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起众。發起众者。开端發起之众也。谓激扬發动。使如来有所说。使大众有所闻。乃至發起问答等是也。二当机众。当机众者。当座之机众也。谓宿植德本。缘合时熟。不起于座。闻即得道也。(植者种也。德本者。众善之根本也。)三影响众。影响众者。谓古往诸佛菩萨。隐其圆极之果。示同机众。匡辅法王。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又如众星绕月。虽无作为。而有大益也。(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匡者正也。辅者助也。言古佛菩萨隐大现小。而来匡辅释迦法王也。)四结缘众。结缘众者。谓结闻法因缘之众也。盖由过去根浅。三慧不生。现世虽见佛闻法。而未能获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也。(三慧者。闻慧。思慧。修慧也。)
【四衍众】(衍者乘也出翻译名义)一声闻。谓闻佛声教。依四谛法。修道证真。是名声闻。(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二缘觉。谓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是名缘觉。(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三菩萨。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自行成就。则能觉悟一切有情众生。是名菩萨。四佛。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觉具三义。一者自觉。谓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谓运无缘慈。度有情众。三者觉行圆满。谓历劫修因。行满果圆。是名为佛。(无缘慈者。谓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能自然现益也。)
【人四依】(出法华玄义)依即依止也。谓从五品位至等觉菩萨。堪为世间众生之所依止。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证果。故名人四依。(五品位者。随喜品。读诵品。说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也。)五品十信为初依。五品十信。皆圆教位次也。谓此位之人。观慧明了。达如来秘密之藏。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证果。而可依止。故为初依也。(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十住为二依。十住亦圆教位次也。谓此位之人。惑破理显。功用转深。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证果。而可依止。故为二依也。(十住者。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十回向为三依。十行十回向。亦圆教位次也。谓此位之人。无明渐尽。利祐转深。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证果。而可依止。故为三依也。(十行者。懽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现前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十地等觉为四依。十地亦圆教位次也。等觉者。去后妙觉位犹有一等。故名为等。胜前诸位。故称为觉。即最后心菩萨也。谓此菩萨。渐尽无明之源。将满圆极之果。胜用具足。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证果。而可依止。故为四依也。(十地者。懽喜地。离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菩萨四事入于法门】(出大宝积经)一入禅思门。谓菩萨说法。开导众生。必先入定思惟。观其根器。或大或小。大者即说大法。小者即说小法。方便随宜。称机合道。是为入禅思门。(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二入智慧门。谓菩萨说法。以智慧照了。于诸章句义理。通达无碍。悉令一切众生。悟解明了。破诸痴暗。生法喜心。是为入智慧门。三入总持门。谓菩萨入诸善法。持令不忘。遮诸恶法。持令不生。于诸众生。运大慈与乐之心。即持善也。起大悲拔苦之心。即遮苦也。是为入总持门。四入辩才门。谓菩萨于诸佛法之义。分明决了。辩说无碍。开發一切众生之心。令得皆入正道。是为入辩才门。
【菩萨四净】(出菩萨善戒经)一身净。谓菩萨断除惑业。身器清净。成无上道。生灭自在。是名身净。(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二缘净。谓菩萨为摄化众生故。现种种神通。出没自在。诸缘无碍。是名缘净。三心净。谓菩萨修习梵行。离诸烦恼。于一切法不生取著之心。是名心净。四智净。谓菩萨善知世间出世间之法。得清净智。无有罣碍。是名智净。
【四种自在】(出大乘庄严经论)一得无分別自在。谓菩萨住第八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之行。得无功用法。于一切法。远离一切分別之想而得自在。故名得无分別自在。(不动地者。以无生智慧舍于三界。性无动移故也。)二得刹土自在。谓菩萨住不动地。深心清净。于诸刹土亦得清净。出生自在。故名得刹土自在。(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即国土也。)三得智自在。谓菩萨住第九善慧地。得无碍智慧。演说诸法。称理自在。故名得智自在。(善慧者。谓已得真如之体。显發真如妙慧也。)四得业自在。谓菩萨住第十法云地。于诸烦恼业缚。悉能通达。更无障碍。故名得业自在。(法云地者。谓菩萨以大慈悲。普覆一切众生。如云之普覆万物也。)
【四无所畏】(出大智度论)无所畏有二种。一佛无所畏。二菩萨无所畏。今此四无所畏。皆言菩萨也。盖菩萨具诸智慧。明了决定。而于众中说法。则无恐畏之相。故名无所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一能持无所畏。能持者。谓菩萨闻一切法。常能受持。忆念不忘。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也。二知根无所畏。知根者。谓菩萨知一切众生诸根利钝。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也。三决疑无所畏。决疑者。决剖一切众生之疑难也。谓凡有一切来难问者。菩萨悉能如法剖决而答。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也。四答报无所畏。答报者。以言辞应答。酬报其所问也。谓凡一切众生。听受问难。菩萨悉能随意如法而答。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也。
【四事胜】(出地持经)一根胜。谓菩萨根性聪利。胜于一切声闻缘觉。是名根胜。(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二道胜。谓菩萨以慈悲心修行六度。既自度已。复能度脱一切众生。胜于声闻缘觉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是名道胜。(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三巧便胜。谓菩萨善巧方便。悉能了知一切诸法。胜于声闻缘觉但能了知五阴等法。是名巧便胜。(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四果胜。谓菩萨修因满足。即证佛果菩提。胜于声闻缘觉所证之果。是名果胜。(梵语菩提。华言道。)
【菩萨行有四难】(出华严经疏)一背己利世难。谓修菩萨行者。其心专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无一毫为己之念。非如世人但求自利而不能利他。是为背己利世难。(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二行相唯苦难。谓修菩萨行者。不乐世间种种欲乐爱护身命。唯为利益众生。以满本愿修行苦行。是为行相唯苦难。三处经诸有难。谓修菩萨行者。其心但为利益众生。诸有苦处无不经历示现出生。代受其苦。是为处经诸有难。四时劫无量难。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別时节。华梵双称。故名时劫。谓修菩萨行者。唯求无上佛果。兼修利他之行。所经时劫。不可限量。是名时劫无量难。
【大乘四果】(出大乘庄严经论)大乘者。谓通教中菩萨。于当教中对声闻缘觉小乘。故得称为大乘也。四果者。本是声闻所证果位。今菩萨历于十地修行证果。亦有浅深始终不同。故借小乘四果之位以区別之。是名大乘四果。(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一初地生如来家是须陀洹果。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云预流。谓菩萨入初乾慧地时。断惑证理。即是证佛所证。故云生如来家。因借声闻初果以区別之。故云是须陀洹果。二八地得授记是斯陀含果。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菩萨于第八辟支佛地中。蒙佛授记而得作佛。因借声闻第二果以区別之。故云是斯陀含果。(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三十地得受职是阿那含果。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菩萨于第十佛地中。而得受如来职。犹如別圆二教等觉之位。因借声闻第三果以区別之。故云是阿那含果。四佛地是阿罗汉果。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佛地即通教中果佛也。菩萨已断见思习气俱尽而得成佛。因借声闻第四果以区別之。故云是阿罗汉果。
【四种声闻】(出法华文句)一决定声闻。谓其久习小乘之法。故今闻小乘教而得证果。既证小果之后。再不进求大乘之法。是名决定声闻。二退菩提声闻。梵语菩提。华言道。谓此声闻本是菩萨。曾發菩提之心。积劫修道。忽因疲厌生死。退失大心而证小果。是名退菩提声闻。(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別时节。)三应化声闻。应谓应现。化即变化谓此声闻本是诸佛菩萨。内秘真实之行。外现声闻之身。而能引接前之二种声闻归于大乘。及广化众生令入佛道。是名应化声闻。四增上慢声闻。谓自得增上之法而轻慢于他。此种声闻。厌恶生死。欣乐涅槃。因修戒定慧之道。少有所得。便谓证果。此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名增上慢声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声闻四果】(出金刚经疏)一须陀洹果。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也。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二斯陀含果。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即第二果也。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来。(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心起贪爱。迷惑不了也。九品者。于上中下三品中又各分三品也。)三阿那含果。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即第三果也。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四阿罗汉果。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即第四果也。谓此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四智已圆。已出三界。已证涅槃。无法可学。故名无学。(四智者。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四向】(出成实论并法华玄义)一须陀洹向。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谓此人将入须陀洹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初果也。二斯陀含向。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此人将入斯陀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二果也。三阿那含向。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此人将入阿那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三果也。四阿罗汉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此人将入阿罗汉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四果也。
【罗汉四智】(出涅槃经)一我生已尽。谓阿罗汉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死。故云我生已尽。(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別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二梵行已立。梵行即净行也。谓阿罗汉由戒定慧之行成就。得证此果。故云梵行已立。三所作已办。谓阿罗汉本求出离三界。修诸梵行。生死既尽。梵行既立。故云所作已办。四不受后有。谓阿罗汉生死惑业既尽。更不受后世之身。故云不受后有。
【四种变易】(出成唯识论)变易者。因移果易。故名变易。谓修一分之因。即感一分之果。此从变易生死一种中。开出后之三种也。一变易生死。谓菩萨以无漏智力断其麤惑。所感殊胜细异熟果。以因移果易而为生死。故名变易生死。(漏即漏落生死。今言无漏者。谓菩萨依大智慧而修。不漏落生死。故名无漏智。麤惑即尘沙等惑也。)二不思议身。谓菩萨以无漏定力及以愿力。身所示现。妙用难测。故名不思议身。三意成身。谓声闻缘觉菩萨以无漏定力。于十方世界随其意愿成身。故名意成身。四变化身。谓声闻缘觉菩萨以无漏定力。于十方世界变现其身。故名变化身。
【四加行】(亦名四善根出㭊玄记)此四通言加行者。谓此行人欲求见道。革凡成圣。遂起煖等四心。修四谛观。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四加行。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一煖加行。煖者从喻得名。谓如人以木钻火。火虽未出。先得煖相。譬此加行位中。以智慧火。烧烦恼薪。虽未得无漏之智。已得智火之前相。故名煖加行。(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二顶加行。顶者。谓观行转明。在煖之上。如登山顶。观瞩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加行。(观瞩四方者。谓观四谛也。)三忍加行。忍有二义。一者印可义。谓于此位中即能印可四谛之理。谓苦谛实是苦。乃至道谛实是道也。二者决定义。谓此善根决定无退。故名忍加行。四世第一加行。谓此位中观四谛理。虽未能证。而于世间最胜。故名世第一加行。
【灭尽定与无想定四义不同】(出宗镜录)灭尽定者。谓受想心灭。出入息尽。身证此定。能断见思烦恼而证圣果。无想定者。谓能于定中心想不起。如冰鱼蛰虫。不能断惑证入圣果。故此二定有四种胜劣之义也。(见思即见思二惑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別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也。)一约得人异。谓罗汉圣人。由受想心灭。而证灭尽之定。外道凡夫。由妄计无想以为至道。而证无想之定。此之二定有世间出世间之不同。故云约得人异也。(受想者。受谓领受。想谓想像。即五阴中之二也。)二祈愿异。谓入灭尽定者。则息诸想念。断除贪爱之心。唯求出世功德。入无想定者。则妄计心无想虑以为解脱。唯求世间乐果。故云祈愿异也。三感果不感果异。谓无想定是有漏业。能感无想天果报。灭尽定是无漏业。不感三界生死果报。故云感果不感果异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四灭识多少。谓灭尽定既灭第六识。已兼能灭第七识染分。无想定但灭第六识分別之见。而诸邪见则未能尽断。故云灭识多少也。(第六识即意识。第七识即传送识。又云执我识。染分者。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之四惑也。)
【四种沙门】(出瑜伽师地论)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也。一胜道沙门。谓禀佛出家。能灭贪嗔痴等烦恼。得证胜道。是名胜道沙门。二说道沙门。谓已调伏贪嗔痴等烦恼。而能宣说正法。为令众生入于佛道。是名说道沙门。三坏道沙门。谓破诸禁戒。行诸恶法。非是梵行。自称梵行。是名坏道沙门。四活道沙。门。谓能调伏贪嗔痴等。勤修正行。所有善法。堪能生长智慧命根。是名活道沙门。
【四种僧】(出十轮经)一胜义僧。谓诸佛世尊及诸菩萨缘觉声闻等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通达无碍而得自在。是名胜义僧。二世俗僧。谓剃除须发。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威仪。能持佛之禁戒。是名世俗僧。三痖羊僧。谓愚痴鲁钝。不能了知根本等罪犯与不犯。及于微小之罪。不能發露忏悔。是名痖羊僧。(根本等罪。即杀盗婬妄也。)四无惭愧僧。谓若有人投佛出家。得出家已。于所受持佛之禁戒。一切毁犯。无惭无愧。不畏后世苦果。是名无惭愧僧。
【四种天】(出大智度论)一世间天。谓世间国王。虽居人世。受享天福。是名世间天。二生天。谓三界诸天。因修戒善等福。兼习禅定。得生此天。是名生天。(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戒善者。即五戒十善也。)三净天。谓二乘之人。因修空观。断见思惑净尽。是名净天。(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別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也。)四义天。谓十住菩萨。善解诸法之义。是名义天。(十住者。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四禅变化】(出大智度论)变即转变。化即幻化。谓此四禅诸天。于五欲胜妙之境。悉能次第种种变化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一初禅天二变化。初禅天二变化者。一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欲界变化也。二第二禅天三变化。第二禅天三变化者。一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欲界变化也。三第三禅天四变化。第三禅天四变化者。一者能于三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四者能于欲界变化也。四第四禅天五变化。第四禅天五变化者。一者能于四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三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四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五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四天华梵】(出法华文句)四天即四天王。皆帝释之外臣也。又称护世者。以能护持世间故也。(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兼举也。)一提头赖咤天王。梵语提头赖咤。又云提多罗咤。华言持国。谓能护持国土也。亦云安民。谓令人民悉得安隐也。居须弥山东黄金山。(梵语须弥。华言妙高。)二毘留勒叉天王。梵语毘留勒叉。又云毘流离。华言增长。谓能令自他善根增长也。居须弥山南瑠璃山。(梵语瑠璃。华言青色宝。)三毘留愽叉天王。梵语毘留愽叉。又云毘流波叉。华言广目。谓以其目广大。过于人眼故也。居须弥山西白银山。四毘沙门天王。梵语毘沙门。华言多闻。谓福德之名。闻于四方故也。居须弥山北水精山。
【帝释四苑】(出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梵华兼举也。须弥山顶是诸天所住之处。有城。名曰善现。乃帝释所都。城有千门。严饰壮丽。中有殊胜殿。种种妙宝。具足庄严。其城四隅。有四台观。金银等宝所成。甚可爱乐。城外四面。面各一苑。形皆正方。中央各有一如意池。八功德水盈满其中。是彼诸天游戏之处也。(八功德水者。一澄清。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等。八饮已长养诸根也。)一众车苑。谓帝释诸天。若欲游玩。随天福德之力。种种宝车于此苑中自然出现。二麤恶苑。谓帝释诸天。若欲鬬战之时。随其所须甲仗等器。于此苑中自然出现。三杂林苑。谓帝释诸天。若游此苑。于诸众妙之境。所玩皆同。俱生胜喜。四喜林苑。谓帝释诸天。若游此苑。极妙欲尘。种种皆集。历观徧览。喜乐无穷。而不生厌。
【四轮王】(出长阿含经)此四轮王。长阿含经。唯言金轮王。有金轮宝现。若据俱舍论。则四王各有轮现也。一铁轮王。大智度论以人寿一增一减为一小劫。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百年。寿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则止。复过百年。又增一岁。如是增至二万岁时。有铁轮王出。独领南阎浮提一洲。诸国有不顺化者。王则现威列阵。令其降伏。然后于彼劝化人民。修十善道。是名铁轮王。(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別时节。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也。)二铜轮王。谓人寿增至四万岁时。有铜轮王出。领东弗于逮。及南阎浮提二洲。诸国有不顺化者。王至彼国。宣威布德。令其归顺。于是劝化人民。修十善道。是民铜轮王。(梵语弗于逮。华言胜身。)三银轮王。谓人寿增至六万岁时。有银轮王出。领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三洲。诸国有不顺化者。王至彼国。威严所加。即便臣伏。于是劝化人民。修十善道。是名银轮王。(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四金轮王。谓人寿增至八万四千岁时。有金轮王出。统领北郁单越等四洲。以十五日沐浴升殿。有金轮宝忽现于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若王欲往东方。轮则东转。王乃将诸兵众。随其后行。金轮宝前。又有四神引导。轮所住处。王即止驾。南西北方。随轮所至。亦复如是。于四天下。普劝人民。修十善道。是名金轮王。(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
【轮王四德】(出楼炭经)一大富。谓转轮王。有珍宝田宅。奴婢珠玉。象马众多。天下之人。无有能及。是为第一德。二端正姝好。谓转轮王。端正姝好。颜色无比。天下之人。无有能及。是为第二德。三无疾病。谓转轮王。常安隐无病。天下之人。无有能及。是为第三德。四长寿。谓转轮王。常安隐长寿。天下之人。无有能及。是为第四德。
【四主】(出法苑珠林)四主者。谓世间无轮王应运之时。赡部洲地有四主焉。(梵语赡部。又云阎浮。华言胜金。)一东人主。人主之国。风俗机变。仁义昭明。其地和畅多人。故名人主。二南象主。象主之国。人则躁烈。多习异术。亦能清心释累。出离生死。其地暑湿宜象。故名象主。三西宝主。宝主之国。人无礼义。惟重财贿。其地临海。多产宝贝。故名宝主。四北马主。马主之国。人则犷暴。情忍杀戮。其地寒劲宜马。故名马主。
【西域四姓】(亦名梵生四姓出翻译名义)谓四种人。妄计我从梵天而生。故称梵生。婆罗门自计从梵天口生。刹帝利自计从梵天脐生。毘舍自计从梵天脇生。首陀自计从梵天脚生。以此贡高。自谓第一。实非第一也。一婆罗门。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或在家。或出家。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自称是梵天苗裔。守道居贞。洁白其操。故谓之净行。二刹帝利。梵语刹帝利。华言田主。为世间大地之主。即王种也。三毘舍。梵语毘舍。亦云吠奢。即商贾种也。四首陀。梵语首陀。亦云戌陀罗。即农人种也。
【四王生八子】(出释迦谱)四王同出师子颊王。各生二子。故通有八子也。一净饭王生二子。第一子。梵语名悉达多。华言顿吉。以其生时诸吉祥瑞。顿出现故。即释迦牟尼佛也。第二子。梵语名难陀。华言善欢喜。从初慕道为名。欢喜中胜。故云善欢喜。二白饭王生二子。第一子。梵语名调达。华言天热。以其生时人天等众心皆惊热故也。第二子。梵语名阿难。华言欢喜。又云庆喜。以其生时举国欣庆故也。从佛出家。持三藏教。(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三斛饭王生二子。第一子。梵语名摩诃男。(无翻。)从佛出家。即于鹿苑中最初得度。第二子。梵语名阿那律。华言无灭。又云无贪。从佛出家。所谓天眼第一者是也。四甘露饭王生二子。第一子。梵语名婆娑。(无翻。)第二子梵语名跋提。华言小贤。从佛出家。即于鹿苑中最初得度是也。
【四辈】(出翻译名义)一比丘。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谓出家之人。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故名乞士。二比丘尼。梵语尼。华言女。佛初不度女人。出家成道之后。因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恳求出家。佛乃度之。故名比丘尼。(梵语摩诃波阇波提。华言大爱道。)三优婆塞。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士。谓虽在家。能持五戒。清净自守。又云近事男。谓能持戒。可亲近承事诸佛法。故名优婆塞。(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也。)四优婆夷。梵语优婆夷。华言清净女。谓虽在家。亦能坚持五戒。清净自守。故名优婆夷。
【人四生】(亦名四种生出法苑珠林)人四生者。谓世间之人。亦具卵胎湿化四种之生也。一卵生。卵生者。谓依壳而出也。婆沙论云。昔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鹤。遂生二卵。卵渐湿熟。生二童子。端正聪明。年长出家。得阿罗汉。大名世罗。小名邬波世罗。是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二胎生。胎生者。谓含藏而生也。谓世间之人。含藏于母胎之中。满足十月而生。是也。三湿生。湿生者。谓假湿而生也。贤愚经云。于过去世。有大国王。名曰善住。其顶上歘生一疱。(皮教切。)后转转大。便生童子。颜貌端正。即顶生王是也。又经律异相云。昔维耶离国。有梵志家种一柰树。生一榴节。节生一枝。去地七丈。杪生诸枝。形如偃盖。即作栈(仕限切。)阁。登而视之。见偃盖中乃有池水。有一女儿在池水中。是也。(梵语维耶离。华言广严。梵语梵志。华言净裔。)四化生。化生者。谓无而忽有也。涅槃经云。佛与四众游行。有比丘尼。名阿罗婆。忽于地中化生。又劫初人皆是化生。是也。(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
【四种人】(出成实论)一常没。谓人不能修习涅槃之法。则不得出离生死大河。故名常没。(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二暂出还没。谓人或生世间。于信等五种善根。不能坚固。还复退失。流转生死。故名暂出还没。(五种善根者。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三出观。谓人没于生死之河。而能随顺涅槃之法。欲求出离。如人既没。思欲得济。故先观看方向。故名出观。四得度。谓人具足修习涅槃之法。则能截生死流。到涅槃岸。故名得度。
【四法不得菩提】(出地持经)一无善友。谓修行之人。虽有精进之心。而无善友知识为其说法开导。终不能得佛果菩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二谬受学。谓修行之人。虽值善友知识种种说法。而禀性愚钝。于所受法错谬领解。亦不能得佛果菩提也。三不精进。谓修行之人。虽于受学之际。不谬领解。但自己懈怠。不能勇猛精进。则亦不得佛果菩提也。四不调伏。谓修行之人。虽闻正法。精进勤修。然善根未熟。久远已来不能调伏其心。则亦不得佛果菩提也。
【四人果报】(出法苑珠林)一先苦后乐。谓或有人。先生卑贱家。衣食不充。受诸困苦。然心无邪见。自念我于宿世不行布施。不修福德。恒值贫贱。即便忏悔。改往所作。修于善行。后生人中。多饶财宝。无所缺乏。是名先苦后乐。二先乐后苦。谓或有人。先生富贵之家。衣食充足。受诸快乐。然心怀邪见。不能布施修福。多造恶业。后生地狱。受种种苦。若生人中。贫穷丑陋。无有衣食。是名先乐后苦。三先苦后苦。谓或有人。先生贫贱家。衣食不充。受诸逼迫。复怀邪见。习诸恶法。后堕地狱。受种种苦。若生人中。又极贫贱。衣食不充。是名先苦后苦。四先乐后乐。谓或有人。先生富贵家。多诸财宝。受诸快乐。复能敬重三宝。布施修福。后生人天中。恒受富贵。多饶财宝。称意自在。是名先乐后乐。(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四种业报】(出法苑珠林)一现报。现报者。谓今生作极善极恶之业。即于今生现受善恶之果报也。二生报。生报者。谓今生作善恶业。来世身中受善恶果报也。三后报。后报者。谓今身造业。来世未受。多生之后。乃受果报也。四无报。无报者。谓由无记业。而受不善不恶之果报也。(无记业者。即不善不恶之业。无所记忆。故名无记。)
【四报定不定】(出法苑珠林)四报定不定者。又于前无报中。开出四种也。一时定报不定。时即时节。报即果报。谓于三时决定不改。由业有可转。故受报不定。是名时定报不定。(三时者。谓现报。生报。后报也。)二报定时不定。谓业力定故。报不可改。然时有可转。故时节不定。是名报定时不定。三时报俱定。谓由业报定故。时节亦定。是名时报俱定。四时报俱不定。谓由业不决定故。时报亦不定也。盖因众生之业有轻有重。故受报之时。有远有近。随其因缘先后不定。是名时报俱不定。
【四有】(出宗镜录)因果不亡曰有。谓众生作业感果。果必由因。因果相酬。则有生死。既有生死。必有色身。既有色身。必经中阴。轮转不息。则成四有。(中阴者。谓人初死之后。未曾托生。故名中阴。)一生有。谓从中阴来托母胎。一念识心相续。五蕴由此生起。是名生有。(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二本有。谓已生之后。未死之前。于其中间所有五蕴色身。是业报之本。是名本有。三死有。谓本有之后。中有之前。五蕴业果色身。一时坏灭。是名死有。四中有。即中阴也。谓已死之后。未生之前。于其中间识未托胎。是名中有。
【四胎相】(出阿毘达磨俱舍论)一正知入不正知住出。谓转轮王。宿世曾修广大之福。其业最胜。但知入胎。不能正知住胎出胎也。(正知犹明知也。)二正知入住不正知出。谓独觉之人。久习多闻。其智最胜。但正知入胎住胎。不能正知出胎也。三俱正知入住出。谓菩萨旷劫修行。福德智慧俱胜故。能正知入胎住胎出胎也。四俱不正知。谓六道众生有情之类。若福微薄者。入母胎时。或见大风大雨。或众声威逼。遂见己身入于密草稠林。住在此中。复从此出。若福厚大者。入母胎时。自见己身。或处妙好园林。或居胜台殿。住在此中。复从此出。于入住出胎。皆不能知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五根有四事增上】(出五事毘婆沙论)五根者。眼耳鼻舌身也。增上犹增胜也。一庄严身。庄严。端庄严饰也。谓眼耳鼻舌庄严于身。然后完美。于此诸根。若阙一者。便成残陋。若不缺者。全美增胜。是为庄严身也。二导养身。导养者。导引资养也。谓眼能见安危之色。耳能闻美恶之声。鼻能嗅香臭之气。舌能尝甜苦之味。如是等诸识。于色声气味。若好若恶。皆能分別。导引于身。就好避恶。令身增胜。是为导养身也。三生识。识即分別之义。谓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而能生于分別之识。及相应法。俱得增胜。是为生识也。四不共事。谓眼惟见色。耳惟闻声。鼻惟嗅香。舌惟尝味。身惟觉触。如是诸根。各有所用。不相杂乱。于本根相应之法。自能增胜。是为不共事也。
【四增盛】(出阿毘达磨毘婆沙论)一寿量增盛。谓劫末时。此赡部洲人。寿减至十岁。后复渐增。展转增至八万岁。是名寿量增盛。(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別时节。梵语赡部。又云阎浮。华言胜金。)二有情增盛。有情即众生也。谓劫末时。此赡部洲惟余万人。后复渐增。展转无数。于劫增时。其地广博严净。人民淳善福德。以其人民加众。是名有情增盛。三资具增盛。资具者。资生之具也。谓劫末时。此赡部洲人民饥馑。以稊稗等为上妙食。至劫增时。安隐丰乐。种种地味自然出生。乃至谷果等类。渐渐充足。是名资具增盛。四善品增盛。善品者。善人所修诸道品也。谓劫末时。世间有情。广造十恶之业。不修善道。至劫增时。人民广修十善及诸道品。是名善品增盛。(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婬。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嗔恚。十邪见也。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也。)
【四力】(出地持经)一自力。谓世间之人。宿有善种。不假他人教诫。而自能以精进勇猛之力發菩提心。是名自力。(梵语菩提。华言道。)二他力。谓世间之人。或因他人教诫。或因他事感动。遂發菩提之心。则是借他之力。是名他力。三因力。谓世间之人。先世修习大乘之法。今因见佛及诸菩萨。叹说无上佛道。遂發菩提之心。是名因力。四方便力。谓世间之人。于现世中亲近善友知识。闻其善巧方便说法。遂發菩提之心。是名方便力。
【四恩】(出本生心地观经)一父母恩。经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盖父母长养之恩。广大无比。若有男女。背恩不顺。死即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有男女。孝养父母。承顺无违。常为诸天护念。福乐无尽。纵能一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尚未能报一日之恩也。二众生恩。经云。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亦有大恩。犹如现在父母。等无差別也。(五道者。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三国王恩。经云。国王福德最胜。虽生人间。得自在故。于其国界山河大地尽属国王。一人福德。胜过一切众生之福。又以正法治世。能使众生悉皆安乐。若王国内一人修善。其所作福七分之中。修善之人自得五分。国王常获二分。以依于王而得修善故也。王若以善法化世。诸天善神常来守护。若有恶人而生逆心。于须臾顷。福自消灭。命终当堕地狱。备受诸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由不知国王恩故。起诸恶逆。得如是报。若有人民。能行善心。敬辅仁王。尊重如佛。是人现世安隐丰乐。所以者何。一切国王。于过去时。曾受如来清净禁戒。常为人王安隐快乐。以是因缘。违顺果报。其速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也。四三宝恩。三宝即佛法僧。可尊可贵。名之为宝。经云。三宝利乐众生。无有休息。功德宝山。巍巍无比。福德甚深。犹如大海。智慧无碍。等于虚空。一切众生。由烦恼业障。沉沦苦海。生死无穷。三宝出世。作大船师。能截爱流。超升彼岸。故恩难报也。
【四恩】(出释氏要览)一国王恩。谓出家之人。国王听许。方得出家。又蒙治化之力无强弱陵逼之忧。而得安居山林。进修道业。兼复饮食水土。皆属国王。是为国王恩。二父母恩。谓禀父母遗体而得成人。其生成养育之恩。如天罔极。复令出家。进修道业。是为父母恩。三师友恩。谓出家之人。蒙师剃度教诲。授以经业。及得善友。讲明妙道。开發慧性。是为师友恩。四檀越恩。梵语檀。华言施。谓出家之人。凡所资身饮食衣服等物。皆由施者供给。遂得安身办道。是为檀越恩。
【四难】(出法华经文句)一值佛难。谓众生因无始惑业。轮回六道之中。四趣不得见佛闻法。固不在言。设得人身。若生在东西北三洲者。佛不出现于彼。皆不见佛。得生南洲。而或居边地。或著邪见。佛虽出世。如是等人。亦不得见佛。而况佛不常出。值遇良难。故经云。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此举人之值佛难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四趣。但除人天也。)二说法难。谓如来出世。本欲便说大乘之法。盖缘机器不纯。不得已而权说三乘之法。委曲调停。方堪入实。所以历四十余年。更三百余会。最后至于法华会上。方显真实。故经云。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此举大法之难说也。三闻法难。谓一乘圆顿之法。微妙甚深。难解难入。非利根上智之士。闻则惑耳惊心。生疑起谤。如法华会上五千人等。虽梵音盈耳。犹乃退席而去。故经云。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此举闻法难也。四信受难。谓一乘圆顿之法。唯谈中道实相之理。乃是果佛所证。非彼三乘所知。然如来出世。直欲人人信受此法。以致四十余年渐次调停。后至法华会上。佛初为上根之人。作法说。唯身子得悟。次为中根之人。作譬喻说。唯四大弟子得悟。又次为下根之人。作宿世因缘说。千二百声闻方始得悟。故经云。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此举信受难也。(法说者。作三乘一乘而说。譬喻说者。作三车一车而说。故文句云。上根已悟。中下未了。故须作喻。还譬上法也。宿世因缘者。如为陈如明系珠缘而领解。阿难引空王缘而授记之类。四大弟子。即须菩提。迦旃延。迦叶。目犍连也。)
【四事不可久保】(出出曜经)经云。有一孤母。而丧其子。忧恼失意。来白于佛。佛即以此四事告之。一常必无常。世间之相。一一无常。假令万劫之久。铁石之坚。须弥之高。大海之广。终为无常之所坏灭。是故常不可久保也。(梵语须弥。华言妙高。)二富贵必贫贱。世间之事。盛必有衰。盈必有亏。此理之必然也。盖富贵虽命于天。而理有不可常者。故今之富贵。安知异时而不贫贱。故富之与贵。亦不可久保也。三会合必別离。人之生世。离必有会。合必有离。此理之自然。而非人意之所能必。故今之会合。安知异时而不別离。故会合亦不可久保也。四强健必死。人之处世。生必有死。此理之常。是故年虽强健。终归坏灭。岂山石空海之所可避耶。是故强健亦不可久保也。(山石空海者。经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是也。)
【四不可得】(出诸经要集)佛告诸比丘。世有四事不可得免。古今已来。天地成立。无免此苦。以斯四苦。佛兴于世。令诸众生。咸得脱离。(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一常少不可得。谓年幼之时。发黑齿白。形貌光泽。众人瞻戴。莫不爱敬。一旦老耄。头白齿落。短气呻吟。欲使常少不至老者。终不可得。二无病不可得。谓身体强健。行步轻便。一旦疾病。伏著床枕。不能动转。欲使常安无病。终不可得。三长寿不可得。谓欲求长寿。五欲自恣。放心逸意。将期永久。无常卒至。忽然命终。欲求长寿。终不可得。(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四不死不可得。谓父母兄弟。妻妾子息。欢娱笑乐。意可常得。无常卒至。魂神独逝。欲求不死。终不可得。
【四山】(出別译杂阿含经)佛在给孤独园。语波斯匿王云。有大石山。上连于天。下连于地。从东方来。所历之处。卉木丛林。有生之类。悉皆摧碎。南西北方。亦复如是。以此四山。喻众生老病死衰之四相也。(梵语波斯匿。华言胜军。)一老山。谓人之老迈。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则彼少年端美之相。悉皆变坏。如彼大山来时。摧损于物。不可免者。故经言老山。能坏一切壮年盛色也。二病山。谓人之四大不调。或寒或热。生种种病。能使身力疲败。精神减损。如彼大山来时。损一切物。莫可避者。故经言病山。能坏一切强健也。三死山。谓人身殒命终。四大诸根。悉归磨灭。如彼大山来时。万物一时摧碎。莫可御者。故经言死山。能坏一切寿命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四衰耗山。谓人之生。迫于衰耗。势力既去。赀财亦空。名称不闻。志意消沮。如彼大山来时。损坏于物。莫可逃者。故经言衰耗之山。能坏一切荣华富贵也。
【四种死】(出阿毘昙毘婆沙论)一寿尽财不尽死。谓如有人由宿业故。报寿既短。于现生中复不积善作福。但经营生理。多求财物。其寿已尽。积蓄尚多。是名寿尽财不尽死。二财尽寿不尽死。谓如有人。不能经营生理。少有财物。寿虽未尽。积蓄素无。或因饥饿。或由冻苦。遂致于死。是名财尽寿不尽死。三寿尽财尽死。谓如有人。作短寿业。又不能经营财物。一旦寿尽。其财亦尽。是名寿尽财尽死。四寿不尽财不尽死。谓如有人。广作寿业。广作财业。其财未尽。其寿未尽。以余因缘忽遭横死。是名寿不尽财不尽死。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22 册 No. 117 三藏法数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6-2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