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十

四谛品第二十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四谛之法云何为四所谓初苦谛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第二者苦习谛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第三者苦尽谛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第四者苦出要谛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

「彼云何名为苦谛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別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名为苦谛

「彼云何名为苦习谛所谓习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名为苦习

「彼云何名为苦尽谛所谓尽谛者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是谓名为苦尽谛

「彼云何名为苦出要谛所谓苦出要谛者谓贤圣八品道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谓名为苦出要谛

「如是比丘有此四谛实有不虚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谛诸有众生二足三足欲者色者无色者有想无想者如来最上然成此四谛故名为四谛是谓比丘有此四谛然不觉知长处生死轮转五道我今以得此四谛从此岸至彼岸成就此义断生死根本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今有四谛法  如实而不知
轮转生死中  终不有解脱
如今有四谛  以觉以晓了
以断生死根  更亦不受有

「若有四部之众不得此谛不觉不知便随五道是故诸比丘当作方便成此四谛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四法多饶益人云何为四第一法者当亲近善知识第二者当闻法第三者当知法第四者当法法相明是谓比丘有此四法多饶益人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成此四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若如来出现于世时便有四未曾有法出现于世云何为四此众生类多有所著若说不染著法时亦复承受念修行之心不远离若如来出现于世时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现于世是谓初未曾有法出现于世

「复次阿难轮转不住恒在五道正使欲说法时亦复承受心不远离若如来出现世时有此二未曾有法出现于世

「复次阿难此众生类恒怀憍慢不去心首若使说法亦复承受心不远离然复阿难此众生类恒怀憍慢不去须臾设复说法时亦复承受是谓第三未曾有法出现于世

「复次阿难此众生类无明所覆设复说有明法时亦复承受而不忘失若复阿难说此有明无明法时而心意柔和恒喜修行是谓阿难若如来出现世时便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现于世若有多萨阿竭现在时便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现于世是故阿难当發喜心向如来所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亦当说持担人亦当说担因缘亦当说舍担汝等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当说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担所谓五盛阴是云何为五所谓色识阴是谓名为担

「彼云何名为持担人所谓持担人者人身是也名某如是生食如是食受如是苦乐寿命长短是谓名为持担人

「彼云何名为担因缘所谓担因缘者爱著因缘是与欲共俱心不远离是谓名为担因缘

「彼云何名为当舍离担所谓能使彼爱永尽无余已除已吐是谓比丘名舍离担

如是比丘我今已说担已说担因缘已说持担人已说舍担然诸如来所应行者我今已办若树下空处露坐常念坐禅莫行放逸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当念舍重担  更莫造新担
担是世间病  舍担第一乐
亦当除爱结  及舍非法行
尽当舍离此  更不复受

「是故诸比丘当作方便舍离于担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四生云何为四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彼云何名为卵生所谓卵生者孔雀蚁子之属皆是卵生是谓名为卵生

「彼云何名为胎生所谓人及畜生至二足虫是谓名为胎生

「彼云何名为因缘生所谓腐肉中虫厕中虫尸中虫如是之属皆名为因缘生

「彼云何名为化生所谓诸天大地狱饿鬼若人若畜生是谓名为化生是谓比丘有此四生诸比丘舍离此四生当求方便成四谛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

闻如是

一时尊者舍利弗尊者目揵连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

尔时舍利弗告诸比丘「世间有此四人云何为四所谓第一人者与结相随然内有结而不知或有一人与结相随然内有结如实知之或有一人不与结相随然内无结如实而不知或有一人不与结相随然内无结如实知之

「诸贤当知第一人者与结相随然内有结而不知此二有结人中此人最为下贱所谓彼第二人与结相随内有结如实知之此人极为妙彼第三人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而不知此人于二无结人中此人最为下贱所谓彼第四人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知之此人于无结人中最为第一诸贤当知世间有此四人

是时尊者目连问舍利弗曰「有何因缘有结相随人一人下贱一人最妙复有何因缘此二无结人相随一人下贱一人最妙

舍利弗对曰「彼与结相随内有结如实不知彼人作是念『我当作净想』彼便思惟作净想当作净想时便起欲心以起欲心已便有贪欲嗔恚痴心而命终尔时不求方便灭此欲心便有嗔恚愚痴之心而命终目连当知犹如有人诣市买得铜器尘土垢坌极为不净彼人不随时摩抆不随时净洗然彼铜器倍更生垢极为不净此第一人亦复如是与垢相随内有结如实不知彼便作是念『我当思惟净想』已思惟净想便生欲心已生欲心则有贪欲嗔恚愚痴而命终不求方便灭此欲心

「彼第二人与结相随内有结如实『我今可舍净想思惟不净想』彼已舍净想思惟不净想彼以思惟不净想便不生欲心求方便不得者得不获者获不及者及便无贪欲嗔恚愚痴亦复无结而命终犹如有人从市中买得铜器尘垢所染彼人随时修治洗荡使净此人亦复如是与结相随内有结如实知之彼人便舍净想思惟不净想彼思惟不净想更求方便不得者得不获者获不作证者教令得证已无欲心无嗔恚愚痴而命终是谓目连有此二人与结相随一人下贱一人最妙

目连曰「复以何因缘使此二人不与结相随一人下贱一人最妙

舍利弗曰「彼第三人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而不知彼便作是思惟我不求方便思惟不得者得不获者获不作证者而作证彼人有欲心嗔恚愚痴所缚而命终犹如有人诣市买铜器尘垢所染然不随时洗治亦不随时修治此第三人亦复如是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不知亦不作是学我当求方便灭此诸结而有贪欲嗔恚愚痴之心而命终

「彼第四人不与结俱内无结如实知之彼便作是思惟求方便不得者得不获者获不作证者令作证彼以无此结而命终犹如有人诣市得好铜器极净洁复加随时修治磨洗其器尔时彼器倍复净好此第四人亦复如是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知之便作是思惟求方便不获者获不得者得不作证者而作证彼便无结使贪欲嗔恚愚痴身坏命终是谓目连有此二人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知之一人为上一人下贱

是时尊者目连问舍利弗曰「何以故名曰结

舍利弗曰「目连当知恶不善法起诸邪见故名为结或复有人而作是念『如来问我义已然后与诸比丘说法不问余比丘义而如来与比丘说法』或复有是时世尊语余比丘而说法然不语彼比丘如来说法『如来不语我与比丘说法』或有不善或有贪欲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恒在诸比丘前而入村乞食不使余比丘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或有是时余比丘在前而入村乞食不使彼比丘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我不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目连当知复有是时比丘作是念『我当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不使余比丘先比丘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或复有余比丘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不使彼比丘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我不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食已与檀越说法不使余比丘食讫与檀越说法』或复有时余比丘食竟与檀越说法不使彼比丘食竟与檀越说法『不使我食竟与檀越说法』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当至园中与长者婆罗门说法不使余比丘至园中与长者婆罗门说法』或复有时余比丘至园中与长者婆罗门说法不使余比丘至园中与长者婆罗门说法『不使我至园中与长者婆罗门说法』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使诸比丘不知我犯戒』或复有时彼比丘犯戒诸比丘知此比丘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不使余比丘语我言犯戒』或复有时彼比丘犯戒余比丘语言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彼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使清净比丘告我不使不清净比丘告我』或复有时不清净比丘告彼比丘言『彼比丘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若有比丘告我者当在屏处不在大众之中』或复有时彼比丘犯戒在大众中告语不在屏处比丘复作是念『此诸比丘在大众中告我不在屏处』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目连当知诸法之本兴起此行者名为结使目连复知诸有四部之众犯此行者皆共闻知虽言我行阿练若在闲静之处正使著五纳衣恒行乞食不择贫富行不卒暴往来住止坐起动静言语默然彼比丘作是念『使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斯诸梵行者恒来供养我』彼比丘虽有是念然四部众亦不随时供养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恶不善行未除故见闻念知犹如有人一铜器极为清净复以不净盛著铜器中复以余器盖其上持行诣国界众人见已问彼人曰『君所持者是何物乎我等欲得观见』是时众人素既饥俭谓呼『是好饮食』寻發器然是不净皆共得见此比丘亦复如是虽有阿练若行随时乞食著五纳衣正身正意系念在前彼虽生此念『欲使诸梵行者随时来供养』然复诸梵行不随时供养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恶不善法结使未尽故

「目连当知诸有比丘无此恶不善法结使已尽见闻念知虽在城傍行犹是持法之人或受人请或受长者供养彼比丘无此贪欲之想是时四部之众及诸梵行者皆来供养所以然者以彼比丘行清净故皆见闻念知犹如有人有好铜器盛好饮食气味极香复以物盖其上持行诣国界众人见已问彼人曰『此是何物我等欲得观见』时寻發见是饮食皆共取食此亦如是比丘见闻念知虽在城傍行受长者供养彼不作是念『使诸梵行者来供养』然复诸梵行者皆来供养之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恶不善行以除尽故是故目连以此诸行故名为结使

是时尊者大目揵连叹曰「善哉善哉舍利弗所以然者我昔游此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到时著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至彼车师舍在门外默然而立是时彼工师手执斧而斫材是时更有长老工师有少事缘来至此工师舍是时彼工师修治材板是时彼老工师而生此念『此小工师斫材如我意不我今当观之』是时彼工师所嫌之处彼工师尽取斫之彼老工师甚怀欢喜而作是念『善哉善哉卿所斫材尽如我意』此亦如是诸有比丘心不柔和舍沙门行心怀奸偽不从沙门之法性行麁踈不知惭愧强颜耐辱为卑贱行无有勇猛或喜多忘失不忆所行心意不定所作错乱诸根不定然今尊者舍利弗观察性行已而修治之

「诸有族姓子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甚恭敬戒不舍沙门贤圣之法无有幻偽不行卒暴心意柔和言常含笑不伤人意心恒一定无有是非诸根不乱彼闻尊者舍利弗语已便自承受亦不忘失犹如若男若女端正无双极自沐浴著好新衣用香涂身若复有人复加以优钵华持用奉上彼人得已即著头上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此亦如是若有族姓子以信坚固出家学道恭敬于戒不失沙门之法无有幻偽不行卒暴心意柔和言常含笑不伤人意心恒一定无有是非诸根不乱彼从尊者舍利弗闻是语已甚怀欢喜不能自胜而受其教如此诸族姓子说此法教

尔时诸贤各各闻其所说欢喜奉行

(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四云何为四或有果生而似熟或有果熟而似生或有果熟而似熟或有果生而似生是谓比丘世间有此四果世间有此四人亦复如是云何为四或有人熟而像生或有人生而像熟或有人生而似生或有人熟而似熟

何等人生而似熟或有人往来行步不行卒暴眼目视瞻恒随法教著衣持钵亦复随法行步视地不左右顾望然复犯戒不随正行实非沙门而似沙门不行梵行而自言行梵行尽坏败正法根败之种是谓此人生而像熟

「彼人云何熟而像生或有比丘性行似踈视瞻不端亦不随法行喜左右顾视然复精进多闻修行善法恒持戒律不失威仪见少非法便怀恐惧是谓此人熟而像生

「彼云何人生而像生或有比丘不持禁戒不知行步礼节亦复不知出入行来亦复不知著衣持钵诸根错乱心著色细滑之法彼犯禁戒不行正法不是沙门而似沙门不行梵行而似梵行根败之人不可修饰是谓此人生而似生

「彼云何有人熟而似熟或有比丘持戒禁限出入行步不失时节看视不失威仪然极精进修行善法威仪礼节皆悉成就见小非法便怀恐怖况复大者是谓此人熟而似熟

「是谓比丘世间有此四果之人当学熟果之人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日空中有随岚风设复有飞鸟至彼者鸿鹄值彼风者羽翼各在一处此间一比丘亦复如是舍禁戒已作白衣行是时三衣钵器筩六物之属各在一处犹随岚之风吹杀彼鸟是故诸比丘当修行梵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比丘当知有此四鸟云何为四或有鸟声好而形丑或有鸟形好而声丑或有鸟声丑形亦丑或有鸟形好声亦好

「彼云何鸟声好而形丑翅罗鸟是也是谓此鸟声好而形丑云何鸟形好而声丑所谓鸷鸟是也是谓此鸟形好而声丑彼云何鸟声丑形亦丑所谓兔枭是也是谓此鸟声丑形亦丑复有何鸟声好形亦好所谓孔雀鸟是也是谓此鸟声好形亦好是谓比丘有此四鸟当共觉知

「此亦如是世间亦有四人似鸟当共觉知云何为四于是或有比丘颜貌端政出入行来著衣持钵申俯仰威仪成就亦复不能有所讽诵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不能承法之教亦复不能善讽诵读是谓此人形好而声不好

「复有何等人声好而形丑或有一比丘出入行来屈申俯仰著衣持钵威仪不成就恒好广说然复彼人精进持戒闻法能知所学多闻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义理深邃具足修梵行然复彼法善持善诵是谓此人声好而形丑

彼复有何等人声丑形亦丑或有一人犯戒不精进不多闻所闻便失彼于此法应具足行梵行然不肯承受是谓此人声亦丑形亦丑

彼何等人声亦好形亦好或有比丘颜貌端政出入行来著衣持钵不左右顾视然复精进修行善法然戒律具足见小非法尚怀恐惧何况大者亦复多闻所受不忘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修其善行如此之法善讽诵读是谓此人声好形亦好

「是谓世间有此四人在世间者当共觉知是故诸比丘当学声好形亦好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云云何为四或有云雷而不雨或有云雨而不雷或有云亦雨亦或有云亦不雨亦不雷是谓四种云世间四种人而像云何等四人或有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雨而不雷或有比丘亦不雨亦不雷或有比丘亦雨亦雷

「彼云何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高声诵习所谓契经祇夜受决本末因缘已说生经方等未曾有法譬喻如是诸法善讽诵读不失其义不广与人说法是谓此人雷而不雨

彼云何人雨而不雷比丘有颜色端政出入行来进止之宜皆悉具知修诸善法毫厘之失然不多闻亦不高声诵习复不修行契经本末授决因缘譬喻生经方等未曾有法然从他承受亦不忘失好与善知识相随亦好与他说法是谓此人雨而不雷

「彼何等人亦不雨亦复不雷或有一人颜色不端政出入行来进止之皆悉不具不修诸善法然不多闻亦不高声诵习复不修行契经至方等亦复不与他说法是谓此人亦不雨亦不雷

复有何等人亦雨亦雷或有一人颜色端政出入行来进止之宜亦悉具知好喜学问所受不失亦好与他说法劝进他人令使承受是谓此人亦雷亦雨是谓比丘世间有此四人是故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饶益阿难  重担四生
四果随岚风  四鸟雷在后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七


校注

含【大】鋡【圣】 七【大】*六【圣】* (东晋译)十三字【大】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圣】 五【大】五四法初【宋】【元】【明】四【圣】 ~S. 56. 21. Vijjā 1. 初【大】〔-〕【圣】 者【大】*〔-〕【宋】*【元】*【明】* 习【大】*集【元】【明】【圣】* 不可尽义【大】〔-〕【圣】 第三者【大】〔-〕【圣】 说法无尽【大】*〔-〕【宋】*【元】*【明】* 名为【大】*〔-〕【宋】*【元】*【明】* 离【大】〔-〕【宋】【元】【明】【圣】 谛【大】〔-〕【圣】 之【大】〔-〕【宋】【元】【明】 三足【大】〔-〕【圣】 足【大】足多足【圣】 以【大】*已【宋】*【元】*【明】* 随【大】堕【宋】【元】【明】 ~A. IV. 127. Abbh tadhammā. 未曾有法【大】~Abbhutadhammā. 多萨阿竭【大】~Tathāgata. ~S. 22. 22. Bhāra. 担【大】~Bhāra. 谛听【大】〔-〕【圣】 名【大】*〔-〕【宋】*【元】*【明】* 所【大】*〔-〕【宋】*【元】*【明】* 名为【大】*〔-〕【宋】*【元】*【明】* 某名某【大】其【圣】 寿【大】受【圣】 担【大】*〔-〕【圣】* 比丘名【大】〔-〕【宋】【元】【明】 离【大】〔-〕【宋】【元】【明】 如是比丘【大】〔-〕【圣】 爱【大】有【宋】【元】【明】 乌【大】鸟【宋】【元】【明】【圣】 蚁子之属【大】之属蚁子【宋】【元】【明】【圣】 所谓人及【大】舍欲界天及人之属【宋】【元】【明】 畜【大】六畜【圣】 尸【大】尸【圣】 诸天大【大】大【宋】【元】天【明】 ~M. 5. Anaṅgaṇa.[No. 26(87), No. 49] 揵【大】健【圣】 二【大】二人【宋】【元】【明】 以【大】〔-〕【宋】【元】【明】 痴【大】愚痴【宋】【元】【明】 随【大】*俱【圣】* 摩抆不随【大】磨拭不俱【宋】【元】【明】 净想已【大】〔-〕【圣】 知【大】知之【宋】【元】【明】 净想【大】如实知我今可舍净想【宋】【元】 洗荡【大】荡器【宋】【圣】荡器【元】【明】 教【大】而【宋】【元】【明】 贪欲【大】〔-〕【圣】 磨洗【大】〔-〕【宋】【元】【明】 便【大】〔-〕【宋】【元】【明】 是【大】〔-〕【宋】【元】【明】 复【大】〔-〕【宋】【元】【明】 时【大】〔-〕【圣】 (不使说法)十二字【大】〔-〕【圣】 使【大】〔-〕【圣】 言【大】我言【宋】【元】【明】 不【大】〔-〕【宋】【元】【明】 诸【大】*语【圣】* 夷【大】〔-〕【宋】【元】【明】 众【大】之众【宋】【元】【明】 盖【大】看【宋】【元】【明】 得【大】恶【宋】【元】【明】 人【大】之人【宋】【元】【明】 已【大】以【圣】 看【大】观看【宋】【元】【明】 我【大】〔-〕【宋】【元】【明】 时【大】〔-〕【圣】 新衣用香【大】华香兼用【宋】【元】【明】 无有【大】又无【宋】【元】【明】有无【圣】 ~A. IV. 106. Ambāni. 果【大】*菓【宋】*【元】*【明】* 像【大】似【圣】 似【大】*像【宋】*【元】*【明】* 何【大】彼何【宋】【元】【明】 法【大】顺【圣】 正【大】心【圣】 行【大】〔-〕【宋】 人云何【大】云何有人【宋】【元】【明】 人【大】有人【宋】【元】【明】 戒禁【大】禁戒【明】 鸟【大】乌【宋】【元】【明】【圣】 脑【大】脇【宋】【元】【明】 筩【大】筒【宋】 拘翅罗【大】拘抧罗【宋】【元】【明】 翅【大】翅(居梨)【圣】 云何【大】何者【圣】 彼【大】〔-〕【圣】 兔【大】〔-〕【宋】【元】【明】【圣】 何【大】〔-〕【圣】 端政【大】*端正【宋】*【元】*【明】*【圣】 申【大】*伸【宋】*【元】*【明】* 不好【大】丑【宋】【元】【明】 彼【大】〔-〕【宋】【元】【明】 不【大】亦不【宋】【元】【明】 彼【大】彼人【宋】【元】【明】 肯【大】有【圣】 亦【大】*〔-〕【宋】*【元】*【明】* 彼【大】复有【宋】【元】【明】 ~A. IV. 102. Valāhaka. 雨【大】不雨【宋】【元】【明】 雷【大】不雷【宋】【元】【明】 不【大】*〔-〕【宋】*【元】*【明】* 契经【大】~Sutta. 祇夜【大】~Geyya. 受决【大】授决【宋】【元】【明】~Veyyākaraṇa. 偈【大】~Gāthā. 本末【大】~Itivuttaka(?). 生经【大】~Jātaka. 颂【大】~Udāna.(?) 方等【大】~Vedalla. 未曾有法【大】~Abbhutadhamma. 彼【大】〔-〕【圣】 人【大】比丘【宋】【元】【明】 比丘有【大】有比丘【宋】【元】【明】【圣】 之宜【大】威仪【圣】 毫【大】豪【圣】 承【大】〔-〕【宋】【元】【明】 宜【大】*仪【圣】* 读【大】〔-〕【宋】【元】【明】【圣】 复【大】彼【宋】【元】【明】 亦雷亦雨【大】亦雨亦雷【宋】【元】【明】 〔-〕【大】光明皇后愿文【圣】
[A1] [-]【CB】[*]【大】
[A2] 熟【CB】热【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增壹阿含经(卷17)
关闭
增壹阿含经(卷17)
关闭
增壹阿含经(卷17)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