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处经卷第三十

观天品第六之九(三十三天之六)

「『复次是事有故是事有所谓有彼岸故则有此岸若无彼岸则无此岸如是天子是为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无故是事无互共有生各各因缘一切有为法从因缘生因缘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死亦如是天子当知如是十二因缘彼佛世尊于此宫殿人中之数五千岁中于此宫殿演说此法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如恒河沙等三世如来等正觉同说此法为正法身彼佛世尊说此法时七亿诸天尽诸有漏得法眼净

「『尔时世尊还阎浮提以大悲心为人说法所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时诸众生无量无边远离尘垢于诸法中漏尽解脱如是世尊天人之师为诸天人演说斯法』如是帝释为诸天众广说法已往诣摩多隣那天宫到其宫已见种种鸟七宝翅羽以为庄严众莲华池其诸池中七宝莲华其莲华色种种宝色种种众蜂以为庄严如日初出其华光明庄严宝殿于其宫侧毘琉璃树以树光明互相映發令此天宫出青光明其琉璃树真金为叶以此树叶相映發故出黄赤光复有大光以为庄严宫室园林以种种宝以为庄严种种宝宫种种七宝园林华树以为庄严甚可爱乐帝释见之發希有心于其殿中有大华池七宝成就其水黄色如融金聚殊妙庄严种种众宝庄严厕填种种色鸟以为庄严一切天众种种伎乐歌舞戏笑共相娱乐往诣大池其池名曰一切最胜

「池中诸鸟见诸天子心意荡逸即为天子而说颂曰

「『譬如灵鹫鸟  不住莲花中
如是寂静处  恶人不应住
如是寂静林  云何行放逸
颠倒不顺法  如日出冷光
若得离爱乐  解脱离众苦
若离此二法  天乐非为乐
修禅离放逸  解脱于欲网
解脱乃名乐  非汝爱所诳
世尊先住此  及诸修行者
汝为欲所牵  不应住此林
此殿受天乐  无常不久住
若离于爱欲  是为第一乐
先住此林者  皆入第一处
若得第一处  能断一切苦
贪心好美食  为贪心所诳
此寂静林中  斯人不应住
若修寂静心  乐清净应住
心行于欲境  不住寂静林
若有心寂静  应住于林中
为欲心所乱  不应住此林
怖畏五因缘  爱所不能烧
清净离爱人  终不堕恶道
有生必有死  强者病所侵
富乐有衰恼  少壮老所坏
恩爱必有离  和合不久停
诸法皆如是  正觉之所说
若人于三界  其心不迷者
是人得寂静  应住寂林中
常为欲谄曲  忆念怀怖畏
是人则不得  林中寂静乐
若人心清净  依林修寂静
其人林中乐  非是行欲人
林中修净心  入聚心不动
是故住林中  不应住城邑
若人入城邑  为欲心所乱
谄曲不清净  至林还寂静
是故林树间  第一最寂灭
行者所应住  能离于欲心
诸根心寂静  行者心安乐
千帝释之乐  不及此人心
若得禅定乐  一切白净法
夜摩诸天中  不及此乐分
乐从欲所生  常与众苦合
若断烦恼乐  永无有破坏
无始生死中  烦恼怨结心
若断此怨结  欲乐无能及
从欲生乐者  不净苦果报
若得解脱乐  是乐无与等
依止离欲行  行者第一道
从爱生欲乐  不能至正道
初爱生味  得报如火毒
从欲所生乐  常在于地狱
初爱生善味  中爱亦如是
后寂静清净  能至安乐处
若行初中善  庄严如慈母
云何舍正念  戏欲乐境界
欲洄澓所转  中后常苦恼
云何愚痴人  于欲生爱乐
如妙色毒花  如触猛火焰
欲乐亦如是  后受大苦恼
如火益众薪  其焰不可灭
自他俱能烧  欲乐亦如是
如飞蛾投火  不见烧害苦
欲乐亦如是  痴人不觉知
若人著欲乐  常为欲所烧
如蛾投灯火  欲火过于此
是故舍欲害  常乐修智慧
莫行于放逸  放逸堕恶道
一切爱欲乐  为放逸所诳
受乐报既尽  后堕地狱苦
其人善业尽  为欲之所诳
从天至地狱  欲痴所诳故
从生乃至终  常修正思惟
心念于戒法  是人得寂灭
谄曲邪忆念  三毒生味著
放逸水甚深  女欲为水
歌乐动其心  爱水冲磐石
境界蛇所覆  心波𫘝流注
爱河大瀑恶  流注龙境界
痴人入此河  为天欲所没
可畏如瀑河  痴人不觉没
犹如痴蜜蜂  饮于毒树花
如是欲毒害  痴人乐贪著
蜂饮毒存亡  爱欲无不没
三毒水中生  放逸风所吹
爱火烧天众  而犹不觉知
毒生于天中  放逸为稠林
痴人所游戏  以爱自诳心
放逸生诸欲  攀缘不暂停
是欲如梦幻  智者所不信
诸欲虽如梦  梦非地狱因
是故舍诸欲  常修清净业
善行为最胜  非为不善业
如是善业系  则得于胜处
诸天著欲乐  不得寂静处
智人至寂静  以不放逸故

「尔时天鸟为于放逸诸天子等说是偈已时释迦天王于此林中复诣异处到彼林已其林一切善业庄严种种功德学无学人所住之处大仙世尊迦迦村陀如来住处时天帝释与无量天众作天伎乐共入林中见此林树既入林中诸天威德悉皆殊胜如须弥山处于六万金山之中释迦天主在诸天中亦复如是三十三天诸园林中此林光明最胜殊特时天帝释与诸天众恭敬围绕诣阎浮林其阎浮林一切金树以为庄严释迦天王至此林中告诸天曰『汝等天众见此一切殊胜林不无量华池园林具足』天众白言『唯然已见』帝释告言『此林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我今睹之生希有心今睹此林如见迦迦村陀如来无等色身一切智慧大悲如来之所住处于此住处无量天众以闻法故从乐得乐此佛如来无上丈夫已入涅槃遗果犹存』尔时帝释复往诣于俱咤迦殿林迦迦村陀如来往昔亦曾入此林中帝释天王入此林中见百千万殿围绕此殿七宝庄严谓青宝金刚车𤦲毘琉璃宝种种众宝间错庄严种种幢幡以为严饰诸殿之中如来所坐殊胜之殿光明晃曜犹如初夏秋天之时无诸云翳于众星中日月最胜如来所坐宫殿殊胜亦复如是其明照曜唯除帝释一切天众不能久视是殿威德譬如阎浮提中盛夏之日一切世人无能久观如来之殿亦复如是释迦天王告诸天曰『汝等见是殿威德不』诸天白言『唯然天王我已见之』帝释告曰『此殿往昔迦迦村陀如来等正觉调御丈夫无上大师与百千沙门皆离疑网见四真谛得二解脱具六神通四如意足升此大殿以利安乐诸天人故于夏四月此处安居为三十三天演说正法所谓「此是色此色集此色灭此色灭道证受想行识和合聚集观过舍出亦复如是」天子当知彼佛如来如是次第为诸天众——放逸憍慢不觉退没无常之苦但著欲乐不知自相平等之相——说如是法利益众生

「『尔时如来复为放逸诸天子等说微妙法以偈诃责

「『「放逸生死本  诸天所住处
放逸毒所醉  没在于诸有
若有离放逸  永脱三界海
放逸痴为本  盲冥无所觉
光明起有本  从于火日生
因痴生放逸  大仙如是说
放逸火炽然  由心之所起
诳惑愚痴人  至诸地狱道
天人行放逸  女色之所使
和合相娱乐  不知爱別苦
临命欲终时  现前受大苦
婇女亦随尽  诸乐皆磨灭
和合必有离  一切乐皆尽
壮少当衰变  一切业皆尽
一切诸众生  善恶业所系
伎人游戏  去来各差別
业伎之所系  流转于生死
无常业流动  智者不应信
放逸如毒害  应方便舍离
若离于放逸  永渡三界海

「『尔时迦迦村陀如来调伏九那由他放逸诸天令离放逸分別解说利益诸天与诸比丘及诸大众诣阎浮提』时天帝释为诸天众说是语已往诣殿所升于宝殿俱咤迦殿无量众宝以为庄严其诸珍宝一切天众先未曾见诸天见之皆生欢喜發希有心帝释见已告诸天众『汝等见此殊胜殿不未曾有此胜妙庄严』时诸天众白天王言『唯然已见』帝释告言『此宝宫殿乃是夜摩天王之所奉献以净信心施于迦迦村陀世尊此殿光明不可得见如是彼天光明殊胜何以故先世天子不行放逸汝等故』时诸天众自知劣弱舍憍慢心一切天众皆以头面礼如来殿皆發欢喜颜色悦乐心生厌离自知其业减劣尠少有發无上菩提心者有發缘觉菩提心者有發声闻菩提心者有于佛所得不坏信一切天众皆生净信合掌恭敬住在一面时天帝释入俱咤殿至于如来师子之座演说法处迦迦村陀如来所卧敷具金刚为床种种具足时天帝释以清净心举身投地礼师子座心自念言『此是如来所坐之处』以敬重心念如来故从地而起见书殿壁有偈句颂其文颂曰

「『若人投崖岩  或有不失命
堕放逸地者  无有不受苦
若人行放逸  一切有所作
如是于昼夜  终无有乐报
世间出世间  一切诸乐法
放逸能破坏  是故应舍离
不放逸不死  放逸是死句
不放逸最胜  当为诸天主
放逸生死本  谨慎是胜道
是故舍放逸  常得受天乐
若人欲求乐  若怖畏诸苦
应舍放逸行  放逸如火毒
放逸睡覆人  放逸痴毒害
作诸不善业  放逸坠坑陷
不放逸最胜  放逸为不善
不放逸得乐  放逸常受苦
总说此偈句  为苦乐根本
既知此功德  善修自利益

「尔时帝释读诵此偈增长恭敬以清净心复以头面礼师子座久于此处赞不放逸毁呰放逸还出此殿向诸天众时诸天众见天王帝释皆生恭敬至帝释所时天帝释以向偈颂为诸天众具足演说告诸天曰『如是偈句为欲利益安乐一切诸天子故书之殿壁』一切天众闻是说已皆礼世尊作如是言『如来世尊世间之眼为我等故说如是偈』时诸天众久不放逸复以种种伎乐之音与诸天众往诣微细行天微细行天闻是事已与诸天女种种伎乐出妙音声来诣此林欲与此林诸天子等共相娱乐微细行天既至此林此林诸天还失正念入于放逸种种伎乐歌舞戏笑向微细行诸天大众既相见已皆生欢喜于园林中宝树宝枝弥覆园林互相娱乐乃至爱善业尽从天命终随业流转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有闭于三恶道门还生人中安乐国土园林流池皆悉具足常行善业大富饶财或为国王或为大臣为一切人之所爱敬常乐布施护持禁戒乐作善业以余业故

「复次比丘知业果报观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闻慧见有地处第二十二名威德轮众生何业生于彼天彼以闻慧见诸众生修行善法常不放逸以利益心利益众生信于业果近善知识不杀生不偷盗若尸赊婆树若庵罗树若榛种种林树于此树上有诸鸟巢巢中有子若鸟若蛇取诸鸟子其人见之以慈悲心利益众生救令得脱云何不盗于他林树乃至不取一枝一叶亦不教他若行道路见地遗果不取不盗见人取者劝令舍离云何行善而修布施于降雨时以食施僧若饥馑世若疾病人以食施之自持禁戒令他住戒见住戒者教他随喜为他众生说业果报念佛法僧而行布施若施父母若优婆塞或无禁戒病患之人以饮食汤药所须之具施此诸人亦教他人说业果报不近恶友不与同住不共言说常能善摄身口意业自利利他是人命终生于善道三十三天威德轮地生此天已以善业故其身光明如月盛满其地庄严甚可爱乐七宝园林充满其地种种流泉诸莲华池种种莲华毘琉璃茎黄金为叶遍覆池水种种金石以为崖岸旋转洄澓犹如舞戏种种众鸟出妙音声令心悦豫真金山峰毘琉璃峰庄严其地鹅鸭鸳鸯出众妙音天子天女欢喜游戏绕莲华池其河流注出妙音声复有众宝莲华之林种种光明种种众蜂以为庄严天子天女观莲华池以种种宝庄严其身光明轮天久时受乐复往诣于弥难多林游戏受乐种种乐音互相娱乐至彼林中有莲华林名箜篌游戏其莲华林纵广正等五百由旬上味色香美味之饮充满其中诸天饮之歌舞戏笑共相娱乐

「时有天鸟名曰正行见诸天子行于放逸而说颂曰

「『无耻无惭愧  懈怠恶知识
是地狱种子  智者所舍离
无耻无惭愧  常作不善行
如人坠高岩  后时乃自觉
贪痴无诚信  其心无怖畏
嫉妬所迷  不得生天中
饮酒虚妄语  心坚著贪欲
不信业果报  是地狱因缘
守护心过恶  嗔恚之恶业
众生恶业故  堕于三恶道
心勇造恶业  常为欲所使
常行于妄语  其人无乐报
若人毁犯戒  如偽宝云母
其人恶业故  堕于三恶道
若人住恶心  其暗无有边
若人归三宝  如夜大光明
夫行放逸  如醉痴自欺
二放逸所惑  轮转于地狱
一切诸世间  有出必归灭
如生则有死  毕竟不相离
放逸自围绕  境界海增长
爱锁之所  游戏于天中
诸天初生时  乐生念念灭
放逸自覆心  不知无常转
放逸自迷惑  常乐于境界
因欲无厌足  常受诸苦恼
无有念念时  须臾不自在
是爱使众生  受于天中乐
爱地甚暴恶  无量杂觉观
游戏于爱地  为欲之所使
如地狱火  焚烧诸罪人
爱火亦如是  焚烧一切天
饥渴火炽然  焚烧诸饿鬼
畜生相残害  人中追求苦
爱火周遍起  一切皆围绕
火烧常炽然  世间莫能觉

「如是天鸟为诸放逸诸天子等说是偈已若诸天子已于先世行善业者闻此法音少离放逸不饮天酒远离色香味触上妙五欲放逸之乐复入园林伎乐自娱随心所念受种种乐青毘琉璃车𤦲宝峰于园林中流泉河水众莲华池以为庄严种种色蜂游集其中其莲华林毘琉璃叶颇梨为茎多有众蜂不可喻说百千天女与诸天子游戏受乐以善业故种种境界天女爱河之所㵱没未曾觉悟如是游戏共相娱乐乃至爱善业尽从天命终随业流转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生人中生安乐处大富饶财其心广大乐修正法常爱智慧爱乐沙门及婆罗门寿命延长以余业故

「复次比丘知业果报观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闻慧见二十三地处名曰月行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闻知见若有众生以清净心修行善业善修其心造佛形像或为供养洗佛形像令除尘垢揩拭刷磨或见金银为如来像见之欢喜思惟爱仰福田功德思心功德自熏其心而行善业心生喜悦不杀不盗云何不杀如是之人乃至不念断众生命亦不教他见人作者不生随喜劝令不作令住善道自利利人复有不杀不生杀念乃至床褥卧具有湿生虫不起心想欲害其命于微细命乃至蚁子不起杀意是名不杀生云何不盗如是善人修行善业不知厌足于一切处不行偷盗乃至草木泥土自既不取亦不教他设有大热不夺他荫不令他人住于日中自受荫处自有势力亦不夺他不教他人见他作者劝令不作乃至荫凉亦不偷盗微细之事皆不偷盗是名不盗如是之人命终之后生于天中月行之地生彼天已以善业故得乐果报光明普照犹如和合十月并照如是天众身相光明清净无垢亦复如是天子既生一切天众百倍转胜其身光明冷暖调适一切余天见之爱乐其光胜于余天之光其光普照满十由旬胜余一切珍宝之光以善业故如是天子无量眷属以为围绕作众伎乐诣于园林游戏之处林名五乐第一胜妙于三十三天最为殊特其树威德树有善果众鸟胜慧钵头摩伽华华池流水空中香风来吹宝铃出于无量微妙音声是时天子与诸天众作众伎乐与诸天女种种庄严诣五乐林种种伎乐游戏受乐天女歌颂五乐之音受第一乐以于福田作善业故得此胜香其香普熏满五由旬其果处空犹如众星其树庄严天中最胜明如日光其光不热亦复无冷其果色香众味具足其香胜于一切香气熏五由旬如星处空果中常流种种香饮诸天饮之离于醉乱种种香味随心所念皆悉得之受如是等功德之

「时有天鸟名教放逸为于放逸诸天子等而说颂曰

「『善业将尽  空过寿命  当速修法
莫行放逸  少壮易过  命亦如是
众具将失  莫行放逸  天非常法
非常具足  及时未坏  当修福德
善业和合  心念守护  未见有处
而无过患  若常乱心  行于非法
是乐虚妄  去已不还  持戒贸乐
生于天中  若不护戒  临终悔恨
故应持戒  守护莫犯  愚人离戒
不能升天  若于天中  受五欲乐
持戒清净  故得大果  诸天著欲
放逸痴毒  不觉无常  坏其身命
无量百千  那由他天  皆为放逸
欲火所烧  一切众生  放逸所盲
后受衰恼  乃知其过  心常攀缘
而无暂住  愚不觉知  后为大恶
心乐欲境  不觉忧恼  衰祸既至
乃生悔恨  结使烦恼  从忆念生
心王结使  常行随逐  随心驰骋
在在所住  常为惛醉  流三界海
若知真谛  见世间法  无常苦空
永离忧恼  为色所使  常求诸欲
是人后生  永无天乐  此珊瑚林
众宝庄严  种种枝条  莲华严饰
种种流水  诸河庄严  业因所得
遍于虚空  劫火既起  烧灭须弥
况此天身  犹如水沫  生已复灭
放逸自欺

「尔时诸天子若于先世集众善业闻此天鸟说法之音则能解悟『如鸟所说必当无常』少时忆念离于放逸复为境界色香味触之所诳惑悉忘法音犹如隔世所应作业不应作业皆悉忘失现受欲乐不观未来不念天鸟说法之音现观五欲游戏受乐不念地狱饿鬼畜生受大苦恼不念天身甚为难得不念无始苦恼轮转地狱饿鬼畜生诸苦坚䩕难可调伏唯除天子第一胜心久习善根

「复次比丘观此天鸟以何等业说于清净无垢如实之法教于放逸诸天子等彼闻知见若有于人中时作放逸行若游戏人若大力士若诸伎儿身著袈裟游戏歌舞颂佛功德而得财物既得财物若衣若食布施沙门婆罗门或自食用以著袈裟因缘力故身坏命终生于天上受飞鸟身受第一乐以彼业故复次诸天歌舞戏笑娱乐受乐毘琉璃树黄金为叶颇梨为枝四周弥布复有宝树种种珊瑚宝树严饰百千众蜂以为庄严黄金真珠以为树枝复有山峰七宝焰轮以为庄严复有莲华——黄金莲华颇梨莲华毘琉璃华于此华中游戏受乐复有异天宝殿楼阁诸天于此与诸天女游戏受乐离于嫉妬及诸恐怖心相爱乐互相渴仰受第一乐复与天众游戏歌舞入如意林既入此林随心所念一切皆得以是因缘名如意树久于此林受天乐已复往诣于须弥金峰其山峰中河池流泉以为庄严与诸天女歌舞戏笑作天伎乐出妙音声闻之悦乐目视种种上妙之色而受快乐以自业化诸天女众以为围绕于须弥山无量种种莲华之池皆悉见之复有种种园林莲华其香殊妙闻之悦乐复有第一上妙之触若身触之犹如触于迦旃隣提(迦旃隣提海中之鸟触之大乐有轮王出此鸟则现)无量离垢清净光明善妙之香若有见之甚可爱乐游戏如是山峰之中若心生念一切皆得无量功德皆悉具足自在受用他不能夺清净无垢于此地中受天快乐游戏娱乐受种种乐其身光明无量天女以为围绕受天五欲乃至爱善业尽命终还退随业流转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生人中从生至终常受快乐色貌第一或为王者或为大臣所生国土常有善法正见众生之所住处而于中生离恶知识以余业故

「复次比丘知业果报观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闻慧见有地处第二十四地名阎摩娑罗众生何业而生彼天彼闻知见若有众生奉持禁戒以正见心利益众生正身口意若边险地若旷野中若人没溺堕于大河救令得脱若于旷野渴乏所逼施以浆水若于险道迷失道径示以正路不求报恩利益众生救护众生施其寿命云何不杀生不偷盗或于此人若复余人行于善业不杀众生若于所住房舍之中生诸众生——若胎生湿生若麁若细——坏人资具在梁间数堕人上令人不安以慈悲心而不杀害虾蟆毒虫种种毒螫虽被中害不断其命是名不杀生云何不盗几种不盗如是善人行于旷野其力自在贾客之水及于黑盐有力能取而不偷盗自守渴乏若彼贾客以水施之然后乃饮若彼不施贸以饮之善观微细业之果报受行佛法念佛功德以修其心于须臾顷不近恶友不与言说不同道行以何因缘不与同行一切善业近恶知识则为妨是故不得与之共语去来同住何以故恶知识者是贪嗔痴之所住处有智之人应当舍之犹如毒树其人清净如炼真金身坏命终生于阎摩娑罗之地善业之人生彼天已一切善人敬重供养决定业行受于乐果其身光明如人之数日日增长何以故诸天之中无日夜故此天身光如是增长余天见之于天女前皆生惭愧胜余一切异地诸天诸天见已皆往诣于释迦天王问此因缘白言『天王阎摩娑罗有一天子初始出生光明胜于一切天众

「时天帝释闻是语已而说颂曰

「『天子之光明  从于持戒生
须弥金光轮  十六不及一
身常出光明  犹如融金聚
光明善和合  智者造业故
以上中下业  三种持戒故
得果亦如是  有上中下报
持戒离放逸  增长无放逸
常得受安乐  诸法皆如是
若持戒清净  今得光明身
和合千日光  所照莫能及
若有胜丈夫  受持七种戒
其人得善果  先佛之所说
若人造善业  不失乐果报
不作则无果  作业终不失
痴人不乐因  但喜乐果报
无因果难求  如沙不出油
若人修行善  远离于嫉妬
不善愚痴人  常行于嗔恚

「尔时天帝释说于如是善业果报教于放逸诸天子等时诸天子闻是语已顶受奉行还至阎摩娑罗之地至其住处天子天女游戏娱乐伎乐音声受天之乐此天地处二娑罗树于三十三天诸园林中此树最胜其量色相光明华果最为殊胜铃网弥覆树叶之音如五乐声天闻其音皆来向树游戏受乐诸天既至升娑罗树于其树上有莲华池其莲花池名曰欢喜莲华池中多有鹅鸭鸳鸯出众妙音以为庄严无量莲华八功德水莲花庄严诸天见之叹未曾有『除此二树未有如是莲华浴池此娑罗树唯除波利耶多拘毘陀罗树余无及者』说是语已天子天女游戏歌舞受五欲乐久于此处受天之乐复往诣于常游戏林首冠华鬘服于种种异色之衣其身流出种种光明说少分喻譬如夏日电光之色三种具足一者青光二者黄光三者赤光游戏之处诸天子等受五欲乐如山濬水涌波之力受种种乐

「尔时天帝释与善法殿一切天众游戏出于善法堂殿与诸天女作众伎乐出妙音声向阎摩娑罗所住之地时阎摩娑罗一切天众见帝释来皆出奉迎合掌顶礼释迦天王善法堂天阎摩娑罗天皆共和合共相娱乐歌舞戏笑往诣双树至此树下一切天众围绕此树饮于摩偷天之上味时释迦天王告诸天曰『汝见如是阎摩娑罗树一切天中唯除波利耶多俱鞞陀罗树余一切树无与等者』诸天白言『唯然已见』帝释告言『汝等诸天未知如是阎摩娑罗树之功德唯见其色汝当观此二树势力』时天帝释从殿而下手执金刚击此大树其门即开于其树中无量园林华池流水莲华庄严摩尼山峰白银山峰颇梨山峰毘琉璃山峰种种流水河池庄严复见天华七宝莲华池百千众蜂以为围绕复见园林黄金白银毘琉璃宝青宝王树复有众鸟七宝为翅出无量种美妙音声诸天闻之得未曾有欢喜受乐时天帝释与诸天众前后围绕入于阎摩娑罗树中行列之殿见行列殿种种宝柱七宝庄严谓青宝毘琉璃宝白银众宝颇梨车𤦲庄严其柱复有种种床褥缯敷綩𫄧庄严其床其床四足众宝庄严谓金刚宝青宝颇梨毘琉璃宝复见树内山峰之中种种众鸟无量音声时天帝释告诸天众『汝等见此双树之内奇特事不』诸天白言『唯然已见』时天帝释自观天众放逸著乐将诸天众入于示业果报之殿其殿清净犹如明镜其明普照时天帝释晓示诸天『汝等当于宝殿壁上观业果报随其因缘所作之业若于福田施以财宝信心奉施随心而施以时而施得如意报随其生处则受果报随其所受种种果报皆悉见之』时天帝释复示天众『汝等天众当观如是持戒修行于诸道中守护众生犹如父母如实不虚如清净如好珍宝诸天种子若人护此七种之戒随其生处天人之中受持戒果』时天帝释复示诸天业镜之影告诸天曰『汝等观于一切业报若有丈夫作诸善业集于智慧正见之灯能知如是上中下智无漏果』时天帝释复示天众九种布施持戒之智『于布施中有上中下善道果报皆得成就思修福田功德具足九种具足天子若不决定施不相应相是名少果复有少果谓饿鬼神通或有畜生受于乐果是名下施天子汝等观是业镜之影种种业果中布施果不修思心心不具足功德财物亦不具足施好福田具功德者得中果报生于人中弗婆提国瞿陀尼国若处畜生——若阿修罗若夜叉中是名中果』于镜殿壁见如是相时天帝释复示天众业之果报告言『天子汝等当观上中下业不修思心福田具足云何名为不修思心而得果报若有施主以时而施使人布施心无深信非身自施见之不起不恭敬礼具足福田具足财物思不具足决定布施生于边地无正法律无礼仪处或为王领或为臣佐无有人礼诸天子汝当观此业镜之壁悉皆得见』时天帝释如是示之

正法念处经卷第三十


校注

于【大】下同于【明】下同 隣【大】怜【宋】【元】【明】【宫】 顺法【大】随顺【宋】【元】【明】【宫】 住【大】应【宋】【元】【明】【宫】 者【大】著【宋】【元】【明】【宫】 欲乐【大】乐欲【宋】【元】【明】【宫】 澓【大】*洑【宫】* 受【大】爱【宋】【元】【明】【宫】 邪【大】衺【明】 衣【大】底【元】【明】 瀑【大】*暴【宋】【元】【明】【宫】* 王【大】*主【宋】【元】【明】【宫】* 王【大】*玉【宋】【元】【明】【宫】* 车𤦲【大】砗磲【宋】【元】【明】【宫】 唯【大】惟【明】 众【大】〔-〕【明】 光【大】无【宋】【元】【明】 婇【大】采【明】 伎【大】技【元】【明】 渡【大】度【宋】【元】【明】【宫】 汝【大】法【明】【宫】 崖【大】峻【宋】【元】【明】【宫】 坠【大】堕【宋】【元】【明】【宫】 帝【大】〔-〕【宋】【元】【明】【宫】 久【大】又【明】 爱善【大】下同受善【宋】【元】【明】【宫】下同 枣【大】栗【宋】【元】【明】【宫】 叶【大】华【元】【明】 嫉【大】欲【宋】【元】【明】【宫】 夫【大】人【宋】【元】【明】【宫】 缚【大】缠【宋】【元】【明】【宫】 因【大】身【宋】【元】【明】【宫】 如【大】地【宫】 㵱【大】漂【宋】【元】【明】【宫】 蚁【大】虮【宋】【元】【明】【宫】 种【大】利【宋】【元】【明】【宫】 持戒【大】戒持【宋】【元】【明】【宫】 惛【大】昏【宋】【元】【明】【宫】 永【大】求【宋】【元】【宫】 无始【大】始终【宋】【元】【明】【宫】 䩕【大】鞕【宋】【元】【明】 唯【大】下同惟【明】下同 嫉妬【大】妬嫉【宋】【元】【明】【宫】 摩【大】摩那【宋】【元】【明】【宫】 在【大】有【宋】【元】【明】 碍【大】阂【宋】【元】【明】【宫】 和合【大】合和【宋】【元】【明】【宫】 今【大】令【宋】【元】【明】 堂殿【大】殿堂【宋】【元】【明】【宫】 娑【大】〔-〕【宋】【元】【明】【宫】 华【大】〔-〕【宋】【元】【明】【宫】 王【大】玉【宋】【元】【明】 犹【大】由【宋】 晓【大】告【宋】【元】【明】【宫】 地【大】池【宋】【元】【明】【宫】 于【大】是【宋】【元】【明】【宫】 王【大】主【宋】【元】【明】【宫】
[A1] 谄【CB】【丽-CB】焰【大】(cf. K20n0801_p0243a21)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正法念处经(卷30)
关闭
正法念处经(卷30)
关闭
正法念处经(卷30)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