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即辩明之义。谓造论者。或發明佛说大小二乘诸经之奥义。或發明自宗之道。辩证他宗之非。故曰论也。一立自宗。立自宗者。立自家之本宗也。谓如善说法者。立善说法宗。恶说法者。立恶说法宗。应理论者。立应理论宗。分別论者。立分別论宗也。二遮他宗。遮他宗者。遮止他家所立之宗也。谓如善说法者。遮恶说法宗。恶说法者。遮善说法宗。应理论者。遮分別论宗。分別论者。遮应理论宗也。
【二种语】(出涅槃经)一世语。谓如来为诸声闻缘觉。说于世间有为之法。名为世语。二出世语。谓如来为诸菩萨。说出世间无为之法。名为出世语。
【二种爱语】(出大智度论)一随意爱语。谓菩萨为怜悯众生。故随顺其意而为说法。是名随意爱语。二随所爱法为说。谓菩萨随顺众生所爱乐法而为宣说。论云。菩萨若已得道。随所应度而为说法。如高心富人。为赞布施。是人爱著名声福德故。心则喜乐。是名随所爱法为说。
【二句】(出翻译名义)句即句逗也。又众语和合成句。谓如来所说之经。必由文以载其义。由义以成其文。文义相成。是为句也。一文句。文即字也。依类象形为字。形声相称曰文。谓一切契经。皆以文为身。文成语为句。诠显其义。必借于文。是为文句。二义句。义即义理。谓一切契经。皆诠义理。然义必依文而得显。文因义而能成。裁断其文。必由乎义。是为义句。
【二义】(出圆觉经略疏)一了义。谓诸大乘经宣说胜义。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类。皆究竟显了。名为了义。二不了义。谓诸经中宣说世俗等事。或说厌离生死。欣求涅槃等种种。文句差別。不为究竟显了。名不了义。
【二决定义】(出楞严经)决定者。断然不易之谓。如来令阿难甄別真妄。一以审因心果觉之异同。一以审烦恼根本之生起。故有二种决定义也。一审因心果觉。佛语阿难。若欲捐舍小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發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者。盖为阿难不知众生本具之因心。即如来所证之果觉。如来所证之果觉。即众生本具之因心。故令其谛审观察。决定知因心果觉。本来不异也。若能即此不异之心。而为立行进修之本。则无上菩提。决定成就矣。(梵语菩提。华言道。)二审烦恼根本。佛令阿难审详烦恼根本。發业润生。谁作谁受者。盖为阿难不知烦恼根本随所作业妄受生死。无解脱时。是故令其审观详察。决定知烦恼体性。及所作之业所受之报。本来虚幻不实也。若能穷此颠倒之源。则正行成立。而无上涅槃。决定可证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请】(出华严经疏)一言请。言请者。谓以言说而请问也。即华严第一会三昧品中。普贤菩萨以言重请下之三品是也。(三品者。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毘卢遮那品也。)二念请。念请者。谓不兴言说。唯以念想而请问也。即第二会如来名号品中。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为现神通等。是名念请。
【二答】(出华严经疏)一言答。谓华严经第一会至第八会。各有请问。皆以言说而答。是名言答。二示相答。谓华严经第九会。入法界品初起六十句。问如来自入师子频申三昧。现相而答。盖佛心自在。不待兴言。佛力殊胜。现相能答。是名示相答。(频申。奋迅貌。)
【二食】(出法华文句)一法喜食。谓闻法懽喜。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是名法喜食。二禅悦食。谓以禅法资其心神。而得禅定之乐。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是名禅悦食。
【二种观】(出禅要呵欲经)观即定心运想之谓也。修行之人。未得正定。于不净法犹生染心。故作此二观。遗其著心也。一死尸臭烂不净观。谓修行之人。于闲静处运心观想。死尸臭烂不净之相。心生厌恶。我身不净。亦复如是。云何著是色欲。贪求无厌。况命如电逝。须臾难保。一息不来。与彼何异。由观臭烂不净。而贪著之心自息。是为死尸臭烂不净观。二闻法忆想分別观。谓修行之人。虽闻法要。未有空慧。贪爱因缘。炽然未息。故须忆想自身。以骨为柱。以肉为泥。毛发爪齿。皮膜筋血。聚以为身。饥寒失调。百骸俱苦。分別身分。无一坚固。由此忆想分別观。而贪著之心自息。是为闻法忆想分別观。
【二种观法】(出占察经)一唯识观。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知惟自心。于念念间。悉以三观观察所起之心。是名唯识观。(三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二实相观。实相即理也。谓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于念念间。悉以三观观于本心所具实相之理。是名实相观。
【二见】(出涅槃经)一住地分见。谓十住等菩萨。破一品无明之惑。显一分三德。从浅至深。故名住地分见。(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二究竟无见。谓等觉菩萨。断最后品微细无明之惑净尽无余。即登妙觉果佛之位。本有性德。一时究竟显现。更无所见。故名究竟无见。
【二见】(出涅槃经)一相貌见。谓因彼形相状貌而见。如人远见烟起。便言见火。虽不见火。亦非虚妄。是名相貌见。二了了见。谓人眼根清净不坏。自观掌中阿摩勒果。了了分明。菩萨见于菩提涅槃之果。亦复如是。是名了了见。(梵语阿摩勒。翻译名义不翻。言其树叶似枣。花白而小。果如胡桃。味酸甜。可入药。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无明二义】(出起信论疏)一无体即空义。谓无明之惑。皆依众生妄心违于真如而起。妄境元空。体本不有。故云无体即空义。二有用成事义。谓无明虽无自体。而能成办世间出世间一切事业。故云有用成事义。
【二种熏】(出翻译名义)熏。资熏。击發之义也。盖言第八识。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若无染净二缘熏發。则不能成染净等事。如谷麦等种。虽有生芽之能。若不得水土资熏。芽亦不生。故名熏也。(第八识。即藏识也。)一熏习。熏即熏發。习即数习。谓数习染净之缘。熏發心体而成染净等事。故名熏习。二资熏。资犹助也。谓现对尘境所起之心。及诸惑相资熏發而成染净等事。故名资熏。
【二种生死】(出唯识论)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果报。身则有长有短。命则有寿有夭。而皆流转生死。故名分段生死。(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声闻缘觉菩萨。虽离三界内分段生死。而有方便等土变易生死。如初位为因。后位为果。又后位为因。后后位为果。以其因移果易。故名变易生死。(方便土者。修戒定慧方便之道。得生其中。在方便土。)
【二女】(出涅槃经)如来为诸众生。但欣生恶死。而不知出离之方。故以二女喻之。盖二女行止共俱。不相弃舍。亦犹生必有死。死必有生。未尝暂离也。一功德天。经云。如有女人。入于他舍。主即问言。汝字何等。答言。我身即是功德大天。又问。为何所作。答言。我所至处。能与种种金银等宝。闻已。懽喜敬爱。礼拜供养。此喻凡夫贪生。亦犹舍主贪爱财宝。而爱是女也。二黑暗女。经云。复见一女。其貌丑陋。多诸垢腻。主即问言。汝字何等。答言。我字黑暗。又问。为何所作。答言。我所行处。能令其家所有财宝一切衰耗。闻已。持刀作如是言。汝若不去。当断汝命。答言。汝甚愚痴。无有智慧。汝之家中所供养者。即是我姊。我常与姊。进止共俱。汝若驱我。亦当驱彼。主人还入。问功德天。实为是否。天言。实是我妹。行住共俱。未曾相离。我常利益。彼常衰耗。若爱我者。亦应爱彼。若厌彼者。亦应厌我。此喻凡夫。但知恶死。而不知生亦当恶。若恶其死。须恶其生。生死俱恶。方为有智。所谓有智。主人二俱不受也。
【二种破著】(出大智度论)一破欲著。谓人于好色多起贪欲。若观色是无常不净等。则不生贪著之心。而得解脱之乐。是名破欲著。二破见著。谓人虽观色无常不净。犹尚著法生见。若能了达色相本空。则不起于分別之见。是名破见著。
【二解脱】(出宝性论)谓诸众生。常为业绳所缚。不能脱离。若解其缚。即得自在。故名解脱。一性净解脱。谓众生性本清净。而无系缚染污之相。是名性净解脱也。二障尽解脱。谓众生由烦恼之惑。障蔽圣道。不得出离。若离此障。即得自在。是名障尽解脱也。
【二解脱】(出华严经疏)一有为解脱。谓有作之戒。依师作法而受。如法而持。则能防非止恶。离诸惑业之缚。故名有为解脱。二无为解脱。谓无作之戒。性自清净。体本无为。虽持戒法。无持犯相。心体既空。罪性亦泯。故名无为解脱。
【二解脱】(出成实论)一慧解脱。谓以智慧。断除无明惑业之缚而得解脱。故名慧解脱。二心解脱。谓因此心。离于贪爱之缚而得解脱。故名心解脱。
【二断】(出地持经)一缘缚断。谓但断心中之惑。则于外尘境不起贪嗔。于境虽缘。不生染著。故名缘缚断。二不生断。谓得法空之时。能令三途恶道苦果。永更不生。故名不生断。(三途者。刀途。血途。火途也。)
【二种护持事】(出地藏十轮经)一护持佛种。佛种者。佛之种性也。谓诸佛菩萨以大悲心。绍隆佛种。令诸众生舍俗出家。剃发染衣。修行圣道。使无断绝也。二护持正法。正法者。即四谛等真正之法也。谓诸佛菩萨以大悲心。护持如来正法。使一切邪魔外道。无能恼乱。令诸众生正信乐闻。弘通流布。利益无穷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教】(出华严孔目)一化教通内外众。谓如来一代施化之教。通被内众受道弟子。及外众在俗之人。皆令依之修行。出离生死之苦。故名化教通内外众。二制教唯内众。谓如来说诸律仪。专为禁制内众受道弟子。令其如法受持。成就圣果。故名制教唯内众。
【华严为诸教本有二】(出华严经疏)华严。即大方广佛华严经也。如来出现于世。初说此经而后演说渐顿诸法者。盖大小渐次诸教。皆从此华严性海流出。故此经能统摄该括。以为诸教之本也。一为开渐之本。开谓开设。渐即渐次。即三乘之教也。佛初说华严根本一乘圆教。诸大菩萨信解证入如来智慧。时有三乘权浅之机。难预法会。如聋若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故卢舍那佛。脱珍御服。著弊垢衣。乃开三乘渐次随宜之教。令彼声闻缘觉及权教菩萨。开解成熟。故华严为开渐之本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二为摄末之本。摄谓收摄。末即支末。即前三乘教也。佛既为诸小乘之机。说三乘法。既成熟已。最后令其悟入佛慧。故大乘同性经云。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如是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毘卢遮那智藏大海。故华严为摄末之本也。(梵语毘卢遮那。华言光明徧照。亦云徧一切处。)
【印师二教】(出华严经疏)印师二教者。唐初印法师。立此二教也。一屈曲教。谓释迦如来所说之经。逐其机性。随计破著。方便委曲。令物生解。如涅槃经虽说圆通一极之理。或对权显实。或会异归同之类。是名屈曲教。(对权显实者。对藏通別三教之权。以显圆教一乘之实也。会异归同者。会三教之异。归圆教之同也。)二平道教。谓卢舍那所说之经。随其法性平等而说。如华严经虽有随诸众生各別调伏。皆是称性善巧。一时顿演。是名平道教。(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即报身佛也。)
【昙谶二教】(出华严经疏)昙谶二教者。西秦昙牟谶三藏。立此二教也。一半字教。半字教者。谓声闻藏谈理未徧。若字之有半也。二满字教。满字教者。谓菩萨藏谈理满足。若字之圆满也。
【远师二教】(出华严经疏)远师二教者。隋朝远法师。立此二教也。一渐教。渐教者。谓约渐悟之机。大由小起。所设具有三乘之教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二顿教。顿教者。谓约顿机。直入于大。不由于小。顿令得悟也。
【刘虬二教】(出华严经疏)刘虬二教者。齐朝隐士刘虬。谙达释书。亦立二教也。一渐教。谓始自鹿苑。终于双树。所说之经。从小至大。故名渐教。二顿教。谓佛最初说华严经。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故名顿教。
【二种无心约教】(出宗镜录)约即要约。亦依约之义。谓如来之教。本离心缘言说之相。众生依教而修。舍离妄著之心。安住真实之理。则于圣道自然成就。故云。千经万论。莫不说离身心。破于执著。是也。一澄湛令无。谓诸众生。若能摄念安禅。澄神静虑。能令定体湛然。不为妄尘所挠。是名澄湛令无。二当体是无。谓诸众生。直了心源本寂。法亦无生。以一念起处。了不可得。是名当体是无。
【二宗释题】(出天台四教仪集注并华严经疏)二宗释题者。谓天台贤首二宗。解释诸经题目。有通別能所之不同也。一天台通別释题。陈隋间。天台智者大师。凡解一经题目。必以通別二义而判释之。如妙法莲华经上之四字是別。別在此经故。经之一字是通。通于一切诸经故。余经亦然。是为天台通別释题。二贤首能所释题。唐朝贤首国师。凡解一经题目。必以能诠之文所诠之义而判释之。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上之六字。是所诠。经之一字。是能诠。余经亦然。是为贤首能所释题。
【二种立题】(出法华文句)二种立题者。谓凡诸经题目。有佛自立者。有结集经家之所立者。一佛自立。佛自立者。谓诸经题目。有佛自立。如金刚经云。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是也。二经家立。经家立者。谓佛入灭后。诸经题目。有阿难等结集之人所立。如妙法莲华等经是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二摄】(出净名经疏)一折伏摄折。即折挫。伏即摧伏。谓六道众生。于三界中。贪著五欲。流转生死。卒难度脱。故如来说诸善恶果报。及以地狱等种种苦切之言。折伏其心而摄受之。是名折伏摄。(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二调伏摄。调即调治。谓调伏见思烦恼及根本无明之惑。皆顺正理。心心寂灭。不令再起。是名调伏摄。
【二种入】(出金刚三昧经)一理入。谓众生深信本有真性。不一不异。不有不无。无己无他。凡圣不二。寂静无为。无有分別。因此深信。能入于理。是名理入。二行入。行即依理起修之行。谓行此行时。心不倾倚。无念无求。安住不动。犹如大地。因行入理。是名行入。
【二诠】(出宗镜录)一遮诠。遮即止其所非。诠即能诠名字。谓如诸经所说真如妙性。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因无果。无相无为。非凡非圣。非性非相等。皆是遣非荡迹。绝相祛情。是名遮诠。(祛音驱。逐也。除也。)二表诠。表即显其所是。谓如诸经所说。知见觉照。灵鉴光明。朗朗昭昭。堂堂寂寂等。是名表诠。
【二羯磨】(出四分律)梵语羯磨。华言作法。谓比丘有罪。各共面对秉法。自首其罪也。一治罪羯磨。谓比丘有犯戒者。大众作法。治定其罪。是名治罪羯磨也。二成善羯磨。谓比丘有犯戒罪。许容对众首露。其罪得灭。成就善根。是名成善羯磨也。
【二羯磨】(出毘尼母论)一永摈羯磨。梵语羯磨。华言作法。谓佛在世时。若比丘犯罪。不自见过。其性刚强。永无改悔。即作法白众。随即摈黜。尽此一身。不复再同僧事。是名永摈羯磨。二调伏羯磨。谓比丘犯法。未曾忏悔。凡饮食坐起语言一切僧事。皆不得与众共。而使其心调停折伏。自能知过改悔。求僧忏罪。不复更作。是名调伏羯磨。
【二种却魔法】(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谓坐禅之人。正定未發。多有魔事。心生惊怖。破坏善根。若能端心正念。则邪不干正。魔自灭谢。故有二种却魔之法也。一修止却魔。谓坐禅之人。修定之时。或见父母兄弟。诸佛形像。一切可爱之境。令人乐著。或见师子虎狼罗刹。一切可畏之形。令人怖惧。即当了达此是诸魔惑乱之相。悉皆虚诳。不喜不怖。而唯息心寂静。则彼当自灭。是为修止却魔。(梵语罗刹。华言速疾鬼。)二修观却魔。谓坐禅之人。修定之时。于诸魔境。修止却之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无有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谢灭。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心。勿喜勿惧。则正定现前。彼当自灭。是为修观却魔。
【二等】(出宗镜录)一断等。谓佛极解脱道初發起时。一切众生所有无明之惑。一时究竟顿断。此举如来望众生界。无有一法而非清净。故名断等。二得等。谓佛初成道。得满始觉之时。一切众生始觉之智。皆得满足。此举众生望佛世尊。所有无明等惑。皆悉清净。无所障碍。故名得等。
【二殊胜】(出楞严经)此言观音菩萨。极证圆通。十方普应。上同诸佛。下合群生。妙用超越。故云殊胜。一上合诸佛本觉妙心。本觉妙心。即诸佛本然觉了妙明真心也。谓菩萨极证寂灭。十方圆明。体同诸佛。故能起同体大慈。与众生乐。显应十方。现身说法。圣凡等度。有愿必从。是为殊胜。二下合众生同一悲仰。谓菩萨所证圆通之理。与众生本有之心。迷悟虽殊。体元不二。故能起同体大悲。拔众生苦。冥应十方。等施无畏。设有所求。随愿满足。是为殊胜。
【二种清净】(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一自性清净。谓众生真如心体。性本清净。无所染碍。故名自性清净。二离垢清净。谓众生自性清净心体。远离一切烦恼垢染。故名离垢清净。
【二种自在】(出华严经疏)一观境自在。谓菩萨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及能通达一切诸法。圆融自在。是名观境自在。二作用自在。谓菩萨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即能从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众生而得自在。是名作用自在。
【二种毕竟】(出大涅槃经)一庄严毕竟。毕竟犹决定之义。谓一切众生。皆有一乘正性。应须修于六度庄严。设若不修。不得正性。是则六度。决定能为庄严之具。故疏云。以六度为庄严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二究竟毕竟。究竟犹至极之义。即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之性也。苟得此一乘之性。则能决定至于至极之地。故疏云一乘为究竟也。
【二种际】(出华严经疏并演义钞)际即际畔。谓生死涅槃。体性是一。本无际畔。不异而异。遂有生死涅槃二际之分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一涅槃际。涅槃际者。若以生死染缘。就涅槃实理而言。生死即涅槃。了无虚妄之可分別。无际之际。是名涅槃际。中论云。涅槃之实际。及与生死际。无毫厘差別。是也。二生死际。生死际者。若以涅槃实理。从生死染缘而言。涅槃即生死。非真寂静之可证入。无际之际。是名生死际。故晋译华严经云。生死非杂乱。涅槃非寂静。是也。
【二转依】(出楞严经义海)一转烦恼依菩提。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一切众生无明妄惑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证之道也。然菩提烦恼。其性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菩提而为烦恼。诸佛悟故。即转烦恼而为菩提。若能了达烦恼即是菩提。念念修习。是名转烦恼依菩提也。二转生死依涅槃。生死者。一切众生虚妄生灭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证之果也。然生死涅槃。性元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涅槃而为生死。诸佛悟故。即转生死而为涅槃。若能了达生死即是涅槃。念念证入。是名转生死依涅槃也。
【二种无量】(出大智度论)一实无量。谓涅槃佛性之理。譬如虚空。实无限量。一切菩萨不能量度。故名实无量。二不知为无量。谓如须弥山大海之水。唯诸佛菩萨能知斤两滴数多少。诸天世人。智力浅劣。所不能知。故名不知为无量。(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二种无碍】(出华严经疏)一智慧于境无碍。境即法界之理也。谓菩萨以平等智。证于法界之理。理事融通。无有障碍。故名智慧于境无碍。二神通作用无碍。谓菩萨由内心证于法界之理。故能以种种神通。应现十方世界。随机化度。皆无障碍。故名神通作用无碍。
【二花】(出华严经疏)一草木花。谓凡草木之花。皆有开敷结实之义。以喻万行之因。则有成就佛果之能。故名草木花。二严身花。谓世间金玉等花。皆能严饰其身。以喻神通相好。则能庄严法身。故名严身花。
【二种菩萨】(出大智度论)论云。菩萨常好中道。舍离二边。故不生边国。又于中国不生邪见家。又问曰。是菩萨大福德智慧力。应生边地邪见家而教化之。何以畏而不生。答曰。菩萨有二种。(二边者。有无二边也。)一成就大力菩萨。论云。此菩萨为众生故。随所应度。随处受用。不避边地及邪见家。是名成就大力菩萨。二新發意菩萨。论云。此菩萨初發心故。若生边地及邪见家。既不能度人。又自败坏善根。譬如真金在泥。终不变坏。若是铜铁。在泥则坏。是故新發意菩萨。不生边地及邪见家。(真金。喻大力菩萨。铜铁。喻新發意菩萨。)
【菩萨二心】(出大智度论)一大慈心。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是名大慈心。二大悲心。悲名愍伤。即拔苦之心也。谓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是名大悲心。
【二种胜】(出地持经)一因胜。谓菩萨所修出世善法。皆以菩提为因。胜于声闻缘觉。是名因胜。二果胜。谓菩萨修行。既以菩提为因。终证菩提之果。胜彼二乘。是名果胜。(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木】(出法华经文句)一大树。大树。喻別教菩萨也。谓此教菩萨。于法华会上。闻设一乘之法。受记作佛。普度一切众生。如彼大树。蒙一雨所润而得增长。敷荣郁茂。则能普覆一切。是名大树。二小树。小树。喻通教菩萨也。谓此教菩萨。亦于法华会上。闻说一乘之法。受记作佛。而不及別教菩萨根器之大。化用之广。是名小树。
【二种独觉】(出析玄记)大论云。独觉出无佛世。观外因缘。无师自悟。故名独觉。(观外因缘者。谓观外物之凋零。觉内心之生灭也。)一部行。部即部类。谓此独觉。稍有为人之心。如鹿行走而能回顾后群。故名部行。二麟喻。谓此独觉。但欲自度。略无为人之心。譬如麒麟。唯有一角。故名麟喻。
【二藏】(出庄严经论)藏即含藏之义。谓佛说大小乘诸经。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名藏也。一声闻藏。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佛说阿含等经。含藏小乘声闻等修因证果之法。是名声闻藏。(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二菩萨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佛说华严法华等经。含藏大乘菩萨修因证果之法。是名菩萨藏。
【二乘】(出华严经疏)一临门三车。临门三车。喻小乘权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三乘之人于火宅门外。索羊鹿牛三车。求出火宅。以喻三乘之人。依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修行得出生死。是名临门三车。(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二露地牛车。露地牛车。喻大乘实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诸子既出火宅。到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等赐大白牛车。同归秘密理藏。是名露地牛车。
【二乘】(出天台四教仪集注)乘即运载之义。谓二乘之人。乘四谛十二因缘之法。运出三界生死。至于涅槃。故名为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一声闻乘。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此人以四谛为乘。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由观四谛。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声闻乘。二缘觉乘。因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名曰缘觉。谓此人以十二因缘为乘。由观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缘觉乘。
【二果二义】(出析玄记)二果即斯陁含。华言一往来。而有二义焉。一一往天上。谓第二果人。犹有欲界下三品惑。共润一往来身。若于人中得第二果。则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证第三果。是名一往天上。二一往人间。谓第一果人。若在天中得第二果。则一往人间。一来天上。便证第三果。是名一往人间。
【初果二义】(出析玄记)初果即须陁洹。华言预流。又云逆流。故有二义焉一预流。预。入也。流即流类。谓此圣人得证初果。是入圣之流类。故名预流。二逆流。谓初果圣人。背逆生死之流类。故名逆流。
【利钝二根】(出析玄记)析玄云。见道行人。根有二种。谓须陁洹初果之人。破惑见理。名为见道。(梵语须陁洹。华言入流。谓预入圣人之流也。)一钝根名随信行。婆沙论云。由彼依信。随信起行。谓此一类行人。从来性多钝故。自不披阅教文。但信他人言说而得悟道。故名随信行。二利根名随法行。婆沙论云。由彼依法。随法起行。谓此一类行人。从来性多利故。不信他言。但自披阅教典而得悟道。故名随法行。
【二种医】(出大智度论)一小医。谓但知病。知病因。知差病药。而不知一切病。不知一切病因。不知一切差病药。以譬声闻不能徧知药病。是名小医。二大医。谓一切病。一切病因。一切差病之药。皆能徧知。乃至徧知众生病因。差病药等。以譬菩萨无病不知。无药不识。是名大医。
【二宗】(出翻译名义)一龙树提婆宗。龙树。即南天竺国大名德比丘也。作大庄严大智度等论。号法性宗。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等皆当作佛。梵语提婆。华言天。即龙树弟子。禀承其道。传流于世。是为龙树提婆宗。(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二无著天亲宗。翻译名义引三藏传云。无著夜升睹史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等论。专弘一切法相。号法相宗。天亲乃无著之弟。相继其道。传流于世。是为无著天亲宗。(梵语睹史。又云兜率。华言知足。梵语瑜伽。华言相应。)
【二种比丘】(出出曜经)昔二比丘在山中学。其一多闻。其一寡浅。寡浅者持戒诵经。唯通一句。日诵不辍。更无他学。天神赞善。愿乐欲闻。多闻比丘见其神应。尽己所闻。高声风诵。欲求赞美。而神默然。怒其神曰。何厚于彼而薄于我。神曰。汝不自责而反责我。彼虽少闻。言行相顾。汝虽能诵三藏。行与经违。故不称善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三藏者。一经藏。二律藏。三论藏。)一多闻比丘。乐诵经典。旁搜广记。谓之多闻比丘。多闻固为可称。然学虽有余。其心不诚而行不逮。亦不足贵。此天神之所以不赞护也。二寡浅比丘。学道日浅。经教少通。谓之寡浅比丘。寡浅固未足称。然学虽未至。其心则专而行无杂。亦为可贵。此天神之所以赞护也。
【僧伽理事二和】(出翻译名义)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与理和事和也。一理和。谓二乘之人。同断见思之惑。同证无为之理。是名理和。(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二事和。事和有六义。谓内凡外凡之僧。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名事和。(内凡者。谓四善根位。即煖。顶。忍。世第一也。此位近于初果须陁洹圣位。故名内凡。外凡者。谓五停心。一多贪者修不净观。二多嗔者修慈悲观。三多散者修数息观。四愚痴者修因缘观。五多障者修念佛观。此位进修之始。去圣位远。故名外凡。)
【二天随人】(出华严经)经云。如人生已。则有二天恒相随逐。一曰同生。二曰同名。一同生天。同生天者。谓此天与人同时而生也。二同名天。同名天者。谓此天与人同其名字也。
【二难化】(出大智度论)菩萨为化众生。而于世间常作转轮圣王。多生欲界。以天上著乐故难化也。一欲天难化。谓欲界诸天。著于上妙五欲。难以教化。是名欲天难化。(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二色天难化。谓色界诸天。多味著世间禅定之乐。无厌恶心。不求出离。难以教化。是名色天难化。
【二种众生】(出大智度论)一习爱众生。习即数习。爱即贪爱。亦爱乐也。谓诸众生。于世间一切声色香等五欲境界。多生贪爱。不能舍离。是名习爱众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二习见众生。见即分別有无等见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计有计无。及计断常等见。是名习见众生。(断见者。执世间之法。皆悉断灭无常也。常见者。谓执此身死已复生。相续不绝也。)
【闻经二种非器】(出华严经疏)一二乘非器。谓佛说华严经时。一切二乘。根器狭劣。不能听闻。故出现品云。一切二乘。不闻此经。何况受持。故虽在座。如聋如瞽。是名二乘非器。(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二众生非器。谓一切邪见众生。无信心故。非其根器。虽闻此经。闻即生谤而堕恶道。是名众生非器。
【二种】(出法华安乐行义)一凡种。谓凡夫之人。不能觉了。因眼见色。生贪爱心。为爱造业。随业受报。轮回生死。相续不断。是名凡种。二圣种。谓人因善知识。得闻法义。善能觉了一切诸法皆从妄念而生。观此妄心。犹如虚空。如是而修不著诸法。能为圣果之种。是名圣种。
【二种受具戒法】(出大宝积经)戒者。万善之根本也。谓能受正戒者。一切善法从此增长。受之不正者。著于邪见。堕于外道。故戒有二种不同也。一受正平等戒。谓修行人。能受持如来正戒。一切平等。不生分別差別之见。顿绝妄想邪思之心。戒体圆明而得解脱。究竟至于无上菩提。无有退转也。(梵语菩提。华言道。)二受邪不等戒。谓邪见之人。随逐恶知识。以分別心受持邪戒。而堕于人我断常憍慢贪欲嗔恚愚痴种种差別邪见。不知出要解脱之道也。
【二种健儿】(出涅槃经并水忏)谓自不作恶。既作而能忏悔。更不复作。乃是有力量人。故名健儿。一自不作罪谓此健儿。身口意业。常自清净。永无过恶。故名自不作罪。二作已能悔。谓此健儿。虽先作恶。后能改悔。更不敢作。犹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力故。水即为清。故名作已能悔。
【二种人呪术不能加】(出摩登伽经)经云。阿难乞食。道逢摩登伽女取水。阿难渴乏。从之求饮。女心染著。归白其母。请以呪术致之。母云。世有二种人。虽呪术不能加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梵语摩登伽。华言性。)一断欲人。谓人能断欲。必自持戒。持戒之人。正念坚定。立行端方。神所呵护。妖邪莫挠。虽有呪术。不能加也。二死人。谓人既死。识依业转。随处受形。况寿夭有限。死不复生。虽有呪术。不能加也。
【二种破戒人】(出大智度论)一因缘不具足破戒。谓贫穷之人。衣食之缘不能具足。是以心生偷盗。即破于戒。是名因缘不具足破戒。二因缘具足破戒。谓人衣食之缘。虽皆具足。以心习恶。故好行恶事。于诸禁戒。多所毁犯。是名因缘具足破戒。
【二人出佛身血】(出大智度论)一调达推山得罪。梵语调达。华言天热。谓其生重恶心。推山压佛。金刚力士为护佛故。以金刚杵反却掷之。碎石迸来。伤佛足指出血。而得罪报。二祇域行针得福。梵语祇域。华言故活。谓佛有疾。使祇域治之。因行针出血。疾得顿愈。虽出佛血。由治疾故。而得福报。
【二种退】(出地持经)一究竟退。究竟犹决定也。谓修行之人。信根浅薄。始则勤修。后因他缘障碍。道心即退。终不起菩提之愿。是名究竟退。二不究竟退。谓修行之人。始则精进。中复懈惰。道心即退。心既退已。或遇善知识。提奖劝诱。复能發起菩提之愿。是名不究竟退。
【二亲】(出法苑珠林)二亲者。父母也。末罗王经云。人受父母遗体。乳哺养育之恩。或从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也。(二十八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徧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一父亲。父亲者。谓资形之始。有生成之德。自孩提以至长成。教诫抚字。其恩罔极也。二母亲。母亲者。谓资生之始。自怀抱以至乳哺。鞠育护持。劬劳甚至。其恩罔极也。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22 册 No. 117 三藏法数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6-2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