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护。内即自己身心也。谓佛所制大小乘戒。人若受持。则能防护身口意业之非。成就种智菩提之果。此禁戒所以为内护也。二外护。外即族亲眷属也。谓人之修行。须屏绝缘务。凡有所需衣服饮食汤药之类。必借族亲眷属左右供给。庶得身心安隐。成办道业。此族亲眷属。所以为外护也。
【二种有】(出毘婆沙论)一实物有。谓五蕴等法成身。即是实有之物。故名实物有。(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二施设有。谓世间之人。各各随业受报。因假父母遗体。便即施设。而有男女之名。故名施设有。
【二种病】(出涅槃经)一身病。谓身因四大毒蛇。互不调适。以致诸病所生。故名身病。(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以此四者。徧满世界。故名为大。人揽外之四大。而成内四大之身。坚湿煖动之性。在内交攻。不相和顺。毒害如蛇。故曰四大毒蛇。)二心病。谓心体灵明。虚圆湛寂。其或欢喜不胜而致踊跃。怯懦无勇而生恐怖。及忧愁苦恼。愚痴昏昧。由此四者。挠动于中。以致诸病所生。故名心病。
【二种病】(出大智度论)一先世行业病。谓因先世好行鞭杖拷掠闭系种种恶法。恼害众生。故感今世多病。是名先世行业病。二现世失调病。谓因冷热风雨。不知将养其身。及饮食不节。卧起无常。以是事故。得种种病。是名现世失调病。
【二种死】(出涅槃经)一命尽死。谓天命当尽。舍所受身。故名命尽死。然或有命尽。非是福尽。或有福尽。非是命尽。或有福命俱尽。皆为命尽死也。(福谓财物等。)二外缘死。谓不顺天命以丧其身。故名外缘死。如非分自害。或横遭他人所害。或二人怒气相加。自他俱死。皆为外缘死也。
【二种布施】(出大智度论)一净施。谓布施时。不求世间名誉福利等报。但为出世善根及资助涅槃之因。以清净心而行布施。故名净施。(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二不净施。谓以妄心求于福报而行布施。如般若经云。或畏失财故施与。或恐诃骂故施与。或为求势故施与。如是种种因缘。与净相违。是名不净施。
【二种法施】(出般若经)一世间法施。谓菩萨虽为诸有情宣说开示五神通等一切诸法。然未能出离世间。故名世间法施。(五神通者。一足不履地。二知人心命。三回眼千里。四呼名即至。五石壁无碍也。)二出世间法施。谓菩萨为诸有情宣说开示三解脱门等一切圣法。依此而修。即得出离世间。故名出世间法施。(三解脱门者。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作解脱门也。)
【二种身行施】(出大智度论)一生身行施。谓菩萨以父母所生之身。能以一切宝物。及以身命布施。心不恡惜。是名生身行施。二法身行施。谓菩萨舍生身已。得法身时。能于十方世界。以种种珍宝衣服饮食。给施一切众生。又能一时之顷。随众生音声。普为说法。是名法身行施。
【二种施】(出法界次第)一财施。财施者。谓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等。一切自己所有资身之具。悉能施与它人也。金光明最胜王经云。财施之福。不出三界。唯伏贪爱。但济一世之贫。而不能令其得道。譬如灯光。止明一室。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二法施。法施者。谓从诸佛及善知识。或从经卷。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为人演说也。金光明最胜王经云。法施兼利自他。能令众生出于三界。断诸烦恼。成就慧身。譬如日光。徧照大千世界。是也。(世间法者。即五戒十善及治世之法也。出世间法者。即三乘所修四谛六度等法也。)
【二戒】(出华严孔目)一性戒。谓杀盗邪淫妄语。此四性自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得罪。是名性戒。二遮戒。遮即遮止。谓饮酒多有过失。能犯诸戒。是故佛特遮止。令不毁犯。乃能守护余之律仪。是名遮戒。
【二戒】(出毘婆沙论)一道共戒。谓于见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道俱發。是名道共戒。此戒既是初果二果三果所得。即是无漏戒也。(见道即初果。修道即二果三果也。无漏者。不漏落三界生死也。)二定共戒。谓發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定俱發。是名定共戒。此戒断惑未尽。未出生死。即是有漏戒也。
【二戒】(出华严经疏)一随相戒。随即随顺。相即形相。谓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不犯威仪。是名随相戒。二离相戒。离即远离。谓持戒之人。心无所著。则一切戒犹如虚空。了无持犯之相。是名离相戒。
【二戒】(出涅槃经)一性重戒。谓杀盗婬妄。皆性业也。不待佛制。持而不犯。性自是善。犯而不持。性自是罪。若犯之者。其罪极重。是名性重戒。二息世讥嫌戒。谓佛所制出家之人。凡世间治生产业。及一切非道所宜之事。皆不应为。以止世人之所讥诮嫌疑。是名息世讥嫌戒。
【二戒】(出涅槃经)一威仪戒。威仪戒者。谓受戒已。惟务修饰容止。诳惑于世。盖由好求名利。欲人恭敬者也。二从戒戒。从戒戒者。谓顺从佛制。清净三业。盖其内外相称。不为世事。但求真实利益。不要虚誉者也。(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出家二戒】(出天台四教仪集注)一十戒。谓一不杀。二不盗。三不婬。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著花鬘衣。八不观听歌舞。九手不捉金银财宝。十不过中食。此十戒。是初出家沙弥所持。是为出家十戒。(梵语沙弥。华言息慈。息世染之情。慈济群生也。)二具足戒。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谓波罗夷法。凡四条。(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僧伽婆尸沙法。凡一十三条。(梵语僧伽婆尸沙。华言僧残。谓犯此戒。如人被他所残。命虽未尽。形已残废故也。)不定法。凡二条。(谓比丘犯非法语。或以波罗夷法治之。或以僧伽婆尸法治之。或以波逸提法治之。故名不定也。)尼萨耆波逸提法。凡三十条。(梵语尼萨耆。华言舍。谓因财物等犯贪慢心。令舍入僧众。故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不舍当堕地狱也。)波逸提法。凡九十条。波罗提提舍尼法。凡四条。(梵语波罗提提舍尼。华言向彼悔。僧祇律云。此罪应对众發露。故名向彼悔。)众学戒法。凡一百条。(此等戒法。令比丘众皆学。故名众学也。)灭诤法。凡七条。(谓有诤事起。即应除灭。故名灭诤法。)此二百五十戒。是出家比丘所持。是名出家具足戒。(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在家二戒】(出毘婆沙论)一五戒。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此五戒。是在家之人所持。故名在家五戒。二八戒。谓五戒之后。更加不坐高广大床。不著花鬘缨络。不习歌舞戏乐。此八戒。亦是在家之人所持。故名在家八戒
【邪正二戒】(出天台四教仪集注)一邪戒。谓外道之人。执邪为道。非因计因。自计前世因。从鷄中来。便即独立。行于苦行。或计因从狗中来。便即啖食粪秽。行于苦行。是名邪戒。二正戒。谓佛未出世时。轮王亦教人行于不杀不盗等十善。即此十善戒法。是名正戒。(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也。)
【二持】(出华严经疏)一止持。止即制止。谓止身口。令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等。是名止持。二作持。作犹行也。谓既不杀生。又能放生。既不偷盗。又能布施。既不邪婬。又能恭敬。既不妄语。又能实语。是名作持。
【二种精进】(出法界次第)一身精进。谓身勤修善法。昼夜行道。礼诵讲说。劝助开化。是名身精进。(劝助者。奖劝赞助也。开化者。说法开导。化度于人也。)二心精进。谓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续。无有间歇。是名心精进。
【二种精进心】(出法华忏仪)谓行人熏修忏法。即当克取限期。破诸惑障。如修法华三昧。以三七日为期。于中礼佛忏悔。行道诵经。有事有理。俱当精进。故有二种心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三七日。二十一日也。)一事中修一心精进。谓行人于道场。三七日中行仪纯备。当礼佛时。一心虔恳。观想金容。端严殊妙。俨然在目。心不异缘。乃至忏悔行道。诵经坐禅。悉皆一心。令与行法相应。无有懈怠。是名事中修一心精进。二理中修一心精进。谓行人初入道场。乃至三七日满。于其中间所作行仪。常当照了。一心寂静。如礼佛时。即知能礼所礼。本性空寂。虽曰空寂。而自然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盖由理体平等。生佛不二。虽无能礼之人。而有我身礼诸佛前。虽无所礼之佛。而有诸佛随心显现。如是念念无有懈怠。是名理中修一心精进。(生佛者。众生诸佛也。)
【二种忍辱】(出大智度论)一非众生数忍辱。谓菩萨。若遇风寒冷热水雨等。无情之物恼害之时。安然忍受。初不嗔恚。是名非众生数忍辱。二众生数忍辱。谓菩萨。若遇有情众生。加恶于我。亦能忍受。略不嗔恨。是名众生数忍辱。
【二种分別真偽禅相】(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辨邪偽禅發相。谓修禅之人。于禅定中。或觉自身如缚如压。或时身轻欲飞。或欢喜躁动。忧愁悲思。如是种种邪偽之相。与禅俱發。心若爱著。即与鬼法相应。多失心颠狂。是故修禅定者。于此诸相。即当一心寂静。辨其邪偽。知彼虚诳。不爱不著。则自然灭谢。是为辨邪偽禅發相。二辨真正禅發相。谓修禅之人。于禅定中。端心正念。离诸昏散。但觉身心安隐。泯然虚豁。空明清净。寂静无为。而与正定相应。如前所说一切邪偽之相。了无所见。是为辨真正禅發相。
【二种寂静】(出释氏要览)一身寂静。谓舍家恩爱及众缘务。闲居静处。远离愦闹。身诸恶行。一切不作。是名身寂静。二心寂静。谓于贪嗔痴等。悉皆远离。修习禅定。无有散乱。意诸恶行。一切不作。是名心寂静。
【二种愿】(出大智度论)一可得愿。谓修福可得人天中生。修戒定慧。可得阿罗汉乃至佛果。是名可得愿。(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二不可得愿。谓人以己智力。而欲筹量虚空。尽其边际。终不可得。是名不可得愿。
【二种修行】(出涅槃经)一真实修行。谓依佛所说。能知涅槃佛性等相而修诸行。是名真实修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二不实修行。谓不知涅槃佛性等相而修诸行。是名不实修行。
【二因缘發起正见】(出大智度论)一外闻正法。谓众生虽具正念。必从智人闻说正法。然后正见始得开發。譬如谷麦。内具种子外滋雨泽。然后其芽始得生起。是故若欲正见开明。必须外闻正法。二内有正念。谓众生虽闻正法。發起正见。实由内心正念本具。譬如洪钟。虽待人扣。声非外有。是故若欲正见开發。必须内有正念。
【二种心】(出地持经)一安隐心。谓菩萨为诸众生造诸惑业。而受生死逼迫之苦。沉溺恶道。即为种种开示。除不善法。置之善处。令彼之心各获安隐也。二快乐心。谓菩萨为诸众生。贫乏困苦。无所依怙。即起大慈之心。利济摄受。平等饶益。令彼之心各得快乐也
【意业有二种心】(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意业者。意根所起之业也。谓修行之人。于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等五度。非精进力。不能成就。身口意三善业。亦由精进力。方得發生。然三业之中。意业最胜。故有二种心也。一精进心。谓發菩提心。修习善业。昼夜禅诵。不令放舍。远离一切懈怠。心也。二退转心。谓于诸善法不能进修。或暂时發心修行。辄生退屈。则不能到于涅槃彼岸也。
【二种忏悔】(出补助仪并天台四教仪)梵语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名忏悔。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谓修未来之善果。改已往之恶因也。一事忏悔。事即事仪。谓身则礼拜瞻敬。口则称唱赞诵。意则存想圣容。三业殷勤。求哀忏悔过去见在所作罪业。一依事仪。是名事忏悔。二理忏悔。理即理。性谓过现所作一切罪业。皆从心起。若了自心本性空寂。则一切罪相。亦皆空寂。是名理忏悔。
【二种白法】(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白法者。白净之法也。地狱等法。名为黑法。人天等法。名为白法。光明文句云。白法须尚。黑法须舍。是也。一惭白法。谓内自羞惭。不敢作恶。修习善法。止息恶行。是名惭白法。二愧白法。谓内自惶愧。發露罪瑕。更不敢作。修习善法。止息恶行。是名愧白法。
【二种劝请】(出大智度论)一佛初成道劝请转法轮。谓佛初成道时。菩萨劝请言。我某甲请佛世尊。为众生转法轮。度脱一切。是名劝请转法轮。(某甲者。称自己名也。)二佛欲入灭劝请住世。谓佛欲舍寿命入涅槃时。菩萨劝请言。我某甲请佛世尊。久住世间无央数劫。度脱一切众生。是名劝请住世。(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別时节。)
【二种资粮】(出宝积经)资即资助。粮即粮食。如人欲涉远道。必假粮食以为资助。盖譬菩萨修行。欲证佛果。必借福智二法以为资助。故名资粮也。一福德资粮。谓布施持戒等所作善因。乃至具足修习一切佛法。是名福德资粮。二智德资粮。谓修习正观。心无杂乱。勤求妙智。无暂休息。乃至具足修习一切佛法。是名智德资粮。
【二种供养】(出普贤行愿品)一财供养。经云。所有十方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各有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鬘。音乐。伞盖。衣服。及烧种种香。然种种灯。一一如须弥山。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是名财供养。(梵语须弥。华言妙高。)二法供养。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以前财供养无量功德。比今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是名法供养。(利益众生。摄受众生。名法供养者。必因说法方能利益摄受。即是以法供养如来也。代众生苦。名法供养者。因發大悲之心。方能代众生苦。亦是以法供养如来也。勤修善根。即是勤修善法也。菩萨业者。即菩萨所修之法也。)
【二善】(出大智度论)一未生善。谓戒定慧等诸善之法。未曾修习。是名未生善。善若未生。当勤修习。令其得生也。二已生善。谓戒定慧等诸善之法。已曾修习。名已生善。善若已生。当勤修习。令其增长也。
【二种福田】(出大智度论)论云。施主有二种。一者贫。二者富。皆能于三宝中种福。故名二种福田。(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一贫福田。谓贫穷之人。虽无财物供养。若能礼事恭敬。亦得福报。是名贫福田。二富福田。谓富贵之人既能礼事恭敬。又以财物供养而得福报。是名富福田。
【二种福田】(出大方便佛报恩经)田以生长为义。谓人于应供养者而供养之。则能获诸福报。如农服力田亩。而有秋成之利。故名福田。一有作福田。谓于诸佛菩萨父母师长之所。生恭敬心。修诸供养。不惟得福。亦可成道。若有冀望福报之心。乃是有为而作。故名有作福田。二无作福田。谓于诸佛菩萨父母师长之所。生恭敬心。修诸供养。不惟得福。亦可成道。若无冀望福报之心。乃是无为而作。故名无作福田。
【二利】(出金刚般若经取著不坏假名论)一自利。谓于如来所说经典。自能受持读诵。听闻思惟。如理修习。成就胜果。是名自利。二利他。谓能以己所受之法。展转为人演说。令其修习。断惑证果。是名利他。
【二种阐提】(出楞伽经)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亦云极恶。一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舍善根者。楞伽经云。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不肯随顺经律之法。是名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菩萨藏者。藏即含藏也。谓诸大乘经典。含藏一切文理。是菩萨所修所证之法。故名菩萨藏。)二于无始众生發愿一阐提。谓世间众生。穷劫有之。无有初始。故名无始众生。菩萨發愿。度诸众生。以本愿力。现为阐提。故楞伽经云。菩萨以本愿方便。不般涅槃。是名于无始众生發愿一阐提。
【二种见】(出大智度论)此二种见。即十使中之边见也。外道之人。于身见上。计我断常。执常非断。执断非常。随执一边。故名边见。(十使者。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取。六贪。七嗔。八痴。九慢。十疑也。)一常见。论云。见五众常。即外道自谓色受想行识。今世虽灭。未来复生。相续不断。是名常见。(五众者。即色受想行识五阴也。)二断见。论云。见五众灭。即外道自谓色受想行识。今世灭已。更不再生。是名断见。
【鬼二生】(出俱舍释论)一鬼胎生。论云。女饿鬼白目连云。我夜生五子。昼时亦生五子。生已皆食尽。如此我无饱。此鬼即是胎生也。二鬼化生。谓不从胎卵等生。但无而忽有。变现不测。此鬼即为化生也。
【二罪】(出圆觉经略疏钞)一性罪。性罪者。即杀盗婬妄四种重戒。不待佛制。性自是恶。故犯之则有罪报也。二遮罪。遮罪者。即酒戒也。谓佛制此酒戒。意为遮止无犯。守护余戒。使不故犯。如有犯者。则获遮制之罪也。
【二吉罗】(出翻译名义)梵语具云突吉罗。华言恶作恶说。一身恶作。谓身行杀盗邪婬等恶。是名身恶作。二口恶说。谓口出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等。是名口恶说。
【二恶】(出大智度论)一已生恶。谓贪嗔痴及杀盗婬等诸恶之法。已起于心。已见于事者。是名已生恶。恶若已生。速令除灭也。二未生恶。谓贪嗔痴及杀盗婬等诸恶之法。于心未起。于事未见。是名未生恶。恶若未起。防令不生也。
【二种恶事】(出大智度论)一众生恶事。谓诸众生。贪欲嗔恚愚痴。不依父母师长教诲。造种种恶。是名众生恶事。二土地恶事。谓土地之中。或有饥荒疾疫。毒气流行。无处不有。是名土地恶事。
【二烦恼】(出瑜伽师地论)一根本烦恼。根本烦恼者。即无明惑也。谓此根本无明之惑。能出生一切烦恼也。二随烦恼。随烦恼者。即见思二惑也。谓此见思二惑。随于一切违顺境上。起贪嗔痴等烦恼。随逐不舍也。
【二烦恼】(出大智度论)一内著烦恼。谓身见边见等诸烦恼。于内心不了而起执著。故名内著烦恼。(身见者。谓众生妄执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为自身也。边见者。妄于身见中或执为断或执为常。各执一边。名边见也。)二外著烦恼。谓贪嗔痴等烦恼。于外境不了而起贪著。故名外著烦恼。
【二烦恼】(出华严经疏)一随眠烦恼。依附不舍曰随。五情暗冥曰眠。谓无明烦恼种子。潜伏第八藏识之中。能生一切妄惑。是名随眠烦恼也。(五情者即眼耳鼻舌身五根也。)二现行烦恼。谓六根对六尘境。现起贪嗔痴等烦恼。是名现行烦恼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惑】(出释签)一理惑。谓根本无明之惑。能障覆中道之理。不能显發。是名理惑。二事惑。谓尘沙惑。能障化导。则覆俗谛之法。见思惑能阻空寂。则覆真谛之法。是名事惑。
【二惑】(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一现行惑。谓六根对六尘。现起贪嗔痴等烦恼。令心昏迷。障诸善法。是名现行惑。(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二种子惑。种子者。即根本无明也。谓因此无明。则能生一切烦恼。障诸善法。是名种子惑。
【见思二惑】(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惑。迷惑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不了自性本空。妄生执著。惑于正道。流转生死。故名惑也。又名二缚。由此惑业缠缚。住著三界。不能脱离也。又名二结。结即缚之义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一见惑。分別曰见。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是名见惑。二思惑。贪爱曰思。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客尘二义】(出楞严经)一客义。谓见思等惑。皆由众生不了外尘之境。种种妄想而生。若以智慧观察。惑体本空。则法性理显。惑亦何有。经云。不住名客。是名客义。二尘义。谓微细之惑。而能染污清净真性。譬如牖隙光流。诸尘相现。亦能乱于虚空之性。若智慧發明。了惑本无。则空理现前。尘亦何有。经云。澄寂名空。摇动名尘。是名尘义。
【二障】(出圆觉略疏)一理障。谓本觉心源。湛然清净。由无明妄染。碍正知见。不达真如之理。是名理障。二事障。谓众生由无明障覆。生死相续。无由脱离。是名事障。
【二障】(出楞严经义海并宗镜录)一烦恼障。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發妙明真性。是名烦恼障。二所知障。所知障。亦名智障。谓执所证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是名所知障。
【二障】(出天亲论)障即障碍。如金刚经中。须菩提得无诤三昧。盖由离此二障故也。(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一烦恼障。烦恼即见思惑也。谓须菩提。证得第四阿罗汉果时。见思二惑。俱已断尽。心空寂静。诤从何起。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烦恼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二三昧障。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即无诤三昧也。谓须菩提。证得第四果时。既得无诤三昧。若于此三昧。心有取著。即为有诤。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三昧障也。
【二业】(出俱舍论)一引业。谓若宿世善业引發。生于人中。则得珍宝丰足。多受快乐。若由宿世恶业引發。生于人中。则感贫穷困乏。受诸苦恼。是名引业。二满业。谓由宿世修一善业。感一生中大富多财。乘此更修众善。展转生官贵家。乃至圆满究竟善果。是名满业。若由宿世造一恶业。感一生贫穷苦恼。乘此更造众恶。展转生贫穷家。乃至圆满极恶之果。是名满业。
【轻重二业】(出涅槃经)经云。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以人有智有愚故也。一重业轻受。重业轻受者。谓有智之人。以智慧力。修习梵行。能令地狱重业。现世轻受也。二轻业重受。轻业重受者。谓愚痴之人。以愚痴故。增其业力。能令现世轻业。地狱重受也。
【二碍】(亦名二障出宗镜录并演义钞)一烦恼碍。谓见思二惑。起种种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以致障碍无漏法性。是名烦恼碍。二智碍。(即所知障。)谓由根本无明之惑。覆蔽法性。而于中道种智。则成障碍。故名智碍。
【束芦二义】(出宗镜录)一互相依。谓如束芦。互相依倚。以譬六根六尘更相由借而成染惑也。以由根依尘故而發妄知。尘依根故而有幻相。是名互相依。(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二取中空。谓取芦苇。中本空虚。自性不实。以譬根尘中间。各无自性。一切皆空。是名取中空。
【二悭】(出地持经)一财悭。谓恡惜财物。无怜愍心。见诸贫穷困乏。不能惠施。是名财悭。二法悭。谓悭惜佛法。怀妬嫉心。恐他胜己。不肯教导余人。是名法悭。
【二爱】(出大智度论)一欲爱。谓众生爱念妻子及贪染五欲等。是名欲爱。(五欲者。以色声香味触五尘能起人贪欲之心也。)二法爱。谓菩萨以平等心而生法喜。欲令一切众生皆至佛道。是名法爱。
【二种邪见】(出中论)一破世间乐邪见。谓人若言无罪福报。亦无如来等贤圣。因起此邪见。舍善为恶。当堕苦趣。失人天乐。是名破世间乐邪见。二破涅槃道邪见。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人贪著于我。分別有无。起善灭恶。因起善故。得世间之乐。因分別有无故。不得涅槃道。是名破涅槃道邪见。
【二种妄见】(出楞严经)一別业妄见。谓诸众生迷失真性。自起妄见。见有一切虚妄境界。或苦或乐。若人不失本真。即不见有虚妄境界。譬如一人病目。夜见灯光。別有圆影。五色重叠。不病目者。即不见灯別有圆影。是名別业妄见。二同分妄见。谓诸众生迷失真性。同见一切虚妄境界。同受苦乐。同业所感。譬如一国之人。同见瘴恶不祥之事。是名同分妄见。
【二种无知】(出天台四教仪集注)一染污无知。染污无知者。即见思惑也。以无明为体。谓见思惑能染污真性。无所明了也。二不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者。即尘沙惑也。以劣慧为体。谓此惑是他人分上见思之惑。种数多故。如尘若沙。名为尘沙。既是他人之惑。不能染污我之真性。菩萨智慧广大。能令他人断见思惑。于菩萨分上即是断尘沙惑。二乘之人。智慧狭劣。不能令他断见思惑。是名不染污无知。(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种颠倒】(出楞严经)一众生颠倒。谓众生不明自性。逐妄迷真。随顺妄惑而造妄业。由此妄业展转相生。轮转三界。不能返妄归真。故名众生颠倒。二世界颠倒。世谓过去现在未来迁流为世。界谓东西南北四方分位为界。以世涉方。故名世界。颠倒者。众生迷失真性。念念迁流。住妄境界。起诸倒见。故名世界颠倒。
【二贫】(出大智度论)一财贫。谓其先世不能布施。不作众善之福。是故现世乏于资生种种财物。是名财贫。二法贫。谓众生起诸邪见。不信正法。不修善行。则无功德之财。资于智慧之命。是名法贫。
【二缘】(出楞伽经)一外缘。谓众生所依世界。皆由妄想因缘而生。譬如因泥团柱轮绳水等诸方便缘而有瓶生。是名外缘。(泥团柱轮绳水者。谓世之陶匠作瓶。以泥团为坯。以木为轮柱。以绳转轮。以水旋之。方能成瓶也。)二内缘。谓众生之身。因无明爱业等缘。出生阴界人法。是名内缘。(无明者。无所明了也。爱者。于五阴之境而起贪爱以为惑也。业者。由心不了。遂动身口而作以为业也。阴即五阴。谓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界即十八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入即十二入。谓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
【二种有漏因果】(出大涅槃经)一有漏因。漏即漏落生死也。因者对果而言。谓众生由烦恼结业为因。而招三界生死苦果。是则烦恼结业。名有漏因。即集谛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二有漏果。果即果报之义。谓众生由有漏惑业为因。而感生死之果。名有漏果。即苦谛也。
【二杀】(出梵网经)一故杀。故杀者。谓作意故伤物命也。二悮杀。悮杀者。谓不作意悮伤物命也。
【二杀】(出梵网经)一自杀。谓无慈悲之心。于诸物命辄自杀害。是名自杀。二教他杀。谓无慈悲之心。既自杀生。亦教他人杀生。是名教他杀。
【二报】(出华严经疏)一依报。依报亦名依果。即世界国土也。谓诸众生各各随其果报之身。依之而住。故名依报。二正报。正报亦名正果。即五阴之身也。谓诸众生随其所作善恶之业。各各感得此身。正受其报。故名正报。(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种杀生报】(出法苑珠林)一短命。短命者。谓因前世伤害物命。令其不得以尽天年。故感今生自身亦短命也。二多病。多病者。谓因前世恼害众生。令其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自身亦多疾病也。
【二种偷盗报】(出法苑珠林)一贫穷。贫穷者。谓因前世盗他财物。令彼空乏。故感今生自亦贫穷也。二不得自在。不得自在者。谓因前世劫夺他财。而令他人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虽有财物而属五家。不得自在受用也。(五家者。水火。盗贼。恶子。官家也。)
【二种婬报】(出法苑珠林)一妇不贞洁。妇不贞洁者。谓因前世犯他妻妾。邪行秽污。故感今生妇不贞良端洁也。二得不顺意眷属。得不顺意眷属者。谓因前世邪婬。夺人所宠。令不如意。故感今生眷属常不顺意也。
【二种妄语报】(出法苑珠林)一多被诽谤。多被诽谤者。谓因前世不务诚实。妄语无信。故感今生多被他人诽谤也。二为人所诳。为人所诳者。谓因前世专以妄语欺诳于人。故感今生为人之所诳惑也。
【二种两舌报】(出法苑珠林)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𩰚构是非。离间和合。致令乖分。故名两舌。一得弊恶眷属。得弊恶眷属者。谓因前世两舌。使人朋俦分离乖间。皆生怨恶。故感今生得弊恶眷属也。二得不和眷属。得不和眷属者。谓因前世两舌。离间人之亲爱。使不和合。故感今生得不和眷属也。
【二种恶骂报】(出法苑珠林)一常闻恶音。常闻恶音者。谓因前世口无禁忌。發言麤恶。令不忍闻。故感今生常闻秽恶之音也。二恒有诤讼。恒有诤讼者。谓因前世恃力怙势。好诤健讼。恶逆无德。故感今生常致诤讼而不和也。
【二种邪见报】(出法苑珠林)一生邪见家。生邪见家者。谓因前世邪僻覆心。起诸妄见。故感今世不具正信之心。而生邪见之家也。二其心谄曲其心谄曲。者。谓因前世邪见。心不正直。故感今生心常谄曲也。
【二种无义语报】(出法苑珠林)一人不信受。人不信受者。谓因前世语言无义。即是虚妄。故感今生虽有言说。人亦不信受也。二不能明了。不能明了者。谓因前世语言无义。皆因暗昧。故感今生有所言说。而亦不明了也。
【二种贪报】(出法苑珠林)一多欲。多欲者。谓因前世纵恣贪欲。心无止息。故感今生业习不忘。倍复增胜。而生贪著也。二无厌。无厌者。谓因前世贪求不已。展转驰逐。故感今生业习不忘。欲心转盛。用之无度。求之无厌也。
【二种嗔报】(出法苑珠林)一常为他人求其长短。常为他人求其长短者。谓因前世不能容物。稍不如意。即兴嗔恨。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动辄得咎也。二常为众人之所恼害。常为众人之所恼害者。谓因前世嗔恼众人。令不安隐。故感今生常被多人之所恼害也。
【世界二义】(出楞严经)一世迁流义。世迁流者。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迁流也。只如昨日是过去。今日是现在。明日是未来。如此迁移流动。无有间歇也。二界方位义。界方位者。谓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方。各有定位。不相混乱也。
【二世间】(出翻译名义)世即隔別之义。间即间差之义。故名世间。一众生世间。谓一切有情众生。皆假五阴和合。众共而生。名为众生。又复各各差別不同。故名众生世间。(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二器世间。谓一切无情世界。皆假山河大地而成。有侧有仰。名之为器。又复各各差別不同。故名器世间。
【二种世间清净】(出无量寿经论)论云。若人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毕竟得生安乐国土。成就种种功德庄严。获此二种世间清净。(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一器世间清净。谓世界如器。隔別名世。间差名间。故名器世间。谓彼安养国土。广大无边。如太虚空。清净光明。如日月轮。具足珍宝庄严。是名器世间清净。二众生世间清净。谓所化众生。隔別间差。故名众生世间。谓彼阿弥陀佛。于一佛土身不动摇。于一切时放大光明。悉能徧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令其如实修行。离诸染著。皆愿往生我国。是名众生世间清净。
【二土】(出宗镜录)一性土。谓法性之理。非秽非净。非广非狭。犹如虚空。徧一切处。是名性土。二相土。谓随诸众生心量所现。或净或秽。或广或狭。是以菩萨所见。无诸坑坎。众宝庄严。众生所见。荆棘瓦砾。秽恶充满。是名相土。
【二土】(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一净土。谓其地纯以金刚所成。众宝间错。种种庄严。皆悉殊胜。即华藏世界。西方安养等世界也。以其无有四趣五浊等秽恶。是名净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二秽土。谓其地坑坎堆阜。秽恶充满。即娑婆世界也。以其有四趣五浊等秽恶。是名秽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谓其土之人。堪能忍受众苦也。)
【二种流】(出涅槃经)一顺流。流即生死流也。盖六道众生。顺从生死之流。唯务趣下而不知返。所谓顺生死流。逆涅槃道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二逆流。谓初果须陀洹。依戒定慧精勤修习。则能断三界见惑。出离四趣生死。而证真空涅槃。所谓逆生死流。顺涅槃道也。(梵语须陀洹。华言逆流。亦曰入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身】(出唯识论)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变易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种色】(出宗镜录)一内色。内色者。谓眼识乃至意识。是名内色。又眼耳鼻舌身意。名内色以其属内身故。二外色。外色者。谓眼根乃至身根。是名外色。又色声香味触五尘。名外色。以其属外境故。
【二种色】(出大智度论)一净色。谓清净美妙之色。能生贪欲。损坏道业。故修道之人。宜当远离也。二不净色。谓不净丑恶之色。能生憎恶。障蔽道业。故修道之人。亦宜远离也
【二种色】(出宗镜录)一显色。谓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尘雾等。显然可见。是名显色。二形色。谓长短方圆。麤细高下。正不正等。形相可见。是名形色。
【二食】(出天台四教仪集注)一正命食。谓出家之人。常乞食自资色身。清净活命。是名正命食。二邪命食。谓出家之人。不依正命而食。则有五种。一为利养故。现奇特相。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卜相吉凶。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是名邪命食。
【二种存济】(出阿毘达磨论)存即存活。济即救济。谓以饮食存济其生也。一有罪存济。谓有一等之人。矫妄诡诈而求饮食。如是得饮食已。欢喜受用。贪爱不舍。不见生死过患。不知出离之法。是名有罪存济。二无罪存济。谓非如前人矫妄诡诈而求饮食。但以正道而乞饮食。得饮食已。如法受用不贪不爱不著。能见生死过患。善知出离之法。是名无罪存济。
【二求】(出成实论)一得求。谓诸众生欲得诸乐。随意求取。虽经险难。不以为苦如海吞流。心无厌足。是名得求。二命求。谓诸众生取乐生爱。不能如实观察乐是苦因。反求长命。受此诸乐。是名命求。
【二种数】(出华严经疏)一数量数。数量数者。即一多之数量也。谓由一多之数。而能安立一切诸法也。二色心有为数。色即色身。心即所起之心。皆有生灭。名曰有为。此色心二法。別而言之。则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数目不同。故名色心有为数。(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二种灭】(出显扬圣教论)一暂时灭。谓如来出世。逗机设教。化导众生。大小乘人皆得解脱。机缘既尽。更无可化。如来即便入灭。然如来法身之体。如如不动。实未尝灭。是名暂时灭。二究竟灭谓如来妙觉圆明。一切烦恼。悉已断灭。净尽无余。更不复生。是名究竟灭。
【二边】(出摄大乘论释)一增益边。谓因缘所生之法。若分別推求。本无自性。众生不了。执之为有。是名增益边。(因缘所生法者。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根尘相对。中间一念心起。即是所生法也。)二损减边。谓因缘所生之法。若分別定无。即是损减。实有成就之性。是名损减边。
【二边】(出中论)一有边。边即边际。谓世间一切事物。必假众缘具足和合而生。皆无自性。虽无自性。不得言无。故名有边。二无边。谓世间一切事物。既假众缘具足和合而生。本无自性。若无自性。则一切法皆空。不得言有。故名无边。
【二时】(出大智度论)一迦罗时。梵语迦罗。华言实时。谓佛于律中。诫诸弟子。听时食。遮非时食。实有其时。故名实时。论云毘尼结戒。是世界中实。非第一义中实。是也。(梵语毘尼华言善治。)二三摩耶时。梵语三摩耶。华言假时。亦名短时长时。论中广约三世无相。时法无实。故名假时。亦名短时长时者。谓不同外道定执。盖是假设长短而无其实。故若短若长。悉名三摩耶。(三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也。)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22 册 No. 117 三藏法数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6-2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