汝是好黑大牛生来良吉角广且直。主受牛语。即便洗刷涂角著好华鬘。系车右边柔濡爱语。大吉黑牛广角大力。牵是车去。是牛闻是柔濡爱语故即得色力。牵重上坂。时黑牛主先所失物更再三倍得之。是牛主得大利己心甚欢喜。即说偈曰。
佛在舍卫国。过去世有狗。舍自家至他家乞食。入他家时身在门内尾在门外。时主人居士打不与食。狗诣众官言。是居士。我至其家乞食。不与我食反打我。我不破狗法。众官问言狗有何法。答言。我在自家随意坐卧。至他家时身入门内尾著门外。众官言。唤居士来。问言。汝实打狗不与食耶。答言实尔。众官问狗言。此人应云何治。狗言。与此舍卫城大居士职。何以故答。我昔在此舍卫城中作大居士。以身口作恶故受是狗身。是人恶甚于我若令是人得力势者。当大作恶令入地狱。极受苦恼(出十诵律第三诵第一卷)。
昔有一国。谷米踊贵人民饥饿。时有沙门入城分卫。无所一获。次至长者大豪贵门。得麁恶饭。这欲出城。逢一屠儿抱一狗子持归欲杀。见沙门欢喜前为作礼。沙门呪愿。老寿长生知有狗子。而欲杀之。故问其人何所赍持。答曰空行。又问。吾以见之愿持示我。食贸狗子令命得济。其人答曰。不能相与。如是至三慇懃喻请。其人抵突不肯随言。又言可以示我。其人即出以示沙门。举饭饴狗子摩捋呪愿。狗子泪出。卿罪所致不得自在。使尔世世罪灭福生。离狗子身得生为人。值遇三宝。狗子得食善心生焉。命过即生豪贵大长者家。这生堕地便有慈心。时彼沙门次到长者门里分卫。时长者子年以七岁。见彼沙门忆识本缘。便前稽首礼沙门足请前供养。还白父母。今我欲逐此大和尚奉受经戒。为作弟子。父母爱重不肯听之。小儿啼泣不肯饮食。不欲听去我便就死。父母便听。随师学道。除去须发被三法衣。便得三昧立不退转。开化一切發大道意(出迦叶诘阿难经)。
佛诣舍卫城游行分卫。时到鹦鹉摩牢兜罗子家。遇其不在家。有白狗名具。坐好蓐上以金钵食粳米肉。白狗遥见世尊从远而来。见已便吠。世尊言。止白狗。不须作是声。汝本吟哦(梵志乞食音)于是作白狗。白狗极大嗔恚。下床蓐已至门阈下伏寂然而住。后摩牢兜罗见问边人曰。谁触我狗而令忧戚。今日有沙门瞿昙来诣家乞食。狗吠之。瞿昙言。止白狗。汝不应作是声。汝本吟哦。狗恚不乐。鹦鹉摩牢兜罗子遥骂世尊。诽谤嗔恚诣孤独园。遥见鹦鹉摩牢兜罗子来。告诸比丘。此人嗔恚身坏生泥犁中。彼时鹦鹉摩牢兜罗子白世尊曰。沙门瞿昙今至我家乞食。白狗于汝有何咎而令不乐。佛言。白狗见我而吠。我言。白狗汝不应作是声。汝本吟哦。而白狗嗔恚。瞿昙此白狗本是我何等亲属。佛止摩牢不须问。汝或能忧戚不乐。如是再三。世尊曰。此摩牢白狗前所生。是汝父名兜罗。倍增嗔恚。我父兜罗。常行施与常事于火。身坏死已生梵天上。何故当生狗中。此摩牢以汝增上慢。我父兜罗后亦复尔。生弊恶狗中。而说偈曰。
佛言。若不信我说者。便可还家语白狗言。汝本生时是我父兜罗者。还上床蓐当于金钵中食粳米肉。当示我父遗财。汝本藏举我不知处。于是鹦鹉摩牢兜罗子闻世尊所说。善思惟念。还至家已具语白狗。彼时白狗便还上床蓐坐。于金钵中食粳米肉。至本卧处床四脚下。以口足捊地。于是鹦鹉摩牢兜罗子大得钱财。欢喜心生。以右膝著地向祇树园。自称姓字。真实沙门语实不妄。三自称已。出舍卫城往诣祇树。世尊遥见告诸比丘。汝见彼鹦鹉摩牢兜罗子来不。唯然世尊。若以此时。兜罗子命终者生于善处。于我有善心故。众生因善心故。身坏死时生善处天上。彼时鹦鹉摩牢兜罗子往世尊所。面相慰劳竟云。佛言无有异(出中阿鋡经第三十九卷鹦鹉章中)。
昔者有鹿数百为群。随逐美草侵近人邑。国王出猎遂各分迸。有一母鹿。怀妊独游被逐。饥疲失侣。时生二子舍行求食。焭悸失厝堕猎摾中。悲鸣欲出不能得脱。猎师闻声便往视之。见鹿心喜即前欲杀。鹿乃叩头求哀自陈。向生二子尚小无知。始视曚曚未晓东西。乞假须臾暂还视子。将示水草使得生活。旋来就死不违信誓。猎者惊怪。即答鹿曰。一切世人尚无至诚。况鹿身从死得脱岂有还期。鹿复报言。听则子存。留则子亡。说偈曰。
猎者甚奇甚异。意犹有贪。又答鹿曰。夫巧偽无实奸诈难信。虚华万端狡猾非一。爱身重死尠能效命。人之无良由难为期。而况禽狩将去岂复还。固不放汝。鹿复垂泪。以偈报言。
猎者重闻鹿言。心益悚然。乃却叹曰。惟我处世得生为人。愚惑痴冥背恩薄义。残害众生杀猎为业。诈偽苟得贪求无厌。不知非常识別三尊。鹿之所言有殊于人。信誓叩至情见尽忠。便前解摾放之令去。于是鹿还至其子所。低头鸣吟舐子身体。一悲一喜。并说偈言。
于是鹿母将其二子。示好水草。垂泪交流。说偈別言。
鹿母说已便舍而去。二子呜呼悲泪恋慕。从后追寻顿仆复起。母顾命曰。尔还勿来。无得母子并命俱死。吾没心甘伤。汝未识世间无常皆有离別。我自薄命尔生无祐。何为悲怀徒益忧患。但当建志毕命。于是母复为子说此偈言。
子犹悲恋鸣啼。相寻至于摾所。东西求索。乃见猎者卧于树下。鹿母住立。说偈觉言。
猎者于是忽觉惊起。鹿复跪向。重说偈言。
猎者见鹿笃信死义。志节丹诚慈行發忠。放应征验舍生赴誓。母子悲恋相寻而至。慈感愍伤。稽首谢曰。
猎者具以闻王。国人咸知。普感慈信。狩之仁行有踰于义。莫不肃叹。为止杀猎。鹿还鸣群啸侣游集各宁其所。佛言。时鹿者我身是。二子者罗云朱利母是也。时国王者舍利弗是。射猎者阿难是(出鹿子经)。
铭陀第八
佛在罗阅耆阇崛山。身有风患。耆域医王为合苏药。用三十二种。日日服三十二两。时提婆达常怀嫉妬。心自高大望与佛齐。効佛亦服注诸脉理。身力微弱苦恼呻唤。世尊怜愍手摩其头。药消病除看识佛手。曰。悉达余术世不承用复学医道。佛言。提婆达怀不善心不但今日。昔阎浮提城名波罗奈。王名梵摩达。凶暴无慈。梦见一兽。身毛金色毛端金光。即召猎师。我梦具以告之。汝等求捕。若得其皮当重赏汝。若不得者诛灭汝族。时诸猎师忧愁愦愦聚会议计。共募一人令行求之。若汝不吉还亦当以物与汝妻子。其人自念。分弃身命即可当行。涉崄而去。经久身弊。天时暑热欝蒸欲死。悲悴而言。谁有慈悲拯我身命。有一野兽名曰铭陀。身毛金色闻甚怜愍。身入冷泉来就裹抱。小还有力将至水所。为其洗浴拾果食之。体既平复。而自念言。今睹此兽王正求之。然我垂死赖其济命。感恩未詶何心当害。若复不获。彼诸猎师必被诛戮。念是而悲。铭陀问言以何不乐。答心所怀。铭陀语言。此事莫忧我皮易得。舍身无数未曾为福。今以身皮济彼众命。如有所获。但剥取皮莫便绝命。我以施汝终无悔恨。猎师剥皮。铭陀即自立愿。今我以皮用施此人。救彼爱命。持此功德施彼众生。用成佛道普度一切。作此愿已三千国土六反震动。剥皮去后身肉赤裸血出流离。复有八万蝇蚁之属。集其身上同时唼食。时欲趣穴复恐伤害。忍痛自持身不动摇。死于彼中。时诸蝇蚁食者命终生天。猎师担皮上王。王见奇之常敷用卧。身心安隐快乐。兽铭陀者今我身是。梵摩达王今提婆达是。八万诸虫我初成佛始转法轮。上八万诸天得道者是(出贤愚经第三卷)。
昔有梵志年百二十。少不娶妻无有淫泆。静处深山以茅为庐。蓬蒿为席以水果苽充为食。不积财宝。王娉不往端然无为。数千余岁与禽兽相娱。有四种兽。一名狐。二者猕猴。三者獭。四者兔。此四兽于道人所听经说戒。如是积久。食诸果苽皆悉讫尽。后道人意欲去。此四大兽愁忧不乐。共议言。我曹各求供养。猕猴取甘果来以上道人。狐亦求食得一囊饭𪎊来以上道人。獭入水取大鱼来以上道人。兔自思念。我当用何等供养道人耶。自念。当持身供养耳。便行取藮以燃火作炭。往白道人言。今我小薄。请作炭入火中。以身上道人。火为不然。道人感其仁义。哀之遂止。时梵志者提和竭佛是。兔者我身是。猕猴者舍利弗是。狐者阿难是。獭者目揵连是(出旧譬喻经下卷)。
佛与诸比丘。受师质婆罗门请。还于耆阇。河边洗器。安罗树林有猕猴。行见一树无蜂而有熟蜜。来就阿难求钵。阿难不与。佛言但与。猕猴得钵(弥沙塞律云求佛钵)盛满蜜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令其水净。猕猴不解。谓呼有虫。将至水边洗钵。水漾蜜中捧还上佛(贤愚经云洗却赤虫弥沙塞律。见虫舍去。更取)佛分布众僧皆悉周遍。猕猴欢喜腾跃却舞堕坑而死。为师质妇胎。后生男子形貌端正(弥沙塞律云。生三十三天。后生人间。得阿罗汉道)佛言。过去迦叶佛时。有一年少沙门。见阿罗汉跳渡泾水。谓凡比丘云。汝飘疾如猕猴。后五百世中常为猕猴(出贤愚经第十二卷。又出弥沙塞律第十卷。又出僧祇律第二十九卷)。
如来于摩偷罗国涅槃。百年后优娄漫陀山。一边有五百缘觉。一边有五百仙人。一边有五百猕猴。猕猴主往缘觉间见诸缘觉。生欢喜心。取树华果供养缘觉。作礼坐于僧末。日日如是。后诸缘觉皆入涅槃。猕猴供养如本。见诸缘觉不受。便牵衣捉足亦复不动。猕猴思惟。皆已死矣。啼泣懊恼。复至五百仙人所。皆到棘刺中。猕猴亦到。仙复到灰土上。猕猴亦到灰土上。仙人五热炙身。猕猴亦复如是。仙手攀树自悬猕猴。拨其手令堕地。常教化诸仙以四威仪。既教化已。于诸仙所端坐修定。语仙人言。汝等一切当如是坐。时五百仙随其坐禅。诸仙无师说法。于三十七品助菩提法。思惟取证得缘觉道。皆作是念。我得圣道由此猕猴。即以香华饮食供养猕猴。猕猴命终以香木烧其身。佛语阿难。是猕猴者即优波笈多。于恶道中为多众生作饶益。我涅槃后百余年。当有上事(出阿育王经第六卷)。
昔佛在罗阅祇国。遣一罗汉名须漫。持佛发爪至罽宾国南山作佛图。寺五百罗汉常止其中。旦夕烧香绕塔礼拜。时彼山中有五百猕猴。见道人供养塔寺。即便相将至深㵎边。负辇泥石効作佛图。竖木立刹弊幡系头。旦夕礼拜亦如道人。时山水暴涨。五百猕猴一时漂没。魂神即生第二忉利天上。七宝殿舍衣食自然。各自念言。从何所来得生天上。即以天眼自见本形。猕猴之身。効诸道人戏作塔寺。虽身漂没神得生天。今当下报故尸之恩。各将侍从华香伎乐临故尸上。散华烧香绕之七匝。时山中有五百婆罗门。外学邪见不信罪福。见诸天人散华作乐绕猕猴尸。怪而问曰。诸天光影巍巍乃尔。何故屈意供养此尸。诸天人言。此尸是吾等故身。具述本事。等以此微福得生天上。今故散华以报故身之恩。戏为塔寺获福如此。若当至心奉佛。其德难喻。卿等邪见不信正真。百劫勤苦无所一得。不如共至耆阇崛山礼事供养得福无限。即皆欣然共至佛所。五体作礼散华供养。诸天人白佛。我等近世猕猴之身。蒙世尊之恩。得生天上。恨不见佛今故自归。重白佛言。我等前世有何罪行受猕猴身。虽作塔寺身被漂没。佛告天人。不从空生。往昔世时有五百年少婆罗门共行入山欲求仙道。时山上有一沙门。欲于山上泥治精舍。下谷取水身轻若飞。五百婆罗门兴嫉妬意同声笑之。今此沙门上下飘疾甚如猕猴。何足为奇。如是取水不止。山水一来溺死不久。佛告诸天人。时上下沙门我身是也。五百年少婆罗门者五百猕猴身是。戏笑作罪身受其报。佛说偈言。
五百天人闻佛语已即得道迹。五百婆罗门闻罪福之报。而自叹曰。吾等学仙积有年数。未蒙果报。不如猕猴戏笑为福得生天上。佛德实妙。稽首佛足愿为弟子。佛言。善来比丘。即成沙门精进得道(出法句经第一卷)。
兔第十二
昔有兔王游在山中。与群辈俱食果饮水。行四等心慈悲喜护。教诸眷属悉令仁和勿为众恶。毕脱此身得为人形。可受道教。时诸眷属欢喜。从教不敢违命。有一仙人处在林树。食果饮水独修道行。未曾游放建四梵行。慈悲喜护诵经念道。音声通利其音和雅闻莫不欣。于时兔王往附近之。听其诵经意中欣踊不以为厌。与诸眷属共赍果苽供养道人。如是积日经历年月。时冬寒至。仙人欲还到于人间。兔王见之愁忧不乐。心怀恋恨不欲令舍。问何所趣。在此日日相见以为娱乐。饥渴忘食如依父母。愿留莫去。仙人报曰。吾有四大当慎将护。今冬寒至果苽已尽。山水氷冻又无岩窟可以居止。故欲舍去依处人间。分卫求食顿止精舍。过此冬寒当复相就。勿以悒悒。兔王答曰。吾等眷属当行求果。远近募索当相给足。愿一屈意愍伤见济。假使舍去忧戚之恋或不自全。设使今日无有供具。便以我身供上道人。道人见之感惟哀念。愍之至心当奈之何。仙人事火前有生炭。兔王心念。道人为我是以默然便自举身投于火中。火大炽盛道人欲救。寻已命过生兜术天。于菩萨身功德特尊威神巍巍。仙人见之。为道德故不惜身命。愍伤怜之亦自克责。绝谷不食。寻时迁神处兜率天。佛言。时兔王者则我是。仙人者定光佛是(出生经第三第四卷又出兔王经)。
猫狸第十三
经律异相卷第四十七
校注
上【大】,第三十七【明】 明本无此目录 六【大】,五【宋】【元】【宫】 二【大】,一【宋】【元】【宫】 一【大】,二【宋】【元】【宫】 师【大】,师子第一有七种一师【明】 一【大】,〔-〕【明】 厥【大】,〔-〕【宫】 王即【大】,既【宋】【元】【明】【宫】 三【大】,十【宋】【元】【明】【宫】 师【大】,二师【明】 二【大】,〔-〕【明】 渊【大】,畟【宋】【元】【明】【宫】 髦发【大】,𮤆髦【宋】【元】【明】【宫】 芒【大】,铓【宋】【元】【明】【宫】 据【大】,踞【宋】【宫】 振【大】,震【宋】【宫】 嚬【大】,频【宋】【元】【明】【宫】 辈【大】,辈中【宋】【元】【明】【宫】 住【大】,性【宋】【元】【明】【宫】 振【大】,震【宋】【元】【明】【宫】 经【大】,〔-〕【宋】【元】【明】【宫】 又【大】,又出【宋】【元】【明】【宫】 师【大】,三师【明】 后【大】,后遂【宋】【元】【明】【宫】 三【大】,〔-〕【明】 八【大】,六【宋】【元】【明】【宫】 便【大】,使【明】 告【大】,有【宋】【元】【明】【宫】 挽【大】,拔【明】 揵【大】,犍【明】 师【大】,四师【明】 四【大】,〔-〕【明】 狩【大】,兽【宋】【元】【明】【宫】 子【大】,〔-〕【宋】【元】【明】【宫】 娑【大】,挲【明】 问【大】,即问【宋】【元】【明】【宫】 身【大】,娠【宋】【元】【明】【宫】 实蒙【大】,蒙师【宋】【元】【明】【宫】 师【大】,五师【明】 五【大】,〔-〕【明】 水流【大】,流水【宋】【元】【明】【宫】 曰以【大】,以口【宋】【元】【明】【宫】 是【大】,是也【宋】【元】【明】【宫】 一【大】,〔-〕【宋】【元】 师【大】,六师【明】 六【大】,〔-〕【明】 濡【大】*,软【宋】【元】【明】【宫】* 肥【大】*,肌【宋】【宫】* 人【大】,言【宋】【元】【明】 怀【大】,坏【宋】【元】【明】【宫】 难【大】,离【宋】【元】【明】【宫】 舌【大】,舌杀之则和合【宋】【元】【明】【宫】 分【大】*,卷【宋】【元】【明】【宫】* 四【大】,四分初分【宋】【元】【明】【宫】 师【大】,七师【明】 七【大】,〔-〕【明】 颇梨【大】,玻𭹳【宫】 林【大】,床【宫】 故【大】,是故【宋】【元】【明】【宫】 得【大】,身【明】 种【大】,类【宋】【元】【明】【宫】 乃是【大】,是乃【宋】【元】【明】【宫】 二【大】,二(有四种)【明】 明本无此目录 象王【大】,〔-〕【宋】【元】【宫】 象【大】,一象【明】 一【大】,〔-〕【明】 娑【大】,婆【宫】 众【大】,象【明】 一【大】,七【宋】【元】【明】【宫】 善【大】,二善【明】 二【大】,〔-〕【明】 十【大】,千【宋】【元】【宫】 象【大】,为【宋】【元】【明】【宫】 采【大】,釆【宋】【元】【明】【宫】 山【大】,出【宋】【元】【明】【宫】 象【大】,小象【宋】【元】【明】【宫】 壁【大】,璧【宋】【元】【明】【宫】 象【大】,象王【宋】【元】【明】【宫】 大【大】,六【宋】【元】【明】【宫】 填【大】,钿【元】【明】 象【大】,三象【明】 三【大】,〔-〕【明】 象【大】,象象【宋】【元】【明】【宫】 未【大】,米【宋】 威【大】,大威【宋】【元】【明】【宫】 洋【大】,瀁【宋】【元】【明】 时【大】,〔-〕【宫】 隐【大】,乐【宋】【元】【明】【宫】 其【大】,拜【宋】【元】【明】,并【宫】 苽【大】下同,蓏【宋】【元】【明】【宫】下同 帝【大】,天帝【宋】【元】【明】【宫】 死者【大】,者死【宋】【元】【明】【宫】 象【大】,四象【明】 四【大】,〔-〕【明】 今【大】,卷【宋】【元】【明】【宫】 云【大】,六【宫】 画【大】,尽【宋】【元】【明】,昼【宫】 四【大】,第四【宋】【元】【明】【宫】 三【大】,一【宋】【元】【明】【宫】 卷【大】,卷略同【宋】【元】【明】【宫】 第【大】*,〔-〕【宫】* 三【大】,三(有一种)【明】 婆【大】,一婆【明】 一【大】,〔-〕【宋】【元】【明】【宫】 四【大】,四(有四种)【明】 明本无此目录 得【大】,即【宋】【元】【宫】 捔【大】,角【元】 大【大】,一大【明】 一【大】,〔-〕【明】 城人【大】,〔-〕【宫】 出游四方【大】,四游【宫】 负【大】,直【宋】【元】【明】【宫】 称【大】,秤【宋】【元】【明】【宫】 佛【大】,〔-〕【宫】 水【大】,二水【明】 二【大】,〔-〕【明】 忍辱【大】,辱之【宫】 声【大】,然【明】 抂【大】,抵【宋】【元】【明】 烂坏【大】,坏烂【宋】【元】【明】【宫】 分【大】,卷【宋】【元】【明】【宫】 二【大】,三二【明】 捔【大】,角【元】【明】【宫】 三【大】,〔-〕【明】 复【大】,复有一人亦有【宋】【元】【明】【宫】 主【大】,〔-〕【宋】【元】【明】【宫】 笑【大】,唤【宋】【元】【明】【宫】 直【大】,圆【宋】【元】【明】【宫】 上【大】,得上【宋】【元】【明】【宫】 之【大】,〔-〕【宫】 语【大】,言【明】,心【宫】 重【大】,车【明】 出【大】,又出【宋】【元】【明】【宫】 债【大】,偿【宋】【元】【明】【宫】 复【大】,复更【宋】【元】【明】【宫】 驴第五【大】,驴第五有驴挽车日行五百里一驴効群牛为牛所杀二【宋】【元】【宫】 有【大】,一有【明】 一【大】,〔-〕【明】 呜【CB】【碛-CB】【宋】【元】【明】【宫】,鸣【大】,鸣【丽-CB】 嚊【大】,嗅【宋】【元】【明】【宫】 边【大】,〔-〕【宋】【元】【明】【宫】 问【大】,问我【宋】【元】【明】【宫】 我瘦取【大】,〔-〕【宋】【元】【明】【宫】 肥【大】,脱【宫】 驴【大】,二驴【明】 二【大】,〔-〕【明】 群牛【大】,牛群【宋】【元】【明】【宫】 觝【大】,𮗩【元】,触【明】 六【大】,六(有四种)【明】 明本无此目录 捊【大】,跑【宋】【元】,把【宫】 狗【大】,一狗【明】 一【大】,〔-〕【明】 大【大】,〔-〕【宫】 狗子【大】,二狗子【明】 时【大】,因【宫】 二【大】,〔-〕【明】 踊【大】,涌【宋】【元】【宫】,勇【明】 无所一【大】,一无所【宋】【元】【明】 这【大】*,适【宋】【元】【明】【宫】* 饴【大】,饲【宋】【元】【明】 捋【大】,捉【宫】 焉【大】,马【明】 以【大】,已【宋】【元】【明】 去【大】,〔-〕【宫】 便【大】,便自【宫】 白【大】,三白【明】 捊【大】*,跑【宋】*【元】*【明】*,把【宫】* 三【大】,〔-〕【明】 音【大】,意【宋】【元】【明】【宫】 作【大】,〔-〕【宋】【元】【明】【宫】 白狗【大】,〔-〕【宋】【元】【明】【宫】 罗【大】,罗子还【明】 我【大】,娆【宋】【元】【明】【宫】 令【大】,今【明】 戚【大】,戚边人答曰【宋】【元】【明】【宫】 园【大】,园世尊【宋】【元】【明】【宫】 终【大】,中【明】 具【大】,见【宋】【元】【明】【宫】 子【大】,干【宋】 鋡【大】,含【宋】【元】【明】【宫】 中【大】,〔-〕【宋】【元】【明】【宫】 弊【大】,四弊【明】 四【大】,〔-〕【明】 善【大】,智【宋】【元】【明】【宫】 当【大】,〔-〕【宋】【元】【明】【宫】 揣【大】*,抟【宋】【元】【明】【宫】* 善【大】,狗喜【宋】【元】【明】【宫】 其狗【大】,〔-〕【宋】【元】【明】【宫】 鹿第七【大】,鹿第七鹿母落弶乞与子別还来就死一鹿王遭捕杀身以济群众二【宋】【元】【宫】,鹿第七(有二种)【明】 鹿【大】,一鹿【明】 摾【大】*,弶【宋】【元】【明】【宫】* 一【大】,〔-〕【明】 曚曚【大】,蒙蒙【宋】【元】【明】【宫】 况【大】,况汝【宋】【元】【明】【宫】 曰【大】,言【宋】【元】【明】,〔-〕【宫】 狩【大】*,兽【宋】【元】【明】【宫】* 林【大】,山【宋】【元】【明】【宫】 逆【大】,送【宋】【元】【明】【宫】 尠【大】,堪【宋】【元】【明】【宫】 将【大】,〔-〕【宋】【元】【明】【宫】 偽【大】,诳【宋】【元】【明】【宫】 返【大】,反【宋】【元】【明】【宫】 急【大】,危【宋】【元】【明】【宫】 并【大】,并【宫】 祐【大】,怙【宋】【元】【明】 生【大】,坐【宋】【元】【明】【宫】 爱持【大】,受兽【宋】【元】【明】【宫】 不【大】,无【宋】【元】【明】【宫】 殆【大】,诒【明】 鸣啼【大】,呜呼啼哭【宋】【元】【明】【宫】 于【大】,千【宋】【元】【明】【宫】 放【大】,効【宋】【元】【明】【宫】 妙【大】,仁【宋】【元】【明】 即【大】,即便【宋】【元】【明】【宫】 当应【大】,应当【宫】 殂【大】,爼【宋】【元】【明】 仁【大】,人【宋】【元】【明】 朱【大】,末【宋】【元】【明】【宫】 鹿【大】,二鹿【明】 二【大】,〔-〕【明】 了【大】,子【宫】 已【大】下同,以【明】下同 铭【大】,一铭【明】 一【大】*,〔-〕【宋】*【元】*【明】* 耆域【大】,祈诚【宫】,祈域【宋】,祇域【元】【明】 合【大】,含【宫】 苏【大】,酥【元】【明】 呻【大】,啼【宋】【元】【明】【宫】 怜【大】*,怜【宋】【元】【明】【宫】* 愍【大】*,悯【明】* 不善心【大】,恶【宋】【元】【明】【宫】 梦见【大】,忽梦【宋】【元】【明】,欻梦【宫】 还【大】,还之【宋】【元】【明】【宫】 亦【大】,〔-〕【宫】 拯【大】,救【宋】【元】【明】【宫】 持【大】,特【宋】【元】 彼【大】,及【宋】【元】【明】【宫】 复【大】,后【宫】 命【大】,身命【宋】【元】【明】【宫】 身【大】,〔-〕【宋】【元】【明】【宫】 达【大】,达多【宋】【元】【明】【宫】 野【大】,〔-〕【明】 野【大】,一野【明】 毳【大】,脆【宋】【元】【明】【宫】 经【大】,经第八卷【宋】【元】【明】【宫】 第十【大】,〔-〕【宫】 第八分【大】,〔-〕【宋】【元】【明】【宫】 狼【大】,一狼【明】 儿【大】,儿一【宫】 世【大】,世中【宋】【元】【明】【宫】 一【大】,一(有六种)【明】 明本无此目录 得【大】,〔-〕【宋】【元】【宫】 上【大】,〔-〕【宋】【元】【宫】 猕【大】,一猕【明】 娶妻【大】,妻娶【宫】 淫【大】,婬【宋】【元】【明】【宫】 席【大】,席【宋】【元】【明】【宫】 充【大】,〔-〕【宫】 兽【大】*,禽【宫】* 揵【大】,犍【宋】【元】【宫】 旧【大】,旧杂【宋】【元】【明】【宫】 猕【大】,二猕【明】 二【大】,〔-〕【明】 熟【大】,热【明】 洗【大】,淘【宋】【元】【明】【宫】 过【大】,于过【宋】【元】【明】,其过【宫】 卷【大】,卷大同【宋】【元】【明】【宫】 猕【大】,三猕【明】 三【大】,〔-〕【明】 泣【大】,哭【明】 到【大】*,卧【宋】*【元】*【明】* 棘刺【大】,荆棘【明】 仙【大】*,仙人【宋】*【元】*【明】* 五【大】,四五【明】 四【大】,〔-〕【明】 辇【大】,摙【元】【明】 旦【大】,且【宋】 涨【大】,长【宋】【元】【明】【宫】 猕【大】,五猕【明】 五【大】,〔-〕【明】 天【大】,大【元】 猕【大】,六猕【明】 六【大】,〔-〕【明】 有【大】,者【宋】【元】【明】【宫】 兔【大】,一兔【明】 在【大】,于【宋】【元】【明】【宫】 建【大】,逮【宋】【元】【明】【宫】 意中欣踊【大】,〔-〕【宫】 踊【大】,乐【宋】【元】【明】 募【大】,莫【明】 惟【大】,怀【宋】【元】【明】【宫】 愍【大】,恕【明】【宫】 自【大】,目【明】 我【大】,我身【宋】【元】【明】【宫】 猫【大】,一猫【明】 鼠【大】,鼠鼠【宋】【元】【明】【宫】 女人而取色【大】,取色女人而【宋】 四【大】,四(有二种)【明】 鼠【大】,一鼠【明】 离【大】,离王【宋】【元】【明】【宫】 以【大】,已【宋】【元】【明】【宫】 迦【大】,名迦【宋】【元】【明】【宫】 第六卷【大】,〔-〕【宫】 鼠【大】,二鼠【明】 苏【大】,酥【宋】【元】【明】 二【大】,〔-〕【明】 苏【大】下同,酥【宋】【元】【明】【宫】下同 赐【大】,啖【宋】【元】【明】,澌【宫】 髅【大】,髑髅【宋】【元】【明】【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53 册 No. 2121 经律异相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2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