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疑惑佛法。谓人宿无善种。于佛法中心生疑惑而不爱乐。是以离于菩萨行也。(梵语菩萨。华言觉有情。)二我见贡高。谓人妄执我见。心怀贡高。嗔恚一切众生。是以离于菩萨行也。三嫉他利养。谓人见他所得利养。妄起贪爱而复憎嫉。是以离于菩萨行也。四不敬信。谓人心著邪见。于佛菩萨不生敬信。亦不称赞。而复毁谤。是以离于菩萨行也。
【四人有障】(出究竟一乘宝性论)障者覆障也。谓一阐提等四人各有所障。不能生正信入理。沉滞空寂。故言四人有障。(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一一阐提不信障。谓此人不信有因有果。毁谤大乘。是名一阐提不信障。二外道执我障。谓其所执神我之见。多在理外。名为外道。我者。即于五阴身中。强立主宰。名之为我。此外道谓罪福苦乐。自有定因。要当必受。执著我见。不信佛法。是名外道执我障。(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三声闻畏苦障。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声闻之人。怖畏世间生死之苦。乐著真空。是名声闻畏苦障。四独觉舍悲障。谓其出无佛世。独宿孤峰。观物变易。自觉真空。故名独觉。此独觉之人。但能自度。而不能起大悲心利益一切众生。是名独觉舍悲障。
【说法四谤】(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一定有是增益谤。定有者。谓不知真如之理。离相寂灭。性本不有。而言真如决定是有者。则成增益谤也。二定无是损减谤。定无者。谓不知真如之理。不可变坏。性本不空。而言真如决定是无者。则成损减谤也。三亦有亦无是相违谤。亦有亦无者。谓不知真如之理。是即有之空。即空之有。而言真如亦有。是不知即空。又言真如亦无。是不知即有。二边共执。则成有无相违谤也。四非有非无是戏论谤。非有非无者。谓不知真如之理。具有无之德。而言真如非有。又言真如非无。二边不定。则成戏论谤也。
【四识住】(出宝积经)一色识住。色即眼根所对之色。谓内意识缘于外色之时。识于色中生喜住著。故名色识住。二受识住。受即领纳之义。谓意识领纳六尘之时。识于受中生喜住著。故名受识住。(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以其能染。故名尘也。)三想识住。想即思想。谓意识想起六尘相貌之时。识于想中生喜住著。故名想识住。四行识住。造作之心名为行。谓意识起诸行时。识于行中生喜住著。故名行识住。
【有漏四种过失】(出瑜伽师地论)有漏者。谓漏落三界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一不寂静过失。谓诸众生。随逐根尘。起诸妄想。颠倒散乱。而无禅定之功。不能断惑证果。是为不寂静过失。二内外变异过失。谓诸众生。由内心乱想。外境迁流。心境相应。更互变异。所谓心随境起。境逐心生。烦恼缠绵。不能解脱。是为内外变异过失。三發起恶行过失。谓诸众生。由烦恼妄惑。造诸杀盗婬妄种种恶业。轮转生死。无有出期。是为發起恶行过失。四摄受因过失。谓诸众生。由造种种恶业之因。摄取未来苦果。展转轮回。不能解脱。是为摄受因过失。
【四无明】(出宗镜录)无明者。于第一义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惑是也。一缠无明。缠即缠缚。谓由此无明之惑缠缚。不能出离生死。故曰缠无明。二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长时随逐。眠伏第八藏识之中。故曰随眠无明。三相应无明。谓意识缘于六尘之境。识与境相应。而起无明烦恼。故曰相应无明。(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四独头无明亦名不共无明。谓未有六尘之境相对。而意识独缘想诸尘之境。识与境不相应。故曰独头无明。
【四种贪】(出瑜伽师地论)一显色贪。谓于他人身分。及青黄赤白等显现之色而起贪著也。修行之人。观色作青瘀肨胀等想而生厌离。令心清净。二形色贪。谓于长短娇媚等形相之色而起贪著也。修行之人。观此形相。作烂坏想而生厌离。令心清净。三妙触贪。触即触著。谓于自他身分细輭光滑等触而起贪著也。修行之人。观此身分。作虫蛆想而生厌离。令心清净。四承事贪。谓于他人趋承服事折旋俯仰等而起贪著也。修行之人。观彼趋承服事。自作死想。犹如枯木。而生厌离。令心清净。
【四欲】(出法苑珠林)一情欲。谓欲界众生。多于男女情爱之境而起贪欲。故名情欲。二色欲。谓欲界众生。多于男女娇媚等色而起贪欲。故名色欲。三食欲。谓欲界众生。多于美味饮食而起贪欲。故名食欲。四婬欲。谓欲界众生。多于男女互相染著。行于欲事。故名婬欲。
【四缚】(亦名四结出鞞婆沙论)缚者束缚也。又连续也。谓众生由欲爱等业束缚。流转生死。连续不断。故名四缚。一欲爱身缚。谓欲界众生。于五欲顺情等境。心生贪爱。起诸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欲爱身缚。(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二嗔恚身缚。谓欲界众生。于五欲违情等境。心生嗔恚。起诸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嗔恚身缚。三戒盗身缚。戒盗亦名戒取。本非是戒。强以为戒。名为戒盗。又取以进行。复名戒取。如外道诸戒是也。由此邪戒。增长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戒盗身缚。四我见身缚。我见即见取也。谓于非涅槃法中。妄自分別。以为涅槃。生心取著。名为见取。由此我见。增长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我见身缚。(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四流】(出成实论)流而不返。谓之流。谓众生由三惑之所流转。漂泊三界。而不能返于涅槃彼岸也。又名四暴河者。以其惑业暴涌成河。漂没众生也。亦名四轭者。谓众生为惑业所缠。若牛之缚轭以驾车。而不能脱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一见流。见即三界见惑也。谓意根对于法尘。起分別见。因此见惑。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名见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二欲流。欲者。即欲界思惑也。谓五根贪爱五尘。故名为思惑。即贪嗔慢也。因此思惑。流转欲界。不能出离。故名欲流。(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三有流。有即因果不亡为有。谓色界无色界思惑。即贪慢也。因此思惑。流转色无色界。不能出离。故名有流。四无明流。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三界思惑中痴惑也。由此无明。流转生死。不能出离。故名无明流。
【四取】(出佛性论)一欲取。欲即贪欲。取即取著。谓于彼欲界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贪欲取著。故名欲取。一见取。邪心分別。名之为见。所谓身见边见等因见取著。故名见取。(身见者。于五阴等法。妄计为身也。边见者。于断常二见中。随执一边也。)三戒取。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著成行。故名戒取。如外道鸡狗等戒是也。(鸡狗戒者。外道妄计我身前世从鸡中来。故今学寒鸡独立为行。若妄计从狗中来。即啖粪秽等是也。)四我语取。华严钞云。我见我慢。名为我语。云何此二独名我语。由此二种。说有我故。又云随假言说。起于我执。随执取著。故名我语取。(我见者。于五阴等法中。不了虚假。妄计有我也。我慢者。谓以我为胜。而轻慢于他也。)
【四障】(出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一惑障。谓诸众生由贪欲嗔恚愚痴等惑。根性昏钝。障蔽正道。是名惑障。二业障。谓诸众生由贪嗔痴等惑。于诸善法不能勤行。而随身口意造作恶业。障蔽正道。是名业障。三报障。报即果报。谓诸众生。由烦恼惑业为因。而感地狱畜生饿鬼诸趣之报。不闻正道。是名报障。四见障。谓诸众生。由不闻正法。起诸邪见。随逐魔事。失菩提心。是名见障。(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劫】(出佛祖统纪)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別时节。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百年。则寿减一岁。如是减至人寿十岁则止。复过百年则增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增一减。名为一小劫。如是二十增减。名为一中劫。总成住坏空四中劫。名为一大劫。一成劫。成劫者。谓世界初成立也。有二十小劫。第一小劫因过去劫坏空之后。第二禅光音天。空中布金色云。注大洪雨积风轮上。结为水轮。有大风起。吹水生沫。而成须弥等山。时一切有情。皆集光音天中。天众既多。居处迫窄。其福减者。下生世间。最初有一天子。从光音天没。来生大梵天中。是为梵王。其寿六十小劫。第二小劫。光音诸天来生初禅梵世天中。为梵辅天。其寿四十小劫。第三小劫。光音诸天复有来生梵世天中。为梵众天。其寿二十小劫。如是渐渐下生欲界天中。时光音诸天有福尽者。化生为人。飞行自在。无有男女之相。地涌甘泉。味如酥蜜。因试尝之。遂生味著。失其神通及以身光。世间大暗。黑风吹海。漂出日月。置须弥山腹。照四天下。乃有昼夜。彼时众生。由耽地味。颜色麤悴。复食自然稉稻。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生二道。成男女根。宿习力故。便生淫欲。夫妻共住。光音诸天。后来生者。入母胎中。遂有胎生。时自然稉稻。朝刈暮熟。刈复随生。米长四寸。后因人多贪取。渐生糠𫞷。刈已不生。第四小劫。乃至第二十小劫。皆悉一增一减。名为成劫。(梵语须弥。华言妙高。)二住劫。住劫者。谓世界安住也。有二十小劫。第九小劫。人寿减至五万岁时。第一拘留孙佛出世。减至四万岁时。第二拘那含牟尼佛出世。减至二万岁时。第三迦叶佛出世。减至一百岁时。第四释迦牟尼佛出世。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第五弥勒佛出世。第十五小劫。于减劫中。第六师子佛乃至欲乐佛。凡九百九十四佛相继出兴。说法度人。第二十小劫。于增劫中。楼至佛出世。满足一千也。已上二十小劫。皆悉一增一减。名为住劫。(梵语拘留孙。华言所应断。梵语拘那含牟尼。华言金色仙。梵语迦叶。华言饮光。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梵语弥勒。华言慈氏。梵语楼至。华言爱乐。)三坏劫。坏劫者。谓世界坏减也。有二十小劫。如火灾起时。坏至初禅天。始从地狱。终至梵天。有情众生。经十九增减劫。次第坏尽。唯器世间空旷而住。乃至一切有情都尽。最后一增减劫。方坏器世间。有七日从海底出。大海尽竭。须弥崩坏。风吹猛燄。烧上梵天。悉成灰烬。乃至三千世界一时烧尽。名为坏劫。(器世间者。世界如器故也。梵天即初禅天也。三千世界者。小千。中千。大千也。)四空劫。空劫者。谓世界空虚也。有二十小劫。坏劫之后。自初禅梵世已下。世界空虚。犹如墨穴。无昼夜日月。唯大黑暗。名为空劫。
【四土】(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二有余土。有余土者。谓二乘等已断三界见思惑尽。出生彼土。尚余无明之惑未尽。故名有余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三果报土。果报土者。亦名实报土。即別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也。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發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又四土】(出华严经疏)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谓此身土。体无差別。俱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徧一切处。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谓自受用法喜之乐。名自受用身即自报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实报土也。谓佛以相应净识。所修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是名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法喜之乐者。闻法欢喜而快乐也。)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他受用身者。谓因他机感扣而现此身。即胜应身也。他受用土者。亦即实报土也。谓佛以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他受用身依之而住。是名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發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四变化身依变化土。变化身者。改转不定。名之为变。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劣应身也。变化土者。谓佛以大慈悲力。随诸有缘众生所宜。化为佛土。或大或小。或净或秽。佛变化身依之而住。是名变化身依变化土。
【世界四持】(出华严经疏)经云。彼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最在上者。名殊胜威光。能持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有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蘂香幢。庄严世界海住在其中。(梵语须弥。华言妙高。)一能持风轮。谓此风轮能持香水海而使安。住故曰能持风轮。二所持香海。谓此香水海。因为风轮所持而得安住。故曰所持香海。三海出莲华。谓此香水海中。出生大莲华。为世界种。十方刹土。皆为大莲华之所含摄。故曰海出莲华。四华持刹海。谓此大莲华。能持世界刹海安住其中。四方均平。清净坚固。故曰华持刹海。(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
【四轮持世界】(出佛祖统纪)轮取持载之义。华严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依于水轮风轮空轮。不言金轮者。文略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今言三千大千者。总別兼称也。)一金轮。大地之下有金轮。起世因本经云。水上有风。吹转此水。于上成金。如熟酥生膏。是名金轮。二水轮。金轮之下有水轮。菩萨藏经云。最上风轮。为水轮之所依止。其水量高六十八百千由旬。(梵语由旬。华言限量。)三风轮。水轮之下有风轮。菩萨藏经云。风轮量高六万八千俱胝。(梵语俱胝。华言百亿。)四空轮。风轮之下有空轮。华严经云。空无所依。虽无所依。然由众生业感。世界次第安住。
【四风轮】(出华严经)经云。此四风轮能持水轮。水轮能持大地。令不散坏。以譬如来出现。依无碍慧光明。而起四种大智风轮。能持一切众生善根也。一安住。谓三千大千世界。依此风轮而得安住。以譬如来大智风轮。普摄众生。皆令懽喜安住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言三千大千者总別兼称也。)二常住。谓三千大千世界。依此风轮而得常住。以譬如来大智风轮。建立正法。常住世间。令诸众生皆生爱乐也。三究竟。谓三千大千世界。依此风轮而为究竟极际。以譬如来大智风轮。具一切方便。通达无漏究竟之道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四坚固。谓三千大千世界。依此风轮而得坚固。以譬如来大智风轮。守护一切众生善根。令不断坏也。
【四大部洲】(亦名四洲形量出长阿含经)一东弗于逮。梵语弗于逮。亦云弗婆提。华言胜身。以其身胜南洲故也。又翻为初。谓日初从此出也。在须弥山东。其土东狭西广。形如半月。纵广九千由旬。人面亦如半月之形。人身长八肘。人寿二百五十岁。(梵语须弥。华言妙高。梵语由旬。亦云踰缮那。华言限量。大论云。由旬有三。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肘以一尺八寸为一肘。)二南阎浮提。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阎浮是树。提是洲名。因树立称。故名阎浮提。在须弥山南。其土南狭北广。形如车箱。从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像地形。人身多长三肘半。于中有长四肘者。人寿百岁。中夭者多。三西瞿耶尼。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为彼多牛。以牛为货。故名牛货。在须弥山西。其土形如满月。纵广八千由旬。人面亦如满月。人身长十六肘。人寿五百岁。四北郁单越。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以其土胜三洲故也。在须弥山北。其土正方。犹如池沼。纵广一万由旬。人面亦像地形。人身长三十二肘。人寿一千岁。命无中夭。
【日照四洲】(出法苑珠林)起世经云。劫初世间黑暗。尔时忽然出生日月及诸星宿。便有昼夜年岁时节。日从东方出。绕须弥山半腹而行。照于四洲。遂有昼夜不同。(梵语须弥。华言妙高。)一南阎浮提日正中时。谓南阎浮提日正中时。东弗婆提日则始没。西瞿耶尼日则初出。北郁单越正当半夜。(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弗婆提。华言胜身。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二西瞿耶尼日正中时。谓西瞿耶尼日正中时。南阎浮提日则始没。北郁单越日则始出。东弗婆提正当半夜。三东弗婆提日正中时。谓东弗婆提日正中时。北郁单越日则始没。南阎浮提日则初出。西瞿耶尼正当半夜。四北郁单越日正中时。谓北郁单越日正中时。西瞿耶尼日则始没。东弗婆提日则初出。南阎浮提正当半夜。
【世间四义】(出㭊玄记)世间者。即三藏教四加行中。最后世第一位也。以其是有漏法。故名世间。于中最胜。故名第一。有四义焉。(四加行者。谓一煖。二顶。三忍。四世第一也。以其加功进行故也。)一可破坏。谓世间有漏烦恼等法。体本虚妄。自性不实。皆是无常。故名可破坏也。二有生灭。谓世间一切诸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皆从因缘別离而灭。故名有生灭也。三隐真理。谓世间有漏烦恼等法。障覆真空之理。不能显發。故名隐真理也。四性有漏。谓世间烦恼等法。其性实能招集有漏生死之果。故名性有漏也。
【依正四句】(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依正者。依即所依国土。正即能依之身也。一依内现依。依内现依者。谓于国土中又现一切国土也。如成就品云。一一尘中难思刹。随众生心普现前。一切刹海靡不周。如是方便无差別。是也。二正内现正。正内现正者。谓于一身中复现一切身也。如现相品云。如来一一毛孔中。一切刹尘诸佛坐。菩萨众会共围绕。演说普贤之胜行。是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三正内现依。正内现依者。谓于身中现一切国土也。如现相品云。如来安坐菩提座。一毛示现多刹海。一一毛现悉亦然。于是普周于法界。是也。四依内现正。依内现正者。谓于国土现一切身也。如现相品云。一切刹土微尘数。常现身云悉充满。普为众生放大光。各雨法雨称其心。是也。
【舍卫四德】(出翻译名义)梵语舍卫。华言闻物。亦云丰德。以其具四德故也。一具财宝德。谓舍卫国中。多出一切珍宝。胜于余国。是名具财宝德。二妙五欲德。谓舍卫国中。五欲胜妙。非余国所及。是名妙五欲德。(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三饶多闻德。饶。益也。谓舍卫国中。财宝具足。五欲胜妙。闻于四方。是名饶多闻德。四丰解脱德。丰。盛也。谓舍卫国中之人。多修道行而得解脱。是名丰解脱德。
【净秽四句】(出华严经疏)净秽者。谓佛说华严经。或在清净之土。或在秽恶之土也。一唯染。染即秽染。谓佛于娑婆世界摩竭提国等处而说是经。隐覆净相。故名唯染。(梵语娑婆。华言能忍。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二唯净。净即清净。谓佛于华藏世界而说是经。其地金刚。无有染相。故名唯净。三染净俱。谓佛随于一处而说是经。随其机器大小。所见有异。或见是染。或见是净。故名染净俱。四非染净。谓佛随于一处而说是经。大乘之机。不见染净之相。同一法界。故名非染净。
【海底四宝】(出华严经)经云。譬如大海。有四炽然光明大宝。布在其底。性极猛热。常能饮缩百川所注无量大水。是故大海无有增减。以譬如来大智慧海。亦有四种大智慧宝。具足无量威德光明。能令众生竭爱欲流。破愚痴暗。故以此四宝喻之。一日藏光明大宝。日藏光明大宝者。譬如来有灭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宝。由此光明触彼菩萨。令舍一切散善波浪。持心一境。住于三昧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二离润光明大宝。离润光明大宝者。譬如来有除一切法爱大智慧宝。由此光明触彼菩萨。令舍离三昧味著。起广大神通也。三火焰光光明大宝。火焰光光明大宝者。譬如来有慧光普照大智慧宝。由此光明触彼菩萨。令舍所起广大神通。住大明功用行也。四尽无余光明大宝。尽无余光明大宝者。譬如来有平等无边功用大智慧宝。由此光明触彼菩萨。令舍大功用行。及息一切功用。令无有余也。
【四河】(出长阿含经)一殑伽河。梵语殑伽。华言天堂来。以见其从高处而来也。又名恒河。此河从阿耨达池东面银牛口流出。绕池一帀。入东南海。(梵语阿耨达。华言无热恼。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围八百里。金银琉璃玻璃铜铁等以饰其岸也。)二信度河。梵语信度。华言验河。此河从阿耨达池南面金象口流出。绕池一帀。入西南海。又名辛头河。三缚刍河。梵语缚刍。华言青河。此河从阿耨达池西面瑠璃马口流出。绕池一帀入西北海。(梵语瑠璃华言青色宝。)四徙多河。梵语徙多。华言冷河。此河从阿耨达池北面颇胝迦师子口流出。绕池一帀。入东北海。或曰潜流地下。出积石山。为中国之河源也。(梵语颇胝迦。华言水精。即玻璃也。)
【一境四心】(出摄大乘论释)譬如一水。本无有异。盖因天人饿鬼畜生果报不同。故于一水而见有四相分別之异也。一天见是宝严地。谓诸天福德胜故。其所见水。悉成瑠璃众宝庄严之地也。(梵语瑠璃。华言青色宝。)二人见是水。谓世间之人。所见之水。清浊虽异。皆是水也。三饿鬼见是脓血。谓由宿世悭贪。罪障深重。堕饿鬼中。长劫不闻浆水之名。既因饥渴所逼。望见河水。意欲饮之。速趋岸傍。皆是脓血也。四鱼见是住处。住处即窟宅也。谓鱼以水而为住处。潜跃游泳。不见水相也。
【通局四句】(出华严经疏)一或局。谓佛说华严经。或局在娑婆世界内摩竭提国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二或通。谓佛说华严经。或通十方世界故也。三或俱。谓佛说华严经。或在摩竭提国及十方世界故也。四或泯。谓佛说华严经处。染净二相皆尽。同一法界故也。
【四光喻智】(出法华文句并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一日光喻佛智。谓日光照世。无幽不烛。以喻佛之智慧。无事不了。无理不照。故云日光喻佛智。二月光喻菩萨智。谓月之光明。有亏有盈。以喻菩萨虽具智慧。而惑业尚未尽断。则其智慧或亏或明。故云月光喻菩萨智。三星光喻缘觉智。谓星虽有光。其照不远。以喻缘觉之人。虽观十二因缘。悟真空理。而于中道深远之义。不能明了。故云星光喻缘觉智。(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四萤光喻声闻智。谓萤火之光。只能自照。不能照物。以喻声闻之人。虽观四谛。悟真空理。只能自度。不能度人。故云萤光喻声闻智。(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四事不可思议】(出增一阿含经)一众生不可思议。谓世间众生。为从何来。复从何起。从此命终。当从何生。皆不可思议。故云众生不可思议。二世界不可思议。谓一切世界。皆由众生业力而成。成而复坏。坏而复成。始终相续。无有断绝。故云世界不可思议。三龙境界不可思议。谓龙降雨。非从口出。亦不从眼耳鼻出。但龙有大神力。意之所念。若善若恶。皆能作雨。故云龙境界不可思议。四佛境界不可思议。谓如来之身。清净无染。不可漠测。不可言长。不可言短。与夫梵音深远。智慧辩才。现通说法。一切人天二乘等众。皆莫能测。故云佛境界不可思议。(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四种心】(出翻译名义)一肉团心。肉团心者。即父母所生血肉之团。状似莲华开合。乃意识所依之处也。二缘虑心。缘虑心者。即缘持思虑之心。此通第八识而言。谓眼缘色。乃至第八缘根身种子器世间故也。(通第八识者。此缘虑心。以第八藏识为体故也。根身者。根即眼等诸根。身即色身也。种子者。即善恶种子也。器世间者。以世界如器故也。)三积聚精要心。积聚精要心者。谓诸经中积集一切要义。名为文心。如般若心经。为大品六百卷中之精要是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四坚实心。坚实心者。谓坚固真实。乃众生本有之性。诸佛所证之理。即第一义心也。
【四威仪】(出菩萨善戒经)谓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调摄其心。成就道业。虽久于行坐。亦当忍其劳苦。非时不住。非时不卧。设或住卧之时。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于此四法。动合规矩。不失律仪。是为四威仪也。一行。谓修道之人。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二住。谓修道之人。非时不住。若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三坐。谓修道之人。加趺宴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四卧。谓修道之人。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时暂卧。则右胁宴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也。
【息有四种相】(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息即鼻中出入之气也。谓坐禅之人。若欲摄心入定。必先行数息之法。息有四种不同。故须拣其麤而守其细也。一风。谓鼻中之气。出入有声为风。坐禅之人。若依之而数。则心散难调。故须拣而不用也。二喘。谓鼻中之气。虽无声相。而结滞不通者为喘。坐禅之人。若依之而数。则心结难定。故须拣而不用也。三气。谓鼻中之气。虽无风喘之相。而出入不细者为气。坐禅之人。若依之而数。则心劳难定。故须拣而不用也。四息。谓鼻中之气。无前三种麤相。而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者为息。坐禅之人。依之而数。则资神安隐。情抱悦豫。其心易定。故须守而不舍也。
【四梦】一无明习气梦。谓由无明烦恼。积习气分。覆蔽真如之性。无所明了。以致心神颠倒。形于梦想也。二善恶先征梦。谓人凡有善恶吉凶之事。必先形于梦寐以为征验也。三四大偏增梦。谓人由地水火风四大而成于身。若地大增。身则沉重。水大增。身则浮肿。火大增。身则壮热。风大增。身则急胀。四大不调。则身心不安。心不安。则形于梦寐也。四巡游旧识梦。谓人平昔游历之处。或有所见所闻。若美若恶。系念不舍。而形于梦也。
【四梦】(出善见毘婆沙律)一四大不和梦。谓或梦山崩。或梦自身飞腾虚空。或梦见虎狼及贼追逐。此因地水火风四大不调。心神散逸。故有此梦。是名四大不和梦。二先见梦。谓日间先见男女苦乐等境。夜则随梦。犹如日间所见。是名先见梦。三天人梦。谓若人修善。乃感天人为现善梦。令其善根增长。若人作恶。亦感天人为现恶梦。令其怖恶生善。是名天人梦。四想梦。谓若人前世。或有福德。或有罪障。有福德者。多思想善事。则现善梦。有罪障者。多思想恶事。则现恶梦。是名想梦。
【四食】(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一段食。段即分段。食有资益之义。谓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言段食。古译经律。皆为抟食。以手团曰抟。后译复言浆饮等不可抟。遂译为段食。二触食。触即对也。谓六识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冷煖等触而生喜乐。俱能资益诸根。故名触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见色爱著名食。岂非触食义耶。设非触食。何以观戏剧等。终日不食而不饥也。)三思食。思即意思。谓第六识思于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润益诸根。如人饥渴。至饮食处。望得饮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第六识。即意识也。)四识食。识以执持为义。即第八识也。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故名识食。(第八识。即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界中无边识处天等。皆用识持以为其食。)
【四利须食】(出释氏要览)一资身为道。谓修行之人。若无饮食。则身疲力倦。命且不支。岂能进道。若得饮食资益于身。则心安体健。乃可进道。故须食也。二养身中虫。谓人身中多有诸虫。若缺饮食。则虫钻刺。身亦不安。必当及时进食而调养之。故须食也。三生施者福。谓修行之人。持戒清净。专心修道。则能福利人天。若有檀越。施以饮食。使其成就道业。能令施者亦获福报。故须食也。(梵语檀。华言施。称檀越者。谓人行施。能越贫穷苦也。)四破饿外道。谓外道自以吞饥忍饿为解脱法。即自饥饿而不知。徒受困苦。安能解脱。故修行之人。日中受食。资其进道。兼破外道不应饥饿。故须食也。
【乞食四分】(出宝云经)乞食之法。一日止以七家为限。为无多贪故也。出家之人。常行乞食。复分作四分。故名乞食四分。一分奉同梵行者。同梵行者。谓同修净行之人也。凡乞食时。必有同修之人。看守房舍。或有老病。不便行履者。得食归时。则以一分奉之。令其饱满。亦得安心修道也。一分与穷乞人。与穷乞人者。谓乞得食时。遇有穷苦求乞之人。当起怜悯心。作自饥想。亦以一分施之。令其饱满。劝他修善也。一分与诸鬼神。与诸鬼神者。谓乞得食时。即以净器盛贮一分。待日晡时。则然香讽呪加持。普施一切鬼神。令其饱满。出离苦趣。悉得解脱也。一分自食。自食者。谓乞得食时。除前三分之外。唯留一分。或多或少。则自食之。食已。安心行道。庶不虚受信施也。
【四邪命食】(出大智度论)谓诸比丘。当以乞食清净自活。不应以下口仰口方口维口四种邪命之食以自活命也。一下口食。谓种植田园。合和汤药。以求衣食而自活命。是名下口食也。二仰口食。谓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术数之学。以求衣食而自活命。是名仰口食也。三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以自活命。是名方口食也。四维口食。维即四维也。谓学种种呪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是名维口食也。
【四食时】(出法苑珠林)一天食时。天食时者。谓清旦时。即诸天所食之时也。二法食时。法食时者。谓三世诸佛。皆以午时为法。食时。过此即非时也。(三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也。)三畜生食时。畜生食时者。谓日暮时。即是畜生所食之时也。四鬼神食时。鬼神食时者。谓昏夜时。即是鬼神所食之时也。
【行四依】(出四分律藏)谓出家之人。依此四法而修。则能成就圣道也。一著粪扫衣。著粪扫衣者。谓视同粪土。扫除不用。即世人所弃弊垢之依也。修道之人。当收拾净洗。补凑穿著。如此则心无所恋。能成道业矣。二常行乞食。乞食者。谓出家之人。常以乞食自活其命也。三树下坐。树下坐者。谓出家之人。不宜营治舍宅。当于树下或石窟中。随便而居。修习禅定也。四用陈腐药。用陈腐药者。谓出家之人。若患病时。当用陈年朽腐之药而调治之。病瘥即止。不得贪乐新好药物而预积蓄也。
【四机】(出法华文句)四机者。机即机器。又机缘也。有可發之义。故名为机。一人天机。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是名人天机。二二乘机。谓厌畏生死。忻尚涅槃。是名二乘机。(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菩萨机。谓先人后己。慈悲仁让。是名菩萨机。(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四佛机。谓一切诸法中。悉以等观入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是名佛机。(等观者。即非空非假。平等中道观也。一道出生死者。以中道观顿断诸惑。顿出生死也。)
【四种我】(出圆觉经略疏)一凡夫妄计我。谓世间凡夫之人。不了五阴等法皆空。于中妄计我身。强立主宰。造作诸业。流转生死。无有休息。是为凡夫妄计我。(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二外道神我。谓外道之人。于五阴中妄计识神如麻豆等。或计徧身。起于我见。坠堕边邪。轮回生死。是为外道神我。三三乘假我。谓三乘之人。了知一切五阴等法。虚假不实。悉无有我。是为三乘假我。(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四法身真我。谓如来法身。量等虚空。无所不徧故于无我法中。明八自在我。是为法身真我。(八自在我者。一能示一身以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徧诸处。犹如虚空也。)
【四大】(出圆觉经)四大者。谓人之身揽外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内身四大。因对色香味触四微。故称为四大也。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谓眼耳鼻舌身等。名为地大。若不假水。则不和合。经云。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皆归于地。是也。二水大。水以润湿为性。谓唾涕津液等。名为水大。若不假地。即便流散。经云。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地。是也。三火大。火以燥热为性。谓身中煖气。名为火大。若不假风。则不增长。经云。煖气归火。是也。四风大。风以动转为性。谓出入息及身动转。名为风大。此身动作。皆由风转经云。动转归风。是也。(动转归风者。凡身动转。皆属风也。)
【四微】(出金光明经文句记)四微者。谓色香味触也。因对四大。称为四微。又复四大皆由四微所成。故大智度论云。地有色香味触重故。自无所作。水少香故。动作胜地。火少香味故。势胜于水。风少色香味故。动作胜火。一色微。色者。谓眼所见种种诸色也。以其微细。故名色微。二香微。香者。谓鼻所嗅种种诸香也。以其微细。故名香微。三味微。味者。谓舌所尝种种诸味也。以其微细。故名味微。四触微。触者。谓身分所觉种种诸触也。以其微细。故名触微。
【四求】(出法集经)一欲爱。谓于欲界五尘而起贪爱也。因贪爱故。推求不已。是名欲爱。(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二色爱。谓于色界禅定而起贪爱也。因贪爱故。推求不已。是名色爱。三无色爱。谓于无色界禅定而起贪爱也。因贪爱故。推求不已。是名无色爱。四无有爱。无有。即空也。谓于涅槃真空之法而起贪爱也。因贪爱故。推求不已。是名无有爱。(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四求不得】(出大乘庄严经论)求者推求也。论云。菩萨以四种求诸法。皆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也。故名求不得。一名求不得。名即假名。谓若有是物。则有是名。以此推之。物则为主。名则为客。名既为客。则是假名。推求实义。了不可得。故论云。推名于物是客。故云名求不得。二物求不得。物即事物。谓虽有其物。若无其名。物不自显。以此推之。名亦是主。物亦是客。物既是客。亦成虚假。故论云。推物于名是客。故云物求不得。三自性求不得。谓名之与物。各有自体之性。若推名之自性及物之自性。但有虚假之名。皆无真实之义。故论云。推名自性及物自性。知俱是假。故云自性求不得。四差別求不得。谓于名于物。各有差別之相。一一分別推求。悉归于空。皆不可得。故论云。推名差別及物差別。知俱空故。悉不可得。故云差別求不得。
【四不寄附】(出优婆塞戒经)经云。佛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者。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供父母妻子眷属。其余藏积俟用。不应寄附四处也。(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士。)一老人。谓年老之人。死日渐近。故所有财物。不应寄附于彼也。二远处。谓道路隔远之处。缓急要用。取讨难及。故所有财物。不应寄附于彼也。三恶人。谓不善之人。禀性凶恶。若见财物。恐生贪夺之心。故不应寄附于彼也。四大力。谓豪强之人。倚恃势力。若见财物。恐生贪夺之心。故不应寄附于彼也。
【四不见】(出圆觉经钞)一鱼不见水。谓鱼以水为窟宅。游泳水中。悉无所障。故云鱼不见水。二人不见风。谓风發于万窍。但有声响可闻。而无形相可见。故云人不见风。三迷不见性。谓灵明觉知之性。人人本具。但为烦恼无明覆障。迷而不了。故云迷不见性。四悟不见空。谓修行之人。既能觉了灵知之性。本来空寂。而此空性亦不可得。故云悟不见空。
【四不成】(出因明入正理论)一两俱不成。谓声是无常。非眼所见。若言声是眼见。而声与眼。俱不能成。是名两俱不成。二随一不成。谓声是所作性故。以声显论。声是实法。若不将名句文等共相为用。则不成其论矣。是名随一不成。三犹豫不成。谓如见云雾等即起疑惑。以为是火非火。疑心不决。是名犹豫不成。四所依不成。谓虚空实有。为万物所依。若言虚空定无。则万物无所依。是名所依不成。
【四种无】(出涅槃经)一未有名无。谓梵志妄计涅槃之法。在众生烦恼心中。不可说有。譬如瓶未出泥。名为无瓶。盖外道不知众生烦恼心中。实具涅槃之德。故佛答言。如是涅槃。非是先无。同泥无瓶。(梵语梵志。华言净裔。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二灭已名无。谓梵志妄计灭烦恼已。名为涅槃。涅槃即无。譬如瓶既坏已。名为无瓶。盖外道不知烦恼既灭。涅槃即显。故佛答言。亦非灭无。同瓶坏已。三异相名无。谓梵志妄计烦恼涅槃。其相即异。谓烦恼中无涅槃。涅槃中无烦恼。譬如牛中无马。马中无牛。盖外道不知转烦恼即是涅槃。转涅槃即是烦恼。故佛答言。虽牛中无马。不可说言牛亦是无。虽马中无牛。不可说言马亦是无。如此则不可言烦恼中无涅槃。涅槃中无烦恼也。四毕竟名无。谓梵志妄计涅槃之法。毕竟无有。名之为无。譬如龟毛兔角。实不可得。盖外道不知涅槃之德。其性常住。不可毁坏。故佛答言。亦非毕竟无。如龟毛兔角。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22 册 No. 117 三藏法数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6-2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