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处经卷第四十四

观天品之二十三(夜摩天之九)

「『又复业分若人生天不曾布施唯持于戒得生天中唯有一种功德具足五欲功德劣于余天是业因缘人胜天劣

「『毘婆尸佛当尔之时而说偈言

「『「人中布施已  则生于善道
非天能布施  以是果地故
人中是业地  果地则是天
一切果因  无因则无果
命念念不住  如是转不回
业果将欲尽  应当作福德
一切是心力  能令命流转
是故有智者  不为命作恶
一切皆不畏  未来诸苦恼
如是苦恼人  痴羂所缚故
布施持戒宝  于诳心中有
若天若是人  则到于善道
有为生住灭  皆是无常故
一切有为乐  亦如是无常
虽坏而生贪  念念动不住
乐命皆如是  是故应舍离

「『如是此法一切有为悉皆无常无我一切世间无量衰恼处处普遍有五种缚缚天缚人愚痴目盲恶欲坏心唯生爱乐一切愚痴毛道凡夫迭相爱缚如鸟在笼一切人天于生死中流转常行以是义故若人若天或命或乐勿生常想应于世间一切诸法不生常想不作无量种种分別又复具足十二种施如是布施天中所无唯人中有天唯食果若食果尽烂失破坏退彼天处何等十二布施具足一者方处具足二者时节具足三者功德具足四者可爱具足谓所爱物五者福田具足六者施饥渴者七者信心施与八者不求而施功德具足九者有欢喜心施妻子等十者简择心所敬重胜富伽罗而施与之十一者施于世间不轻贱者十二者施不望报此如是等十二种施复有持戒功德具足得生天中尽己则退是故天应舍放逸行如是十二离垢布施为转轮王财宝富足或生于天或天相似

「『复有十二杂垢布施何等名为十二种垢一者于多人聚和合众中或于僧中平等皆有戒智及行功德具足不平等施此是垢施得少果报二者若男若女以欲因缘或男施女或女施男此是第二垢恶布施又复第三垢布施者以怖畏故舍物施与王家门师谓是沙门婆罗门等有如是心「若我于王得衰恼者则能救我」此非修思因缘故与名为垢施又复第四垢布施者所谓痴心舍物布施如彼外道婆罗门等斋会等施此是第四垢恶布施又复第五垢布施者谓见他人所布施者不知彼人持戒以不不知彼人有智慧不有寂静不为有禅不唯见他人如是布施他因缘故内自无思如是舍物而施与之此是第五垢恶布施又复第六垢布施者谓前乞者苦求乃与此是第六垢恶布施又复第七垢布施者知他有物为令他信方便欲偷舍物与之后欲作恶种种侵损为觅其便是故与物此是第七垢恶布施又复第八垢布施者为破坏他和合之事舍物施之于他二人共为一友令使別离后觅其便则与衰恼此是第八垢恶布施又复第九垢布施者谓为成亲舍物与他或男施女或女施男此是第九垢恶布施又复第十垢布施者所谓治生多买食具种种诸物粟豆果菜一切杂物待斋会日贵卖邀利得物自用微少饶之此是第十垢恶布施又第十一垢布施者为名称故舍物布施此第十一垢恶布施又第十二垢布施者妻子饥贫以物与之内无善思此第十二垢恶布施此一切施离思无思以无思故空无果报若思增长则能离垢譬如垢衣灰汁洗浣则便清净如是思熏布施成就

「『毘婆尸佛当尔之时而说偈言

「『「十二功德具  离十二种垢
成就清净施  相违则垢浊
或天或男子  布施得大力
离施堕恶趣  布施生善道
贪心嫉妬垢  唯亲爱妻子
此人堕饿鬼  唯悕望饮食
若解贪心缚  斫伐慢心树
除灭暗聚者  此人布施故
布施在前行  施主随其后
布施能示道  行到他世去
施水澡浴人  以持戒香涂
智慧广无垢  得度苦彼岸
丈夫有三灯  为利益故然
所谓施戒智  此等能除过
爱极为深广  疑波极动乱
持戒修智故  过如是苦海
心不调而速  一切处皆著
布施持戒法  则能缚此心
此等三药师  能除烦恼病
布施持戒智  恒常与安乐
心有放逸过  分別曲而轻
布施持戒智  此三能缚心
三种过炽火  烧一切世间
智水灭火已  得寂灭涅槃

「『彼毘婆尸如来世尊如是书经在彼塔中

「『此布施行唯人能行天则不能以此因缘人胜天劣汝等既知如是布施于诸境界心莫放逸当善持心善持心已故令烦恼大恶过患心中不生若其生者智火能烧智火烧已则到第一不退之处不生不老不死不尽如是之处应当舍离如怨放逸又复天众更有余事意则劣减损辱羞耻所谓食时现见故羞以业势力有下中上果亦如是有下中上彼天不能乃至少物以施他天叵以自业回转与他所谓人中食时舍施或时持戒如是得食天见他食胜色胜香胜味具足如是见已心则羞耻若在园林莲花池水游戏之时一切受乐如业相似成就乐事见余天面受快乐已内心羞惭自身低减

「『天中则有五种羞耻何等为五谓食时有见他天白须陀色自食则垢或时色赤相近食食见则极羞此是初羞第二羞者谓见他天端正好色形服庄严有多天女妙色殊绝供养余天见已则羞第三羞者谓见他天在莲花中空中飞行园林山峰莲花池水金毘琉璃戏乐处行以业胜故飞行则疾若少业天行则不速不能共彼同处游行常在他后羞天女众第四羞者谓天入在莲花池者以天本有如是业故则有如是莲花池生色香触量劣天见已于眷属中则生羞耻第五羞者如天之业如是得报如业坐处若于本时作大善业则有妙好毘琉璃座或青宝座或时复有赤莲花色胜坐处若余劣天在彼处坐以业少故如是妙座或变为金或变为银或为颇梨彼天既见坐处变已种种杂业——轻重等业既见知已则生羞耻既生羞故威德劣减彼天如是面色减劣余天威德面色增上自天女众如是见之则舍而去舍离如是少业天子依止其余大业天去游戏受乐天女同心一切皆共诣余天子彼少业天极生羞耻此是天中于眷属所第五羞耻

「『如是不乐有为之法彼有为法能为诳惑令生贪心练树叶其味甚苦和余甜味天乐亦尔杂苦杂乐何况复在异道众生地狱饿鬼畜生中者或定业生不定业生常苦不止有无量种大力苦生譬如海中种种杂水异异河入种种水入众生之心亦复如是相续河流种种诸业依业河起成就大力诸苦恼生汝等天众此量如是说一切种异苦应知总一切苦有三种因和合相应诸苦满足此三种苦有三对治则能除之何等为三谓智

「『毘婆尸佛当尔之时而说偈言

「『「若心不依止  智戒施等三
彼众生常苦  乐则不可得
如种种因缘  何等业几种
众生所作业  如是成就果
一切皆因缘  无不因缘者
有为不破坏  因缘不可见
为心所诳故  布施面羞
如是布施者  则不得乐果
和合布施胜  舍离悭嫉垢
天常受乐故  则无如是心
饥渴为大火  能烧诸饿鬼
一切悭嫉果  实智者所说
若常行布施  彼必定得乐
以施得乐果  是故布施胜
世间作光明  恒常自随逐
布施则到天  天供养如仆
施是不诳处  如来如是说
以其是实故  常应行布施
舍悭嫉怨已  而善修于心
若能行布施  得渡生死海
施三宝福田  三种皆清净
决定于三时  三眼见彼果
初常行布施  次精勤护戒
智则能割爱  此为大乐道
若不除断爱  世间不饶益
彼则不能到  不生死胜处
常离不施心  恒乐行布施
无施故饥渴  饿鬼中烧身
布施得大富  天乾闼婆中
因施得为王  善法转轮王
依止布施地  智者能持戒
持戒者知时  因智得解脱
出苦之要道  一切佛所赞
勇健者知已  则常行布施
不布施生天  天中受乐少
施故生人中  从生受富乐
若生在畜生  亦常受乐果
一切布施乐  是智者所说
若在饿鬼中  彼亦有饮食
以本少施故  则得如是果
若生地狱中  饥渴不能烧
一切以施故  如是皆得果
生泥道中者  是众生自业
布施得安乐  如见于父母
如是住施地  常行于布施
恒乐施持戒  得脱诸恶处」』

「牟修楼陀夜摩天王如是已示放逸天众天众知已一切现见住戒果报摄取持戒

「『又彼天众复有羞惭所谓业故现前羞耻见食故羞园林莲花处处游行多天女众而为围绕种种乐音在于天中地上而行心乐境界五欲之乐第一胜乐不可譬喻成就乐事

「『如是转行饮食地处次第往到种种庄严端正天女如是天女之所围绕彼天歌舞五乐音声游戏受乐彼天耳识不知厌足境界可爱是故受乐不可厌足又复彼天见种种色皆悉可爱端严殊妙如意念色见则生乐种种光明种种异色种种形相或在远住或在近住或中间住彼天见已有如是念「彼远住色可前近来」随心念时彼可爱色即来在近或中住色如意念来若念近者近者则来若念中者中者则来若念远者远者则来业果胜故如是随意以彼业因有下中上天报如是有下中上如是彼天爱毒所啮不知厌足如火得薪无有足时爱心之者则于境界不可厌足如是天中无量种乐皆不可足

「『又复天众鼻识嗅香有无量种谓园林中天妙花香又复彼花树枝中生枝垂至地有种种色种种形相种种分分杂杂异异一切时花同时开敷彼如是花天女取之送与天子令得嗅之或为风吹香至天子天子嗅之嗅已欲發则受欲乐

「『又复天身如是天中庄严殊妙与天相应头上庄严宝璎珞等随天意念一切出生种种衣服有种种香无缕天衣其量相应彼天如是生爱心故不知厌足

「『又复彼天若心意念以自业故一切所须具足皆得则有第一可爱饮食天上地中有须陀食以本施时有下中上须陀亦尔有下中上又复具有种种天饮有下中上业如是故自业如印犹如人中人身长短随日所在影亦如是长短似身如是如是彼天本于人中之时作如是业如是食生彼食食时天女现前则生羞耻如是天中见胜天女大生苦恼如是有中一切无常无有一乐不破坏者现见一切有为皆尔如是应知又复彼天本善业尽退时生苦若放逸天乐天欲乐退时爱离腻润尽时欲向余道则有相现以欲退故身心大苦若大苦生彼苦如是不可譬喻

「『毘婆尸佛当尔之时而说偈言

「『「种种放逸乐  为境界所诳
食欲尽退时  无与同伴者
天前放逸行  不行布施等
于后死退时  悔热自烧心
初中后等时  心常作利益
利益常调者  死时不怯怖
有生必有死  亦有爱別离
愚者不思惟  为境界所诳
死次第念念  境界破坏天
来至天不觉  以欲著意故
若天能知此  生爱別离苦
乃至须臾间  于欲心不住
欲无常可畏  常作不利益
如是愚痴者  而犹近于欲
痴天常如是  为欲火所烧
既被欲烧已  习欲不休息
若思念真谛  不喜乐境界
若喜乐欲者  是则常啼哭
此一切三界  转行犹如轮
一切业羂缚  天不见其实
于种种道中  处处数生死
众生为爱迷  常受诸苦恼
欲如电火轮  暂住不可得
如梦乾闼婆  众生虚妄取
欲如如是等  畏欲复胜是
无常苦空中  勿生我所心
此之老死轮  极恶叵调伏
譬无救众生  无眼不觉知
牟尼说五根  空而无自体
多有无常苦  自体是病处
如是见知已  则应舍离欲
彼寂静智慧  则近涅槃住
彼欲退天者  根心皆动乱
尔时苦受生  不可得譬喻
如是受大  如是爱憎心
彼天欲退时  如是受大苦
诸有死未来  诸有离八难
皆应作利益  此道能得乐
天中地处退  人地中死亡
何人如是知  不厌离生死

「『如是天中业尽退时业绳系缚牵令使退将向余处生大怖畏是故有天同如畜生若天心乐境界乐行非自利益是故天众勿放逸行莫于后时心生悔热

「夜摩天王牟修楼陀如是为彼山树具足地处行天毘婆尸佛所作佛塔见彼塔已调伏天众为作利益示欲过患为颠倒天四颠倒者说于正法死未来间则示其死与其怖畏彼死畏处无量苦处示平等道以寂静心作他利益调伏天众于六经中毘婆尸佛所作经文第二已竟

「又彼天主牟修楼陀夜摩天王共彼天众山树具足地处来者有修心者不修心者皆摄取之精勤修习利益他行除其放逸谛见业果令心柔软心柔软故生大信心信心生已示其欲过示欲过已说命无常说无常已说生死

「彼天闻已心则柔软心柔软故天王告言『汝等天众一切皆看此大佛塔迦迦村陀如来之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妙宝佛塔光明遍满金珠拘栏如穿虚空高出于上一切皆见甚可爱乐第一清净一切天众见者心乐此诸天中高出如幢坚牢不动犹如禅住种种善宝光明胜妙如正法说第一可爱』天如是见『汝等天众共我相随往彼塔所供养礼拜或以香涂散花供养此大仙塔有何希有今共往看若我利益乃至涅槃或身或命皆得安乐何以故如来世尊虽少说法则能利益安乐众生一切众生必得利益则无有疑我等今者为自利益皆共往去

「尔时天众既闻天王如是语已心皆清净信天王语白天王言『我等皆去供养礼拜为自利益为自安乐

「尔时如是山树具足地处诸天天王在前天众在后向世尊塔皆共往到到已则见迦迦村陀如来之塔生敬重心礼拜供养周匝旋绕

「尔时塔中众宝光明形日光明如萤火虫彼宝光明胜妙如是彼佛塔中见垂宝板第一光明板有经字是天神通之所为作是故不失不破不坏不可拭灭何故不失迦迦村陀牟尼如来以为利益诸天人故说此经典于天人中如是说法何以故天中乃是人之善道人中乃是天之善道天退之时悕人善道人死之时悕天善道如是天人迭为善道天之与人迭相爱乐『持戒不坏则生天中持五戒者则有二种彼持戒者以愚痴故生而不熟唯痴者作虽痴而信以心信故信于佛等修行身善口善意善非是邪见乃至命尽信业果报依法得物以自存活不恼他人敬重父母供养父母亲近沙门若婆罗门恒闻正法如是痴人唯信相应彼虽痴钝具足修行身口意等相应善业自性如是不受禁戒如是之人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处终心善故得生天中若得生于夜摩天处劣于余天身色形服及庄严具诸天女众若行若食一切皆劣则生羞惭光明亦少一切欲事具足皆劣彼无智故不知取戒于有戒天有智慧者知取戒者则为减劣

「『又彼痴故不知取戒而修戒行于佛等中生清净信乃至不能取一日戒身行善行口行善行意行善行身口意中不能具足一切修行身善行者谓不杀生及不邪行行偷盗此是不能一切修行口行善行唯不妄语口之余垢一切不避如是唯行一分善行不能具足一切善行若意善行唯信命尽或有余业或时唯信生夜摩天于次前者转更劣减于余修行受戒持戒具足之天形量身色胜庄严具若食若行若天女众寿命长短声触色香一切皆劣自见劣故极生羞耻惭于余天受持戒者

「『复有愚痴不知取戒持戒相应唯心正见得闻佛法敬信三宝佛众僧乃至不取一日之戒闻持戒来或于知识教示闻来或于所畏生忌难故不作偷盗次第闻来若闻佛说「以余业故贫穷而生」如是之人畏现在世畏未来世故不偷盗口中不说破坏之语不迭相破于破坏者令使和合爱善业故或时传闻佛所说语「彼破坏语余业缘故亲旧知识妻子奴婢一切破坏以是业因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如是之人二种因缘故不两舌彼人以是业因缘故身坏命终心有信故或余业故或生业故信福田故生夜摩天量色形相一切劣减天女众劣若处处行饮食等劣声触亦劣味色香命一切皆劣光明亦劣于他天所则生羞耻如是放逸不取戒故如是三种各生天中而有优劣唯信佛故或如是思——功德胜故或时本性如是胜故或以心体柔软胜故或正见胜深心信胜不谄不曲不热恼他如是胜故供养父母生敬重心如是胜故或愿胜故彼人如是如业之心恒常相续于福田中深心势力意思功德有下中上如是胜业上生天中业相似果决定受得终不虚妄不疑不得如是定得何况取戒乃至涅槃决定必得终无虚妄

「『几种取戒略而言之四众眷属四种受戒彼皆摄果何等为四所谓比丘诸比丘尼诸优婆塞诸优婆夷四众受戒彼如是人可有几种別別受戒

「『彼优婆塞略有四种何等四种一分行半分行数数行一切行一分行者唯持一戒半分行者谓取三戒行于三戒数数行者不常受戒一切行者受持五戒

「『又复更有四种持戒何等为四希持戒半持戒悔持戒合持戒彼优婆塞于学句海次第渐取初取三归作优婆塞彼人修心复于久时善观察已取一学句于彼学句坚持不缺不穿不孔

「『何者不缺何者不穿何者不孔彼不缺者乃至命尽受持不舍不起一念破戒之心于他作者心不随喜遮他人作或令他人安住法中故名不缺彼不穿者如彼所受一学句戒乃于后时舍彼学句次于后时复更摄取数舍数取如是名穿彼人如是学句不穿离如是持

「『何者不孔云何为孔于此学句初清净心知识边取取已后时其心则悔不能护持心生疑惑彼疑牵心心浊而行非多思行彼人后时悔火所烧如是烧已则舍学句如是舍已更不复取此名为孔若人不作如是住者则名不孔

「『又彼希行优婆塞者住于缺穿孔学句戒云何为缺此心不灭不破不坏善心生已则取学句如芭蕉叶如电相似如是动心欢喜取戒信心敬重后时复闻外道法已心则生悔痴垢浊心是故舍复于后时闻正法已还复摄取此名为缺又复缺者此优婆塞疑于学句如是持戒有供养天忆念正法作如是心「我于今者为于佛语而得清净为于天所而得恩力」如是心故二皆供养如是疑心依法持戒此名为穿又复孔者内心有孔外则善行为他见故为供养故受持学句此名为孔智者如是一切皆舍

「『希持戒行优婆塞者云何名为希持戒行优婆塞此优婆塞取一学句于多时中尔乃复取余之学句如是次第非是一时不生一心不从一师如是久时希取学句此则名为希行学句优婆塞也

「『又复第二半优婆塞半半取行或取二已然后取三或取三已然后取二或于后时尔乃取三或于久时方乃取二此名半行于半半中下增而行增下而行何以故半半学句并合而取如是合行而受持者此名第二半半合行优婆塞也

「『云何第三悔优婆塞前不取戒唯痴心故但于佛等生深信心彼优婆塞或比丘所闻持戒果功德无量乃至涅槃既得闻已悔火烧心方生敬重乃至命尽持戒不舍此名第三悔优婆塞

「『又复第四合优婆塞彼持戒行一切具足云何名为合持戒行优婆塞耶此优婆塞闻正法已则得正法句句处处于经经中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以知如是十二因法心中生念如是信已唯以舌根一切持戒摄取满足于一时中摄取五戒坚持不缺不穿不孔乃至命尽常如是持四优婆塞如前所说

「『又下上如是次第一切中胜具持五戒于一切中最下劣者谓希持戒最下持戒优婆塞者唯一念中摄取持戒天则不及天魔王等悉皆不及何以故涅槃城法能摄取故此一切天于涅槃城不悕不求

「『彼地夜叉见持戒者供养礼拜虚空夜叉如是见已供养礼拜以如是人随顺法行能报恩故能调顺故如是夜叉或向天说如是之人得现世果若王大臣或土田主而供养之或施财物随后行天神通增长有大势力诸非法行恶夜叉等不能恼乱不能破坏随心所须种种意念皆得具足称情受乐诸所作业皆悉成就不多病患面色清净睡眠安隐觉时喜乐妻子奴婢及余客等摄取不离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在彼天中量色形相一切皆胜持戒胜故如是胜生如是业力以持戒故得是大果本人中时所集善业夜摩天中放逸行故一切皆尽众生之心业网缚故复于后时堕于地狱饿鬼畜生是故皆应勤行精进乃至未得圣印以来如是精进若心自在放逸而行彼天退时心则生悔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善业尽故是以应当舍离放逸如是第四善优婆塞得现生乐若能次第不断精进则到涅槃如是一种是优婆塞佛之眷属

「『次复云何是优婆夷佛之眷属凡有几种佛优婆夷优婆夷者则有四种一是有信二是种姓随顺次第调伏行近住行言有信者彼优婆夷种姓熏心其心柔软善修其心彼优婆夷少闻佛语闻已能知知已得味味已则入谓入法律彼优婆夷住善心已然后受戒妇女之心不能拘执闻外道语心则不受不舍佛法乃至不与外道共语唯于佛等生清净心具受五戒此名有信优婆夷也

「『云何种姓随顺次第优婆夷耶种姓贤善随顺法行入法信法——法救法归法性法坚不行恶业他道论师不能破坏常优婆塞种姓中生于佛等中极生信心彼种姓中若生于女彼女则能随顺次第自从生来常闻佛语供养沙门此优婆夷恒常闻义此优婆夷常一切时相续熏心受戒持戒此是种姓随顺次第优婆夷也

「『彼调伏行优婆夷者谓本不信佛法僧等彼若得近善知识故信于佛等近他因缘他令使信见他功德持戒具足数数取戒彼优婆夷则名调伏

「『彼近住行优婆夷者若有女人常近外道知外道法见其威仪知威仪已尔乃后时近佛弟子沙门之所见其威仪从其闻法形相行食举动进止身著袈裟去来寂静如是见已然后次第弃舍外道信于佛等以相近故是以调顺从其受戒名近住行优婆夷也

「『如是四种优婆夷众如是四种优婆塞众略说如是有信解故心相续故他因缘故次第近故如前所说优婆塞众所有因缘优婆夷众亦皆如是入于法律如优婆夷所有因缘优婆塞众亦如是入心相续故优婆塞众优婆夷众杂行不別一切善摄正见正行彼心皆有下中上故身坏命终皆悉生于善道天中彼有生于夜摩天者如所集戒正行不同如是生于余天之中以善持戒和集相应得生天已放逸而行不勤精进诸未得圣皆福业尽复生地狱饿鬼畜生福德尽故放逸过故若其有天不放逸行彼则到于乐中乐处彼以持戒善修行故是故不应起放逸心此放逸者如毒不异一切世间愚痴凡夫为贪所诳而行一切不饶益行一切生死系缚不离是故天人应舍放逸若天若人如是持戒故得生于第一好处放逸过故福德则尽彼如是人自诳太甚或堕恶道或长久时流转生死

「牟修楼陀夜摩天王如是善心示其天众彼佛塔中板上经字作如是言『彼佛世尊怜愍众生利益天故神通所化』彼天闻已第一胜心厌离生死舍放逸行如毒不异此优婆塞及优婆夷眷属已说

正法念处经卷第四十四


校注

观【大】〔-〕【宫】 品【大】品第六【宋】【元】【明】【宫】 二【大】三【宋】【元】 唯【大】下同惟【明】下同 于【大】下同于【明】下同 婆【大】下同媻【明】下同 业【大】缘【宋】【元】【明】【宫】 命【大】念【宋】【元】【明】【宫】 诳【大】谁【宋】【元】【明】【宫】 简【大】拣【宋】【元】【明】【宫】 杂【大】离【宋】【元】【明】 聚【大】聚中【宋】【元】【明】【宫】 于【大】与【明】 须【大】*苏【宋】【元】【宫】*酥【明】* 坐【大】生【宋】【元】【明】 练【大】楝【宋】【元】拣【明】 河【大】得【宋】【元】【明】【宫】 惭【大】渐【明】 恒【大】行【明】 怨【大】恶【元】【明】 眼【大】明【宋】【元】【明】【宫】 见【大】是【宋】【元】【明】【宫】 天【大】本【宋】【元】【明】【宫】 利【大】心【宋】【元】【明】【宫】 畏【大】思【元】【明】 乐【大】苦【元】【明】 憎【大】坏【宫】 苦【大】若【明】 拘【大】钩【元】【明】 往【大】住【明】 邪【大】*衺【明】* 身【大】身行【宋】【元】【明】【宫】 行【大】〔-〕【宋】【元】【明】 行【大】断【宋】【元】【明】【宫】 此【大】比【宋】【元】【明】 口之【大】于口【宋】【元】【宫】于口【明】 优【大】懮【宋】【元】【宫】 动【大】熏【元】【明】 戒【大】离【宋】【元】【明】【宫】 忆【大】亿【明】 恩【大】思【宋】【元】【明】【宫】 耶【大】*邪【明】* 杂【大】已【宋】【元】【明】【宫】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正法念处经(卷44)
关闭
正法念处经(卷44)
关闭
正法念处经(卷44)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